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系统

2024-09-20

资源整合系统(共12篇)

资源整合系统 篇1

宝鸡供电局是国家大一型企业,隶属于国家电网公司,运行的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率先在我国西北地区通过了国家部级单位的鉴定和验收。其设备为供电局“三电工作”、电力需求侧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起到了有利的技术支撑。但是,随着系统设备的超期服役,系统运行功能下降情况日益突显,为此,技术人员对系统进行了设备改造、软件升级、现场缺陷排查等,保障了系统设备正常的可用率水平。

1 系统现状

负荷管理中心自实用化验收后,经过近10年的发展,现已建成3套独立运行的负荷管理系统,即宝鸡电力负荷管理系统、GPRS负荷管理系统和GSM用电自动监测管理系统。

宝鸡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主要采用无线通信,即最早使用的负荷控制系统。此系统有双机热备份主站1个,建有智能型中继站3座,即蟠龙塬一级中继站,庙王山二级中继站和岐山二级中继站。安装了195台双向终端,分布于宝鸡地区各个区县,主要监测宝鸡地区大电力客户的用电情况和采集宝鸡地区大电力客户的用电数据。此系统实现了限电不拉路、远方抄表、欠费回收、用电分析、负荷预测、电压监测、用电数据共享等多项功能。并完成了主站计算机网络的更换和04版主站软件的升级工作。为了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目前采取新、老系统同时运行的方式。

2006年初供电局建成了GPRS负荷管理系统,此系统采用GPRS技术的通信方式,不用建立中继站就能完成各项数据、信息的传输。现有主站1个,终端60台,主要安装于宝鸡地区小水电站和部分大电力客户内,此系统主要以抄表功能为主。

同年底,又建成了GSM用电自动监测管理系统,此系统采用GSM技术的通信方式,现有主站1个,终端19台,主要解决部分偏远特殊电力客户计费点数据的自动远抄。在“抗震救灾保供电”、“奥运保电”、“迎峰渡夏”、优质服务等工作中,负荷管理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已连续运行了10年时间,系统老化现象比较突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系统需要不断更新、改造。就目前系统运行情况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主站、中继站设备老化现象严重。自1997年主站、3个中继站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后,4套设备一直未更换。电台、天馈线等零部件的性能严重下降。主站3套系统设备运行分别独立,维护工作量大,数据分析业务效率不高;

(2)无线终端设备严重老化。10余年来,系统主站软件经过了4次升级改造,在功能上不断适应着电力市场发展的需求,而终端设备只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过1次改造,所以终端性能下降比较严重,通信成功率也较低,尤其是GPRS终端只有70%左右;

(3)备品备件短缺。由于系统设备属于10年前的老设备,所以厂家现在的备品备件比较短缺,对平时班组检修工作影响较大;

(4)安装在趸售局、供电分局的终端设备存在运行管理受限的问题。

3 具体实施方案

3.1 整合资源、提高性能

(1)针对中继站设备超期运行已严重老化的实际情况,对负荷管理系统的3个中继站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将老中继设备完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安装更新换代后的性能更优的新中继设备;

(2)对主站系统设备进行资源整合。重新整理设备电源线,集中路径;根据新系统运行方式的管理要求,重新更换、配置了前置机,后备机操作台等有关办公用具;通过局办公区内部的局域网搭建网络通道使系统软件前置维护和人员后备值班分离,清晰了设备性能和人员业务流程;依据负控系统主站设备升级合同约定,对新系统设备进行组装,搭建运行网络物理连接;联合厂家技术人员进行软件的运行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新主站系统对待装的终端设备进行每一项性能的测试,确保新系统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

(3)针对老终端通信效果极差的现实,对其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已显得刻不容缓。影响终端通信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是终端电台,由于超期服役,系统绝大多数终端电台收发信号效果下降严重,导致系统通信成功率很低。要解决好终端通信问题,首要问题是解决终端电台问题。将原先的KPORO老式电台,更换为静噪自动调节的TAIT电台;将原先终端的201主板、抄表板更换为201+增强型主板(包含抄表板功能),提高元件使用寿命。

3.2 加强技术手段措施、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针对现场设备运行可用率低的GPRS系统,采取了具体的消缺、改造等措施。

(1)针对GPRS终端设备电源电压稳定性差的情况,更换终端设备烧坏的保险管,客户停电督促其恢复;对于冲击性电压稳定性差的用电负荷重新选择终端电源接入点。

(2)针对现场终端SIM模块损坏、软件通讯参数丢失,对现场丢失参数重新设置,进行系统调试;更换SIM卡或检查移动业务是否正常、异常时督促移动商及时处理。

(3)对于GPRS终端现场运行软件版本低的问题,系统软件维护人员配合设备厂家人员进行系统软件版本的程序修改、升级;现场检修人员和厂家技术人员通过计算机笔记本对现场运行终端软件实地升级。

(4)对终端现场参数设置不全或错误的问题,安装前确定终端内部参数的设置和主站系统通信APN和IP地址参数的一致性;对现场运行终端通信地址无效或设置与主站系统重复、不匹配进行修改。

(5) GPRS网络业务的运行支持受其移动商内部业务效率的制约影响较多。建议加强业务联系,采取投诉、督办等方式。

(6)对于水电站的GSM/GPRS设备客户安装点的运行档案变更,要加强业务协调,提高管理手段。建议通过在营销自动化系统中取得资源共享支持。

(7)对系统检修备件不足的问题,定期与设备厂家人员沟通并对设备进行返修处理,对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厂家工程师交换意见,进行排查。

3.3 细化业务管理、积极进行信息沟通

对于趸售局、供电分局的终端设备管理受限的情况,加强业务、制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与趸售局、供电分局进行设备运行信息的沟通,对出现的运行缺陷共同解决。

4 效果分析

(1)原系统中无线系统和GPRS系统设备得到了整合(主通讯前置机),优化设备间运行环境,设备系统集中管理,运行可靠性得到增强,人员维护工作量得到减轻。

(2)新版本(2004)的软件数据分析功能增强,设备缺陷分析效率提高。

(3)建立双机互备、双信道的工作模式,增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4)消除了人为因素、现场环境、元件故障等方面对设备系统可用率下降的影响。

(5)提高了系统在营销自动化业务流程中的实时数据分析能力;减少了现场人工量、企业成本耗材、作业时间;加强了电费数据计算机抄读的应用水平,降低电费抄表人员的业务工作量;提高了实际的工作效率,在市场开拓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优化了系统设备间的工作环境,提高了设备的运行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张 峰.电力负荷管理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资源整合系统 篇2

摘要:战略供应链管理区别于传统理念的关键是从成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从最终用户开始分析供应链各环节可能组合的收益和风险,进行企业的未来战略定位和设计。

关键词:信息资源 供应链管理 战略管理 战略供应链系统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战略供应链管理的浪潮开始兴起。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能够支持和驱动企业的战略,而非仅仅是企业运营策略的一部分。战略供应链管理区别于传统理念的关键是从成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从最终用户开始分析供应链各环节可能组合的收益和风险,进行企业的未来战略定位和设计。

埃森哲的战略供应链管理模型指出,战略供应链管理始于最终用户。其架构包括四个部分:客户服务战略决定企业如何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对客户的反馈和期望做出反应;需求传递战略则是企业以何种方式将客户需求与产品服务的提供相联系;采购战略决定企业在何地、怎样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这一决策对企业的成本结构和相应风险有极大的影响;最后,供应链整合战略建立了企业与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息、资金、运营和决策流动的整合关系,这些伙伴可能包括零售商、批发商、外包制造厂商、供应商和物流等供应链服务提供商等。1协同一体化供应链资源,强化对资源的控制和利用能力

一体化是指各业务系统之间要协同发展,相互呼应,并遵循相同的标准。一体化管理模式不仅能使企业不断优化非核心业务,在机构精简、资源投入、成本节约等方面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发挥重要的社会效益。一体化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反映了全新供应链、价值链关系的管理职能社会化分工形式,在发达国家中正方兴未艾。企业与其他节点企业需要运用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计划、执行、绩效监控、流程优化、跨组织的协同运作,使整个供应链达到强强联合的“双赢”效果。一体化管理体现了企业间新型的分工关系,它不同于传统的基于产品或工序的社会化分工,而是基于专门业务领域的管理知识资源的社会化分工,是企业管理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在管理职能上进行了专业分工,能够极大地减少企业在非核心业务方面的机构设置和人员投入,同时又能通过供应商的专业管理系统使公司成为高效、敏捷的精益企业。同时,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团队合作关系和利益的一致性,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风险。

1.1将外部资源不仅利用而且协同

在未来10年之内,大型制造企业必须要初步具备国际化能力,这个能力有很多定量指标的评估体系和标准。而企业目前面对的矛盾是,市场要求其在短期内迅速打造国际化竞争能力,但是其本身所拥有的资源又不对称,企业的投入能力、人力资本、有形资本,甚至货币资本,都不足以打造这种国际化竞争能力,这就需要充分整合外部资源,除此别无选择。我国现在连工业化都没有完成,就马上面对一个信息化时代,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跨跃式的发展。要么国际化,要么死亡。企业已经不能按照西方常规的企业逻辑来发展。市场不等待,等企业耗费一百年的时间成为一个国际化公司,这个公司早就不存在了。解决这种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对外部资源的利用。这些外部资源包括国内的外部资源,国际的外部资源。外部资源利用的第二个方面,是把制造企业的资源投入到最有比较优势的地方。同样的资源,如果不投入到最有比较优势的地方,这些有限的自有资源就浪费掉了。目前国内制造企业最有比较优势的地方,就是文化资源、客户资源、渠道资源,然后用这些资源去整合外部资源,带动外部资源,集聚外部资源,否则有限的自有资源就无法产生效益。整合外部资源第三个方面是在外部资源方面一定要有双赢的理念。要想整合别人,首先是能够为外部带来价值。比如制造企业要整合供应商,是因为如果它不进入我们的供应链系统,就获得不了更大的价值。因此今后的供应链是协同的设计,协同的制造,协同的销售。不仅仅是信息的协同,还包括资本的协同、人力资源的协同等等。然后都在整个供应链上做最有比较优势的事情,这就是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1.2削减外部“木桶效益”

管理学有一个着名的“木桶理论”,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各个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所决定,而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所以又称为“短板效应”。怎样使“短板”变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外部资源的效能,是大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增加“短板”的长度。二是处理好“短板”与“长板”之间的契合关系。只有组成木桶的木板都一样长的时候,这些木板才能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木桶才会达到最大容量。所以,只要做到扬长避短,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既要把那些不合标准的“短板”拿出来予以更新,又要注意留用不是太短的“中长板”。有效地把“长板”和“短板”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木桶”,发挥整体最大效能。

如果制造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越来越强,而经销商、分销商、供应商的能力越来越差,那么这个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怎么评价,那么只能以经销商等水平来评价,企业的内部物流系统、供应链水平很先进,但脱离外部供应链是不行的。企业最需要的能力,或者说最短的一块板在哪里,现在绝对不在制造技术上,不是我们没有能力把产品制造出来拖到欧洲去,如果是因为成本高我们可以在欧洲就地生产和销售,我们的短板在于我们没有办法能够很有把握地把我们的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这是一个外部资源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打造一个真正的以全程供应链为核心的市场能力。从最末端的供应控制开始,到最前端的消费者,在整个全程供应链上,不断优化不断建设,然后集成这些外部资源。2提供反应能力,形成速度领先优势

未来的战略供应链管理还意味着快速提升市场响应和产品开发能力。市场反应的速度、形成规模的速度以及达到盈利所需的时间这些因素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CEO和其供应链经理们梦寐以求的竞争利器,甚至成为董事会关注的焦点。2.1明确“速度领先”

采用快速反应策略抓住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中的机遇,专家预测,在全球范围内一场有关供应链管理的新革命即将到来。要想在日新月异、高速变化的信息时代赢得市场的一席之地,“快”是制胜之本。知识信息以光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克服了物质实体存在的时空局限,全球化经济具有全新的时空优势,企业供应链的选择和设计同样如此。海尔集团正是利用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其供应商。企业必须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才能适应这一时代的特点。所谓“快速反应”,就是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方、以适当的价格提供消费者期望的适当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适当的需求。它既要求企业各部门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整体配合,又要求准确、快捷地把握市场信息,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外观、品牌、包装和服务与顾客的需求高度一致。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为企业和商家构筑覆盖全球的商业营销网络和供应链体系创造了条件,快和慢不仅在IT领域,在传统制造领域也非常明显。市场变化很快,谁反应快就能取胜。只有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企业才能在这场供应链网络竞争中抓住新的机遇。2.2一体化运作

面对目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一方面,顾客的产品随时可获得性(柔性生产)和有能力购买性(低成本运作)的复合需求要同时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市场的变化将成递增的趋势,但从整个供应链来考虑,供应链的部分单元无论是生产、销售都存在相对稳定性部分,比如,大众化特征的产品需求、创新产品的通用化部件生产,部分需求数量相对稳定等。我们能否采取一条组合策略,利用精细思想(其核心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的优势使之服务于战略,产生协同效应,而建立一体化的战略供应链模式。一体化运作必须改变以前完全按计划生产的模式,其核心是围绕客户,围绕订单流来组织其它流程。2.3建立“大企业”概念,形成“大企业事业体系”

在战略供应链理念中,企业不是单一的按照产权关系建立的企业,而要建立“大企业”概念。消费企业产品的人,销售企业产品的人,供应企业产品原辅材料的人,都属于“大企业事业体系”。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我们的供应链资源,看待我们的整合管理能力。

3建立供应链绩效体系,形成持续优化的供应链能力 3.1引入一种管理思想

绩效评估(performanceappraisal)是指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对象的绩效的过程。绩效评估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它与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四种主要管理职能有关。近几年来,随着管理理念的发展,国内企业的管理层对绩效评估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往单一注重财务目标的完成转为关注整体经营成绩效的提升。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经营者思考如何提高现有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如何留住企业核心人员等一系列问题。绩效管理作为一个将公司战略、资源、业务和行动有机结合的完整的管理体系,被企业决策者予以高度的关注。而随着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深入发展和研究,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也逐渐被引进。3.2根据共同指标,定时优化与改进

优化供应链与管理供应链不同,管理供应链重点在于控制供应链的各个元素,而优化供应链则是要去除供应链流程中的非增值环节。那些原本构成组织要素的流程步骤,现在或许正是限制该组织效率和能力的桎梏。要达到构建优化供应链的目标,单指望最新的软硬件技术或电子商务工具是不行的,有效的方法只能是在结合了电子商务工具和先进管理思想的商业流程中找到。这种流程、工具和管理的融合,通过应用行之有效的优化模型而得以最佳地管理、均衡和监控。

供应链优化是优化一个组织的商务活动中纵向或横向事件链的过程,这些事件引起活动或物料流程从一种配置转到另一种配置。供应链优化的思想就是通过评估和分析供应链中的流程元素和活动来认识供应链对实现既定商业目标的影响范围。成功的优化过程必须从了解当前供应链流程的状况开始,然后通过系统而有序的优化方法来取得均衡的供应链。

优化供应链的“ABC”方法:即确定一个组织当前的(As-is)供应链状况,生成该组织期望的(to-Be)或优化了的供应链类型,并在优化过程中注入协作(Collaborative)这一关键的成功因素。3.3保持整体能力

从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到绩效流程的遍历分析,最终要将绩效的管理进行到底。为此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持续的改进的管理模型。以供应链的总资源和增值活动管理为核心,向外扩展,供应伙伴管理为供应链管理的前提,客户市场战略为驱动,物流战略为系统的连接,通过制造战略整合内部价值生成资源,而后在完备的绩效管理改进的反馈和检测下实现供应链、客户、战略伙伴的长期发展。供应链是个理想模式,企业不能完全按照这个固化的模式来执行,而保持供应链整体能力,并且持续优化。

4以用户需求流程为主体,建立低成本的领先能力 4.1保持低成本领先能力

从战略层面来分析行业竞争,从迈克尔?波特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低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来看,国内啤酒行业目前最适合采取何种战略呢?

目前制造企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益非常明显的行业。在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行业里,实施规模化生产,降低制造成本,大幅调低产品售价,刺激更大的市场需求,形成大规模销售,然后再形成更大规模制造的良性循环,这无疑是明智之选。虽然我们说要保持差异化,但由于现在企业产品同质化特别严重,因此这三个战略不是并列关系的,对于大多数制造企业来说,行业同质化已成事实,低成本更重要。并且产品的差异化很困难,差异化投入以后马上面临边际效益递减。

产品竞争的实质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是否适应消费市场。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利润的大小。抓住以成本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制度的创新,就是抓住了企业成本的牛鼻子。要按“预测成本-成本控制-成本核算-考核改进”的方式,变传统的事后计算为事前控制,以得到低成本的效果。要以市场为导向,广泛收集有关信息,对组成成本的指标进行比较,找出潜在效益,核定产品的内部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在产品设计环节就要核算产品成本控制标准,确保产品生产的控制利润。实践“成本控制是全员性的工作”的观念,是低成本领先的根本性工作。要把构成成本的因素分解到企业的各个有关车间和部门,使职工明确自己所处的岗位与企业成本的关系、在控制成本中的作用以及工作的效果对企业成本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推行全员成本管理。依靠这种管理,员工能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成本信息,实现对成本的全过程控制。管理手段市场化是低成本领先的重要手段。管理手段市场化,就是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引进市场管理的观念,在内部的每个环节引入市场的比质比价观念,使内部交易形成竞争机制。这样,企业成本在内部就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显然,低成本领先不可能无限地采取降价手段,从规模经济的边际效益在超过最小规模临界点之后的衰减效应来看,啤酒企业之间的竞争结果和最终出路只能是:不同技术水平阶段的有限低成本领先优势战略与产品技术不断进步的差异化战略相结合的混合竞争战略。4.2强化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至高无上是企业开发业界最为宽广的渠道分销的基石。因此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把我们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目标及时转到“一切满足用户的需求”上来,企业的各项管理都要围绕用户的需求去开展工作。这是很多知名企业成功经验,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范围,都认为用户是正确的,企业的各项工作都围绕用户需求转。相反,如果一个企业对于用户的需求表示怀疑,对用户的需求置之不理,这个企业的经营思想就有问题,这个企业迟早要出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时时处处想着用户,一切围绕用户,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强化对用户需求把握、分析控制能力,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才有坚实的立脚点,改进和创新企业管理也才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4.3价值链成本

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不仅要通过了解供应商来评估其顾客价值,对众多的供应商做出取舍,而且还必须依据价值链运行的内存需求决定使用多少供应商。过去,企业偏好选择多家供应商,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公司稳定的货源供应;另一方面,从供应商的相互竞争中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例如可以把采购价格压得更低。然而,新的供应链战略倾向于精干和整合供应商,以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为基础建立相对稳定的战略利益同盟,这就需要逐渐减少供应商的数量,集中选择更有优势、更有实力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设计一条更优秀、更有效率的供应链。通过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调整,企业进而要求选中的公司负责建立更大、更完备的元件系统,要求他们提供连续的质量保证和绩效改进,并同时将供应价格降到一定比例。通过这一系列的战略整合行为,公司在其价值增值活动上已与供应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战略意义上用价值链上来降低成本。所以国际企业界越来越把供应链看作是各种各样能力的有机组合,是强大无比的市场竞争的利器。

5建立业务标准,形成电子化渠道+(标准)操作 5.1业务标准一体化

企业必须有管理业务规则标准,指导企业自身行为和外部链上的成员,规范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围绕供应链上的流程,明确、细化和规范各自的业务行为,协助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和业务行为的优化。因此链上的内外业务标准都要一体化,不仅内部标准化,外部也要达到协同。业务标准体系包括:企业之间的协同、企业内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岗位考核标准、企业协同考核标准等。5.2业务标准操作岗位化

在业务标准一体化过程中,业务标准的操作也必须岗位化,分配到具体的角色,每个岗位的操作标准具体化,以达到权责明确,有章可循,严格按照业务标准执行事务。5.3共用一个平台

基于供应链管理应用平台,为企业提供支持多种接入方式、满足多层用户需求的应用设备,协助企业方便、快捷、经济地应用供应链管理系统功能。

·PDA(个人数字助理):提供个性化的PDA应用软件,协助企业通过PDA设备访问供应链管理应用平台。

·手机:提供手机短信等服务方式,协助企业通过手机访问供应链管理应用平台。

·移动无线应用:提供移动无线应用支持软件、工具、设备和服务,协助企业通过移动无线方式访问供应链管理应用平台。

·PC机固定接入:提供个性化的供应链管理应用平台访问设置,协助企业通过PC机、以拨号方式访问供应链管理应用平台。

·信息系统集成:提供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如ERP、MIS等的集成工具或数据交换工具,使企业能够通过内部信息系统触发供应链管理应用平台上的相关应用,或方便地与供应链管理应用平台交换数据。

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系统设计 篇3

摘要:水利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提供水利信息资源发现、数据访问、数据下载订购、API接口调用、水利数据和产品的共享分发等服务。整个系统在纵向上分为六层,其中门户网站是实现平台一体化的外部接口,处在底层的是对基础设施的管理,诸如水利信息资源虚拟化、资源分配自动化与协调;其次是以J2EE和NET技术为支撑的分布式计算环境;再其次是基于服务构件的支撑环境;处在第三层的是核心技术与支撑环境,包括元数据与目录管理、元数据同步等核心技术和数据共享分发支撑环境;第二层是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为基础构建的数据交换系统,包括数据分发策略、标准格式转换、发送统计子系统;处在顶层的是Web检索与服务分系统、数据定制分系统、用户管理分系统和信息平台管理与技术支持分系统。各层次之间相互联动,共同支撑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运行。

关键词:水利信息;数据共享;系统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5.09.015

0 引言

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是建设南京市水利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基础性保障。通过建设覆盖全江苏的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可以加强水利信息资源的整合,深化水利服务内容,实现水利信息的充分共享和利用,为防汛防旱、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水文、水利政务、地理信息、农业、林业、海洋等重要部门提供更高质量的水利信息服务,使整个南京市的水利科学服务系统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强调“以共享应用需求为导向”,兼顾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规范性、可扩展性,把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先进性作为增强新一代水利信息共享平台竞争力的基本手段,实现各类水利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共享。具体内容包括:1提供元数据交换基础设施,完成共享服务系统涉及的元数据采集、发布、交换和使用,并对以元数据为核心的目录进行查询和管理维护,实现统一的元数据目录访问服务。2通过数据共享服务提供水利信息资源发现、数据检索下载、数据订购,访问服务接口调用,水利数据和产品的共享分发等一站式服务,支持部门内水利信息的高度共享,实现水利信息与水利资源的全面整合和优化配置。3依据相关分级分类的管理规定,提供对整个用户服务流程和多种服务手段的统一管理。对服务用户提供注册、在线交流和在线支持等功能;为数据服务部门提供用户关系管理、用户反馈信息管理、服务质量分析等功能,全面提升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服务水平。

1 水利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总体构架

水利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提供水利信息资源发现、数据访问、数据下载订购、API接口调用、水利数据和产品的共享分发等服务,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在纵向上分为六层,其中门户网站是实现平台一体化的外部接口,处在底层的是对基础设施的管理,诸如水利信息资源虚拟化、资源分配自动化与协调;其次是以J2EE和.NET技术为支撑的分布式计算环境;再其次是基于服务构件的支撑环境;处在第三层的是核心技术与支撑环境,包括元数据与目录管理、元数据同步等核心技术和数据共享分发支撑环境;第二层是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为基础构建的数据交换系统,包括数据分发策略、标准格式转换、发送统计子系统;处在顶层的是Web检索与服务分系统、数据定制分系统、用户管理分系统和信息平台管理与技术支持分系统。各层次之间相互联动,共同支撑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运行。

水利数据共享服务系统面向水利部门用户、行业用户建立不同的门户系统提供水利信息的共享服务,各门户系统之间在物理上和逻辑上完全独立。安全可靠性是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建设的首要原则,也是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未来推广应用的最重要的条件。安全可靠性包括技术上的可靠性和运作的可靠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不能瘫痪,提供容错设计和动态组建替换机制,有故障检测和恢复手段。在确保安全性同时,要加强系统规范性建设,包括制度规范、数据标准规范、开发方法规范等。

(l)本部门共享服务

水利部门门户为本部门用户提供基于WEB应用服务的水利信息资源发现、数据访问、数据订购下载,访问服务接口调用,水利数据和产品的共享分发等一站式服务。本部门共享服务系统的逻辑结构图如图2所示:

(2)行业共享服务

行业门户为下级行业用户提供基于WEB应用服务的水利信息资源发现、数据和产品访问、下载等服务,行业共享服务系统的逻辑结构图如图3所示:

(3)实时业务专用库共享服务

共享服务系统面向本部门实时业务用户提供专用实时数据访问服务调用。其逻辑结构如图4所示:

2 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信息流程

(l)共享服务系统基本信息流程

本部门共享服务信息流程实现的主要业务功能包括数据服务、元数据交换/同步、用户认证、共享数据交换等,其信息流程如图5所示:

行业共享服务信息流程实现的主要业务功能包括数据共享服务、用户服务管理、元数据与目录管理等,其信息流程如图6所示:

(2)本地数据服务流程

数据共享服务门户针对数据存储管理系统的各种水利观探测资料和基本业务产品,提供数据导航、检索、下载服务;并为用户提供数据格式转换、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处理功能。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用户认证与授权、数据导航、数据请求、请求处理、数据服务。系统数据服务流程主要内容包括:

1)数据导航系统提供基于元数据的水利数据目录导航、数据搜索,实现数据定位。

2)登录用户进入数据服务页面,系统根据应用元数据生成数据的检索或处理模版;用户通过条件选择或输入,提交数据服务请求。

3)系统接收用户请求,根据服务分级策略,生成服务订单;并按照用户请求的形式、种类和内容,编排进行用户请求处理的工作流/业务处理流程。

4)系统的工作流引擎,按照编排,调用相应的算法库或软件包,进行数据检索、处理、分析、可视化作业,获得用户所需的资料。其中,对实时服务请求订单,系统进行即时处理和相应;对于非实时服务请求,通过订单管理和作业调度,进行处理。

5)用户订单处理完成后,系统对处理结果数据(或图形/图像)进行服务数据临时存储管理,并以FTP和HTTP方式提供服务;并将处理结果返回或通知用户。

(3)全网数据服务流程

用户根据本地数据共享服务门户网站提供的元数据目录发现并定位到目标数据。如果目标数据的服务位于本地,则通过本地用户认证获取权限,并通过数据请求和数据服务等环节获得所需数据;如果发现目标数据位于异地,则系统自动导航到异地数据共享服务门户网站,通过全局用户认证获取异地数据访问权限,并通过位于异地的数据请求和数据服务等环节获得所需数据。

(4)元数据交换管理流程

元数据交换管理流程分为两个部分:节点内流程和节点间流程。具体流程如图7所示,

节点内流程——在上级和下级中心的本地,元数据采集和发布功能模块根据应用元数据模板和预定义的采集规则,通过人工或自动两种方式生成本地应用元数据的元数据文件,这些元数据其中的描述部分从数据存储管理系统的元数据库中抽取,并且人工采集的部分须经过验证和审核来发布;本地元数据网关经由本地元数据提供服务获取本地的应用元数据文件,并经过转换和整理存入本地元数据库;元数据目录管理模块完成对元数据库的目录管理维护功能;而元数据目录服务(由数据发现与全局导航模块提供)则通过访问元数据库的目录树来实现数据发现和导航的功能。

节点间流程——节点间的元数据流程指的是节点间的元数据交换,这一过程按照拉取(PUII)和推送(PUSH)两种工作模式进行,拉取模式提供一般水利资料的元数据同步服务,时效性一般;而推送模式则为实时水利资料,如:雷达、天气警告等提供时效性更强的元数据同步服务。它们的工作流程如下:

拉取模式——省中心节点的元数据网关向下级中心节点元数据网关发起元数据收割请求,下级中心节点网关从本地元数据目录中抽取更新的元数据目录项发送给省中心元数据网关,省中心接受这些目录项,收集整理存入省中心元数据目录;下级中心节点元数据网关向省中心节点元数据网关发起元数据收割请求,省中心节点网关从本地元数据目录中抽取更新的元数据目录项(包括其他下级中心和省中心自身的更新元数据目录项)发送给下级中心元数据网关,下级中心元数据网关获得上述目录项后将其存入本地元数据目录。

推送模式——当本地元数据文件有更新,省或下级中心节点将更新的元数据文件以消息的形式推送至本地元数据网关,网关对消息经过验证后存入本地元数据目录,同时将消息推送至所有临近节点的元数据网关,以此类推,直到所有节点接收到推送的元数据更新消息,并存入各自的元数据目录。

(5)用户认证流程

用户认证流程分为两种:本地用户认证流程和全网用户认证流程,实现用户的注册、单点登录、统一认证、用户的行为跟踪监督、服务日志记录等功能。具体流程如图8所示

3 数据共享服务的系统应用层次及其用户群

共享服务系统面向最终用户提供四种服务方式:

通过WEB数据服务,提供全网数据目录的导航、关键字检索、空间检索等多种搜索方式,为最终用户获取数据提供数据发现、数据检索、数据下载、数据定制等服务;基于部分水利数据和产品支持在线统计分析和图形化显示功能;

面向业务系统提供可编程数据访问服务接口,实现高时效和规范的数据访问;

数据直接获取服务:建立水利资料目录,采用ftp方式提供数据直接下载;

提供数据共享分发服务;

本系统主要的用户包括行业用户、社会用户、上级用户、下级用户、业务值班用户和业务管理用户:

行业用户、上级用户、下级用户依托地面传输网络和卫星广播网络,以文件形式,采用推、拉方式来交换数据。

行业用户借助同城网络、INTERNET,通过WEB检索的方式来获取本系统所管理的数据。

业务值班用户和业务管理用户主要以IE浏览方式来了解系统和业务运行状况。

通过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提供服务的数据资源包括各级中心的水利数据和产品。其中通过数据共享分发方式共享的信息为局域网内部业务需要的水利数据与产品为主,通过检索服务方式共享的信息为全部的各类水利数据和产品。共享服务系统面向行业用户提供的服务方式不同,基于不同区域系统提供的服务内容也有所不同。

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功能设计应充分引入现代信息流管理、信息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先进的经营理念,保证各种服务方式之间的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出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先进性特点,为相关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在对现有技术进行分析、评价和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未来水利业务需求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实施过程中,充分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可扩展的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平台,保障业务应用的未来发展需求。

5 结论

资源整合系统 篇4

随着SG186工程不断推进,信息系统陆续投入运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软硬件等快速扩充,信息系统复杂度大幅增加,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设备开始老旧,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量加大,软硬件资源利用率低,服务器负载率有待提升,采购的软硬件资源之间不能有效共享、综合利用,硬件重复投资,软件许可、机房建设和人员成本快速增长,造成投资浪费。对此,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电力)在2008年开展了主机、存储基础架构整合。

对辽宁电力的IT基础架构进行统一的规划,明确了采用虚拟化软件、小型机硬件分区的主要技术路线和实现方式,构建一个中间件、数据库统一的IT支撑平台,最终与应用系统形成合力,对业务进行“强而优”的支持。

1 整合目标及原则

1.1 整合目标

针对国家电网公司SG186各系统部署模式以业务应用在网省集中的主要特点,“IT软硬件资源优化整合的典型设计”重点针对IT基础服务以及硬件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实现以下目标。

1)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硬件投资,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2)通过对软硬件资源的优化整合,降低设备故障对持续运行的影响,从整体层面提高系统抗风险的能力。

3)转变原来按业务应用购置软硬件设备方式为根据数据中心应具有的服务能力进行设备购置,实现信息化软硬件资源集中投资,实现不同业务应用对软硬件资源的统筹分配;提高数据中心自动化手段,通过统一IT基础服务、应用部署环境等方式,标准化IT服务;简化IT日常管理,使运维人员的精力真正转变到提高IT服务能力上来。

1.2 整合原则

提高资源利用率是硬件平台整合的直接目标。随着辽宁电力业务的急剧发展,业务量和数据量都将继续跳跃式增长,粗放式的建设思路将会给辽宁电网的IT建设带来投资浪费,造成较大的投资负担。因此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将是IT整合工作的重中之重。

提高系统可靠性是硬件平台整合的重要保障。IT系统整合后,原先承载单一业务系统的服务器、存储等硬件资源,将会承载多个业务系统,硬件故障的影响面将加大。

随着网省IT系统对业务的支撑作用逐渐加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也日益迫切。在IT系统整合后,将会节省出更多的IT资源,这也为提高系统高可靠性提供了空间。

由于辽宁电力的IT业务系统有数十个之多,本次IT系统软硬件优化整合要求对现有的业务影响降到最低,即在整合前首先进行风险评估。如果优化整合的风险达到或超过业务系统最低要求,就需要降低整合要求,如从完全整合改为混合整合或独立整合等。

2 整合实施

辽宁电力按照核心业务、骨干业务及综合业务三大分类(见图1)对营销、ERP、PMS、协同办公、投资计划、审计等业务系统进行了基础架构整合,对硬件设备进行统一综合利用。

2.1 信息内外网PC服务器层面资源整合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资源整合方案,辽宁电力本部建设了由1台HP EVA8100磁盘存储阵列与8台HP DL580 PC服务器组成的信息内网VMware虚拟化服务器平台(见图2),以及由1台HP EVA6400磁盘存储阵列与3台HP DL580 PC服务器组成的信息外网VMware虚拟化服务器平台。

在14个地市基层供电公司建设了由1台HP EVA6100磁盘存储阵列与5台HP DL580 PC服务器组成的信息内网VMware虚拟化服务器平台。

2.2 信息内网小型机服务器层面资源整合

1)信息内网中间件小型机集群建设。在辽宁电力资源整合项目规划时,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整合要求,应用系统的中间件平台采用2台rx8640服务器,每台服务器2个硬件分区均采用Weblogic系统。

随着人资管控、财务管控和基建管控等国家电网公司推广的重要应用系统纷纷上线运行,需要采用SAP的中间件平台Netwaver。因此,辽宁电力在2009年调整了原资源整合方案,在中间件平台采用2台rx8640服务器,每台服务器一个硬件分区运行Weblogic,另外一个硬件分区运行Netwaver(见图3)。

中间件Weblogic平台目前已在SG186工程中的可靠性、农电、二维对标等重要应用系统中运行。中间件Netwaver平台目前已在财务管控、基建管控、人资管控等重要应用系统。在中间件小型机集群的建设中,主机CPU、内存利用率等主要性能指标保持在较高水平。

2)信息内网数据库小型机集群建设。根据辽宁电力资源整合项目规划,建设了由2台HP rx8640服务器(每台服务器2个硬件分区)组成的内网Oracle 10g数据库小型机集群,已承载网络监管平台、财务管控、基建管控及人资管控等重要应用系统的数据库。在数据库小型机集群的建设中,主机CPU、内存利用率等主要性能指标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

3 整合应用及成效

1)迅速适应业务要求,快速进行调整。在基建、财务管控系统硬件设计和实施准备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整合平台的作用,快速调整现有的中间件平台小型机集群,从Weblogic转换到Netwaver,实现了对应用系统的灵活适应,省去了硬件设备选型、招标、采购等环节,节省了资金与时间。

2)实现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存储和服务器设备,采用虚拟化技术对硬件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支撑企业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应用服务的集成,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3)提高应用系统运行支撑环境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硬件整合建设工作主要是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依托网络传输平台,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硬件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实现全省IT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确保硬件资源满足全网全时段各应用系统的峰值负载要求。

4)形成统一的VMware虚拟技术应用部署平台,规范信息化建设工作。辽宁电力本部及14个地市供电公司信息内网建成了统一的VMware虚拟技术应用部署平台,同一应用系统可在相同的物理环境上部署运行,规范了应用系统运行环境,缩短了部署时间,降低了运行维护难度。

4 结语

辽宁电力信息系统基础架构资源整合项目在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推广的典型设计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电力信息系统的实际,按照“分区、分域、分级”的原则,对公司本部及所属各单位等830多台不同类型的服务器进行系统资源优化整合,对国家电网公司、辽宁省电力公司业务应用系统“二级中心”架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采用虚拟化技术和集群技术建立了基于虚拟服务器和集群服务器的支撑架构,形成了中央计算环境,有效地支撑了核心业务、骨干业务和综合业务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各应用系统的可在线迁移和应用系统服务的连续性。设备平均利用率提高了30%,节省了因新应用系统的投入需要增加的软、硬件资源,节约了大量资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降低了信息机房的电能损耗和空调热量排放。

随着应用系统的不断扩展,将进一步开展集群系统与负载均衡方面的研究。

摘要:在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典型设计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系统的实际,按照“分区、分域、分级”的原则,对公司本部及所属各单位等830多台不同类型的服务器进行系统资源优化整合。采用虚拟化技术和集群技术建立了基于虚拟服务器和集群服务器的支撑架构,形成了中央计算环境,有效地支撑了核心业务、骨干业务和综合业务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各应用系统的可在线迁移和应用系统服务的连续性。

企业资源整合案例 篇5

这一次,王明看上了学校里的新建的食堂四楼的一块空旷的大厅。这个大厅旁边是一个隶属于学校的高档餐厅。高档餐厅的生意一直很一般。

目前,这个大厅闲置着,王明想着通过关系低价把这块场地拿下来。

因为学校有几万的学生,虽说在食堂四楼,但如果宣传得当,还是有学生愿意来的。

王明跟我谈起这件事。

我问王明:你最擅长什么?“英语,我还是学校英语俱乐部的部长。”

“那就从事你最擅长的英语。”

“青山老师,我该怎么做?难道搞英语培训?凭我的能力与力量,搞起英语培训有很大难度。”

“你要资源整合地去把这个困难克服了。”

“您的意思是,我去把场地先谈下来,再去找人投资?借别人的钱,找老师,再招生培训?”

“不不是,借钱或找人投资是一个很低级的借力方式。”

“那我该怎么做?”

“你按着我告诉你的方法做:

1、你去跟后勤的主任说,我有办法帮你把学生弄到四楼来吃饭,同时我还要给你带来生意,我保证每个月给你带来2万的营业额,我的条件是免费使用你那闲置的场地。

2、这个场地用来干什么呢?我不是用来做任何商业行为,只是用来带领学校里的学生晨读英语。(一种百人晨读英语的培训项目诞生了,把自己跟外面的外语培训机构区别开来)

3、你去一个著名的培训机构合作,比如:新东方。你跟他们说,我想帮你们招生,至少一个学校帮你们招100个学生。我的条件是:提供培训资料的视频与老师。

4、比如:新东方提供一个老师,每周过来一次或两次来带领同学们晨读英语。同时晚上在这个教室里播放培训相关视频,为新东方招生做宣传。

5、你再去找你们英语俱乐部的会长,告诉会长说,我给我们协会找了一个定点读英语及开会、做活动的地方,同时给会长您提供一个单独办公室。

6、我的希望是,能够动用协会的力量帮我招晨读学生。协会里的人可以免费参加,只需交纳3。5元的早餐费。

7、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开始向学生宣传。“新东方老师带领您晨读!带领你走出哑巴英语。”

于是,一个多方借力、多方获利的经典营销案例产生了。

1、王明通过英语俱乐部招到学生400人左右。定价为每个学生每天早晨6元(含3元营养早餐),按月收取费用。每个学生毛利在于3。5元。一个月毛收入为400*3。5*30天=4元。

2、英语俱乐部免费获得了办公室与活动场所,提高协会的形象。

3、后勤集团每个月多收入了2。5元(王明与食堂约定的早餐价格)*400人*30天=3万元。同时还带动了四楼的餐厅生意。

4、新东方通过这次晨读与晚上的视频学习,在一个月内招到46名学生,一个学期招了近200名。等于新东方免费拥有了一个学生试听试读的场所,不需要花力量宣传组织学生来听。

通过一年时间的运营,王明赚了近70万元,(后面还有一些各类服务与项目推出,限于他的要求,没有拿出来分享。)买了一辆奥迪A6,真正运用自己的力量,通过资源整合,利用简单的资源,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697800元之多。

看完这个案例,你明白了吗?是不是资源整合是如此的神奇?带着疑问与期待,接着来听青山老师的分析:(重点之处)

1、投资合作是资源整合吗?

答案是:不一定,借助别人的资金合作开办项目,或借助别人的势力合作开办项目,共同经营,这是一种很低级的资源整合。这种借力经常失败,原因在于你要让别人出很大的力气。

2、王明案例成功之处在哪里?

答案是:这个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仅只思考了借力于别人,还帮助别人省力。这种资源整合将会是最好的成功模式。

3、资源整合只向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借力吗?

答案是:不一定,王明的案例就说明了,资源整合不仅仅只向一方借力。

王明现在见到青山老师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青山老师,您的1+2+3+4=10,真是神奇!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假如我只有一份能量,这份能量通过+2再+3再+4就能够=10了,我不仅仅自己圆满地达成了目标,也帮助那些2份能量,3份能量,4份能量的人一起达到10的目标。

资源整合系统 篇6

关键词:资源系统整合;资源型城市;产业竞争优势

资源与资源密集型产业是资源型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型城市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必须充分开发其拥有的各种资源,以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型和发展为基础。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动态整合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中的特殊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市场配置资源是经济学的基本命题。但可移动资源与不可移动资源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有机整合和系统集成,既具有显著的动态性和又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资源型城市在初始产业成长形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路径依赖,资源型城市在产业体系形成中又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因而两类要素的整合和集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也特别困难。资源型城市在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中,既要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宝贵的自然资源,更要有效整合、大力引进域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可移动资源,促成两类资源的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推进资源型城市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到新型产业基地的转变。最为重要的举措是深化市场取向的体制机制创新,促成生产要素在各经济主体间、各地区间自由而有序的流动。资源整合对于资源型城市突破资源依赖惯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从而培育新型的产业竞争优势的重大意义。

一、 我国资源型城市实施资源整合的现实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一般而言,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经由人类劳动而创造出财富或资产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按照人们的通常的习惯,可以将各种资源归纳为不同类型 。对资源的分类无非是人们对种类繁多的资源开展的各种分类种的一种而已,可以理解为是按照人们的基本认知习惯进行的分类。着眼于资源的区域间位移和区际经济交流,可以将其按照某些标准进一步细分为不可移动、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完全流动性的经济要素或者资源 。资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可以而且必须综合利用和系统整合。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整合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统筹区域发展特别是统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型城市固有的优势矿产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新要素的导入并进行的优化重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整合既包括对可移动资源如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进行的配置调整,也包括对不可移动资源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有机整合和系统集成;既包括对本地区的多种资源的结合形态和结合方式的静态调整,又包括在导入区外创新性要素的条件下对本区既有要素和资源的动态整合。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整合具有显著的动态演化性,同时由于我国资源型城市自身资源禀赋的特点和资源导向型产业体系的特点,其资源整合呈现出地域差异性。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以至于在发展中部分城市陷入“资源诅咒”怪圈,甚至部分城市有滑向矿竭城衰的危险。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尤其深刻,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面临着资源整合上的严重思想束缚。因此,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移动性和不可移动性要素的整合中,在区内资源与区外资源优势的集成中面临特别巨大的阻力,也就同时使得事实资源整合显得尤为迫切。

破解我国资源型城市延续传统发展路径和资源依赖怪圈的需求。我国资源型城市由于富有某种或者某些资源,在初始的经济发展中往往都依据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则专业化地从事该种或者该类资源的密集开发,在城市内甚至相当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形成资源密集型产业部门,甚至构建起资源导向型产业体系。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我国资源型城市基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在资源指向和发挥专业化分工优势的基础上,大都呈现出以专业化资源或其加工产品输出为主的分工特点。如果一味地依赖和保持现有的职能分工,那么资源型城市十分有可能走向衰退 。因此,必须通过资源配置动态调整、系统整合的办法打破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资源依赖困境。

综合开发利用各种经济资源,对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扩张资源型城市上下游产业链的需要。进行结合当地优势资源进行经济要素的引进并对资源型城市外资源和资源导向型产业体系整合从而走上创新发展道路的资源型城市并不鲜见。例如,四川自贡市是一个非金属资源(盐卤资源)富集的城市,在过去,自贡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直以盐化工为基础进行产业发展,在资源配置上也基本围绕盐卤化工体系开展产业扩张。首先积极发挥现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化工产业,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盐化工产业链的延伸,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比如利用优质盐卤资源开发高档调味盐、发展盐浴等等,不仅显著地节约了日益枯竭的盐卤资源,而且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资源的附加价值。经过多年的全方位的资源整合,自贡已经逐渐由一个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的老工业城市依靠资源整合注入新鲜活力转变为一个创新能力逐渐显现的以商业职能为主的城市,并已经发展成为川南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因此,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系统整合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过程。

总之,对于要素引入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整和最终实现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增强资源型城市产业综合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并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互动的流程。在创新性要素导入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合力作用下,资源型城市有可能突破“资源诅咒”的怪圈,在资源综合开发基础上发展具有我国型城市特色的资源优势产业。

二、 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系统整合与综合利用面临的问题

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路径依赖产业发展模式面临的发展约束,发展转型和产业竞争优势培育受到许多条件的约束,这些约束条件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约束条件的限制,表现在五个方面:(1)资源环境约束;(2)地理区位约束;(3)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约束;(4)科技和研发能力约束,(5)产业生产竞争力约束。具体而言,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系统整合与综合开发利用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

1.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走的是一条资源粗放型道路,集约利用资源和创新不足。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没有充分综合利用本地区的特有稀缺资源,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强资源的集约利用,而是走上了一条粗放利用稀缺资源的道路,并没有着力培育起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体系。

2.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中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在矿产资源和区内其他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社会资源的结合上存在问题。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开发,相应的产业结构必然是采掘业和部分加工业,同时,对矿产资源和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服务业不够发达,城市就业压力大。

3. 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导入外部创新要素激活自身活力不足。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注重了资源的全面开发,但是在计划体制深刻影响下,没有注意借助外部力量依据市场的变化进行技术创新和新市场开拓,继续坚持走资源导向型产业发展路子,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迈出的步子明显慢于其他地区,在产业竞争优势方面日益滑坡。

简言之,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面临多种要素的影响和制约,直接影响到这些城市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

三、 我国资源型城市整合资源培育产业竞争优势的途径

1. 建立全国或者区域性资源要素产权交易市场。我国资源型城市要素整合必须要以建立相对完备的市场体系为基础,首先就是要建立起资源要素的产权交易市场。该市场的建立可以为我国资源型城市丰富的各类资源的产权交易提供市场平台,必须确保资源可以在城市内部的相关主体之间进行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流转,也可以在各个城市的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产权交易,更可以在区内市场主体和区外市场主体之间开展自由的产权流转。这样才能保证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各类要素在各个主体之间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合理的流动。

2. 构建和完善我国的资源产权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资源管理也实行的是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之后,资源配置机制也开始向市场化迈进。但是,我国的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是很不彻底的,如市场机制不充分、产权界定不清晰、两权流转的政策操作性不强等。资源价值补偿不足是造成资源危机的重要原因。既然资源具有价值,那么它在使用时就必须要求实现其价值,这样才能保证其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推进资源产权改革,建立以市场机制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的资源管理体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资源产权制度与定价机制不合理是制约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产权制度构建与完善涉及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晰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利益主体的权责关系;二是构建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产权市场交易机制与体系;三是完善我国资源产权交易法律体系和组织保障机制。

3. 重构和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需要进行重构和完善。由于大多数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在资源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必须在资源市场交易价格的基础上加付一定额度的资源补偿费用。应强调四个方面:其一,明晰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定价主体及其相互间的权责关系;其二,对一些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的资源,应逐渐由市场供求力量形成价格;其三,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战略性资源进行科学而合理的价格干预和管理,维护资源市场价格的稳定;其四,构建和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大垄断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对于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资源,如电力、天然气等,可以采用投资回报率法或限价法来予以定价。

4. 建立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我国资源型城市要素整合涉及到众多市场主体的参与,既包括同一个城市内的各种所有权和各种经济规模的市场主体,又涉及到东北经济区资源型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各类市场主体,也涉及到东北经济区的市场主体和全国乃至世界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协作。在此过程中除了市场主体之外,必然还有我国资源型城市地方城市管理主体和国家资源管理部门的介入。因此,在此过程中必须彻底改变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各级政府部门在资源所有上“画地为牢”和“占山为王”的官僚习气和“管卡压”的低效率工作机制,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在明晰资源产权、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基础上,形成协同高效的协同解决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要素合理流转和统筹解决“三矿问题”的新型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宋冬林.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理论认识.求是学刊,2004,(4).

2. 宋冬林,汤吉军.沉淀成本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4,(6).

3. 宋冬林,汤吉军.资源型城市制度弹性、沉淀成本与制度变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 齐建珍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赵天石.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

6. 杜肯堂,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7. 田霍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四川省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促进四川优势产业发展政策研究”(2008SCTJ021)和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与工业互动关系研究”(2009CDKJJ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庆林,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资源整合系统 篇7

通过对环保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在平台各核心服务之间,平台与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形成统一的数据交换协议、标准和服务;实现各部门信息系统的互通互联;建立统一的政务信息数据模型和中心数据库,实现数据在全局意义上的动态性、一致性和完整性。通过信息交换,实现电子政务系统跨平台、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共享,为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公文交换、在线办公等提供支持,全面实现“一网式”的网上办事服务平台。

1 环保电子政务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环保系统信息化建设从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阶段,发展到电子政务阶段。大多数的信息系统都建立在独立封闭的体系中,造成了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不足、封锁严重,办公业务事务处理迟缓,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有限等问题。

现就某环保局信息系统,分析现有环境与状况。在中心内已经有初步的网络建设;已经有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较为单一;对外网站实现了一定的政务信息发布,但应用水平较低,效率未真正发挥出来;已经具有一部分业务应用系统在运行,包含了排污收费管理、工业污染源监控、噪声监控等重要信息系统;亟待开发更多的业务应用系统;缺乏系统级别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系统内信息流动效率不高。

针对以上情况,江苏省环保厅出台了年度环保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考核办法,在原有信息资源基础上,指导各部门开展内部利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工作。

2 环保电子政务资源整合方案

针对不同环境条件,制定以下几种整合方案:

(1)具有技术接口、数据接口的整合方案。这种情况下,各个应用系统几乎是透明的,可以直接利用。

(2)具有技术接口、但无数据接口的整合方案。原有系统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不能提供相应的数据接口,可通过所提供的标准技术接口来实现。如利用Web Service进行调用实现。

Web Service是通过Web进行相互操作或远程调用的技术。它的优点是[1]:①真正的跨平台,解决了传统分布式对象技术不能解决的构件互用性问题。②数据松散耦合,数据服务的提供者, 可以选择将全部数据作为服务向外提供,也可以只提供数据的一部分。方便灵活, 容易更改。数据随时使用随时部署。Web Service能完全地改变传统的数据集成中点对点的集成处理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③基于Http传输协议,通过AJAX技术,模拟登录及操作处理等,开发方便对分散信息资源的集成。

(3) 既无技术接口、也无数据接口的整合方案。这种情况,一般采用单点登录的界面整合。

3 环保电子政务系统资源“一网式”整合应用

3.1 “一网式”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基于FAMP环境开发调试,利用XML & XSLT & SMARTY & PHP &MySQL & CSS2 & MMCACHE及反向代理等技术,实现了平台界面与数据的分离,编译、静态缓存技术,提高了访问速度,合理利用了网络带宽资源。

FreeBSD是一种类UNIX操作系统,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UNIX操作系统,它是由经过BSD、386BSD和4.4BSD发展而来的Unix的一个重要分支。FreeBSD为不同架构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FreeBSD以稳定著称。

Apache是世界使用排名第一的Web服务器软件。它可以运行在几乎所有广泛使用Apache Server配置界面的计算机平台上。具有如下主要特性:①支持最新的HTTP/1.1通信协议;②支持通用网关接口;③支持多种方式的HTTP认证;④支持实时监视服务器状态和定制服务器日志;⑤支持安全Socket层(SSL);⑥提供用户会话过程的跟踪。毫无疑问Apache是本次设计的最佳选择。

MySQL是一种关联数据库管理系统,特性如下:①支持多线程,充分利用CPU资源;②优化的SQL查询算法,有效地提高查询速度;③既能够作为一个单独的应用程序应用在客户端服务器网络环境中,也能够作为一个库而嵌入到其他的软件中提供多语言支持;④提供TCP/IP、ODBC和JDBC等多种数据库连接途径;⑤可以处理拥有上千万条记录的大型数据库。

PHP,是英文超级文本预处理语言Hypertext Preprocessor的缩写。PHP是一种HTML内嵌式的语言,是一种在服务器端执行的嵌入HTML文档的脚本语言,语言的风格类似于C语言,被广泛的运用。PHP独特的语法混合了C、Java、Perl以及PHP自创新的语法。PHP比CGI或者Perl能更快速的执行动态网页。PHP是将程序嵌入到HTML文档中去执行,执行效率比完全生成HTML标记的CGI要高许多;PHP还可以执行编译后代码,编译可以达到加密和优化代码运行,使代码运行更快。PHP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所有的CGI的功能PHP都能实现,而且支持几乎所有流行的数据库以及操作系统。最重要的是PHP可以用C、C++进行程序的扩展!

“一网式”电子政务平台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此平台是在原有“政府上网”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综合网上服务平台。涵盖信息公开、行政权力公开、局长信箱系统、项目环保审批、排污收费管理、工业污染源监控、噪声监控、12369信访举报、OA办公系统、日报预报系统、邮局系统、短信平台等业务应用系统。

3.2 “一网式”电子政务平台,规划新建的业务应用系统

1) 政务信息系统,具有多用户、多权限、防注入、非法关键字过滤等功能的信息发布、审核、考核评价系统。

2) 信息公开系统,根据《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建设而成,具有索引号、发文机构、文件编号等关键字段的多部门、多用户、防注入、非法关键字过滤等功能的信息公开考核系统。

3) 局长信箱系统,针对单位各部门,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系统,具备跟踪、记录、考核等关键功能。

4) 项目环保审批系统,需审批的环保项目,在审批的各流程中,可在线申报、审批、评价,解决了传统审批周期长、办事效率低,无监督考核等现象。

5)12369信访举报系统,考虑信访举报信息不公开的特点,结合短信平台、邮箱系统,由用户自由选择举报反馈方式,实时、高效的对举报情况,进行跟踪。

3.3 对应环保电子政务整合方案,主要的业务系统资源整合技术处理如下

3.3.1 具有技术接口、数据接口的情况

OA办公系统:基于原有办公自动化系统基础上,根据技术接口及数据接口,进行二次开发,扩展系统界面、工作流、短信等功能,主要代码如下:

3.3.2 具有技术接口、但无数据接口的情况

噪声监控系统:基于Web Service,利用Php & Soap & Xml & Jquery技术,实现在政务平台的数据资源共享,Soap处理可以使用Php4.x系统自带库处理,也可以NuSOAP类处理,NuSOAP可以无缝地与很多最流行的SOAP服务实现交互,可以生成一个对应于所发布Web服务的WSDL文档,并且能导入一个WSDL引用在NuSOAP客户端使用,主要代码如下:

短信平台系统:基于Php & Web Service & XML & XSLT技术,再利用多信道电信网关,实现业务的跟踪、反馈功能,主要代码如下:

邮局系统:基于架设的Mail服务系统,利用Php技术& Smtp邮件发送协议,结合其他相关业务系统,开发邮件发送、通知公告等功能,主要代码如下:

排污收费管理系统:基于原有系统API接口进行二次开发。

日报、预报系统:基于原有日报、预报系统技术接口,进行二次开发,达到实时绘图、统计等功能,主要代码如下:

3.3.3 既无技术接口、也无数据接口的情况

行政权力公开系统:采用单点登录方式实现,及分析系统结构,重构系统界面实现。

排污收费管理、工业污染源监控系统:采用单点登录方式实现。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基于信息服务平台的“一网式”设计框架,对各业务系统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与整合利用,配合先进的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异构资源的合理利用,给日常管理带来很多便利,积极有效地推动了环保政务工作的进程,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业务成本。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导致许多应用系统基于分布式网络由多种异构资源组成。对环保政务的各组成部门,存在着不同时期、不同服务商、利用不同技术搭建的服务平台。这给环保系统的资源管理、工作效率、运行成本等带来诸多问题。在现今阶段,行政管理部门实现“一网式”服务已势在必行。针对某市环保系统,以电子政务信息平台为基础,将分布于不同部门的多个业务应用系统进行资源整合,研究分析,得出针对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子政务,资源整合,接口,环保

参考文献

[1]詹文军,廖铮译.Armstrong E.JavaWebService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郭金生.电子政务系统整合研究[J].电子科技,2010,23(5):124-126.

[3](美)赫尔德尔.Ajax权威指南[M].陈宗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孙鑫.XML、XML Schema、XSLT2.0和XQuery开发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资源整合系统 篇8

2012年下半年以来, 中国煤矿产能过剩, 煤炭市场低迷, 煤矿安全形势严峻。国家煤矿管理相关部门要求云南、黑龙江、江苏等主要产煤省地方政府借鉴山西省经验, 将布局不合理和经整改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实施关闭, 产能低的煤矿井田合并, 实现统一规划, 提升矿井生产、技术、安全保障等综合能力, 即煤矿资源整合。资源整合过程中, 首先做的工作是从煤矿剩余储量、资金投入、安全等级等各方面评估煤矿的等级, 即分类煤矿价值等级, 然后进一步综合分析, 划分出被保留煤矿与被淘汰的煤矿。评估煤矿等级是时间短、任务重的工作, 应用计算机技术设计评估系统能高效完成煤矿资源整合评估工作。

1 意义

评估工作的关键在于收集各地方煤矿众多综合信息 (煤矿自身提供的资料、评估专家现场获取的信息和管理部门保存的历史资料) , 并对这些信息整理分类, 在此基础上, 科学、公平地分析各煤矿现状。地方煤矿存在的以下特点将阻碍煤矿资源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1.1 识别信息真伪困难

煤矿工作环境恶劣, 大多数煤矿处于偏僻地区, 井下条件复杂, 这使煤矿管理部门很难真实、准确地全面掌握各煤矿信息。结果长期共同努力, 现阶段我国地方煤矿管理系统正规, 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到位。由于历史原因, 前期煤矿管理松弛, 相关部门没很好保存煤矿综合信息资料。煤矿综合信息识别真伪需要一定时间段内跟踪逻辑推理 (例如:煤矿剩余储量、临近废弃煤矿水患危险程度等) , 由于煤矿保存的历史资料少, 造成缺少参考对象;受利益诱惑, 少数煤矿也会编造虚假资料, 人为造成数据错误。

1.2 信息管理人才短缺

90年代煤炭行业低迷, 大量人才外流。2000年开始, 煤炭行业形势好转, 但因该行业艰苦、危险等因素, 仍然吸引不了信息管理人才, 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由于缺少信息管理人才, 地方煤矿的信息管理工作不规范和低效。

1.3 数据的规范性差

大部分地方煤矿的资料是以纸质文件材料形式表现, 没有严格的规范性数据格式要求, 依赖这些原始资料难以进行统计分析。

1.4 其他

除上述特点外, 地方煤矿还存在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政府政策的理解有偏差等不利因素。考虑煤炭资源整合的工作性质、煤矿实际情况, 政府仅靠组织管理干部和专家组按传统方法处理, 难以承担此项任务。而计算机技术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有如下优势: (1) 能快速处理规范性数据, 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 (2) 能人工智能推理, 发现数据之间关系, 建立关联模型; (3) 能间接记录工作过程, 约束工作人员的纪律; (4) 得到的结论是在一定规则下的必然结果, 保证评估工作公平、透明, 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所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可克服煤炭资源整合评估工作遇到的困难, 有效率地完成煤炭资源整合评估工作。

2 信息处理规划

目前我国各地煤炭管理部门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管理煤矿, 应用情况有差异, 设计的计算机评估系统复杂度不同。计算机评估系统按设计步骤应有如下基本内容:

2.1 搭建评估组与各煤矿之间的计算机网络:

物理通信链路上, 评估组与各煤矿之间路径可达。

2.2 设计信息交互平台, 完成如下任务:

(1) 评估组将政府政策、通知和指导意见实时广播给各煤矿企业; (2) 各煤矿将整理过的规范性数据上传给专家组, 上传的数据保存在数据库服务器中; (3) 评估组将现场检查数据存在数据库服务器中。

2.3 评估模型的确立:

专家组根据政策内容的理解建立规则库,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 人工智能得出结论, 并将结论及推理过程公示。

计算机评估系统按网络连接、信息交互平台、评估模型三个步骤设计和实施。

3 网络连接

现大部分地方煤矿已用ADSL或宽带连入Internet网, 离市区近的煤矿甚至采用光纤连接。少数偏远山区的煤矿受地理条件限制, 无法铺线路连接网络, 建议无线连接Internet网。评估组采用路由器共享政府部门的网络。存储煤矿企业信息资料的数据库服务器和处理信息的应用服务器申请专用宽带或光纤连入Internet网。整个评估系统的网络连接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为保证数据安全, 数据库服务器配备两台, 以热备形式连接工作, 应用服务器上安装防火墙。

4 信息交互平台

在应用服务器上布置处理信息的应用程序 (开发的网站) , 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建立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开发工具均采用微软产品, 主要考虑到两方面因素:工作人员熟悉微软产品, 开发、维护成本低;用户对数据并行处理速度要求不高。

评估组和专业的第三方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完成应用程序开发和数据库建立工作。评估组首先应编制数据关系模式和错误数据处理模型。

4.1 编制数据关系模式

微软数据库产品是SQL Server, 是关系型数据库。评估组在认真分析现煤矿数据集合的基础上, 科学建立煤矿数据关系模式。关系模式的表现形式为:R (U, D, DOM, F)

其中:R为关系名, U为组成该关系的属性名集合, D为属性组U中属性所来自的域, DOM为属性向域的映像集合, F为属性间数据的依赖关系集合。

第三方软件公司根据评估组提供的数据关系模式, 建立数据库。建好的数据库满足没有插入异常、删除异常和数据冗余小等要求。

4.2 错误数据处理模型

如前面所述, 各煤矿数据存在错误的可能性大, 为此首先应在众多信息中找出错误信息, 可用类比法处理, 即类似条件的若干煤矿组合成一组进行比较, 具体算法采用3S准则 (莱以特准则) 。

式中:Vi—残余误差, n—数据个数。

当︱Vi︱>3S时, 对应Vi的数据存在误差。

5 评估模型

设X1, X2, …, Xn表示n个待测评的煤矿企业, X={x1, x2, …, xn};评价Xi有m项被评指标I1, I2, …, Im, 称I={I1, I2, …, Im}为指标空间。C={C1, C2, …, Ck}为评语空间, Ci为第i项评语。通过表格评分法, 由专家对每个对象的影响指标进行评分。为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 为k位专家评分的均值。

指标空间总体可分为煤矿先天条件检查、生产现状检查项两大类, 两大类继续有层次地树形分类, 如生产现状检查中安全生产评分内容分为“采、掘、机、运、通”五部分, 这五部分又细分不同的评分指标项。

指标空间中不同指标项Ii对煤矿评估的影响比重是有区别的, 例如剩余储量指标项的权值高于开采深度指标项, 因此应编制指标空间 (m项指标) 的权值向量。

合计某煤矿企业最终得分S:

根据分值对应评语空间内容, 得到评估结论。

6 结论

通过计算机评估系统能快速、准确地解决煤炭资源整合过程出现的困难问题, 同时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评估失误, 尽可能保证了评估工作的公正、公平、透明, 推动煤炭资源整合顺利进行。

摘要:地方煤矿煤炭资源整合是国家制定的政策, 涉及到煤矿业主的根本利益。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巨大阻力, 并且因任务繁重和专业人才不足, 造成推进速度缓慢。通过计算机技术能高效工作, 同时又能保证公正评估参与煤炭资源整合的煤矿企业, 有力推动了煤炭资源整合工作。

资源整合系统 篇9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 现代物流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方式, 港口作为国际运输系统的重要节点, 在港口物流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建立现代港口物流体系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又是提高其本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积极探索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式对现代物流模式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 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 结合河北港口物流与腹地产业的发展特点, 研究一种河北省港口物流系统资源整合、协调发展的特有模式, 带动河北经济向前发展, 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相关文献综述

港口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 就要拓展其生存和发展空间, 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港口与物流供应链中前后向利益主体之间进行整合 (袁兵, 2005) ;同时, 港口物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分解, 就产生不同的子系统, 将不同的子系统进行分类整合, 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整合模式。

魏然 (2005) 的功能拓展型的港口物流系统;杨承新 (2005) 港口物流系统协同化发展模式;崔建新 (2006) 制定了一种基于动力学的港口群物流系统协调模式;郝夕文 (2002) 研究的国际航运中心模式;王清斌 (2001) 的“物流园区一物流中心一配送中心”的基本模式。刘远征 (2003) 的区港联动一保税港区物流模式;周立娜 (2006) 还通过研究港口物流企业巨头的业务开展形式, 得出了港口物流“网状布局”模式。另外, 王益澄 (1996) 认为当今世界著名大港, 几乎都是由众多相邻港口构成的大型组合港, 相应组合港的发展需求形成了有众多城市组成的经济腹地, 形成了“港群—城群式”发展模式。

通过上述文献研究, 本文对港口物流发展的理论模式有了大致的了解, 发现不同港口企业有不同的物流资源和服务对象, 其经营方式也有差别, 只要从不同的分析角度、按照不同的分析方法、结合各港口的资源特点就会生成不同的整合模型。

三、整合模式建立

1. 整合模式选择的原则

河北省有四个重要港口, 属于港口群。由于港口群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问题涉及的范围广, 可选的模式多种多样, 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 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 符合河北省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2) 港口资源配置市场化; (3) 保持各个港口经营效果良好; (4) 结合产业发展进行港口投资。

2. 整合模式选择的基础

(1) 河北省建设沿海强省的政策推动。

2006年11月9日, 白克明在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 指出了要坚持统筹谋划, 整体推进河北省四大港口资源整合, 形成高效合理的港口群系统, 构建港口、港城和工业区统一高效的管理运行体制。

(2) 各港口发展的目标定位。

对于河北区域内四大港口而言, 曹妃甸港条件较好, 根据港口和产业发展规划, 将建成为环渤海地区的国际性能源和原材料集疏枢纽港。而秦皇岛港、京唐港和黄骅港可以围绕中心枢纽港的发展成为与之相协调发展的专业港、配套港、分流港。

(3) 各港口临港产业目标定位。

在重点建设好临港经济区方面, 曹妃甸工业区要高起点编制总体规划, 努力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沧州临海工业区, 发展以化工、物流为主的临港产业。秦皇岛临港经济区, 要拓展港口功能,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重大装备、食品加工、滨海旅游等产业, 成为环渤海经济带上的新亮点。

3. 整合模式的确定与效果分析

(1) 整合模型的确定。

王桂娟, 刘家顺 (2006) 认为, 港口间独自决策的效率不如通过协商合作后的联盟体的效率高, 表明了港口物流联盟是港口物流企业应对挑战, 摆脱困境的有效手段。河北省港口物流资源是由四个港口资源组成的, 首先, 从总体上应该是一种横向一体化的资源整合模式, 然后, 根据港口资源特点结合腹地产业情况对四个港口分别实施纵向一体化的整合;最后, 把各个港口通过信息系统串联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整合模式, 如图所示:

(2) 整合模型的效果分析。

(1) 各港口业务定位合理。曹妃甸枢纽港可以在立足传统业务的基础上, 拓展业务, 涉足物流服务新领域, 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实力优势, 争取向物流中心方向发展。秦皇岛专业港、黄骅港配套港、京唐港分流港可根据自身优势定位, 还可以选择相互间的联营方式, 协调港口使用平衡, 提高使用效率。 (2) 临港产业进一步扩大。曹妃甸工业区可以进一步发展钢铁、装备制造、化工等临港产业, 利用资源优势, 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黄骅港临海工业区, 具有大规模开发的基本条件, 发展以化工、物流为主的临港产业。秦皇岛临港经济区, 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食品加工, 滨海旅游等产业, 成为环渤海经济带上的新亮点。京唐港将建设成为以工业港为特色的综合性国际贸易集散基地。 (3) 信息沟通快捷、功能完善。为了使整合的港口物流系统之间更加透明化, 在整合业务的同时, 也把各港口之间的信息子系统整合进来, 各港口之间通过数据共享, 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港群体系。信息系统的完善为进一步构建港口群、临港工业区与腹地之间统一高效的运行体制打下了基础, 为河北建设沿海强省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丁俊发:港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2004, (5)

资源整合系统 篇10

在供应链管理复杂自适应系统中,资源包括设备、商品、资金、人员等有形资源与技术、信息、文化、管理、经营哲学、市场营销等无形资源,是在供应链系统中流动的所有有效的和无效的资源之和,我们称其为资源流。这些资源具有学习性和适应性,能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策略,资源间能够进行通信和沟通,具有互动性和社会性。

实质上供应链各个成员是以资源为中心,按照自然选择原理,在被赋予物竞天择的基础上,以遗传—选择—变异为核心内容,围绕着资源进行竞争与合作的新进化论,相互作用规则为内部模型的一种复杂适应系统。现阶段,整个经济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升级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合作与竞争[1~3]。同样的道理,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也满足上述原理,成为更大规模的复杂适应系统。供应链资源整合是对供应链系统中流动的资源进行收集、筛选、分类、对比、判断、推理、整理合成,以实现供应链价值增值的目的,其本质是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供应链协调管理活动。

一、供应链资源整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协同效应满足资源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

通常情况下,不同的供应链节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的特性、使用价值是不同的,通过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一种协同效应,从而获得一种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且现有的资源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满足各类资源使用者的不同需要,提供的资源增值性不强,使资源使用者难以把握深层次的资源,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通过对供应链资源的整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通过广泛的资源收集、深入的整合分析,可以向资源使用者提供各种形式的增值性的有效资源,满足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

(二)有利于企业确立竞争优势并实现战略目标

实施供应链资源整合要求全面系统地了解价值链上相关各方的价值创造需求,在确立企业自身的经济决策及发展战略时考虑到其他影响,以求实现价值链上各方的协作和共赢。企业通过对本身资源进行整合及利用,结合掌握的相关资源,利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寻找和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采取措施协调优化产业价值链,在巩固原有优势的同时寻求新的增长点,从而保证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内容

供应链系统自身网络状结构加上供应链系统内成员行为方式的多变性、多样性,以及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中所加入的各种制造、分销等缓冲区的不可控性等多层面、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与交互影响,决定了供应链自身的复杂性。另外,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思维方式等种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必然在深度和广度上增加系统的混乱度和不确定性,使供应链管理面临很大的困境,也使供应链各个主体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异常复杂。尽管不同的供应链系统在实际运作中所采取的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范畴需要纳入供应链管理的视野,他们是供应链内部资源的整合和供应链外部资源的整合。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供应链内部资源的整合。

在如今企业面临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水平的竞争压力下,越来越多的节点企业将供应链管理视为提高盈利能力和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因而供应链内部系统性表现的特别显著,供应链系统能否有效运行主要取决于其内部资源整合能否实现资源一体化的管理。

供应链内部资源整合就是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供应链的作业全过程进行统一管理,理清企业之间的利益,进行总体成本权衡,并且提出部门衔接处的重复操作和多余环节。因此,供应链内部资源整合可以挖掘部门企业之间结合点的价值,降低物流总成本。

在以顾客为中心的时代,供应链内部资源的整合管理有利于向顾客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增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这正是供应链内部资源整合的魅力所在。供应链内部资源整合要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供应链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即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企业整合成一个系统,取得1+1>2的结果。根据供应链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凸显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并寻求资源配置与企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增强供应链的整体对外竞争实力。整合所有与物流相关的资源,供应链内部资源整合是一个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不断演进的整合过程。

三、供应链资源整合的过程

在对供应链资源进行整合时,我们将对系统资源按照加权的方法归为单一的变量,参与建模工作,这样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在权重法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各种资源所占有的权重确定一直是一件烦琐的工作,它的准确与否完全取决于对个性化的系统认识程度的高低,确定者(专家)能力的高低以及很多人为因素。要想准确地描述系统中各种资源的权重需要另辟蹊径。

各种资源在调整之后的价值向量进行标准化,并在利用DNA编码技术的前提下[4],利用复杂适应系统中多主体的概念,将所有资源进行串连,形成一个标准的多主体(如下所示):

其中,上面为变量,下面为该变量的实际含义;xi是经过标准化之后,并且按照DNA编码技术进行了编码所形成的“染色体”。这个染色体具有复杂适应系统中各个主体所具备的各种性质:智能性、社会性和自治性等。

多主体聚集思想来源于马古利斯关于真核细胞起源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当前一个细胞吞食了其他细胞却又不能把它消化掉时,就形成了一种混合物,称为真核细胞,因此,真核细胞是由一些更为简单的,自由存在的前细胞的共生混合物,我们把这个层次的聚集体称为多主体,其结构由各分主体的染色体串联形成的染色体决定。按照这种思路,我们把主体定义为系统的各种资源,它们在多主体中扮演前细胞的角色,由他们串联聚集而成的多主体扮演真核细胞的角色。在由上述资源经过标准化得到的多主体中,单个主体仍保持其简单性,且处于活动状态,与其他主体发生交互作用,在多主体进行交互作用过程中,这些简单主体就聚集成拥有各种功能的标准多主体。

为了满足模拟的偶然性,我们引入随机数的概念。作为主体,它应该是由以上各个方面有机综合而成的整体。各个资源并不是独立进行,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引入8个随机数,在资源“染色体”上随机分布,使得他们在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够更为形象、准确的描述供应链各个主体之间在现实中的各种行为。

常见的随机数的确定方法有同余法:

令xi+1=axi+c(modm),i=1,2,…,n-1

其中,a为正整数,称为乘子;c为非负整数,称为增量;0≤xi

在随机数思想指导下,我们能够比较准确的描述供应链复杂适应系统各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系统资源流动的真实规律。

在前面的基础上,我们对供应链复杂适应系统进行重新地认真分析,利用适合我们研究的关于主体交互作用的三层—回声模型,(1)考虑供应链复杂适应系统中合法系统与影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个人机制与共享机制及其转化过程[5],我们加入交叉复制与创新能力这两个子模型,用以描述这种涉及管理组织复杂适应系统所涌现出来的根本现象;(2)考虑到在各个agent相互作用过程中,不仅考虑资源匹配的能力,还要考虑匹配的速度,这样可以正确地模拟在实际供应链运作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企业合作的基本规则:快速反应、双赢/多赢/共赢,将这个匹配速度与匹配能力相对应,实现第二层模型;(3)考虑到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随着时间推移所表现出来的供应链结构稳定性,及匹配能力的动态性,加入匹配时间这个第三层的模型。上述三层模型我们称作供应链复杂适应系统主体相互作用的三层—回声模型。它是供应链复杂适应系统中各个主体进行交互作用的基础。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将供应链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使之能够在供应链复杂适应系统主体相互作用的三层—回声模型中使用,使得整条供应链具有一体化的优势,增强供应链对环境的适应力和整体竞争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范围内减弱或消除不确定性。

我们谈论了资源赋值的基本方法,但是这只是对于某个单个性质所设定的资源价值的赋值,对于综合性质,我们必须考虑主体的进攻、防御、粘着、条件交换、选择性交配、条件复制、资源变换、交叉复制以及创新能力等九种能力,故此做出以下的资源赋值的方法。

其中,yijk表示主体第j种性质的第k种资源经过DNA编码之后的价值,i=1,2,3,分别表示九种资源匹配的能力(上层结构)、匹配速度(中层结构)以及匹配的动态性/稳定性(下层结构),j=1,2……9分别表示供应链复杂适应系统的九种性质:进攻,防御……创新能力。K=1,2……8,分别表示供应链复杂适应系统中主体所携带的资源:物料,资金,信息……市场。例如,y111表示上层结构中具有进攻性质的物料经过DNA编码后的价值,y112表示上层结构中具有进攻性质的资金经过DNA编码后的价值……y398表示下层结构中具有创新能力的市场经过DNA编码后的价值。以此实现对供应链系统资源的整合。

结论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自身的资源决定他可能做什么,其所拥有的资源决定他可以做什么,而对资源的整合利用决定了它最终成为什么。企业主要任务是对资源的了解与学习,对好资源与坏资源或无用资源的辨识,培养使用资源的能力、协调和整合资源的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传统IT技术、电信技术的融合,供应链资源整合将面临更复杂的环境。系统地疏理和分析供应链资源整合问题,对于解决面临复杂供应链资源环境,多种资源来源的供应链资源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的文献调研来看,尚无相关成果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详细论述及提出相关研究结论。在整合供应链复杂适应系统资源的过程中,本文结合遗传算法思想用DNA编码方式提出了一个供应链资源整合方案,该方案突出了整合性与系统性,使得在整合过程中包含了系统资源的动态性变化特征,保证了整合过程的客观全面,同时也保证了资源整合过程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42-376.

[2]张涛,孙林岩.供应链不确定管理:技术与策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0-93.

[3]Stadtler,H.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Advanced Planning-basics,Overview and Challeng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152):435-448.

[4]周明,孙树栋.遗传算法——理论、应用与软件实现[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66-82.

资源整合系统 篇11

【关键词】高速公路;信息集成;Web服务;商业智能

一、引言

随着高速公路路网的逐步形成,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亦在全省同步开展。全省高速公路通信、监控、联网收费及结算清分工程项目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全省高速公路联网升级改造项目也在进行中。联网收费系统的建设,减少了高速公路收费环节,提高了车辆通行能力,降低了管理成本和劳动强度,提升了路网服务水平。全省运政管理微机区域性网络系统已基本建立,为道路运输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实现全省联网运行奠定了基础。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还在部分市开展了IC卡车辆管理系统的研究以及道路运输运营管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应用试点。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从总体上提高了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水陆交通的管理水平,为交通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高速公路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高速公路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的目标是,整合交通部门及各业务管理局先后开发并应用的多项业务相关应用系统:交通政务信息管理系统、交通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交通综合统计系统、交通法规数据库查询系统、公路路面管理系统和公路桥梁管理系统以及规费征收管理、运输安全监督管理、汽车站务管理等应用软件,集成公路规划、勘察、设计、养护、监控、售票、货运物流、联网收费等领域的数据和业务功能,利用CAD技术、GPS定位技术、GIS信息技术等信息资源,联通“信息孤岛”,建立高速公路一体化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为交通行业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一个宏观管理、数据统计和决策监管、沟通协作的平台,提升原有资源价值,提高车辆通行能力,降低管理成本和劳动强度,完善公众信息服务,提升路网服务水平,为全行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三、高速信息系统架构及系统设计

高速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从数据中心建设的层面,全面考虑信息数据共享及交换需求,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手段,整合公路、港航等多源异构信息资源,配套完善的标准、规范、安全与管理机制,建立方便实用、安全扩展的交通信息服务平台接口,为厅级部门的综合应用与决策支持系统、各单位的业务系统、公众服务提供数据与功能服务,并為交通部、高速其它政府部门提供共享服务。在应用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提取部门业务数据,扩展完善基础数据库。依据EAI解决方案的四个典型层,我们设计了高速公路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的总体架构。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在娱乐、教育及艺术领域的应用占据主流,其次是军事与航空、医学领域,机器人和商业领域都占有一定比例,另外在可视化计算、制造业等领域也有相当的比重。整个资源整合平台被部署在全省交通资源数据中心,由交通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整合平台业务应用的接入端包括高速业务平台和地区级业务平台以及相关业务单位的业务系统;目前主要的接入系统包括公路管理业务应用、运输管理业务应用。在各职能部门还未形成统一的业务中心以前,整合平台可以先与地区级业务平台直接建立采集交换链路。

公路信息资源整合平台的对象是各业务系统的结构化数据和业务系统本身,是信息资源的存储和中转中心;它的最大特点是在不改变原有各业务信息系统的条件下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原有业务系统仍然可以按固有方式运行。面向各业务系统产生的分散异构数据源,通过分布式异构数据整合系统统一采集整合到一个整合资源库;各个业务子系统可以通过分布式异构数据交换系统实现数据交换,便于实现应用系统间的复杂集成和加入流程控制的高级数据采集过程;数据整合和数据交换系统基于目前成熟先进的企业应用集成技术(EAI)实现;整合平台还可以提供另外的数据导入接口,接入其他来源的数据源;整合资源库包含一个由十大类基础信息组成的基础数据库,以及基于这些当前细节数据生成的决策支持资源库和统计分析库;基于整合资源库,通过数据分析与报表服务系统,为决策分析和综合报表等高层应用提供支持;基于整合资源库,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接口,可以为各类外部应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可以为交通部级的数据资源整合提供报送接口,实现高速信息资源向部级的汇总和整合;数据整合、数据交换、信息共享需要基于统一的公用数据组织规范;数据分析与报表服务系统、信息共享服务基于统一的资源访问控制规范实现信息的访问。

四、总结

高速公路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是针对由交通部组织实施的三大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之一的“高速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工程”设计实现的。本系统采用了企业应用集成的整合技术和商业智能的决策分析技术,以基于Web service的访问对象/组件的标准通过SOAP协议调用服务,数据以Web service的方式来封装,以XML数据规范进行传送,运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系统的实施改变了交通部门原有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了公路信息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立了一个覆盖全省的公路资源数据仓库,实现了交通部门各分散系统的应用整合和数据的商业智能分析功能,使开发、实施和维护人员能方便快捷的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提供了交通建设规划和交通管理的决策支持,提高了交通政府管理部门道路安全管理的能力,为公众提供了道路交通分析预测和出行服务信息。对今后交通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岗,彭霈.GIS与SCADA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测绘,2011(01)

[2]程茂,蔡金金,温静.多层C/S系统构架的设计与实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04)

资源整合系统 篇12

房地产业是指与房地产有关的行业活动,包括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旧房改造等生产行为,包括房地产分配、流通和交易的商业行为,包括房地产物业管理和中介等服务行为,以流通和服务为主,属于第三产业范畴,不仅与建筑业、建材业等第二产业有较大的关联,同时与金融、咨询服务等第三产业紧密相联,能够带动超过本产业增加值的其他产业增加值。研究表明,房地产业作为一个内容广泛、紧密联系的产业群,与相关产业的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对其他产业具有强烈的关联和拉动作用。

借鉴产业生态的观点,房地产开发资源整合涉及自身产业链关键环节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系统优化控制。这里认为,房地产开发系统是站在产业组织运营的角度,通过对前端的土地经营及资金周转环节、中端建设运营环节、后端服务客户环节三个关键环节的系统控制,使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由各自为政向合作共赢的实质性转变,获得与其他房地产产业组织进行竞争的有利优势。

2 房地产开发运营资源优化整合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

2.1 理论依据

房地产开发是房地产业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内容,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使土地和房屋不断地处于开发、改造、再开发状态的活动。作为一项创造价值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各方面的专业资源。房地产开发运营的效果好坏及效率高低取决于结构系统整体内外部资源的优化整合。从产业关联的视角分析,既包括房地产开发与外部上下游产业之间前项关联和后项关联组成的环状联动,也包括自身内部价值链链条涵盖资源之间的优化整合。房地产开发企业仅靠自身完成包括上下游产业在内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是不现实的,但可以作为管理主导者统筹上下游产业开展经营活动。

2.2 现实需求

当前,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房地产行业发展也步入了新常态。一方面,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市场格局从卖方转化为买方,供需结构处于深度调整期,利润水平向价值回归,侧重速度规模的粗放型发展盈利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另一方面,中央、地方政府及相关监管单位针对房地产开发管理干预与调控的方式及程度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工作机制由政府及监管单位主导向依靠市场和企业自身调节转变,工作内容由包括资源配置、结构布局、供给需求、价格水平、投资定位等在内的多面管理向主要侧重于转型期房地产稳健发展相关的改革顶层设计、针对市场机制缺陷与市场失灵相关市场秩序的规范管理、警惕房地产虚拟资产属性可能带来负面泡沫的有效抑制及社会住房保障等方面转变,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另外,房地产开发企业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在淘汰和整合中发展差距进一步凸显,企业竞争格局序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来自房地产行业形势、监管干预市场政策转变及行业竞争格局态势多方面的行业新常态组合拳压力无疑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房地产市场环境的变化及竞争的激化催生包括拥有土地、资金生产资源因素及合作伙伴之间的优化整合,合作、并购专业能力的提升;以“重服务、重配套”为重要阶段特征的客户需求的改善升级和以“重产品、重服务创新”为重要阶段特征的市场细分催生跨界要素的整合;新技术催生的包括房地产销售机制、融资机制、资产证劵化等方面的转变,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对房地产传统竞争模式的冲击催生具有细分专业领域的新兴关联性公司的建设;企业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协同效率、创新机制建设、战略安全、强化核心竞争力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催生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因此,新环境下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优,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进行思维创新,统筹系统内外资源,实施产业链专业化分工路径,加强资本运作能力,从而使企业获得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实现管理绩效的升级。

3 房地产开发系统控制模式

研究表明,多数公司的早期扩张是企图实现对供应和市场的控制。房地产开发作为一项系统的资源配置活动,其企业走产业链专业化分工路径的关键在于优化既有资源,挖掘外在优势资源,实现合作主体的强强联合。短板理论表明,资源结构决定着水桶储水量。识别企业存在的重要短板是借助外部优势资源的前提和基础。

基于上述思路,本文认为,房地产开发活动的有效控制模式是以专业化细分能力突破为导向的产业组织集成一体化,即在识别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充当产业组织管理者的角色,明确房地产开发资源结构系统中关键链条存在的重要短板,挖掘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增值创效点长板,整合内部自身及上下游产业链条上的外部优势资源,借助外部长板优势弥补短板劣势的战略联盟产业协同机制,向集约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迈进,进行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的升级,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模式,实现产业组织内企业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

房地产开发系统有效控制的关键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情况,选择包括土地获取合作机构、设计机构、材料设备供应机构、建筑机构、金融机构、销售代理机构及物业管理机构等在内的战略合作伙伴,发挥自己的长板优势共同承担核心项目,各主体之间职能属性定位是配合与协作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产业组织建立后,相应的管理链条延长,管理幅度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应设置合理的管理层级机构,以免引起管理混乱及失控。

4 房地产开发系统控制关键能力培育

产业链专业化分工的真正奏效,需要产业组织具备全过程运作能力和系统综合开发能力。在国内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程中,土地开发、高杠杆率融资和预售共同构成独特的行业发展模式和盈利渠道。本文从资源配置的视角,重点探讨房地产开发活动中土地经营投资、资金使用、运营管理三个重要链节能力的培育建设。

4.1 土地经营投资

土地经营投资工作的有效性主要在于统筹解决“获地属性、市场属性、产品属性、客户属性”四个属性联动机制问题及“获取什么样的地块、是否有能力获取属性地块、怎样获取属性地块”获地工作机制建设问题。

4.1.1 四属性联动机制

企业获地决策的获地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属性、产品属性及客户属性,市场属性、产品属性及客户属性都将对获地属性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影响的大小反映了“获地属性、市场属性、产品属性、客户属性”逻辑结构系统的联动程度。

在市场属性与获地属性联动方面,一方面,国内市场结构由供给紧张变为结构性供给过剩的调整与变化会促使政府对供地种类、规模容量及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国内日益升级的企业竞争态势及向国外房地产行业热门地区企业进军竞争态势的加剧,导致企业获地的领域范围及获利空间进一步收缩。在这种状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能否获得稀缺性优质地块的压力无疑会更大。

在产品属性与获地属性联动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消费结构的变化,产品类型演进已经形成一定的逻辑序列,即由住宅占主体比重的业态向包括住宅、公寓、商业地产、产业地产、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等在内的多业态及原有逻辑系列的升级改造两方面转变。客户属性与产品升级转型息息相关,同时产品升级转型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占有市场的影响力。决定客户属性的消费需求出现多样化并且不断变化,日趋理性。购房客户群体需求行为一般是由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所决定的,根据马斯洛理论五个层次需求理论,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层次。因此,产品属性及客户属性直接导致购房客户群体有效规模的同步变化。

因此,企业获地的决策及成效主要是市场属性、产品属性、客户属性三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企业在土地获取的决策机制建设中,应高度重视城市发展、客户需求、产业环境重构、产品形态变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4.1.2 工作机制建设

企业空间扩张是一个组织行为,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为、组织内外部网络和发展战略。解决好“获取什么样的地块、是否有能力获取属性地块、怎样获取属性地块”获地工作机制建设问题,有赖于对行业形势的正确研判、盈利模式的合理定位、区域布局的完善程度、产业协同的能力大小等多个方面。其中,盈利模式的合理定位(土地溢价、产品溢价、品牌溢价、高周转获利等)对企业增长战略的发展方向及产业协同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业绩的实现乃至突破。当前以获取资源为目的的并轨是拓展市场的一个主攻方向。具体的土地经营策略是,以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经济预评估为基础,以增值创效为导向,预防和减少房地产开发活动的外部负效应,聚集房地产开发及合作主体共赢的整体功能效应,在识别筛选出关键优劣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立足于既有区域布局,兼顾规模与效率,利用资源储备信息数据库、容量数据地图、已有案例经验、后评估结果,进行资源梳理及缺口分析,识别投资规模边界,区分战略区域、常规区域、新型区域,实施优势区域精准深耕、潜力区域适度拓展、分类别管理等举措进行稳健扩张。

4.2 资金使用

资金管理是房地产开发运营管理的核心支撑。房地产开发资金运动过程是货币资金开始,分别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和成品资金,再回到货币资金形态之间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资金使用方面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资金投入与回收在时间上、数量上的不平衡短板。企业的资源分布取决于客户和投资者,是二者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投资者的价值目标制定及实现要重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同时投资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投资者创建的迎合客户需求的有效组织。房地产开发资金一般使用规模大,收益高,但风险也高。在房地产开发系统产业组织体系中,可以考虑在产业组织上下游之间借助股权合作的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超常规的资源汇聚、资产增值、资本扩张,必要条件下直接考虑采取轻资产的方式为金融机构代建。在资金使用方面,一方面,缺少资金或者运营负债高企甚至现金流断裂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致命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正常运营过程中,缺少资金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也是一种常态,不缺资金可能意味着不发展或者发展缓慢。资金使用的针对性策略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建立动态资金储量池,利用杠杆作用提升机制,盘活闲置,有效利用存量及高效利用增量调度,实现经营、投资和筹资现金流之间的转化利用,保持正向现金流,严控负债率。

4.3 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是在明确组织管控定位的前提下,涵盖信息储备、咨询服务、计划实施、监督考核、引导调整的一个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风险控制有机闭环管理整体。在房地产开发系统产业组织体系中,可以考虑借鉴制造企业采取灵活生产的方式,突出以销定产。

运营管理要重视实有资源管理转向虚拟资源的运用。运营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产品管理、工程管理、成本控制、营销管理等重要关键链条,合理处理好投资计划、运营节奏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实现战略部署、计划调整与绩效考核的接轨。产品管理要全面关注产品区域适配性策划定位、多元化的产品线优化组合结构、产品线的异地区域灵活复制及专利技术输出、产品线落位后评估及包括功能设计缺陷的优化等几个方面;产品策划定位完成后,按照“保安全、保质量、保进度”三个方面系统要求施行工程标准化周期规范管理;土地级差地租成本和房屋建筑成本是房地产的主要成本构成,前者是区位成本,后者是空间形成成本。成本高企、运营亏损与降本增效三个方面是成本管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运营成本尤其是空间形成成本进行全系统细化分类梳理,实施全过程管理是处理好以上三个方面问题的重要关键举措;在营销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要树立品牌建设对于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助力产品溢价、提升市场份额、积累融资等多方面优势的意识,重视物业管理对维护品牌、传播品牌、提升品牌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增量和存量的关系,重视去化效率,不要忽视由于库存高企造成的资金过度沉淀问题,一旦出现大问题,加之融资又受限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引起企业资金链的全面紧张甚至断裂。

5 结语

上一篇: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下一篇:电除尘器高频电源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