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旅游发展

2024-08-29

山东旅游发展(精选8篇)

山东旅游发展 篇1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

探讨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创新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旅游目的地受到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有必要从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出发,对其发展中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体系。

一、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旅游还没有兴起,构筑中国旅游业脊梁的是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旅游产品,包括了综合性旅游城市如北京、青岛、杭州,也有相对单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如桂林、苏州、丽江等,更有传统的经典旅游景区如西湖、泰山、三峡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旅游业的龙头产品。此时,中国旅游业主要依靠国际旅游市场,以卖方市场的形式销售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如西安兵马俑、北京故宫和长城等等[1]。这些传统旅游目的地凭借其独特、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占据了旅游市场的垄断地位。到了21世纪,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休闲产业异军突起,一大批新的、富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迅速推向了市场,传统旅游目的地受到了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强有力挑战,其优势逐步下降,不少传统旅游景区失去了往日的“霸主”地位。传统旅游目的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它就必须树立自己的特色,不断改进和完善,才会拥有永久的生命力,所以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来说惟有创新,才是出路。

二、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优劣势分析

㈠ 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优势

一是旅游开发成熟,形象形成。由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开发历史悠久,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设施、服务都比较成熟,在旅游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另外,旅游产品类型相对成熟、稳定,形成了较强的文化认知形象,如苏州是园林城市,西安是文化古都,青岛是海滨度假圣地等等[2]。二是旅游文化积淀深厚。中国传统旅游目的的旅游发展历史较长,无论是名山还是古城,早在远古时代已成为人们游玩的目的地,并且遗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遗迹,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三是旅游客源市场相对稳定、成熟。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长期占有较大优势,新的客源市场增长较慢,重游客比例较高。例如:2000年杭州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数据表明,以来杭州游览2次至3次的旅游者比重最高(40.9%),第一次来杭州的旅游者比重次之(39.9%)[1]。

㈡ 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劣势

一是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旅游产品仍以观光为主,内容枯燥,品种单一,缺少活力,再加上旅游市场需求结构的多样化,造成旅游产品的供给结构与市场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而且旅游行业结构不合理,协作能力不强,传统旅游目的地仍然以“本色旅游”为特点,国际化的经营、竞争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旅游目的地区域行业结构与旅游产业发展也处于失衡状态,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传统旅游目的地的经营与发展。二是盲目扩张,造成了资源、环境的破坏与资金的浪费。随着旅游热潮的涌动,传统旅游目的地在短期利益驱动下,盲目的增加景点、扩张面积,而且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旅游资源的保护,致使资源价值降低,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另外,为了争项目、争投资,开发资金并没有投入到重点项目当中,而是盲目建没了大量低层次的景区设施,浪费了有限的资金。三是体制混乱、复杂。传统旅游目的地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较为严重,有的旅游企业至今仍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政府部门各有各的直属企业,部门利益的保护主义,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改革受到很大的约束,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竞争力弱、经营效益差的状况无法根本改变。旅行社、酒店、航空公司、旅游车船公司和著名景区(点)因为体制的原因,没有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结成紧密型的业务经营联合体,还是分散经营、单兵作战,不仅没有发挥各自的优势来降低经营成本,相反还引发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四是旅游产品老化,服务质量欠佳。目前我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普遍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产品,三流服务”这样一种局面。旅游产品大多面临产品老化、内容单

一、主题重复、缺乏变化的问题。而且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服务内容不完善,景区接待服务能力差,这些都使其失去了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体系 ㈠ 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指的是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理念创新。传

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理念可以总结为“短腿拉长,强项更强;创新类型,消减空白;夯实基础,完善体系。”一是加宽资源视角。对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发现具有轰动效应的新资源较难,这时应该放大视野,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资源发动起来,为旅游所用。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还达到了花钱少、效果好的目的。二是调整类型传统旅游目的地的产品系统之所以“传统”,一方面产品历史发展悠久,在“演化”过程中变化少,另一方面新的适销对路、迎合时尚的旅游产品产出速度低。这就需要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夺取市场份额。三是引导旅游消费时尚。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还应具有超前性,能够引导旅游者的消费。在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之前应对市场的需求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并有前瞻性的眼光,形成对旅游消费的正确良性导向。

㈡ 空间结构创新

一是内部景区挖掘。中国传统旅游景区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挖掘完毕。随着假日旅游的兴起,中国传统景区人满为患,旅游质量得不到保障,空间拓展势在必行。二是资源空间整合与联合。重点景区“吃”掉边缘的非知名景区,推出更响的品牌,这是传统旅游目的地空间拓展的一个较好的方法。重点景区与周边景区进行空间联合,共同推向市场,扩大重点景区的吸引范围。

㈢ 产品创新

一是品牌重塑。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不存在品牌塑造的问

题,关键在于品牌重塑。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大多已趋于成熟,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如一说到桂林,人们自然就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等,这些已经对游客形成惯性思维。要想打破这种思维,一定要寻求突破,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品策略,整合优势,亮出自己的特色。二是主题延伸。抓住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把握未来消费时尚与潮流,前瞻性的推出全新的旅游产品,带动需求,引导消费,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声夺人。但要注意主题的理性延伸,合理创新,达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境界。

㈣ 营销创新

一是做好广告宣传创意工作。广告是产品推向市场的常规路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它对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公众认知度是条捷径。对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加强广告宣传的创意在营销过程中是第一位的。二是开展网络营销。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要利用旅游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网络旅游”,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三是区域联合促销。进行跨地域的旅游市场联合开发和拓展,如粤、港、澳的联合,达到了“双赢”的效果,避免了不必要的竞争,建立了和协调关系,增加了竞争优势。

㈤ 组织创新

一是管理体制创新。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应从以

下几个方面实现:确立旅游部门的地位;明晰旅游主管部门的职权,权责利要相对应,避免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是旅游管理部门与经营部门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离,保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是处理好旅游管理和经营的关系。二是经营体制创新。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来说,经营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于谋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监督得到有效落实,在风景旅游区导入立体监督模式,变“封闭式”管理为“透明式”管理,避免旅游区的破坏现象的发生。

㈥ 技术创新

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技术创新主要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包装旅游景点和项目。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开辟了“网上旅游”新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旅游观念,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文化,大大降低了传统旅游的成本,使互联网与旅游的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现和提升。振兴旅游的关键在于创新,传统旅游目的地在新的环境下要解放旅游生产力,强化创新意识,建立创新体系,推动创新的实践,走出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通过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在经济建设中更好的发挥自身作用,促进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崔风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⑻.

[2] 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⑿.

山东旅游发展 篇2

随着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和日益显著的“后事件效应”,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大型会议、展览会、交易会等形式对地方或国家旅游业乃至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据权威的国际会议组织———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 (ICAA) 的统计, 每年全世界举行的参加国超过4个、参会外宾超过50人的各种国际会展达40万次以上, 会议总开销逾2800亿美元。在会展旅游1:9的经济带动系数诱导下, 一股会展兴城的热潮正在悄然涌动。

山东省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在一定范围内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从目前发展来看, 山东省的旅游优势并没有充分转化成产业优势。为保持山东省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全国的发展地位, 山东省需要丰富现有旅游产品, 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 形成自身独特的产业优势。因此, 大力发展会展旅游等非观光型旅游产品, 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成为其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会展旅游的概念、特点和发展现状

会展旅游, 国际上通称为MICE, (即英文Meeting、Incentive、Convention、Exhibition的简称)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服务形式, 包括举办各类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活动、文化体育盛事、科技交流、奖励旅游等。与常规的观光旅游相比较, 会展旅游具有出团规模和数量大、消费力强、经济效益显著、行业带动性强等特点。

据统计, 截至到2012年5月, 我国现有会展场馆376个。2011年全国共举办展会7333场, 呈现总量增加、质量提升的态势。上海、江苏、北京、广州、浙江依次为会展数量最多的地区。就数量而言, 我国已成为数一数二的“展览大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会展经济蓝皮书 (2011) 》, 预计未来在中国, 会展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会有所改善, 在目前已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核心会展产业群基础上, “会展兴市”的作用将更加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近年来山东省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 成功承办了奥运会青岛奥帆赛场、济南全运会等大型赛事活动, 办展数量也名列前茅。2002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山东省会展业协会, 会展组织者和服务商健康发展, 已经具备相当的实力。但就综合办展实力上来讲, 与北京、上海、广州、海南等地还具有很大差距。

三、山东省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 会展本身是吸引人们前来某地的核心因素, 而目的地的特征则对会展规模产生影响, 从而使会展给举办地带来利益上的差距。因此, 山东省会展旅游应以自身会展特色为核心, 以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为依托, 完善产品类型。经过资料搜集和总结, 依据核心吸引物和目的地特征两方面, 将目前山东省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归纳为三类, 如表1所示。

(一) 大事件型

这一类型的会展旅游在原本没有基础或基础薄弱的地方发展起来, 通过举办一次或一系列的大型会展活动, 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知名度, 会展旅游收入大幅增加。会展旅游属于这一类型的很少, 在山东省只见于济南、青岛、海阳等地, 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内案例较多, 如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2009年全国运动会等。山东省内济南作为这一类型的案例更为贴合。一直以来, 济南作为山东省的政治中心, 对经济发展的关注一直排在青岛之后, 但在2009年全运会期间, 国内各方对于泉城济南的宣传超过了过去十几年, 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游客, 为济南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收益。

(二) 品牌型

这一类型会展旅游是立足于自身成熟的各方面条件自然发展起来的, 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丰富, 基础设施完善, 地理区位可进入性强, 从参展商和办展质量来看都形成了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会展品牌, 发展比较成熟。此类型将会展与旅游高度结合, 依托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和会展品牌, 为本地区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2010年第十一届山东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共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 30个省、市、自治区171万人次参展参会, 实现各类贸易额161亿元。如此大的参观人数带动着旅游业的发展的六大方面。在山东会展旅游中, 此类型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如潍坊国际风筝节、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 (曲阜) 国际孔子文化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等。

(三) 政府主导型

这一类型的会展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和区位条件较好, 但优势不明显, 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基础设施的大手笔开发, 使这些地区会展旅游得到了助推式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 国际化水平不高, 发展不成熟, 缺乏特色, 多个方面过多依赖于政府和行业协会。在山东会展旅游中, 此类型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 如济南千佛山民俗文化庙会、泰安东岳会庙会等。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此类型是会展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山东省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会展业吸引国内外的参展商, 会展的成功举办又为旅游业带来了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收益。如2012年第11届泰安肥城桃花节以“举办一个节庆, 带动一方产业, 服务地方经济”为思路, 将会展与旅游促销、商务活动良好结合, 推动三方在当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山东省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分析

(一) 山东省发展会展旅游的自身条件

1. 经济基础好

山东省作为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和工业大省,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国内各省份中一直名列前茅。2010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 年增长20.7%。在提升农业、优化工业的同时大力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发展, 开发蓝色海洋经济, 为经济的发展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和发展契机, 这为发展会展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 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

在旅游资源方面, 山东省可谓造物者的恩赐。从泰山到崂山, 从黄河到沂水, 从第一大海港青岛港到不冻港烟台港, 再从儒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 山东为前来旅游的人奉献着一出绝美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盛宴。因此, 山东省以其独有的资源和宜人的气候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3. 配套设施完善

山东省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设施完善, 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省份, 陆路交通安全方便;航空方面, 济南遥墙和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已开通了数十条国际航线, 烟台、日照等国内机场的服务也正逐步提升;铁路方面京沪、京广铁路纵横济南, 将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会展城市连接起来, 2011年6月运行的京沪高铁将更加方便快捷的适应会展旅游的发展;会展场馆方面, 除了泰安等少数城市外, 各市都建设了会展中心, 如济南国际会展中心、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威海会展中心、烟台淄博会展中心等;在内外资的共同推动下, 山东酒店业迅速发展, 截至2010年山东省五星级酒店有24家, 不仅总数名列全国首位, 服务质量也不短提升, 其中不乏Marriott、Grand Hyatt、Starwood、Inter-continental等知名酒店集团。

(二) 山东省发展会展旅游的环境条件

1. 全球经济形势

伴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波逐渐平息, 世界各国都在以快马加鞭之势恢复本国经济。在这场金融危机中, 伴随着人民币汇率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将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 以实现“用最少的钱, 享受最好的服务”的消费理念。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 (ICCA) 主席阿纳尔·纳多恩预测, 中国有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会展旅游的首要目的地。作为中国各省的龙头老大, 山东省更要把握住这次机会, 积极将山东旅游业推向世界。

2. 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讲, 会展旅游都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21世纪以来, 作为一种趋势, 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政府普遍出现了重视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局面。在接下来的10—20年间, 会展旅游业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腾飞, 将有更多的旅游企业进入会展市场, 更多国际会展组织和企业进入中国。

3. 国家政策

2004年中国贸促会提出的三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 其中山东省正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国家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规划中把会展业和会展商务旅游业当作重点的产业加以扶植, 会展旅游得到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五、山东发展会展旅游的策略

根据上述总结的三种山东省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和山东省自身优势条件及环境条件的分析,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 提出“山东省会展旅游发展策略”, 即坚持以大事件型为龙头, 以政府主导型和品牌型为基础, 三种类型平衡发展, 稳步推进山东省会展旅游的发展。

将政府主导型和品牌型作为发展的基础, 是为了更好的夯实和稳固山东省会展旅游的发展结构, 利用政府型整合资源、强力推进的优势和品牌型的综合效益, 确立其发展的基本保障。

大事件型会展旅游作为目前会展旅游发展的捷径之一, 不仅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人文的推动与促进、影响力的塑造与提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也为举办地的基础设施、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的完善等方面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且在各类中见效最为明显。因此, 山东省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到申办大型赛事、会议和博览会的队伍中去, 为山东省大事件型会展旅游争取良好的发展机会。

摘要:与传统旅游相比较, 会展旅游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效益巨大的市场。目前, 会展旅游在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针对目前山东省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将其归纳为以重大事件为推动力的"大事件型”、发展较为成熟的“品牌型”和有关部门大力扶持的“政府主导型”三种模式, 总结优势, 扬长避短, 实现合理布局和调控各种类型的发展, 推动山东省会展旅游的健康发展。

山东地质旅游发展分析 篇3

关键词:地质旅游;地质遗迹;发展分析

1. 山东省开展地质旅游的必要性。

山东位于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全省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全省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较同纬度内陆地区更佳。全省地质旅游资源丰富,如有被称为 “五岳至尊”泰山,有世界化石宝库之城的三旺化石国家自然保护区等等,为开展地质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随着山东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地质公园建设的迅猛发展,以及省内高速铁路交通网的整体建设实施,山东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5年至2011年,山东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从1.425亿人次增长到4.2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也从1038.7亿元增加到3726亿元。旅游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也又5.6%升至8.1%。当今游客的旅游需求已发生较大变化,只为休闲,观光的旅游方式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新生代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方式正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流。。

2.条件分析。

山东省地处华北板块的东部边缘,地质条件复杂,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地质遗迹。本区地质遗迹以地质地貌遗迹,水体景观,地质灾害遗迹为主。其中世界地质遗迹有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有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枣庄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山东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地质公园五批21个,地质遗迹保护区4个,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278个。

3.山东省地质公园SWOT 分析。

山东地质遗迹种类多,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相当一部分景区在国际上据有一定代表性,由于交通便利,具有相当发达的交通网络。几乎所有地质公园都处于公路,铁路沿线附近,另外,多数公园景区以初步开发完善,个别公园的建设以达到相当大规模,具备了接待大量游客的能力。

4.地质遗迹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充分利用巨大的市场潜力,山东省客源量的与日俱增并未充分激活地质旅游市場的发展。山东省的地质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并不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持平。尽管相关旅游部门对地质旅游做了很多宣传工作,但相当多有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公园却并不广为人知,比如临沂郯城断裂带的壮关景象并不逊于某些国外风景区,但来山东省旅游的众多游客对此知之甚少。山东省旅游发展已由开发热点景区到强调精品路线,并形成了几条较为出色的旅游线路。但地质遗迹旅游景区在这些线路中的体现并不大;二是地质遗迹开发力度差异大,山东省地质遗迹众多且多数遗迹具有地方特色,在国际上据有一定代表性。但省内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力度多集中在最据代表性的景区,如泰山国家地质公园,东部沿海岸带风景区等,对于相对价值较上述景区有明显不足的景区缺乏投入。造成了某些地质资源的极大浪费,且游客对这些地质遗迹的保护意识不强,也造成了许多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地质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三是地质遗迹开发层次低,科学内涵不突出。目前,地质遗迹的开发呈现一种急功近利的盲目状态。多数遗迹一经开发,大多着眼于短期内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势必会造成地质遗迹不可逆转的破坏,最终影响地质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同时目前省内各地质遗迹景区严重缺乏专业性的地质解说人才,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解释多为传说神话等的现象,或过多专业性语言,晦涩难懂,降低了旅游者探寻地球科学奥秘的心理,使游客丧失了了解深层次的,科学性的地学知识;四是地质遗迹科研力度有待加强,通过中国知网期刊搜索,除泰山国家地质公园外,其他地质遗迹只有少数几篇专门研究论文,大多在接受山东旅游资源时有所涉及。关于这些地质遗迹的开发研究,有关问题对策的文章更是很少。

5.地质遗迹发展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要想将地质旅游业发展壮大,离不开对宝贵的地质资源的保护。建设地质公园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利用好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好本地的地质遗迹,以促其发挥应有的科普,旅游等功能。具体包括以下措施:突出地质科学特色,争做科普教育基地。针对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作为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地质公园要有选择性的宣传地质旅游的知识性,观赏性。把握住特定群体游客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年轻游客的猎奇心理,凭借着先天优越的地理条件,开发新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地质旅游,以吸引青少年群体;依托省内旅游线路,开发地质旅游网络。在现有的几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省内各地质公园的潜力把世界地质公园与国家地质公园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点,线,面相连接的旅游规划体系。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尽量将省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遗迹联合起来,打造山东特色的地质旅游线路;实现地质旅游与其他旅游相结合。地质旅游虽然独特、新颖。但仅靠地质旅游的吸引力难以聚集起足够的游客数量,这就要求在开发地质景区资源的同时,兼具开发当地具有规模和影响的旅游资源,避免旅游项目开发单一化,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旅游高峰期地质公园面临的游客压力,还可以达到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丰富旅游内容的目的;开展跨区域旅游合作,拓宽客源渠道。旅游业是一项开放度,合作性极高的产业。要充分发挥山东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发展跨区域合作北向可与辽宁省筹建环渤海海洋地质旅游区,充分发挥辽宁省大连市至山东省烟台市两大旅游热点地区的跨海合作潜力。东向可与韩国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打造山东半岛至韩国一线的跨国际旅游圈,从而带动山东半岛部分地质公园及沿海地带的发展;提高导游及服务人员的整体素养,加强导游及相关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做好服务,进而提高旅游者的科学兴趣。

结论。山东省内众多的地质遗迹为发展省际地质旅游,深度开发地质公园项目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旅游发展扩大旅游消费调研报告 篇4

一、扩大消费工作推进情况

(一)有效激活旅游消费市场

建立旅游消费宣传推广机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出行日渐成为城乡居民的“新刚需”。为有效激活旅游消费市场,挖掘旅游消费潜力,我市高度重视旅游消费宣传推广机制的建立,并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旅游营销活动,将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旅游产品推广有机结合起来。以小龙虾为名片通过举办“首届小龙虾美食月”活动,动员稻虾基地养殖户、餐饮单位、花千谷等景区,以餐饮、乡村旅游为抓手助力假日经济逐步复苏。在今年五一期间,全镇共接待钓虾游客1500余人次,销售小龙虾15.3万斤,实现销售收入270余万元,境内农家乐等餐饮行业营业额增长40%;

花千谷景区共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实现景区收入12万余元。

发放旅游消费券,增强居民消费积极性。今年以来,在遭遇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遭遇严重冲击。市旅游行业多举措提振旅游消费信心。5月,首届“小龙虾美食月”热辣开幕,陆续向市民开始发放总计100万元的小龙虾纸质和电子消费券,一张小小的消费券,让昔日冷清的古镇夜晚恢复了勃勃生机。9月18日至9月19日期间,农民丰收节分会场在市三星太极广场隆重举办,200余种本地旅游土特农产品进行展销,现场派发20万现金优惠券,线上通过旅游特产馆在京东、淘宝、拼多多、阿里巴巴等多个交流平台发放120万线上消费券。活动期间,旅游土特产销售金额超150万元。

(二)优化旅游产业供给

全面启动“双创”工作。旅游目的地集合了旅游消费的各种要素,是旅游消费的主要载体,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意义重大。在年初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奠定坚实基础上,2020年9月,市继续全面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继续完善文化和旅游消费设施,不断调整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更加丰富。

培育各类旅游消费聚集区。8月28日,精心打造的银座文旅小镇盛大开幕,文旅小镇位于两条城市主干道交汇处,交通地理位置优越,各项资源聚集,成为游客争相前往的美食、文化、旅游、购物中心。

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截止2020年9月底,我市在智慧旅游建设方面已经建成大数据中心、一码游、乡村美旅小程序,旅游企业、景区和旅游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三)着力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着力规范旅游市场行为,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市场秩序直接影响着居民旅游消费的信心。针对突出问题,市加大对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重点整治旅游购物领域存在的乱象。同时,进一步完善旅游失信“黑名单”制度,对失信市场主体实施市场禁入或服务受限等联合惩戒措施。

强化执法检查整治,规范旅游行业经营行为。一年来,市文体旅游局持续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行动,特别是在重点时段、重点领域加强了对各旅游企业的监督检查。国庆中秋前,重点检查了各旅游企业的接待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对疫情防控、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方面工作进行重点监督。

(四)强力宣传城市品牌

影响力日益彰显。2020年,动画电影《金色面具·英雄》8月登上动画行业权威杂志《动画杂志》;

博物馆和网红游戏“最强蜗牛”开展联名活动,在游戏中推出限定贵重品“大神树”;

文创月饼推出经典文物造型月饼、青铜神树纸雕提灯、祈福仪式3款礼盒;

超级ip持续发热火爆全国!《·荣耀觉醒》三登央视;

由音乐学院主办的“行走天府——大地艺术季”活动走进博物馆,游客们不仅在这里感受了神秘的古蜀文明,还欣赏到了一出跨越时空的音乐与“国宝”的对话好戏。一系列举措把营销推向新高度。

旅游线路推陈出新。市文体旅游局不断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包括1日游、2日游、精品研学旅游线路等。9月份,省政府发布2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市一枝花、一条鱼、一只虾环线二日游线路名列榜上。

二、扩大消费工作的重点关注问题

积极扩大有效旅游需求,促进旅游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对推动消费稳定增长,促进旅游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具有重大意义,既能立足当前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还能着眼长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点探索古蜀文化与市域旅游的深度融合,提高市旅游发展的综合效益。以市2019年旅游统计经济指标为例,全省人均一日游花费为886.18元,市一日游客的人均花费为594.64元,比全省平均数据低32.78%。在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全球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背景下,以学习和体验为主的“文化深度游”逐渐取代“走马观花”而更为人们所青睐,重点关注文旅融合发展既是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扩大旅游消费的实际需求。以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是享誉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旅游产品单一,门票经济现象仍然很突出,2019年景区经济总收入为3347.52万,其中门票收入3038.96万,占比高达90.7%,2020年1-8月份,景区总收入905.44万,其中门票收入765.15万,占比高达84.5%。市在旅游规划的制定上,应站位高远、精心部署,注重探索古蜀遗址与市域旅游规划有机融合的方式,将历史与现代、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更多元的方式呈现,探索元素融入市域内旅游交通、各类旅游纪念品、旅游建筑等的途径和载体,最终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文旅融合。

重点探索市连山镇农业发展、农村美丽、农民富裕与乡村旅游深入结合的农旅发展之旅。走以农业促进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农业的融合发展之路,既能充分利用好优秀的生态农业资源实现高质量脱贫、致富,又能以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能延伸和丰富旅游产业链条,促进县域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三、扩大消费工作的建议

为进一步激活旅游消费市场,挖掘旅游消费潜力,一是以现代化理念推进城市建设,把优美的城市环境作为最大的旅游休闲产品,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魅力,打造旅游目的地。二是要进一步健全旅游消费宣传推广机制,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营销活动,将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旅游产品推广有机结合;

三是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更加灵活的旅游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撬动旅游消费市场;

四是在保证职工劳动时间总量稳定的前提下,探索更为合理的中长节假日安排和更为灵活的弹性休假模式,探索保障带薪休假制度应得到进一步落实的政策法规;

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论文 篇5

2.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

2.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

2.2.2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2.2.3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

2.2.4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旅游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2.2.5客容量超负荷问题

市旅游局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6

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自古以来被称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城”,境内山环水绕、钟灵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素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的盛名享誉国内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南京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5,是全国著名的绿色古都。南京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积淀深厚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令人回味无穷,自然景观与悠久历史交相辉映,曾以“金陵四十八景”闻名于世,如今,南京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80多个,著名风景名胜点60多处,其中中山陵和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旅游景点四十佳,全国唯有南京和北京两市各占二处。2000年中山陵、夫子庙和雨花台被国家旅游局、国家建设部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2003年明孝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总统府、阅江楼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4年江心洲、傅家边高分通过了国家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南京独特的资源、丰富的文化、完善的服务对于中外游客具有十分强烈的旅游吸引力。

一、南京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在国内外打响南京旅游品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倍增、一个扩张”目标,即旅游经济、郊县经济、外向型经济倍增和商贸扩张,全市旅游总收入2005年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2004年已经提前一年实现翻番目标。几年来,南京旅游业还完成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南京旅游总体规划获得西班牙政府经费资助,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第一个引进外国政府资助城市;第一次全面开展全市旅游资源普查,摸清了“家底”;明孝陵景区“申遗”成功,南京有了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博爱之都—南京”旅游城市形象口号精编完成,旅游宣传第一次有了城市名片;第一次采用“宁镇扬”三市联合促销和社区促销新形式在广州“珠三角”推出“博爱之旅”,增强了南京旅游品牌的市场影响力;首次评选一批南京形象导游员,为“建设新南京,迎接十运会”,树立城市窗口形象打下基础;建成了旅游信息、旅游咨询、散客集散、旅游购物、旅游培训、导游管理和医疗急救等七大中心,旅游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全市旅游行业成功创建省级文明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又迈新台阶。概括来说,南京旅游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已经确立,对全市经济的支撑牵拉作用日益凸显。

一是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南京旅游业“十五”期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1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15.86;2002年增长21.9;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旅游业遭受“重创”,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有所下降,经过全市旅游行业的艰苦奋斗,全市旅游总收入仍然同比增长10,2004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320亿元,同比增长31.1;接待国内旅游者2800万人次,同比增长26.9;接待海外旅游者72万人次,同比增长39.8;旅游创汇5.077亿美元,同比增长59.8,全市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创汇均在200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旅游倍增计划历时四年奋斗最终提前一年圆满完成,旅游总收入连续四年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四。2005年一季度,全市旅游总收入达91.9亿元,同比增长18.9;接待国内旅游者780万人次,同比增长15.6;接待海外旅游者13.8万人次,同比增长17.8;旅游创汇7302万美元,同比增长22,预计上半年将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二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止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星级饭店110家(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44家、一二星级45家);旅行社370家(其中国内旅行社345家、国际旅行社25家、中国公民出境游组团社11家);年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的旅游景点39个,中山陵、雨花台、夫子庙均进入全国“黄金周”接待量“十大景点”行列。

(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先后建成了禄口国际机场、长江二桥、沪宁高速、宁合高速等一批道路交通工程,对外交通实现高速化。新建改造了城东干道、中山东路、长江路、新庄立交桥等一批城市景观道路,完成了内秦淮河整治,建成了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南京文化艺术中心等大型城市公用场馆。城市水电气公交等公用设施短缺矛盾基本解决。二是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强化了城市综合执法管理,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社会治安、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绿化、亮化水平有新的提高,城市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三是旅游配套服务及设施日趋完备。开通了“黄金周”旅游绿色通道,优化了旅游饭店的星级结构,加强了旅游公厕等景点配套设施建设,新建了2个3星级以上旅

游星级厕所,开通了5条专门连通全市各景点的旅游观光巴士专线,完善了景区间旅游交通布局,在禄口机场、夫子庙等地建立了5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推出了长江路文化旅游街、湖南路旅游观光购物街、夫子庙美食街等特色旅游街区,建成了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散客集散中心、旅游购物中心、旅游培训中心、导游管理中心和旅游急救中心等七大中心,大大

提升了城市旅游服务水平。

(三)政府主导,加快发展“大旅游”的格局已经形成。

一是健全了政府管理体制。市政府成立了跨部门的“旅游事业指导委员会”,下设“旅游市场管理专业委员会”、“旅游规划建设专业委员会”和“旅游策划委员会”,将市旅游局升格为政府工作部门,所有13个区县都设立了旅游管理机构,强化了对旅游产业发展和实施旅游倍增计划的宏观调控、协调指导和检查监督。二是明确了发展目标。全市制定了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到2010年,基本实现我市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的战略性腾飞;到2020年,将南京建成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城市旅游目的地。三是推出了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市委、市政府出台[2002]8号文《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组织领导、资源整合、多元投入、科学规划、改善环境、树立品牌、完善功能、鼓励先进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十八条加快发展的建设性意见,逐步增加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其中要求各区县每年用于旅游宣传促销经费不少于20万,并逐年增加,为加快实施旅游倍增计划提供了政策支持;又颁布实施了《南京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拨出专款奖励每年对南京旅游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调动了各种“能量”推动旅游发展。四是完善了强化管理的法规保证。经省、市人大批准,正式颁布实施《南京市旅游市场管理条例》,为完成旅游倍增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全市旅游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旅游经营者自觉守法经营、旅游消费者依法保护自己权益的氛围已经形成。五是促进了旅游管理手段创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取消了旅游定点单位审批制度,建立佣金管理机制,在全国首批推行导游IC卡管理,并启动全国首家“旅游110”联动应急系统,提高了市场管理效率和力度。六是强化了城市旅游整体新形象宣传。经过市旅游策划委员会专题研究和广大市民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了“博爱之都”城市旅游形象新定位,旅游宣传第一次有了城市名片,并通过多种媒体、多种方式在北京、成都、重庆、昆明和韩国、日本、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地整体强力推出亮相,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引起强烈反响;分批针对性地邀请了海外旅行商和旅游记者来宁考察景点和旅游线路,密切了内外联系,提高了宣传实效;通过组织“名城会”海峡两岸旅游论坛和狂欢节焰火晚会,精心承办2004首届世界旅游推广峰会各项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南京旅游的影响力;通过与媒体联合打造“边走边唱”、“南京旅游频道”、“金陵之声旅游专列”等旅游栏目,增加了旅游宣传渠道;通过创新策划举办迎新年听钟声、南京国际梅花节、江心洲葡萄节、雨花石艺术节等四大全市性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节造势,逐步实施市场化运作,以节养节,并指导各区县举办螃蟹节、红枫节、美食节、西瓜节等地方特色活动,全年30多个旅游节庆活动高潮迭起,进一步繁荣了旅游市场,扩大了宣传影响。

(四)规划先导,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是加快了旅游规划编制审定工作。2004年,我市第一次全面开展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建成26万字600张照片旅游资源库,初步建成了第一个南京旅游资源信息库,并以此为基础,将景区规划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工作重点加快推进,切实提高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水平。南京旅游总体规划获得西班牙政府21万欧元资助经费,已经正式启动编制,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第一个引进外国政府资助城市。同时,近年来还完成了幕燕风景区总体规划、牛首祖堂风景区总体规划、石头城景区规划设计,正式启动了建邺区、溧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成了对中山陵园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长江路文化旅游一条街发展规划、雨花大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浦口“一山三泉”旅游规划、浦口汤泉镇旅游详细规划和高淳县、雨花台区旅游总体规划的评审,论证了大报恩寺塔选址重建工作,还完成了静海寺-天妃宫扩(复)建工程、梅山矿业工业旅游暨秦淮新河旅游风光带、渤泥国王陵等旅游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工作,八卦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被市政府批准,成为全市第一部由市政府批准的旅游规划。二是精品景区建设取得突破。经过扩容改造的总统府景区和新建的阅江楼景区顺利通过国家、省、市旅游局国家4A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江心洲、傅家边通过首批全国农业示范点检查验收,成为南京旅游新“亮点”。目前,南京拥有国家4A级景区5个(中山陵、雨花台、夫子庙、总统府、阅江楼,玄武湖、朝天宫申报国家4A级景区也通过了省级审核);3A级景区3个(天生桥、将军山、高淳老街);2A级景区4个(高淳游子山、迎湖桃源、瑶池山庄景区和江心洲民俗村)。三是推出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红色之旅”。根据中共中央《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南京雨花台、梅园新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已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此,我市着力打造以“伟人风范、峥嵘岁月”为主题的梅园新村纪念馆,以“雨花忠魂、先烈永垂”为主题的雨花台烈士陵园景区,以“同胞长眠、呼唤和平”为主题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以“大军渡江、解放全国”为主题的渡江胜利纪念馆。制订了《2005——2010年南京市红色旅游发展纲要》;4月1日举办了红色旅游启动仪式;推出了“二三四五”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二条郊县精品线、三条市区精品线、四条省际精品线、五条区域精品线)。四是加快了区县旅游资源开发。吸引大批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区县旅游景区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珍珠泉野生动物生态园、浦口大吉温泉旅游度假区、阳山碑材景区、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八卦洲沙滩风情园、甘泉湖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宝船遗址公园、静海寺-天妃宫、珍珠泉“佛手湖”、两湖(东屏湖、卧龙湖)旅游度假区、无想寺旅游度假区以及将军山、天生桥风景区二期工程等一批旅游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并积极推动郊县打造30个“农业旅游示范村”工作,市农林局给予每村25万元的补助。四是促进了旅游资源整合。打破旅游资源部门所有,因地、因时制宜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资源整合和旅游企业改制工作,尝试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阳山碑材景区将经营权转让给上市公司国旅联合股份公司;八卦洲将江边沙滩等共900亩土地交南京山青水秀旅游开发公司整体开发;溧水县将天生桥景区经营权无偿转让给市园林实业总公司经营30年;下关仙人湖度假村采取农民以土地入股方式组建股份公司从事旅游开发;中山陵开全国先河实行“特许经营”,所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为企业,获授权使用景区资产从事经营活动。为充实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资金基础,我市抓住2005年南京“重洽会”召开的契机,进一步加大了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全市推出了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暨遗址公园、秦淮新河风光带、中华风云人物雕塑园、伊斯兰风情园、八卦洲大江风光旅游度假区等22个重大旅游合资、合作项目。五是强化了旅游产品创新策划。结合南京接待台湾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推出了两条“连宋行——大陆之旅”专线,包括“博爱之旅”和“和平之旅”,并筹划开通南京至台北的旅游包机;抓住“沿江开发”战略实施契机,推出了长江“时光隧道”一日游水上游览线;推出了覆盖珍珠泉、八卦洲、江心洲、将军山等郊县景点的旅游专线,开发了通往汤山、江浦等郊区县休闲度假景区的环城游憩带,深受游客欢迎。

二、旅游业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措施

2005年既是南京旅游业超前一年完成旅游倍增计划后,全新谋求大发展和大突破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新规划和衔接“十一五”旅游发展的关键一年。2005年全市旅游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旅游工作,以旅游倍增计划实现为新起点,加快推进旅游强市建设战略。

2005年全市旅游经济具体指标是:全市旅游总收入完成374.4亿元,同比增长17%;旅游创汇5.69亿美元,同比增长12%;接待入境旅游者80.6万人次,同比增长12%;接待国内旅游者322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全面启动南京“旅游强市”的建设。

下一步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一个目标,迎接两大盛事,提升三大精品,实现四个突破,建立五大体系,促进八个协调。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旅游经济总量上力攀新高;全力做好“迎接十运会、建设新南京”和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两大盛事;大力提升中山陵、夫子庙、秦淮河三大旅游精品;重点在“博爱之都”旅游形象推广、沿江旅游开发、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等四个方面实现全面突破;建立和完善旅游无障碍体系、标准化体系、数字化体系、诚信经营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全面促进旅游业在规划编制、项目推进、郊县旅游、品牌宣传、节庆造势、行业管理、区域联合、行风建设等八个方面“协调发展”。

(一)强抓规划编制,促进城市旅游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围绕建设旅游强市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规划中加强南京六朝文化、明代文化和民国文化内涵的挖掘,充分展示南京的城市旅游特色;谋划旅游发展新思路,认真编制完成“十一五”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和南京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区县加快旅游规划编审工作,完成建邺区和溧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论证和评审和浦口区“一山三泉”、浦口区汤泉镇旅游规划的报批工作。同时,要以科学的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进一步促进旅游与整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把城市作为一个大的旅游景点打造,要在老城改造、新区建设和沿江开发中抓住机遇,不断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城市旅游产品,要以迎接“十运会”为契机,全面提升旅游环境和服务功能,加强旅游信息数据库建设,积极推进鼓楼、白下、高淳、城北等旅游咨询中心建设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建立全市旅游咨询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以人为本”的城市旅游环境,大力促进旅游业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好范文

(二)强抓项目推进,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协调发展。

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大力提升中山陵、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明城墙等一批传统旅游产品,强力打造具有市场震撼力的世界一流的旅游品牌,同时继续做好玄武湖、朝天宫、求雨山、金牛湖的提档升级;精心打造旅游特色产品,推出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大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大吉温泉旅游度假区、一山三泉旅游度假区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推进建设郑和宝船遗址公园、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等新型观光旅游产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大力培育南京云锦研究所、江宁金箔集团等工业旅游产品,填补我市工业游空白;抓住红色旅游发展机遇,提升雨花台、梅园新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等四家爱国主义旅游产品,准备将梅园新村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区。同时,要抓住“重洽会”和“十运会”召开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积极研究旅游投资优惠政策,利用我市优越的旅游资源潜力,大力引进外资、民资等社会资金,建造“重量级”的旅游产品,促进重大旅游项目的深度开发;还要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开发理念,结合实际采用经营权转让、线路联合等方式,切实促进九华山、台城、鸡鸣寺“一票制”整合,白鹭洲、大成殿、中华门城堡等秦淮风光带旅游资源整合,栖霞山、栖霞寺整合,珍珠泉度假区、老山整合,形成旅游产品的合作优势,(三)强抓郊县旅游,促进旅游产业地域平衡与协调发展。

发展旅郊县游对拉动郊县经济、引导农民实现增收增富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要抓住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好契机,加强旅游与相关部门协作,发挥郊县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特色产品,进一步扩大南京旅游的空间和容量;要积极优化郊县旅游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打造郊县旅游精品,促进城市旅游线路迅速向郊县延伸;要大力推广江心洲、傅家边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成功经验,提升浦口帅旗农庄、江宁横溪镇、高淳迎湖桃源等农业旅游产品,大力培育1-2家新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四)强抓旅游宣传,促进旅游市场多元化和多层次协调发展。

宣传促销是我市旅游业的“主攻”任务之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加大城市整体的宣传力度,使“博爱之都——南京”的口号耳熟能详,成为中国知名城市旅游形象品牌。要加大国内外重要旅游市场宣传力度,要用“主动”出击战术进一步拉动周边地区以及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等我市重要的国内客源市场,积极组团参加国内旅游交易会以及北京、杭州等旅游重点城市举办的区域性旅游交易会;要积极推进开展区域旅游形象宣传,联合镇江、扬州、马鞍山赴东北、香港推销“博爱之旅”,借助区域合力推广南京旅游形象;境外市场要用“借力”宣传战术,组织参加日本世博会、英国伦敦展、中国(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活动,邀请香港、马来西亚、日本、英国、美国、台湾等地旅行商实地踩线,要借助境外媒体、旅行商的力量广泛宣传南京;要积极开辟新的客源市场,在保证国内客源稳固增长的基础上,立足南京、瞄准全国、着眼全球,抢抓各种机遇狠推旅游市场的多元和多层发展,积极开辟新的入境客源市场;要继续广泛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强城市宣传,丰富充实“南京旅游报道”、“边走边唱”、“旅游专列”等专题专栏节目,进一步优化宣传内容,扩大宣传影响。好范文

(五)强抓行业管理,促进旅游市场规范化与人性化协调发展。

要建立和完善市、区(县)两级旅游市场联合执法体系,明确工作职责范围,开展联合执法,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确保重大旅游活动安全无事故;要继续完善旅游“110”联动机制,加强和协调与工商、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重点查处虚假旅游广告、“黑车”、价格欺诈等行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要强化第一时间处理旅游投诉,在中山陵、雨花台、总统府三大景区试行设立旅游投诉举报站,解决“黑导”宰客、欺客行为,全年旅游投诉结案率达100%,游客满意率达98%;要试行建立旅游应急处理基金,积极应对黄金周期间可能出现的重大质量和交通事故;要推进和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争取企业网上填报统计数据达90%以上,并积极引导企业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在经销模式上尽快与国际接轨;要加强旅游人才培训管理,推进旅游行业“高、精、尖”人才的培训,完成培养100名南京形象导游任务,评选“南京市十佳导游员”,组织开展旅游行业技术比赛,全方位提高导游服务水平和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力争使全市拥有大专学历以上导游员的比例达到70%。

(六)强抓以节造势,促进旅游节庆活动市场化运作与政府主导协调发展。

以节造势、以节兴旅,要继续推进市场化运作的办节模式,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政府组织协调,企业创新策划,切实减轻政府办节负担,借助旅游节庆活动影响力树立企业形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要实施节庆活动名牌战略,必须坚持少而精、树品牌,继续提升国际梅花节、江心洲葡萄节、雨花石艺术节、迎新年听钟声四大全市性节庆活动品牌,在创新形式、充实内容、扩大影响上狠下工夫,走市场化、特色化、专业化路子,打造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较有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精品;要积极指导区县旅游节庆活动,支持区县办好六合龙袍蟹黄汤包节、高淳螃蟹节、雨花台春牛首踏青节、栖霞秋栖霞红枫节等地方特色浓郁的旅游节庆,并对特色鲜明、基础良好、市场潜力巨大的旅游节庆活动进行扶持,打造四个郊区县节庆活动品牌;要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商贸、农林等活动的联系,打破各自为阵的狭隘观念,促进部门之间集中优势、联合办节,不断丰富和拓展节庆活动内涵,实现节庆活动规模和档次提升。

(七)强抓区域合作,促进城市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入“WTO”以后,特别是面对2006年旅游业即将全面开放的新形势,要积极开展旅游行业跨地域、跨省际、跨国界的“合纵连横”,推进旅游企业的集团化经营和品牌连锁经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形成核心竞争力;要继续巩固南京作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促进与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协调会、南京经济区域、南京都市圈、长三角15 1等区域城市交流,构筑新的发展平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升新的经济增长极;要针对区域内外的市场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开发具有互补性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的、适应游客需求的系列旅游商品;要以“宁镇扬”旅游合作为起点,加强与区域城市之间的特色衔接、互补合作,大力推进城市之间全方位的旅游合作,推出精品化、特色化、系列化的旅游线路,借助区域强势取得旅游市场的强势地位。好范文

(八)强抓服务意识,促进旅游行风建设与创建文明城市协调发展。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篇7

1 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尝到了旅游效益带来的甜头, 就不顾生态环境的利益, 一味的开发新的旅游环境, 造成当地的生态利益一再受到破坏, 将经济作为第一指标后, 其他利益就置若罔闻, 造成一种不伦不类的现象。环境保护一再被忽视的后果就是谋求经济效益舍弃环境效益, 最终导致当地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著名景区游船遍布江面上, 景观的美感不再, 有些游人的素质不高, 将垃圾随处乱扔, 原本清澈的水面变成了污臭的水沟, 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有的森林景观附近兴建了众多工厂, 这些工厂的排污设备不合格, 造成森林资源受到污染, 原本的绿色世界不再了, 还有对树木胡乱采伐的现象, 以至于周围水源的水位逐年下降, 面临枯竭的状况。上述一系列情况只是冰山的一角, 还有更多的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 严重影响到旅游价值。

1.2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的素质不高是造成自然资源受到破坏直接因素。近些年来, 新闻报道中时常会出现某某游客在某景区随意刻画等不文明现象的报道, 究其原因, 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情况不够重视造成的, 等到问题真正积压到了爆发的境地, 才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从根本上说, 旅游者在游览景观的过程中潜意识里不具备保护环境的意识, 完全忽视了景区内的警告牌标志, 随意进入草坪内践踏, 到处可见垃圾的身影, 垃圾桶反倒成了一种摆设, 随处乱吐痰, 采摘花草早已屡见不鲜, 虽然加大了监管力度, 但是作用仍然是微乎其微。因为我们没有从根本上改掉这一恶习, 导致环境资源的大面积破坏。

1.3 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一些景观并没有设置旅游人数, 导致一到大型节假日就出现景区内人数超负荷的情况, 而景区内又没有配置与游客人数相当的公共设施, 因此造成了环境污染。当游人数量超出景区的承载量时, 环境破坏的程度就会变得更加严重。比如某处喀斯特地貌的景观, 在某一时间段的游人如织, 人数一多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就增多, 造成空气中的温度与适度增加, 引起景区内的环境发生变化, 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溶洞内融化, 遇到干燥的空气进入, 又会出现结晶的现象, 由此造成景区的环境污染变得更加严重。在我国的许多景区, 这都不是罕见现象, 超负荷的人流最终会导致景观的寿命缩短, 所以我们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发展。

1.4 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当前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由于相关部门在前期缺少相应的调查与研究, 没有进行详细的评估便急于开发资源, 导致景区的建设并不能与当地的整体环境相适应, 这种不协调的现象最终会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有些地区忽视了原有的自然古迹, 而盲目改造, 使之变得不伦不类, 具有悠久历史的估计反倒被现代化的巨擘所取代, 违反了发展规律。究其原因, 都是开发者过于贪求经济利益导致的, 只注重不断地开发, 却忽视了环境的保护, 最终带来的后果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

2 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 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 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 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 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做到有法必依。

2.2 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树立“防胜于治, 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 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 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 规划时, 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 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 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 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2.3 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体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部门, 管理部门, 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 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 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 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 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2.4 研究环境容量, 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 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 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 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 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结束语

总之, 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 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 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 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 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 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汤春琳, 唐.我国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8 (20) .

[2]李淑萍.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J].成才之路, 2009 (18) .

山东旅游发展 篇8

李纪恒

实施全域旅游是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场深刻变革。

李纪恒在会上表示,云南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实施全域旅游是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突出重点、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推进改革创新。

李纪恒强调,云南要以规划为龙头,努力完善规划体系,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要以融合发展为动力,积极推进旅游+,培育打造旅游新产品新业态;要以旅游景区为重点,全面优化产品结构,切实加大旅游供给侧改革力度;要以基础设施为保障,不断强化功能配套,着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要以市场整治为抓手,推进依法治旅进程,树立文明旅游形象;要以开放理念为引领,持续开展营销宣传,大力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切实加强领导协调,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稳步推进试点建设,全方位整体推进全域旅游战略部署,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强省。

陈豪

处理好3个问题,加快云南旅游转型升级

陈豪指出,全力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驶上转型升级快车道,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是全省建设旅游强省的必然途径。要加快推进步伐,必须处理好3个问题:一是必须明确转什么——要找准“痛点”,坚持问题导向,在转观念、转方式、转模式上下工夫,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坚持大思路、大手笔、大项目,激发社会资本活力,构建高效政务管理模式,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必须明确往哪里转——要瞄准现代旅游发展高端化、国际化和特色化的方向,着力构建高端旅游产品体系,做优服务,推动国际旅游合作,大力打造跨境旅游品牌和蕴含独特民族文化的旅游文化精品。三是必须明确重点抓紧转——要实施好传统产品提升、新业态培育、旅游强县富民、市场主体培育、旅游对外开放、智慧旅游建设、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城乡环境整治等八大工程,提升旅游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旅游城镇和旅游产业聚集区建设,推进“旅游+”融合发展,做好养老养生、露营地自驾、探险探秘、商务会展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开发,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实施人才强旅战略,努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着力开拓旅游扶贫新空间。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全力推进旅游强省建设。

吴文学

希望云南继续争当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先行区和试验区

吴文学从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需要、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壮大经济新动能的新方向、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强化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新趋势、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民惠民的新途径等4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他说,云南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先行区和试验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旅游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资源到产品,从小行业到大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他希望在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到了全民旅游、全要素旅游和全产业链旅游的全新阶段,在“十三五”时期,云南继续争当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先行区和试验区,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新特点、新规律和新趋势,全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常态下全国旅游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出新模式和好经验。

上一篇:你是“破坏力”最大的父母吗?下一篇:入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