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差异

2024-10-08

旅游发展差异(通用12篇)

旅游发展差异 篇1

摘要:综合考虑到入境旅游发展研究的分析指标,采用31个各省区市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接待人数、面积,构建消除面积影响的区位熵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自然断点法和泰勒指数等方法,研究了19952011年我国各省区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时空变化状况。研究表明:①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空间关系表现为正相关,空间分布由离散向集聚发展,总体趋势在16年的增幅为59.1%;②入境旅游发展总体空间差异在缩小,区域内部省际差异中发达区差距缩减率达到83%,发展区内部差异还是比较稳定,落后区波动下降到46.4%;入境旅游发展省际差异下降幅度为60.3%;发达区、发展区与落后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缩减率为48.7%;③在扩散与极化共同作用下发展下,空间格局呈分散—集聚—扩散演变过程;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相接近,东部地区经济优势对入境旅游发展影响较大。

引言

旅游业自改革开放就充当着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突破口,入境旅游业扮演着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增加外汇收入的重要角色,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入境旅游经济却在我国各省区市表现为明显的不平衡性,研究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过程,对我国产业政策制定和区域旅游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国入境旅游发展规模空间集中性呈下降趋势,空间呈繁荣区与落后区两极演变格局,经历了分散-集聚-扩散的演变过程,从东至西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地带性差异;东部地带内差异是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也构成以省区为单位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入境旅游企业有明显的经济导向性,省际间表现为先进带动后进的发展模式。

区位熵衡量我国各省区市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其发展程度,以及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分析各省市入境旅游发展的状况有着指示性意义。泰勒指数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指标,可比较不同区域内的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本文利用消除面积影响的修正区位熵模型和修正泰勒指数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好的探究各省区市入境旅游业发展状况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差异,为解决区域入境旅游差异提供支撑。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为揭示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变化态势,本文利用消除面积影响的修正区位熵模型来均衡不同大小区域的区位熵差异,合理地按照我国各省市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大小,对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进行分析。其数学计算公式为:

式中:Qi为消除面积影响的修正的区域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Ii为消除面积影响各地区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份额;Pi消除面积影响各地区的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占全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的份额;qi各地区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ri各地区入境旅游接待人数;m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样本数。

采用Global Moran’s I和Local Moran’s I统计量估算,分析研究区总体空间差异和空间关联程度,度量各省区市与周边省区市之间的空间差异程度和局部空间关联程度(图1),揭示各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空间相互作用机制。

泰勒指数不受研究空间单元个数的制约,可比较不同区域内的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能按区域结构进行多层次分解。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下,将求解Theil系数各层次公式中人口数稍作修改为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Yij和Nij分别为区域i内省区j的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接待人数;Yi和Ni分别为区域i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接待人数;Y和N分别为全国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接待人数。TPi为区域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发展差异泰勒指数;TBR为区域间入境旅游发展差异泰勒指数;TP为省区为单元全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泰勒指数。以省区为研究单元的全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Theil系数可分解为地区内差异与地区之间差异之和。

(二)数据来源

文中研究对象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采用1995~2012年全国各省区市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接待人数、面积以及人口数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利用Excel、Geoda和Arcgis软件处理。

二、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分析

(一)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变化特征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入境旅游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特别是在1995年至今,我国入境旅游发展速度猛进(除2003年非典和2009年经济危机影响外)。但是改革开放渐次推进的发展模式使省区市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在不断的变化。利用1995~2012年各省区市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分析入境旅游经济差异(图2),表明19年来我国入境旅游发展标准差总体上在不断扩大,变异系数在逐步缩小。

(二)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空间相关性分析

从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四个时间断面来分析各时期我国各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计算四个时期的Global Moran’s I估计值分别为0.1902、0.1988、0.2398、0.3026,显著性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来检验,置信度依次为97.1%,96.4%、98.6%、99.1%。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Moran’s I大于0,为空间正相关,总体趋势在逐时段增加,2010年较1995年增幅为59.1%,表明我国入境旅游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分布由离散向集聚发展,总体空间差异在缓慢的缩小。

为了直观的展现Moran散点图的分布特征和空间集聚位置,按照局部自相关的Moran值绘制各省区市的Moran指数空间分布图(图3)。经过16年的发展,HH、HL、LH、LL四个区的格局日益明朗,位于LH区的河南省、浙江省和HL区的上海市自2000后一直与北京市和黑龙江省挤进HH区;从2005年安徽省与云南省的加入,与辽宁省、河北省和吉林省稳居LH区;福建省、广西省、天津市和重庆市在2010年最终形成了HL区;其他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变动不大,处于低水平稳定状态。在1995至2010年间,在各区变动最明显的是海南省,从1995年的HH区逐步演替为LH区、LL区,这是因为海南省地域狭小,入境旅游比重在逐年下降,入境旅游人数比重仅在1987至2004年下降了90.5%。从扩散和极化作用上看,1995~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经济是在扩散与极化共同作用下发展的,作用程度存在交替变化,但扩散作用始终大于极化作用。

(三)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空间演变分析

为进一步厘清我国各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演变格局,选取全国各省市区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四个时间断面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在Arcgis中借助Natural Breaks(Jenks)自然断点分类法物以类聚的特点,依据我国各省市入境经济区位熵大小,将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区划分为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三大区域(图4)。从图4可以看出,1995年空间格局呈现的是分散状态,发达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而发展区分散分布在东中西部;2000年和2005年空间格局呈现的是集聚状态,发达区依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发展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和中部;2010年,发达区扩散到了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福建省和江苏省,而发展区也扩散分布在东中西部。从各时期入境旅游经济区的格局演化上来看,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经历了分散(1995年)——集聚(2000和2005年)——扩散(2010年)的格局演变过程。

(四)区域内部省际与区域间差异演变趋势

利用地带内省区市间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程度TPi公式分别计算出1995~2011年三大区域的泰勒指数(图5)。从差异程度上看,落后区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最大,发达区次之,发展区内部差异最小。从差异时间演变趋势上看,落后区与发达区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在18年间有显著的缩小趋势,而发展区除了在2003年受非典影响有波动外,变化趋势微弱。在2011年,发达区的Theil系数由1.031降至为0.171,差距缩减率达到83%,内部差异程度与发展区相当;发展区表现出波动的变化,但是总体上内部差异还是比较稳定;落后区Theil系数由1.25波动下降到0.67,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内部差异呈现出稳定缩小趋势。

通过Tp系数计算得到1995~2011年间以省区为研究单元的入境旅游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图中反映的结果来看,我国入境旅游省区之间发展的差异日益缩减,Theil系数从1995年的1.405降至2011年的0.558,下降幅度为60.3%;地带间TBR系数表明发达区、发展区与落后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的在缩小,三大区域之间的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靠齐。

三、入境旅游经济区地带差异分析

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地带性差异呈现出显著的、动态的变化(图6),将新划分的三个等级入境旅游经济区与中国传统三大区域经济地带进行对比分析。从图中比较发现,入境旅游发达区仅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东部地区,而且比例在明显增加,发展区和落后区的比例在逐渐缩小;中部地区主要以发展区和落后区为主,2000年以后入境旅游发展区与落后区的在中部地区出现的几率较稳定;西部地区则在较早前大部分表现为落后区,但在2010年出现的转变趋势,部分落后区有向发展区演替的趋势。由于区域经济、旅游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优势、交通通达性、基础设施强弱、对外开放程度和政策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在发达区东部地区占42%,该区入境旅游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各方面较差,入境旅游发展境况不尽人意。通过以上对比分析,说明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相接近,社会经济发展与入境旅游发展为正向相关性,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四、结论

本文是综合了31个省区市的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外汇收入和面积来建立的区位熵指标,不仅消除面积影响,而且均衡了入境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的量化问题,指标的选取上相比前人的指标更为科学。依托空间自相关、自然断点和泰勒系数等方法,探究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态势,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发达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福建省和江苏省。

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空间格局由分散—集聚—扩散演变,离散向集聚发展,总体空间差异在缓慢的缩小,在扩散与极化共同作用下发展下,经济发展与入境旅游发展为正向相关性,其中东部地区经济优势对入境旅游发展影响较大。

从三大区域地带内省际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程度上看,发展区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最小,发达区次之,落后区内部差异最大;省际之间发展的差异日益缩减,而且下降幅度较大;三大区域之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在逐渐靠齐。

全面提高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各省区市之间的差异,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调整:凸显发展区与落后区的旅游资源、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特点,政策上推动发达区入境旅游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逐步向西部转移,吸引旅游投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针对性提高交通便利性,大力培养旅游专门人才,以旅游产品附加价值作为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抓好入境旅游的战略性调整缩减各区域入境旅游差异。

旅游发展差异 篇2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与英汉旅游篇章分析

本文以我国旅游篇章及其英译文本和英美两国的旅游篇章随机采样为主要样本,从中西方思维模式及其表现形式-语言入手,对比分析了中西方在重推理与重直觉;辩证思维与形式逻辑;归纳式思维与演绎式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英汉旅游篇章跨文化对比分析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佐证,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旅游文化的表达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借鉴.

作 者:黄晓玲 李白清 周元辉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410075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分类号:G0关键词:旅游篇章对比分析 思维模式 跨文化翻译

成都背包客旅游动机性别差异研究 篇3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旅游经验的不断增加,传统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于是,背包旅游作为一种更为自由灵活,更充满刺激和挑战的旅游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参与其中。

从1990年开始,女性在世界旅游市场上逐渐形成较大的消费规模。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女性旅游者出游人数增长了3.7倍,且年龄构成主要集中在20—29岁,占到旅游总人数的44%。国内情况也是如此,携程网对一百多万人次预订自由行、团队游等旅游度假线路出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09年、2010年以及2011年,女性游客的平均比例分别为57%、58%、59%。[1]

二,国外针对旅游动机中的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综述。

Laing[2]对英国游客抽样调查发现82%男性常选择休养放松、日光浴和参观旅游设施等活动,58%的女性的旅游行为更加活跃,她们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参与体验性活动、散步以及购物。Frew等[3]研究发现男性游客更倾向于进行体育旅游。Davies等[4]研究表明一些单身女性游客出国旅游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些浪漫的经历。Ryan[5]认为男女性的旅游动机存在差异,女性更想利用假期来:①避免日常生活的喧嚣;②获得身体的放松;③获得情感的放松。McGhee,Looker.Murphy and Use[6]对1500名澳大利亚旅游者的休闲动机做了研究,检测了在推-拉动机因素上存在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在推-拉动机因素上的注重方面与男性不同,女性更加注重文化经历,家庭和亲疏关系,以及声誉方面,男性更多的关注于运动和冒险。

三,性别与旅游动机之间的假设

根据文献研究以及相关理论提出以下假设:

H1 女性背包客较男性背包客文化动机所占比例更大。

H2 女性背包客比男性背包客人际交往的意愿更强。

H3 女性背包客通过旅游增进家庭朋友的意愿较男性更强。

H4 女性背包客更喜欢参加放松型的活动,男性背包客更偏爱挑战性的活动。

H5 女性背包客旅较男性背包客更注重出行的安全性。

H6 女性背包客对服务质量的要求高于男性。

H7 女性消费的感性因素高于男性。

H8 女性背包客比男性背包客更容易被繁华吸引。

四,数收集与分析

4.1数据人口统计学特征

本次问卷调查样本主要通过户外QQ群,517旅游论坛获取,问卷一共发出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2份,其中男性样本数为54,女性样本数为68,有效率为81.3%。

从性别比例上看,男性背包客占44%,女性占56%,可以看出男性主导背包游的状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背包游中,这一结果印证了Rechards和Wilson[7]的观点‘less male—dominated’。从年龄上看,34岁以下的背包客比例最高,这与之前对背包客多为中青年为主的描述一致。但是不排除一些年龄更大的人群,例如,女性样本中有7.4%的人在35-44岁之间,男性样本有9.3%在35-44岁之间,有5.6%的人在45-55岁之间。这一点正好印证了Mohsin[8]等人的观点,即背包客群体中确实存在着年龄相对较大的亚群体。从收入来看,2000-4000所占比例最大,2000以下及5000以上所占比例较少,说明,男女背包客收入水平处于中上等水平。从受教育水平来看,大专及大学所占比例最大,初中及初中以下所占比例最小,说明男女背包客的受教育水平较高。Sorensen[9]西方的背包旅游者年龄以18—33岁的群体,尤以22—27岁的青年居多,他们基本等于或高于社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国内背包旅游者的年龄以22-35岁为主,其受教育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笔者所做调研中的背包客大部分具有大学学历和研究生。经检验问卷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可进行参数独立样本T检验。

4.2男女背包客动机差异

15项旅游动机用里克量表进行评估,1表示非常不赞同,2表示不赞同3表示中立,4表示赞同,5表示非常赞同。用spss13.0软件对15项旅游动机求平均值、标准差。一般而言,里克特量表1-5等级评分在1-2.4之间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之间表示赞同。男女动机差异见表4-2。

15项动机分别为:1. 增长知识 2. 挑战体能 3. 实现旅游的梦想 4. 回家后能分享旅游经历 5. 建立友谊、发展关系 6. 身体心理放松休息 7. 寻求刺激和兴奋、有趣 8. 体验不同的生活风格 9. 因为服务费用低 10. 因为服务质量高 11. 因为交通便利 12. 因为历史文化景观的吸引 13. 因为有美丽的风景,阳光,天气 14. 因为国际大都市的吸引 15.因为旅途安全度高

表1-2 男女背包客旅游动机差异T检测

表中所示,男女旅游动机中有三项差异显著,动机2(挑战体能)的P值为0.000,动机14(国际大都市吸引)的P值为0.020,动机15(旅途安全度高)的P值为0.025,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差异。

根据动机平均值的降序排列,得出男女背包客旅游动机重要程度。

男性:实现旅游的梦想——独特的生活风格——增长知识——因为历史文化景观的吸引——回家后能分享旅游经历——建立友谊、发展关系——寻求刺激和兴奋、有趣——因为服务费用低——因为交通便利——因为服务质量高——因为国际大都市的吸引——因为旅途安全度高

女性:美丽的风景,阳光,天气——体验不同的生活风格——身体心理放松休息——独特的生活风格——增长知识,实现旅游的梦想——历史文化景观的吸引——寻求刺激和兴奋、有趣——建立友谊、发展关系,回家后能分享旅游经历——挑战体能——因为服务费用低——因为交通便利——因为国际大都市的吸引——因为旅途安全度高——因为服务质量高

前三项动机中男女相同,分别是美丽的风景,阳光,天气,体验不同的生活风格,身体心理放松休息,根据旅游生涯阶梯理论,这三项属于阶梯理论中的最低层次需求。说明男女背包客出行最重要的动机基本相同,还处于旅游需求的初级阶段。实现旅游的梦想,独特的生活风格,增长知识,历史文化景观的吸引这四项的重要程度在男女背包客中也无显著不同,其中,增长知识动机的P值为0.639,男性样本均值略低于女性,历史文化景观的吸引P值为0.461,男性样本均值略低于女性,假设H1(女性背包客较男性背包客文化动机所占比例更大)成立。这四项动机占背包客旅游动机中的次要地位,属于旅游阶梯生涯的第四(自尊与自我发展),第五(自我实现)阶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说明男女背包客对于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十分重视。接下来的动机4(回家后能分享旅游经),动机5(建立友谊、发展关系),动机7(寻求刺激和兴奋、有趣)男女样本中体现的重要程度相似,它们属于旅游生涯阶梯的第二(刺激)第三(人际关系)层次,其中动机4(回家后能分享旅游经)的P值为0.551,男性样本均值略低于女性,假设H3 (女性背包客通过旅游增进家庭朋友的意愿较男性更强)成立。动机5(建立友谊、发展关系)的P值为0.399男性样本均值略低于女性,假设H2 (女性背包客比男性背包客人际交往的意愿更强)成立。

男女样本根据里克特量表1-5等级评分都在3以下的项目有:10服务质量高,11交通便利,14因为国际大都市的吸引,15因为旅途安全度高,评分在3.5以上的项目有:1增长知识,3实现旅游的梦想,6身体心理放松休,8体验不同的生活风格,12因为历史文化景观的吸引,13因为有美丽的风景,阳光,天气。

结合推拉理论,可以看出男女背包客出行动机主要以推的因素为主,拉的因素为辅,说明男女背包客出行内在推动力影响较大,出游主动性强,出游动机受外部条件制约较少。推的因素中,动机2(挑战体能),男女样本具有显著差异,男性的平均值高于女性,假设H4 (女性背包客更喜欢参加放松型的活动,男性背包客更偏爱挑战性的活动)成立。拉的因素中可以看出动机14(国际大都市吸引),动机15(旅途安全度高)具有显著差异,从平均值来看,动机14(国际大都市吸引)男性低于女性,动机15(旅途安全度高)男性低于女性,说明,国际大都市对男性的吸引力明显小于女性,女性比男性对安全的关注度更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吻合。假设H8 (女性背包客比男性背包客更容易被繁华吸引),假设H5 (女性背包客旅较男性背包客更注重出行的安全性)成立。服务费用低,服务质量高,交通便利这三项拉的因素中,男女背包客有轻微差异,女性对服务质量和交通便利的要求更高,对服务费用较不敏感。假设H6(女性背包客对服务质量的要求高于男性),假设H7(女性消费的感性因素高于男性)成立。

五,结语

由于数据搜集的地域性和局限性以及背包客身份确认的难度,本次研究结果作为一次探索性的研究,还不能客观全面的反应国内整个背包游市场的现状,只能为背包旅游的开发提供一些参考。(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http://vacations.ctrip.com/booking/PkgNoticePage.aspx PKID=120

[2] Laing. The package holiday:Participant,choice and behaviour.Unpublished Ph.D.Thesis,Hull University,UK.

[3] Frew E A,Shaw R 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Gender,and Tourism Behavior.Tourism Management,1999,20:193-202.

[4] Davies and Jansz.Women travel:Adventurer advice and experience.London:Harrup Colombus,1990.

[5] Ryan.The Tourist Experience:A New Introductionl[M].Cassell:Wellington House,1997l.

[6] McGhee N.G, Murphy L, Usual M. The 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pleasure travel market:Motivations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6,7(1):45-57.

[7] Richards,Wilson. The Global Nomad:Backpacker Travel in Theory and Practice[M],2004

[8] Seorensen.Backpacker ethnography.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2003,30(4):847~867.

旅游发展差异 篇4

(一) 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江苏省旅游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 旅游总收入从2001年的744.1亿元增长到2007的2826.90亿元, 短短7年之中旅游总收入增加近3倍。全省旅游增加值从2001年的296.2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249.50亿元, 增长幅度之大有目共睹。到2007年为止, 全省旅游生产总值已经占到生产总值的4.9%。2007年, 全省各类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2亿人次, 同比增长15.5%, 年游客接待量10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达到了68个。旅游度假区经营管理取得新进展, 2007年全省7个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共接待游客2137.5万人次, 同比增长7.2%;实现营业收入46.2亿元, 同比下降10.7%;招商项目203个, 合同金额67.7亿元, 其中外资5.6亿元。2007年, 全省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187240.54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6%;旅客周转量1596.06亿人/公里, 比上年增长16.8%。

(二) 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2007年江苏省旅游业年度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 国内旅游收入全省排名第1、第2的苏州 (570.34亿元) 和南京 (526.03亿元) , 分别是排名倒数第1、第2的宿迁 (17.99亿元) 和盐城 (56.01亿元) 的31.7倍和9.4倍;旅游外汇收入位于全省第1、第2的苏州 (88916.27万美元) 和南京 (80763.71万美元) 是位于全省末1、2位的宿迁 (1188.18万美元) 和淮安 (2229.57万美元) 的74.8倍和36.2倍。从以上两组数据的对比不难发现, 在江苏省旅游快速发展的背后, 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研究和协调这种旅游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显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研究

(一) 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定量研究

区域旅游经济的测度必须基于一定的指标, 而且所选取的指标必须能反映各个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状况。从经济角度研究旅游, 可选取的指标主要有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及旅游总收入等。指标的选取要保证数据的可获取性与区域间的可比性。由于各地级市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的基础数据较难获取, 本文选取各地级市的国内旅游收入来表征各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区域差异有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两种。绝对差异表示经济总量方面的差异, 会受物价水平、量纲的影响, 因而不同时点之间可比性较差。相对差异本身是个比值, 没有量纲, 因此不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具有广泛的可比性。因此, 本文采用标准差 (St) 与变异系数 (Vt) 分别测算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的总体变化情况。

式中, Yti是第t年第i个城市的国内旅游收入, N为省内地级市个数, Yt为各地级市平均国内收入。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求得市际差异。为了便于区域之间对比, 平均国内旅游收入通过计算各地级市国内旅游收入之和, 然后平均而得。1998-2007年江苏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差异总体变化水平计算结果见下表和图。

上表与图显示:1998-2007年, 各地级市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呈逐年递增之趋势, 从1998年的26.93上升到2007年的178.74, 增长了563.72%,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6.37%。相对差异在1998-2002年期间, 除了2000年稍有回落, 基本呈现出逐年增长之态势。之后的2003-2007年5年中, 相对差异稳中有升, 但基本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由此可见, 近10年来, 不管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 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都存在扩大之势。如何缩短日益扩大的区域差异, 做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对策

(一) 加强区域之间的旅游协作

要缩短江苏省各区域之间的旅游发展差异, 加强区域之间的协作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区域协作是指江苏省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按照一定的章程、协议或合同, 将各类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 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区域协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共同制定、旅游资源的重组和共享、旅游产品的更新与提升, 区域旅游功能的分工、客源市场的共同开拓与互换、联合促销, 旅游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以及区域旅游形象的构建组合等。

(二) 发挥苏南的辐射作用, 带动苏中、苏北的旅游发展

从上文的分析结果看到,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3名的分别是:苏州、南京和无锡, 而且这3个城市遥遥领先与省内其他城市。从空间的角度上看, 江苏省旅游发展水平向苏南集聚的态势非常明显, 而且从城市贡献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苏州、南京、无锡3市在全省的旅游经济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3.04%、21.21%和16.13%, 三者贡献率总和占全省的60.38%。由此可见, 江苏省整体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由苏州、南京、无锡等苏南几个大城市的旅游发展所带动的。作者认为, 要缩短不同区域之间旅游经济的发展差异, 应通过宁镇扬和苏锡常所构建的沿江黄金旅游带的辐射效应, 以沿海、沿江两轴来带动苏中、苏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最终实现江苏省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当前应特别注重发展苏中、苏北地区的国内旅游。

(三) 构建有利于旅游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

一个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该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业综合实力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些城市旅游产业地位很高, 但是旅游经济水平却较低, 如连云港、扬州、镇江, 这类城市有着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旅游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很高, 但是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综合实力却都比较低。作者认为, 产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地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 它的发展仅仅依赖于优秀的旅游资源是不行的, 应该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 进而转化为市场优势, 争取客源。

摘要:本文选取国内旅游收入作为指标数据, 利用标准差与变异系数衡量江苏省旅游经济水平的区域差异, 分析得出影响江苏省旅游经济水平区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 针对江苏省目前旅游发展区域不平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提出了协调各区域之间旅游业发展以及缩短区域差异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旅游业,区域差异,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琼芬.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作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马晓龙, 杨新军.中国4A级旅游区 (点) :空间特征与产业配置研究[J].旅游管理, 2004 (1) .

[3]李文田.河南省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区域差异分析[J].山地学报, 2008 (1) .

[4]韩芳, 徐丽霞.新疆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区际差异分析[J].资源与产业, 2007 (10) .

[5]周国忠, 冯海霞.浙江省旅游资源地区差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3) .

[6]G.Deasy, P.Griess Impact of Tourist Facility on its Hinterland[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96.

旅游发展差异 篇5

刘杨 邓超明

一、何为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山西沁县开发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年举办包括龙舟赛、水上运动、歌舞表演、传统艺术展览在内的民俗活动数十项。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华夏文化绵延5000年,孕育了服饰饮食、婚葬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二、民俗旅游成了口号?

尽管民俗旅游方兴未艾,很多城市也适时打出了这张牌,以期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分得更多羹,并通过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实现高污染产业退出,产业结构升级。但是从各个城市的实效来看,民俗旅游往往成了口号,一方面民俗概念对旅游产业的增值效应并不明显,旅游业依然处于低端的餐饮、住宿、景点游玩等老三篇,另一方面民俗旅游的吸引力有限,并没能够成为大众套餐,也就是旧瓶装新酒,还是那些本地游客,外地的游客来之寥寥。

1、缺乏新意

属于全中国的民俗有端午节、中秋节、四书五经、象棋„„,数不胜数。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做这些每个人烂熟于心的民俗,游客自然提不起兴趣。山西沁县则反其道而行之。如外人给山西的印象,多为煤炭大省、资源大省、工业初级加工大省,甚至是污染大省,而沁县则宣称地处海河发源地,境内有天然泉水400多处,水天潋滟,风光迷人,不由得给人以“煤海深处是否有美景”的探幽好奇心。象棋是中国的国粹,沁县则宣称自己是象棋发源地,举办群众赛事,吸引公众眼球和广泛参与。

2、窄众消费

除了耳熟能详的全国性民俗,以及泼水节、那达慕等典型性民族活动,很多地方民俗的 1

知名度都很低,往往就是当地老百姓或者少数研究者了解,形不成具有市场的旅游产品。而很多城市却纠缠于所谓属于本地原产、原装的民俗,美名其曰弘扬本土文化,实际上市场影响力很小。沁县也有自己的民俗,如上党梆子、上党落子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沁州三弦书、潞安鼓书等十多种曲艺,这些民俗单独拿出来,只有少数人群能够了解和感兴趣,很难形成较大影响力。而沁县将这些本地民俗和中华民俗结合起来,以每年的端午节民俗文化节为平台,开发了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雅俗共赏,适合大众消费者的民俗旅游项目,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条件。

三、民俗旅游成功模式——精华荟萃式

将一些市场认可度高、影响力大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地方集中表现出来,兼顾大众消费者的兴趣,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花有限的费用,就领略到原本花很长时间、走很长路程、花校对费用才能了解到、体验到的民俗文化。

于2010年6月14日开幕的北方水城·中国沁州第二届端午民俗文化节暨全国龙舟邀请赛就体现了“精华荟萃”这一运作模式的理论。文化节为期10天,突出传统文化传承和展示的主基调,通过深入挖掘沁州及上党历史元素,体现“我们的节日”的主题,突出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彰显“传统让水城更精彩”的理念,形成“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格局。

文化节分为十个主题民俗活动:

一是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开幕式。在沁县西湖湖面和两岸举行《水魂神韵》大型文艺表演,节目以集中展示上党端午文化为主题,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

二是举办规模宏大的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和沁州庙会。上党地区传统戏剧、曲艺展演,包括著名的上党梆子、上党落子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沁州三弦书、潞安鼓书等十多种曲艺。上党地区地方特产和名品名吃展销,民间工艺制作成果、民俗文化展览展示,全面展示上党地区近年来民间工艺品成果,并举行传统民间婚礼表演活动。

三是举办第二届全国龙舟邀请赛,多支龙舟队同台竞技,展现我国民间体育运动的风采。四是举办第二届沁州黄小米文化节和全国小米产业论坛,并组织全国书画名家主题笔会,邀请影视明星举办大型文艺演出。

五是举办第五届钓鱼大赛和其它水上运动,宣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的低碳生活理念。六是举办首届棋源竞技活动。沁县是中国象棋的发源地,县境内棋盘山和烂柯山两处象棋文化景区,再现国内外高手云集、箸弈相搏的盛况。

七是开展水城旅游推介和招商活动。300家旅游行业的公司将来沁县洽谈合作。围绕沁

县五大旅游品牌(海河第一源、民间石刻第一馆、华北第一钓、中华象棋发源地、中国小米之乡),推出北方水城游、宗教文化游、历史遗迹游、农耕文化游、红色记忆游等五条精品线路。

八是举办“水魂神韵”大型摄影展览。分为“魅力水城”、“文化沁州”和“民俗新韵”三个部分,集中展示“聚焦水城”的美丽瞬间。

九是举办自行车特技表演等户外运动。

十是举办文化节闭幕式暨第37届世界旅游小姐中国赛区山西分赛区总决赛。届时,佳丽云集,勾画出水美、景美、人美的和谐画面。

四、结语

民俗旅游要因地制宜,发掘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应就地取材,深度挖掘当地的民俗资源,但也不能曲高和寡,要符合大众的口味,只有吸引更多游客,扩大市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之道。

作者介绍:

刘杨,研究员,中国市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基于性别差异的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篇6

关键词:旅游消费行为;性别;差异;意见或建议

一.研究方法

1.数据调查方法:本文就不同性别的旅游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进行信息的汇总和分类,计算选择偏向性并运用差异度指数量化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时间:2013年5月25日至30日,地点:趵突泉、大明湖以及泉城广场。总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4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4%。

2.数据分析方法:在数据整理分析过程中,用到旅游者比重(即全体被调查者对各个项目的选择比重)、性别比重(以性别差异为变量因子对各个选项的选择比重)、偏好度指数和差异度指数。偏好指数是参考王艳丽、严艳基于性别差异的旅游行为实证研究的论文。其中,根据本文的研究要素,选择偏向性=男性或女性的比重/旅游者比重;差异度指数=男性偏好度指数—女性偏好度指数。

二.实证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汇总,计算数据比例得到:根据游客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的选择情况,可以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发。从表一中可以看到,在自然风光、艺术文化和旅游购物中,绝大多数游客偏爱自然风光,男女偏好差异度指数只有0.038,并不是很高,所以差异不大,但艺术文化方面更受男性偏爱,而女性则更偏好旅游购物。

根据出游方式的选择方面,见表二,90.43%的游客会偏向选择自助游,并且男女没有太大差异。看来自助游更能受到游客满的青睐,旅行社则应适当调整营销策略。

根据游客的消费倾向数据,见表三,可以发现男女在食、行、购上没有偏好上的差别,但是比较明显的是住宿方面,男性明显比女性更在乎住的怎么样;而女性会比男性更愿意在游览方面消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男性与女性在购物方面竟然偏好无差异。

再来看影响旅旅游者到目的地旅游的障碍因素,见表四。总体来说,是否有时间是游客是否会来济南旅游的最重要的障碍因素,其次是服务水平,然后是才是花费。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不是最看重花费,而是在有时间的基础上,更在乎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就不同性别而言,差异最大的也在服务水平方面,男性比女性更看重目的地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其次是治安水平的差异比较大,男性也比女性更在意目的地治安状况;女性比男性更在乎到目的地距离的远近、是否有时间以及知名度;而男性更在乎花费,这一点也比较出乎意料,因为一般认为女性的价格敏感度应该更高。

三.结论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中,提出以下一些建议或意见,以促进济南市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1) 旅游资源方面,应提升趵突泉、大明湖等优势旅游资源质量,满足游客在自然景观方面偏好的同时,丰富艺术文化内涵。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2)在出行方式上,调查得出目前游客无论男女更喜欢自助游,济南市相关旅游企业需就不断加强服务质量和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提高游客随团游览意愿度。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考虑加强建设自助游相关配套设施,带动相关经济发展。(3)消费倾向方面,酒店业应更关注男性需求,提供标准化服务同时,提供个性化服务。男性与女性在游玩娱乐上也有差异,相关景区或部门在设计时应关注男女不同偏好,打造个性化的旅游设施或产品。(4)障碍因素方面,加强城市旅游交通建设,合理设计公共交通路线。济南市景区部门可以进一步提升服务和治安水平,提供更人性化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加强治安水平,让游客放心游玩;关注女性游客对景区知名度的需求,可以针对女性游客开展宣传营销活动,提升济南市在女性心目中的知名度;花费方面,虽然女性的价格敏感度普遍比男性高,但此次调查中,发现男性似乎更在意在济南旅游时的花费情况,可能说明男性对于济南市旅游消费比较敏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能说明济南市的旅游资源男性吸引不够强烈,济南市各旅游部门应考虑男性消费特点,让男性游客愿意在济南消费。(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谢晖,保继刚.旅游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06(1):44——49.

[2]唐雪琼.旅游研究中的性别话题[J]旅游学刊,2007,(2),43—48.

旅游发展差异 篇7

2011年我国旅游业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 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6.4亿人次, 同比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1.93万亿元, 同比增长21%;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 同比增长1%;旅游外汇收入465亿美元, 同比增长1.5%;出境旅游人数7000万人次, 同比增长22%;出境旅游花费690亿美元, 同比增长25%, 旅游产业总体运行状况良好。

从区域看, 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地理区位以及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条件的差异, 不同地区间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很多专家学者也对此分别从不同角度, 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测算和描述。张凌云 (1998) 通过测算变异系数等指标, 分析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旅游业区域差异及其变迁, 并得出了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旅游发展的梯度差异;陆林 (2005) 以我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我国1990—2002年间省际旅游差异的水平及其变化情况, 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旅游的各种主要因素;李创新等 (2008) 利用SPSS统计软件,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纵观国内对旅游区域差异的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于入境旅游方面, 研究多侧重于时间角度, 缺乏对造成差异的空间分布研究。基于此, 本文选取山东省17个地市为研究对象, 以2010年旅游统计数据为依据, 通过对17个地市的各项旅游资源指标进行分析, 探究影响旅游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以期对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与对策。

二、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区域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 黄河下游, 陆地总面积15.78万平方公里, 水域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 全省共计17个地级市: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临沂、日照、烟台、威海、泰安、莱芜、聊城、菏泽、枣庄、济宁、德州、滨州和东营市, 总人口达9579.3万人 (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风光秀丽, 文物古迹众多, 旅游产业发达, 是我国的旅游大省。

近年来, 山东省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 打造“好客山东”文化品牌, 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总收入从1998年26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58.8亿元, 增长了近12倍, 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旅游总收入超3000亿元的省份之一。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3.76%上升到2010年的7.76%, 旅游业已逐渐成为山东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业数据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也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据代表性、系统性和易得性原则, 本文选取山东省17个地市2009年12项旅游经济发展指标构建山东省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所选指标有包括各市:旅游总收入 (X1) 、国内旅游收入 (X2) 、入境旅游 (外汇) 收入 (X3) 、国内旅游人次数 (X4) 、入境旅游人数 (X5) 、国内旅游人均花费 (X6) 、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 (X7) 、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 (X8) 、旅游饭店个数 (X9) 、A级旅游景区 (点) 数 (X10) 、A级旅行社数量 (X11) 。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 (2011) 、山东旅游政务网。

(三)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市域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测度。同时, 为了克服多元统计指标变量之间信息的交叉重叠, 以及人为确定指标权重造成的主观性, 运用因子分析法, 将众多指标转化为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 以避免指标变量之间信息的重叠;选择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有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 并将其与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求和, 计算结果作为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进而以此为依据测度各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三、山东省各地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实证分析

(一) 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的检验

首先运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2010年山东省17个地市各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得到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 (1 (a) ) 。

由表1 (a) 可以看到, 大部分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都较高, 各变量呈较强的线性关系, 能够从中提取公共因子, 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1 (b) 可知,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475.997, 相应的概率P接近0;同时, KMO的值为0.800, 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主因子提取

在Spss计算分析过程中, 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法正交旋转, 得到主因子旋转载荷矩阵, 结合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 可以得到主因子旋转载荷矩阵及其贡献率, 按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 选取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5%的特征根个数为因子个数, 提取出2个主因子, 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各市旅游饭店个数、入境旅游 (外汇) 收入、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入境旅游人数、A级旅行社数量和国内旅游人次数在第一主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 第一主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 可以理解为旅游配套设施、旅游知名度及其收益情况;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在第二个主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 第二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 可以理解为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程度。

(二) 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在上述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 继续对原始变量进行线性变换, 用回归法计算出各因子得分, 同时选取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 对各因子进行加权求和, 得到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见表3) 。

从表3可以看出, 山东省17个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并不平衡。就综合评价而言, 青岛、烟台、济南、威海、潍坊、泰安、临沂、济宁和淄博等9个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总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 (即总得分大于0) ;日照、枣庄、东营、聊城、滨州、德州、菏泽和莱芜等8个城市的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都低于平均水平。具体到每一个因子而言, 青岛、烟台、济南、威海和潍坊等5个城市的第一个主因子得分高于平均水平, 说明其旅游配套措施、国内国际知名度以及旅游收益较为理想, 这与实际情况相符;而在第二主因子得分方面, 青岛、烟台和济南等均低于平均分值, 旅游收入占当地服务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较低, 说明经济越发达, 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程度越小, 这一现象与经济发展现实状况也是一致的。

四、山东省旅游业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资源禀赋

各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来自于有无独特的、高端的、无可替代的旅游资源, 特别是高级别的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在数量上、等级上以及区域分布上的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山东省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各地区间的分布较不均衡, 而且缺少较高级别的旅游资源, 目前仅有“泰山”和“三孔”两处世界遗产。

数据来源:根据山东旅游政务网

由表4可以看出, 拥有A级旅游景点的以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和临沂等城市居多, 景点 (区) 数均在10处以上;相对而言, 菏泽、滨州、莱芜、德州等地的A级旅游景点 (区) 较为匮乏。总体来看, 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 其旅游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二) 区位因素

在区位因素中, 区位基础设施尤其是区域交通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特别是旅游交通,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区位中的不利条件, 增强该地区的旅游吸引力, 从而扩大旅游规模、优化游客结构。以胶东半岛三个地市为例, 虽然地处山东省陆路交通的末端, 区位劣势较为明显, 但由于半岛地区陆路交通网络较为发达, 因此其旅游业的发展态势较为理想。截至2007年底, 青岛市已建成高速公路11条, 总里程突破700公里, 各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由此, 也实现了从市区到郊市 (区) 更便捷的“一小时经济圈”;另外, 青岛流亭国际机场是在我国排名第二的空港, 这些基础设施与青岛市在山东旅游业中的强势地位是一致的。同时, 山东省还将构建以青岛、济南等中心城市为依托, 环绕沿海、覆盖全区、辐射内陆的陆港交通体系, 这也将会极大带动相关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除此之外, 服务设施的好坏也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旅游业的服务设施中, 饭店是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而且饭店的软硬件质量也会对游客的吸引力产生影响。山东省各地市的饭店分布情况如表5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山东旅游政务网数据整理所得

从表5中可以看出, 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等拥有旅游饭店相对较多的地区也正是旅游业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 表明服务设施和旅游业之间是正相关的。

(三)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反之, 则起到阻碍作用, 所以说,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种高消费的行为, 发达地区的旅游业会因其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增长的影响而快速发展, 而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却往往因受经济状况的制约而面临发展困难。山东省17个地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 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 山东省各地市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达地区, 如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等指标均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 如菏泽、临沂、聊城和德州等城市的上述指标均不理想。这一现象与因子分析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一致。

从产业结构来看, 旅游业是一种强关联性的产业, 其发展受餐饮、酒店、交通运输、商业、娱乐等服务业的影响较大。在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 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良好, 对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能力较强, 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菏泽、临沂、聊城和德州等中西部城市的经济基础与产业结构较为薄弱, 旅游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无法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因此旅游业发展较慢。

五、促进山东省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 整合与优化旅游空间结构

1.发展省会旅游圈

构建以济南为中心, 包括泰安、曲阜、济宁、淄博、莱芜、聊城、德州和滨州在内的9地市省会旅游圈。省会旅游圈以济南为一级旅游中心, 曲阜、泰安、淄博为次旅游中心;构建黄河沿岸观光休闲生态旅游带, 沿京沪铁路山、水、圣人文化休闲旅游带;同时, 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 打造以齐文化、水浒文化、孔子文化和聊斋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开展宣传促销活动, 继续推进“好客山东”品牌的建设, 打造区域旅游形象品牌, 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

2.构建半岛旅游圈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中, 旅游业被定位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因此, 依托半岛蓝色经济区, 将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沿海7市, 37个区、县 (市) 构建半岛旅游圈, 不仅使周边旅游资源“串珠成线”, 凸显沿海景区的集聚效应, 也能够使得7个地市形成开发合力, 发挥旅游业的“乘法”效应。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应以海洋生态旅游开发、城市旅游开发和度假区建设为重点, 大力推动旅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和集群化发展, 在“好客山东”总体形象品牌的指引下, 塑造“蓝色度假”的区域子品牌, 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海滨度假旅游连绵带和国际海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3.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旅游圈

黄河三角洲旅游圈包括东营、滨州, 潍坊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 德州的乐陵市、庆云县, 淄博的高青县, 以及烟台的莱州市等19个县 (市、区) 。结合旅游圈的特点, 将集中开发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打造历史与生态农业旅游区、发展生态农业与民俗文化旅游区, 培植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 5A 级旅游景区;将黄河三角洲打造成为集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于一体的特色、高效的生态旅游经济区;发挥黄河三角洲旅游圈在山水圣人旅游线和半岛海滨旅游线中的衔接作用, 形成集生态农业观光、海滨和民俗度假于一体的特色、高效旅游经济区。

4.打造鲁南红色旅游圈

鲁南地区的发展重点可以集中在打造红色旅游圈。山东省在发展红色旅游方面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积淀, 先天条件比较优越, 在空间格局上已形成 “一个核心, 三个区域, 一条主线”。一个核心指的是以临沂为中心的沂蒙山革命老根据地红色旅游区, 涵盖区域包括临沂市、莱芜、淄博、潍坊4个地市。3个区域包括:以菏泽为中心的原冀鲁豫边区为基本范围的鲁西地区;以枣庄和微山湖为中心的铁道游击队活动区;三是以烟台、潍坊、青岛及威海为中心的胶东革命根据地旅游区。一条主线是指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东的转战路线, 将山东红色旅游的一个核心与三个区域串连起来, 形成山东大红色旅游圈。

(二) 提升旅游业文化内涵

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早在三十年前就提出:旅游是文化性的经济产业。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融合到旅游建设中去, 才能打造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旅游精品。

在中华传统文中, 齐鲁文化一直是主干和核心, 对于山东省旅游业而言, 齐鲁文化更是其立身之本。齐鲁文化体现在旅游资源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拥有历史文化遗产的曲阜、泰山, 还是山东省5A级景区如蓬莱阁、刘公岛、崂山等, 以及17个地级优秀旅游城市, 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都承载了大量的齐鲁文化元素和传播功能。此外, 作为农业大省, 山东省的农业文化历史悠久, 在整个农业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以旱作文化为特色, 形成了山东独特的乡村文化。山东省还具有非常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 不仅包括民间建筑、民间技艺、民间游戏为代表的物质文化, 还包括以婚丧嫁娶、民间传统、宗教信仰和人文素质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

在提升旅游业文化内涵的过程中, 应以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加以有机整合, 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功能, 加大地方文化的研究力度, 并深入挖掘开发各类文化资源, 在加快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同时, 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我国旅游业地域非均衡性增长研究初论[J].南开经济研究, 1998 (2) :71-74.

[2]周云波, 刘淑敏.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区域非均衡性增长[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10 (4) :43-47.

[3]唐留雄.中国国际旅游业地区非均衡增长研究[J].经济问题, 2003 (11) :69-71.

[4]陆林, 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 2005, 25 (3) :406-410.

旅游发展差异 篇8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加权主成分TOPSIS模型,时空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78年中国GDP为3645.2亿元, 2010年中国GDP已超过了403260亿元, 经济总量大幅度上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中国的旅游业发展也在不断提高。汪德根 (2004) 运用因子多元统计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中国各省份国际旅游的综合竞争力[1]。王良举 (2007) 运用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内地31省市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2]。张养珍 (2008) 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3]。郑珩、高扬 (2009)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全国各省旅游业发展的多元统计进行了分析[4]。

基于上述文献回顾, 有关旅游业发展静态研究居多, 没有体现出动态性特征, 而且在运用评价旅游业发展的方法中,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方法赋予权重部分具有人为主观色彩, 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法虽然用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 清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但评价值有正负之分, 为进一步研究带来不便。

因此, 本文试图从以下方面对上述文献进行拓展: (1) 本文以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研究区域旅游业发展; (2) 运用加权主成分TOPSIS模型研究旅游业发展; (3) 区域比较, 本文选取2000年和2010年全国内地31个省, 根据“十二五”规划国家提出的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 把我国内地31个省份分成4个区域 (1) (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 进行实证分析, 对比分析各个区域板块的旅游业发展状况, 对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21世纪以来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的确定是旅游业发展评价的重点, 为了有效地做出评价,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主要有:

(1) 科学性。指标体系要全面地反映旅游业发展这一复杂系统的各个方面, 符合其内涵与目标, 能够反映旅游业发展的真实情况。

(2) 可比性。指标体系要在考虑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选择具有共性的综合指标, 保证评价结果在地域上可比。

(3) 可操作性。要选择能反映旅游业发展特征的主要指标形成体系, 筛选出一些与主要指标, 使指标体系简洁明晰, 便于应用。

本文依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指标的原则, 采用频度分析方法在中国知网和google引擎中以“关键词”进行搜索, 所得的搜索篇数作为此指标在学术期刊和公共视野中的出现频数, 然后筛选出每一个指标, 出现频数最大直接进入最后的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最终形成了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指标体系 (见表1)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1年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二、评价模型

本文主要采用加权TOPSIS模型方法对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模型内容如下:

(一) 主因子分析法

主因子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 通过一组变量的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这组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该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是:设有来自某个总体的N个样本, 每个样本测得P个指标的数据, 则共有N×P个数据。一般情况下, 这P个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性, 利用线性代数原理, 可从P个指标中提炼出数量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 让少数几个指标能在较小失真条件下反映原来P个指标所表示的信息, 其理论模型如下:

设随机向量X'={X1, X2, …Xn}有协方差矩阵, 其特征值λ1≥λ2≥…≥λp, 考虑λp的线性组合:

式 (1) 中X1, X2, …, XP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Y1, Y2, …, Yp是一组互不相关的向量, 是分别于λ1, λ2, …, λp对应的主因子。

(二) TOPSIS价值函数模型

TOPSIS法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即逼近理想排序法, 意为最优的方案应与正理想方案的距离最小, 与负理想方案的差距最大。TOPSIS法的流程如下:

(1) 用向量规范化的方法求的规范决策矩阵Z={zij}。

(2) 赋予向量权矩阵权重w= (w1, w2, …wn) T, 则构成加权规范阵:X={xij},

(3) 确定正理想解Q+和负理想解Q-, 则

计算各方案到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Si+和Si-, 再计算各方案到正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Si (综合评价指数) 。即:

显然由 (6) 式可知Si∈[0, 1], 且该值Si愈接近1, 表示该方案越接近于最优水平;反之, 该值Si愈接近0, 表示该方案越接近最劣水平。

(三) 加权TOPSIS价值函数模型

加权TOPSIS价值函数模型运用TOPSIS法进一步将低维系数降为一维系数, 得出评价值, 对评价结果进行排序。

加权TOPSIS价值函数模型与一般的TOPSIS法相比较, 在赋予权重的部分, 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一个客观的权重进行加权, 它克服了综合评价中人为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的问题。

三、实证结果

本文主要采用加权TOPSIS模型方法首先对2010年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

(一) 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

1. 确定主成分权重。

本文运用SPSS17.0中的分析过程确定各主成分的的权重。如表2所示:按照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方差大于80%的原则, 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指标提取了5个主成分, 包括了84.416%的信息, 能对原始数据给予充分的解释和概括。同时,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5个主成分的权重分别为48.401%、21.478%、10.772%、10.635%、8.714% (每个主成分对应的贡献率除以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 即得到每个主成分的权重) 。

2. 确定标准化主成分系数。

表3是将原始变量标准化后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据此可得出区域旅游业发展标准化变量表示成5个主成分的表达式 (7) 。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5个主成分的表达式:

(二) 加权主成份TOPSIS法排序

1. 主成分决策阵。

将31个省份的数据运用MATLAB7.0标准化后带入到主成分的表达式中, 求出各个主成分, 得到主成分决策阵。由Zij=yij-mini{y ij}, (i=1, 2, 3…, 31;j=1, 2, 3) 得到单向主成分决策阵Z, 并求权系数wj。每个主成分对应的贡献率除以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 即得到每个主成分的权重, 将每个主成分赋予其相对应的权重, 构成加权的规范阵X={xij}, 见表4。

2. 确定正理想解x+和负理想解x-。

由式 (2) 计算旅游业发展指标F1、F2、F3、F4、F5的正理想点的值分别为1.940438、0.848004、0.622863、0.613463和0.435004, 旅游业发展指标F1、F2、F3、F4、F5、的负理想点的值为全部为0。

3. 计算31个省份的指标数据与正负理想点的距离。

由式 (4) 和式 (5) 计算各方案到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S+i和S-i, 再由式 (6) 计算各方案到正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 (即综合评价指数) , 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上述运用主成分TOPSIS模型方法步骤, 本文获得2000年中国内地各省份旅游业发展评价值及排名, 结果如表5所示。

(三) 结果分析

1. 东部和西部的旅游业发展呈现上升趋势, 而中部和东北的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下降趋势, 西部的旅游业发展的上升幅度为 (29.36%) , 总的上升幅度 (35.085%) 远远大于旅游业发展下降的幅度 (13.913%) , 因此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总体呈现增加趋势。

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呈现东部较强, 中部与东北旅游业发展中等, 西部较弱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区域旅游业发展空间评价结果表明:东部较强, 东北次之, 中部第三, 西部较弱的分布格局。2000年东部的北京、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的旅游业发展居于我国前五位, 西部的内蒙古、青海、西藏、宁夏、甘肃等欠发达省份的旅游业发展居于我国后五位。本文通过四大经济区域所包括的省份旅游业发展的评价值汇总平均处理得出:2010年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分布呈现出东部地区较强 (0.488713) , 东北 (0.399177) 次之, 中部第3 (0.357738) , 西部地区最弱 (0.284402) 的格局。见表6。

2. 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较大, 并且区域内部间旅游业发展不平衡。

通过上述的旅游业发展时空评价发现, 四大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较大, 并且区域内部不平衡。本文将2010年区域旅游业发展得分运用SPSS17.0中的分类进行聚类分析, 把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划分为旅游业发展强区[0.6-1) 、旅游业发展中等区[0.4-0.6) 、旅游业发展弱区[0.2-0.4) 、旅游业发展差区[0-0.2) 四大类型, 从2000年到2010年各省排名位次上的变化分为上升型、平稳型和下降型三大类。根据2010年四大区域旅游业发展分类可见, 东部地区的海南与福建的旅游业发展分别属于弱区;中部的所有省份都处于弱区;东北的吉林与黑龙江分别处于弱区;西部一半以上的省份属于弱区。由表7所示, 旅游业发展上升和下降的地区分别为15个和12个省份。

3. 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实力并非具有一致性。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不一定是旅游业发展较强的地区, 反之,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地区也不一定是旅游业发展较弱的地区, 但是毋庸置疑, 经济发达的地区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上, 具有较高的旅游业发展, 而欠发达地区在现有经济水平上, 拥有较弱的旅游业发展。

(四) 引起时空差异及变化的原因分析

1.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区位条件和国家发展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呈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 这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呈现出较大的相似性和相关性。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借助于区域创新, 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 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很大进步, 旅游业发展也在上升。

2. 地方支持旅游业发展政策力度的差异。

各省区对中央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政策的响应程度以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所采取的政策举措及其力度, 是有明显差异的。

3. 资源禀赋的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 各省的区位及其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底蕴与资源禀赋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各省区4A级景区数有明显的差异性, 北京 (10家) 、天津 (2家) 、河北 (9家) 、山西 (3家) 、内蒙 (3家) 、辽宁 (9家) 、吉林 (4家) 、黑龙江 (2家) 、上海 (6家) 、江苏 (12家) 、浙江 (10家) 、安徽 (5家) 、福建 (8家) 、江西 (4家) 、河南 (6家) 、湖南 (8家) 、湖北 (8家) 、广东 (11家) 、广西 (7家) 、海南 (3家) 、四川 (9家) 、贵州 (4家) 、云南 (5家) 、西藏 (5家) 、陕西 (9家) 、甘肃 (4家) 、青海 (3家) 、宁夏 (2家) 、新疆 (2家) 。东部4A级旅游景点总共71家;中部34家;东北15家;西部53家。西部旅游资源丰富, 需要进一步开发。

4. 节庆事件的影响。

旅游发展关联性强, 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重大事件、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节赛事活动对区域旅游化程度也会发生明显关联影响, 广州成功举办的亚运会、上海成功举办的世博会、西安成功举办的世园会、兰州举行的马拉松比赛显然对测度2010年区域旅游化程度有着重大影响。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2000年和2010年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测度研究, 中国一半省区旅游业发展有明显提升, 各省区之间旅游业发展的差距依然显著, 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空间差异规律。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 并且旅游业发展较强, 应在人力、财力上扶持和帮助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逐步改善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局面。只有当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去了, 软件和硬件才能跟上去, 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文所采用的区域旅游业发展15个测度指标, 属于旅游业发展度的显性指标, 隐性的指标由于数据不可获得, 因此本文的测度指标相对比较单薄, 所测度的区域旅游业发展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汪德根.我国各省份国际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 2004 (21) :65-70.

[2]朱华, 董婷.政府主导下社区参与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以北川县擂鼓镇吉娜羌寨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6) :87-91.

[3]王良举.中国省际旅游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J].商业研究, 2007 (2) :190-193.

[4]李庆雷, 唐跃军, 等.旅游区位创新论[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4) :110-114.

[5]张养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消费导刊, 2008 (21) :11-12.

旅游发展差异 篇9

金华地处浙西南地区, 区内旅游业发展差异明显, 本文试图从分析浙江省金华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差异入手, 结合核心——边缘理论, 为金华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 核心——边缘理论及其在旅游分析中的应用

1.1 核心——边缘理论简介

核心——边缘理论, 是由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首先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是,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 (或称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 组成。核心区域是由国家内的城市或一个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 核心区工业发达、技术先进、资本集中、人口密集, 经济增长速度快;边缘区域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在区域发展中, 核心区位于统治地位, 边缘区依附于核心区而发展, 两者关系既不平等又相互补充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该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许多区域经济现象, 而且为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1.2 在旅游分析中的应用

核心——边缘理论作为一种区域经济联系理论, 在旅游规划中的理论意义深远。在一个旅游规划区域内, 旅游景区景点是旅游业各种要素最为集中、旅游经济效益最高、旅游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域, 以旅游景区景点为核心, 通过旅游通道 (旅游线路和旅游交通) 广泛联系周围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 共同构成一个范围很大的旅游区域生产综合体, 即旅游经济区、旅游圈。这种旅游经济区域就是一种典型的核心——边缘区域。核心——边缘理论在试图解释一个区域的旅游产业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 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 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问题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 金华地区旅游业发展差异

2.1 旅游业发展基本面分析

金华地区包括3区7县, 即婺城区、金东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者即市区) 、兰溪市、义乌市、东阳市、永康市、武义县、浦江县和磐安县。从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分析, 可以看出从近5年 (2002~2006年) 金华地区各县 (市、区) 的国内旅游接待人次与国内旅游收入逐年上升, 但是各县 (市、区) 之间的发展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义乌市、东阳市和市区的国内旅游接待人次与国内旅游收入位居金华地区前3位, 且义乌与东阳2市的发展速度与增量将是金华地区的最快区域。浦江县、武义县、磐安县3个区域虽然发展速度较快, 但是由于起步晚等因素, 依然是金华地区旅游业发展最为缓慢的3个县;其他地区处在中等发展水平之中 (见表1) 。国际旅游人次与收入, 与国内旅游人次与收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惟有义乌、永康与市区比重较大, 尤其是义乌市, 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联系 (见表2) 。

2.2 旅游资源与设施服务分析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金华地区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1951个, 市区、磐安县单体数量在金华地区处在首位, 兰溪市、义乌市和东阳市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相对较少, 而永康市、武义县和浦江县处于中等水平。优良级旅游单体资源除市区相对突出, 其它县市相差并不显著 (见图1) 。旅游设施与服务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截至2006年底, 金华地区星级旅游饭店个数为111座, 但其分布差异较大。20座以上的有市区 (24) 、义乌市 (29) 、东阳市 (21) , 10座以上20座以下的有兰溪市 (11) 、永康市 (13) , 武义县 (7) 、浦江县 (3) 、磐安县 (3) 均在10座以下, 这势必对当地的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区交通相对较好, 各地区交通相对畅通, 其中义乌市在航空客运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它是全国第二个县 (市) 级中型航空港, 对该区的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协调金华地区旅游业发展

3.1 核心——边缘理论与金华旅游业

通过分析金华地区旅游业发展差异, 可以得出:无论是从国内旅游接待人数, 还是从国内外旅游收入来说, 义乌市的旅游业发展在金华地区各县 (市、区) 中均处于优势地位。按照核心———边缘理论来分析可知, 义乌市是金华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而市区、东阳市、永康市和兰溪市有望通过与义乌市的合作联动, 成为次级核心区。武义县、浦江县、磐安县则成为边缘区。

根据核心——边缘理论, 在区域发展中, 核心区的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边缘区的发展依赖于核心区。在金华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格局下, 义乌市占据主导地位, 在金华旅游产业中拥有相当大的优势。而武义县、浦江县、磐安县作为边缘区, 在客源等方面依赖于义乌市。核心区与边缘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市区、东阳市、永康市、兰溪市作为次级核心区, 在与义乌市的协调、联动发展中会向核心区转化, 并带动边缘区向次级核心区演变;磐安县虽然旅游经济相对比较落后, 但也可以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义乌等核心区和次级核心区的客源, 努力提高旅游经济实力。从而, 在整体上提升金华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3.2 协调金华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3.2.1 加强政府的统一管理。

金华的旅游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市区有双龙风景区、黄大仙祖宫、太平天国侍王府、大佛寺风景区、八咏楼。东阳有横店影视城, 兰溪有地下长河和诸葛八卦村, 义乌有国际商贸城, 永康有方岩风景区, 武义有温泉旅游度假区, 浦江有仙华山, 磐安有生态园。各景点都有各自的管委会, 这样给系统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很难将大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进行很好的协调, 势必对金华地区各区域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当前应加强各县市政府间的合作与沟通, 商讨区域旅游资源协调开发、优势共享的发展机制, 同时加强金华地级市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化分散为集聚、化不利为有利、化落后为先进、化腐朽为神奇, 全面促进、协调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3.2.2 整合旅游资源。

金华的旅游资源虽然比较丰富, 但是相对分散。应当整合资源, 制定黄金旅游路线, 争取市场的最大份额, 达到效益的最大化。经过几年的发展与整合, 金华已经形成了山水观光游、宗教朝圣游、古婺文化游、度假休闲游、商务购物游、民俗风情游、健身美食游等众多品牌。形成了山水观光、宗教朝圣、影视主题公园产品、古婺文化、购物旅游产品等五大系列的旅游产品体系。在旅游核心区——义乌市的辐射下, 根据地理位置和金华地区便利的交通网络整合各地丰富的旅游资源, 形成了“四区一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金兰 (市区、兰溪市) 旅游区以山、水、洞、仙、圣为特色, 发展山水游和朝圣游;东磐 (东阳市、磐安县) 旅游区以影视文化主题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会务旅游为特色, 重点发展影视观光游和生态休闲游;义浦 (义乌市、浦江县) 旅游区以购物旅游、商务会展、人文山水、民间艺术为特色, 发展购物游和山水观光游;永武 (永康市、武义县) 旅游区以五金科技、胡公文化、古建生态、温泉康体为特色, 重点发展五金购物游和温泉度假游。四区的旅游产品各具特点, 自成旅游小环线, 又相互补充, 整体形成全市的产品网络格局。虽然从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与整合, 但是必须加强与市场的对接,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整合。

3.2.3 突出地域优势, 大力发展会展业。

会展业具有强大的产业联动功能, 并能带动旅游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物流业、传媒业、通讯业和宾馆业等相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开发、发展会展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工业旅游、都市旅游、节庆旅游等新兴旅游市场, 利用各县 (市、区) 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其空间布局优势, 尤其是发挥旅游核心区与次级核心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积极申办、组织各种全国性、国际性的会议、展览、文化、体育、经贸等大型活动, 带动旅游边缘区的发展, 形成良好的旅游效应。目前, 已经成功举办了中国金华·国际黄大仙文化旅游节、中国金华·国际茶花节、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中国五金科技博览会、金华中国科学院工科会、华东农交会、中国花卉苗木展示会等。

3.2.4 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国外市场。

对旅游地进行形象设计, 使游人产生深刻印象, 形成思维定势, 是宣传促销的首要工作, 是产生持久吸引力的关键所在。金华要利用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优势, 加大宣传力度, 比如用“仙乡文化名城, 休闲购物天堂”这一金华旅游的主题形象口号, 借助于广播、电视、网络和旅游手册等进行广泛宣传, 提高金华地区各县 (市、区) 的国际知名度。金华市旅游应重点继续做好台湾、港澳地区的宣传促销, 努力拓展日韩和东南亚境外市场。同时, 积极推出一批针对海外市场的新旅游线, 如:一是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联线的国际旅游精品和特色旅游;二是乡土文化风情旅游 (包括方岩胡公文化、石城山黄帝文化、五峰书院学术文化和西津桥建筑文化等) ;三是休闲度假旅游 (包括南岩、灵岩、石鼓寮、五指岩等) ;四是工业观光旅游 (以永康五金博物馆、五金城、铁牛公司及星月公司等当地有代表性的现代工业企业为主要构成部门) 。在此基础上, 利用旅游核心区便利的交通条件, 密切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联系, 使核心区与边缘区在保持原有市场份额的情况下, 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4 总结

根据“核心——边缘理论”, 任何一个国家 (或地区) 都存在一个旅游的核心区与边缘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任何一个区域其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先从条件优越的地区开始, 然后逐渐渗透到条件较差的地区。在这个过程中, 总会出现核心区和边缘区的不平衡发展局面。这种情况持续到一定阶段就会影响到旅游进一步发展, 长期的不平衡还可能会影响区域稳定。因此, 运用“核心——边缘理论”作好区域旅游规划工作, 不断地为旅游空间结构变动提供认知解释模型和理论指导, 促进核心——边缘区域关系的变动和转型, 通过发展核心, 带动边缘, 实现核心区与边缘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 达到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目标。金华地区的旅游发展需要改善各县 (市、区) 的关联度, 平衡各县 (市、区) 的发展, 协同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的战略关系, 在不影响核心区发展的基础上, 给予边缘区适当的倾斜, 是实现金华地区旅游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金华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空间战略举措应是发展核心, 带动边缘, 平等竞争, 优势互补, 合作互赢。无论在金华地区旅游区域内部, 还是将金华放在长三角旅游圈中, 加强核心与边缘区域的联合与合作, 不仅有利于金华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也有利于长三角旅游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明义.旅游经济学分析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197.

[2]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 2002, 22 (3) :372.

[3]张河清, 成红波.“核心—边缘”理论在南岳衡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 (3) :68.

[4]吴信值, 黄翔, 胡召芹.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武汉城市旅游圈构建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1) :55.

[5]甘巧林, 严春艳.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热带地理, 2003, 23 (4) :371.

[6]吴德刚, 周裕红.强势旅游核心边缘地区的发展——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外高桥功能区域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6, 18 (2) :134.

[7]史春云, 张捷, 尤海梅, 李东和, 王艳.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 2007, 62 (6) :631.

[8]J.R.Fri edmann.Regi onal devel opment pol i cy:a case st udy of Venezuel a[M].Cambri dge:MITPress.1966

[9]张伟强, 陈文君.旅游规划原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23.

[10]金华市统计局ht t p://www.j hst at s.gov.cn/showcl ass.aspx-cl ass=12

旅游发展差异 篇10

一、济南市旅游节庆发展概况

1. 旅游节庆

节庆是指有主题的节日庆典和公众集会, “节庆的强大号召力 (appealingness) 可以在短时期内使得节庆发生地的口碑获得‘爆发性’的提升”, 节庆对举办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旅游节庆是以某种具有鲜明主题的公众性庆典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开发出来的一种现代新型旅游产品。节庆旅游活动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能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 完善旅游目的地的配套设施, 让旅游目的地更具吸引力, 让旅游产品更具特色, 让旅游体验更加丰富, 让旅游者更直观地了解异地文化。

2. 济南市旅游节庆发展概况

济南旅游资源丰富,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根据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的不完全统计, 济南的旅游节庆数量达20个 (见下表) 。从其创办时间可以看出明显的时间集中性, 主要分为两个时间段, 以千佛山庙会为首的5个旅游节庆创办于20时间80年代, 其他大都创办于2000年之后, 举办时间大都集中于适于出游的春节、“五一”、“十一”等国家法定节假日。从旅游节庆的分类看, 传统旅游节庆较少, 只有千佛山庙会和趵突泉迎春花灯会, 其他都是基于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等创办的旅游节庆。从举办地点看, 以景区为主要承办地点, 如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等景区。总体看来, 济南节庆旅游呈现出数量多、层次低、集中度高等特点, 节庆旅游发展水平不高。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省旅游政务网及其他网络资源整理

二、基于差异比较的济南市旅游节庆发展现状分析

1. 与省内东部地市的差异分析

济南市旅游节庆数量共有20个, 在山东省内仅次于青岛市, 与烟台市持平, 比威海市多, 这与它们的旅游收入排名是相符的。在2012年, 青岛市的旅游收入为681.4亿元, 济南市为382.8亿元, 烟台市为403.3亿元, 威海253亿元。其中与青岛相比, 在节庆数量上差距不大, 但在知名度上则有很大差距, 青岛拥有有青岛啤酒节、青岛海洋节这些知名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节庆, 而济南则非常缺乏具有地域特色和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节庆,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青岛市的旅游收入是济南市旅游收入的近2倍。这充分说明济南市的旅游节庆在数量上取得一定的发展, 但是在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从地方代表性节庆上看, 济南的趵突泉迎春花灯会、千佛山庙会分别创办于1980年和1982年, 创办历史久远, 在省内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是在规模上、节庆主题上缺乏创新, 无法跻身全国知名旅游节庆行列。反而是烟台的国际葡萄酒节、威海国际人居节后来者居上, 因特色鲜明渐渐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 与周边地市的差异分析

济南市周边地市聊城、德州、淄博、滨州、泰安和莱芜的旅游业发展程度较低, 节庆旅游发展水平普遍不高, 其旅游节庆的数量远远低于济南, 这说明周边地市的旅游节庆发展水平一般, 但是也存在像泰山国际登山节、聊城的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 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旅游节庆。因此, 济南市在旅游节庆发展的优势可以与周边地区实现互补, 共同发展。

3. 区域内的差异分析

济南市的旅游节庆从举办地看, 多集中于市区, 如以大明湖景区为主的节庆就有4个, 在济南县市举办的仅有5个, 由于景区的承载力和交通拥堵, 限制了节庆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从节庆的主题看, 以灯会、庙会为主题的就有4个, 以景区的特色景观资源为主题的有5个, 与水有关的就有3个, 从主题创意上看, 济南的节庆旅游发展缺乏创新性。

通过对济南市节庆旅游发展的对比分析, 可以发现济南市节庆旅游发展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首先, 缺乏具有一定知名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旅游节庆;数量上的优势降低了质量, 济南市的旅游节庆在主题创意上缺乏创新性;而且济南市的旅游节庆举办者多为政府部门和各景区等事业单位, 缺乏市场化运作, 节庆的操作水平较低。

三、济南旅游节庆的区域整合发展策略

1. 以“天下第一泉”景区为基础, 着重打造泉水节

济南市由“一河 (护城河) 一湖 (大明湖) 三泉 (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三大泉群) 四园 (趵突泉公园、环城公园、五龙潭风景区、大明湖风景名胜区) ”组成的天下第一泉景区, 是国家重点公园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是济南市的代表性景区, 以此为基础创办的泉水节, 应重点打造好, 使之成为济南市的靓丽名片, 可提升举办者的层次, 聘请专业的公司进行运作, 挖掘济南的泉水文化, 设计创新节庆项目, 将泉水节培育成济南的名牌。

2. 精简旅游节庆数量, 实现旅游节庆的区域协调发展

将济南的节庆数量进行精简, 本着“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主题, 共同欢庆”的原则, 将一个景区的旅游节庆数量进行精简、如大明湖的旅游节庆数量可缩减或整合进其他旅游节庆;在同一时间段内, 集中力量筹备一个节庆;此外相同的主题, 可将旅游节庆进行整合, 如济南以泉水著称, 济南的趵突泉啤酒在省内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而且也已被青岛啤酒收购, 因此, 在青岛啤酒节期间, 可在济南开辟啤酒节分会场, 共同庆贺。

3. 挖掘地方文化, 创办综合时尚型旅游节庆

济南具有两千年的建城史, 是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因此, 济南应充分挖掘其传统文化, 早在民国时期, 济南就是重要的曲艺市场, 而且2012年济南成功地举办了第十届艺术节, 以此为契机, 济南可多举办类似节庆, 如曲艺节, 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自1982年开始举办的千佛山庙会, 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由于景区面积有限, 活动内容以地方小吃为主, 其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可在千佛山景区扩张的基础上, 在节庆内容和范围进行扩展, 如结合济南的英雄山文化市场, 创办济南千佛山文化旅游节, 扩大其影响力。

4. 借力省会都市圈建设, 以旅游节庆为媒介, 建立区域旅游整合协调机制

山东省西部以济南为核心打造省会都市圈, 在交通、公交系统等方面实现一体化, 以此为基础, 济南可联合周边地市, 建立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委员会, 以各地市的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参与主体, 以旅游节庆为纽带促进区域旅游业的整合发展。如济南2103年创办了泉水节, 聊城在2002年创办了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 这两个节庆在举办期间可以实现地区上的互通, 成为相互节庆的分会场和综合旅游目的接待地。

5. 整合旅游资源, 创新旅游节庆新品牌

济南市南部山区, 山清水秀, 自然环境优美, 现拥有药乡国家森林公园、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四门塔、千禧乐园、红叶谷、七星台和蟠龙山森林公园, 先后开辟了锦云川游乐园、九顶塔民族风情园、青松岭民俗村、园博园等一大批旅游景点, 逐步形成了景点众多, 特色各异的“旅游项目群”。因此, 可考虑整合此资源优势, 创办一些时尚的旅游节庆项目, 如济南南部山区休闲体育旅游节, 将体育运动项目与健康养生、休闲娱乐相结合, 开发一个新的品牌。

参考文献

[1]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2]GetzD.EventManagement&EventTourism[M].NewYork:CognizantCommunicationCorporation.1997.

[3]黄翔.旅游节庆策划与营销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4]李桂英.济南泉水节的旅游开发研究[D].硕士论文.济南:山东大学, 2007.

旅游发展差异 篇11

[关键词]旅游用地;产权残缺;资源配置效应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11-0042-06

在启蒙思想家的观念中,财产权实际上还仅限于对物质财产在静态归属意义上的“定分止争”,因此是“要么全部,要么没有”(巴泽尔,1997)的一种权利。但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分工的深化,物质上同一的资产各种潜在的有用性开始被技能各异的人发现。这意味着,同一物质资产上的有用性可能被不同的人所利用,这些有用性的交易在可能为各方带来收益增加的同时,也形成彼此间“强烈的依赖关系”和双方收益的“不确定性”(段毅才,1992),先前静态的“要么全部,要么没有”状态也同时被打破了。行为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主体之间彼此影响和干扰,即产生了“外部性”。正如巴泽尔指出,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任何权利的界定都是不充分的,未界定部分就形成产权公共域(巴泽尔,1997)。

在我国,旅游用地的规划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及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中,90年代以后,各地政府纷纷将旅游作为主要产业,同时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旅游用地规划的发展。但是,对旅游用地的界定在规划方案中是以复区的形式给予认定的,旅游用地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规划刚性太强,回旋余地太小。由此导致我国目前旅游用地产权界定、归属仍处于模糊、残缺状态。笔者拟通过一个产权分析模型,试图探讨我国旅游用地产权残缺的状态、形成原因及其经济效益。

一、产权界定、产权公共域与产权残缺

巴泽尔认为:“个人对资产的产权由消费这些资产、从这些资产中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资产的权利和权力构成。产权束中的每一种权利,都有与产权能带给主体的收益或者效用相关,与每项权利相联系的收益在量或者质上有不同,从而权利和重要性程度各不相同。可以将权利按收益的大小和重要性程度排序,并用MR来表示产权的边际收益。人们对资产的权利不是永久不变的,它们是他们自己直接努力加以保护、他人企图夺取和政府予以保护程度的函数”(巴泽尔,1997)。因此,任何个人的任何权利有效性都依赖于3点:一是这个人为保护该项权利所做的努力,二是他人企图分享这项权利的努力,三是任何“第三方”所做的保护这项权利的努力。为确立产权收益的独占性,需要投入资源,资源投入量的大小,是他人企图染指程度的增函数,社会越混乱,产权的排他越困难,需要耗费的资源越多,界定和实施的成本越高,这可以用边际成本MC来表示。

产权边界由界定和实施行为的投入量多少决定,即由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均衡点决定,产权界定和实施行为的边际收益遵循递减原则,而边际成本遵循递增原则。

(一)完全产权:交易费用为零

如果信息完全充分,即权利的转让、获取和保护所需要的成本为零,市场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由此产权界定的边际成本也为零,产权边界由产权的边际收益决定,直到MR=0为止(如图1所示),产权边界为R'点,此时的产权称完全产权,不存在产权公共域(与产权相关的各种收益完全归其所有者获得)。以旅游用地为例,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各项权利均排他性地由占有者享有,与诸权利相关的收益也排他性地归其所拥有,此时产权总收益TR为MR的积分。

(二)产权公共域:交易费用不为零的现实

在现实世界中,由于资产的各种有用性和潜在有用性的信息是有成本的,任何一项权利都不是完全界定的。没有界定的权利于是把一部分有价值的资源留在了“公共领域”里,公共领域里全部资源的价值就叫做“租”。产权占有、界定和实施的成本主要与他人的侵占企图有关,若他人对产权没有侵占之意,则防范措施就没必要。现实生活中,他人总是想利用各种机会得到,而为防范他人的侵占企图而产生的成本归结为交易成本,把边际成本表示为MC,此时产权边界由MR=MC决定,产权的均衡点为图2中的R。RER1,领域的权利,是由于界定行为的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而被产权所有者主动放弃才处于公共领域中。此时的产权公共域,是成本收益比较下的均衡结果,并不构成产权残缺。

(三)权利的限制:产权残缺

产权公共域因交易费用不为零而在事实上不能由产权主体完全占有,但这种状况并不构成德姆塞茨意义上的产权残缺。德姆塞茨所指的产权残缺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第一层次产权残缺

产权束中每一项权利均与收益相关,当对权利进行掠夺、限制或者删除时,产权收益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对权利的限制越多、程度越深,则收益下降越厉害,残缺了的产权对应的收益称为第一层次的产权残缺。权利残缺在减少主体收益的同时,也扩大了产权公共域;如果残缺了权利没有重新明确其归属,则这些权利也将留在公共域中。

2第二层次产权残缺

在“国家悖论”情况下,产权公共域扩大,产权独占域减少,这种情况构成第二层次产权残缺,这种产权残缺直接构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当旅游政府相关部门执法努力有偏向时,相应的产权主体为防止他人的侵占企图而不得不牺牲部分产权收益,对受损主体而言,也出现了第二层次的产权残缺。当第一、第二层次产权残缺同时出现时,产权独占范围缩小,产权公共域随着扩大,社会中寻租行为普遍,产权主体工作激励下降,市场有效配置机制遭破坏。

如上所述,产权残缺既可以因为对权利进行强制性删除、限制和剥夺而形成,也可以由对产权的保护不足而形成。在厘清了造成产权残缺的原因之后,对残缺了的权利处于何种状态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如果这些权利会流入公共域,在自由竞争下,相关主体的掠取行为会导致处于公共域中权利租金消失,造成无效率。

二、旅游用地产权残缺的形成

旅游用地是一种特殊土地资源类型,是具备一定旅游功能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总称。它是旅游六要素中的重要部分,是旅游业最主要的物质基础,也是用以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吸引物。从土地利用角度看,旅游用地既不属农业用地,也不属非农业建设用地。所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产权缺失问题。

(一)旅游用地的第一层次产权残缺

我国现行旅游用地征用制度的典型特征是政府垄断:政府禁止土地所有权市场、垄断一级市场,土

地征用成为国家获得旅游用地的主要手段。尽管《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农民集体在法律上、名义上拥有集体所有制土地较为完全的产权,但是,在农地转为旅游用地的过程中,由于旅游用地征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当限制使农民获取旅游用地增值收益的成本极为高昂,致使农民不得不放弃一部分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

从现有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来看,一般都只重视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民点用地、交通用地、一般水域及建设用地的规划。虽然在开发旅游景区(点)之前旅游规划已经完成,但也因为相关的多方机构管理设限,特别是土地部门的管制,使旅游景区(点)建设或扩建工作的第一步就难以进行。

对旅游用地的实质做法是,当土地的相对价值发生变化时,与增加了的价值相关的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被法律强行界定给了国家,是“凭借国家权力来重新处置土地所有权”。这些收益实际上就处于公共领域中,对公共租金的竞争行为将导致资源损耗。政府是由理性经济人组成的,官员的目标与政府的目标不一定一致,上下级政府的目标不一定一致,政府与全体国民的目标不一定一致,因而土地涨价事实上无法真正归公。

如图3ABR0面积的收益由于政府对旅游用地的强行限制、删除产生产权残缺,可以将之视为MR曲线向下移动,由MR1下移至MR2,产权主体的收益减少了ABR0面积。此面积可视为产权相对应的收益,称第一层次的产权残缺。权利的残缺在减少主体收益的同时,也扩大了产权公共域,会引起对公共租金的掠夺、寻租、政府官员的腐败等,产生了对资源的浪费、收益的扩散、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无效。

权利的残缺将扩大公共域,如图3E1R2R1E0为新增的公共域,由于政府对旅游用地的强行限制、删除,主体收益减少,MR向下移动,产权边界由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均衡点决定,于是E0点向E1点移动。或者是当旅游用地的市场价值增加的情况下,当法律预先对可能增加的收益进行限制和删除时,相当于将边际收益从MR1削减至MR2

(二)旅游用地的第二层次产权残缺

从理论上分析,旅游用地的征用是政府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依法强制地取得他人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征用土地是完全应该的。但是,公共利益这一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准确界定公共利益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与此同时,尽管旅游用地的征用是一种典型的非市场方式,但并不否认它又是一种经济行为。土地资源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遗赠价值和存在价值等(诸培新,2003)。无疑,对旅游用地的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遗赠价值和存在价值的计量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这使得人们只能根据能确认的土地价值来界定和执行旅游用地产权。

同时,我国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属于控制性规划,采用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平均分配,规划的核心是保护耕地。对旅游用地的界定在规划方案中是以复区的形式给予认定的,旅游用地几乎被忽略了。土地是旅游资源的主要部分,目前,关于旅游用地的立法或规定有的已经不适应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进程及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导致旅游用地的界定和实施行为即旅游用地的排他性占有、使用、收益、分配的成本提高。如图4MC曲线上移。产权残缺导致ABE2E,收益不能归土地产权所有者和经营者,同样会引起对公共租金的掠夺、寻租、政府官员的腐败等,从而产生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无效。

当执法努力有偏向时,MC1向上移至MC2,产权均衡点从E1移至E2,于是产生了如图4R2R1E1E2的公共域,这种情况构成了第二层次的产权残缺,这些残缺的权利直接构成资源配置无效。

三、旅游用地产权残缺的资源配置效应

旅游用地产权残缺将产生公共域,对公共域租金的竞争行为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主要表现为旅游用地供需矛盾、旅游用地与农用地配置失衡、旅游用地内部结构失衡等。

(一)旅游用地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

旅游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的许多省区市都把旅游业定位在主导或支柱产业上,纷纷实施旅游脱贫、旅游兴市、旅游兴省等发展战略,为此而积极挖掘境内的各种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改建或扩建旧景区,修建人造景观并完善基础设施。而旅游必须依托于土地,旅游建设项目的大量增加势必占用大量的土地(包括耕地)。

在现行农地制度安排下,农地承包经营权受让受到诸多限制,政府控制农地所有权交易市场,由此引发的农户承包经营权的不完全性必然降低农地的交易价格,使农地的承包经营权的交易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农地的稀缺程度,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收益也会因此下降,进而减少农地市场交易,农地的市场流转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使得一些拥有旅游资源的农地不能转为旅游用地,资源浪费,旅游用地供给短缺。

(二)旅游用地与农用地配置失衡

在我国,土地规划的核心是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长,特别是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增长。对旅游用地的界定在规划方案中是以复区的形式给予认定的,旅游用地几乎被忽略了。旅游景区(点)的开发一般是依托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中的很小部分进行的,一般景区(点)的核心范围都较小,其周边被其他类型的集体土地包围,甚至是农用地包围。有的景区(点)的土地资源是以租赁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利用的,这种受控于周边环境状况,使许多景区(点)的核心部分与周边土地只有一墙或一栅之隔,旅游管理非常困难。此外,还有少数景区(点)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景区(点)在其保护范围之内,或缓冲区内还有不少居民点,其中涉及农民建房或拆迁的矛盾,旅游部门难以自行解决这些问题。由于土地资源使用权与所有权的交杂,旅游景区(点)与周边农民发生争执的案例常见,甚至危害到游客的安全。

(三)旅游用地内部结构失衡

由于土地一级市场中的地方政府买方垄断和二级市场中地方政府卖方垄断。旅游用地是具有公益性的和最有效益的用地,其单位产出在所有用地类型中是最高的。地方政府在GDP偏好引导下,一直忽视旅游用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很多突出问

题。从上述分析可知,旅游用地存在第一层次产权残缺和第二层次产权残缺,致使旅游用地经营者所有权的排他性不强。而不同的制度安排下旅游用地的开发程度不同,在完全产权的条件下,旅游用地开发的潜在生产函数为r*=f(L*,k*),,其中,L*,K*为充分就业劳动和资本。旅游用地既得到充分开发,又保证了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但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旅游用地的开发大大超过潜在水平y(>y*)。

如图5所示,X轴表示不同制度,y轴表示旅游用地的开发水平,由于现行的产权制度造成了产权的不完整,旅游用地的开发大大超过潜在水平y>y*。旅游用地的过度开发造成了许多人为的破坏,如破坏性地开挖山体、超负荷开发水系、占用耕地建设旅游设施、在生态保护区修建不协调旅游景观等。

另外,旅游用地的开发是获利性较强的项目,一些政府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旅游用地使用的监督和规划。旅游用地所有者所有权被制度性虚设,即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剥夺,也没有监督可持续利用旅游用地的利益动因,旅游用地的开发商在旅游用地承包期内采取短视的、机会主义行为。如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为旅游搞旅游,不重视综合治理,忽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生态效益,致使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退化问题日益严重。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已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中,有24%的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的旅游资源退化、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的出现水污染、3%的有大气污染。严重污染和人为破坏旅游环境使我国旅游景区(点)的土地利用难以持续利用,从而旅游业难以持续发展。

(四)旅游用地产权残缺的收入分配效应

产权残缺者收益会减少,权利的新获得者收益会增加。当旅游用地的相对价值发生变化时,与增加了的价值相关的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被法律强行界定给了国家,这些收益实际上就处于公共领域中。农地征用中较低的补偿和较高的出让价格,使地方政府及旅游开发商在土地征用中获得了很高的收益,而旅游者面对市场价格的上升而相对购买力减弱。此外,在巨大经济利益驱动下,不少地方政府忽视了旅游资源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社会职能的发挥,在风景名胜区大举兴建一些高档、豪华别墅群、度假村等。如果我国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域都被私人占有,这必将关系到我国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直接影响我国广大普通人民的生活和消费,从法律和道义上都失之公平。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政府及法律对产权束中部分权利的强制性删除、限制会导致第一层次产权残缺。当法律不足以保证公平有效的执行,会导致第二层次产权残缺。如果残缺了的权利没有被专有地赋予另一有行动能力和行动意愿的主体,则这些权利将在事实上处于公共领域,其租金将趋于消散。在我国,法律对旅游用地建设时的使用权与交易权进行了限制和删除,造成了旅游用地的第一层次残缺;在执法不严、政府干预执法背景下,旅游相关主体的权利面临第二层次产权残缺。

旅游用地产权残缺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要扭转产权残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旅游用地的合理利用政策分析如下:

1强化旅游用地立法

关于旅游用地的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几部法律中的一些条款有所涉及。这些规定有的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进程及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的过于简单,因此有必要制定有关旅游区土地利用的具体规定来保证和规范当前快速发展的旅游用地,防止旅游资源被破坏。

2完善旅游用地土地规划

在以往的土地规划中,基本没有重视旅游用地项目。土地规划要重视目前的产业发展态势,旅游业是未来的强势产业,制定土地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规划区的旅游用地问题,特别是要以旅游用地、公共用地为主。在方向上,要为旅游规划用地问题做出明确的预见性规划,充分考虑旅游用地的特殊性,为旅游业将来发展中出现的各产业争地矛盾做好预见性规划,为将来旅游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留有余地,避免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瓶颈现象。

3制定并实施科学的旅游区规划

从整体上规范旅游资源开发的规模、项目的投资及旅游产品的宏观调控。首先,在我国各地区,包括那些非专统旅游区,最大限度开发本地自然、文化、历史等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当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要把旅游地的旅游业建设纳入到旅游地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正确处理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关系。旅游地的开发应进行总体规划,合理设计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多样化。要严格执行经依法批准的旅游规划,维护旅游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改变规划。第三,各地旅游区开发都应进行综合规划,合理设计景区旅游产品,尽量做到长、中、短线相结合,实现旅游产品多样化,正确处理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规划与产品策划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周密规划旅游地的基础设施配套,科学确定各地旅游资源开发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地方旅游业建设。

4实行用地来源多途径化及统一管理

解决旅游开发中的土地产权纠纷,有多种值得考虑的途径,可在政府的协调下对景区(点)内的土地实行长期租赁,或以股份入股,或在安置好景区(点)内的居民生活的前提下收购土地,给旅游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对有行政区划交叉的景区(点)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旅游用地政策、统一制定旅游规划及土地规划,为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提供长期政策性的依据及法规保障。

5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旅游用地的供地制度

我国《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只是简单地规定了旅游用地应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等方式取得,但对一些旅游产品却有所不同,如:在一些名胜古迹的基础上开发旅游项目,在一些公益设施上开发旅游项目,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属于国有划拨土地,是无偿无限期使用的。我们很难在其中划出一部分来作为经营性旅游用地搞出让。也就是说,我国旅游资源的复杂性使得我们在旅游供地政策上不能单一化,必须考虑到具体项目的性质。如果是纯商业性的,就应当明确规定通过市场方式取得;如果项目本身带有一定的公益性,我们仍可通过划拨方式来供地,但是在管理上对这类项目就不能一味地提高旅游产品价格,作为商业景点来经营。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资源不仅其所有权属于国家,而且其经营管理者在用地、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社会公众应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不应是个别部门或旅游公司。否则,对普通公众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责任编辑廉月娟

旅游发展差异 篇12

关键词:城市旅游,旅游竞争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评估指标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旅游产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自1988年建省以来, 海南一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倾力打造国内外享负盛名的旅游胜地。近年来, 全省旅游业取得平稳快速的发展。2015年海南省共接待游客5336.52万人次, 同比增长11.43%;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572.49亿, 同比增长13%, 2015年取得了较好的旅游产业成绩。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 海南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市县的自然条件、生态气候、旅游资源、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造成了各市县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随着旅游产业集群雏形的初步显现, 市县之间的旅游发展不均衡状况日益加剧。如何科学客观评估当前各市县旅游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 准确挖掘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状况的因素, 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思路, 成为了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城市旅游竞争力, 是指城市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和各种机遇, 在旅游产业自身条件和旅游环境的综合作用下, 在旅游市场上销售旅游产品和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笔者选取海南省18个市县作为研究对象, 统计分析市县旅游产业数据, 构建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 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 对全省18个市县的旅游综合竞争力全面评估;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各市县旅游业发展差异, 提出提升各类型市县旅游竞争力的对策以及海南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 提出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强调具备四个基本要素的产业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为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Paul Krugman (1991) 建立了反映产业布局的中心-外围 (core-periphery) 模型, 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地理选择的关系。Dwyer&Kim (2003) 建立Dwyer&Kim模型, 分析在旅游环境、资源要素、旅客需求、景点运营等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Enright&Newton (2005) 从实证层面研究地区旅游竞争力情况, 强调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景点吸引力, 还有产业布局、运营管理等方面。

在国内, 陈春福、陈江等通过A级景区问卷调查的方式, 说明旅游者的行为方式和文化背景对旅游景区的风景评价和环境保护产生重要的影响。申涛、田良 (2010) 运用地理计量分析的方法, 指出三亚、海口、琼海和万宁4个聚集区已形成东部旅游带, 其空间结构演化经历了点状模式的萌芽阶段, 放射模式的起步阶段和凝聚的发展阶段。王微 (2011) 指出, 制约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的四个原因:货币和人力资本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文化匮乏以及质量与物流瓶颈等。

三、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一)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通过线性变换的方式, 将原来的多个指标组合变换成相互独立的少数几个主成分变量。这些主成分能充分反映原有指标的总体信息, 并达到减少变量个数又能区分变量差异的目的。

本文对2014年海南18个市县旅游产业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建立标准数据矩阵。运用SPSS计算出主成分特征值、特征向量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确定主成分数和主成分载荷, 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据此计算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 并进行聚类分析。

(二)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统计年鉴2015卷》、《海南统计年鉴2015卷》、《海南年鉴2015卷》及国家统计局网站。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 本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海南省市县旅游竞争力评价

(一)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为了消除原始数据量纲的影响, 本文按如下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 xij、、sj分别代表第j个指标的统计值、样本均值和样本标准差。

(二) 主成分的提取

笔者采用SPSS软件计算各变量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得到各变量指标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的原则, 提取主成分因子。从表2看出, 前3个变量指标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0.753%, 这说明提取的主成分能概括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三) 主成分分析结果

从下表3可以看出, 第一主成分F1在人口总量、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星级旅游饭店数、A级旅游景区数、接待国内过夜游客人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实有道路长度等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且系数为正值, 系数均值在0.8以上, 主要反映了城市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及旅游接待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贡献率为68.409%;第二主成分F2在城市绿地面积、实有道路长度、人口总量等指标有较大载荷, 主要反映城市人口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第三主成分F3在该年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有较大载荷, 主要反映城市环境质量和第一、二产业等情况。第一主成分F1的贡献率最高, 占据主导地位。

(四) 主成分模型建立及得分计算

我们将上表3的矩阵数据除以各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之数, 得到主成分中对应每个变量指标的系数, 表现为特征向量, 如下表4所示。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分别相乘后建立主成分模型, 可计算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得分。

从表4可得, 各主成分因子表达式为:

笔者以各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 进行加权求和, 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

根据公式 (5) 计算海南省18个市县旅游综合竞争力, 并对18个市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 排序结果见下表5。

(五) 市县聚类

为了分析海南省各市县的旅游发展差异, 笔者根据综合得分进行聚类, 按市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分为旅游发达地区、旅游较发达地区、旅游一般发达地区和旅游欠发达地区四个类型, 如下表6所示:

(六) 聚类结果分析

1. 旅游发达地区:海口、三亚

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城市定位的差异, 海口和三亚的旅游发展路线有所不同。海口是海南旅游发展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 其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F为7.097, F1得分为9.166, 领先其他市县。说明海口在城市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及旅游接待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与其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的地位相符;三亚综合得分F为3.764, 其在星级饭店、旅游景区、游客接待和空气质量等方面表现更好, 甚至处于全省领先水平。随着“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 海口凭借便捷的交通设施、独特的地理区位、强劲的经济实力等优势, 逐步提升旅游发展速度;但在旅游产业总体规模上, 海口仍落后于三亚, 尤其在旅游接待方面较为明显。值得一提的是, 海南省四个5A级旅游景区有一半在三亚, 海口毫无斩获。笔者建议, 海口应充分利用省会城市优势, 挖掘别具一格的旅游资源, 塑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高端旅游景区和旅游服务设施, 这应是下一步旅游发展中的重点。

2. 旅游较发达地区:儋州、琼海、万宁、文昌

儋州综合得分F为1.693, 领先于琼海、万宁和文昌。这是因为儋州在三个主成分F1、F2和F3上有较高的因子得分且均为正数, 说明儋州各方面表现均衡且全面;琼海、万宁和文昌的综合得分F分别为0.503、0.4、0.15, 三者间存在一定差距。万宁在星级旅游饭店数、A级旅游景区数和接待过夜游客人数等方面表现优异, 琼海在实有道路长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等方面表现突出, 文昌则在旅游次发达地区中表现中规中矩。从实际来看, 文昌、琼海、万宁处于海南东线“黄金旅游线路”的市县, 经济基础较好, 既有阳光、沙滩、海浪等休闲度假资源, 又有东环高铁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 一直是海南旅游热点城市;作为海南第四个地级市, 儋州扮演着海南西部的经济、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随着西环高铁的开通, 儋州逐步成为海南西部交通枢纽, 洋浦港正在成为海南货运枢纽港, 海运可抵达世界各国港口和我国沿海港口城市。

这类市县旅游发展的关键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进行地区之间的相互联合, 形成热门旅游路线, 进一步提高旅游竞争力。例如, 东线市县自然景观较多, 可重点开展热带海滨休闲度假村、热带植物观赏、南海潜水等特色产品;儋州的风土民情独特, 有东坡书院、松涛水库、白马井和古盐田等古迹, 应重点开发特色文化风情小镇, 提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3. 旅游一般发达地区:澄迈、临高、陵水、东方、乐东

这5个市县的旅游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挖掘不足、配套服务基础设施欠缺、相关产业发展不健全等。从旅游指标来看, 星级饭店数、A级景区和接待游客数量的表现有待提高。

澄迈、乐东和陵水的地理区位优越, 毗邻海口、三亚两大经济中心, 旅游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当地政府应抓住“海澄文”、“大三亚”的建设机遇, 利用南北核心城市对周边市县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功能, 做好旅游资源布局和城际交通建设;对临高和东方而言, 当地政府应树立品牌景区带动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 例如临高角、高山岭、大广坝水库、毛公山等景点已成为旅游名片, 应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和城市宣传工作, 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 进一步提升旅游竞争力。

4. 旅游欠发达地区:定安、昌江、琼中、屯昌、五指山、保亭、白沙

结合本文研究, 笔者总结这类市县旅游发展落后的原因:地域面积较小, 人口总量少,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再加上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少、交通不够便利等因素, 限制了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基于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的背景下, 合理打造和科学布局旅游景点 (包括城镇观光点、乡村旅游点、休闲度假健康点、民族民俗体验点等) , 着重塑造品牌景区, 形成示范效应, 促进旅游产业全面发展。例如, 流经白沙县境内的南开河、石碌河、珠碧江是有名的三大河流, 白沙县可依靠这三条河流与临近的儋州市、昌江县共同打造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第二, 建立发达、密集的旅游交通网络, 实现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点之间的顺利通行。加强交通线路的景观设计, 打造独具海南风情的美丽旅游资源路, 缔造海南旅游名片的亮点;第三, 增加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网络等硬环境的投入,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五、海南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充分发挥海南省“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 创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省份, 把海南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 结合本文研究, 笔者为海南旅游产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 用好用足中央政策, 切实落实政策红利

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 海南拥有特区立法优势和省直管县行政体制优势, 在政策先行先试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自2010年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全面实施, 2016年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 国家在生态建设、产业环境、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多项政策支持。海南要抓住大好机遇, 结合国家的战略部署和海南发展实际, 将中央给海南的政策用好、用足, 积极争取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海南作为全国经济特区、国家旅游岛和全域旅游省份的优势, 打造独一无二的海南招牌。继续做好政策宣传和实施工作, 不断转变政府职能, 切实落实政策红利, 助推旅游经济发展。

(二) 树立海南旅游品牌, 打造高端旅游市场

海南具有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亦有独具特色、历史悠久的琼崖文化。当前旅游经济工作重点, 应是树立海南旅游品牌、打造高端旅游市场、增强市场吸引力。第一, 培养高水平管理和服务人才, 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 让中外旅客在海南享受满意的贴心服务;第二, 树立海南旅游品牌, 在重点地区重点媒体进行宣传推介, 提高海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三, 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旅游推介活动, 重点做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规划, 科学研究重点客源市场的品牌定位;第四, 高质量举办各种世界活动和高端会议。例如, 金砖领导人会议、博鳌亚洲论坛、观澜湖高尔夫世界杯、世界小姐选美赛事、海南环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一批国际会议和赛事的成功举办, 提升了海南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 挖掘特色旅游资源,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海南是一个陆地小省, 人口总量少,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基础服务配套设施不足, 许多坐落在不发达市县的特色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不识”, 有待进一步规划和开发。为实现海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加快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积极挖掘海南特色旅游资源、引导海南旅游项目的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第一, 加快旅游交通线路建设, 通过密集、发达的交通网络, 实现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之间的顺畅通行;第二, 增加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网络等硬环境的投入, 逐步完善星级酒店、旅游景区及相关设施, 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第三, 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特色旅游产品, 加快创建一批5A级旅游景区, 提升旅游产品档次, 扩大海南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 创新海南旅游服务, 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革, 旅游业应积极尝试与互联网技术、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相结合, 充分利用不同产业的融合优势, 打造创新的旅游服务概念, 提高旅游产品创新能力。第一, “互联网+旅游”。海南作为一个海岛, 90%的游客来自岛外。通过“互联网+旅游”的运营模式能帮助游客快速了解海南, 并以低成本、人性化、突破地域限制的方式传递海南的旅游信息和品牌形象, 助推海南旅游全面转型;第二, “旅游+医疗养老”。传统的旅游目的地不具备专业完善的医疗配套, 旅游城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养老需求。通过旅游度假、医疗康复、专业养老相结合, 开发“旅游+医疗养老”创新产品, 既满足广大游客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亦是旅游业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随着海南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 “旅游+”模式的不断发展, 海南旅游产业将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陈春福, 陈江, 邱彭华, 罗艳菊, 林波.旅游者对景区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海南省A级旅游景区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10 (05) .

[2]陈涛.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基于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J].湖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8) .

[3]郭枫焰.海南旅游产业的困境[J].运输经理世界, 2006 (09) .

[4]李燕琴, 刘莉萍.夏威夷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旅游学刊, 2011 (03) .

上一篇:电力线高速通信技术下一篇:贫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