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原因

2024-10-20

低血糖原因(精选12篇)

低血糖原因 篇1

摘要:目的 对急诊低血糖昏迷患者原因和急救护理方法分析。方法 临床选取该院在2013年8月—2014年8月实施抢救护理的88例急诊低血糖昏迷患者, 对其临床发生原因和急救护理方法实施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昏迷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实施针对性抢救护理, 8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果 在急诊低血糖昏迷患者临床急救护理中, 首先要迅速确定患者的发生原因, 之后实施针对性干预,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干预有效性,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应该更进一步强化对低血糖昏迷的预防。

关键词:急诊,低血糖昏迷,急救护理

在临床上空腹血糖在2.8 mmol/L之下, 也就被称为是低血糖低血糖患者通常会出现四肢发冷、恶心、全身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 严重的话会导致出现昏迷、惊厥症状[1,2]。为了能够对急诊低血糖昏迷患者的发生原因和临床急救护理方法, 有清楚的认识, 本文就以该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实施抢救护理的88例急诊低血糖昏迷患者为例, 回顾分析患者的发生原因和急救护理方法并将其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选取该院在2013年8月—2014年8月实施抢救护理的88例急诊低血糖昏迷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2例;年龄为22~68岁, 平均年龄 (52.3±2.4) 岁;患者临床均出现中四肢发冷、全身发冷、恶心、面色苍白等临床症状, 其中重度昏迷21例、轻度昏迷45例、昏睡8例、嗜睡14例;其血糖值分布情况为49例患者是在2.80~2.01 mmol/L、8例患者是在1.00~0.62 mmol/L31例患者在2.00~1.01 mmol/L。

1.2急救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首先分析其病情发生原因, 之后制定相应的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其急救护理方法包括。

1.2.1一般护理在患者发生低血糖昏迷危象时 , 马上对其实施血糖测定, 确定患者为低血糖昏迷之后, 立即给予葡萄糖补充。如果患者还能够进行吞咽运动, 则可以给予患者喂食一些糖分较高的食物, 其中包括饼干、果汁以及糖水等;如果为重症患者, 为避免食物吸入患者肺部气管, 从而引发吸入性肺炎或者肺不张, 则给予患者静脉推注40~60 m L浓度为50%的葡糖糖, 并在此干预过程中对患者的血糖水平密切监测。在患者清醒之后尽快给予其含糖分高的食物食用, 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给予患者静滴氢化可的松。

1.2.2用药指导嘱咐患者一定要严格依照医生嘱咐服用 , 不能够对药量随意加减, 同时也要将每一种药物的作用、剂量以及不良反应清楚的告诉患者及其家属, 指导其掌握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1.2.3心理护理在患者清醒之后 , 及时给予其心理护理 , 尤其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 在面对突发昏迷是难免会发生心理压力和恐惧心理, 甚至会因为担心再次发生昏迷而难以苏醒因此针对这些患者, 一定要加强其心理护理, 对其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有效的消除,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4健康教育

对于低血糖患者应该携带一张硬卡片, 将患者的姓名、病情家庭住址以及电话号码等基本情况全部记录在上, 一旦其发生低血糖昏迷则也就可以依照硬卡片上的信息实施相应的处理。同时也要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 其中包括:让患者详细了解低血糖常见发生原因, 并且学会避免出现这些原因;指导患者一定要对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正确应用, 养成良好的生活质量, 定时定量进食。另外还要保证恒定的运动, 在进行运动之前适当的摄入食物或者对降糖药物用量适当的减少;定时对血糖实施测量, 特别是在注射胰岛素患者夜间血糖一定要实时监测其引导患者掌握相应的低血糖临床反应, 并掌握相应的急救护理技巧。

1.3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实施统计学处理。

2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昏迷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实施针对性抢救护理, 8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本次患者的低血糖昏迷发生原因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急诊低血糖昏迷患者临床急救护理中, 首先要迅速确定患者的发生原因, 之后实施针对性干预,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干预有效性,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应该更进一步强化对低血糖昏迷的预防。其低血糖昏迷急救护理中其措施则主要包括有血糖监测、病情分析、药物治疗、饮食指导、心理护理、运动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等等[3], 以上患者在针对性实施急救干预之后, 8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 其成功抢救率达到100.0%。由此可见在低血糖昏迷患者临床急救护理中, 寻找病情发生原因是重点。

参考文献

[1]马红萍, 何晓玲.急诊低血糖昏迷患者的原因分析和急救护理处理[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2 (11) :14-15.

[2]吴红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急救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3, 1 (12) :126-127.

[3]胡春华, 陈凤明.急诊重度低血糖昏迷误诊的原因及急救护理体会[J].广州医药, 2014, 45 (2) :85-87.

低血糖原因 篇2

糖,脂肪与氨基酸是神经代谢中能量的来源,这些物质氧化后放出能量储存于ATP及磷酸肌酸中,待需要时释放,糖与氧减少时,ATP磷酸肌酸,神经节苷脂中的结合葡萄糖合成减少,由于ATP少,而核苷酸合成也减少,导致神经功能减退,低血糖时高能磷酸盐复合物的代谢及神经功能不仅与血糖水平有关,而且与氧分压的关系也很密切,低血糖时由于脑氧摄取降低,葡萄糖的摄取率也受抑制,单纯依赖糖不足以维持氧化代谢水平,必然影响脂肪酸及氨基酸的代谢,脑磷脂分子水平可下降35%,脑组织在低血糖时,大脑皮层先受抑制,继而皮层下中枢受累,波及中脑,最后延脑受损而发生一系列临床异常表现,当血糖降低后,机体有自我调节机制,可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回升达正常水平。

建立相关的葡萄糖的对抗调节机制(又称反调节激素),是为了防止血糖明显下降威胁大脑功能的保护机制,葡萄糖对抗调节损伤是指不能保持血浆葡萄糖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或不能阻止血糖进一步下降的状态。

1.低血糖症对抗(反调节)激素的分泌已被广泛关注,人试验性诱导减弱胰岛素的作用是恢复血糖水平的重要因素,抑制肝糖原释放,增加周围胰岛素诱导葡萄糖的利用,导致低血糖的激发因子,使部分血浆胰岛素的下降逆转,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避免引起低血糖症的血糖水平是关键,对抗调节激素的分泌能胜过胰岛素的作用,甚至在血浆胰岛素浓度未下降时也是如此,在对抗调节激素中,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等具有明显的对抗胰岛素的作用,这些激素在血浆葡萄糖下降至阈值时立即分泌,迅速诱导肝葡萄糖的异生,这些激素的各自作用对肝葡萄糖产生是相似的,因此,任何一个激素的反应不足,不能完全损伤葡萄糖对抗调节功能,临床上1型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时,胰高糖素的分泌明显减少,肾上腺切除后给予适当的糖皮质激素替代同时又接受α,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的病人的葡萄糖对抗调节是正常的,特殊类型糖尿病人病后数年,由某些原因使胰高糖素和肾上腺素等对抗激素的不足,导致这些病人严重的或长时间低血糖的倾向。

2.对抗调节激素不仅对于血糖的恢复有作用,而且对维持后期葡萄糖的稳定也是重要的,但在高血糖时对于维持肝葡萄糖的持续输出,类固醇激素和生长激素有显著作用,在低血糖恢复期间这些激素与肾上腺素共同作用可减少外周葡萄糖的利用,其作用可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如FFA被刺激释放),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因肝葡萄糖释放损伤,周围葡萄糖摄取减少成为低血糖恢复的关键,长期垂体低功,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等多种对抗激素的不足也是造成严重的低血糖重要原因。

3.激素对低血糖的对抗调节功能损伤是常见的,一些胰岛细胞瘤病人,对抗调节激素分泌减少,但术后可逆转这种现象,临床葡萄糖对抗调节的损伤特点是不被察觉的低血糖症,这是该病肾上腺反应损伤的结果,将会导致严重延长的低血糖症。

4.在保持禁食状态中的正常血糖水平,主要依赖以下3个因素:

(1)基础激素水平环境,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和类固醇激素分泌增加和胰岛素分泌减少;

(2)完整的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过程;

低血糖原因 篇3

关键词:糖尿病 低血糖 老年患者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96-02

糖尿病是当前十分常见的一种病症,在老年群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1]。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龄因素,各项生理机能有所退化,加之缺乏运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出现低血糖的想象逐渐增加,一旦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抢救就会出现休克现象,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以及在并发后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善低血糖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10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關研究,报告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某院入住治疗的102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0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61岁,平均72岁;最长病程26年,最短病程4年,平均13.5年;102例患者中除了糖尿病本身以外还伴有的其他系统慢性病情况为:并发糖尿病肾病者36例,冠心病20例,高血压3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脑血管病24例,感染者10例。102例患者全部符合WHOⅡ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

1.2 临床表现。102例患者中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悸、冷汗等方面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的患者56例;淡漠、躁动、精神异常24例;昏迷14例,无症状8例。夜间或凌晨低血糖38例,餐后1-4小时52例,餐后8-10小时12例。

2 原因分析

2.1 药物原因。降糖药物在糖尿病患者中诱发低血糖的几率很高,通常是由胰岛素和口服性的降糖药物的用药不当所引起。老年患者服用磺脲类[3]药物和胰岛素[4]治疗糖尿病的比重最高。磺脲类药物引起低血糖反应慢、时间长、不典型却十分危险;胰岛素引起低血糖最常见、反应快,症状十分典型。在本组病例中,由于降糖药物的服用不当导致的低血糖患者高达54.9%。

2.2 饮食原因。饮食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行之有效,是基本的治疗手段。但是有的患者明知饮食的重要性,却不严格要求自我饮食,正常服用药物却不按时吃饭;血糖正常的情况下放松饮食;病情严重时,身体不便,失误摄入少等现象普遍存在。加重了糖尿病病情,也会很大程度上诱发糖尿病低血糖。

2.3 运动原因。糖尿病患者坚持长期的、合理的运动有助于病情的减轻和恢复,但是不适当的运动也同样可以导致患者的血糖降低。主要危险情况体现为在发热、感染时运动、晨练前没有进食、运动内容和方式不当、运动时间过长等。

3 结果

统计学分析:本组研究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02例患者诱发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主要有药物、饮食和运动三方面的原因,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本组研究中的102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在医护人员精心科学的护理下全部得到治愈。

4 护理干预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状的出现对与患者的健康具有重大的威胁,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其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的护理有助于缓则提高认知和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减缓和恢复健康。具体护理措施体现为以下几点。

4.1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对老年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使之了解低血糖的诱发原因和危害以及相应的处理对策。告知患者保持恒定的运动规律,运动之前进行适量的饮食,减少降糖药物的服用。经常为患者测量血糖,患者服用胰岛素时要选择适宜的计量,采用多个部位的轮流注射,并且在进行药物注射之前要详细的了解患者的进食情况。为患者经常备用一些应急食物,一旦确定患者出现低血糖反映,立刻为患者提供口服易化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糖水、馒头等,对于情况严重的患者要进行葡萄糖静脉滴注。另外,教会患者一些基本的自救措施,自我是被低血糖反映,增加患者的自救能力。

4.2 密切观察。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现象具有比较明显的表征,护理人员要严密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一旦出现脸色苍白、四肢无力、神智模糊的现象一定要加强看护。此外,护理人员在工作上要尽职尽责,熟悉各种不同的低血糖症状的临床反映,加强对患者的病房巡视,不断提高对病情的识别能力,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充分为患者的抢救争取更多的时间。

5 讨论

老年患者是易发糖尿病的群体,而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较大的健康威胁。如果患者不了解低血糖的诱发原因,和相关的对策,很容易发生危险。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不但能够使患者明白病症的诱发原因,更能够使之了解生活习惯中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救能力。在本组研究中,102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全部获得治愈出院,可见护理干预的重要性。此外,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提高日常生活的警惕,掌握科学健康的饮食方式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朱蓬弟,朱宗祥,许瑞民,夏中杰,赵伟,刘桂华.312经络锻炼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疗效追踪观察及相关机理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06);101-104

[2]邹淑芳,徐芬,李争.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04);97-100

[3]黄小琴,熊玉兰.糖尿病集体健康教育的实施与体会[A].江西省首届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0

低血糖原因 篇4

1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1.1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台培春[1]、刘新民[2]等述, 糖尿病最常见的低血糖表现症状与体征为非特异性, 通常以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 临床上表现为出汗、颤抖、心悸、心率加快、紧张、焦虑、软弱无力、面色苍白、饥饿、流涎、肢体震颤、收缩压轻度升高;也有中枢性神经缺糖症状, 表现脑功能障碍, 精神不振、头晕、思维迟钝、视物不清、步态不稳, 可有幻觉、躁动、行为怪癖、舞蹈动作、肌张力增高性痉挛、昏迷。

1.2 偏瘫

梁丹[3]述, 临床表现取决于血糖下降的速度, 多以交感神经兴奋及高级神经功能失常为主要症状, 在长期2型糖尿病并伴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患者, 以低血糖引起的脑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而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兴奋性表现不典型, 局部损害可表现为偏瘫、四肢瘫痪、肢体抽搐。头颅CT或MRI检查示腔隙性脑梗死, 均排除引起症状的责任性病灶的可能。王凯华等[4]总结, 因偏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的比率高达63%。李玉亭[5]、杨英[6]、孙杰[7]认为老年性糖尿病在降糖治疗过程中常发生低血糖症, 由于其临床特点及表现复杂多变, 易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

1.3 抽搐

张艳华[8]、林茵[9]、刘咏听等[10]述, 在低血糖误诊疾病中误诊癫痫病, 并认为低血糖症的临床表现可因不同病因、血糖下降程度和速度、个体反应性和耐受性不同而表现多样化, 如血糖下降迅速, 则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突出而无神经缺糖症状;如血糖下降缓慢, 以脑功能障碍状为主, 因以抽搐表现为主故误诊为癫痫。王稳全等[11]对糖尿病低血糖误诊为癫痫的均有论述。

1.4 精神异常

王岑立[12]报道以精神症状为主诉者5例, 表现为狂躁、谵语、行为障碍及人格改变等症状。另1例男性老年糖尿病患者, 因在公共场所排尿以精神病就诊, 急测血糖1.05 mmol/L。王稳全[11]观察16例在发病时表现为意识障碍者4例精神异常, 丁景莉[13]观察35例糖尿病低血糖症误诊病例, 其中误诊精神病者4例。表现为:精神异常、躁动不安、多语、哭闹、幻觉、幻想。

1.5 心绞痛, 心律失常

王岑立[12]报道以心前区疼痛, 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患者8例。低血糖时导致心肌损害, 严重者诱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师战强[14]报道8例患者部分有不同程度心电图异常, 其中房颤1例, 各种类型的期前收缩6例, ST段压低4例, T波低平及倒置4例。丁景莉[13]报道35例糖尿病低血糖症误诊, 其中误诊冠心病者11例。

1.6 阵发性高血压

李德强等[15]观察发现老年糖尿病患者伴阵发性高血压低血糖。发生低血糖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的高血压。丁景莉[13]报道35例糖尿病低血糖症误诊, 其中误诊高血压者4例。

1.7 甲亢

刘咏听[10]总结, 他院1999~2005年诊断糖尿病低血糖症病例, 误诊率为3.7%。误诊1例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无明显饥饿感, 加之忽略了血糖的检查, 故首先考虑为“甲亢”。1.8昏迷林财威[16]、张守山[17]论述低血糖是血葡萄糖低于2.8mmol/L的临床综合征。低血糖直接损害中枢神经, 短期的低血糖反应比短时间高血糖损害更大。首先大脑皮质受抑制, 出现嗜睡症状, 进而皮质下中枢包括边缘系统、网状结构、基底节、下丘脑及植物神经受累, 最终中脑延髓受累, 出现意识模糊、昏睡及昏迷。赵建清[18]论述人体组织主要靠血糖供应能量, 中枢神经系统不能合成葡萄糖, 且储存的糖原较少, 故短暂的低血糖就能引起明显的脑功能紊乱, 如长期严重的低血糖未及时纠正, 会导致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 甚至死亡。临床上均可出现昏迷、言语障碍、肢体活动障碍。郭畅群[19]、邵桂珍等[20]均观察了大量糖尿病低血糖症昏迷误诊病例。

1.9 无症状低血糖

罗国春[21]述严格控制血糖可能使低血糖的发生明显增加, 而且治疗引起的严重低血糖导致的致残、致死时有发生。低血糖可以表现为有症状低血糖, 亦可表现为无症状低血糖, 但无症状低血糖的后果往往要比有症状低血糖更为严重。升葡萄糖调节缺陷决定了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糖尿病患者中枢神经介导的交感神经肾上腺对低血糖的反应缺陷主要表现为低血糖症状阈值下调。

2 低血糖相关的诱因

赵建清[18]分析认为,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昏迷原因为: (1) 患者症状不典型、病程较长, 对降糖药物治疗顺应性差。 (2) 对治疗糖尿病药物的认知性差, 用药随意性大, 又缺少血糖监测。 (3) 合并肝肾病变, 影响了降糖药在体内的浓度, 并使胰岛素清除缓慢。 (4) 同时应用治疗其他慢性并发症药物。邵桂珍[20]总结老年糖尿病大多多病并存, 应用药物种类繁多, 有些非降糖药物可增加胰岛敏感性, 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 以及非特异性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H22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喹诺酮类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等。这些药物和降糖药物联合应用能增强降糖药的作用, 易促发低血糖症发生。镇静、安眠药物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 易导致“睡眠中低血糖”。

王稳全[11]总结: (1) 进食量少, 延迟或遗忘进食, 合并感染、肠胃炎及肾功能不全者进食量减少, 却没有及时减少降糖药物剂量, 最终导致低血糖。 (2) 运动时间选择错误及运动量过大。 (3) 糖尿病知识缺乏:没有认识到监测血糖、肝肾功能的重要意义, 出现功能障碍及血糖变化时未及时调整用药, 出现感染及发热时未及时就诊, 从而未得到有效的治疗。 (4) 单纯追求血糖达标致低血糖的发生率增加。 (5) 酗酒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酒精有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作用, 同时可增强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另外, 由于饮酒后兴奋, 运动量增大, 降低了患者对低血糖症状的敏感。同时, 酒精导致肝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亦是引起低血糖的原因。

摘要:低血糖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常常发生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其表现多样, 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有中枢性神经缺糖症状, 以及无症状低血糖等。临床易误诊、漏诊, 如不及时正确诊治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可逆的脑损害, 植物人, 多脏器损害及死亡。临床医生应全面掌握老年患者, 尤其合并多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的代谢清除规律的变化, 多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应激状态血糖变化, 降糖幅度、速度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加强健康教育与护理, 指导合理的糖尿病饮食与运动。

低血压的原因 篇5

2、末稍血管扩张 因细菌或毒素侵犯末稍血管,使血管失去收缩功能,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产生循环 障碍性低血压。

3、暂时性大失血 因手术、外伤的大量出血,使体内循环的血液量骤减,而引起暂时性低血压。

4、甲状腺机能低下 甲状腺机能减弱时,会出现气力减退、身心疲惫、畏寒、皮肤乾燥等现象,而引起内分泌障碍性低血压。

低血糖原因 篇6

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68例,对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原因主要为用药过量,不合理饮食、运动不当、精神压力等,针对发病的原因提出了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护理、治疗、紧急处理措施。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35~80岁,病程6个月~26年。合并肾病16例,高血压39例,冠心病15例,脑血管病16例,神经病变10例,感染性疾病3例。予胰岛素治疗26例,口服降糖药治疗30例,胰岛素加降糖药治疗12例。

诊断标准:参照whipp三联征。①低血糖症状;②发作时血糖<2.8mmol/L;③供糖后低血糖症状缓解。

临床表现: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昏迷、偏瘫等症状,甚至有极少数患者无临床症状,监测血糖时发现。

结 果

确诊后立即静脉注射或口服25%葡萄糖40~80ml,根据情况再予静滴10%或5%葡萄糖,严密监测血糖,使血糖稳定在7~11mmol/L,全部病例经抢救治疗后均好转。

讨 论

原因分析:①药物因素: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过量是造成低血糖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药物清除缓慢,糖异生能力下降,易造成低血糖。另外,老年人心腦血管并发症较多,用药复杂,若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如心得安、阿司匹林、青霉素等可延缓降糖药物排泄或增强降糖药物作用时,可发生低血糖[1]。②不合理饮食:饮食是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控制饮食总量,定时定量进餐,合理分配3餐,适当合理运动。但在临床上,当患者有胃部不适或腹泻时,进食很少或不进食,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因检查需推迟进食时仍照常规服药等原因,均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③运动不当:运动时间选择错误及运动量过大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的原因之一。

护理:①加强健康教育:把认识和防治低血糖作为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患者糖尿病教育的首要内容,让患者和家属了解低血糖反应的主要表现及处理方法,一旦发生,能及时自救或施救。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监测血糖,告知患者低血糖容易发生的时间,在这一时间段,可增加监测血糖次数。指导患者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特点、服用方法、药物不良反应,严格遵医服药,勿擅自加用“偏方”、“广告药”。胰岛素选择正确剂型,准确的剂量,规定时间内注射,避免注射到血管内或肌肉内,以防胰岛素吸收过快而导致药源性低血糖发生。②饮食和运动指导:糖尿病患者饮食应规律,每餐量应相对固定,在进食少或不进食情况下,相应减少药量或暂停。因检查延迟进食时,也要推迟服药及注射时间。运动时间应在餐后1~2小时进行,每次30分钟左右,年龄较大一定要有他人陪同,并随身携带含糖食物及糖尿病信息卡,运动中适宜的量以平均心率170-年龄。并发急性感染,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严重急慢性并发症患者,如心、肾并发症、眼底出血、酮症酸中毒者;血糖波动大的糖尿病患者禁忌运动。③密切观察病情:2型糖尿病患者多合并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血液流变学异常、动脉硬化,肾上腺素受体兴奋性降低,加之低血糖时拮抗调节激素的缺陷,往往低血糖反应时的心慌、出汗、饥饿感等症状不明显,出现无感知的低血糖后,若不及时处理,血糖持续降低,出现严重的低血糖时,脑细胞严重缺乏能量,可产生一些酸性代谢产物,诱发脑血管痉挛,出现低血糖脑病,如精神行为异常、抽搐,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与定位体征,而引起误诊。应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和神志、行为的观察,以及早发现低血糖、及时给予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峰.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临床分析.实用糖尿病学,2009,3(3):11-13.

低血糖原因 篇7

1 发生低血糖的原因

1.1 药物应用不当

1.1.1 应用磺脲类药物引起的低血糖

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有些磺脲类药物作用时间长, 作用强度大, 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 但同时也容易引起低血糖, 特别是在老年人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起低血糖的发生。且这种低血糖的持续时间较长, 短期内不易纠正。

1.1.2 应用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

超短效胰岛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如诺和锐、优泌乐) 要在注射后立即进餐;短效胰岛素: (如国产普通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 要求病人在注射后半小时进餐 (注射部位是上臂外侧时) , 但是相当多的病人在注射胰岛素后不按时进餐, 特别让人更加担忧的是有的病人注射胰岛素后不进餐,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便存在着发生低血糖的潜在风险, 预防此类低血糖的方法是按时进餐或者更换剂型。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有夜间血糖峰值, 有些病人应用胰岛素的过程中恰恰是在夜间血糖已经正常或者最低的时候晚上注射的胰岛素血药浓度达到了最大, 将本来正常的血糖降得更低, 引起低血糖的发生。 再者在抢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过程中由于短期内快速应用胰岛素降低血糖, 进一步导致了脑神经细胞水肿和细胞内酸中毒, 其实也是过快降低血糖造成的危害。

1.1.3 胰岛素注射方法的不合适

目前应用的人工合成胰岛素都是皮下注射, 如果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 由于该部位皮肤硬结导致裂解和吸收不好便增加胰岛素量, 换了注射部位后吸收好, 导致了增加剂量而引起低血糖。有些病人皮下脂肪薄而注射到了肌肉吸收加快, 还有些病人注射前没有摇匀, 两种胰岛素没有混匀引起胰岛素吸收加快导致血糖波动, 可见注重注射细节也很重要。

1.2 饮食治疗难以配合好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只有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固定的比例和数量时才可能保持血糖的波动小, 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掌握好。家庭的饮食习惯、环境、经济、文化背景对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也有很大的关系。

1.3 运动方式选择不恰当

有些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在注射胰岛素后1 h~2 h选择运动或者在这时运动强度达到了最高, 特别是一些竞技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另外也说明糖尿病病人在一些劳动强度较大的职业不宜。

2 诊断

就诊时测指间毛细血管血糖或静脉血浆血糖均为0.9 mmol/L~2.9 mmol/L, 有些老年病人血糖为5.0mmol/L时也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病人可伴有或不伴有饥饿感、心悸、出汗、面色苍白、手足颤抖、头晕、乏力等低血糖症状, 严重时出现大汗淋漓、抽搐、大小便失禁、昏迷等症状。

3 治疗

一旦确定病人发生了低血糖反应, 应立即采取口服易于吸收的糖类, 如馒头、糖水、苏打饼干等, 严重者立即予50%葡萄糖40 mL~100 mL静脉注射, 必要时重复注射, 清醒后进食, 无法进食者予以10%的葡萄糖静脉输注, 调节滴速, 使血糖水平维持在6 mmol/L~12 mmol/L, 直至药物的低血糖症状消失。

4 预防

健康教育是预防低血糖反应的重要措施。向糖尿病病人及家属宣讲低血糖反应的原因、表现和处理方法等相关知识, 使他们对低血糖反应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识别能力, 并能及时进行自救或施救[3,4], 以减小低血糖带来的不良影响。

4.1 用药指导

为防止药源性低血糖的发生, 医护人员要向病人及家属讲解降糖药及胰岛素的种类、半衰期、降糖机制、应用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并指导如何用药, 如使用胰岛素应从小剂量开始;从动物胰岛素改用人胰岛素时发生低血糖危险性增加, 应严密观察;有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病人最好不要使用磺脲类降糖药;在身体不适、运动量、饮食量有变化时密切监测血糖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药量, 不能自行停用、减少或增加药量;联合用药时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要求病人准确掌握用药的剂量、时间及方法, 并在规定时间进餐, 避免低血糖发生。

4.2 饮食指导

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规律的饮食习惯是长期预防低血糖的基础, 医护人员对照理想体重、活动强度计算并确定每日应摄入的总热量。把饮食知识教给病人, 让他们了解每天的饮食量、熟悉食物交换份法、明确饮食控制的重要性, 使其做到定时、定量、营养均衡、戒烟限酒、坚持长期不懈的饮食控制, 使血糖控制平稳。为了避免夜间或清晨低血糖的发生可采取晚餐或睡前加餐的方法, 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注射胰岛素的病人特别注意按时进餐。

4.3 运动指导

运动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 通过运动治疗糖尿病已备受关注。糖尿病病人的运动应个体化。医护人员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及并发症情况为其制订运动处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尽量选择有氧运动, 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打太极拳等。另外, 运动必须和饮食、药物治疗配合, 当饮食量减少或降糖药增加时则运动量要减少, 否则在运动后容易出现低血糖甚至昏迷。或进行较大运动量活动应减少运动前降糖药量, 运动中进餐或运动后进食量增加。如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肺源性心脏病等不主张运动。

4.4 血糖自我监测

血糖监测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监测方法。自我监测血糖可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教会病人及家属使用血糖仪, 告诉病人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时间。特别是老年病人和并发症多的病人应适当增加监测血糖的次数[5]。

5 小结

我国糖尿病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检查、治疗及自我防护知识普遍缺乏了解, 遵医嘱行为不佳常出现血糖控制不好, 短暂的低血糖可导致脑功能不全, 而严重和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血糖可引起脑死亡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强低血糖防治知识的学习, 对病人进行不断教育, 能更积极地预防低血糖发生, 增强自我识别、自我救助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树荣.糖尿病合并脑梗死196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8) :954-955.

[2]刘笑兰.胰岛素强化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6, 16 (3) :22.

[3]许樟荣.护士在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中承担着重大责任[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0) :727-729.

[4]沈莉莉, 张宁.住院糖尿病病人低血糖发病状况分析[J].护理研究, 2012, 26 (5A) :1212-1213.

低血糖原因 篇8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61岁~80岁, 平均年龄69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均为2型糖尿病, 并全部采用饮食控制同时加降糖药物治疗。其中伴发原发性高血压21例, 冠心病10例, 高脂血症15例, 慢性肾功能不全10例, 肝功能异常5例, 自主神经病变22例, 既往有脑血管意外11例, 生活均能自理。

1.2 低血糖诊断标准

(1) 低血糖症状; (2) 检验血糖低于

3.9 mmol/L; (3) 供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

1.3 诱因

40例患者中, 呼吸道感染8例, 摄入热量不足或吃药与进餐不配合6例, 腹泻8例, 加服增强降糖作用药物3例, 用药过量3例, 慢性肾功能不全10例, 无明显诱因2例。

1.4 用药情况

使用磺脲类降糖药物10例, 磺脲类加双胍类药物15例, 磺脲类加胰岛素治疗5例, 双胍类加胰岛素治疗2例, 单用胰岛素治疗4例, 服用非国药准字号的有降糖作用的保健品4例。

1.5 临床表现

心悸、乏力、出汗者12例, 精神异常者5例, 嗜睡者8例, 昏睡者4例, 昏迷者3例,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者8例。

1.6 实验室检查

患者均进行血糖检测, 结果为0.2~3.9 mmol/L, 平均1.4 mmol/L, 尿糖、尿酮体均为阴性。血电解质钾、钠、氯、钙参数均在正常范围。检测肾功能尿素氮超过7.8 mmol/L 9例, 肌酐超过133 mmol/L 8例, 对严重患者行头颅CT扫描检查, 均无新的病灶出现。

1.7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确诊低血糖后, 立即给予进食碳水化合物, 或口服50%葡萄糖, 严重者予50%葡萄糖40~60 m L静脉注射, 继予10%葡萄糖持续静滴。根据患者意识及监测血糖情况, 随时调节葡萄糖用量, 同时给予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40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经采取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好转出院38例, 死亡2例。

3 讨论

3.1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理特点

(1) 老年患者普遍存在器官老化和退行性变, 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肝、肾功能不全, 可延缓和减少降糖药的代谢, 减少胰岛素的灭活, 延长其作用时间, 形成蓄积[1]; (2) 磺脲类降糖药物半衰期 (T1/2) 长, 在体内代谢排泄缓慢, 降糖药物在体内蓄积;或在服用磺脲类药物同时用其他药物, 如水杨酸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药物, 因药物相互作用, 增加了降血糖作用[2]; (3) 由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分泌不足, 血糖不能及时地进行有效调节; (4) 老年糖尿病病程长, 常并发自主神经病变, 当低血糖症发生时, 其缺乏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故发生轻度低血糖时, 头晕、心慌、多汗等交感神经症状多不明显, 最终以嗜睡、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症状为表现。

3.2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

(1) 食物摄取不足, 为老年低血糖的直接原因。当因某些原因如: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等引起进食减少时, 不能相应地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运动量增加时未及时加餐; (2) 老年人反应能力及记忆能力下降, 自理能力差, 使用降糖药物后不能及时进餐, 并且容易多服或误服降糖药; (3) 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不够重视, 未经医生指导自行加大药物用量或更换药物, 甚至听信他人购买非正规药物; (4) 酒精摄入, 尤其是空腹饮酒、酗酒。

3.3 低血糖的危害

低血糖对机体的影响以神经系统为主, 尤其是脑部和交感神经。因神经细胞本身没有糖原储备, 脑细胞所需能量, 几乎完全直接来自血糖, 血糖降低时, 大脑虽能利用酮体, 但酮体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 并不能拮抗急性低血糖时能量缺乏对大脑的损害。严重低血糖会损害大脑皮质, 皮质下中枢、中脑、延髓和下丘脑, 使患者出现相应区域的功能失调表现, 包括意识障碍、精神失常、肌张力障碍、生命体征不稳, 甚至死亡[1]。老年人的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3.4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预防措施

3.4.1 严密观察病情

对于住院患者, 平日要注意观察其是否定时定量进食主食, 以保证热量摄入。另外, 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时, 因其隐蔽性强, 且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 故老年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意识障碍, 应首先考虑低糖昏迷的可能, 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3]。

3.4.2 加强血糖监测

加强血糖监测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定时监测血糖, 及时发现无症状低血糖反应, 在医生指导下有根据地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3.4.3 个体化给药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选用T1/2短、血药浓度积蓄少的药物, 用量个体化, 从小剂量开始。要根据老年糖尿病患者自身身体情况、并发症及合并疾病情况, 实施个体化降糖方案, 贯彻执行“宁高勿低”原则。

3.4.4 饮食和运动治疗

教育患者定时定量进餐, 保证基本稳定的摄食量, 根据活动量调整食量, 有规律地生活起居, 戒烟戒酒, 切不可空腹饮酒。运动宜适量、适时, 不可空腹运动, 应饭后1 h以后运动, 根据个体情况以轻体力活动为宜, 时间不宜过长, 在30 min以内。

3.4.5 健康宣教

在社区内加大对糖尿病低血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讲解低血糖的相关知识, 使患者及家属重视糖尿病, 了解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并使其掌握低血糖的自我救治方法。老年糖尿病患者单独外出时, 应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类食物和糖尿病急救卡, 鼓励患者及家属建立与疾病长期抗战的信心。

综上所述, 临床医生要充分认识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特点, 在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 要及时检测血糖, 以免延误诊断, 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对老年低血糖患者抓紧时间及时抢救非常重要, 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更重要, 故临床医生要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糖尿病教育, 做好社区宣教, 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制订相对安全有效的、具有个体化特点的降糖方案, 以达到安全降糖的目的。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 制订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 对临床40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经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病情好转出院38例, 死亡2例。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高, 临床上易误诊, 临床医生要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 个体化安全降糖, 以减少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原因,预防

参考文献

[1]余荣安.56例糖尿病性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右江医学, 2008, 36 (3) :317-318.

[2]李改荣.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刊, 2009, 36 (21) :72-73.

低血糖原因 篇9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血肌酐水平,BMI

近年来, 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 饮食结构的改变, 各类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 糖尿病属于威胁我国中老年群体的慢性疾病之一, 患者需终身服药与饮食控制, 对其正常生活与工作产生较大影响[1]。 糖尿病的治疗控制血糖是关键, 但治疗期间一些患者出现低血糖现象, 影响治疗。 该研究选取该院收治的200 例糖尿病患者, 分为两组分析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的原因,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期间该院门诊或住院收治糖尿病患者200 例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按照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发生低血糖, 分为低血糖组与非低血糖组, 每组各100 例。 其中, 低血糖组男性55 例, 女性45 例, 年龄30~85 岁;非低血糖组男性58 例, 女性42 例, 年龄32~84 岁。

1.2 方法

1.2.1 基本资料与生化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治疗

与生化指标, 其中基本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与体质数 (BMI) ;患者均禁食8~14 h, 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3 m L, 测量空腹血糖值 (FBG) 、血肌酐水平 (Cr)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 , 并测定患者2 h尿液标本检测其尿微量清蛋白 (UMA) [2]。 血糖水平使用指端末梢血测定仪器。

1.2.2 诱发因素统计通过随访、电话方式记录患者治疗方案与发生低血糖危险因素[3]。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4.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 形式表示, 用 χ2检验, 并对临床资料与生化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本资料

低血糖组平均年龄 (57.5±2.1) 岁、糖尿病平均病程7.5 年, BMI为 (24.8±3.1) kd/㎡;非低血糖组平均年龄为 (50.3±2.3) 岁、糖尿病病程5.0 年, BMI为 (28.4±3.2) kg/㎡ ,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生化指标比较

低血糖组Cr (84.3±2.1) umol/L、UMA为 (57.7±3.5) mg/24 h, FBG为 (9.6±2.0) mmol/L, GPT为 (19.2±2.4) U/L、Hb A1 为 (8.2±1.3) % ; 非低血糖组Cr (71.2 ±1.1) umol/L、UMA为 (30.7 ±2.2) mg/24 h, FBG为 (11.6 ±1.5) mmol/L, GPT为 (21.2 ±2.1) U/L、Hb A1 为 (7.5 ±1.0) % , 两组Cr、UMA、FBG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导致发生低血糖药物

该研究的降糖治疗方案包括:预混人胰岛素、三针短效+一针中效、三针短效+一针长效、三针速效+一针长效、三针短效、三针速效、一针长效, 以及一针长效+二甲双胍、胰岛素泵、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 还有磺脲类+二甲双胍、 单用磺脲类与二甲双胍+瑞格列奈。 其中, 预混人胰岛素、三针短效+一针中效、三针短效+一针长效占低血糖比例为32 例、19 例及15 例, 明显高于其他治疗方案所致低血糖例数,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低血糖诱因

糖尿病治疗过程中, 37 例患者具有明显诱因, 主要包括饮食不规律、胰岛素剂量过大、运动量过大、酗酒、空腹检查及口服降糖药过量等。 其中, 饮食不规律14例 (37.84%) 、胰岛素剂量过大10 例 (27.03%) 、口服降糖药过量6 例 (16.22%) 、运动量过大3 例 (8.11%) 、酗酒3 例 (8.11%) 及空腹检查1 例 (2.70%) 。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之一为年龄。 一般而言, 患者年龄越大则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较高[4]。 而具体原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老年患者各项生理功能退化, 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抵抗低血糖反应升血糖激素释放减少, 在出现低血糖时, 尤其是未能及时控制低血糖时, 不能及时调节血糖水平;2老年患者病程长, 且多伴有神经病变, 自主神经功能地下, 如果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无法兴奋, 易发生低血糖;3老年患者肾功能、肝功能退化, 并合并肾病, 清除降糖药物的速度比较慢, 即便是常规剂量也可导致低血糖;4老年患者慢性疾病多, 进食量少, 成为发生低血糖的高危人群, 放宽血糖控制可诱发低血糖[5]。

肾功能不全也是诱发低血糖的重要危险因素[6]。 该研究认为,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随着糖尿病肾病的加重, 其发生率增加[7]。 在人体中, 肾脏是调节胰岛素代谢的重要器官, 健康人肾脏日降解胰岛素为6~8 万U, 如果肾功能下降, 则降解胰岛素功能下降。 在经过肾小球滤过后, 胰岛素可被近端小管细胞社区, 并于小管上皮细胞内降解, 如果肾功能不全, 则其降解胰岛素、清除胰岛素的速度下降, 这时胰岛素易积蓄于体内, 便可诱发严重低血糖[8]。

该研究探讨治疗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原因, 结果显示:1低血糖组平均年龄 (57.5±2.1) 岁、糖尿病平均病程7.5 年, BMI (24.8±3.1) kd/㎡;非低血糖组平均年龄 (50.3±2.3) 岁、糖尿病病程5.0 年, BMI (28.4±3.2) kg/㎡,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低血糖组Cr (84.3±2.1) umol/L、UMA为 (57.7±3.5) mg/24 h, FBG为 (9.6±2.0) mmol/L;非低血糖组Cr (71.2±1.1) umol/L、UMA为 (30.7 ±2.2) mg/24 h, FBG为 (11.6 ±1.5) 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糖尿病治疗过程中, 37例患者具有明显诱因, 饮食不规律14 例 (37.84%) 、胰岛素剂量过大10 例 (27.03%) 、口服降糖药过量6 例 (16.22% ) 、 运动量过大3 例 (8.11% ) 、 酗酒3 例 (8.11% ) 及空腹检查1 例 (2.70%) , 说明患者年龄、病程、肌酐、尿微量清蛋白及BMI明显相关。 其中, 饮食不规律所引发的低血糖较多, 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结构中, 碳水化合物占比较少;2过度控制饮食, 导致营养不足;3进食量较少, 患者出现呕吐、腹泻时, 未能及时减少降糖药物剂量;4用药后, 出现进食不规律现象。同时, 胰岛素剂量过大也是导致低血糖的重要诱因。 在糖尿病治疗中, 胰岛素是诱发低血糖的重要药物, 用药时如不遵照医嘱, 导致剂量过大, 易发生低血糖。 所以, 为了避免出现低血糖, 应饮食规律、遵医嘱注射胰岛素、适当运动, 并避免空腹检查, 戒烟戒酒,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 低血糖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根据该研究的结果, 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原因与患者年龄、体质量、饮食不规律、BMI及血肌酐水平等密切相关。 为了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应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对糖尿病认知, 并遵医嘱用药, 改善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邹晓莹, 孙中华, 韩晶.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23 (6) :690-693.

[2]刘路.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采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治疗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34 (5) :253-254.

[3]黄英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12 (2) :34-35.

[4]林彬.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10 (5) :64-65.

[5]李北宁, 古力比亚·力提甫.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原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29 (13) :25-26.

[6]崔维静, 何继瑞, 李亚聪.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原因的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3, 24 (6) :534-536.

[7]黄爱民.20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症的原因分析[J].医学信息, 2010, 4 (1) :1142.

低血糖原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92例出现低血糖症状的糖尿病眼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平均每组46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41~75岁, 平均年龄 (56.8±1.4) 岁;糖尿病病史1~16年, 平均病史 (5.7±1.4) 岁;血压水平异常时间1~13 h, 平均血压异常时间 (4.3±0.6) h;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43~74岁, 平均年龄 (56.6±1.5) 岁;糖尿病病史1~17年, 平均病史 (5.8±1.3) 岁;血压水平异常时间1~12 h, 平均血压异常时间 (4.2±0.7) h。两组患者上述四项自然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式

采用常规糖尿病眼病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

1.2.2 观察组护理方式

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 主要措施: (1) 科学健康教育; (2) 加强胰岛素治疗; (3) 合理安排控制饮食; (4) 加强病房巡视观察病情变化; (5) 加强糖尿病低血糖的识别能力; (6) 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复常时间、眼病症状表现消失时间、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时间、糖尿病护理服务满意度、治疗后低血糖症状复发率、糖尿病眼病低血糖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糖尿病症状表现基本消失, 眼病症状彻底消失, 血压水平完全恢复正常;有效:糖尿病症状表现明显减轻, 眼病症状和视力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 血糖水平的改善幅度超过50%;无效:糖尿病症状表现没有减轻, 眼病症状和视力水平均没有任何改善, 血糖水平的改善幅度没有达到50%, 或病情严重发展[2]。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全部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并进行t检验, 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如果两组数据比较P<0.05, 则认为两组对比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复常时间、眼病症状表现消失时间、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时间

对照组经常规糖尿病眼病护理后 (5.47±1.32) d患者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护理后 (8.46±1.55) d眼病症状表现彻底消失, 临床治疗方案共计实施 (15.32±2.57) d;观察组经针对性病护理后 (2.79±0.53) d患者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护理后 (5.26±1.28) d眼病症状表现彻底消失, 临床治疗方案共计实施 (9.76±2.31) d。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复常时间、眼病症状表现消失时间、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时间两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糖尿病护理服务满意度和治疗后低血糖症状复发率情况

对照组患者中有39例对常规糖尿病眼病护理模式感到满意, 护理满意度为84.8%;观察组患者中有45例对针对性护理模式感到满意, 护理满意度为97.8%。治疗后对照组中有7例患者低血糖症状再次复发, 复发率为15.2%;治疗后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低血糖症状再次复发, 复发率为2.2%。两组患者糖尿病护理服务满意度和治疗后低血糖症状复发率情况两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糖尿病眼病低血糖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常规糖尿病眼病护理后糖尿病眼病低血糖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71.7%;观察组经针对性护理后糖尿病眼病低血糖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91.3%。两组患者该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病情的发展会对患者分布在冠状动脉及主动脉的大血管产生相对较大的影响,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分布在视网膜及肾小球等部位的小血管产生影响, 使微血管发生相应的病理学变化, 而患者出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主要在病情发展的早期阶段出现, 该类症状表现实际上并非是糖尿病患者所特有的, 而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管病变通常与遗传、高血压、脂代谢功能紊乱、胰岛素抵抗、肥胖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该病会进一步并发各种临床症状表现, 糖尿病眼病便是其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和相关管理, 使医护人员对低血糖的正确认识不断提高, 并对患者用药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以使其临床发生率降低[2]。

参考文献

[1]林小红, 吕丽雪, 叶雪萍, 等.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8) :18-20.

低血糖原因 篇11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低血糖;产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92-02

目前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时,多数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法进行治疗,并且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效。虽然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并不差,但是治疗过程中能明显提高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几率,而低血糖又是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1]。基于此,详细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低血糖产生原因,并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是当前临床工作人员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对前往我院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出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前往我院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64.38±1.83)岁。100例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100例患者均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餐前给患者皮下注射诺和灵R,并且睡前注射诺和灵N或者早餐前皮下注射射诺和灵30R,注意药物剂量不超过30-60 U/d。

1.2.2分组方法

首先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37-49岁、50-69岁、70-83岁三组;其次按照并发症情况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以及无并发症组;最后根据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把患者分为高认知组、中认知组以及低认知组。

1.2.3低血糖处理方法

患者产生心慌、头昏及冷汗等症状时,则确定为低血糖反应,医护人员应按照患者低血糖轻重度进行处理[2]。若患者症状较轻或意识清楚时,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口服150ml含糖饮料或者进食2-3块饼干、点心;若患者症状较重或者意识存在障碍时,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口服静注40-6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3]。待患者恢复后,医护人员应对其开展饮食及运动两方面的指导,并给予健康宣教及疾病知识教育等,同时通过床医师与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制定饮食计划,按时检测患者血糖。此外,临床医生应选择适当的的胰岛素剂量与胰岛素剂型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按照患者的运动及饮食情况对用量进行调整。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全部患者的全部数据资料处理分析均使用专业医学软件SPSS13.0以及excel软件进行,其中计数资料使用率方式来表示,并进行X 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年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对比

如表1所示,37-49岁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为63.64%,50-69岁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为88.37%,70-83岁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为84.62%,其中37-49岁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数量并发症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对比

如表2所示,并发症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86.67%,无并发症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50%,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

2.3不同糖尿病认知程度患者低血糖反应发生率对比

如表3所示,高认知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53.33%,中认知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82.5%,低认知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90%,其中高认知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与其他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中,低血糖发生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不少临床研究报道指出,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并发症情况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等均可诱发低血糖。本研究结果显示,50-83岁年龄阶段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较高,究其原因在于老龄患者机能衰退,抵抗力较低,同时患者的各系统与器官功能均出现明显降低状况。此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也不低,这是因为各类并发症能降低患者肝肾代偿能力,显著削减患者肝脏糖原储备能力,再加上药物半衰期得到增加,胰岛素降解速度明显下降,从而致使高并发症高低血糖率现象的产生[4]。另外,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也是诱发低血糖的原因之一,这是因为患者对低血糖症状的危害性不了解,无法预防低血糖症状的产生。基于此,临床工作人员开展强化治疗过程中用对患者的血糖变化进行监测,并且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段小林.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的低血糖原因分析[J].临床医学,2015,11(35):51-52.

[2]任金梅.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昏迷原因分析及预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3(12):78-79.

[3]李萍.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低血糖原因讨论[J].医药前沿,2014,16(22):25-26.

低血糖原因 篇12

应充分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 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合理用药、合理饮食与运动、健康宣教、加强护理, 可积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现将其原因及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1 原 因

1.1 生理因素

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 降糖药物在体内的分解、排泄作用下降, 抵抗低血糖反应的激素分泌减弱, 导致低血糖反应反复发生;同时, 老年人常并发自主神经病变, 使交感神经对儿茶酚胺等物质不敏感, 当发生低血糖反应时, 缺乏相应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延误就诊时间, 从而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会使脑细胞功能受损。

1.2 不合理用药

(1) 选择降糖药物不当:降糖药主要经肝肾代谢,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肝、肾功能不全时, 影响胰岛素和磺酰脲类药物的代谢和清除, 更易发生低血糖。据报道, 磺酰脲类药物导致低血糖的发生率为5%~20%。胰岛素所致的低血糖发生率为10%, 药物低血糖的病死率约为10%。 (2) 降糖药物调整不及时: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并发其他系统疾病时, 未按规定及时调整降糖药物剂量, 或在不进食时服用了降糖药物等均易导致低血糖发生。 (3) 降糖药与其他药物合用:在服用磺酰脲类降糖药物的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如阿司匹林、磺胺类等, 因药物相互作用, 增强了降血糖的作用, 易发生低血糖。 (4) 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曾经报道1例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所致的低血糖反应, 对这些药物应该慎重使用, 尤其是各器官衰竭的老年患者。

1.3 不合理饮食

低血糖与患者是否具有健康知识、信念、遵医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关。由于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不全面, 刻意追求血糖的正常值而擅自减少进食量或未进食而继续常规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 以致引起低血糖。

1.4 过量饮酒

乙醇能抑制肝糖原异生, 过量饮酒会导致低血糖。

1.5 运动过量

运动可增加组织对糖的利用, 使血糖降低。患者在胰岛素及降糖药物作用高峰时运动或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 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1.6 医源性低血糖

老年人低血糖症状不典型, 交感神经兴奋综合征不明显。当表现为意识障碍综合征时, 极易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 从而延误病情, 加重低血糖反应。

2 防护措施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低血糖多发生在患者禁食、病情极危重或胰岛素过量时, 往往同时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瞳孔扩大、多汗等。尤其是危重老年患者多伴有创通气或意识障碍, 无法用言语或表情向医护人员表达。因此, 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类低血糖反应不同的临床表现, 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

2.2 合理饮食

应让患者认识到定时、定量进食是预防低血糖的关键。用药后要及时进餐, 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及时进餐时, 要告知医护人员, 相应调整降糖药物使用的时间;如因合并其他疾病而影响进餐时, 可遵医嘱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对于胰岛素用量较大和应用混合胰岛素的患者要嘱咐患者按时进餐, 必要时在晚睡前加餐, 预防低血糖发生;告知患者饮食疗法要和药物、运动相配合, 不可过度控制饮食。

2.3 限制饮酒

空腹及过度饮酒易引起低血糖。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要限制饮酒量, 社交场合需要饮酒时必须摄入一定的主食。

2.4 适当运动

尽可能在饭后1~2h进行恒定量的运动, 避免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时运动, 胰岛素注射部位尽量不选大腿等运动时剧烈活动的部位;若要进行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 且持续时间较长, 应适当减少运动前的药物剂量, 可在运动前及运动中间适当加餐, 有条件的话, 可在运动前后用血糖仪各测1次毛细血管血糖。

2.5 合理用药

(1) >60岁老年人最好选用半衰期短、代谢快的药物, 餐前30min服用磺酰脲类药物, 进餐时服用双胍类药物, 并告诉患者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不良反应, 使患者配合治疗。 (2)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因此应选用有相对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 以降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 (3) 根据血糖测定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的同时, 应尽量将肠外及肠内营养输注速度保持恒定;在使用影响血糖的治疗药物或患者发生呕吐、腹泻时, 应有预见性地调整胰岛素用量, 避免医源性低血糖的发生。 (4) 在注射胰岛素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医嘱, 剂量准确;注射完胰岛素后要严密、细致地观察病情, 即使患者血糖值没有<2.8mmol/L, 但已有低血糖反应症状都应及时处理, 这样才能避免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2.6 定期监测血糖

护士应注意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并作好记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使用胰岛素及强效降糖药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 根据血糖情况找出血糖变化的规律。血糖检测的频率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而定。

2.7 做好心理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有精神及情绪的变化, 常影响到血糖的改变。有些患者因胰岛素用量加大而愈发紧张, 害怕低血糖反应而自行增加饮食量, 胰岛素减量时又怕血糖增高, 自行减少饮食量。此时, 护理工作更应耐心、细致, 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关心体贴患者, 及时掌握其心理状态予以疏导,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8 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1) 针对患者不同的文化背景、职业等可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 也可通过印刷小册子, 小组讨论等讲课的方式进行。 (2) 教会患者如何识别低血糖及如何进行处理的方法, 要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早期低血糖的警戒症状, 如面色苍白、疲乏、出汗、胸闷、心悸、头晕、四肢颤抖及饥饿感等, 告诉患者应随身备一些应急食物, 如糖块、饼干等;严重者应立即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溶液。 (3) 建议患者随身携带病情说明卡, 写明姓名、地址、病情及用药情况, 以备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可进行急救处理。

2.9 加强低血糖患者的护理

上一篇:和谐校园的三大关系下一篇:核辐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