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通用10篇)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 篇1
摘要:2006年7月陕西省拉开了煤炭资源整合的序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资源整合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基于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总结出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陕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的特点及区域环境特征,探讨性提出评价的方案或思路,为进一步开展资源整合环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神府矿区,资源整合,探讨与思考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源头上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促进陕西省煤炭工业健康发展,2006年7月陕西省拉开了煤炭资源整合的序幕,2007年11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以“陕环函[2007]167号” 文批准了《榆林市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该批复方案中共涉及整合煤矿389个,其中神府矿区(涉及神木、府谷县)涉及332个煤矿,占整合煤矿的85.3%,整合后共设268个整合区,其中神府矿区为223个,占总量的83.2%。将淘汰6万t/a及以下矿井,单井规模不低于21万t/a,总规模由整合前的2435万t/a提高至8054万t/a。
1 整合煤矿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陕煤资整发[2007]1号”文《陕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煤炭资源整合实施阶段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要求,煤炭资源整合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进行整合项目——尤其是神府矿区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发现,由于煤炭资源整合项目具有的特殊性(包含政策、地域、项目性质等),加上无统一尺度,诸多问题在评价中出现管理部门、业主与评审专家意见不一致,有些共性问题甚至出现多次反复。现就将整合煤矿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储煤方式无统一标准,设计方案五花八门;
2)整合项目“以新带老”问题评价针对性差;
3)地下水评价中关注的重点及保护的尺度差异较大;
4)部分项目排矸场设置缺乏合理性及可操作性;
5)“杜松自然保护区”问题制约整合项目的推进。
2 关于储煤方式标准的统一及探讨
整合前煤矿为4[1]~15万t/a的小煤矿[2],其中6万t/a的煤矿占到90%以上,这些小煤矿基本上都是以个体煤窑的形式存在,储运条件非常简陋,煤炭的储存100%采用露天形式堆放,这也是导致煤尘污染成为整合前主要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煤尘的无序四逸,使煤矿及方圆数平方公里的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植被的正常生长[3]。在整合方案设计中对于整合后储煤方式的界定无统一标准,导致方案五化八门,给业主及环境主管部门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评价中该问题得到高度重视,通过数次、多方的评审与讨论,目前形成的储煤方式主要依据规模而定。
1)规模为45万t/a及以下的煤矿采用露天储煤方式,但周围须加设防风抑尘网,并配有相应的洒水装置;
2)规模为60万t/a煤矿末煤必须采用筒仓或者封闭式储煤方式,块煤采用露天储煤方式,但周围须加设防风抑尘网,并配有相应的洒水装置;
3)规模为90万t/a及以上煤矿必须全部采用筒仓储煤方式,并配有相应的洒水装置。
对于以上储煤方式的界定,通过多个整合项目的评价,仍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45万/a以下的煤矿,原则上采用煤场周围加设防尘网形式的储煤方式即可,但在实际中,由于个别煤矿的煤场一侧距居民区较近(小于30m),大风条件下不可避免地会对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因厂区布置的受限因素较多,平面布置方案难以优化,此种情况下环评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此类煤矿采用封闭式储煤。
(2)规模为90万t/a及以上的煤矿根据要求储煤必须全部采用筒仓形式,但在实际评价中发现部分小煤矿整合区面积较小,但采空区面积相对较大,工业场地部分位于采空区上,如果建设筒仓(设计方案中采用煤场),其承载力无法满足,此种情况下,环评提出在满足地基承载的情况下可调整储煤方式,如采用煤场加盖、槽型煤仓等方式,在满足工程安全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保护。
3 整合项目“以新带老”问题评价要点
“以新带老”问题是整合项目评价的重点,也是资源整合的意义所在的重要体现,是整合项目的共性,也是特性。评价中对于这个问题的把握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评价的思路及意义,对于此问题,结合专家及环境主管部门的意见,在评价中需完成以下内容:
1)根据现场核查准确阐述整合前的环境问题,包括污染类及生态类。
污染类问题主要指整合煤矿所涉及的水、气、声、噪问题,生态类问题主要指整合煤矿是否存在采煤沉陷、采煤后是否对一定范围地下水位、水量产生影响,是否影响居民的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对水土流失影响的现状也要有所了解;如整合煤矿已关停闭矿,还要对废弃井口的封闭及场地(包括工业场地、排矸场等)废弃后的生态恢复情况进行调查。
2)在找准整合前煤矿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评价中应针对已查找出的问题逐一给出解决的方案,整合后所有问题必须一一得到落实;解决的方案应在设计的基础上,提出环评中补充和完善的内容,最终达到合理、真正地解决问题。
3)最后还应从管理的角度提出措施,如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度的建立以及人员的配置;提出整合前后煤矿各自环境验收的时序及内容的要求。
4 地下水评价中的关注重点
神府矿区整合煤矿整合区按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水力特征,区内含水层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承压水[4],其中基岩裂隙孔隙水含水层在整合区中以火烧岩潜水含水层、风化裂隙潜水含水层形式存在。
从大的区域来讲,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冲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厚度一般在10m以下,岩性以细砂及砂砾石为主,孔隙度大,易于接收补给,富水性较好[5],具有区域供水意义,是环评中地下水关注的对象之一,但该含水层的分布受地形地貌的制约,在一定区域分布零散,不连续性。对于资源整合项目来说由于整合区较小,一般介于2~6km2,面积在10km2以内的整合项目占到87.6%,含水层在整合区的分布主要存在以下情况:
情形一:整合区内覆存有第四系潜水含水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风积沙层(Q4eol)),火烧岩潜水含水层、风化裂隙潜水含水层(或存一种)和基岩裂隙承压水含水层。
情形二:整合区内无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及风积沙层含水层分布,但分布有更新统黄土孔隙潜水含水层,火烧岩潜水含水层、风化裂隙潜水含水层(或存一种)和基岩裂隙承压水。
对于情形一,地下水评价关注的对象除了第四系潜水含水层外,当赋存有火烧岩潜水含水层时,由于烧变岩中的基岩裂隙水与第四系松散含水层中的潜水,二者为统一的含水系统,具有统一的水位和良好的水力联系,第四系松散含水层中的潜水,是其下伏烧变岩裂隙潜水的补给来源,大多数情况下火烧岩变区均为较强富水区段,该含水层虽然不具有区域供水意义,但评价中应密切关注煤矿开采时对其的影响。此种情况下风化裂隙潜水含水层一般无供水意义,不作为环评关注的对象。
对于情形二,当整合区内大部分地表被第四系更新统离石黄土所覆盖,黄土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梁峁顶部及沟谷边坡地段,该含水层微弱或不含水,透水性差,为弱透水层,不具有供水意义,不作为评价中关注的对象。但当延安组地层出露区在外力剥蚀下形成裂隙发育深度不等的风化带,为地下水储存提供了良好空间,由大气降水直接补给,个别区水量较丰富,并具有一定供水意义,评价中应将这些区域作为地下水的关注对象。
如果采煤引起的导水裂隙带导通具有区域供水意义的第四系潜水含水层时,应实施暂时限制性开采措施,并在下一阶段勘探中关注本区,适当增加勘探力度,同时将其落实到设计、建设及生产中;如果采煤引起的导水裂隙带导通整合区内具有一定供水意义的基岩风化裂隙潜水含水层时,若整合区内有居民分布,其措施同前。
如井田内及周围无居民居住,则密切关注雨季开采时该区域是否会影响矿井井下的正常生产即可。
5 结语
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对于常规项目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具体实施中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就部分问题的评价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总结、探讨及思考,神府矿区的煤炭资源整合仍在继续,环境影响评价新的问题可能不断出现,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应始终把握“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
参考文献
[1]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府谷县丈八崖联办煤矿煤炭资源整合项目(0.90Mt/a)环境影响报告书[R].西安:中煤科工集团西安院,2011,2-13.
[2]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府谷县瑞丰煤矿煤炭资源整合项目(1.50Mt/a)环境影响报告书[R].西安:煤炭科学研究院,2010,2-11~2-12.
[3]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神木县隆岩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整合项目(0.60Mt/a)环境影响报告书[R].西安:煤炭科学研究院,2011,3-34~3-35.
[4]范立民,神木北部矿区活鸡兔井田烧变岩地下水资源初步评价[J].陕西煤炭技术,2009,15(1):14-16.
[5]王双明,黄庆享.生态脆弱区煤炭开发与生态水位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 篇2
芙蓉区双新小学:戴洪林
有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叫作《孟母三迁》。在大家都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我们能否从中悟到一点什么呢?我认为,优化育人环境,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能起到根本和关键性的作用。
在自然界中,橘生南与生北的结果不一样,在人类社会中,将门之后与出自书香门弟的特质不一样,大家闺秀与山村野姑的举止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将门因尚武重义,必然粗犷豪爽,义薄云天;书香世家因习礼明信,必然温文尔雅;大家闺秀一般知书达理,山村野姑一般泼辣直爽。从以上之所言,我们不难总结出: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环境之中,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所以,我们今天谈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我就想从优化育人环境谈起。
现在青少年的生长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块:家庭、学校、社会。其中尤以学校和家庭重要。我们要搞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首先要改变我们力所能及的地方,即学校和家庭。社会环境是个较复杂的区域,需要政府行为和舆论导向起调节作用,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当然也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正如所有的内容都要有一定的形式作为载体一样,德育工作切不可空谈理论,呆板说教。一定要付诸在行动上,落实在活动之中。下面我想就我们双新小学在德育工作方面的几种做法,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讨。
第一、开展“小手牵大手,我和家长有个约”系列活动。“小手”,即小孩自己,“大手”,即他的家庭成员。为什么要“小手牵大手”?这不是要小孩去教育大人吗?的确,这个过程是要小孩去带动大人,但同时小孩为自己赢得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比如活动之一:“小手牵大手,都讲普通话”。我们知道要让小孩讲好几句普通话容易,要大人讲好普通话却难。在这个活动中,要小孩去保促动大人讲普通话,这样形成了大家都讲普通话的环境,从而形成习惯。讲好了普通话,自然会去掉一些粗俗的痞话,净化了语言环境,这对小孩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于吗?
再如活动之二:“小手牵大手,结队改陋习”。事实上,我们大人的陋习比小孩要多得多,而我们的一些陋习又很容易被小孩所模仿,并根深蒂固地植根下来,如说脏话,高声漫骂,随地吐痰,乱扔东西等。这些陋习在大人看来是很不经意的动作行为,但对小孩却有着终身的影响。在这个活动中,让大人和小孩签好约定,互相监督,互相指正,在大家都改掉陋习的同时,又为小孩的成长赢得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活动。在本期的家长会上,学校正式向家长发出倡议,建立学习型家庭,并按照我们的德育思路,向家长布置了一些作业,如每天陪孩子聊聊天,每周陪孩子出去散散心,每月送孩子一本好书等。事实上,这是促使家庭酿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学习,绝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层面上,而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相信任何一个家长,都不会在自己的小孩面前做出不好的榜样。这就是一种育人的环境,是对小孩思想认识的一种潜移默化。
第三,开展《闪光的童年》优点记录活动。在我们双新,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本《闪光的童年》优点记录本。在这个本子上记录的都是学生的闪光点,如一种好的习惯,一种好的精神,哪怕是某时某地一次光彩的举动,一名温馨的话语,都可以记录进来。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本子上对他作出肯定的评价。这样做绝不是为了形成互相吹捧的风气,而是一种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舆论导向,是学生观照自己的一面镜子。让小孩从中明是非,知对错,辨真假,知道孰可为孰不可为。有了这种互相评价的环境,无形之中就约束了学生的言行,引导其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第四:学校开展绿色家园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提倡每一个班级护理一个花坛,每个学生种植一盆花,大家一起来把学校打扮得漂漂亮亮,让人一进校门就有种幽雅怡人的感觉。这样不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爱绿护绿的意识,从中体会到种花的乐趣,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精神在这个活动中得到净化和升华。我们相信,在美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他的心灵也是美的。
第五,建立学生成长资料记录档案。最近,双新又推出了一个新的举措,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成长资料记录袋,将学生的每一个成绩都记录下来,让学生能够从记录袋中的情况,不断地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找准发展的方向提高自己,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效地帮助。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 篇3
[关键词]新媒体;出版企业;资源整合
[作者简介]周莉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14XZD13)。
资源整合是企业战略调整的手段,应渗透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之中。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正在深刻地变革和重塑人自身,深刻地改变和拓展了人的存在方式,包括生存方式(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和思维方式等[1]。新媒体时代给出版企业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出版企业在出版手段、出版范围资源、作者资源、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等各方面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出版格局。
世界一流企业的经验表明,持续的资源整合既是它们适应市场实现发展的方式,又是它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企业的持续资源整合就是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需要,在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借助现代科技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力量,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将企业内部有限的资源与可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无缝化链接的一种动态管理运作体系[2]。
一、内部资源整合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仍然是出版企业必须不断修炼的功课。正因为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出版企业为获得整体的最优必须有取有舍、有分有合,不断注重内部结构调整,使内部的能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达至最优。
1. 对于编辑部专业化板块的整合,要深入挖掘内部协同效应
编辑部不同科室之间、同科室内部的选题撞车时有发生,常常造成不必要的内耗。选题一般不向上汇总,编辑对于选题往往是运作到一定程度才亮相,结果发现选题雷同或相似,建议出版企业做好各层次的出版计划,从上到下保持通道顺畅。整体的、宏观的规划指导下,编辑从多角度细分选题,形成合理的树状结构。对于选题的方向要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及时调整,在分化的同时可不断归堆、融合。编辑部应搭建内部网络平台,从选题萌芽到图书出版、发行建立统一管理平台,做到资源共享,真正发挥规模优势,尽量杜绝不同编辑部门间或同部门内部的无序竞争。
2. 整合编辑出版发行全流程资源,提升集体编辑力
冯国祥先生提出了编辑力的观念,认为编辑力是“适应以图书形式传播知识的精神产品的要求,对凝结着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知识的书稿施加影响的一种力量”,“对著述的选择、修正、组装力就是编辑力”。同时,他也提出了编辑力有个人编辑力和集体编辑力之分,“个人编辑力是集体编辑力形成的基础,但集体编辑力绝非个人编辑力的简单相加”[3]。如何发现一部书稿中的亮点并加以打磨,使之更贴近目标人群?在此,全面的跨界渗透是必须的。编辑、发行渗入作者的写作,编辑渗入发行,发行渗入编辑,甚至可以在发行阶段整合作者的智力和社会资源。从内容、编排、装帧到推广各方面形成合力,全面提升书稿的内容价值和市场销售。
二、外部资源整合
新媒体给出版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多元的阅读介质带来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变得更为快捷、方便。其次,互联网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群体构成方式,促成新的营销方式。出版企业应积极谋求改变,以应对新媒体环境为出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 作者资源整合
新媒体带来了一个平民化、个性化、普泛化的自媒体时代,所有人都可以及时发布信息或观点,从而成为广义的作者。特别是基于RSS、SNS或微博等技术,网民可以构建一个自己的“个人门户”,这既是个人信息交往的窗口,也是构建社会关系的平台[4]。新媒体环境下知识或信息的传递路径更为直接和多元。写作不再是金字塔尖少数知识精英的特权,普通大众都可参与其中。这给传统纸质图书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也为出版企业带来潜在作者群体。出版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得到优秀作者群体的支持,而且也要不断地发现培养青年作者,以此形成强大且具有潜力的供稿资源。通过互联网发现作者资源成为出版企业的现实课题,编辑必须按出版门类持续跟踪相应网站、在线专业论坛以及热门博客等等。
2. 营销资源整合
国外的大型出版集团都有自己的客户数据仓库,即营销数据库,以开展营销活动。数据库营销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在维系顾客、提高销售额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版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整合客户信息资源,建立客户数据库,是做好图书营销的必备环节。这样既有利于出版企业与客户的良性互动,又有助于管理和规范营销渠道,树立企业形象。同时,必须关注新媒体环境下新的营销方式。随着网络购物在国内的不断兴起与迅猛发展,必然会带来企业营销模式的变革,网络口碑营销将逐步替代传统口碑营销模式[5]。在新媒体时代,价值多元与不断分化的社会情境下精准营销成为大势所趋,通过网络推介图书、发现读者变得便捷。特别是虚拟社会网络的出现,为营销带来新的契机。以微博、QQ和微信为例。作为一个自媒体平台,微博的传播广度和速度惊人,舆论领袖具有不可思议的影响力,但是微博的渗透深度及互动深度不及QQ和微信。QQ虽然普及度好,但当营销者冲过重重壁垒加入QQ目标群,却很快会被逐出。而微信形成的参与化、情感化和圈子化的“朋友圈”群体,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客户服务营销成为继微博之后的又一新兴营销渠道。
nlc202309031315
3. 人力资源整合
出版企业的核心是人,是人的智力。出版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出版社,资源有限,加之出版业的宏观不景气,难以吸引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如何寻找外部人力资源就变得十分迫切。在提倡开放式创新的时代,如何整合企业外的人力资源,借力发展,从而提升竞争力?开放式创新模式告诉我们,企业应打破所谓“本单位”的壁垒,寻找外部的精英人才为我所用。而这首先需要出版企业营造开放多元的文化,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变革,以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机制。出版企业要搭建好平台,以项目聚敛人才,以选题为旗帜集结队伍,激活创意,实现创新,完成盈利。
4. 跨组织整合
新媒体时代带来了新的出版生态,一些技术服务商、信息服务商也利用技术和平台优势进入出版领域,使出版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在此形势下,出版企业要善于在跨界、跨区域组织合作中寻找利润增长点,积极寻找外部的资金投入、技术合作、战略联盟等合适的商业模式,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产品与利润。在人力资源上需要借力,通过组织间合作提升实力或转型升级是一种“借道”。如国内出版企业与国外发行机构的合作等,国内出版企业可利用域外资源,实现“走出去”战略。
5. 跨媒体整合
以数字出版为例,现在的电子书多是纸质版的简单重复,而将来的发展趋势应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满足用户差异化的需求,成为内容服务者。也就是说,出版社所生产的内容必须是灵活的、可拆解、可重塑的,以按顾客需求整合内容。国外出版企业从选题策划开始就进行数字化处理,最后出来的产品,无论放到哪一个平台,都只是另存为某种格式的问题[6]。以教材出版为例,针对老师和学生的具体需求,提供以顾客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教学数据管理、在线测评系统等,这些已在培生等国外大型出版企业实践。对于国内大多数出版企业,首先要合理定位,寻找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充分占有特色内容资源,再立足于内容资源,做好流程再造和出版内容的元数据加工,集中优势资源建立专业数据库和网络教育系统,实现网络数字教育。
数字化时代带来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新的阅读模式。对于传统出版业而言,不只是单纯出版介质的改变,更是经营本质的角色变化、运作模式变化。但出版业属于内容产业范畴的特质仍未改变,只要立足于互联网带来的开放模式,顺应新技术带来的新业态,响应新阅读时代读者的新诉求,持续整合内外资源,就一定能实现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整合及利用 篇4
关键词: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整合,利用
引言:
我国每年因矿业开采活动产生大量的矿区废弃地, 再加上一些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区, 使得矿区废弃地数目巨大。大量的矿区废弃地不仅污染环境、压占土地, 还容易留下崩塌、泥石流、滑坡等隐患。如果能将大量的矿区废弃地利用起来, 将会产生可观的生态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矿区废弃地的治理实际上就是一种资源再利用的过程, 矿区废弃地需要走变“废”为宝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 综合矿区废弃地的特点, 因地制宜地整合、利用矿区废弃地的旅游资源、区位优势, 将工业历史文化与现代人文景观于融为一体, 是建设“生态文明”政策方针下, 对矿区废弃地治理的最优思路。
1.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整合的意义
1.1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整合有利于维护矿山安全
矿区废弃地地质环境问题不仅对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而且直接影响矿区旅游的安全。矿区资源的旅游开发首先是针对废弃地存在的土地损毁特征及地质灾害问题, 化害为利, 对矿区的地质灾害、损毁地形、危险边坡等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有利于维护矿山安全。
1.2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整合有利于废弃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对矿区废弃地进行旅游开发需要先对其进行生态治理和改良, 即在植物生态学、节约型园林、景观美学等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的优化组合, 以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修复, 最终建设和谐、稳定的矿区生态系统。
1.3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整合是对废弃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整合是经过合理地整治、规划与设计, 对废弃地重新开发建设, 将废弃地转变为各种功能性场所, 供人们娱乐、休闲和观赏。这种对资源的整合是对资源概念的创新, 有利于综合利用各种废弃资源, 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1.4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整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通过资源的整合与再利用, 不仅为工业衰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找到了一条出路, 同时为城市的发展预留了土地资源。尤为重要的是,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得失去活力的矿区废弃地重获生机, 把矿业城镇引导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轨道上来。
2.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整合及利用的原则
2.1 安全原则
由于矿山企业常年地对矿体采掘, 因而产生了不少安全隐患, 例如排土场和剥离边坡稳定性差、地表沉陷等, 对其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之前, 首先需要针对这些不安全的地点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以保证矿区废弃地的旅游安全。
2.2 梯次开发原则
旅游资源的利用顺序受到矿业生产和生态恢复先后次序的制约, 因此, 应先利用较成熟的条件开发专项旅游项目, 然后渐次开发深化, 实现综合旅游, 以点带线, 由线领面, 最终促进各层次的旅游共同发展。此外, 可根据生态整治实践的不断深化逐渐增加新的体验项目和旅游活动。
2.3 生态恢复原则
矿山在开采过程中, 对矿区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种情况下的矿区废弃地是不能够直接用于旅游开发的, 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是废弃地旅游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基础。因此, 应建立合理的生态整治系统和规划策略, 为后期的旅游开发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2.4 特色性原则
旅游景区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旅游资源的特色性, 因感官上的差异才产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才增加旅游景区的竞争力。因此, 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应以矿区的工业文化资源和恢复、改造后的自然资源为依托,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矿区旅游景点和项目。
2.5 科教原则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应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对话。通过富有创意的处理手段, 让游客体验到废弃地旅游资源的另类视听感官享受的同时, 了解、学习工业文明和企业文化。此外, 还应从不同角度让游客看到工业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引导人们思考“环境保护”这一全球化问题。
3.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及利用
3.1 物质资源的整合及利用
3.1.1 矿山巷道的整合及利用
对于矿区废弃地的巷道, 可将其改造成集休闲、娱乐、展示为一体的矿区遗址博物馆。具体思路:
①构建展览历史巷道。根据考古发现或历史记载, 模拟建造矿区巷道在不同时期的内部实景, 并展示各个时期的采矿工具。
②营建采矿体验园。通过参与和互动的方式, 让游客学习使用现代的工具, 自己动手采掘矿石, 感受现代工业的进步和矿工工作的状态。
③设计展览矿工生活的房间。展示矿工各类生活用具和地下生活的简陋房间, 让游客了解到矿工的生活状态。
此外, 对于具有一定深度的巷道, 在安全与环境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以建设成为专门的探险场所或娱乐城。让游客不仅体验到一种别样的娱乐氛围和新奇的娱乐心理, 还能深切感受到矿业生产相关的文化氛围。
3.1.2 采矿坑的整合及利用
对于周边环境条件较好的矿坑, 特别是森林覆盖率高的一些区域, 可将其改造成富有特色且景色优美的观光游览区。对于露天矿坑多而浅的废弃地, 可通过简单的生态恢复和景观小品配置, 改造成具有震撼力的大地艺术作品。对于一些深度较大的矿坑, 可开辟一小部分, 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 让游人下坑观光游览。对于一些大且浅的矿坑, 可改造成娱乐场所, 如:露天舞台、露天电影院等, 供游人集会、休憩和娱乐。对于一些具有典型特征或科研价值的地质遗迹、矿业遗迹, 应严格保护起来, 尊重并保持矿坑遗迹的原真性, 彰显遗迹的文化内涵。
3.1.3 工业厂房的整合及利用
对于部分保存较好的的废弃厂房, 可通过功能置换、外观改造等方式, 重新投入使用, 改造成游客中心、艺术馆、艺术工作室、餐厅、酒吧等承担科普教育、休闲娱乐或旅游服务的功能性建筑。总之,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废弃工业厂房建筑及建筑用地, 重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3.1.4 机械设备的整合及利用
对于由于技术革新而被淘汰的矿业机械设备, 可作为大型展品在博物馆里陈列, 用动态直观的方式向游客演示矿业生产过程;对于一些由于故障或使用寿命到期的废弃机械设备或零件, 则可通过艺术处理手段改造成为景观雕塑、休憩座椅等景观要素, 以凸显工业景观特色, 增添旅游景区乐趣。
3.1.5 矿区废弃地其他物质旅游资源的整合及利用
对于矿业活动产生的尾砂坝, 可通过改造, 建成沙雕园、尾砂沙地排球场;对于一些特殊的尾矿可用来作为整个区域生态恢复的土壤改良剂和微量元素肥料或者用作铺路材料、黄沙替代品等。对于大型的排土场可以借其人造地貌, 打造出人造丘陵的景观效果。
3.2 文化资源的整合及利用
3.2.1 工业文化的整合及利用
在新的价值观引导下, 传统工艺技术、采矿工艺流程等非物质工业文化资源都被看做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 逐渐受到传承和保护。所以, 矿区废弃地的这些生产工艺、采矿过程、矿区历史甚至矿工生活等矿业文化资源应被开发和展示出来。可采用场景再现或维持原貌的方法, 辅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手段, 为游客提供大量参与性和科普性活动。具体做法可以是:通过历史展示长廊展示不同时期的采矿开采流程和工序;通过放映厅来介绍采矿历史;通过3D打印等高新技术将采矿工具、采矿工艺及不同时期的采矿装备等以直观地展示出来。
3.2.2 人文历史资源的整合及利用
对于一些人文历史积淀深厚, 但物质遗存数量有限的矿区废弃地, 应深入挖掘其所在地区的历史文脉, 凸显其采矿冶炼史的悠久, 并以此为依托, 利用建筑及景观元素作为表达的载体来彰显其传统的人文历史文化底蕴。
4.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整合的建议
4.1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应注意景区间结合
旅游景区最佳的发展模式是在发展自身特色的同时开拓综合旅游模式。所以, 可根据废弃地所在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 加强景区间的联系, 实现景区间的资源共享, 吸引周围景区的游客, 以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扩大客源市场范围。
4.2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应体现场所精神
在进行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时, 应减少其他材料的引入和大挖大填工程, 充分利用废弃地内原有的景观元素, 以避免造成经济浪费和对现有的生态地形和植被的破坏。
4.3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可以借鉴国外成功案例的经验
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 在矿区废弃地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和经验。然而, 我国在相关领域起步较晚, 治理途径相对单一, 对其开发项目的规划方法和策划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所以, 可以借鉴和参考国外一些成功的案例, 总结出适合本国矿区废弃治理的体系和理论。
4.4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应注意市场运作问题
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整合利用过程中, 政府应承担起领导职能, 注重引进市场机制。无论是前期的论证, 中期的规划和设计, 还是后期的开发、管理, 都可引进市场机制, 制定经济政策,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环境。给予投资人享有开发成果, 落实“谁投资、谁得益”策略以提高其投资积极性。
5. 结语
矿区废弃地其实是放错了时空的资源, 随着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之前被认为无用的东西, 现在就是珍贵的旅游资源, 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一方面, 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 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 矿区废弃地作为旅游景区开发, 能够很好地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突破传统矿区废弃地治理的局限和弊端。当然, 我国矿区废弃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及利用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需要在今后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邓位.城市更新概念下的棕地转变为绿地[J].风景园林, 2010, (1) :93~97.
[2]黄晓.城市废弃工矿区土地再利用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 2011, 26 (3) :5~16.
[3]翟春霞, 黎敏.我国废弃矿山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1) :341~342.
[1]钟爽.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理论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5.
[2]虞莳君.废弃地再生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7.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 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英语 教学资源整合 发展策略
一、前言
目前,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并且缺少良好的教育支持平台,以及统一的管理模式和竞争的机制。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同时,高校现有的英语教学资源,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如何构建英语教学网络平台,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关键。下面就进行详细阐述:
二、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资源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当中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培养专业的英语人才,另一个是对非英语专业的同学进行普遍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对非英语专业的同学进行英语培养的时候我国高校实施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核制度,并且近年来英语专业的同学越来越多,在高校当中对于英语的培养非常的重视,英语已经成为了一个基本的技能。
目前,我国高校进行英语培养的工作还是不错的,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英语专业的问题是同学的知识面比较窄,与其他的学科的联系比较贫乏。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初期,由于高校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比较片面,过于英语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忽视了理论研究研究能力。同时,高校在进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普遍专注的是英语的实践应用的能力,而对于英语和其他的学科的联系有所忽视。因此,在社会目前企业当中,英语专业的同学的英语实践能力比较好,而英语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比如,英语专业人才缺乏文学、政治、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一旦从事相关工作不能很好地融合贯通,影响英语能力的发挥。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同学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进行高校英语能力培养的时候,教师普遍关注的是同学的阅读能力,但是实践、理论方面的能力,却被忽视。比如说,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翻译等等,这方面的能力有所缺乏。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能力比较强,但在英语日常交际的时候,却无法与其他外国人进行交流。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英语应试教育,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只是为了考试,获得让家长满意的成绩,忽视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英语交流能力。
三、目前高校英语教学资源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英语的教学正当中有很多的网络教学的平台,比如说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新时代交互英语,还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概念英语,以及新视野大学英语等等。目前,新的,英语教学资源不断的出现,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进行教学的平台比较孤立。目前高校在引进教育平台,或者说是在进行自主开发教育的时候。这些平台都比较的孤立,之间没有联系和沟通,并且重复的现象比较多。不能够进行资源的共享,统一的管理。并且虽然有网络化的平台,但是用户的的使用非常的不方便。
2.教学资源的持续性不高,共享性不高。在进行英语教育的时候,最基础的就是教学资源。但是在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的时候是比较复杂的,需要非常多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不是非常容易就能完成的。英语教学资源匮乏的话,更新的就会比较慢,并且教学资源没有特色,这就导致师生对于网络化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不是很大。所以,校英语教学的平台需要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
3.教学资源平台的竞争机制不够完善。在竞争的环境下教学平台的建设才能够做得更好。但是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平台比较孤立,这平台的评价的机制不是很完善。这样我就无法进行优胜劣汰,就没有办法建设比较好的英语教学资源的环境。想要建设比较好的教学平台的竞争环境,就要将平台进行整合,将教学资源进行共享,然后使用统一的评价的机制,竞争的环境当中,有的平台的教学资源不好比较缺乏,就会被淘汰,这样有利于高校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
四、利用网络环境进行高效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
1.促进英语教学的信息化。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对于高校这教学资源整合是非常有利的。并且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高校英语教师的素质也不断的提高,对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需求就越来越大。在2003年的时候,教育部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的项目,要将现代的技术充分的应用,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革新。在2012年的时候,教育部颁发了相关的政策明确地提出了要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和教育进行结合,来创新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相关的专家教育者也提出,只有进一步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才能够将信息化的成本减少下来,减少一些重复的工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资源的数量比较大,但是,较好的共享的模式比较缺乏,对于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所以进行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进行高校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够使得更多的资源得到开发,并且促进统一的评价的体系形成。通过优胜劣汰的模式,使得比较好的教学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种竞争的机制下能够促进更有特色的教学资源的提出以及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对于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够将网络利用到教学当中,提高教学的水平,更好的对人才进行培养。
2.实现英语教学平台的统一认证,对于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统一的管理。随着网络化的发展,英语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的发展,由于教育平台不断的增加,对这些平台进行统一的管理,能够更好的将资源进行整合。在网络平台当中,进行英语教学与学习更加的方便。可以进行单点登录,同学和所有的教师登录到平台以后,可以根据所拥有的权限访问所有的英语教学网站及资源,不需要再进行二次登录。同学可以进行学习的预约。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同学可以,自己到机房进行网络学习。进行预约的方式比较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进行学习计划的安排。规定每周的学习时间不少于3个学时,通过,进行预约学生可以得知机房是否有空缺,这样既提高了机房的利用效率,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安排学习的时间。进行了,教学资源整合之后的平台,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或者说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学习。教学资源在平台上进行整合和共享,大量的被学生和教师利用的资源,说明说明这类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学生和老师的需求。在一个平台的竞争机制当中,好的教学资源会给大家更好的利用,不好的教学资源会被淘汰,那么资源整合就会进行得更好。英语教学的平台,还可以对于学生进行学习的时间、进行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针对个人的学习报表,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监督。学生可以参照自己的学习进度表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够更好的对自身进行提高。而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进行统一的监督,可以按照学生的出勤率以及测试的成绩进行学生的考核,并且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的改革。并且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可以,使得学生和老师进行更加方便的沟通和交流。老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学生也可以的教师的教学进行建议,使得教学模式更加的先进。并且随着英语教学的发展,一些新的课程网站在建设之后可以自动地纳入英语教学的模块,更好地为学生和老师服务。
3.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进行传播的平台也非常多。那么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进行更好的教学。利用教学平台的信息的共享的功能,进行学生的写作的讲评,以及优秀的范文的讲解。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对自己要学习的课程进行提前的预习,通过网络的教学资源对于所要学习的课程的主题及背景进行了解,在预习的时候找到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讨论,以及向老师提问。并且英语教学比较特殊,需要由于环境才能够将英语学得更好,目前网络化的发展使得和母语是英语的人交流更为方便,同学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的方式,来面对面地和外教进行交流,从而,非常好的提高自己的口语。
五、结束语
通过建设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整合的工作进行的更好,在这个平台当中教学资源可以进行更好的优胜劣汰。并且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加的方便,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监督能够更加完善,并且教师可以依据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资源促进自己的教学的改革。处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利用这一大趋势进行更好的教学资源的整合,将高校英语教育的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李妍.信息技术中介的探究式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06).
[2]史瑶.基于“问题解决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6).
环境监测信息资源整合探索 篇6
1 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这四个转变明确指出了环境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并指出了今后一段时间环境管理信息化发展方向。其中,各业务板块自成系统、数据重复采集不能共享是全国大、中型城市的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应用的主要模式为:通过上级下发的业务系统报送文件与监测数据,同时根据自身经费能力、信息化认知与管理能力以及业务信息化需求的迫切性,由不同的开发商建设了多个应用系统,自动、半自动地处理部分环境监测业务及信息,行政办公管理、监测业务管理、自动监测分别建立多套系统,分立应用,共享性差,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无能满足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管、政府决策、公众服务的及时性、综合性、协同性、预警性、决策性的迫切需求,也落后于信息化时代对信息处理与获知的规范性、实时性、高效性、感知性、无纸化的要求,很大程度地制约了环境监测信息资源的管理、数据共享、应用支撑和数据服务的效能。
对于没有在信息化建设开始及整个建设过程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监测站信息化工作,要解决系统分散、业务分散、数据分散问题,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目标,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整合、系统集成。
2 环境监测站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环境监测信息化资源整合对各个层面的管理者、业务人员信息化应用影响深远,以不同的应用角色为例:
1)对于环境监测站所有人员。
可以拥有统一的系统应用界面,不需打开名目繁多的系统,就可以便利的访问各个业务应用模块,进行行政办公。
2)站领导层。
可以拥有统一的决策支持平台,实时掌控监测站监测动态,全方位决策环境专题综合治理,实时了解重点环境专题动态。
2)对于业务部室主任。
可以科学分配、跟踪、总结监测任务,分析部门综合业务及新业务,跨部门数据共享与交换。
3)对于信息主管。
可以维护全站业务今年视图,规范未来业务系统建设,整合现有业务。
4)对于业务人员。
可以及时跟踪监测管理工作,灵活调用全站共享数据需求,日常工作使用规范的业务数据。
5)对于综合分析人员。
可以在统一的数据中心方便查询、统计、分析各类监测数据,开展各类质量分析汇报会。
总的来说,环境监测信息化资源整合可以提升四方面能力:数据管理能力、数据共享能力、应用支撑能力、数据服务能力。
3 环境监测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和整合策略
环境监测信息资源整合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套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制度规范、一个规范综合完备的环境监测数据中心、一个环境监测综合业务平台、一个环境监测公众服务平台、并对一系列业务应用系统(数据收集、处理、统计分析、发布、预警、应急、展示)改造或新建。
环境监测信息资源整合的策略包括:
1)门户集成。
统一门户管理、个性化页面;单点登录;业务应用集中访问;业务数据展示查询。个性化的门户及业务应用集成平台,丰富、易用的协作办公平台,规范、高效的信息发布与资源共享平台,保障系统稳定、安全的系统管理平台。
2)应用集成。
实现跨系统业务调用,异构系统数据共享,从而实现信息共享。1)面向信息主管。统一规划,为新建业务系统提供建设规范和应用支撑。为已建业务系统提供交换规范,共享标准测点/断面基础信息和基础代码。2)面向业务部室。可以建资源目录,环境质量一源一档,共享数据查询,环境质量报告与报表。3)面向社会公众。外部网站环境数据公开。
3)数据集成。
共享数据资源;数据标准化;污染源一源一档;环境质量一点一档。建立环境监测基础信息的“北京时间”。即统一标准代码,统一污染源、监测点位、监测断面、评价标准、监测项目、分析方法的编码,统一管理和维护环境质量/污染源基本信息。
4 环境监测信息资源整合的实现
环境监测站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包括系统层面、数据层面的整合,根据环境监测站业务、数据架构,完成整合后,系统平台总体框架如图1。
完成环境监测信息化资源整合,形成统一的综合信息平台后,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
完成环境监测信息化资源整合,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数据中心后,数据中心系统架构如图3。
5 小结
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是环境信息化发展方向,在实际业务管理中有迫切的需要。信息资源整合经过数据的整合、分析、利用等过程,需要深厚的环境业务基础和环境数据中心实施经验;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将会给环境监测站的业务管理、IT管理、决策层带来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王合生.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C].南京: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
[2]唐桂刚.对全国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架构的探讨[A].北京:中国环境监测,2002.
[3]刘鹏,曹红.环境监测信息化思考[J].沈阳:环境保护科学,2010.
[4]薛建,富学勇.环境监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
[5]张亦含,李旭文,黄丙湖,等.基于WebGIS的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平台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
[6]冯晖.3S等信息化新技术在环境监测科研领域的应用[J].环境科学导刊,2008.
[7]张保森,肖红,慎镛健,等.构建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网络化管理系统的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06.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 篇7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
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图书的出现, 网络视听资料的迅速崛起, 对传统的纸质印刷媒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图书馆信息资料馆藏模式已经在这个信息化的网络时代满足不了人们的阅读和查阅习惯。因此, 图书馆信息资源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成完成整合数字化。本文将从信息整合、数据整合、知识整合几个方面来探讨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分析图书馆基于超链接、基于资源导航、基于知识本体、基于OPAC、基于跨库检索的集中整合模式。
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内容
数字资源整合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 按照一定的要求, 重新组建融合不同通信协议、不同来源中的独立资源资源的功能结构和数据对象。使他们重新组合实现无缝连接, 形成一个整体。在探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时, 首先需要探讨图书馆信息资源需要整合的内容。
1.1 信息整合
图书馆信息资源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大、范围广, 在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中, 对信息的整合是十分关键的步骤。信息实体间通常存在着引用、关系、参照等多种联系。必须通过对信息的整合来解决信息之间的关联问题。
信息整合是指通过某种标准或体系, 描述、连接、集成不同类型、不同载体、不同来源的数字资源, 使一站式信息获取得以实现。信息实体之间的关系是信息整合的对象。如相关文献的关系、文献的引证关系等。信息整合能够很好地解决图书馆信息资源信息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使得连接和集成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1.2 数据整合
图书馆数字资源在规模和数量上发展迅速, 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大量存在。数据整合的出现解决了分布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问题和互操作性。它可以起到消除不同数据库系统的异构性和分布性。是这些异构系统充分的融合, 数据源的差异得到屏蔽, 查询表现方式达到统一, 达到异构数据共享的目的。用户可以使用简单、透明、统一的检索方式, 图书馆异构数据资源实现共享, 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1.3 知识整合
信息资源的整合不仅要使信息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得到整合, 还要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要解决用户的知识需求问题, 还要进行知识的整合。整合信息资源中的知识结构的关系和概念。能够对知识结构进行揭示与描述。使信息资源中的知识结构的概念以及概念关系得到清楚表达。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
根据以上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需要进行整合的内容进行的探讨, 现提出以下几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模式:
2.1 基于超链接的资源整合模式
利用网络超文本链接的特性, 连接起文献的有关知识点, 将有关信息资源链接在一起, 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 为读者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供便利即为基于超链接的数字资源整合。利用超链接把所有资源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知识关系复杂的网络, 这种方法对于信息资源整合中的信息整合有很大作用。
2.2 基于资源导航的整合模式
基于资源导航的整合模式是指根据数字资源类型不同, 建立会议论文集、电子报纸、电子期刊、学术论文等不同的资源导航库, 通过数字资源的URL建立数字资源的导航系统, 将所有信息资源检索的检索入口整合在一起, 提供按关键词、作者、资源标识、资源名等途径获取资源。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以数据库导航系统和期刊数字导航系统为主, 具有关键词检索、分类浏览、字顺浏览等功能, 可以按照来源数据库、学科分类、ISSN号、刊名等搜索浏览期刊。
2.3 基于知识本体的整合模式
本体论是一门有关存在以及存在规律和本质的学科, 本体是一个知识术语的集合, 它包括语义关系、词汇表、逻辑规则和简单的推理, 构建基于本体的数字整合模式有助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知识整合。抓取相关领域的知识是本体的目标, 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 提供该领域内共同理解的知识,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出这些词汇以及词汇间的关系一个明确的定义和理解。基于本体的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模式起到了对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和规范、共享知识、对知识实现重复利用、结构化、体系化、整体化、形式化的作用。
2.4 基于OPAC的资源整合模式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者最基本的一项内容为OPAC (联机公共检索目录) 。OPAC系统是图书馆中多资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 大多数图书馆都建立了OPAC系统, 尤其是在高校图书馆, 在此系统中, 所有图书馆馆藏目录都以OPAC系统为基础。在读者进行跨馆查询时, 读者本身并不会意识到, 这是OPAC系统的最大优点。使得读者无需花费太多时间去熟悉新的操作方式和查询环境, 一个系统的查询条件就可以方便的检索到馆内馆外的文献资源。
2.5 基于跨库检索的资源整合模式
通过对不同数据库的不同检索方式、检索界面、检索运算符、检索式构造规则、检索字段进行统一整合检索实现基于跨库检索的数字资源整合, 大大提高的检索效率及对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数字资源系统间的分布式异构整合检索及检索界面整合是跨库检索的两大主要层面。用户可以在数据库中点击一篇文章的记录, 然后并可以得到所有与这篇文章相关联的服务列表。
结束语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服务理念将由以“图书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图书馆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采取合适的整合模式, 完成图书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实现网络自动服务、信息过滤、信息获取等功能, 为用户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不断学习, 不断改进, 通过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 使得图书馆信息信息资源在整合后取得更好的发展成绩。
参考文献
[1]黄晨.资源整合模式及其实现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 (1) .
[2]王知津.从情报组织到知识组织[J].情报学报, 2011 (6) .
[3]马文峰, 杜小勇.基于数据的资源整合[J].情报资料工作, 2012 (4) .
[4]马文峰, 杜小勇等.基于信息的资源整合[J].情报资料工作, 2010 (1) .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 篇8
一、网络英语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
2004年教育部明确指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进一步强调:“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特别是网络技术, 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 各个学校都积极推进并试行了一系列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力争在充分使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条件下,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各种英语教学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英语学习网站、培训网站及在线交流网站比比皆是。几乎每一个网站上都提供了大量免费的英语学习的文字以及音频或视频材料,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因而, 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益的, 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但是在网络英语教学资源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 网络英语资源零散杂乱、参差不齐。
Internet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 它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英语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 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英语教学资源库, 英语学习网页、网站不计其数。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 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在网络上发布信息, 这就使得大量虚假、重复甚至是错误的资源荼毒网络、误导学生。例如, 我们在搜索引擎百度和Google上输入“英语学习”这一词语, 分别可以找到约61, 400, 000篇和31, 100, 000篇相关内容。但是从搜索到的内容来看, 它们都比较零散、杂乱、不够完整, 这会给学习者带来很多问题。诸如因为缺乏系统的指导而使得学习者在面对大量英语资源时会不知所措, 不能正确使用这些资源, 难以长期有效地坚持使用这些资源等等。
2. 网络英语资源的针对性不强。
现在的网络英语资源从内容上看非常丰富, 几乎涵盖了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 但是它对于特定学习者或者特定学习目标的针对性不强。例如, 笔者曾经多次被学生问及如何才能在网络上找到针对他们课本的有用的学习资源。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欠缺, 另一方面对教师在网络资源利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网络英语资源的综合运用性较差。
很多的网络英语资源只能看不能听, 或是只能听不能看, 但是学习者在下载了这些资源之后如何使它们有效结合起来是一个问题。众所周知, 英语学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要求听说读写译几个方面共同运用, 要是把它们割裂开来就毫无意义了。
二、网络环境下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反应
如何将这样零散杂乱的资源系统化、规范化, 从而更方便、更全面地让每个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水平呢?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势在必行。
1. 配备基础的网络装备。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现共拥有多媒体教室80多间, 视听型语言实验室10余间, 音像资料编辑室和录音室若干间。另外还配备了校园闭路电视网、校园广播电台、校园宽带网连接等等设施。这些设施均可与互联网连接, 为英语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2. 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整合英语教学资源, 建立相应的英语学习资源库。
整合网络英语教学资源, 就是要利用网站建立一个教学资源库, 而校园网正是这样一个有效的平台, 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交互式的大教学环境, 一个师生全面参与信息交流、课件制作和利用电子信息资料的网络系统。如果能够建立这样一个网络系统, 把零散杂乱的网络教学资源整合集中, 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网上听、说、读、写为一体的学习, 并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 制定与之相配套的试题库, 供学生自我测试以验证其学习效果, 必将极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3. 对英语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 使之成为针对性较强的英语学习资源。
(1) 充分利用全球性的, 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 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 如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 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 (2)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进行信息化处理, 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 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 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 教师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3) 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 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 (4) 利用邮箱、E-mail和QQ等多种形式来解决作业和辅导的问题。例如, 老师可以在邮箱中布置作业, 然后让学生直接回复到邮箱中, 既节省了纸张资源又节省了老师批改作业的时间;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也可随时提问, 将问题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自己的老师, 老师给予回复后, 在学生注册的E-mail中就有了回复结果;QQ这种即时在线交流的形式, 可以使师生交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而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网上学习。
4. 重视开发英语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是信息化技术用于教学的一个表现形式, 是提升教学技术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技术环境的建设, 还是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 均须以教学课件的数量和质量为前提。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保证所制作课件的质量, 使其能够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5. 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尤其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果说前面的内容都是关于硬件方面的整合与应用, 那么这就是软件的整合。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后, 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讨论和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 凸现个性。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目前, 网络上有一些很好的教学软件 (如Hot Potatoes) , 利用这些软件, 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设计人机交互, 从而更好地满足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
综上所述,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这一平台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优质的载体。这个载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是现代化英语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的英语课程资源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在英语教学改革推进的过程中, 只是把计算机作为辅助的工具是无法真正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的。为了有效地进行外语教学改革, 我们应该打破“课堂+课本”的局限, 把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改变教学观念, 利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创设理想的外语教学环境, 从而从根本上转换现有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 英语教学改革才有可能达到解决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缓解外语教育资源严重紧缺问题的目标, 而整合的过程首先应该是英语教学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内化吸收过程, 其次才是对网络的利用过程。因此, “整合”不是网络与英语教学的简单相加, 也不是网络替代了传统教学媒体, 而是英语教学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内化与吸收”之后, 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的各教学因素的重新组合。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学习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技术和外语教学理念, 有效整合和重组英语网络教学资源, 使其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从而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Reisman, S, Dear, R.GEdge, D.Evolution of Web Based Distance Learning Strategie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2003 (15) .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中) .电化教育研究, 1997 (4) .
[3]顾曰国.网络教育初探.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4]曹进, 靳琰.外语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整合与重组——问题与对策.电化教育研究, 2005 (8) .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 篇9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NTO-SAI) 环境审计委员会颁布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 将环境审计分为财务、合规性和绩效审计。环境财务审计注重财务报表披露的环境资产和负债情况。环境合规性审计注重检查国内国际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环境绩效审计注重评价被审计单位为促进经济性、效率和效果而采取的各项措施是否适当, 确保与环境相关的效益能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 确保环境项目能够经济、效率和有效地进行, 即“3E”审计。《指南》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分为:对政府执行环境法规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的审计;对政府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的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等五个部分。目前, INTOSAI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和内容被实务界和学术界所接受。目前, 国际上审计已向绩效审计发展, 环境绩效审计也面临着重大发展。在我国, 政府环境审计已向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绩效审计方向发展, 但总体而言,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尚处在起步阶段。
内部环境绩效审计方面,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推行的ISO 14000系统在我国已有近二十年历史, 其环境管理系统审核 (国内多将审计或会计相关组织执行的财务Audit称之为审计, 其他的Audit称之为审核, 本文将审核与审计两词不作区分) 随企业的ISO 14000认证而得到发展, 包括环境管理系统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而执行主体为注册会计师的民间环境绩效审计则鲜有所闻。作为环境绩效审计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管理系统审核, 为目前的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由欧盟的《生态管理审核规则》 (EMAS) 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14000系列推动。ISO 14011将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定义为: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 以判断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所规定的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准则的验证过程, 包括将这一过程的结果呈报委托方。环境管理系统审核的优点, 在于确认环境管理系统是否能确保未来的环境 (政策法规) 遵循。因环境管理系统如此重要, 原欧共体 (EEC) 于1993年以No.1836/93指令正式公布了EMAS;ISO也发布了ISO 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ISO 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和ISO 14012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 及对上述标准进行替代的ISO 19011《质量与环境审核指南》。ISO 19011不仅适用于内部, 也适用外部环境管理系统审核, 它对环境管理系统审核目标、审核过程、审核程序与方法等进行了规范, 并对审核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约束, 要求审计员具有:1.诚信、正直、保守秘密和谨慎等基本要求;2.公正表达, 真实、准确地报告的义务;3.在审核中勤奋并具有判断力。并进一步要求审核员在审计中, 独立于受审核的活动, 不带偏见, 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使用合理的方法, 得出可信的和可重现的审核结论。ISO 19011对环境管理系统作出如此详细的规定, 加之ISO 14000在我国的广泛推行, 有助于审核员胜任环境绩效审计中的环境管理系统审计, 或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中, 充分利用审核员的工作及成果。
二、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的状况
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的研究, 国内外有一定的成果。如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环境审计与会计职业界的作用》研究报告中指出, 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环境审计的主体不应限于政府机关。注册会计师可在环境审计中发挥更大作用, 但应克服环境数据的获取、绩效指标的选择与计量、对环境审计的社会需求等方面障碍。
(一) 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绩效审计的现状
在我国, 注册会计师尚未作为主体, 进行专门的环境绩效审计工作, 但对与环境有关项目的审计并不陌生。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时, 可能涉及到被审计单位的环境风险、环境负债和资产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专门对此进行规范, 要求注册会计师考虑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漏报的环境事项。另外, 在风险导向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要考虑企业的环境管理风险, 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了解、评价和控制测试, 以制定修订审计策略和计划。了解和执行内部控制测试所使用的审计程序, 包括询问、观察、检查和穿行测试。此外, 控制测试程序还包括重新执行。因此, 相对ISO环境管理系统审核而言, 从注册会计师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了解和控制测试所用的审计程序看, 具有专业的水准。当然, 注册会计师并不专门针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了解和测试, 其内控的了解和测试范围限定在:与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有关的政策和程序上。对非重污染行业的被审计单位, 根据风险评估, 有可能忽略对环境管理系统的深入了解和测试。
(二) 注册会计师与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
注册会计师最重要的鉴证业务为财务报表审计。财务报表审计重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表述的公允性, 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则仅作为公允性的一子目标。注册会计师长期的财务报表审计、在风险评估、应对审计计划、审计程序等方面的理论与经验, 将使其能胜任环境财务收支审计。
基于风险导向的财务报表审计, 注册会计师不仅要通过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 还结合其他风险因素综合考虑, 通过对企业环境、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 发现其潜在的经营和财务风险, 评估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 以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对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 注册会计师应重点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环境风险、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因此, 对长期从事重污染行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而言, 对环境合规性审计并不陌生。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 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具备丰富的财务报表审计理论与实务, 为其从事环境绩效审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注册会计师与环境管理系统审核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分别发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进行自评, 并由注册会计师审核,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发表意见, 注册会计师审核的依据为中注协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2008年和2010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重在推行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 降低财务舞弊及其他风险。可以预期, 随着内控建设的深入、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重视, 受托责任的进一步强化, 注册会计师将承接更多的管理系统内部控制的审核或管理咨询业务, 为注册会计师进行环境管理系统审核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四) 注册会计师与社会责任报告审核
近年来, 我国有关机构在推进社会责任方面作出了贡献, 如国资委发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等, 推动了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该报告中通常包括了企业对环境资源的责任、对环保的贡献等涉及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目前我国尚未实施社会责任报告的强制审计制度, 少数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 为增强可信性, 委托第三方审核并出具社会责任审核报告。承担第三方审核的主要是咨询和专业服务机构, 如挪威船级社 (DNV) , 也有少数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了此业务。随着社会和监管机构对社会责任的日趋重视,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扩展, 注册会计师将更多地承接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核业务, 为环境绩效审计奠定了经验基础。
三、政府、民间和内部环境绩效审计资源的整合策略
(一) 以政府审计机关为主导, 注册会计师、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员参与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机制
环境审计产生于环境受托责任, 而环境绩效审计则为环境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目前情况看, 环境问题威胁了社会公众利益, 受托环境责任已成为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 同时受我国政府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约束, 使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成为了环境绩效审计的主导;在内部环境绩效审计上, 随着企业的绿色竞争战略、规避环境风险、满足国际贸易绿色环保的要求等意识的加强, 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和绩效审计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在民间环境绩效审计方面, 因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的制定、计量和评价标准等的理论上的难点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规避, 其实务进展预期相对缓慢。因此, 构建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体系, 应以政府审计为主, 整合民间和内部审计资源。
为弥补政府审计资源的不足,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可将部分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或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员, 加以监督和指导。如将绩效审计之基础的环境财务收支与合规性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对政府执行环境法规情况的审计和环境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等委托给注册会计师, 将环境管理系统审计委托给审核员, 或利用被审计单位 (责任单位) 的内部环境管理系统审核的工作, 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
无论是政府、民间还是内部审计, 在审计过程、程序与方法、策略等理论与实务上有着较强的共性。因此, 对注册会计师和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员加以适当的指导和环境相关知识的培训, 应能胜任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大部分工作。少数环境专业性强的业务, 可利用环境管理、环境工程等方面技术专家的工作。
(二) 在拟审计项目和责任单位中推行环境管理系统认证或审核
以ISO 14000系统为例, 任何一个组织都可通过实施ISO 14000, 建立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并予以实施, 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中以保持符合法律的要求。ISO 14000是一个框架性标准, 没有对组织的环境提出绝对性要求。组织可根据自身情况, 考虑在整个组织或仅在其中某些部门采用该标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通常为财政拨款、政策扶持建设项目或其他重大建设项目或单位, 如在上述被审计对象或责任单位中推行环境管理系统认证或审核, 将促进责任单位建立和执行环境管理系统, 一定程度上保证未来的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时, 可在环境管理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 确定绩效审计的重点, 并利用内部或外部环境管理系统审核的工作, 对被审计对象的环境管理系统和环境绩效进行评价。
(三) 环境绩效审计准则制定的借鉴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 篇10
一、区域物流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 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信息资源的整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 信息资源整合的利益所在就在于区域的规模效益优势, 为区域物流企业搭建一个平台, 使企业充分利用区域资源, 增强市场竞争力。整合区域信息资源的最有效突破口就是整合区域物流信息资源, 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是实现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成功转移的基本保证, 资金流和信息流可以借助比较完善的中介平台 (银行、电信、网络) 迅速完成, 商流作为商品实体的转移必须依靠物流来实现, 而物流的有效实现必须得到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因此, 必须打通物流信息平台, 整合区域内部的物流信息资源, 实行区域统一管理、统一协调, 对区域内的产品整体策划、运输、仓储、配送和管理控制。
2. 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有利于多元化的需求
面对多元化的需求, 物流企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要求物流与信息流实现在线或离线的高度集成, 使信息技术逐渐成为物流技术的核心。但是现有的物流信息系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 提供的信息增值性不强, 使信息使用者难以把握深层次的信息, 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区域物流信息系统能为物流企业提供区域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 查询和交换等。当客户需要物流企业的服务时, 物流系统可以为客户快捷、方便地匹配信息服务。区域协作和服务的基础是信息的异地共享, 区域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 为异地信息共享和传递提供了有力支持, 使异地虚拟服务成为可能。
3. 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信息保障
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出现, 重大事件发生后, 区域物流企业又是物资运输和调度的承担者, 如果没有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就没有物资调控及时准确的进行。区域物流信息的整合有利于实行物流业的宏观管理, 政府动态地获取物流网络运行中的信息, 政府通过对物流企业运行数据 (这些数据主要产生于各物流企业运行流程中, 包括物量、物流主要发生区域等) 的收集整理。管理部门可以从中提取分析, 制定合理的物流宏观发展战略, 如通过对物流企业运营数据的分析, 来制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等。
二、区域物流信息资源整合的阶段模式
区域信息按照什么样的数据分布来进行信息整合, 往往是区域信息整合中最关键的问题。目前对于区域物流信息整合, 可以采用三种信息整合技术, 分别为逻辑集中而信息物理分布模式, 逻辑集中与信息物理集中相结合的综合信息整合模式及信息物理集中的整合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所长, 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实施特点, 需要根据整合所服务的具体的业务和业务的分布情况来判断和选择。建议一般首先采用逻辑集中的模式, 根据需求的逐步发展, 顺次过渡到综合模式、及物理集中模式, 降低选择成本。区域物流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架构如图1所示。
1. 第一阶段———逻辑集中模式的区域物流信息资源整合。
区域物流信息逻辑集中而数据物理分布适用于业务系统分布在多个地方, 由统一的整合平台实现各物理分布之间的数据共享, 可实时访问分布在各处的数据。这种整合实施速度快, 从数据层整合对物流企业原有业务系统影响小, 能够降低实施风险和成本, 缺陷是访问效率受到网络传输能力的局限。
第一阶段整合的主要任务为构建区域物流信息整合架构, 实现区域物流信息数据的逻辑集中、区域信息共享, 而从物理上看, 数据信息仍存储在各地原有的数据库中。第一阶段整合后的效果如图2所示, 区域中心数据逻辑集中成为一个统一的视图。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由于分期建设、或各地业务系统同时开发、或选用了不同的开发商等诸多客观因素, 各地数据标准不一致的现象十分普遍。业务系统中各地的“方言”和“俗语”造成彼此数据的共享和交换都十分困难, 这一阶段整合的关键就在于数据标准规范的设计和推广。
2. 第二阶段———逻辑集中与物理集中相结合的数据信息资源整合。
数据逻辑集中与物理集中相结合模式结合了逻辑集中与物理集中的优势, 可以在实施初期采用逻辑整合, 快速实现统一访问和数据共享, 对访问量大、实时性要求不高的数据逐步实现物理集中, 从而提高访问效率。从实施角度来看, 可以从逻辑集中模式平滑过渡到这种综合模式, 实施风险小。
这一阶段整合的任务在于优化查询访问的效率, 可以作为全面物理大集中的过渡, 如图3所示。整合的关键技术在于数据复制, 根据业务需求, 选择被访问频繁的数据作物理集中, 再根据这些业务数据对实时性的要求和系统负载情况配置复制间隔。整合的数据复制技术, 要求支持准实时的秒级数据同步, 也支持按分钟、小时或天的数据间隔同步。复制控制服务器会以同步间隔为周期, 定期轮询是否产生了需要复制的新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落实到本地。因此, 同步间隔越短, 对系统性能影响越大。实施过程中, 应结合具体的运行环境, 优化这些配置参数, 使整体性能达到最优。
3. 第三阶段———物理集中的数据信息资源整合
区域信息物理集中是将全部物流信息数据放在一起, 由一个统一的数据库服务器来管理, 实现信息数据统一访问, 访问效率最优, 适合大数据量查询访问的决策分析等。缺陷是如果新数据产生在别的业务系统, 则可访问数据的实时性差。另外, 若通过实施信息数据物理集中来整合现有物流信息, 往往风险大、时间长、成本高等。
区域物流信息系统有多个异构的和自治的系统, 每一个系统的数据格式又可能不一致或不完整。这就要求信息物理整合技术能够集成来自高度异构的不同数据源的信息, 同时提供很好的数据可用性、可伸缩性能。整合的目标信息系统可以是新一代业务系统, 也可以是业务系统之上的数据仓库系统, 实现业务分析和发现功能, 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图4显示了信息物理集中的整合模式。
三、区域物流信息整合的原则
从理论上来说, 区域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涉及情报学、系统论、信息论、运筹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从信息自身的生命周期来说, 信息资源整合贯穿了整合信息采集、加工、服务、评估过程, 涉及到多项技术。从实践上来说, 国内外很多区域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这项工作起步比较晚, 各区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资源整合的目的来选择整合模式, 而不要盲目跟风, 以免造成人员和资金上的浪费。区域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实施过程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全局性原则:信息资源的整合要在充分整体规划的前提下, 了解本区域的实际情况, 发挥自身优势, 既要积极主动地将本区域的物流信息资源整合, 又要注意避免重复建设。
●科学性原则:指信息资源的整合对象、内容、方式要进行科学论证, 切忌随意拼凑。
●整体性原则: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所以在项目实施中应注意考虑信息资源整合对象学科的完整性, 注意全面规划。整合后的资源系统应能反映资源间的内在关系, 使资源得到合理组合, 取得最好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
●层次性原则:指信息资源本身和用户需求的层次性, 要求按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方式进行多维整合。
●连续性原则:指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性和不间断性。只有通过连续、系统、动态的整合过程, 信息资源才能发挥持续效用, 才具有生命力。
●针对性原则:指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性。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应满足特定用户需求。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