协调控制协调的方式(精选12篇)
协调控制协调的方式 篇1
0 引言
电力系统运行特点决定了发电计划编制是一个多周期持续滚动的过程,需要进行多周期持续动态优化,包括月度计划、日前计划、日内滚动计划,滚动计算的结果发送自动发电控制(AGC)执行,实现闭环控制。目前国内各级调度中心大多采用“三公”+节能的调度模式,为了满足调度精益化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节能发电调度办法的实施,同时保证电厂的电量计划履行进度大致相当,需要深入研究多周期一体化发电优化调度技术,提升发电计划编制的安全性、经济性、节能性和公平性。
月度、日前、日内滚动发电计划的核心软件是安全约束机组组合(SCUC)和安全约束经济调度(SCED)。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1,2,3,4,5,6]。当前国内在有功调度多时间尺度协调和滚动调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献[7]通过分析风电预测精度随时间尺度逐级提高的特性和有功调度的固有特点,提出了多时间尺度协调的有功调度模式和关键技术。文献[8]提出了能有效提高电网消纳风电等间歇能源的能力的发电计划在线滚动修正策略,并给出了其与日前计划优化的关系。文献[9]结合华北电网日内调度系统,引入当前发电计划概念,将日前发电计划结果、长周期优化结果、短周期优化结果关联起来,确保最终发电计划继承了短周期优化条件确定的优点,同时又弥补了其全局优化效果差的不足。文献[10]在全周期发电计划优化方面建立了模型,提出了变时段、自适应选择约束的处理方法。以上研究多侧重于短期发电计划如何滚动协调,优化模型单纯以节能为目标。针对国内调度模式多以“三公”+节能的现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各周期发电计划目标和约束的特点,以及各周期发电计划的协调优化方式,建立了以机组负荷率为线索的中短期多周期发电计划编制的优化模型,提出了基于全周期机组组合状态和负荷率的多周期发电计划协调优化和闭环控制方法,将协调优化周期拉长至月度,实现更长时间维度上的整体资源优化配置和安全约束控制,同时基于全周期机组组合状态和机组负荷率,将月度、日前、日内滚动等各周期发电计划贯穿起来,实现“三公”+节能的调度目标。同时,分析了日内滚动计划和AGC的闭环方式,并实现了多周期发电计划和闭环控制的工程应用。
1 总体思路
各周期发电计划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月度计划编制将月度电厂电量计划分解到日,日前计划编制根据短期负荷预测结果、受电计划等数据将电量计划形成96点出力计划,日内滚动计划根据超短期负荷预测、实时受电计划,计算获得5 min间隔的日内滚动计划,该计划由负责跟踪计划的AGC机组执行,实现了计划的层层分解。在月度计划确定机组组合状态和后续机组负荷率后,日前、日内计划编制均采用两阶段法,即先形成期望计划,再以和期望计划偏差最小为目标进行优化,优化可以采用相同的优化模型。
1)月度发电计划编制
月度发电计划编制以电量进度偏差最小为目标,依据中长期系统负荷预测、中长期联络线计划、中长期母线负荷预测、中长期电气检修和机炉检修计划、月度电厂电量计划等中长期数据,考虑电力、电量平衡,机组运行约束,电网安全约束等,使用SCUC优化软件计算月度机组组合,生成机组组合、电厂日电量计划和机组日负荷率。
2)日前发电计划编制
日前发电计划编制是在月度确定机组组合基础上,以和期望计划偏差最小为目标,根据短期系统负荷预测、短期母线负荷预测、短期联络线计划、机组日负荷率、机组组合状态、电气和机炉检修计划等数据,满足负荷平衡约束、机组运行约束和电网安全约束,实现“三公”调度。
3)日内滚动计划编制
日内滚动计划编制根据日前发电计划确定的机组负荷率,生成期望计划,以和期望计划偏差最小为目标,依据超短期系统负荷预测、超短期母线负荷预测、实时联络线计划、水电及新能源预测、临时检修计划等数据,考虑电力平衡、机组运行约束、电网安全约束等,使用SC ED软件滚动生成日内滚动计划。
4)AGC闭环控制
AGC在实现高质量电能的前提下以满足电力供需实时平衡为目的。
2 关键技术
为实现中短期多周期发电计划编制和闭环控制,需要解决其中几个关键问题。
2.1“三公”+节能调度模式的兼容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国务院又下达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希望通过节能发电调度,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而单纯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编制的发电计划通常是大容量低能耗机组尽量多发,而小容量高能耗机组少发,难以完成电厂的年度电量计划。为了解决节能发电调度引起的机组间电量与经济收益的再分配问题,某省级电网提出了机组间按照自愿原则进行电量交易,通过“替代发电”实现不同机组间电量和经济收益的再分配,以“替代发电”后的电厂电量计划作为后续月度发电计划编制的基础。通过“替代发电”,实现了“三公”和节能两种调度模式的兼容,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确保小机组利益得到补偿,而“替代发电”的大机组也能提升自身的经济收益,最终实现总收益最大化[11]。
2.2 全周期机组组合
从优化理论的角度看,模型优化中的时间范围越长,全局优化效果越好。时间范围越短,因为边界条件大多已经确定,优化的结果越精细。为了弥补短周期全局优化效果不佳的不足,本文引入全周期机组组合的概念,其目的是利用短期发电计划边界条件易确定的优点,吸收中期月度全局优化效果好的优势,将月度发电计划、日前发电计划、日内滚动发电计划的结果存入全周期机组组合,以全周期机组组合的形式将三者优化结果关联起来,将各周期的优势传递下去。全周期机组组合的初始值在月度发电计划编制环节确定,可以在日前、日内环节进行微调。由于火电机组启停费用高昂且过程复杂,在中长期考虑机组启停,可以在更大时间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另外,全周期机组组合对中长期机炉检修计划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服务。全周期机组组合中月度发电计划、日前发电计划、日内滚动发电计划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2.3 月度发电计划
在月度计划编制环节,以实现“三公”调度为目标,将电厂月电量计划分解为电厂日期望电量,由此获得电厂和机组负荷率,同时获得机组组合状态,以上数据作为日前发电计划编制的参数。月度计划编制在月初进行初次编制,在月中根据电厂日电量完成情况等统计数据重新生成目标电量,滚动更新未完成日的电量计划和机组负荷率,实现精细化编制。月度发电计划编制时间粒度为每天一个点,即每天的负荷峰值点,保证该时刻满足电网安全约束,同时,对于大型火电机组来说,机组不适合频繁启停,因此机组组合算法考虑每天一个点可以满足需求。月度发电计划的模型如下[1]。
式中:M为系统中参与调度的电厂数;N为系统中参与调度的机组数;pd(t)为系统在t时段的峰荷;p(i,t)为机组i在t时段的峰荷出力;r(i,t)为机组i在t时段提供的旋转备用;prmax(t)和prmin(t)分别为系统在t时段的正旋转备用上下限;Pi,max和Pi,min分别为机组i输出功率的上下限;u(i,t)为机组i在t时段的运行状态,其值为1表示运行,为0表示停运;yi,t表示机组从停机到开机的状态变化;zi,t表示机组从开机到停机的状态变化;pij,分别为支路或断面ij的潮流功率及正反向限值;λi,t为机组负荷率;E(i,t)为机组i在t时段的发电量;E(p)为电厂电量优化结果;E0(p)为电厂p的月度电量优化目标;E0'(p)为月度电厂计划电量;Ed(t)为系统t时段的发电量,即t时段的总电量需求。
式(2)中lp表示电厂的月度电量进度偏差百分比,是月度电量偏差与其月度电厂计划电量的比值。式(3)表示每日峰负荷的系统负荷平衡。式(4)表示系统每日的电量平衡。式(5)表示系统旋转备用约束。式(6)表示机组出力上下限约束。式(7)-式(10)表示机组运行状态约束。式(11)表示系统的发电量约束。式(12)表示机组每日发电量和峰负荷出力约束。式(13)表示支路和断面在峰负荷点的潮流约束。式(14)表示每日机组负荷率和电量的关系。
2.4 日前发电计划
日前发电计划的计算基于月度发电计划输出的机组负荷率和机组组合,以和期望计划偏差最小为目标,将“三公”的电量要求传递到日前。日前发电计划的优化模型如下:
式中:T为日前发电计划计算的时段数;为机组i在t时段的最大技术出力;λi,t在此模型中表示机组预设负荷率;Ps,t为t时段的系统负荷;p(i,t)在此模型中表示机组i在t时段的日前计划出力;ki为调节因子;pd(t)在此模型中表示t时段的系统发电口径净负荷;Δi为机组i每时段可加减负荷的最大值。
各个机组的调节因子ki可以各不相同,调节因子小的机组优先调节。通过调整调节因子,可以模拟各种调节模式。比如ki取为机组额定容量倒数可以实现额定容量大的优先调节,取为日前计划出力倒数可以实现计划电量大的优先调节,取为机组调节容量倒数可以实现调节容量大的优先调节,取为爬坡速率倒数可以实现调节速率大的优先调节。此外,通过取ki为分段递增参数,还可以实现机组间等比例平滑调节等各种模式。
式(16)第1个式子表示和月度计划计算得到的期望计划偏差最小,第2个式子表示日前96点系统平衡约束,第3个式子表示发电机组输出功率上下限约束,第4个式子表示机组爬坡、滑坡约束,第5个式子表示支路或断面的潮流约束。
2.5 日内滚动发电计划
日内滚动发电计划将机组分为:跟踪日前计划模式机组、固定出力曲线机组、自动参与区域控制偏差(ACE)调整的机组、参与日内计划调整的机组、跟踪实际出力的机组、新能源机组,前4类机组可以进行人工设置,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按照一定规则互相转换。6类机组中,只有参与日内计划调整的机组承担短期负荷预测的偏差,其他5类机组均有出力计划来源。在日内滚动计划编制中,原则上参与日内计划调整的机组根据日前发电计划确定的机组负荷率生成期望计划,其他机组作为固定出力进入优化,以实现日期望电量向日内传递,也可以根据电厂电量完成情况对机组负荷率进行人工修正。这部分机组的日内发电计划编制和日前发电计划的优化没有本质区别,可以采用相同的优化模型。日内滚动计划的编制范围是未来15 min到未来1 h(窗口长度可变),每5 min一个点。
2.6 AGC
AGC机组根据基本功率和调节功率大体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部分机组只承担基本功率,另一部分机组在承担基本功率的基础上,还承担ACE调整功率,在和日内滚动计划闭环控制中,前者采用日内滚动计划作为基本功率,通过跟踪日内滚动计划,实现了多周期发电计划的闭环控制,减小了出力反复调整的机组范围,将电量计划落到实处。
通过对电厂执行情况的跟踪反馈,可以对多周期计划编制成效进行评估。
3 特点和运行效果
本文方法在某省级电网中得到应用。该省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调度计划成功应用了本文方法,实现了月度、日前、日内3个周期的滚动协调编制并和AGC实现了闭环控制,是在多周期发电计划领域的有益尝试。本方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实现了月度机组组合优化编制、日前计划优化编制、日内滚动计划优化编制、AGC控制的紧密结合。分别将月度机组组合的结果作为日前计划的边界条件,日前计划作为日内滚动计划的边界条件,合理分解机组目标电量,确保机组发电进度均衡,解决了不同时间跨度发电计划之间的协调问题。月度、日前、日内发电计划均采用优化方法编制,能确保计划编制的准确性,并能提升发电调度计划编制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月度机组组合优化编制采用多时段高效建模技术,计算性能和计算精度均能满足实际需求。月度机组组合优化编制为日前发电计划和日内滚动发电计划提供机组负荷率作为编制基础。
3)通过日内计划和AGC闭环控制将安全经济的发电计划落实到执行环节,同时为减小AGC运行压力、提供优质电力奠定了基础。
根据某省电网某月的实测数据,采用月度机组计划编制优化机组组合,部分机组启停次数的变化如表1所示。其中仅考虑了100~1 000 MW常规燃煤机组,优化前结果为实际运行中的启停次数(启机和停机各算1次),优化后结果为采用月度机组计划编制获得。
通过月度周期的优化,改变了机组组合方式,单机容量600 MW及以上的机组启停次数有所减少,而启停成本较低的300 MW及以下机组启停次数略有增加。通过月度周期的优化,避免了大容量机组的频繁启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在采用多周期发电计划系统后,对电厂的月度电量跟踪的情况进行统计,省内所有统调电厂的电量进度的最大差异为2%,满足经济调度要求。通过多周期发电计划优化,电厂月度电量实现了等进度完成,使用多周期发电计划编制前后的电量进度偏差分别为5%和2%。
4 结语
基于全周期机组组合状态和机组负荷率的多周期发电计划协调优化与闭环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月、日前、实时计划与AGC之间的协调优化和闭环控制,各周期之间以全周期机组组合状态和机组负荷率作为协调优化的线索和依据,通过不同时间序列发电计划的协调优化,实现多周期调度计划的有机结合和协调运作,实现各周期调度计划的衔接与关联,将潜在风险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进行层层分解,通过闭环迭代控制加强风险控制能力,提升调度计划的安全裕度,建立安全经济一体化协调控制体系,提高调度计划的精益化水平。如何评价实时计划和AGC之间的闭环反馈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
摘要:采用中短期多周期发电计划协调优化和闭环控制解决“三公”调度模式下调度精益化和节能发电调度的需求。建立了以机组负荷率为线索的多周期发电计划编制的优化模型,提出基于全周期机组组合的多周期发电计划协调和闭环控制方法。以某省电网为例进行多周期发电计划编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加强风险控制能力,提升调度计划的安全裕度的基础上实现节能减排,实现了调度精益化管理。
关键词:多周期发电计划,闭环控制,机组负荷率,节能发电调度
参考文献
[1]李利利,管益斌,耿建,等.月度安全约束机组组合建模及求解[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12):27-31.LI Lili,GUAN Yibin,GENG Jian,et al.Modeling and solving for monthly security constrained unit commitment problem[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1,35(12):27-31.
[2]管益斌,王岗,李强,等.江苏电网月度机组组合系统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3):106-109.GUAN Yibin,WANG Gang,LI Qiang,et al.Design of monthly unit commitment for Jiangsu power grid[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2,36(13):106-109.
[3]夏清,陈雨果,陈亮.考虑月度机组组合的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与方法[J].电网技术,2011,35(6):27-33.XIA Qing,CHEN Yuguo,CHEN Liang.Establishment of mode and method for energy-conservation monthly unit commitment considering dispatching[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1,35(6):27-33.
[4]耿建,徐帆,姚建国,等.求解安全约束机组组合问题的混合整数规划算法性能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21):24-27.GENG Jian,XU Fan,YAO Jianguo,et al.Performance analysis of mixed-integer programming based algorithm for security constrained unit commitment[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21):24-27.
[5]陈之栩,谢开,张晶.电网安全节能发电日前调度优化模型及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10-13.CHEN Zhixu,XIE Kai,ZHANG Jing.Optimal model and algorithm for day-ahead generation scheduling of transmission grid security constrained convention dispatch[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1):10-13.
[6]周劼英,张伯明,尚金成,等.河南电网实时调度系统若干功能与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30(2):99-104.ZHOU Jieying,ZHANG Boming,SHANG Jincheng,et al.Functions and algorithms in real-time active power dispatching system applied to henan grid[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6,30(2):99-104.
[7]张伯明,吴文传,郑太一,等.消纳大规模风电的多时间尺度协调的有功调度系统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1):1-6.ZHANG Boming,WU Wenchuan,ZHENG Taiyi,et al.Design of multi-time scale coordinated active power dispatching system for accommodating large scale wind power penetration[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1,35(1):1-6.
[8]沈伟,吴文传,张伯明,等.消纳大规模风电的在线滚动调度策略与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22):136-141.SHEN Wei,WU Wenchuan,ZHANG Boming,et al.An online rolling generation dispatch method and model for accommodating large-scale wind power[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1,35(22):136-141.
[9]陈之栩,李丹,梁吉,等.华北电网日内发电计划及实时调度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19):54-58.CHEN Zhixu,LI Dan,LIANG Ji,et al.Intraday generation plan and real-time dispatch system of North China grid[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1,35(19):54-58.
[10]杨争林,唐国庆.全周期变时段“三公”调度发电计划优化模型[J].电网技术,2011,35(2):132-136.YANG Zhenglin,TANG Guoqing.A generation scheduling optimization model suitable to complete period and variable intervals and conforming to principles of openness,equity and justness[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1,35(2):132-136.
[11]管益斌,王岗,赵翠宇,等.江苏电网节能发电调度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力,2011,44(9):4-10.GUAN Yibin,WANG Gang,ZHAO Cuiyu,et al.Analysis and solutions for energy-saving generation dispatch of Jiangsu power grid[J].Electric Power,2011,44(9):4-10.
协调控制协调的方式 篇2
市财政局课题组
宜宾市,是地处川滇黔结合部,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市内丘陵与山地梯次分布,各区县自然环境、资源禀赋迥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市委、市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宜宾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结合部,地型从浅丘到山地梯次分布,各区县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差异较大,资源禀赋迥异,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区域经济差异更加明显(如图1)。如何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一条区域间协调、均衡的经济发展之路,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主要挑战。
(一)经济规模较小,区县间差异悬殊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宜宾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实力不强,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宜宾全市实现GDP645.8亿元,人均12200元,为全省人均15378元的79.33%,列全省第七位,为全国人均22698元的53.75%。2007年全省173个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排名,我市10个区县中排名在70以内的仅一个翠屏区排第11,排名71-90仅两个,其余均在第90名以后。经济规模小,且差异巨大,根本原因是除市辖区外的县级经济基数太小,工业基础太薄弱,发展缓慢。2008年,9个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合计176.72亿元,仅占全市的47.90%,平均每个县不到20亿元。
(二)工业化程度低,没有摆脱农业经济格局。
全市10个区县中除翠屏区外,工业比重普遍偏低,农业比重偏高,工业比重超过40%的高、珙、筠三县,采矿业占了大头。县域经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以及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工业布局无序、功能定位不清晰,产业集聚能力弱,宏观经济效益差。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边远地区发展受限。
县级经济发展滞后,于所在县区位和交通条件呈正相关关系,交通条件越好的县,工业基础相对较强,偏远地区、交通条件差的县工业基础就差。如屏山、兴文、筠连三县离中心城区最远,工业基础也最弱。
最近15年来,市-县交通有了很大改善,但仍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筠连和兴文两县离市区公路里程100公里左右,时间仍然需要两三个小时。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
二、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有三种源泉: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加强微观管理和改善要素配置;科技创新。三种方式对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度的不同组合,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体的增长所倚重的主要源泉不同,在各种源泉当中采取的重点途径也不相同。财政职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配置资源,二是收入分配,三是稳定经济,四是经济发展,其中三个是与调节经济相关的,可见财政职能的发挥之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和利用好财政资金,影响经济增长的三种源泉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发挥程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人们通常把依靠要素投入增加推动的增长归结为粗放或者外延式的增长方式,并进而认为这是不好的增长方式。实际上,要素投入增加推动的增长方式并不一定是不好的增长方式,而没有实现要素充分就业的增长方式一定是不好的增长方式。大量的研究表明,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宜宾这样的西部相对落后地区,虽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一样都需要倚重要素投入增加、提高配置效率和管理水平以及科技创新,但是有明显区别:一是要素投入增加推动增长的潜力更大;二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潜力也更大;三是就技术创新而言,主要依靠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实现。理清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明确了什么是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就不难找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重点。
可见,对于宜宾而言,推动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源泉依次是增加要素投入、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科技创新。财政职能的发挥要以此为依据来展开
(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能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工业集中区,壮大工业实力。
根据经济增长的源泉理论,宜宾经济增长的最大源泉是增加要素投入,及增加资源、资金、劳动力的投入,归根结底就是扩大投资。从投入产出效率看,农业最低,服务业受经济发展阶段制约发展空间受限,工业潜力最大。要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在充分利用当地各种优势资源基础上扩大制造业投资,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是必然选择。
2004年,高县率先提出了工业强县的口号,开始了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的探索。立足煤炭、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优势,在全市首先建立以能源、耗能产业集中发展为特色的福溪工业园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超过2.5亿元,其中财政预算资金投入4829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福溪工业区累计入驻企业12户,当年实现工业产值3.97亿元,占全县的10%。
高县之后,各区县相继建立了工业集中区。2007年6月,为规范和加快全市工业集中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配套,培育企业集群,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提高宜宾工业经济的竞争力,市发改委出台了《宜宾市工业集中区布局规划》。全市规划工业集中区13个,其中市辖区4个,其余各县一个。《规划》结合各地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各工业集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长江沿线依托较强的工业基础、便捷的交通和丰富水资源,重点发展食品、纺织、化工、机械、物流产业,南部地区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及建材等能源、材料产业,并对园区产业链配套、环境保护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划》的出台为区县工业集中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市县两级财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通过预算安排和投资公司融资平台贷款融资等方式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园区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截止到2008年累计投入资金达25.5亿元。
在大笔资金投入园区基础建设同时,宜宾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投资。主要有:一是对鼓励类产业转移项目的各类规费、手续费等在符合国家政策前提下,按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减免。二是对鼓励类和拉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财政予以贷款贴息补助。2008年市财政贴息3000万元。三是对鼓励类产业销售收入上台阶予以奖励。2008年兑现奖励214万元。四是对自身建有污水处理厂并达标排放的,所征排污费纳入地方环保专项资金的部分,符合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条例》和财政部《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的可安排给该企业用于污染防治。
工业集中区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批市内外企业到县域投资,县级工业实力迅速提高。2008,市辖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8%,其余9县增长33.83%,县属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由38.8%一跃提高到48.3%,市辖区GDP占全市比重在2006年达到峰值后连续两年下降(如图1),工业集中区功不可没。一些集中区从无到有,快速成长为县域经济的中流砥柱。2008年,江安阳春坝园区已形成工业产值生产能力7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4亿元,占全县的49%,实现利税8200万元;南
溪罗龙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1亿元,占全县的45%,实现利税3600万元。目前,集中区大量的工业投资项目还处于建设期,一两年后产能将逐步释放,预计到2010年,将有6个园区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其中3个超过100亿元,一个超过400亿元;到2012年将有6个园区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5个不在市辖区。宜宾将逐步形成以长江沿线5个工业集中区为主轴,以南部能源、原材料工业走廊为两翼的经济布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将大幅改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交通瓶颈。
前面讲到,交通是我市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全市设立的13个工业集中区,长江沿线交通条件较好的几个得到迅速发展,南部几个相对边远的则发展较慢,从这个方面说,交通也是生产力。要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必须改善了交通条件,缩小空间差异。
2005至2008年,市财政累计投入交通基建资金9.2亿元,带动完成交通基建总投资40亿元(如下表),财政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围绕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半小时核心圈”,实现 13个工业集中区快速通道连接,实施完成了宜长路、宜珙路、江长路、观斗山隧道、S307屏山至大岩洞段公路建设和S307屏双路、S308李沙路、S309龙兴路、S206江安至纳溪公路整治,即将完成宜-南快速通道建设和高筠路整治。二是围绕构建大通道、大动脉,形成 “十字型”对外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已建成内-宜-水高速,在建宜-乐、宜-泸-渝高速,宜-攀沿江高速已纳入省高网规划并开展前期工作。一批重大项目在几年内陆续建成,宜宾将逐步形成高速公路外通成渝、云贵、攀西,快速通道内达区县的交通网络,资源配置效率将显著提高,基本消除交通瓶颈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三)以机制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扶持企业快速发展。
最近20年,宜宾的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阶段是“抓大放小”,2000年之后的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发展,但这个阶段才刚刚起步。第一阶段的“抓大放小”,政府成功地将五粮液、天原、丝丽雅培养成超大型企业,其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的52%,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超过55%。第一阶段的成功也带来了明显的副效应,即宜宾除了这三个企业外,小企业多,中型企业较少,企业规模层次有断档现象,企业生态不平衡。这种断档,意味着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都意味着一种风险。要消除这种风险,就需要引导资金配置,让一批小企业迅速发展成长起来。
企业的发展壮大,要有强大的资本做后盾。但由于厌恶风险,国有大银行更愿意向大型企业贷款,小企业规模小,风险承受能力低,难以得到银行贷款,此时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存在缺陷。小企业最缺的就是资金。如何解决小企业的发展资金问题,就成为能否解除经济发展风险的关键。
市场机制的缺陷,可以由政府创新机制来弥补。宜宾市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核心在于构建一种政策性支持、金融式放大、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的机制,让财政资金产生可持续的放大效应,把传统“消耗性”的低效投入方式,变成循环增值性的、高效的投入方式。
一是用财政资金建立信用担保公司。2003年,宜宾市政府出资成立了“宜宾市和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由财政来承担信用风险,以此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2003年当年财政注入资本金4000万元,截止到2008年底累计注资9000万元。6年间,担保公司累计为192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85630万元,在保余额29549万元。在担保公司支持下,一批有潜力的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当地的重要企业。同时,担保公司资产稳步增长,实现良性循环。
典型案例如南溪徽记食品公司。该公司是一个生产风味名小吃“豆腐干”的企业,2006年销售收入1100万,年利润46万,职工仅130多人,产品很受欢迎,奈何没有资金扩大生产。2007年由担保公司担保获贷款800万,产能迅速扩大,2008年销售收入就超亿元,利润超1100万元,新增就业850人,2009年1-5月徽记公司产值已达6000万元,成为县级支柱企业之一。象徽记公司一样在担保公司支持下快速发展的公司很多,如金川电子、高洲酒业、力源电机等企业在担保公司的持续支持下高速发展,目前已位列市内30户重点企业。
二是向地方商业银行注资。2006年,市政府整合城市信用社成立股份制的宜宾市商业银行,注册资本1个亿,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融资。商业银行的成立为本地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机会,当年年末贷款余额11.3亿元,2007年增长23%达13.9亿元。2008年,国家收紧银根,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为此,市商业银行再次增资扩股,市、区两级政府与几家国有控股公司联合注资1.38亿元,其中财政注资5665万元,当年年末贷款余额增加8.1亿元,同比增长58.54%,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同时,银行净利润两年平均增长117%,实现了财政资产保值增值,为支持更多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实质就是产业的竞争。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一个是规模,一个是技术。因此,后发地区要在经济上迅速缩短差距,实现赶超和可持续发展,在不断扩大要素投入实现经济规模扩张的同时,必须逐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比重。但矛盾在于,后发地区往往表现为资金匮乏,创新意识不强,科技投入不足。这个不足只能由政府来弥补,发挥财政职能,用各种财政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近年来,为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市县两级财政以研发补助、技改补贴、贷款贴息、奖励等多种形式投入大资金,对优势企业关键性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成效显著。2005年至2008年间,全市财政对工业技改和研发补贴投入逐年增长(如下表),补贴企业的研发补助资金累计达1.6亿 元;产业技术改造等工业发展补贴累计3.7亿元;2008年一年就投入能源节约利用技改资金1.06亿元。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直接和间接带动了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改造投入快速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杠杆效应。2005年至2008年,全市工业企业创新投资从2.58亿元增长到14.26亿元,3年增长4.54倍,年均增长77%;技改投资由35.96亿元增长到73.91亿元,增长1.06倍,年均增长27%,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两项投资合计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5.88%。
研发和技改资金的大量投入,使我市工业竞争力持续提高,几个龙头企业如五粮液、天原化工、丝丽雅等在同行业中竞争优势不断扩大,一批中小企业如高州酒业、天工机械、惊雷科技等也迅速成长壮大,成为同行业中的小巨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三、政策建议
实施证明,什么是好的发展方式,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其定义可能大不相同,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发挥本地的资源、区位优势,弥补阻碍经济发展的短板。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至关重要。如何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宜宾市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我们认为财政职能发挥的空间还很大,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县公路升级。
如前所述,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状况呈正相关关系,要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改善其交通条件是第一要务。我市目前已通一级公路的县4个,多数县只通二、三级公路,差距很大。道路等级落后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扩大财政资金投入,提高市通县公路等级,促进边远地区经济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与全国一样,宜宾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9%以上,解决了近八成的就业,贡献巨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增强,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继续蔓延加深的严峻形势下,加快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城乡就业、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中小企业首当其冲,融资难、经营难更加突出。因此,建议中央专门出台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减小受到的冲击;同时,地方政府继续加大上述金融扶持力度,助其渡过难关。
(三)鼓励煤化工工业发展。
宜宾市经济相对落后的几个县,交通、地理条件没有优势,但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在未来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在矿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现在,煤基本是挖出来就卖,附加值不高,就赚个挖煤的辛苦钱,而煤化工可以将煤的价值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建议抓住以石油替代为目标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刚刚起步的契机,大力发展煤化工工业,在土地、税收、财政等各方面予以全方位政策扶持,既可以改变廉价出卖资源的被动局面,推动产业升级,又能促进本地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最大限度地将资源的价值在当地体现出来,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08年有专家测算,只要国际油价高于50美圆一桶,石油替代煤化工就有利润空间,而目前油价已触底回升超过60美圆,煤价相对2008年已下跌近半,正是发展煤化工的最佳时机。如能成功抓住此机遇,宜宾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格局都将重构,五粮液、翠屏区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宜宾经济将发生质的飞跃。
(四)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
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的协调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目标;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是一个包括设计、执行、评价、改进等环节的动态循环的系统过程,该系统以不断往复的信息反馈为其运行特征。对制度设计和执行进行评价所得到的相关信息作为改善系统的重要资源输入,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不断完善。因此,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一、内部控制评价及目标
(一)内部控制评价及目标的概念
所谓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评价主体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那个的设计和执行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测试、分析和评价的活动。评价结果为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供依据,便于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从而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因为,内部控制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是实现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完善内部控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最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构建了由三个目标和五项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我国2006年新出台的审计准则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也借鉴了这一理论框架。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发布之后,很多内部审计群体开始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将它作为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工具。
随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既加深,COSO委员会于2004年9月正式发布了新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并提出将取代COSO报告。新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新COSO报告继承并包含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主体内容,同时扩展了三个要素,增加了一个目标,更新了一些观念,旨在为各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个统一术语与概念体系的全面的应用指南。
二、内部控制的自我完善与对外披露的评价
(一)内部控制的自我完善的评价
内部控制自我完善的评价是通过内控的自我评估来是实现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的流程,其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一定程序的合理保证。在内控自我评估条件下,内部审计人员不再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唯一责任主体,企业的所有成员都对内部控制负有相应的责任,利用自我评估可以起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参与内部控制评估的作用。
但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对内部控制的意义认识不足。企业成员普遍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当局和内部审计部门的责任,而与自己无关;管理层未能清楚认识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提升控制环境,提高控制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制缺乏。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企业却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切实发挥了其应有的控制作用,没有应有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制。第三,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使用不当。西方国家一些先进的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并不一定都适用于我国,不适合的方法不仅不能满足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需要,还会造成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二)内部控制的对外披露评价
内部控制的对外披露评价是通过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可靠性相关的内控来实现的。内部控制的内容虽然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但其基础和主线始终是“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这样, 与财务报表可靠性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理所当然地成为独立审计的业务范围,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便成了注册会计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虽然现在我国要求上市公司都应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也出具内控评价报告,并且注册会计师能指出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但企业内控管理人员不能对注册会计师的改进建议及时实施,导致内控问题依然存在,内控效率低下。
三、内部控制评价两种目标的协调
新COSO报告体现了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它对内控目标的界定打破了以往的内部控制规范。企业也日益认识到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不单纯是为了满足监管部门对于信息提供者和披露方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
目前,虽然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对如何具体地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尚缺乏明确的规定。以往的财务丑闻中,我们看到很大程度上是对风险的管理失效。风险管理成为组织管理关键所在,内部控制评价不再只是审计人员所要做的工作,而是企业从管理者到员工都需要参加的一项重要活动。内部控制评价的重点应该是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在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中,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在评价标准、指标和权重的选择上均要把握风险管理理念。只有这样,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内部控制的自我完善和外部披露两种评价目标才能同时实现,企业的内控体系才会更加规范,企业才能健康合理地发展。
四、结束语
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帮助企业改进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本文探讨了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是以自我完善为主还是对外披露为主,文中先分别阐述了两种目标,最后提出了两种目标应协调起来,而且也还要结合现代风险管理的大背景来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永峰.内部控制目标的新思考[J].财会研究,2008,(3).
[2]吴永民、杨娜.论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与外部审计鉴证[J].财会月刊,2010,(9).
[3]高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J].商业经济,2010,(9).
[4]阎凌.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7).
浅谈办公室协调工作的内容与方式 篇4
一、办公室协调工作的内容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经济形式、生活方式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形势下, 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协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办公室作为组织内部联系上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的纽带和桥梁, 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与各方面和谐相处, 不仅有助于化解各种矛盾的不协调状态, 也有助于优化组织生存和发展环境, 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更好地发挥办公室的工作职能。归纳起来, 办公室经常要面对并需要协调的, 主要是与组织内部领导之间的关系, 与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与组织外部之间的关系。
一是协调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办公室是直接为领导服务的, 协调好与领导的关系是办公室协调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 要把握工作技巧, 切实因人而异, 认真了解领导的性格特点与工作习惯, 学会适应不同的工作方法与领导方式, 注重维护领导的权威, 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同时还要摆正自身位置, 不抢线越位, 遵守职业操守和职业纪律, 遇事及时请示汇报, 做好领导的配角不可擅作主张。要积极主动为领导分忧, 切实做好办公室信息收集、督查督办等各项政务性工作, 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以工作的实效性来发挥办公室的职能作用。
二是协调处理好与组织内部的关系。办公室工作繁杂, 且时效性强, 起草文稿、行政管理、处理文件、筹办会议等各项工作都需要组织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因此处理好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 有利于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也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处理与组织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时, 要坚持低调内敛, 谦虚待人, 把握好说话办事的分寸, 切不可以领导部门自居, 要放下架子, 端正态度, 真诚公正地协调工作问题, 从而达到沟通协调的目的。
三是协调处理好与组织外部的关系。在各种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 沟通处理好与组织外部的关系, 成为办公室日益重要的一项职责。在这方面, 主要是积极协调好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熟悉政府部门的职责范围, 主动加强联系沟通, 为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积极组织协调好与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关系, 加强横向联系, 增进行业了解, 提高组织的影响力。要积极协调好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 办公室要经常向相关的新闻媒体提供有价值的素材, 并认真倾听媒体的批评, 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 为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办公室协调工作的主要方式
沟通协调工作是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能, 在实际工作中, 要注重方式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直接进行协调。针对一些工作涉及面小、情况不太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直接协调是最有效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办公室人员与协调对象直接进行沟通交流, 以个别协商和疏导的方式积极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在此期间, 要及时和协调对象交流思想, 找出症结所在, 有的放失地做好协调对象的思想工作, 说明利害, 动之真情, 使协调对象消除隔阂和误会, 达到淡化矛盾、解决矛盾的目的, 为彻底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通过会议进行协调。针对一些涉及面广, 情况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要通过和组织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 通过召开协调会的方式进行解决。办公室作为组织者和牵头者, 在召开协调会之前要先做好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 深入了解问题所在, 对问题的形势有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并和相关领导进行沟通, 形成明确的主导性意见和实施措施, 以提高协调会的效果。在各部门充分提出解决方案之后, 还要对个别有分歧的部门做好疏导和协调工作, 求同存异, 形成合力, 最终达成较为满意的结果。
三是通过文件进行协调。针对一些综合性、常规性的工作或者重大活动, 要通过发布文件的形式,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落实到各相关单位, 推动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制发文件之前, 办公室要和相关各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达成共识, 同时进行文件的会签, 以示负责。此外, 要针对组织运行的特点, 加强制度建设, 通过制度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 约束各责任人尽职尽责, 切实解决工作中的缺位现象。
协调控制协调的方式 篇5
1引言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的任务是快速跟踪电网负荷的需要和保持主要运行参数的稳定。当电网负荷变动时,从汽轮机侧看,只要改变汽机调速汽门的开度,就能迅速改变进汽量,从而能立即适应负荷的需要。但锅炉即使马上调整燃料量和给水量,由于锅炉固有的惯性及迟延,不可能立即使提供给汽轮机的蒸汽量发生变化。如果汽轮机调汽门开度已改变,流入汽机的蒸汽量相应发生变化,那么此时只能利用主汽压力的改变来弥补或储蓄这个蒸汽量供需差额,此时,主汽压力将产生较大的波动。因此,提高机组负荷适应能力与保持主要参数稳定存在一定的矛盾。协调控制系统设计时将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使锅炉、汽机同时响应负荷要求,协调锅炉及其辅机与汽机的运行,以迅速、准确、稳定地响应负荷要求。
协调控制系统保证机组出力适应电网的负荷变化要求、维持机组稳定运行。具体地说就是对外保证单元机组有较快的功率响应和有一定的调频能力,对内保证主蒸汽压力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协调控制系统是协调地控制锅炉燃料量、送风量、给水量等,以及汽机调节阀门开度,使机组既能适应电网负荷指令的要求,又能保持单元机组在额定参数下安全、经济地运行。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可认为是一种二级递阶控制系统。处于上位级的机炉协调级,也叫作单元机组主控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处于局部控制级的子系统包括锅炉以及汽机子控制系统。
600MW机组协调系统控制设计
2.2协调控制系统控制方式
在此方式下,汽机和锅炉两侧并行地接受负荷指令。锅炉侧通过改变燃烧率来维持主汽压力,汽机侧通过改变调汽门开度来调整机组出力的大小。当汽机机前压力与设定值偏差超过一定限值时,汽机调汽门开度将受到限制。属于以锅炉跟随为基础的协调控制方案。
协调控制系统适用于定压或滑压运行,定压运行:是指无论机组负荷怎样变动,始终维持主蒸汽压力以及主蒸汽温度为额定值,通过改变汽轮机调节汽门的开度,改变机组的输出功率。有四种控制方式:(1)协调控制方式
在此方式下,汽机和锅炉两侧并行地接受负荷指令。锅炉侧通过改变燃烧率来维持主汽压力,汽机侧通过改变调汽门开度来调整机组出力的大小。当汽机机前压力与设定值偏差超过一定限值时,汽机调汽门开度将受到限制。属于以锅炉跟随为基础的协调控制方案。
(2)锅炉跟随方式
汽机主控手动,锅炉主控回路处于自动方式,通过改变锅炉燃烧率进行主汽。(3)汽机跟随方式
锅炉主控手动,汽机主控回路处于自动方式,通过改变汽机调汽门开度进行主汽压力调节。
(4)手动方式
锅炉和汽机主控回路均处于手动方式。
滑压运行 :则是始终保持汽轮机调节汽门全开,在维持主蒸汽温度恒定的同时,通过改变主蒸汽压力改变机组的输出功率。单元机组滑压运行时有2种机炉负荷控制方式。(1)锅炉跟随控制方式。(2)协调控制方式。
600MW机组协调系统控制设计
3.2机、炉主控制器
机、炉主控制器是协调控制系统的控制机构,机、炉主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根据机组的运行条件和要求,运行人员可选择协调、锅炉跟随、汽机跟随等控制方式,给出合理的控制方案提供机组全面的协调控制。
根据锅炉和汽轮机的运行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负荷控制方式,按照实际负荷指令N0与实发功率信号NE 的偏差和主汽压力的偏差P以及其它信号,进行控制运算,分别产生对锅炉子控制系统和汽轮机子控制系统的协调动作的指挥信号,分别称为锅炉指令(Boiler Demand)NB 和汽轮机指令(Turbine Demand)NT。
机炉主控制器的主要任务是产生各种控制策略和控制方式的切换。控制策略是前馈控制、反馈控制、非线性元件以及多变量控制理论综合的应用。机炉主控制器主要有以下两部分组成
(1)机炉正常运行情况下的负荷指令NB、NT的形成。(2)机炉的实际负荷指令NB’、NT’的形成。
600MW机组协调系统控制设计
4.2 负荷速率限制及反馈
当负荷指令产生时,速率限制器将对负荷调节进行限制,如图5.2。
负荷指令P0产生以后通过速率限制器进行限制并根据限制前后信号进行比较得出负荷指令是否平衡。由sh3-5取值决定T,为0则由T1(SP0设定的速率值)决定。
速率上线由主汽压力设定<实际压力、燃料量设定<实际燃料量、汽包水位设定>实际水位任一情况发生时,T为2。否者T为1,由修正参数和设定平均值相加决定。下限Sh5 是由负荷指令限制决定尤其决定T是1还是2。上限T是由主汽压力设定<实际压力、燃料量设定<实际燃料量、汽包水位设定>实际水位都不发生一个T为1,任意发生一个T为2。
图4.2 负荷指令速率限制原理图
600MW机组协调系统控制设计
4.4 主汽压力设定
主汽压力设定回路适用于定压和滑压二种运行方式,如图4.4所示。
SP1 手动方式时为定压运行方式,此时运行人员可以手动设定主汽压力定值。
SP1 投入自动方式后为滑压运行方式,此时将根据机组负荷指令自动调整主汽压力定值。
SP2 有二个作用,在滑压运行方式时,提供运行人员对滑压运行时的主汽压力定值进行适当的修正;而在定压运行方式时,自动跟踪定压、滑压运行主汽压力定值的差值,保证从定压运行方式无扰切到滑压运行方式。当发生 MFT、RUNBACK 或锅炉、汽机主控全部处于手动方式时,SP1 将切至手动方式,并跟踪实际主汽压力。
图4.4 主汽压力设定图
600MW机组协调系统控制设计
5.6 气机主控
当汽机主控(A/M)投入自动方式时,调节回路提供二种调节方式,如图4.6。
PID1 为汽机跟随方式调节器,以主汽压力作为被调量,保持主汽压力稳定。PID2 为协调控制方式汽机调节器,此时汽机调节器保持负荷,锅炉调节器保持主汽压力;在机组负荷指令发生变化时,以负荷指令的惯性环节作为汽机调节器的前馈信号,迅速改变汽机调门的开度,以适应机组对负荷的要求;另外,在协调控制方式,如果主汽压力与设定值的偏差过大时,将通过C1、C2、T1、T2 对 PID2 进行上或下限制,避免快速响应负荷时,主汽压力过分偏离设定值。当发生 RUNBACK 时,汽机主控在一段时间内将处于保持状态,然后再调节主汽压力;当汽机 DEH 没有处于遥控方式时,汽机主控将切至手动方式,并跟踪 DEH 的负荷参考,保证手、自动无扰切换;另外,在发生主汽压力信号(机侧)坏质量、MFT或锅炉主控自动时发电机有功功率信号全部坏质量时,汽机主控也将切至手动。
图4.6 汽机主控图
600MW机组协调系统控制设计
致谢
首先非常感谢老师的耐心知道和严格要求。本论文在马老师与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圆满完成本次课设。本课题在选题及进行过程中得到马老师的悉心指导。论文行文过程中,马老师多次帮助我分析思路,开拓视角,在我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马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踏实坚韧的工作精神,将使我终生受益。再多华丽的言语也显苍白。在此,谨向马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在这里我也感谢我的组员们的团结合作使这次课程设计圆满完成,希望我们以后有更多的合作。最后,再次对老师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600MW机组协调系统控制设计
附录
设定值给定站图
.与或非门图
模拟量输入输出图
加法减法器图
协调控制协调的方式 篇6
关键词: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 企业
0 引言
我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管理策略不恰当等问题,同时项目成本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编制计划和进度报表,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控制环节在于进度、质量和成本的协调。
1 进度与成本控制的相互作用机制
1.1 进度与成本控制的关系 工程项目工期和成本是施工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通常情况下,工程项目工期的长短及进度安排都会影响到施工成本。就某一施工项目而言,各工序之间存在着严格承继关系,工期变化将会导致相应费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施工总成本。因此,运用网络优化的方法,压缩关键线路上一些工序的持续时间,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各子项目之间的不同工期安排也会影响施工成本的发生。那些工期比较长,又包含许多子项工程,由于对各子项工程的工期安排不同,往往会导致不同的成本结果。
从进度与直接成本的关系来看,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加快施工进度,工程的直接成本一般都将增加。如图1中的曲线,它表示一个工序的作业时间与直接费用之间的关系。点A和点B的横坐标表示了工序的两个工期。点A为正常点,其作业时间Ta为正常工期,是合理作业时间的最长期限,此点的直接成本最低。当作业时间再延长,费用将急剧增加,意味着拖延工期,或中途停工造成窝工浪费。点B为临界点,其作业时间Tb为最短工期,是合理作业时间的最短期限,此点直接成本Cb大于Ca。如果作业时间进一步缩短,成本也急剧增加。
从进度与间接费的关系来看,间接费用随工期的延长而增加,按照间接费随时间序列是否变化,将其分成两类:不变间接费和可变间接费。
不变间接费是指随着工期的延长,匀速增加或者每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数额相等或近似相等的间接费用。这类间接费用的变化曲线如图2中Ⅰ所示;可变间接费是指随着工期的延长并非匀速增加,或者每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数额不等的间接费用,这类间接费用的变化曲线如图2Ⅱ所示。
工程间接费是各类间接费用的总和,对不变间接费和可变间接费时间序列曲线进行叠加,可以得到间接费时间序列曲线。这类间接费用的变化曲线如图2Ⅲ所示。
工期过短或过长都会加大工程成本;合理工期对应合理成本,合理成本保证合理工期;工期和成本是对应统一的;成本增加,可缩短工期;成本减少,工期则延长。工期、成本目标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项目进度计划制定的科学合理,则会使工程工期具有连续性、均衡性,工期得以缩短,进而对工程成本施以控制。
1.2 进度与成本控制的协调 加快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合理缩短工期,可以控制成本,早日发挥投资效益。但是,在特定工程造价内,提前完成工程项目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盲目地缩短施工工期,加快施工进度,只能是增加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工程项目成本。因此,合理确定工期必须考虑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支出。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结合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采取技术组织措施,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做到既缩短工期,又不增加成本;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要及时准确地进行经济核算,对施工过程进行适时的控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
当然,如果必须要通过增加资源缩短施工工期时,就要进行经济比较,才能决策。一般情况下,缩短工期基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接受新的施工项目,如果经过比较分析,新项目创造的效益将大于老项目增加的成本,可采取加快施工进度策略;二是业主愿意增加项目投资,加快施工进度。
工期与成本的控制依据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工程项目使用科学先进的控制技术,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使得工期目标提前实现,项目提前投入使用,尽早收回投资,提前实现投资效益。这时,工期控制已转化为成本控制。
2 质量与成本控制的相互作用机制
2.1 质量与成本控制的相互作用 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成本之间也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项目业主对工程质量有较高的要求,那么就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如果业主过分地减少成本,工程质量就无法保证。同时,如果工程项目的成本计划制定科学合理,使工程进展具有连续性、均衡性,有利于获得较好的工程质量。许多工程项目,如大型体育设施等,要求项目建设必须在某一特定时间完成,这类项目投资和质量成为可以选择的决策变量。有些施工企业为谋求利润而使用劣质材料,或者偷工减料,导致工程质量下降,进而由于返工停工,也会加大施工成本。
图3表明了工程质量与成本变化的关系,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这种变化的差异。其中Al曲线表明:到达预定目标成本后,工程质量水平已接近目标质量,工不应再追加过多的成本;A2曲线表明:到达预定目标成本后,工程质量水平远未达到,要保证工程质量,就必须增加成本;A3曲线表明:成本与质量成线性关系,增加一定的成本,就能达到一定的质量。
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只有有了合理的成本,工程项目的质量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2.2 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协调 根据工程项目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在确定其中一个目标值时,都会对另一个目标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质量与成本目标进行协调。协调的目的是为了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做到目标系统最优。协调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高所有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职工的质量教育、造价管理、施工管理及业务技能的培训,树立质量意识;二是建立责任制,把质量目标进行逐项、逐层分解,将质量目标落实到每个人头上;三是确定恰当的质量成本,不要因质量要求过剩而增加支出,也不要因为质量问题导致返工等增加工程成本。总之,施工企业在组织施工时,应该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资源配置,科学安排施工工序,加强成本的动态控制,从而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3 进度、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协调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通过有效的程序和措施,在满足进度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使得工程施工成本最低。如果仅仅关注成本目标,工程管理人员往往陷入在成本目标分解的各个层次上,顾及不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当发现实际成本超支时,通过盲目删除工程内容或者降低设计标准,进而导致工程的功能丧失或下降。
进度、质量和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的核心要素。要保证这三个要素的正常协调,必须处理好业主、施工单位、监理三方的关系。在工程实施总承包管理的情况下,业主既要为自己的工程把好质量关,又要为承建商的经济效益着想;施工单位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还要提高工程质量。工期、质量、成本控制将要达到的最终目目标就是降低工程成本和提高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建高质量、高效益的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芳.浅谈施工企业降低项目施工成本的途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
[2]牛颖光,卫苒.关于项目成本管理的思考[M].科技信息.2008(12).17.
协调控制协调的方式 篇7
医疗服务费用标准的制定是要以临床数据和临床路径为基础的, 所谓临床路径就是指针对某一疾病所采取的最佳治疗方案, 一般来讲, 临床路径的核心目标是实现“高治疗, 高效率, 低消费”的医疗, 通过合理, 准确的确定临床路径, 不但可以减少治疗时间, 降低患者痛苦, 还能够有效的降低医疗成本和药物成本, 同时满足医院, 患者双方的利益。国家有一系列关于临床路径的文件, 这类文件中临床路径的制定是以社会上医疗机构的平均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为基础的, 事实上, 医院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医疗水平为基础, 选取适合与自己医院标准的临床路径。同时, 各地单病种限价方案也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 这也反应的是社会平均水平, 因此医院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自己的医疗收费, 尽可能获取更准确, 具体的单病种数据, 确定平均值后, 制定合理的医疗收费标准。对于公立医院而言, 医疗机构更应该完善自己的成本核算体系, 将科室成本转化为病种成本, 为单病种限价奠定基础。医院应该形成以服务为核心, 由医疗, 护理, 物价等部门相互协调的核算体系, 通过大容量的案例调查来归集项目, 进而计算出项目成本, 以项目成本为基础, 以病例为依据来划分不同并种并为之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 最后根据项目收费标准测算病种的单位标准成本。
二、实行先发展带动后发展政策
疾病诊断相关分类 (DRGS) 是一个受诸多因素限制的复杂系统,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医疗条件, 诊断标准, 医疗编码条件, 疾病诊断分类标准, 病情审查形式, 医院水平以及医疗保障系统质量等等, 由于影响因素太多, 无法有效的实现一个统一的, 完善的, 高效的诊断相关分类系统。因此, 可以采用先发展带动后发展政策, 先在医疗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实行病种付费政策, 待政策逐渐趋于完备之后, 再在医疗水平较低的地区实行, 实现先发展带动后发展。通常来讲,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选取病种, 第一, 病情的常见度, 普及度;第二, 是否有并发症;第三, 是否有明确的治疗标准;第四, 是否有较大的处置差异;第五, 病情是否易于控制;第六, 愈后恢复是否良好, 第七, 医疗成本。选择病种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仅靠一次将大量病种甚至全部病种选取出来。调查发现, 单病种付费试点大多集中在内科, 外科等一些病症并发症比较少, 医疗技术比较成熟的地方。一般来讲, 实施按病种付费的前期阶段, 医院都会组织相关专家对病症进行历史治疗分析和回顾性分析等, 合理的评价医疗难度并制定合理的医疗收费, 扣除一切不合理的收费项目, 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利用先进的医学理念和完备的诊疗技术制定合理的病种质量管理标准。总体来讲, 前期阶段的主要过程为:首先制定统一的治疗标准, 确定治疗方法和疗效标准, 接着为患者制定诊疗计划, 确定患者每一阶段的住院安排和治疗进程, 确定临床路径。在治疗进程符合预定标准并且没有任何突发的并发症出现的前提下, 医生只需要以事先确定的临床路径为基础来进行临床诊疗。医院既要积极鼓励相关科室收治单病种病人, 又要加强单病种的管理力度和考核力度, 可以通过变动奖金的方式来全面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实现管理力度的加强。单病种的收费环节要按照收费标准执行, 根据治愈率, 恢复情况等标准确定实际收费。单病种医疗收入大于相关标准的部分不应纳入科室中, 同样, 均次费用较高的, 也不应将超过标准的部分纳入科室。除此之外, 要尽量为病人安排少量的药物, 尽可能降低病患消费。
三、制定监控的体系, 督促病种付费制度的实行
社会大众最普遍的医疗需求就是寻求水平高, 质量高, 费用低, 服务好的就医条件, 其中水平和治疗是公民们最关心的两个因素。通过采用按临床路径来进行病种付费能够患者弥补专业技术信息缺乏和经济信息缺乏的劣势, 同时, 又能帮助患者了解病种诊疗过程, 实现医疗过程的全程公开, 尊重公民们在医疗上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提高社会大众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由此可见, 按病种付费的政策对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该政策是否能成功实施, 关键在与政策监督体系是否完善。规范国家公立医院的收费行为是实行按病种付费政策的重要原因, 它能够实现医院对收费行为的合理化控制, 体现医疗行业的规范性, 发扬崇高医德, 尽可能的使患者受益, 改善医患关系。实行按病种付费政策, 不能仅仅拘泥于形式, 既要考虑医院的利益, 又要充分考虑患者, 实现医患的双受益。医院要提高对单病种限价的重视度, 使各位医疗人员都能深入了解执行单病种限价的重要影响和重要意义。政府部门要努力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 尽量为医院提供条件, 倡导医院积极研究, 完善单病种限价体系, 减轻患者负担。另外, 我们要改变对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价思维, 坚持以内在建设为中心, 外在建设为辅助的发展体系, 形成医院的治疗监督系统。在对医院进行考核时, 要以服务人员, 治疗时间, 医疗费用和服务质量等因素为基础, 全面考核服务质量, 得出质量系数, 进而对医疗服务进行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最后, 要对医院进行合理补偿, 避免服务质量因服务手段减少而下降, 要对医疗费用进行妥善管理, 尤其是容易超出预估的那部分医疗费用, 包括进口材料, 特殊耗材等等。
综上所述, 按病种付费政策的实施必须要实现检查项目的统一化, 治疗手段的规范化, 治疗过程的公开化和治疗环节的合理化, 杜绝一切不合理收费, 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医疗消费, 并尽可能的为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保证患者能根据自身需求和自身利益合理选择就医地点。
四、构建合理的谈判体系
2010年年初, 我国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文件, 文件中明确的对公立医院提出了要合理制定医疗价格, 控制医疗消费的要求, 并使医院在满足均次消费的前提下, 通过有效谈判确定服务方式, 支付方式以及质量标准, 其中, 谈判双方由医院和医保公司组成。用户的支付方式和医院的收费方式两者是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的, 也就是说合理的收费方式要以合理的支付方式为基础的, 同样合理的支付方式也离不开合理的收费方式。医院服务方和医疗保险公司分别是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的利益代表, 而不同的利益代表, 不同的经营理念和不同的经营制度都会引起一定的利益冲突, 同时医院和医保公司的谈判又不仅仅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服务谈判, 它是在一定医疗保障的前提下, 在统一目标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对医院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和权益的双重保障。由此可见, 建立医院与医保公司的谈判体系, 不仅要考虑医院和患者双方, 还要搭建合理的工作平台。尽可能地实现既有利于医疗费用控制和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保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的目标。
综上所述,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科学调整和制定卫生经济政策, 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效率, 努力实现保持卫生总费用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改革措施和改革结果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 让卫生事业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贡献。
摘要:以医药卫生体制的全面改革为基础, 从医疗服务, 医疗价格和医疗时间等角度出发, 全面分析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为。从群众的角度出发, 寻找并分析医疗服务问题的根源, 争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医疗服务的消费并尽可能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合理应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降低医疗费用, 强化医疗控制水平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医保付费和医院收费方式协调问题出发, 探求实现二者协调共振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医保付费,医院收费,协调,谈判体系
参考文献
[1]郑大喜.按病种支付医疗保险费用与病种成本核算研究[J].医学与哲学, 2005, 26 (4) :54-56.
[2]刘瑜.对单病种限价医疗服务模式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 2007, 20 (1) :60-61.
塑苫设备的协调控制 篇8
南堡盐场目前使用的塑苫系统不具备自动控制功能, 在塑料布展放和收卷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两侧挂球不能自动入轨, 在展放和回收时需要两个人在两端入轨器处进行挂球的人工导入;二是由于浮卷轴和卷筒的转动角速度是恒定的, 但是卷绕在浮卷轴上的塑料布随着展放的进行, 其外缘直径会逐渐变小, 造成塑料布展放线速度逐渐降低。同时, 在卷筒上, 由于牵引绳的累积缠绕, 使其直径逐渐无规律增大, 使得大绳的牵引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频繁对两个驱动电机进行启、停操作, 通过人工干预来手动协调卷放速度。如果浮卷轴展放的塑料布过多, 多余的塑料布在抱辊处造成回卷, 引起撕布;如果卷筒牵引速度相对过快, 就会造成塑料布的过度张紧, 导致塑性伸长变形, 缩短塑料布的使用寿命。如果张紧力太大, 还可能发生撕布、绷断绳子, 严重的会把浮卷轴拉出抱辊而损坏。所有的盐池塑苫系统完全靠人工操作, 每个盐池至少需要4名操作人员。
二、塑苫自动协调收放系统简介
根据当前盐业生产状况, 研制了塑苫自动协调收放系统。通过计算卷筒侧位移与浮卷轴侧位移的差值随展放距离的变化规律, 当位移协调时, 确定浮卷轴电机的运转频率。控制系统主要由PLC和变频器组成, 由PLC完成对变频器的控制。
1. 机械结构部分
原有入轨器 (见图1) 的导入性差, 主要原因如下。
(1) 原结构中, 靠浮板 (即牵引杠) 牵引挂球, 而浮板距轨道在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都有一定的距离, 致使浮板作用于挂球的牵引力F与轨道 (即挂球的运动方向) 之间的夹角较大, 故塑料布上的第一个挂球 (称为头球) 不能自动进入轨道。
(2) 原入轨器的入口形状为喇叭口型, 张口角度比较大。即使靠人工将头球送入轨道 (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 , 当塑料布较松时, 后续各挂球也很难自动入轨。
此外, 由于浮板与轨道之间必然存在的水平距离B和铅垂距离h, 使得牵引压力角α比较大。通常情况下, 水平距离B约为800mm左右, 铅垂距离h约为300mm左右, 头球到浮板的距离L约为2 000mm。则牵引压力角约为
如此大的压力角增加了挂球与轨道之间的正压力, 增加了运行阻力, 易产生卡球现象。
根据现场实际工况, 研制了简单实用的新型入轨器 (见图2) 。该入轨器主要由基本平行的上下两根塑料圆管组成。上管延伸到浮卷轴并直接搭放在浮卷轴上, 下管前端向回弯曲固定在卡子 (图2中省略了卡子) 上。考虑到挂球在浮卷轴上的轴向排列有时比较分散, 为了提高挂球入轨的可靠性, 将入轨器向盐池内倾斜一定角度, 并尽量靠近浮卷轴。整个入轨器用铁丝吊挂在盐池侧墙上, 与侧墙之间实现柔性联接。展放时, 塑料布从两导轨圆管之间的间隙中滑过, 而挂球则被挡在两管外侧, 沿入轨器自动导入轨道中。
此外, 沿盐池两侧轨道各增加了一条牵引绳 (称为边绳) , 并且将头球前移, 使其位于浮板之前, 由新加边绳沿轨道方向直接牵引头球, 既保证头球不会脱出轨道, 在展放过程中又大大减小了牵引压力角, 减小了摩擦阻力。
2. 电气控制部分
塑苫系统主要由卷筒、主大绳、分支大绳、塑料布、浮卷轴等部分组成。在盐池苫盖过程中, 一方面, 卷筒的直径在不断变化着, 且大绳缠绕无规律, 因此, 卷筒外缘处大绳的线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另一方面, 主大绳的长度越来越短, 其柔度越来越小, 而塑料布越来越长, 柔度越来越大。由于两种材料的弹性模量及截面积均不一致, 系统运行时主大绳柔度的减小量与塑料布柔度的增加量不能完全抵消, 因此, 由主大绳、塑料布等组成的系统其柔度是一个变量。
由此可见, 塑苫系统在展放与牵引过程中是一个变速度、变柔度系统。
研究的控制系统组成如图3所示。该系统由PLC、变频器、检测卷筒侧大绳和浮卷轴侧塑料布线速度的编码器、本地及遥控电路控制系统组成。系统控制原理:用遥控或本地控制箱按钮启动系统, 卷筒和浮卷轴两侧编码器将脉冲信号传输至PLC, 通过PLC内部高速计数器分别计算两侧线速度, 并将浮卷轴侧线速度作为设定值, 将卷筒侧线速度作为过程值进行PID运算, 将模拟量结果输出到变频器以控制卷筒转速, 使大绳线速度与塑料布展放速度保持一致, 实现塑料布恒张紧度, 同步收放控制。
三、塑苫自动协调收放系统的优点
第一, 新型入轨器及新的牵引方式与控制系统结合, 确保了塑料布两侧挂球的自动入轨。入轨器结构简单、 (玻璃钢) 耐腐蚀性好。靠近浮卷轴处轨道向池内弯曲, 使挂球在有风时也能自动入轨。控制系统使塑料布保持一定的张紧度, 两侧边绳使两侧塑料布处于一定的张紧状态, 有利于挂球的自动入轨。
第二, 实现了牵引与展放同步控制, 塑料布拉伸变形量变化较小且无冲击, 可延长其使用寿命。在抱辊处不再发生回卷现象, 降低了塑料布破损率。
第三, 采用的PLC加变频器的控制方案不仅使采用变频器一侧的系统启动平稳、柔和, 减小了冲击载荷, 而且两电机实现了连续运转, 使系统苫盖时间缩短。
第四, 遥控系统使操作者可边操作边直接观察, 出现问题可及时停机处理, 且操作方便。
第五, 一套控制系统可切换分别控制两个盐池的塑苫, 节省了改造费用。
通过现场试验, 此系统达到了要求目标, 设计的自动入轨器实现了塑苫系统牵引与展放的自动协调控制, 在盐池范围内系统可遥控操作, 系统实现了自动控制与人工控制切换。
摘要:针对目前盐场塑苫设备存在的吊球不能自动进入轨道以及收放过程中撕扯塑料布等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DEH协调控制回路的改进 篇9
近年来, 随着电网对机组A G C、一次调频等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 对机组的协调控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华电潍坊发电有限公司1号机组CCS采用了上海新华公司2001年生产的XDPS-400, DEH采用了上海新华公司2000年生产的DEH-IIIA, 在正常情况下, 两者相互配合, 能够满足机组经济运行和负荷调节需要。但在快速增减负荷、一次调频、R B动作等特殊情况下, 存在机组负荷调节速度慢、控制精度差等问题。
1 控制原理
机组在投入协调时, 其负荷增减控制原理如图1、2所示。
C C S部分将汽机阀门开度指令与D E H参考负荷 (通过f (x) 转换为百分数) 进行比较, 当其差值d大于死区设置时, 进行正负值判断, d大于零时, 输出“增负荷”脉冲, d小于零时, 输出“减负荷”脉冲, “增负荷”、“减负荷”脉冲采用DO输出硬接线的方式送出至D E H。
DEH部分在投入协调控制后, T3输出置B, 当DEH没有接收到CCS发出的增 (或减) 负荷脉冲时, T1 (或T2) 输出置A, 则负荷给定值维持原值不变;当DEH接收到增 (或减) 负荷脉冲时, T1 (或T2) 输出置B, 将每周期负荷增 (或减) 量叠加入负荷给定值, 产生新负荷给定值, 实现机组负荷的C C S与D E H协调控制。
2 机组负荷调节速度慢等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图1、2中可以知道, 在要求提高机组负荷调节速度时, 可以通过设置图1中较快的增 (减) 负荷脉冲频率, 或在图2中T1、T2的B路设置较大的常数来实现;当要求提高机组负荷调节精度时, 可适当减小图2中T1、T2的B路设置常数即可。
但在机组实际运行中, 提高增 (减) 负荷脉冲频率, 负荷调节速度不升反降, 为满足机组负荷高速调节的要求, 只能通过在图2中T1、T2的B路设置较大的常数来实现, 但这样的设置却造成负荷控制精度较差。通过对协调控制回路的检查与分析, 发现CCS至DEH的负荷增减以D O通道输出, 并通过硬接线接入到DEH的DI通道, 所以我们把机组负荷调节速度慢的检查重点放在输入/输出通道上。我们采用模拟多种周期脉冲信号在D O输出并在D I端录波的方式进行检查, 发现在脉冲周期降至为1.4秒时即出现了DEH的DI通道不能及时复位的现象, 如图3所示, 随着脉冲周期的缩短, 这一现象更加明显。
检查CCS控制逻辑内增/减负荷脉冲周期设置为1.2秒, 由试验结果说明, C C S、D E H这种通讯方式在快速增减负荷、一次调频或RB动作时, 脉冲量速度过快, 增/减负荷指令形成长信号, DEH接收到的负荷增减脉冲个数远小于CCS输出的个数, 导致负荷调节速度慢、控制精度差等问题。 (图3)
注:图中A为C C S端模拟脉冲信号波形, B为D E H中录波波形。
3 改进方法
3.1 CCS部分
为了避免增 (减) 负荷脉冲丢失的问题, 取消原CCS中偏差运算和判断输出逻辑, 拆除了增减负荷脉冲输出D O通道接线, 将汽机阀门开度指令直接送入D E H。
3.2 DEH部分
基于CCS的修改, DEH部分在原有控制逻辑的基础上修改为如图4所示,
删除了增减负荷脉冲DI输入条件, 用CCS送来的汽机阀门开度指令 (通过f (x) 转换为负荷指令) 减负荷给定值的差, 进行正负超差判断, 使T1 (或T2) 置B, 与负荷给定值相加 (或减) , 形成新的负荷给定值。
4 应用效果
新华公司的XDPS-400逻辑组态中每页的运算周期可选20ms~60000ms多个等有积极意义的。
级, 经过静态试验和热态调试, 最终设定改进后控制逻辑页的运算周期为200 ms, 与原控制方式相比, 在不丢失指令的前提下, 调节速度提高到了原来的6倍, 相应地T1和T2的B路设定值也减小到原来的1/3, 既提高了机组负荷调节速度, 又保证了负荷控制精度。见表1。
通过改进前后效果比较表1, 1号机组DEH协调控制回路的改进消除了丢失C C S增减负荷脉冲指令的问题, 达到了提高机组在协调控制方式下负荷调节速度和精度的目的, 将这一改进应用在2号机组后也取得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 早期的机组控制系统虽然按照《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维护规程》设计了C C S与DEH协调控制方式, 但在受到硬件限制的情况, 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无法适应目前电网越来越严格的要求, 在现有控制系统的基础上, 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是具
参考文献
[1]肖增弘, 徐丰.汽轮机数字式电液调节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3.
[2]朱北恒, 尹峰.DL/T 657-2006火力发电厂模拟量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年3月.
[3]张秋生.提高机炉协调控制系统AGC响应速率的方法[J].电网技术, 2005, 29 (18) :49-52.
[4]张秋生.大型火电机组一次调频参数的设置及其对协调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影响[J].河北电力技术, 2004, 23 (5) :9-11.
协调控制协调的方式 篇10
交通枢纽是包括公路、水路、航空、铁路以及管道在内的5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体。理论上,国内关于交通枢纽的研究有很多,例如: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学院的庞明宝、魏连雨以及崔武文老师对交通网络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1];长安大学的袁长伟及陈荔等老师,考虑时间等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而构建了枢纽多方式换乘模型,并计算了枢纽内各运输方式的换乘分担率,为城市综合枢纽的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撑[2];同济大学的覃煜和晏克非老师通过对换乘效率的评价,发现了轨道枢纽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利用DEA方法评价轨道枢纽的换乘效率比传统方法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3]。
近些年来,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天津市也面临着巨大的交通压力,这与天津市交通枢纽多种运输方式之间不能有效衔接密切相关。因此,协调好天津市交通枢纽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已成为关系天津民生的紧迫任务,必须得到重视和研究。本文以天津火车站为实例,首先建立了供应和需求的分析指标体系,进而建立了多种运输方式协调的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例计算。
1 天津火车站作为供应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本节内容中,先以天津火车站作为供应指标体系,公交汽车站、轨道交通、自行车、私家车、出租车和长途客运作为需求指标体系,然后分别从总量、时间、距离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建立多项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
2 评价模型的建立
2.1 系统协调综合评价函数
考虑到指标的不同量纲和数量级,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得出交通网对区域发展供给水平综合评价函数F1t,誗x誗和区域发展对交通网需求水平综合评价函数。
其中:为归一化后的指标值,且
式中,ait,bit分别为供需系统二级指标层各特征指标的权重;aijt,bijt分别为供需系统三级指标层各特征指标的权重;m1、m2为二级指标数量,n1、n2为相应于各二级指标的三级指标数量[1]。
2.2 协调性评价
设交通网对区域发展的供给水平系统为S1,区域发展对交通网的需求系统为S2,S1与S2协调意味着F1t,ΣxΣ与F2t,ΣyΣ的相对离差(即离差系数)CV很小,定义S1与S2在t时刻的协调度为:
其中:K为辨别系数,通常K≥2。
G tβΣ反映S1与S2间的协调程度,显然只有当F1t,βxΣ=F2t,βyΣ时,G tβΣ达到最大值,即G tβΣ=1,此时S1与S2最协调[1]。
2.3 趋势分析
协调度反映系统的协调程度,而不能反映出系统当时所处的发展水平。为此,将协调度与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定义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用GDtβΣ表示。
在供需系统协调发展度的基础上,须对S1与S2协调程度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定义系统S1与S2协调变化趋势的指数βtβΣ,用来反映协调程度的变化趋势。设系统S1与S2在t时刻和t-1时刻的协调程度分别为GDtβΣ和GDt-β1Σ,则:
当βtβΣ>1时,说明系统S1与S2向协调状态的方向发展;当βtβΣ<1时,说明系统S1与S2向背离协调状态的方向发展[1]。
3 实例分析
将第2节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多种运输方式协调性研究中,通过自身调查以及专家打分,得出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综合评价的各项指标值,部分调查数据见表2。采用这些指标值,对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性进行评价取βK=6,α=0.5,γ=0.5Σ,最终得到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供需系统发展水平、协调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动态评价等指标值,见表3。
4 结束语
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是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的。因此,不能片面地考虑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的发展情况来研究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性。除此之外,由表2“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协调度评价结果”及调查结果,还得到了以下结论:
(1)从整体上看,βtβΣ值接近或大于1。这说明,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供需系统基本上向协调状态的方向发展。
(2)调查发现:在时间方面,旅客从天津火车站候车大厅下车到公交汽车站候车地的平均时间长达6分钟;另外,在距离方面,旅客从天津火车站候车大厅下车到公交汽车站候车地的平均距离约为350米,距离较长给旅客换乘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建设以帮助旅客更好的出行。
摘要:采用目标分解法,建立供需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供给水平综合评价函数、需求水平评价函数、系统协调度、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并结合天津火车站具体实际计算,分析得出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程度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供需系统基本上向协调状态的方向发展;但是,在时间和距离方面,天津火车站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建设以帮助旅客更快的换乘和更好的出行。
关键词:交通枢纽,协调度,目标分解法,天津火车站,多种运输方式
参考文献
[1]庞明宝,魏连雨,崔武文.公路网络与区域发展协调研究[J].交通科技,2007(5):51-53.
[2]袁长伟,陈荔,张景峰.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交通方式换乘分担率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0-74.
[3]覃煜,晏克非.轨道交通枢纽换乘效率DEA非均一评价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50-53,56.
[4]姚志刚,周伟,王元庆,等.公路主枢纽客运系统运营模式比较[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75-78.
[5]邵春福.交通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6]毛保华,姜帆,刘迁,等.城市轨道交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魏连雨,马永丰.城市交通系统供需协调性发展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4):58-61.
协调控制协调的方式 篇11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关系;协调
当前社会,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公司治理不断完善,但财务舞弊现象却仍然层出不穷,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作为防范风险的控制系统工具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各自所起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如何配合得到更多的管理层的关注。
一、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实施手段
现代企业中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由不同的行为主体行使着不同的职能,而且为企业服务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
1.职能
从企业职能方面看,内部控制是一个流程,它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结果本身。它是在组织内实施的贯穿于整个组织部门和职能的业务流程,是通过计划、组织、执行和监控的基本管理流程实现的。内部控制是这些流程的组成部分并与它们密不可分。它使这些流程发挥作用,并监督它们的行为和持续的关联性。
内部审计的任务之一是对内部控制措施进行评价,以及确定它们是否正在有效地行使其职能。一个有效的内部审计部门将协助管理层和董事会实现他们负有的大部分职责。公司政策或内部审计章程是一个有效内部审计部门的基石。
2.行使职能的主体
两者行使职能的行为主体不完全一样,内部控制受到人的影响。它不仅是政策手册和表格,而且涉及组织每一层级的员工。内部控制不是一个事件或者环境,而是渗透到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一系列行动,这些行动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公司的CEO对内部控制的整个系统负责,包括本组织所有的控制措施。
内部审计是由一部分专业人员在企业内建立的监督与评价机构,内部审计拥有独立的评价职能,它为董事会、管理层和整个组织服务,执行监督、检查与评估活动。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助组织的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内部审计为他们提供与被检查活动有关的分析、评价、建议和评议的信息。
3.实施控制的手段
内部控制有自己的五要素,它通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来达到控制企业的目的,控制环境是由人组成的,人的诚信、道德价值和胜任能力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为了实现即定的目标,需要对相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风险评估;针对风险评估结果企业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达到减少风险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会形成许多信息,这些信息被及时获取并在企业的控制环境内部传递,这样就形成了信息的有效沟通;企业还有自己的内部监控机制对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进行监督并评价。内部控制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
内部审计的主要实施手段是通过查证、函证、抽样、座谈、调查、检查等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各项活动的评价和监督,促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
二、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关联性
虽然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在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各自实现着不同的职能,但两者之间却不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关的两部分,两者之间实际上是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作用
国际COSO委员会制订的内部控制基本框架定义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其中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基础,是其他要素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有效的控制环境包含10个最高属性,分别是行为守则政策、企业的价值观、首席执行官成为楷模、组织结构(职责分离)、人员的胜任能力、职责与权力的特别委派和沟通、一般授权与责任制、内部审计、资产保护、规定的工作流程。显而易见,内部审计是控制环境中重要的属性之一,它通过自己的监督与评价职能,对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沟通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企业的有效的管理决策和有力的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
2.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现代企业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设置详细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规范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使企业组织机构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能依法按照管理层的要求完成其任务,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项活动都有章可循。这其中当然包括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制度规定了审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决定了内部审计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其职能。健全的内部控制环境使内部审计工作能顺利开展,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和工作量都会加大,严重制约内部审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内部审计,管理层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薄弱环节、缺陷甚至是漏洞,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有可能会形同虚设,甚至失效。内部审计通过发现和分析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协助管理层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当然,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也促进审计方法的变革。
3.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为企业提供服务的目的相同
虽然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使用的方法手段不同,职能主体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对企业来说,都是为了有效的降低企业管理的风险,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实现其发展战略。内部控制通过有效地设置控制环境,合理分析风险,安排适当的控制活动合理保证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部门是通过审查和评价的方式,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是否有违反法律法规、是否违反企业规定、是否危害企业利益、是否真正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进行监督,最终使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虽然由不同的行为主体在企业中行使着不同的职能,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是,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并不是互不相关的两部分,他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两者应该协调一致,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三、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协调
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委托高管层实施,制定相应的制度体系,通过风险分析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和监控;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控制方式之一,有自己的监控方法,为企业管理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两者虽然在企业管理中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也有各自的理论基础和框架,但是他们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都起到举足经重的作用,它们之间应该互相配合,互相渗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降低风险,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1.内部审计职能前移——参与企业风险评估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更多地参与企业的风险评估活动,从“事后的检查与评价”转向“事前的风险咨询和流程优化建议”。因为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组织机构内各部分的职能及组织机构之间职能的转换了解的更清楚,更容易从审计角度发现企业现行内部控制体系下的风险事件和薄弱控制环节。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参与风险评估活动建议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改进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2.内部审计职能扩展——监控企业内部控制全过程
现行企业中内部审计起到的“检查与评价”作用远远大于其“监控”作用。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持续改进的过程,内部审计做为内部控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贯穿于内部控制的整个过程,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每一个问题环节都能即时发现,即时纠正,化解风险,真正起到“监控”的作用,只有内部审计的职能从“纠正型”转化为“预防型、发现型、纠正型”兼顾时,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在其影响下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在实际操作中涉及到这方面的内部审计包括:项目预决算审计、工会经费审计、管理费报销审计、合同管理审计、离任审计,专项审计等。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运行各方面、各环节的参与度,决定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有效程度。
3.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应为内部审计提供足够的发展平台
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更新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制度和方法,为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其职能提供有效平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强调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情况。所以,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而且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部门,并隶属于董事会和企业最高管理层,实行双向负责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越过管理层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内部审计做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要素,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内部审计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两者互相配合,互相完善,企业才能在此基础上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佳丽.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J].时代金融,2011(01).
单元机组协调系统的模型预测控制 篇12
单元机组中的锅炉-汽轮机协调控制系统是现代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单元,它是联系发电机组与电网的纽带,同时协调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的能量供需。因此,该协调控制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关注的焦点[1,2,3]。
近些年来,电网容量增加使发电机组的容量也增大,同时也提高了用户对机组安全性和反应速度的要求。因此需要设计先进的协调控制策略,以提高机组整体性能,并指导燃烧控制、汽温控制、给水控制等子系统以更稳定的方式运行。但是单元机组协调系统不仅要解决之间存在动态特性差异,而且是一个多变量耦合系统;随着机组运行时间的推移,该系统的动、静态特性也会发生显著变化;另外,在机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干扰: 如磨煤机启停、煤质变化、吹灰过程等。综上所述, 单元机组协调系统具有耦合性、大滞后、慢时变以及模型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该协调控制问题是过程控制界的一个难题[4,5,6]。
对于单元机组的协调控制系统,传统的控制方法很难取得满意的控制效果,而模型预测控制[5,6](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方法应用预测模型、 在线滚动优化[7]与反馈自校正策略,可以有效克服系统的非线性、不确定性、时变、滞后以及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并成为一种重要的先进控制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复杂工业过程中[8,9]。鉴于上述原因,本文设计了一种单元机组协调系统的离散模型预测控制器(Discrete-tim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ler, DMPC)。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单元机组协调系统的线性化模型,求得了其预测模型。然后采用有限时域的滚动优化方法,有效解决了单元机组协调系统的模型不确定性、时变、滞后等问题。最后,本文设计的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协调控制系统的负荷跟随能力。
1 单元机组模型等效变换
单元机组特性实质上是非线性模型,对于这种非本质非线性,常用的方法是首先将该非线性模型在多个工作点进行小偏差线性化,然后利用线性系统理论来分析对象特性。但由于模型参数的时变性使该方法得到的模型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由参考文献[10]可知,某个固定负荷工作点的单元机组特性可以用式(1)所示数学模型来描述。
其中:分别为机前压力和机组的输出功率的拉普拉斯(Laplace)变换,且为单元机组的输出量;分别为燃料的燃烧率与汽轮机调节阀开度的拉普拉斯(Laplace)变换,为单元机组的输入控制量。根据单元机组实际运行特点,本文取采样周期为10 s,且定义单元机组离散系统的输入输出量分别为
在此基础上,求得单元机组连续模型式(1)的脉冲传递函数模型,进一步,可得其最小实现为
式中:定义nij为式(1) 中每个传递函数的阶次, 则,最小实现的状态量为
xm=êëéx1x2xnùúûT
定义状态增量向量为
控制增量为
将状态增量向量式(3)和控制增量式(4)代入能控标准型式(2)可得
然后定义单元机组的扩展状态量为
最后将扩展状态量(k)和控制增量Δu(k),分别作为单元机组增广模型S2的状态量和控制量,而仍选择机前压力ΔPT(k ) 和机组的输出功率 ΔN(k) 作为输出量。由式(5)、式(6)可得,单元机组增广模型的状态空间方程为
值得说明的是,单元机组实际控制量为u(k), 而增广模型的控制输入量为控制增量Du(k) ,因此增广模型相当于在单元机组模型中嵌入了积分环节,由自动控制理论可知,积分环节具有减小系统稳态误差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该单元机组模型设计的DMPC控制器可使机前压力与输出功率较好地跟踪给定输入,减小跟踪误差。
2 DMPC控制器设计
本文设计的DMPC单元机组控制系统结构如图1 所示,可看出DMPC控制器由柔化轨迹、预测模型和滚动优化三个环节组成。该控制器利用预测模型的预测作用以及有限时域的滚动优化策略,能够有效地克服单元机组系统的不确定性、时变、非线性及外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预期控制目标,并使单元机组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鲁棒性与稳定性[11]。
单元机组控制器的设计目标是,使机前压力与输出功率沿着合理的轨迹到达设定值r(k) ,本文的柔化轨迹由式(8)产生。
其中:yd(k +1) 为k +1 时刻的柔化轨迹; y(k) 为当前时刻的姿态通道输出值;为柔化因子, 描述了输出量在柔化轨迹中所占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单元机组的控制周期远小于系统的自动运行时间,因此本文设计每个预测步长内Np个控制周期的控制目标完全相同,即预测步长内的柔化轨迹为
选择DMPC单元机组控制器的预测步长为Np, 控制步长为Nc,满足。对于单元机组模型式(7),定义预测模型的控制增量向量为
预测输出向量为
结合单元机组模型式(7)、式(9)以及式(10)的向量定义,可得单元机组的预测模型为
其中,矩阵F与Φ 分别为
本文将预测模型输出作为反馈,构成单元机组闭环控制系统。该反馈方法考虑了当前k时刻的控制量对系统未来时刻的影响,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 因此,本文设计当前k时刻的优化目标函数J(k)为
其中第一项的目标是减小跟踪误差,且误差系数矩阵Q=diag(q1,q2,···,qNp)为正定矩阵;第二项是对控制向量DU(k) 的约束, 其权值系数矩阵为半正定矩阵。当rw=0 时, 说明单元机组控制器的设计原则只是减小跟踪误差,而不考虑△U(k)的大小;当rw>0 时,则说明控制器的设计过程在减小闭环系统跟踪误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控制增量的剧烈变化。
函数J(k) 取得最小值时, 应满足条件,将预测模型式(11)代入式(12)的优化目标函数,可得最优控制解DU(k)为
其中式(13)描述的控制向量△U(k)包含了整个控制时域内的Nc个控制增量△u(k),△u(k +1),L,△u(k +Nc-1) 。根据滚动时域控制原则,我们只取向量△U(k)的第一个分量Du(k),作为单元机组模型式(7)当前k时刻的控制增量,未来时刻的控制增量可利用将来的系统信息得到更准确的解。因此对于单元机组模型式(7),当前k时刻的控制增量为
进一步,根据单元机组控制增量△u(k)的定义, 可得系统当前k时刻的DMPC控制量为
其中,u(k -1)为DMPC控制器第k -1时刻的控制量。
本文在设计单元机组DMPC控制器时,均假设单元机组协调系统从零时刻开始响应。若系统在k0时刻对给定输入信号进行跟踪响应时,则首先通过时间平移变换k' = k -k0,将开始响应时刻转换至新时间坐标系的零时刻。也就是说本文中控制算法分析与设计的所有时刻k ,均需修改为新时间坐标系的时刻k'。
3 仿真结果
为了验证所设计的单元机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性能,本文基于如下仿真模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
经过仔细调试,选择下面一组控制器参数:
应用该控制器参数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了仿真测试。
第一种情况为主蒸汽压力定值不变,负荷指令为单位阶跃变化,此时相应的负荷、压力响应曲线为图2 所示,控制器输出曲线如图3 所示。仿真结果表明,系统能够稳定而快速地跟随负荷指令的变化,对压力的影响非常小,同时,燃料量控制器和主蒸汽调节阀控制器的输出变化平稳,没有大的波动和突变,在实际应用中不会导致执行器频繁动作或卡涩,对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也非常有利。
第二种情况为负荷指令不变,主蒸汽压力为单位阶跃变化,图4 则描述了此时负荷和压力的响应过程,而图5 为控制量曲线。从该结果可看出,系统在快速响应压力定值变化的同时,基本保持了负荷输出的稳定。快速的压力设定点跟随可以确保机组在滑压方式下的稳定运行,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
4 结论
针对单元机组的协调控制系统这种复杂的多输入多输出受控对象,本文设计了一种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实现了锅炉-汽轮机的负荷和机前压力的协调控制。然后本文以某300 MW单元机组为例,对所设计的协调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控制系统,具有控制方法简单,精度高等优点。尤其在存在干扰和模型摄动情况下,模型预测控制方法仍然对协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有效提高了协调控制系统的负荷跟随能力。
摘要:单元机组中的锅炉-汽轮机协调系统,具有滞后、耦合、时变以及模型不确定性等特点。针对该协调过程,设计了一种预测控制策略,它利用预测模型与滚动优化策略,减小了模型不确定性、时变以及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300 MW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所设计控制算法的性能。结果表明在机组工况发生变化或受到干扰时,被控系统具有快速的负荷适应性、良好的抗扰动能力和很强的鲁棒性,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单元机组协调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