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整合(精选9篇)
医疗资源整合 篇1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 加强大型综合“三甲”医院同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整合, 从制度上确保大型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管理, 使区域医疗资源得到均衡配置, 确保患者方便就医、就近就医, 是医疗机构管理者需要研究的课题。而在资源整合过程中, 人力资源整合逐渐成为影响整合后医疗资源是否能够发挥最大综合效益的关键, 因此, 研究医疗资源整合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整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
关键词:医疗资源,人力资源,整合
目前, 我国的医疗机构发生了多项深刻的变革, 产权制度已从单纯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模式, 一些历史遗留的地方医疗机构、行业医疗机构逐渐实施属地管理, 如何安置处理好这部分医疗资源, 成为许多医疗机构管理者的难题。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合理均衡配置当地的医疗资源, 许多地区医疗机构管理者探索成立大的综合性医疗管理集团, 对区域性医疗资源进行整合。而医疗资源整合不能是形式上的算术叠加, 而要将全新的管理理念与医院实际相结合, 整合涉及的不仅是控制设备资产、技术与人才、资金与市场, 还有组织结构调整、管理风格差异、员工期望与文化融合, 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 人力资源整合是确保整合成功的关键环节。
1 医疗资源整合过程中人力资源整合容易出现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整合介入较晚, 缺乏周密的计划
在一些实施的医疗资源整合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 管理者更关注被整合医疗资源的资产、设备、医疗市场, 而对职工的关注过低, 造成职工的猜疑、焦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最终导致职工内心对整合的反感、不接受, 失去对管理层的信任, 影响整合后医疗资源的效率。
1.2 忽视整合过程中的文化整合
医院文化是一个医院的灵魂和核心, 任何一家医疗机构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积淀, 整合后, 由于医院文化的间接性和深层次性决定了其整合不像经济行为那样容易看到效果, 因此在整合过程中容易被忽视, 而原有的医院文化依然会在重组后医疗机构中延续并存在的, 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出现对立、冲突等困扰, 加大了整合后的工作难度。
1.3 高端人才的流失制约整合后医疗资源的发展
近年来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 使得医院在人才竞争上日益激烈, 整合后的医疗资源由于其过多的不确定性, 在人才竞争上处于极大的劣势地位。一些高端人才出于自身的发展和整合后人力资源的竞争, 有选择性地离开整合后的医疗机构, 使整合后的医疗机构失去部分人才、技术、市场, 降低了整个整合的预期值。
1.4 人力资源整合危机预案建立的缺失将影响整合的顺利实施
任何危机的爆发都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公众性、复杂性的特点, 鉴于危机带来危害巨大, 因此医疗机构管理者及整合双方要做好处理危机预案。由于整合的过程也是组织优化、人员重组的过程, 这中间不免会出现降职、调岗的现象, 从而在职工心中产生不满、紧张、忧虑、甚至仇恨的心态, 这些可能不会直接表现出来, 但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散播不利于医疗机构的流言、职工之间互相猜疑、大量核心员工的调离, 甚至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问题, 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整合危机中最严重的就是上访、罢工等极端方式, 这会给医院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以至于影响整合的进程。
2 人力资源整合在整个整合过程中的对策
2.1 整合前的准备
管理者要制订详细的人力资源整合计划, 深入整合与被整合资源的内部, 充分了解该医疗机构的组织结构图、薪酬福利制度、人财物的管理方式等。同时, 应详细了解高层管理, 以及对医院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关键人才、高端人才动态, 尽早与他们进行非正式沟通, 了解其对整合的态度, 并说明整合的缘由, 以及新医院对关键人才、高端人才的态度和政策。通过沟通让职工了解整合的动因、目的和效应, 让职工找到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定位, 以尽量减少因整合产生的恐慌情绪及人员流失。
2.2 整合中的落实
根据整合前的调研制定的政策和计划需要有强有力的执行, 明确人力资源整合的目的、态度, 为确保整合后医疗资源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公开选拔具有一定管理才能和诚实可靠的的人员担当部门主管。由于整合后人力资源的重叠性, 需要制定好合适的职工任用原则, 确保职工利益和整合后的医院利益不受损失, 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2.3 整合后的跟踪
整合完成后在最初运行的过程中, (1) 加强监督, 完善监督机制, 落实好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规定和激励措施。 (2) 加强文化整合, 通过不断地组织活动和人员培训, 形成一种新的医院文化。 (3) 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 增强职工对整合后医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激发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职工在新的医院中更加勤奋的工作。医疗资源在深化改革中重组是大势所趋, 其成败关系到医疗系统改革的成败。在目前的实践过程中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 只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 不断地完善, 通过不断地资源整合, 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 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邢茂迎, 张鹭鹭, 王新光, 等.转型期医院医生资源供需匹配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9 (2) :95-97.
[2]龚幼龙, 严玲, 冯玲芳.农村卫生人力的工作量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及事业管理, 1997, 17 (4) :12-13.
[3]毛宗福, 王永棣, 刘继强, 等.湖北省卫生人力资源情境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9 (3) :140-144.
医疗资源整合 篇2
为进一步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按照国家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今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区实际,促进我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让困难群众既能参保也能享受到参保后的相关待遇,维护社会稳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整合医疗资源,在区社保中心居民医保办事机构增设区医疗救助机构办事窗口,整合医保和救助部门各自掌握的居民参保、就医信息、申领低保等资源,既是医保窗口又是救助窗口,为困难群体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简化救助程序,在救助对象享受医疗保险报销的同时,救助机构对医保机构的审核予以认可,随时救助,救助对象自动享受医疗救助待遇,方便群众办事,免去以前个人申请、社区街办审核的办事流程。
三、完善救助服务,依托“金保工程”居民医保系统及时掌握救助对象就医情况,变事后救助为事前、事中救助,为救助对象提供及时救助,解决救助对象无力支付个人垫付费用而放弃治疗的问题。
医疗资源整合 篇3
医疗资源整合 (healthcare resource integration) 是在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与配置, 提供更有效率、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实现规模经济。近年来, 我国的公立医院改革实践对纵向医疗资源整合进行了一些探索, 然而对横向医疗资源整合涉及较少。本研究在借鉴国际横向医疗资源整合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公立医院横向医疗资源整合的内涵, 为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供思路和方向。
1 国际横向医疗资源整合的内涵和形式
医疗资源整合的程度取决于本地医疗卫生市场发展的情况以及一系列的因素, 包括哪些服务提供者将进入整合系统, 以及整合系统中卫生服务的比重如何等。一般而言, 整合分为两种:横向整合 (horizontal integration) 和纵向整合 (vertical integration) 。
泛美卫生组织于2007年对两种整合方式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纵向整合是指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具有不同功能、提供不同服务的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3]。而横向整合是指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具有相同功能、提供相似服务的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3]。纵向整合将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医疗机构组成集团, 进行统一的管理。其目标主要是增加服务的可及性和连续性, 从而促进质量的改进及效率的提高[4]。横向整合使提供相似水平服务的医疗机构形成一个集团, 进行统一的管理。它通常需要联合组织的资源, 其目的是发挥规模经济, 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4]。可见, 纵向和横向资源整合都有助于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然而横向资源整合的重点在于实现同能级医疗机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 这是区别于纵向整合的核心内容。
瑞典学者Runo Axelsson[1]在对公共健康领域的整合和协作理论框架研究中根据整合的不同形式将横向与纵向整合分为不同的维度, 框架图1所示。
协调是一种纵向整合程度高、横向整合程度低的方式, 主要由高级别管理层作出整合的决策自上而下地实施, 例如通过层级机制来进行监督和控制。合作是纵向和横向整合程度都较高的方式。整合的方式通常基于层级管理, 同时也根据整合机构的意愿进行相互调整, 即管理层的决策非常宽泛, 为不同机构之间确定非正式的合同与交流给予了足够空间。协作是一种横向整合程度高、纵向整合程度低的方式, 大部分的整合是通过机构间自愿协议和相互调整来实现的。这种方式的整合给予不同机构之间共同合作的意愿, 并通过详细的合同与沟通来实施。合同是纵向和横向整合程度最低的一种方式, 通常缺乏整合, 不同机构在市场上相互竞争, 而竞争关系可能导致机构间通过合同关系而实现某种整合。
学者Thomas Wan、Blossom Lin和Allen Ma在《整合卫生服务提供系统中整合机制和医院效率》的研究中提出, 为实现整合的医疗服务体系, 主要有6个方面的整合机制[2]: (1) 信息整合 (informatic integration) , 主要指在整合的医疗服务体系内使用自动化的应用系统来实现临床功能和管理。 (2) 疾病管理 (case management) , 指临床实践的整合, 在整合的医疗服务体系中注重团队的协作。 (3) 医生与医院的整合 (hybrid physician hospital integration) 。由于国外的许多医生为独立或联合开业, 并不从属于医院, 在医疗资源整合中往往还包括医生团体与医院的合作。 (4) 医院后向整合 (backward integration of hospitals) , 指将独立的门诊中心、医院门诊中心、门诊手术、初级保健部门和精神卫生门诊与医院整合。 (5) 医院前向整合 (forward integration of hospitals) , 指建立医院与家庭卫生保健、临终关怀、躯体康复门诊、康复保健、护理院及其他长期护理的联系。 (6) 服务差异化 (services differentiation) , 主要是指通过整合一系列高科技的医疗服务实现服务的差异化。
上述这6种整合策略可以根据需要运用在横向和纵向医疗资源整合中, 旨在提高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技术效率, 降低成本, 提高服务质量。
2 国际横向医疗资源整合的方式与实践
国外医疗资源整合于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欧美发达国家, 先后出现了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两种模式, 其中横向整合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5]。据统计, 在20世纪90年代, 美国超过2/3的床位都加入到了各种医疗体系、联盟和医疗服务网络之中[6]。加拿大[7]、挪威[8]和瑞典[9]等国家也都进行了大量的医院间横向资源整合活动。
2.1 横向整合的动因
对医疗资源的横向整合, 是发达国家在面临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困境后控制卫生服务供方数量的必然举措[10]。医院进行横向医疗资源整合旨在实现两方面的目标:一是效率目标, 通过医院间医疗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优化配置, 提高效率, 减少冗余, 稳固经济状况;二是可及性目标, 即通过与其他医院的合作与联合, 延伸服务的网络, 使医院的服务在更大区域和范围内具有可及性。通常, 在进行横向整合时这两个目标有所重叠, 医院往往难以区分整合的真正目标究竟是提高效率还是扩大可及性。主流的观点是将两个目标结合起来, 认为横向整合主要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 通过增加病人服务量、共享设备和服务、集团化采购等方式实现医院的经济性, 降低成本[11]。
2.2 横向整合的方式
对于自治而独立的医院而言, 横向资源整合的方式包括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整合活动[11,12]: (1) 兼并 (merge) 或联合 (consolidation) 。最为完全的整合是对两所或多所医院的兼并或联合, 在服务和机构上达到完全合一。严格而言, 兼并与联合有所不同, 兼并之后其中一个机构仍维持着其原有的名称和法律地位, 而联合是指原先分散的机构完全合并为一个全新的实体。兼并或联合之后, 各医院的资产归属相同, 并且具有联合的管理和执行功能。这种整合方式的动因通常为:实现规模经济、集中管理优势、获取的资本增加, 减少冗余服务和人员。 (2) 医院集团 (multihospital system) 。指单一的公司实体拥有、租赁、资助或管理两所或多所医院。集团下所有医院的资产归属相同, 但是各医院拥有独立的董事会和管理者。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乡村医院纷纷加入医院集团, 约有40%的医院附属于同一个医院集团。 (3) 医院联合体 (consortium affiliation) 或医院网络 (hospital networks and alliances) 。指同意参加合作的医院所组成的集合体, 这些医院通常都保持着独立的资产所有权和管理结构。这些医院愿意进行横向整合是因为他们对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有需求。20世纪80年代这一整合方式在美国逐渐流行, 各医院既可以保持自治的法人身份, 同时又可以从一些联合的活动中获益, 例如人员教育项目、人员招聘、服务共享以及立法上的支持。 (4) 集团化采购 (group purchasing) 。指一种制度安排, 旨在通过对物资供应和服务的大规模采购、竞标以及合同协商来降低成本。参与集团化采购的医院需要有最低的标准、确保库存空间, 并与制定的管理者之间进行信息分享。集团化采购既可以存在于非常松散联系的医院之间, 也可以在紧密联系的医院集团内实施, 因此, 集团化采购与前面几种横向医疗资源整合的方式有一定重合。然而, 集团化采购设定了横向整合的最低边界, 在这种整合方式中各医院的参与度最小。
2.3 横向整合的实施情况及效果
横向医疗资源整合能否实现规模经济的目标, 大多数研究给予了肯定的结果。如, Burda和Greene[13,14]认为在整合后的一段时间内可以达到规模经济, 降低单位医疗成本。Lynk和Lesser的研究认为在兼并的医院实现临床整合更能够提高效率, 但可能需要克服地域和政治上的挑战[15,16]。美国的一些医院通过与知名医院组成医院集团取得了成功, 包括美国联盟医疗体系 (Partners Health Care) 、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edical Center, UPMC) 和萨特医疗集团 (Sutter Health) , 并因为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而从医疗保险支付方获得了更高的补偿水平[4,11]。
也有部分研究认为, 医院的兼并或组建医院集团后需要在整合中关注整合的规模、服务的质量和成本的控制等前提, 否则并不必然产生规模经济和质量改善的结果的初衷[2,9,17,18,19,20]。
2.4 横向整合的支撑条件
在横向医疗资源整合的实践中, 信息化是一个重要支撑。随着发达国家统一的电子信息系统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EHR) 的广泛建立和覆盖, 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实现患者信息、服务信息、科研信息、采购信息、设备信息、检查结果等全方位信息的无障碍交流和一定权限下的共享。因此, 一些学者认为信息化本身就是医疗资源整合的一种方式。
除信息系统外, 还有一些非物质的条件对资源整合起到促进作用。例如, Shortell和Hull认为在发展整合医疗服务体系中, 促使整合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医生的领导力、临床整合以及发展集体实践。Fox认为确保整合成功的因素中包括信息、技能、患者、管理和服务能在不同的机构间共享[2]。
3 本研究对于横向医疗整合资源内涵的界定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的结果, 本研究对公立医院的横向医疗资源整合内涵进行界定。
3.1 定义
公立医院的横向医疗资源整合是指旨在达到社会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由相同级别或能级的公立医院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实现同一能级不同医院的医疗资源有机组合与共享, 从而提高公立医院的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成本, 减少资源的浪费和重复配置, 改善服务质量,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由于公立医院所拥有的医疗资源从本质上讲具有公共属性, 理应在公共主体间合理地安排使用, 同时也具备整合使用的条件。因而, 不同公立医院之间的资源整合可以看作是公共资源在不同公共主体之间的调整与再配置。
从广义上讲, 公立医院的办医主体行使出资人管理职能, 对同一级别公立医院之间的医疗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预算、分配、调控、管理, 以使公共医疗资源达到优化配置的所有活动, 都是横向医疗资源整合的具体实现形式。
从狭义上讲, 横向医疗资源整合是在公立医院办医主体的统筹指导下, 各个医院之间通过加强交流合作、开展集中委托服务等方式, 积极探索医院之间人、财、物等医疗资源进行组合与共享实践, 包括机构整合、学科整合、科研平台、设备共享、委托检验检查、集团化采购等, 从而改善公共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3.2 理论模式
由于公立医院医疗资源的多样性, 包括人才、学科、技术、设备、信息、管理等, 横向医疗资源的整合内容非常丰富, 可以仅整合上述资源中的一种, 也可以同时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同时, 横向医疗资源整合的程度可以是紧密型的, 也可以是相对松散型。因此, 从理论上来说, 根据整合内容及整合程度的不同情况, 公立医院之间的横向整合可以有多种模式, 其中常见模式如下:
3.2.1 机构整合。
机构整合指不同的医院之间从机构建制上或者从管理、服务上进行一定的合作, 包括一所医院对另一所医院实行兼并, 或不同的医院组建医院集团或医院联合体。兼并比较适合于两所医院的发展程度有一定差别的情况:一所医院实力雄厚、资源丰富, 另一所医院业务发展相对受限。通过机构整合, 可以借助优势医院的资源和管理经验, 提升弱势医院的业务能力, 实行强弱联合、错位发展。例如, 综合医院对专科医院的兼并或托管。组建医院集团或医院联合体, 可以由某一处于强势地位的医院牵头, 其他医院加入这一集团或联合体, 也可以是由几个实力相当的医院共同构建, 一般为紧密型合作。
3.2.2学科整合。
学科发展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学科整合主要是通过不同医院之间围绕同一学科建设和发展, 共享学科相关的资源 (包括人、财、物) , 从而实现学科的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 共同促进和提升不同医院的学科发展水平, 一般为紧密型合作。
3.2.3 人才整合。
人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才整合主要是根据医院发展规划的重点, 从具有人才优势的公立医院引进人才, 通过机制设计, 实施人才共享, 从而带动医院学科、部门的发展。如, 共享学科带头人。人才整合一般为紧密型合作。
3.2.4 管理整合。
从广义上讲, 管理整合是指办医主体依据出资人管理制度, 对所辖的全部公立医疗机构实行统一的规划、预算、绩效评价、资产监管、审计等管理制度, 是在办医主体这一层面规划和调整医疗资源, 以使资源优化配置、合理使用。
从狭义上讲, 各公立医院的内部运行管理或者是某一部分的管理服务功能可以委托独立的机构来进行, 从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 节约管理成本, 提高效率, 例如后勤的集团化。管理整合一般为紧密型合作。
3.2.5 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指公立医院之间患者信息的互联互通, 减少重复的诊断、检查和治疗;同时借助不同医院的技术优势, 通过信息的传输实现远程诊疗, 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率的服务, 一般为松散型合作。
3.2.6设备和仪器共享。
某些医院拥有大型的医疗仪器设备, 从仪器设备的服务能力而言, 能够为其他医疗机构的患者提供服务。为防止医疗仪器设备的过度配置, 医院之间可以实行共享, 既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也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一般为松散型合作。
3.2.7 集团化采购。
有效整合课程资源 篇4
语文备课组几位老师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体语文老师一盘棋的思想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得益于备课组老师充分挖掘和有效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得益于全体学生的勤奋努力和不懈奋斗;得益于学校领导的人性化管理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一年来,我们特别注意开发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就是到了初三,我们也没有放松这一点。我们具体的做法是:
一、瞄准中考,科学使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因此我们备课组从初一开始,就不仅仅拘泥于教材,而是转变教材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首先,我们根据教学需要重组教材。我们跨越三年的教科书,系列安排教学内容。如我我们把八上和八下几个单元的文言文进行重组,把《山峡》《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等几篇描写山水的美文放在一块教,让学生几篇文章异中有同,同中又有异,尽情欣赏古人为我们描画的奇异优美的山水;把《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放在一块教,上完后进行比较,比较两位作者同在被贬谪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有何异同。通过重组教材,重点培养学生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能力。不仅几册书的内容可以重组,就是一本书中六个单元的顺序也可以根据需要打乱重排,这样根据教学需要、根据学生情况重组教材,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根据教学需要补充素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还可以寻找更多的例子,更好的例子。我们大胆改革教学内容,使之与时代要求与学生实际相吻合。如对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教学,如果光用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教社教材上的议论文选文不够规范。在九年级(下)有一篇文章《敬畏自然》,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我觉得当作议论文来教更好些)。作为初三的语文老师如何处理这样一篇文章的教学呢?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点小小的尝试,那就是在教这一课之前,我们选取了《谈骨气》《理想的阶梯》《俭以养德》《说疑》《想和做》等几篇规范的议论文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对议论文的基本常识有了感性的认识,这样以后学生再学《敬畏自然》就比较轻松,对像《敬畏自然》这样的文艺性议论文也有了清晰的认识,学习起来轻松愉快。
再次,我们注意艺术地处理文本。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深)教,美文美教,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化平淡为神奇,变无味为有味。充分地开发利用课本这个资源,充分利用文本的价值,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之中进行教学,让同学们身心愉悦地进行学习,不仅让同学们学得快而又记得牢,更让同学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及学习语文的乐处。所以,就是到了初三,学生们也没有对语文产生厌倦感。
二、关注学生,开发他们感兴趣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尽管初三学习任务紧张,但是我们还是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努力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有过以下一些尝试:
1、利用网络资源
运用网络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集声音、文本、图形、图表、图像、动画于一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可触可感,这种方式将教学内容立体地、多维地、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歌声、电影电视进入课堂
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我们就把一些流行歌曲引进课堂,引导他们赏析歌词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素养;学生喜欢看各种电影,喜欢看电视,我们就适当地引进电影电视的片断引进课堂,引导他们学习电影电视高超的情节构思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构思作文的能力。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提高了他们备战中考的能力。
三、关注“学情”,巧妙挖掘课堂动态资源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如若教师只把课本看成教学资源,忙于滴水不漏地展示自己的教案,而滔滔不绝,或只醉心于讲解系统的知识,而对学生的学情置若罔闻,那么,这样的教师肯定是不受学生欢迎的,他的教学效果也是不会好到那里去的。
初三的课堂教学,关注学情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初三同学课程紧,任务重,压力大。如果孩子上课情绪不佳,不愿听课,教师讲得再好也没有用。我们备课组老师互相提醒,一定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反映,机敏地去把握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用心去倾听、去洞悉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当我们发现孩子课堂中的亮色,不妨就为他们高声喝彩,也许他们就会成为一座大山!如初三(4)班的赵心蕊同学,原来比较害怕学习语文,甚至有点讨厌学习语文,但有一次他上课回答问题比较好,老师抓住这个契机,好好地夸奖了他。从那以后他对语文的态度逐渐好转,甚至有些喜欢语文了,上课非常积极,作业也比以往用心了,中考语文考了101分的好成绩(以前最多考80几分)。
四、贴近中考,有效整合各类资源
初三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到了初三第二学期,可以说进入了备战的关键阶段。复习工作全面大展开,我们前期横向梳理课本,纵向梳理考点,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后期小收口,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消灭盲点。
我们语文组全体教师分工协作,整合初三的有效资源,王老师负责筛选《语文报》中考版上的最新信息和最新题型,负责传达给备课组其他老师;苗老师、白老师负责对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进行分类筛选,高老师负责筛选语文积累与运用上的最新题型和文言文阅读最新题型,李老师负责对三种现代文阅读最新题型的筛选;董老师负责对学生易错的字词和名句的搜集整理;王老师负责对各地市一模二模试卷的题型的筛选。我们还约定,备课组老师无论谁发现好的文章或资料,都大家共享„„这样,老师吃了一些辛苦,但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让他们花不多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
虽然初三语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试题和考卷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医疗资源整合 篇5
关键词:医疗保障,资源整合,上海郊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到2011年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笔者通过对上海市郊某地主要医疗保障资源及其运行情况进行研究, 为上海郊区推行医疗保障资源整合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1 基本现状
作为上海郊区,该地现有医疗保障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保)、小城镇医疗保险(镇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居保)、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合作医疗,中心城区不存在)及少儿住院医疗基金等,笔者对其2008年的总体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008年,该地累计参加城保、镇保、居保及合作医疗等四种保险的人数为71.2万人(镇保对象主要为失地动拆迁居民,为弥补镇保门急诊保险不足,镇保参保对象中的18万人同时参加了合作医疗,交叉部分已扣除)。当年诊疗产生医疗总费用91 306.8万元,医疗保险支付55 839.8万元、报销率64.0%。门急诊医疗5 744 658人次,总费用49 489.6万元,保险支付33 967.9万元、报销率68.6%;住院58 417人次,总费用41 043.8万元,保险支付21 238.5万元、报销率51.7%。其中:参加城保15.2万人,全市统筹核定支付总量指标21 019.1万元,医疗总费用为27 660.4万元,保险支付21 904.1万元、报销率79.2%;参加居保9.1万人(其中同时参加少儿住院基金7.5万人),医疗总费用3 348万元,保险支付1 641万元、报销率49.0%;参加镇保及合作医疗保险总人数为46.9万人(其中合作医疗同时参加少儿住院基金5万人),医疗总费用60 198.4万元,保险支付32 294.7万元、报销率53.6%。
2 主要问题
尽管医疗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由于保障险种的差别与分离,不利于医疗保障制度的均衡化、一体化发展,以下问题应予重点关注。
2.1 制度上有差别,缺乏统筹机制
由于各种医疗保障制度自成体系,导致同一社会保障功能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缺乏有效的统筹机制,增加公共服务成本。一是不同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群体差异较大。城保主要覆盖职业稳定、收入稳定且相对较高的工薪阶层,合作医疗主要覆盖农村户籍群体,镇保和居保主要针对城保和合作医疗不能覆盖的群体,具有明显二元结构特征。如,报销起付标准不一,同样疾病用药规定及处方费用控制标准不同等等。二是不同医疗保障管理分离。目前城保、镇保、居保在劳动保障部门,合作医疗在卫生部门,少儿住院基金则在红十字会,相互间管理体制体系独立、运行独立,即便城保、镇保、居保在同一体系内也是独立运行,不能形成医疗保障制度合力。三是监管制度有待完善。总体上,各类医疗保障资金运行监管都以服务管理为主,而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及其保障资金使用合理性的监管力度不够。
2.2 水平上有差别,保障不够公平
医疗保障承载的是保障大众基本健康权益的社会公平,但目前的医疗保障因身份不同而接受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安排,导致保障水平差异很大,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1]。在医疗消费上,2008年城保平均每个参保人每年产生医疗费1 820元(如果考虑城保重病到市区三级医院诊疗因素则更高)、镇保及合作医疗1 402元、居保367元,城保是镇保及合作医疗的1.3倍、居保的5倍;医疗保险支付率分别为79.2%、53.6%、49.0%,城保支付额是镇保及合作医疗的2.1倍、居保的8倍。在医疗频率上,平均每个城保参保人每年门急诊8.5次、镇保及合作医疗8.8次、居保3.5次;城保参保人每10.5人每年住院1次,镇保及合作医疗、居保则分别为每10.9个、82.7人每年住院1次。这些情况反映出不同的医疗保险导致医疗可及性及保障水平的较大差异,也是医疗保障不公平的具体反映。
2.3 运行上有差别,浪费有限资源
一是分散的管理体制和独立的运行机制,导致有限的医疗保险资源浪费。如,镇保参保人门诊医疗,进入合作医疗报销,按平均每人个人帐户300元计,该地每年重复进入合作医疗结算涉及金额就达5 400万元。二是管理交叉,浪费管理资源。如,居保参加对象中的少儿占82.4%,产生医疗费用的报销分别进入居保和少儿住院基金通道结算,管理机制复杂,浪费管理资源。三是不同的医疗保险,给高保障水平对象留下过度医疗空间。城保与镇保及合作医疗参保人的门诊频率相当,但城保的门急诊均次费为125元,是镇保及合作医疗均次费88元的1.4倍。生活在同一环境,如果镇保及合作医疗的支出满足了门急诊医疗的实际需要,那么城保可能就存在过度医疗问题,高出的40%与我国20%~30%“过度医疗”现象导致医疗资源浪费,医疗保险基金的浪费和流失比例不低于50%[2]相当,绝非偶然。
2.4 管理上有差别,增加道德风险
由于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医药费用控制机制不完善,给医疗供需双方留下不同的道德风险空间,如医方受经济驱动及医疗安全衍生防卫性医疗,患方追求“高档”医疗[3]。门急诊医疗主要体现为医生个体医疗行为,与患者面对面时容易达成利益共同体,医患双方的道德容易失范,发生不必要的医疗行为,增加医疗开支,如普通感冒动辄输液、使用抗生素,既浪费医疗资源,也给未来医疗留下耐药隐患。而住院医疗主要体现群体医务人员针对病人施治,道德风险则相对容易控制。门急诊均次费城保分别是居保及镇保与合作医疗的1.4倍及1.5倍,而住院医疗均次费城保只略高于居保及镇保与合作医疗,就反映了这一问题。同时,由于城保保障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医疗保障,也会产生“一人城保、全家享受”的非正常现象,尽管这种情况的实质是医疗保障资源的再分配、平衡,但却滋生出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长远来讲,其副作用甚至超过这些非正常医疗行为本身。
3 主要建议
《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全民医保的发展方向,政府将加大对医疗保障的投入,为医疗保障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契机。目前,该地城市化水平已近70%,农民已逐步居民化,本地户籍主要医疗保障覆盖率已达95%以上,医疗保险资金总量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为实现医疗保障一体化[4]、均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推行区域医疗保障资源统筹整合具有可行性。
3.1 基本原则
3.1.1 资源统筹原则。
通过制度设计,实施资源统筹整合,将现行不同的医疗保障、救助等关联的各种资源,统一于一个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内,实行管理体制机制统一、保障制度规定统一。
3.1.2 公平均衡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不分户籍性质、职业差别,对区域内户籍人口推行无人群差别的医疗保障制度,政府投入向弱势群体倾斜,实现医疗保障筹资均衡,实行相同的医疗保险支付规定。
3.1.3 绩效提升原则。
多管齐下,注重提高效能。通过优化医疗保障事务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管理绩效。强化医疗机构运行管理,规避不当医疗及保险经费浪费行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降低医疗保障成本。
3.1.4 稳步推进原则。
医疗保障改革涉及面广,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福利。因此,医疗保障资源整合应按照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要求,通过深入调研,制定方案,以区为单位选择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进。
3.2 对策措施
3.2.1 加强组织领导,周密设计。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要把推进医疗保障资源整合,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政府公共医疗卫生责任,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有力抓手之一,建立医疗保障资源整合领导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医疗保障资源整合的领导、组织、协调、推进工作。二是着力规划设计。深入开展医疗保障资源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分析整合风险,制订规避风险对策。研究制订新的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原则上以现有城保制度为参照,明确并完善相关规定。制订医疗保障资源整合推进方案,明确新旧制度过渡衔接办法等。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医疗保障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政策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2.2 完善体制机制,有序推进。
一是调整体制、理顺管理。按照精简高效、减少震荡的要求,制订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方案,明确现有分散的各种医疗保障管理及其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分流办法。打破城乡医疗保障二元结构,努力实现医疗保障的纵向与横向公平[5],将医疗保险管理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制内,新农合、少儿住院基金、医疗救助等归并到现有社会保障架构的医疗保险体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妥善调配、分流现有工作人员,充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二是稳步推进、分步实施。按照循序渐进的要求分步整合,可先对已在同一体制内的城保、镇保、居保等进行整合、统一,实施一体化制度与政策,待运行有序后再将合作医疗保险、少儿住院基金及医疗救助等逐步纳入。
3.2.3 切实加大投入,落实资金。
根据“完善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机制”的要求,确保医疗保障资金落实到位。一是投入医疗保障基金。结合上海郊区实际,在原有不同医疗保障筹资的基础上,遵循“稳高扶低”原则,确保医疗保障资源整合后保险基金不断提升。城保原则上应维持现有筹资机制,继续实现个人和单位分担缴费。政府增加投入的资金,应用于补贴原有镇保、居保、合作医疗及少儿住院基金参保对象的保障基金,并随着经济发展及参保对象自身收入的不断提高,适当增加个人缴费额,以实现筹资均衡。原有政府安排的医疗救助资金直接投入到医疗保障基金统筹使用。二是投入运行管理经费。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及行政办公等日常开支,继续按照现行情况,由财政资金予以另行保障,不挤占医疗保险基金,
3.2.4 强化运行管理,提升绩效。
一是健全医疗保障行政管理及经办机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效能。完善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效率。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探索建立中介机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二是建立规范的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提高医疗保险资金使用效能。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改革和创新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强化药品购销监管,严防临床促销等不正之风,规避医患双方相互诱导的不当及过度医疗行为,达到“削峰补谷”的目的。三是推行医疗机构辅助检查互认,节约医疗保险资金。强化医疗机构检验、影像等辅助检查质量控制,推行纵向、横向医疗机构之间的结果互认、互通,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3.2.5 健全社区卫生,降低成本。
社区卫生承担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国外经验证明,70%~80%[6]的健康问题可以而且应该在社区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7],让居民保持健康少生病,生病后及早就近治疗,慢性病得到有效管理等等,无疑有利于降低医疗保障成本。一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避免追求广而全的社区卫生服务形式,注重提升全科医疗、慢性病管理及其他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吸引社区居民就近医疗。二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导向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居民形成社区卫生优先理念,鼓励优先选择“守门人”看病。三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激励机制。提高社区及乡村医疗服务人员待遇,建立纵向医疗资源有效整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上级医院专家到社区提供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彭湘红.关于医疗保险的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9(1):281-282.
[2]刘晓彦,葛开明.过度医疗的危害和治理的探索[J].劳动保障世界,2009(4):77-79.
[3]龚文君.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与防范[J].安庆医学,2007,28(2):36-39.
[4]顾昕.通向全民医保的渐进之路[J].东岳论丛,2008,29(1):6-11.
[5]龙晓枫.对我国现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缺陷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86-89.
[6]郝晓宁,李士雪,李湘江,等.美国、英国社区卫生服务概述及启示[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2):83-84.
医疗资源整合 篇6
1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
1.1 服务能力不强:
医疗机构欠缺, 工作环境艰苦, 工资待遇低, 人才匮乏, 是农村地区医疗资源配置的突出问题, 这与城市地区医疗资源的完备形成了鲜明对比[1]。很多乡镇医务人员缺乏系统培训, 在乡镇地区长期接触病种单一的大量患者, 诊治能力、临床思维薄弱, 缺乏对大病、重病的早期诊治能力, 再加上乡镇医疗机构临床检查设备的缺乏, 对村民的就医选择造成了直接影响。
1.2 工作量过大:
目前, 国家对农村卫生医疗越来越重视, 乡镇卫生院承担了很多针对农村人口免费检查身体的项目, 各乡镇卫生院都建立了公共卫生科负责农村居民的社会信息和预防保健工作, 如农村育龄妇女的“三查”, 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 儿童免费体检等。由于工作量大, 任务繁重, 且临床医生资源短缺, 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工作时间均非常紧张。
1.3 社会环境不佳:
当前, 医患矛盾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社会对医生的要求过高, 从医环境恶劣, 年轻一代害怕从医, 以致医务人员越来越少, 在职医务人员工作任务繁重, 沉重的工作压力不但影响了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 也常因顾虑太多, 从而害怕引起医疗纠纷。其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大大增加, 对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与基层医疗机构贫瘠的医疗资源产生了矛盾。
2 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优化办法
2.1 政府主导, 调节财政支出:
目前, 财政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有了明显增加, 基层卫生机构资金不足的状况有了很大缓解。但是根据长期的工作实践及相关调查, 我们认为政府应当尽量把农村医疗资源建设的费用全部纳入预算支出范围, 尤其是要加强对乡镇地区人口的医疗资源倾斜, 扭转乡镇地区人均卫生资源缺乏的问题。
2.2 加强卫生事业的全行业管理:
卫生事业的全行业管理需要从规划和监管两个方面着手, 其中, 区域规划是重点。我国现行的卫生管理体制是在当初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 重医轻防, 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因此, 必须打破这种情况, 根据区域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居民收入等来配置区域医疗资源, 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 合理配置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人员, 为创造一个公平、公开的农村就医环境而努力。
2.3 灵活卫生服务模式:
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优化, 不但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 也需要卫生机构完善自身的服务模式。如针对服务量过大的现象, 乡镇卫生院可以组织医疗人员“走出去”, 下到各个村庄为村民们做健康检查, 提高服务质量;也可以充分利用人口信息资源库中, 对各年龄层和各病种的信息化管理资源, 通过公共卫生科及时宣传和引导, 避免大量患者就诊时间过于集中, 更好地使用卫生资源, 从而使老百姓确实体会到国家政策的优越性, 为老百姓健康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
结语
就某个区域来说, 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先划出试点区, 等条件成熟后再普及。在配置过程中, 政府、卫生机构要各尽其责,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切实让老百姓能够为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 做到“早知道, 早预防”。
参考文献
医疗资源整合 篇7
一、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新思维——智慧医疗
在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智慧医疗这一新的思维模式应运而生。智慧医疗一般是指通过打造个人医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或者是健康人与医疗和疾病预防人员、医疗服务与政策管理机构、各类医疗检查与检测的医疗设备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逐步达到医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疾病治疗与预防的智能化。它是以医学信息大数据及医疗 “云”为核心,以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医疗物联网为基础,综合应用物联网、数据融合传输交换,移动计算和云计算等技术,跨越原有医疗系统的时空限制,构建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最优化的医疗体系,智能地满足相应医疗卫生生态圈内的需求。自2009年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智慧医疗是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供应链和智慧银行六大推广领域其中之一。
二、医学档案信息资源大数据是智慧医疗的基础
1.实时高速产生的数量庞大的各类医学档案信息资源是催生智慧医疗的“广阔的沃土”。在“大数据”环境下,医学诊疗相关的各类诊疗系统几乎每分每秒都在产生电子化数据,这些数据量相当之大、增长速度相当之快,所涉及的资料容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医疗机构经营决策的目的,需要处理的数据容量从MB到GB、从TB到PB,传统的分析技术和传统的影像存储与管理方法已无法应付,更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实际的需求。因此,面对如此庞大的且在急剧增加的医学档案信息,如何衡量信息的价值,及时有效地筛选出对医疗工作有用的、可供研究的信息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同时对数据处理的实时性、有效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迫切需要各种时效性强、具有高价值的融合医学临床实践信息资源以及医学影像档案资源的医学信息整合,并实现医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智慧医疗奠定扎实的数据分析基础。
2.形式多样的多结构医学档案信息数据为智慧医疗提供“花式” 的开发空间。随着医疗行为的不断拓展,特别是先进的医疗设备仪器的应用,医学实验室档案信息、医学影像档案信息(各种医学影像如MR、CT、X光片、超声、核磁共振等诸多医学影像检查所形成的影像资料)、病理涂片信息以及病例基础信息等产生的医学档案信息数据量越来越庞大且具有形式多样的特性,使医疗档案数据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产生了大量的半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的真实的医学档案信息数据。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医学诊断与医疗服务系统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历史性变革。虽然目前大数据技术在医疗领域大规模应用的条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随着高速物联网络、云计算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领域的诊疗与服务的发展趋势必将是以医学档案信息大数据整合技术驱动下的个性化、创新化、便利化,从而催生依据不同人群个体、不同需求目的、不同利益价值的更加多样、更加智能的“花式”智慧医疗。
3.医学诊疗的基础档案信息为智慧医疗提供广域的数据分析基础。在大数据环境下,医疗机构在患者入院的那一刻,医院医学档案信息便贯穿于医学行为的始终,医学档案的病例首页信息是数据源, 其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有病人基本信息、住院信息、诊断信息、手术信息、过敏信息、患者费用、治疗结果等信息。医学档案病例首页信息、 病房、门诊、观察室、医技等日常动态数据,通过对医疗档案信息的网络共享化管理,对各类工作报表、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报表、住院病人意外损伤和疾病控制、院内感染及医疗质量控制等统计报表进行网络共享环境下自动生成报表,进行数据收集,为智慧医疗提供广域的基础数据分析。
4.多形式、多渠道、多系统的信息资源分析是实现智慧医疗的手段。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医学档案信息资源,不仅存储了大量数字化的历史档案信息和现实生成的医学信息数据,还在现有基础上对不同系统的数据通过转换、连接等技术将所需数据传输到相关软件系统中,涵盖有:住院病人情况、床位利用情况、门诊工作指标情况及费用效益辅助分析等医学档案信息。通过智慧医疗可进行疾病分析并能自动生成报表和图表,使利用者一目了然地掌握疾病发病和发展趋势,更好地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同时,可实现工作业绩考核管理。此外,还可实现大数据下的不同数据库管理信息数据资源共享,最终依据利用者的需求和利用目的,采用先进检索和查询手段,提供更为具体、精准的数字化电子医学档案信息,使数字化医疗档案信息更好地融入医院管理整体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重要辅助作用,构建领先时代潮流的智慧医疗数字化服务方式。
三、智慧医疗是医学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归宿与价值实现方式
1. 移动医疗智能服务是实现智慧医疗最广泛的综合基础服务。 移动医疗就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是基于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在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医疗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终端智能科技进入医疗应用领域,智能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控以及运动监控设备近年呈现多样化发展。特别是移动医疗APP的问世,为智慧医疗开辟了新的服务模式,提供了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方式。传统医疗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移动医疗受到百姓青睐与追捧。从社会发展状况看,移动医疗的综合服务方式,主要体现在五种智能行为:医药产品电商应用;满足专业人士了解专业信息和查询医学参考资料需求的应用;满足寻医问诊需求的应用;预约挂号及导医、咨询和点评服务平台。未来预测,移动医疗的智能应用将成为下一个消费爆点,一些医疗门诊经营者也开始逐步将眼光瞄准到这片新医疗服务空间。
2.智能可穿戴设备与医疗结合的智能医疗方式为智慧医疗实现最精准的医疗保健服务。在现代社会,人们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获知自身的相关医学数据,从治疗走向预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可穿戴式智能医疗服务将进行个体的自身数据采集和分析量化, 通过移动设备直观地呈现给用户,可实现减少盲目地预防进补和过度治疗非科学性预防与治疗行为,同时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可穿戴便携式智能设备在医疗方面可实现心电、血氧、血压、血糖以及睡眠质量、运动耗能等多重数据监测,并通过手机、平板、PC等与终端设备无线对接,轻松实现个人的健康监控以及在线专业医疗咨询。同时,智慧医疗能让抢救变得更有效率,监测中心24小时监控和分析实时发送的心电和体征数据,让病人得到最及时的救治。在预防保健方面,智慧医疗可实现老人、儿童、孕妇等人群的保健服务,甚至可完成提醒用药、保健按摩等功能。可以预知,智能医疗将成为未来的一大科技趋势,并向多样化发展。
四、智慧医疗展望
1.智能化的临床使用新产品将应运而生。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医疗疾病预防与控制方面,不久的将来将会出现能够智能监控患者生命体征的绷带,提醒患者服药的智能药瓶,可以分析患者行走步伐并将报告发送给主治医生的智能计步器等等。而智能手术室无疑也是阐释现代医疗科技进步最好的例子,现在人们不仅可以在大型医疗中心见到,也可以在社区医院寻觅到它的身影。
2.无线医学信息传输使医疗行为将更便捷。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发展水平较高的医疗机构已经在使用无线技术进行远程监控病人和传输大量影像文件。今后这些设备将更快、更小、更方便,并具有更高的采样率。同时催生新兴的无线技术智能检测便携设施,医生只需将该一次性器械绑在或贴服在患者皮肤上就可以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且将数据传送到信息处理与数据存储中心。
3.超微细的医学检查与治疗将成为可能。随着光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国外的研究人员正在测试利用一个直径2mm的超敏感光纤探头通过普通内窥镜看到小至1微米的结构,如单细胞或细胞核的结构。基于探针的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最终可以降低结肠息肉切除的风险,数据显示,虚拟活检已经可以取代其他检查项目,包括巴雷特食管活检。该技术的应用将“非常有前途”,目前正在评估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切除大面积息肉的完整性,而目前的数据非常令人振奋。
4.临床治疗与临床用药的纳米医学技术将得到应用。随着纳米技术发展,纳米已经不仅被用来制造更轻的运动器械、更快的电脑芯片。现今,医疗产品也瞄准了纳米技术,纳米抗肿瘤药物已经问世,该药物的纳米粒子可以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影响, 目前正在试验。纳米技术还可应用于医学影像检查,使得图像更清晰,患者更安全。黄金纳米粒子可用于检测早期老年痴呆症。感染控制是纳米技术的另一个领域,现已研制出了纳米实验室防护服,这种防护服的纤维添加了纳米硅粒子,改变了布料表面张力和的活性,可以有效防护血液和呕吐物等污物;该材料还具有抗菌作用,可以在10分钟内杀死99.9%的微生物,目前正在接受实验,等待最终批准。
5.医学影像等检查将实现分子治疗。在临床检查中,医学影像学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该学科正在朝分子水平发展,已经从疾病诊断发展到疾病治疗,介入放射治疗的应用在临床治疗中非常有效,而在几年前这种方法几乎不可思议。如今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使用PET扫描发现帕金森氏症,通过视觉化检查确定癌症并确定化疗效果的智慧医疗。
医疗资源整合 篇8
关键词:战略理论,分析工具,医疗资源整合
2007年3月开始, 中平能化集团 (原平煤集团) 开始对下属46家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资源整合。整合采取纵向整合模式, 力争建立分级明确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以中平能化医疗集团总医院 (原平煤总医院) 为龙头, 9家二级医院、专科医院为骨干, 41家一级医院或社区服务中心 (站) 为触角的医疗服务网络, 使三级医院向医学中心发展, 重点解决疑难病症, 中等规模医院形成特色专科或区域医疗中心, 进行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 小规模院、所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 开展以预防保健为主的医疗服务。初步形成了大病进医院, 小病进社区, 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 合理地配置了医疗资源, 有效解决了“看病贵, 看病难”的问题。在实施医疗资源整合前, 我们通过SWOT分析工具, 对医疗资源整合的优劣势进行准确的分析, 确保了整合的顺利实施。
1优势分析
1.1总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已初步建立, 能够运用比较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实施管理。
1.2总医院经过50余年的发展, 积淀了浓厚和谐的文化, 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社会认可度。
1.3基于平衡积分卡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 员工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 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4人员整体素质较高, 拥有一批全市知名的学科技术带头人, 且后备人才储备较充足。
1.5从技术优势上看:随着2003年总医院利用政府贷款购置的9台 (套) 大型医疗设备投入使用, 医院在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总医院与北大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实行了紧密的联合, 使医院在技术、人才上形成优势, 此外, 经过长期发展, 总医院的创伤救治、微创外科、介入治疗、医学影像、器官移植等高精尖技术优势明显。
1.6从市场优势看:中平能化集团所属医疗机构遍布平顶山市区, 与当地居民血肉相连, 是邻居、工友和朋友, 多年的医疗保健关系十分密切。平顶山市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 这必将为我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
1.7高档次的科研项目带动了医院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1.8医疗设备配置齐全,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有良好的工作和就医环境。
2劣势分析
2.1基于政策原因, 国家对企业医院的相关扶持、投入政策不明确, 加之主辅分离后, 母体企业逐步取消对医院的补贴, 使医院在竞争中较其他医院仍有一定差距。
2.2除总医院实行全成本核算外, 其它基层医疗单位仍处在较高的成本状态下运营, 实施全成本核算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3“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仍需在广大医务人员中进一步加强, 在服务创新、方便快捷上多下工夫。
2.4部分医务人员依法执业意识不强, 缺乏人文素质培养和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 在服务过程中态度生硬, 演变成医疗纠纷。
3机遇分析
3.1中平能化集团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集团的组建十分关注, 在政策上提供经常性的帮助, 这些有力的支持, 必将为医疗集团的成功组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2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 明确了建立医疗卫生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机制, 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医疗领域, 这一政策对我院转变经营机制、加快发展步伐提供了机遇。
3.3医保全面铺开和新农合政策的推广为医疗集团的组建提供了机遇。
3.4中平能化集团公司提出了“大战略、大发展”的要求, 大力发展健康产业, 为医疗集团的组建提供了空间。
4面临的挑战
4.1医院分类管理和医药分开政策的实施, 促使医院内部的经营政策必须进行调整, 特别是医药分开将影响到医院的整体收入, 对医院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4.2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问题面临挑战。未来医院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
医疗资源整合过程中, 必须对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 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动态过程, 必须有详尽的计划, 明确的定位, 统一的理念及观念为支撑。SWOT分析工具为医疗资源整合理清了思路, 为医疗资源整合及相关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莉, 方鹏骞.新公共管理视野下卫生领域政事分开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2 (12) :4-6.
[2]维克多.R.罗斯福.谁将生存:健康经济学和社会选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3]顾昕.全球医疗体系改革的大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 2005 (6) .
医疗资源整合 篇9
一、问题
渝东南民族地区位于重庆“一圈两翼”战略位置中的渝东南翼, 是渝、黔、湘、鄂四省市交汇地带, 有6个 (区) 县, 面积22 799平方公里, 人口375万。两者分别占全市的27.7%、13.78%。也是一个集“老 (革命老区) 、少 (少数民族聚居区) 、边 (重庆的东南边界区) 、山 (武陵、大娄山区) 、穷 (均为国定贫困县) ”为一体的落后区域, 又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土家族集中连片的地区, 区域经济总量低, 产业结构级次低 (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小) , 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 是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最落后的一个区域, 加上民族社会关系十分复杂, 脱贫致富、逐步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等任务都还十分艰巨。
目前, 该地区在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方面, “三难”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一是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难。“看病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一些县 (区) 和乡镇还严重存在。而“看病难”, 主要是指“三难”:一是在本地区如县 (区) 接受较知名的医生和较好医疗设施的医院服务难, 而“权”、“钱”、“关系”这三大要素成了其中的主要障碍, 要想找一个知名医生看病, 要人上托人, 情上说情, 弯中转弯。二是到异地尤其是到大城市、大医院接受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难, 该地区的城乡居民普通感受到“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是大难” (居民原话) , 找知名医生看病更是“难于上青天”。三是在偏远农村地区日常看普通的病也很难。一些山村的医疗点由于设施、技术、服务态度等方面很差等原因, 村民享受不了日常医疗服务最基本的需要, 要到乡镇或县医院看一次病, 要在走一百多里路的基础上, 不一定能达到治好病的目的。
二是就医渠道畅通难。就医渠道不畅通是该地区医疗服务中的又一大难题, 主要面临四大体制性障碍: (1) 纵向的级别性障碍。现行的村 (街道) 、乡 (镇) 、县 (区) 、省 (市) 恰似金字塔结构, 若在住院期间, 要由下一级医院向上一级医院转院或就诊过程中, 要经历许多环节的审查和签字, 往往费时多, 周期长, 延误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间。 (2) 横向的地区性的障碍。由于受现行的行政区划分割中各地医疗政策限制, 往往屡屡出现舍近求远和“舍优就劣”的问题, 即放弃距家近的外省 (市) 县所辖的医院, 而选择本辖区的各方条件较差的医院, 因为不同辖区享受的医疗政策是远不相同的, 在本辖区看病可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这类情况在该地区四省 (市) 交汇处的秀山自治县最具有代表性和尤其严重。 (3) 所有制等级的障碍。我们的现行医疗体系的设置和安排, 在很大程度上留下了传统计划经济痕迹, 这就是所有制的等级差别, 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国营企业职工、集体单位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民。目前, 中国享受医保的群体之所以呈现出“农民、城镇居民、城镇职工”这种群体的三元结构或称之为“金字塔”结构状况, 渊源于此。 (4) 人为的等级 (级别) 障碍。在每一类群体之内部, 又还分成若干级别, 级别不同, 享受医本保待遇的是不同的, 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森严的级别, 诸如该地区目前存在的所谓正厅级、副厅级、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科员等等, 而国有企业领导与领导以及不同级别的领导在享受医保的差别是十分鲜明的。享受医院级别、经费报销额度以及相关如护理条件等方面的差距都是较大的。 (5) 合作医疗定点与非定点的障碍。该地区的合作医疗定点是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 而被指定点又不是按所制定的标准确定, 人为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医疗条件和技术较好的医院和信誉较好的药店, 不一定能被确定为合作医疗定点。而部分被指定的“点”又恰恰不具备相关的设施和技能, 这道障碍是够高够大的。
三是医疗费用降低难。而“看病贵”则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药费虚高性昂贵。一瓶 (盒) 普通的药, 在一些乡 (镇) 或村 (街道) 合作医疗点的价格是正规的医院或药店的3~10倍不等。二是到县级以上的医院尤其是在大城市、大医院看病诊断诊疗费用高, 一些药品和较精密设备检查费用高得让病人难以承担。三是农村加入新农合组织的负担费用反而更高, 这是该地区最普遍的通病, 两人同样的病在治疗过程中, 加入新农合的人所承担的费用是未加入者的2~20倍不等。
二、原因
上述问题主要是体制方面原因所致, 表现在四个方面:
1. 空间上的城乡二元结构。
在中国起了极大消极影响作用的城乡二元结构, 历史跨度之长, 歧视作用之大, 涉面领域之宽广, 负面影响之深, 是中国改革中的一大顽敌。由于人为地画地为牢地将公民分为“农村”和“城市”两个对立的板块, 客观上就形成了两个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上有重大差别的社会等级, 除了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尤其是公民对于居住地和劳动地点进行选择的自由等弊端外, 还形成了城乡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而首当其冲的要数教育和卫生以及相关的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 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对农村板块, 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 渝东南地区在各方面基础设施的投入中国家财政仅占40%, 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民自己来承担。
由于这种旧体制的潜在辐射, 在城乡医疗卫生体系的设置及其资源配置上, 尤其是在合作医疗的政策上折射出深深的旧体制痕迹和明显的烙印。从医疗设施、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医疗价格到医疗效果这些从方方面面体现出来的强烈反差, 使人一目了然。所以, 在新农合的加入方面, 一些乡镇和村的参合率仅为50%~70%不等。这些地方的农民认为, 改革开放和发展并未给他们带来多大好处, 对发展成果的受益率满意率较低。这些问题不利于民族团结, 严重地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1]。
2. 群体上的等级三元结构。
目前中国城乡医疗保险政策及其体系由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保这三类保险组成。这种由上到下的“金字塔”结构, 其等级是十分明显而严格的, 即享受的优惠内容是有较大差别的。诸如参保方式、缴费率、报销额度和报销方式等方面和环节, 都有严格等级界限。渝东南地区是按重庆市2008年底出台的有关政策执行。如在补偿方面差别就有:一是区域差别, 将全市划分为主城区、主城拓展区和渝东北及渝东南地区三个区域;二是标准差别, 按不同区域分别设定补偿标准:除住院报销封顶线均为3万元和三级医疗机构起付线均为1 000元外, 各区域的住院报销比例和起付线都不同。主城区乡镇级医疗机构的补偿比例为60%, 县级为40%, 三级医疗机构为30%, 报销起付线分别为100元、300元和1 000元;主城拓展区乡镇医疗机构补偿比例为65%, 县级为45%, 三级医疗机构为30%, 乡镇和县级医疗机构报销起付线分别为50元、250元;渝东北及渝东南地区, 乡镇医疗机构补偿比例为75%, 县级和三级医疗机构分别为50%、40%)
可见, 随着三大板块的群体及其所在区域的不同, 享受的优惠政策则是泾渭分明 (重庆市新农合住院补偿新标准于2008年8月起实施) 。调整后的住院补偿标准, 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个人缴费标准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 住院补偿封顶线也由原来的1.2万元提高到3万元。现在的关键是由于各个复杂环境的不透明致使政策落不到实处。
3. 布局上的资源梯级结构。
在医疗资源的配置、布局和重点安排顺序上, 是按由大到小即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集镇、农村五级阶梯制设置。从医疗设施、医疗技术到相关条件的配置, 从医补政策到操作措施都是呈严格阶梯状的, 城市越大享受的综合条件越优越。而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市场潜力最大、综合条件最落后的农村处在最落后的和无关紧要的位置。据有关部门统计, 病员“涌现率”与这种资源布局即由大到小的阶梯排列状况是完全相反的, 许多怪病、大病以及普通病是中小城市和农村居多。加上目前医疗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方便体制和机制又还未建立健全, 绝大多数就诊者“向上靠”、“向上涌”的现象十分突出 (相争到上一级医院看病) , 而另一些医院的同类资源则完全处于闲置状态, 这里就直接形成了既供求十分矛盾突出, 又布局不平衡的状况。
4. 管理上纯本辖区居民的板块结构。
无论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还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范围都是有严格行政区划的户籍限制的。重庆市的相关政策规定,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和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范围分别是:具有本市城乡户籍的农村居民和不属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城镇居民, 包括中小学阶段的学生, 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和少年儿童, 以及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凡户籍在该地, 出生90天以后的农村居民及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均可参加 (没有年龄上限) 。另外, 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学生平安保险的人员不必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个政策影响的面是十分宽广的, 影响的力度也是巨大的, 尤其是来本地区务工的外地民工, 被拒绝在优惠政策的门外。
5. 监控机制失衡。
城乡医疗体系运转需要严格管理和全程监控, 可这方却是一个致命的薄弱环节。仅在新农合这一块, 2009年该地区的一些县出现了许多对民族地区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社会问题, 尤其是套取、骗取医保金、销售和使用非正规药物等问题。使国家制定的旨在利民惠民的政策及其设置的方案大打折扣。
三、对策
1. 思想上——彻底革除重城轻乡的旧观念。
建国以来, 中国较严重的令人愤愤不平的一个现象就是“鄙农”、“贱贫”、“弱农”、“伤农”的思想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类社会问题, 此类观念并从国家的各种体制、措施和社会的行为中泛现出来, 诸如伤农最利害的“剪刀差”;伤人最利害的“二元户籍制度”;伤心最大的“二元福利政策”等等。乡不如城、农不如非农, 城市居民户口成为中国人的生存和追求底线。这些陈腐观念导致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 称乡人为“乡巴佬”、“农二哥”、“土包子”、“土老冒”、“黄泥巴脚杆”。可以说城乡矛盾是衍生和加深中国各类矛盾的基本矛盾。这种思想观念绝不能从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以人为本”、“和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新形势下的任何体制和制度上折射来。享受优惠医疗政策是中国人实现平等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条件, 更是切入点和重要途径。现在就是要彻底革除上述观念, 彻底摘除其毒瘤, 建立健全城乡平等、公正、合情、便捷、高效的城乡医疗体系。
2. 体制上——彻底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及其延伸性弊端。
由来已久的中国城乡二元体制及其衍生出来的弊端是呈放射性延伸和扩展的, 由此造成的社会影响、资源浪费及其相关体制的畸形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所以, 彻底革除现行的医疗体制中的城乡二元体制, 完全实现城乡体制同一, 城乡居民平等, 城乡要素流通, 城乡资源共享, 城乡资源整合, 城乡建设发展统筹, 才能谈得上科学、合理、有效。同时, 要革除相关弊端, 主要内容有:一是加大公共卫生体制和预防控制体制的改革, 真正做到:地位上城乡并重;运行上城乡并举;资源上城乡共享;网络上城乡共联;布局上城乡兼顾。二是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中国的医药费用之所以昂贵, 主要是药品流通体制未理顺 (多环节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形成的药价虚高 (药费在医疗费中所占比例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仅为20%左右, 中国则要占80%以上) 。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对医药流通体制的监管, 增强质量、价格、服务全程透明度。同时, 提高与质量相应的服务价格, 这既从根本上降低了医药费用, 同时又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三是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改革。这方面的改革主要涉及两大内容, 即机构空间布局、机构内部设置和监控。彻底改变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形同虚设和城乡医疗局面混乱的问题。四是医疗保障改革。从根本上提高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均衡发展, 实现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整合衔接[2]。
3. 资源上———统筹城乡医疗体系, 整合城乡医疗资源。
在医保制度还是实行区县统筹的今天, 渝东南地区的人要到重庆市级医院看病, 转院治疗也十分麻烦, 要反复往返五个环节。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 目前的三大医疗体系需要从根本上实现从分散到整合, 从彼此分割到密切联系, 从各自为政到统一规划, 从密封单元向统筹协调的转变, 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整合。解决职工、居民、新农合制度之间衔接的问题, 针对人员身份、居住地点的变化性, 制定灵活的变通性体制和政策, 实现医疗保险关系可转换、可接续、可转移, 如可采取“一卡通”、“一证通”之类的便捷方法。真正实现医疗资源共享[3]。
4. 布局上———坚持城乡并重的原则, 合理设置和布局医疗网络。
一是从空间布局和距离来看, 城乡居民享受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差异性是很大的。如重庆主城区所辖的区县很方便地就可享受到市级医疗条件, 而像秀山自治县这样距离主城区400多公里的偏僻地方就很难享受到了。二是从医疗条件发挥作用的实际效果来, 城乡居民能够获得与其医疗需求相适应的医疗服务是存在较大差距的。几百公里的路程跑到主城区去治病, 享受不到相应的条件是常事。三是从从医疗机构的布局及病床数量分布来看, 要彻底改变目前城乡医疗卫生设施的配置严重向城市倾斜的问题, 解决严重失衡现象。四是从从卫生技术人员分布来看, 要解决我市城乡卫生技术人员过度集中城市的问题, 要制定科学的体制和激励机制, 将城市中积压的卫生技术人员向农村分流。五是针对区情实际, 采用“向下输”、“向下倾”的方法, 搞好对口支援。可采取“三级递进制”:即 (1) 省、市级有实力的医疗服务机构要积极支援区县, 为县级医疗机构培养技术骨干人才、援助相关的设备及其管理; (2) 县级和地区级医院要从技术、管理等方面援助乡镇级医院; (3) 乡镇卫生院要对村 (街道) 卫生室业务要有计划地指导, 并经常组织人员到县级医疗机构实践学习, 以有效提高城乡医疗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4]。
摘要:搞好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是城乡统筹中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 针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医疗方面存在的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难、就医渠道畅通难、医疗费用降低难的“三难”问题, 必须从观念上、体制上、资源配置和布局上, 彻底改变现行的空间上的城乡二元结构、群体上的等级三元结构、布局上的资源梯级结构、管理上纯本辖区居民的板块结构以及监控机制失衡的问题。
关键词:统筹,医疗体系,整合,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对话向春玲.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EB/OL].中国发展门户网, 2009-03-10.
[2]陈晓燕, 李远志.实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进行四大体制改革[EB/OL].中国江苏网, 2008-03-18.
[3]仇雨临.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整合衔接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 200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