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分析

2024-08-14

救治分析(精选10篇)

救治分析 篇1

摘要:目的 总结严重创伤急诊救治要点, 探讨其急救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25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急救措施。结果 125例患者中重度70例, 危重40例, 极危重15例;通过急救后, 存活85例, 存活率为68%, 死亡40例, 死亡率为32%, 死亡与伤后到救治时间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关系。结论 严重创伤的患者病情危重, 在“黄金时间”实施有效的综合救治措施, 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存活率。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救,效果

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意外事故引起的创伤日趋增多, 且每年呈递增的趋势。电视等媒体报道的事故让人触目惊心, 家属的哭喊让人撕心裂肺, 因此如何提高医院急救措施, 争取最多的有效时间, 挽救患者的生命, 成为临床的重任。本文主要总结了严重创伤的急救措施, 为临床提高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25例严重创伤患者, 其中男85例, 女40例, 年龄15~70岁, 平均52.5岁。创伤原因:车祸76例, 高空坠落29例, 挤压16例, 其他4例;伤后到救治时间≤1h80例, 1~2h26例, >2h19例;创伤严重程度:重度70例, 危重40例, 极危重15例。

1.2 急诊科的救治方法

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 我院制定了相关的救治模式, 在获取事故信息后, 立即召集医护人员, 迅速安排好人员, 准备好相关急救用具, 火速赶往事故现场。达到现场后, 由医生和护士检查患者呼吸状况, 并予给氧, 保持呼吸通畅;对于昏迷者要清理其呼吸道分泌物, 让其头偏向一侧;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并记录, 同时询问受伤原因,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对于严重创伤的患者, 往往存在血容量丢失导致血循环不足的现象, 通常需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通过输入液体以改善微循环[1];对于休克的患者, 给予合适的复苏液体;血压偏高的患者查找原因并给予降压药;颅脑损害的患者要及时观察颅内压, 并给予甘露醇脱水, 防止病情恶化;骨折的患者进行清理、止血、包扎等处理。

在转运途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 包括瞳孔、意识、入睡程度等, 并采用动态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电图、脉压等, 尤其需要注意脉压的变化, 若脉压变小, 说明血管痉挛程度严重, 脉压差越大, 则说明血管痉挛开始解除[2]。所以采用止血带的患者, 因此每0.5~1小时放松1次。对于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 通过观察瞳孔、意识和睡眠情况, 判断病情变化, 并及时进行处理, 以免发生脑疝。若发现患者意识由清晰变模糊, 面色苍白, 皮肤变冷, 血压下降则说明休克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应进行再次处理。

注:与其他组比较, *P<0.05

注:与其他组比较, *P<0.05

患者进入抢救室后, 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通过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等了解患者心肺功能及抗休克效果;通过监测尿量及颜色, 了解肾功能和判断泌尿系统功能有无损伤;若发现呼吸骤停, 给予心肺复苏;对于颅脑损伤者密切关注瞳孔变化, 判断颅内压有无升高表现等。需要手术的患者在抗休克同时进行术前准备, 及时安排手术治疗。

1.3 统计数据处理

本组数据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通过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救治效果

通过急救后, 存活85例, 存活率为68%, 死亡40例, 死亡率为32%。

2.2 救治效果与救治时间的关系

在1h内获得救治的患者存活率最高, 与其他时间的患者救治效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2.3 救治效果与病程严重程度的关系

极危重患者死亡率最高, 与其他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严重创伤死亡时间分析

有研究报告指出, 严重创伤患者死亡呈现3个高峰期, 第1个高峰期是伤后数分钟内死亡, 多因严重脑损伤和大出血所致, 此种死亡占50%左右;第2个高峰期是伤后6~8h内, 主要是颅内血肿、内脏破裂所致, 约为30%;第3个高峰期为伤后数周后, 主要是严重多器官功能不全所致, 约占20%[3]。从以上死亡高峰期可以看出, 第1个死亡高峰期取决于损伤程度、现场条件、受伤部位;第2个死亡高峰期受医院急诊科救治的影响, 其救治治疗和救治速度将直接决定了患者的生死;第3个死亡高峰期主要受整体治疗水平和前期治疗的影响。由此可见,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尤为关键, 需要医护人员全程进行救治, 将“诊、治、疗、护、康”贯穿于全过程。

3.2 严重创伤救治的关键

影响严重创伤救治有效性最关键的因素是时效性, 此种患者存在救治时间限制的问题, 一旦延误或超出时间窗, 将极大的影响救治效果。大量研究数据表明, 伤后1h内实施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因此将此阶段成为“黄金时间”[4]。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 伤后到救治时间≤1h的患者存活率最高, 提示在发生事故后, 患者或目击者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赢取更多的时间, 同时医院要事先制定好救治的方案和步骤, 在接到信息后, 让救治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避免慌乱中耽误时间。而从表2中可以, 病情越严重的患者, 存活率越低, 而病情的严重程度一部分又取决于救治的效果和时间性的把握, 因此临床应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为患者实施救治措施。

3.3 急诊科救治的意义

我院的急救模式是急救科负责院前和急诊室的救治, 能够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比较好的救治效果, 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有效时间。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 通过急诊科的现场救治, 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患者进行基础救治, 对稳定病情有一定的作用, 能够预防病情的恶化。同时能够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在有序的指导下, 让救治工作不再混乱, 能够大大缩短救治时间;而在转运过程中, 医生通过提前与院内沟通, 将院内救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避免了急而疏漏的现象。而途中的监测, 能够从患者的表情、监护数据中了解患者身体状况, 并能对比较紧急的意外做好预防;急诊室的救治是对疾病的进一步确诊和处理, 在全面救治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更有效、更合理的救治方案, 从而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陈建勋.355例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9) :1368.

[2]谢增余, 张国超.严重多发性损伤135例救治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8) :690~691.

[3]蔡爱敏, 朱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20) :1885~1886.

[4]李晋, 黄钢.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效果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 2006, 16 (3) :281~282.

急诊急腹症临床救治分析 篇2

关键词:急诊;急腹症;头孢曲松

【中图分类号】R6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62-02

急腹症指腹腔内、腹膜后组织和脏器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患者主要表现为以腹部为主的相关症状和体征,同时会伴随全身性的综合征,常见的急腹症包括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泌尿结石等[1]。关于急诊急腹症的治疗,临床上有一套治疗原则,对于病情较轻或周身状况较好的患者,应当首选中西医保守治疗方式,也就是非手术疗法,对于病情复杂或周身状况不佳的患者,应当及时采取手术或其他介入疗法。为进一步总结急诊急腹症的诊疗特点,为急腹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4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11月-2014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入选病例均经病史询问、全面体检、生化检查后确诊,且入组前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20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0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在16-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36±4.82)岁,急腹症类型:外科急腹症31例,内科疾病16例,妇产科疾病13例,对照组60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17-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68±5.08)岁,急腹症类型:外科急腹症27例,内科疾病14例,妇产科疾病1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具体治疗方法:指导患者取平卧位,给予胃肠减压、禁食、纠正电解质紊乱。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头孢曲松,3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地塞米松,静滴,3次/d,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需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进展。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经1d治疗后腹痛症状基本消除;有效:患者经2d治疗后腹痛症状基本消除;无效:患者经3d以上治疗腹痛症状未得到任何缓解,将显效和有效计为总有效[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d内的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经地塞米松治疗后,显效19例,有效32例,无效9例,对照组经抗生素头孢曲松治疗后,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30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讨论

急腹症是急诊科中一种常见的病症,包括多种急腹症类型:(1)外科急腹症:外科急腹症的病因包括感染、炎症、腹部出血、梗阻、绞窄、血管病变等[3]。(2)内科疾病:引起急腹症的内科疾病包括急性胃肠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腹膜炎、铅中毒、急性胸膜炎、肺动脉栓塞、脊柱结核等。(3)妇产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包括急性附件炎、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扭转、异位妊娠破裂等。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急腹症,患者最先腹痛部位都位于原始病变部位,如十二指肠溃疡的初始腹痛部位为上腹部,当穿孔之后腹痛会扩展至下腹部甚至全腹。这种腹痛是一种持续性、剧烈的钝痛,患者为减轻腹痛常会自主餐区侧卧弯膝体位,深呼吸或大声说话时腹痛会加重,具体的腹痛程度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的耐受程度辨别[4]。对于疑似急腹症的患者需要及时行实验室检查、腹腔穿刺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待确诊后及时制定治疗方案,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确诊后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确定是否行手术治疗,症状较强或周身状况良好的患者一般首先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如患者病变较为严重或周身状况不佳再行手术治疗或其他介入疗法,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患者存在明显的感染和中毒症状,即出现休克症状,如绞窄性肠梗阻。(2)非手术疗法难以治愈者,如各种先天性畸形引发的肠梗阻、肿瘤所致急腹症等。(3)病情反复发作者,即使患者局部病变并不严重,但病情易反复发作也要即使行手术治疗彻底切除病灶防止复发,如反复发作的胆囊结石和复发性阑尾炎等[5-6]。

在急腹症的保守治疗中,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是两种使用频率较大的药物,由于多数急腹症患者的腹痛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因此,抗生素应用较多,抗生素适用于那些炎症进展较快,需尽快采取措施阻止病情恶化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所用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被人体吸收后,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抑制吞噬细胞和炎症中介物质的合成和释放。与抗生素相比,不仅不会使患者产生耐药性,而且药效显著,是一种无明显副作用的激素类药物。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在常规胃肠减压、禁食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进展,为此,本文选取120例急腹症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经常规治疗配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治疗,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研究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与抗生素药物相比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综上,对于急诊科急腹症患者的治疗,临床医生应当在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检查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常规治疗措施如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不可少,适当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避免长期使用产生耐药性,选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涛,王青,殷爱国,等.尿胰蛋白酶原-2快速检测在急诊急腹症中的鉴别诊断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5):555-556.

[2] 黄芳.浅析急诊急腹症的准确分诊及护理[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24(4):277-278.

[3] 练贵香,袁彩霞,陈清梅,等.急诊急腹症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19(32):363-364.

[4] 吕锐.基层医院急诊急腹症的临床诊断及體会[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20(1):330-331.

[5] 柯飞容.急腹症患者的急诊分诊技巧及护理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8):4352-4353.

影响院前救治的相关因素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36例, 男548例, 女388例, 年龄7岁~84岁, 平均年龄36岁。采用AVPU系统评估法 (A为清醒;V为有无语言应答, P为对痛刺激有无反应;U为无反应) , 其中AVPU评分在AV的为轻症患者, 共671例, 评分在PU的为重患者, 共265例。危重患者中创伤137例, 冠心病56例,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18例, 毒物中毒27例, 脑血管病21例, 脑炎、脑膜炎3例, 重症肺炎3例。

1.2 救治措施

从接到求救电话开始, 首先指导现场人员参与抢救, 开展自救与呼救。尽量缩短时间, 就近出车, 快速反应。到达现场时快速对现场及患者进行检伤分类和快速评估, 给予必要的救治。返回途中严密监测病情, 反复对病情评估, 并与目标医院取得联系, 做好准备, 缩短患者的交接时间。

2 结果

本组共有936例患者, 其中危重患者265例, 治愈或好转248例。17例死亡病例中有机磷农药中毒2例, 创伤13例, 冠心病2例。死亡病例中院前13例, 回院后4例, 回院后病例都存在没有反复评估、对病情的认识不足等因素。

3 讨论

由于国情和经济实力的差距, 我国的院前急救医疗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而易见。突出表现在院前急救的普及程度和公平性、相关法制建设、观念和认识程度、急救行为的标准化、教育与培训配置、急救能力规范化操作、第一目击者的参与意识和社会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应加强120调度指挥系统由专业人员第一时间对患者及第一目击者指导, 开展自救和互救。转运途中, 急救医生用无线电话或对讲机向目标医院报告患者的病情、急救措施、到达医院的时间等情况, 为院内急救提供可靠信息。接诊医院相关科室及人员做好相应的准备, 缩短就诊、会诊、转诊的时间。

3.1调动现场人员, 第一时间参与抢救

院前急救医疗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减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病死率及致残率, 尤其是创伤患者。除了专业医护人员外, 自身的急救常识和措施对于挽救生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当接到急救电话时, 就要开始指导患者家属开始救治, 使呼救者能够在急救医师到达现场前为患者提供基础生命支持 (BLS) , 从而降低患者的生命危险[如心肺复苏 (CPR) 、咽部哽噎物的排出) 。若有呼吸道阻塞, 要清理呼吸道, 保持气道通畅。将患者置于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松开衣领, 卸除义齿。对心搏、呼吸骤停者, 指导家属现场行人工心肺复苏。

3.2 提高反应速度, 快速出车

应急联动, 一旦发生意外事件, 110、120、119、武警、路政等部门应协同作战, 维持现场秩序, 在医生的指导下安全、及时搬运伤者, 可显著降低院外病死率, 达到快速救援的目的[1]。

3.3 提高抢救成功率与水平, 加强途中监护

多发伤具有突发、多发、伤重、并发症多、漏诊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 对伤者生命威胁极为严重[2], 合理执行院前急救程序是救治多发伤患者的关键。娴熟的急救技能, 镇静自若的协调艺术, 能够充分发挥急救成员的积极性。及时有效地开展现场急救和伤情处理, 不仅可以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还可以有效控制死亡和致残率[3]。在院前对不同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处理, 外出救护人员在到达现场时, 先对现场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是否有再次损伤或中毒的危险。现场评估安全后, 对患者进行检伤分类, 并反复评估, 因为在没有确定诊断前患者的病情千变万化, 心电图正常的患者几分钟后可能出现大面积心肌梗死;表面看起来没有受伤的患者几分钟后可能因内出血而休克;脑创伤的患者开始意识清醒, 几分钟后可能出现脑疝而危及生命, 所以不断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是院前急救的重中之重。评估的同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止血、包扎、固定、吸氧、开通液路) , 同时由救护车司机与目标医院联系。现场抢救本着“先救命后治病, 先复苏后固定, 先止血后包扎, 先救治后运送”的原则进行。现场救护应做到稳、准、轻、快, 沉着冷静, 让伤员有安全感[4]。在我国, 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大多滞后、被动甚至缺失[5], 特别是灾难中受到创伤的患者, 他们经历或目睹了灾害事件, 会感到巨大的痛苦, 常常会引起部分患者极度恐惧、害怕、无助感, 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而不配合医生的治疗。急救人员关爱的眼神、热心的话语、亲切的握手, 予以及时的危机干预, 将传递给患者求生的勇气, 打消患者极端的行为。要积极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 如:高血压、哮喘等, 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院前和院内急诊须紧密结合

院前工作人员须做好院前急救患者的评估, 及时与医院急诊科取得联系, 做好物品、物资、人员的准备, 特别是大型设备 (如呼吸机、移动X线机、手术设备) 以及专科医师的准备, 使伤员到院后立即得到有效的生命支持, 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6]。

医疗工作尤其是院前急救或急诊抢救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其以人为服务对象和以生命为代价, 容不得半点差错, 有时一个极小的差错就可能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况且这样的后果往往无法弥补。因此, 必须把精益求精和完美无缺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牢固树立“一心一意干工作, 全心全意为患者”的指导思想和“时间就是生命, 责任重于泰山”的急救意识。在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到严格、认真、精心、高效, 使我们在回顾所从事的特殊职业生涯时问心无愧, 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1]樊琨, 王雪里红, 吴贵苹, 等.北京市突发事件中成批伤病的特点及救治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6, 26 (9) :699.

[2]王一堂.急诊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178-210.

[3]陈峰, 林才经.院前急救与灾难的紧急医疗救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 (5) :479-480.

[4]祁生顺.大型车祸伤员的急救[OL].中国急救网, 2008-12-05.

[5]吕传柱.院前急救与灾害医学紧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反思与思考[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9, 18 (7) :677-679.

救治分析 篇4

【关键词】 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症;并发症;救治;存活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08-01

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交通事故及坠落事故不断增加,颅脑损伤人数逐年递增,严重威胁人们安全。颅脑损伤作为恶性病症,病情复杂且进展较快,若不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患者伤残及死亡,为对近年来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对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568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568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896例,女672,其中0-12岁265例,平均年龄(6.7±2.5)岁,13-45岁599例,平均年龄(36.7±4.3)岁,46岁以上672例,平均年龄(75.1±3.8)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155例,高空坠落232例,打击伤104例,不明原因77例。其中闭合性脑伤1396例,开放性脑伤172例。受伤至就诊时间:≤2h者583例,3-6h者705例,7-12h者244例,>12h者36例。

1.2 颅脑损伤情况 患者入院均立即接受MRI及颅部CT检查,其中颅脑损伤严重689例,原发脑干伤16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98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伤)653例,硬膜外血肿362例,脑内血肿69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01例,颅骨粉碎凹陷骨折127例,大部分患者伴随1-3种不同损伤。

1.3 临床表现及合并症 昏迷1205例,嗜睡256例,精神萎靡107例。一侧瞳孔散大302例,双侧瞳孔散大108例。GCS评分:≤8分者790例,9-12分者568例,13-15分者210例。入院后病情加重,30分钟内出现严重意识障碍,GCS评分下降≤者322例。合并症:颅面复合伤563例,肢体骨折338例,血气胸或肺挫伤216例,腹部损伤68例,休克24例。

1.4 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接受常规治疗,并根据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包括合并伤在内共进行1256次手术,行开颅清除坏死组织、血肿去骨瓣减压术883例,单纯血肿清除185例。患者术后立即给予脱水、抗炎、吸氧、补液、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治疗,对于昏迷状态下患者行气管切开辅助呼吸,同时加强护理,并用降温毯进行亚低温治疗。

2 结 果

手术前死亡165例,术后死亡65例,死亡率为14.67%,手术成功生存1338,存活率为85.33%。其中术后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能力,无或轻微神经功能障碍662例,占42.22%;出现中度残疾,生活可自理358例,占22.85%;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154例,占9.82%;丧失意识,植物生存状态164例,占10.44%。

3 讨 论

12岁以下儿童颅脑损伤多是由高空坠落及交通事故引起,这与儿童自身安全防范性差有着直接关系,儿童年龄低,危险因素预见力较差,因此易发生事故。儿童脑部生理解剖存在特异性,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颈肌发育不完全,头颅相对较大,因此当发生意外事故时,损伤几率相较其他部位更大。小儿颅骨弹性大,受到外力冲击时可缓冲,颅内脑组织惯性移动较轻,因此冲伤发生率更低。小儿颅骨较薄,发生骨折可能性更大,骨折块会刺破硬膜从而导致硬膜下血肿及脑挫裂伤从而继发脑内血肿。颅骨硬脑膜中动脉沟浅,颅骨与硬膜黏连筋膜,因此发生硬膜外血肿的几率小于成人,然而可能会出现迟发硬膜外血肿,尤其是骨折线靠近矢状窦时,因此在小儿治疗中应该对病情密切观察,并随时进行CT复查,及时发现病情。血肿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静脉窦骨折处的板障血管、硬膜表面的细小血管,导致静脉渗血而形成。青壮年颅脑损伤特点主要包括:并发症较多,多同时出现胸膜闭合性损伤及肢体骨折,引起损伤原因多为交通事故,这是由于青壮年多喜驾乘摩托车等交通工具,车速较快,冲力大,因此冲撞力较大,对颅脑损伤较大,患者受伤后出现明显的意识障碍,同时多发原发性脑干损伤。青壮年颅脑损伤常伴随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预后较差,因此伤残率及死亡率较高。青壮年多需二次开颅手术,这是由于迟发血肿所导致的缺血所引起的占位效应,首次进行去骨瓣减压术及清除血肿后,颅内压会明显降低,从而导致血肿面积扩大或其他部位的出血现象,同时患者多伴随多处开放性伤口,污染较为严重,因此常出现休克状态。老年患者颅脑损伤主要以交通事故为主,其次为跌伤,老年患者受伤后早期主要表现为脑膜刺激征,其次为肢体运动障碍,疾病发展至晚期后则出现瞳孔异常。老年患者脑部萎缩、蛛网膜下腔扩大、脑实质减少,同时血管弹性减弱,受到创伤时颅腔内脑组织移动范围更大,从而导致皮层血管、桥动脉及颅底血管出现损伤出血,并导致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挫裂伤。患者受到损伤后脑组织出现旋转及移动时会导致脑干扭曲,因此老年患者受伤后昏迷时间较长,意识障碍较重,同时老年患者体内环境较差,合并基础病较多,因此颅脑损伤后会导致病情加重,同时引起多种并发症,预后较差。

目前临床关于影响颅脑损伤预后影响因素报道较多,然而影响因素较多,同时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因此临床研究所得结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郭辉在研究中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影响因素,通过对预后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最终发现血糖、脑疝、年龄、体温及GCS等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注意对脑疝的观察,对于出现的脑疝及时进行处理治疗,可采用亚低温治疗降低颅内压,从而提高脑灌注压,从而促进脑循环的改善。高热会导致脑部代谢加快,脑组织细胞乳酸出现堆积,从而导致脑细胞酸中毒的出现,导致中心粒细胞的活性及谷氨酸盐释放增加,严重影响预后。同时研究发现,高血糖是导致植物生存及死亡的另一重要原因,损伤部位与血糖的变化有关,创伤后机体出现应激反应,体内大量释放茶酚胺,血糖水平升高,同时重型颅脑损伤下,下丘脑及垂体前叶功能受到影响,导致高血糖。高血糖又会导致多种基础性疾病,从而导致病情加重,从而严重影响预后。年龄较大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及自身修复能力较差,耐受性较差,因此出现重型颅脑损伤时预后较差,这就要求在治疗时,加强对其护理,从而改善预后。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患者病情特点不同,影响预后因素亦不同,因此在急救时要熟练掌握不同年龄患者具体情况,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给予患者完善治疗及护理,改善预后,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宋宏恩,郭辉,曹海燕,等.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5):38-40.

[2] 李尧,陈春武,邱永明.老年颅脑损伤2l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1):114-115.

[3] 邓民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實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6):14-16.

[4] 张国庆.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4):211-212.

[5] Zhao L;Guan XD;Cheng YZ.The influence of glutamine-enriched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on morbidity rate of lung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J].Zhongguo Wei Zhong Bing Ji Jiu Yi Xue,2008,20(11):695-696.

严重多发伤96例早期救治分析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 0 0 8年1月至2 0 0 9年1 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严重多发伤96例, 男65例, 女31例;年龄6~74岁, 其中16~50岁75例 (78.1%) 。受伤后来院就诊时间:1h内, 56例 (58.3%) ;1~6h, 22例 (22.9%) ;>6h, 18例 (18.7%) 。闭合性损伤85例 (88.5%) , 开放性损伤11例 (11.5%) 。多发性肋骨骨折76例 (79.2%) , 血气胸58例 (60.4%) , 肺挫伤16例 (16.7%) , 重型颅脑损伤74例 (77.1%) 。

1.2 致伤因素

交通事故5 7例 (5 9.4%) , 高处坠落伤1 9例 (19.8%) , 爆炸伤5例 (5.2%) , 刺伤5例 (5.2%) , 刀砍伤6例 (6.3%) , 其他伤4例 (4.2%) 。

1.3 诊断标准

本组严重多发伤的标准是指由单一致伤因素所造成的多部位、多脏器严重损伤。凡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法 (ISS) 评≥16分者定为严重多发伤[2]。本组16~20分44例, 21~30分19例, 31~40分18例, 41~50分7例, 5 1~6 0分5例, >6 0分3例。

1.4 救治措施

(1) 对严重多发伤员要按照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 有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者要清除口腔异物或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循环衰竭者要进行心肺复苏。 (2) 积极抗休克, 立即开通2~3条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血容量, 可在1h内输入平衡液1000~2000ml。 (3) 对开放性伤口有活动性出血者必须进行加压包扎止血。 (4) 对骨折进行有效临时固定。 (5) 抢救的同时, 与病房有关科室取得联系, 以协助抢救。

1.5 结果

9 6例经急诊室抢救后, 病情平稳送入病房或直送手术室87例 (90.7%) , 9例 (10.3%) 因休克不可逆和特重多发伤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早期救治是严重多发伤抢救成功的关键, 强调“白金10分钟, 黄金1小时”[3]。接诊时应按伤情轻重、急缓来决定对伤员处理先后;原则上先救命后救伤。

由于严重多发性损伤伤情凶险, 患者神志改变, 病史由陪伴人代述, 常不能正确反映受伤部位, 因而出现漏诊、误诊。这就要求急诊科医师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克服直观现象和麻痹思想, 遇到严重创伤患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估计伤情、损伤部位和器官, 按头、胸、腹、四肢、脊柱的顺序进行细致的体检, 迅速找出危及生命的创伤部位,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抓住主要出血部位进行快速手术探查止血, 遵循控制性外科手术的处理原则, 对威胁生命较缓或较少的受伤部位先做简单处理, 以确保重伤的优先处理, 而且要坚持多科密切合作, 切忌“踢皮球”。

严重多发伤的救治顺序为: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给氧;开通静脉通道, 快速输液, 制止活动性出血;将骨折进行临时固定。本组有45例严重颅脑损伤深昏迷并其他部位伤做气管插管, 2例因下颌骨多发骨折, 做气管切开, 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颅脑损伤合并休克, 多由脑外伤所致, 本组35例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伤, 9例出现休克。没有颅脑损伤的, 一旦出现休克, 应虑胸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存在。低血容量性休克需要补充足够的血容量, 而输入过多的晶体液又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增加脑细胞的损伤, 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矛盾。对此, 我们认为: (1) 适当选用多巴胺血管活性药物, 以减少输液量。 (2) 优先抗休克, 休克纠正后立即加强对脑水肿的处理, 用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 预防脑水肿。 (3) 输血、血浆和白蛋白, 提高血浆渗透压, 减少晶体入量。

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 总结出简单、快速、有效的检查方法:即“一看, 二摸, 三穿刺”。一看:看面部及结膜颜色, 瞳孔大小, 呼吸情况, 伤部情况;二摸:摸皮肤, 脉搏, 气管, 压痛及反跳痛, 异常活动;三穿刺:对可疑有胸腹部脏器损伤或昏迷患者, 进行胸腹腔多部位穿刺。

参考文献

[1]王一堂.急诊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178-210.

[2]陈维庭.首届全国多发伤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创伤杂志, 1997, 13 (1) :62-63.

急性肺栓塞的临床分析与救治 篇6

关键词:急性肺栓塞,临床分析,治疗

肺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时所引起的一组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大多数肺栓塞由血栓引起, 但导致肺栓塞的栓子可以是脂肪、羊水和空气等。由于肺栓塞缺乏特异性, 在国内外均存在极高的误诊率, 必须高度重视。本研究本科收治的28例急性肺栓塞患者, 采取相应的急救及护理措施,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科就诊的28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男19例, 女9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下肢静脉血栓15例, 腹部手术4例下肢骨折2例, 冠心病2例,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例, 长期卧床2例。

1.2临床表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22例, 心绞痛样胸痛7例, 小量咯血7例, 晕厥6例, 烦躁不安、有濒死感4例胸闷气促5例, 干咳8例, 腹痛2例, 紫绀5例。具备典型三联征者 (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7例。

1.3方法所有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1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 ml静脉注射后, 再给予rtPA 4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 2 h内泵完, 溶栓结束后, 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降低到对照值的1.5倍以内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 肝素开始应用后的第1~3天加用抗凝药华法林口服, 初始剂量为3.0~5.0 mg, 每日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 , 目标值达到2.0~3.0时, 停用肝素, 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 并根据INR调整华法林的剂量。血浆D-二聚体测定, 测定值>500μg/L有28例;测定值<500μg/L, 基本可以排除肺栓塞的诊断。动脉血气分析检查, 低氧血症23例, 伴低碳酸血症15例, 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15例;有13例首诊误诊, 常备误诊为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胸膜炎、肺炎等。28例患者经螺旋CT肺血管成像检查得到确诊。

2结果

28例患者临床表现中以呼吸困难最常见, 占79%, 胸痛占25%, 咯血占25%。而具备典型肺梗死三联征仅7例, 占25%。本组初诊有13例误诊, 误诊率46%。经治疗, 27例痊愈出院, 1例死亡。

3讨论

3.1肺栓塞是第3位常见心血管疾病, 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死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1]。在国外, 未经治疗的肺栓塞病死率高达30%。在国内该病误诊率高达70%~80%, 有研究认为胸前导联心电图出现T波倒置是肺栓塞的“诊断陷阱”, 错当成冠心病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来医治, 甚至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还有心肌缺氧是肺栓塞心电图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 肺栓塞心电图改变的程度与临床症状不一致, 动态观察并结合其他辅助检查, 是可以与其他疾病鉴别的。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及早明确诊断, 尽快采取措施, 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3.2本组有15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 占53%, 说明下肢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发生关系密切。调查中发现, 有50%~70%的肺栓塞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的易患因素, 常见的易患因素包括:卧床少动、创伤、术后、慢性心肺疾病等, 因此, DVT被认为是肺栓塞的标志, 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重视对下肢静脉的检查, 特别是部分外伤、手术后、制动的患者, 应及时观察患者下肢有无疼痛、苍白、麻痹、皮温、感觉异常、动脉搏动情况等情况。

3.3临床上有典型肺梗死三联征者的患者人数不足1/3, 本组资料仅有7例患者同时有三联征。因此, 当患者出现憋气、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时, 应仔细分析病情, 全面体格检查, 结合病史、心电图、血气分析、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3.4本组有呼吸困难22例, 尤以活动后明显, 血氧饱和度监测低。此时必须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持续氧气吸入, 采用储氧式面罩吸氧, 效果更好。维持血氧饱和度90%以上为宜。纠正低氧血症可以逆转因栓塞引起的肺血管收缩, 缓解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肺血管痉挛和冠状动脉痉挛。

3.5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本治疗, 只要临床高度怀疑急性肺栓塞, 确诊前应开始肝素抗凝治疗, 不能因为等待确诊检查结果而延误治疗。普通肝素给药应快速、足量、使最初24 h内的APTT延长为基础值的1.5~2.5倍, 以有效抑制凝血正反馈机制。肝素治疗的第2天给予华法林, 起始剂量为2~3 mg/d, 做好INR的监测, 维持INR在2.0~3.0, 口服抗凝药至少持续6个月。严密观察抗凝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 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为血管穿刺处, 严重出血包括腹膜后出血和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一旦发生, 预后差死亡率高。

3.6溶栓治疗能快速溶解血凝块, 增加肺血流量, 降低右心室负荷, 消除可能引起复发的栓子, 提高血流动力学参数, 有利于休克或低血压患者的生存。因肺组织有双重血运供给, 又可直接从肺泡摄氧, 一般不发生肺组织缺氧坏死。肺栓塞最适宜的溶栓时间窗跟急性心肌梗死不同, 它的主要目的是溶解血栓, 而不完全是保护肺组织, 因此, 血栓尚未机化均有可能被溶解, 愈早溶栓效果愈好, 目前肺栓塞的溶栓时间窗延长至14 d。若没有溶栓绝对禁忌证, 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3.7突然发病, 持续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濒死感, 尤其是大面积肺栓塞患者濒死感更明显, 再加上患者对肺栓塞的知识缺乏了解, 易产生惊恐, 焦虑。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讲解与本病相关的知识, 稳定患者情绪, 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3,4]。

熟悉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对缺乏原因的进行性呼吸困难尽早考虑肺栓塞诊断并给予恰当治疗, 对改善预后, 减少漏误诊, 死亡率至关重要。目前单纯的临床资料不足以确定肺栓塞时, 需选择合适, 相对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确诊, 尽快治疗, 降低肺栓塞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郭莲香, 杨永国, 许秀玲, 等.26例肺栓塞临床分析.临床肺科杂志, 2004, 9 (3) :254.

[2]程显声, 程芮, 马秀平.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5) :274-276.

[3]韩晓慧.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医药论坛杂志, 2014 (12) :118-119.

胸腹联合伤30例救治临床分析 篇7

关键词:胸腹联合伤,诊断,手术,闭式引流

在临床上, 胸腹联合伤则主要是一种特殊型的损伤, 同时患者合并胸腹腔脏器和膈肌等损伤。患者因为存在急性血容量减少情况, 进而使得组织出现低灌流和缺氧情况, 同时患者还伴有全身应激反应以及严重性生理紊乱症状, 常常还会突发一些并发症,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并且难以救治[1]。由于患者的病情十分危急, 并且难以诊断, 一旦出现诊断和治疗不及时, 则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或者产生严重性后遗症。我院对此次所收治的30例胸腹联合伤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一定效果, 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30例胸腹联合伤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为25例, 女性患者为5例;年龄在18~60岁之间, 平均为 (39.5±2.0) 岁。受伤类型:其中闭合性损伤患者19例、开放性损伤患者11例。患者受伤后到就诊的时间在0.5~2.5h, 平均为 (1.2±0.6) h。患者在住院时存在不同程度的休克症状, 根据国际创伤严重程度记分 (ISS) 均>16分, 其中 (ISS) >22分:9例。所有的患者都存在血气胸症状。受伤原因:车祸致伤患者18例, 占60.0%;坠落伤患者5例, 占17.0%;刀刺伤患者5例, 占17.0%;其他上患者2例, 占6.0%。在胸部受伤中, 其中单侧血气胸患者22例、双侧血气胸患者8例。肋骨骨折患者20例, 其中15例患者为多发肋骨骨折、2例患者为连枷胸。腹腔脏器损伤患者的例次分别为:脾破裂损伤患者19例、肝破裂患者14例、胃破裂穿孔患者3例、肾挫裂伤患者9例、胰腺断裂患者2例、十二指肠破裂患者2例、肠系膜血管破裂患者3例、小肠破裂患者9例、大肠破裂患者3例。

1.2 治疗方法

在患者住院之后, 应该快速开通急救绿色通道, 然后采取相关的急救。对患者的呼吸道异常进行及时的清除,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使用14~18号套管针来建立相关的双输液通道, 并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此外, 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血压和呼吸以及脉搏等测量。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检查, 并进行配血。

对于心跳停止的患者, 应该立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手术, 休克患者, 则对其进行补液, 对于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患者, 则对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于脑水肿患者, 则对患者采取脱水将颅压。呼吸功能不全和缺氧以及SaO2<90%患者, 则给患者进行面罩吸氧或者进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辅助通气治疗。对于心跳呼吸停止和窒息以及严重的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患者, 则需要对患者进行就地抢救。对于开放性出血伤口患者, 则给患者进行加压包扎, 并进行临时外固定。在对患者进行积极抢救时, 对患者进行X线和CT以及B超等检查,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胸腹部诊断性穿刺诊断, 尽快地明确患者的损伤情况。然后根据患者的损伤程度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危重患者, 在术后将患者转入到ICU进行治疗。对于脏器损伤严重的患者, 患者全身情况难以耐受且需要进行大手术, 则对患者进行暂时性止血, 避免患者发生感染。

2 结果

其中有12例患者进行开胸手术, 18例患者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开腹手术。其中有28例患者治愈, 2例死亡, 占7%。死亡的患者主要是因其心血管发生损伤而引起严重性失血性休克和严重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3 讨论

胸腹联合伤的相关临床特点:患者的伤情比较复杂, 并且患者的病情变化非常快, 同时患者发生休克和低氧血症的几率非常高。在对患者进行处理时, 很容易发生漏诊, 并且患者发生的并发症非常多, 在早期死亡的几率非常高。胸腹联合伤则主要是指膈肌上下呼吸运动范围内的下胸部和上腹部相互重叠区域的外伤, 此外, 还伴有膈肌损伤情况。这个部位的损伤常常会累及到患者的胸腔和腹腔等多个器官,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上显得十分复杂。对于患者胸部的第4肋以下处的下胸和上腹发生的穿透上, 需要防止患者存在胸腹联合伤的情况。此外, 需要根据患者伤口部位和伤口放向以及血气胸以及腹膜刺激征等, 同时结合X线检查, 并结合患者腹腔穿刺来对患者进行诊断。

此处所存在的闭合性损伤, 还可能会通过剪力作用和患者受伤的瞬间腹腔巨大压力差等而引起患者发生膈肌破裂。所以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显得十分关键[2]。根据患者的受伤原因和出血情况以及相关检查来对患者进行及早的诊断。对于胸膜联合伤患者来说, 其受伤存在很多的客观原因, 在院前大多是没有办法进行及时、有效控制。所以, 要想提高治疗几率, 则应该缩短院前和术前的时间。在患者住院之后, 则应该立即对患者进行检查和进行急救, 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开放行气胸和心包填塞以及张力性气胸等急救处理。对于休克患者来说, 需要对患者进行血容量补充, 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对患者输入平衡盐溶液以及血浆代用品, 对患者进行快速补血。

当胸腹联合伤患者一旦得到确诊或者被高度怀疑时, 则需要对患者立即进行手术探查[3]。当患者合并血气胸时, 对患者进行伤侧闭式引流, 比如引出血液>1000ml且受伤时间<1h。如果患者引流血液较少, 并且患者的休克情况难以解释时, 则应该考虑患者存在腹腔脏器损伤而导致内出血的情况, 需对患者进行开腹手术检查。此外, 还需对患者的胸腔引流量进行观察, 比如>200ml/h或者存在大量气体溢出情况, 则需要对患者进行开胸检查。对患者进行腹部手术的指征应该要适当放宽, 如果对患者进行腹部穿刺, 抽取不凝血, 进行B超检查证实为中等量积液或者患者存在腹膜刺激征, 则对患者进行腹部穿刺手术, 抽取浑浊液, 则需要对患者进行手术探查。在对患者进行腹腔脏器探查时, 需要进行仔细检查, 特别是对患者的膈肌进行检查, 避免对患者的膈肌损伤造成漏诊。对于患者发生的脏器损伤, 能够修补的就尽量修补, 修补效果不理想的则可以采取切除。在治疗方法上, 首先对一些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的创伤进行处理, 比如开放行气胸和张力性气胸以及心脏大血管损伤、血胸等。在此次的研究中, 1例患者因发生心脏穿透伤而引起失血性休克死亡。由于患者存在合并心脏穿透伤, 在对患者进行紧急补血抗休克治疗时, 则应该对患者进行开胸探查止血, 在必要的时候对患者进行胸腹联合切口。经过此次的研究发现, 其中有12例患者进行开胸手术, 18例患者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开腹手术。其中有28例患者治愈, 2例死亡, 占7%。死亡的患者主要是因其心血管发生损伤而引起严重性失血性休克和严重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及时正确的诊断是救治的前提, 合理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合理的手术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 是提高胸腹联合伤生存率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胸腹联合伤是严重的创伤之一, 常引起严重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4]。需要多科室的通力合作, 及时正确的诊断是救治的前提, 合理的手术治疗, 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提高胸腹联合伤救治水平的必要措施和关键。

参考文献

[1]张祖艮, 胡晓民, 王国辉, 等.严重胸部伤合并腹腔脏器伤的早期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 1999, 15 (1) :41-42.

[2]唐纪超, 李常青, 马天民, 等.分型治疗胸腹联合伤56例报告[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0, 15:25-27.

[3]Vermillion JM, Wilson EB, Smith RW.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 presenting as atension fecopneu mothorax[J].Hernia, 2001, 5:15-160.

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及救治策略 篇8

关键词:产后出血,救治策略,原因

妇产科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就是产后出血,它会对产妇的产后恢复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所以,治疗和预防产后出血是产科中的重要临床治疗活动的重要内容。本文将根据我院2014年4月- 2015年4月产生发生产后出血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研究产后出血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对相关救治措施进行制定。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将我国2014年4月-2015年4月产科收治的20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其中有100例产后出血患者,产妇年龄为20~41岁(平均年龄27.9± 3.4),经产妇36例、初产妇64例。

1.2诊断标准

产妇分娩24h后持续间歇或一次性出血量大于500ml,本研究的100例病例的出血量在500 ~ 3600ml,其中继续失血量和估计失血值之和为出血量[2]。

1.3测量方法

估计失血值得采用产妇休克指数,继续失血量采用容积进行测量[3]。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统计本研究调查数据,并用方差法进行资料的计量,用卡方检测计数的资料,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原因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相关临床资料,产妇产后出血有100例,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宫缩乏力是出血的主要原因,表1为数据分析表。

2.2产后出血与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本研究,我国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间收治产妇2017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有100例。产妇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与产妇产后出血息息相关,且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表2为具体数据统计分析。

3讨论

妇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产后出血,是当前我国产妇致死的首要原因。所以产科临床医护人员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怎样有效预防产妇产后出血。实际当中有很多原因都会造成产妇产后出血,根据本研究可知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宫缩乏力等都会造成产后出血[4]。具体原因分析:

3.1出血原因分析

3.1.1宫缩乏力本次调查中发现宫缩乏力是致产妇出血的重要因素,一百例患者中有38人因此产后出血[5]。一般情况下很多因素都会引发宫缩乏力,其中产妇虚弱、体力消耗过多、恐惧、过度紧张等因素较为常见,自动病变、自动肌纤维过分伸展、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分娩过程使用过多镇静剂或麻醉剂等也会引发患者子宫收缩乏力问题[6]。

3.1.2胎盘因素根据本次研究分析可知导致产后出血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胎盘因素,本实验中共有30例患者因胎盘因素而产生产后出血,占总数的30%。其中胎盘胎膜残留、胎盘粘连、胎盘剥离不全等是常见的主要胎盘因素[7]。胎盘因素问题会不同程度损坏产妇的子宫内容或者子宫肌壁,进而产生子宫出血问题[8]。

3.1.3软产道损伤依据本研究统计100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因软产道损伤引发产后出血。所以,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未及时缝合软产道损伤,其中手术主产中巨大胎儿分娩、软产道组织弹性差、滞产、急产、操作不当等是引发软产道损伤的主要原因[9]。二宫颈裂伤、会阴裂伤、引导裂伤是常见的损伤。

3.1.4凝血功能障碍引发产后出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凝血功能障碍,本研究中100例患者中有7例因凝血功能障碍造成产后出血。临床上有很多原因会导致产妇凝血障碍。妊娠期合并其他疾病、妊高症、胎盘早剥市场间的原因,具有这些问题的产妇凝血更易出现障碍,进而造成产后出血问题。

3.2产后出血的救治策略

3.2.1强化产前的检查和宣教工作产科医护人员应当强化对产妇的宣传教育工作,认真检查产妇产前生理和心理各项指标。同时还应当帮助孕妇对引发产后出血的原因进行深入了解,将预防工作从事后提前到事前。此外孕妇分娩前应当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及时发现产妇存在的高危因素和相关并发疾病,进而形成对日后产生出血情况的有效预防。

3.2.2手术中的规范操作为了防止产生大量出血的情况,医护人员在产妇生产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应当严格规范需要手术助产产妇的手术过程,防止手术过程中损伤产妇的软产道。对于需要剖宫的产妇则应当准确进行,并严格使用麻醉剂和镇静剂。最后,在生产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进行适当的干预,防止产生出血。

3.2.3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根据产后出血具体情况,分析出血原因迅速止血,防止发生感染。以产妇出血情况和病情状况为依据,选择针对性的治疗办法,其中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当产妇出血情况较为严重时应当通过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B-Lynch缝合止血、子宫动脉结扎法、自动切除术是常规的手术方法。当产妇出血情况相对较轻时可采用药物治疗法,很多疗效好药物在治疗产后出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产妇具有相应的原发疾病时,应当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特别是人妊娠期合并的其他血液疾病。

综上可知,临床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对引发产后出血,通常情况下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宫缩乏力都会引发产妇出血。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是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特点,而且这些原因也是由较多因素构成的。所以,产后出血的因素还需要医护人员进一步研究,进而更加全面有效的防治产后出血问题。

参考文献

[1]崔红,陈静,刘彩霞.2001年和2011年产后出血的救治及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06(03):532-534.

[2]索亚宁.对40例产后出血的病因及救治对策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05(09):296.

[3]付大富,马佳佳.严重及难治性产后出血宫腔填塞临床救治疗效回顾性分析及对策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4,11(09):1485-1487.

[4]朱艳宾,黄树峰,薛凤霞.18例胎盘植入并产后出血的临床救治[J].中国妇幼保健,2012,18(14):2888-2889.

[5]唐静.产后出血主要因素及救治措施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24(12):124-125.

[6]李秀梅.100例产后出血的临床救治与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5(06):59.

[7]张晓红.四川富顺县农村基层医院妇女产后出血202例临床救治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4,01(06):57.

[8]向怒涛,赵红利,陈丽英.产后出血147例的救治与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25(02):35-36.

产后大出血的救治80例临床分析 篇9

关键词: 产后大出血;救治 【中图分类号】R71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04-02

产后出血(PPH) 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居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主要是病因的诊断,根据病史、高危因素和临床表现明确病因及出血的严重程度。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使患者的损失降到最低[1]。选取临床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产后大出血的救治的80例临床方法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8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年龄21~38岁,孕次1~3次,足月产后60例(占75%),早產后20例(占25%)。其中子宫收缩乏力52例,胎盘因素15例,软产道损伤8例,全身因素4例,剖宫产1例。

1.2 方法

1.2.1 子宫收缩乏力:(1)按摩子宫:先按摩宫底,压出宫腔内积血,然后术者连续用一手置于宫底部,拇指在前壁,其余四指在后壁,另一手置于耻骨联合上,做均匀有节律性按摩子宫底,使子宫收缩;或一手握拳置于阴道前穹隆顶起子宫前壁,另一手自腹壁按压子宫后壁,使子宫体前屈,两手相对紧压子宫并做按摩,按压时间以子宫恢复正常收缩,并能保持收缩状态为止。剖宫产术中可用温热盐水按摩子宫。按摩过程中切勿用力过大,以防造成子宫内翻。(2)应用宫缩药:缩宫素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做到提前预防、积极干预。对所有的分娩在胎儿前肩娩出后常规给予缩宫素20U肌注或子宫颈注射;或10~20U加入液体静脉持续给药。卡贝缩宫素为一种新的人工合成的长效缩宫素,它起效快,作用时间长。麦角新碱直接作用于子宫平滑肌,作用强且持久,易引起子宫强直性收缩,对子宫体和宫颈均起作用,尤其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者优选。卡前列甲酯栓对子宫平滑肌有很强的收缩作用[2]。欣母沛通用名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米索前列醇是前列腺素E1的类似物,单独应用效果差,多为辅助用药。(3)宫腔填塞: 将特制的无菌纱条用卵圆钳由宫底向外,紧填于宫腔,切记不留空隙,以免造成隐性出血。24小时后在输液应用宫缩药同时取出,注意预防感染。此法在基层医院为较好的应急措施。将特制水囊塞入宫腔,向水囊注入适量温生理盐水,直到充满宫腔压迫出血位置,效果不错。(4)缝扎止血: 局部缝扎可用肠可吸收微乔线将胎盘剥离面行多个"8"字缝扎,多能奏效。血管结扎包括子宫动脉结扎、髂内动脉结扎。(5)介入治疗: 此法需要有合适的设备和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操作。将介入导管直接导入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注入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后3周左右可复通。

1.2.2 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悬液:<50万/dl或血小板降低出现不可控制渗血时用,采集72小时内用完。新鲜冷冻血浆:含有全部凝血因子,血浆蛋白6%~8g%,纤维蛋白原0.2%~0.4g%,其他凝血因子0.7~1U/ml,首次剂量达到10~15ml/kg才有效。普通冷冻血浆: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和血浆蛋白。冷沉淀:每袋从200ml中提取,含有Ⅷ、ⅩⅢ因子80~100U,纤维蛋白原250mg,血浆20ml(用量0.2~0.4U/kg,可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原1.0g/L)。纤维蛋白原:输入1g可提升0.25g/L,可输入2~4g,血液中纤维蛋白原达1.5g/L,不可过量。

1.2.3 休克治疗:开通多个静脉通道,快速补液。根据休克程度、生命体征、CVP的变化及各项实验室检测结果,调整输液速度、量及品种。平卧、面罩吸氧、保暖、持续导尿、持续心电监护。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保证前负荷的基础上,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循环功能。由于DIC和肾血流量的减少,肾脏微血管栓塞,肾缺血继发肾功能不全、肾衰,在抢救中应观察尿量,血容量补足后尿量仍少可用速尿。

2 结果

软产道损伤引起的晚期产后大出血及时缝合止血和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感染裂开引起的反复大出血,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治愈;剖宫产产后大出血经积极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经过抢救,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流血呈暗红色及时预防感染与肺水肿。病例均获治愈,平均住院时间为8天。

3 讨论

产后由于子宫的收缩及缩复,子宫逐渐缩小,正常人于产后2周内降入盆腔,在耻骨联合上不再能触及子宫底。至产后5~6周,恢复到未孕前大小。由于部分胎盘、胎膜残留;子宫及盆腔感染;后位子宫或产后卧床过久,恶露滞留;子宫肌壁间肌瘤或纤维组织增生;孕期子宫过度膨大,如双胎、羊水过多等;劳累或全身情况不佳等都可影响子宫复旧,引起出血。产后出血多发生在子宫横切口的两侧,因此处血管丰富,术中止血不彻底,可形成血肿或局部感染。也可因缝合结扎过密、过紧,影响血供,使局部组织坏死,致创口不愈合[3]。在肠线融解后,血管重新开放,引起大量流血。此外,子宫切口过低,位于子宫颈部结缔组织为主的部位,也可影响切口愈合而致出血。正常分娩后,胎盘附着面积尚有约手掌大小,以后逐渐缩小,子宫胎盘血管断端栓塞形成,附着部表面组织坏死脱落,由内膜修复。胎盘面积过大、附着位置异常、附着部位的肌层薄、收缩和缩复力弱、附着部位感染等均可致该部位复旧不全,延缓其修复,致血栓脱落,血窦重新开放,引起大量出血。后患子宫内膜炎、黏膜下肌瘤感染等也可引起出血。

救治急性乙醇中毒85例临床分析 篇10

关键词:急性乙醇中毒,治疗,分析,并发症

近年来,嗜酒、爆饮者增多,急性乙醇中毒是基层医院常见的急诊之一。乙醇中毒是由于一过性大量摄入乙醇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继而使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受抑制,严重者可使呼吸衰竭,呼吸麻痹而死亡[1]。及时、合理的治疗,预后较好。通过对荆门市东宝区马河医院自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抢救85例乙醇中毒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荆门市东宝区马河医院自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急性乙醇中毒患者85例,年龄在19~65岁,男性80例,女性5例,发病距就诊时间2~8h,饮酒量300~800mL。

1.2 临床症状及诊断标准

有过量饮酒史,呼气中有乙醇味,以及典型临床表现[2]。其中兴奋期23例(27.1%),共济失调期26例(30.1%),昏睡期36例(42.8%)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呕吐,伴呕血8例(9.4%),呕血量100~400m L,2例(2.4%)出现大小便失禁、呼吸抑制、血压下降<90/60mm Hg,伴血淀粉酶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

1.3 治疗

对饱餐饮酒且呕吐量少、距就诊时间短的患者予以催吐,在监测生命体征和密切观察神志、意识情况的同时,给予静脉补液,包括维生素、电解质、以及高渗糖、胰岛素、利尿剂、胃肠黏膜剂治疗。狂躁者给予地西泮10mg静脉注射诱导入睡,呕吐者给予甲氧氯普胺10mg肌内注射,胃出血者,立止血2U静脉滴注。给予纳络酮0.8~1.2mg静脉滴注,根据病情重复使用至能唤醒,呼吸平稳。

2 结果

2 h内清醒者有30例,2~6h清醒者有42例,6~10h内清醒者11例,2例在11~24h内清醒。昏迷和呼吸抑制患者在使用纳络酮后意识逐渐转清,呼吸抑制改善,病情在24h内好转,呕血者经过止血治疗后呕血停止,低血压者经过补充血容量后血压回升正常。85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3 讨论

急性乙醇中毒的机制及其危害:人体对乙醇的耐受量有明显的个体差别,平常人致死量为96%乙醇200g,血浓度超过600mg/dL[3]。急性乙醇中毒是由于一过性大量摄入乙醇,乙醇进入人体后,约80%由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其余部分在胃中吸收,空腹饮酒吸收快,大部分在肝内代谢成乙酰辅酶A、二氧化碳、水和能量。超量乙醇可促使垂体前叶释放出大量β-内啡肽,产生吗啡样生物学效应。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致昏睡、意识朦胧、理智障碍,并对呼吸有严重的抑制作用;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致体内组胺释放,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使血管急剧扩张,颅内压明显升高;并可使平滑肌松弛,而致尿潴留。因此,乙醇中毒可能合并并发症危及生命应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

3.1 对于入院患者处于清醒的状态下,饮酒时间不超过2h者,进行催吐,以减少乙醇的吸收,应避免洗胃,因洒精吸收快,部分合并上消道出血,加上不配合,洗胃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窒息反而增加医疗风险[4]。

3.2 纳络酮是纯粹的阿片受体拮抗剂,能与阿片受体专一性结合,亲和力强于吗啡或脑啡肽,对各型阿片受体亚型均有阻断作用,具有催醒和兴奋延髓、脊髓的强大作用,并能促进乙醇在体内转化。兴奋期,给予0.4mg/次静脉注射,共济失调期给予0.4~0.8mg/次静脉注射,昏迷期给予0.4~0.8mg首次静脉注射,然后续以2.0mg加入250mL葡萄糖水中静脉滴注,1h滴完,后视病情重复使用上述剂量,直至患者清醒为止。纳络酮血浆清除半衰期为1h,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活,本身无内在活性,也不产生药理效应。考虑到纳络酮的半衰期较短,重复给药和持续给药可能增强其治疗效果,临床应用时一般无毒副作用,即使较治疗量大几十倍均能耐受,具有使用价值[5]。

3.3 乙醇对胃黏膜具有强大的刺激作用,常使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引起剧烈的恶心、呕吐,呕吐可使胃内压剧烈升高,引起贲门胃底黏膜撕裂而出血。同时乙醇具有亲脂性和溶脂性能,可能破坏胃肠黏膜屏障,引起上皮损伤,产生食道炎、胃炎、胰腺炎,本组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肠损伤,8例有上消化道出血,2例有不同程度血淀粉酶增高。甲氧氯普胺具有强烈的止吐作用,可避免和防止因呕吐引起的胃黏膜撕裂或防止已有的裂伤不再加深,预防累及小动脉发生大出血。立止血2U静脉滴注。

3.4 急性乙醇中毒时因频繁的呕吐和出汗导致脱水,血容量不足和低血钾,因此,要注意电解质、能量的补充,大剂量的高渗糖和维生素为乙醇在体内氧化提供能源,有利于乙醇代谢。

3.5 注意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乙醇中毒患者常有呕吐,容易导致窒息,尤其是是昏迷患者,应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误吸。血压下降者要注意抗休克治疗,必要时要使用多巴胺,患者反复出现昏迷、嗜睡、生命体征不稳时,考虑脑水肿或颅内其他并发症,进行颅内CT扫描,排出病变。在持续应用纳络酮的同时,注意抗水肿治疗,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联合呋塞米40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

综上所述,急性乙醇中毒可以导致多种器官损害,对人体危害是很大的,要加强对乙醇中毒的认识,采取综合治疗,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魏伟立.大剂量纳络酮抢救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05,11(12):1081-1083.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卢国良,吉训忠.纳络酮治疗重复酒精中毒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0,11(6):59.

[4]徐佐旭,曾玉芳.急性酒精中毒175例急诊分析[J].河北医学,2008,14(3):337-339.

上一篇:新建单位下一篇:室内设计的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