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的技巧

2024-07-23

资源整合的技巧(精选12篇)

资源整合的技巧 篇1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 加强大型综合“三甲”医院同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整合, 从制度上确保大型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管理, 使区域医疗资源得到均衡配置, 确保患者方便就医、就近就医, 是医疗机构管理者需要研究的课题。而在资源整合过程中, 人力资源整合逐渐成为影响整合后医疗资源是否能够发挥最大综合效益的关键, 因此, 研究医疗资源整合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整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

关键词:医疗资源,人力资源,整合

目前, 我国的医疗机构发生了多项深刻的变革, 产权制度已从单纯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模式, 一些历史遗留的地方医疗机构、行业医疗机构逐渐实施属地管理, 如何安置处理好这部分医疗资源, 成为许多医疗机构管理者的难题。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合理均衡配置当地的医疗资源, 许多地区医疗机构管理者探索成立大的综合性医疗管理集团, 对区域性医疗资源进行整合。而医疗资源整合不能是形式上的算术叠加, 而要将全新的管理理念与医院实际相结合, 整合涉及的不仅是控制设备资产、技术与人才、资金与市场, 还有组织结构调整、管理风格差异、员工期望与文化融合, 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 人力资源整合是确保整合成功的关键环节。

1 医疗资源整合过程中人力资源整合容易出现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整合介入较晚, 缺乏周密的计划

在一些实施的医疗资源整合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 管理者更关注被整合医疗资源的资产、设备、医疗市场, 而对职工的关注过低, 造成职工的猜疑、焦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最终导致职工内心对整合的反感、不接受, 失去对管理层的信任, 影响整合后医疗资源的效率。

1.2 忽视整合过程中的文化整合

医院文化是一个医院的灵魂和核心, 任何一家医疗机构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积淀, 整合后, 由于医院文化的间接性和深层次性决定了其整合不像经济行为那样容易看到效果, 因此在整合过程中容易被忽视, 而原有的医院文化依然会在重组后医疗机构中延续并存在的, 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出现对立、冲突等困扰, 加大了整合后的工作难度。

1.3 高端人才的流失制约整合后医疗资源的发展

近年来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 使得医院在人才竞争上日益激烈, 整合后的医疗资源由于其过多的不确定性, 在人才竞争上处于极大的劣势地位。一些高端人才出于自身的发展和整合后人力资源的竞争, 有选择性地离开整合后的医疗机构, 使整合后的医疗机构失去部分人才、技术、市场, 降低了整个整合的预期值。

1.4 人力资源整合危机预案建立的缺失将影响整合的顺利实施

任何危机的爆发都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公众性、复杂性的特点, 鉴于危机带来危害巨大, 因此医疗机构管理者及整合双方要做好处理危机预案。由于整合的过程也是组织优化、人员重组的过程, 这中间不免会出现降职、调岗的现象, 从而在职工心中产生不满、紧张、忧虑、甚至仇恨的心态, 这些可能不会直接表现出来, 但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散播不利于医疗机构的流言、职工之间互相猜疑、大量核心员工的调离, 甚至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问题, 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整合危机中最严重的就是上访、罢工等极端方式, 这会给医院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以至于影响整合的进程。

2 人力资源整合在整个整合过程中的对策

2.1 整合前的准备

管理者要制订详细的人力资源整合计划, 深入整合与被整合资源的内部, 充分了解该医疗机构的组织结构图、薪酬福利制度、人财物的管理方式等。同时, 应详细了解高层管理, 以及对医院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关键人才、高端人才动态, 尽早与他们进行非正式沟通, 了解其对整合的态度, 并说明整合的缘由, 以及新医院对关键人才、高端人才的态度和政策。通过沟通让职工了解整合的动因、目的和效应, 让职工找到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定位, 以尽量减少因整合产生的恐慌情绪及人员流失。

2.2 整合中的落实

根据整合前的调研制定的政策和计划需要有强有力的执行, 明确人力资源整合的目的、态度, 为确保整合后医疗资源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公开选拔具有一定管理才能和诚实可靠的的人员担当部门主管。由于整合后人力资源的重叠性, 需要制定好合适的职工任用原则, 确保职工利益和整合后的医院利益不受损失, 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2.3 整合后的跟踪

整合完成后在最初运行的过程中, (1) 加强监督, 完善监督机制, 落实好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规定和激励措施。 (2) 加强文化整合, 通过不断地组织活动和人员培训, 形成一种新的医院文化。 (3) 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 增强职工对整合后医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激发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职工在新的医院中更加勤奋的工作。医疗资源在深化改革中重组是大势所趋, 其成败关系到医疗系统改革的成败。在目前的实践过程中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 只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 不断地完善, 通过不断地资源整合, 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 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邢茂迎, 张鹭鹭, 王新光, 等.转型期医院医生资源供需匹配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9 (2) :95-97.

[2]龚幼龙, 严玲, 冯玲芳.农村卫生人力的工作量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及事业管理, 1997, 17 (4) :12-13.

[3]毛宗福, 王永棣, 刘继强, 等.湖北省卫生人力资源情境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9 (3) :140-144.

资源整合的技巧 篇2

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传统企业还是基于互联网开展业务的企业、也无论是否具有电子化交易的发生,都需要网络营销,但网络营销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商业交易过程,而是为了促成交易提供支持,因此是电子商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交易发生之前,网络营销发挥着主要的信息传递作用。电子商务,电子是工具是媒介,本质还是要回归商务。电子商务可以被看作是网络营销的高级阶段,一个企业在没有完全开展电子商务之前,同样可以开展不同层次的网络营销活动。

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的关注重点不同。网络营销的重点在交易前阶段的宣传和推广,电子商务的标志之一则是实现了电子化交易。电子可以标准化,而商务却要长期的积累。传统企业电子商务进入到2011年已经到了某个节点,2010年,网上零售增长87%突破5131亿,电子商务对中国产业转型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显现。随着消费者的网络购物心理越来越成熟,网民已经开始从过去的“价格消费”向“品质消费”转变,淘宝网中“小打小闹”的经营模式伴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日渐成熟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正在慢慢被分离出来,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网络品牌的迅速崛起。

面对电子商务如此巨大的市场,线下一直以传统渠道生存发展的品牌企业不禁也心向往之,如何把握这个从未涉足的市场?什么时候介入?该以怎样的期待对待这个广阔市场?品牌服装企业们似乎还没有理清思路。网络品牌的反应速度的确是线下品牌所不能及的,商场不可能做到每天都上新款,但是从顾客的购物心理来说,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更新、更特别的东西,谁能满足他们这种需求,谁就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领他们的心。传统企业开展网络营销不是网站运营独立的个体。不是发发广告,帖子,搞搞营销活动就完事了。也许许多企业的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企业还在挣扎着,许多围墙外的后续者还想挤进来,但是电子商务不是谁都适合做的,他比传统企业有着更复杂的环境,有着更多的不可预测,也必须有更高的智慧才能生存。所以事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与预估。一旦做了,就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找准方向不断摸索方法,总结别人的成功经验,总归是有收获的。路淘网的营销人亦尘与混迹在电子商务的同行共勉,希望我们能挺住压力,坚持原则,良性竞争,为中国的电子商务良性发展做出贡献。

抓捕、审讯技巧大整合 篇3

一、对贿赂犯罪嫌疑人的抓捕方法

任何案件的侦查工作,如果不能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都不能说是成功的。所以案件的成功侦破,首先要以犯罪嫌疑人到案为基础。贿赂犯罪中的抓捕难点是对行贿人的抓捕。因为这些人员多为私有公司经理及业务人员,这些人通常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多处住房且人户分离现象严重、通常有护照及港澳通行证件、不符合正规单位的作息规律、流动性大、行踪不定。抓捕犯罪嫌疑人的前提是要找到犯罪嫌疑人,为此,侦查人员应尽可能多地掌握抓捕对象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内容包括:户籍资料(也包含其家庭成员的户籍资料)、其名下在市属及区属房地产登记部门的住房登记情况、名下车辆情况、名下股票账户及银行相关账户存款情况、名下银行卡情况、名下公司及公司股东情况、相关其他情况,如手机号码、家庭及单位座机电话号码、个人及其家人病史、有无情妇、有无特殊嗜好、相关网络信息等。

国有单位人员一般通过单位纪检或其工作部门即可获悉其行踪,抓捕难度不大。如果考虑其在单位有可能还有我们未发现的同案,可以采取在其上下班路途中进行抓捕。抓捕涉嫌贿赂犯罪的私有单位人员,切忌简单行事草率行动。实践中,不清楚抓捕对象是否在抓捕现场就盲目行动,侦查人员如果身份暴露,不仅造成抓捕行动失败延误侦查进程,甚至可能最终造成整个案件侦查工作的失败。侦查人员在抓捕行动中可以以多种方式掩饰身份,例如:以洽谈业务、应聘工作、送交快递等。2006年间,我局协助黑龙江省某反贪局抓捕一名潜逃并定居我市的犯罪嫌疑人时,由于时间紧迫无法获取其更详尽的资料,我局侦查人员在抓捕现场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决定由其中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侦查人员,以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为由,进入该逃犯所在公司,按照已获取的嫌疑人身高体貌信息,确定了抓捕对象,最终将该逃犯抓获。

抓捕行动还要充分利用公安机关的信息资源优势。2005年间,我局在侦查“10.22专案”过程中,侦查人员通过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与各涉外饭店联网的电脑系统,利用异地人员在当地入住酒店的可能性,先后在北京及上海成功抓获行贿人黄某某、韩某。在驾车跟踪嫌疑车辆,但无法确定抓捕对象是否在目标车辆上时,可以利用公安交通管理局122报警系统,联络途经路口的执勤交警,以查车辆违章为由,拦截目标车辆,确定驾车人及乘客身份。在住宅执行抓捕,可以商请管片民警以核对户籍、进行外来人口登记、养犬检查等多种方式进入目标房间。

二、对贿赂犯罪嫌疑人的审讯方法

侦查讯问是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查办贿赂犯罪最有力的方法之一。反贪污贿赂侦查中讯问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远远大于普通刑事犯罪侦查以及公安机关管辖的绝大多数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职务犯罪侦查中的大量证据,需要我们通过审讯的方法从犯罪嫌疑人嘴中提取,讯问的目的也正是通过审问让犯罪嫌疑人主动向我们供出犯罪证据。审讯专家吴克利同志在其专著中指出:“证明犯罪不仅仅是依靠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更重要的是依靠犯罪的证据来证明犯罪。从证据来源看,有的证据可以不通过犯罪嫌疑人的提供而获得,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要犯罪嫌疑人自己来提供证据,这种证据较其他方法获得的证据,更快捷、更直接、更有效。”[1]如何成功突破贿赂犯罪嫌疑人口供,在侦查实践中有如下方法:

(一)重视初次讯问(询问)工作,选准讯问突破口

第一次讯问是一次极其重要的心理交锋,有的犯罪嫌疑人刚刚到案,立足未稳惊恐不安,还未真正建立起对抗讯问的防御体系,此时如果讯问策略得当,有可能事半功倍。孙子兵法中“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实践中,讯问贿赂犯罪嫌疑人的难度远远大于讯问其他类型的犯罪嫌疑人,如何在法律规定的12小时之内突破口供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突破口选得不准就会使讯问陷入僵局。[2]按照公安机关多年形成的经验,讯问突破口应按如下方法选择:从证据比较确实、充分的事实和情节入手;从与主要事实有关联的事实和情节入手;从公开暴露的事实和情节入手;从犯罪嫌疑人防备薄弱的事实和情节入手;从能触发犯罪嫌疑人心理向良性转变的事实和道理入手;从犯罪嫌疑人因掩盖罪行而暴露的矛盾入手。[3]上述讯问突破口的选择,同样适用于对贿赂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工作。除此之外,贿赂犯罪审讯中还可以选择下列突破口:支付贿赂以转账形式完成或有其他书证支撑的事实优先选择;收受贿赂行为有第三者在场的的事实或情节优先选择;以现金形式支付贿赂款的,取存款金额一致且时间有先后对应关系的优先选择;同时存在谋取非法利益和谋取合法利益的事实情况下,优先选择谋取合法利益的事实。

(二)准确分析行、受贿双方犯罪心理,利用侦查阶段的不同时机突破犯罪嫌疑人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指出:“人的基本欲望是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这一观点也是心理学中“挫折——攻击论”的理论基础。犯罪嫌疑人在趋利避害心理规律的支配下,必然不愿意交代罪行。在审讯中,犯罪嫌疑人首先呈现畏罪心理,并伴随产生避重就轻的逃避心理、恐慌心理和戒备心理。其次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还会产生侥幸心理和对抗心理。

贿赂犯罪中行贿方一般为公司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在讯问中由于担心遭受法律惩罚,在审讯中顽抗心理较强。即便有可能不受法律追究,由于担心自己一旦供述,影响自己在其商业圈子内的“名声”,进而影响其商业利益,通常也选择不供。相对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一般业务人员在审讯中主要担心自己的未来命运。既不愿遭受法律追究,又担心供述后被老板责难失去工作,在不清楚老板对相关问题的态度情况下,一般也会选择不供。针对行贿人讯问中可以从相关法律规定加以引导,充分阐述刑法中有关行贿人在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问题的法律处理、被索贿行为的法律处理等法律政策加以引导。对拒不交待问题的行贿人,应果断立案并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我局侦办的多起行贿案件的经验证明,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是突破行贿人口供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特别是在对商业贿赂的打击中,如果行贿方领导被采取强制措施,对突破行贿方相关业务人员将起到很大的震慑作用。

相对于行贿人来讲,受贿犯罪嫌疑人的畏罪心理更强。一旦受贿人下决心拒不供述,其在审讯中的突破难度要远远大于行贿人。我局侦查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保险部经理刘某某受贿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部门经理程某某受贿案、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总队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左某某涉嫌受贿案等,虽已被法院作出有罪判决,但审讯中却没能突破受贿人口供。即使最终供认犯罪事实的嫌疑人,亦会按照预审心理研究发现的嫌疑人在讯问中心理变化的四个阶段过渡,即试探摸底阶段、对抗相持阶段、动摇反复阶段、供述认罪阶段。[4]针对受贿人的审讯,更要重视预审心理学规律,既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精确攻击嫌疑人的心理痛点;又不能乱抛证据急于求成。审讯中要充分注意下列时间段的讯问:未采取强制措施之前、拘留后的第一次讯问、宣布逮捕前的1至2日、宣布逮捕后的第一次讯问。事实证明,不同的侦查阶段会对犯罪嫌疑人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我局在预审“10.22专案”犯罪嫌疑人黄某某、“3.21专案”犯罪嫌疑人杨某某过程中,均利用了宣布逮捕的有利时机,一举突破了口供。

(三)注意预审策略使用,讯问中因人施谋,因案用计

审讯贿赂案件要特别重视在行、受贿双方中制造矛盾。行受贿双方一般在心理上会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审讯中如果我们不能摧毁双方的心理默契,审讯将无法成功。侦查实践中,可以向行贿人讲明法律中关于被索贿的规定,并辅以行贿人在追诉前主动供认的法律处理有关规定,迫使其为争取好态度不得不先承认给付了受贿人钱物的基本事实。然后,我们在讯问受贿人中,可以向其透露行贿方为逃脱罪责已向我们供认行贿行为是由于受贿方索贿所致的信息。行、受贿双方虽有一定信任基础,但并不牢靠,加之我国刑法对行贿确有特殊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受贿人容易相信攻守同盟已破,从而交代罪行并将受贿行为指向行贿人,从而为我们突破全案奠定基础。笔者在这里着重指出,“施计用谋”与“诱供”是有本质区别的。诱供得到的事实可能是子虚乌有的事实,或虽有犯罪事实但并不是本案当事人实施的。施计用谋是建立在贿赂行为已经存在,而我们底数不清细节不详的基础上,用计引其自己供述。

在我国刑事审讯理论中有“分解式攻关审讯理论”,客观上也能反映上述规律。所谓“分解式攻关审讯的理论”,是由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季宗棠同志提出的。具体是指审讯中要根据犯罪构成,先找出追讯的犯罪行为本质的特征性问题,然后根据案情,将关键性问题分解成若干分支问题,再集中攻克这些单个的分支问题。由于分支问题似乎不直接涉及案件定性要害,嫌疑人警惕性较低,但当分支问题串联整合,全案性质就变明确,最终可以直接讯问关键性问题。[5]我们在讯问贿赂犯罪嫌疑人时,可以按照犯罪构成拆解问题。首先确认是否存在给予钱物、收受钱物的事实,不涉及法律定性。然后从行受贿双方结识过程,工作中及生活中交往入手,向刑法条文中“职务便利”、“谋取利益”等情节靠拢,最后循序渐进推进犯罪构成中谋利的情节和犯罪主观动机。

讯问中,我们要针对行受贿双方的性格特点,案件事实情况选择不同的讯问策略。对那些胆大、负隅顽抗的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要不断加压才能突破;而对于那些平日胆小、精神高度紧张的,有时需要采取减压的方式更有利于突破。

三、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后,检察机关应提升侦查权以应对贿赂犯罪发展新趋势

作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缔约国,我国立法机关应根据该公约内容,尽快修订有关法律。同时,我国检察机关作为侦查国家公职人员贪污贿赂犯罪唯一合法的侦查主体,理应在立法中被授予更为广泛的侦查权力。根据该《公约》第50条第1项之规定:“为有效地打击腐败,各缔约国均应当在其本国法律制度基本原则许可的范围内,并根据本国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在其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采取必要措施,允许其主管机关在其领域内酌情使用控制下交付和在其认为适当时使用诸如电子或者其他监视形式和特工行动等其他特殊侦查手段,并允许法庭采信由这些手段产生的其他证据”。按照该条规定,笔者认为检察机关理应被授予如下侦查权力:

(一)控制下交付

《公约》第2条第9项规定:控制下交付是指在主管机关知情并由其监控的情况下允许非法或可疑货物运出、通过或者运入一国或多国领域的做法,其目的在于侦查某项犯罪并查明参与该项犯罪的人员。“控制下交付”一词,最早规定在《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中,并在世界各国海关及警察部门打击走私贩卖毒品犯罪的侦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侦查实践中,犯罪人向有关人员索要贿赂,被索贿人如果按要求给予贿赂,有可能导致行贿犯罪。如果被索贿人拒绝给付,侦查实践中对此类索贿未遂行为,通常无法启动侦查程序予以追究。如果被索贿人向检察机关举报,检察机关启动侦查程序,在监控状态下由行贿人配合完成给予受贿方财物的行为,在受贿人实际收受贿赂后,侦查人员实施抓捕,极容易被定性为“诱惑侦查”或“侦查圈套”。尽管已有检察机关用此方法侦破了索贿案件,但仍属个案情况,尚无法推广。笔者认为,在侦查贿赂犯罪中引入该方法,将使打击索贿型受贿(未遂)犯罪成为可能。

(二)特工行动

关于何谓“特工行动”,公约没有明确定义。有学者认为,特工行动是指侦查机关根据国际公约、双边及多边协议以及国内法律赋予的侦查权,运用秘密力量,控制犯罪赃物或资金流向,收集证据,查明案情,抓获犯罪嫌疑人的特殊侦查方法。[6]也有学者认为特工行动实际上与我国公安机关常用的“内线侦查”含义接近。[7]笔者认为,特工行动无论是其英文本义的“卧底侦查”,还是包括我国刑侦领域的“特情侦查”、“外线侦查”,只要不侵犯不特定公民的隐私权,不损害社会公益,均应包含在特工行动之中,且检察机关侦查部门完全有权采取。

(三)技术侦查

我国在《国家安全法》、《人民警察法》中均对技术侦查作了规定。1989年,高检院、公安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公安机关协助人民检察院对重大经济案件使用技侦手段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规定检察机关使用技侦手段,需严格审批并由公安机关协助使用。我国刑事立法中实际上已将技术侦查权从侦查权中剥离出来,作为警察权的派生权利。笔者认为,依照《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我国首先应该从立法中确认检察机关在侦查工作中有合法进行技术侦查的权利。从工作实际看,在职务犯罪侦查中采取技术侦查手段,也是反腐败工作的发展需要。为此,建议我国立法机关应仿照《国家安全法》和《人民警察法》的立法模式,尽快制定一部完善的《反腐败法》,将涉及到腐败问题的行政处罚、刑事制裁、侦查程序和手段一并纳入,为打击腐败犯罪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

注释:

[1]参见吴克利著:《审讯心理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2]参见胡关禄主编:《侦查讯问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参见公安部刑侦局:《刑事侦查工作手册》,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

[4]参见李玫瑾编著:《犯罪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999年版。

[5]参见季宗棠著:《审讯侦查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参见杨宇冠、吴高庆主编:《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资源整合 篇4

信息资源整合是数字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存在状态, 是依据一定的需要, 对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 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 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资源的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它能否被高效吸收与利用, 其目的在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使信息的需求者能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更加的便捷。

一、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图书馆在信息爆炸与知识爆炸的背景下, 其趋势与模式必然受到影响并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从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与当前图书馆面临的现状看来, 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成为了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复合型图书馆则是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的主要模式。数字图书馆将为图书馆提供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与开发利用空间, 对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及实现图书馆社会服务价值方面的意义重大。复合型图书馆要求图书馆在建馆与发展中给予自身一个合理科学的定位, 是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互相融合与补充的形式, 充分发挥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各自优点, 无论是从经济发展、图书馆管理体系或是需求者的阅读习惯来看, 复合型图书馆都是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的最佳模式。但是无论是发展趋势或是主要模式的实现都是要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资源整合与优化为基础的, 只有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合理科学的资源整合与优化, 才能将图书馆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在我国得到普遍的实践, 同时也是数字图书馆与复合型图书馆发挥出作用的重要步骤。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以及向复合型图书馆发展已经成为图书馆行业的一种共识, 在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推动图书馆从封闭走向开放与创新的局面, 同时对图书馆的人员结构也形成了一定的变革, 馆员的整体能力与素质得到了提高, 对推动图书馆信息组织走向高效化、数字化、自动化与深层化起到了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服务上逐渐向远程化、多样化与智能化发展, 扩大了信息资源用户的范围, 同时实现了图书馆内部管理结构的创新, 提高了图书馆整体的管理水平。虽然当今的图书馆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是仍旧面临很多的问题, 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则是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也将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内容与组成部分。

在我们认识到图书馆资源建设取得的诸多成果的基础上, 也应该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危机作出客观的认识和科学的认定。首先是体制方面, 我国图书馆分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 但是这些不同类的图书馆并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与制度, 这将在各个图书馆的共享方面造成障碍。其次是服务, 充分认识到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 从图书馆的社会性来讲如果失去读者那么图书馆将失去一个宝贵的职能。最后是网络资源建设危机,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量大

网络中的资源数量是十分惊人的, 网络的开放性也决定了对信息的提供与使用是不受限制的, 于是这种无限的信息资源的膨胀, 将对图书馆的资源整合提出很大的挑战。

(二) 分散

网络的资源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与主营机构, 没有人能够把网络的所有资源十分有序地交给图书馆, 网络信息资源的提供与利用是自发的, 也就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资源整合制造了很大的工作量。

(三) 动态

网络的资源是随时更新的, 不断处于更替的状态, 网站会根据浏览者的需求进行页面的变动, 这个动态性对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 分布不均

网络上存在某个学科热门的问题, 即很容易导致资源比例向此类学科倾倒, 而其他学科在网络中的资源相对欠缺, 与此学科相比从量上看存在很大的差异。

(五) 检索

各个网站没有统一的检索标准或者存在不兼容的情况, 都对实现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资源整合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三、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进行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资源整合的必要性要从多方面考虑, 因为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关系到图书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关系到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等方面, 所以图书馆进行资源整合具有很重要的实用性与现实意义。

(一) 图书馆行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图书馆从产生到发展一直具备其自身的存在意义, 而社会职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科学的整合, 才能够提高信息资源使用者对资源的获取效率。在网络时代下, 如果图书馆没有认真对待资源整合, 则将失去固定的使用群, 继而失去存在的意义, 从而被网络所替代, 而众所周知的是, 网络并不完全具备图书馆的优点, 所以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是图书馆行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 获取网络资源对图书馆的要求

网络资源有很多是有意义的内容, 获取这些资源是图书馆发挥自身收藏职能的要求, 而网络资源的量大、分散、动态、分布不均、检索困难等问题对图书馆进行资源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正因为如此, 图书馆应该更加重视对资源整合模式以及工具的开发, 实现吸取更多信息资源的目的。

(三) 用户需求对图书馆的要求

图书馆的形象在用户看来是储藏全面的图书, 也许为了方便快捷用户会将网络作为第一选择, 但是网络的资源毕竟做不到全面, 于是用户会再次选择图书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图书馆必须具备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这就需要图书馆对资源整合具有高度的重视, 尽量满足用户的需求, 给予用户高质量并且高效率的服务。

四、图书馆在进行资源整合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 全面发展的原则

信息资源整合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对文献的全面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做到对文献的全面发展可以保证图书馆的生命力旺盛, 真正起到教育性和宣传性功能, 是得到社会认可的基本前提。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属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而社会进步与发展对人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图书馆应以提高人的思想为根本使命, 从自身内部资源的整合开始做到推动人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 专业性原则

信息资源整合的专业性原则首先是图书馆服务的专业性, 其次是图书馆资源的专业性及分类。图书馆内部的服务不是单纯指在对用户的态度上, 馆员的专业性也体现在对业务的操作上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中, 只有馆员的专业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并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三) 人文关怀原则

人文关怀原则要求信息资源整合模式需要以人为本, 在服务创新的基础上具备人文关怀, 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努力满足每一个不同读者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利用科技手段实现高效的工作效率, 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向

在21世纪我国图书馆行业发展中, 确保图书馆继续保持旺盛生命力关键有两点, 一点是创新, 一点是整合, 这两种理念对21世纪的图书馆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并推动图书馆走向可持续发展。

(一) 继续加强馆中人才的专业性培养

在新形势下, 图书馆人员的专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不仅包括文献的整理与录入, 而且包括对网络的认识以及电子图书馆系统的操作, 这就对这些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应该认识到, 馆内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是否够高直接决定着图书馆整合是否能够达到预期质量, 所以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是重要的战略手段。

(二) 发展个性化服务

在图书馆能够具有一定的技术力量的条件下,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可以面对不同的用户开展个性化服务, 如为用户创建“我的图书馆”这个模块, 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整合资源, 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基于内容的推荐, 对数字资源整合系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开发。

(三)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与工具

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涉及了对信息的检索、描述、整序等多方面, 所以使数字资源整合工具得到充分利用使很有必要的, 与这些系统与工具的结合, 可以使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做得更加全面, 在突出各学科资源“大而全”以及“专、精、深”等特点时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广建.整合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 2005, (10) .

[2]胡昌平, 邓胜利.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资源整合分析[J].情报学报, 2006, (4) .

物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篇5

随着信息化教学、网络教学的不断增多,好的实用的教学资源成为急需,学校曾花钱甚至是老师自己花钱买了大量的书籍、图册、光盘。很多老师根据教学问题制作和开发了一些很好的课件、课例,同时还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挖掘的物理教学素材,生活中诸如照相机、遥控器、自动复位的水龙头、电饭锅、电视机等都能成为教学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直接来源于生活,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一些老师创造性地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制作了一些简易的实验器材。如:让学生收集了几十个“喜之郎”果冻杯,用杯装水模拟眼睛的成像过程;用废可乐瓶做罩子、驱蚊香制造烟雾,成功显示了光的传播路径等。再如讲大气压强时如果没有马德堡半球可以找一个医用针筒,用眼药水瓶上的小橡皮帽把针头堵塞起来针筒活塞下而拉不下来,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在引导学生认识磁化现象时,可以在一个试管内装满铁屑,塞上胶塞,用蹄形磁铁的一个极在试管壁上沿同一个方向轻轻滑动,使试管内的铁屑被磁化,便可以吸引铁钉、铁片,振动试管后磁性便消失,从而直观地演示铁磁性物质被磁化和退磁现象等等。

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不断创造性开发和整合。要精心制作、整合一个好课件,从构思到收集素材到制作到修改到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有限;同一课题多人赶制、质量不高,没有统一部署,教师的保贵时间和精力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为了合理使用宝贵的人力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物理教研组应该把教师组织起来,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把这些小规模、零散的宝贵教学资源保留、优化并加以利用,共同享用这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物理资源的开发、整合过程中,除了需要发挥专家、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要学会自觉、自发地利用可用资源,为自身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家长由于与社会接触面广,有其自身优势,他们可以带领孩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学生家长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实践。如:让学生分组收集生活中的声现象、声音的利用、噪声的危害;让学生调查、分析马路灯为什么用红、绿、黄三种颜色;让学生自制照相机等。为配合浮力、弹簧测力计、杠杆原理、电磁等教学,可以让学生制作土密度计、橡皮筋测力计、杆秤、指南针电铃等。教师也可以结合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调查、探究活动。如学习《功能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后,可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的调查活动,学习《生活用电》后,可开展农村照明问题的调查活动;学习《压力和压强》后,可开展农村公路损坏原因的调查活动。学生在资料的收集、归类、重组、优化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现有资源,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和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从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来说,都迫切要求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的能力。

怎样进行校园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呢?首先学校要创设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导向制度。建立促进这项教研活动开展的激励措施,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其次,教师要注意各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积极地进行教科书内课程资源的整合。教材中有“探究实验”、“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

有效整合课程资源的实践 篇6

一、课程预设

为了上好这节口语交际课,我先做了课前调查,让学生们对如何更好地了解我国各个民族各抒己见。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资料、梳理资料和整合资料,了解部分民族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基于此,我将教学实践活动分为两部分,即课前准备和课中输出,然后分解任务,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拟以班级为“家庭”)展开:第一步:寻“家庭成员”(收集资料);第二步:访“家庭成员”(交流整合);第三步:开“家庭会议”(讨论汇报);第四步:编“家庭小报”(展示成果)。

二、课前准备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活动效率,我们做了相应分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收集部分少数民族的资料,再集中进行梳理。

寻“家庭成员”(收集资料)。

接受任务之后,学生们寻找“家庭成员”的兴趣十分浓厚,积极地查找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有的上网查找……不到一个星期,大家就收集到了很多关于各自任务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杰出人物等资料。资料图文并茂,许多平时没听说过的少数民族,在资料中也有翔实的反映。

访“家庭成员”(交流整理)。

学生们津津有味地阅读着搜集来的资料,完全沉浸在共享资料的喜悦之中,顷刻间,拉近了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间的距离。学生们为我们祖国大家庭中有这么多兄弟姐妹而自豪,也真心地祝愿祖国大家庭繁荣昌盛、幸福平安!

三、课中输出

为了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我设计了学生们喜欢的主题班会情境,主题是“爱我中华”。

开“家庭会议”(讨论汇报)。

课上,我将汇报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由几位学生扮演民族村小导游,生动地向同学们介绍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其间,我邀请了学校舞蹈队的学生表演维吾尔族舞蹈,穿插学生主持的有关民族知识的有奖问答等,在《爱我中华》的集体合唱中,完成了一堂别样的口语交际课。

以下是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教学片段:

生: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生:全国56个民族,大家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共同创造着美好的明天。

生:民族大团结,友谊花盛开。

生:你们看,谁来了?

(学生模拟藏族献哈达)

生:我们来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首先向你们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表示我们的敬意和祝福。

生:“扎西德勒”(做献礼状)。

生:喜马拉雅山高又高,雅鲁藏布江长又长,布达拉宫金碧辉煌,藏北的牛羊肥又壮。欢迎你们来西藏做客。

齐:“扎西德勒”。

生:听了他们热情的介绍,我真想去西藏看看。

生:你先别急着去西藏,我带你到祖国西北部居住在天山下的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去看看,你知道是哪一个民族吗?

生:我想一定是维吾尔族吧!让我们掌声有请维吾尔族的小姑娘给我们来一段精彩的舞蹈。

生:大家欢迎!

(维吾尔族姑娘跳民族舞《达坂城的姑娘》)

生: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有幸邀请到了一位贵宾来参加我们的中队主题会。你们认识他吗?

(边上场,大家边齐喊“智慧老人”。“智慧老人”组织:出题—讲故事—答疑。)

生:在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为悠久。

生:汉族的文化也非常灿烂,请欣赏钢琴演奏——汉族儿歌《小竹马》。

(钢琴演奏《小竹马》)

生:56个民族,56朵花,朵朵都属我中华。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生:我们拥有富饶的国土,辽阔的海洋。

生:我们有一颗共同的心脏——

齐:北京。

生:我们同在五星红旗下,幸福成长!

生:祖国啊母亲,各族儿童热爱您!

生:衷心祝福您!

齐:祝福您——昌盛,富强!

生:请听诗朗诵《爱我中华》。

(齐诵《爱我中华》)

生:同学们,让我们尽情地唱吧,跳吧!

生: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幸福平安!

生: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集体表演歌舞《爱我中华》)

编“家庭小报”(展示成果)。

这样的口语交际课,学生们拓宽了民族文化的知识面,对民族大团结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们商定并推选了几个同学编辑一份手写手绘的《七彩民族村》小报,这几个同学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从纷繁的材料中选取了一些精彩有趣的内容,如:有趣的名称、节日的来历、多彩的习俗,编出了一份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情感性于一体的手抄小报。这份小报现在还在教室的外墙上,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来阅览。

四、课后思考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各司其职,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体验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快乐。在口语交际的输出过程中,因为有了前期的充分准备,所以大多数学生主动表达的愿望强了,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提高了。这次活动,将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引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网络资源和情感资源,借助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较好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山西煤炭资源的整合利用 篇7

关键词:煤炭,资源,整合

1 山西煤炭资源的优势

煤炭作为1种资源,具有较强的自然属性,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煤炭的开发会给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从现代经济学意义上讲,煤炭又是1种特殊产品,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产品,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性产品,具有深远的战略地位。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煤矿资源开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煤矿资源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山西是中国的第一产煤、输煤和出口大省,也是国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山西成煤时期主要在古生代,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迭系和侏罗系,部分为第三系。目前,开发的煤炭平均埋深在300 m~500 m,地质构造大部分地区较为简单,开采条件好,且大部分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煤,品质优良。据1986年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山西拥有14个煤种。尤其是大同的动力煤,阳泉、晋城的无烟煤,离柳、乡宁的稀有炼焦煤,储量大、分布广,开发历史久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上创出了极佳的品牌效应。

2 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煤炭工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重点煤矿依靠国家投入,形成了10个大型或较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地方煤矿一靠政策,二靠资源优势,在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办矿积极性的基础之上,“六五”期间为解决能源危机,国家实行“有水快流”的方针使其获得了大发展,“七五”时期以安全为中心进行了全面整顿,“八五”时期经过重点改造以后,步入了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山西煤炭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以煤炭开发为主,围绕煤炭及其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发展多种经营,兴办第三产业,煤炭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山西的龙头产业和经济的支柱行业。资产原值占到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36.8%,增加值占全省工业部门创造增加值的37%,实现利税占到全省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37.4%。如果把与煤炭相关联的各项政策性专项基金收入一并计算,煤炭工业收入占到全省可用财力的50%以上,不仅支援了外省建设,而且带动了兴晋富民的步伐。

但是,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其中煤炭回采率低尤为严重。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中国煤炭资源的平均回采率为40%,而世界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为60%~70%。更为严重的是,以前约占中国年煤炭产量35%的乡镇及个体煤矿,平均回采率仅有10%~20%。这个数据是根据煤层厚度平均为192 m推算的。若按矿主们提供最厚的煤层仅23 m推算的话,工作面的回采率则更低,直接造成煤矿资源的严重浪费。以2007年为例,中国全年生产煤炭超过25×108 t,排放煤层瓦斯气体200×108 m3左右,利用率仅为20%,排放矿井水60×108 m3左右,利用率仅为26%,排放煤矿矸石3.5×108 m3左右,矸石排放除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外,还严重污染了空气和地下水。

山西煤矿开采也同样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山西煤炭开采的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中小型煤矿采出率低下,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就山西省目前煤炭开采状况来看,原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乡镇煤矿的矿井采出率分别为50%~60%,30%~40%和10%~15%。按此采出率计算,2001年山西省原煤产量为2.689×108 t,损耗煤炭资源量则达7.680×108 t。1949年至2001年山西省累计原煤产量约67.700×108 t,如此推算累计损耗资源量多达193.430×108 t。此外,由于矿井井田内“三下”压煤量增加,导致矿井开采储量减少,服务年限缩短。同时,水资源的破坏,土地资源的破坏与占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房屋建筑及工程设施的影响破坏也相当严重。

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煤炭能源的支撑作用。因此近年来煤炭产量的迅猛增长,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十分突出。至今,与中国煤炭粗放型和超产能生产相伴的矿难事故还没有得到控制,为了从煤炭开采的源头上解决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的问题,迫切需要对煤炭资源开采进行整合。

3 煤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

3.1 资源整合的目的和必要性

企业资源整合有吸收合并、合资合作、资产置换、兼并重组等多种手段,但资源整合的目的无外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对于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非煤企业来说,资源整合在战略层面上是运用系统论,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产品相同或类似但又独立经营的多个企业,整合成尽量少的几个大型企业,取得1+1大于2的效果。在战术层面上,资源整合就是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水平,规避市场风险,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获取最大利益。

3.1.1 资源整合构建和谐矿区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站在纵览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资源整合是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1.2 资源整合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升级使产业资源要素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企业通过改制,企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化大生产使企业分工更细,更加专业化,生态环境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1.3 资源整合是提高企业素质和生产效率的需要

通过资源整合,企业各种要素,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和市场等各种能给企业经营带来效益的资源,重新进行了优化组合和配置,必然使企业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同时,也会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资源整合的原则

资源整合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又要坚持市场运作和集团公司调控相结合的原则。依据集团公司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按照市场规则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另外,还要坚持扶优扶强、集约高效的原则。推动资源向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的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坚持依法自愿的原则,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要避免“长官意志”和“拉郎配”,确保资源整合顺利进行。同时还应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3.3 资源整合的重点和方法

尽管不同企业在实际运作中所采取的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企业资源整合的重点应着重放在市场资源整合、生产资源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3个方面。

3.3.1 市场资源整合

a) 按照产品种类和细分市场,进行生产企业重组。可以成立行业集团或事业部,实行强强联手或强弱搭配,用吸收重组、收购兼并、股份制等方式,在集团公司层面优化组合,组建煤机配件公司、矿用支护材料公司、机电设备修理公司等,打造规模化经营的大型、超大型生产企业,发挥整体优势,降低经营成本,获取最佳效益;

b) 按照原料市场,进行流通企业重组。根据物流管理需要,成立非煤产业招投标机构,组建专门的物流企业,对非煤产业所需物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由此大幅度地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

c) 客户资源整合。改变过去非煤企业各自对煤炭矿井分散送货为大型专业化生产厂或销售公司对煤炭生产企业集中送货的方式,降低销售成本;

d) 品牌整合。优化保留知名度高、信誉好的原有品牌,打造代表企业实力和形象的新品牌,力争创出大品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3.3.2 生产资源整合

a) 企业资产整合。在组建专业化生产企业的过程中,把各个被整合企业的优良资产保留在新建企业,剥离无效的经营资产,必要时增购一些能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资产,充分发挥各种经营性资产的效能,提高生产效率;

b) 人力资源整合。企业组织机构实行扁平化,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人员,合理配置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充实企业技术力量和销售队伍,同时,加强企业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c) 融资渠道整合。一方面要加强应收帐款的回收,提高流动资金的周转率。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在发挥企业整体信贷优势的同时,积极寻求民间融资的有效途径,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这一突出矛盾;

d) 债务重组。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降低财务费用,强化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减少坏账损失,合理避税;

e) 借助环境政策,建立生态产业。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新的奋斗目标。非煤产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应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建立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考虑在矿区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发展园区,投资建设煤电、煤建材、煤化工和煤炭综合利用项目,打造煤基大产业链条,这样,既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降低了投资风险,又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3.3 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就是把信息资源分散的集中起来,把无序的变为有序,把有关的进行关联,使用户知道到哪里查询所需要的信息以及怎样查找这些信息。它包含信息采集、组织、加工以及服务等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标志着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信息化阶段,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这就要求创新信息管理。当前,许多非煤企业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则比较低,存在许多“信息孤岛”。信息流不畅,信息不能共享,远没有发挥信息化投资的效益。

实施信息资源整合,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又可为管理者提供尽可能完善的信息服务,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4 结语

资源整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方法。只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解决好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才能使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浅析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 篇8

一、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实现方式, 并购战略在企业投资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 并购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常见的并购方式有兼并、联合、收购和接管等。大规模地购并是近年来全球物流市场整合的主要特征, 物流企业在功能整合的基础上向综合性发展。而大规模订购大多发生在国外, 国内并购并不多, 较为出名的便是中铁快运兼并了其股东中铁行包 (拥有前者42.6%的股份) , 成立于1993年地中铁快运是铁道部旗下最大的快运物流企业, 主要提供“门到门服务”, 通过兼并中铁行包, 将依靠铁路运力物流公司最紧缺的, 最有价值的行邮、邮包专列及相应的运输网络并入, 致使中铁快运拥有了至关重要的铁路运力, 从传统的货运代理企业一跃成为拥有完整业务链条的现代物流公司, 从而提高了整体上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是垄断优势。优势互补, 进而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巩固和提高。

二、股权式联盟

企股权式战略联盟是由各成员作为股东共同创立的, 其拥有独立的资产、人事和管理权限的联盟, 股权式联盟中一般不包括各成员的核心业务, 具体又可分为对等占有型战略联盟和相互持股型战略联盟。对等占有型战略联盟是指合资生产和经营的项目分属联盟成员的局部功能, 双方母公司各拥有50%的股权, 以保持相对独立性。而相互持股型战略联盟是指联盟成员为巩固良好的合作关系, 长期地相互持有对方少量的股份, 与合资、合作或兼并不同的是, 这种方式不涉及设备和人员等的合并。有时相互持股型战略联盟也可以采取单向的, 少量投资于其他公司的情况, 目的在于与这些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比如上汽工业销售总公司与荷兰TNT公司于2003年合资组建的安吉天地汽车物流公司 (在这里强调的是上汽“相互持股型”单方参股安吉天地汽车物流) , 以及广州本田与日本一家物流公司组建的富田-日捆储运 (广州) 有限公司。由于生产企业参股物流公司, 使得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天生具有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为建立战略联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物流公司则可依靠生产企业强大的业务背景优势发展自己。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 物流企业可以与生产企业建立股权式战略联盟, 为自己赢得稳定客户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同时另外一个创造性的想法是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建立“物流帮”, 所谓“物流帮”即信誉较好、资产优质、业务功能优势互补的物流企业互相控股、互相拆借、互相投资、风险共担, 成立一个“物流帮”的小财团, 彼此互相照顾、互相扶持、互相合作参与开发项目、优势互补, 共同壮大自己。至关重要的是, 也是“物流帮”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便是信托责任的建立, 当然也要处理好竞争和合作间的平衡问题。

三、契约式联盟

契约式联盟是指借助契约建立的、不涉及股权参与的合伙形式, 如联合市场协议、订单生产协议、相互资源协定、交叉特许、联合研究与开发等, 其中以后者最为常见。契约式战略联盟不必成立正式的独立经济实体, 各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不正式。战略联盟是个动态、开放的体系, 是一种松散的企业间一体化组织形式。参与战略联盟的企业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合作各方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相互信任、相互独立。两个或多个以上优势互补型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签订契约组建一个虚拟企业, 共同承担物流项目开发, 招投标等, 以虚拟企业的身份参与客户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物流方案设计等一体化、综合化的现代第三方物流服务。比如擅长专业化运输的物流公司、仓储公司、配送公司等可以通过契约式联盟组建一虚拟企业, 实现跨部门跨企业合作, 由各公司抽出精干人员组成工作小组, 一张订单, 提供运输、仓储、配送等供应链上的一条龙服务。另外各种运输公司如公路、水路、航空、铁路等也可通过契约式联盟得以综合利用提供多式联运服务。

四、租赁托管

物流托管是实现现代物流专业化管理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委托方和受委托方通常以“物流托管合同”为契约方式, 约束托管期内各自的权力、义务和经济收益。作为委托方而言, 通常是将其所属物流相关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业务管理全部委托给专业的物流管理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对于接受委托的物流管理公司而言, 需要通过对人、财、物、业务的专业化管理, 在托管期内达成委托方的物流服务指标和成本指标, 从而为委托方创造价值, 并按其所创造价值的高低获得自身相应的经济收益。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 生产企业物流外包意识增强, 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以租赁或托管的形式充分利用生产企业的现有硬件如车队、仓库等物流设施、人力资源和营运资金。这样生产制造企业可集中其有限精力和资源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降低其物流成本。而与此同时, 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与生产企业稳定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可获得稳定的物流需求, 并可提高企业整体形象和知名度, 且也有利于开展物流服务网络的基础建设, 降低因盲目投资建设所带来的风险,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信息共享

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就在于建立跨企业边界的信息共享机制。在一个多利益群体中, 如果没有较充分的信息共享机制, 就很容易出现机会主义行为, 难以合作成功。信息资源整合离不开IT系统的支持, 包括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软、硬件技术支持[14]。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使跨地区的物流企业联盟成为可能。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物流企业, 自行建立一个物流信息系统所耗费的资源是巨大的, 在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也是不很现实的。诚如上文曾提到过的“物流帮”, 在“物流帮”内实现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还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在不重复建设的基础上, 利用现有条件, 通过Internet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家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 远程进行行业内信息发布和业务数据传输。通过公网将各地用户的订单汇总起来, 由信息平台根据物流资源统一调控, 通过规模物流, 做到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在没有网上物流业务时, 各专业物流企业可照常运营传统和业务, 当有物流请求时, 可以在平台上迅速组建联盟, 建立现实供应无缝链接, 提供相关物流服务。另外还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信息, 以及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高校内部监督资源整合的探究 篇9

高校内部监督资源主要包括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群众民主监督。

(一)纪检监察监督

高校纪检监察内部监督,是监督主体依据党章和党的纪律,在高校内部通过预防、检查、督促、评价、处理等方式作用于监督对象,以保证监督对象的行为能遵守党纪、法律和内部规定的一种客观活动。其监督特点:一是监督效果更具威慑力;二是侧重于党政党纪监督及对违纪违规责任人的查处。

(二)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管理的一种监督管理机制,是对学校本身及下属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以及反映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鉴证和评价,并提出改进工作建议的一系列经济监督活动。其特点:一是监督范围、 监督对象具有广泛性,监督对象涉及各级职能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监督范围涉及财务活动、法律、法规、财务纪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诸多领域;二是监督依据具有多样性,内审主要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相关业务资料及各类记录等。其功能是财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都无法替代的。

(三)群众民主监督

群众监督,是指人民群众对高校及其工作人员履行权力实行检查和督促。群众监督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广泛性和公开性。群众民主监督的客体一般是受关注程度高的公共事务,参与监督的主体范围广,数量多,因而群众民主监督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更为广泛而重要。但是,群众的民主监督并不是一种主动自觉的监督权力,它具有间接性和潜意识性,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启动,有相应的体制保证。

二、整合高校内部监督资源的途径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通过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监督有力、制约有效的政策、机制、方法,以期能真正通过制度内部机制的约束力来提高监督效益,大量地、大面积地解决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问题。因此,整合高校内部监督资源的途径主要有:

(一)建立内部监督委员会,协调内部监督资源

监督资源的整合涉及面广,运作起来应兼顾学校各部门工作情况。因此,需要构建一个跨部门协调机构来组织实施相关的资源整合工作,这个机构可称作内部监督委员会。其成员要能够体现综合性,应该包括高校的内审、纪检监察和有关行政部门负责人以及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 内部监督委员会成员应该有任期的限制,成员的权力平等。内部监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日常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内部监督委员会可以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根据检查项目标准的难易程度、时间要求、检查内容,统一调配各监督部门的人员,并进行统一管理。例如:对于关系学校发展大局和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 难点问题,采取由学校纪委、监察部门牵头,其他成员单位共同参与配合,进行联合督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高校各级干部的经济责任以及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由学校审计部门牵头,联合纪委、监察等其他监督资源进行监督。 这样既解决了单一的内部监督部门力量薄弱的问题,又达到了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的目的,效果十分明显。 通过内部监督委员会把相关资源和监督事项有机整合,使学校内部各种监督力量形成合力,建立起立体结合的监督机制,能够促进内部监督效率不断提升。

(二)加强内部监督制度的建设

1. 扩大民主监督的范围和渠道。

推行校务公开制是强化监督、积极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之一。校务公开要实现由局部公开到全部公开的转变,将师生员工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如学校财务、基建、招生、学校重大决策等各项制度实现全面公开,要让全校师生职工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以增强公开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将校务公开,并有效发挥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进一步强化群众的监督作用。积极推行校务公开等行之有效的群众监督制度,扩大民主监督的范围和渠道,形成专门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协调机制,不断提高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2. 推进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

要对高校内部各级干部实施任前重点审计、任中跟踪审计、任后全面审计。这样能够更好地为客观公正评价使用干部提供依据,也便于内部监督部门全面了解情况和获取各种审计资料。同时应把干部经济责任上的审计制度与行政责任上的效能监督制度日常化、规范化,这样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并提出预警。实现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考评的有机结合,为干部使用、奖惩提供重要依据。

3. 积极探索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注重揭露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效益审计是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必将成为对高校内部监督的重要方式之一。

4. 推行和完善审计公告制度。

如实揭露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审计监督部门的基本职责之一,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一方面可以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审计质量,也是使审计工作本身逐步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的重要举措。实行审计公告制度,适度披露审计结果(涉及机密的除外),能够有效地改善审计监督环境,让群众参与到监督制约中,促进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5. 规范采购及基建修缮管理制度。

高校要根据采购及基建修缮项目金额和资金来源合理划分审批权限,组建校招标领导小组,设立评标专家库,形成审批、执行、合同审核、项目验收的权责相分离,采购部门、基建部门、监督部门、使用单位相互制约的机制。同时,基建经费应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设立专户,专款专用,重大基建项目要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三)加大监督意见的整改落实力度

对学校内部监督部门在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相关部门或人员及时整改;对有违纪违法行为的,还要给予相应的政纪、党纪处分。对够不上违纪违规,却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严格按照有关制度的要求,追究相应责任。这样可以加大对监督结果的处理力度,以此提高被监督部门执行制度的严肃性和防范风险的主动性,促进各项制度的落实。

(四)实现信息共享

最大限度地沟通和共享监督信息,实现监督信息共享和监督成果互用,是整合内部监督资源的必要条件。高校内部监督委员会应对各类信息的交换方式和范围做出规定,并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监督部门情况汇报,分析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各监督部门加强监督的措施,部署下阶段监督重点。内部监督委员会办公室应经常收集各部门情况,各部门人员也可以随时向内部监督委员会办公室反映监督中遇到的问题,由办公室统一归纳、梳理,及时通报。同时,各高校还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对信息分析。充分利用媒体、网络资源等平台,广泛听取群众诉求。内部监督委员会应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定期总结内部监督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统一协调解决的工作重点、难点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分析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办法。

(五)提高内部监督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应严格内部监督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条件,在人员选用时应注重知识层次和结构的多样化,实现监督人员知识和能力的优化、互补、促进,并应完善内部监督人员的后续培训机制,实现监督人员一专多能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其次,应建立监督人员的人才数据库,注重人才的互补性、融合性和适应性,实现监督人才资源的共享。内部监督委员会可结合监督工作的具体情况,统一调配使用内部监督资源,确保监督检查的高质高效。再次,应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内部监督人员在监督过程中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影响或后果的,给予相应的处罚。

英语媒体资源与课程的整合 篇10

下面我将以媒体英语中的文化知识、口语知识与课堂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整合为例, 谈一些媒体英语与英语教材的具体整合运用。

一、媒体英语文化知识与教材文化背景知识的整合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 文化依靠语言。外语教育也离不开文化教育”。教育部新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英语“文化意识”的概念, 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的范围。”“语言学习的目的可以分解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社会文化体系、语言文化教育体系、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接受能力。就一个文化体系的自身而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 但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而言, 文化是语言的内核。”所以语言的学习必须融入到具体的文化学习之中。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过分注重“语言符号体系”忽视“社会文化体系”, 对“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接受能力”重视不够, 最终导致语言与文化、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脱节。利用多媒体英语教学资源, 保证学生尽量多地与原汁原味的英语口语接触, 实现语言文化学习材料的大量输入, 将对英语教学起到补充与完善作用。

1. 媒体英语文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然引入。

现行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JEFC教材中关于英语文化的介绍很少, 使教师在上课时常常觉得有关文化知识的资料太少, 不敷课堂教学之用。尤其是对话教学中的有些口语句子, 由于缺少文化背景资料, 教师觉得心中无底、束手无策, 甚至避而不谈。例如“There!OK?”连用, 以及“There”单独使用时, 到底是什么意思?用于什么场合?中文到底怎么翻译?尽管教材中都有出现了, 但教师、学生用书中都没有作出任何解释。由于局限于教科书而缺少英语文化的熏陶, 即使学生能背诵这些句子, 也不能理解和运用这些句子。电视媒体英语《大家说英语》对此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将它节选于课堂教学, 就能极大地丰富与提高英语语言水平, 弥补课堂教材的文化之短。

2. 安排专门的语言技能综合训练时间, 进行英语文化渗透活动。

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有时能提供一些文化背景知识, 但还是远远不够解决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食物”即“food”是学生最熟悉的话题。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几篇文章都是专门介绍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但是教材所提供的一些背景资料还是不能解决中西文化中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问题。例如教师用书中就提到:在西方, 如果在进餐时, 有餐巾, 就把餐巾放在膝部, 而不是围在脖子上。这显然与中国的文化有差异。这时学生就会不明白为什么要把餐巾放在膝部。但是无论学生用书还是教师用书都没有作进一步解释, 而在媒体英语教学节目中却有专门系列介绍餐桌礼仪, 即Table Manners。

我的做法是:把相关的原声材料录音, 安排专门的课堂教学时间, 组织学生从听到说, 再从说到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操练活动。通过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活动,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文化意识的过程。关于运用餐桌礼仪的媒体英语材料教学的具体过程简述如下:

首先,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活动方式, 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并组织学生带着总体问题听第一遍材料, 再采用逐段播放与具体问答相结合的方式, 激发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听说活动的积极性。在按片段听说训练结束以后, 连续重播所有材料, 提高听的系统性, 加深听的印象。其次, 就疑点、重点或难点问题进行师生间深层话题讨论, 再就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性交谈。最后, 在听说基础上组织命题写作, 给出作文题目:Good manners in China and in the USA。教师将听说训练与写作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把写作限定在特定的情境中, 使写作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交流活动, 从最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的语篇建构活动能力。

借助媒体声情并茂的优势, 使学生既学到英语知识, 又丰富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尤其是有关生活文化、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这些教材上不易学到的英语文化知识。使外语学习过程解构为对新的文化思想、生活习惯体系的探索过程, 这样的外语学习才是生动、有趣、富有成效的。

二、媒体英语口语知识与教材语言知识的整合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的教学原则。还强调:“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开发并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在“学习策略”中明确指出:“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与教材相关的媒体英语知识, 能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与生动活泼、客观真实的语言材料相接, 内容与教科书相关, 又适当延伸与拓宽, 起到既巩固书本知识, 又拓宽学用渠道的作用, 体现了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创新教学理念。

1. 媒体口语与教材书面整合, 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下面以与初二年级课本即JEFC配套的媒体英语教材《金盘英语》VCD为例, 对媒体英语在拓宽学生口语素材、增加语言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现行这套JEFC教材的编写特点是:“教科书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英语是通过富有教育意义的、饶有趣味的课文和学生生活有关的活动教给学生的。”但教材中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生活内容却出现得不多。如相互“请客吃饭”, 而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除了需要经常邀请同学或朋友吃饭外, 还经常需要邀请领导或上司。那么对于比较正规的邀请语言怎么说呢?这一点教材中没有解决, 而借助于媒体英语资源就很容易地解决了。《金盘英语》VCD中, 举了大量的例子, 说明了邀请不同的对象应使用的不同英语表达方式。例如:邀请朋友吃饭可以用比较随便的语言语气。

2. 媒体英语中时髦流行、活泼地道的表达方式与教材中的传统表达方式的整合。

英语教学的趋向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及结合具体语境下的地道活泼的、原汁原味的日常口语表达能力。媒体英语材料由于所选用的语言素材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的生活经验, 具有时代感、时效性, 能使学生学习到最新、最时髦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初中化学课程资源的整合 篇11

【关键词】课堂资源设备

一、信息技术资源与教材资源的整合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增强记忆,促进空间想象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以计算机为硬件,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3DstudioMax、Authorware、Web、等为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是当前中学化学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由于多媒体课件能体现文字、声音、动画,又可集合一些录像电影片断等彩色画面,给教师的备课、讲课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深受学生的欢迎。视频实物投影很方便地将教材内容或参考资料投影到屏幕上,教师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增大教学容量,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另外实物投影还能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及现象实况投影到屏幕上,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用上述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使文字、动画、图片链接起来,使教学内容形成交叉结构,使教学内容条理化,分层推进,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通过3DMax、VtCML.又能使微观的物质结构给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化学世界,从而更好地观察化学反应进程,有助于理解化学物质的结构,化学原理,原子分子的运动规律,营造一个立体的化学教学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多媒体课件辅助化学课堂教学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空间。为学生化学思想和化学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课堂环境,它会向不同的教学情景发展,会被更多的教师采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发展不平衡.實验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有些实验学生无法亲自动手做,甚至连一些演示实验也无法完成。因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补充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如播放录像或光盘,制作三维动画,这样直观教学学生很容易接受,像钟乳石、石油、煤的形成,不可能做实验,采集电影片断几分钟就可播放完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多媒体实物投影,可以把教师的演示实验及时投影到屏幕上,让全体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利用FLASH或3DMAx制作软件可以制作出有声音的三维动画模拟实验,如动画模拟电解过程等,对化学原理有更生动形象的解释,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可以说多媒体技术是实验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二、科学技术社会资源与教材资源的整合

STS教育,是科学(sic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的简称,指的是在现实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其基本思想是把学生对于自然界的理解(科学)与改造世界(技术)和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经验(社会)结合起来,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为重心而组织的教学模式。

化学本身是和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及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在化学教学中STS的渗透要结合所讲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化学和化工技术的新发展、新成就、新成果,使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对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变革作用。

例如,在介绍纳米材料的知识时,对纳米材料的特性,我从这样角度来谈起;俗语说“真金不怕烈火炼”其字面意思是说黄金的熔点(1063℃)很高,可以经受上千度高温的考验而不熔化。但是当金颗粒的大小达到纳米尺寸时其熔点则急剧下降,2nm的金颗粒熔点只有330℃,不要说“烈火炼”就连普通的煤炉也足以将其熔化。再例如“千钧一发”从字面意义上看“千钧”之重而系于一根头发丝上,其危急程度可想而知,是人们用来描述危在旦夕时的最普遍最生动的成语之一,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生产的新材料单晶铁丝其强度之大真的可以用只有头发丝粗细的绳子稳稳当当地吊起千斤之物。这样“千钧一发”这个词将不再是最危急时刻的生动比喻而变成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在教学方法中强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生活实际,以社会生活背景学习化学知识;强调参与,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生活、生产中去。

1.问题探究法。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提出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及生活体验进行探究,最后解决提出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用途时,我设计如下的疑问:①在电影和电视里,你常常看到一些云雾缭绕的幻境,它们是怎么制造出来的?②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为什么先做灯火实验?③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为什么会出现变浑浊的现象?由于这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带着求知兴趣,主动地去掌握知识,比被动接受知识要好得多。

2.问题讨论法。教师提出某一社会问题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二氧化碳”后教师提出下列问题: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又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时,提出以下问题:臭氧层被破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通过讨论,查阅资料,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正、负面效应,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的意识。

3.调查研究法。在学了有机化学知识时,就让学生调查有关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洗涤剂等日常化学用品的品种、主要化学成分、性能和价格比、市场占有率以及如何识别它们等。学了有关环保知识之后就要求学生调查本地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及回收价值,了解本地垃圾的回收与处理并进行投入成本——效益分析。学生在学科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多属于已知的结论,相应的感性认识则极为有限。通过学生一系列的主体性活动如实验、制作、考察、社会调查等,一方面教给学生许多学科课程所未包含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还在活动中运用、验证学科知识,以此获得感性知识。

三、化学史料资源与教材资源的整合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化学史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我国古代对铜、铁、石油的发现、冶炼和使用,“北京人”对火的使用,火药的使用;我国蕴藏着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稀土等多种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造福人民;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大批卓越的化学家如徐寿、侯德榜、李远哲、卢嘉锡、唐敖庆等,通过对这些情况的介绍,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她们的爱国热情,激励她们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伟业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例如在讲述纯碱的知识时,对纯碱的生产史做如下介绍:在工业上纯碱用途极为广泛。而在古代,人们虽曾先后学会了从草木灰提取碳酸钾和从盐碱地及盐湖等天然资源获得碳酸钠,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1862年,由比利时人索尔维以食盐、氨、二氧化碳为料制取碳酸钠的“索尔维制碱法”(又称氨碱法)。“索尔维法”以其能连续生产、食盐利用率高(70%左右)、产品质量纯净且成本低廉等优点,英、法、德、美等国相继建立大规模生产纯碱的工厂,并发起组织索尔维公会,对会员国以外的国家实行技术封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亚交通梗塞,我国所需纯碱由于均从英国进口,一时间纯碱非常短缺,一些以纯碱为原料的民族工业难以生存。1917年,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永利碱业公司,决心打破洋人的垄断,生产出中国造的纯碱。并于1920年聘请当时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出任总工程师。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侯德榜先生于1921年毅然回国就任。他全身心地扑在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上,最后终于摸索出了索尔维法的各项生产技术。1924年8月,塘沽碱厂正式投产。1926年,中国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范旭东先生赞同下,侯德榜先生毅然将他摸索出的制碱方法写成专著,公诸于世。该书1933年由美国化学会出版,轰动了科学界,被誉为首创的制碱名著,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接着侯德榜先生为进一步提高食盐的利用率、改进索尔维制碱法在生产中生成大量CaCl2废弃物这一不足,继续进行工艺探索。1940年完成了新的工艺路线,其要点是在索尔维制碱法的滤液中加入食盐固体,并在30 ℃~40 ℃下往滤液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使它达到饱和,然后冷却到10℃以下,结晶出氯化铵(一种化肥),其母液又可重新作为索尔维制碱法的制碱原料。新的工艺不仅提高了食盐的利用率(达98%),由于把制碱和制氨的生产联合起来,省去了石灰石煅烧产生CO2和蒸氨的设备,从而节约了成本,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1943年,这种新的制碱法被正式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

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 篇12

目前, 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来看, 对数字资源整合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从相关主题内容的文献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 国内数字资源整合方面的研究已经逐渐成熟。不同专家学者围绕数字资源整合的概念、理论、技术、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一些学者, 如马文峰、邓三鸿、陈钟彬等人发表的论文著作中对数字资源从低级向高级整合模式转变进行了阐述, 提出知识整合是数字资源整合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是数字资源整合虽在国外起步较早, 但对国内来说属于跨学科领域, 而我国跨学科研究的深度不够, 对知识整合这种高级整合方式的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重视, 但相对比较薄弱, 一些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把握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进一步地进行研究。理想的数字资源整合模式是从知识服务的角度出发, 直接通过分布式资源间的相互操作、无缝操作和信息共享, 为用户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数字资源服务。展望数字资源整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知识整合无疑是主要方向。

2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是数字资源整合的高级阶段, 是以本体作为主体, 以知识组织为方法指导, 知识体系作为支撑, 实现组织资源知识结构中概念及概念关系的一种整合方式。知识整合是跟踪用户服务, 构建语义网及知识网格, 以知识流为导向, 实现知识传递、创新和增值。在统一的检索界面以统一的标准检索到用户所需的知识, 达到效益最大化, 提高用户满意度。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和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传统的知识组织工具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促进了对新型知识组织体系的研究和应用, 知识整合作为数字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领域本体的构建将成为知识整合的研究重心, 语义网将成为数字资源整合的最终归宿。

3 知识整合的应用研究趋势

3.1 知识组织

1929年英国著名的分类法专家布利斯 (H.E.Bliss) 最早提出“知识组织”概念。知识组织是在传统的主题分析上的继续和发展, 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中的分类法、标题表、叙词表等标引工具的延伸, 也是信息机构服务、信息和知识服务关注的重要内容。

Internet的迅速发展, 知识组织作为知识整合的方法, 以搜索引擎为其代表, 基于自动分类, 自动聚类, 自动索引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期望对少量的网络信息进行处理, 方便人们的使用。随着网页数量指数增长、多媒体信息比例越来越大, 把信息转变为知识的能力、数字信息内容开发的程度、网络信息共享程度、网络理解网页内容的能力、媒体内容检索能力以及个性化数字信息服务能力都需要提高。知识组织是对知识单元的重新组合, 为数字信息用户克服因知识离散而造成的知识获取困难提供索引途径, 为用户提供经过加工整序的、脉络清晰的精练性知识, 为人们提供创新过程所需要的知识。

3.2 领域本体

利用本体对数字资源整合的理论依据来自于哲学本体论。本体从哲学的范畴来说是对客观存在的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图书馆学界将本体概念从哲学领域借用过来, 在信息检索中, 用本体描述概念和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获取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分为通用本体和领域本体, 图书情报领域在知识整合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是指领域本体。领域本体是对领域知识的规范描述。数字资源整合方面主要是本体对领域知识进行定义、规范描述和共享, 从而反映特定领域知识结构的概念体系, 最终实现知识检索。

领域本体的构建以及基于本体的知识提取、检索与重用, 是基于本体的知识整合的核心。可以预见, 随着越来越多本体开发工具的问世, 利用语义网技术开发出高质量的领域本体将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同时图书馆也将探索出更加智能的知识获取与重用方法, 从而实现智能知识组织。因此, 结合语义网开展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组织与管理研究应当成为未来图书馆的研究重点。

3.3 语义网

Internet的广泛使用彻底改变了人们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但是随着网络应用的进一步深入, 当前网络上的大部分的内容都缺乏相应的语义描述信息, 导致计算机无法实现自动地理解和处理它们。语义网是一个网, 它包含了文档或文档的一部分, 描述了事物间的明显关系, 且包含语义背景, 以利于机器的自动处理。简言之, 语义网就是能够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 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语言, 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轻松。虽然语义网和和图书馆是两个不同的事物, 但两者存在着类似的功能和目标。语义网的关键技术是对不同资源的描述与资源之间关系的提示, 图书馆界在信息描述与组织领域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语义网的后续演进提供参考, 而语义网的技术和理念也将为图书馆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与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 用户对资源的需求不仅仅在信息层面, 而面向为更深层次的对知识的需求, 所以对知识整合的需求更为迫切。本文结合数字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 对数字资源整合的主流趋势, 知识整合的主要方法及技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提出了如何对大量信息进行甄别、过滤, 用户从中能够提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并以符合需求的直观方式进行获取的建议, 期望对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马文峰, 杜小勇.数字资源整合方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5 (5) :67-71.

[2]吴云珊.泛在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 (KC) 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 2013 (1) :114-121.

[3]符静.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新趋势[J].情报探索, 2014 (6) :125-128.

[4]马娜梅.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知识咨询服务策略[J].图书馆研究, 2014 (4) :90-93.

上一篇:学困生现象下一篇:工会劳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