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治中心(精选9篇)
医疗救治中心 篇1
摘要:结合现代医疗建筑设计理念,通过对龙泉驿区医疗救治中心方案设计的解读,对以人本主义、绿色环保为主题的现代医院设计实践作了一些探讨,以期为类似规划设计类型提供指导。
关键词:医疗救治中心,人本主义,规划设计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设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医院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医院已不仅仅是生命得到救治的地方、人体修复的工厂,也是人们身心共同得到呵护的场所。在这一新形势要求下,现代医疗建筑设计理念也从技术至上转向人本主义,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本文以龙泉驿区医疗救治中心为例,探讨以人本主义、科技、绿色环保为主题的现代医院设计实践。
1 工程概况
龙泉驿区医疗救治中心项目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龙工北路南侧,红岭路北侧。建设目标是形成一所急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培训、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的医疗机构。医疗救治中心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358亩,一期用地约120亩,总建筑面积6.02万m 2,住院总床位700张,日门诊量727人次。
2 设计主导思想
2.1 便捷性———功能建筑集中布置
总体布局符合相关规定,融入当前国际上对医院建筑设计的新理念,主要功能建筑集中布置,缩短流线也利于资源共享。各功能区域既划分明确、自成体系,又能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中心,形成整体的医疗城,符合综合医院科学管理及现代化使用要求。
2.2 艺术性———重现传统空间布局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博大精深,对于现代化建筑设施规划设计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中国建筑空间布局的精华就是庭院、厅堂、廊道相结合的布局形式,本方案通过借鉴这种传统建筑布局形式,将集中与分散的组织方式相结合,将传统艺术性与现代的便捷性相结合,使古代医馆“杏林式”的布局形式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再现其价值。
2.3 前瞻性———人性化的整体医学环境
现代医院除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外,还要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医院应从以前人们生病了才会来到的地方,演变成为集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中心。这一新形势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具备前瞻性的发展眼光,从医疗消费者角度出发,致力于打造以人为中心充满人文关怀的空间环境。
2.4 舒适性———医院的环境功能
医院的良好的环境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还能减少尘土飞扬和细菌传播。本方案在医院的环境设计时特别注意艺术化、庭院化、家庭化。艺术化是指在室内环境设计时,突出艺术品位,使人们能够享受环境,陶冶情操。一方面,通过在室外组织多个绿地和广场,营造一个舒适、宁静的人性化外在氛围。另一方面,庭院化不仅仅体现在室外,室内也是重点,绿色导医大厅和绿色中庭,山石林泉,鸟语花香,使患者产生松弛感,消除恐惧、烦恼、紧张等心理。
3 总体规划
3.1 交通组织
医院的交通组织重点在于满足不同类型的清污流线、人流、物流,有明确独立的出入口和流线组织,各出入口到达各功能区流线便捷清晰,避免交叉。洁污分流、内外有别、动静分区,更大程度上方便不同需求的人群就诊,体现现代化综合医院的更加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1)门诊人流出入口:通过对入诊人流量预测,结合用地周边交通组织系统分析,将门诊主要出入口和机动车出入口设置在人流量最大的方向,即规划用地的西南侧。2)急诊出入口:尽量与门诊人流分开设置,减少人流冲突和交叉,安排在南侧。考虑到急诊部分与医技部门(放射科)有直接的联系,二者就近设置。3)住院部出入口:位于东北面规划路上,拥有完整的车流体系。4)探视人员出入口:沿东北面规划路由住院大厅进入。5)中心供应:设在东面角,直接进入为营养厨房,二楼就是中心供应。入口有专门的停车位和卸货平台,通过专用电梯运送。6)污物出口:由指定的推车系统经过污物电梯,从北面角污物出口运出。污物和洁物的外部运输在平面上分开并安排不同时段出入,避免交叉。
3.2 绿化环境设计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及生态,创建一个让患者身心舒畅、优质舒适的就医环境,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在环境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突出艺术化、庭院化、家庭化几大特征。前排的门诊单元每个都拥有架空的小型庭院,为病患提供一个自然通风采光,舒适的医疗候诊环境。后排的住院大楼由两个“Y”字形护理单元并在一起,将余下用地划分出了三个不同的景观朝向,各具特色。公共区域设置问讯,休息坐椅,艺术品,绿化小品,花店等装饰品和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就诊的环境质量。阳光充足的门厅和中庭从心理和生理上对就诊者起到体贴入微的安抚。从入口门厅开始,到导医大厅,候药厅,再到医院街,精心布置中大型的绿色乔木,并在厅中搭配各种花池,同时绿色和阳光通过若干庭院渗透进医院内部,使整个医院犹如森林公园般空气清新,气氛愉悦,使患者和医护人员在行进中景随步移,心情舒畅。在病房部分设计时,注重营造温暖的氛围,使病人有回家般的归属感。
4 建筑设计
4.1 建筑布局
首先,建筑布局上为使医院各功能组团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无论是住院、医技,或是门诊都具有可加建的条件,满足可持续使用的需求。
其次,在充分满足医院功能的同时,吸收了传统中国建筑的空间布局之精髓,引入了国际上全新的医院街设计新概念,结合一个中庭空间进行布置,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医院空间形式。医院街向左右两边延伸,通往各个门诊科室,一个个发散的体块通过一条结构清晰的医院街串联起来,犹如诸多的触角向外延伸,方便人们识别、找寻相应的诊疗空间,避免了传统医院错综复杂,病人难于寻找的布局模式。再结合中庭的设置,清晰的组织结构不但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可识别性,也丰富了医院街那种单调的线型空间模式,为医院创造了富有特色的,舒适的就医环境。同时沿医院街与中庭空间交接处组织扶梯,方便到达各层的不同部门,缓解了一些功能流线上的拥挤环节。
4.2 建筑形态设计
整个建筑形态呈放射状,形态舒展,创造丰富的、灵活多变的现代医院建筑空间形态。放射状的建筑形态将外部的绿色景观延伸入建筑内部,便于与城市环境进行交流,使得整个建筑成为城市中一个独特的个体。同时,考虑到建筑形体本身已比较丰富,所以在进行造型设计时力求现代、简洁,采用简练的建筑语言、干净利落的立面层次,尽量体现大气、清爽的医院风格,以符合现代医院高效、便捷的特点。
5 结语
医院是承载人类恢复健康、延续生命希望之场所,也是生命走向终结的庇护所。单单注重建筑技术与管理效率偏于严肃、冷峻的医院环境设计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众与医疗管理者的需求。医院设计应从医疗消费者角度出发,在人本主义原则指导下,在合理组织医院功能的前提下,关爱人性,为医疗消费者提供舒适、便捷、安全、实用的场所设计。这是每个医院设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衡量医疗质量与病人满意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于提升区域健康生活品质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董黎,吴梅.医疗建筑[M].武汉:武汉工业建筑大学出版社,1999.
[3]邢萌.现代化大型医院建筑设计心得[J].山西建筑,2009,35(33):52-53.
医疗救治中心 篇2
根据县政府的统一安排,2008年6月18日举行安化县“心向北京,情系奥运,金六福杯”龙舟赛,为保证本次赛事顺利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好医疗救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治、及时处理的原则,积极有效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二、组织机构
(一)医疗救治领导小组
成立安化县卫生局2008年龙舟赛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本次竞赛医疗救治工作。
组长:赵亚飞
成员:杨乐山、黄飞跃、龚育凡、夏小雄、曹国立、刘靖忠 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县卫生局医政股,由杨乐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本次竞赛活动医疗救治。
(二)现场医疗救治组
县卫生局成立由县人民医院的内科、外科等相关人员组成的现场医疗救治组,承担对现场意外情况的医疗救治及转诊工作。
(三)医疗救治机构
县人民医院负责本次竞赛活动的医疗救治工作,并承担重大 意外事件医疗处置和救治工作。
三、工作原则
(一)强化责任,加强领导。在县卫生局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明确责任,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医疗救治工作及时有效进行。
(二)强化责任,严防麻痹大意,县人民医院要充分认识做好本次竞赛活动医疗救治工作的重要性,按照方案要求,强化落实责任意识,及时有效救治病人,防止发生死亡事件。
(三)加强现场管理工作。现场派驻2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其中内外科各一位)、2名护士及救护车辆、急救药品,对简单病人做一般现场处理,对重伤病人进行现场急救并及时转送到县人民医院救治。
四、医疗救治工作保障措施
(一)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当现场救治人数达到《湖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的某一级别时,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
(二)定点救治医疗机构。本次竞赛定点医疗救治机构为安化县人民医院,随时做好接诊伤病员的准备工作,确保伤病员在医院得到有效医疗救治。
(三)物资储备。县人民医院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做好救治工作所需的药品、医疗器械等准备工作,充分保障抢救病人所需要的人员、设施、设备,保证伤病员临床救治工作需要。
安化县龙舟赛医疗救治工作人员名单
一、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赵亚飞
成员:杨乐山、黄飞跃、龚育凡、夏小雄、曹国立、刘靖忠
二、现场救治组成员:
医疗救治中心 篇3
1. 院前急救的概念和意义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 是急诊医学的延伸和发展。院前急救是在伤病员发病初期给予及时、有效的现场抢救, 维持病人的生命, 防止病人的再损伤, 减轻病人的痛苦, 并快速地护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为院内急救赢得时间和条件, 减少急、危、重伤病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2 院前急救的模式
我国院前急救起步较晚, 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也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现有五种运行模式:院前院内结合型、单纯院前指挥型、独立院前急救型、院前附属医院型、特服联动型。虽然模式不同, 其功能、定位均根据各省市情况不同而定, 模式不求统一, 但应逐步摸索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院前急救模式。目前比较一致地认为独立院前急救型比较适合大中型城市的实际情况、适合中国国情, 也是国际上公认比较先进的体系建设模式。很多大中型城市的急救中心已着手向这种模式转变。
独立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即院前急救指挥的总调度, 中心配备医护驾人员及车辆, 为独立的医疗机构, 既有院前急救的指挥调度权, 又有人、财、物的调配权, 按照地理区域, 以急救半径为原则, 设分站及站点, 与有关医院紧密配合, 形成院外由急救中心负责, 院内由医院负责的急救网络。特点:院前急救速度快, 有利于合理缩小急救半径, 人员编制隶属中心, 便于管理, 指挥调度有保证;但建立此模式通常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
3. 院前急救三级网络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2004年卫生部和国家信息产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 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加快院前急救网络建设步伐, 不断完善三级紧急救治网络体系和全程质量信息管理体系。
3.1 三级网络组织管理体系
独立院前急救型模式的核心是建立覆盖城乡的, 以指挥中心、区域分站和基层站点为支撑的三级急救网络, 建立急救中心——急救分站——急救站点的三级网络化院前急救运行模式, 急救中心与各区域医院和专科医院紧密结合, 构建完整的EMSS紧急救治体系。该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布局优势, 能够有效地缩小抢救半径, 缩短反应时间, 提高救治成功率, 科学配置急救资源。有利于做到指挥功能先进完善, 对突发事件反应迅速, 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水平。有利于做好紧急救治体系的长期规划和建设, 不断提高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
3.2 全程质量信息管理体系
全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通信指挥调度网络系统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与建章建制紧密结合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统涵盖了从接警、出车、救治、返回分站的全过程动态管理, 把通讯调度、医疗救治、车辆管理、后勤管理等各方面全部纳入计算机网络管理中, 对各项工作的质量实现了客观、全面的记录, 使用计算机进行质量分析, 开展质量考核, 为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3.2.1 通讯调度管理:
系统管理的重点是处理速度和正确性, 包括接处警速度、派车正确率、服务态度等, 为科学设置和扩展席位提供依据。
3.2.2 医疗急救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诊断正确率、紧急救治处理正确率、静脉开通率、心电监护、心电图设备使用率、输氧率、医护人员动态分布情况等。
3.2.3 车辆管理:
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车辆动态分布信息、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车辆完好率、油耗管理、车辆维修保养管理等。
3.2.4 网络医院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各医院分布地理位置、专科优势、急救专家情况、床位状况、抢救能力等。
3.2.5 财务管理:
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医疗费用、车辆费用、担架费用、药品用等。
全程质量信息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作用, 以信息资源为支点, 发挥急救信息在监督、评价、控制和咨询方面的作用, 显著提高对各工作环节的质量记录与核查水平, 保证每项工作都处于受控状态。
4. 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体系是在全程质量信息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质量控制标准, 优化工作流程, 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工作环节上的质量问题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妥善处理问题。
4.1 建立质控考核组织, 完善考核标准体系
建立质量管理委员会, 科室分站建立二级考评小组, 各职能管理部门和分站形成管理职责明确、相互制约的组织系统。建立全程质量监控考核责任制、质量控制、质量评价、质量否决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制定各岗位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利用经济杠杆作用激励职工工作热情, 奖金和津贴的分配均与工作质量、服务质量、技术质量、管理质量挂钩, 并设有业务管理质量奖、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奖和星级服务质量奖。
4.2 考核方法与步骤
4.2.1 实行两级考核制和岗位考核。
中心领导和考评委负责科室、分站工作质量考核, 分值与平均奖和科站长津贴挂钩;科室、分站考评小组负责对医护驾进行考核, 所得分值与个人奖金挂钩。
4.2.2 实施全程医疗服务质量监控考核。
实行重点考核、针对性考核与平时抽查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充分利用网络系统, 通过抽调急救病历检测评判、抽查接警录音、检查出车转送和电话回访等方式实施全程医疗服务质量监控。
4.2.3 合议与集体打分制。
每位评委根据日常管理、任务完成指标、工作质量、信访办信息反馈及月考核检查情况给科室、分站打分;科室、分站考评小组成员根据考核重点内容给本部门职工打分, 报中心评委审定;重大问题经中心质量管理委员会表决后, 可取消评奖资格。
4.2.4 建立月考核通报制和公示制。
每月发布工作质量通报, 表扬先进, 提单, 对问题严重的科室个人下发黄牌警告。每月将个人考评结果通知各部门。分站工作质量上墙公布。
4.2.5 实行星级服务等级评定制。
星级服务绩效评价是分别按照急救医生、护士、驾驶员、调度员的具体工作指标分三个星级标准进行评定, 发生行风问题的取消评星资格。每月对各星级人员给予奖励, 评选年度星级标兵。
4.3 建立全程计算机网络信息是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
院前急救全程信息管理系统是院前急救管理手段现代化的一次飞跃。使网络管理功能由经济核算扩展到医疗质量;由数量统计扩展到质量监控;由整体观测扩展到具体控制;由终末评价扩展到全程管理, 同时也为中心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5.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与管理
5.1 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完善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建立公安、消防、港口、机场、铁路、防疫等应急救援部门的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 制定各部门联络通讯录,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完善相关工作方案, 沟通解决存在问题。在机场、港口、铁路等部门建立应急救援绿色通道。
5.2 提高完善应急装备
配备现场通讯指挥车和应急物资保障车, 具有现场指挥、通讯、视频、信息传输及现场救援药械物资保障功能。配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用救援设备, 具有功能多、轻便灵活、材料多样、技术先进等特点。如充气帐篷、应急灯、各种救援担架、防毒面具、负压夹板及除颤器、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和急救药品。
5.3 加强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
组建医疗救援专业队伍, 分为一线救援队伍、后备救援队伍、专家救援队伍。梯队人员必须熟知应急预案程序, 及每个队员的角色、定位、责任;熟知每项救援工作程序, 标准以及相关的制度;掌握现场急救技术、技能;定期参加复训和演习;参加国际灾害救援交流, 更新观念, 与国际接轨, 逐步完善救援队伍建设。
院前医疗救治体系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领导的支持帮助下, 结合中国特色,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院前医疗救治体系。努力探索管理制度、运行规则、信息收集、资源调配、人员培训和技术规范等方面的新经验, 充分发挥医疗救治体系功能,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资源利用率, 更好的适应现代医疗服务的要求, 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摘要:院前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代表国家和地区经济、医疗发展的水平, 反映国家、社会对重大伤害、疾病的应急能力以及公民的品格水准, 是现代社会医疗救治体系的重要标志。本文介绍了院前急救概念意义, 分析了我国现有院前急救模式, 针对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立型院前急救, 从三级网络体系、质量控制及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了介绍, 从而提高我国院前急救应急救援能力和质量技术水平。
关键词:院前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桂莉, 周彬, 霍正禄, 杨瑞和.美英日德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综观.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年6月
[2]王卯池, 李金年, 李继良.论质控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年第14卷第01期
[3]探索国外先进急救体系.当代医学.2007年9月
贫困人口巡回医疗救治工作简报 篇4
“贫困人口巡回医疗救治队”是由市卫生计生委组织市中心医院、市二院、市中医院、矿总院、龙山区医院、西安区医院6家医疗机构的内、外、妇、儿、医技等专业的30余名专家组成,将深入到各县(区)乡村,实地为贫困老百姓诊治疾病,提供医疗服务。
目前,“贫困人口巡回医疗救治队”已深入到龙山区工农乡卫生院、西安区灯塔镇卫生院为225名贫困患者诊治,减免各项诊查费用余元。
医疗救治中心 篇5
一、统一指挥, 组织急救。
我院医疗队赶到灾区医院后发现整个医院空地及周边巷道横七竖八地躺满近千余名伤员, 有的伤口流血不止, 有的开放骨折无人问津, 有的胸伤呼吸困难, 同时不断有伤员送到。当地医疗机构已严重受损, 无力承担大量伤员的救治工作, 我们马上投入了救治工作。不久又有4~5支医疗队赶到, 人员达50多人, 但多是单兵作战, 都去抢救伤员, 组织混乱、流程混乱, 有些伤员无人看, 有些伤员重复检查, 重危伤员无人管理, 漏诊漏查, 严重影响抢救效率。急需统一协调。遂即, 集中各医疗队, 当场选出队长 (笔者有幸当选队长) , 将数个医疗队整合为一体, 统一指挥, 分级定岗, 明确职责, 团结协作, 紧张有序, 规范救治, 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同时, 紧密依靠当地医疗力量, 快速了解、熟悉医院情况, 如地形、危房位置, 抢救器械、耗材、药品及救治能力情况;了解伤员在医院的分布、分类、数量以及救治情况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便于组织救治, 预防次生灾害发生。
二、科学分组, 责任到人。
面对伤病员众多、医疗场地拥挤, 伤情复杂的突出矛盾, 我们积极进行科学分组, 落实负责人。我们将广场伤员分区块管理, 同时将医疗队划分为若干救治小组, 各小组设立组长负责。护理队伍单独为护理组, 由担任过护士长的为队长统一调配护理人员。各小组到各片区实施救治, 各小组将病员责任到人, 负责救治观察, 尤其对重危病人更是专人负责观察、急救, 以提高抢救效率。各救治小组由队长及护士长统一调配、安排人员。对危重病人各小组及时上报队长, 由队长安排不同专业人员进行会诊急救。
三、因地制宜, 实施战伤救治模式。
地震伤员多为复合伤且病情危重, 包括内脏出血、开放性骨折、血气胸等, 由于当时当地医院为危房, 很多抢救设备、器械损坏无法使用, 我们因地治宜, 按照战伤处置原则实施紧急救治, 在救治中以危重者优先救治第一原则, 对重危伤员在无监护仪情况下, 用人工测血压、脉搏,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对休克病员加快输液, 补充血容量, 及时处理开放出血点, 如加压包扎, 在肢体上端邦止血带, 胸部伤口考虑开放性气胸可能, 应迅速用衣物、毛巾等压迫伤口, 使之转变为闭合伤;对有创口及开放性骨折病员尽量消毒处理保护伤口创面, 减少污染, 防止气性坏疸发生;对尿潴留伤口在无导尿包情况下, 采用输液器输液管导尿, 骨折用夹板或自制外固定物固定, 减轻患者疼痛, 防止继发性伤害, 通过上述措施为病员转运和临时手术室的建立争取了时间。
四、紧急转运, 为抢救生命创造条件。
由于当地医疗单位在灾害中受损严重, 救治条件极为有限,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我们立即向当地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提出快速转送伤员到周边有条件医疗单位救治的建议。当晚在政府安排好接收医院和运输工具情况下, 有序组织重伤员转运, 指挥指导志愿者正确搬运伤员, 尤其防止脊柱损伤病人截瘫发生, 安排医务人员携带抢救药品护送伤员, 途中随时注意伤员病情变化, 并作好抢救准备工作, 防止意外发生, 在36小时内转运伤员千余人;对于轻伤员作好情绪安抚就地治疗工作, 积极配合当地医院快速筹建临时手术室开展伤口清创缝合, 防止伤口感染及并发症出现。
通过参加这次特大地震造成的伤员人数众多、伤情复杂危重、救治工作紧急繁重, 多个医疗队同时到达进行抢救的情况下, 我切身体会到:尽早将队伍整合, 建立统一指挥, 科学组织、有序管理、正确救治、及时转运是重特大卫生紧急救援工作成功的关键。
摘要:地震灾害发生后, 造成当地医疗机构受损, 无法承受救助大批伤员任务, 需要外来医疗队援助, 而先期到达灾区的医疗队, 由于队员人数多, 对当地医疗状况、伤员分布情况不明, 抢救器械不全的情况下, 需紧急整合医疗队, 有组织统一指挥、科学分组、责任到人、因地制宜, 按战伤原则抢救, 尽快转运伤员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关键。
医疗救治中心 篇6
医院船主要实施海上伤病员的早期治疗与部分专科治疗任务。对医院船的医疗救治活动开展论证、分析等研究,考察医院船人力、设备、床位等各种医疗救治资源的配置,明确该装备战技术指标,才能够为将来战时使用提供依据。计算机模拟是系统分析法中定量研究复杂系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应用计算机对复杂的医疗救治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可以获得反映其系统本质特征的数量指标结果。
按照医院船医疗队救治范围和舱室布局设定医疗组,各医疗组配备相应设备,提供多种医疗救治项目。各种救治范围内的患者以批量或单个方式到达医院船,按照与伤病种类对应的救治方案、流程和时间接受不同项目的救治,治疗活动结束后离开。在该系统中,伤病员的到达与治愈后离开是不确定的随机变量,属于运筹学范畴的随机服务系统[1]。目前针对医院船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医疗救治组织等方面开展的相关研究多以排队论为理论基础[2,3,4,5,6,7,8]。
2 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系统组成
采用基于系统排队理论的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模型,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医院船能够提供多个救治项目,可看作能够同时提供m项服务队列。伤员乘用运输工具成批到达,每批到达的人数ξ是一个随机变量。批与批之间的到达间隔服从特定的随机分布;同一批到达的伤员按随机顺序接受救治服务,到达伤员若遇系统忙则排队等候,系统中只有一个队列,等待位置无限,到达过程与服务过程是相互独立的。系统采用的救治服务规则为:先到先服务,随机服务,优先权服务[9]。系统分为4个功能模块:
2.1.1 伤员到达模块
用户输入伤员总数、伤员伤病种类、轻重程度及各种伤员的比例,生成可供模拟救治的伤员。伤员到达在时间上随机发生服从某种概率分布,其中伤员到达的间隔时间由一个随机变量表示,到达的批量、随机分布种类和参数、运输工具最大乘员数由系统使用者定义。
2.1.2 救治项目组织模块
为了保证伤员得到最快的救治服务,救治项目的组织采用简单的串联或并联是无法满足的,需要采用串联和并联相结合的方式,即救治项目采用网络的组织方式来提供服务。当伤员流生成后,模拟各种救治能力下不同级别救治网络中的伤员救治。其中每一个救治级被定为有一个或多个救治项目,而一个救治项目由人员、设备和所需的医疗物资组成。伤员到达医疗区后排队等待治疗。
2.1.3 医疗救治模拟模块
本模块在以上两个模块的基础上,给定相应参数和数据,按照医疗救治过程中各个环节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持续时间,使用事件步长法对实际医疗救治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
2.1.4 报告模块
报告模块有3层数据:未加工的所有过程数据表格,需存储的数据,用户图形界面内的数据。报告模块主要满足用户方便地看到模拟计算结果,同时还可根据需要查看各种数据。
系统开发环境:
(1)数据库:Microsoft ACESS;
(2)开发进度管理:Microsoft Project 2007;
(3)C#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系统运行环境适用于安装了.net平台的一般常见计算机配置。
2.2 各模块实现
2.2.1 伤员到达模块
本模块实现按用户给定比例,设置生成符合一定数量和伤病、病情种类的伤员的n个伤病员数据,供医疗救治模拟过程使用。根据条件生成包括患者标志、伤病评分、伤病通过种类、到达时间等信息的伤病员数据,每个伤员的到达时间遵照用户设置的随机到达分布方式生成。部分程序类图如图1所示。本模块能够对生成的伤员和数据进行保存和加载,便于采用不同方案进行医疗救治过程的模拟对比。用户设置伤病员生成条件的流程如图2所示。
2.2.2 医疗资源和救治项目组织管理模块
医疗资源包括医护人员、主要医疗设备、担架床位等直接影响医疗救治活动展开所必需的资源。医院船根据救治职责、范围和场地等因素设定医疗分组。
各个医疗组配备相应医护人员、医疗设备,提供多种医疗救治项目,其设置流程如图3所示。伤病员到达后,按照特定伤病种类救治方案和流程接受包含不同医疗救治项目的医疗救治。
按照医院船救治范围和实际装备配置情况设置医疗组以及各个医疗组的救治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多个相同的救治项目。本模块的部分程序类图如图4、5所示。
2.2.3 医疗救治过程的仿真模块
2.2.3. 1 医疗救治服务规则模拟
伤病员在运送到医院船上接受医疗救治的过程中,如果伤病员人数多,就需要排队等候治疗。系统在模拟医疗救治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规则相结合的原则:先到先服务、随机服务和优先权服务,符合救治过程追求更高的伤员通过率和对现有医疗资源充分利用的实际要求[10]。
2.2.3. 2 医疗救治系统
医院船医疗救治模拟系统是离散事件系统,每一事件的发生引起系统状态变化[11]。对医院船医疗救治模拟模型的求解采用面向事件的仿真钟即下次事件法,通过时间的推进确定下次事件的发生(如:伤病员到达、分类、手术、离开等),更新系统状态。将各事件发生时间点相互间隔作为步长,模拟时钟的推进。
医疗救治的计算机模拟中,将过程性事件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非过程性事件的发生时间按时间顺序进行升序排列而形成一个事件的时间队列。由于不断地有入队列或出队列发生,因此模拟过程中这个队列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的动态跟踪。模型救治过程模拟流程如图6所示。
3 结果
通过对医院船伤病员医疗救治过程的仿真模拟,能够得到以下过程和结果数据:伤员接收和完成救治时间,医疗救治单元连续及累计工作时间的忙闲比等。通过伤员数、各种救治的平均等待时间及队长、各种救治资源利用率等医疗机构救治效率的统计数据。指定时间内最大伤员通过率;通过系统多次仿真得到平均伤员通过率。
图7为本模块在模拟医疗救治运行过程显示医疗救治项目队列动态排队的屏幕截图。图8为系统针对每一位伤员详细的动态救治过程日志文件。
4 结论
通过计算机对难以实际展开的大规模医院船伤员医疗救治和通过过程的模拟,实现了医院船医疗救治能力的数字信息化和可视化,为该装备的战术技术指标确定和使用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对相关过程数据的统计处理,得到影响通过率的因素分析如医院船人员、设备、床位等编配是否合理,对医院船医疗救治能力最大化的优化方案的研究提供依据。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将各种伤员生成方案和医疗资源配置设置不同的系统控制参数文件,使得该模拟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充性,能够连续模拟不同给定方案的多次救治过程,得到真实系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运行特点和性能[12]。因此本系统能够灵活满足不同条件下使用的需要,便于不同医疗救治数据分析和比较。
摘要:目的:设计和实现医院船海上医疗救治动态过程模拟仿真系统,为该装备的战术技术指标确定和使用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排队论为理论基础,采用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给定伤病员总数、种类、病情及分布比例,实现计算机模拟伤病员符合不同随机模式的随机到达、医疗救治资源和医疗救治的组织、救治流程和救治规则的动态仿真计算。结果:应用该系统,能够获得医院船在给定时间内不同救治环境的伤病员救治通过率和各种救治过程数据。结论:计算机对难以重复实际展开的大规模医院船伤员医疗救治和通过过程的模拟,能够灵活满足各种不同条件下使用的需要,同时也为医院船医疗资源配置优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医院船,医疗救治,仿真,模拟,设计
参考文献
[1]华兴.排队论与随机服务系统[M].上海:上海翻译公司,1987:102.
[2]曹保根,沈俊良,刘巽明,等.海上医疗后送计算机模拟系统基础数据量化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02,23(4):296-300.
[3]邹志康,刘巽明.战时医院船床位利用排队系统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03,24(2):139-142.
[4]邹志康,吉保民,姜树强,等.医院船医生合理配置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1):52-54
[5]邹志康,张恩华,鹿尔驯.战时医院船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基于排队论的数学模型[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5,12(1):19-21.
[6]谢峻.批量伤病员救治排队系统的建模与仿真[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0):8-10.
[7]郭立军,伍瑞昌.排队论在伤员后送工具配置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1,22(3):22-23.
[8]邹志康.医院船伤病员救治排队系统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3.
[9]杜海舰,伍瑞昌,王运斗,等.陆军战时医疗后送模拟系统介绍[J].人民军医,2007,50(9):572-573.
[10]邹志康,吉保民,姜树强,等.医院船手术台合理配置研究[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4,11(4):230-233.
[11]曹保根,沈俊良.海上医疗后送系统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01,22(3):252-253.
医疗救治中心 篇7
在4·20芦山地震伤病员收治的过程中, 后方医院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 快速建立起应急医疗临床救治信息平台, 实现了将院前地震灾区接诊、后送及入院办理、院内救治信息的即时互动与共享, 并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确保集中收治的伤病员得到科学、及时、安全、有效的全面救治。以下是对应急医疗救治信息平台的介绍与思考。
1 信息平台的整体架构及工作流程
应急医疗救治信息平台 (如图1所示) 主要由2大部分构成: (1) 基于公共移动信息网络, 借助微信平台构建的应急临床救治指挥信息平台; (2)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网络的伤病员快速入院办理及临床救治信息数据抽取软件模块。
信息平台的基本工作流程 (如图2所示) 是: (1) 利用微信建立应急救治群, 将应急临床救治的相关工作人员加入群中, 迅速构建起一个可移动办公的临床救治指挥信息平台。 (2) 前方接诊人员将后送伤病员的相关信息通过此平台及时传送至后方医院, 使后方医院能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3) 伤病员到达后方医院后, 利用HIS平台的快速入院办理软件模块, 快速完成伤病员的相关入院、入科信息处理工作。 (4) 在伤病员的院内应急救治过程中, 协调组织人员通过此平台进行实时沟通和协调, 指挥员也可通过此平台及时了解应急救治的全局情况。 (5) 在伤病员后续的常规治疗过程中, 院内相关职能科室通过此信息平台进行临床治疗监督和指导, 并及时发布相关治疗情况通报。 (6) 通过HIS平台上的信息数据抽取软件模块, 将伤病员在院的相关汇总及详细信息资料发布到指挥信息平台上。
2 应急临床救治指挥信息平台
在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应急状态下, 利用现有的通信装置和通畅的信息管路, 迅速建立临床救治指挥信息平台,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信息的实时互动共享, 对协调有序、高效运转地展开医疗救治工作, 提高应急指挥水平和救治效率, 有效降低伤病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2.1 指挥信息平台支撑系统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安装于智能手机之上的类Kik免费即时通信服务的应用程序。手机通过GPRS、EDGE、3G或Wi-Fi的方式接入网络, 可跨平台 (支持Android、i OS、Windows Phone、Symbian、Black Berry OS智能操作系统) 、跨网络 (移动、联通、电信、因特网) 快速发送语音短信、文字、视频、图片及文件传送等, 并支持多人群聊和语音对讲的功能。截至目前, 国内微信用户达3亿以上。
对比当前流行的微信、飞信和短信, 相比起走流量端口、跨平台、跨网络的微信, 目前走短信端口的飞信是移动公司推出的产品, 必须要移动用户才能使用, 而短信暂不支持语音、群聊和文件传送等功能。
实践表明,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 很多通信基站停止服务, 地下光纤受损, 电话服务往往会出现拥挤甚至堵塞, 而微信会比传统语音通信、短信的效率高。北京邮电大学的阚凯力教授分析指出, 其主要原因是微信的工作原理为分组交换的业务模式。微信将信息经过压缩处理, 占用的通道可宽可窄, 并且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 信息可以一站站推送, 可在有传输空间时再送出。而传统的语音通信、短信都是电路交换, 需要建立一条点对点的独享通道。在同等网络条件下, 走数据流量通道的微信占用的网络资源要小得多[2]。
另外, 当前医院工作人员的手机普及率达100%, 智能手机占90%以上, 而经常使用微信的人员可达65%。
综合以上原因, 我们可以利用免费安装于个人智能手机上的微信快速组群, 通过微信提供的各项功能, 方便快捷地构建起一个可移动办公的临床救治指挥信息平台。
2.2 指挥信息平台的应用
在灾害发生的应急状态下, 后送伤病员可能在短时间内批量到达, 伤情判断、快速分流、信息采集、应急救治等都需要在有序的状态下迅速、平稳地推进, 充足的准备和准确高效的协调、组织、指挥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指挥信息平台, 前方接诊人员可以把后送伤病员的一些简要信息以语音对讲、语音短信、文字、图片等方式提前告知后方指挥组, 使后方医院能及时根据情况提早做好相关物资、人员的准备工作, 缩短院内急救的准备时间。此外, 通过微信的地理位置分享功能, 接诊人员可在信息平台上随时通报当前所处的具体方位, 方便后方指挥组动态地了解后送伤病员预估到院的时间。尤其是对于前方需要就地急救的危重伤病员, 还可以利用微信提供的视频通话功能与院内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并可将现场不同终端采集的图片、数据等信息以文件形式通过此平台传送至后方医院[3]。
在伤病员入院后的应急救治过程中, 指挥员通过该信息平台, 实时获得协调组织人员以语音短信、文字等方式发布的情况通报和信息反馈, 能及时有效地指挥调度和动态管理。
在伤病员经过前期应急救治逐步转为常规治疗的过程中, 为进一步提高救治质量和治疗效果, 督导、规范相关医疗流程, 院内相关职能科室通过该互动信息平台, 以Word、Excel文件形式及时发布感控监测督导、合理用药指导、营养膳食指导以及病历质量检查等情况通报。
此外, 为及时掌握伤病员的全面治疗情况, 通过HIS平台上的信息数据抽取软件模块, 将获得的相关信息资料 (如地震伤病员信息汇总、明细表, 危重伤病员病情信息表及专家会诊意见表等) 以Excel文件形式在指挥信息平台上进行发布。
在此次4·20芦山地震的临床救治过程中, 我们利用该指挥信息平台实现了伤病员救治工作的快速性、有序性及全程督导管理, 为有效提高地震伤的临床救治水平提供了信息化的保障手段。
3 HIS信息平台
3.1 快速入院办理软件模块
在集中收治地震伤病员的应急状态下, 快速办理医院HIS中的入院、入科手续, 可为伤病员的院内急救节约宝贵的等待时间。该软件模块 (如图3所示) 的具体实现流程如下:
(1) 预先在HIS的患者主索引表中添加针对地震伤病员的特殊ID号段, 并将ID号条码打印出来粘贴在腕带上。
(2) 当伤病员到达病区时, 立即将粘贴有ID条码的腕带分配给每个伤病员, 通过条码扫描的方式快速与伤病员对应, 并指定床位信息。该软件模块自动对HIS住院主记录、在院记录、在科记录、床位记录表等进行后台数据插入或修改, 完成伤病员的全部入院、入科信息处理。
(3) 待伤病员应急处置完成后, 通过询问的方式采集其个人信息, 且在软件模块中完成个人信息的添加、修改, 并重新打印条码标签 (包含ID号、姓名、性别、年龄等基础信息) , 替换原来粘贴在腕带上的标签。
另外, 该软件模块还具有简单的统计功能, 可根据给定的时间段统计出新入、在院、危重人员的数量信息等[4]。
3.2 医疗信息数据抽取软件模块
在地震伤病员的救治过程中, 为了方便随时了解院内伤病员的收治信息以及危重伤病员的病情信息等, 该数据抽取模块以给定的条件在HIS后台自动完成相关信息数据的查询、汇总, 并以Excel文件形式导出[5]。
4 应用体会与思考
在4·20芦山地震中, 我院共接收伤病员98人, 其中, 危重13人, 目前已全部康复出院, 未发生1例死亡或致残。我院在此次的临床救治过程中, 充分利用该医疗救治信息平台, 实现了院前接诊、后送及院内救治信息的实时共享, 为对地震伤病员展开快速、有序、科学、合理、规范化的临床救治工作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信息化平台。
实践表明, 该信息平台的快速构建与应用, 为伤病员的有序接收、协调管理、科学救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手段, 切实解决了在应急状态下后方医院医疗救治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求,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医疗救治信息平台的相关功能, 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手段, 全面提升信息平台的应用水平, 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对信息平台进行改造升级:
(1) 在院内增设一台连接公共信息网络的前置服务器, 通过网闸、防火墙、中间件等安全技术手段与医院HIS网络进行无缝对接, 在充分保障HIS网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 真正实现医疗救治信息平台的网络一体化。
(2) 利用微信对外开放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 将用于现场应急救治的专业应用软件, 如创伤评分软件、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软件等接入微信平台, 通过微信将专业软件采集的数据信息传送至后方院内数据库的服务器中, 实现应急救治数据采集、保存和统计分析的全面信息化管理[6]。
摘要:目的:在应急状态下, 利用现有的通信装置和通畅的信息管路, 快速构建一套相对完备的应急医疗救治信息平台。方法:借助微信的相关功能构建应急临床救治指挥信息平台, 并与医院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平台的数据信息相对接, 将院前地震灾区接诊、后送及入院办理、院内救治融为一体, 实现信息的即时互动与共享。结果:该信息平台能使后方医院快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应急状态下的医疗救治相关信息, 为伤病员的有序接收、协调管理、科学救治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手段。结论:该信息平台的快速构建与应用, 切实解决了应急状态下后方医院医疗救治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求,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应急救治,信息平台,微信
参考文献
[1]蒲卫, 陈宇行, 刘运成, 等.军队应急医疗救治指挥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1, 18 (8) :737-739.
[2]北京晨报.地震中为何微信微博比电话给力[EB/OL]. (2013-04-22) [2013-05-16].http://news.ccidnet.com/art/1032/20130422/4883075_1.html.
[3]许统, 申国敏.利用Android平台和腾讯微信建设实时咨询系统[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3, 25 (4) :43-45.
[4]胡敏, 王志平.关于战时医疗信息平台建设的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 (10) :101-102.
[5]杨孝光, 兰世龙, 马睿, 等.医院信息系统间数据接口方案设计与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8) :64-67.
医疗救治中心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14年前往医院就诊入住抢救室的急诊病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与工具采用普查的方法收集资料, 回顾性探讨急诊病人的收治特点。调查工具为一般资料调查表, 包括病人的年龄、性别、民族、入住抢救室时间、离开抢救室时间、入住类别等。
1.2.2 统计学方法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并统一编码,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率、构成比等指标描述入住抢救室的急诊病人的年龄、性别、民族、入住及离开抢救室的时间特点、疾病分布特点等。2 结果
2.1 病人一般情况2014 年全年门诊总人次为34106人次, 其中院前急救120共出车次1 860次, 内科门诊就诊15 359人次, 抢救3 229人次;外科门诊就诊1 688人次, 抢救938人次;输液27 851人次。
2.2 2014年入住抢救室的急诊病人临床资料 (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由于交通意外、自然灾害的增多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明显, 社会对急诊医疗的需求增加明显[2]。抢救工作是急诊科的重点工作, 是最能反映急诊医疗水平的关键部分, 2014年入住抢救室的病人共4 167人次, 其中内科抢救3 229人次 (占77.5%) , 明显高于外科病人, 外科抢救938人次 (占22.5%) , 抢救男性病人2 504人次 (占60.1%) , 抢救女性病人1 663人次 (占39.9%) 。通过对4 167人次急诊抢救病例回顾性分析, 了解我院急救中心抢救室院内抢救疾病的分布与构成情况。我院急诊抢救疾病主要以内科系统疾病为主, 主要分布在循环系统、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及中毒与物理损害, 具体病种以上消化道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急性心肌梗死、中毒与物理损害、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为主;危及生命的急症主要有呼吸困难、呼吸心搏骤停、昏迷、咯血、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各种休克, 年龄主要分布在60岁~89岁年龄组, 第二个年龄段是19 岁~44 岁年龄组。通过本研究整理出的急诊抢救疾病的分布与构成情况, 可以间接地反映我院所在地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急救中心院内抢救疾病的分布特点。研究表明, 心脑血管疾病在急诊发病率所占比例较大[3], 说明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更加重视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抢救护理工作, 护士长应把最常见疾病的救护作为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的重点[4]。制订综合性或针对性的抢救预案, 对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极为重要[5]。
调查结果显示, 急诊抢救室入住病人以内科系统为主, 大部分外科病人特别是有手术指证者, 能立即收住专科治疗, 入住抢救室的大多是复合疾病, 难以分科或者是需要立即抢救的病人。内科病人占总抢救人数的77.5%, 为抢救室主要人员构成。入住抢救室的病人主要是汉族, 其次为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 这与新疆的地域有关。入住抢救室的病人年龄构成主要有3段, 3段均以男性居多, 最多的第一段是60岁~89岁的年龄段, 是入住抢救室最多的病人, 主要是此年龄段主要为老年人。据我国2000 年统计, 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9.2%, 表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程加剧, 老年病人所占比例会越来越高, 在日常的抢救护理工作中应重视这部分病人, 老年人常多种疾病并发, 病情发展快, 在抢救护理时要特别注意。另一段年龄比例为19岁~44岁、44岁~59岁, 这两段主要为年轻人和中年人, 年轻人以意外事件、创伤、中毒等居多, 所以平时要加强创伤和中毒知识的普及培训。而中年人以心、脑血管疾病居多, 是因为中年人社会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都比较大, 此年龄段大多儿女已上学, 父母年龄大, 进入疾病高峰期, 饮食上油脂含量高、经常饮酒, 缺少运动, 此年龄段男性居多也与男性的社会压力大有关, 男性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是家庭的核心力量, 不注意运动, 缺乏保健是疾病的高发年龄段。
通过本研究结果护理管理者可以根据急诊病人的特点、来急诊的时间、数量、病种、急诊高峰期等来合理配置人员, 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急诊病人所患病种复杂, 病情危重变化迅速, 涉及的科室众多[6], 作为急诊专科护士必须掌握和熟悉急诊常见病的特点, 要求急诊医护人员有较强的临床应变能力和责任心[7], 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抢救病人, 抢救成功病人病情平稳后最好能快速地将病人转到相关科室, 以保证其他病人能继续治疗。加快急诊抢救病人的流出速度是缓解急诊工作压力的重要措施[8], 但急诊病人的分流难是各大医院都存在的问题, 如何科学分流急诊病人是各医院急救中心必须解决和研究的课题。
摘要:[目的]调查三级医院急救中心抢救室收治病人的情况, 改进急救中心的急诊工作。[方法]提取急诊分诊电脑录入的全部入住抢救室病人的信息,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4年入住抢救室的病人共4 167人次, 主要以内科系统疾病为主, 其中内科抢救3 229人次 (占77.5%) , 明显高于外科病人, 主要分布在循环系统、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及中毒与物理损害。[结论]为管理者提供全年收治病人的客观资料, 根据抢救室的病人构成对急诊专科护士进行有针对性培训, 也可根据急诊病人抢救高峰等特点,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 提高急救中心的综合救治能力, 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急救中心,抢救室,病人
参考文献
[1]王津.急诊工作的“三快”[J].中国临床医生, 2005, 33 (6) :37-38.
[2]李夏昀, 赵芳芳.急诊抢救病人420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11, 51 (1) :92.
[3]李美凤, 李智华, 刘慧萍.江门地区季节变化对心脑血管病患者急诊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12) :1467-1470.
[4]邱芙蓉.急救病人就诊现状的调查[J].临床护理杂志, 2006, 5 (5) :10.
[5]Neil RB.New millennium new emergency manage[J].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2002 (1) :21-22.
[6]刘丹, 张谦.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衔接的现状分析及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 (10) :944-945.
[7]陈东, 胡鸿和.急诊死亡病例回顾性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8 (4) :68-70.
医疗救治中心 篇9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 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 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及对策的方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美国的商业管理咨询大师Albert S Humphrey[5]设计创造, 并在斯坦福大学用于对世界500强企业的分析。由于它简捷实用, 在许多管理学科的相关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 SWOT分析 (图1)
1.1优势 (strengths)
1.1.1病源优势。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10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 我国脑卒中患病人数近1 200万人, 脑卒中死亡率城市126/10万人口、农村153/10万。上海市已经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 城区人群的急性脑卒中发病率达280.26/10万, 农村人群185.28/10万, 亦呈明显上升趋势。新世纪以来, 闵行区接受大量外来新增就业人口的涌入和中心城区居住人口的转移,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闵行区242.94万人, 仅次于浦东新区, 为上海市第二人口大区,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99.6%。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地处闵行区南片的“老闵行”地区, 是国家新能源、先进重大装备、航空航天工业基地, 离退休职工、老年人、低收入人群、外来人口比例高。因此,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人口增长和导入, 闵行区脑卒中患病人数明显增多。
1.1.2医疗优势。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具有百年历史底蕴, 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健全的科系设置。具备头颅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磁共振成像 (MR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血管超声检查设备, 能开展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有独立建制的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康复科、重症医学科 (监护中心) ;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和多排头颅CT全天候开放。神经内科是上海市卫生系统重点专科、复旦大学“985”优势学科, 2003年起开展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此外, 2003年起为安全有效实施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治疗, 医院放射科为脑卒中绿色通道患者全天候开放头颅MRI检查。历年上海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的脑梗死单病种质控督查中静脉溶栓病例数及治疗质量均在区内遥遥领先。2005年, 医院神经外科成为“上海市华山神经外科 (集团) 医院市五分院”, 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技术蓬勃发展, 为区内外脑血管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1.1.3文化优势。在医学科技快速发展、卫生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的背景下, 医院注重文化建设, 遵循“团结、务实、 创新、奉献”的院训, 以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为指导,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引导员工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强化以病人为中心, 从战略高度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 在社会、社区及群众中塑造良好的医院品牌形象, 为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1.2劣势 (weakness)
1.2.1人力资源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 人才流动成为医院人力资源的显著特征。近三年来, 医院流失人员占引进人员的近1/3, 尤其是流失人员多为工作骨干和“熟手”, 特别是中坚人才流失严重。以神经内科为例, 3年来神经内科流失中级职称以上医务人员5人, 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的数量和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1.2.2管理经验匮乏。目前医院对于“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的建设尚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 尚未导入现代先进管理技术, 仍停留在经验管理为主的阶段, 现有管理科学化不够, 管理流程不合理, 缺乏对员工的激励。
1.2.3科室间潜在的利益冲突。分析医院2012年度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病人 (1 036例) 各科室的构成比发现, 神经内科仅占49% (552例) , 而中医科、老年科、 康复科、中心ICU等其他非手术科室占48% (495例) , 至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仅有3% (34例) , 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仅有1例。分析表明,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神经内科治疗率偏低, 并且没有充分利用本院医疗资源, 积极开展脑卒中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及颈动脉狭窄内膜剥离治疗。同时, 根据各级督查结果发现,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在非神经内科存在治疗不规范、治疗费用高的缺点。以上不合理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科室间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
1.3机会 (opportunities)
1.3.1政策机会。2009年6月, 卫生部正式启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 建立了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协同工作平台并构建全国基地医院网络, 至2013年5月, 全国共225家医院被认定为基地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是第一批被认定的基地医院。2012年底, 作为第三轮“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1年-2013年) ”中的重大项目, 上海市组织建设覆盖全市的脑卒中预防—干预—救治三级服务网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11家三级甲等医院被授牌成为“上海市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2013年2月,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由闵行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授权启动 “闵行区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项目建设, 成为区县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国家卫计委、上海市、闵行区三级组织体系的支撑, 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空间。
1.3.2资源整合机会。联上, 医院参与闵行区医疗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慢性病管理平台的搭建和完善工作;同时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医院, 医院承担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培养工作, 依托于复旦大学的临床医学基地和复旦大学文、理、医三足鼎立的学科群的优势, 进一步加强医学相关学科和医学与非医学学科的结合, 为本院的医疗事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联下, 医院与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疗联合体, 为社区医疗提供医疗技术支持, 培训人才, 实行双向转诊, 在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同时, 扩大了直接服务的医疗市场。于己, 医院通过自身建设和管理, 整合本院的医疗资源, 将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规范化、产业化, 使病人得到实惠的同时, 加强了学科建设。
1.4威胁 (threats)
1.4.1医疗竞争困境。一方面, 随着仁济南院落户闵行区浦江镇, 闵行区中心医院的快速发展, 给本院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包括药品零差率政策、基本药物制度、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等, 政策最大限度将医疗服务需求导向社区服务, 这对本院也是一个挑战。
1.4.2信息化成本较高。目前, 本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尚未达到局部三级医院要求, 本院的信息系统也尚未与闵行区的慢性病管理信息平台完全对接。这与“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建设”中所要求完善病例报告制度, 建立信息报告和管理系统尚有一段距离。而完成信息化建设成本较高, 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单凭本院一己之力无法承受。
本院建设“闵行区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的SWOT分析”见图1。
2 SWOT策略
2.1优势—机会 (SO) 策略
也叫做杠杆效应, 产生于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相互一致和适应时。在这种情形下, 医院可以用自身内部优势撬起外部机会, 使机会与优势充分结合发挥出来。因此, 充分利用政策和医疗资源整合机会, 调动病源优势、提高医疗技术, 彰显自身文化底蕴, 做到优势最大化。顺应“脑卒中预防与救治体系”建设的需求, 积极争取政府资源支持、资金投入, 以寻求医院的更大发展。在现有工作基础上, 充分整合闵行区医疗卫生资源, 探索建立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明确、衔接有序、合作互动的脑卒中预防与救治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
2.2劣势—机会 (WO) 策略
WO策略是充分利用外部机会, 去规避、弥补内部劣势, 促进内部资源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 从而迎合或适应外部机会。拥有政策、资源整合等带来的机会, 但有人力资源不足、管理经验匮乏等劣势, 利用改革发展机会及政策倾斜特点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培养管理人才;利用整合区内医疗资源的机会, 协调科室间共同发展。对于专业技术人力资源不足, 一方面加大引进力度, 可以通过国内外猎头招聘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另一方面加大培养力度, 根据学科建设的需求, 每年选派数名优秀人才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医疗机构接受重点培养;同时,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探索薪酬及绩效管理,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留住人才。
2.3优势—威胁 (ST) 策略
ST策略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去防范、规避、减轻外部威胁。对本院而言, 抓住仁济南院刚刚兴建, 人员、设施不到位, 闵行区中心医院能级稍低, 扬本院医疗、文化优势, 注重强化医疗功能建设和人才建设, 继续发挥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的优势, 从溶栓数量、质量上取胜, 带动康复、中医、老年学科的发展, 提高各类脑卒中的血管评估与血管内治疗能力, 积极开展颈动脉狭窄内膜剥离手术、 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治疗能力, 同时加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努力提高电子病历系统能级及与闵行区慢性病管理信息平台的对接。
2.4劣势—威胁 (WT) 策略
当企业内部劣势与企业外部威胁相遇时, 企业就面临着严峻挑战, 如果处理不当, 可能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死存亡。WT策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劣势、补“短板”的同时, 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的防御性策略。在加强人才引进的同时, 更加注重稳住人才、留住人才, 防止“熟手”流失, 也为人才提供了更好地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 加快内部整合, 协调各科室发展, 制定明确的脑卒中患者接诊流程, 建立脑卒中预防、急性期治疗、恢复期治疗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 本院在“闵行区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建设”项目上机会大于威胁, 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应充分发挥内部优势, 注重利用外部机会, 着力规避外部威胁, 努力克服内部劣势, 构筑持续发展型战略 (图2) 。
3建设“闵行区脑卒中临床防治中心”持续发展型战略的对策
综合来讲, 持续发展型战略有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 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和系统支持;其次, 医院的现有核心技术、成长业务和科研创新都要实现平衡发展;再次, 医院的持续发展要有一个可重复的成长路径;最后, 我们要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 有效地整合闵行区的卫生资源, 为居民带来健康的同时, 加强自身建设。
3.1组织和系统支持
建立院内“脑卒中临床防治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由分管院领导担任负责人, 医务科、各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组成, 负责中心建设的规划、方案制定和组织协调工作; 成立各工作小组, 包括急救组、内科组、神经介入组、外科组、影像组、检验组、康复组, 并进行具体分工协作; 制定急性脑血管病分诊预案和急救预案, 进一步畅通脑血管病救治“绿色通道”, 提高救治效率。
3.2平衡原则
3.2.1现有核心技术的平衡和发展。讲究精耕细作, 目前主要指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2012年, 本院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人1 036例, 其中溶栓14例, 比例为1.35%, 远低于3.8% 的国内平均水平, 也与上海市未来脑血管病中心20% 的溶栓比例差距很大。同样, 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的介入和手术治疗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 当务之急是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收治流程、提高绿色通道效率、 提高溶栓比例, 开展规范化治疗。理论上急性脑血管病的接诊应归于神经内科急诊, 但目前神经内科专科医生缺乏, 暂时不能设置单独的急诊排班, 所以为明确各科室职责, 我们制订了适宜目前发展的急性脑血管病收治流程 (图3) 。
3.2.2成长性业务的发展。目前主要指脑卒中的预防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在临床诊疗服务过程中, 尤其注意在健康体检中, 加强对脑卒中高危病例的鉴别与筛查, 对疑似脑卒中高危的病例开展血管病变筛查 (颈动脉筛查) 和H型高血压筛查等, 并落实干预性治疗措施;对于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注意发挥本院全国中医药示范单位的优势, 整合中医科、康复科、老年科, 组成脑卒中康复中心, 规范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
3.2.3科研创新。现阶段的重点发展方向为脑卒中早期诊断、新药开发和脑保护机制。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2010年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 神经内科具有开展脑卒中新药临床试验的能力, 参与多项多中心研究协作。同时, 本院承担国家、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开展以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MRI/DWI) + 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CT灌注成像为基础的脑血管病超早期诊断方法及缺血预处理脑保护机制的研究。
3.3可重复原则
医院的发展一直在寻求一个可优化的公式。如果通过“闵行区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建设”能找到一个可重复的公式, 就意味着医院的发展路径非常清晰, 可以凭路径来统一医院上下的发展规划和资源分配,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依据这个路径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救治中心。
3.4开放原则
也就是利用本院承上启下的优势建立资源整合平台。 把闵行区急救转运体系、慢性病管理平台、康复治疗体系和市级临床救治中心、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中心有效地联系起来。重点是提高急救中心和社区医务人员对急性脑血管病的院外早期识别、早期处理;在闵行区慢病管理平台基础上探索性开展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联合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脑血管病人恢复期的临床康复工作;开展远程医疗与居家康复研究工作;联合有关宣传部门进行脑血管病知识宣教, 提高知晓率和认知率, 降低危险因素, 提高全民素质。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关于组织开展“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EB/OL]. (2012-12-20) .http://www.hs.sh.cn/website/b/81420.shtml.
[2]张玉利.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136-138.
[3]丁胜, 徐勇.大型综合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SWOT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 2010, 8 (2) :11-14.
[4]严建军, 孙晓明.医院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分析:以某院创建三级医院为例[J].中国卫生资源, 2012, 15 (6) :47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