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环境资源

2024-09-21

医疗环境资源(通用12篇)

医疗环境资源 篇1

1 医疗资源与医疗需求的有效对接

什么是医疗资源?资源是对应需求的存在, 能提供医疗需求的存在都可称为医疗资源。长期以来, 医疗资源被认定是硬资源, 即医疗机构的品牌隶属、医院大楼、技术设备、交通位置等条件;实际上它还应该包括软资源, 即信息资源、医疗技巧性资源和医生资源等。硬资源的商业性、服务性、辅助性更强。医疗需求的动因是病人, 目标是健康;从医疗资源到达病人康复的需求, 必须通过一个关口, 即知道病人有什么病?为什么生病?怎样处理病患?有了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后面物质性的资源才可能准确跟进, 否则泛泛医疗资源对特定病人只能是无效资源。

从医疗资源到病人需求的过程关系, 医生本身就是医疗资源, 同时医生又是医疗资源对医疗需求发生作用的“有效”转换关键。传统条件下, 医疗需求对医生的质和量要求都很高, 尤其专科疾病需要对应专科医生, 造成大部分疾病必须到大医院才能实现从资源到需求的有效对接, 见图1。

2 基层医疗的人才资源问题

医疗资源与医疗需求对接的关键是人才, 人把握着信息资源, 指导物质资源的后续使用和分配。所以人才是核心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在没有医生的情况下不能发挥有效作用。但中国人才的流动特点是向大城市、大医院、高地位、高待遇方向聚集, 造成城市品牌医院求职人才众多[1]。相反, 基层医疗最需要医疗资源, 却没有网罗人才的优势, 医疗需求对接医疗资源的通道被卡在人才问题上, 培养不易, 留人也难。医生资源匮乏, 致使医疗信息无所依附, 软资源撑不起硬资源, 医疗资源不能作用于病人, 成为无效资源, 见图2。

3 人才问题与数字化解决方案

与医疗资源积累方向相辅相成, 城市贵族化风气和商业取向, 导致普遍医疗过度[2];与医疗资源积累方向相反相成, 偏远落后地区普遍缺医少药, 百姓有病不能治、因病至穷的情况比比皆是。基层民众对高质低价的医疗资源有迫切需求[3], 而高水平的专科医生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基层医生或对疑难病症无能为力, 或准备改行从事其它工作。

同样作为人才, 高层与基层的差别在于对医疗技术和医疗信息的掌握。换一句话, 让基层医务工作者很好地掌握医疗技术和医疗信息, 就等于提升了基层人才的资源品质, 活化、扩张了基层医疗资源。医技水平来源于对医疗信息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和正确使用。所以, 医学以信息为先导, 以技术为条件。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解决医生资源匮乏问题, 使基层医生采用智能化医学工具后, 如同拥有一个专业图书馆, 能自我训练迅速达到本科以上水平, 大幅度提高临床诊疗技能, 轻松完成各专科大部分疾病的咨询、诊疗工作。唯有如此, 基层医生的角色定位、基层资源的不足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 智能化工具能够使医疗软资源不随人才的流动而流失, 使基层医疗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 作用成倍增长。

参见图3, 用基于知识库的数字化全医学辅助会诊工具[4], 帮助医生, 充当医疗资源与病人之间的通道, 方便地、普遍地补充高层医生的不足, 使现有医疗资源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4 实现有效医疗资源的数字化原理

提高现有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使其成倍发挥作用, 是一个众多机构和人员瞩目的目标, 用科凌力《全医学会诊中心》帮助医生获取准确的会诊知识, 首先要分辩“疾病”概念, 见图4。

把疾病放到李科威教授自定的科凌力生态坐标系里面进行考察[5], 疾病在坐标系里表现为一个有病情涨落的全曲线过程。如果说疾病是一条曲线, 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时, 不可能看到全部曲线, 只能随机看到一个截面, 图4“病情截面”所示, 放大为图5:参见图5, 病情截面首先是一个时段概念。在此时段, 医生通过病人主诉和视、触、叩、听等, 捕获症状和体征, 通过CT、电图、镜检、生化检验等, 捕获试验室数据。然后, 医生会将截面中的病情要素比照自己头脑中“学得的或经验的疾病”要素, 依习惯判定:“这就是某病”。实际上, 这种判断只能说是某疾病在某阶段的表现, 而不是概念上的某疾病本身。另外, 上图5还表示了:一个病情截面所包涵的要素是不可能被穷尽的, 无论是症状、体征, 还是试验室数据, 医生判病的依据只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要素, 这是医生应该估计到的“不可穷尽的真实性差别”。

另一方面, 即便医生抓住了一些病情要素, 那也不是病人的实在病情, 而是医生描述出来的疾病, 两者不可能相同, 见图6。

图6要表明的是:病人的病情要素具有实在性、遭受性、个体性, 医生的诊断却具有虚拟性、知识性、概念性, 两者之间又存在“不可比拟定真实性差别”。将两者进行集合运算, 真实性差别就表现为临床上的“确诊、漏诊、误诊”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此, 可以说:医生的任何医学诊断都是概率性结果, 概莫能外;而“确诊”部分就是医疗资源有效对应医疗需求的对应点, 同时, 诊断结论的概率特性就是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立足点。

5 实现有效医疗资源的技术框架

一般的临床流程是:病人找医生看病, 首先会有1~2个主要症状的主诉, 医生通过主诉建立可能的疾病印象, 然后根据疾病印象进行询问、查体, 再根据查体疑点开出检验单, 如此反复。该过程即是“临床思维”, 得到该病人有针对性的诊断要素 (症状、体征、检验) , 然后根据要素判断疾病, 最后跟处置方案、治疗用药等, 见图7。

从一个病人的过程即可了解看病的全部基本流程, 抽象出来的流程不短, 却不复杂, 这是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的流程基础[6]。但是问题在于, 同样的医学流程重复千万次, 每一次具体流程都不相同, 问题就复杂了。当医生面对一个病人, 由于诊断的虚拟性和机体的容错性, 医生可以比较自由地调动有用的知识, 集中全力对付一个病或一个病人;注意, 是一个。上面说:流程可以重复, 每个人的病患却不能重复;当用数字化技术来实现疾病的处理时, 如何摆平一大群疾病, 如何分辨一大群病人之间的不同, 科凌力《全医学会诊中心》是通过先将全医学知识体系进行全元素化分解, 再将元素化的知识和元素知识的组合来描述疾病的差异, 同理, 也能描述病人之间的差异。科凌力知识库[7]的关系结构, 见图8。

基层医疗对比大医院的重要差别是, 缺少大医院的大型技术设备。《全医学会诊中心》对基层医疗的另一个作用是减少对大型诊疗设备的依赖。医学发展到今天, 对大部分常见病、重点病的诊断有了双重途径:靠试验室和诊断设备可以得到30%~80%的准确性;靠医生的基本功对症状和体征的判断也可以得到30%~80%的准确性。《全医学会诊中心》能够区分并拟合两种逻辑, 既可以为两种逻辑同时工作, 也可以在任一种逻辑上工作。这使得基层医疗能够不完全依靠大型诊疗设备开展诊疗工作, 并用双逻辑算法调配或减少对诊疗设备的依赖。同理, 科凌力还可以分合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工作模式, 许多常见病单凭医生的基本功和科凌力的系统功能, 就能找到西医、中医、保健、替代等解决途径, 从而为缺乏设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单位拓宽了医疗活动的可行空间。

6 各种医学信息资源的特征对比

医学以信息为先导。通过强调软资源, 达到强调科凌力智能会诊的目的。但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非常多, 通常获取医学信息的渠道有三种:图书馆、医学数据库、互联网。图书馆是传统渠道, 获取信息的方式易受效率和范围的限制。互联网和专业数据库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 它们通过全文检索的搜索引擎技术, 使查询响应速度加快。这里使用的是内容超链接, 其结果是电子文档;它可以轻而易举地搜索到十万篇相关文章。如果你不是医生, 你所得到的电子文档作为资源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了。可见上述三种方法都很难获得特定病情的准确信息。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 医学信息浩如烟海;这些信息对于一个具体的病人来说, 99.99%是无效资源, 只有0.01%才可能正好为他所用, 成为有效资源。

医生是病人获得准确医疗信息的主要渠道, 如果医生会使用科凌力《全医学会诊中心》, 它可以辅助医生准确地应对病情变化。现用表格的方式比较几种医疗信息的优劣, 参见表1:

摘要: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 在不增加人员和硬件设备的条件下, 使现有基层医疗资源能够成倍地扩张它的能力。为解决此问题, 从有效医疗资源的基本原理入手, 认为能够发挥医疗资源有效作用的关键是人才, 而医疗人才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是专业知识, 提出解决方案。将医学体系按元知识进行数字化分解, 再以人工智能的决策方式在临床不同主题需要时进行智能化整合, 从而实现一名医生利用数字技术发挥多个专科医生的会诊作用, 使现有医疗资源物尽其用, 达到增加医疗资源的目的。

关键词:医疗资源,医疗需求,全医学会诊,智能化诊断,概念性疾病

参考文献

[1]田野, 王晓.协和医院门诊真实体验—大医院到底有多挤[N].环球时报, 2007.

[2]张忠鲁.过度医疗:一个紧迫的需要综合治理的医学问题[J].医学与哲学, 2003 (09) .

[3]刘牧樵.可怕的过度医疗[EB/OL].http://blog.vshar-ing.com/lmq/P5.html, 畅享博客.

[4]李科威.医学人工智能与生态动力学问题[J].中国数字医学, 2008 (04) .

[5]李科威.误诊问题与信息化防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06 (06) .

[6]李科威.循证医学决策系统[J].中国数字医学杂志, 2008 (03) .

[7]李科威.不明原因疾病诊断的计算机方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4 (09) .

医疗环境资源 篇2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 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 要途径。为帮助、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社会,主动进行实践,丰富广大 青年的寒假生活,临床医学系开展了 2012 年寒假关于社区医疗环境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广泛动员 精心组织

认真研究,领会精神,精心策划,确定了本次实践活动的方案。并积极动员、组织广大同学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本次社会实践调查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农村、社区的医疗环境情况,从号召广大同学投身寒假社会实践,到主要内容的确定、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安全保障、社会实践报告的书写方法、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比办法进行了安排,大家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意义。使这次寒假社会实践的组织更加有序,思路更加清晰,确保 了今年寒假社会实践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内涵丰富,特色明显

动员组织广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培养和 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弘扬和培育时代精神,促进和谐社会 建设,树立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良好形象,并进而为我系建 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结合特色开展 社区医疗环境的调查活动,加强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引导青年学生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在实践中认识国情,提 高素质。

三、工作扎实,成果显著

找到好的医疗资源 篇3

C: 从全球范围来看高端医疗保险的增长情况如何?

B: 从2007年至今,高端医疗保险行业本身的全球平均增长率在9%至11%之间。我们认为中国市场的增长率比全球平均水平要稍微高一些。原因是中国高财富净值的人群不断涌现,对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的需求也在增长。随着其他市场经济增长放缓,跨国公司把发展重点放在中国这样增长较快的市场,来中国工作的外籍员工逐渐增多,为高端医疗保险业发展带来好处。

C: 之前安联全球健康在中国有开展业务吗?许多国际高端医疗保险机构早已进入了中国市场,你们现在进来会不会显得有点晚?

B: 我们给欧洲的企业提供团体险,给它们在中国的员工提供高端医疗服务。也与中国的企业合作,为它们在境外工作的员工提供保险服务。今后时机成熟时,我们将在中国市场提供针对个人的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现在,我们在中国已经获得销售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的许可,且每个环节都是通过安联保险合作来进行,包括出保单,所有的后台技术支持,以及海外理赔、支付都全部在集团内部来完成,协调合作效率很高。其他竞争对手进入中国市场找中国的合作伙伴,不是在一个集团下的公司,它们之间涉及到磨合的问题,有的高端医疗保险提供商在中国还更换过合作伙伴。

C: 高端医疗保险市场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比谁合作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多,但中国的优质医疗资源比较少,对于保险机构来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B: 中国有一些比较大的医疗机构,技术也很强,不过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需要增加医疗机构数量,医疗能力也要提高。现在高端医疗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跨国保险机构在运营,中国本土的保险机构要成长起来并参与到这个市场中。高端医疗机构缺乏,作为保险公司我们也不可能去开设医院。市场缺口可以通过我们给客户提供的保障来弥补。我们与境外的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客户通过购买高端医疗保险产品可以享受到比较好的医疗服务,比如可以就近去香港。

C: 市场上好资源总是稀缺的,怎么找到好的医疗机构来合作?

B: 我们评估一家医疗机构的能力,主要看几个因素,它们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范围,医疗技能,医务人员的数量,医疗器械情况等等。将这些元素放在一起,我们有一套模型来评估这个医疗机构是否达到我们要求的标准。保险公司在处理好与医疗机构关系的同时,也要时刻去监测它们是否能给客户提供好的医疗服务。这需要通过一套严格的流程来执行。首先,它要确保针对第一个诊断的方案是正确的;接着我们会紧密跟踪治疗结果;还有,加强对成本的监控,防止医疗机构出现服务价格偏高的现象。基于我们对医疗机构的了解,它们擅长于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我们都有所了解。一旦在这个地方得不到好的服务,我们会推荐客户去别的医疗机构,保证客户得到好的服务。

医疗环境资源 篇4

随着智慧医疗服务运作模式的网络化,医疗服务资源、服务能力和服务需求呈现明显的跨时空分布特性,基于网格(Grid)技术的医疗信息服务运作管理,能使医疗服务需求者(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发布、共享和管理医疗信息知识资源,并为患者和其他需要医疗服务的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信息服务,辅助实现知识创新、协同工作、问题解决和决策支持。网格(Grid)技术是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重要的信息技术,是继传统INTERNET、Web之后的第三个信息传输和利用大浪潮,又高性能计算机、数据资源、IN-TERNET三种技术的有机组合和发展,目的是将计算机能力和信息资源像电力网一样通过网络形式方便的传送给需要的用户[1]。传统的INTERNET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B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基于网格技术的医疗信息服务的运作管理是将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生物传感器、远程医疗设备等融为一体,实现医疗服务运作管理全面共享,将计算资源、医学信息资源、医疗信息资源等资源进行了整合,消除医疗信息鸿沟和医疗服务运作管理的资源孤岛。

2 研究背景

基于网格技术的医疗服务运作管理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和医学知识积累为医疗服务提供了信息基础,医疗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医学服务知识的发现、表达和分享,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提高服务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如医疗服务机构在提供卫生服务时,完善医疗诊断信息数据收集,应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掌握患者就诊规律和偏好,以实现准确的医疗卫生需求预测和门诊服务知识管理,进而实现先进的医疗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对现有的医疗服务资源的利用率并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医疗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医疗知识和技术服务,医疗服务运作机构的所有载体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患者通过网络或者其它形式访问专业的医疗服务运作机构的医学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或者实现网上就诊。医疗服务运作机构作为医疗信息资源的中心,如何提高自己的服务运作管理水平,吸引更多患者,提高患者的访问兴趣,成为医疗运作服务的一项主要工作。同时医疗服务管理运作机构的信息中心对医学Web站点的设计和功能提出了专业的要求,即要求Web具有智能性,能快速、准确地找到患者所需医疗信息[2];能为不同患者提供不同的医疗服务;能允许患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页面;能为患者提供医疗保健产品营销策略信息等等。但是目前完全彻底地实现这些功能是困难的,它需要在人工控制智能和医学语言理解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而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在网格环境下,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从中得到有用的医疗服务信息[3]。

在网格环境下医疗服务具有无可比拟的运作优点,网格技术为患者或医疗需求的用户提供同意的网络访问接口,将异地获取的访问结果进行预定的组合计算,对于患者提出的医疗需求的请求,通过适当的访问协议如SOAP、XML、HTTP等,进行通信,实现底层信息的包装和交互操作。它所提供的单一系统映像,具有透明性、可靠性、负载平衡等功能[4],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管理运作机构医学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医学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医学信息数据库中抽取隐含的、未知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医学信息的过程。其名字源于它类似于在山脉中挖掘有价值的矿藏。近年来将医学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应用于Web即Medical Web Mining的研究渐成热点,Medical Web Mining技术通常被分成两个部分,即Web医疗服务信息内容的挖掘(Web Content Mining)和Web医疗信息服务用法的挖掘(Web Usage Mining),这种分化的趋势越来明显,例如内容挖掘通常应用于医学智能网络信息检索,用法挖掘则主要应用于医疗个性化服务及患者访问模式的发现中,尤以Medical web日志文件的挖掘为焦点。虽然日志文件的挖掘,对分析系统的使用情况、协助管理者优化系统结构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仅靠对服务器日志文件的挖掘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5]。浏览器的缓存、防火墙的普遍使用以及IP地址的动态分配等,都使得通过日志文件无法确认患者的身份并准确分析出其访问序列。

3 网格环境下医疗服务运作机构患者访问信息资源兴趣的路径聚类研究

聚类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在很多科学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空间和时间数据的聚类分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静态数据进行的聚类[6],近些年来,移动物体的聚类在天气预报、医疗信息服务管理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服务领域每天都产生并传递着大量的医疗信息数据。医疗服务运作机构通过书刊资料、网络等形式传播医疗健康知识,他们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与服务方式,已经成为医疗服务的信息资源中心和患者接受医疗服务、健康保健及医疗护理的主要地点。由于网络医疗服务资源的地理分布性,这些数据通常表现为门类繁多、来源不同、格式不一、管理混乱等特点,大量的数据可能成为包袱,甚至成为垃圾。因此,为改变“数据过剩”而又“信息贫乏”的困窘,很有必要对所得到的医学数据进行抽样与提取,以发现数据的本质内涵,选取我们所想要的医疗信息资源。医学数据挖掘领域已经成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一些技术在原始数据中的应用可发现有用的信息,使得患者或医疗服务需求的用户最终可以更好地获取自己想要的医疗服务信息[7]。

3.1 网格环境下医疗服务信息数据挖掘和聚类路径的重要性

网格境下的医学数据挖掘技术,特别是在Internet上建立医学信息数据挖掘服务器,患者访问信息资源兴趣的路径聚类与数据库服务器配合,实现患者访问兴趣的路径聚类和数据挖掘将成为本世纪数据挖掘的研究热点[8]。医学数据挖掘技术所涉及的是结构化数据,网格环境下Web是一个无统一结构、无完整性约束、无集中控制、无事务管理、无标准查询语言和数据模型、可无限扩充的一个松散的分布式信息系统,从理论上讲,对其医学数据的挖掘是困难的,获取的医学知识是不可靠的。而medical Web服务器的log日志具有完美的结构,每当患者访问medical Web站点时,所访问的页面、时间、患者ID等信息,在log日志中都有相应的记录。分析medical Web日志,捕捉患者日志中微妙联系,发现患者浏览站点的共同行为,挖掘出其中有用的医疗信息,将其利用到网站上,对于网站提高访问量、拓展市场及站点的医学智能化设计具有重大意义,并让患者很方便地共享医疗信息服务资源。网格环境下的医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是去创造患者对医疗信息的需要,而是要在思维上摆脱物流的观点,接受医疗信息共享本当无冲突的理念;在技术上设法努力寻求人工智能医疗、虚拟技术等现代手段支持;在理论上以系统工程、人机工程和智能医疗等理论工具为基础,找到一种患者需要的、全新的信息共建与共享模式,使医疗服务、信息服务、网格技术三者最佳整合,去满足患者的医疗信息需要,充分提高医疗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3.2 基于网格的医疗信息服务数据挖掘和聚类方法(Grid-based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clustering method)

3.2.1 医学信息服务数据挖掘

患者会话对医疗服务信息数据挖掘来讲,显得粗糙,仍不够精确,需把医疗服务会话进一步分成具有一定语义的事务。医疗服务的会话是指同一个患者连续请求医疗服务的页面。不同患者访问的医疗服务的页面属于不同的医疗服务会话,如果同一患者访问的页面跨越时间较长,可认为患者的访问不止一次,可使用时间戳timeout,如果患者访问页面时间差超过了timeout,则认为患者开始了一个新的会话。在此基础上对患者所需求的医疗服务相关的事务进行识别,采用最大前向引用路径来定义医疗服务事务,对于每个患者会话,从开始页面为起点,每个最大前向引用路径为一个事务,最终按时间排序的所有访问医疗相关的事务构成我们进行挖掘的医学信息资源服务事务集。经过对医疗信息数据的清洗、医疗服务会话识别、医学事务识别后,形成要进行聚类医疗信息服务事务集。每一个患者访问医疗信息服务事务相当于患者对站点的一条访问路径。患者的访问医疗信息服务事务集就是全体患者在一个时间段内对站点的访问路径集。找到患者访问医疗信息服务事务集之后,就可以在其上按路径进行聚类。

3.2.2 医疗服务日志挖掘

就是运用数据挖掘的思想来对服务器中的医疗日志进行分析处理。在网格环境下医疗信息服务运作机构聚类之前,首先要对医学信息站点日志进行预处理,从中识别出有关患者的医疗健康的相关事务。先进行数据清洗,即将日志转化为适合数据挖掘的可靠的精确的医学信息数据,删除日志中与医学信息数据挖掘不相关的冗余项。日志记录包括患者的IP地址、患者的ID、患者请求访问的与医疗相关的URL页面、请求方法、访问时间、传输协议、传输的字节数、错误代码等属性,而与医疗信息服务的数据挖掘相关的只有患者IP地址、患者请求访问的医学信息URL页面及访问时间,其他费医疗服务相关的属性可以去掉。医疗服务相关的URL页面中除了患者关心的医疗服务信息正文外,往往还有医学图像、声音、医学视频等辅助信息,挖掘日志的目的是找出患者的共同访问模式,关于医学辅助信息的记录是无用的,可以删除。这可通过检查医学信息URL的后缀来实现,后缀为gif,jpeg,…等无关请求的记录都去掉。当然,如果医疗服务网站内容主要是图片的话,则须另行考虑,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话识别[9]。医疗服务运作机构管理者通过挖掘服务器的医疗日志文件,得出患者的访问模式,从而可以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日志记录的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规律,以改进网站的组织结构及其性能,构造自适应网站,还可以通过统计和关联分析,增加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发现潜在的患者群体。对一个医疗数据对象的集合进行分析,它要划分的类是未知的,这种情况下,采用聚类是比较适合的。通过聚类,能够识别密集的和稀疏的区域,能够从网站患者访问路径中发现不同的患者特征,从而发现全局的分布模式,以及医疗数据属性之间的有趣的相互关系[10]。

3.2.3 患者访问页面的次序聚类

从医疗服务运作机构站点组织者来看,总是希望患者的浏览行为与页面间超链接设置相一致。患者对medical Web站点的访问存在某种有序关系,这种有序关系反映的是患者的一种访问兴趣,也就是说群体患者的访问兴趣和他们的访问序列有很强的相关性,关注患者浏览每一页面访问时间、持续时间及源链接,形成一个患者访问事务的超集,其中包括所有患者的访问路径。能从客户端收集到的最细微的信息就是患者访问链接流,以及访问时间及驻留时间,其它信息均可由这些信息派生出来。网站访问时段对聚类的结果影响较大,对不同时段的访问患者有明显的聚类效果[11];随着聚类数的提高,聚类中心的平均长度的明显提高,能够更好的对访问患者进行分类,满足医疗服务的个性化服务。

3.2.4 划分医疗信息服务的聚类算法的应用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处理数字属性效果最好,而处理字符属性效果较差,基于网格的医疗信息服务聚类算法克服了这些缺点,它继承了属性空间中的拓扑结构,将对点的处理转化为对空间的处理,通过对空间的划分达到医疗信息服务数据聚类的目的。医疗信息服务的聚类算法其优点是对医疗信息服务数据的排序不敏感并且可以处理不同属性的医疗信息服务数据。该类型的算法实际上综合了划分聚类算法和层次聚类算法的思想,是这两种算法发展的必然融合[12]。

3.2.5 基于网格的医疗信息服务聚类方法

通过空间划分实现医疗服务信息聚类,其基本思想是将空间划分为有限数目的医疗服务网格单元形成医疗服务信息网格结构,所有聚类操作都在网格结构上进行[13]。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算法的处理时间与医疗服务对象个数无关,具有良好的效率和可扩展性,但聚类质量依赖于医疗服务网格划分的量化尺度。基于网格的医疗信息服务聚类算法采用网格段汇总数据,医疗服务信息网格段存储在医疗服务网格目录中并在目录中按不同医疗服务尺度存放医疗服务信息数据[14]。每个段的密度定义为其中点的数目与其空间尺度的比值。基于网格的医疗信息服务聚类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对医疗类相关信息服务处理速度快,处理时间独立于数据对象的数目,仅依赖于量化空间中每一维上的医疗信息服务单元数目。但所有的网格聚类算法都存在量化尺度的问题,一般来说,医疗信息服务划分太粗糙造成不同聚类的对象被划分到同一个单元的可能性增加(量化不足);相反,划分得太细致就会得到许多小的聚类(量化过度)。通常的方法是先从小单元的医疗信息服务开始寻找聚类,再逐渐增大单元的体积,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发现满意的医疗信息服务聚类为止[15]。

3.2.6 医疗服务信息路径聚类

“优化医疗服务、优化就医环境” 篇5

关于“优化医疗服务、优化就医环境”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扎实搞好我院“三提升”活动,促进在改革发展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群众看病就医难的状况,改革我院服务管理,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优化医疗服务、优化就医环境”根据国家卫生部[2010]14号、省卫生厅冀为卫医[2010]34号、市卫生局张卫提办[2010]1号有关文件以及市、区政府、区卫生局相关会议精神,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坚持推进预约诊疗服务

(一)我院实行预约诊疗。探索门诊和出院病人复诊实行中长期预约,实行门诊24小时挂号和预约服务。

(二)制定统一的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把预约诊疗与病案管理和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不断提高患者预约就诊的比例。探索建立我院的预约平台,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同时,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制定改善门诊服务、方便患者就医的绩效考评制度和分配政策,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

(四)建立我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立分工协作关系,做好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医院相互间的预约转诊服务。

二、优化门诊流程,增加便民措施

(一)修订完善门诊管理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保障医务人员按照既定安排出诊。加强门诊信息公开和咨询服务,帮助患者预约诊疗和准确挂号,提高患者有效就诊率。

(二)探索医务科护理部调度管理制度改革,妥善安排医疗资源,根据就诊病人数量和峰谷及时调配。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之间的流程控制和衔

接,加强门诊各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

(三)优化门诊布局结构,合理安排患者就诊过程,增加便民措施,减少就医等待时间,改善患者就医的负面体验。

三、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一)合理安排急诊力量,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能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标准化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

(二)落实首问首诊负责制,积极协助建立我区120救治机构。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乡村卫生室之间的急诊、急救转介服务制度。

(三)加强和改进执行急诊分区救治、绿色通道进入住院救治和手术救治。改善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密切科室间协作,确保患者获得连续医疗服务。

(四)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修订完善急诊标准,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五)对本院的全体医师、护士进行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定期培训、合格上岗制度。

四、改善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一)修订患者转院、转科工作制度,修订入院、出院服务管理制度和标准,改善入院、出院服务流程,方便患者。

(二)为患者办理入院、出院手续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帮助。做好入院、出院患者的指示、引导工作,入、出院事项实行门诊交代或床边交代。急诊入院患者实行病人由急诊科诊疗过渡入院或直接进入科室抢救与办理入院同步方式。

(三)加强转诊、转科患者的交接,及时传递患者相关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对于转科病员要做到内部精细化管理。

(四)对转院、住院诊疗提供预约,逐步实现转院诊疗服务从床边到床边,从社区到床边的标准化连续服务。做好入出院手续办理及结算时间预约安排,避免病人等候。

(五)加强出院患者健康教育和重要患者随访预约管理,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和对出院后医疗、护理及康复措施的知晓度。

五、改革医疗收费服务管理与医保结算服务管理

(一)改革我院收费服务管理,减少患者医药费用预付,方便参保参合患者就医。

(二)与医疗保障管理机构协作配合,探索实施总额预付、单病种付费(收费),与预约诊疗措施相结合,识别患者医保身份,逐步实现患者先诊疗后结算。

(三)逐步推行持卡就诊实时结算,创造条件使患者在定点医院就诊发生的医疗费用,除个人应缴的部分外,其余均由医疗机构和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和各种结算制度、经办机构直接进行结算。

六、规范临床护理服务,实施整体护理模式

(一)落实护理人员配置标准,健全护理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二)提供与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相适应的护理服务,确保基础护理与分级护理措施落实到位。

(三)注重人文关怀,实施整体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等多方面需求的人性化护理服务,减少并逐步取消患者家属陪护

(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认真听取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七、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服务绩效

(一)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切入点,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

(二)加快我医院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和利用医疗资源,逐一解决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各个瓶颈环节,减少患者预约检查、院内会诊、检查结果等方面的等候时间。

(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流程管理和科室合作,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为患者提供便捷、满意的医疗服务。

(四)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探索单病种质量控制和单病种付费改革,推动医院提高绩效。

八、落实患者安全目标,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一)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开展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支持中国医院协会在我医院开展患者安全目标活动。落实患者安全目标,保护患者、医务人员及其他来院人员安全。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和术式错误

(三)积极落实临床药师制和处方点评制度,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四)改善医务人员沟通,正确、有效执行医嘱。落实医院感染控制和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防范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

九、开展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有效减轻患者负担

(一)选择常见恶性肿瘤、肾功能衰竭、小儿白血病、先心病等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社会影响大的重大疾病,借鉴发达国家的肿瘤诊治经验,立足我国国情,制定符合本院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药物供应原则的规范化诊疗指南,开展重大疾病的规范化诊疗试点工作。

(二)探索基于规范化诊疗的单病种支付与收费办法,控制医疗费用,有效减轻重大疾病患者医药费用负担。

(三)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逐步建立病理远程诊断和会诊系统,逐步解决我院有些病理诊断问题,保障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的基础质量。

十、具体措施

1、不断优化改变就医环境,明显提高就医质量

开展“优化医疗服务,优化就医环境”,使患者来我院就医感到舒适、温馨让患者有宾至如家的感觉。在大厅设置了导医台服务患者,大厅加挂一个

大屏幕为患者提供药品、检查项目等价格公开,在各科室休息处楼道增加座椅、开水台等多处服务设施。为患者打造一个温馨的号医院。

2、优化服务流程,检验科,功能科、放射科出报告更加及时

对检验科进行改造实行集中工作,并在门诊设立采血点,所有血标本统一由护士交送检验中心,减少患者等待时间。门诊化验室原来封闭式的格局被宽敞透明的玻璃橱窗代替,患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医务人员的工作情况,缓解等待的焦虑心情,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起到监督,同时,全院检验项目实行归口统一管理,实现集中采血和查阅、发放检验报告,许多项目可以通过医院信息化平台,同步报告和查阅。为了提高患者检验的时效,放射科、B超室积极挖掘内部潜力,主要检查项目当天检查当天出报告,大大节约患者取报告的时间,优化患者就医流程。

3、改变布局,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着重对急诊室进行了改造,更换六张输液椅,并在急诊大厅设立护理站,固定专职护士负责分诊、挂号,争取抢救时间,以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面对社会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急症高发病率、各种意外伤害及社会灾难事件不断增长情况下,为了有效缩短急诊病人检查时间,为病人病情诊断赢得宝贵时间,我院放射科房间进行合理规划,在放射科区域内重新建立了CT室,更换新的16排螺旋CT方便患者。

4、搞好健康宣传、为建立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继续大力开健康展宣传教育,预防结核、防御手足口、认识H1N1等便民利民内容措施。使我区人民真确认识疾病,真确预防疾病。

十一、加强投诉管理,积极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加强医患沟通,防范医疗纠纷。实行医疗工作“首诉负责制”,指定医务科护理部主管,统一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处理并答复投诉人。

(二)根据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使我院医疗服务得到持续改进。

(三)积极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工作,完善“大调解”,与司法、医疗责任保险等部门紧密配合,创造条件在我院设立有社区、民政、司法信仿办人员参加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培训专职人民调解员。

(四)我院要创造条件加入医疗责任保险,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化解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各科室要把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减轻群众经济负担纳入我院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做为我院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完善政策制度,要对我院各科的工作制度进行清理,做好废、改、立工作。要教育我院职工广大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技术标准,搭建统一平台,为做好各项工作打好基础。各科室要及时将关于“优化医疗服务、优化就医环境”改善服务管理方便群众就医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报院医务科由医务科汇准经院领导审查报上级主管部门。

医疗环境资源 篇6

找到合适的医生属运气

在现行体制里,肿瘤患者找到合适的医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绝大多数案例中,都是靠碰运气。因为,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缺乏对医生人品和技能的科学准确的评价方法,加之各个领域普遍伦理约束淡化,诚信缺失。见得到的“医生简历”,对于“站立者”是注水、拔高,对于“扑倒者”是贬低、毁谤,罕见恰如其分的。

在此大背景之下,我还是谈谈自己对于找医生这方面的个人建议。即,患者必须穷尽一切手段收集与所患疾病有关的临床资料以及医生、科室、医院资料,多渠道资料汇集比对,请教值得信赖的人。

何谓好医生?我1987年从医后就一直坚持自己“好医生观点”:本院、本科的同事竞相把生病的自家人安排给谁的床位上,那位,就是真的好医生。

兼听则明降低误诊率

在普通患者看来,对于医生的话,应该是只对不错的。但其实,医生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有犯错的时候。而医生的经验也是从不断犯错中积累起来的。因此误诊率的高低并不是对医生个人医术的绝对判断。谁都不愿意成为医生误诊的病人,但谁都不可避免成为误诊的对象。正如凌志军一开始被众多肿瘤界权威误诊脑瘤一样,即使大牌专家也有犯错,而且是低级错误的时候。

减少误诊率一个世界性难题,简单来说,减少误诊,医患双方都有可为。

作为医方,要仔细认真地听取患者的主诉,恰当地检查,不能忽视“触、叩、听”这些技艺,注意鉴别诊断和讨论会诊。凌志军对医生缺乏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家们不喜欢听取患者的诉求,只关心患者的检查结论。

800块的特许专家号换来“三分钟”的就医时间,对于医者,无法获得患者准确的医疗信息,在患者看来,也是一种敷衍的诊疗态度。专家不仅要医术高明,更要谦虚好学,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给其他医生作好榜样。

作为患者,要如实并尽量有条理地主动告知自己的感受和病史。如今市面上很多有关养生、健康的书籍,多读书是好事,但一定要理性对待自己理解,与医生理解的差异之处。

患者如果对某个医生的诊疗不放心,不妨多跑几家医院,综合各家意见自己判断,再次就诊的时候,将自己的判断带给医生,这样医生出错的可能性就能大大下降。

患者不是“小白鼠”

在凌志军的抗癌之路中,众多医生推荐的治疗方案一度让他觉得失去方向,“开颅”还是“化疗”,“中药”还是“西药”?在患者面前,似乎有很多选择,可惜,众多的选择如同将患者当成“小白鼠”。

医疗是高科技专业,也是多学科复合的专业,外行人是绕不清的。因此,患者来甄别医生推荐的药物、方案的动机和得失,几乎不可能。但是也还是可以做些尝试的。

比如,把方案和药物拿给别的医院的医生看看,听听其他人的评判。自己和家人上网检索有关信息,尤其是投诉信息。看看医生推荐的药品和治疗方案是否符合“临床路径”的要求等。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医生的诚信就是患者的唯一判断依据”,这也是一个好经验。凌志军在书中骄傲地提及自己当记者养成的“阅人”本领,这一点用在医生推荐的治疗方案和医药方面也是适用的。

过度医疗很难界定

凌志军研究了很多有关放疗的资料,在他的书中提及了“过度医疗”治死人的问题。在中国,过度医疗属于法律空白,医学法学界很难界定。但在国外,患者对医生、医院提起诉讼,乃至医生因此吊销执照、医院赔偿患者大笔钱也有存在的普遍现象。

尽管我国无法在法律层面将“过度医疗”治死人看做判刑入狱的手段,但在限制“过度医疗”方面出台了不少规范,比如《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均有规范医疗的要求,此即对“过度医疗”的禁止。而2010年7月1日生效施行的《侵权责任法》有更明确规定,其第六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这是对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明确禁止。

既然有法律规制,就有罚则。轻者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面临刑事责任。至于民事赔偿,那是最常见的责任承担方式。在针对过度医疗的“罚则”体系设计上,中外并没有根本的差异。差异在于,维权的方式与渠道。法治国家以律师代理诉讼解决为主,显得比较文明,但是耗时费力。我国大陆地区则常见“医闹”,而后多半转入协商或人民调解这些ADR(非诉解决机制)方式解决纷争。

从医疗体系的高度来说,只有将患者对医生的医术、医德的考察,纳入与医生个人、行政管理者个人的评分、评级、考核等当中,才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单纯的提高专家挂号费用,无疑是饮鸩止渴。

完善沟通、构建和谐医疗环境 篇7

1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医疗行为过程中, 只有良好、有效的沟通才能帮助我们全面完整的了解与疾病诊疗相关的信息和资料、明确诊断依据、确定治疗方案、实施健康教育、取得患者的理解、配合和共识, 最终达到理想的诊疗目标[3]。实践证明有效的沟通是我们完成医疗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 因此, 除了精湛的技艺、丰富的经验、优质的服务之外, 培养和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位临床工作者的必修课之一。

2 医患沟通的内容和对象

应包含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了解、认识程度、病情轻重、诊断方案、治疗措施、疾病预后、诊疗过程中的风险与防范、患者对治疗结果、医疗费用的预期值和承受能力、医疗保障对象的支付形式和比例、复诊、康复期的注意事项以及医院的相关制度、诊疗流程、环境布局、生活设施、安全管理等内容[4]。沟通对象除了患者本人以外, 宜选择家庭中理智、客观、文化程度高, 并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成员参加。

3 医患沟通的方式和技巧

疾病中的患者, 就医心切, 除了对服务质量的期待, 还特别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体贴和关爱, 因而对医护人员的语态、表情、行为方式倍加关注, 更为敏感, 稍有疏忽, 就会引起误解, 甚至诱发纠纷。因此, 在医患沟通过程中, 耐心细致、爱心关怀是必不可少的。其次, 还需要我们掌握和运用更多的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法学、循证医学知识通过语言、查体、倾听、探讨等形式将疾病知识介绍、诊断思路分析、治疗方案选择、疗效风险评估等情况向患者详细告知。同时还要善于了解、倾听、分析患者对疾病诊疗的想法、要求和目的, 结合其实际情况解答疑问、消除顾虑、稳定情绪、争取理解并帮助其树立克服困难, 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其中医学知识的全面性, 表述问题的贴切性和交谈、倾听的艺术性至关重要[5,6]。

4 医患沟通中的要素和注意点

医患沟通活动中, 一定要注重以下要素即:尊重信任、爱心理解、客观真实、细致周全以及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7]。同时还应当高度重视下列影响医患沟通易于产生争议的复杂因素:

4.1 综合方面

(1) 医院发展经费不足与社会降低医疗费用要求之间的矛盾。 (2) 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与传统医学模式的冲突。 (3) 疾病变异不可预见性与患者对疗效的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 (4) 依法执业行为不完善与患者维权意识明显增强之间的矛盾。

4.2 医护人员方面

(1) 诊疗过程中, 主观意断, 感情用事。 (2) 对病情评估不足、盲目自信、以自我为中心。 (3) 缺乏耐心同情心, 言语简单粗暴, 拒绝倾听患者意见。 (4) 行业内部或上下级医护人员之间相互诋毁、缺乏尊重。

4.3 患者方面

(1) 主观、固执、偏见、戒备心过重者。 (2) 专业知识欠缺、一知半解, 并固守自己的观点指导诊疗者。 (3) 多处求医、顾虑重重或常规疾病托人求治者。 (4) 受医疗费用、治疗时间、多种合并症等问题困扰但又不愿意遵从医嘱实施诊疗者。 (5) 预计治疗效果不佳但仍坚持对疗效期望值要求过高者。 (6) 经济相对困难, 病情却复杂严重者。

医学模式的变革, 给医疗实践活动提出了更新的挑战, 医患矛盾的频发, 需要我们用更完美的方式进行化解,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已经成了当今医护人员必备的综合技能之一。培养、修炼和完善沟通能力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医学培训学科, 更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因此, 我们每一位医护临床工作者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优化服务流程的同时, 必须掌握良好的沟通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构建和谐、健康的医疗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秦大伟, 赵彦辉.信息不对称下的医患关系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2) :125.

[2]胡伟.加强护患沟通减少医患纠纷[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4) :32.

[3]叶剑.加强手卫生依从性有效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3) :64.

[4]曹佩玉.母婴同室消毒隔离与安全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3) :215.

[5]高淑平, 邓小芬, 王冠.加强环节管理提高手卫生依从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3) :153.

[6]王文英.浅谈电子病案在病案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23 (1) :178.

医疗环境资源 篇8

关键词:医疗资源,人力资源,整合

目前, 我国的医疗机构发生了多项深刻的变革, 产权制度已从单纯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模式, 一些历史遗留的地方医疗机构、行业医疗机构逐渐实施属地管理, 如何安置处理好这部分医疗资源, 成为许多医疗机构管理者的难题。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合理均衡配置当地的医疗资源, 许多地区医疗机构管理者探索成立大的综合性医疗管理集团, 对区域性医疗资源进行整合。而医疗资源整合不能是形式上的算术叠加, 而要将全新的管理理念与医院实际相结合, 整合涉及的不仅是控制设备资产、技术与人才、资金与市场, 还有组织结构调整、管理风格差异、员工期望与文化融合, 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 人力资源整合是确保整合成功的关键环节。

1 医疗资源整合过程中人力资源整合容易出现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整合介入较晚, 缺乏周密的计划

在一些实施的医疗资源整合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 管理者更关注被整合医疗资源的资产、设备、医疗市场, 而对职工的关注过低, 造成职工的猜疑、焦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最终导致职工内心对整合的反感、不接受, 失去对管理层的信任, 影响整合后医疗资源的效率。

1.2 忽视整合过程中的文化整合

医院文化是一个医院的灵魂和核心, 任何一家医疗机构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积淀, 整合后, 由于医院文化的间接性和深层次性决定了其整合不像经济行为那样容易看到效果, 因此在整合过程中容易被忽视, 而原有的医院文化依然会在重组后医疗机构中延续并存在的, 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出现对立、冲突等困扰, 加大了整合后的工作难度。

1.3 高端人才的流失制约整合后医疗资源的发展

近年来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 使得医院在人才竞争上日益激烈, 整合后的医疗资源由于其过多的不确定性, 在人才竞争上处于极大的劣势地位。一些高端人才出于自身的发展和整合后人力资源的竞争, 有选择性地离开整合后的医疗机构, 使整合后的医疗机构失去部分人才、技术、市场, 降低了整个整合的预期值。

1.4 人力资源整合危机预案建立的缺失将影响整合的顺利实施

任何危机的爆发都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公众性、复杂性的特点, 鉴于危机带来危害巨大, 因此医疗机构管理者及整合双方要做好处理危机预案。由于整合的过程也是组织优化、人员重组的过程, 这中间不免会出现降职、调岗的现象, 从而在职工心中产生不满、紧张、忧虑、甚至仇恨的心态, 这些可能不会直接表现出来, 但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散播不利于医疗机构的流言、职工之间互相猜疑、大量核心员工的调离, 甚至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问题, 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整合危机中最严重的就是上访、罢工等极端方式, 这会给医院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以至于影响整合的进程。

2 人力资源整合在整个整合过程中的对策

2.1 整合前的准备

管理者要制订详细的人力资源整合计划, 深入整合与被整合资源的内部, 充分了解该医疗机构的组织结构图、薪酬福利制度、人财物的管理方式等。同时, 应详细了解高层管理, 以及对医院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关键人才、高端人才动态, 尽早与他们进行非正式沟通, 了解其对整合的态度, 并说明整合的缘由, 以及新医院对关键人才、高端人才的态度和政策。通过沟通让职工了解整合的动因、目的和效应, 让职工找到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定位, 以尽量减少因整合产生的恐慌情绪及人员流失。

2.2 整合中的落实

根据整合前的调研制定的政策和计划需要有强有力的执行, 明确人力资源整合的目的、态度, 为确保整合后医疗资源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公开选拔具有一定管理才能和诚实可靠的的人员担当部门主管。由于整合后人力资源的重叠性, 需要制定好合适的职工任用原则, 确保职工利益和整合后的医院利益不受损失, 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2.3 整合后的跟踪

整合完成后在最初运行的过程中, (1) 加强监督, 完善监督机制, 落实好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规定和激励措施。 (2) 加强文化整合, 通过不断地组织活动和人员培训, 形成一种新的医院文化。 (3) 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 增强职工对整合后医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激发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职工在新的医院中更加勤奋的工作。医疗资源在深化改革中重组是大势所趋, 其成败关系到医疗系统改革的成败。在目前的实践过程中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 只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 不断地完善, 通过不断地资源整合, 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 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邢茂迎, 张鹭鹭, 王新光, 等.转型期医院医生资源供需匹配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9 (2) :95-97.

[2]龚幼龙, 严玲, 冯玲芳.农村卫生人力的工作量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及事业管理, 1997, 17 (4) :12-13.

医疗设备资源优化调配平台 篇9

1 网络结构

我院已有完善的计算机局域网, 并且建立了网站, 网址为http://www.fsyyy.com。医疗设备资源优化调配平台的网络结构包括:医疗设备科终端、临床终端、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 通过医院局域网相连。

2 信息服务功能

2.1 为临床科室提供医疗设备闲置信息实时发布、查询功能。

临床科室发现闲置设备时, 可以在临床终端登陆医疗设备资源优化调配平台, 设置闲置设备信息, 系统自动将闲置设备的使用科室、设备名称、型号规格、购置日期等相关信息公布在平台上, 全院临床科室可以随时登陆医疗设备资源优化调配平台, 查询闲置设备信息, 看到合适的闲置设备可以联系相关科室办理借用、调配手续。

2.2 为医疗设备科进行设备资源优化调配提供实时信息。

医疗设备科安排专人负责对医疗设备资源优化调配平台的闲置设备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跟进调配处理。设备科收到临床科室的《医疗设备购置申请表》后, 首先登陆平台仔细查询相关闲置设备信息, 如果医院其它科室有同类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则立即与双方科室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协调, 尽可能对闲置设备进行调配优先使用, 及时解决临床的设备需求同时为医院节约大量设备购置资金。

2.3 为闲置医疗设备提供全程监控功能。

通过医疗设备资源优化调配平台, 设备科对全院闲置医疗设备进行实时全程监控, 针对每台闲置设备, 设备科必须进行具体原因分析, 与临床科室沟通并提出解决方案, 帮助临床提高设备使用率, 大大加强了医疗设备使用效益监管力度。

用“互联网+”释放医疗资源空间 篇10

目前, 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共80多家医院上线了智慧医院系统, 让患者不同程度地在线上实现预约挂号、诊间支付、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和诊后随访等功能。比如,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广州妇幼) 的移动智能医院后台系统显示, 病人就诊过程中的非诊疗时间大大缩短, 排队挂号时间甚至被消灭。“排队3小时, 看病3分钟”这样的尴尬不再出现, 这大大提高了患者就诊的体验。实际上, 智慧医院的概念早在几年前便开始流行, 但各地医院尝试的结果不尽相同。为什么困扰广州妇幼多年的“看病难”问题得到了化解?将互联网思维用于关注用户体验是核心, 而互联网应用的持续改进是用户长期使用的保证。

可想而知, 一个涉及移动挂号系统、分诊系统、医生药房配发药系统、检验检查系统、治疗确费系统等院内院外复杂对接的智慧医院系统, 一开始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漏洞。只有像互联网业内规则一样, 短则一周、长则两三个月系统便完成更新改进, 才能达至好的用户体验, 这样的智慧医院, 患者才会“买账”。随着“互联网+”的导入, 医疗资源将得到最大化利用,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为持续推进医改释放了新的空间。如同互联网专车这条鲶鱼搅动了出租车改革这池水, “互联网+”的应用, 也会对传统的医院管理体系、医保结算方式和监管发出挑战。

不少参与智慧医疗系统设计的专业人士发现, 理想的智慧医院在技术上已不存在任何障碍, 有的只是管理和政策上的障碍。记者采访了解到, 一个真正发挥作用、让看病变得不再困难的智慧医院, 不仅需要医院对院内传统管理惯性“开刀”, 更需要医保部门、医疗管理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的协同“会诊”, 能放的必须放, 可以放的要争取加快下放。唯如此, 一两个医院的“单兵突进”和“持续努力”才不会“昙花一现”, 智慧医院才能普及。技术的进步让过去设置的一些流程变得“不合时宜”, 技术的进步也让监管变得更简捷。此时更需管理部门认真思考, 如何配合医院, 将技术释放的便民、惠民红利真正落到患者身上。要明白, “互联网+”已是大势所趋, 助力建设一个患者、医生、医院和社会都不再“各吐各槽”的医疗机构, 何乐而不为?

医疗环境资源 篇11

摘 要 在现代化管理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医院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其管理者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医院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中,增强医疗市场的竞争能力。而医疗统计信息资源正是医院管理者进行管理和决策时的重要依据,也是查看医院信息的重要来源.。

关键词 医疗 信息资源 作用

医疗统计的发展以往只是单纯的提供统计数据,医院领导和卫生部门看到的统计报表有了质的区别。如今是运用网络信息平台技术,全过程对数据进行采集、提炼、分析、督控和监督,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1]。统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医院在当下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医疗统计信息在医院数字化进程中的作用

当代医院已经实现数字化,所谓数字化,就是运用计算机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医院各个部门之间和各个医院之间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的统一体。使得医院能对各个部门和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综合管理,能够在医疗过程中进行数据采集、储存、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从而生成各种数据信息[2],并且能够将这些信息数据在医院各个部门之间和各个医院之间实现资源共享,这些资源将会在医院的管理和治疗时起到决定性作用。数字化离开了信息来源就是一副空骨架,只有加入详细、准确、及时的医疗统计信息才能使医院的数字化真真的活起来,得到健康迅猛的发展。

二、医疗统计信息在现代医疗中的作用

现代化的医院都已经开始应用网络智能系统,其中包括院长查询与分析系统,医疗统计系统,病案管理系统,病人咨询服务系统。这些系统通过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并开始實行在线决策支持分析。

在信息化的今天,通过网络使专家进行异地指导治疗成为可能。进行病人医疗信息的存档,在以后的治疗时提取这些信息,能大大缩短了检查,诊治的时间,提高了治疗的效率。医疗数据质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门诊,如果能形成科学地分诊指标体系,从而避免在医院就诊中产生混乱与错误的局面;与此同时,通过合理的管理使患者能在诊治时及时的对号入座,从而大大节省时间,更加保障了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医疗统计信息对医院的管理起到的重要作用

医院的统计信息主要来源于医院的日常统计工作,客观准确的医疗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进行医院管理,总结工作、进行日常指导和重大事件的决策时的最重要的信息依据。医疗统计信息使医院的信息化成为可能。而医院的信息化可以实现内部管理的统一化、各部门之间协作的简单化,员工工作更加高效化,患者的费用可以更加透明化。同时这种医疗统计信息还能使各种费用结算更加快速准确,各个部门的收益情况更加公开、清晰、透明,诊疗信息可以进行全部电子化,使患者所有的治疗信息可以在网络上很方便的查询,等等。

管理者对本医院医疗统计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更科学的安排资金的投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例如:重要的发展项目和现代医疗器材的引进,使医院能够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医院的统计信息可以帮助医院领导阶层大大地改善和改进原来落后不合理的管理模式.使得以往只能进行事后管理的弊端不再出现,而是能够随时地发现各种问题并解决问题[3]。

医院的医疗统计信息,不仅仅是实现了简单的信息共享,而是通过管理这些信息能够对医院的运营的整体情况进行比较详细的描述,因此这些信息对于医院的运营、管理和决策意义将非常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的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改变以前单一的信息共享,将多个部门的统计数据进行有效地分析和整合,医院的管理者通过数据挖掘这种方法,能够发现这些简单数据背后所隐藏的重要信息,为医院领导提供了非常重要战略依据和管理依据.将还没发生的问题及时扼杀在摇篮之中,使医院在现市场经济竞争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四、我国医疗统计信息中还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医疗统计信息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我国的医疗统计还存在种种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当前的计量和评价标准都未能达标。由于我国的医疗统计还为形成体系,医院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导致医疗信息的来源短缺,信息量严重不足。另外统计工作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能根据需要添加新的内容。

由于我国专门用于统计的人员非常短缺,所以只能长期监管的模式,这就导致了统计人员精神疲惫或者能力有限,从而导致有针对性的,专门的调查和取样变得很困难。这就导致统计依赖报表,使数据的取得非常滞后[4]。

专职的统计人员没有临床科室的工作经验,对医院各科室业务熟悉程度不足,从而导致统计数据要经过专业人员帮助取得的不直接,在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时难以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侧重综合性而缺乏专业性。

五、小结

由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医疗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希望医疗部门的有关领导能够对医疗统计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以人为本,以医疗统计信息为有效手段,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段丽萍,徐红霞.医疗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企业看点Enterprise Focus.2009.05:34.

[2]梁捷.浅谈数字化医院建设中的医疗统计信息作用.财经界:178.

[3]刘晓军,杨亚辉,王力.开发医疗统计信息资源 当好领导管理的助手.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1):961-962.

医疗执业监督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篇12

医疗执业监督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相关问题之一,对我国有序发展及社会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监督关系着我国亿万人的生命健康,因此医疗执业监督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是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建设与研究对象,医疗执业监督人才队伍的建设不仅可有效整合医疗界合理资源,同时还可不断提升我国公众的整体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但目前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医疗执业监督事业的发展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与问题,如医疗执业监督人力资源总量相对较少,综合素养较低,导致执业监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工作效率难以提升。随着我国城市区位性的不断外延,我国医疗执业监督机构多受到人力资源及物力的局限,导致监督质量差异性较大。

人力资源的合理应用及配置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现代化社会中,人力资源的作用日渐增强,医疗行业属技术及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更高,因此不断深入研究医疗执业监督人力资源的配置有利于我国资源医疗行业的整体发展,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 1 研究对象

选取衡水市30 名从事医疗执业监督的相关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2. 2 研究方法

以卫生需求为理论依托,以目前所开展或应开展但并未开展的医疗执业监督工作总量作为本次研究需求,后与每年的人均有效工作日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本次研究的医疗执业监督人力资源配置。

2. 2. 1 文献查阅法

根据本次研究内容,结合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实现文献检索,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及有用数据,对其内容涉及医疗卫生监督体制建设以及医疗执业监督人员的应重点分析与研究,为文章提供理论基础。

2. 2.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次研究内容,对选取的30 名从事医疗执业监督的相关工作人员采取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30 份,回收30 份,回收率100% 。

2. 3 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选择自设工作量表( 内容: 现场监督、执业许可、医疗事故处理、无证行医管理、需开展而未开展的工作) ,对衡水市2013 年9 月—2014 年8 月一年内的医疗执业监督工作量资料予以统计分析,后借助计算机EXCEL软件实现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医疗执业监督人力资源配置数量: 将工作量、工作所需时间及所涉及的监督人数相乘可得知工作人时,结合折算系数,室内工作日按总工作日25% 得出总工作人时,后结合人均有效工作日229 天计算各医疗执业监督总工作人时,后用年人均提供有效工作时相除便可得知医疗执业监督人力资源配置量。

3 研究结果

3. 1 衡水市医疗卫生机构情况

衡水市属河北省地级市之一,位于河北东南部,其面积约为8815km2( 2013 年) ,据2012 年衡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衡水市现有医疗机构共11352 个,医院194 个,卫生监督所共22 个。

3. 2 工作量分析

根据对30 名医疗执业监督人员调查研究可知,其在2013 年9 月—2014 年9 月共实施现场监督1162 户次,处罚90 次,执业许可登记92 次,医疗事故处理55 人次,执业医师考试共1169 人次。

3. 3 工作人时计算统计

3. 3. 1 内容分析

医疗执业监督工作在统计人时需要包含现场监督、执业许可、医疗事故处理、无证行医管理、需开展而未开展的工作。其中现场监督主要分为专项技术、处方管理、心理咨询及预防性健康体检等; 执业许可则包含人员许可( 医师、护士注册、医师变更、母婴保健合格证) 及机构许可( 广告初审、专项技术初审以及设置审批、执业登记等) ; 医疗事故处理则主要包含咨询、医疗事故受理、已交及审核等; 无证行医管理包含于其他医疗执业监督类型; 需开展而未开展工作主要指诊所监管、内设医疗机构监管及无证行医打击等。

总工作人时= 许可人次 × 工作时间/户( 人次)× 监督员人数/户( 人次)

3. 3. 2 工作人时统计

根据本次对30 名医疗执业监督工作人员进行分析可知,现阶段25 名工作人员在工作时所需的工作人时为33655,但根据实际工作日计算其所需的工作人时应为42068,一般情况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卫生监督人力资源配备多以0. 8 /10000 的比例配备监督员。衡水市医疗机构众多,因此监督人员在工作时其难度及工作量较大,在对医疗执业监督人力资源配置中还存在一定的缺失性,影响监督效果。

3. 4 医疗执业监督人员的综合素养调查

根据对本次研究中所调查的30 名医疗执业监督人员调查结果可知,现阶段各监督人员在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认知中,认为法律知识最需掌握的人数共16 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3. 3% ,认为临床医学知识重要的人数共13 人,占总人数的43. 3% 。而对于所需具备的能力而言,按所占比例大小分别为法律知识解读能力、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等。

4 讨论

4. 1 问题总结

根据研究调查可知,目前衡水市在医疗执业监督工作普及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医疗机构在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内均未进行任何监督,而对现有已开展并实现监督的医疗机构而言,由于该市区医疗执业监督人力资源缺乏,从而难以实现深入及有效监督,且在监督过程中难以实现监督高效性。

4. 2 措施研究

目前衡水市医疗执业监督人力资源应加强人员素养建设。医疗执业监督人员在工作中是我国法律的直接执行者,监督执业人员自身的法律知识及法律认知能力均直接影响着监督工作是否得以高效开展。因此随着我国社会医疗机构管理的不断深化,面对日渐复杂的工作流程及工作行为,各监督人员在工作之余应不断提升自身法律知识,完善法律认知,不断提升事故及问题处理能力,促进工作高效开展。

同时,根据我国现有医疗监督体系建设规定可知,我国应不断加强对卫生监督队伍的管理。在对医疗执业监督人员进行选择时,应严格按照我国相关医疗监督人员录取流程,参照国家公务员考试规定及标准实现对监督人员的管理与考核,对于考核通过的人员予以颁发卫生监督证。在监督人员入岗工作期间,各管理者应注重对监督人员的定期培训与考核,不断增强各监督人员知识及综合素养提升,提升工作效率,对其进行定期考核,对监督人员的工作现状予以了解,不断促进监督工作高效及完善开展。

5 结论

医疗执业监督作为我国医疗行业的工作体系对于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及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医疗执业监督人员是医疗监督的主体,在医疗监督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现阶段我国医疗执业监督人员配置问题,应不断加强人员管理,提升监督人员综合素养,促进我国医疗监督水平不断提升。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执业监督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我国医疗执业监督管理人员及管理范围不断增长,医疗执业监督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文章主要依托于现阶段医疗执业监督的实际工作要求,结合衡水市现阶段医疗执业监督人力资源配置,对目前医疗执业监督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促进各地区医疗执业监督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化,提升监督工作效率。

上一篇:本科生医院护理下一篇:CSS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