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旅游发展分析

2024-05-24

SWOT旅游发展分析(精选12篇)

SWOT旅游发展分析 篇1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旅游的重要补充, 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产物。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虽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但发展潜力极大。近年来, 在全国乡村旅游业繁盛发展的大环境下, 辽宁省宽甸县的乡村旅游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此, 通过对宽甸县乡村旅游进行SWOT分析, 提出宽甸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关键词:宽甸县,乡村旅游,SWOT分析

一、宽甸县乡村旅游现状

宽甸县成立于1989年, 位于辽宁省东部, 总面积6 193.7平方公里, 总人口43.37万。自“十一五”实施到现在, 宽甸县乡村旅游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目前乡村旅游也已经成为了宽甸县的支柱型产业, 截至2013年, 宽甸县已有旅游接待量650万人, 实现总收入72亿元, 占GDP达32.8%, 为宽甸县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等多方面提供了发展动力。

(一) 宽甸县乡村旅游发展条件概况

宽甸县地处辽东断块山地丘陵区, 地貌多变, 林地面积741万亩, 水面面积57万亩, 物产资源丰富, 其中烟、蚕、果、蛙等十大资源为特色资源。宽甸县是满族发祥地和朝鲜族的重要聚居区之一, 有27个民族;有虎山长城等文化遗产和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已初步形成了建材工业和旅游业等七大产业体系, 推动了宽甸县经济发展。

(二) 宽甸县已开发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

宽甸县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主要景区的特色鲜明, 品质优异, 建成了多处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和自然保护区以及多处市级旅游区。

天桥沟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 是辽宁省“十佳森林公园”;青山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山水型自然生态与满族民俗文化相融合的风景名胜区;河口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 现已开发长河岛、河口断桥和龙泉山庄三大景区;水丰湖景区是鸭绿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六大景区之一, 素有“东北地区第一大淡水湖”之称;虎山景是鸭绿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区,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 宽甸县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鸭绿江

鸭绿江是宽甸旅游的第一品牌和核心优势, 是宽甸唯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 从水丰湖至绿江村几十公里的山水自然与人文底蕴相结合的界江美景, 是东线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

二、宽甸县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一) 宽甸县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1. 有利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

宽甸县处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最近辐射区域内, 具备延边、沿江、近海这三大区位优势。处于辽宁交通体系的末端, 呈现一条国道201和三条省道为骨干的交通架构, 有利于北部山区及鸭绿江沿线的优质旅游资源得到开发。

2. 适宜开发的土地资源和优良的环境质量

宽甸县的土地资源呈现多样性, 地势平坦, 交通便利, 利于开发休闲度假类产品。周边没有大型大气污染企业, 也不存在大气污染企业, 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6.1%, 质量环境属于优质水平。

3. 完好的原生态资源和丰富的物质资源

宽甸县生态良好, 年均降水量1 100毫米, 被誉为“世界六大无污染区”之一。矿产品、绿色农产品等资源丰富, 品种多、产量高, 森林资源居辽宁省第一位。

4. 独特的异国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宽甸县是满族聚居地, 融合了抗美援朝、中朝边境等元素于一体, 汇集红色文化、边境文化等文化于一体, 融汇抗美援朝河口断桥等历史文化景点于一体。

(二) 宽甸县乡村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1. 在国内外知名度不高

宽甸县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 保障基础尚未稳固, 难以适应旅游市场的变化和旅游产业的新要求。宽甸以国内旅游市场为主, 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较低。

2. 产品结构不合理

宽甸县目前仍然以传统的观光旅游和部分乡村旅游产品为主, 度假型、商务型、避暑型、文化型旅游产品正处于开发或者规划阶段, 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3. 产业要素不完善

宽甸县乡村旅游产业要素有待完善, 需要构建完善的旅游住宿体系、特色的旅游购物体系, 导入丰富的旅游文化娱乐元素, 打造鲜明的旅游节庆品牌并扩大影响。

4. 整体发展观念匮乏

各级政府、各种类型的组织对宽甸县乡村旅游开发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但是旅游发展却各自为政, 宽甸县的各级旅游景区不仅没有形成联动优势, 反而存在同质竞争的现象。

5. 开发利用深度不够

宽甸县目前开发利用的生态效益偏低问题,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不高, 影响全县旅游环境整体形象及旅游吸引力。

(三) 宽甸县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分析

1.“东北振兴”战略催生客源市场

以《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重大政策举措意见》为指导, 从多方面完善宽甸生态旅游发展, 打造“五个示范区”, 大东北旅游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2. 两大国家战略提供战略机遇

宽甸县地处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东端, 西接大沈阳经济区, 两大国家战略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 同时拉动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大发展, 将直接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3. 国家政策导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国家在“十二五”时期, 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健康、休闲、度假、养生、养老产业逐渐兴起。

4. 国内外旅游市场大趋势将带动发展

通过国内外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 个性化旅游市场需求强烈。宽甸县受丹东市和辽宁省旅游整体形象和实力影响较大, 海外客源市场集中度比较高。

5.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发展契机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 宽甸县以旅游发展为主导, 体现旅游产业对城乡统筹发展实验良好的促进与带动作用。

(四) 宽甸县乡村旅游发展威胁分析

1. 旅游竞争日益激烈

宽甸县周边同质资源聚集, 开发较早的旅游景区已经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同时, 边缘地带出现了农业高科技观光项目和生态园酒店, 成为宽甸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替代性威胁。

2. 旅游需求日益差异化

由于旅游者文化层次的提高和旅行经历的丰富, 旅游者的需求总体呈现出差异化、复杂化和个性化的特征, 传统的消费度假模式将逐步被旅游模式所超越。

3. 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推进, 加大了开发力度, 破坏了原有的脆弱生态环境, 导致短期内生态环境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恢复。

(五) 宽甸县乡村旅游发展SWOT矩阵

三、宽甸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 加大宣传和加强合作

宽甸县乡村旅游发展知名度不高, 可以通过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 加强群众的旅游意识, 建立旅游区居民利益协调机制;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区、其他省份旅游发达地区的联系和合作。

(二)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旅游产业政策是加强旅游业宏观调控,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素质, 促进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 提升品牌效应和知名度

首先, 打造好鸭绿江沿线景观通道和基本服务设施, 启动鸭绿江旅游品牌建设;其次, 以河口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打造为突破口, 夯实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最后, 通过建设东北亚枫叶小镇和青山沟北欧小镇项目, 推进山地观光休闲旅游品牌建设。

(四) 加快招商与融资建设

为加强宽甸旅游的招商引资, 应主动与外界接洽, 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 建立与投资商的联系, 有效利用当地知名人士的客户资源, 善用关系营销。

(五)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通过点、线、面的全面生态化和生态景观化, 使全区生态资产得到提升、生态景观得到全面优化。控制污染企业进入, 允许发展轻污染企业;通过景观改造, 保护山地植被, 提升自驾景观走廊的建设等。

(六) 优化人才结构和培训方式

及时建立宽甸县旅游人才信息库, 通过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人才柔性流动等方式, 为宽甸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一个多功能、复合型、门类全、素质高的旅游管理人才群体。

SWOT旅游发展分析 篇2

谢瑞刚

(10旅管)10148012 第一,内部优势。(1)合肥是是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还是全国双拥模范和全国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优势明显。(2)合肥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拥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紧邻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等著名旅游景点。(3)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独特。三河古镇,巢湖,农家乐等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中有较高知名度,品牌效应逐渐形成。合肥同时是国家四大科技基地之一,三个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之一,是我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城市,科教优势明显。(4)合肥旅游产品竞争优势较强,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点)10处,还有众多其他著名旅游景点。(5)农家乐等新兴旅游项目发展迅速,休闲,自助游发展潜力大。

第二,内部劣势。(1)合肥市政府赋予旅游部门的公共资源较少,市旅游部门可配置的公共资源有限,对全市旅游业宏观调控能力较弱。(2)合肥旅游业发展迅猛,合肥旅游立法明显滞后,原有的《合肥旅游管理条例》已难以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旅游执法缺乏法律依据。(3)合肥旅游产品尤其是包公故里和三国旧地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合肥旅游的文化魅力展示不足,削弱了我市旅游的优势。(4)合肥旅游执法队伍不健全,人力物力缺乏,旅游市场有待完善。(5)旅游企业发展处于粗放型阶段自我外扩能力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缺乏国际性,集团化,大规模的旅游企业。(6)旅游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旅游促销宣传,企业活力等明显与苏州,杭州的旅游发达城市存在差距。(7)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不同步,旅游业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休闲自主旅游发展缓慢。(8)旅游宣传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

第三,外部机遇。(1)江苏,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区域客源市场庞大,尤其是合肥紧邻长三角区域,区域优势明显。(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技术创新对接示范区的设立将直接推动合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3)两年一度的国际旅游交流会将在上海举行,合肥作为紧邻长三角的城市之一,是重要的受益城市,是合肥向境内外旅游参展商推介宣传的好机会。(4)包括合肥在内的华东旅游线路已成为黄金旅游线,有利于合肥 旅游客源的增长。(5)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GDP的提出,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巨大的增长空间。(6)合肥市政府近年来对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关注和省发展旅游强省目标的提出及合肥产业升级的需求,迫切需要发展旅游业。(7)合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合肥商务,考察客源的快速增长。

第四,外部威胁。(1)江浙的周边省市尤其是苏州杭州在境内外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客观上分散了一部分客流,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合肥独立旅游目的地的地位。(2)黄山,九华山旅游的成功打造,使合肥巢湖旅游品牌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难以充分发挥效用。(3)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旅游形式增长空间会慢慢缩小,难以为继。(4)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大量古建筑,古村镇消失,让合肥失去一大旅游特色。

SO战略:利用机会,发挥优势。合肥旅游行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内部环境优势,利用旅游资源规模和景区品牌优势,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不断提升景区价值。利用现有资源,创新发展方式,开拓新的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加速发展。

WO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弱点。合肥旅游企业应该抓住外部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吸取有效地管理方式,以独特的旅游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锻造自身竞争力,克服弱点。

ST战略:利用优势,规避风险。合肥旅游企业应该发挥现有的旅游资源和经典的品牌优势,加强旅游产品开发,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

WT战略:减少弱点,规避风险。合肥旅游企业应该提升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巩固固有市场,强化品牌,降低成本和费用,克服自身不足,使自身更加适应市场发展。

SWOT旅游发展分析 篇3

【关键词】郑州会展旅游;SWOT分析

一、郑州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郑州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一直是全国商品贸易的集散地,优越的中部区位,加之便捷的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条件,使郑州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费与流通基地,其现代市场覆盖力更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所以一直以来也是国内多种会展的首选地。

从国外会展业发展一般经验看,随着会展业发展的逐渐成熟,会展旅游的发展和功能将超越会展行业本身,产生广泛的带动和辐射效应。目前,郑州会展业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会展旅游的开发依然大大滞后于会展行业本身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管理工作滞后,规范化程度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会展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会展的质量,品牌,知名度等有待提升。

二、郑州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郑州发展会展经济有着明显的交通优势,铁路方面, 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 郑州站是全国第三大客运站, 有直达国内各主要城市的车次。京珠、连霍高速在此交汇, “米”字型高速公路网也以郑州为中心。航空方面, 1997年建成投人运行的新郑国际4E级机场, 可与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 为旅客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无论铁路、公路、还是航空方面完全可以满足各类大型会展的需要。

2、现代化的会展中心,有一定的办展设施和办展经验。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是在面积上仅次于广州、深圳展馆的全国第三大展馆。正是因为它,第二届中国会展产业年度评选中,郑州被推选为“中国最具潜力的会展新锐城市”,该展馆也与香港亚洲展馆一起,被授予“中国展馆新锐奖”。自2005 年10 月建成开馆以来,凭借一流设施吸引了一系列重头展会,每年举办的会展大小不下150个,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郑交会、中原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中部旅交会、糖酒会等,积累了丰富的办展经验。

3、旅游资源丰富, 城市旅游吸引力强。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 很多时候会展的举办就是冲着举办地的名胜古迹、美丽风光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而来的。作为省会城市的郑州有着异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优势,郑州市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 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 以少林寺、中岳庙、篙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宋皇陵、黄河风景名胜古迹享誉中外。郑州距九朝古都洛阳有列人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七朝古都开封两大旅游胜地仅有一个小时的车程, “郑汴洛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郑州居中, 这对举办各种会展活动是极为有利的。郑州完全可以形成旅游促会展, 会展促旅游的良性循环格局。

(二)劣势

1、会展层次低、精品少, 缺乏品牌意识。郑州每年都会举办几百场的各种会展活动,但是,档次高、规模大,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甚至是世界性展会却很少,很多展览形式有些单一,技术含量偏低、展览重复,虽然,郑州有全国商品交易会、世界少林武术节、郑州糖酒交易会、世界传统武术节等一批本土品牌,但是这些展会与国际性品牌展会相比,无论是在展示水平、组织效率,还是影响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2、会展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市场竞争秩序不完善。郑州至今没有一家专门的会展行业管理组织机构, 缺乏有效的协调、引导和明确的分工。具备怎样资质的单位才能举办会展, 举办哪种层次和内容的会展, 参展商要具备什么的行业标准才能入场都没有明确的要求, 导致了目前多数会展场景看似热闹, 本身的含金量却很低。另外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 多个部门都有审批的权力, 又导致重复办展、会展内容混乱、办展公司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郑州会展业的发展。

3、缺乏高素质的展览公司和专业人才,缺乏比较高的理论知识的指导。对郑州来说会展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极度缺乏,郑州目前还没有一个在外界叫得响的会展企业,专业的会展人才缺乏。目前大部分的会展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往往会出现一人兼多职的现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不高。会场及展台的设计人员水平不高,有时会展的设置与主题会出现不相符的想象,高等设计人才匮乏。

(三)机遇

1、借助中原崛起的战略优势。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和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国际、国内大中城市以及周边城市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其附属和关联的中原城市群都有分布合理、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近年来,郑州市将会展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培养和扶持,以展会友、以展带业、以展扬名、以展兴市已成危房全市上下的共识,尽力打造郑州会展业的品牌。

2、国际会展业重心向中国转移的机遇。近年来, 国外展览公司纷纷采取在华设立办事机构、与中方合资兴建展馆和品牌并购等多种方式向中国展览市场渗透,国际展览业重心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东亚特别向中国转移、亚洲展览业的重心从新加坡向中国转移, 中国会展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 郑州面临着会展业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郑州可以借助这一发展的机遇,发展会展业,进一步的打造中国会展新城。

3、政府大力扶植会展业发展。郑州市政府从2009年开始设立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会展业发展专项基金1500万元。主要用于对规模大、效益好、有发展潜力的本土品牌展会或重点支持展会的培育、补贴或奖励;引进、申办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影响力强的国内外大型展会及对引进者的奖励;会展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宣传、招商推介等费用。推动郑州会展业的发展。

(四)挑战

邻近城市会展业的发展对郑州形成了很大的冲击。郑州位于中国会展城市的第二线,与一线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二线城市,在城市群下,郑州的“中部会展之都“之名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郑州虽地处中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处于省会城市的中上水平,但与周边省会城市如济南、西安、武汉等相比还存在差距。上述城市在区位、交通等方面都有与郑州抗衡的条件,甚至超过了郑州,并且在会展场馆方面优越于郑州。

郑州发展会展旅游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以上通过对郑州会展业的SWOT分析表明,郑州发展会展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但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发展会展业的优势和劣勢,机遇与挑战是可以转化的,在发展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针对弱点和短处进行针对性的提升,扬长补短。总之, 郑州的会展经济发展可以结合郑州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 以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为发展方向, 坚持自我壮大与合作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方婷婷.论新经济形势下郑州会展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商贸,2010,(5)

[2] 黄阿琼,王艳辉,张爱国等.郑州发展会展旅游的思考.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5)

宜兴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篇4

西班牙学者Rosa Maria Yague Perales (2001) 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 (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 和现代乡村旅游 (Modern Rural Tourism) 两种[1]。由于角度不同及认识上的差异, 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概念的把握不尽相同。乡村旅游可以定义为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 用当地特色自然风光及风俗文化, 吸引游客参与体验, 并能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

2 宜兴乡村旅游概况

2.1 宜兴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 隶属无锡市, 距太湖西64公里, 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 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县级市;土地肥沃,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 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 是江南着名的鱼米之乡;古称荆溪, 源远流长, 文物古迹众多, 境内山多水多, 山水相依, 景色秀丽[5]。宜兴现有4A级景区5个:善卷洞风景区, 宜兴竹海风景区, 龙背山森林公园, 团氿风景区, 宜兴市陶祖圣境景区, 宜兴的物产资源相当丰富。

2.2 宜兴乡村旅游市场概况

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宜兴市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市旅游部门统计显示, 宜兴市仅2009年乡村旅游就接待游客360多万人次, 为农民增收5亿多元。目前宜兴市已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 无锡市农业旅游特色镇、村、点24家, 宜兴市生态 (乡村) 旅游示范点16家, 农家乐300多家[6]。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条件来看, 宜兴市的乡村旅游市场状况呈良好的状态发展。

3 宜兴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3.1 SWOT含义

SWOT分析是在市场营销中广为运用的一种机会——风险分析方法, SW (strengthens and weakens) 是对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OT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ens) 是对外部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分析, SWOT分析就是乡村旅游目的地在选择营销战略时, 对本地内部的优势和风险进行综合分析, 据以对各方案做出评价, 最终得出适宜策略。

3.2 优势

3.2.1 乡村旅游类型多样、资源丰富

宜兴乡村旅游资源分为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风光、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乡村景观意境六大主类。这些为宜兴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充裕的资源条件。

3.2.2 区域位置明显, 可进入性强

宜兴市东濒太湖, 东南邻浙江长兴, 西南界安徽广德, 西接溧阳, 西北毗连金坛, 北面与武进相傍, 滆湖镶嵌其间[5]。宜兴已经成为苏浙皖三省交界铁路贯穿、国省道干线交会、农村公路通达、高速公路纵横的交通枢纽中心。宜兴市因地制宜, 集中精力对104国道梅塍段、丁张线、张灵慕线这3条旅游干线公路按城市观光大道的标准进行改造, 建成“生态、观光、环保”的旅游干线。S342宜漕段、104国道梅塍段以及旅游干线公路的建成通车, 对于完善交通网络、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园区发展、加快旅游振兴将日益发挥出其先行带动作用[8]。

3.2.3 经济优势

宜兴市已获得中国电线电缆出口基地、江苏省陶瓷出口基地称号。宜兴东方石油支撑剂有限公司、山拓 (宜兴) 石油支撑剂公司今年前5个月的出口增幅分别达到57%、209%, 这些基地型产业企业已经成为了宜兴市开放型经济的新亮点。

2010年, 宜兴市继续淘汰落后产能, 为新兴产业提供生长的土壤, 同时通过新兴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建设, 快速推进了产业扩张步伐。2010年上半年, 高端线缆、新能源、环保装备三大新兴产业产值增幅高出全市平均增幅10个百分点, 占全市份额的34.4%, 比去年同期提升3.8个百分点。1~5月, 宜兴市企业远东、俊知、佳诚和金山环保工业应税销售的增幅分别达33.3%、55.5%、214.7%和40%。

3.3 劣势

虽然宜兴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 但宜兴市的大部分乡村游项目仍处在自发和初始阶段, 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相对较低。

3.3.1 接待设施、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

虽然目前宜兴乡村旅游开发呈现方兴未艾的势头, 但实际情况是旅游景区 (点) 尚未形成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和客源吸引力, 旅游资源未得到开发, 乡村旅游“农家乐”水准不高, 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不足, 普遍存在接待设施、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 制约了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不能更好地形成乡村旅游新亮点, 推向市场, 打造出更多的乡村旅游品牌。停车场面积小甚至没有停车场;部分“农家乐”住宿虽然已经达到宜兴市制定的《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但还有许多“农家乐”突出“农”忽视“质”。

3.3.2 品牌意识淡薄

宜兴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起点不高, 规模有限, 经营模式单一, 大多数仅仅将旅游内容放在吃、玩上, 以提供农家特色风味餐为主要经营项目, 娱乐主要是打牌、下棋、打麻将等, 开发旅游产品内容比较单一, 特色不够鲜明, 大多数经营户被动经营, 没有体现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的文化内涵, 缺乏参与性和趣味性, 没有把民间民俗文化、农耕历史、特色农业打造出更多的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3.3.3 地方政府和乡村群众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足

乡村旅游经营者认识模糊, 对乡村旅游的形式和内容认识不清, 认为是“圈个院子、建些房子、搭点棚子、摆起桌子, 请个厨子”, 就可以开始搞乡村旅游。其实这只是乡村旅游一种浅层次的“农家乐”旅游形式。最主要的是这种“农家乐”, 不少经营户对其发展前景还抱乐观态度, 缺乏危机意识, 只愿受益, 不愿在开发、提升、经营、管理等方面更多投入, 经营上不够主动, 停留在等客上门的阶段, 缺乏营销意识、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 客源市场基本停留在县城及周边的部分厂场, 对外旅游难以形成吸引力。导致乡村旅游资源也不能得到开发。

3.3.4 从业素质与现代旅游服务要求断裂

宜兴市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的城市, 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和条件,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有利于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广大农民开始从事旅游业, 但受其教育程度和农村信息普及等方面的限制, 这些旅游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推动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关键问题。

3.4 机遇

2007年12月14日, 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之后, 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并发布了《职工带薪年体假条例》, 形成了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和体假方案[9]。由于可支配时间对旅行距离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 因此, 可支配时间的增加使人们参加远程旅游的欲望也增加。在调整假日前参加近程游的人占了14%, 但在调整后迅猛增长, 有53%的人愿意参加近程游。由此可见, 法定假日的调整, 对乡村旅游有促进作用。

3.5 挑战

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 网络技术的传播与应用, 电子商务的全面渗透, 将为宜兴乡村旅游提供全新的思路。宜兴现代旅游管理和经营理念的不足将直接威胁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缺乏产品创新、经营模式雷同和恶性竞争也制约了宜兴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与发展。此外, 旅游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 教育程度、知识面千差万别, 因此从业者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就很难与旅游者有良好的沟通。尤其是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往往都是农民, 这些从业者在知识的日常积累方面很难达到游客的普遍需要。

4 建议

基于对宜兴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通过正确认识乡村旅游, 消除消极思想, 提高农民积极性, 统一规划, 联合营销, 丰富促销方式, 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等来进一步发展宜兴的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许贤棠.乡村旅游发展的RHB战略研究——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王坦.乡村旅游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 2009.

SWOT旅游发展分析 篇5

[摘要]西安曲江在资源条件、可进入性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旅游需求)、政府扶持条件、发展机会、人才条件及相应的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具备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但其也在集群发展方案、相关及支持性要素、产品的设计组合与推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及资金链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和不足。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西安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旅游产业虽集聚而不成群,还没有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产业集群。

[关键词]西安曲江;旅游产业;旅游产业集群

西安曲江系西安曲江新区的简称,位于西安市区东南部,以闻名中外的大雁塔和曲江园林遗址为中心,东起马鸣路,西至翠华南路、纬一街、长安南路南段,北起小寨东路、西影路,南至雁塔区南界址,近期规划面积15.88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是西安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产业集群是指旅游产业领域内地域上接近的相互联系的一定数量的旅游企业、旅游相关企业和组织机构,通过商品和辅助活动而集聚在一起的一个有机网络系统。旅游产业集群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与旅游产业领域有关,这是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二是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三是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旅游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旅游企业,而且还包括相关的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这是旅游产业集群的实体构成。一个地方旅游产业集群经常包括多个旅游景区,这些旅游景区之间联系紧密,结盟运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西安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与威胁共生。

一、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一)文化资源优势

在文化资源储备上,西安曲江历经周秦汉唐,时间长达3000多年,具备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涉及政治、经济、建筑、宗教、民俗、文学、教育、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绘画、饮食等诸多领域。现存历史遗迹主要有秦二世胡亥陵、杜陵、少陵、曲江池遗址、大雁塔、大慈恩寺、乐游原青龙寺、唐夹城堡遗址、寒窑等;历史文化活动主要有唐朝上巳、中和、重阳节时的祭祀、宴庆、巡游活动,其中尤以新科进士的曲江宴饮、杏林宴饮、雁塔题名最为出名;文学方面形成了“唐诗曲江”现象,涉及到曲江的山水个性、四时景致、园林建筑、宗教文化、节庆活动、世俗风情等,包括了《全唐诗》所收录的五百多位著名诗人中的一半多,流传下来近500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这些文化资源都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具备转化成文化资本、形成文化旅游产业的产品开发价值。也就是说,这些文化资源对塑造独具特色的曲江城市风貌和地域文化氛围,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历史名城、进行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产业基础优势

在产业基础方面,曲江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当代文化资源,旅游产业基础良好。在曲江新区15.88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了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国家级旅游景区和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在千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在两

亿元左右。新区内除了秦二世陵、汉宣帝杜陵、唐代城墙遗址、大慈恩寺、曲江寒窑等文物古迹外,还拥有大雁塔南北广场、雁塔东苑(陕西戏剧大观园)、雁塔西苑(陕西民俗大观园)、雁塔南苑(曲江春晓园)、老西安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艺术博物馆、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世界、大唐通易坊以及唐华宾馆、曲江宾馆、曲江惠宾苑宾馆、曲江商务会所、曲江旅游服务中心、钻石王朝、湖滨花园、中伟外商俱乐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泛美花园、曲江六号、丰景佳园等一批重点旅游商务配套设施及房地产项目,初步形成了一个集“行、游、住、食、购、娱”诸要素齐全的旅游产业体系。

(三)产业政策优势

在产业政策方面,曲江新区除了可以享受《国务院关于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局关于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西安市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所规定的政策优惠外,还可以享受《西安曲江新区优惠政策》。此外,为了重点发展和扶持文化、旅游、酒店、会展、节庆活动等产业类项目,鼓励各类知名文化、旅游企业、名人工作室或分支机构进驻曲江,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曲江开发和城市经营,新区管委会又出台了十条优惠和扶持政策,并将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文化地产联盟基金、民间文化保护和抢救基金,作为促进曲江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区位优势

在可进入性方面,从大环境来看,西安作为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上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在中国区域经济布局上,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枢纽作用,是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和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城市,是西部的金融、贸易、文化、教育、旅游中心和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陕西“一线两带”的核心区,其科技和教育力量位居全国第三位。此外,西安有飞往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的国内航线80多条,港澳地区航线2条,飞往日本、韩国的国际航线8条,是陕西省“米”字形干线公路网的中心,有2条国道主干线,3条西部大通道和5条国道在西安交汇,另有7条省道由西安向外辐射或环绕。全市拥有出租车10000多辆,用于接待外宾的大、中型豪华轿车近千辆。这些优势为西安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人才、资本等方面的保障。从小环境来看,曲江新区位于西安市东南,介于西安市二环和三环之间,是西安市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气候由于受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3.1℃~13.4℃,比较适合全年出游。曲江新区南接长安区韦曲科技园,东临灞桥产业区,西临高新区,北接老城区,临近雁塔高教文化圈和小寨商圈,生活、教育、医疗配套完备方便,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二、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劣势

(一)缺失系统的集群发展方案

从曲江旅游度假区到曲江新区成立至今,曲江旅游产业的发展一直没有一套比较系统科学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方案来指导。从近几年曲江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其旅游产业的发展事实上一直在摸索中实践着集群发展的理念,并在旅游新城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曲江从根本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曲江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由于过于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从而忽略了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社区等利益共同体在集群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主人翁作用。其次,新区虽有“文化立区,旅游兴区”和“集群发展”的概念,但由于其旅游产业规划不系统、不完整,没有确立集群发展的原则,也没有制定集群发展的目标体系和战略,更没有建立集群发展所需的多

元化筹资渠道,致使曲江的旅游产业发展无论先天后天都显得营养不良。最后,曲江新区内的主题旅游企业多处在一个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起步阶段,企业间缺乏互动、协作与配合,彼此间的竞争之状远大于合作之态,虽集聚而不成群。

(二)相关及支持性要素不完整

一个完整的旅游产业集群,不仅需要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政府、机会、企业战略和竞争结构完备,还需要相关及支持性要素的密切配合。曲江目前共积聚了7大旅游景区(点),10大宾馆酒店,一家旅游服务中心和比较完备的公共交通设施。除此以外,就只剩下正在建设和将要建设的主题旅游企业、其他相关的娱乐及购物设施、住宅小区等,相关及支持性要素企业和组织严重不足。而在现有的旅游产业规模和格局中,真正创造效益的也不过只有大雁塔风景区、大唐芙蓉园景区、曲江海洋馆等几家主题旅游企业。此外,区内主题旅游企业、酒店与区内外旅游要素供应层面上的其他旅游企业和组织联系不密切,旅游产业链短,游客通常在游完上述景区(点)以后,就基本上会出现无处可游、无物可购的窘况。为此,曲江新区需要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增加旅游产品,完善相关及支持性要素,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游览体系,同时还要加强与农业、轻工业、部门服务业的联系,以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链条连接。

(三)产品设计中消费者参与性、互动性要素不足

曲江新区是一个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从目前推出的旅游产品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佛教文化类,以大慈恩寺、青龙寺为代表;二是彰显圣唐文化类,以大唐芙蓉园为代表;三是海洋文化类,以曲江海洋馆为代表;四是亡秦文化类,以秦二世陵风景区为代表;五是爱情传说类,以曲江寒窑为代表;六是文物古迹类,以陕西历史博物馆、老西安博物馆等为代表。随着旅游产业从观光旅游消费时代向观光、休闲、度假、康体、会展、商务、体验等复合型旅游消费时代的过渡与转变,如今的旅游消费者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对旅游目的地景观和事件的观光和欣赏,而是愿意更多地融入到旅游目的地的节事活动当中,成为事件或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而不仅仅是观赏者、旁观者。分析曲江新曲的六大类旅游企业,参照旅游业态的新趋势,新区内旅游企业的最大缺憾就是其产品设计中以观光型产品居多,消费者的参与性、互动性要素明显不足。举例来说,像“曲江流饮”、“雁塔题名”等文化典故,完全可以以唐代的科学考试文化为主线,以大唐芙蓉园和大雁塔为节点,从而把曲江设计成为让全国的高考学子考后都愿意来曲江体验唐代科考文化的朝圣地。此外,围绕“唐诗曲江”和“唐诗三百首”,可以设计全国性的甚至世界性的“诵唐诗,品国文,梦回唐朝”等大型文化主题活动。

(四)缺乏灵活的旅游线路设计与组合综观曲江新区内的主题旅游企业集聚,总体感觉比较散,整体上不像是同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经济体。究其原因,这与曲江新区内各旅游企业之间联系较少,彼此间缺乏灵活的旅游线路串联和组合有关。截至目前,曲江新区内还没有形成一条旅游线路设计,更缺乏可以很好地把区内的旅游企业串联起来的灵活丰富的旅游线路设计与组合。在与区外旅游企业的联系上,旅游线路的设计也呈现出比较单调的情形,除了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可以作为一个点和区外的旅游点串联组合起来,形成几条产业化的旅游线路以外,区内的其他旅游企业基本上还处在一个主要依靠短途的一日游散客维持局面的境地,其盈利和生存状况均不容乐观。其实,曲江新区内旅游企业完全可以很好的利用各自的优势来组合成多条动态化的差异性旅游线路,以旅游套票或组合旅游的形式整体营销,联动互利。此外,区内的旅游企业完全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区外旅游线路的设计与营销当中,积极拓展与区外旅游

中介组织和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区内、区外联动多样的灵活性旅游线路设计与组合。这既可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旅游需求,也有利于解决区内企业旅游营销方面单兵作战的困境,更有利于提升曲江新区的整体价值和线路竞争力与吸引力。

(五)对产品的包装、设计、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曲江新区内各主题旅游企业在产品的包装和设计方面普遍存在着重视不够的问题。从区内各个景点的门票的包装和设计来看,所存在的共同问题是设计和包装流于形式,缺乏创意,不具备旅游纪念的特质,结果是游客一经离开景区,甚至是还没有离开景区时,门票已经不知去向。其实,曲江新区内各主题旅游企业完全可以以各自的旅游主题为出发点,联合或独自设计出独具特色的门票系列。比如可以以邮票套票、明信片、纪念章、纪念手册或者以光盘等形式来别出心裁地推出自己的门票产品,延长其生命力。曲江新区在宣传方面具备优势,但由于其在产品的包装与设计方面不够重视或者说是没有足够重视,在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方面力度不够,从而导致曲江新区的旅游产品不广为人知。根据笔者对北京、上海、南京、昆明四个城市的随机电话采访,知道“曲江”旅游品牌的几乎为零,而知道大雁塔的被试却为百分之百。这说明“曲江”旅游品牌在省外的社会认知度非常低,远远不及区内的大雁塔,同时也说明曲江新区在省外的宣传推广活动和力度还不够。究其原因,这与曲江新区在宣传推广方面过度依赖本地媒体和资源,没有或者缺乏全国性的立体和平面媒体在宣传、推广、策划、营销等方面的支撑不无关系。

三、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机会

在社会旅游需求方面,曲江拥有雄厚的国际、国内(潜在)旅游需求支撑。从理论上看,游客出游力的大小主要受到游憩者的心理动机、性别、年龄、可支配收入、文化水平、职业、家庭结构和其他一些社会经济变量(包括地区经济水平、交通状况、出游价格、闲暇时间、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空间距离、经济距离和心理距离等)的影响。因此,随着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旅游总需求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提高。从实际情况来看,作为世界四大古都和全国五大国际旅游热点城市之一的西安,“十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旅游者人数9956.6万人次,年均增长9.1%,累计旅游创汇收入14.95亿美元,年均增长8.7%,累计国内旅游收入560.8亿元,年均增长11.6%(见表1)。曲江新区作为西安的重要旅游板块,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主题景区必将对潜在的游客形成巨大吸引力和感召力。

四、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威胁

存在着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不被审批及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曲江新区采取“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和“旅游产业带动战略”,以大融资大开发促进新区建设的全面启动,涉及内容主要为旅游项目和房地产项目,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旅游项目从评估、设计到投入、产出,资本回收期和收益期一般都比较长。资本是趋利的,在投入产出既定的情况下,哪个项目的风险性较小,盈利周期较快,资本自然会选择它。显然,新区内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会受到来自区外的资本盈利项目的竞争和阻碍,困难比较大。曲江新区作为一个旅游新城

区,无论是规划中的中央商务区、住宅小区还是城中村的农民安置区,所涉及的房地产建设项目、拆迁及土地征用等项目都需大量的活动资金。而土地征用和房地产项目由于受到《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办发[2004]2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46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国办发[2005]8号)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存在着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不被审批,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甚至是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客观而言,曲江新区如果不能够拿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农用地转用批文和土地征收批文,其旅游建设资金链一旦断裂,曲江新区的很多在建和拟建项目工程便会立即陷入瘫痪的境地,不但产生不了预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反而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比如说土地的废置问题,拆迁农民生活出路问题等。总之,曲江新区内旅游项目和房地产项目,都需要大量的土地投入和建设基金投入,而这些项目会受到资本的趋利性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不被审批及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五、结论

SWOT旅游发展分析 篇6

【关键词】恩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旅游;SWOT

引言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H.Weihric)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核心吸引物,由东道主社会以外的人所进行的旅游行为,及其所引发的创汇、增加地方经济收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等各种现象的总和〔1〕。恩施是多民族聚居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是恩施州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体育旅游产业将是恩施州经济大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支撑点。目前恩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稳定,但是,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分散、开发机制不完善等因素造成恩施传统体育旅游发展迟缓。目前我国关于恩施地区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该区自然风光、民俗民风等方面,而对民族体育旅游的研究还是空白。基于此,运用SWOT分析法〔2〕客观地对恩施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并提出建议,为恩施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1恩施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的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居住着土家、苗、侗族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6%〔3〕。流传下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闯滩、地盘子、摆手舞、萨尔荷、舞板凳舞、耍耍、八宝铜铃舞、射弩、陀螺、拔腰带、踩竹马、抢花灯等20余类,近百个项目。这些项目都融合了少数民族人们的智慧,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且是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发展最广、影响最大的摆手舞在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已渐渐发展成为民族传统运动的龙头,州境各大学校、机关单位乃至众多游人皆以学习摆手舞。

目前,恩施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以民俗风情和体育旅游服务业为主导,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作为民俗风情旅游的龙头,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行业,促进了恩施旅游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当地政府着力从打好“民族品牌”着手,使得旅游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04年,恩施州累计接待游客141.64万人次,其中内宾134.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外宾7.01万人次,增长105%。国内旅游收入1.22亿元,增长70%;外汇收入128.73万美元,增长109%。〔4〕 2013年,恩施市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3亿元,是2004年的50倍,被省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表彰为2013年度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市。〔5〕 但一直以来该地区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落后,体育旅游景点较为分散,再加上资金投入不足,使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显得相当迟缓,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

2恩施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自然资源丰富

恩施州地形以山区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溶洞溶洼众多,峡深谷幽,峰奇洞异,山青水秀,深山之中珍藏着无数胜景。恩施自然风光以“ 雄、奇、秀、幽、险” 著称, 恩施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是“鄂西林海”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天然氧吧”。总的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但因地形错综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又呈现出极其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域差异,是非常优秀的居住、旅游和休闲的圣地。已开发或初步开发的旅游景点有:咸丰的黄金洞、小南海,利川的腾龙洞、落水洞,巴东的神农溪、格子河石林,清江闯滩节,以及位于恩施、利川、咸丰" 县市交界的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观的“吸引”不亚于强大的人为宣传,而且这种“无声”的宣传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2.1.2体育旅游资源环境

恩施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民风民俗项目众多,近百种体育运动项目和民风民俗传统使恩施犹如一朵奇琶,含苞待放于中部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潜力和前景巨大。就目前来讲主要有舞狮、舞龙、抛绣球、赛龙舟、摆手舞等大型集体运动项目和清江闯滩、齐跃山跑马场、神农溪漂流、南渡江漂流、坪坝营休闲度假休闲区,龙家界土苗民俗风情大观园等较大规模的体育旅游项目。

恩施地区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见表1)给恩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赋予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前景,这是恩施体育旅游产业和恩施体育旅游产业化开发的最大优势所在。

2.2劣势分析

2.2.1形式单一,特色不突出

在恩施已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中,虽然内容较丰富,但形式相对单一,类似“漂流”的项目很多,很多项目还没有形成特色和规模,各县市对景区的开发项目的设置大同小异,项目不精,水平不高,缺少人文气息,品位不高,缺少特色品牌,相关的服务与配套设施还不健全。

2.2.2经济发展滞后,投入不足

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和关联度极强的经济产业,同时受到诸如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旅游用品销售等多方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低、投入不足是制约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的重要因素,也是限制恩施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层次大多很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综合接待能力低,形成的产业规模小。

2.2.3资源较分散、对外宣传还不够深入

恩施各旅游景点相对分散且距离较远,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极大不便。同时,品牌打造不力,宣传力度不够,各县市对旅游的广告投入低微,缺少品牌打造意识,仅有的资源没有推销出去,规划布局不尽合理。游客对景区及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及民俗风情知之甚少。

2.3机遇分析

2.3.1旺盛的旅游市场需求和恩施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随着高速公路和铁路相继贯通,加上自然资源的优势,以及人们旺盛的旅游需求,恩施已经把旅游业作为新兴经济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进行培育。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恩施成为关注的热点,提高了恩施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恩施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所有这些为开发恩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3.2特色赛事和主题节会

体育赛事和主题节会逐渐增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反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最高盛会,运动会内容设置丰富,参与人数众多,是最重要的赛事,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还有专门的单项赛事以及节会,如龙舟赛、漂流女儿会等,都吸引了多达数万人前来参观。这些主题节会和特色赛事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为不断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掘、能力和提高提供机遇。

2.3.3体育旅游的历史发展机遇

体育旅游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体育特质〔5〕,体育旅游作为一种休闲、健身活动,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进健康,身心皆益,这是人们在健身房、街头等大众健身场所中所体会不到的,是吸引人们参与体育旅游很重要的一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首先,它把险峻的高山奇石、神秘的原始森林、宏伟的建筑、奇异的异族风情等带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城市化潮流中不堪重负的人们在大自然中达到强身健体、振奋精神、锻炼意志等在城市生活环境下难以达到的效果;其次,旅游者在体验当地风土民俗和参与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中融人大自然,释放压力,放松高度紧张的神经,有效调节不健康的情绪或心理,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再次,体育旅游中运动带来的激励作用,还可以增强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满足人们对自我实现需要的追求。因此,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需要赋予了恩施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

2.4威胁分析

首先,恩施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民众环保意识差所造成的人为破坏等因素会制约境内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其次,自身投资能力有限,融资渠道不畅通,无力进行资源整合和科学规划,将会导致开发水平不高、产品单一,甚至会出现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最后,从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来看,旅游产品结构大体趋向一致,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也基本相似,致使旅游业投资风险增大、发展成本提高,需要建设自己的优势项目或者是特色项目。再加上周边省(市)区相同或相似的体育旅游产品对恩施地区形成夹击之势,必将加剧区域内部的旅游竞争,使恩施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恩施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具有自然资源丰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多,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大的优势。国家政策的重视、旅游市场需求、每年主题节会及特色赛事的举办为其提供了发展机遇。该地区存在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产品缺乏特色等发展劣势。而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差、品牌意识不强、相同产业的竞争、生态环境脆弱也对其发展造成了威胁。

3.2建议

努力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观赏和参与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适合该地区的具有竞技观赏性和康复保健疗养性质的体育旅游产业,。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发掘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对这些体育项目按现代社会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改进,使之成为集健身、娱乐、观赏于一体的旅游产业。

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体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效益功能,当地政府应当从现实条件入手,逐级开发这些自然旅游资源并进行系统的规划,从而带动人文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并最终促成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民族地区立足自身并把目光投向周边地区,调动本地区内百姓的体育旅游消费积极性,做好宣传、规划以及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使体育旅游得以社会化和产业化。并与宜昌地区、湘西地区、重庆等民族接壤地区进行体育旅游产业方面的联营活动。

加强对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旅游的宣传,以塑造恩施品牌,扩大知名度、争取上级部门和媒体的大力支持,推动恩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群,黄银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8(4):69~72.

〔2〕黄起东.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

SWOT分析〔J〕. 黑龙江史志2010,3(220):2~3.

〔3〕郭大烈.恩施州年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0.

〔4〕王光炎,田恒桥,王佳.鄂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83~86.

〔5〕恩施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ensh-i.gov.

贵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篇7

贵州旅游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 受地理位置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制约, 初期的旅游业发展规模小, 档次低, 通过多年的开发努力, 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贵州旅游业无论在旅客人数, 还是经济收入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2007年, 全省旅游业增长势头良好,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262万人次, 同比增长31.9%;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 同比增长32.36%。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 比2006年增长47%, 相当于全省GDP的18%, 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 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九五’看云南、‘十五’看四川、‘十一五’看贵州。”这是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对贵州旅游业的充分肯定和期望。旅游产业作为成长性很快的朝阳产业, 抓住了将会成为贵州省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立足省情, 正视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充分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 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 推进贵州省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贵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 优势分析 (Strength)

(1) 奇异的自然风光。贵州省地处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地带, 年均气温15度左右,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被评为国内惟一的“避暑之都”。贵州是山地王国, 山地和高原占全省总面积的87%, 其中70%以上是喀斯特地区。按照《中国旅游资源单体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截止2007年底, 全省建设世界自然遗产一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 省级风景名胜区59个,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2个, 国家森林公园21个, 国家自然保护区8个, 国家地质公园6个, 国家水利风景区7个, 国家矿山公园1个。这些自然风光充满奇异的色彩, 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瀑布——黄果树;被誉为“亚太奇观”的地下明珠——安顺龙宫;享有“举世无双”的岩溶博物馆——织金洞;被列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喀斯特森林保护区——荔波茂兰, 及佛教名山、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梵净山。

(2) 显赫的红色旅游资源。贵州可作为红色旅游区开发的资源有60多处, 如遵义会议会址、乌江天险遗址、四渡赤水渡口遗址、娄山关战役遗址等。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 贵州被列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发展区。这些宝贵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 为贵州开展红色旅游提供了难得的优势条件。

(3) 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贵州是少数民族集居区, 由于地处偏远, 开发程度低, 一些民族村镇的格局保持得相对完整, 许多古朴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完好地保存下来,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如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 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把其列入了该组织在全球的18个保护圈之列;从1995年开始, 在挪威政府援助下, 贵州陆续建立了六枝、隆里、镇山、堂安四个“生态博物馆”。近年来, 世界旅游组织又把贵州黔东南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落和安顺屯堡文化, 列入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点。贵州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 如苗族的“飞歌”, 有“天籁之音”之誉的侗族大歌, 布依族的“织布舞”, 苗族、侗族的芦笙舞等。贵州的民族建筑如吊脚楼、土司庄园、芦笙堂、鼓楼等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物。这些民俗文化, 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 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4) 源远流长的国酒文化。中国作为世界三大酒文化发源地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酒文化。香飘四海的茅台酒, 起于秦汉、熟于唐宋、精于明清、尊于当代, 在中国酒文化史上辉映了两千多年, 是我国名酒之冠, 享有“国酒”、“外交酒”的美誉。在长期的酿酒和饮酒过程中, 贵州茅台镇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酒文化, 这为发展以酒文化为主的工业旅游提供了前提条件。

(5) 区位优势。贵州在宏观区位上处于大西南中部, 属近海的内地前沿, 周边省市区人口稠密, 经济发展快, 旅游消费能力强, 客源充足。既便于接待东南沿海和港澳台地区游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 又是内地游客赴沿海开发地区旅游的重要通道, 有利于发展过境旅游。同时, 贵州在旅游区位上处于桂林、石林、九寨沟、三峡等旅游热点的中心区, 有利于加强横向联合, 建立高端旅游网络系统。

2. 劣势分析 (Weakness)

(1) 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 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目前, 全省旅游区景点, 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 导致政出多门, 分头管理, 景区缺乏统一规划, 景点开发各自为阵、孤立作战、分散经营, 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 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 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 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2) 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 综合配套不够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 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餐饮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 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 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 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 文化内涵浅, 产品档次低、结构雷同, 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

(3) 专业人才奇缺。贵州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低, 专业水平差, 缺乏高层次的研究和管理人员。特别是缺乏能对景区自然环境进行监测的专业从业人员, 同时也缺乏旅游导游人才, 旅游规划人才, 旅游营销人才, 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及会展人才。

(4) 信息化建设滞后。贵州省旅游从业人员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相对贫乏, 这是贵州省实现旅游网络信息化的主要不利因素;另外, 有些部门对建立旅游网络信息化在认识上、管理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 致使贵州旅游成为全国专业旅游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滞后的省份。

3. 机遇分析 (Opportunity)

(1) 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21世纪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市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 我国人均GDP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 旅游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 旅游消费需求逐年大幅提升。

(2)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不断推进。国家势必会继续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推进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建设进程, 有效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这为西部地区旅游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使西部地区旅游业有望成为受惠最早、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产业。

(3) 各级政府大力扶持。2002年, 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提出至2010年力争把贵州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同时, 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银行首次合作提供贷款资助, 由省政府、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共同编制了《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几年来在《总规》指导下, 陆续完成了各市、州、地旅游发展总规划及各种专项旅游规划, 形成较完整的全省旅游规划体系, 使旅游业按照“规划先行、保护第一”的原则, 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从2006到2008年, 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贵阳避暑节、遵义酒文化节等系列活动, 全力打造“多彩贵州”形象品牌, 省领导还亲自带促销团到海内外宣传推介贵州旅游, 形成党政推动、齐抓旅游的大好局面, 掀起了中外游客到贵州旅游的新高潮。

(4) 交通设施的进一步改善。2007年,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加快了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全省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旅游交通大为改善;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由4D级扩建为4E级, 并建成了6个支线机场, 开辟了通往中国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的海外航线和旅游包机, 日前又开通了两岸周末联程旅游包机。

4. 挑战分析 (Threat)

(1) 与其他旅游地的竞争。贵州旅游正遭遇四川、云南等邻省的激烈竞争。贵州虽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 但也有一些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与周边邻省相似, 旅游客源市场相近。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2) 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天然环境造成破坏。贵州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既丰富又脆弱, 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 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例如一些早期开发的村寨, 由于开发水平低, 缺乏经验和有效管理, 随着游客的涌入而迅速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 甚至流于庸俗化。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真实与质朴。

(3) 民族民间文化的衰落。贵州在开放市场条件下, 民族民间文化面临严峻挑战:首先是少数民族有形文化的流失与衰退。现在许多民族村寨里年轻人都不懂传统手工制作;其次是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流失与衰退。贵州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但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些节日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消失;第三是语言文化的萎缩。现在许多少数民族年轻人已经不会说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三、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1. 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以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为重点, 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观光、度假旅游的同时,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 突出特色, 打造一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配套、在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 建设一批重点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城镇及民族文化村寨, 构建起初具规模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2.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 以资源为载体, 以交通为纽带, 发挥比较优势, 明确区域旅游发展方向, 确定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 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及与重点客源城市的协作, 联合周边省区市共同策划推出省际特色线路, 形成开放、联动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不断推进川黔渝、滇桂黔、湘渝黔等多边合作。

2.实施人才兴旅战略。以旅游业为新兴产业的贵州省, 旅游发展最缺乏的不是资金, 而是思路和人才, 进一步加快旅游院校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协调发展, 扩大旅游教育培训与国际间合作与交流, 在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 形成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服务贵州旅游业的良好机制和有效渠道。加大对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 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旅游教育投入机制, 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 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打造具有贵州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

品牌战略是现代旅游业的一种核心战略, 可以给旅游业带来多种综合效益。要想使贵州成为一个真正的旅游大省, 就必须从文化入手, 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旅游。贵州旅游文化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喀斯特地质文化、长征文化、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国酒文化等。我们应该尽力挖掘旅游景点深深积淀的文化底蕴, 将之反馈给游客, 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到来。通过品牌与旅游的“联姻”, 以人文资源提升贵州旅游品牌。

5. 推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 (DMS) 建设, 建立健全旅游统

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和假日旅游预报制度, 提高旅游办公自动化及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 提供旅游市场信息服务。发展旅游电子商务, 推进网上查询、预订和结算。

参考文献

[1]刘爱:充分发掘贵州旅游资源的内涵[J].当代贵州, 2007 (5) :P12~13

[2]董飞:基于品牌营销的贵州旅游业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市场, 2007 (18) :P20

洛阳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篇8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二、SWOT分析洛阳生态旅游

(一)优势分析

1. 生态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洛阳有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龙峪湾、花果山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伏牛山,有栾川老君山、洛宁神灵寨、嵩县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8个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其中神灵寨由于特殊的河床地貌和两千六百多米厚的花岗岩基这独特的地质结构,形成了我国最大的石瀑群;天池山被誉为“中原第一大高山湖泊”,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继长白山天池和天山天池之后中国第三大天池;花果山以古典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孙大圣的老家"而著称于世;还有“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北国水乡重度沟和陆浑水库旅游度假区等景点。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洛阳牡丹遂驰名天下做花魁,洛阳人培育牡丹、观赏牡丹亦日盛成俗。

2. 生态旅游资源的丰富性

洛阳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廛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洛阳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属、2308种及198个变种、6个变型。洛阳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市有陆栖脊椎动物342种,其中有珍稀动物190余种,天然药物理学480余种。

3. 区位优势明显

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文化的摇篮,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地位突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大量的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文明之先河。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文化对华夏文化、东方文化的形成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现今,先人遗留在这里的堪称“国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1处,其中龙门石窟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白马寺、关林、汉光武帝陵、古墓博物馆、千唐志斋等大量名胜古迹,都是国内外游人喜爱的古文化旅游景观。2008年,全市旅游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各项旅游经济指标较去年同期稳中有升。

洛阳区位优势明显,可借助其“十三朝古都”的地位吸引大量来洛游客,整合洛阳生态旅游资源,将生态旅游景点很好的融入到原有的古都游的线路里,一方面可以借机大力宣传洛阳生态旅游,打出“绿色古都”这张牌,另一方面还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为洛阳旅游带来更多更大的效益。2007年以来,洛阳市旅游局围绕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等主要节会精心组织策划了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洛阳分会场、世界风情巡游、旅游商品博览订货会、引进“环球嘉年华”项目等一系列重大旅游活动,进一步打响了洛阳旅游节会品牌,有效提升了全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据统计,2008年,全市接待游客4567万人次,同比增长14.10%。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0.79万人次,同比增长17.5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536万人次,同比增长14.08%;旅游总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5.26%。洛阳市旅游经济指标稳中有升,利用洛阳旅游业这一发展趋势,借助洛阳古都地位,针对来洛游客大力宣传促销,打出“绿色古都”这张牌,发展洛阳生态旅游业。

(二)弱势分析

1. 景区相对连通性较差

洛阳的生态旅游资源分布于各郊县,大部分景区联系不够紧密。目前通过洛阳市的国家级公路不多,主要是连接新安县、偃师市的G310国道和穿过栾川县、嵩县的G311国道,整个交通网络体系不够健全,旅游交通网络中有许多断头路,使得游客不得不走回头路。洛阳到洛宁县国道共有11个景区,但分布很散。栾川县的景区也是如此,如栾川的国家4A级景区鸡冠洞,景区以“众仙迎客”、“金龟渡仙翁”、“鲤鱼戏水”等景观而名震中原,但其通达度为140.63,相对连通性为0.952,可进入性较差,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2. 缺乏系统的规划

由于洛阳生态旅游开发时间短、投入少、对郊县生态旅游资源缺乏总体规划,旅游企业明显存在小、散、弱等不足,旅游产品基本还停留在简单观光层面,缺乏游客参与、互动,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个性需求。例如洛宁神灵寨、嵩县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景区,其自然风光旖旎,但景区的开发建设还比较粗浅,配套设施不完善,项目设置单一,主题特色不够鲜明,在很大程度上只解决了可进入性问题,各景区整体品位不高,上档次、上水品、上规模的核心景区尚未形成。

(三)机遇分析

1. 政策支持

为进一步贯彻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部署,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经研究,国家旅游局决定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举办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旨在进一步加大生态旅游产品推广力度、广泛宣传环境友好型旅行旅游理念、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旅游经营方式、切实满足不断升级的旅游消费新风尚,把我国旅游业建设成为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绿色产业。所以,洛阳市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2. 短线旅游渐热

目前,我国国家法定假日(含周末)共114天,其中春节3天;清明1天;五一1天;端午1天;中秋1天;国庆3天;元旦1天。每个假期,都可以将就近的星期六和星期天集中在一起。十一、春节二个黄金周宜进行长线旅游,其他的假日则适宜短途旅游即城市周边游,洛阳生态旅游资源多分布在郊县,适合安排短期旅游,因此,洛阳发展生态旅游具有潜在的机遇。

(四)威胁分析

1. 旅游企业规模小且实力弱

全市41家旅游企业中,资产规模达千万元的仅有一家,有的甚至只有几万元资产。实力不强使企业的营销举措受到制约,无法举办大的促销活动,也无法加大产品和企业形象宣传的力度,只能依托行业或部门某些特殊优势,招揽一些零散游客来维持经营。再加上旅游经营企业疏于管理,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致使同一旅游热线报价中,洛阳企业往往比外地高出二至三成。价格偏高使本市的许多游客只好自行出游,或到外地寻求拼团,失去了不少客源,使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2. 环保意识欠缺

近年来,洛阳在旅游的硬环境改善和建设方面投入了相当物力、财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还相对薄弱。公众的旅游发展意识虽有所提高,但离文明城市、优秀旅游景区的要求还有差距;居民的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礼待国内外游客,诚信服务方面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为营造洛阳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城市以及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景区活动,做好市民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三、由SWOT分析法得出的结论

(一)客源市场定位

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北临焦作、济源,南依南阳,西靠三门峡,东临郑州、平顶山、许昌。因此,洛阳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重点应以洛阳市区为主,同时针对各郊县市所比邻的不同地区划分出五个不同的省内旅游客源市场。客源市场主要是焦作、济源两市的游客;三门峡、义马地区的游客;南阳地区游客;郑州、平顶山、许昌游客。针对洛阳以及周边地客源市场,着重开发节假日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游。重点宣传古都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牡丹文化及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使游客轻松享受优美的自然风光。

(二)加强宣传促销

宣传促销是招徕游客的重要手段,要运用各种载体搞好宣传促销工作。一是加强公关活动。包括政府间交流及外事活动、旅游新闻发布会、邀请参观,举办国家级国际级学术研讨会、招商引资会,委托前往外地及国外的文化、艺术、体育、科技交流团体协助宣传等。二是利用节庆活动,如牡丹花会、关林文化节、马寺钟声等进行宣传促销活动。三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告策划。四是借助因特网进行旅游信息传递。五是采取其他信息媒体传播旅游信息。如发行画册、明信片、挂历、邮票,出版有关洛阳的书籍,创作推广地方音乐、歌曲,拍摄以洛阳生态旅游为背景的电影、电视剧,加强文化、艺术团体的对外交流活动。针对不同的旅游产品,设计专门的传播途径、媒介和方式。六是拓宽促销经费增长渠道,增加宣传促销投入。

(三)搞好营销组合

洛阳生态旅游的营销要突出特色,在原有古都游线路的基础上,组合生态旅游产品,打造“绿色古都”的品牌,重新塑造洛阳世界东方文化圣地的城市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1]刘慧贞.洛阳旅游业因素分析及营销对策[J].市场论坛,2006,(12):43-45.

[2]耿丽娟.洛阳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8,(6):26-28.

[3]孙艳红.河南工业旅游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86-87.

[4]高红梅,黄清.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J].野生动物,2007,(1):36-38.

我国度假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篇9

1 优势分析

1.1 丰富的度假旅游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 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多样的自然景观, 海滨、湖泊、山地、森林等为开辟不同类型旅游度假胜地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我国历史久远, 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各种历史文物、艺术成果、民族风情、民风民俗等为开辟不同类型旅游度假胜地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背景。同时, 我国气候多样, 整体气候跨度较大, 既能开发避暑度假旅游, 又能开发避寒度假旅游, 度假旅游资源的类型较为全面。据2009年调查分析显示, 包括12处国务院批准试办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全国省级以上度假区已达149个。度假区目前主要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两个经济发达、交通极其便利的地区, 而云贵等内陆地区拥有良好的环境禀赋, 虽然在交通上处于劣势, 但后发势头也很显著。

1.2 便利的交通条件

近年来, 我国迎来了交通设施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陆海空条条大道畅通, 飞机班车化、城际高速列车公交化, 交通便捷, 城际距离正变短或消失。交通条件的改善催生度假市场的成熟。以高铁为例, 短途高速铁路的建设给消费者带来了广阔的短线度假旅游选择, 跨省度假游成为可能, 高铁出游逐渐升温。此外, 私家车数量的激增, 使得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成熟, 自驾车度假旅游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出游方式。自驾车旅游的特点一是不受旅行社或外部交通条件的限制, 二是活动范围扩大了, 可大大提高三日内的短线度假游的频率。交通设施的改善和私家车的普及是促进度假旅游从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变的基础条件。

1.3 良好的旅游产业基础

目前, 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黄金期, 这为休闲度假产业打下很好的基础。以2013年为例,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 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 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 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95万亿元人民币。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6054家, 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1039.77亿元, 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3599.14亿元;全国纳入星级饭店统计管理系统的星级饭店共计13293家, 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292.93亿元。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当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 这就为发展度假旅游休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劣势分析

2.1 环境污染严重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度假游客的第一需求。然而, 我国度假区的生态环境频频遭到破坏, 主要表现在:第一, 度假区破坏性建设严重, 有城市化倾向。一些投资者和当地政府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大搞圈地运动, 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 使景区建设庸俗化。第二, 度假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企业原因, 他们追逐短期利益, 没有聘请专业人才、未配备完善的处理设施, 环保技术不过关, 导致景区度假区生态质量明显下降;其二是游客原因, 目前, 我国游客缺乏环保意识, 缺少责任感, 他们的一些不文明行为造成了度假区环境质量下降。其三, 政府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正是因为政府的监管责任缺失, 惩罚机制不严, 才纵容很多度假区, 破坏性建设现象、环境污染问题频出。

2.2 产品开发水平尚处初级阶段

目前, 我国度假旅游发展速度较快, 但开发水平尚处初级阶段, 发展水平仍与国外相差巨大, 开发力度有待加强。第一, 产品缺乏个性特色, 缺少文化创意。我国好多度假区规划设计缺乏新意, 雷同模仿现象严重, 忽视对旅游地自然原真性的保留和文化特色的挖掘, 破坏了原始的自然形态, 缺少了深厚的人文氛围, 严重影响了度假区的生命力。第二, 产品配套设施不全, 服务管理不到位。我国很多度假区硬件设施缺乏, 娱乐、购物等设施较少, 软件服务跟不上, 接待服务质量差, 服务水平低;度假区多存在急功近利, 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 管理混乱等现象;有的度假区层层转包, 各行其是, 秩序混乱;有的度假区甚至安全隐患较为严重, 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

3 机会分析

3.1 旅游者数量众多, 度假需求欲望强烈

目前, 我国发展旅游度假已经拥有了扎实的市场基础。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需求才会普遍产生。2013年, 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的人均GDP是6905美元, 由此可见, 中国的度假旅游需求已经形成并逐步发展。同时, 旅游者通过多年的观光旅游经验的学习, 消费理念从盲目到理性, 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舒适、放松、自然的度假旅游, 对休闲度假旅游的认知越来越成熟。2012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占据76%, 排名居各项出游目的首位。旅游者对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度假产品需求迫切, 我国度假旅游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

3.2 政府的政策支持

第一, 休假政策的支持。现有的休假制度的实行, 一方面激发了广大居民的短线度假旅游需求;另一方面, 也使居民休闲度假选择的自由度受到限制, 度假时间过于集中。虽然职工带薪休假条例早已出台, 但制度未能有效落实。2014年,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 标志着制约休闲度假旅游的“有闲”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该意见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 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 为职工落实带薪年休假创造条件。

第二, 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部门一直大力培育度假旅游市场, 出台一系列支持度假旅游发展的法规政策。1992年, 国务院批准设立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1996年, 休闲度假旅游年, 全方位促进度假旅游产业发展;2001年, 国家旅游局确定了分时度假发展方针;2006年, 国土部限制高尔夫球场、高档别墅建设, 限制度假房地产过度开发;2011年,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积极引导城乡居民休闲度假, 推进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2014年,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 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营造居民休闲度假空间。

4 威胁分析

4.1 政府宏观管理效果甚微

目前, 各级政府对度假区的宏观管理存在很多问题:第一, 多头管理。在我国, 度假区由建设、旅游、林业、文物、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 在各部门利益的驱动下, 可能会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第二, 度假区规划缺乏科学论证。有些度假区急于求成, 缺乏对客源市场、可进入性、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等的科学论证情况下兴建度假村, 投入巨资却无法收回。第三, 对市场监管效果不好。由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 对行业的监管过于粗放, 度假区经常出现虚假宣传, 低价竞争, 强迫消费, 违规操作, 服务低劣等现象, 这势必影响度假区旅游形象, 对度假旅游的发展构成直接威胁。

4.2 东南亚度假旅游产品的竞争

我国长线度假旅游发展最大的竞争威胁是来自东南亚的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等国, 这些国家的巴厘岛、普吉岛、普提雅、沙巴、果阿邦等度假地对我国度假市场的开拓构成很大的威胁。东南亚各国的旅游资源也斑斓多采, 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 东南亚国家 (老挝除外) 都有漫长的海岸线, 有着便利的交通设施, 与我国临近, 是我国境外旅游市场的强有力竞争对手, 同时也颇受我国居民欢迎, 威胁我国国内度假市场的开发。

5 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发展度假旅游的存在明显的优势和劣势, 相对而言, 劣势更突出;机遇和挑战并存, 度假旅游发展时机已经成熟, 但面临着挑战更为严峻。我国度假旅游目前处于旅游发展的起步阶段, 面对日趋剧烈的市场竞争, 应继续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目前国家各项政策支持的有利条件, 从国内中高端市场入手, 将建设开发的重点逐步向市场导向型转移, 认真研究该市场群体的需求特征, 挖掘在市场群体的消费潜力, 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满足游客需求的度假旅游产品, 打造度假旅游品牌。同时, 政府应发挥职能部门作用, 做好市场规范、环境检测监督工作, 为度假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摘要:度假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各类度假项目的建设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投资热点。根据SWOT分析理论, 剖析了中国度假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期望为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关键词:中国,度假旅游,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邵秫, 程玉申.国外度假旅游的双规现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 2006, 21 (3) .

[2]张树民, 邬东皤.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1) .

[3]周霄, 夏沫.中国海滨度假旅游的现状、趋势与创新对策[J].学术探索, 2005, 1.

[4]廖涛.浅析我国度假旅游开发模式及存在的问题[J].学术论丛, 2008, (48) .

百色市发展红色旅游SWOT分析 篇10

一、百色市发展红色旅游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

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 包括右江区和田阳、田东、靖西、德保、乐业、隆林等12个县 (区) , 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392万人 (2009年) 。作为革命老区, 百色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其内涵丰富, 价值较高。著名的景区、景点有:红七军军部旧址 (即粤东会馆) 、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百色起义纪念馆、田东县右江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七军和红八军会师旧址等众多爱国主义文化遗产。此外, 以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起义烈士陵园、红七军军部旧址、田东县红军码头、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乐业县红七军和红八军会师地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为主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南宁—崇左—靖西—百色线”纳入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红七军军部旧址、乐业县红七军和红八军会师地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其中, 百色起义纪念馆、红七军军部旧址、百色起义纪念碑等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目前, 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已正式列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革命圣地的魅力越发凸显, 大大提高了百色红色旅游知名度。

2、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便利。

百色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市, 西部与云南相接, 北部与贵州毗邻, 东与首府南宁紧连, 南与越南接壤, 边境线长达365公里, 是滇、黔、桂三省中心城市, 是我国大西南通往太平洋地区出海通道的“黄金走廊”, 在“大西南+东盟”的区域范围内具有“承东启西, 连通南北”的重要地位。全市各县 (区) 均通二级公路;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 靖西、那坡边境县交通便利, 沿边三级公路全线贯通;南宁至昆明高速公路已局部运行;南昆铁路复线建设已列入国家交通部计划, 届时将大大提高运输能力;水运通过右江河道从百色城可直航南宁通往广州以至港澳地区;随着百色军民两用机场的建成通航, 百色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现代化交通立体网络正式形成, 为输入大批量国内外游客提供极大的便利。

(二) 劣势分析

1、旅游产品单一, 资源利用率低。

百色红色景点目前提供的产品基本上只是用简单的文字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 大多是以纪念碑、纪念塔、塑像、展览等为主, 走到哪里, 看到的都是这样的外在表现形式。对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大量精神财富, 没有很好地去挖掘、去领悟, 没有用更加生活化的语言, 更加专业化的方式将革命精神以生活的形式、旅游的形态表达出来, 而且景点未连成线、组成片, 一些景点知名度不够高, 一些地方可进入性较差, 与吃、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水电、通讯、卫生和解决突发事件的支撑能力还不够。百色市能够成为旅游景点的主要单体红色旅游资源多达53处, 然而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分布非常分散, 部分景点知名度不高, 整合力度差。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 已开发的只是其中的一少部分, 大部分资源闲置, 不能产生经济效益, 影响了百色市红色旅游的发展。

2、资金匮乏, 制约广西红色旅游发展。

百色是一个革命老区, 经济基础差, 能投入到旅游业中的资金非常有限。由于资金的缺乏, 导致了景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开发利用不足, 建设档次较低, 主要表现为景区 (点) 的路面等级低, 建筑布局零乱, 给排水系统、通讯设施、环卫设施均落后, 革命遗址、遗迹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修缮, 毁坏严重, 部分重要的遗址、遗存正在消失, 陈列馆陈旧破烂等一系列问题。资金的短缺成为制约广西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旅游人才缺乏,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发展旅游业, 不但要重视“硬件”建设, 也要重视“软件”开发。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 百色的旅游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但各类旅游从业人员总体学历水平、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偏低, 特别是管理人员、导游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在百色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中, 受过正规旅游业务培训的人员比例低, 翻译、导游、中高级管理人员尤为缺乏, 服务人员文化素质低、态度生硬、外语及普通话水平低。

(三) 机会分析

1、国家政策的支持, 鼓励发展红色旅游。

各红色旅游景点现已成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发展红色旅游。2004年12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中办发[2004]35号文件, 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2005年广西颁布了《2005~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该纲要就如何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提出了具体发展规划:建设一个红色旅游中心、建设两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三大红色旅游主题、建设五大红色旅游区。2005年12月份国家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名录》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广西有两条线路被列入其中: (1) 南宁—崇左—靖西—百色线; (2) 贵阳—凯里—镇远—黎平—通道—桂林线。

2、旅游事业发展势态良好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随着全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多元化。特色旅游和专项旅游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自助游、自驾游成为主要的出游方式, 生态旅游、怀旧旅游大受欢迎, 国内革命传统教育的加强, 老一辈人回忆当年革命的足迹, 青年人也对红色革命传统十分敬仰, 参加红色旅游的队伍日益壮大。截至2008年底, 广西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2, 100万人次, 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40亿元, 吸纳直接就业人数近6, 000人。红色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也为百色旅游发展带来了机遇。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及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带来的机遇。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特别是从2004年起每年在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 不仅加强了广西与“泛珠三角”其他省市、东盟各国之间在经贸、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还使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程度的完善, 生态环境也得到相应的保护, 极大地提高了广西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 这也为百色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四) 威胁分析。

由于百色红色旅游革命景点开发模式和产品单一, 内容相似, 存在被其他地方红色旅游所替代的威胁。近年来, 江西的瑞金和井冈山、陕西的延安、贵州的遵义、河北的西柏坡等地方红色旅游发展很快, 知名度提高, 抢占了红色旅游市场的先机。从广西境内来看, 桂北、桂南、桂东等地也都纷纷推出自己的红色旅游线路, 近邻省市和地区也在打造红色旅游地景点, 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开发和宣传推介, 有的地区本身就是重要的客源集聚地, 这些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 则势必在旅游市场中与百色形成竞争态势, 分流百色的客源。

二、百色市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

(一) 多方面筹集资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多方集资, 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加大红色旅游开发的投入。首先, 依据国家所确定的红色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扶持方向,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其次, 百色市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加大红色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对红色旅游项目提供开发性金融支持;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红色旅游的建设和经营, 多形式筹集资金, 加大旅游投入力度,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景区旅游公路、步行游道及旅游景区停车、环保环卫、供水供电、安全等旅游配套设施。以旅游业发展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 达到“吃、住、行、游、购、娱”等三产业要素的最佳整合, 逐步优化提升区位条件, 打破制约本地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 完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 推动旅游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二) 整合红色旅游资源。

通过优化组合, 形成红色旅游带, 囊括足够数量的红色旅游景观。做到“以红色旅游为主轴”, 与周边其他类型的景区联合发展, 科学规划设置多样的线路组合, 丰富游览内容, 扩充游览路线的可选择性, 努力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 根据季节不同向市场推出不同的应时线路组合。形成“红”、“绿”旅游的“多色组合”, 打造出多条像“小平足迹之旅”这样的精品旅游线路来。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竞争力, 辐射、带动民族风情、绿色生态旅游, 优势互补, 克服单一性, 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 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三) 理顺景区管理体制,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红色旅游区要进一步赢得旅游市场, 更好地发挥政治思想教育功能, 就必须在经营管理和服务方面不断提高水平, 提高档次, 一方面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权威机构, 对景区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加大引进力度, 努力引进导游、酒店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 加大培训力度,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素质, 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 加强区域合作, 建立新的旅游营销策略。

在区域合作方面, 一方面建立和加强与东盟十国、“泛珠三角”其他省区、港澳特别行政区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另一方面搞好和南宁、桂林的合作, 依托南宁、桂林吸引广西、全国各地的游客。在加强区域合作的同时, 做好百色旅游的宣传和营销工作。一方面通过传统媒体营销方式, 在城市建筑、公共汽车、高速公路上设立大型户外广告宣传展示牌;在博物馆、展览馆举行主题宣传活动, 在影响力较大的媒体上发布广告, 如在《中国旅游报》刊登整版专题广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营销。一是通过广西的官方旅游网站, 构建红色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二是通过专题网站———红色旅游网挖掘历史内涵, 形成品位较高的文化网站。

摘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 对百色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 提出百色红色旅游发展应注意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多方面筹集资金、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区域合作战略的观点。

关键词:红色旅游,SWOT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畅游天下网.30个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确定[EB/OL].http://www.etxly.com.

[2]韦倩虹, 黄建清.广西红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8.

SWOT旅游发展分析 篇11

[关键词]河南 旅游业 SWOT分析 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本文采用SWOT方法,分析河南旅游业的自身条件和内外部环境,并据此提出适合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河南旅游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广泛用于旅游开发分析的一种较成熟的战略分析方法,由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组成。通过SWOT分析,将外部环境的威胁和机会及组织内部的优势和薄弱环节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四种不同可供选择的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

1.优势(S)

(1)旅游资源丰富。河南地处中原,拥有4个世界级旅游景区、4个古都、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4个国家级4A级景区、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地质公园、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97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主要文物遗址和名胜古迹有: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等。河南的少林武功、陈氏太极拳名扬中外,黄河文明孕育的姓氏文化以及散布于郑州、开封、洛阳、商丘等地众多的帝王陵寝正在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及旅游的新亮点。此外,河南旅游节庆活动已初具规模,洛阳牡丹花会、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开封菊花花会、信阳茶叶节、三门峡大黄河国际旅游节、新郑炎黄文化艺术节、殷商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已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重要渠道。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河南境内京广、陇海、京九、焦枝、新太铁路干线分别在郑、商、洛、新、焦十字交汇,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全省拥有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568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54个城市,每周有5个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其中郑州4E级国际机场,不仅是中原地区的空中交通枢纽,而且是北京首都机场的备用机场。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劣势(W)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虽然河南旅游资源丰富,但长期维持一种观光旅游的单一结构,旅游商品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简单粗加工,缺乏特色,旅游景点的娱乐活动几乎为零,鲜有主动构思设计观光产品。这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式的旅游很难适应国际旅游市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2)宣传力度不够,景点知名度不高。从河南省的旅游促销现状来说,促销手段单一,缺乏整体形象的对外宣传,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虽有使用,但内容大多长期不换,使用者难以从网页上得到新的信息。在宣传促销方面力度不够,致使河南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不高,许多拥有高级别的景区不为外人熟知。

(3)缺少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目前,河南省大部分旅游从业人员都是近年来从院校毕业直接进入的,缺乏既懂外语又熟悉业务、充满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旅游人才,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更凸现其不足。

3.机会(O)

(1)“入世”带来的机遇。加入WTO以后,金融业的扩大开放将改善经济环境,方便旅游支付;信息产业的扩大开放将带动旅游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成熟;进口汽车关税的降低将大幅度提高旅游用车的档次;其他贸易壁垒的消除和关税的降低对高档旅游饭店降低经营成本也是有利的。

(2)假日经济全面发展的机遇。春节、劳动节、国庆节“黄金周”假日制度的推行,使“假日消费”成为周期性消费的峰点,推动了旅游行业以及铁道、民航、出租车和餐饮、购物、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给旅游产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3)政府的支持。“十五”期间,河南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弘扬中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重建文化家园,已经成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新追求。同时2005年的全国“两会”进一步明确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河南旅游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4.威胁(T)

(1)周边省市旅游业竞争激烈。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全国各省市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本地旅游业的投资力度。以2001年为例,河南省用于旅游宣传促销的经费只有400万元,而同期的山东省为2000万元,云南省为5000万元。河南周边省市如山东、江苏、西安、北京等地的旅游业,由于起步早,知名度较高,必将分流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客流量,对河南旅游业的开发带来一定的压力。

(2)国外大型旅游公司的介入。加入WTO,国外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公司在带来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以及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势必会构成对河南省内旅行社的压力和竞争。

二、河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根据以上对河南省旅游业的SWOT分析,如何利用机会与优势,克服威胁和劣势,是河南旅游业选择发展战略的关键。

1.SO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

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在注意环保的基础上,挖掘更多的旅游资源向游人开放,或通过延长旅游线路的方式扩大旅游地容量。政府方面,应加快招商引资工作,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共同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在旅游通道上,开辟更多跨省区的运输线和航空线,形成与旅游市场相适应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大对省内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建设的投资。

2.WO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优势)

首先,以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为航标,大力开发和创新旅游产品,提高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档次,较大规模地开发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商务会议、宗教朝拜等专项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黄金周”期间,开发生态旅游、婚庆蜜月旅游、节庆会展旅游、老年保健旅游、红色旅游等一些特色新兴旅游产品。

其次,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户外广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聘请文艺娱乐界名人担任河南旅游形象大使,实行河南总体形象宣传与景区宣传相结合,政府机构宣传和企业促销相结合,传统促销方法与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相结合,赢得更多潜在消费者。

最后,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教育,建立和完善旅游教育培训管理机构,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全省旅游人才信息库,在继续办好旅游专科学校的同时,办好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的旅游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3.ST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

立足于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精品路线,进行品牌营销,例如具体到河南各地来说,同是古都,洛阳应着重突出河洛、汉唐文化,开封应突出北宋文化,安阳应突出殷商文化,郑州应突出商都文化。目前河南已形成了以“古、河、拳、根、花、红”六大特色为主导的文化旅游品牌和“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为代表的自然旅游品牌。同时,依托少林、太极两大名拳功夫发源地嵩山和焦作,建设综合型大规模的武术学院;依托小浪底宽阔水面,将其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划船训练和比赛基地。通过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提升河南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4.WT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

面对各地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打破区域界限,强化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在省内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增强各市、地之间、各景区(点)之间的合作。在国内,加强省际间区域旅游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拓更大的空间。如在发展入境旅游时,扩大和上海、北京、西安的区域合作,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在旅游产品上,加强与黄河中下游各地区联合,形成黄河中下游大旅游环境;与山西、陕西、北京、杭州、广东等地联合,开发古都、大黄河、寻根敬祖、红色旅游等线路,共同宣传,相互促销,拓展市场。

参考文献:

[1]单成宗: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战略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冷传明: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及现状分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3]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科学出版社,2003

[4]周振宇:提升河南旅游竞争力的营销战略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李雪洋:河南旅游业发展前景展望与对策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6]杨爱荣:河南省旅游产业开发与利用创新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7]姜莉:盘活旅游这盘棋——河南发展旅游业的对策和措施[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集安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篇12

1 优势

集安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是吉林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所以集安市旅游业发展具有很多优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1 旅游资源丰富

集安市具有国家4A级景区两家, 分别为集安市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和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其中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有古城池、王陵、贵族墓等一系列古迹, 还建有博物馆;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院内有山、有溪、有瀑布、有洞、有泉、有树、还有抗联遗址, 目前园内有18个景区对外开放, 自然风景旅游点50多处。3A级景区一家, 为集安市云峰湖景区。鸭绿江国境旅游区不仅有一般国境的界江、界湖、界桥、界坝, 还可以欣赏朝鲜的自然风光。另外在集安还有众多的自然风光旅游点、抗联遗址等红色旅游景点。集安市不仅是朝鲜族的发祥地, 还是朝鲜族比较集中地地区, 这个民族的独有特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集安市发展旅游行业的一大亮点。朝鲜族的姑娘们能歌善舞, 有“长鼓舞”、“扇子舞”、“顶水舞”等, 朝鲜族的饮食也独具风味。集安现有自然、人文和社会民俗3大资源系统、13个亚系统和40个子系统、200多个旅游景点。可以说集安市是红色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

1.2 知名度较高

集安作为拥有吉林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 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还以“王城遗韵”入选了吉林八景。集安在2011年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 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特别是集安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 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广告牌等众多媒体多角度立体式宣传。

1.3 气候条件

集安市境内的老岭山脉虽然给进出集安市带来了不便, 但其自东北向西南形成了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 横贯全市, 抵御北来寒风, 使温暖湿润的海洋气流, 沿鸭绿江溯源而来, 造就了集安市岭南、岭北两个小气候区。岭南、岭北冷暖转换时差10~15天。岭南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降雨充沛、风力弱小的特点极为突出, 素有“吉林小江南”之美誉。

1.4 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集安市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和扩大社会投资, 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世界文化遗产地将军坟、五盔坟等周围附属工程已通过验收。太王镇小康村一期工程已完工, 投资230万元新修了67公里乡级水泥路, 硬化区内街路13.5万平方米, 工业园区已实现“三通一平”。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改善了农村、景区、景点和公路沿线的环境卫生面貌, 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 劣势

集安市虽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但是集安在发展旅游业时也具有一定的劣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交通的制约

集安地处边境, 处于交通节点的末端, 全市只有一条铁路, 还是单线, 要想通过铁路出去, 必须通过这个节点。到目前为止, 到集安还没有高速公路, 离集安最近的机场也接近400公里, 在途时间过长会使得游客的旅途时间与游玩时间比例很高, 集安景区的主要客源市场的旅途时间与游玩时间比例大概在1~1.5之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旅游景点对游客的吸引程度, 交通是制约集安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旅游接待能力低

目前集安市只有四星级酒店一家, 三星级酒店四家, 星级宾馆一共只有10余家, 酒店的档次和床位难以满足高端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另外集安市的旅游景点很多的服务人员素质整体较低。而且由于集安的区位原因, 集安的旅游人才相对匮乏。

2.3 经济总量相对较低

截至2010年, 集安市的经济总量仅为72亿元, 预测到2012年底, 也很难超过100亿元, 总人口仅为23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1万元。财政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仅为5.3亿元。这些都影响了集安旅游的投入与旅游也的发展。在集安, 本地居民的人口数量有限, 出游能力又疲弱。

2.4 旅游景点的开发深度不够

集安市区域性旅游规模偏小, 对于当地游客, 一两天就能够将景色尽收眼底, 因此没有能够充分带动餐饮、宾馆等行业的消费收入, 以2009年为例, 集安游客人均消费为800元, 明显低于吉林省平均水平1355元。

3 机会

集安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面临着很多的机会, 主要变现在以下方面。

3.1 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年均接近10%的增长率, 使得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目前政府工作的重点就是努力提高我国的居民收入, 人均收入将会越来越高。而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 人均收入的增加必然导致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加。将对集安市旅游市场发展与旅游业发展是个利好。而由于旅游业投入少, 见效快, 且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 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 吉林省甚至将旅游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待。另外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很多的政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为集安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机会。

3.2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 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全国性的布局, 继“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实施以来, 又实施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国家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 国家对东北投入了很多的建设资金。很多基础设施建成了, 很多规划的基础设施纳入到过国家规划, 这里对集安非常有利的就是集双高速公路建设, 也就是集安-双辽高速公路, 简称集双高速, 是G11国道的联络线之一。起点在集安口岸, 途经通化、四平至双辽。鹤大高速公路, 编号G11, 由鹤岗至大连, 全长1474公里。鹤大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7918”网中的9条南北纵线中的第一纵, 也是交通运输部《规划纲要》和吉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组成部分, 是由国务院批准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确定重点建设六大通道之一。鹤大高速纵贯黑、吉、辽三省东部地区, 是东北东部出海通往朝鲜、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地区, 开展国际贸易的快捷通道。还有就是吉林省规划的通化到长春、吉林到草市等高速公路。这些高速公路如果贯通, 集安的交通情况将有很大的缓解。另外通化机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国内支线机场, 为改扩建通化三源浦军民合用机场项目, 是吉林省“一主四辅”机场建设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通化市西北38.5公里柳河县三源浦镇境内, 距离通化市区50公里, 机场等级为4C, 预计该机场将于2013年投入使用。

4 威胁

4.1 国内的激烈竞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地区意识到旅游产业的重要性, 纷纷加大对于旅游产业的投入和旅游市场的开发。一方面集安市面临周边地区的竞争, 比如桓仁县也是很多的朝鲜族遗迹, 集安周边的辉南、白山等地又具有美丽的自然风光, 旅游景点的同质性使的集安面临着国内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

4.2 国外的激烈竞争

集安最具竞争力的旅游景点就是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句丽遗迹, 而朝鲜有两处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 韩国有一处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朝鲜的高句丽古墓群和平壤历史遗迹以及韩国中部古山堡垒。所以集安旅游在面临国内竞争的同时也面临着国际上的竞争。

4.3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集安处于长白山区, 且河网密集。土地对于集安来说属于稀缺资源。而集安的古迹保护和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 使的旅游保护和城市发展矛盾升级, 限制了旅游业发展。

5 集安市旅游业发展策略选择

根据对集安旅游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的结果, 可以进行如下的策略选择: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集安市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加强城市品牌营销, 不断提高集安的知名度;加强区域合作, 进行集安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拓宽投融资渠道, 扶持旅游业以及旅游企业的发展;加强旅游景点的保护性开发, 进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集安市有“东北小江南”的美称, 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 集安市旅游业蓬勃发展。通过SWOT分析的方法可以对集安市旅游业现状及未来发展面临的状况有进一步的了解, 提出的策略思路也将对有关部门制定集安旅游业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提供帮助。

关键词:集安,旅游业,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许伟民.集安市旅游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陈玲玲, 于维墨, 孙克勤.基于SWOT模型的吉林省集安市遗产旅游发展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12) .

[3]李伟.集安发展旅游业的对策分析[J].新长征, 2005 (19) .

[4]陈玲玲, 孙克勘.集安市世界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 (02) .

[5]李亚丽, 李悦峥.世界遗产高句丽鸭绿江畔古名城——集安市旅游业发展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 (04) .

上一篇:辅导员谈心工作下一篇: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