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预案

2024-09-21

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预案(共8篇)

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预案 篇1

院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预案

为强化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减少和杜绝医疗差错及医疗事故的发生,增强社会信任度和就医安全感,增强医院工作以提高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的理念,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特制定本预案。

廉江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区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吴立宽

副组长:揭景海、何春琴

成 员:陆文欣、宋文明、陈宗梅、曹华洲、谭玉琼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医疗秩序,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有效预防及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相关配套文件,参照调整医疗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 本预案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第三条 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致力于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第四条 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有法可依、处理恰当。

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预防

第五条 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当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相互协调,认真履行各自职责,树立正确、积极的医疗风险防范意识,尽最大可能预防医疗事故的

发生。

第六条 医院每年二次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常规、规范,通过集中学习及各种会议强调通报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事故的防范意识。特别要学习《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

第七条 医院所采购的药品必须符合《药品管理法》及其他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严禁假药、劣药进入医院,医院药品管理委员会负责把好质量关。医护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毒麻药品的管理和使用规定。

第八条 相关科室应当做好放射装置的保管工作,严格遵照法律法规及安全防护规章制度执行。

第九条 药剂科和后勤部门要严把医疗仪器和卫生材料等医疗用品的准入和质量关,并由医院药事管理领导小组和医院领导进行监控。对于不符合《产品质量法》和《医疗器材标准管理办法》的医疗仪器和卫生材料坚决不能购进。各科室不得擅自购进、使用未经医院审批同意的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和药品。

第十条 医院后勤保障部门应当认真做好各临床科室的后勤保障工作,保证供电、供水。同时会同护理部门做好病人的饮食指导工作。

第十一条 医院各职能部门包括院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等应当对所聘用人员、进修人员等实行准入管理制度,加强进修生、见习生的培训和管理。

第十二条 医院感染领导小组应当做好医院感染的监控和管理工作,各科室应当做好污染物的处理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第十三条 门诊部应当认真抓好医院窗口服务工作,保证医师按时出诊,严格按专业诊病及收治病人。

第十四条 医疗质量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关键要素,全体医务

人员要不断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医院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全程质量控制和持续质量改进,实行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医务人员个人三级管理体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领导和各相关科室骨干组成,业务院长任主任,是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分管相关职能部门都有直接的管理责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的职责为:

(一)教育各级医务人员勤勉敬业,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强化质量意识,努力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二)审校医院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医疗、护理质量评审标准和奖惩制度。

(三)管理及控制各科室诊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制定整改措施,以期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四)对重大医疗事故争议应及时进行讨论和处理,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全院通报。

(五)对医院有关质量管理的体制变动,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修改进行讨论并形成初步意见,提交院办公会议及院务会审议。

第十五条 医院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在领导小组和医务科的领导下,对全院的医疗质量进行监控。医院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的职责为:

(一)具体负责监控全院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工作。

(二)督促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

(三)每季召开医疗质量例会,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协调、解决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每月抽查各科室住院环节医疗质量问题,进行持续监控,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提出干预措施,并向院长及分管副院长汇报。

(五)每季收集门诊和病案质控组反馈的各科终末医疗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向相关科室通报并提出整改意见。

(六)每月向医院提交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并和奖惩挂钩。

第十六条 各科室成立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和其他相关人员3~6人组成,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小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分别负责科室各项医疗质量监控和管理。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职责为:

(一)结合本专业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和修改本科疾病诊疗、护理常规、医疗事故预防措施和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

(二)制定本科医疗质量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人。

(三)每月组织各级医务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规范及业务知识,强化质量和安全意识。

(四)科室负责人必须参加医疗质量例会,反映问题并收集与本科有关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第十七条 医务人员在全程质量控制中要自我管理,特别要遵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危重病人报告制度、会诊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等,以确保医疗质量控制方案的实施。

第十八条 认真做好传染病的监控、上报工作,加强对传染病人的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传染源进行处理,避免在院内引起传染病流行。

第十九条 各临床科室使用的血液及血液制品必须经医院检验科统一配送,检验科和临床各科室应当严格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输血和成分输血应当履行签字手续。

第二十条 全院各科室及各级医疗人员要不断强化预防医疗事故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抓医疗安全纳入日常工作中;抓好重点病人、重点岗位、易发人群、节假日及下班时间的医疗安全监管工作。

第二十一条 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各种医疗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各自职责,要有强烈的责任心;遵守劳动纪律,杜绝值班人员脱岗现象;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我院医务人员医德规范,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获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党支部、院办、医务科等部门定期督察。

第二十二条 医务人员应当掌握执业规则,认真履行自己权利与义务。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拒绝急危患者的急救处置,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学证明文件。

第二十三条 医务人员应当注意保护患者权益,改善医患关系。在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的前提下,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如实告知患者。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应遵守医院制定的《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 医务人员外出会诊应经医务科办理有关审批手续,严格遵守《医务人员外出会诊的管理规定》。

第二十五条 各科应当定期召开住院病人工休座谈会,充分和患者或家属沟通,及时发现和消除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隐患;定期总结科室安全情况,设立登记本,指定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医务科、护理部定期检查。

第二十六条 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病历书写制度》,对病案进行科学管理和利用。病历的复印和封存严格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及我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医疗事故争议的处理

第二十七条 医疗事故的处理,严格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程序进行。医疗事故争议的处理严格按照本预案进行,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一)原则上,门诊医疗事故争议由门诊部负责处理;护理方面的医疗事故争议由护理部处理;有关收费方面的争议由财务科负责处理;医德医风方面的问题由办公室负责处理;设备及医

用材料方面的争议由药剂科和业务院长处理;涉及多部门者,则由医务科牵头各部门共同协助处理。医务科为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指导、协调部门。

(二)门诊或科室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后,必须先由门诊或科室负责人亲自组织科内自行处理,不得随意推诿;同时应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必要时由医务科牵头成立院内治疗小组和请院外专家会诊。尽可能减轻由此给病人造成的损害,注意做好病人家属安抚和沟通工作;及时审查有关病历资料,注意搜集有关临床医学证据;病历复印和封存按《病案复印制度》、《关于紧急封存患者病历及反应标本的程序》和有关规定执行。科内难以处理的医疗事故争议,按争议的类别不同,分别报医务科、护理部或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处理。

(三)医疗方面的医疗事故争议,由医务科组织调查讨论,初步将争议划分为无医疗缺陷和有医疗缺陷两大类。

1存在下列情况,应当在12小时内由医务科上报院领导:(1)存在医疗缺陷,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的。(2)虽然不存在医疗缺陷,但医患双方分歧严重,影响重大或严重扰乱工作秩序的。

2、发生下列情况的,医院应当在12小时内由医务科向区卫生局报告:(1)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2)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3)卫生部和卫生厅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对无医疗缺陷的医疗事故争议,由科室进行解释,争取和解。

(五)对有医疗缺陷的医疗事故争议,科室应当24小时内组织讨论,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当3天内作出口头答复,并指定专人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如患者或其家属书面申诉,应当由科室负责在一周内准备书面答复材料,材料交医务科或护理部审定后答复并存档。必要时由医务科、护理部或者相关职能科室组织科主任、当事人与患者或其家属商谈,争取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并争取和解或协商解决;若医患双方协商不能达到共识,可

以通过行政调解和诉讼解决。需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所需材料由相关科室在鉴定前1周准备完毕,并由科主任及当事人参加鉴定会。需要通过诉讼解决的医疗事故争议,所需材料由办公室牵头组织准备,相关科室人员必须密切配合,并由科室负责人出任诉讼代理人之一,必要时由医院聘请律师参与诉讼。

(六)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后,特别是发生扰乱科室及医院医疗工作秩序者,科室应及时报告医院领导、保卫或报公安机关。医院保卫必须及时介入纠纷处理,进行全程保卫工作,确保处理医疗事故争议人员及科室医务人员安全。如发生重大医疗事故争议,患者及家属出现暴力倾向时,必须有保卫人员迅速到场维持现场秩序,如已出现或预见会出现不能控制情况必须立即报公安机关处理。在与病人家属协商过程中,保卫人员应注意保护院方参与人的人身安全,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坚决执行卫生部、公安部颂布的《关于维护医院秩序的联合通告》。

第四章 奖惩制度

第二十八条 医院将本预案所规定的各临床医技科室和挂钩职能科室职责的条款纳入其年终考评指标,作为医院先进科室、先进个人评比的重要依据。对完成经济指标、全年无医疗缺陷的科室,经医务科审定后,年终给予科室一定额度奖励。如全年无医疗事故发生,年终给予医教科科长、主管副院长经济奖励;如全年无重大医疗事故发生。凡出现医疗缺陷引发较大医疗事故争议或构成医疗事故的科室及个人,不得参加当年评优选先。

第二十九条 医务人员违反卫生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常规、规范,主观上有过失,存在医疗缺陷或构成医疗事故,造成医院经济损失的,按相关规定进行经济处罚。

同时医院按医疗缺陷的轻重或医疗事故的分级、主观过失的程度分别给当事人通报批评、警告、降级、降职、开除留用、开除等处分;情节严重的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当事人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构成医疗事故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预案所称医疗事故争议是指尚未经过医疗事故鉴定,医患双方对医疗行为或结果有分歧的事件。本预案所称医疗缺陷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虽有过失,但未构成医疗事故或未经医疗事故鉴定机构鉴定为医疗事故的情形。

第三十一条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医务科对本预案有解释权。

第三十二条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试行。本预案印发前的有关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规定与本预案规定不一致的,以本预案为准。

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预案 篇2

1 产科医患关系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医患关系是医疗卫生领域中以医务人员为一方 (医方) , 以患者及其社会关系为另一方 (患方) 在医疗诊治过程中产生的特定人际关系。产科的医疗诊治对象是待产的孕妇和刚刚出生的小生命, 这都是人们高度关注和重点保护的群体, 一旦因她们受到损害而引发医疗纠纷, 患方很难保持理智和克制, 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和严重的后果。目前, 产科医疗纠纷已不仅直接影响产科的健康发展, 而且也逐渐成为影响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产科将要更多地面临恶性医疗纠纷。“暴力索赔”、“医闹”和卫生信访案件等成为产科医患关系不容乐观的现状[2]。

在这种医患关系的现状下, 产科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例如, 如何提高依法行医和医疗安全意识, 如何加强医患沟通, 提高应变能力和处理医疗纠纷能力, 如何强化产科风险管理, 提高产科质量和风险防范意识, 如何狠抓产科服务, 增强服务意识等, 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和提高。

2 产科医疗纠纷的处理

面对突如其来的医疗纠纷, 产科医护人员及科室的领导首先要沉着冷静, 不要惊慌失措。其次要多从患方的角度去着想, 对患方一时的过激言行要多宽容。对待孕产妇及其家人的态度要热情诚恳, 多给以人文关怀, 以心换心, 尽量做到缓和矛盾。同时, 产科医护人员和领导要及时与患方对话, 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不能回避矛盾, 不要打官腔, 更加不能出口伤人, 而是要勇于面对和解决矛盾, 有误会要耐心解释, 及时消除;有错误要及时承认并主动承担责任, 尽量避免引发更加严重的医疗纠纷。最后, 医方要坚持原则, 在法律范围内依法解决医疗纠纷。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及产科医护人员应具备有关的法律知识, 遇到因医患矛盾而引发医疗纠纷时不要轻易屈服于患方的无理要求。如果医方无原则地迎合或屈从某些患者的无理要求, 那么在遇到同样的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时, 就会有人争相效仿, 提出更多的无理要求, 这样无疑会给医方带来更多的干扰和巨大的压力。

另外, 产科医护人员在处理产科纠纷时应掌握一定的技巧。那就是在坚持原则、不卑不亢、依法办事的同时, 医方应注意尽量保持低调。医方如何保持低调,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心态上要低调。医方要注意保持风度, 谦逊谨慎, 尊重对方, 能忍则忍, 存宽容之心为患方着想;大智若愚, 懂得让步, 不求主动等。 (2) 言行上要低调。医方应态度和蔼不骄矜, 尽量平和待人, 平等对话;语言适度不伤人, 诚恳守信不推托, 有理有据不力争等等, 尽量让患方相信医方是诚心诚意来解决纠纷的。 (3) 敢于认错。医方确实存有过错时, 要主动向患者道歉, 及时承认错误, 要显示医方对患者的高度尊重。

3 产科医疗纠纷的防范

产科的医疗纠纷常常是非常严重的, 属于高风险的一个行业。因此, 产科医疗纠纷的防范应是工作重点。

3.1 加强产科管理, 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

产科的服务对象是待产的孕妇和刚刚出生的小生命。虽然孕妇分娩是非常正常的生理现象, 但是产科也是突发急、危、重症较多的高风险的科室, 如产后大出血、子宫破裂、新生儿窒息等都可能危及孕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如果孕产妇或胎儿死亡, 不管是否医方的责任, 往往会引发影响较大的、比较严重的医疗纠纷。因此, 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产科的管理, 建立健全产科的质量管理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 实行现代化的质量和风险评估。例如建立完善全产程各环节的操作和管理规范, 确保产妇和胎儿安全渡过全产程, 并做好出现意外情况时的处理预案。另外, 产科应加强硬件和软环境的建设, 分娩室应具备必须的急救药品、设备和器材, 还应给孕产妇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还有应为每一位孕产妇建卡以防备日后的纠纷。另一方面, 产科要增强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要注重提高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产科应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操作管理规范、意外情况处理预案等进行学习和培训, 进一步提高产科医护人员积极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产科还要制定和不断完善医疗纠纷的处理预案, 做到依法行医、依法维权。如果医疗纠纷一旦发生, 就应及时启动预案, 依法处理, 将损失及影响减少到最小。

3.2 加强医患沟通,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中国传统的医患关系是患者求医、医者施治, 医生处于主导地位, 患者处于弱势地位。当前, 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追求与医护人员的平等关系。因此,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防范产生医患矛盾及医疗纠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的医院管理者明确指出, 由于医患沟通不够而造成的医疗矛盾占49%, 加强医患沟通是关键问题[3]。由于产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产科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给予更多的人性化关怀, 为患者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使患者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从而消除医患双方心理上的隔阂。对于患者的不满, 产科医护人员应耐心解释, 尽量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 以减少矛盾的产生。在产科日常工作中, 医护人员应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在一些关键环节要耐心、细致地给患者及家属作解释, 让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凡是有风险、有创伤性的检查及治疗, 医护人员在明确告知的同时, 要让患者和家属签字同意。

3.3 加强质量监控, 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在日常工作中, 产科应积极配合医院质控部门坚持不懈地抓好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监管, 切实遵守各项质量与安全的规章制度, 认真抓好产科医护人员的基础培训工作, 特别要注重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的培训, 不断提高产科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这些工作对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 产科医护人员应按照要求认真做好各项检查及诊疗工作的记录, 做好事故现场实物和相关证据的保存工作, 这也是防范产科医疗纠纷的关键环节[4]。

3.4 提高医护人员执业技术水平

产科医护人员应重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三基训练”, 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产科医护人员应努力钻研业务, 学习先进理论和实践循证医学等, 努力提高技术, 对技术精益求精。在产科日常工作中, 医护人员应细心诊断、精心治疗, 谨慎操作, 这样才能有效地防范产科医疗纠纷[5]。

3.5 提高医疗文书书写与管理水平

医疗文书是医护人员在全部医疗工作中的真实记录。它反映了患者发病、病情演变、转归和诊疗情况的全过程, 是解决医疗纠纷、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判断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6]。因此, 认真书写医疗文书和妥善保管医疗文书对防范和解决产科医疗纠纷非常重要。产科日常工作中, 该做的检查要做 (对因经济状况等不愿做的要做说服工作或要求签字) ;该写的检查诊疗记录及与患者谈话的记录要及时完整;该患者签字的要齐全。同时, 要加强产科医疗文书的管理, 要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 并把责任落实到人。不断努力提高和完善产科医疗文书的书写与管理水平, 对防缺补漏非常重要, 也是防范产科医疗纠纷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李大平.医患关系的利益冲突与平衡[J].医学与哲学, 2005, 26 (4) :41-42.

[2]赵夏欢, 刘锐.产科现状及医患问题面临的挑战[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4) :111.

[3]孙丽华, 孙晶.关于医患沟通的调查反沟通艺术的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 2007, 1 (1) :54-57.

[4]李凌.产科护理纠纷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4) :97-98.

[5]孙淑梅.产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安全防范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5) :97-98.

如何依法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 篇3

一、了解医疗事故构成的要件

医疗纠纷主要是由医疗事故引起的。那医疗事故构成的要件都有哪些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了医疗事故的概念: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从医疗事故的概念上,可以看出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这里所说的“医疗机构”,是指按照国务院1994年2月发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这里所说的“医疗人员”,是指依法取得执业资格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如医师和护士等,他们必须在注册的医疗机构执业。

(二)客体,即过失行为损害的对象。医疗事故是过失造成患者的人身损害。这里说的“人”应为从出生到死亡期间的人,《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这就是说,民事权利能力始于人的出生,终于人的死亡,在生存期间,人才享有民事权利能力。这里的死亡时间应当是指生理死亡。在我国,生理死亡的具体死亡时间一般以医生签署的死亡证所记载的死亡时间为准。

(三)主客观方面,即行为人是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这里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过失”造成的,即是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而不是有伤害患者的主观故意;二是对患者要有“人身损害”的后果,这是判断是否医疗事故至关重要的一点。

(四)行为的违法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工作依据和“指南”。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自己的有关业务活动中应当掌握相应的规定,并遵循规定,以确保其行为的合法性。

(五)过失行为和后果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这是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存在过失行为,但是并没有给患者造成损害后果,这种情况不应该被视为医疗事故;虽然存在损害后果,但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并没有过失行为,也不能判定为医疗事故。这种因果关系的判定,还关系到追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确定对患者的具体赔偿数额等。

二、妥善保管自己的病历资料

病历,是患者最直接最真实的医疗档案,要妥善保管。《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明确指出,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是经医务人员、医疗信息管理人员收集、整理、加工后形成的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真实性的医疗档案。

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病历作为医疗活动信息的主要载体,不仅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也是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综合评价的依据。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医疗机构和患者都有举证的义务。病历资料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记录医疗行为和医疗过程的重要文书,是判定责任的重要依据之一。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因抢救危急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根据不同的工作流程和反应时间,病历分为住院病历、门诊病历、急诊病历和病历的质量评价四部分。一份好的病历,内容要真实完整,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有逻辑性、科学性,要使用医学术语书写,文字要通顺简练,字迹清晰,无错别字、自造字及非国际通用的中、英文缩写,涉及的数字要使用阿拉伯数字,重点内容以不同颜色书写或标记,病历内容不得随意涂改。

病历属于医药卫生科技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医药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于档案、病历的保管均作出了规定。医疗机构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置专门部门、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病历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并提供设备、设施等支持条件;建立病历保管、统计、借阅等相关管理制度,鼓励病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执业医师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相关资料。”病历是医学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伪造、隐匿、销毁病历是一种违法行为。医师要坚持尊重科学、注重客观、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原则,如实记录病历。《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有隐匿、伪造、销毁病历资料的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处罚。同时,该规定对于调整患者行为同样适用。病历的一部分可以由患者保管,如未在医院建立档案的门诊病历。在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这部分也不得涂改、伪造、隐匿、销毁,否则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医闹”为违法行为

近几年来,“医闹”事件甚嚣尘上,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遭遇谩骂、殴打,造成人身损害乃至死亡的事件屡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了正常医疗秩序。其实,对于患者来讲,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章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四、不属于医疗事故不赔偿

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对患者承担赔偿责任的唯一“归责标准”。医疗机构对非医疗事故责任导致的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其他损害后果不承担责任。

这是一个严格的“过错赔偿原则”,医疗主体只对其因自己过错直接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不能以无过错行为的公平分担原则,确定医疗机构对患者的某一特定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无论选择哪一种途径解决医疗争议问题,都不可以由医疗机构对不存在医疗过错行为的患者人身损害承担赔偿责任。所以,在处理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时,医疗机构不能以无原则的 “赔偿”或“人道主义救助”息事宁人,有关部门也不能借口“公平分担原则”让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 篇4

关于下发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的通知

TO:各科室

为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医疗行为,预防医疗缺陷、差错和事故发生,及时有效处理医疗纠纷,根据国务院令第351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特制订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委员会。由院领导、各科室负责人 组成,委员会下设监控办公室,挂靠门诊科。负责组织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监督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规章制度等实行情况。

2、成立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由院长、门诊科、护理部及各科室负责人组成,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负责对医疗缺陷、差错和事故进行分析、论证和定性工作,提出整改意见,修订和完善有关医疗安全各项制度。

3、成立医疗纠纷处理小组。由护理部、门诊部、院办人员组成,受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委员会直接领导,及时受理并处理各种投诉及医疗争议。

二、医疗事故防范

1、强化安全医疗教育。每年定期组织全院职工卫生管理法 1

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培训,不定期地进行医疗安全、质量意识教育,及时传达上级卫生部门的有关医疗安全方面文件和各项规定。

2、建立和健全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制度是保证医疗质量有章可循的关健,尤其是首诊负责制、急诊抢救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重视处方书写质量,处方保管规定。要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植入物准入的管理。

3、落实各科室医疗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科室成立医疗安全小组,制订相应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经常开展以科室为单位安全质量活动,规定每月底向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办公室报告一次医疗缺陷、差错、事故或存在不安全因素,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三、医疗事故处理

1、当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争议时,当事者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在24小时之内向医疗服务监控办公室或总值班汇报,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将有关情况向监控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汇报,发生医疗事故的按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应在1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汇报。

2、已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的,当事人在按规定程序上报同时,由科室或院部组织最强技术力量,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3、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对疑似输液、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反应,有关人员应及时报告门诊科及院办,并组织有关人员会同患方对现场实物封存和启封,需检验的,由双方指定的检验机构检验。

4、对发生患者死因不明或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告知患方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尸检申请,拒绝尸检的,应让患者家属签字;如拒绝签的,院方应当如实记载,并记录在场的其他证人。

5、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当事人必须将事情详细经过以书面形式陈述,经科室讨论,分析原因,写出定性结论,并以书面形式在2天内交医务科,并提交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予以责任认定和提出整改措施。

6、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医疗事故处理小组人员要及时到位,一方面接待患者或家属,了解情况,告之处理程序。另一方面向责任人了解情况,当事人和所在科室负责人务必积极配合。在处理期间,当事人和科室负责人不准请假外出,并有责任在鉴定会和法院审理时出庭,必要时当事人暂停执业行为。

7、发生较大医疗纠纷时,为维护医院正常秩序,确保医护人员人身和公共财产安全,保卫科有关人员要迅速到达现场,如遇矛盾激化或事态扩大,立即报警,同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四、医疗投诉、医疗纠纷处理程序

1、医疗纠纷处理小组接待投诉者,将投诉的情况填写《登记表》并告知答复时间(一般一周内),而后向科室责任人了解

情况,由责任人写出详细书面说明书(一般2日内),反馈科室经讨论后由科主任写出书面说明并予以定性,上交安全医疗管理委员会讨论定性后,由医疗纠纷处理小组告知投诉者。

2、解决双方医疗纠纷争议途径:告诉患者或家属可以通过医患双方协商解决;也可以通过医学会鉴定后解决;第三条途径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附:卫生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五条

第五十五条

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执业许可证,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医务人员,除依照前款处罚外,卫生行政部门并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投诉处理管理制度

1、医院设立专门管理部门(或专人)负责患者的投诉接待工作,有工作规范与记录文件,对投诉的问题应及时与相关科室部门通报,对重大事件投诉的信息迅速报告院领导。

2、公布投诉电话、信箱、建立适宜的投诉处理流程。

3、通常一般问题应在一周内予以答复,若因问题复杂须增加时

间进一步调查时,应事先向投诉者告知.。

4、对投诉问题的处理及整改意见,及时向科室反馈与落实情况。

5、医院应对投诉事件进行定期分析,要从医院管理的机制、制度、程序上提出整改措施,防止类似时件重复发生。

6、建立完善医患沟通体制,增强医患交流,规范医患沟通内容形式,交流用语通俗易懂,增强沟通效果。

医疗投诉登记处理程序

1、医疗投诉由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按各自的职能负责接待工作。

2、接待者将患者或家属投诉的事由、意见、建议记录在登记表上,并告知答复时间。

3、将登记表交给当事人写出书面陈述后,交科室讨论,并由科主任写出定性结果于2日内交回交办的职能科室。

4、医院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报院领导或院安全医疗管理委员会讨论,提出定性结论和整改意见。

5、由相关职能科室在一周内将处理意见告诉患者或其家属,如有不同意见,同时告知其它解决途径。

6、将整改和处理结果反馈科室和当事人。

(注)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红安县博爱医院

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预案 篇5

为落实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保障我院医疗、护理安全,保护医务人员及病人合法权利,结合我院具体工作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医疗事故防范措施

(一)必须严格遵守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建立学习制度,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1—2次法律、法规培训,对新录用的医务人员进行岗前法律法规学习。

(二)严格执行卫生行政部门关于病历书写及管理要求,保证病历资料客观、真实、完整性。

(三)在医疗活动中完善告知义务,病人享有知情权。知情范围: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预计费用。在病人或家属充分知情的条件下自愿做出同意选择,按照有关规定需取得患者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如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手术、实验性临床医疗、新技术等应由患者本人签署同意书,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由其法定代表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由其近亲属签字,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无法签字的情况下,可有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被授权人签字。在病人就医过程中病人或家属选择拒绝治疗、拒绝检查、自动出院,医务人员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其后果的严重性,并履行知情签字手续。

(四)医院成立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接待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政策法规,社会知识和医学心理知识,能恰如其分的实施相应对策,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使纠纷得到合理解决。

(五)在医疗活动中发生、发现医疗纠纷或可能发生医疗纠纷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在8小时内向医务科及主管院长汇报,医务科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院长汇报。

(六)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医务人员应采取积极补救措施,避免或减轻对病人的损害。

(七)医疗事故、纠纷发生后,应在医务科长主持下对病历及有关输液、输血、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实物进行封存、保管、送检。

(八)对死亡原因有异议的,应建议在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体解剖,以明确死亡原因。

二、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及处罚规定

(一)科内自行协商解决是解决医疗纠纷的方法之一,也是首选方法。

1、发生一般医疗纠纷,科室及当事人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积极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主动和患者进行协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谅解,化解矛盾。

2、科内解决问题,涉及到有关财力、物力,由科室及当事人承担。

3、科室发生医疗纠纷后应及时报告主管院长及医务科,并将处理结果以文字形式连同协议书共同上报医务科备案。

4、凡科室自行解决的医疗纠纷,医院不再给予科室及当事人任何处罚,但科室及当事人应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整改意见,上报医务科备案,科室应给当事人适当的处罚。

(二)院级解决医疗纠纷程序及处罚意见

1、医疗纠纷发生后,科室协商解决未果或重大医疗事故应及时上报主管院长及医务科进行院级解决,院级解决纠纷途径有院内协商解决;盟市、自治区级医疗鉴定、各级法院诉讼三种渠道。

2、院级协商解决:在主管副院长的指导下,医务科、护理部在科主任、护士长的积极配合下,深入科室了解情况,必要时可召开院技术委员会进行医疗护理技术分析及鉴定,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技术分析鉴定结论,实事求是向患者进行耐心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在公开、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则下,与患

者达成协议,如需对患者进行适度的经济补偿时,应与患者签署协议书,并对当事人及科主任、护士长、科室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

3、凡医院协商不妥或较为严重的医疗纠纷应上报盟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在主管院长的指导下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主任级当事人积极进行有关材料及应诉准备,参加各级医疗事故鉴定会。经鉴定不属医疗事故的,当事人、科主任(护士长)、科室不受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如鉴定为医疗事故,医院应根据事故等级及责任程度给予患者相应的经济补偿,同时对当事人、科主任(护士长)、科室相应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

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预案 篇6

为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有效地防范医疗事故及重大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试行)、《广东省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政府规章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各科室、各部门、全体医务人员应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试行)、《广东省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办法》等卫生法律、法规、政府规章,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操作常规,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努力防范医疗事故及重大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

第二条 定期进行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

第三条 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医师外出会诊严格执行《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

第四条 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遵循诊疗常规。第五条 严格执行我院有关的医疗技术管理规定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方案,按规定报告不良医疗事件。

第六条 加强全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及持续改进。按照我院医疗质量院科两级质控方案,定期对全院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反馈、整改、奖惩,促进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第七条 加强医疗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应以爱心、热情、真诚、体贴的心态对待患者;不但努力治疗患者的疾病,而且要从经济、情感等多方面给予照顾,努力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高效的医疗服务。

第八条 做好病历书写和病案管理工作。病历是处理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重要法律证据,必须保证病历资料客观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一、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进行严谨、准确、及时的书写,避免遗漏重要的症状和体征,谨慎地为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处理等并如实地记录。病历字迹必须清晰,易于辨认。

二、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护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临控、医疗纠纷调查处理人员外,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患者的病历。申请复印病历资料的,必须严格按照我院《病历资料复印管理规定》执行。外单位和个人需要借阅病历的,必须通过医务部批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

第九条 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

一、在临床工作中要加强医患沟通,及时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咨询,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以及预后等方面的信息如实告知患者。尤其要注重对开展实验性临床医疗、各种有创性检查和手术操作前的谈话与签字,必须在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意签字后方能进行。

二、履行告知义务时,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后果。能否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应当从患者所患疾病、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治疗疾病大概所需医疗费用等方面客观考虑。

三、对按照有关规定需取得患者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如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手术、实验性临床医疗等),应当由患者本人签署同意书。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近亲属签字,没有近亲属的,由其关系人签字;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关系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可由医务部或总值班签字。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况的,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患者近亲属,由患者近亲属签署同意书,并及时记录。患者无近亲属的或者患者近亲属无法或不愿意签署同意书的,由患者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关系人签署同意书。

第十条 实行防范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及重大医疗安全事件责任制,建立个人对科室负责、科室对医院负责的防范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及重大医疗安全事件责任制度,做到逐级负责、逐级控制、逐级考核。质控科每季度对全院医疗安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予以通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当事人和全院医护人员受到教育,强化其防范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及重大医疗安全事件的意识。对于确实存在医疗过错并造成不良后果的,必须采取,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调查,妥善处理,以起到警示作用。

第十一条 重大医疗安全事件及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

一、发生或发现医疗事故、重大医疗事件应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损害后果进一步扩大。

二、发生或发现医疗事故、重大医疗事件,以及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当事医务人员必须立即报告科室主任。

三、科室主任接报告后立即向医务部(节假日向医院总值)报告。

四、医务部接报告后,在向分管院长报告的同时,与当事科室一起对该病例进行调查核实,作出初步判断,必要时封存有关的病历资料及相关物品,以备处理医疗事故或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并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情况。

五、对有可能导致医患矛盾激化,危及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以及扰乱医院工作秩序的重大事件或可能引发恶性事件者应及时向医务部(节假日向医院总值)、保卫部和110报告,同时向卫生局医政科报告。

六、发生或发现医疗事故、重大医疗事件或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后,医务部(或医院总值班)于12小时内向卫生局医政科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医疗机构名称;

(二)当事医务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专业、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国籍、就诊时间、简要诊疗经过、目前状况;

(四)医疗事故、重大医疗事件或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发生的时间、经过;

(五)采取的医疗救治措施;

(六)患方的要求;

(七)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七、医疗事故、重大医疗事件或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导致3名以上患者死亡、10名以上患者出现人身损害的,医务部/医院总值班立即向卫生局医政科报告。

报告的内容包括: 1.医疗机构名称; 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国籍、就诊或入院时间、简要诊疗经过、目前状况;

3.医疗事故、重大医疗事件或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发生的时间、经过。

八、医疗事故争议或重大医疗事件未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之日起7日内向卫生局医政科作出书面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双方当事人签定的协议书,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争议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争议等级、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

(二)协议执行计划或执行情况;

(三)医疗机构对当事医务人员的处理情况;

(四)医疗机构整改措施;

(五)对当事医务人员执业许可的处理建议;

(六)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九、医疗事故争议或重大医疗事件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确定为医疗事故,双方当事人协商或卫生行政部门调解解决的,医务部在协商(调解)解决后七日内向卫生局作出书面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二)双方当事人签定的协议书或调解书,载明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

(三)双方当事人签定的或行政调解达成的协议执行计划或执行情况;

(四)医疗机构对当事医务人员的处理情况;

(五)医疗机构整改措施;

(六)对当事医务人员执业许可的处理建议;

(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协商不成,应建议患者或其家属循法律途径解决医疗争议。

十、医疗事故争议经人民法院调解或者判决解决的,医务部自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调解书或者判决书之日起7日内向卫生局医政科作出书面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人民法院的调解书或判决书;

(二)人民法院调解书或判决书执行计划或者执行情况;

(三)医疗机构对当事医务人员的处理情况;

(四)医疗机构整改措施;

(五)对当事医务人员执业许可的处理建议;

产科医疗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7

1 纠纷发生原因

1.1 医护人员原因

1.1.1 服务态度差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除了对就医环境、医疗护理技术水平进行选择外, 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也上升为满足患者心理需要的重要因素之一。个别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表情冷漠, 言语生硬, 缺乏爱心、同情心。患者对其第一印象欠佳, 产生不信任感和戒备心理, 一旦母婴诊疗效果不佳, 患者马上迁怒于工作人员, 从而引发医疗纠纷。

1.1.2 医患间缺乏有效沟通

在进行诊疗护理过程中, 部分人员缺乏与孕产妇和家属的沟通技巧和方法, 对孕产妇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回答简单、生硬, 引起家属的反感, 同时对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焦虑、恐惧等视而不见, 未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使其不满而遭投诉。

1.1.3 责任心不强, 执行规程、制度不到位

在各种实际操作 (包括产程观察、接产、产后出血、新生儿复苏、婴儿护理等) 过程中, 若责任心不强, 就会造成观察病情不细致、病情记录不详细、母婴出现异常先兆或产程停滞等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若助产士产程观察不到位, 就会造成急产或婴儿分娩于待产床上, 甚至有造成母婴产伤的可能。另一方面是缺乏慎独精神, 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程、制度, 极易出现用错药、抱错婴儿或婴儿滑落、跌伤及婴儿沐浴水温过热导致烫伤等, 甚至危害母婴生命, 影响了两代人的身心健康, 从而引发医疗纠纷。

1.1.4 专业理论欠缺, 技术操作不熟练

产科工作的专科性特别强, 其技术要求也相当高, 尤其是医师和助产士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母婴安全。如产前估计胎儿大小和产程进展及难产的判断能力、接产技术、产后产妇的观察、新生儿的处理等, 稍有不慎就有会造成新生儿窒息、母婴产伤及产后出血等意外发生。在抢救危重患者的关键时刻, 会因技术不熟练, 临床工作经验不足而误诊错治主次不分, 不能迅速准确地配合实施抢救措施, 给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

1.1.5 医护及助产队伍的年轻化, 处理问题综合能力差

近几年来我院产科临床一线新进人员大部分为刚毕业的年轻医师、护士、助产士, 缺乏实践经验。3年以下工龄的医护人员占全科总人数的30%。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普遍缺乏与产妇家属的沟通能力, 应急抢救及特殊事件的处理能力不强, 使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甚至影响抢救的工作质量。

1.1.6 带教不严, 指导不力

某些带教老师对于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过分依赖学生, 带教中未做到放手不放眼, 觉得简单的操作学生会做, 学生操作失误或差错引起纠纷。

1.1.7 法律意识淡薄, 医疗文书记录不规范

病案是医院和医护人员行为的文字见证, 是重要的法律文书[2]。而个别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淡漠, 医疗文书记录简单应付、不及时、不全面、漏记、错记、自相矛盾、医师和护士的记录不一致甚至涂改等, 这些不规范的医疗文书都可能成为医疗纠纷时对医院不利的法律依据。

1.2 患者方面的原因

1.2.1 患者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医学发展的局限性, 目前许多疾病的诊疗效果尚未达到患者的实际需求。治疗过程中的高风险性、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 导致患者及家属有时对治疗效果和由疾病本身引起的后果难以理解而造成纠纷。

1.2.2 患者及家属的从医性不够

某些孕产妇和家属对于医护人员在入院时所告知的注意事项不重视、不遵守。如出现自动离院现象, 一旦离院后出现胎心异常、流血过多、院外分娩等异常情况, 患者反过来追究医院的责任造成纠纷。

1.2.3 对医疗收费不满意

由于高新技术不断引进, 新特药的应用, 使医疗费用的增长同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之间产生矛盾, 患者对医疗费用问题很敏感, 如果患者医疗费用未做到日结日清、收费项目填写不全甚至错误等, 也会导致纠纷发生。

医疗收费不合理或错误是医患之间矛盾的导火线, 患者住院期间不提钱啥都满意, 护士一催费就不满意引起争端。

1.2.4 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因此, 在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患者认为损害个人利益时, 则产生投诉行为。

1.2.5 患者因经济原因无理取闹

个别患者想以纠纷为借口谋求经济赔偿;也有的由于经济困难, 故意指责护士出现差错或事故, 以达到不交住院费的目的。

1.3 管理方面的原因

1.3.1 医疗安全设施不到位

建筑布局不合理, 地面光滑或有异物, 卫生间内无扶手, 光线照明不足致产妇滑到发生意外。

1.3.2 设备和药品管理不到位

未能随时保证应急状态, 也未设专人管理、检查, 在产房因找不到急救器械、药品而延误抢救时机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如产后子痫的患者抢救时, 因找不到开口器, 将会导致舌咬伤或愈后不良等造成不良后果。

2 防范措施

2.1 改善服务态度, 提倡换位思考

“生理、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心理因素对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已被医学界所公认。良好的服务态度是患者选择就医的必备条件之一, 只有满足患者心理需求才能提高住院率, 才有利于医院的发展、科室的建设。教育产科医护人员经常换位思考, 用热情的服务赢得孕产妇的满意, 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2.2 加强责任心教育, 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责任心是良好素质的根本, 增强责任心是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避免医疗纠纷产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 对产科医护人员要加强责任心教育。如通过组织法律法规学习、定期召开科务会议进行医护质量分析、典型个案讨论等多种形式, 以提高每位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增强防范差错事故发生的思想意识, 提高医疗文书书写质量, 达到减少医疗纠纷的目的。

2.3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产科医护人员和助产士除熟练掌握“三基”外, 还要精通“三专”以及产科常用药物的药理机制和使用方法。我院产科根据实际情况, 对全体人员定期进行专科知识、急救技能以及急救仪器操作规程的培训、考核, 重点培训、考核产科危重患者 (如新生儿复苏、产后大出血、子痫、羊水栓塞等) 的抢救方法及护理措施, 以达到锻炼、提高产科团队的急救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

2.4 加强医患间沟通交流, 消除纠纷隐患

医疗活动的正常开展, 有赖于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与支持, 如有产妇缺乏对分娩的正确认识, 心理承受能力差, 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心理障碍, 而导致产科并发症发生, 或因护患沟通不到位而发生纠纷。针对此不安全因素, 我院产科加强了管理, 规范产前、产时宣教, 要求护士及助产士在熟练掌握业务技术的基础上, 同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交流能力。对孕产妇及家属提出的问题, 进行耐心的解释、宣教, 诚恳地回答问题, 特别是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的疼痛、焦虑、恐惧等情况, 要给予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及耐心的指导, 以解除产妇及家属的紧张情绪,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和意外事件, 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2.5 严格带教管理

带教老师要由高年资高职称人员担任, 科室领导不定期对实习和进修人员专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了解, 评定带教老师带教效果, 带教不合格者取消带教资格。

2.6 医疗收费科学合理、公开透明

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 实行住院患者一日清单制度, 将患者每日所做的各项检查, 所用药物数量、价格清楚地告诉患者。贵重药物使用或昂贵的检查, 应取得患者同意后再用, 使患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

2.7 教育患者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遵从医师的医嘱

对医疗技术的高风险性和某些危重病的诸多不确定预后, 预先告知患者和家属以取得理解。某些特殊检查或手术时有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并发症预先告知并签字为证。

2.8 经常查找医院设施的不安全隐患并予以解决

医院后勤设备科定期对医院建筑、诊疗设备等进行检修, 以消除安全隐患, 防止患者的意外伤害所引起的纠纷发生。

2.9 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发生医疗纠纷后医院领导以及当事人要冷静、理智、客观地面对纠纷, 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 耐心地与患方接触和沟通, 尽量消除误解, 实事求是地查明真相, 找出问题, 分清责任。属于医方责任的医院要勇于承担;属于患方的无理要求, 一定要坚持原则, 坚决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产科,医疗纠纷,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仇和善.产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江苏卫生保健, 2004, (1) :67.

浅议医疗纠纷的发生及防范对策 篇8

【关键词】医疗纠纷;原因;防范与对策; 民间调解

【中图分类号】R 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40-02

1 医疗纠纷的概念:

医疗纠纷是医患双方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护理行为和结果及其原因、责任在认识上产生分歧而引发的各种争议。发生在诊断、治疗、护理以及康复的全过程,内容涉及到诊疗护理行为、结果、原因以及责任各方面,因而争议的范围相当广泛。医疗纠纷大致分为2类:一类为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二类为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1]

2 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

由于当前医疗机构和患者的自身利益的矛盾日益加剧,思想认识上的滞后,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医患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患者维权意识增强而医学又是高风险不可遇见性的等等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和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社会原因;2.医院内部因素;3,患者及其家属因素。

诸知:中华医学管理协会为进一步了解医院中医疗纠纷和侵权事件的发生状况,曾对全国326所醫院进行系统选择式问卷调查。

在一大类“社会因素”中: 63.5%的人群选择“全民法律意识提高快,自我维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88.6%的人群选择新闻媒体炒作,制造轰动效应,鼓动和诱导了病人家属。34.77%的人群选择由于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病人自付比例增加而引发。

在二大类“医院内部因素”中: 49.5%的人群选择认为医生服务态度差。29.6%的人群选择医生的服务质量差,技术水平差。31.1%的人群认为医院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在三大类“患者及其家属因素”中: 93.8%人群选择由于病人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医疗结果期望过高。51.5%的人不群认为希望少缴费。37.6%人群选择对治疗不满意。49.5%人群选择因患者或家属无理取闹引发纠纷。[2]

综合以上信息:医疗纠纷的产生可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由于病人或家属缺乏医疗知识在自愿选择方案或医生时可能都不是治疗其病情的最佳方案和人选)。

2)对现行的医疗纠纷处理机构不信任。

鉴定——公信度不高。

诉讼——成本高、复杂。

调解——由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普遍缺乏信任(认为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3)医疗及护理服务质量低下,某些医疗环节的缺失。

4)经济学的选择:成本低、效率高总是人们的最优选择。

5)社会舆论过度的同情患者,媒体炒作。

6)现代医学局限性及其治疗结果的不可预见性。

7)半职业及其职业医闹的参与和鼓动。

3 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对策:

3.1 强化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和意识,注重沟通交流。

患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作为医务人员首先必须突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医德规范,加强道德自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树立和强化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在医疗行为中,注重沟通交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该说的一定要说,不说的一定不说。必须掌握医疗先知的技巧。有效疗沟通不仅反映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同时也反映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综合分析能力。

3.2 加强培训学习,规范诊疗行为及医德行为。

医学知识博大精深,医生的职业是终身的职业。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更要以精湛的技术、高质量的护理和服务水准赢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因此必须掌握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重点抓好在职教育,搞好岗位培训。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职称,以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工作能力等方面,制定统一的培训规划,定期考核,达到相应职称标准。同时,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抓住一切机会丰富和提高自己,适应现代医院的需要。规范诊疗行为,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十二项核心制度,以保证医疗服务的规范。其次要从教育、制度、惩处等多方面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通过长效机制建立,如建立员工职业道德手册,加大医德医风考核,药品使用异常情况检测通报等制度,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诊疗秩序和环境。[3]

3.3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临床医疗和法学是两个专业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医务人员懂医不懂法,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不甚了解,在日常工作中,法律意识淡漠,不严格按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进行检查和治疗,直至出现差错,产生纠纷,才体会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此外,也应对病员开展法制教育,提倡就医道德,医疗单位是公共场所,有其正常的医疗秩序,是不容任意破坏的。医务人员除了职业上的特殊性以外,他们与其他公民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同样有自身合法权益要受到法律保护。

医务人员应增强法律意识,健全并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进一步健全并落实医院的“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贯彻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做到依法执业,行为规范。明确医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自觉守法,维护医护人员自身的正当利益。

3.4 重视民间调节在医疗纠纷中的作用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纠纷解决有3种方式:即协商、行政调解以及诉讼。然而现实医疗纠纷中,由于医疗行为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因而纠纷发生后患者很难发现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失,而医务人员为了避免承担责任,常常隐瞒不当的医疗行为。在这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形下,协商解决极有可能导致2种结果:一是患者不明真实信息而无法得到合理赔偿;二是患者方因不明真实原因而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采取极端方法,迫使医方承担责任。此外,协商解决还容易成为卫生行政部门监管的死角。如果医方本身认为医疗行为的确存在过失或者有可能构成医疗事故,那么医方可能更愿意采取协商方式解决纠纷,以避免对医院名誉的影响和来自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罚。[4]

民间调解医疗纠纷的相关法律已经存在。在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2002年司法部通过的《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中都肯定了医疗纠纷民间调解的合法性。此外,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文件也明确规定了医疗纠纷民间调节机构的合法地位。如2004北京卫生局《关于北京市实施医疗责任保险的意见》明确规定:2005年1月1日起北京所有非营利性医院开始统一实施医疗责任保险,在医疗纠纷发生后,由保险公司委托的调处中心出面调解医疗纠纷。再如宁波市政府在2008年3月施行的《宁波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设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专门解决医疗纠纷。

《条例》针对医疗事故的解决方法显然并不适用于所有医疗纠纷。医疗纠纷范围的广泛性要求灵活多样的解决方法,独立民间机构介入调解解决医疗纠纷是非常必要的。

独立民间机构介入有利于医疗纠纷的顺利解决。独立民间机构具有非官方,中立的特点,因此在解决纠纷时其解决方式,结果更容易被双方接受。在目前医疗信息严重不对称、医患双方地位不对等、医患关系紧张而医疗事故又无法进行“中立鉴定”的情况下,对医疗纠纷的解决而言,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出路。[5]

3.5 加强服务质量监控,制定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接受社会监督。

医院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纳入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在加强服务质量监控的同时,可设立社会监督电话或意见箱,指派专人管理,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公开透明各项制度。定期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制定防范医疗事故和处理医疗事故预案。在防范医疗事故预案中要明确领导机构和承担具体工作的相关部门,分别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针对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医疗质量、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等因素制定各项预防措施;在处理医疗事故预案中也要明确领导机构和承担具体工作的相关部门,明确医疗纠纷发生后各部门的职责和应采取的措施。

综上而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遵守医德规范,加强业务学习,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强化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杜绝行为缺失,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群众认可的和谐医患关系,事关医院可持续发展大局,也是党和政府形象的具体体现,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 周院生,医疗纠纷和医患关系概述.医疗纠纷,2009,9:1—2.

[2] 杜海岚,全国326所医院调查:医疗纠纷发生率高达98%.法制日报,2002年2月21日.

[3] 王亞萍,建和谐医患关系,促医院持续发展.中国医学创新,2008,11(32):63.

[4] 沈慧,浅谈医疗纠纷的协商解决[J].现代医院,2006,2(6):107—109.

上一篇:免费扶贫手册下一篇:神奇的探险之旅作文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