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方式论文(共5篇)
协调方式论文 篇1
协调是组织系统的伴生物, 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人、部门或单位, 经过协商、沟通, 使各种关系融洽和谐, 工作相互协作配合, 利益相互补偿的过程和形态。就办公室工作而言, 协调是指其在职责范围内, 调整与改善组织之间, 工作与利益主体之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促使各项活动走向同步化, 和谐化, 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一、办公室协调工作的内容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经济形式、生活方式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形势下, 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协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办公室作为组织内部联系上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的纽带和桥梁, 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与各方面和谐相处, 不仅有助于化解各种矛盾的不协调状态, 也有助于优化组织生存和发展环境, 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更好地发挥办公室的工作职能。归纳起来, 办公室经常要面对并需要协调的, 主要是与组织内部领导之间的关系, 与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与组织外部之间的关系。
一是协调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办公室是直接为领导服务的, 协调好与领导的关系是办公室协调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 要把握工作技巧, 切实因人而异, 认真了解领导的性格特点与工作习惯, 学会适应不同的工作方法与领导方式, 注重维护领导的权威, 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同时还要摆正自身位置, 不抢线越位, 遵守职业操守和职业纪律, 遇事及时请示汇报, 做好领导的配角不可擅作主张。要积极主动为领导分忧, 切实做好办公室信息收集、督查督办等各项政务性工作, 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以工作的实效性来发挥办公室的职能作用。
二是协调处理好与组织内部的关系。办公室工作繁杂, 且时效性强, 起草文稿、行政管理、处理文件、筹办会议等各项工作都需要组织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因此处理好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 有利于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也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处理与组织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时, 要坚持低调内敛, 谦虚待人, 把握好说话办事的分寸, 切不可以领导部门自居, 要放下架子, 端正态度, 真诚公正地协调工作问题, 从而达到沟通协调的目的。
三是协调处理好与组织外部的关系。在各种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 沟通处理好与组织外部的关系, 成为办公室日益重要的一项职责。在这方面, 主要是积极协调好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熟悉政府部门的职责范围, 主动加强联系沟通, 为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积极组织协调好与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关系, 加强横向联系, 增进行业了解, 提高组织的影响力。要积极协调好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 办公室要经常向相关的新闻媒体提供有价值的素材, 并认真倾听媒体的批评, 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 为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办公室协调工作的主要方式
沟通协调工作是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能, 在实际工作中, 要注重方式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直接进行协调。针对一些工作涉及面小、情况不太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直接协调是最有效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办公室人员与协调对象直接进行沟通交流, 以个别协商和疏导的方式积极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在此期间, 要及时和协调对象交流思想, 找出症结所在, 有的放失地做好协调对象的思想工作, 说明利害, 动之真情, 使协调对象消除隔阂和误会, 达到淡化矛盾、解决矛盾的目的, 为彻底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通过会议进行协调。针对一些涉及面广, 情况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要通过和组织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 通过召开协调会的方式进行解决。办公室作为组织者和牵头者, 在召开协调会之前要先做好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 深入了解问题所在, 对问题的形势有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并和相关领导进行沟通, 形成明确的主导性意见和实施措施, 以提高协调会的效果。在各部门充分提出解决方案之后, 还要对个别有分歧的部门做好疏导和协调工作, 求同存异, 形成合力, 最终达成较为满意的结果。
三是通过文件进行协调。针对一些综合性、常规性的工作或者重大活动, 要通过发布文件的形式,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落实到各相关单位, 推动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制发文件之前, 办公室要和相关各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达成共识, 同时进行文件的会签, 以示负责。此外, 要针对组织运行的特点, 加强制度建设, 通过制度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 约束各责任人尽职尽责, 切实解决工作中的缺位现象。
协调工作是办公室为组织运行减少差异、解决矛盾、融洽感情、促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办公室要建立科学有序、高效运转的协调工作机制, 及时排除工作运行中的不和谐现象, 确保组织内部步调一致, 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协调方式论文 篇2
关键词:知识;能力;素质;高等教育;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29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新识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及良好的素质修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培养目标。而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正确地开展考试活动,能有效地了解教学现状,及时改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原有的考试模式,对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起着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对人才考核的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重新审视人才评价的原则与标准,应当认真分析当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一套新的考试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促进学生的才能和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当前高校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1.考试内容覆盖面窄,只重视书本知识。大学课程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綜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目前高校的许多课程考试中,一般只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检测涉及较少,而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被忽视。许多课程的考试内容涵盖面窄,且只局限于教材内容。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使得教材本身无法完全适应。实际情况仍然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试前印笔记,考时背笔记,考完扔笔记;考试时再照本宣科地在年复一年、似曾相识的主客观题型上重复记忆那不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概念和笔记。教什么,考什么,已成为普遍现象,高校变成知识传播的阵地,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培养。
2.考试题型固定化、标准化。目前高校考试试卷中考试题型以填空、选择、改错、简答、名词解释为主,论述、案例分析为辅,主观性试题比重太低,限制了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但是标准化考试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考试,使学生不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能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不能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
3.考试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目前高校的考试方式也在不断革新,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习惯于闭卷笔试。长期以来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单调、惧考,考试时只注重标准答案的记忆,只求与书本内容和老师所讲的知识相同,没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本应在研究生阶段之前,但由于考试制度不是以推动学生研究能力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学生的研究能力与研究生阶段的素质要求出现错位。单一化的考试制度能够较为高效地促进为数较少的高素质人才在绝对值上的增加,但对从模仿、遵循的教育模式中一路成长起来的学生在整体上却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创新能力的要求,而且这种只重视效率而不重视效益的、以单一教育考试方式“批发”生产的“人才”,与社会发展真正需求的人才不符合。
4.考核成绩计算片面。目前许多单科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两大部分构成。但是卷面成绩占的比例较大,一般在70%~80%,平时成绩包括课程论文、论文报告、课堂讨论、课程作业等,一般在20%~30%。由于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与奖学金、评优评先挂钩,还关系到学生的升级、毕业与学位的获得,因此为了取得高分,学生过分地看重期末的卷面成绩,许多学生在考前突击或考试时投机取巧,而平时不努力学习,这样很多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看的书,考完后则完全忘记或根本不知道学了些什么。也有很多学生考前想法设法从老师口中套试题,考试时投机取巧,冒着受处分的风险,在考场上作弊。这种以分数为依据的做法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使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
二、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考核方式探索
1.创新考试内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试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考试内容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应避免过分侧重对知识机械的记忆与再现。命题应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进行解答,并以创新性作为衡量学生大体的重要指标。因此,考试内容应以综合性的命题为主,命题侧重于对知识和某些社会问题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以及相关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高校必修课要求必须进行闭卷考试,因此在高校必修课中可以对考试内容加以创新,以书本知识为基础,注重内容与社会现实、实践及应用相连,有意识地通过考试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及锻炼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应用型科目,可以尽量减少笔试内容,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卷面的评定,应不以事先书本的条条框框来圈定自己的评分依据,在重视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和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体现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考试方式应能综合地体现出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能够根据课程性质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是很必要的。对一些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或者是实践、实验课程,如计算机课程、程序设计课程;财经类的实务等课程,需着重考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所学的理论能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所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实际应用,就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及创造能力。对于一些与社会联系较紧密的课程,如管理类课程和新闻类课程,需强调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和组织能力,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考核,在考察时会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社会及他人的综合评价。对于一些经济学课程可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口试可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许多选修课采用小论文、小报告,这需要学生大量收集资料,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等。一些课程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即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团队,分别负责一个主题,团队成员根据所选主题进行分工合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思想比较严重,而现代社会是一个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学会与人共处,培养团队精神显得尤其重要。同时,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科技文化活动等活动过程中的成绩、表现也将纳入学生能力评价的范围之中,并计入学分,给予奖励。当然对于一门课程的考核,不应局限于一种考核方式,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3.改变成绩计算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一是关于成绩构成。改变过去“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加强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在一些课程中适当地调整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的比例,可以使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另外,在一些课程中可以采取“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注重考查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包括课堂表现、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等;阶段考试成绩是指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单元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情况,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这样,可激发学生持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投入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使得那些平时不努力、考前再突击的学生难以得到好成绩。二是关于成绩评定。可以采取“等级+特长”的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等级评价,采用“优良达标待达标”四个级别,对学生进行模糊性评价,学生的专业创作成果也可以酌情加分。这样,百分制的精确性被淡化,也淡化了分数的作用。从而消除一两分之差而引起过度竞争给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同时,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科技文化活动等活动过程中的成绩、表现也将纳入学生能力评价的范围之中,并计入学分,给予奖励。成绩计算方法的改变,不仅能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其创新能力,增强其素质修养。
总之,随着高校的培养模式发生转变,高校的考核方式也应随着进行转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及素质修养,才能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鹏,王天佑.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构体系探析[J].黑龙江教育,2008,(6).
[2]彭志琼.改革大学考试,培养创新人才[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
[3]周志淼.高校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2007,(9).
协调方式论文 篇3
交通枢纽是包括公路、水路、航空、铁路以及管道在内的5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体。理论上,国内关于交通枢纽的研究有很多,例如: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学院的庞明宝、魏连雨以及崔武文老师对交通网络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1];长安大学的袁长伟及陈荔等老师,考虑时间等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而构建了枢纽多方式换乘模型,并计算了枢纽内各运输方式的换乘分担率,为城市综合枢纽的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撑[2];同济大学的覃煜和晏克非老师通过对换乘效率的评价,发现了轨道枢纽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利用DEA方法评价轨道枢纽的换乘效率比传统方法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3]。
近些年来,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天津市也面临着巨大的交通压力,这与天津市交通枢纽多种运输方式之间不能有效衔接密切相关。因此,协调好天津市交通枢纽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已成为关系天津民生的紧迫任务,必须得到重视和研究。本文以天津火车站为实例,首先建立了供应和需求的分析指标体系,进而建立了多种运输方式协调的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例计算。
1 天津火车站作为供应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本节内容中,先以天津火车站作为供应指标体系,公交汽车站、轨道交通、自行车、私家车、出租车和长途客运作为需求指标体系,然后分别从总量、时间、距离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建立多项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
2 评价模型的建立
2.1 系统协调综合评价函数
考虑到指标的不同量纲和数量级,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得出交通网对区域发展供给水平综合评价函数F1t,誗x誗和区域发展对交通网需求水平综合评价函数。
其中:为归一化后的指标值,且
式中,ait,bit分别为供需系统二级指标层各特征指标的权重;aijt,bijt分别为供需系统三级指标层各特征指标的权重;m1、m2为二级指标数量,n1、n2为相应于各二级指标的三级指标数量[1]。
2.2 协调性评价
设交通网对区域发展的供给水平系统为S1,区域发展对交通网的需求系统为S2,S1与S2协调意味着F1t,ΣxΣ与F2t,ΣyΣ的相对离差(即离差系数)CV很小,定义S1与S2在t时刻的协调度为:
其中:K为辨别系数,通常K≥2。
G tβΣ反映S1与S2间的协调程度,显然只有当F1t,βxΣ=F2t,βyΣ时,G tβΣ达到最大值,即G tβΣ=1,此时S1与S2最协调[1]。
2.3 趋势分析
协调度反映系统的协调程度,而不能反映出系统当时所处的发展水平。为此,将协调度与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定义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用GDtβΣ表示。
在供需系统协调发展度的基础上,须对S1与S2协调程度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定义系统S1与S2协调变化趋势的指数βtβΣ,用来反映协调程度的变化趋势。设系统S1与S2在t时刻和t-1时刻的协调程度分别为GDtβΣ和GDt-β1Σ,则:
当βtβΣ>1时,说明系统S1与S2向协调状态的方向发展;当βtβΣ<1时,说明系统S1与S2向背离协调状态的方向发展[1]。
3 实例分析
将第2节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多种运输方式协调性研究中,通过自身调查以及专家打分,得出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综合评价的各项指标值,部分调查数据见表2。采用这些指标值,对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性进行评价取βK=6,α=0.5,γ=0.5Σ,最终得到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供需系统发展水平、协调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动态评价等指标值,见表3。
4 结束语
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是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的。因此,不能片面地考虑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的发展情况来研究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性。除此之外,由表2“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协调度评价结果”及调查结果,还得到了以下结论:
(1)从整体上看,βtβΣ值接近或大于1。这说明,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供需系统基本上向协调状态的方向发展。
(2)调查发现:在时间方面,旅客从天津火车站候车大厅下车到公交汽车站候车地的平均时间长达6分钟;另外,在距离方面,旅客从天津火车站候车大厅下车到公交汽车站候车地的平均距离约为350米,距离较长给旅客换乘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建设以帮助旅客更好的出行。
摘要:采用目标分解法,建立供需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供给水平综合评价函数、需求水平评价函数、系统协调度、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并结合天津火车站具体实际计算,分析得出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程度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供需系统基本上向协调状态的方向发展;但是,在时间和距离方面,天津火车站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建设以帮助旅客更快的换乘和更好的出行。
关键词:交通枢纽,协调度,目标分解法,天津火车站,多种运输方式
参考文献
[1]庞明宝,魏连雨,崔武文.公路网络与区域发展协调研究[J].交通科技,2007(5):51-53.
[2]袁长伟,陈荔,张景峰.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交通方式换乘分担率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0-74.
[3]覃煜,晏克非.轨道交通枢纽换乘效率DEA非均一评价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50-53,56.
[4]姚志刚,周伟,王元庆,等.公路主枢纽客运系统运营模式比较[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75-78.
[5]邵春福.交通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6]毛保华,姜帆,刘迁,等.城市轨道交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魏连雨,马永丰.城市交通系统供需协调性发展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4):58-61.
协调方式论文 篇4
电力系统运行特点决定了发电计划编制是一个多周期持续滚动的过程,需要进行多周期持续动态优化,包括月度计划、日前计划、日内滚动计划,滚动计算的结果发送自动发电控制(AGC)执行,实现闭环控制。目前国内各级调度中心大多采用“三公”+节能的调度模式,为了满足调度精益化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节能发电调度办法的实施,同时保证电厂的电量计划履行进度大致相当,需要深入研究多周期一体化发电优化调度技术,提升发电计划编制的安全性、经济性、节能性和公平性。
月度、日前、日内滚动发电计划的核心软件是安全约束机组组合(SCUC)和安全约束经济调度(SCED)。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1,2,3,4,5,6]。当前国内在有功调度多时间尺度协调和滚动调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献[7]通过分析风电预测精度随时间尺度逐级提高的特性和有功调度的固有特点,提出了多时间尺度协调的有功调度模式和关键技术。文献[8]提出了能有效提高电网消纳风电等间歇能源的能力的发电计划在线滚动修正策略,并给出了其与日前计划优化的关系。文献[9]结合华北电网日内调度系统,引入当前发电计划概念,将日前发电计划结果、长周期优化结果、短周期优化结果关联起来,确保最终发电计划继承了短周期优化条件确定的优点,同时又弥补了其全局优化效果差的不足。文献[10]在全周期发电计划优化方面建立了模型,提出了变时段、自适应选择约束的处理方法。以上研究多侧重于短期发电计划如何滚动协调,优化模型单纯以节能为目标。针对国内调度模式多以“三公”+节能的现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各周期发电计划目标和约束的特点,以及各周期发电计划的协调优化方式,建立了以机组负荷率为线索的中短期多周期发电计划编制的优化模型,提出了基于全周期机组组合状态和负荷率的多周期发电计划协调优化和闭环控制方法,将协调优化周期拉长至月度,实现更长时间维度上的整体资源优化配置和安全约束控制,同时基于全周期机组组合状态和机组负荷率,将月度、日前、日内滚动等各周期发电计划贯穿起来,实现“三公”+节能的调度目标。同时,分析了日内滚动计划和AGC的闭环方式,并实现了多周期发电计划和闭环控制的工程应用。
1 总体思路
各周期发电计划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月度计划编制将月度电厂电量计划分解到日,日前计划编制根据短期负荷预测结果、受电计划等数据将电量计划形成96点出力计划,日内滚动计划根据超短期负荷预测、实时受电计划,计算获得5 min间隔的日内滚动计划,该计划由负责跟踪计划的AGC机组执行,实现了计划的层层分解。在月度计划确定机组组合状态和后续机组负荷率后,日前、日内计划编制均采用两阶段法,即先形成期望计划,再以和期望计划偏差最小为目标进行优化,优化可以采用相同的优化模型。
1)月度发电计划编制
月度发电计划编制以电量进度偏差最小为目标,依据中长期系统负荷预测、中长期联络线计划、中长期母线负荷预测、中长期电气检修和机炉检修计划、月度电厂电量计划等中长期数据,考虑电力、电量平衡,机组运行约束,电网安全约束等,使用SCUC优化软件计算月度机组组合,生成机组组合、电厂日电量计划和机组日负荷率。
2)日前发电计划编制
日前发电计划编制是在月度确定机组组合基础上,以和期望计划偏差最小为目标,根据短期系统负荷预测、短期母线负荷预测、短期联络线计划、机组日负荷率、机组组合状态、电气和机炉检修计划等数据,满足负荷平衡约束、机组运行约束和电网安全约束,实现“三公”调度。
3)日内滚动计划编制
日内滚动计划编制根据日前发电计划确定的机组负荷率,生成期望计划,以和期望计划偏差最小为目标,依据超短期系统负荷预测、超短期母线负荷预测、实时联络线计划、水电及新能源预测、临时检修计划等数据,考虑电力平衡、机组运行约束、电网安全约束等,使用SC ED软件滚动生成日内滚动计划。
4)AGC闭环控制
AGC在实现高质量电能的前提下以满足电力供需实时平衡为目的。
2 关键技术
为实现中短期多周期发电计划编制和闭环控制,需要解决其中几个关键问题。
2.1“三公”+节能调度模式的兼容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国务院又下达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希望通过节能发电调度,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而单纯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编制的发电计划通常是大容量低能耗机组尽量多发,而小容量高能耗机组少发,难以完成电厂的年度电量计划。为了解决节能发电调度引起的机组间电量与经济收益的再分配问题,某省级电网提出了机组间按照自愿原则进行电量交易,通过“替代发电”实现不同机组间电量和经济收益的再分配,以“替代发电”后的电厂电量计划作为后续月度发电计划编制的基础。通过“替代发电”,实现了“三公”和节能两种调度模式的兼容,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确保小机组利益得到补偿,而“替代发电”的大机组也能提升自身的经济收益,最终实现总收益最大化[11]。
2.2 全周期机组组合
从优化理论的角度看,模型优化中的时间范围越长,全局优化效果越好。时间范围越短,因为边界条件大多已经确定,优化的结果越精细。为了弥补短周期全局优化效果不佳的不足,本文引入全周期机组组合的概念,其目的是利用短期发电计划边界条件易确定的优点,吸收中期月度全局优化效果好的优势,将月度发电计划、日前发电计划、日内滚动发电计划的结果存入全周期机组组合,以全周期机组组合的形式将三者优化结果关联起来,将各周期的优势传递下去。全周期机组组合的初始值在月度发电计划编制环节确定,可以在日前、日内环节进行微调。由于火电机组启停费用高昂且过程复杂,在中长期考虑机组启停,可以在更大时间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另外,全周期机组组合对中长期机炉检修计划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服务。全周期机组组合中月度发电计划、日前发电计划、日内滚动发电计划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2.3 月度发电计划
在月度计划编制环节,以实现“三公”调度为目标,将电厂月电量计划分解为电厂日期望电量,由此获得电厂和机组负荷率,同时获得机组组合状态,以上数据作为日前发电计划编制的参数。月度计划编制在月初进行初次编制,在月中根据电厂日电量完成情况等统计数据重新生成目标电量,滚动更新未完成日的电量计划和机组负荷率,实现精细化编制。月度发电计划编制时间粒度为每天一个点,即每天的负荷峰值点,保证该时刻满足电网安全约束,同时,对于大型火电机组来说,机组不适合频繁启停,因此机组组合算法考虑每天一个点可以满足需求。月度发电计划的模型如下[1]。
式中:M为系统中参与调度的电厂数;N为系统中参与调度的机组数;pd(t)为系统在t时段的峰荷;p(i,t)为机组i在t时段的峰荷出力;r(i,t)为机组i在t时段提供的旋转备用;prmax(t)和prmin(t)分别为系统在t时段的正旋转备用上下限;Pi,max和Pi,min分别为机组i输出功率的上下限;u(i,t)为机组i在t时段的运行状态,其值为1表示运行,为0表示停运;yi,t表示机组从停机到开机的状态变化;zi,t表示机组从开机到停机的状态变化;pij,分别为支路或断面ij的潮流功率及正反向限值;λi,t为机组负荷率;E(i,t)为机组i在t时段的发电量;E(p)为电厂电量优化结果;E0(p)为电厂p的月度电量优化目标;E0'(p)为月度电厂计划电量;Ed(t)为系统t时段的发电量,即t时段的总电量需求。
式(2)中lp表示电厂的月度电量进度偏差百分比,是月度电量偏差与其月度电厂计划电量的比值。式(3)表示每日峰负荷的系统负荷平衡。式(4)表示系统每日的电量平衡。式(5)表示系统旋转备用约束。式(6)表示机组出力上下限约束。式(7)-式(10)表示机组运行状态约束。式(11)表示系统的发电量约束。式(12)表示机组每日发电量和峰负荷出力约束。式(13)表示支路和断面在峰负荷点的潮流约束。式(14)表示每日机组负荷率和电量的关系。
2.4 日前发电计划
日前发电计划的计算基于月度发电计划输出的机组负荷率和机组组合,以和期望计划偏差最小为目标,将“三公”的电量要求传递到日前。日前发电计划的优化模型如下:
式中:T为日前发电计划计算的时段数;为机组i在t时段的最大技术出力;λi,t在此模型中表示机组预设负荷率;Ps,t为t时段的系统负荷;p(i,t)在此模型中表示机组i在t时段的日前计划出力;ki为调节因子;pd(t)在此模型中表示t时段的系统发电口径净负荷;Δi为机组i每时段可加减负荷的最大值。
各个机组的调节因子ki可以各不相同,调节因子小的机组优先调节。通过调整调节因子,可以模拟各种调节模式。比如ki取为机组额定容量倒数可以实现额定容量大的优先调节,取为日前计划出力倒数可以实现计划电量大的优先调节,取为机组调节容量倒数可以实现调节容量大的优先调节,取为爬坡速率倒数可以实现调节速率大的优先调节。此外,通过取ki为分段递增参数,还可以实现机组间等比例平滑调节等各种模式。
式(16)第1个式子表示和月度计划计算得到的期望计划偏差最小,第2个式子表示日前96点系统平衡约束,第3个式子表示发电机组输出功率上下限约束,第4个式子表示机组爬坡、滑坡约束,第5个式子表示支路或断面的潮流约束。
2.5 日内滚动发电计划
日内滚动发电计划将机组分为:跟踪日前计划模式机组、固定出力曲线机组、自动参与区域控制偏差(ACE)调整的机组、参与日内计划调整的机组、跟踪实际出力的机组、新能源机组,前4类机组可以进行人工设置,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按照一定规则互相转换。6类机组中,只有参与日内计划调整的机组承担短期负荷预测的偏差,其他5类机组均有出力计划来源。在日内滚动计划编制中,原则上参与日内计划调整的机组根据日前发电计划确定的机组负荷率生成期望计划,其他机组作为固定出力进入优化,以实现日期望电量向日内传递,也可以根据电厂电量完成情况对机组负荷率进行人工修正。这部分机组的日内发电计划编制和日前发电计划的优化没有本质区别,可以采用相同的优化模型。日内滚动计划的编制范围是未来15 min到未来1 h(窗口长度可变),每5 min一个点。
2.6 AGC
AGC机组根据基本功率和调节功率大体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部分机组只承担基本功率,另一部分机组在承担基本功率的基础上,还承担ACE调整功率,在和日内滚动计划闭环控制中,前者采用日内滚动计划作为基本功率,通过跟踪日内滚动计划,实现了多周期发电计划的闭环控制,减小了出力反复调整的机组范围,将电量计划落到实处。
通过对电厂执行情况的跟踪反馈,可以对多周期计划编制成效进行评估。
3 特点和运行效果
本文方法在某省级电网中得到应用。该省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调度计划成功应用了本文方法,实现了月度、日前、日内3个周期的滚动协调编制并和AGC实现了闭环控制,是在多周期发电计划领域的有益尝试。本方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实现了月度机组组合优化编制、日前计划优化编制、日内滚动计划优化编制、AGC控制的紧密结合。分别将月度机组组合的结果作为日前计划的边界条件,日前计划作为日内滚动计划的边界条件,合理分解机组目标电量,确保机组发电进度均衡,解决了不同时间跨度发电计划之间的协调问题。月度、日前、日内发电计划均采用优化方法编制,能确保计划编制的准确性,并能提升发电调度计划编制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月度机组组合优化编制采用多时段高效建模技术,计算性能和计算精度均能满足实际需求。月度机组组合优化编制为日前发电计划和日内滚动发电计划提供机组负荷率作为编制基础。
3)通过日内计划和AGC闭环控制将安全经济的发电计划落实到执行环节,同时为减小AGC运行压力、提供优质电力奠定了基础。
根据某省电网某月的实测数据,采用月度机组计划编制优化机组组合,部分机组启停次数的变化如表1所示。其中仅考虑了100~1 000 MW常规燃煤机组,优化前结果为实际运行中的启停次数(启机和停机各算1次),优化后结果为采用月度机组计划编制获得。
通过月度周期的优化,改变了机组组合方式,单机容量600 MW及以上的机组启停次数有所减少,而启停成本较低的300 MW及以下机组启停次数略有增加。通过月度周期的优化,避免了大容量机组的频繁启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在采用多周期发电计划系统后,对电厂的月度电量跟踪的情况进行统计,省内所有统调电厂的电量进度的最大差异为2%,满足经济调度要求。通过多周期发电计划优化,电厂月度电量实现了等进度完成,使用多周期发电计划编制前后的电量进度偏差分别为5%和2%。
4 结语
基于全周期机组组合状态和机组负荷率的多周期发电计划协调优化与闭环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月、日前、实时计划与AGC之间的协调优化和闭环控制,各周期之间以全周期机组组合状态和机组负荷率作为协调优化的线索和依据,通过不同时间序列发电计划的协调优化,实现多周期调度计划的有机结合和协调运作,实现各周期调度计划的衔接与关联,将潜在风险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进行层层分解,通过闭环迭代控制加强风险控制能力,提升调度计划的安全裕度,建立安全经济一体化协调控制体系,提高调度计划的精益化水平。如何评价实时计划和AGC之间的闭环反馈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
摘要:采用中短期多周期发电计划协调优化和闭环控制解决“三公”调度模式下调度精益化和节能发电调度的需求。建立了以机组负荷率为线索的多周期发电计划编制的优化模型,提出基于全周期机组组合的多周期发电计划协调和闭环控制方法。以某省电网为例进行多周期发电计划编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加强风险控制能力,提升调度计划的安全裕度的基础上实现节能减排,实现了调度精益化管理。
关键词:多周期发电计划,闭环控制,机组负荷率,节能发电调度
参考文献
[1]李利利,管益斌,耿建,等.月度安全约束机组组合建模及求解[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12):27-31.LI Lili,GUAN Yibin,GENG Jian,et al.Modeling and solving for monthly security constrained unit commitment problem[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1,35(12):27-31.
[2]管益斌,王岗,李强,等.江苏电网月度机组组合系统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3):106-109.GUAN Yibin,WANG Gang,LI Qiang,et al.Design of monthly unit commitment for Jiangsu power grid[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2,36(13):106-109.
[3]夏清,陈雨果,陈亮.考虑月度机组组合的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与方法[J].电网技术,2011,35(6):27-33.XIA Qing,CHEN Yuguo,CHEN Liang.Establishment of mode and method for energy-conservation monthly unit commitment considering dispatching[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1,35(6):27-33.
[4]耿建,徐帆,姚建国,等.求解安全约束机组组合问题的混合整数规划算法性能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21):24-27.GENG Jian,XU Fan,YAO Jianguo,et al.Performance analysis of mixed-integer programming based algorithm for security constrained unit commitment[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21):24-27.
[5]陈之栩,谢开,张晶.电网安全节能发电日前调度优化模型及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10-13.CHEN Zhixu,XIE Kai,ZHANG Jing.Optimal model and algorithm for day-ahead generation scheduling of transmission grid security constrained convention dispatch[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1):10-13.
[6]周劼英,张伯明,尚金成,等.河南电网实时调度系统若干功能与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30(2):99-104.ZHOU Jieying,ZHANG Boming,SHANG Jincheng,et al.Functions and algorithms in real-time active power dispatching system applied to henan grid[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6,30(2):99-104.
[7]张伯明,吴文传,郑太一,等.消纳大规模风电的多时间尺度协调的有功调度系统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1):1-6.ZHANG Boming,WU Wenchuan,ZHENG Taiyi,et al.Design of multi-time scale coordinated active power dispatching system for accommodating large scale wind power penetration[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1,35(1):1-6.
[8]沈伟,吴文传,张伯明,等.消纳大规模风电的在线滚动调度策略与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22):136-141.SHEN Wei,WU Wenchuan,ZHANG Boming,et al.An online rolling generation dispatch method and model for accommodating large-scale wind power[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1,35(22):136-141.
[9]陈之栩,李丹,梁吉,等.华北电网日内发电计划及实时调度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19):54-58.CHEN Zhixu,LI Dan,LIANG Ji,et al.Intraday generation plan and real-time dispatch system of North China grid[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1,35(19):54-58.
[10]杨争林,唐国庆.全周期变时段“三公”调度发电计划优化模型[J].电网技术,2011,35(2):132-136.YANG Zhenglin,TANG Guoqing.A generation scheduling optimization model suitable to complete period and variable intervals and conforming to principles of openness,equity and justness[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1,35(2):132-136.
协调方式论文 篇5
医疗服务费用标准的制定是要以临床数据和临床路径为基础的, 所谓临床路径就是指针对某一疾病所采取的最佳治疗方案, 一般来讲, 临床路径的核心目标是实现“高治疗, 高效率, 低消费”的医疗, 通过合理, 准确的确定临床路径, 不但可以减少治疗时间, 降低患者痛苦, 还能够有效的降低医疗成本和药物成本, 同时满足医院, 患者双方的利益。国家有一系列关于临床路径的文件, 这类文件中临床路径的制定是以社会上医疗机构的平均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为基础的, 事实上, 医院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医疗水平为基础, 选取适合与自己医院标准的临床路径。同时, 各地单病种限价方案也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 这也反应的是社会平均水平, 因此医院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自己的医疗收费, 尽可能获取更准确, 具体的单病种数据, 确定平均值后, 制定合理的医疗收费标准。对于公立医院而言, 医疗机构更应该完善自己的成本核算体系, 将科室成本转化为病种成本, 为单病种限价奠定基础。医院应该形成以服务为核心, 由医疗, 护理, 物价等部门相互协调的核算体系, 通过大容量的案例调查来归集项目, 进而计算出项目成本, 以项目成本为基础, 以病例为依据来划分不同并种并为之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 最后根据项目收费标准测算病种的单位标准成本。
二、实行先发展带动后发展政策
疾病诊断相关分类 (DRGS) 是一个受诸多因素限制的复杂系统,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医疗条件, 诊断标准, 医疗编码条件, 疾病诊断分类标准, 病情审查形式, 医院水平以及医疗保障系统质量等等, 由于影响因素太多, 无法有效的实现一个统一的, 完善的, 高效的诊断相关分类系统。因此, 可以采用先发展带动后发展政策, 先在医疗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实行病种付费政策, 待政策逐渐趋于完备之后, 再在医疗水平较低的地区实行, 实现先发展带动后发展。通常来讲,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选取病种, 第一, 病情的常见度, 普及度;第二, 是否有并发症;第三, 是否有明确的治疗标准;第四, 是否有较大的处置差异;第五, 病情是否易于控制;第六, 愈后恢复是否良好, 第七, 医疗成本。选择病种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仅靠一次将大量病种甚至全部病种选取出来。调查发现, 单病种付费试点大多集中在内科, 外科等一些病症并发症比较少, 医疗技术比较成熟的地方。一般来讲, 实施按病种付费的前期阶段, 医院都会组织相关专家对病症进行历史治疗分析和回顾性分析等, 合理的评价医疗难度并制定合理的医疗收费, 扣除一切不合理的收费项目, 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利用先进的医学理念和完备的诊疗技术制定合理的病种质量管理标准。总体来讲, 前期阶段的主要过程为:首先制定统一的治疗标准, 确定治疗方法和疗效标准, 接着为患者制定诊疗计划, 确定患者每一阶段的住院安排和治疗进程, 确定临床路径。在治疗进程符合预定标准并且没有任何突发的并发症出现的前提下, 医生只需要以事先确定的临床路径为基础来进行临床诊疗。医院既要积极鼓励相关科室收治单病种病人, 又要加强单病种的管理力度和考核力度, 可以通过变动奖金的方式来全面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实现管理力度的加强。单病种的收费环节要按照收费标准执行, 根据治愈率, 恢复情况等标准确定实际收费。单病种医疗收入大于相关标准的部分不应纳入科室中, 同样, 均次费用较高的, 也不应将超过标准的部分纳入科室。除此之外, 要尽量为病人安排少量的药物, 尽可能降低病患消费。
三、制定监控的体系, 督促病种付费制度的实行
社会大众最普遍的医疗需求就是寻求水平高, 质量高, 费用低, 服务好的就医条件, 其中水平和治疗是公民们最关心的两个因素。通过采用按临床路径来进行病种付费能够患者弥补专业技术信息缺乏和经济信息缺乏的劣势, 同时, 又能帮助患者了解病种诊疗过程, 实现医疗过程的全程公开, 尊重公民们在医疗上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提高社会大众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由此可见, 按病种付费的政策对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该政策是否能成功实施, 关键在与政策监督体系是否完善。规范国家公立医院的收费行为是实行按病种付费政策的重要原因, 它能够实现医院对收费行为的合理化控制, 体现医疗行业的规范性, 发扬崇高医德, 尽可能的使患者受益, 改善医患关系。实行按病种付费政策, 不能仅仅拘泥于形式, 既要考虑医院的利益, 又要充分考虑患者, 实现医患的双受益。医院要提高对单病种限价的重视度, 使各位医疗人员都能深入了解执行单病种限价的重要影响和重要意义。政府部门要努力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 尽量为医院提供条件, 倡导医院积极研究, 完善单病种限价体系, 减轻患者负担。另外, 我们要改变对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价思维, 坚持以内在建设为中心, 外在建设为辅助的发展体系, 形成医院的治疗监督系统。在对医院进行考核时, 要以服务人员, 治疗时间, 医疗费用和服务质量等因素为基础, 全面考核服务质量, 得出质量系数, 进而对医疗服务进行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最后, 要对医院进行合理补偿, 避免服务质量因服务手段减少而下降, 要对医疗费用进行妥善管理, 尤其是容易超出预估的那部分医疗费用, 包括进口材料, 特殊耗材等等。
综上所述, 按病种付费政策的实施必须要实现检查项目的统一化, 治疗手段的规范化, 治疗过程的公开化和治疗环节的合理化, 杜绝一切不合理收费, 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医疗消费, 并尽可能的为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保证患者能根据自身需求和自身利益合理选择就医地点。
四、构建合理的谈判体系
2010年年初, 我国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文件, 文件中明确的对公立医院提出了要合理制定医疗价格, 控制医疗消费的要求, 并使医院在满足均次消费的前提下, 通过有效谈判确定服务方式, 支付方式以及质量标准, 其中, 谈判双方由医院和医保公司组成。用户的支付方式和医院的收费方式两者是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的, 也就是说合理的收费方式要以合理的支付方式为基础的, 同样合理的支付方式也离不开合理的收费方式。医院服务方和医疗保险公司分别是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的利益代表, 而不同的利益代表, 不同的经营理念和不同的经营制度都会引起一定的利益冲突, 同时医院和医保公司的谈判又不仅仅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服务谈判, 它是在一定医疗保障的前提下, 在统一目标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对医院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和权益的双重保障。由此可见, 建立医院与医保公司的谈判体系, 不仅要考虑医院和患者双方, 还要搭建合理的工作平台。尽可能地实现既有利于医疗费用控制和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保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的目标。
综上所述,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科学调整和制定卫生经济政策, 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效率, 努力实现保持卫生总费用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改革措施和改革结果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 让卫生事业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贡献。
摘要:以医药卫生体制的全面改革为基础, 从医疗服务, 医疗价格和医疗时间等角度出发, 全面分析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为。从群众的角度出发, 寻找并分析医疗服务问题的根源, 争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医疗服务的消费并尽可能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合理应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降低医疗费用, 强化医疗控制水平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医保付费和医院收费方式协调问题出发, 探求实现二者协调共振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医保付费,医院收费,协调,谈判体系
参考文献
[1]郑大喜.按病种支付医疗保险费用与病种成本核算研究[J].医学与哲学, 2005, 26 (4) :54-56.
[2]刘瑜.对单病种限价医疗服务模式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 2007, 20 (1) :60-61.
【协调方式论文】推荐阅读:
协调控制协调的方式09-05
联动协调论文06-10
区域协调论文08-15
协调采购论文10-04
研发成本协调论文05-21
有功—无功协调优化论文10-11
供应链协调机制论文08-30
社会学论文 城乡协调发展08-29
协调能力和沟通的能力论文05-14
整合资源实现城市协调的论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