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救治

2024-08-27

手术救治(精选4篇)

手术救治 篇1

辽宁职业学院种猪场发生一例初产母猪难产案例。注射催产素, 人工助产等手段无效, 为了挽救母猪生命, 最后采取剖腹产手术救治。术后良好, 正常发情, 并于3个月后发情配种受孕, 产下11头健康仔猪。

1 难产原因

初产母猪产道狭窄, 胎儿过大;助产不当引起产道高度水肿;子宫收缩无力等。

2 手术过程

2.1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5%的碘酒、70%的酒精、麻醉剂、抗生素 (青霉素、链霉素等) 、生理盐水、手术刀、手术剪、缝合针、缝合线、缚料、纱布、创钩、止血钳、持针钳、手术场地等。

2.2 保定与麻醉

2.2.1 保定

一般采用侧卧保定, 将猪的上、下颚用绳索缠缚, 以免伤人。

2.2.2 麻醉

本次手术采用沿耳静脉滴注硫喷妥钠和戊巴比妥钠混合麻醉法。使用静脉输液器和50 mL注射器, 沿耳静脉注射硫喷妥钠水溶液50 mL (硫喷妥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 , 等猪自行倒地后, 抬上保定架, 用保定绳保定四肢, 观察猪的麻醉状态, 再沿耳静脉滴注戊巴比妥钠水溶液100 mL (戊巴比妥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水溶液) 保持麻醉。麻醉后, 猪体进入安静平稳状态后进行剖腹产手术。

2.3 切口定位

通常采用腹侧壁斜切口 (由艘结节下角至脐部连线的中点处作一长约10~15 cm的切口) 。

2.4 手术方法

2.4.1 切开腹壁, 拉出子宫

分层切开皮肤, 肌层直至腹膜。为防肠管、网膜从切口涌出, 开腹后助手持大块灭菌纱布堵塞切口。术者将手伸入腹腔找到子宫角, 隔着子宫壁用手抓住胎儿肢体的某一部位牵引至切口外。将一侧子宫角全部引出, 直至显露卵巢, 将引出的子宫角置于切口之外的灭菌创布上, 用温盐水纱布覆盖。

2.4.2 切开子宫, 取出胎儿

子宫角切开后将切口充分止血, 手经切口将在骨盆腔内的难产胎儿取出, 用拇指和中指捏住眼眶和后肢蹄部拉出, 子宫角顶端的胎儿, 术者可一手扒送胎儿臀部一手在子宫壁外缓慢地将子宫壁向胎儿后驱推移, 反复操作将胎儿移近切口。切忌不能用挤牙膏的方式, 也不能将手伸入子宫腔内牵引, 以免撕裂子宫壁。将一侧子宫角内胎儿取完后, 进行缝合。

2.4.3 缝合子宫和腹壁切口

一侧子宫角的胎儿取完后, 清理子宫壁上的血污, 并进行缝合。第一层用全层连续缝合法, 第二层用浆肌层包埋缝合法。缝合完毕, 用0.1%新洁尔灭溶液进行子宫冲洗, 冲洗液不可流入腹腔内, 以防发生腹膜炎, 最后在子宫壁切口缝合处涂以抗生素软膏, 将子宫还纳于腹腔内。另一侧子宫角的处理同理。腹腔内撒入青霉素和链霉素粉以防感染。腹膜切口要单独作连续缝合, 缝合要严密, 以防肠管或子宫与其发生粘连, 各层肌肉作以免影响疫苗的存活和繁殖而影响免疫效果。

2.5

疫苗抽取前应摇匀, 以免疫苗在瓶内分布不均而影响免疫效果。

3 免疫方法

3.1 保证疫苗的免疫剂量

注苗时, 抽取疫苗量要足, 注射时不宜打飞针, 注苗用的注射针头大小要适宜, 确保疫苗足量注到机体内;口服苗拌料、拌水时要均匀, 并保证每个个体在规定时间内吃足吃匀。

3.2 保证正确的免疫途径

如把注射苗误用口服, 把口服苗误用注射, 把肌注苗注到皮下或脂肪中, 均会影响免疫效果, 甚至造成不良的反应。特别是肥猪, 由于皮下脂肪厚, 肌注苗时针头要长, 要把苗注到肌肉内, 以免误注到脂肪中造成免疫失败。

3.3 使用活苗免疫时, 要避免与活苗敏感的抗生素同时使用。

由于活苗敏感的抗生素可抑制或杀死活疫苗, 影响活苗在机体内的存活和繁殖而影响免疫效果。所以使用活苗免疫时, 免疫前后7d内不宜使用其敏感的抗生素。

3.4

疫苗稀释后或开封后应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特别是夏季气温高时要在短时间内用完。

手术救治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72例多发伤合并腹部损伤患者, 男47例, 女25例;年龄17~70岁;ISS创伤评分为6~58分, 其中≤16分61例, >16分11例;车祸伤50例, 坠落伤9例, 挤压伤6例, 刀刺伤4例, 爆炸伤3例;腹部闭合伤46例, 腹部开放损伤26例;入院时轻度休克29例, 中度37例, 重度6例。损伤至手术时间为0.5~22h。

1.2 损伤部位

腹内损伤情况:肝脏损伤29例, 后腹膜血肿20例, 脾脏损伤34例, 胰腺损伤12例, 胃损伤18例, 十二指肠损伤13例, 小肠损伤45例, 肠系膜血管损伤13例, 结肠损伤10例, 肾损伤9例, 膀胱及输尿管损伤6例, 膈肌损伤4例。腹外损伤情况:颅脑损伤33例, 胸部损伤31例, 心脏损伤5例, 脊柱损伤28例, 骨盆及四肢损伤30例。

1.3 方法

1.3.1 入院处理

对所有患者迅速初步进行伤情评估及诊断, 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 观察心电、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 补充血容量, 维持血压, 控制活动性出血, 并作好术前准备。

1.3.2 手术

72例均破腹探查, 按顺序对损伤情况详细检查, 对ISS评分≤16者61例进行了Ⅰ期确定性手术;对严重损伤ISS>16分者11例参照DCO标准实施分期手术。对有脑外伤手术指针者进行开颅手术, 对心脏血管损伤者进行开胸心脏血管修补, 对脊柱损伤者进行椎体减压及固定术, 对骨盆及肢体骨折者进行复位固定, 对肝损伤者进行修补及填塞, 对腹膜血肿进行血肿清除及填塞, 脾损伤者视损伤程度采取切除及修补, 胰腺损伤采取清创引流、空肠吻合、胰体尾切除, 胃肠损伤根据患者情况采取修补、吻合、切除、重建等。Ⅰ期手术止血均成功。

1.3.3 严重损伤者处理

首先采取应急简化措施, 待症状改善后, 再行Ⅱ期确定性手术。11例严重损伤患者符合以下条件:复苏和手术时间>90min;患者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pH<7.3;体温<35℃;凝血功能障碍PT>16s, APTT>50s或>正常50%;创伤出血多, 输血量>10U;术中或复苏过程中循环不稳定;创伤部位有:严重肝损伤、后腹膜血肿破裂;内脏高度肿胀, 无法关腹。

1.3.3.1 应急简化措施

(1) 止血:用大纱条带绷带填塞, 血管损伤侧面修补、结扎、暂时性腔内插管分流等。 (2) 防止污染:单纯肠管损伤可缝合修补, 但复杂的肠管损伤应先用纱布条结扎或吻合器关闭两端。结肠穿孔可行结肠造口或外置。十二指肠、胆道、胰腺损伤放置外引流, 胆道可行胆囊造口引流, 输尿管损伤应插管引流, 膀胱损伤经尿道或耻骨上置管引流。 (3) 简化手术:暂关闭腹腔, 无明显张力应果断终止手术, 用巾钳钳夹, 单层联合缝合皮肤。本组4例组织水肿、张力高, 用修复材料填补腹壁损伤, 用塑料膜覆盖, 再外贴塑料膜并闭合腹腔。

1.3.3.2 ICU复苏

术后进行体温、PT、APTT、pH值动态监测。 (1) 复温措施:不暴露患者, 用电热毯、空调调节病床及室温, 输液经过静脉加热器加热; (2) 纠正凝血障碍:快速补充凝血因子, 使PT、APTT恢复; (3) 纠正酸中毒:适当使用碱性药物, 红细胞、血小板、新鲜血浆与晶体液体按比例输入; (4) 通气支持:氧气吸入, 保证血氧饱和度>90%。保证组织充分灌注, 纠正酸中毒, 将氧输送 (DO2、VO2) 增加到最大限度[2], 但脑水肿患者注意脱水。使动脉血气维持在pH 7.35~7.45, PaCO2 35~45mmol/L, HCO2 22~27mmol/L。本组11例实施DCO的患者均渡过复苏期。

1.3.3.3 实施确定性手术

(1) 去除堵塞物:准备止血药与器械, 以盐水渗湿填塞物及周围组织, 缓慢去除, 有小剂量出血及渗血可采用压迫、电凝、局部用止血药等方法; (2) 探查与重建:沿创伤道细心探查, 如Ⅰ期手术未处理好者给予重新处理, 重建的顺序遵循先血管再泌尿系统、后胃肠道, 避免高危重建; (3) 关闭腹腔:腹腔无张力进行Ⅰ期缝合;如张力明显、组织水肿, 则先用大网膜或可吸收材料覆盖内脏表面, 再用修复材料与筋膜缝合, 填补腹腔缺损, 缝合皮肤, 后期再处理切口疝或完成重建。

2 结果

本组72例患者均行腹部探查术, 临床治愈68例 (94.44%) 。11例严重腹部损伤实施DCO者, 止血均成功, 行Ⅱ期计划性手术。Ⅱ期手术后, 出现肝脓肿1例, 胆瘘2例, 膈下感染1例, 经抗炎及引流痊愈;1例因胸部严重创伤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 1例因重度颅脑损伤发生脑疝死亡, 2例术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

3 讨论

DCO已经成为处理创伤外科危重患者的重要策略。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实施DCO, 可降低严重创伤的病死率[3]。首次手术, 是控制腹腔大出血、防止污染、避免体液及体热丢失的关键所在, 开腹后15min内决定是否需要实施损伤控制。迅速用填塞、结扎、钳夹止血, 避免过度填塞导致腹腔室隔综合征及关腹困难[4]。出血控制后, 通过缝合、修补、引流、造瘘控制污染, 迅速关腹是Ⅰ期简化手术的最后步骤。Parr等[5]强调, ICU复苏的目的在于避免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相互促进而引起的不可逆的生理损害。确定性手术可明显降低患者的风险及病死率, 在患者的体温、凝血基本正常后, 最好是在出血停止、氧运正常、血流状态稳定、酸中毒纠正后, 尽早实施确定性手术。本组11例实施DCO者, 仅4例患者因创伤重, 在完成计划性手术后死亡。

DCO是近年来外科备受关注的治疗原则, 是复杂外科应急分期处理的一种理念, 要求做到既要有效控制原发损伤, 又要预防继发性损伤。DCO的目的是挽救生命, 分阶段性救治的策略是快速进行创伤止血及防止污染, 进行生理复苏, 避免生理潜能进行性消耗, 为计划确定性手术赢得时间, 以逆转伤者死亡。在临床中很多严重多发伤患者可以按常规手术处理, 不需要采取DCO方式, 但当损伤对生命支持系统构成巨大威胁、内环境严重紊乱、表现为致死三联征[6] (体温不升、凝血机制紊乱、代谢性酸中毒) 者, 长时间的手术及麻醉会加重患者的损伤, 而DCO是终止致死性三联征恶性循环、恢复患者的创伤应急储备、提高再手术的耐受力的最佳手段。因此, 在创伤早期综合治疗的过程中, 严格实施损伤控制操作规程, 可以达到减少创伤后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的治疗目的。

摘要:对72例腹部损伤患者进行初步急救处理后, 按照ISS创伤评分, 对ISS评分≤16的患者实施Ⅰ期确定性手术, 对ISS评分>16的患者参照损伤控制原则, 采取分期处理:应急简化手术、ICU复苏、实施Ⅱ期确定性手术。72例腹部损伤患者均进行了剖腹探查术, 临床治愈68例 (94.44%) 。对11例严重腹部外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 应急简化手术处理止血均成功, 行Ⅱ期计划性手术;术后出现肝脓肿1例, 胆瘘2例, 膈下感染1例, 经抗炎及引流痊愈;4例患者死亡。

关键词:严重腹部外伤,损伤控制手术,救治

参考文献

[1]Ston H H, Strom P R, Mullins RJ.Managemet of the major coagulopathywith onset during laparotomy[J].Ann Surg, 1983, 197:532-535.

[2]Sacci BH, Surerman HJ, Ivatury RR, et al.Abdominal compartmcnt syn-drome[J].J Trauma, 1998, 45:597-609.

[3]Walker, Criddle.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J].Am J Crit Care, 2003, 12:367-371.

[4]Brasel KJ, Ku J, Baker CC.et al.Damage control in the critically ill andinjured patient[J].New Horiz, 1999, 7 (4) :73-86.

[5]Parr MJ, Alabdi T.Damage control surgery and intensive care[J].Inju-ry, 2004, 35 (7) :713-722.

手术救治 篇3

2004-2011年收治重型颅脑创伤临床病例118例, 男79例, 女39例, 年龄15~72岁, 平均48.5岁;伤后就诊时间3~48小时, 平均8小时, 以上病例均经头部CT确诊为重型颅脑创伤。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的GCS评分均<8分;45例患者表现双侧瞳孔等大同圆, 光反射迟钝;38例患者表现为1侧瞳孔缩小, 光反射迟钝;19例患者表现为1侧瞳孔散大, 光反射消失;16例患者表现为双侧瞳孔散大, 光反射消失。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行头颅CT检查, 发现硬膜外血肿17例;硬膜下血肿26例, 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33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11例, 颅内血肿5例;混合型16例;幕上97例, 幕下11例;血肿计算由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10~90ml, 10~30ml 9例, 30~50ml 25例, 50~90ml 57例, 其他6例。

手术治疗:全麻成功后118例患者幕上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 双侧弥漫性肿胀者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幕下行后颅窝血肿清除+后颅窝减压术, 术后均给予脱水、止血、神经营养、对症支持等治疗。视患者病情决定是否进行高压氧。高压氧标准:0.15~0.25MPa, 50~60分钟吸氧2次, 中间停止吸氧10~15分钟, 10天1个疗程。

术后疗效评估: (1) 功能恢复标准:术后6个月采用ADL分级法。Ⅰ级:完全恢复平时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或者可以独立生活;Ⅲ级:需要别人帮助, 扶拐可以行走;Ⅳ级:卧床, 但是保持意识清醒;Ⅴ级:植物状态生存。 (2) 死亡率:死亡病例与病例数之比。

统计学处理:对研究中所有的数据我们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选择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5天内死亡率及相关危险因素:15天内37例死亡, 死亡率31.36%;对15天内的死亡组与存活组进行年龄、性别 (男=0, 女=1) 、受伤时间、入院GCS评分、高血红蛋白 (<180g/L=1, ≥180g/L=2) 、血肿量、入院后到手术时间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死亡组赋值=0, 生存组赋值=1;有显著意义进行非条件二类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1。

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响功能相关因素:Ⅰ级和Ⅱ级视为功能恢复好;Ⅲ级、Ⅳ级和Ⅴ级视为功能恢复差, 15天~6个月死亡6例, 死亡率5.08%;41例功能良好恢复率34.75%, 34例功能恢复差率28.81%;6个月时对功能恢复好组与功能恢复差组进行年龄、性别 (男=0, 女=1) 、受伤时间、入院GCS评分、高血红蛋白 (<180g/L=0, ≥180g/L=1) 、血肿量、入院后到手术时间、是否行高压氧治疗 (是=0, 否=1) 、是否基础病 (是=0, 否=1) 进行分析;功能良好恢复组赋值=0, 功能恢复差组赋值=1;有显著意义进行非条件二类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2。

讨论

高原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 使得患者发生急性颅脑损伤后更易发生脑水肿, 并且由于低氧环境可加重颅内压升高[1], 使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的病情更为严重和复杂。此外, 由于在高原地区道路不便, 使得患者在发生外伤后无法及时送到医院, 从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 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些因素都会造成高原地区重型颅脑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高于平原地区。根据高原地区重型颅脑损伤的特点, 比低海拔地区手术指征低一些, 主要考虑高原地区高寒、缺氧这一特点, 我们手术后患者死亡主要是15天内, 较孙亦明等研究得出的死亡主要是7天时间更长[2], 所以入院死亡以15天为界, 进行死亡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15天死亡原因OR从高到低是入院GCS评分、血肿量、受伤到入院时间、年龄、入院到手术的时间;其中入院时GCS评分是最大的危险因素, 入院后到手术时间危险相对最低;入院时GCS评分越低死亡可能性越大, 血肿量越大死亡率高。对影响功能恢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来看OR从高到低是高血红蛋白、是否进行高压氧治疗、入院到手术时间、是否有基础病、入院GCS评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存在影响最为严重的是高血红蛋白, 长期在高原地区居住的人群由于环境中低氧, 使得机体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产生较多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从而造成血液的黏稠度相对较高, 形成高凝状态[3], 高血红蛋白会对脑组织的供氧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当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后, 我们对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 能够加快患者的恢复, 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造成这种积极影响的原因可能是: (1) 高压氧增大了组织间的氧分压, 从而加速细胞的代谢, 增加能量的供应[4]; (2) 高压氧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血红蛋白对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总之, 高原地区发生的重型颅脑创伤较平原地区更为严重和复杂, 使得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本院对手术治疗后疗效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总结有利于提高救治率。

参考文献

[1] 刘波, 孙胜, 秦斌, 等.高原地区重型颅脑损伤387 例早期救治体会[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8, 6 (6) :345-347.

[2] 孙亦明, 韩德清, 刘宇超, 等.中国实用医药[J], 2011, 6 (3) :53-54.

[3] 翁宇, 仁增, 吴科学.西藏地区红细胞增多症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关系观察及后期教育[J].西藏科技, 2011, (4) :48.

手术救治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38例肝外伤手术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水囊组和纱布组, 其中男25例, 女13例, 年龄16~63 (41±6.9) 岁。其中肝切除17例, 肝外伤12例, 癌症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情方面无明显差异, 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纱布组在出血时可以直接将纱布折叠进行堵塞, 气囊组一般是在进行肝外伤手术中, 发现肝组织浅表裂伤较广泛, 可以先使用纱布紧急压迫止血, 然后将第一肝门静脉阻断, 缓慢放松纱布, 将渗血位置快速缝扎。松开肝门静脉阻断, 由于肝组织所受到的伤面比较广, 所以创面还出现渗血情况, 导致对合裂缘时较为困难, 可以使用双层无菌手套, 将末端与导尿管相连接, 平铺在肝创面之上, 然后将冰生理盐水注入腔内, 且准确记录使用生理盐水的体积, 直到将肝创面挤压紧致, 在伤侧腹部的戳孔位置将导尿管末端引出至腹腔外, 并将末端封闭。进行恶性肿瘤和肝囊肿完整切除时, 由于手术中需要结扎的基本都是大血管, 所以形成较大创面, 切缘对合缝合困难, 若勉强将其对接切缘, 会导致合口和缝合针孔位置仍存在渗血情况, 此时可以使用水囊压迫法。通常会在第1d水囊中冰质生理盐水减少100ml, 第2d减少200ml, 直到水囊中的冰生理盐水被完全放空, 发现没有渗血情况, 则可以将水囊和导尿管共同拔除。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用±s表示其数值差,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纱布组比较, 水囊组在术后3d出血基本停止, 止血后不易再次出现, 而且体位的变化不易导致出血, 止血时间长。纱布组止血速度较快, 较为严重情况下增压使用, 取出时需进行二次手术, 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易引发感染, 止血时间不长, 完全止血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肝脏手术中止血的方法通常是使用压迫止血法, 如纱布填塞。但压迫止血法不能保持长久性, 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压迫止血, 但是一旦压迫解除创面会继续出血。若想继续加压以进行有效止血, 则在纱布取出时需通过2次手术。一般浅表性肝损伤较多, 而且在手术初步止血之后, 可以进行水囊压迫创面止血, 主要是为了避免创口反复清洗、止血而使出血量上升, 增加身体负担, 导致死亡。冰状生理盐水能够在低温状态下收缩肝创面的血管, 起到止血作用。如血量较大, 则需要快速保持生理盐水持续低温状态。水囊通常需要使用双层, 避免体位变换发生破裂漏水现象。止血后可以缓慢进行减压, 若出血继续可以再次使用水囊增压止血。通常在血液大量涌出时, 止血非常困难。此时通常会使用纱布填塞进行压迫止血, 但纱布堵塞法通常需要二次手术取出, 增加了感染的几率, 并发症较多。当发生肝创面和周围组织同时大面积出现时, 使用纱布填塞压迫并加用纤维蛋白原之类的止血药能够有效控制出血。如果手术范围较大且凝血功能紊乱、创面较大渗血较多无法完全控制时, 可以使用大纱布填塞压迫法, 这也是唯一快速止血挽救生命的方法。总之每种方法都有其利弊,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水囊压迫法救治肝外伤及肝手术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38例肝外伤手术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水囊压迫法及使用纱布填塞止血法救治肝外伤及肝手术出血,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使用方法、止血效率、止血速度、止血面积, 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水囊压迫法在浅表性肝外伤中可以防止创面摩擦出血, 且不易反复, 体位改变不影响效果, 水囊法前需初步止血, 无需二次手术, 3d完全止血。创伤面积较大时需纱布堵塞止血。结论 水囊压迫方法简便且止血后不易复发, 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水囊压迫法,纱布填塞,肝外伤及肝手术出血,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昆仑, 余峰.严重肝外伤伴肝周大血管破裂的手术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9, 24 (6) :475-476.

[2]冉其荣, 文丽华.三腔管水囊压迫止血法救治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体会[J].四川医学, 1995, 2 (14) :122.

[3]陈孝平, 裘法.肝切除术中大出血的原因及防治[J].中华外科杂志, 2003, 41 (3) :172-174.

[4]沈文来, 柯海文.水囊压迫法救治肝外伤及肝手术出血13例分析[J].人民军医, 2008, 51 (1) :17-18.

上一篇:橡胶再生混凝土下一篇: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