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的预防和救治

2024-05-30

低血糖的预防和救治(精选6篇)

低血糖的预防和救治 篇1

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Ⅱ型糖尿病以老年患者居多, 老年人更易发生低血糖症, 且发生后症状不典型, 如处理不及时, 可引起脑功能损害, 严重者发生昏迷甚至死亡。本病临床上易误诊, 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 可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损害[1]。笔者对该院2010年2月-2011年12月老年Ⅱ型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Ⅱ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28例, 均符合1998年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的诊断标准。低血糖诊断标准为:发作时血糖<2.8mmol/L;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 (或)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葡萄糖治疗有效。其中男17例, 女11例;年龄48~78岁, 中位年龄65岁;糖尿病病程为2个月~15年, 平均病程6年;入院时血糖<2.8mmol/L者22例, ≥2.8mmol/L者6例。低血糖表现:以心慌、出汗、手颤抖、饥饿感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者13例 (46%) , 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者15例 (54%) 。

1.2 治疗

轻度低血糖反应者立即进食糖果、巧克力等食物, 或予以50%葡萄糖溶液20~60ml口服或静脉推注, 症状可很快缓解。意识不清、昏迷者予以50%葡萄糖溶液40~60ml静脉推注, 再予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持续静脉滴注治疗, 1~2h监测1次血糖, 直至患者神志转清, 血糖稳定在6~10mmol/L。同时依病情需要给予适当保护脑功能、能量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扩管、改善微循环等对症处理。

2原因

(1) 老年糖尿病由于病程较长, 多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 高级植物神经中枢功能低下, 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不能很好地被低血糖兴奋, 易出现无感知的低血糖症状。 (2) 老年人肾上腺素、胰升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减少, 生理功能减退, 当血糖降低时, 尤其是慢性降低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血糖水平, 易发低血糖。 (3)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肾小球滤过率 (GFR) 每年下降1%, 胰岛素清除障碍, 肝脏糖原异生功能降低, 特别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时, 影响胰岛素和磺酰脲类药物的代谢和清除, 更易发生低血糖。 (4)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并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血液流变学异常、动脉硬化, 出现无感知的低血糖后, 若不及时处理, 血糖持续降低, 易出现低血糖脑病[1]。如精神行为异常、抽搐, 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与定位体征, 瘫痪的发作持续时间通常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长, 可持续数小时, 对症处理后症状与体征于短时间内消失。临床上易误为急性脑血管病, 应常规查血糖, 做相关检查予以鉴别[2]。 (5) 部分老年人由于视力、手的灵巧度和感觉受损害, 使抽吸和注射胰岛素较困难, 剂量的准确性也差, 因此易出现低血糖。

3预防

3.1 合理饮食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重要方法之一,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强调控制总热量和平衡饮食, 定时定量进餐, 根据情况合理调配饮食。本组18例患者未按时进餐或纳差, 而药量胰岛素剂量未减少, 导致发生低血糖。

3.2 适当运动

不当的运动可引起低血糖, 本组因运动过度发生低血糖15例。运动最佳时间为餐后半小时。应避免空腹运动, 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要有规律, 一般每周4~5次, 每次30min, 如并发急性感染、酮症酸中毒、严重心脑肾等病变时, 禁止锻炼。

3.3 定期监测血糖

对住院患者, 每天查3餐前后血糖, 对病情稳定患者要求每3~5天查空腹及3餐后2h血糖各1次。

3.4 糖尿病教育

每周定时向糖尿病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指导, 宣讲糖尿病知识, 告知患者有关低血糖的常见症状及应急处理措施, 指导患者随身携带少量糖果、饼干, 告知患者出现低血糖时不要紧张, 及时进食症状会很快消失。

3.5 药物指导

指导患者掌握常用药物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反应, 使患者及家属熟练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方法。老年糖尿病患者尽量少用格列本脲等半衰期长的药物[3]。

综上所述, 应充分认识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临床特点, 重视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反应, 对其保持高度警惕, 积极预防其发生。用药时一定要考虑患者的饮食情况, 进食少时, 要及时减少降糖药物用量, 用药后定时进餐。运动宜在餐后进行, 运动量不宜过大, 时间不宜过长。有些降糖药物在肝脏代谢, 经肾脏排出, 故伴有肝肾疾病的患者, 此类药物用量宜小。当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及低血糖表现时, 要及时检测血糖, 以免延误诊断, 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关键词:老年人,Ⅱ型糖尿病,低血糖反应

参考文献

[1]孙杰.老年性糖尿病并发低血糖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45例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 2007, 5 (24) :350.

[2]于明洁, 刘丹, 徐和, 等.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1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5 (11) :2159.

[3]胡绍文, 郭瑞林.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168-169.

一块巧克力 救治低血糖 篇2

糖尿病患者为何会低血糖?

引起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有六方面因素:

1.降糖药物使用不当,包括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

2.合并肝肾功能损伤:病程长、肾脏排泄功能减退易造成降糖药物蓄积,从而引起药物性低血糖。

3.饮食因素:进餐不及时、进餐量不足、用药与进餐时间不匹配均可诱发低血糖发生。

4.运动因素:空腹运动、运动时间过长或运动量过大可诱发低血糖发生。

5.老年患者:老年人激素调节能力差,合并症多,容易并发低血糖。

6.另外,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中,消化不良导致的胃排空延迟也是引起低血糖的原因之一。

血糖正常也会出现低血糖症状

血糖低于2.8毫摩尔/升(50毫克/分升),人就会发生低血糖症状。但部分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即使血糖未低于正常范围,也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典型的低血糖症状为心悸、出汗、面色苍白、颤抖、饥饿感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异常、烦躁、嗜睡甚至昏迷。

低血糖的危害

低血糖的危害很大。由于葡萄糖是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发生低血糖时会出现脑功能障碍,对反应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手眼协调性及语言表达能力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会引起脑损伤,导致认知功能受损,使得患者丧失自救能力,促使更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对生命威胁极大。

使用降糖药的注意事项

治疗糖尿病过程中,降糖药物使用不当常可引起低血糖反应。降糖药有6类,其中磺脲类和格列奈类是胰岛素促分泌剂,最常引起低血糖反应;胰岛素也可以导致低血糖发生;双胍类及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单独应用很少引发低血糖。

为避免低血糖发生,应用降糖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降糖药物的适应症。对新诊断的患者,应先嘱其控制饮食、参加运动,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使用磺脲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治疗,逐步增加剂量。格列本脲(优降糖)需要3~10日才能从体内排出,较易并发低血糖,所以老年患者慎用。而一些长效制剂,如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苯脲,其特点为血药浓度稳定,降糖平稳,低血糖发生率较少。

3.避免同时使用两种胰岛素促泌剂,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更不要同时使用两种磺脲类药物。

4.磺脲类与双胍类或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应用时,要降低剂量。

5.老年人及肾功不全患者使用胰岛素时应特别谨慎,避免合用磺脲类药物。

6.应用磺脲类药物经常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可选用格列奈类药物,其起效迅速,代谢快,进餐时服用,不进餐则不服,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

7.患者吃东西时间和进食量有变化时,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8.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心得安等,因药物的相互作用,会增强降糖效果,合用时应注意。

9.定期监测血糖、尿糖,发现血糖偏低且尿糖阴性时应减少降糖药用量。

预防低血糖的六大措施

1.糖尿病患者生活必须有“规矩”和规律,饮食必须合理,不仅在于吃什么,还在于吃的时间要规律,不能随意变动;运动要有计划,做到适量、规律运动;

2.如果进食减少或发生了呕吐、腹泻,应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并及时就诊,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3.教会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有关低血糖的知识,了解低血糖的常见症状及简单的自我急救方法,告诉患者降糖药(包括口服药和胰岛素)使用的注意事项;

4.教会患者使用快速血糖仪,定期监测血糖,定期就诊,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做到“精细降糖,安全达标”,对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加强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

5.患者外出活动前应告知家人活动时间和地点,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备用;随身携带写有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的糖尿病保健卡,以便发生意外时获得帮助;

6.对于病程较长、曾经发生过严重低血糖的患者或反复发生无症状低血糖的患者,应制订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并加强血糖监测和相关的健康宣教。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糖尿病前期患者有时也会发生餐前反应性低血糖,多表现为餐前心悸、出汗、面色苍白、颤抖等,进食就能缓解。如果有上述症状,年龄超过40岁并有其他糖尿病高危因素(如体重超重或肥胖,尤其腹型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有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等)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尽早明确诊断。

一块巧克力可纠正低血糖

有学者认为,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和由此引发的身体伤害,会抵消一辈子控制高血糖所带来的益处。经典的低血糖症状表现为饥饿、乏力、情绪不安、面色苍白、心慌等,检查发现血糖低于2.8毫摩尔/升,进食后即刻好转。一旦确诊为低血糖,就要通过补充食物来脱离危险,特别要注意补充富含糖分的食物,如口服葡萄糖、巧克力、糖水和糖果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少患者担心吃糖后血糖会升高,不敢吃,这是很危险的。多数情况下,进食25克甜点或一块巧克力或一杯橙汁即可纠正低血糖。然后根据检测到的血糖水平,做进一步处理。

低血糖的预防和救治 篇3

关键词:低血糖症,老年糖尿患者,预防措施

低血糖症作为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老年患者尤其如此。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年龄导致身体功能的下降, 对于低血糖症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具备典型特征, 有些患者甚至无症状, 但其身体内部已遭到严重损害。当低血糖症发生时, 患者交感神经发生兴奋, 高级神经功能失常, 如果没有接受及时的治疗, 往往会发生脑、心脏等重要器官不可逆转的侵害, 严重者甚至会发生死亡。因此, 对于糖尿病患者预防和及时发现治疗低血糖症是非常重要的。我院通过关注46 例老年糖尿并发低血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旨在找出年糖尿患者低血糖症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应预防措施,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 年1 月至2014 年7 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从中随机选择46 例并发低血糖症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1 例, 女15 例, 年龄60~83 岁, 平均 (65±6) 岁, 病程2~28 年, 平均 (13±7) 年。患者合并高血压25 例, 糖尿病肾病9 例, 冠心病10 例, 此外还有3 例患者有脑梗死病史。有21 例患者由于不正确的使用降糖药引发低血糖, 其中胰岛素11 例, 磺脲类药物5 例, 中成药3 例, 其他药物2 例;有12 例患者由于进食量过少或者不按时进食引发低血糖;有10 例患者由于糖尿病并发症引发低血糖;有3 例患者由于活动量过大引发低血糖。

1.2 低血糖诊断标准

依据国际上糖尿病协会低血糖工作组所制定的糖尿病低血糖指南可得, 机体血糖浓度≤ 3.9 mmol/L即可判定为低血糖, 且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血糖测定, 其血糖均低于3.9 mmol/L。

1.3 临床表现

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心悸、烦躁、手颤、盗汗、情绪易激动等) 的患者有16 例;表现为中枢神经抑制症状 (嗜睡、意识不清甚至模糊、昏迷) 的患者有27 例;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3 例。

1.4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立即停用一切降糖药物。对于轻度低血糖症患者可以在立即进食或引用糖水后减轻低血糖症症状或消失。严重的低血糖症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40~100 m L的葡糖糖溶液进行静脉注射以达到纠正治疗目的。随后以葡萄糖溶液维持, 并且监测患者血糖, 使其保持在7~11mmol/L, 对于发生有顽固性低血糖症的患者可采用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辅助治疗。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 χ2检验和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系列治疗后, 其中44 例患者及时好转, 患者血糖水平在8~36 h后回复并稳定在正常水平, 患者其他各项生命指标也平稳恢复, 好转率为95.7%, 另外还有2 例患者由于就诊治疗的不及时而导致长时间的昏迷, 其中1 例患者放弃治疗出院, 另一例患者清醒后痴呆, 没有患者发生死亡。

3 讨论

低血糖症是临床上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2,3]。患者血糖降低会到导致脑细胞供能不足, 尤其是老年患者, 可能引发脑缺血、脑梗死、心绞痛等疾病, 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有文献报道, 患者一旦发生6 h以上的严重低血糖症状会引发不可逆转的脑损伤。本研究发现, 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心悸、烦躁、手颤、盗汗、情绪易激动等) 和中枢神经抑制症状 (嗜睡、意识不清甚至模糊、昏迷) , 并且以后者居多, 可能为患者年龄因素致身体机能较差, 自主神经反射不强所致。对于低血糖症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可以通过及时的血糖监测、合理的饮食用药调控以及适当的运动进行预防。临床上应对患者进行糖尿病低血糖预防健康教育, 使患者积极预防低血糖症的发生, 早发现早治疗, 防止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张晋波.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的临床分析和预防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3) :40-41.

[2]闫巍, 王全录, 郑峥.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3) :318-320.

低血糖的预防和救治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4月—2014年3月 , 位于该院实施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急诊救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 共收集42例。将所有昏迷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这两组 , 每组各21例。观察组当中 , 男性患者占12例、女性患者占9例 , 年龄34~75岁之间、平均年龄 (51.37±5.81) 岁 , 糖尿病病程时间3~20年之间、平均时间 (8.34±2.61) 年 , 入院时测量血糖在0.8~2.5 mmol/L之间、平均血糖 (1.76±0.49) mmol/L, 浅昏迷状态患者占16例、深昏迷状态患者占5例 , 意识存在障碍时长45 min~3 h之间、平均时长 (1.67±0.49) h;对照组当中 , 男性患者占13例、女性患者占8例 , 年龄35~73岁之间、平均年龄 (50.45±5.73) 岁 , 糖尿病病程时间4~21年之间、平均时间 (8.97±3.52) 年 , 入院时测量血糖在0.7~2.7 mmol/L之间、平均血糖 (1.82±0.63) mmol/L,浅昏迷状态患者占15例、深昏迷状态患者占6例 , 意识存在障碍时长30 min~4 h之间、平均时长 (1.96±0.27) h。对两组昏迷患者的糖尿病病情 , 患者的昏迷情况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 没有明显的对比 ,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可以进行研究对比。

1.2 方法

给所有昏迷患者都进行常规急诊救治 , 其内容包括:1给昏迷患者采取吸氧和静脉滴注的方法治疗 ; 2给昏迷患者进行血糖控制处理 ; 3等昏迷患者的病情稳定后 , 叮嘱患者食用适量的食物补充能量。

观察组:给患者采取常规急诊救治联合系统干预治疗方法。系统干预包括:胰岛素和其他用药量最大精准化;给患者进行饮食饮酒指导、运动指导、血糖指导等。

对照组:给患者采取常规急诊救治方法。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治疗方式对患者实施急诊救治 , 观察两组昏迷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 , 记录患者的苏醒时间 , 监测患者的血糖情况 , 半年内随访统计患者的治愈情况、死亡情况、再次昏迷情况等 , 以此作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两组救治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情况的研究数据在该次研究结束后均准确无误地录入到SPSS 19.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 , 以95% 作为可信区间。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为计量资料 , 对比方法为t检验;使用例数 (%) 表示为计数资料 , 对比方法使用 x2检验。当P<0.05时 , 为两种急诊救治方法之间昏迷患者治疗效果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有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昏迷患者苏醒时间和空腹血糖比较

两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分别采取急诊救治后 , 均苏醒过来并改善了血糖情况。观察组的21例昏迷患者中 , 苏醒时间平 均是 (77.92±14.87)min, 测试的空 腹血糖平 均为(6.03±0.67)mmol/L;对照组的21例昏迷患者中 , 苏醒时间平均是(78.43±14.69)min, 测试的空腹血糖平均为 (6.32±0.53)mmol/L。根据结果显示 , 对比两组昏迷患者的苏醒时间和血糖测试结果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昏迷患者后期治疗情况比较

在两组昏迷患者经过急诊救治苏醒后 , 在患者的半年内随访观察到 , 患者的治愈情况、死亡情况、再次昏迷情况均有不同 , 且观察组的治愈例数为21例 (100%), 高于对照组治愈例数17例 (80.95%);观察组的死亡例数为0例 (0.00%), 低于对照组死亡例数4例 (19.05%);观察组再次昏迷的平均次数为(0.76±0.31) 次 , 低于对照组 (2.98±1.42) 次。由此可以得出 , 观察组治愈率、死亡率、再次昏迷次数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 故此 ,两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对比后期治疗效果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病症发病速度快 , 发病时患者会逐渐失去意识 , 最终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昏迷情况[2]。在急诊救治此类患者时 , 需对昏迷患者的疾病情况和致病原因进行分析了解 , 在确定了患者的具体情况后 , 对患者采取相关的救治方法 , 才能保证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3]。

常规急诊救治方法 , 能够快速帮助患者从昏迷的状态中苏醒过来 , 并能改善患者的低血糖情况 , 但其预后效果稍有欠缺 ,此时应当联合系统干预方法 , 保证患者的后期生存质量 , 降低再次昏迷的概率[4]。系统干预方法 , 就是在了解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 , 血糖控制效果 , 饮酒史等情况后 , 采取的系统措施 , 其内容主要有:1胰岛素和其他用药量最大精准化。根据不同情况的糖尿病患者 , 将患者的胰岛素或其他药物的使用剂量调节到适宜的范围 , 改善患者的低血糖情况。2饮食指导。患者的日常饮食需做到营养均衡 , 按照一日三餐规定的时间定量进行 , 所用药物剂量需根据饮食量的变化来进行相应的调整。3其他日常生活指导。有饮酒史的患者需要节制 , 每日的运动量需要调整到舒缓适宜的范围 , 同时对血糖方面的监测不能疏忽[5,6]。根据该次研究显示 , 两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在采取了急诊救治后 , 均苏醒过来并改善了血糖情况 , 且对比两组昏迷患者的苏醒时间和血糖测试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患者的半年内随访观察到 , 采取了常规急诊救治联合系统干预治疗方法的观察组患者 , 治愈率高达100%, 且基本没有再次昏迷的情况发生 , 而只采取常规急诊救治的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80.95%, 在治疗后该组患者存在再次昏迷的情况。故此 , 两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对比后期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低血糖的预防和救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室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76例, 均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年) 确诊为高血压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8例。排除标准:既往无精神性疾病、神经系统病变、精神性症状, 且均排除先天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血液系统障碍、内分泌及肝肾功能不全者。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8例;年龄62~81 (72.3±5.4) 岁;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9例;年龄60~79 (69.5±6.6) 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主要护理措施:血压监测, 健康指导, 用药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餐后和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性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 (1) 心理干预。患者入院后易出现烦躁、焦虑, 甚至惊恐等不良心理情绪。医务人员在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与其进行对话沟通, 并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疏导患者。护理人员可向患者多讲述一些成功治疗案例, 同时还要不断鼓励患者, 使其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2)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患者长时间卧床后改变体位时, 要指导进行三步法, 以仰卧位为例:先将床头上抬15°, 再行端坐位5min, 然后将两腿悬在床边2min, 利用拐杖、床头柜等缓慢站起。提醒或监督患者避免长时间卧床, 慎用降压药物, 患者一旦出现视物不清、头晕等症状要立即躺下或坐下。同时, 还要加强对淋浴、便后等特殊时段的血压监测。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 进行双下肢锻炼, 加强下肢运动的耐受性。如患者在站立情况下可双下肢交替负重或间歇垫脚尖。当患者服用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降压药物时, 提醒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服用, 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及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应急处理。当患者出现恶心、头晕、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告知护士或医师进行处理。 (3) 餐后低血压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要根据具体病情指导饮食, 以低碳水化合物、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此外, 要保证一定量的矿物质、维生素及优质蛋白的摄入。医护人员要经常提醒患者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和杂粮等富含维生素类食物, 嘱其每餐不宜过饱, 要少量多餐。对于老年人要适当增加钠盐摄入量, 在进食前可喝少许温水, 以保证充足的血流量。当患者每日3餐饮食后仍出现餐后低血压情况时, 可适当增加餐饮次数。饮食结束后, 指导患者先休息30min, 以避免餐后立即散步活动时血压下降, 同时在餐后休息过程中监测1次血压。

1.3 观察指标

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d) , 住院期间餐后和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 住院期间生活质量评分 (SF-36)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平均住院时间, 住院期间餐后和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发生餐后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 (6.2±2.1) d、18.4%、23.7%,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1。

2.2 住院期间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在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3 讨论

老年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慢性病, 病程长, 且不易控制。若长期反复发作, 可导致脑出血、肾功能衰竭、动脉硬化等严重并发症。同时, 也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极大损害。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事件不断升高[4]。一般对于高血压患者, 均要长期口服降压药物。若在用药过程中发生服用剂量过多、间隔时间太短、机体缺水等情况, 易出现血压过低, 导致视物不清、头晕等症状出现。有研究显示, 餐后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是较易出现的低血压情况, 也是造成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有报道, 6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20%由平卧位变换为直立位时出现头晕、心悸等低血压症状, 75岁以上老年人中达到30%[5]。老年高血压患者有时候会出现脉压增宽, 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餐后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总之, 我们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餐后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有足够的重视, 在患者住院期间要加强对老年人血压的监测, 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同时还要对餐后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进行特殊护理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发生餐后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 (6.2±2.1) d、18.4% (7/38) 、23.7% (9/38) ,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提示这种预防性护理干预可缩短老年高血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降低餐后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同时, 对2组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调查分析, 发现观察组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1) , 说明此种护理模式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本研究中纳入病例数量有限, 本研究结果还需进一步在更大样本量中验证。

摘要:目的 观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餐后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取老年高血压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d) , 住院期间餐后和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 (SF-36) 。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餐后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 (6.2±2.1) d、18.4%、23.7%,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观察组在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预防性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餐后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 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预防性护理,低血压,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易琦峰, 杨艳, 安如俊, 等.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对社区老年高血压分级管理的效果[J].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5, 40 (11) :1258-1263.

[2]黎蔚华, 林仲秋, 谢志泉, 等.老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2) :150-152.

[3]邹晓, 司全金, 王海军, 等.高龄老年餐后低血压的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 (3) :251-254.

[4]缪京莉, 刘颖萍, 刘波, 等.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中的低血压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 2013, 34 (10) :23-25.

牲畜免疫过敏反应救治及预防 篇6

1. 临床症状

(1) 局部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出现大小不等的肿胀, 呈圆形或椭圆形几厘米不等, 轻微的一般几天后可自行消失。

(2) 轻度过敏反应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 有轻微的精神萎靡, 食欲减退, 正常情况下, 无需治疗, 1~2 d即可自然恢复。

(3) 中度过敏反应临床症状表现非常明显, 在注射疫苗后数分钟至2~3 h出现, 表现为突然倒地, 全身发软, 卧地不起;体温下降或升高, 出汗;共济失调, 大小便失禁;呼吸困难, 焦燥不安;口角出现白沫、流涎, 偶有呕吐;眼结膜苍白或发绀;肌肉震颤, 神志不清, 对各种刺激反应迟钝, 甚至可能因抢救不及时或抢救不当导致死亡。最快的注射后拔针即反应致死。

(4) 应激反应注射拔针后即发生晕厥或应激性休克, 过会症状即消除。

(5) 发病和死亡病弱的牲畜由于应激反应可能导致原有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隐性感染的动物由于应激反应可能会导致加速发病。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并伴有胎衣不下的症状。奶牛产奶下降, 并伴有跛行、难以起卧等。

2. 牲畜免疫过敏反应原因

动物机体对疫苗的免疫过敏反应是抵抗疫病感染的重要防御机能, 但机体对外源性抗原的免疫反应有时会伴随不同程度的组织损害和机能紊乱。动物机体对疫苗的刺激可发生正常的和非正常的生理、病理反应, 这些都是动物机体的生物学效应。归纳起来, 疫苗接种后可能发生的过敏反应, 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

(1) 疫苗因素 (1) 佐剂:佐剂会引起或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 注射后引起牲畜严重的过敏反应, 甚到全身症状。 (2) 内毒素:疫苗中的内毒素主要来源于原材料, 如犊牛血、水和生产工具等, 还有可能是细胞培养过程中受到细菌污染, 细菌死亡后释放内毒素, 引起牲畜出现发热等。 (3) 异源蛋白:对牲畜机体而言的非自身蛋白, 如病毒抗原、培养病毒的细胞碎片及各种可溶性蛋白、污染物、犊牛血清及水解蛋白等, 这些异源蛋白都是构成牲畜发生过敏反应的过敏原。

(2) 接种因素接种部位、途径、深度不正确, 导致注射部位肿胀, 吸收不全甚至影响正常生理机能。接种部位及接种器具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 导致注射部位炎性肿胀。

(3) 牲畜方面因素 (1) 牲畜的应激, 牲畜对体内一切有害刺激, 如疼痛、感染、环境变化、高温和寒冷等刺激都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造成晕厥或应激性休克, 甚至怀孕母畜流产。 (2) 病弱牲畜、潜伏或隐性感染牲畜接种后, 易发生过敏反应或病情加重等。 (3) 饲养管理条件好的的牲畜具有良好的抗应激能力, 发生免疫不良反应的几率会低。而且饲养管理条件好的的牲畜健康状态良好,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牲畜相对较少, 免疫不良反应发生的也相对减少。

引起免疫过敏反应的原因很复杂, 有的可能是某一方面因素引起的, 有的则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牲畜免疫过敏反应的处置

根据免疫过敏反应发生的临床症状, 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基本原则是抗过敏、强心、补液、纠酸及对症治疗。

(1) 对于局部肿胀采取热敷;对于屠宰时发现的局部无菌性肉芽肿的组织应将其剔除。

(2) 对于发热现象牲畜一般表现一过性, 通常1~3 h后自行消失;如果发热比较严重, 需用退热药物及时治疗, 可肌注安乃近10~30 m L、地塞米松磷酸钠5~30 mg (孕畜不用) 、扑尔敏5~10 m L。

(3) 对急性型过敏反应牲畜一般迅速静脉注射盐酸异丙嗪, 牛500 m L, 猪、羊100 m L;或地塞米松磷酸钠, 牛30 mg, 猪、羊10 mg (孕畜不用) 。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 牛5 m L, 猪、羊1 m L, 即可使病畜很快康复。

(4) 对最急性型过敏反应牲畜迅速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 牛5 m L, 猪、羊1 m L。视病情缓解程度, 20 min后可以重复注射相同剂量1次;或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 牛500 mg, 猪、羊100 mg;或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 牛30 mg猪、羊10 mg (孕畜不用) 。心脏衰弱的可注射安钠咖, 如有出汗严重的要给补液, 同时注意保持环境安静, 供给充足的饮水。

(5) 对于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大牲畜除采取上述抗过敏等紧急措施外, 还应对其进行强心、补液、纠酸等对症治疗。

补液, 以解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轻皮肤与黏膜的炎症反应。静脉滴注: (1) 10%葡萄糖1 000 m L+葡萄糖酸钙50 m L; (2) 10%葡萄糖500 m L+10%维生素C注射液5 g; (3) 10%葡萄糖500 m L+10%樟脑注射液20 m L; (4) 10%葡萄糖1 000 m L+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40 m L。

体温低于36.5℃的过敏反应的牛, 另加乙酰辅酶A1 000 IU, ATP (三磷酸腺苷) 200 mg, 肌苷2 g、25%葡萄糖1 000 m L静脉滴注。待牛苏醒脉律恢复后, 仍食欲减退或不食时, 用5%葡萄糖盐水2 000 m L, 加入维生素C注射液5 g+维生素B6注射液1 g+维生素B1注射液0.5 g+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 m L静脉滴注, 每日1次, 连续3日。

若出现下痢症状, 用5%葡萄糖盐水500 m L, 加入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80万IU静脉滴注。

若出现便血或鼻腔出血症状, 用10%葡萄糖500 m L, 加入维生素K注射液0.1 g静脉滴注。

4. 牲畜免疫过敏反应的预防

为减少牲畜免疫过敏反应的发生和减轻过敏反应的症状, 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带来的经济损失, 应注意如下几点:

(1) 预防免疫接种通常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 如在炎热季节, 应选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接种。

(2) 加强牲畜饲养管理在接种前后, 有条件的可投喂添加维生素或富含维生素的草料, 以提高牲畜健康水平, 增强抗应激能力。特别注意减少家畜的使役, 以免过分劳累而产生不良后果。

(3) 认真对待免疫对象仔细阅读疫苗说明书, 针对牲畜健康状况, 严格使用剂量。对病弱牲畜、妊娠母畜、幼畜等暂不注射, 待牲畜机体恢复或生产后补免。

(4) 事先做好救治准备免疫接种前准备好抗过敏药物, 以便及时救治。比如, 可另备一注射器和肾上腺素, 可以随时拿来就用。备足应急药品, 免疫后注意观察1~3 d, 如出现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 立即进行抢救。

(5) 注意疫苗“回温”从冰箱中取出的疫苗应恢复到室温后再进行免疫接种, 以防止“冷刺激”引起应激反应。

(6) 严格执行消毒及无菌操作接种注射器、针头、镊子应经过高压或煮沸消毒, 注射时每注射一头家畜调换1个针头。注射部位的皮肤用质量分数5%碘酒消毒。

(7) 慎用和防止污染疫苗疫苗使用前应详细查看瓶签说明, 看清生产日期和有效期, 用时必须充分振荡, 使其均匀混合后才能使用。吸取疫苗时, 先除去封口的火漆或石蜡, 用酒精棉球消毒瓶塞。瓶塞上固定一个消毒的针头专供取药液, 吸液后不拔出, 用酒精棉包裹, 以便再次吸取。注射用过的针头, 不能吸液, 以免污染疫苗。

(8) 集中烧毁剩余药液和药棉球针筒排气溢出的药液, 应吸积于酒精棉球上, 并将其收集于专用药瓶内, 用过的酒精棉球、碘酒棉球和吸入注射器内未用完的药液放入专用瓶内, 集中烧毁。

(9) 做好免疫牲畜的保定避免野蛮注射, 不惊吓、轰打接种动物, 尽量减少对接种动物的惊扰和刺激, 以减小应激反应。

上一篇:北京环境生态下一篇:专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