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实现城市协调的论文

2024-09-09

整合资源实现城市协调的论文(共10篇)

整合资源实现城市协调的论文 篇1

整合资源实现城市协调的论文

摘要:软实力影响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未来走向,城市软实力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和长期的过程,也对现代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从城市管理的视角,对城市软实力建设进行思考。

关键词:城市软实力;城市管理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对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对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21世纪又称为城市世纪,作为国家构成主体的城市,它的实力代表着国家的实力,它的崛起能带动国家的崛起。

城市实力可以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指的是一个城市在经济、军事、科技、资源、人口等物质性力量。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主要包括文化资源、政治制度、管理体制、道德传统、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可以说城市硬实力是软实力的物质基础和载体,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限延伸。从城市发展阶段上来看,在城市发展的初期,软实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不突出。城市刚刚诞生之初,自然资源的开采、基础设施的修建与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等是城市最迫切需要进行的活动。这个时间阶段,即使单纯开发各种物质资源,忽略城市自身软实力力量的充分挖掘,也可能使城市有一个快速的发展和提高。而随着城市成熟期到来时,各种物质资源都已经被开发到极限,城市开始面临发展瓶颈问题。此时,软实力对城市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强化城市软实力就成为一种必然要求。致力于城市软实力的建设,有助于城市尽早走出发展的停滞期,找到新的突破点,进而促使整个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逐步增强,正在向发达国家迈进。在这个大背景下,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很多城市也已经迈入国际大都市的行列,城市硬实力稳步提升。但是,城市软实力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城市管理是以城市政府为主体、各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对城市的公共设施、社会公共事务以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所展开的管理活动及相互影响的过程。城市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它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环境管理等等。管理本身既是一种软实力资源,又是软实力衍生的作用机制。城市资源在管理的有效经营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为此,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与做法,才能有效发挥管理的软实力。

一、转变政府现行的管制型的治理理念,积极向服务型政府靠拢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指是在公民本位的理念的指导下,以公众为导向、以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一系列公共机制的建立向广大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而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1]。新公共管理运动运用在城市管理中,要求城市政府转变理念,将城市管理看作一种公共服务,看作城市公共物品提供者和被提供者的协调和共赢。要按照建立建设服务政府的要求,树立以公众满意为价值取向的服务理念。

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政府官员还从“官本位”的角度看待权力,在行政行为上,大多采用行政强制、行政命令、行政制裁等具有单方性和不平等的方式,造成了地方政府和人民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城管与市民冲突事件频发,已成为当今城管中的突出问题。理清城管执法的边界,建立服务型政府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必要的管制仍不可缺少,对于那些严重影响公共利益的市民,如恶意违法经营的商贩,应当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为本市市民构筑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对那些因生活所迫而谋求生存的商贩,应当予以尊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他们的生存权与财产权。可根据不同的区域进行分类管理,设定禁止区、限制经营区和开放区,在能够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的同时,也将游商小贩纳入有序的管理范围内。

国外有很多城市在这方面的很好。以国际大都市著称的泰国首都曼谷,哪里有人就有摊点。从繁华的商业街道,到偏僻的居民区,都有流动的商贩。因为泰国政府认为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比市容更加重要,不让这些人摆摊谋生,有的人就可能为了生计去偷去抢,影响社会稳定。[2]有“欧洲之都”美誉的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也有城管,且看重规范,以维护市区的整洁和交通;但规范的执行,却比较宽松。在布鲁塞尔申请执照比较简单,只要向联邦政府出示身份证,以及当地政府相关证明文件即可,批准过程不会超过一个星期;小商贩们缴纳的税收、管理费很低,比固定商店少得多;在市区街道的“流动商贩”,可以在规定的街道范围内流动;对无照商贩的处罚相当宽容,许多时候只是警告。[3]

二、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增强城市管理软实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人是城市的主体,以人为本要求城市管理者通过提供高质量、优品质的公共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公共需求,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照顾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排忧解难。因此,在城市管理中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的管理要围绕市民生活舒适为轴心,以市民的幸福感指数的提高为努力的方向,在每个政策、每个环节、每个举措都具体落实这种理念,那么这个城市就会出现一批祥和的氛围,城市就极具人气和吸引力。新加坡政府以人为本、亲民爱民理念随处可见,如针对多雨、烈日的气候特点,每幢房子之间、通往公用设施的路径都有绿荫长廊相连,行人可免遭日晒雨淋之苦;最近林厝港组屋因拆建需集体搬迁时,政府认为居民相处几十年的良好邻里关系应予保持,便将大部分住户集体迁到新居,保留居民的生活习惯环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政府的种种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成就了这个和谐、文明、富足的现代化国家。我们现在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以人为本为重要基础,以每个城市的和谐为节点,进而实现整个社会为覆盖面的和谐。

三、公众参与成为当今城市管理的趋势

城市治理的过程,并非是城市政府单方面行使权力的.过程,而是政府与城市公民共同作用于城市事物的过程。这里的公众不仅包括个体的市民,还包括各类企业、协会、社团等等。单靠政管执法部门管理是难以涉及到城市各方面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才能真正管理好城市。公民的参与可以反映公民的偏好,城市政府制定出的公共政策才能有效回应公民的需求,同时城市政府自身也能得到提高与完善。为此,公众作为城市利益的相关者,应当积极行使民主权利,主动参与城市管理。作为公民,一方面要认识到自身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和法律所赋予的公共权力,具有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公民要提升自身参与处理城市事务的能力。作为城市政府,应当尊重并保障公民积极行使民主的权利。尤其应该保证公民的知情权,使公民了解与城市公共事务相关的信息与资讯,另外,尽可能的为公民提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城市事务处理的机会和途径。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节约城市管理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一种互动的效果,公众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提高、权利得到尊重的同时,城市的管理成本逐步下降、城市各方面也得到完善,进而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四、改变管理目标,以单纯发展经济转向建设宜居性城市

所谓宜居性城市,不同的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总的来说,分为三点:一是城市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二是城市各项物质条件完善,包括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住房以及市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条件良好;三是城市的人文氛围浓厚,城市的道德风尚、文化底蕴以及市民受教育程度。

过去,由于我们过去一贯形成的要以发展为导向、盲目追求GDP等经济指标的思想,使得我们在城市经营中在追求速度与规模的时候,却忽视了城市的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日益密集,城市居住空间日益紧张,城市污染问题也接连而至。近些年来,城市更新改造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固然一些城市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部分城市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管理思想的指导,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城市以经济利益至上,不顾城市的整体社会效益,大拆大建缺乏规划,不仅造成了人、财、物的损失,而且使得城市的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到了市民的基本生活状况。因此,宜居性城市应成为众多城市新阶段的建设标准。城市的管理中必须倾向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宜居环境的营造,关注居民的幸福指数。

总之,对城市的建设往往是阶段性的任务,而对城市的管理则是要长期进行的。建设好的城市不见得能长期维持下去,只有管理好的城市才能得以长久的存在。城市管理能够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城市高效协调运行,促进经济、社会以及城市软实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8。

[2]皮乾坤。城市管理与化解矛盾[J]。城市管理前沿,(1)。

[3]王珏林。城市管理方式的理论创新研究[J]。中华建设,2008(8)。

整合资源实现城市协调的论文 篇2

资源循环再生产业被定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的关键在于再生产品市场的健康发育。再生产品孙剑, 等, 2010) , 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 (王建明, 王俊豪, 2011;杨智, 邢雪娜, 2010) 。这些成果揭示了绿色消费行为的机理, 为分析群体行为提供微观基础。要研究再生品市场的演化还需将视野扩展到群体消费行为, 现有文献较多地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分析该领域。基于演化博弈视角对资源循环再生行为进行研究的文献大致可分两类: (1) 研究产业组织行为; (2) 研究市场交易关系。关于资源循环再生产业的组织行为方面, 魏晓平和李昆 (2005) 对生态产业链接中上下游企业合作群体行为变化进行分析, 并讨论了环境管制条件下博弈后的复制动态及其演化稳定策略。朱庆华和窦一杰 (2007) 直接分析绿色产业链中政府和企业关系的演化, 陈翠芳等人 (2010) 分析了生态工业链中上下游企业和政府的三方博弈过程, 考察利益分配对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影响。张志军 (2004) 、王秀丽和李春发 (2007) 、齐振宏和喻宏伟 (2007) 等运用一般博弈论对绿色产业链的分析也有助于深化企业行为机理的认识。关于资源循环再生市场交易行为的研究主要围绕企业层面的绿色营销和公众层面的绿色消费展开, 主要涉及绿色消费者面临企业真实绿色营销和虚假绿色营销的行为演化 (任丽琼, 2009) , 绿色营销企业之间的群体演化 (张根林, 马果, 2008) 等。

上述文献基于协调博弈方法对企业、消费者、政府等参与者分别作了单一种群、多种群分析, 这些分析仅限于对群体行为演化的数理分析, 而缺乏对其行为机理进行深度的理论解析, 另外关于再生产品市场演化目前还尚未具体解释。演化经济学认为, 在一个由有限理性成员构成的群体中, 群体行为由群体成员的策略互动的整体效应决定。由于具有有限理性, 单个成员的决策遵循的不是最大化原则, 而是根据自身行动收益和群体行动平均收益的超出程度以及自身策略类型的概率, 不断地调整策略。再生产品市场中的消费者群体具有单总体特征, 单个消费者对再生产品的认知缺乏和主观判断是有限理性的。因此, 对于这种市场的演化分析, 适合运用协调博弈方法。本文拟用此方法探讨再生产品市场参与者群体行为演化。

1 再生产品市场参与者的基本特征

协调博弈作为演化博弈的一种情形, 研究的是群体行为互动及其策略选择变化。在分析再生产品市场参与者群体演化之前, 须对参与者群体的行为特征进行描述, 这里主要解析再生品消费者和再生品生产者行为特征。

1.1 再生品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消费行为是个体理性选择和群体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有适应性特征和消费锁定倾向。行为科学将其解释为从众效应 (Bandwagon Effect) 、群体本能 (Herd Instinct) 等;经济学则解释为网络外部性 (Network Externality) 、转换成本 (Switch Cost) 的结果。当市场发生根本性变化时, 这种群体性特征会执着于原有的消费模式, 产生主流谬误 (Bandwagon Fallacy) 。消费转换需要团体的共同协作, 如果用户之间能够协调合作行动, 将会获得使用再生产品的好处, 进而获得再生产品消费的网络正反馈收益, 再生产业因而得以顺利发展。但协调行动需要共同信息、共同偏好和协同行动, 信息不对称、偏好的异质性和“搭便车”等形成的过高的交易成本往往使协调行动无法进行, 从而妨碍他们最优的更换选择 (王万山, 2005) 。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有限理性的, 其购买决策往往依赖个人的经验和他人消费评价 (或者是曾经发生的消费投诉) 。作为原材料的再生资源和作为中间产品的再生制品同样也会遭遇类似的市场障碍。比如企业在采购再生资源或再生制品时, 会担心再生资源的安全、性能是否稳定可靠等。对于再生产品而言, 未经证实的传言和小概率故障的放大效应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进而导致市场的萎缩。再生产品不同于原生材料制成品, 存在一个信息揭示不充分的机制。在这个市场上, 购买者出于谨慎, 会出现对原生资源制品的偏爱, 等待其他购买者转换消费行为, 而不愿意自己承担再生产品消费的风险。Farrell & Saloner (1985) 把这种信息不对称下等待别人率先转换消费选择以获取消费信息、回避自己风险的现象称为“过度惰性” (Excess Inertia) 。

普通产品用户之间通过无约束的市场交易形成的契约, 在进入消费锁定状态后, 由于率先转换者承担的风险比赶潮流者大, 因而使率先转换者成为“公共品”, 每个用户都只想在确信另一用户也将转换的情形下才愿意这么做。并且, 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形成转换中的“信息消耗战”, 每个想转换的用户都在等待获得其他用户是否转换或转换的概率有多大后才进行转换决策, 以把转换成本降到最低。由于没有信息显露的激励机制, 最终是所有的用户都被消耗在信息隐藏中——每个人的聪明带来的是团体的愚笨 (王万山, 2005) 。这也符合“囚徒困境”关于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解释。

1.2 再生品生产者的行为特征

在发展初期, 再生产品生产缺乏规模经济导致平均成本高于原生产品 (在当前资源价格体系下, 部分再生产品所需再生材料因承担部分外部成本) , 生产者平均利润率偏低, 在现有政策和市场环境中, 再生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互补性、需求互补性和交易互补性决定了再生产品的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 (库珀, 2001) 。

再生产品的生产在技术上需要高度互补性。因为资源循环再生过程中, 存在一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需要企业联合攻关, 甚至需要政府以及科研院所支持和参与研发。比如废旧电器拆解、零部件分拣、重金属识别筛选等。在资源再生产业中, 存在需求互补性。主要体现在资源再生的中间产品之间的相互需求。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密集的市场, 通过交易规模的扩大降低交易成本。因为只有产业规模扩大, 利润空间增加, 资源再生企业获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 同时, 也吸引交易中间商、信息服务商、技术咨询商等中间性组织的加入, 这些经济组织的存在是交易互补性的体现, 也是资源再生产业交易效率增进的动力。

绿色消费的锁定效应和绿色生产的协调互补性分别反映消费和生产单一群体内部的协调问题, 更重要的是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之间也存在严重的协调问题。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 唯有两者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局面, 循环经济才能在社会层面更健康的发展 (任丽琼, 等, 2009) 。政府、企业、消费者是推动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3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者的决策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再生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是三者反复博弈的结果。

2 演化博弈基本分析框架

2.1 1个假设和3个核心概念

主流博弈论假定参与者是完全理性的, 而这种假定通常难以吻合现实。因为现实市场经济中, 人较多地考虑当前的得益, 易犯小错误并模仿成功的策略, 在实践中遵循“试探、学习、适应、成长”的行为逻辑, 即通常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 (孙庆文等, 2003) 。演化博弈论接受有限理性假设, 认为经济主体的决策并非完全理性、精于计算, 而是根据博弈对手的行为进行不断调整, 主要的依据是对方策略的收益以及采取该策略的概率, 并结合自己。由于信息阻塞使先行者的风险比跟随者的大, 所以行动者的策略是通过模仿改进不断调整, 最终所有博弈方都会趋于某个稳定策略。

2.1.1 1个假设:有限理性

所谓“有限理性”是首先意味着博弈方往往不能或不会采用完全理性条件下的最优策略, 意味着博弈方之间的策略均衡往往是学习调整的结果而不是一次性选择的结果, 而且即使达到了均衡也可能再次偏离。

2.1.2 3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演化博弈中的常用术语:学习机制、复制动态和演化稳定策略

(1) 学习机制就是确定参与人策略调整的方式。协调博弈首先是一种有限理性博弈。其核心是群体成员策略类型的比例是动态变化的。变化速度由博弈者学习模仿的速度决定。大群体中成员的社会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从众特征, 这种模仿学习机制是:被模仿者占群体的比例越大, 模仿者学习速度越快;被模仿者的策略收益越大, 模仿者学习速度越快。这也符合管理心理学的从众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的解释。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 在信息阻塞情况下, 出于风险考虑, 参与者的学习是慢速的, 而且人总是看着眼前利益。

(2) 另一个核心概念是复制动态 (Replicator Dynamics, RD) , 它是学习的主要方式, 意思是:如果一个策略的结果优于平均水平, 那么选择该策略的那些群体在整个种群中的比重就会上升。复制动态用数量生态学语言表述就是:使用某一特定策略被一个种群采用的频率或频度动态微分方程。复制动态模型能够较好地描绘出有限理性个体的群体行为变化的趋势, 从而更准确地预测个体的群体行为。

(3) 为研究策略的动态调整过程, 人们从生物进化中得到启示, 基于策略在世代更迭中的适应性提出了“演化稳定策略”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ESS) 的概念。其基本思想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博弈群体中, 博弈方进行着反复博弈。由于有限理性, 博弈方不可能在每一次博弈中都能找到最优均衡点。于是, 他的最佳策略就是模仿和改进过去自己和别人的最有利策略, 通过这种长期模仿和改进, 所有博弈方都会趋于某个稳定策略。

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频率依赖”。演化博弈将经典博弈中的支付函数转化为适应度函数。适应度是生物演化理论中用来描述基因繁殖能力的核心概念, 在演化博弈模型中, 某种策略的适应度可以被简单理解为采用该策略人数在每期博弈后的增长率。适应度函数是频率依赖 (Frequency Dependence) 。此外, 适应度函数有时还依赖于群体规模 (人数) (黄凯南, 2009) 。

2.2 再生产品市场协调博弈分析的基本假设

(1) 再生产品市场参与者均具备有限理性特征, 即不可避免会出现逻辑推理或决策判断方面的失误;自利性的考虑可能使本企业远离最优得益方案 (魏晓平, 李昆, 2005) 。

(2) 博弈方的理性层次属于慢速学习的类型, 而不是快速学习类型 (谢识予, 2006) 。这一假设符合现实状况, 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的生态发展意识仍然较差, 生产、消费再生产品的积极性不高。

(3) 消费者对再生产品的价值认同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消费方式的转换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消费者之间反复博弈的结果。

(4) 市场初期存在少数的强绿色偏好的消费者, 理性程度高 (对再生品的信息充分) 且购买意愿强烈。

(5) 再生产品市场存在类似但不同于“柠檬市场”的少数“漂绿者”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决策带有强烈的机会主义。当然也有少数循环经济的“拥趸”, 比例更大的则是追随者。追随者的行为取决于前两者的比例和收益比较。

3 再生产品市场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协调博弈分析

3.1 自发状态下的再生品市场博弈

再生产品市场是新兴市场, 本文分自发市场和政府干预下的市场两种形态进行分析。生产者提供两种产品:再生品和非再生品孙庆文, 等, 2003) , 选择再生品的消费者比例与提供再生品的生产者比例不断变化, 最终趋于稳定。

进一步, 可以把消费者和生产者两个群体类型比例变化复制动态的关系, 在以x、y为坐标轴的坐标平面上表示出来。如图8所示, 从该图看出, 政府干预下再生品消费者和生产者复制动态关系及其稳定性变化轨迹。

4.3 支付占优和风险占优

假定存在一个良好的再生产品市场, 但不为多数消费者所知。当都购买普通产品时, 获得正常的效用, 这种市场为消费者熟知, 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消费风险, 这种均衡属于风险占优;当都购买再生产品时, 在买者看来, 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但结果是买者共同受益, 这种均衡属于支付占优。因此, 购买行为的演化面临支付占优和风险占优两种情形。

在一个风险占优的市场, 消费方式转换是一个长期的群体演化过程, 其背后是慢速学习机制的作用, 只有足够的学习和模仿, 伴随着信念的构筑, 才累积为行为的根本转变。当然, 外部的强烈冲击也可加快这一进程, 比如政府的消费补贴或生产补贴。但是, 由于信心和预期的重要性, 自我强化的悲观预期也可能会导致协调失败。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再生品市场具有正外部性, 当再生品价值大于非再生品时, 消费者群体趋向选择购买再生品, 否则, 其均衡策略发生变化;自发的再生品市场中, 生产者演化稳定策略是不生产再生品;只有在政府干预下, 对真实生产者补贴, 对“漂绿者”处罚, 并且消费者达到一定比例, 群体的演化稳定策略为提供再生品。在这新兴市场中, 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协调博弈, 对于消费者而言, 具有风险占优特点, 因此, 增强信息、强化预期是市场发展的关键。

由于再生产品生产涉及资源再生产业发展问题, 关系到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以及相关技术、信息、交易等方面, 产业互补性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 这需要对生产者单群体和多群体的协调问题进行分析, 限于本文研究目的, 该议题将另文详述。

摘要:资源再生产品市场发育存在诸多障碍, 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群体行动达成一致, 才能促进市场完善。本文运用协调博弈方法, 着眼于再生产品市场整体性演化, 分析有限理性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群体行为变化机理及其策略均衡。研究认为, 自发市场中消费者群体的购买行为取决于再生品与非再生品的价值比较, 而由于存在无代价“漂绿者”, 生产者群体趋于不生产再生品;在政府干预下对再生品生产进行补贴, 且对进行“漂绿者”处罚, 生产者才会整体趋于提供再生品。前者市场趋于萎缩, 后者市场得以扩展。

整合资源实现城市协调的论文 篇3

关键词:城市建设;人口;资源;环境;研究

一、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弊病

1.水资源紧缺矛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容,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都带来了用水需求的增加。加上各地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还是粗放式的,导致有限的水资源无法满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能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问题。近几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相继出台,能源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大气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但在城市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下,能源消费总量也必将继续增长,由于我国主要能源仍是以煤炭为主,并且能源终端消费量持增长,工业仍是耗能大户,对能源的粗放式开采和利用仍是困扰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3.土地资源利用缺乏理性

土地是城市的重要部分,它相对稳定。但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这也导致城市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对于一个封闭的区域系统,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城市人口容量应小于土地的承载力,以保证城市能够持续发展。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其严重匾乏成为地价上涨、房价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二、在城市建设中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人口的发展不但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资源利用合理化和环境优化;同时也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阻碍。人口的持续增长,地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地球的索取也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而不断的扩大,这已经严重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恶化。尤其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以人口依赖型为主导,这就要求需要更大的人口投入到经济的增长建设中去。因此,为了保证更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必须加快减少城市发展对人口增加的依赖,防止城市人口过度膨胀。

对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仅仅依靠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来解决资源匮乏问题并不是建设城市的长久途径,这仅仅是解决其外因,而并非关键,因此还必须要寻找其具有的内在根本因素。要能够进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就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快降低城市发展对人口增加的依赖,加大高科技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促进城市建设和谐

1.正确处理城市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城市的可持续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需要把它们放在城市建设问题的重要位置,只有有效的解决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人口增长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使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把城市建设的当前发展目标与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相统一,以保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高标准做好规划,形成科学的城市规划体系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既影响着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关乎城市未来和区域长远发展,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加快城市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高远站位,缜密思考,科学谋划。为此,一要加强科学规划。规划要坚持精益求精、科学论证,坚持高標准、高起点、高水平,做到长远结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适合宜居创业,形成科学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二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发展软实力,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三要突出对重大公共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的“内核”,也是衡量城市建设水平的第一标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关于通讯、防涝、交通、排水、供电、供水等设施建设,尽量的为当地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的方便与舒适。

3.保护资源环境,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体系

(1)要合理保护资源。资源就是竞争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资源,立足现实基础,做好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文章,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不能照搬照套。

(2)要着力改善环境质量。在城市建设工程中要注意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努力形成城市的个性亮化特色,给城市居民以审视美感。

(3)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整治力度。对城市中建立的化工厂等企业要严格按照环境准入制度,对各类企业进行管控,并且要积极引导现有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避免产生新的污染,努力实现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四、结论

整合资源实现城市协调的论文 篇4

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探讨

旅游经济活动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我国旅游经济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西部经济亟待开发,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被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由于旅游经济的`特殊性,在不同城市进行旅游规划时必须考虑到,旅游经济一定要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以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城市特征与旅游业间的关系,本文将城市分为三类:资源型城市、经济型城市和混合型城市,并对各类城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探讨.

作 者:雷汝林 杜远生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 2(2) 分类号:F590 关键词:旅游经济   旅游资源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  

整合资源实现城市协调的论文 篇5

要协调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一些矛盾

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着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化高速度与政策法规相对滞后、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占用耕地与大力发展农业等诸多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国家就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法规,还要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

作 者:罗树民 LUO Shuming 作者单位: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上海浦东新区,09刊 名: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FINANCE COLLEGE年,卷(期):“”(3)分类号:F2关键词:城市化 文化遗产 环境保护

整合资源实现城市协调的论文 篇6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了我国的人口、资源及环境发展的现状,并且论述了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协调问题。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2.95亿,其中大陆人口为12.66亿。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大陆人口10年间共增加1321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2001年我国年人口出生率为13.38‰,死亡率为6.43‰,自然增长率为6.95‰,总和生育率水平为1,8%。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2000年,我国15岁及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为850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2%,比1990年的15.88%下降了9.16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到361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由8039人上升到11146入。同时,我国入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0年,我国15-64岁人口比例为70.15%,比1990年的66.74%上升了3.41个百分点,0-14岁人口比例为22.89%,比1990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6.96%,比1990年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可见,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流动人口四个高峰相继到来,且相互叠加,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以及男女性别比例等问题交织,实现入的全面发展、统筹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资源发展的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将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资源问题已成为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我国资源消耗的高峰期已经到来。根据中共十六大战略部署,我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将在高速运行20多年的基础上,继续高速运行10多年,年均增长速将达到7.2%。高速发展战略离不开大宗资源的支撑,中国资源需求将急速增长。目前,我国90%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是来源于矿产资源,30%以上的农业用水和饮用水也都是来自属于矿产资源范畴的地下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矿产资源的消耗已呈激增态势,而我国目前在资源的使用上高消耗、高浪费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紧张形势。

(2)我国资源的自身供给严重不足。我国在资源总量上可称丰裕国,但在人均资源分配量上却是贫乏国,铁,锡、石油、天然气、钾、硫等大宗性矿产资源更为不足。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完全依靠国内资源的局面将难以为继。据测算,按照现有探明储量和消耗速度,我国目前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到2010年可以满足需要的只有21种,到2020年只有6种。其中,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当属石油和铁矿石。一般认为,当一国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达到20%-30%时,就面临较高的风险。据此判断,我国将在未来5-10年遭遇“资源安全”问题。10-20年,这一问题会变得严重起来。以2000年我国石油实际供应量为基数测算,如果供应量减少1%,使GDP的增长率下降5.83个百分点;如果减少5%,则GDP将负增长。2020年前后,若没有充分准备,“资源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瓶颈。我国环境发展的现状

30多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目前,虽然我国局部地区的污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治理,但总体上看,污染程度依然居高不下,而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的速率增长。不少城市由于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受到“垃圾包围城市”的困扰。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生产造成的水源污染及土壤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和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等等,使得我国农村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2)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广泛分布,局部地区存在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随着城市化和工矿业的发展,地表扰动、植被破坏等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到356万平方公里,目前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3)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开采技术或冶炼技术等原因,我国矿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矿区,由于废气、粉尘及废渣的排放,使矿区的大气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矿业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废水,破坏了矿区的水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由于露天开采等粗放的开采方式,造成矿山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采空区的塌陷都极为严重。据对全国1173家大中型矿山调查,由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遭到破坏的土地分别达到了1706.7公顷和743.5公顷,治理投资的费用高达2393.3万元。采空塌陷区面积达到201.4公顷,占矿山开发破坏土地面积的39.57%。同时,矿山开发占用并破坏了大量土地,并极易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4)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目前大约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处于濒危状态,约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有398种脊椎动物处在濒危状态,约占我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

二、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发展一直处于不协调发展的状态。目前,这种不协调发展的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而且还产生了新的不协调因素,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严峻性。人口、资源与环境整体发展不协调

当前,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人口与经济之间的不协调发展关系,主要表现在人口总规模急剧膨胀和劳动力适龄人口数量庞大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随着经济产值增加,加大了对资源的大量

消耗和浪费,使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不断受到削弱和破坏,已出现了某些重要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日益严重的污染和自然生态持续恶化。从另一方面来看,被污染、破坏的生态环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人口、资源和环境各个子系统的内部发展不协调

从我国目前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人口、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内部发展不协调的现象非常普遍。人口方面,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有效地抑制了人口自然增长,延缓了高峰期到来的时间,但同时,我国目前人口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1)年龄结构的问题。我国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到2020年我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到2040年达到峰值年龄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17%;

(2)新生人口的性别比例失调。2004年7月15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有的省份竟达到135:100。到2020年,我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4000万,这意味着平均五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将有数千万的男子无妻可娶,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光棍”,而且这一现象从明年开始将逐渐显现出来。

(3)人口将逐步进入负增长阶段。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区,如上海、武汉、浙江的余姚、常德、闽中等都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尤其是上海,已连续十几年出现负增长,这已经拉开了我国人口负增长的序幕。同时,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仍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我国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短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1/6,人均草原面积不足1/2,人均矿产资源也只有1/2。随着人口增长,各种有限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还将持续下降,对资源的需求却会大幅度上升。同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仍将是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尽管科学技术进步将缓解一部分压力,但总体上仍将加重资源负荷,特别是加重了对土地和淡水资源的压力。我国环境资源系统的主要生物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超负荷的临界状态,一些有限资源已进入了承载力的临界点,如农业资源日益紧张,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我国的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也直接影响着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国的人口增长和快速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也超乎寻常的增长。我国正以历史上最严峻的生态环境,担负着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人口活动量,生态环境压力超越了大自然许多系统的临界平衡极限。它直接威胁着当代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并将不断深化成为下个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危机之一。

整合资源实现城市协调的论文 篇7

关键词:水资源信息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GIS) ,管网漏损控制,系统设计原则,漏水数据库设计

城市供水系统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由城市供水水源、供水处理系统和输配水管网系统等组成, 近二十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程度的加快,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改扩和新建了许多供水管网, 更换了大量的老化管道, 但仍有为数极多的应该退役的管道在运行。由于供水设施陈旧、技术水平提高缓慢、管理体系尚存在着诸多问题等原因使我国城市供水漏损问题相当严重。我们在对乐清市供水管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研的基础上, 提出了构建供水管网优化体系及实现供水管网科学管理的目标。运用计算机技术在城市管网漏损控制中的使用, 建立相应的漏水数据库来对供水管网的漏水信息进行科学的信息管理。

一、城市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需求规定与总体设计

1. 地理信息系统与管网漏损控制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是当前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 GIS是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遥感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等交叉一体的学科平台。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 可构建现实空间信息模型, 可从视觉、计量和逻辑上对现实空间从功能上进行模拟, 对各类信息变化进行仿真。它以高效的数据管理能力, 成为目前一种有效的信息管理和决策工具, 广泛应用于城市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军事等各个领域。管网漏损控制可以按控制作用发生在管道漏损的前后而分为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两种。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事后控制是根据系统的漏损信息, 调整改变供水管网, 减少和消除系统的漏损, 使供水管网的运行保持在一个容许的系统偏差范围内, 提高管网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2.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在供水管网管理方面的应用, 旨在为自来水公司提供一套完整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解决方案, 解决管线设计、管网管理等各个层面的各种问题, 对供水管线及其设备的图形和属性数据进行查看、统计和分析, 为爆管抢修等事故处理提供方案, 节省管理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此系统除了应具有一般应用系统的特点外, 还应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并且要满足供水管网管理的需要。因此在设计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应坚持以下原则:

(1) 系统的完备性

系统的功能齐全完备, 供水管网管理系统首先应具有地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所有功能, 包括:数据采集, 数据编辑, 数据管理, 空间查询和分析, 以及地图, 统计表输出等。除此之外, 还应具有管网管理系统多所独有的网络分析功能和漏损分析功能。

(2) 系统的标准化

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系统的数据类型, 数据编码, 图示, 符号等应符合当前现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3) 系统的兼容性

系统的数据应具有可交换性, 系统设计过程中, 应选择标准的数据格式, 实现系统数据与其他常用GIS软件, CAD软件及其他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一方面, 系统应该能把其他格式数据作为输入数据进行处理, 另一方面, 系统处理后的数据, 应能以多种数据格式输出。

(4) 系统的灵活性

作为一个应用系统, 由于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要求, 系统设计时应考虑不同用户的多种需求, 用户使用时可以方便的设置系统的功能, 灵活的更改属性数据表, 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城市水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集成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系统, 空间数据库集完成地理实体空间, 属性数据和用户日常业务处理数据的管理。GIS功能部分和管理信息系统部分构成Client端, 通过同一个数据库接口来访问空间数据库。

根据调研分析, 该系统的组成和本产品同其他各部分的联系和接口如图1所示。整个Water Net软件主要由管网建模、查询统计模块、运行监控、爆管事故分析、系统维护、使用帮助等6部分功能组成。

整个系统的支撑部分来源于Map Xtreme、MS2005C#、管网模型图元 (6个基本图形对象) 和Weblogic网络服务 (B/S使用) 。控制部分为现有供水管网系统的管理规范。整个系统的输入部分为用户的界面操作, 包括鼠标Click和字符输入等一系列的界面输入操作, 系统将按照界面的操作定义, 解析用户的操作意图, 实现对应的功能。输入部分还包括GIS Tab格式的地理信息文件数据。

整个系统的输出部分为城市供水管网模型 (图层化的网状结构) 、查询统计报表、动态的监控曲线、运行分析报告、渗漏分析报告、爆管分析报告、爆管抢修单、系统应急预案等若干图表结合的用户定制文件。

3.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

此系统采用Map Info公司的Map Xtreme组件为基础进行集成二次开发, 实现GIS的基本功能, 以通用编程软件C#开发工具为开发平台, 充分发挥GIS工具软件在空间数据处理上的优势及可视化开发工具在应用程序开发上的强大功能, 进行二者的集成二次开发。Map Xtreme是Maplnfo公司开发的基于Intemet/Intranet的Web GIS地图应用服务器。它具有强大的地图化功能, 包括绘制专题地图、缓冲区分析、地图编辑、地图目标查找、地图显示、图层控制、空间选择、地理编码、扩展地图库和示例数据。

Map Xtreme由Map X、Map XServer、Map XBroker和Map XCourier 4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对象、属性和实现功能的方法。其中Map X是提供地图对象嵌入和连接的QCX控件, 是可重复利用的可编程对象, 它提供绝大部分Map Info Professiona1支持的地图功能。可以利用编程平台所提供的数据库访问机制, 也可以利用自身提供的ODBC接口, 并可进行数据的智能绑定, 在客户端安装并可在授权范围内分发;Map XServer负责确保Map X运行于安全的线程空间;Map XBroker则用于预启动Map XServer的实例, 并对网站进行扩展;Map XCourier是一个在应用程序和地图引擎之间起桥梁作用的对象, 它在应用程序中为用户向Map XBroker请求一个Map XServer实例, 在用完以后释放该对象。Map Xtreme的结构如图2所示。

可以将其快速集成到使用Visual Basic、Delphi、Visual c++、C#等面向对象语言的客户端应用程序中。

Map Xtreme的主要功能: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对地图进行放大、缩小、漫游、查询、统计等操作。此外, Map Xtreme还包括:专题图、缓冲区分析、对象 (地图) 编辑、绘制图层、查找、图层控制、空间选择、访问各种数据源等。

二、系统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

Water Net软件系统的总体功能, 如图3所示。整个软件系统的输入部分为用户的界面选择信息和导入的GIS数据。主要涉及到用户通过鼠标、键盘等的输入设备所输入的信息 (包括按钮的控制和字符的键入信息) , 以及Tab格式的GIS数据。

由系统硬件设备 (包括计算机终端、网络连接设备、服务器等) 、Map Xtreme、MS2005 C#、管网模型图元 (6个基本图形对象) 和Weblogic网络服务 (B/S使用) 3个部分, 分别从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方面对整个Water Net软件提供基础性的支撑, 使其具备稳定运行的平台。

控制部分为供水管网系统的管理规范, 涉及有关的项目计划、管网设计规范、供水设备运行机制等信息, 用以指导和约束整个软件系统的运行。输出部分为水管网信息管理项目的输出结果, 其中包括:管网模型 (图层化的网状结构) 、查询统计报表、动态的监控曲线、运行分析报告、渗漏分析报告、爆管分析报告、爆管抢修单、系统应急预案等。

本系统主要包括6个基本设计概念:管网建模、查询分析、运行监控、爆管抢修、使用帮助、系统维护。整个系统的处理流程也是基于这6个基本概念的相应程序模块的。

1.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城市水管网管理系统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首先要具备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包括数据输入, 数据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分析和数据输出等功能。其次, 由于水管网数据呈网状分布, 城市水管网管理系统还应家具有独特的网络分析功能和漏损分析功能。根据这些要求, 城市水管网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如图4, 从功能上分为6个模块。

(1) 建模模块

系统维护更新是保证整个GIS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工作, 而数据日常更新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本模块是空间图形数据的主要入口, 它提供了友好的图形化界面, 简化了操作, 用画线和放置符号的方法把栅格管网图转化为矢量管网图, 即完成图形数据的数字化, 属性数据的录入也同步完成。提供方便的网络输入手段, 构造网络拓扑关系, 建立与管网元素相关的属性数据库, 并提供供水管网的图形编辑工具完成属性数据和空间图形数据输入。具体包括: (1) 新建、保存、清除图层操作。 (2) 图元属性数据输入。添加节点、管线、阀门、水泵、水库、水箱符号, 并输入其相关属性;例如与管网漏损有关的属性输入操作及建模示例, 如图5, 6所示。 (3) 空间数据输入。绘制、删除管线、节点等图元;由Map Info地图文件直接读入。 (4) 管网编辑与更新。对管线、管段、管点空间数据的编辑与更新;对管线、管段、管点属性数据的编辑与更新;对各种节点、管网要素、管件符号的编辑与更新。 (5) 提供各种管网元素空间和属性信息的浏览、显示可以用选择放大、缩小、漫游等工具来浏览图形, 最后可返回全图;对图元属性可实现自动标注;可以查找到邻近的图元。

(2) 查询统计模块

对空间数据的查询和分析是GIS系统的主要特色。该GIS系统既可以通过零星的管网要素属性信息 (如口径、材质、地址等) 来查询要素的准确地理位置, 又可以通过点击地图上的要素图形来查询其所有属性信息 (如型号、埋设年代、运行状况等) 。同时, 系统还可对一定范围内管网要素的长度和数量进行统计, 可以对不同类图元进行区域、控制状态、海拔等属性对管线及管网要素进行统计, 并输出统计结果, 为辅助决策提供依据。

(3) 爆管事故分析模块

事故是指供水管网中突发的爆管或泄漏等。这类事故会造成较大损失。事故发生后及时制定事故处理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此模块为关闸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主要功能包括:管网故障位置确定;根据故障位置计算最小停水范围和停水管段, 确定需关闭的阀门;遇到阀门故障, 系统可以向下进行延伸计算;实际工作中会经常遇到需要关闭的阀门因被埋或失灵而无法关闭的情况, 这就要求抢修部门做出快速的反应。在这方面, 系统显示出了其速度上的优势, 抢修系统可根据故障阀门的位置, 向下一管段进行延伸计算, 进一步寻找最小停水范围;输出计算结果和阀门图, 供抢修使用。

(4) 运行状态监控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分析和确定供水区域、供水路径和管网中的水流方向。可以通过此模块直观了解管网的运行情况, 供分析者使用, 如动态闪烁各管段中的水流方向, 显示节点到水源的供水路径, 以不同的颜色表示管网中各水源的供水范围等。根据对系统各类数据的计算和分析比较, 找出最优的水源调度方案, 并以报表形式输出供调度使用。

(5) 漏损分析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管网漏水量预测: (1) 预测管网月漏水量, 并以图表的形式在新窗口中表示出来; (2) 预测管网月漏损件数, 并以图表的形式在新窗口中表示出来; (3) 预测管网月漏损率, 并以图表的形式在新窗口中表示出来。

(6) 系统维护模块

这部分功能只对系统管理员开放, 主要用来对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安全管理、用户管理等, 如: (1) 日常维护:用户建议回复、定期数据备份、系统运行日志管理、用户讨论版管理等; (2) 安全管理:在线用户监控、用户重要操作记录、病毒监控等; (3) 用户管理:新建用户、现有用户管理、删除用户。数据在各个模块间流动的关系见图7。

三、结束语

城市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供水管网的漏损及其控制问题是一个复杂但却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供水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分析工作, 管网的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需要良好的软硬件支持, 漏损管理系统的应用应与水力模拟系统、SCADA、地理信息系统等子系统相辅相成, 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淑莹, 马勇.GIS在城市给水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第37卷第1期2005年1月

[2]乐清市域给水专项规划. (2004-2005年)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3]张金如.提高水资源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能力的思考, http://www.curb.com.cn/pageshow.asp-id-forum=002432

[4]薛磊, 常杪, 傅涛.城市供水管网经济漏损水平研究[J].城镇供水, 2006, 3

[5]姜文来, 唐曲, 雷波, 等著.水资源管理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6]程承坪, 伍新木.水资源的特点及其对构建我国水权管理体制的启示[J].软科学, 2005, 6 (19) :38-41

[7]穆建新, 邓淑珍.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管理—访全球水伙伴高级顾问卡里德·穆塔杜拉[J].中国水利, 2005, 30

如何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篇8

摘要:国民经济这个范畴,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如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第三产业中的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内部又分为许多行业,如农业中的饲养业、林业、种植业;工业部门的钢铁、机械制造工业等:商业中的批发、零售业等。各个行业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国民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关键词: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1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

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果国民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那么它的发展就会遇到波动与障碍。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原料、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大量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既要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又要同时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的合理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农业的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农村居民自用部分外,还要提供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向部分工业企业提供充足的粮食、禽畜等产品作原料。另外,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来满足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对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再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除农业、工业之外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等行业,也在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交通运输业,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经过运输,才能从生产地运到销售地,运输业如果发展不够,就会有一些产品运输不出去而无法销售,会制约生产的发展,所以运输业是和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是相互联系的,需要相互的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所谓结构合理,就是它们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比例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即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相互满足需要,形成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某一种数量的商品不能满足购买者需要,它们的价格不仅会上涨,甚至购买不到,这就会影响购买者的生产:如果某一种类的产品生产过多,大量被积压,这又会造成物资和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的大量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失。为了能使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处于合比例的状态,国家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各产业及其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

2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处于国际前列。然而,在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尽合理,有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只有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与全面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久性。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对于我国来说,机遇、挑战并存。我国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这既是我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国内来说,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约束日益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必然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我们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要注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为中心,消除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与资源、原材料的结构性短缺问题,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和企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培养创新发展的经济人才

加快科技发展,实施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都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3.1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因此,管理国民经济的人才,既要能够从全局出发,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同时对国内各地区的企业和全国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也要有所把握,还要尽可能掌握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与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等要有所了解,从而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管理国民经济的高级管理人才,要通过对全国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情况,从经济与社会角度考虑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产业结构等等问题,进而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3.2培育一大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当前,人才竞争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培养和锻炼出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状况,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家。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管理者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任用一些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特别是要有一些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他们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源泉,他们的水平是高是低决定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新活动的推进,决定着生产出的产品是否是市场上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因此,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格外重视。

3.3培养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与技能型人才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有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才能不断进行技术与产品创新。因此,对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尤其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以加速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实力的增强,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高技术人才的使用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大力培养出大量的高水平科技专家,他们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背景协调心得体会感想 篇9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命题。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区域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经济向更大的经济圈融入的程度有多深,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发展的速度就有多快。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崛起,已成为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竞争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研究表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城市群驱动,且中国城市的竞争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从过去个体的竞争走向群体竞争;二是从全国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驱动将会从过去的单极驱动到多元化竞争。

新型城镇化,其实质就是农村剩余生产要素的转移过程,即生产要素点由分散到聚集的过程。为此,集镇作为农村居民的聚集地、农村物资的集散地、农村经济的桥头堡,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是持续拉动内需的动力。

城市竞争一般分三个层次,一是产业,二是合纵连横(城市群),三是文化。当前,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城市产业竞争、城市群合纵连横之后,城市较量的制高点。所谓文化软实力,简单说,就是一种凝聚力、亲和力,是一种生产力、创造力。如果说,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硬件设施等硬实力,铸造城市的筋骨肉,那么,文化水平、人文环境、体制机制等软实力,则培育城市的精气神。

整合资源实现城市协调的论文 篇10

市委、市政府今天召开这个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对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市人民立即行动起来,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扎实做好创建各项工作,巩固发展已有成果,奋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促进全市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共促共为,进一步增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信心和决心 1.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加快实现“强市富民、发展三明”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举措。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新时期的创建工作,最重要的是结合“强市富民、发展三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始终坚持和突出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全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全市上下一切力量凝聚起来,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千方百计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实在在地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推进加快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激活人的内在动力,开发人的创造潜能,营造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加快发展的整体合力,为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加快三明发展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更加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去。2.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文明城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体。中央文明办制定的“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及其评价项目和标准,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方方面面,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我们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统筹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组成部分和根本所在。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在开展创建活动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要巩固发展已有创建成果,实现新的创建目标,最根本的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真正在推进创建过程中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只有群众满意、群众支持、群众参与,形成合力推进创建,创建工作才有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我们一定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从保护、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为民办实事好事,让群众通过创建得到更多实惠。同时,通过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群众中的创建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更加自觉主动地关心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并不断在巩固、提高、发展上下功夫、创特色、打品牌,切实以创建工作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提升三个文明建设水平,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进一步树立三明良好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品牌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全国文明城市”这个称号,既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程度,又体现了一个城市市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水平。现在,各个地区、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区位优势的竞争,同时也是文明环境的竞争、市民素质的竞争,还包括了生态、人居和创业条件的竞争。我市自然生态环境优良,通过深化创建活动,促进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构建秀美山水城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有利于展示三明城市的魅力,而且是体现创建成效的“第一形象”。我们一定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动力,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创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树立三明的良好形象,打出三明的文明品牌,切实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创出特色,不断提高争创工作的档次和水平1.明确要求、突出重点、真抓实干。一是集中精力加快发展。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从参与全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高度,认真审视、找准抓住发展自己的切入点、着力点,全面落实推进加快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各项措施,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力求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着力抓好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建设,进一步把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发挥起来,形成万众一心争发展、抓创建的浓厚氛围和良好局面。三是注重提高公民素质。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引导,树立开拓创业精神和市场竞争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

上一篇:演讲稿:心系校园 拥抱和谐下一篇:一年下册品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