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启示

2024-08-12

医疗纠纷启示(共8篇)

医疗纠纷启示 篇1

澳大利亚医疗保险制度的启示

1984年2月以来,澳大利亚建立了全民健康保险制度。通过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和各洲的卫生计划,全体澳大利亚人民均可享有医疗服务保险,获得公立医院的免费服务。

一、基金的来源

全民健康保险基金一部分来源于1.5%收入税,占20%,其余80%来源于政府的拨款。目前个人收入税务比例为:年收入在5万元澳币以内为1.5%;年收入在5万元澳币以上的部分为2.5%(不参加私立保险者);收入低于一定标准者免征健康保险收入税。

私立健康保险是全民健康保险的重要补充,其保险基金来源由个人缴纳。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并扶持私立健康保险:(1)1997年7月起凡未买私立健康保险者,年收入在5万元澳币以上的部分要缴2.5%的收入税。(2)1999年1月份起买私立健康保险者,政府可帮助缴30%的保费。

(3)1995年起私立保险可支付全民健康保险自付25%部分。现推行一种终身健康保险,30岁前购买者,保费少缴,而且一直是按比标准缴纳;30岁以后购买者按标准每岁要增加2%缴纳保费。通过一系列扶持私立健康保险政策出台后,澳大利亚2001年44.9%的人有私立健康保险。

二、健康保险的待遇

享受全民健康保险者的范围是:凡澳大利亚公民、永久居民身份和合法居住身份的人,每人都持一张Medicare医疗卡,均可在公立医院住院治疗,公共医疗费用支出占总医疗费用72%,个人自付比例约16.6%。购买私立健康保险者,住公立医疗机构需个人支付的部分(如住单人病房等费用),在私立医院的住院费、伙食费、牙科、理疗、家庭护理、整容等费用均由私立健康保险公司支付。如一年未使用私立健康保险基金者,可获得奖励。

三、医疗费结算办法

澳大利亚私立保险实行的DRG付费办法。许多州对公立医疗机构经费划拨也依据DRG系统,比我国使用的ICD-9或ICD-10国际疾病分类法简单,用于付费更合理,更方便。澳大利亚使用DRG付费办法近20年,平均每年医疗费增幅在8.6%左右。

四、医疗行为规范措施

澳大利亚政府为了规范医院行为,正在进一步完善临床指南,其内容是:第一,规定患什么疾病找什么人(找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看病;第二,规定患什么疾病应该做哪些检查,不应该做哪些检查;第三,规定患什么疾病应该做哪些治疗,不应该做哪些治疗。用临床指南规范医院的医疗行为。

五、认识和体会

1、扩大参保覆盖面是降低医保风险的重要措施。澳大利亚与我国国情及经济基础不一样,因此所实施的医保模式也不一样。澳大利亚人口少,经济基础好,实行的是全民健康保险,我国实行的是职工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人群参保率低,相对而言,道德风险增加,基金抗风险能

力也相应减弱。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正在积极主张扩大医保的覆盖面。如镇江市基本医疗保险向全民开放,并推行学生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等,其目的就是提高人群参保率,降低医保道德风险,提高医保抗风险能力,使医保能够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2、在确保政府对医院补偿到位的前提下,管理的重点应放在规范医疗保险供方行为上,澳大利亚公立医院是政府所有,其医院医护人员均为政府雇员,医院建设和个人工资均为政府拨款。这种机制相对医院而言,医院不会担心没有资金,但也有弊端,医院缺乏成本意识,资金的有效利用受到影响,医院与医院之间也缺乏竞争机制。我们国家对医院的投入不足,政府应该对医院加大投入。同时抓好两件事:第一,着手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以便医院在检查、诊断和治疗疾病时有规范文件可依。医疗保险机构便于监督、检查。第二,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大病到医院,小病到社区。小病或亚急性疾病到基层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这既方便职工就医,也减少在大医院住院天数,随着住院天数的减少,医疗费用也可适当下降,同时减少院内感染和并发症发生。

3、在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上应不断改进和完善。按病种付费是医疗费结算办法中一种较理想的付费方式。我们可学习和借鉴DRG病种付费体系,有条件时可以应用该付费体系,实行病种管理,待积累数据,取得经验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到位后,可以逐步扩大病种付费的范围,减少总控在结算办法中的比重,使结算办法逐步趋于科学、合理。同时利用DRG系统评估医疗服务系统,确定医院专科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利用DRG系统确定财政对医院的投入拨款。

4、重视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在医疗保险中非常重要,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合理医疗服务界定,费用结算,政策调整,财政投入都离不开正确详细的数据,在医疗保险领域应尽快做好医疗保险信息数据的标准化工作。医疗保险管理部门要做好数据采集、分析、利用工作。

5、重视健康教育,减少医疗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大力开展政策宣传,开展健康教育,出版就医指南,开展中介服务,开设咨询热线。让患者充分了解健康就医知识,促进健康、避免不必要医疗,减少医疗费用开支。

稿件来源:中国医疗保险信息网

医疗纠纷启示 篇2

关键词:医疗纠纷,处理,防范措施

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因医疗过错、违约而导致的医疗损害赔偿及医疗合同违约等纠纷。本文通过对美国和日本医疗纠纷的特点、医疗责任保险、医疗纠纷范防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对我国医疗体制建设的建议,以期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形成良性的医患关系。

1美日两国的医疗纠纷特点比较

日本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偏低,医疗纠纷恶性暴力事件也很少见[1]。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医疗卫生行业逐渐走向市场化、商业化,医患关系也由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转变为商业关系,出于盈利的目的和对经济的追求,医生在这之间充当的就是“商人”的角色,患者对医疗过失的行为失去了信心。一方面,人们通过各种新闻报道得知部分患者在医疗诉讼获胜而得到巨额赔偿金的案例,于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不断激增[2]。同时期律师行业进一步商业化,律师鼓励人们诉讼维权,因为他们可以获利。另外,虽然美国人获得医疗保险有很多的途径,但是有大约15.00%的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他们只有在遭受很重疾病的时候才去医院就诊,这时面对严重的病情,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因此极易引发医疗纠纷。由于美国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善,所以公民基本都是通过诉讼解决医疗赔偿,八成以上的医疗纠纷是通过调解解决的。

2美日两国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美国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保障范围比较广泛,而且法庭对医疗事故赔偿责任的判决主要以是否具有侵权行为作为依据。美国的所有医院的医生都参加了“医疗责任险”,因此在发生事故时,他们都愿意依法解决。在出现医疗过失与赔偿的医疗纠纷时,私立医院由当事医生负责;而公立医院的医生,其医疗赔偿由医院和保险公司承担;保险公司会承担所有途径解决的医疗纠纷赔偿。据统计,从1991-2003年,美国平均每件医疗责任案件的赔偿金额是之前的2倍。在美国的所有地区中,有17个州的医疗责任险保费激增,25个州增幅较明显,只有少数几个州涨幅波动不大。目前,美国的医疗纠纷赔偿约达45亿美元。由于增速过快,导致医疗责任投保费也激增。有报道称,1991-2013年,医生们只得采取防御性医疗措施来应对医疗责任诉讼及医疗责任投保费大幅上升的情况。据统计,防御性医疗措施导致全国医疗卫生系统的支出增加了700~1 260亿美元。相关调查显示,出于担忧职业风险及医疗责任投诉,在美国,有将近1/12的医生不愿意当产科医生,很多产科和妇科的医生由于很多种原因变更执业内容,这里面就包括医疗责任投保费用过高。超过65.00%的神经外科的医生不敢再为儿童做手术,超过50.00%的整形外科的医生不敢再做高风险的手术。1973年,日本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正式被确立。截至目前,日本医师协会和对日本医生赔偿责任进行保险的公司并未对外公布实施该制度以来处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数量。不过研究人员根据日本医师协会统计来分析,每年医务人员赔偿的纠纷数量不到1例。

3美日两国的医疗纠纷的防范措施

预防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是全世界医疗卫生行业十分关注的问题,美日两国也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日本的医院管理十分精细、医疗保险体系和医疗纠纷处理制度相对也比较完善,这些都有助于其处理医疗纠纷。日本在医疗纠纷处理方面大致可总结为三个方面:(1)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日本的医务人员能够做到与患者及家属耐心地沟通,在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同时也获得了患者对其工作的支持。适度的心理辅导不仅可以使患者以正确的心态正视自己的病情,也加强了医患合作,使患者与家属更加愿意配合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从而大大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2)建立有效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日本的医疗责任保险分为两个:针对医生的执业险种主要是指日本医师协会(JMA)在1973年确立的医疗责任保险,它是一个介于第三方机构,也就是医疗责任审查这个委员会,该项措施的实施在缓解日本医疗纠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3)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医疗纠纷的赔偿金额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在日本解决这个问题有3种途径。1通过法院调解、诉讼:医疗纠纷追究的主要类型为民事责任,但是重大的医疗事故可以追究刑事责任,日本对医疗事故的刑事处罚规定为:处5年以下监禁或者并处4 460美元以下罚款;2通过医院跟患者之间:主要针对比较简单的纠纷案件;3通过日本医师协会解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日本大约90.00%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解决,可以避免医患矛盾的激化。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尝试使用替代性纠纷解决,以缓解日益严重的医疗纠纷。1974年,要求在解决医疗纠纷的时候要先考虑诉讼外解决的方式,但并不强制患者的选择,因此施行效果不佳,紧随密歇根州之后,美国25个州也相继立法。目前美国的医疗纠纷诉讼外解决已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1997年由美国仲裁协会(AAA)、美国律师协会(A BA)、美国医学会(AMA)三大组织联合发起成立了医疗纠纷解决委员会(Commission on Health Care Dispute Resolution,CHCDR),在1998年7月27日提交了一份报告,同时被三家机构采纳并作为一项政策[3]。报告还推荐了一系列的替代性的解决方式,更加快速地并且公正地处理医疗纠纷,缓和医患矛盾。

4我国医疗纠纷现状及美日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1我国医疗纠纷的现状及特点近年来,我国许多医院都注重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积极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疗水平也普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行业水平的提高更加寄予厚望,因而医患关系就变得更加敏感,医疗纠纷也呈现出新特点:(1)数量逐年增多;(2)院方败诉的案例逐渐增多;(3)赔偿金额数目逐渐增多;(4)处理困难逐渐增大;(5)社会影响逐渐增大。中国平均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大概1 000万件。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医疗纠纷的发生中,有患者家属采取比较极端、不理智的暴力的解决方法去处理纠纷案件,双方应通过正规途径(法院、人民调解),达到院方、患者的和解。

4.2美日两国处理医疗纠纷相关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2.1我国医疗纠纷处理法律架构急待健全中、日、美在法律制度、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加之一些定义不清的概念,所以在对比美日两国的医疗纠纷处理方法时,往往达不成一个共识,实际上中、日、美三国在医疗纠纷处理上还是有许多共同点,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借鉴他国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优秀经验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近年来,我国《侵权责任法》已经正式发布,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接近完善,一系列的举措都体现了我国对医疗纠纷的重视。为了医疗纠纷防范的立法层面有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4]。

4.2.2加强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医护人员是在前线工作的人员,首先接触的是患者本身,所以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可以控制以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有利于医患和谐相处。因此,应该加强医护人员的素质教育,改变只注重提高业务水平的观念,以前,我国的医疗行业服务意识不足,导致医生的地位可能比患者高,是患者觉得自己比医生低一点,使患者始终没有得到被服务的感觉,所以这种关系导致治疗结果没有达到预期,会使患者感到自己受骗,为医疗纠纷的发生埋下了祸根。日本在医疗服务各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并且应该努力去实践,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4.2.3借鉴“监察人”制度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医疗纠纷解决机制近年来,我国卫计委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医院的内部管理,有效的减少了医疗纠纷的产生。如何可持续的推动医院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我们正在借鉴美国医院管理中采取的“监察人”制度,不仅可以解决纠纷,也可以起到防范作用,还要从患者的角度来观察医院运行中存在的那些问题,与我国的制度还是有着区别,但是却能更好地反映问题本质。此外,“监察人”制度有利于利用社会资源改进医院管理。到目前为止,我国出台的《侵权责任法》是针对医疗纠纷产生的赔偿适用的法律法规。我们还要进一步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工作理念和健全的管理制度,使之在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中能成为有效的后盾。

5小结

美日两国在处理医疗纠纷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我们更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真正做到医患之间友好相处、相互理解,使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绮莉.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论争与评价[J].北京:经济研究参考,2013(59):32-39.

[2]李昌超,吕中伟.美国医疗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研析[J].北京:医院院长论坛,2013(1):55-62.

[3]邝琼芬.美国医疗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研究[J].前沿,2013(4):56-57.

医疗纠纷启示 篇3

【摘要】近年来,为缓解日趋尖锐的医患矛盾,湖南省各地市积极进行着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模式的探索,主要包括“行政主导”型、“双机制”型两种模式。各地的医调委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调解模式的探索与完善还需在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和谐互补以及医调委的中立性和公正性保障方面继续努力。

【关键词】人民调解;模式

本文为2014年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人民调解调处医患冲突的作用研究”(13YBB167)研究成果。

医疗纠纷的人民调解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对医疗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医疗纠纷的活动。在医疗纠纷领域引入人民调解机制,是近年来各地人民调解机制和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新举措。

2012年10月颁布的《湖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全省要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医疗机构所在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设立专门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不得收取任何费用。随后,长沙、郴州、益阳、邵阳、怀化等多地都相继建立了各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时各地也在医调委的运行模式方面进行着探索。

一、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实践模式——以湖南为例

从目前的调研情况来看,湖南省内各地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模式大致可以归为两大类,分别为“行政主导”型和“双机制”型。

1.“行政主导”型

“行政主导”型模式,是指由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没有保险公司参与的情况下,全权负责案件受理、调解工作的模式。由于医调委的工作运行及人员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所以称之为“行政主导”型。目前,长沙市、益阳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的运行模式就属于这种。

以益阳市为例,益阳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与2014年成立,目前已选派聘请7名专业人士作为专职调解员负责中心的日常工作,还聘请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基层司法行政人员等25人为兼职人民调解员。为增强公信力,确保医调委调解纠纷的公平性、专业性、规范性,益阳市医调委组建了由332名法学、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库,负责对疑难复杂纠纷提供法律咨询,对医疗事故或过错过失责任进行专家评议,提供医学咨询意见。在医调委的经费方面,益阳市明确要求各级将等纳入财政预算。2015年市医调委经费经追加达50万。

为确保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依法、规范运行,2015年益阳市人民政府审议通过《益阳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试行办法》,同时,确立了医疗纠纷治理联动机制。一旦发生纠纷,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应及时赶赴现场,与医方一道做好医患双方稳控工作,医调中心工作人员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取证,及时疏导,引导当事人转入市医调中心接受调解,患方所在地人民政府必须及时派出相关人员参与处置,患方所在村支委负责人必须到现场做好解释工作,劝导当事人进入医调中心接受调解。此外,益阳市确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规定医疗纠纷发生后,原则上应当到医调中心进行调处。赔偿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可由医疗机构与患方协商解决,赔偿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医调中心组织专家评定的意见进行调解。自益阳市医调委成立以来,接受案件80余件,超过90%的纠纷已调解成功,诉求金额1300余万,最终赔付金额390余万。

2.“双机制”型

所谓“双机制”型模式,是指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和医疗责任理赔处置机制相结合的一种调处医疗纠纷的模式。目前,湖南省采取这种模式的包括郴州、邵阳、怀化等地。

以郴州为例,郴州市于2010年9月成立了专门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中心,运行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为提高化解医疗风险能力,郴州市在全省市州中率先推行医疗责任保险。2012年,市卫生局委托保险经纪公司组织专家进行保险条款的设计后,向二十余家财产险公司发出了竞争性谈判,最终确定4家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为郴州市内的医疗机构提供医疗风险保障。目前,医疗责任保险的覆盖率在二级及以上医院达到了95%,在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诊所和村卫生室的覆盖率也达到60%。2015年全年郴州市参加医责险统保项目的医疗机构达到1907家。

在郴州模式中,医调中心和保险经纪公司负责组建的郴州市医疗责任保险赔偿处理中心(以下简称“赔处中心”),全程参与医调中心或其他人民调解组织的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并负责医疗责任保险的理赔工作。对事实清楚,法律责任明确,属于保险责任范围的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和解金额(即保险赔偿金额)在1万元(含)以下的案件,依据保险合同授权,医疗机构可以在授权权限内与患者签署和解赔偿协议。医患双方和解金额在2万元(含)以下的案件医调中心的人民调解员可以在授权权限内自主主导医患双方达成和解赔偿(补偿)协议。赔处中心接到调解协议等材料后向保险公司出具保险赔款支付通知单,最后由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赔款。估计赔偿超过2万元的保险事故赔偿案件应提请赔处中心召开医疗责任保险赔案评鉴委员会,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定性、定责、定损并做出赔偿决定;调解员根据赔偿决定进行调解。医疗纠纷当事人签署调解协议,承保的保险公司根据评鉴会意见、赔偿决定、调解协议及其他证明材料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支付保险赔偿金。2015年郴州医调委接受报案315起,已调解结案241起,调解赔付总金额达到995.69万元。

二、湖南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实践模式的启示

1.医调模式的探索应趋向效率与公平的和谐互补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模式的探索对各地政府而言,都是一次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尝试。是否选择人民调解模式,选择何种调解模式,这都需要政府进行一番价值考量。“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用来解决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紧迫问题,并在强大的政策惯性下被用来解决其它社会问题。考察目前湖南省的几种人民调解模式,就不难发现这一点。比如,益阳为代表的“行政主导”型模式,无论是医疗纠纷治理联动机制还是人民调解的所涉金额划定,都体现了一个目的——高效解决纠纷。实践中,不少患方因不愿走司法程序,适当调整了赔偿诉求金额,最终医疗纠纷得以快速解决。但医患纠纷不同于其他纠纷,于医患双方,纠纷的解决关系到切身利益,不求从中获利,但求公平对待。益阳模式虽体现了高效,但不排除这种高效的实现,是部分患方选择妥协的结果。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很可能导致患者在利益权衡之下,放弃这种维权方式,而选择对自己而言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甚至是非法的途径。可见,由于医疗纠纷的特殊性,人民调解模式在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取向方面必须慎重思量。不能单一进行线性选择,而必须考虑二者的和谐互补。以郴州为代表的“双机制”型模式,因为引入了强制医责险统保制度,将医疗风险转移到了保险机构,并加上第三方保险经纪公司的参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方的不安全感。在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和谐互补方面上,有着重要的借鉴的意义。目前,益阳市也在计划引入强制医责险统保制度,逐步完善医疗纠纷的人民调剂模式。

2.医调模式的完善需要保障医调委的中立性和公正性

不管是何种模式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都主张“医调委”的独立第三方地位。但实践中,这种“独立性”常常遭到质疑。首先,虽然医调委与政府机关没有隶属关系,当地司法行政机关只是负责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但實际工作中,这种“指导”有时却变成了“干涉”。例如就曾有政府官员要求医调委调解过程中多赔钱的情况。在少数地区,医调委的负责人甚至都是由当地司法机关领导兼任的,如此设置使医调委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有所降低。其次,尽管部分地区在处理医疗纠纷方面设立了医调委和赔处中心,但存在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情况,例如郴州和邵阳。虽然这可能是出于经费或运行方面的考虑,这些人员也只是由保险经纪公司聘请,与保险公司没有关系,但对于患方而言,难免因为“裁判员和运动员是一家”的想法,从而对调解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可见,医调委的中立性和公正性的实现还需要实践者依靠更大智慧加以思虑。只有这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医疗纠纷启示 篇4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公民福利待遇和增进社会公平,针对各自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它不但促进了欧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还推动了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本文总结回顾了这些国家具体措施和方法,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救助;启示

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处于探索攻坚阶段,如何完善居民医保,如何规范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如何创建多元化的医疗保险形式和医疗支付方式,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是当前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改革实践时间较长,效果总体较好,值得我国借鉴。

一.欧洲典型国家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简析

近年来,欧洲各国普遍出现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的现象,在欧债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的背景下,无疑会加大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瑞士等欧洲发达国家对其本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采取政府干预、控制成本、限制药品价格、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患者自付比例等具体措施。在此,笔者简析欧洲典型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以以德国和英国为实例。

(一)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并且始终坚持推行强制性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目前,德国的医疗保险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私人医疗保险和法定医疗保险。私人医疗保险的对象是公共服务行业中享受政府医疗补贴的就业者(主要包括军人、政府公务员、司法人员等)以及月税前收入高于法定义务标准的雇员。法定医疗保险的对象是月收入低于法定义务标准的雇员、失业人员、义务兵、退休人员、无固定收入的雇员及配偶子女、农民及大学生等社会群体。其医保制度以社会健康保险为主、辅之以商业保险,据统计,德国整个健康保险制度为其99.8 %的人口提供了医疗保障。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统一制度,分散管理,鼓励竞争的管理体制。其卫生管理体制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由联邦政府的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卫生管理;其二是各个地方州的卫生部门负责各地的医院建设、药品招标和监督管理;其三是地方州一下政府级别共成立500个个卫生局负责公共的医疗问题。

(二)英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国家保健服务制是英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它的建立依据是1946年的国民医疗保健服务法,并于1948年开始实行全民医疗。英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凡居住在英国的人,不需要取得保险资格就可以享受各种医疗保健服务,所有费用均由政府承担。英国医疗体系开始是全民免费的,后来为了节约开支和减少浪费,就规定每位病人取药时要交处方费,即便如此,大部分医药费用仍由政府财政提供。

在英国,国家财政预算在卫生保健方面的投入占卫生经费的90%以上。卫生保健的管理是以社区保健作为基础和重点,并由政府控制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及分配。其医保机构分为三级:中央卫生与社会保障部、大区和小区,其卫生管理区域与行政区划并非完全一致,而是依据各地区的地理特点、经济水平及卫生服务基础情况。二.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简析

美国的医疗保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由政府承办,包括医疗救助制度和医疗照顾制度。商业医疗保险则主要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以营利为目的,并投保人自愿选择保险项目,并自愿交纳相应的医疗保险费,因此也叫自愿保险。在美国没有全面的国家疾病保险制度,74%的私营企业雇员和80%以上的国家公务员都没有受到社会医疗保险的保护,而是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制度。其特征主要表现为:①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签订合同,规定好各自需要履行的权利和义务。②商业保险由参保人自愿投保,共同分担由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③保险机构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开展业务。美国这种商业保险的优点是:参保自由,灵活多样。有钱买高档的,没钱买低档的,适合多层次需求。而美国政府医疗保险体系的受益人数不足五分之一,只有7500万人左右,其覆盖人群比较有限,因此政府的财政经济负担很轻。三.欧美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借鉴与启示

每个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都是根据其国情而逐步确立起来的,并且各有其优缺点。尤其是以德国、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其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时间较早,发展改革时间较长,都大幅提高了其区民整体素质。因此,吸收欧美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成功方面,借以推进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加大对医疗保险资金征缴,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

我国人口规模众多,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因此,由政府全额为居民医疗费用买单是不切实际的。如果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参与是可以逐步解决全民医保问题的。笔者认为,首先要善税收政策,加大税收征缴的力度。税收征收部门要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医疗费用,并确保所有的所有制企业都要为其公司雇员缴纳足够的医疗保险资金。大力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改革要有步骤有次序的推进,可以按照先经济发达地区,再经济落后地区;先正规就业人群,后非正规就业人群,再次非就业人群;或者先城镇再农村的方式逐步推进。

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提倡社会资本参与,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当前我国的医疗救助主要对象是特困人群,而低收入人群覆盖面较低,因此,我国必须提倡多种医保筹资方式,最终目标是建立由政府和其他多种社会力量,由企业、慈善机构、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等共同编制社会保障安全网。

(二)扶持各类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

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医疗保险制度可以看出,其解决全民医保问题在很大程度是依赖商业保险的快速发展,而当前我国的医保体系是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导的,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商业保险的作用。因此,我国医保改革要大力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公司,使得公共和私人健康保险计划交织在一起,共同解决全民医保的巨额费用。笔者认为,在推动和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上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从财政税收等政策方面扶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其二是明确界定划分商业医疗保险的范围,补充医疗保险交给商业医疗保险经营。

(三)选择合适的医疗支付方式,完善医疗保险法制建设

根据美国和德国的医疗改革经验和实践,可以看出选择一个合适的医疗支付方式不仅能够比较有效的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还能控制住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美国的管理式医疗支付方式。管理式医疗支付方式的核心做法是采取包干给医疗服务供方的定额付费方式,而不是传统的按服务项目收费方式。这样既建立了对医院、医务人员及其它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激励机制,又有序的遵循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在规律和根本宗旨,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使医疗保险更好的发挥其效果和实际意义。笔者认为,这种支付方式值得我国借鉴。另外,美国、德国和英国的医疗保险法制建设也值得我国借鉴。医疗保险立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规范内容、支付政策、筹资机制和医疗服务利用的政策有失理性。笔者认为,我国在现阶段的医保改革中应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法制建设,尤其要加大反欺诈法律的建设力度。参考文献:

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 篇5

为认真贯彻执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质量,积极防范、正确处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保障医疗安全,维护病员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及医院的正常医疗工作秩序,特制定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如下:

一、医疗纠纷、事故的防范: ㈠、人人重视,全员防范。

保障医疗安全是做好医疗工作的基础,全体医务人员要高度重视医疗安全,时刻绷紧医疗安全这根弦,在医疗活动中,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认真学习人文文化,时刻关爱病人,积极防范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

㈡、健全组织,落实责任。

健全院、科二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负责监控全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为院级质量管理组织,成员由院领导、医务科、护理部、院内感染管理科及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护士长组成。下设医务科、护理部、院内感染管理科三个质量监控、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各自负责所辖范围内的质量控制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科室质量管理小组为科室级质量管理组织,成员由科室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副护士长等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本科室的质量控制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

㈢、明确质量控制范围,加强质量、安全监控。各职能科室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及

质控标准对所辖科室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进行质控。

1、有关职能科室所辖业务科室及质控内容:

医务科:临床科室、特殊治疗科室及医技科室、各门诊工作的医疗工作质量及安全,全院病案书写质量等。

护理部:全院各科室的护理工作质量及安全。

院内感染管理科: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质量及安全。

行政、总务等后勤供应科室:全院医疗仪器设备及一次性医疗用品购进质量,仪器设备的检查、保养工作及运行质量以及全院各科室的物资供应及水、电、暖和室内设施的检修、保养、管理等工作和运行质量。

2、质量控制要求:

各职能科室要每月进行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检查;每季度对所辖科室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每季度分管副院长主持召开一次由职能科室及所辖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会议,汇总、分析、反馈季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各职能科室要认真做好月、季度检查情况及季度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会议记录。

医务科、护理部、院内感染管理科定期进行业务知识、卫生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安全有关知识考试,每季度进行一次有关技术操作考核。

㈣、警钟常鸣,不断强化全体医护人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医院每季度召开一次由院级领导及科室主任、护士长参加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分析会议,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技术培训及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会议精神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在科务会上认

真、及时、全面传达。做到人人到会,全面掌握,不断增强医务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

㈤、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医院按工作需求选派部分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学习深造,安排业务技术水平较高、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参加省及国家级技术培训。学习培训返院后,至少进行一次业务专题讲座,医院每周安排一次全院性业务讲课,以提高各个层次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㈥、加强科室防范,制定有关管理措施。

1、在医院医疗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各科室应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具体防范措施。

2、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负责人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会议,通报科室月质量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工作人员落实规章制度情况,共同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原因,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认真吸取教训。

㈦、注意发现、积极消除医疗纠纷、事故隐患。每位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不仅要按照要求、保证质量做好工作,同时要严密观察每位病人的言行举止及思想变化,注意查找医疗纠纷、事故苗头或隐患,一旦发现医疗纠纷、事故苗头或隐患,医师(医、药、护、技)要向护士长、科室主任逐级上报,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医疗纠纷、事故苗头或隐患,维护医疗安全。

㈧、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

在处理医疗纠纷、事故的同时,医院将对存在的问题或不足,逐项健全有关制度,完善管理措施。

㈨、严格制度,一视同仁。

凡医务人员发生医疗纠纷、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不论职务、职称高低,均严格按照预案进行处理。

二、医疗纠纷、事故的处理:

医疗纠纷、事故由医务科、护理部接待处理(节假日由医院总值班负责),必要时相关职能科室、责任科室及责任人均要参加。

㈠、医疗纠纷的处理:

因服务态度等非医疗行为引起的医疗纠纷后,科室应认真向患者讲明有关情况,解释有关问题,做好医疗纠纷处理记录(包括病人或家属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纠纷原因、处理结果等),并将处理经过以书面材料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因纠纷影响工作人员人身安全或科室工作时,要立即报医院保卫科。

各科室发生的医疗纠纷应尽量在科室内解决,处理纠纷时科室无权减免住院费用和有关检查、治疗等费用,确有必要者应上报院领导审批。

㈡、行为过失及医疗事故争议的处理: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医疗过失行为或发现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发生医疗事故时,应当立即向责任医师、科室主任(负责人)报告,科室主任应及时向有关职能科室汇报,并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避免发生损害或防止损害后果扩大,减轻损害程度,同时安排专人保存好有关原始资料(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因输液、输血、注射、服药等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要对现场实物封存保留,以备检查)。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应及时了解事情发生经过,并组织讨论以明确性质,参加讨论人数应多于科室人数二

分之一,当事人必须参加。

医务科、护理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分管副院长,并组织有关力量加强补救措施,同时接手封存有关病历资料及相关物品,保卫科维护工作秩序,组织人员对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件进行调查核实,尽快得出初步结论,是医疗事故即按照医疗事故赔偿有关条款与病人或家属协商处理,或双方申请市卫生局进行调解,或通过民事诉讼途径处理,若不能确定事件性质,医院应及时召开医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会议,研究讨论确定性质、等级,并提出处理意见。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有关职能科室应通知病人或家属,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不承担赔偿责任。若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有关职能科室应建议病人或家属向市卫生局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各科室发生的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必须于6小时内以书面形式报告相应职能部门。

报告内容应包括:患者姓名、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事件详细经过、发生原因、性质、等级、采取的补救措施、对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和当事人的处理意见、应当吸取的教训。当事人应写出书面检查与科室“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报告”一起上交相应职能部门。

当事人书面检查内容包括:事件的发生过程、在诊疗过程存在的不足、对事件的认识、应吸取的教训等。

对发生的医疗事故,医务科、护理部要按照规定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事故处理结束后,应将鉴定委员会鉴定材料及个人检查材料归入个人医疗技术档案。

三、医疗纠纷的处罚:

科室发生责任医疗纠纷,根据情节轻重扣主要责任人人民

币100-500元,扣科室负责人50-200元,涉及经济赔偿的责任人承担赔偿数额的30%(如因服务态度问题或责任心不强故意造成的,其赔偿费用由责任人全部承担)。

四、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的处罚:

㈠、对发生医疗过失行为或造成医疗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医院分别给予下列处罚:

1、行政处分:

一级医疗事故: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二级医疗事故:降级、降职、撤职。三级医疗事故:记过、降级、降职。四级医疗事故:记过、警告。

发生医疗过失行为未造成其它损害:警告。

2、经济处罚:

一级医疗事故:下岗3个月,个人承担赔偿费用的30%(最多不超过一万元)。

二级医疗事故:下岗2个月,个人承担赔偿费用的30%(最多不超过一万元)。

三级医疗事故:下岗1个月,个人承担赔偿费用的30%(最多不超过一万元)。

四级医疗事故涉及赔偿的医疗过失行为的赔偿费:个人承担赔偿费用的30%(最多不超过一万元)。

㈡、次要责任人及其他人员的处罚:

1、次要责任人按照医疗事故等级给降低一个等级处罚。

2、其他人员按照责任大小给予相应处理。㈢、其它处罚:

1、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罚。

2、触犯法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发生医疗事故科室及科室负责人当年不能评先选优,根据事故等级科室承担赔偿费用的30%(最多不超过三万元)。

4、事故主要、次要责任人年终考核当年不能评先选优。

五、其它管理规定:

㈠、医院坚决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保卫科工作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随时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当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应立即前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否则每次扣责任人人民币300元,导致不良后果者,一切责任由责任人承担。

发生医疗纠纷、事故争议后,责任人及科室负责人要积极参加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因病人或家属无理取闹,使医务人员受到伤害的,医院将酌情给予经济补偿。

㈡、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接到发生医疗事故或医疗过失行为报告后,要立即向院领导汇报并积极采取措施处理,否则每次扣责任部门负责人人民币200元。

㈢、科室发生医疗事故隐瞒不报,对事故责任人及科室负责人双倍处罚。

㈣、发生医疗纠纷,科室不积极采取措施在科内解决或互相推诿,使纠纷激化,而交给医院处理,除按医疗纠纷处理外,再按医疗纠纷处罚双倍扣款。科室私自给纠纷对象减免住院费用或其它费用的,按减免数额三倍罚款,罚款由减免者全部承担。

㈤、在处理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争议过程中,本院职工从中挑起事端,纵容闹事,一经查实,扣人民币1000-2000元,停止一次晋职、晋级;有行政职务者,免去行政职务;造成不

良后果者,一切责任自负;情节严重的,在上述处分的基础上,予以停岗。

㈥、凡经医院批准开展的新技术项目或高难技术项目,因技术原因导致医疗事件,对责任人的行政、经济处罚及承担的赔偿份额,由院长办公会研究酌情处理。

㈦、未经医院批准,擅自外出会诊、手术的,属个人非法行医,若发生医疗事故,除对责任人按有关规定进行行政、经济等处罚外,一切后果完全由责任人自己承担。

㈧、本规定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以往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医疗纠纷总结 篇6

一、接待与调查

当发生医疗纠纷时,患者或家属首先向院方投诉,所以接待患者或家属投诉就是处理医疗纠纷的第一个环节,我们认为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接待患方投诉,首先要做到诚心诚恳、主动接触、认真地听取患方反映以及提出的意见。患方到医患关系办公室后,不急于询问纠纷原因,先以礼相待,接待人员先站起来,请投诉人坐下,送一杯茶水,然后认真做好投诉记录。不随意打断他的陈述,不盲目辩解,更不武断下结论,尽可能“灭火”而不能“点火”,对过激的患者或家属,更要格外冷静,不管对方多么不近人情,也要尽量让他申诉,宣泄自我的怨气,把心里话说出来,对这一类患者或家属,要采取“冷处理”的办法。

医疗纠纷有必须的限时性,所以,对待患方投诉,既不能立刻表态,也不能盲目拖延回复的时间,可要求患方写出对医疗的疑问和诉求书面的材料,并做到随机应变。如对因服务态度引起的,能够当时解决;对死亡病人或因技术因素引起的,不能轻易表态,先找当事医生了解情景,核实,再向科主任及护士长了解病情发展、演变和治疗护理情景,掌握可靠的客观资料,然后向领导及时汇报,既要维护患者的利益,又要保护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拿出初步处理意见,2~3日内给予答复,答复时针对病人家属提出的意见,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包括:诊断是否正确,处理是否及时,用药有无原则错误,有无服务不到位等现象。视调查情景用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和医院现有的本事,作相关介绍和疏导,正面答复患方。

对一时无法解决的,应主动将自我的手机号告知患方,使其看到院方的诚意,以防患方找不到接待人员而使情绪激动导致事态升级,并留取患方代表的电话,分阶段答复患方。

总之,接待人员在接待过程中,要以公正的人格魅力引导患方按程序来解决问题,既不上交矛盾、激化矛盾,更不推诿病人,要想方设法取得患方的信任。对投诉要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答复,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调整方法,把握尺度,在医疗服务活动中真正起到“调和剂”的作用。

二、协商与处理

根据调查结果,处理人员要向患方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由于医疗行为具有特殊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患者就医又有时限性,很难及时了解医疗行为的程序和相关规定,很容易产生误会,构成纠纷,所以,协调艺术很重要。

我们体会是“解铃还须系铃人”,科主任、护士长和当事医生、护士先做专业方面的解释,力求到达患者满意,往往经过科室的努力,碍于医护人员尽心尽力地治疗和护理的面子,矛盾能够及时化解;接待人员重点解释医院医疗行为程序和规范,对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认识要尊重专家的意见,多方面研究,解释工作要有耐心,不厌其烦,给人以关心、同情之感,要讲究谈话技巧,尽可能使患方了解医院,多了解医务人员,多了解医疗行为中的规则和程序,到达医患双方互相沟通,互相谅解的目的。

解释工作一旦做通,事后立即找科主任和当事医生交换意见,把患者留下的意见和提议转达给他们。明确职责是处理纠纷的原则,要敢于应对现实,对有问题的或构成纠纷的,处理必须要严格程序。首先,要坚持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其次,是一次性解决,不留后遗症;再者,对重大事件要请第三方公正,请律师见证或请司法部门公正,不留隐患。对构不成事故的,医患双方又分歧较大的,要冷处理;医患双方分歧较小的,能够达成协议的尽快解决,防止发生连锁反应的可能;对部分不属于医源性纠纷,尽可能走司法程序,依法办事。

目前,很多事故和纠纷仍在医院处理,打、砸、闹成风,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和人身安全。应对穷凶极恶的,属于敲诈医院的医闹行为,我们的接待人员采取的是找患方的熟人中间调解,法律顾问讲解法律知识,冷处理及忍辱负重等方法,以便收集证据,争取群众、乡村、社区、公安及上级卫生行政等部门的多方同情和支持,对违法乱纪的医闹,采取保卫科、保安及公安联动的方式解决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我们提议尽快成立第三方调解机制,来解决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

三、鉴定与赔偿

经过上述努力,如患方和家属仍不理解,能够向医学会提出医疗事故鉴定。根据鉴定结果,按照《条例》规定,依照职责程度,科学计算给患者的赔偿金额。非医疗事故,原则上不赔偿,可是,具体到有的医疗纠纷,相当难解决,要根据具体情景分类,能够比照医患合同关系、消费关系和人身伤害关系等民事纠纷给予赔偿。构成医疗事故的,由医院聘请的法律顾问按照相关法律依据计算理赔金额来解决。

四、医疗纠纷防范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是医院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目前医院管理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医疗纠纷逐年增多,并成为社会、媒体广泛关注的热点,处理医疗纠纷也成为医院管理人员的棘手问题。而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管理是防范医疗纠纷的主要措施。

(一)严格行政管理

1、坚决执行医疗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修订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完善各级医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制,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互相配合,提高医疗质量的控制水平,是一个单位发展的内在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医疗纠纷的产生和解决。在原有的规定与制度的基础上,医院实行节假日主任、护士长值班制度;24小时开手机制度及出市区请销假制度。

2、完善防范措施,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德医风是医疗纠纷防范的根本。从医疗纠纷的产生和分类不难看出,除了临床的医疗过失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管理质量和医德医风引起的。被动的等待纠纷的出现再去应付,再去调解和处理是不够的,有效地防范纠纷的发生,才是解决纠纷的关键。鉴于此,医院制定、下发了《医疗纠纷处理预案》和《医疗纠纷防范预案》,根据《预案》与奖惩挂钩,对造成纠纷的科室及当事人处以赔偿额10%~30%的经济处罚,对全年没有发生纠纷赔偿的科室奖励~3000元。

3、增加医疗消费的透明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为了增加医疗纠纷的透明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我院实行了“大处方”患者签字制、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手术、检查费用及药费明码标价,使明明白白看病真正落到了实处,为有效预防医疗纠纷供给了可靠的途径。

4、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作风,是防范医疗纠纷的根本所在,红包、回扣、“大处方”以及乱收费等行业不正之风,生、冷、硬、顶、推等服务态度和现象,都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医院常抓不懈的任务,必须树立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病人至上的高尚观念。

5、开展医疗卫生法制教育和防范医疗纠纷在岗和岗前培训:医务人员不懂法,对法律知识不了解,法律意识淡漠,直至出现差错、产生纠纷,才体会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法制教育,就是要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经过对在岗人员和大学生岗前医疗纠纷防范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减少医疗纠纷发生。

6、广泛与社会接触,争取得到理解和认可: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投诉的渠道也有许多,有的到卫生主管部门,有的到政府部门,再加上新闻媒体热衷于对医疗投诉的炒作,使得医疗纠纷造成了必须的负面影响。由于我院领导对医疗纠纷的接待处理工作十分重视,遇到这种投诉或电话投诉(15100058256)的现象,医院都采取进取主动的态度,得到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

7、成立医患关系办公室,专门负责病人投诉:我院专门指定了医患纠纷接待处理人员,专门负责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投诉的接待处理工作。对发生的医疗纠纷逐一登记,认真调查讨论,明确答复患者和家属,给他们以信任感。随时对所发生的医疗纠纷进行分析,将产生的原因和存在问题及时反馈给领导和有关科室,内部找出不足,总结经验教训,限期整改,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素质。

8、设立投诉箱和举报电话:举报电话在我院的设立,成为我院化解医疗纠纷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力地向社会证明了我院主动理解社会监督的决心和态度,我院本着及时准确、客观有效、公正公平的原则,有效地消除了社会的负面影响,取得了患者的理解和认可,在必须程度上把医疗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建立医疗质量监控机制

1、个体质量控制:临床医护人员,包括医技科室、药剂人员多是在没有外部监控条件下独立操作、独立决断、独立实施各种诊疗服务。所以,个体性自我控制就构成了医疗质量最基本的形式。其中,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识、技能和经验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个体质量控制一靠各级人员职责;二靠规章制度,工作程序,技术规程;三靠作风养成,靠扎扎实实的日常工作。

2、科室质量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主任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本事决定了该学科的质量水平。科主任需要经常对各项医疗制度的执行情景、技术操作规程、诊断、治疗情景、各个环节的服务进行分析、总结,对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和防范措施。

3、院级及机关职能部门的医疗质量控制:医院领导和机关职能部门在医疗质量管理中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并以不一样形式参与医疗质量控制。一是经过日常业务活动进行质量检查、组织协调;二是制订医院医疗质量监控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实施全院性的医疗质量检查;监督医院各科室和医务人员执行医疗卫生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情景;三是针对医疗工作中发现的医疗缺陷和问题进行跟踪检查分析,并制订改善措施。

而医务科、护理部要经常深入科室检查规章制度落实情景,了解危重病人抢救及一般患者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会诊,在现场协调解决,把医疗、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措施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诊疗常规: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首先要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对规章制度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防范医疗纠纷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它既保护病人的利益,更保护医务人员自身,是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其次,要经常学习、熟练掌握、应用各种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规范科室和个人的医疗行为。

2、严格按照岗位、职称履行职责,禁止跨学科、跨专业收治病人:《执行医师法》规定:“医师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医师超出自我学科范围的医疗活动是不允许的,这也是保证患者医疗安全的规定。在临床实践中,误诊是难以避免的,一旦发现应及时请相应学科医师会诊、协助手术,使误诊得到纠正,如果自作主张,一错再错,造成事故,将承担法律职责。

3、严格履行首诊、首问负责制:首诊负责制是医疗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要求首诊医师必须把接诊病人妥善处理完毕,异常是涉及多学科的疾患或复合创伤,首诊医师应请相关学科会诊,得出结论性意见,使病人有所归属,方能告一段落。首问负责制指患者向医院任意工作人员询问时,都要给予圆满答复,自我不能回答的要替患者问询,直至患者得到满意答复。首问负责制不仅仅是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需要,也是医疗安全管理的需要,异常是急症病人,能够及时得到指导性答复,以免延误诊治时机;反之,不负职责的答复会延误诊治,甚至造成恶劣后果,构成医疗纠纷。

4、严守病人保密,尊重和维护病人的各种权利是医师应尽的义务:为患者保守秘密也是临床诊断、治疗的需要,仅有患者无顾虑地向医师供给病史,医师才能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明确诊断、确定病因和有效治疗供给保证。如果不能严守病人保密,不仅仅不利于诊治,严重者还会给患者带来社会舆论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变化和沉重的心理负担,引起纠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患者在医疗活动中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平等医疗权、知情同意权、保密权、诉讼权、部分免责权。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和维护患者的各种权利、义务,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5、充分履行告知义务,正确对待知情同意书的签字意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32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尊重患者对自我的病情、诊断、治疗的知情权利。在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应当向患者做必要的解释。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景的,应当将有关情景通知患者家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第25条规定:“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同意书是指在实施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前,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相关情景,并由患者签署同意检查治疗的医学文书,资料包括特殊检查、特殊治疗项目名称、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风险,患者签名、医师签名等。”目前常用的有住院病人授权委托书、住院病人离院职责书、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输血同意书、特殊检查治疗申请同意书等。要求病员本人、家属、主治医师、科室主任、医务科、分管院长逐级签字、审批,病人本人因文化程度不能签字者要求按指印,家属签字。

医生向患者及家属交待各种操作可能发生的危险及履行签字手续,一方面使患者理解临床医学的风险,另一方面医生要针对这些风险,做好充分的防范措施和一旦发生意外的应急补救措施。而这一点有时在医务人员中不能正确理解,以为只要患者、家属签字后就万事大吉,就能够推卸职责和逃避风险,其实不然,即使履行了各种签字手续,但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只要有失误和过错,没有按操作常规、程序进行,出现并发症及不良后果,同样不能免责。

临床中还存在着同一疾病治疗方法各异,或在学术上治疗方案有争议的情景,医师在选择时必须要讲明利弊,充分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尊重其选择权。同时医师必须尊重医学科学理论,提出倾向性意见以供患者参考。

6、重视医疗文件的书写和保管:医疗文件是医护人员临床思维的凭证,是诊疗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有很强的书证作用;在医疗纠纷中,是进行技术鉴定、司法鉴定、分清职责的依据。一旦发生纠纷,医疗文件缺三丢四,势必使当事人处在被动地位和承担应有的职责。各种医疗文件应按照有关规定、法规书写、保管,不得随意变更、销毁(病历保存,普通、急诊儿科处方保存1年,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戒毒药品处方保留2年,麻醉药品处方保留3年,输血资料保存)。在病历修改时要更加慎重,应按时间顺序在病程记录中详细描述,不得在病历中涂改或插写。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先的字迹。住院病历各种记录必须按要求及时、详细记录完成,异常是抢救记录、会诊记录、手术记录、麻醉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交接班记录等。

7、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密切医患关系:患者需要被关怀、被尊重,需要了解诊断、治疗信息,同时他们还会有对今后家庭、工作等问题的种种顾虑。这些都需要医务人员很好地了解,予以解决或满足。首先,医护人员在接诊时,必须着装整洁,热情主动,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和依托感。在诊治过程中要换位思维、设身处地地为患者供给温馨、便利、安全、有效的服务。实践证明,很多医疗纠纷的发生并非由于医疗技术,而是因为某种细节的服务不周,得不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而致的。

8、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临床经验不足、过分依靠仪器设备检查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应加大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三基”训练和继续教育,鼓励医务人员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水平,构成良好风气;组织人员外出进修深造,培养技术骨干,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院讲学、查房,指导临床工作。

香港医疗卫生体制特点及启示 篇7

(一) 香港医疗卫生架构

香港现行的医疗卫生架构主要由食品及卫生局、卫生署、医院管理局组成。

香港食品及卫生局负责制定医护服务政策、分配医护服务资源、监督各项医护政策的推行, 领导管理全港的私营和公营医疗服务。香港的私营医疗服务包括由私立医院和私营医生提供的服务, 公营医疗服务包括由卫生署和医院管理局提供的服务。

香港卫生署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卫生事务顾问, 是公众卫生事务的监督管理机构。负责管理香港的公共及港口卫生、基层医疗服务、疾病的监视及防控, 同时还负责监管全港的私立医院。

香港医院管理局于1990年成立, 负责管理香港所有的公立医院, 通过食品及卫生局向香港政府负责。按照不同的地域, 医院管理局将全港公营医疗资源划分成7个医院联网, 通过建立相同的管理系统, 以医院联网为基础, 统筹管理全港的公营医疗服务和资源。具体负责提供专业及复杂的医护服务, 包括短期住院和专科、康复和长期住院护理。

(二) 香港医疗卫生政策

香港特区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基本理念是:不会有市民因经济原因而得不到适当的医疗照顾。在这一理念下, 香港政府对居民就医采取高额补贴政策。具体表现在:香港政府财政投入高、公立医院对就诊市民提供高福利却收费低廉的医疗服务。

从政府财政投入方面来看, 香港公立医院的收入约有92%来自政府拨款。2012-2013年财政年度, 香港政府经常开支预算2643亿元, 其中卫生开支447亿元, 占政府整体开支的16.91%。医疗支出中, 人员工资占约80%, 药品、医疗器材、消耗品等支出约占20%。 (图1)

根据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0-2011年度, 香港政府卫生开支366亿元, 占政府整体开支的16.32%;2011-2012年度, 香港政府卫生开支399亿元, 占政府整体开支的16.48%。2010-2013年, 香港政府对卫生的投入平均每年递增近10%。

从公立医院收费价格方面来看, 香港居民在公立医院只要付很少的钱就可以享受到超值的医疗服务, 急诊室成本700港币/次, 仅收费100港币/次;普通住院成本1460港币/天, 仅收费68港币/天;专科门诊成本530港币次, 仅收费60港币/次;普通科门诊成本250港币/次, 仅收费45港币/次。另外, 对低收入人员、长期患病者、贫困者等确实无力缴费的患者, 还可以通过申请豁免医疗费用机制来进一步享受医疗费用减免 (表1) 。香港的私营医疗则采取市场运作定价体系, 根据医疗服务成本自主确定价格, 但要求其公布收费表或备有收费资料供病人参考, 费用大约是公立医院的10倍。

每天100港元的急诊和住院收费包括:医生诊疗、X光检验、化验、治疗、护理、药物, 留院住宿, 每天三餐膳食等费用。该标准限于持有香港身份证居民, 非符合资格人士收费以收回成本为原则。

(三) 香港医疗卫生模式

香港医疗卫生实行双轨制, 以公营医疗为主、私营医疗为补充。公营医疗以“全民保障”为原则, 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私营医疗以“用者自付”为原则, 提供私人医疗服务。

根据2011/2012年的香港医疗卫生统计数据, 香港现有41间公立医院、48间专科门诊和74间普通科门诊, 提供全港88%的住院服务和28%的门诊服务。有12家私立医院和3700所私人诊所, 提供全港12%的住院服务和72%的门诊服务。

由于公立医院收费低廉, 很多低收入人士甚至不少中高收入人士, 都会选择前往公立医院就诊, 结果导致病人轮候时间较长, 例如看白内障登记后最长要等6年。相对公立医院的低收费, 私营医疗机构费用相对较高, 但患者等候就医时间较短, 有更多地自主权, 可以自主地选择医生、决定住院和手术时间, 享受更好的服务待遇, 因此经济能力较好的香港居民往往会选择私营医疗服务。

二、香港医疗卫生体制特点

(一) 公益性明确、公平性高、效率低下

香港特区政府的医疗高补贴政策使香港的公立医院能够不以经济利益为追求目标, 而是把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作为主要任务, 通过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来保障市民到任何一个公立医院均有平等就诊的机会。但是, 由于香港医疗卫生资源的有限, 病人看病通常需要等候较长的时间, 医疗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 提供医疗服务涵盖面广、指导性强

香港政府强调“以人为本”, 香港的医疗服务讲究“整体性”, 包括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过程。在社区会有相关的预防、保健措施;病人在医院看完病以后, 医院还有一系列后续服务, 包括专门人员随访病情发展、提供术后的配套治疗措施、康复训练等。

(三) 医护人员薪酬机制、激励机制完善

香港医管局的费用开支中约有80%用于人员薪酬, 医护人员总体薪酬水平较高, 如同样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当医生的薪水一般比其它从业人员高4至5倍。此外, 为吸引和留住医护专业人员, 医管局建立了一套“培训和晋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规定只有取得相应的课程证书或文凭才有条件获得专业职称的提升和职务的晋升, 通过机制的完善既满足了医护人员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的需要, 也激发了其工作的积极性。

(四) 信息化水平程度高

香港医管局建立了覆盖全港公立医院的综合医疗信息系统 (CMS) , 通过CMS对所有公立医院的运行情况进行统一监管, 包括医疗资源整合、资金拨付、人员调配、紧急情况应对等。另一方面, 通过资源共享, 公立医院的医生在坐诊时能完整地调阅病人的医疗电子档案, 准确了解病人的药物使用情况及过敏史、检查化验结果、住院等信息, 从而大大提高了公立医院的运营效率, 避免了医疗资源的重复浪费和医院间的恶性竞争。

(五) 转诊制度健全

香港居民一般是小病就在家庭医生看, 大病或住院则由基层社区医生开出转诊单后前往公立或私立医院进行预约。在香港, 居民看病一般是通过电话预约, 轮到患者看病的前一天, 医院会提前打电话通知,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所有病患都涌到公立医院, 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

三、和内地医疗卫生体制的对比

(一) 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

比较香港政府和内地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 差距较大。香港政府财政投入约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92%, 而内地公立医院获得的财政补偿仅占总收入的6%-7%。按照香港公共卫生统计数据, 截止2013年年中, 其人口数量约为720万, 其2012-2013财年人均卫生费用达到4000多元港币;而在内地, 根据统计数据, 2013年人均卫生费用仅有2326.8元 (表2) 。

(二) 百姓看病的公平性及看病效率

从公平性来看, 香港居民施行同一医保, 就医不存在身份区别, 看病机会平等, 公平性较高。内地居民的“全民医保”虽已基本覆盖, 但依旧存在医保身份的差别, 不同医保身份居民看病的报销比例和优惠政策不同, 医疗保障的公平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看病效率来看, 内地居民到公立医院的就诊及手术时间要优于香港, 慢性病的手术平均等待时间远低于香港, 看病效率较高。

(三) 医护人员管理及监督机制

香港医师管理机制严格, 获得执业资格难度很高, 而一旦获得资格, 将获得丰厚的报酬。内地公立医院的人员补偿基本靠医院自身医疗收入补偿, 一定程度上医护人员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激励机制不够。香港医生收受红包将受到严格惩处, 甚至失业, 内地则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医生自律性较差, 收受红包的现象还有发生。

(四) 信息化水平建设程度

香港公立医院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 数据联网, 病人资源可以共享。内地由于地区差异和各家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不同, 没有统一的信息系统和管理制度, 医院各自为政, 难以统一管理, 导致病人信息无法共享, 二次检查现象普遍, 医疗资源的浪费严重。

(五) 转诊制度

香港施行双向转诊, 转诊制度完善, 转诊流程是: (1) 病人到基层社区医疗就诊; (2) 根据病情由基层医生开出转诊单; (3) 病人持转诊单前往公立或私立医院预约; (4) 病人持预约单到公立或私立医院登记就诊。内地虽有三级医疗网络, 但缺少完善的转诊流程, 由于基层医疗薄弱, 大医院人满为患。

四、香港医疗卫生体制值得内地借鉴的经验

(一) 提高政府财政资金投入, 强化服务理念

政府作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应承担相应的政府职责。政府应提高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资金投入, 减轻群众负担, 同时树立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医疗服务理念, 使公立医院把握好社会公益服务职责与追求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构建医疗保障安全网

在加大对公立医疗服务的投入外, 还应加大对基本医疗保险、弱势群体医疗救助的投入, 从而形成基本医疗保障安全网, 使群众有病能医、有病敢医。要降低因医疗服务不公平而产生的问题, 一方面必须提高居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另一方面需要增强居民对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的综合素质意识, 促进居民身心健康。

(三) 发展民营医疗机构, 实现医疗服务多样化

政府应放开私立医疗机构设置限制, 吸引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发展各种层次的私立医疗服务机构, 作为公立医院的有益补充, 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

(四)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 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

强化对医护人员的管理, 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员考核、评审、监督机制, 通过设立包括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医德医风、患者满意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等内容的多维度指标, 对医护人员进行全面考核, 提高人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 将考核结果与人员绩效进行挂钩, 实行奖惩机制。

(五) 统一信息管理系统, 充分利用医疗资源

政府应加强对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统筹规划, 制定统一的信息管理规范, 建立联网信息系统。由于内地地区间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差异, 建立相对统一的信息系统难度较高, 可先在一定区域内进行试点, 并逐步扩大, 从而建立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浪费和恶性竞争。同时, 通过建立医院间共同的信息平台, 可以引导居民合理选择医院,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六) 完善双向转诊机制, 实现“小病在基层, 大病在医院”

建立以大型公立医院为龙头, 专科医院为成员, 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为服务网络的医院集团, 让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 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同时, 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双向转诊激励和问责机制, 让患者从双向转诊中得到实惠, 从而使更多的患者愿意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和康复。通过完善双向转诊机制, 减轻大医院就诊压力, 有效缓解“看病难”的现状。

摘要:香港医疗卫生体制和内地相比, 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从香港医疗卫生架构、政策和模式三个方面入手, 简要地介绍了香港医疗卫生体制的整体概况。通过分析香港医疗卫生体制的特点, 同内地医疗卫生体制进行对比, 思考差异存在的原因, 得出内地医疗卫生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香港医疗卫生体制,特点,对比,经验

参考文献

[1]李艳艳.香港特别行政区医疗卫生体制对中国内地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 2010, (12) .

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8

国外农村医疗保险的成功范式众多,从筹资主体上看大致可分为政府主导型、个体主导型、多方互助型;从保障范围及程度上看,可分为福利型、风险型、福利风险型;从资金的筹集上看,可分为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及商业医疗保险模式。虽说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是自费医疗体制,但是医疗保险化的趋势日渐明显,政府保险金的投入也逐渐增多。在政府主导型国家或福利型国家,医疗保险势必会增加国家干预的力度。以美国为例,1887年联邦政府的收入仅占GNP的3%,1937年上升到5.5%,而在20世纪70年代则跃升至38%。而在中国,囿于长期以来的二元制经济社会结构,农村医疗保险显得尤为特殊,与其它国家既有相似点,又不乏其独特之处。因此,解读并借鉴一些国外农村医疗保险的典型模式有益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的成熟与完善。

一、国外农村医疗保险的典型范例

泰国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

泰国政府于2001年试点“30铢计划”,2002年颁布实施《国家健康保健法》,政府逐步推广并将卫生服务计划列入正常事务的开支,建立起以城市医疗为先导,农村医疗为基础的医疗体制,将约一半的卫生资源投向农村,偏向于改善农村卫生落后的状况;而且,还逐步探索出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保障方案。凡农村居民,除了享受免费医疗和自愿参加私人医疗保险外,均可参加健康卡保险,一户一卡,每卡家庭自费500铢,政府补助500铢(折合约20美元),持卡者患病可到健康中心或所在区医院就诊,当需要转诊时,可转到省医院就诊。这样,医疗风险的分担就趋于分化,加之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有效的预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体质的提高。“30铢计划”是针对农民制定的,其主要特点是管理规范化,从中央到地方有特设机构统一运作;其保障范围广,包括预防保健、门诊、住院等;对弱势群体的免费医疗,规定个人月收入200铢以下,或家庭月收入低于2 800铢的享受免费医疗服务。主要补偿标准为:每次门诊或住院只需支付30铢的挂号费,便可享受政府每年预拨的1202铢统筹基金(2000年标准)。1995年开始,贫困人群可免费获得医疗卡。1984年创立的医疗卡计划,就是专为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医疗服务资源而量身定做的。健康卡持有者到公立医院就诊(门诊、住院),除了规定的自费项目,如整容、配镜以外,可就诊8次,每次最高限额是2000铢,全年的最高限额是16000铢,由就诊单位向省管理委员会结算。

英国的医疗模式

英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随着城乡扁平化趋势的推进,英国的国民健保制度覆盖城乡,农民可以享受到社区诊所及医院的双重服务。虽说英国的国民健保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保障能力强、范围广,但其医疗体制却是公私并存,有合作亦不缺乏竞争,可供经济社会条件有差异的群体选择。其主要医疗机构分为社区机构及医院,病人就医时只需交纳处方费便可享受免费医疗保健服务;另一方面,由于采取的是医药分离,医师开的处方需患者到独立于医院的药店购买,即便如此,政府也提供了低保家庭的NHS药费。英国农村居民的卫生保健资金筹集与城镇居民一样,86.2%由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提供,私人健康保险筹资以及自费床位的收入为10.5%,用户付费占3%,其卫生费用约占GDP的6%。据统计,2002~2003年间,NHS共花费了680亿英镑(约等于9520亿元人民币,以英国人口5989万算,人均NHS开支15900元),占当年英国GDP的7.7%。另外2007~2008年度,NHS开支增加到了900亿英镑,占GDP的9.4%。

巴西农民的医疗保险制度

巴西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有一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作,其体系不断更新并日趋完善。1976年,巴西制定了面向城乡居民的医疗免费制度,用于保护弱势群体。

目前,巴西主要推出的是“家庭保健计划”,并成立家庭健康小组。这一计划具有高覆盖率、高激励性、高管理性、高服务性等特点,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权利。1994年以来,政府推出家庭与社区相统一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取得了很好的绩效,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该计划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运营,实行联邦与州统一监管,在国家社会福利部的直接管理下,成立国家医疗保险协会。保险医院分为高、中、初三个档次,可以满足不同病情、不同人群的需求。巴西有严格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各有其针对性,有着严格的就医转诊制度。一般情况下,居民患病后,首先到所属地的初级医疗机构接受诊治,之后根据病情,经医生与院方同意,方可逐级转院,这一点与我国新农合颇为类似;另外,其资金的统筹途径一般是由本人缴纳工资的8.5%~10%,雇佣单位上交相当于工资的17.5%,还有政府的税收及财政补贴等。“家庭保健计划”所需资金来自联邦和各州的专项资金。1999年,除社区健康代理外,每个小组可获得联邦政府28000雷亚尔的资金支付,小组中的医生及护士服务方面的可及性达到90%以上。此外,虽然大型综合医院及公共机构属性是国有,但政府也鼓励其与私立医院、商业医疗保险共同发展。

韩国农村的医疗保险模式

1963年韩国颁布了第一部具有保险性质的法律《医疗保险法》,当时出于经济困难的考虑,国家无法拿出更多的财力,只好采取自愿参加的方式。由于统筹平台低,导致保险层次低、覆盖面小、受益率低。后来,随着韩国经济的腾飞,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逐渐高涨,与此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医疗保险所需资金的投入。1981年,政府决定开始在农村推行第一批试点,到了1988年,这一制度逐渐推广普及农村,约90%的农村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另外有10%的贫困农民由政府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救助,最终实现了全民医保。

农民参加医疗保险的经费一般是政府与参保家庭各承担50%,医药资源基本上是由城市输向农村,城乡逐渐步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阶段。患者就医时,享受到的医疗服务必须是逐级转诊式的。医疗费用的分担大致分为:一是起付钱,病人每诊次支付4美元;二是病人在诊所门诊看病能享受70%的补贴,在医院门诊看病能享受50%的补贴;三是住院费用,保险部门每年至多付三个月的住院费,其余费用自己承担。但住院费用根据病情的不同可能差异较大,对于巨额的医药费,参保农民仍需担负过多的开支。为了扭转城乡卫生资源不均衡这一状况,该国决定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到农村服务两年,然后才能取得行医资格。

此外,其它国家的农村医疗保险模式也可资借鉴,如日本的强制健康保险与农民互助保险;墨西哥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马来西亚的国家卫生服务计划;新加坡1983年起实施的保健储蓄计划;德国的法定医疗保险和自愿医疗保险;朝鲜与古巴的全民免费医疗等,尽管难有十全十美的医疗保险制度,但各国的有益经验不可忽视。

二、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对我国启示

市场经济的运行风险使得各国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且日益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医疗保险模式。鉴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等特点,我们必须立足于国情,只能借鉴、消化、创新国外的医疗模式,且不可盲目随从。具体如下:

1. 政策的保障与政府的支持

成功的医疗保险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医疗保险属于社会保障,本质上是公共福利与公共服务,政府必须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公共领域建设的主体则是政府,但农民在享受这一福利时也须承担一定的义务。任何纯政府或纯农民建立的医疗保险都是脆弱的,也是艰难的。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医疗保健更是一种机会,高质量的医疗保健应当看作一种国民可以获得的权利,不取决于他们的生活或经济状况。

从数字上看,巴西国家税收和财政补贴约占保险基金总数的22%,其《家庭保健计划》所需资金几乎全部由政府财政划拨;泰国的“30铢计划”是靠政府启动的专项资金来运行;韩国政府支付统筹资金的50%;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给付水平更高,其中包括诊疗费的70%。我国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投入。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涉及到的“古巴之谜”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在“以人为本”的国度里,我们更应该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突出位置。

从制度上看,韩国有《医疗保险法》,日本和泰国分别在1934年和2002年颁布了《国民健康保险法》,德国在1883年颁布实施了《劳工疾病保险法》,英国1948年颁布了“国家卫生服务法”,1964年又通过了《卫生保健法》。相比我国,则缺乏相应法律制度的支撑,仅停留在办法、决定、意见等层面上,政府仅在政策及运行上加以引导与规范,加之不同级政府财政支持存在着数量的“先后博弈”、“多少博弈”,合作医疗机制几经波折,忽冷忽热,缺乏持续性与连贯性。在公共领域,有些地方存在着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所以启动立法加以规范势在必行。统筹基金融资多元化、持续发展的制度化是顺利推行的前提。若政府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险及保健的投资,农民的体质会大大提高,强壮劳动力又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也与经济学法则相一致。

2.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体系,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扶持

医疗贫困救助是政府保障人权的重要职能之一,是社会问题,也是伦理问题。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处在医疗保险链条的低端,结构性危机、变革性危机的发生会加剧他们生活的难度。目前,农民对医疗服务需求与有限的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症结不是参合门槛高,而是无法承受巨大的后续医疗费用,毕竟,新农合的报销比例很有限,难以让他们充分享受政府的阳光政策。我们虽说不赞成新农合成为“富人俱乐部”一说,但事实是强势家庭占用更多的统筹资源,而弱势家庭仅停留在家庭账户及小额报销服务水平上。各国政府都在解决这一情况,如韩国政府为贫困农民提供医疗救助费用;泰国政府对单身月收入200铢以下或家庭月收入2800铢以下者实行免费医疗,并发放有免费医疗许可证;在墨西哥,也有给城市和偏僻地区贫苦居民提供免费医疗救济,受益者大多是农民;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北欧四国,一般的医疗费用都有政府买单。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更要保证医疗的公平性,优化供需结构。

如今,各国政府都有一个共识,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不仅有利于国民体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其在促进社会公平、社会稳定、保障人权方面的功效。在中国,医疗救助体系属于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能只追求参合率,要考虑到农民应对疾病风险的承受能力。越是生活拮据的群体,越需要医疗救助,从而防止“马太效应”的发生。现阶段的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应当是新农合与医疗救助的主辅结合,互补互济,技术性层面的操作可与民政部门统筹解决。同时,借鉴英国把医疗保障与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合二为一的成功范例,我们也可把原本属于公共卫生范畴的预防保健职能归入新农合中去。

3.拓展合作医疗制度的辐射面,促进医疗保险形式的多样化

覆盖面的提高有利于操控统筹基金的保障能力,受益面越广、受益人群越多,越能激发农民参合的积极性,这样,统筹基金底子就会越来越大,调控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墨西哥医疗保险的覆盖人数约占总人口的65%,在城市达90%以上(不包括对穷人的免费医疗救济);韩国在1998年就覆盖了90%的农民,大大增强了其保障辐射水平。我国虽说以自愿参合为注册原则,但鉴于“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半强制性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择。高覆盖率促进高受益率,有利于增强农民的风险意识,强化预期收益,进而巩固新农合的稳定性。因此,新农合应该在坚持“保大”的同时适当“保小”,逐步扩大受益群体,在让参合农民得到益处的同时,增强其主体参合意识,防止功利选择的发生。

推出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允许并规范民间组织的发展。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生存条件与国外有异,但是国外的经营方略与竞争机制也有诸多亮点。日本早前就推出了政府强制健康保险,即年届20岁的国民都要参加。从上世纪50年代起,随着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医疗保障仅靠单一体制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加之农民收入低,自费医疗负担沉重,于是农民自组团体,互助互济。

现在日本医疗保险模式是“两驾马车”即“雇员健康保险”与“国民健康保险”。在英国,虽说NHS有覆盖广、保健高、费用免等优点,但考虑到医院设施、医资质量、看病效率等,许多有条件的居民仍自愿掏钱购买商业医疗保健服务,这样做不仅效率高、质量好,也能促进公私医疗机构的竞争发展。因此,随着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物质的宽裕,新农合保障的有限性无法满足农户的需求,商业保险预期保付额度的可及性会逐渐受到农民的青睐,对于政府主导外的医疗保险要大力扶持,引导保险公司的介入;此外,还应允许农村民营诊所的存在,规范其经营,逐步打破定点医院终身制,纳新部分民营机构,从而引入竞争机制。对待公私医疗机构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巴西与英国的竞争范式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规范合作医疗基金的测算,强化各方监管

医疗保险资金的补给要统筹规划,合理测算,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社会需求相适应。投入过少,可能会使医疗体系软弱无力;投入过多,也会适得其反,一则造成大量卫生资源的浪费,二则会以勤养懒,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以瑞典为例,该国的人均GDP由第三滑向第四,一个奇怪的现象便是国民请假次数增多,生病人数增多,请假天数增多,但健康指数并未下降,福利的极端公平制约了经济增长。高医疗福利并非与高经济增长直接挂钩,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都承担着过重的财政负担,陷入福利医疗财政危机。

资料显示,1993年德国疾病保险给付比1985年增长1.85倍,年增23%。美国的老残健康保险和补充健康保险的给付额,1992年比1980年增长了2.9倍,年增24%。支出额度的不断加大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测算机制,在强调卫生资源使用公平性的同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率,促进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新农合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公平、公开、公正地确保统筹基金的安全封闭运行。现阶段,免费医疗尚不可取,一定程度上的自费是必要的,采取个人缴费与财政补给是较佳的方式,既可以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又可使参合者珍惜医疗资源,促进资源的公平配置。

监督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合作医疗亦不例外。可靠的、稳定的、充足的资金是医疗保险正常运行的基础。为了避免资金的流失与滥用,各国都采取了严格措施,泰国成立了国家卫生委员会,建立健康保险办公室,在地方成立卫生委员会并接受垂直管理;墨西哥1944年成立了全国职工社会保险协会,其管理机构有政府、雇主(含农场主)和雇员代表组成;巴西的医保资金给付须经社会福利部审查平衡后才下拨至州,再由州进行预算,州长签字,方可进入补给阶段。目前,我国试点地区都实现了收支分离,管用分离,统筹基金专户专储,并成立由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参合农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委员会,以确保资金的安全封闭运行。尽管有效地保证了农民的“生命钱”,但却产生了高昂的监督成本,从长远来看,为了规避各种风险,降低运行成本,可以考虑新农合脱离卫生主管部门,纳入社保部门的统一职能管理中去。

上一篇:体育与健康《脉搏的自我监测方法》教学反思下一篇:学生会体育部学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