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治(精选8篇)
医疗救治 篇1
院前医疗救治体系是社会安全保障系统和应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日常医疗急救服务的同时, 还担负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疗救治的重要职能。加强和完善我国院前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与管理, 提高救治能力和水平, 是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性举措。
1. 院前急救的概念和意义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 是急诊医学的延伸和发展。院前急救是在伤病员发病初期给予及时、有效的现场抢救, 维持病人的生命, 防止病人的再损伤, 减轻病人的痛苦, 并快速地护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为院内急救赢得时间和条件, 减少急、危、重伤病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2 院前急救的模式
我国院前急救起步较晚, 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也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现有五种运行模式:院前院内结合型、单纯院前指挥型、独立院前急救型、院前附属医院型、特服联动型。虽然模式不同, 其功能、定位均根据各省市情况不同而定, 模式不求统一, 但应逐步摸索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院前急救模式。目前比较一致地认为独立院前急救型比较适合大中型城市的实际情况、适合中国国情, 也是国际上公认比较先进的体系建设模式。很多大中型城市的急救中心已着手向这种模式转变。
独立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即院前急救指挥的总调度, 中心配备医护驾人员及车辆, 为独立的医疗机构, 既有院前急救的指挥调度权, 又有人、财、物的调配权, 按照地理区域, 以急救半径为原则, 设分站及站点, 与有关医院紧密配合, 形成院外由急救中心负责, 院内由医院负责的急救网络。特点:院前急救速度快, 有利于合理缩小急救半径, 人员编制隶属中心, 便于管理, 指挥调度有保证;但建立此模式通常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
3. 院前急救三级网络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2004年卫生部和国家信息产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 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加快院前急救网络建设步伐, 不断完善三级紧急救治网络体系和全程质量信息管理体系。
3.1 三级网络组织管理体系
独立院前急救型模式的核心是建立覆盖城乡的, 以指挥中心、区域分站和基层站点为支撑的三级急救网络, 建立急救中心——急救分站——急救站点的三级网络化院前急救运行模式, 急救中心与各区域医院和专科医院紧密结合, 构建完整的EMSS紧急救治体系。该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布局优势, 能够有效地缩小抢救半径, 缩短反应时间, 提高救治成功率, 科学配置急救资源。有利于做到指挥功能先进完善, 对突发事件反应迅速, 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水平。有利于做好紧急救治体系的长期规划和建设, 不断提高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
3.2 全程质量信息管理体系
全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通信指挥调度网络系统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与建章建制紧密结合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统涵盖了从接警、出车、救治、返回分站的全过程动态管理, 把通讯调度、医疗救治、车辆管理、后勤管理等各方面全部纳入计算机网络管理中, 对各项工作的质量实现了客观、全面的记录, 使用计算机进行质量分析, 开展质量考核, 为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3.2.1 通讯调度管理:
系统管理的重点是处理速度和正确性, 包括接处警速度、派车正确率、服务态度等, 为科学设置和扩展席位提供依据。
3.2.2 医疗急救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诊断正确率、紧急救治处理正确率、静脉开通率、心电监护、心电图设备使用率、输氧率、医护人员动态分布情况等。
3.2.3 车辆管理:
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车辆动态分布信息、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车辆完好率、油耗管理、车辆维修保养管理等。
3.2.4 网络医院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各医院分布地理位置、专科优势、急救专家情况、床位状况、抢救能力等。
3.2.5 财务管理:
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医疗费用、车辆费用、担架费用、药品用等。
全程质量信息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作用, 以信息资源为支点, 发挥急救信息在监督、评价、控制和咨询方面的作用, 显著提高对各工作环节的质量记录与核查水平, 保证每项工作都处于受控状态。
4. 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体系是在全程质量信息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质量控制标准, 优化工作流程, 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工作环节上的质量问题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妥善处理问题。
4.1 建立质控考核组织, 完善考核标准体系
建立质量管理委员会, 科室分站建立二级考评小组, 各职能管理部门和分站形成管理职责明确、相互制约的组织系统。建立全程质量监控考核责任制、质量控制、质量评价、质量否决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制定各岗位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利用经济杠杆作用激励职工工作热情, 奖金和津贴的分配均与工作质量、服务质量、技术质量、管理质量挂钩, 并设有业务管理质量奖、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奖和星级服务质量奖。
4.2 考核方法与步骤
4.2.1 实行两级考核制和岗位考核。
中心领导和考评委负责科室、分站工作质量考核, 分值与平均奖和科站长津贴挂钩;科室、分站考评小组负责对医护驾进行考核, 所得分值与个人奖金挂钩。
4.2.2 实施全程医疗服务质量监控考核。
实行重点考核、针对性考核与平时抽查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充分利用网络系统, 通过抽调急救病历检测评判、抽查接警录音、检查出车转送和电话回访等方式实施全程医疗服务质量监控。
4.2.3 合议与集体打分制。
每位评委根据日常管理、任务完成指标、工作质量、信访办信息反馈及月考核检查情况给科室、分站打分;科室、分站考评小组成员根据考核重点内容给本部门职工打分, 报中心评委审定;重大问题经中心质量管理委员会表决后, 可取消评奖资格。
4.2.4 建立月考核通报制和公示制。
每月发布工作质量通报, 表扬先进, 提单, 对问题严重的科室个人下发黄牌警告。每月将个人考评结果通知各部门。分站工作质量上墙公布。
4.2.5 实行星级服务等级评定制。
星级服务绩效评价是分别按照急救医生、护士、驾驶员、调度员的具体工作指标分三个星级标准进行评定, 发生行风问题的取消评星资格。每月对各星级人员给予奖励, 评选年度星级标兵。
4.3 建立全程计算机网络信息是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
院前急救全程信息管理系统是院前急救管理手段现代化的一次飞跃。使网络管理功能由经济核算扩展到医疗质量;由数量统计扩展到质量监控;由整体观测扩展到具体控制;由终末评价扩展到全程管理, 同时也为中心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5.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与管理
5.1 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完善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建立公安、消防、港口、机场、铁路、防疫等应急救援部门的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 制定各部门联络通讯录,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完善相关工作方案, 沟通解决存在问题。在机场、港口、铁路等部门建立应急救援绿色通道。
5.2 提高完善应急装备
配备现场通讯指挥车和应急物资保障车, 具有现场指挥、通讯、视频、信息传输及现场救援药械物资保障功能。配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用救援设备, 具有功能多、轻便灵活、材料多样、技术先进等特点。如充气帐篷、应急灯、各种救援担架、防毒面具、负压夹板及除颤器、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和急救药品。
5.3 加强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
组建医疗救援专业队伍, 分为一线救援队伍、后备救援队伍、专家救援队伍。梯队人员必须熟知应急预案程序, 及每个队员的角色、定位、责任;熟知每项救援工作程序, 标准以及相关的制度;掌握现场急救技术、技能;定期参加复训和演习;参加国际灾害救援交流, 更新观念, 与国际接轨, 逐步完善救援队伍建设。
院前医疗救治体系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领导的支持帮助下, 结合中国特色,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院前医疗救治体系。努力探索管理制度、运行规则、信息收集、资源调配、人员培训和技术规范等方面的新经验, 充分发挥医疗救治体系功能,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资源利用率, 更好的适应现代医疗服务的要求, 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摘要:院前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代表国家和地区经济、医疗发展的水平, 反映国家、社会对重大伤害、疾病的应急能力以及公民的品格水准, 是现代社会医疗救治体系的重要标志。本文介绍了院前急救概念意义, 分析了我国现有院前急救模式, 针对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立型院前急救, 从三级网络体系、质量控制及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了介绍, 从而提高我国院前急救应急救援能力和质量技术水平。
关键词:院前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桂莉, 周彬, 霍正禄, 杨瑞和.美英日德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综观.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年6月
[2]王卯池, 李金年, 李继良.论质控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年第14卷第01期
[3]探索国外先进急救体系.当代医学.2007年9月
[4]李金年, 裴雅春.应急联动体系建设发展趋势的探讨.全国紧急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2005年11月
医疗救治 篇2
为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及城乡居民医保重大疾病医疗救治保障水平,有效缓解农村居民患重大疾病的经济负担,特制订本方案:
1、医院成立的“重大疾病救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院长)
副组长:(业务院长)、(行政院长)
成员:(护理部主任)、(内科主任)、(外科主任)、(妇产科主任)、(手术室主任)、(医保办主任)、(药剂科主任)、(检验科主任)、(医技科主任)
负责医疗管理工作的院领导主管农村重大疾病救治管理工作,各临床科室成立农村大病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组。医保办主任具体负责,并设专干经办农村重大疾病救治管理服务工作。
2、建立农村居民重大大病救治患者转诊、复查、治疗的绿色通道,严格审批流程,严格掌握入院、治疗、手术、出院指征,确保医疗质量。
3、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治保障实行病种定额管理,治疗费用按单病种定额包干,分别由新农合、农村医疗救助及患者个人按比例承担,超出费用由定点医院承担,跨科协作完成的病种,各方要严格控制好定额费用标准。医院全额或部分垫付的医疗费用由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医保局按规定的费用结算标准与医院结算。
4、相关科室临床医生要严格掌握入院标准,不得将不符合大病救治范围的参合病人收住入院,不得推诿符合住院条件的医保病人住院,并严格核实病人身份和审核审批流程,严防冒名顶替住院现象发生。
5、相关科室制定重大疾病救治病种的临床路径,并按照制定的临床路径实施标准规范化治疗,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6、患者出院时,科室应根据农村大病政策要求提供病人相关资料交医保办审核,医保办负责按照农村大病结算申请的有关规定,每月向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提交出院患者的结算申报材料。出入院结算中心专人核查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补偿资金到账情况。
7、城乡居民医保出院时,其住院医疗费用直接在医保系统内结算。
医疗救治 篇3
经历大地震后,对地震医疗救治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从中得到一些经验、教训、启发,为今后灾害医疗救治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提供参考,确保在人民需要我们的关键时刻不辱使命,使受灾伤员得到全力救治。
1 一般资料
绵阳中心医院是川西北地区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重灾区最大的门户医院,医院有固定床位1000余张,年门诊量82.3余万人次,年出院患者3.17万余人次,是川西北地区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中心;目前,医院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90人,其中高级职称200余人,中级职称400余人。
2 方法
2.1医疗救治快速反应
2.1.1第一阶段(震后10min~72h)
安全转移病员
强烈的大地震使医院房屋受损,医疗器械和设备受损,通讯中断,确保在院患者的安全是对全院医护人员最大的考验。地震发生后医院立即启动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各部门医护人员快速反应,在短短15min内,将急诊、门诊、住院所有患者安全疏散,未发生1例踩踏和遗弃患者的事件发生。转运住院患者工作难度最大,各病区科主任、护士长迅速组织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克服困难,有序地将轻、重住院患者安全转移到门诊楼前开阔地带,同时搬运出必须的医疗器械、快速搭建简易手术棚,在余震中继续进行必须的诊疗工作,进行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急诊手术,没有发生1例住院患者因地震灾害影响诊断和治疗的事件。
组建急诊急救医疗救治组
短时间大批的地震伤员蜂拥而至,时间紧迫,情况紧急。医院面临的首要医疗工作是大量的接诊、预检分诊、急救、急诊手术。其中颅脑损伤、肢体离断、骨折、软组织损伤、挤压综合证等伤员居多,需要大量骨科、脑外科、胸科专科医师。作为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专科医师人员有限,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医院充分利用全院人力资源,打破科室建制,成立4个组,以专科医师为核心,其余专业医师参与组建成数十个医疗救护小组立即投入紧急救治工作。
门诊接诊检诊组:由骨科、脑外科、胸外科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任组长,联合其他专业医师组成几个小组,对来院伤员在门诊大厅外立即进行预检分诊,根据伤情由重到轻,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卡进行标识,将伤员分类别送至临时门诊治疗区。
门诊急救观察组:红区一接诊重伤员,由骨科主任、脑外科主任、胸外科主任负责,其他手术科室医师参与,对重伤员组织抢救和急诊手术,内科医师协助完成病历记录等文字工作。黄区—接诊较重伤员,由骨科、脑外科、胸外科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负责,其他手术科室医师、内科医师协助伤员的治疗、管理。蓝区一接诊轻伤员,由外科医师负责,内科医师协助完成病历记录等文字工作。
门诊清创组:由其他外科科室医师负责,对一般的伤员进行清创缝合。
综合治疗组:由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医师组成,负责对所有留观的受灾伤员筛查,及时实施本专业的诊治,以免遗漏和耽误治疗。
2.1.2第二阶段(震后72h至震后15d)
这一阶段基本由急救转入常规治疗工作,我院门诊楼、棚区、住院部病房3个区域分别住着留观、术前、术后的受灾伤员,医疗任务重点由急救转为常规治疗。医疗组组成作相应调整,除外科系医师外大量非手术科室医师充实其中,组成人员配备完善的医疗组,加强医疗质量的管理、积极控制院感、对伤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等工作。
病区手术组:由本专业外科医师担任主刀医师,其他手术科室的医师1~2名为助手,完成伤员的择期手术治疗。
各区域治疗组:本专业外科医师和其他手术科室医师以及内科系医师组成。本专业医师任临时组长,负责组织查房、会诊工作,其他手术科室的医师重点完成换药等工作,内科系医师重点完成病历、心理疏导等工作。
护理密切配合:根据地震伤员救护的护理特点,打破专业界限,整体部署全院护理救治任务,合理使用和调配院内护理人员。由骨科专业护士担任护理组长,组织并指导原病房护理小组成员,与医疗组密切配合,开展伤员护理工作,保证伤员常规护理顺利进行,保证高效、有序地开展护理工作。
3 讨论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位于重灾区的我们—绵阳市中心医院,瞬间聚焦了全国人民的目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院视察抗震救灾应急救治工作。在短时间内医院克服自身重重困难,迅速救治大量伤员,并且在数天后配合来自国内、国际十余支医疗队二百余医务人员参与救治,随后组织护送八百多伤员千里大转移,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医院总结了许多的经验,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人力资源调配方面,有成功的经验。
猝不及防的灾难发生后我们医院干部职工一直坚守在救护的岗位上,有的职工在外轮休,有的远在国外考察,有的亲人已经遇难,有的亲人生死未卜,但灾情就象一道命令,全体医务人员不顾一切地聚集了在一起,众志成城地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夜以继日的救治大会战。在这次大救治中,无数伤员的生命和鲜血成为敦促我们“乱”中求秩序、“险”中求安全的重要动力,创造了一系列抗震救治的措施和解决方案。这些措施和解决方案是全体干部职工在5.12汶川大地震应急救治中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更是为生命坚持、奋斗的写照。正是这种顽强的坚持、不屈的奋斗,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正是团结奋战、众志成城,才创造了一个绵阳市中心医院抗震救治的应急模式。
作为灾区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如何医疗组成员的合理配置,医疗队成员构成和选择应根据不同阶段救助对象的特点及救援服务需求确定,以充分调配人力资源,保证医疗救治工作的高效、有序地开展。医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第一和第二阶段医疗救援工作侧重点不同,对医疗队成员进行了相应的人员调整。
总之,很据灾后不同阶段的工作特点,履行院长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全院实施人力资源重组,各级职责明确、各施其责,克服了大灾造成的医疗场地、医用物资破坏和专业医师匮乏的困难,使医院全体员工在抗震救灾中有组织、有信心、有序、高效地发挥了应尽的职责。
摘要:回顾总结门户医院在“5.12”特大地震中的医疗救治工作,为指导今后灾害医疗救治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提供参考。强调根据不同阶段地震伤员的医疗救治需要,科学合理调配全院人力资源,是保证医疗救治工作高效运行的关键。
贫困人口巡回医疗救治工作简报 篇4
为落实精准医疗扶贫,镇赉县近日开展了贫困人口巡回医疗救治工作。截至11月4日共诊治患者6051人,签约患者6051人,免费发放药品12163元。
据了解,镇赉县共派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共计20位临床专家、25名相关卫生技术人员共计45人组成三支县级巡回医疗队陆续深入各乡(村)开展巡回医疗救治活动,重点针对“因病致贫、返贫”困难人口进行病情甄别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并与登记造册人员签约,为下一步分类救治打好基础。
医疗救治 篇5
一、统一指挥, 组织急救。
我院医疗队赶到灾区医院后发现整个医院空地及周边巷道横七竖八地躺满近千余名伤员, 有的伤口流血不止, 有的开放骨折无人问津, 有的胸伤呼吸困难, 同时不断有伤员送到。当地医疗机构已严重受损, 无力承担大量伤员的救治工作, 我们马上投入了救治工作。不久又有4~5支医疗队赶到, 人员达50多人, 但多是单兵作战, 都去抢救伤员, 组织混乱、流程混乱, 有些伤员无人看, 有些伤员重复检查, 重危伤员无人管理, 漏诊漏查, 严重影响抢救效率。急需统一协调。遂即, 集中各医疗队, 当场选出队长 (笔者有幸当选队长) , 将数个医疗队整合为一体, 统一指挥, 分级定岗, 明确职责, 团结协作, 紧张有序, 规范救治, 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同时, 紧密依靠当地医疗力量, 快速了解、熟悉医院情况, 如地形、危房位置, 抢救器械、耗材、药品及救治能力情况;了解伤员在医院的分布、分类、数量以及救治情况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便于组织救治, 预防次生灾害发生。
二、科学分组, 责任到人。
面对伤病员众多、医疗场地拥挤, 伤情复杂的突出矛盾, 我们积极进行科学分组, 落实负责人。我们将广场伤员分区块管理, 同时将医疗队划分为若干救治小组, 各小组设立组长负责。护理队伍单独为护理组, 由担任过护士长的为队长统一调配护理人员。各小组到各片区实施救治, 各小组将病员责任到人, 负责救治观察, 尤其对重危病人更是专人负责观察、急救, 以提高抢救效率。各救治小组由队长及护士长统一调配、安排人员。对危重病人各小组及时上报队长, 由队长安排不同专业人员进行会诊急救。
三、因地制宜, 实施战伤救治模式。
地震伤员多为复合伤且病情危重, 包括内脏出血、开放性骨折、血气胸等, 由于当时当地医院为危房, 很多抢救设备、器械损坏无法使用, 我们因地治宜, 按照战伤处置原则实施紧急救治, 在救治中以危重者优先救治第一原则, 对重危伤员在无监护仪情况下, 用人工测血压、脉搏,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对休克病员加快输液, 补充血容量, 及时处理开放出血点, 如加压包扎, 在肢体上端邦止血带, 胸部伤口考虑开放性气胸可能, 应迅速用衣物、毛巾等压迫伤口, 使之转变为闭合伤;对有创口及开放性骨折病员尽量消毒处理保护伤口创面, 减少污染, 防止气性坏疸发生;对尿潴留伤口在无导尿包情况下, 采用输液器输液管导尿, 骨折用夹板或自制外固定物固定, 减轻患者疼痛, 防止继发性伤害, 通过上述措施为病员转运和临时手术室的建立争取了时间。
四、紧急转运, 为抢救生命创造条件。
由于当地医疗单位在灾害中受损严重, 救治条件极为有限,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我们立即向当地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提出快速转送伤员到周边有条件医疗单位救治的建议。当晚在政府安排好接收医院和运输工具情况下, 有序组织重伤员转运, 指挥指导志愿者正确搬运伤员, 尤其防止脊柱损伤病人截瘫发生, 安排医务人员携带抢救药品护送伤员, 途中随时注意伤员病情变化, 并作好抢救准备工作, 防止意外发生, 在36小时内转运伤员千余人;对于轻伤员作好情绪安抚就地治疗工作, 积极配合当地医院快速筹建临时手术室开展伤口清创缝合, 防止伤口感染及并发症出现。
通过参加这次特大地震造成的伤员人数众多、伤情复杂危重、救治工作紧急繁重, 多个医疗队同时到达进行抢救的情况下, 我切身体会到:尽早将队伍整合, 建立统一指挥, 科学组织、有序管理、正确救治、及时转运是重特大卫生紧急救援工作成功的关键。
摘要:地震灾害发生后, 造成当地医疗机构受损, 无法承受救助大批伤员任务, 需要外来医疗队援助, 而先期到达灾区的医疗队, 由于队员人数多, 对当地医疗状况、伤员分布情况不明, 抢救器械不全的情况下, 需紧急整合医疗队, 有组织统一指挥、科学分组、责任到人、因地制宜, 按战伤原则抢救, 尽快转运伤员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关键。
医疗救治 篇6
医院船主要实施海上伤病员的早期治疗与部分专科治疗任务。对医院船的医疗救治活动开展论证、分析等研究,考察医院船人力、设备、床位等各种医疗救治资源的配置,明确该装备战技术指标,才能够为将来战时使用提供依据。计算机模拟是系统分析法中定量研究复杂系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应用计算机对复杂的医疗救治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可以获得反映其系统本质特征的数量指标结果。
按照医院船医疗队救治范围和舱室布局设定医疗组,各医疗组配备相应设备,提供多种医疗救治项目。各种救治范围内的患者以批量或单个方式到达医院船,按照与伤病种类对应的救治方案、流程和时间接受不同项目的救治,治疗活动结束后离开。在该系统中,伤病员的到达与治愈后离开是不确定的随机变量,属于运筹学范畴的随机服务系统[1]。目前针对医院船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医疗救治组织等方面开展的相关研究多以排队论为理论基础[2,3,4,5,6,7,8]。
2 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系统组成
采用基于系统排队理论的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模型,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医院船能够提供多个救治项目,可看作能够同时提供m项服务队列。伤员乘用运输工具成批到达,每批到达的人数ξ是一个随机变量。批与批之间的到达间隔服从特定的随机分布;同一批到达的伤员按随机顺序接受救治服务,到达伤员若遇系统忙则排队等候,系统中只有一个队列,等待位置无限,到达过程与服务过程是相互独立的。系统采用的救治服务规则为:先到先服务,随机服务,优先权服务[9]。系统分为4个功能模块:
2.1.1 伤员到达模块
用户输入伤员总数、伤员伤病种类、轻重程度及各种伤员的比例,生成可供模拟救治的伤员。伤员到达在时间上随机发生服从某种概率分布,其中伤员到达的间隔时间由一个随机变量表示,到达的批量、随机分布种类和参数、运输工具最大乘员数由系统使用者定义。
2.1.2 救治项目组织模块
为了保证伤员得到最快的救治服务,救治项目的组织采用简单的串联或并联是无法满足的,需要采用串联和并联相结合的方式,即救治项目采用网络的组织方式来提供服务。当伤员流生成后,模拟各种救治能力下不同级别救治网络中的伤员救治。其中每一个救治级被定为有一个或多个救治项目,而一个救治项目由人员、设备和所需的医疗物资组成。伤员到达医疗区后排队等待治疗。
2.1.3 医疗救治模拟模块
本模块在以上两个模块的基础上,给定相应参数和数据,按照医疗救治过程中各个环节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持续时间,使用事件步长法对实际医疗救治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
2.1.4 报告模块
报告模块有3层数据:未加工的所有过程数据表格,需存储的数据,用户图形界面内的数据。报告模块主要满足用户方便地看到模拟计算结果,同时还可根据需要查看各种数据。
系统开发环境:
(1)数据库:Microsoft ACESS;
(2)开发进度管理:Microsoft Project 2007;
(3)C#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系统运行环境适用于安装了.net平台的一般常见计算机配置。
2.2 各模块实现
2.2.1 伤员到达模块
本模块实现按用户给定比例,设置生成符合一定数量和伤病、病情种类的伤员的n个伤病员数据,供医疗救治模拟过程使用。根据条件生成包括患者标志、伤病评分、伤病通过种类、到达时间等信息的伤病员数据,每个伤员的到达时间遵照用户设置的随机到达分布方式生成。部分程序类图如图1所示。本模块能够对生成的伤员和数据进行保存和加载,便于采用不同方案进行医疗救治过程的模拟对比。用户设置伤病员生成条件的流程如图2所示。
2.2.2 医疗资源和救治项目组织管理模块
医疗资源包括医护人员、主要医疗设备、担架床位等直接影响医疗救治活动展开所必需的资源。医院船根据救治职责、范围和场地等因素设定医疗分组。
各个医疗组配备相应医护人员、医疗设备,提供多种医疗救治项目,其设置流程如图3所示。伤病员到达后,按照特定伤病种类救治方案和流程接受包含不同医疗救治项目的医疗救治。
按照医院船救治范围和实际装备配置情况设置医疗组以及各个医疗组的救治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多个相同的救治项目。本模块的部分程序类图如图4、5所示。
2.2.3 医疗救治过程的仿真模块
2.2.3. 1 医疗救治服务规则模拟
伤病员在运送到医院船上接受医疗救治的过程中,如果伤病员人数多,就需要排队等候治疗。系统在模拟医疗救治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规则相结合的原则:先到先服务、随机服务和优先权服务,符合救治过程追求更高的伤员通过率和对现有医疗资源充分利用的实际要求[10]。
2.2.3. 2 医疗救治系统
医院船医疗救治模拟系统是离散事件系统,每一事件的发生引起系统状态变化[11]。对医院船医疗救治模拟模型的求解采用面向事件的仿真钟即下次事件法,通过时间的推进确定下次事件的发生(如:伤病员到达、分类、手术、离开等),更新系统状态。将各事件发生时间点相互间隔作为步长,模拟时钟的推进。
医疗救治的计算机模拟中,将过程性事件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非过程性事件的发生时间按时间顺序进行升序排列而形成一个事件的时间队列。由于不断地有入队列或出队列发生,因此模拟过程中这个队列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的动态跟踪。模型救治过程模拟流程如图6所示。
3 结果
通过对医院船伤病员医疗救治过程的仿真模拟,能够得到以下过程和结果数据:伤员接收和完成救治时间,医疗救治单元连续及累计工作时间的忙闲比等。通过伤员数、各种救治的平均等待时间及队长、各种救治资源利用率等医疗机构救治效率的统计数据。指定时间内最大伤员通过率;通过系统多次仿真得到平均伤员通过率。
图7为本模块在模拟医疗救治运行过程显示医疗救治项目队列动态排队的屏幕截图。图8为系统针对每一位伤员详细的动态救治过程日志文件。
4 结论
通过计算机对难以实际展开的大规模医院船伤员医疗救治和通过过程的模拟,实现了医院船医疗救治能力的数字信息化和可视化,为该装备的战术技术指标确定和使用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对相关过程数据的统计处理,得到影响通过率的因素分析如医院船人员、设备、床位等编配是否合理,对医院船医疗救治能力最大化的优化方案的研究提供依据。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将各种伤员生成方案和医疗资源配置设置不同的系统控制参数文件,使得该模拟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充性,能够连续模拟不同给定方案的多次救治过程,得到真实系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运行特点和性能[12]。因此本系统能够灵活满足不同条件下使用的需要,便于不同医疗救治数据分析和比较。
摘要:目的:设计和实现医院船海上医疗救治动态过程模拟仿真系统,为该装备的战术技术指标确定和使用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排队论为理论基础,采用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给定伤病员总数、种类、病情及分布比例,实现计算机模拟伤病员符合不同随机模式的随机到达、医疗救治资源和医疗救治的组织、救治流程和救治规则的动态仿真计算。结果:应用该系统,能够获得医院船在给定时间内不同救治环境的伤病员救治通过率和各种救治过程数据。结论:计算机对难以重复实际展开的大规模医院船伤员医疗救治和通过过程的模拟,能够灵活满足各种不同条件下使用的需要,同时也为医院船医疗资源配置优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医院船,医疗救治,仿真,模拟,设计
参考文献
[1]华兴.排队论与随机服务系统[M].上海:上海翻译公司,1987:102.
[2]曹保根,沈俊良,刘巽明,等.海上医疗后送计算机模拟系统基础数据量化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02,23(4):296-300.
[3]邹志康,刘巽明.战时医院船床位利用排队系统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03,24(2):139-142.
[4]邹志康,吉保民,姜树强,等.医院船医生合理配置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1):52-54
[5]邹志康,张恩华,鹿尔驯.战时医院船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基于排队论的数学模型[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5,12(1):19-21.
[6]谢峻.批量伤病员救治排队系统的建模与仿真[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0):8-10.
[7]郭立军,伍瑞昌.排队论在伤员后送工具配置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1,22(3):22-23.
[8]邹志康.医院船伤病员救治排队系统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3.
[9]杜海舰,伍瑞昌,王运斗,等.陆军战时医疗后送模拟系统介绍[J].人民军医,2007,50(9):572-573.
[10]邹志康,吉保民,姜树强,等.医院船手术台合理配置研究[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4,11(4):230-233.
[11]曹保根,沈俊良.海上医疗后送系统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01,22(3):252-253.
医疗救治 篇7
在4·20芦山地震伤病员收治的过程中, 后方医院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 快速建立起应急医疗临床救治信息平台, 实现了将院前地震灾区接诊、后送及入院办理、院内救治信息的即时互动与共享, 并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确保集中收治的伤病员得到科学、及时、安全、有效的全面救治。以下是对应急医疗救治信息平台的介绍与思考。
1 信息平台的整体架构及工作流程
应急医疗救治信息平台 (如图1所示) 主要由2大部分构成: (1) 基于公共移动信息网络, 借助微信平台构建的应急临床救治指挥信息平台; (2)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网络的伤病员快速入院办理及临床救治信息数据抽取软件模块。
信息平台的基本工作流程 (如图2所示) 是: (1) 利用微信建立应急救治群, 将应急临床救治的相关工作人员加入群中, 迅速构建起一个可移动办公的临床救治指挥信息平台。 (2) 前方接诊人员将后送伤病员的相关信息通过此平台及时传送至后方医院, 使后方医院能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3) 伤病员到达后方医院后, 利用HIS平台的快速入院办理软件模块, 快速完成伤病员的相关入院、入科信息处理工作。 (4) 在伤病员的院内应急救治过程中, 协调组织人员通过此平台进行实时沟通和协调, 指挥员也可通过此平台及时了解应急救治的全局情况。 (5) 在伤病员后续的常规治疗过程中, 院内相关职能科室通过此信息平台进行临床治疗监督和指导, 并及时发布相关治疗情况通报。 (6) 通过HIS平台上的信息数据抽取软件模块, 将伤病员在院的相关汇总及详细信息资料发布到指挥信息平台上。
2 应急临床救治指挥信息平台
在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应急状态下, 利用现有的通信装置和通畅的信息管路, 迅速建立临床救治指挥信息平台,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信息的实时互动共享, 对协调有序、高效运转地展开医疗救治工作, 提高应急指挥水平和救治效率, 有效降低伤病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2.1 指挥信息平台支撑系统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安装于智能手机之上的类Kik免费即时通信服务的应用程序。手机通过GPRS、EDGE、3G或Wi-Fi的方式接入网络, 可跨平台 (支持Android、i OS、Windows Phone、Symbian、Black Berry OS智能操作系统) 、跨网络 (移动、联通、电信、因特网) 快速发送语音短信、文字、视频、图片及文件传送等, 并支持多人群聊和语音对讲的功能。截至目前, 国内微信用户达3亿以上。
对比当前流行的微信、飞信和短信, 相比起走流量端口、跨平台、跨网络的微信, 目前走短信端口的飞信是移动公司推出的产品, 必须要移动用户才能使用, 而短信暂不支持语音、群聊和文件传送等功能。
实践表明,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 很多通信基站停止服务, 地下光纤受损, 电话服务往往会出现拥挤甚至堵塞, 而微信会比传统语音通信、短信的效率高。北京邮电大学的阚凯力教授分析指出, 其主要原因是微信的工作原理为分组交换的业务模式。微信将信息经过压缩处理, 占用的通道可宽可窄, 并且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 信息可以一站站推送, 可在有传输空间时再送出。而传统的语音通信、短信都是电路交换, 需要建立一条点对点的独享通道。在同等网络条件下, 走数据流量通道的微信占用的网络资源要小得多[2]。
另外, 当前医院工作人员的手机普及率达100%, 智能手机占90%以上, 而经常使用微信的人员可达65%。
综合以上原因, 我们可以利用免费安装于个人智能手机上的微信快速组群, 通过微信提供的各项功能, 方便快捷地构建起一个可移动办公的临床救治指挥信息平台。
2.2 指挥信息平台的应用
在灾害发生的应急状态下, 后送伤病员可能在短时间内批量到达, 伤情判断、快速分流、信息采集、应急救治等都需要在有序的状态下迅速、平稳地推进, 充足的准备和准确高效的协调、组织、指挥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指挥信息平台, 前方接诊人员可以把后送伤病员的一些简要信息以语音对讲、语音短信、文字、图片等方式提前告知后方指挥组, 使后方医院能及时根据情况提早做好相关物资、人员的准备工作, 缩短院内急救的准备时间。此外, 通过微信的地理位置分享功能, 接诊人员可在信息平台上随时通报当前所处的具体方位, 方便后方指挥组动态地了解后送伤病员预估到院的时间。尤其是对于前方需要就地急救的危重伤病员, 还可以利用微信提供的视频通话功能与院内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并可将现场不同终端采集的图片、数据等信息以文件形式通过此平台传送至后方医院[3]。
在伤病员入院后的应急救治过程中, 指挥员通过该信息平台, 实时获得协调组织人员以语音短信、文字等方式发布的情况通报和信息反馈, 能及时有效地指挥调度和动态管理。
在伤病员经过前期应急救治逐步转为常规治疗的过程中, 为进一步提高救治质量和治疗效果, 督导、规范相关医疗流程, 院内相关职能科室通过该互动信息平台, 以Word、Excel文件形式及时发布感控监测督导、合理用药指导、营养膳食指导以及病历质量检查等情况通报。
此外, 为及时掌握伤病员的全面治疗情况, 通过HIS平台上的信息数据抽取软件模块, 将获得的相关信息资料 (如地震伤病员信息汇总、明细表, 危重伤病员病情信息表及专家会诊意见表等) 以Excel文件形式在指挥信息平台上进行发布。
在此次4·20芦山地震的临床救治过程中, 我们利用该指挥信息平台实现了伤病员救治工作的快速性、有序性及全程督导管理, 为有效提高地震伤的临床救治水平提供了信息化的保障手段。
3 HIS信息平台
3.1 快速入院办理软件模块
在集中收治地震伤病员的应急状态下, 快速办理医院HIS中的入院、入科手续, 可为伤病员的院内急救节约宝贵的等待时间。该软件模块 (如图3所示) 的具体实现流程如下:
(1) 预先在HIS的患者主索引表中添加针对地震伤病员的特殊ID号段, 并将ID号条码打印出来粘贴在腕带上。
(2) 当伤病员到达病区时, 立即将粘贴有ID条码的腕带分配给每个伤病员, 通过条码扫描的方式快速与伤病员对应, 并指定床位信息。该软件模块自动对HIS住院主记录、在院记录、在科记录、床位记录表等进行后台数据插入或修改, 完成伤病员的全部入院、入科信息处理。
(3) 待伤病员应急处置完成后, 通过询问的方式采集其个人信息, 且在软件模块中完成个人信息的添加、修改, 并重新打印条码标签 (包含ID号、姓名、性别、年龄等基础信息) , 替换原来粘贴在腕带上的标签。
另外, 该软件模块还具有简单的统计功能, 可根据给定的时间段统计出新入、在院、危重人员的数量信息等[4]。
3.2 医疗信息数据抽取软件模块
在地震伤病员的救治过程中, 为了方便随时了解院内伤病员的收治信息以及危重伤病员的病情信息等, 该数据抽取模块以给定的条件在HIS后台自动完成相关信息数据的查询、汇总, 并以Excel文件形式导出[5]。
4 应用体会与思考
在4·20芦山地震中, 我院共接收伤病员98人, 其中, 危重13人, 目前已全部康复出院, 未发生1例死亡或致残。我院在此次的临床救治过程中, 充分利用该医疗救治信息平台, 实现了院前接诊、后送及院内救治信息的实时共享, 为对地震伤病员展开快速、有序、科学、合理、规范化的临床救治工作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信息化平台。
实践表明, 该信息平台的快速构建与应用, 为伤病员的有序接收、协调管理、科学救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手段, 切实解决了在应急状态下后方医院医疗救治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求,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医疗救治信息平台的相关功能, 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手段, 全面提升信息平台的应用水平, 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对信息平台进行改造升级:
(1) 在院内增设一台连接公共信息网络的前置服务器, 通过网闸、防火墙、中间件等安全技术手段与医院HIS网络进行无缝对接, 在充分保障HIS网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 真正实现医疗救治信息平台的网络一体化。
(2) 利用微信对外开放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 将用于现场应急救治的专业应用软件, 如创伤评分软件、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软件等接入微信平台, 通过微信将专业软件采集的数据信息传送至后方院内数据库的服务器中, 实现应急救治数据采集、保存和统计分析的全面信息化管理[6]。
摘要:目的:在应急状态下, 利用现有的通信装置和通畅的信息管路, 快速构建一套相对完备的应急医疗救治信息平台。方法:借助微信的相关功能构建应急临床救治指挥信息平台, 并与医院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平台的数据信息相对接, 将院前地震灾区接诊、后送及入院办理、院内救治融为一体, 实现信息的即时互动与共享。结果:该信息平台能使后方医院快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应急状态下的医疗救治相关信息, 为伤病员的有序接收、协调管理、科学救治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手段。结论:该信息平台的快速构建与应用, 切实解决了应急状态下后方医院医疗救治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求,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应急救治,信息平台,微信
参考文献
[1]蒲卫, 陈宇行, 刘运成, 等.军队应急医疗救治指挥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1, 18 (8) :737-739.
[2]北京晨报.地震中为何微信微博比电话给力[EB/OL]. (2013-04-22) [2013-05-16].http://news.ccidnet.com/art/1032/20130422/4883075_1.html.
[3]许统, 申国敏.利用Android平台和腾讯微信建设实时咨询系统[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3, 25 (4) :43-45.
[4]胡敏, 王志平.关于战时医疗信息平台建设的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 (10) :101-102.
[5]杨孝光, 兰世龙, 马睿, 等.医院信息系统间数据接口方案设计与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8) :64-67.
医疗救治 篇8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指挥、控制、装备、卫勤保障等综合能力的较量。在我军指挥、控制、装备等信息化优先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卫勤保障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卫勤专家和决策者的重视,已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借鉴并跟踪国外发达国家在该领域所取得的实战经验和发展趋势,探索一种适合我军卫勤信息化保障的新路子,已成为摆在卫勤信息化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以传统野战条件下的医疗救护为例,伤员流模型一直作为传统卫勤工作者喜欢遵循的救护模型而写入教科书,且在以往卫勤救护中取得了良好的指导效果,然而,随着现代战争对信息化依赖程度的逐步增强,有必要根据野战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特点重新考量这一模型。本文将立足我军伤员分类后送现状和野战救护能力,从信息的采集、共享和利用出发,建立一种新型的信息流模型,以适应现代野战条件下医疗救护新特点。
2 信息化条件下医疗救治及后送信息流特点
现阶段我军医疗救治和后送是分级处理的,其信息流主要由伤员流的动态变化来驱动,并根据对伤员的伤部、伤类、伤情、伤势的研判和可能的预后分析进行分类,决定是否留置或后送;而医疗救护分队作为野战条件下实施伤员救治和医疗后送的重要组织机构,在卫勤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1]。目前伤员救治大体可分:火线急救、各级救护所的紧急救治、野战医疗所(医院)的早期治疗以及基地医院的专科治疗与康复治疗等4类。以普通强度陆战为例,轻伤员数量约占伤员总数的40%,且由于这部分伤员治疗时间短、对治疗条件要求不高,大部分均可在短时期内治愈归队,在他们到野战医疗所进行早期治疗之前,鉴于战时各救护分队机动特点和可能存在通讯中断的风险,根据分级处理的原则来组织分类后送,不仅可能大量浪费有限的后送力量,而且对伤员而言,可能失去最佳救治机会,直接导致部队失去大量经过严格训练而富有战斗经验的有生力量。因此,在信息化初期阶段,基于伤员流的野战救护理论在卫勤保障中曾发挥重要指导作用,但随着后勤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后方重要目标也常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即使是医疗救治机构本身也可能因此而发生大批伤员,致使“伤员流”将直接流向未受打击或打击较轻的救治机构,甚至流向靠近前方的救治机构,出现反常的“逆向流”或“横向流”[2]。这种复杂的伤员流现象要求我们的野战救护及后送必须按照特定的伤员流来开展和实施,对救治机构编程和部署的机动性、灵活性和高效性也要求更高。
显然,依赖于伤员流驱动的医疗救护和后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伤员产生和后送的动态以及救治的流程。然而,这种救治流程使得伤员在到达基地专科治疗或康复治疗之前,随着救治机构等级增高,接收伤员的数量也相应增加,与野战条件下救护分队掌握非常有限救护资源形成鲜明对比,不可避免将导致大批量伤员救治难的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是战时条件比较恶劣,而配备到各级救护分队的医护人员非常有限;其次,面对大批量伤员的同时到达,加之伤员的伤类、伤情、伤势迥异,要迅速、高效地组织对伤员的合理救治,实属不易;第三,对于一些不适合在本级救治机构治疗的伤员的医疗救治与后送,要通过向指挥部门申请(包括各类相关申请的草拟以及运力申请)等诸多过程才能完成,可能因此而丧失对伤员的最佳救治时机。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寻求一种有别于伤员流驱动的信息流模型显得尤为必要,它应同时具备涵盖传统各类特定、复杂伤员流的现状,充分考虑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符合野战条件下高效组织救治和后送等特点。
3 建立信息流模型的基本思路
在医疗救护中采用信息驱动型的信息模型(简称“信息流模型”)主要基于如下考虑:首先,从战场数据利用来看,着重考虑的是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传递;从信息本身的利用来看,着重考虑的是信息获取、共享和利用,不管从战场数据的利用还是对信息本身的利用,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医疗救护乃至卫勤保障的时效性、有效性以及任务部署和实施的科学性,最终为指挥员或决策者提供战场伤员动态信息,有利于其任务的部署和决策的制定。其次,如何解决目前大批量伤员给医疗救治及后送带来的困难,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战场卫勤保障必须重点解决的课题之一。第三,基于伤员流驱动的卫勤信息化在整个后勤信息化中属于最低级的面向事务信息化,充其量仅为面向部门或业务的信息化,对后勤指挥管理的信息化,乃至后勤全领域信息化将带来许多瓶颈问题。第四,考虑到前线救护资源非常有限,应尽可能地全部用在其擅长的救治上,而战伤的分类任务应通过信息共享方式让远在基地和后方专家来处理。第五,基于战场伤员伤情、伤势的复杂性,对其科学的分类往往涉及到多学科,甚至需要专家的集体意见,只有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基地医院大量的专家才可能快速地、直接地参与伤员的分类,弥补前方一线医护人员不足。第六,为有利于指挥人员时刻掌握伤员的伤情和伤势,提前安排各种救护工具和组织医疗救治,要求必须将伤员第一手详尽信息及时反馈给各级指挥和救治部门。第七,保证一线救护人员在伤员到来之前接到早期预警并为实施快速救治做好准备。第八,减少伤员运送过程中所经历的救护节点数,避免出现类似运送伤员到某一救治节点后因该节点不具备伤情处置条件而不得不再次组织后送等尴尬局面的发生,等等。因此,我们需要有大胆破除现有面向事务的思路,摆脱现有教科书所推崇的伤员流驱动型信息模型的束缚,以信息流模型来破题,从信息采集、共享和利用的角度出发,结合战场救护和后送组织特点,在信息产生伊始就充分考虑数据的传输和共享问题,避免随着救治机构等级增高、伤员数量增加而给分类带来的负担,力求达到充分利用前线非常有限的救护资源,将复杂的分类工作在救治和后送伊始一次解决或在各个环节逐级消化并补充。
4 信息流模型的设计
战场伤员信息的起源很多,我们一般以火线救治作为伤票填写的开始,并作为野战病例的始发点。图1为我们设计的医疗后送信息流模型。在该模型中,从火线急救到基地医院的专科治疗或康复治疗等全过程均体现了数据的共享。
在火线救治阶段,抢救小组的成员通常分散在陌生的广大战域中,为提高野战救治能力,必须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对伤员的现场处置,在这种场景中,移动自组网技术(mobile ad hoc network,简称MANET)[3,4]将发挥重要作用。它通过在前线医疗分队的PDA内嵌入必要的模块,不仅可以实现前线医疗分队之间的通讯功能,也可以第一时间将伤员的第一手受伤资料传给远在千里的救护专家或指挥人员,为伤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合理救治提供技术保障。当前线某一地点出现大量伤员且救治人员不足的情况,该地点救治分队可以通过自组网技术对周围比较空闲的救治分队提出支援,支援小组成员在赶赴支援过程中,也可通过自组网中PDA迅速获得待处置伤员的各类伤情信息,减少伤员接受治疗的等待时间,从而提高伤员的存活率。这里是信息流产生的最初节点,该阶段的数据共享和传输应严格按规定传输协议[5]、压缩编码[6]来执行;信息源的产生地、时间戳、传输目标切换等均要符合统一规范要求,避免有限信息资源浪费,并最大程度地保证战场信息的存储和利用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从火线救治下来的伤员在到达各级救护分队接受紧急救治过程中,信息流作用发挥淋漓尽致,这是信息流模型中产生信息源的关键节点,这些节点包括各类不同级别的救治机构、运输工具、车载设备和手持无线设备。在实施紧急救治及后送过程中,最主要的通讯手段还是依赖于无线传输,其中包括无线通讯、卫星传输、自组网传输等多种平台。鉴于各类不同类型传输平台的特点,应充分了解并发挥好卫星、卫星通讯车和PDA的传输功能。
为更好地说明图1信息流模型的设计和实现,下面将重点说明图中各类设备的传输功能和应用情况:无线卫星传输主要用于火线上或卫星通讯车信号无法覆盖领域,也用于野战医院到基地医院诊疗信息的传输;卫星通讯车作为野外无线传输的主要平台,它具备快速组网、覆盖范围大、点对多、双向高带宽及直接与卫星进行无线传输等优势,非常适合于承担桥接战场与基地医院之间信息传输的中继,以北京烽火联拓和重庆航天新世纪“动中通”产品为例,其覆盖半径均高于50 km;PDA的无线传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传输模式,它借助于短距离的自组网、中距离与卫星通讯车架设无线网来传输信息,甚至在特殊情况下也具备与卫星超视距离的直接联网和信息传输,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单兵传输平台[7];另外,为完成不同级别救治机构间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常用的传输平台还包括各类车载设备和安装在运送伤员工具上的无线接收装置[8],部分还应用了移动卫星通讯装备[9]。多种手段的无线传输方式共同组成战时野战病历传输大平台。可以看出,在紧急救治这一环节,信息流模型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它实时实现将不同场景下伤员产生的各类信息按特定的规则组成伤员的野战病历,供远在基地的专家会诊、分类和利用。
而从野战医疗所(医院)的部分早期治疗到基地医院的专科治疗,由于传输条件比较优越,信息流模型同样充分体现对信息利用的优势,这里不再赘述。
区别于伤员流驱动型信息模型,信息流模型中的信息不存在从救治机构低级向高级不断运送和传递过程,而是直接通过数据共享的方式在整条救治和后送链中被充分利用、补充,使伤员在运输途中提前实现分类和实现医疗救治的“早期医疗预警”[10]成为可能,从而完全避免传统伤员流要面对大批量伤员分类和救治难的问题。在该模型中,救治机构的主要任务完全集中在对伤员的快速救治和组织后送,基本实现了第3章提及的建立信息流模型的初衷,救护人员完全摆脱了被大批量伤员分类的束缚。
5 信息流模型下医疗救护及后送的优势
在传统伤员流模式下,伤员经过火线急救、各级救护所的紧急救治后,最终集结到野战医疗所接受早期治疗,显然到达这一级伤员的数量非常多,如果将所有伤员的分类全部集中到这级才实施,不可避免地将陷入大批量伤员分类难的窘境。相反的,采用信息流模型后,由于伤员在得到前方不同救治机构治疗的同时,以及在后送过程中,其伤情、伤势早已通过无线方式得到共享,并得到后方专家集体诊断和分类指导,大部分伤员到达本级进行早期治疗时就无需再进行分类,而是简单送往不同的抢救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这时候野战医院分类组的功能就退化成简单的伤员引导,如果再配备有射频读写功能的“门检系统”和“语音系统”,则分类组成员就可以完全被解放出来,可集中精力于救治和后送方面,显然可以大大提高野战医院的救治能力。同时,在本级产生的各类诊疗信息也将作为野战病历的一部分,随前端产生的各类信息一块通过远程会诊车、卫星或者有线网络在整个信息网中共享,实现战场伤员数据信息最大程度上的共享和利用。
可见,在信息流模型下,医疗救治及后送中所涉及到的救治机构只有节点之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高低和等级之分;同时,信息流统领了伤员流、物资流甚至也融合了指挥流,形成统一、规范的战场信息,有利于后勤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利用。
6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医疗救护及后送过程中引入信息流模型代替传统的伤员流驱动模型,可以大大提高对战场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解决了野战条件下大批量伤员分类难的问题;实现野战救治的早期医疗预警;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实现野战救治及后送的自动分类、伤员的自动分流、数据的自动分析与统计,进而为指挥者或决策者提供必要、直观、详实的伤员信息和救护场景;有利于后勤信息接入一体化指挥平台,从而实现对战场各类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为卫勤建设和保障力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林村河,林亚忠,龚红伟,等.医疗救治分队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7):108-110.
[2]李建华.战时卫生勤务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2006.
[3]Comaniciu C,Vincent Poor H.On the Capacity of Mobile Ad HocNetworks with Delay Constraints[J].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6,5(8):2 061-2 071.
[4]任孝平,蔡自兴,陈爱斌.一种移动自组网的区域覆盖策略[J].计算机工程,2008,34(2):159-162.
[5]Plesse T,Adjin C,Minet P,et al.OLSR Performance MeasurementIn A Military Mobile Ad Hoc Network[J].Ad Hoc Networks,2005,3:575-588.
[6]Liebeherr J,Dong Guangyu.An Overlay Approach To Data Securityin Ad-hoc Networks[J].Ad Hoc Networks,2007,5:1 055-1 072.
[7]Williams D.Tactical MedicalCoordination System[R].San Diego:Naval Health Research Center,2008.
[8]Tactical Medical Coordinating System(TacMedCS)Warfighter As-sessment[C/OL]//Coalition Warrior Interoperability Demonstration(CWID)2005 Final Report IT02.55.Retrieved April 11,2007.[2010-05-18]http://www.cwid.js.mil/public/htmlfiles/255war.htm.
[9]Jeff Hawk.Technology Tracks Casualties[J/OL].Asset,November,2005.[2010-05-15].http://www.afcea.org/signal/articles/templates/signal_article_template.asp?articleid=1043&zoneid=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