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服务业发展问题(精选12篇)
山东省服务业发展问题 篇1
近年来, 依托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招远市服务业取得了长足进步。2015年, 招远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61.5亿元, 是山东省服务业先进县市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县市。
但是, 招远做为胶东半岛的县级市, 离青岛、烟台等区域性中心城市距离较远, 服务业受这些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交通条件不突出, 尚没有客运铁路和水运码头;人口规模不大, 外来人口不多, 全市仅58万人口。基于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 不管是产业规模、整体效益, 还是发展基础、发展潜力, 招远市服务业与周边县市相比, 一直差距较大, 是经济发展的“短板”。
一、招远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强。招远市作为传统的黄金资源型城市, 长期以来形成了“挖黄金、吃黄金, 重二产、轻三产”的观念, 过分放大了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口规模等方面的先天不足, 普遍对服务业发展存在畏难情绪, 重视程度不够, 方法措施不多。
二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偏低。2015年, 招远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0.9%, 烟台市平均为41.6%, 山东省平均为45.3%, 与招远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34位和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35位的排名不相符合, 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滞后。
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近60%, 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互联网+等新兴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水平低。
四是服务业企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招远市3000多家服务业企业中, 年财政贡献2000万元以上的只有金都百货、运输公司等寥寥数家, 且市场辐射范围局限于招远市域内, 一旦外来企业进驻, 将会形成很大的冲击。虽然皮革城能够辐射胶东, 但经营模式单一、容易复制, 很容易被地域优势更明显、交通条件更方便、消费能力更有潜力的其他地区替代, 长远发展面临很大的压力。
二、加快招远市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国家自2007年就提出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2015年8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旺消费促发展的工作部署。这些, 都是我国自上而下对服务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作为全国百强县市之一, 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县市, 招远市必须尽快结合实际, 采取措施, 推动服务业发展迎头赶上。
(一)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增强商贸流通行业服务能级
推动专业市场提档升级。招远的黄金、轮胎、龙口粉丝、机械加工已经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 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应发挥好这一优势, 引导黄金企业、玲珑集团、双塔粉丝等龙头工业企业建设黄金、轮胎、粉丝等专业交易市场群, 逐步形成依托本地工业、辐射胶东半岛、面向全国市场的有影响的工业品批发市场。依托金都皮革城作为江北最大的皮草交易市场的优势, 加快推进皮革加工基地建设, 促进皮革城从零售市场到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的转变, 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推动河东农贸市场、毕郭果蔬批发市场、齐山粮油批发市场等农贸市场改造升级, 完善农产品交易平台功能, 畅通以蔬菜、苹果、粮油为主的农产品流通渠道。
加快特色商业街区功能完善。加快完善以金都百货、振华商厦、人民百货和金城广场等为核心的中心商圈建设, 改造、提升开发区金街银巷、东关商业街、河西文化街等街区层次, 发展集餐饮、酒吧、购物、洗浴、娱乐等为一体的“夜经济”特色街, 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辐射拉动力强的CBD中央商务集聚区。
积极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结合“万村千乡”工程, 加快以“农家乐”为依托的农村连锁超市建设, 构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农技服务、代收代种等多位一体的“三农”综合服务体系, 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拓展农村消费领域, 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提高农村消费水平。
(二)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招远市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山 (罗山) 、海 (海洋) 、金 (黄金) 、泉 (温泉) ”旅游已初具形态。但由于开发较晚, 宣传力度不够, 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应主动寻求纳入青 (岛) 、烟 (台) 、威 (海) 、蓬 (莱) 、龙 (口) 大旅游圈, 打造周边城市短途游、休闲游、自主游目的地, 不断吸引外来流动人口, 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
做好海、岛结合的文章, 打造滨海休闲度假区。加快滨海广场、春雨陆岛交通码头功能完善, 高端定位人工岛旅游规划, 做好阳光、海水、沙滩的生态结合, 着力发展游艇产业、休闲垂钓、滨海疗养产业, 全力打造集观光、娱乐、度假、养生、商务等于一体的滨海度假胜地, 提升滨海旅游人气。
做好泉、城结合的文章, 打造温泉休闲度假区。加快现有温泉洗浴设施的升级改造, 推进滚泉山露天温泉、汤后温泉广场等系列温泉旅游项目和龙湖观光、龙湖游乐项目建设, 统筹整合城区旅游资源, 逐步引导温泉资源从洗浴到旅游的转变, 打造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温泉旅游疗养度假区。
做好金、山结合的文章, 打造罗山黄金文化旅游度假区。以丰富景区内涵、夯实文体基础为重点, 加大“金山佛喻”实景演出、罗山自然景区、黄金博览、淘金小镇的一体规划和整体宣传力度, 逐步打造以黄金旅游为主体, 融工业游、生态游、文化游、民俗游于一体的黄金之旅目的地。
(三) 突出发展电子商务, 逐步使电子商务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常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越来越大, 特别是对服务业的冲击更是空前。传统的商业模式、营销方法、消费方式都正在基于互联网重新整合。主动寻求与互联网的切合, 是服务业发展最为迫切的选择。
着力推动工业企业主动融入网络经济。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 推动工业企业自建或依托第三方商务平台发展B2B、B2C营销模式。通过互联网强化供应链管理, 整合上下游资源, 拓展营销渠道, 平衡线上线下竞争优势, 推动工业企业向以加工制造为基础的综合服务供应商转变。
着力推进传统商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引导金都百货、皮革城、商业城、首饰城等广场、超市打造以商业中心区为主体的网上商圈, 推动线下看样、体验、物流和线上询价、交易、支付的优势互补, 促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 应对域外网商、电商对本地消费群体的分流。
着力加快“招远汇”综合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招远汇”电商平台软硬件建设, 积极寻求与各大电商、网购平台、物流企业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 不断吸引本地企业和产品入驻, 逐步把“招远汇”建设成为区域电商平台的标杆, 引导各类企业提高电子商务应用的主动性, 推动本地商品电商化、企业电商化、产业电商化的进一步整合, 助推本地优势企业和产业发展。
(四) 重视小微服务业企业发展, 引导服务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打造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社会氛围。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各类电商平台, 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培训和就业辅导, 减化小微企业开办审批程序,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资金、税收扶持力度, 创造小微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
支持工业企业转型发展和非核心业务剥离。鼓励工业企业立足自身资金、技术优势, 转型发展旅游、物流、商务、科研等现代服务业和非核心业务剥离, 促进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小微服务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的快速增长。
加强专业人才培训。依托高级职业学校和黄金学院等培训平台, 有针对性地加快培养家庭养老、游艇驾驶、房产经纪等各类专业人才, 在满足本地小微服务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 将我市打造成为服务型人才输出基地, 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巧实力”。
(五) 积极开展服务业招商引资, 借外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新突破
着力在引进总部经济上突破。充分利用国家级开发区和滨海新区的平台优势, 积极吸外地物流、运输企业及本地粉丝、黄金、轮胎等骨干企业的配套关联企业在招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 带动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着力在引进大品牌上突破。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的合作, 积极吸引诸如银座、国美等知名品牌在招设立连锁店、加盟店甚至物流基地, 更好的利用知名品牌效应助推本地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着力在引进大项目上突破。依托华希广场、科技孵化中心等在建项目的集群优势, 着力吸引发达地区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文化创意、商贸餐饮等高端服务业的产业转移, 推动本地现代商贸、购物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杨.互联网+:企业行动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2]李亿豪.互联网+-创新2.0下互联网经济发展新形态[M].中国财富出版社, 2015
[3]高舜礼.中国旅游业创新发展论丛[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2
山东省服务业发展问题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鲁发[2006]14号)精神,省级财政设立“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为加强引导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引导资金是由省级预算安排的专项用于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导向性资金。自2006年起至2010年,省财政按上全省GDP的万分之零点五安排引导资金。
第三条
引导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遵循统筹规划、公开透明、科学评审、择优扶持的原则,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专款专用、专项核算。
第四条
引导资金应重点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主要用于扶持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现代流通、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新兴行业和薄弱环节,支持发展服务业重点行业、企业和品牌建设,落实省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奖励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的市、县(市、区)。同时,用于国家引导资金支持的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资金配套。
第五条 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共同负责服务业引导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共同研究确定引导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制订项目评审标准,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研究确定引导资金支持项目和金额,对支持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共同批复引导资金支持项目和金额,由省财政厅依据项目合同及实施进度审核拨付项目资金。
第二章 项目申报
第六条 引导资金的申报:
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由项目承担企业按隶属关系向同级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申报.
各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根据引导资金支持重点领域和方向,对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格、申报材料等进行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和要求的项目,提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于每年4月底前联合上报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2006年的项目安排另行规定。省级项目由省属企业或省直有关单位直接向省发展改革委和省财政厅申报。
第七条 申请使用引导资金的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服务业发展规划,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项目建设的外部条件、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已经落实,且能在当年启动,并在规划期内建成;
(三)项目建成后,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对市、县政府安排配套资金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第八条 引导资金项目的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项目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山东省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依法经营,管理规范,具有健全的财务核算和管理体系,近三年来无违法经营行为;
(三)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相应的资金筹措能力;
(四)按规定向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门报送相关资料。
第九条 引导资金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二)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背景、建设内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等;
(三)申请投资补助或贴息资金的主要原因和政策依据;
(四)其他所需文件。
第十条 引导资金申请报告应附以下文件:
(一)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准文件;
(二)企业自主投资项目的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
(三)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四)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
(五)申请贴息的项目必须出具项目单位与有关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协议;
(六)经有关中介机构审计的企业前三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改建、扩建项目);
(七)其他所需文件。
第三章 审批下达
第十一条
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共同对申报单位的材料进行审查后,聘请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论证,重点是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市场前景、风险性、投资概算等,并提出咨询、评估意见。
第十二条
根据专家组的咨询、评估意见,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共同研究确定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和扶持金额。
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共同下达批复意见,并由财政部门按预算级次逐级拨付项目资金。
第十三条 引导资金视项目和企业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扶持方式。对直接投入类项目,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20%,项目实施始拨付补助资金的60%,竣工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剩余资金。
对贷款贴息类项目,贴息率不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项目工作量过半时,凭银行贷款结息单等拨付贴息总额的50%,竣工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剩余资金。
对奖励补助类项目,实行一次性拨款方式。
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补助资金,均为无偿投入。
第四章 项目和资金管理
第十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负责对引导资金项目的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引导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滞留、挤占、挪用。
第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对项目进行中期绩效评价,并及时将评价报告报送同级发展改革委和财政局,各市发展改革委和财政局要将评估报告汇总后报送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属企业直接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和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负责组织对项目进行跟踪评价和验收。
第十七条
引导资金支持的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建设目标的,项目单位应及时报告情况,说明原因,提出调整申请,逐级报送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视具体情况提出调整意见。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引导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和核算。引导资金、配套资金与自筹资金等实行统一预算管理和核算,并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 罚则
第十九条
项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责令其限期整改,核减、收回或停止拨付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资金,并视情节轻重提请或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一)提供虚假情况,骗取投资补助和贴息资金的;
(二)转移、侵占或者挪用投资补助和贴息资金的;
(三)擅自改变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的;
(四)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建设实施或竣工完成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条
凡不涉及保密要求的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项目,均应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省发展改革委和省财政厅接受单位、个人对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项目在审批、建设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第二十一条
有关中介机构在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或提出的评估意见严重失实的,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可以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取消承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咨询评估任务的资格等处罚,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山东省服务业发展问题 篇3
[关键词]山东省;服务业发展;战略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2-0068-04
大力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快服务业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快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快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实现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环节
加快山东省服务业发展是对山东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国际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看,一国产业结构分别经历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演进过程。山东省统计局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8年山东省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107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002.7亿元,占三次产业增加值的9.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7702.2亿元,占57.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367.2亿元,占33.4%。山东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无论是与2004年69%的世界平均水平、72.4%的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55.3%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均很大。这个差距表明山东省产业结构目前尚未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阶段,并且在实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实现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山东省就业的有效途径
扩大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面临着众多农村闲置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就业压力。例如,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农业人口比重世界平均为40.3%,美国为1.9%,英国为1.6%,德国为2%,日本为2.9%,韩国为6.4%,中国为63.7%。而2007年山东省农业人口占比为63.2%,非农业人口占比为36.8%。这些数据表明山东作为中国的人口大省,要广开就业渠道,大力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任重而道远。从服务业就业人数看,发达国家服务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纳了众多劳动力。2002年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比重高达75.9%,而2007年山东省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山东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为30%,这—方面说明山东省服务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方面也说明山东省服务业有吸纳劳动力的巨大可挖掘空间。山东省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服务业对扩大山东省就业、安定社会、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制定正确的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通过服务业增长带动就业增长。
(三)积极发展服务业是山东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整体出现急速下滑趋势,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尚未结束和见底。全球需求普遍下降,贸易量速减,生产下滑,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和倒闭,各国失业率增高,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世界经济面临着自1929年以来最严峻的发展环境。中国尽管凭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庞大的外汇储备和经济实力、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及增长预期以及相对较大的国内市场,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着重要的稳定国际经济的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经济也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山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大省和对外贸易大省,同样需要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做出积极的应对。据山东省外经贸厅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2月山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18%,纺织品同比下降27.8%,轮胎同比下降29.3%,运输工具同比下降8.9%。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金融危机对山东出口贸易和经济的影响。因此,应该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增长来应对危机和确保经济增长。
(四)重视服务业发展是确保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都不同程度地获得各自的发展,但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某种程度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使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趋于恶化,为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众多国家的共识。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要素普遍以资本或知识技术为主,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或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直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和对环境的污染,更多地利用资本与知识技术要素,获得高附加值和高收益。例如,会计、律师、咨询等专业服务,大量使用的是高素质人力资本。积极承接国际软件外包、财务外包、客户关系外包、人力资源外包、金融外包等服务外包,可以形成和运用专业化与知识技术优势,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这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充分培育和利用人力资本资源,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可见,山东省要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加以规划和实施。
二、加快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尽快实现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量的突破
1进一步刺激服务业国内需求
实现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量的突破,离不开国内市场对服务业的现实需求。而服务业需求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山东省统计局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为4761元,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个人或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2008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41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1%,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5元,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3.6%。尽管山东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较则差距还较大,例如2005年美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14%。由于恩格尔系数越低,可供居民用于食品以外的消费支出包括对服务业的消费支出才能越多,因此,上述统计数据表明山东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恩格尔系数有待继续降低。再从消费率看,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的消费率为55.4%,2004年美国的消费率为86.1%,英国为86.5%,德国为77.9%,日本为75.4%。我国相对低的消费率不利于形成对服
务业的更多需求,因此,需要从收入和消费的角度刺激国内对服务业的需求。首先,要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来获取农业规模经营效应;通过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技术推广、深加工、创品牌来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和提升竞争力,从而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其次,要增加城镇居民收入,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和调整税制来避免收入两极分化;通过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来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确保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再次,要通过实施服务业消费鼓励政策来刺激对服务业的消费。例如切实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以促进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最后,进一步深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使这些产业中的部分职能进一步从产业中剥离,成为第三产业,从而形成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更多需求。
2积极拓展国际服务贸易市场
服务贸易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量的突破,需要对国际服务贸易市场进行积极的拓展。首先,要扩大国际运输贸易规模。可利用港口优势提升山东省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地位,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提升山东运输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其次,要加大国际旅游贸易开拓力度,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促销、旅游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来山东旅游和度假。再次,要积极开展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信服务、教育服务、广告和宣传服务、咨询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国际服务贸易。伴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可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这些服务,通过为境外的我国企业和当地企业提供服务获取服务贸易利益。例如针对国外与日俱增的学习中文的热潮,在国外开办中文学校,提供教育服务;在国外建立银行分支机构,为各国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国外开办会计师、律师、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为我国和外资的境内外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第四,要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通过改善和提升山东省服务外包的承接环境和承接能力,争取更多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带动山东省的技术进步以及就业和服务贸易收入的持续增长。
3继续促进各类企业投资服务业
实现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量的突破,还需依靠服务业投资的稳定增长。鼓励各类企业投资服务业是扩大山东省服务业规模的有效手段,应继续吸引外国资本和国内民营资本投资服务业。截止到2007年底,山东省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02.15亿美元,其中房地产业占41.8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6.0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1.41%,住宿和餐饮业占10.92%,批发和零售业占6.0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6.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2.9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1.3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1.03%,教育占0.6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0.61%,金融业占0.13%。从上述数据看,山东省服务业吸引外资前四位的行业是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今后可适当增加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同时,需要改革国内投资体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服务业。应进一步打破服务业行业垄断,减少行业进入壁垒,促进公平竞争,营造公平的行业进入环境和竞争环境。只有各类企业大量投资于服务业,形成服务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才能突破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制约。
4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山东省服务业实现量的突破的新增长点。我国农村服务业市场是一个可供挖掘的巨大市场,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目前农村服务业发展尚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投资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经营管理经验不够等问题。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来消除制约因素:首先,要把发展农村服务业提高到农村长远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使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都能从理论和实践上理解农村服务业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包括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税收支持及信息支持的力度,消除资金“瓶颈”障碍,为农村服务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第三,要加强农村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部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尽快使农村交通、信息、电力、商业、娱乐、医疗等基础条件与农村服务业发展需求相配套。第四,鼓励和吸引大学生从事农村服务业,可采取鼓励措施和提供优惠待遇,吸引大学生在农村服务企业发挥才能,在适宜的行业自主创业,例如开办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旅行社等。
(二)努力实现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质的飞跃
1加大服务业人力资本积累力度
人力资本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而现代服务业的要素构成特点使得人力资本成为服务企业发展的根本和支柱。人力资本是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要素。增加山东省人力资本积累需要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继续增加教育投入,进一步提高各类教育入学率。各类教育入学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国教育发展的规模、水平。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入学率,世界平均为67.8%,高收入国家为92.3%,中等收入国家为73.3%,低收入国家为56.3%,美国为93.3%,英国为93%,日本为85.9%,中国为69.1%。2005年大学生粗入学率,世界平均为24.3%,高收入国家为66.8%,中等收入国家为27.2%,低收入国家为8.7%,美国为82.7%,英国为59.7%,日本为55.3%,中国为20.3%。从上述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于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粗入学率则不仅低于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表明我国不仅需要进一步普及初等和中等教育,而且更需要加大发展高等教育的力度。只有进一步提高各类教育入学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素质,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尽管山东省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教育事业取得骄人业绩,普通高校从1977年的22所发展到2007年的111所。但仍需进一步增加政府教育支出,积极鼓励多渠道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利用社会力量发展山东教育事业。
第二,要改革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努力培养适
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高校专业设置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而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增设现代服务业类的专业,如物流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专业服务等。还应及时更新现有专业教学计划,增加新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时间,确保学生在掌握系统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将高校专业和学生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高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中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也是为社会提供专业化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应加强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有的放矢地培养服务业专业人才。
第三,要创造和形成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应研究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聚集人才的方法和经验,使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等城市也能成为全国重要的人才聚集地。例如应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总部来山东落户,积极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鲁发展,改善企业员工待遇,为各类人才提供创新与创业的环境和施展才能的舞台,从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和人才的聚集与积累。
2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服务业企业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道,山东省服务业发展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企业的竞争力。山东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山东省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共计304732个,比2004年增加了67677个。2007年山东省服务业生产总值为8680.24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3915.54亿元。尽管数据表明山东省服务业企业数量和产值均增长较快,但我们应该看到山东省服务业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差距。因此,今后首先应注重山东省服务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企业应及时跟踪本行业国际最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动态,加强自主研发投入和研发实力,凭借独特技术获得竞争优势。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离不开R&D经费投入的支撑。根据200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即R&D经费投入强度),全国平均为1.49%,北京为5.40%,上海为2.52%,天津为2.27%,陕西为2.23%,江苏为1.67%,浙江为1.50%,辽宁为1.50%,山东为1.2%。山东省的R&D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后需进一步提高。其次,要重视培育企业服务品牌,依靠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信息系统,提高企业服务技术,强化企业质量管理、战略管理、知识管理、信息化管理、诚信管理及危机管理,向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个性化服务,培育企业独特品牌。再次,要进行规模经营,可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和优势互补,通过国际化经营扩大企业国际市场份额,获取规模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I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6
[2]山东省统计局,2008#-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OL][2009一02—11]山东统计信息网,
[3]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数据2007[EB/OL][2009一04—26],国家统计局网
[4]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2008[~B/OL]E2009—02—11],山东统计信息网
[5]山东省外经贸厅2008年山东省加工贸易前十位出口商品情况表[ZB/ OL][2009—01—19]山东省外经贸厅网
[6]魏秀敏,王乃彦,服务外包教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25—38
[7]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一02—26]国家统计局网
山东省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统计分析 篇4
省第八次党代会(2002.06)以来,山东服务业整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带动发展、增加税收、促进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增强,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服务业发展也存在总量偏小、比重偏低、结构不合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等问题[1]。
2 衡量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标的选取
本文所指服务业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的行业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科学地评价一个区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科学客观的系统性原则,能较全面地反映区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2]。本文选择了五项指标: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服务密度、GDP。
在产业经济学中,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这两个经济指标一直被用作衡量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标准。这两个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一定层面上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但是,这两个比重指标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们反映的发展水平是一种相对水平,是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相对衡量指标。
为了弥补相对指标在衡量服务业发展状况时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的缺陷,本文引入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和产业密度两个绝对指标。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是按区域内人口计算得来的人均服务增加值。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高,就意味着服务业发展的绝对水平高。产业密度指的是一、二、三产业在某一区域内的空间布局,分别被称为农业密度、工业密度和服务密度,服务密度越高,说明区域内服务业发展水平就比较高。
此外,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发现不论是在计算产值比重等相对指标时,还是在计算人均服务产品的占有量等绝对指标时,人们都在寻找和利用一个相同的数值,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DP),其实,国民生产总值(GDP)是衡量第三产业(不仅是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极其重要的隐性指标,它对第三产业的服务需求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3]。
3 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增加量居各产业之首。
(1)服务业发展规模逐年扩大,随着总量的不断增长,人均服务产品和服务密度也在不断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服务业程逐年递增趋势,且增长速度加快,2010年山东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74.96亿元;从表2可以看到山东省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也程快速发展态势,2010年人均产品占有量达到15041元/人。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1》[4]的数据计算所得。
单位:元/人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计算所得。
(2)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增加量居各产业之首。“十一五”以来,一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符合产业发展的趋势;二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趋于稳定,基本在54%-58%之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48.8%,居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不仅如此,除2009年外,山东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新增量一直高于一、二产业,居三次产业之首。(具体数据见表3、表4)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1》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计算所得。
(3)就业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从表5可以看到自“十一五”以来,一产吸纳社会从业人员贡献率整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6年的39.1%下降到2010年的35.5%,农业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自2006年以来,第三产业吸纳社会从业人员贡献率与第二产业持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国有企业改革,第三产业每年吸收了大批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的大批富余劳动力,为顺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作出了贡献。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1》。
4 促进山东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第三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于增加经济总量,调整内部结构,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5]。
(1)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发展二产的同时加大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形成二、三产业比翼齐飞的协调发展格局。努力打造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市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建设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改善基础设施环境。
(2)增强市场辐射力,全面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继续发展交通、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行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加速市场体系建设,提升辐射力和外向度。在近年来城区商贸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要加强农村市场建设,触角向农村延伸。发展现代流通业,加速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
(3)在政策上积极扶持新兴服务行业。近年来,社会上对社区服务、房地产服务、旅游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旺盛,供求矛盾突出。对此,有关部门应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在资金、税收、用地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同时,要加强管理,制定统一收费标准,规范经营者行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利益。放宽市场准入,提高教育、医疗、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服务水平。科技服务业,要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业产业化,在科技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4)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拓展空间。要把城市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改革。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调节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培育农村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有序集聚的机制。
参考文献
[1]郭力.加快山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1).
[2]江小涓.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姚丽,刘小伟.山东省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03).
[4]刘兴慧.山东统计年鉴-201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山东省服务业发展问题 篇5
山东省近日制定“十二五”家庭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将重点发展家政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社区照料服务业和病患陪护服务业等四大家庭服务业。
山东省新制定的家庭服务业发展规划认为,“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将为家庭服务业带来发展契机,预计2015年山东城镇化率将达到55%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1.7%。
为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满足社会需求,山东将加快家政服务业发展。山东省提出,将依托各城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逐步建立起覆盖市内各社区的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家政服务人员的持证上岗率逐年提高,到2015年达到100%。
在养老服务业方面,山东将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重点发展日托、上门照料、送餐、陪护等项目。引导有条件的家庭聘用老年人医疗顾问,鼓励有条件的家庭采取住家护理的方式。
山东省服务业发展问题 篇6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 产业结构 价值链 产业集聚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高智力、高附加值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服务业逐步参与到经济发展的各层面中,成为当今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国内学者从三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方面只考虑将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作为科技服务的目的来研究;第二方面则只考虑将科技作为提供服务手段来研究;第三方面则从服务目的和服务手段两个维度进行界定,他们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一个区域内,通过利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涵盖了科学技术研究、应用、转移等方向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综合”[1]。本文为了更好的展现科技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采用第三种方式定义。
在科技服务业与产业升级的关系方面,以往文献只把科技服务业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条件,没有深入解释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而本文则结合广东省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科技服务业是如何融入产业升级模式中进行探讨,归纳出科技服务业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
二、科技服务业与产业升级模式研究
(一)科技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最终目的是产品从低层次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而高层次产品发展要经历技术研发、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三个环节。关键是研发中的资本(资金、知识、人力)投入问题。首先,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该过程存在较大的风险,企业难以从一般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而科技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无疑给这一环节雪中送炭。其次,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条件,而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基础,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满足那些更细致、更高层次的需求,会使得导致产业停止发展,最终惨遭淘汰[2]。而科技服务业具有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和知识技术传播的功能,能快速、准确地将国家和地区政策通过整合后传播至服务对象,促使科技信息流动,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最后,知识的载体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科技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服务业,它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智力获取收益。一般科技服务业积聚了大批的技术创新人才和新技术运用人才以及高素质产业工人来推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缩短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使得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从而加速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种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是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使得产品得到创新,促使产业向重化工和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转型,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我们抽象表达为图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本地土地和劳动廉价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进入90年代末,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原有优势受到了挑战:一是企业规模小,易受到资金、人才的限制,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不足,跟不上现代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二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使得这种产业结构存在脆弱性。外部环境(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稍微变化,这些企业就显得很被动。这两点缺陷已经制约着广东省经济进一步发展,要克服这缺陷,必须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省政府结合各地区优势和未来有可能进行重大技术创新突破的行业,选择了以电子及通信设备、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包括科技服务机构、科技服务联盟、科技服务协会等。特别是在“十二五”计划期间,省政府提出以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发展新兴科技服务业与改造传统服务业为主要目标,推出“科技服务振兴计划”,包括振兴科技服务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催生新兴科技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此外,省政府还积极促进企业与其它科研院的合作。以科研机构和技术平台为主要形态的科技服务业成为广东省发展主导产业的主要着力点,为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提供更好的支撑,加快了科技创新,为调整优化广东省产业结构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广东省霍夫曼系数从1990年达到最高点的1.93后开始下降,到了2008年霍夫曼系数仅为0.62,形成了重化工的为主的产业结构。在某些产业已经逐步向技术知识集约化的工业化递进,比如电子信息产业已经逐步在微电子技术方面得到了发展,生物医药在生物技术各方面也有所突破。
(二)价值链升级中科技服务业的作用机制
广东省的发展模式是基于FDI进行加工贸易,即承担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加工、组装、制造环节。这些环节的技术经济特征是对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和高密度化使用。这种发展虽然在吸收FDI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税收、加工费、增加了就业,同时也承担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粗放化[3]。笔者认为,打破广东省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因从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互动关系的角度着手,即提高广东省制造业的技术水准和附加值,一方面在产业内部实现产品附加值升级和生产加工程度高度化;另一方面是向价值链两边延伸——要么向上游的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专利标准、核心技术等环节延伸,要么向下游的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品牌运营等环节延伸,从而实现价值链向高端攀升。本文把提高产业内部产品附加值和改变产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统称为产业的价值链升级模式。
不管是产品附加值升级模式还是价值链条高度化的升级模式,都是以社会分工作为前提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企业出于比较优势原则,不仅在国内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的战略分工,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价值链的“外包”[4]。每个企业只专注于自身更具效率的核心环节的活动,使企业朝更加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企业需要更专业化的人才、知识、技术为其发展服务。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独立行业,凭借其服务对象广、高度专业化与技术化等功能特点,一方面把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人力、知识、技术导入产品、服务生产过程的飞轮中,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通道,能够提高产品、服务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分工成本,促进分工深化,同时也能够提高单位产品产出附加值,从而带动产品附加值升级;另一方面,科技服务业作为实体行业,通过承接制造部门高端环节的服务外包,依托其人才资源优势和专业化服务,为其他企业提供所需的核心技术、产品设计、创意服务,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爬升。
以佛山市陶瓷产业为例,其陶瓷生产历史悠久,作为广东省传统产业升级的典型,一直是地方重要的支柱产业。陶瓷生产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制造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环境和资源困扰着佛山市陶瓷产业向前发展。
为此,佛山市政府在这几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这些政策指出要发展总部经济,创造良好的产业服务体系,鼓励现有企业将总部、研发中心、信息中心等科技服务业留在佛山市,同时积极吸引国内外陶瓷相关的企业在佛山设立研发、检测中心等科技服务体系,促使产品、工艺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创新,实现低耗能、低污染、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引领价值链条高度化的升级。如今佛山陶瓷产业逐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向价值链上下游发展。首先,企业生产装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种所需的科技服务主要依靠“国际大脑”提供设备支持,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将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知识、技术资本嵌入机器设备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将大量的“中国元素”融入产品工艺中提高产品附加值,最终引领产品附加值升级。其次,科技服务业创新体系已接近完善,佛山市成立了国家级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以该中心为依托还建立了公共创新科技服务平台。这些平台促进科技企业掌握产品研究与开发、设计、创意等核心技术环节,从而增强产品差异化以此提高控制市场的能力,实现产业向上游价值链攀升。最后,产品质量监督及检测体系较为完备,拥有国家级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和监测机构中心,企业借助这些检测中心,推动陶瓷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不断强化产品的质量,从而建立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运营使产业向下游价值链延伸。
(三)科技服务业集聚促进了产业集群升级
本文的第三个维度是基于产业集群视角来分析产业升级,通过政府积极扶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升科技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形成科技服务业的有效集聚从而带动产业集群的全面升级。
波特认为企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如产品生命周期一样,包括集群形成、持续增长、成熟期、衰退期、死亡五个阶段。一个集群要长期保持竞争优势,需通过外部组织协助来加强其与全球企业的联系使其嵌入全球价值链中,从而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获得更多的价值增量,实现产业集群升级。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恰好充当“外部组织”这个角色,利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为突破口,切入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以此为契机带动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跃升,从而谋求产业集群全面升级。而科技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倾斜,政府应在三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产业发展初期,政府要针对地方特有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组建成产业基地,并建立各种技术创新、管理和培训的科技服务平台或者引进各种科技服务机构,营造适应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优化;二是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搭建科技服务平台,继续推动技术创新,促使产业集群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而引导产业升级。三是随着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进一步集聚,并建立根植于集群内部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可靠和持续的动力[5]。
广东省一直是按照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运行,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形成了制造产业集聚地带。特别是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最为明显,以深圳、惠州、东莞3个城市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空间集聚过程明显。同时,该产业集群也存在问题:一是产业集群缺乏内生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低素质劳动力、低工资等低成本竞争优势上,随着东南亚其他各国的崛起,这种低成本优势将会逐渐消失;二是虽然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已初步形成,但是产业内部之间缺乏上下游的联系,纵向分工程度不高,这种各自为战,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增加收入,但是面对西方跨国公司席卷全球市场时,广东这些电子信息产业则表现出后劲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市场策略只是暂时的,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全面升级。近十年来,省政府通过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搭建了Linux软件、数字家庭、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四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来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级化发展。首先,这些平台的建立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知名企业的集聚,他们彼此之间通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交流信息,联合攻关关键技术,从而直接催生和带动了原创性技术的突破,承接国际信息产业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铺平了道路。其次,这些平台聚集的同时吸引国内外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高级信息人才,然后以此为依托借助高校、研究院来共同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级蓝领”,而这些人才正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加速产业升级的动力。最后,这些科技服务在制定行业标准、帮助中小型企业招商引资、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改进质量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既有效降低企业创业成本,又为相关企业落户广东解决后顾之忧,促进了产业的转移和升级。
三、结论
从本文归纳的科技服务业在推动广东省产业升级的三个模式中,可以发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讨论产业升级问题时,如果脱离科技服务因素,单从产业升级的本身来谈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价值链升级或是产业集聚升级,会失去产业升级的灵魂和源泉,而必须联系科技服务业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机理来研究才能透彻的分析问题关键。以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思路来加速各地区产业发展,可以从科技服务业对资金的获得、知识的积累和人力的培养,来促进产品创新进而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也可以从科技服务业获得核心技术、产品设计、创新服务来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爬引导产业价值链升级;还可以从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形成产业集聚带动集群升级。所以广东省发展科技服务业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是构成产业升级过程的核心环节,对广东省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和.科技服务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
[2]张耀辉.产业创新:新经济下的产业升级模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
[3]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J].经济学家,2011(2)
[4]卢锋.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7(9)
[5]蔡齐祥.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及重大科技问题的若干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18)
山东省服务业发展问题 篇7
近几年, 国际生产性服务业向中国的转移明显加速, 山东省应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会, 通过积极承接国际生产者服务业向省内的转移, 促进本省生产性服务业, 以及服务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正确分析山东省在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中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对于制定正确的服务产业承接策略, 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山东省已经具备了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各项条件
1. 山东省已经具备了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 山东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2006年、2007年GDP增幅分别达到11.6%、13.7%和14.3%。继2002年GDP突破1万亿元大关后, 2007年山东GDP达到2.6万亿元。随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山东省将成为我国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2. 山东省已经具备了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良好基础设施
(1) 公路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截止2007年6月份山东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49万公里, 列全国第二, 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3281公里。山东省将按照“五纵连四横、一环绕山东”的目标, 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建设, 至2007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4000公里。
(2) 铁路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网络。中国的两大铁路干线京沪铁路和京九铁路均纵贯山东境内, 胶济铁路和兖石铁路横跨东西, 京九铁路, 使山东省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能够直通列车。位于兖石铁路最东端的港口城市日照, 被国家批准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之一。
(3) 民用航空事业快速发展, 空港密度大。已建成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四个国际机场, 开通国际、国内航线300多条。
(4) 港口密集。全省沿海港口26处, 港口密度居全国之首;对外开放港口达17个, 其中国家一类港口14个, 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年吞吐能力近2.5亿吨, 其中青岛港年吞吐能力突破亿吨。
(5) 通信设备的自动化水平高, 城市电话程控化, 移动通信网覆盖全省。截至2008年3月底, 全省固定电话2620.8万户, 居全国第三位;移动电话3806.9万户, 居全国第二位;互联网用户超过1000万户, 电信业整体实力和发展速度均居全国前列。
3. 山东省已经具备了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产业基础
2006年, 山东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978.8亿元, 占GDP的比重达到32%, 居全国第三位。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8%, 约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口总数的70%, 服务业成为山东省城乡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综合来看, 山东省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 传统服务业规模大, 发展稳定。2006年山东省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27.92亿元, 年均增长12.6%;拉动服务业增长5.9%, 是山东省服务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快, 所占比重迅速提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增速加快, 占服务业比重, 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呈上升趋势。2006年山东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140.7亿元, 年均增长12.8%, 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 占9.2%。
(3) 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保持稳步发展。2006年山东省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541.0亿元, 年均增长7.2%;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794.0亿元, 年均增长11.2%。
(4) 社会服务业增长迅速,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2001年~2004年山东省社会服务业年均增速达24%, 比同期GDP与服务业平均增速分别高12.2%和12.9%, 是整个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
(5)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一产业, 低于第二产业, 但增加量是三者中最大的。2005年, 山东省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34032元/人, 比第一产业高26529元/人, 比第二产业少19283元/人。与1996年相比,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5.2%, 比同期第一产业高9%, 比第二产业高2.6%。
4. 山东省具有承接国际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的地缘优势
中国自近代以来先进的生产力大都来自海上的传播, 因此沿海地区总是率先获得外部推动, 东部沿海地区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过程中占尽天时和地利。其中, 山东省地理位置的优势又特别明显:
(1) 紧邻日韩的优势。宏观上, 山东半岛伸入渤海、黄海间, 是中国大陆最接近日韩两国的地区, 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开放条件。微观上, 山东省地处南方发达地区长三角和北方发达地区京津辽的中间, 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重要。山东省与日韩在文化传统方面又存在同质性特征, 即三地都深受儒学的浸润, 共属东亚文化圈。最近, 为了克服服务业国际转移实施运作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等问题, 欧美等国越来越倾向于采取近岸化策略, 山东省与日韩在地理位置与文化上的接近, 将导致日韩服务业作用力最强的地方必然是山东省。
(2) 相对独立的“经济板块”。随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山东省正逐步成为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也是对服务业需求最旺盛的地区之一。但与其他地区的情况不同, 例如同为经济大省的江苏和广东, 由于江苏毗邻上海, 广东紧靠香港, 外部服务业可以分别通过上海、香港两个国际大都市来满足江苏省和广东省的市场需要。而山东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板块”, 自成体系, 没有可以就近依托的大型服务中心城市, 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 外部服务业必须通过向山东省的转移, 来满足山东市场的需求。
(3) 辐射北方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能力。随着山东经济的飞速发展, 山东省有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 成为辐射北方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核心地区。外部服务业要进入北方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当首先考虑选择山东省。
5. 山东省具有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区位理论认为, 产业分布具有市场指向和劳动力指向, 前者是对更大的市场空间的追求, 使产业布局呈现接近市场地区的趋向;后者是对质量保障前提下廉价劳动力的追求, 使产业呈现接近劳动力供给地区的趋向。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三种形式 (离岸业务、直接投资和外包) 除了同样具有追求外部市场的特征之外, 还显现出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亲近。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1) 山东省对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潜力强大。据山东省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 2005年底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5071家, 计算机软硬件产业、家电制造业、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制造业、运输机械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轻工食品和纺织产品制造业等都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到2006年末, 全省总人口达9309.0万人。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65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85元, 分别比2002年增长87.3%和68.7%。
自改革开放以来, 欧美韩日等国纷纷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往来,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13亿人口的广大市场。山东省作为沿海地区较发达的地区, 人口多, 收入多, 市场潜在容量大。根据山东省统计局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公报, 至2004年底山东省共有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达10819家。随着山东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群众购买力的空前增强, 山东将成为一个很有潜力的大市场。
(2) 山东省在人力资源上具有素质高、成本低的优势。在2005年全国31个省市区人才竞争力排名中, 山东省位居第六位。其中:在人才规模方面, 具有较强优势, 位居第四位;在人才素质方面, 专业技术人员数占就业人员数居第十位;在人才科研投入方面, 居第五位, 科技经费支出额、R&D经费占GDP的比率、科技经费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都位居前列;在人才教育投入方面, 居第四位, 高等学校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处于前列。
山东省科技人才优势十分明显, 科技资源十分丰富, 人才素质高, 但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 承接以人力资本为纽带的国际服务业转移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6.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 各级政府将承接国际服务产业的转移列入重要日程
随着山东经济的飞速发展, 服务业将成为山东省“十一五”投资重点。山东省各级政府已经将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列入重要位置, 并分别制定了各自的引资目标与引资计划。例如山东省于2005年5月27日在香港举办为期一周的“山东-香港服务业合作研讨暨洽谈会”, 这次推介活动是山东省首次以服务业为主题在香港举办活动, 推出合作项目600多个, 总投资额约为200亿美元, 涉及商贸、物流、旅游、基础设施等领域。
二、山东省要成功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必须克服的障碍
1. 山东省服务市场的质量总体低于发达国家, 并且低于国内经济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
服务质量是服务企业的生命线。跨国公司的服务业国际转移, 虽然目的是以低成本满足其需求, 但前提是服务的质量不容下跌。因此, 承接方服务市场的总体质量就成为跨国公司衡量承接方能力的重要标准。服务企业重价不重质的观念, 将成为山东省服务企业提高客户满意度的主要障碍。
2. 山东省服务企业投资严重不足, 信息化程度低
数据库和供应链等软件信息技术平台, 是服务企业提供相对完善服务的必要条件, 是服务企业规范和组织信息流程的框架结构, 是服务业实现规模经营的基本手段, 也是服务业专业人员发挥其特长的前提。但山东省服务企业普遍投资不足, 例如省内的物流业还基本处于加强机械装备的阶段, 很少应用信息技术。从计算机和通用输出设备的人机比例看, 企业信息化程度较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即使与国内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相比也处于全面落后的状态。服务业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对服务业投资强度认识不足, 认为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而非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而研究表明, 和制造业部门相比, 发达国家的服务业部门在资金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等方面与制造业相比, 只高不低。
参考文献
[1]曲凤杰:世界服务产业转移趋势及中国承接服务产业转移的条件[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82)
[2]党怀清:天津滨海新区必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原因分析[J].武汉金融, 2007, (2)
[3]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经济展望.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7, (5)
[4]周一星杨焕彩: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分析 篇8
纵观“十一五”以来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程, 主要呈现了以下四个特征:
(一) 规模持续增长, 发展速度加快
2010年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总产值8770.3亿元, 是2006年的2.16倍, 年均增长21.29%, 比同期服务业增加值和GDP的平均增速分别高出2.43和5.88个百分点。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占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1.15%, 比2006年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 占GDP比重达到22.39%, 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和地位不断提高。
(二) 内部结构有所改善, 传统产业仍占优势
“十一五”期间, 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其中传统服务业 (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呈现出较好的产业集聚态势, 占比基本稳定在70%左右, 较“十五”期末平均下降了1.1个百分点。其他四个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行业, 各自占比保持相对稳定, 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三个行业增速较快, 发展势头良好。
单位:%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 (2011年) 》
(三) 吸纳就业能力增强, 税收贡献度突出
“十一五”期间, 山东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由807.6万人增加至1045.5万人, 年均增长6.67%。2010年山东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服务业从业人数比重首次超过一半, 达到51.2%, 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16.3%, 较2006年分别上升5.4和2.7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增加地方税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山东生产性服务业五部类 (扣除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9.7%, 实现地税收入365.52亿元, 占全部地税收入的27.9%。
(四) 载体培育初见成效,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 山东重点抓好服务业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四大载体”培育, 并取得显著成效。服务业载体建设过程中, 形成了青岛市市北区、泰安市泰山区、滕州市等一批综合实力强劲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城区;培植了齐鲁软件园、青岛香港中路综合服务业集聚区、金兰物流中心等一批集聚功能较好的生产性服务园区;建设了一批带动作用较大的生产性服务项目, 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同时, 山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积极改革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贯彻落实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为服务业的繁荣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与先进省份的比较分析
广东、江苏、浙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进省份,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其服务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并位于全国前列。与这些省份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山东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
(一) 总量与人均的比较
2010年广东、江苏、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2551.4亿元、10160.5亿元、7329.89亿元。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8770.3亿元, 略高于浙江省, 分别低于广东、江苏省3781.1亿元、1390.2亿元。从人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看, 2010年, 山东为9203.80元, 而广东、江苏、浙江均已突破万元大关, 差距明显。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看, 2010年山东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6.62%, 列四省最低, 分别比广东、江苏、浙江三省低8.39、4.73和6.90个百分点。山东服务业总量的偏低, 进一步拉低了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 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协调。
单位:%
数据来源:2011年四省统计年鉴
(二) 内部结构比较
内部结构是指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构成及相互比例关系。一般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视为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将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视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看, 2010年山东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高达71.01%, 分别比广东、江苏、浙江高出19.44、9.84、20.22个百分点。2010年山东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为22.47%, 分别比广东、江苏、浙江高出7.93、5.07、7.78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山东占比也列四省最高, 2010年达到48.54%。由此可见, 传统行业仍是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看, 2010年金融业在其他三省中占比一般在20%左右, 浙江高达31.74%, 而山东仅为15.52%。“十一五”期间, 山东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仅提高1.29个百分点, 而同期全国平均提高4.98个百分点, 广东、江苏和浙江则分别提高6.85、6.29和7.40个百分点。总体来看, 山东生产性服务业传统行业所占比例过高,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三) 产业集聚度比较
产业集聚度是指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进程中会呈现空间集中与集聚的趋势, 且集中的地点大都是大城市的某一区域。目前, 广东、江苏、浙江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 并与当地制造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如江苏形成了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在内的重要产业聚集区———宁沪信息产业带, 以宁沪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动脉, 以沿线7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5个软件园为载体, 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信息产业产值, 成为国内领先的重要信息产业基地。而与之相比, 山东服务业重点园区虽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但发展质量与特色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由于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不成熟, 与制造业协作程度不深, 即集聚效应层次较低, 另一方面山东服务业园区仅在有限范围内实现与制造业的联动, 即集聚效应辐射范围小。此外, 广东、江苏、浙江均建立了多个层次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且这些服务业集聚区各自具有不同的定位, 功能各异。而目前山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方向雷同较多, 集聚区之间缺少错位发展和异质性, 这极会引起区域间的恶性竞争, 不利于集聚区形成长远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单位:%
数据来源:2011年四省统计年鉴
(四) 经济外向度比较
2010年山东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74.5亿美元, 其中出口80.6亿美元, 进口93.9亿美元, 半数业务集中于运输服务业。同年, 浙江服务贸易总额超过200亿美元, 出口121.7亿美元, 其中旅游、建筑、运输和信息等服务产业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在利用外资方面, 2010年山东生产性服务领域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89个, 大大低于浙江 (706个) 、江苏 (1303个) 和广东 (2953个)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2.67亿美元, 仅为江苏的1/3、广东的1/4左右。2010年山东服务外包执行额仅为6.4亿美元, 而同年浙江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达到18亿美元。由此可见, 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外向度不高, 贸易层次低。
(五) 固定资产投资的比较
“十一五”期间, 山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8.14万亿元, 为四省中最高,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55万亿, 略高于浙江省, 但分别比广东、江苏少700.43亿元、414.88亿元。“十一五”期间, 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8507.43亿元, 低于广东省, 而高于江苏、浙江两省, 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0.45%, 略高于江苏省, 而低于广东5.7、浙江3.91个百分点。从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投资状况看, 山东在批发和零售业上投资优势明显, “十一五”期间共投资34.84亿元, 是广东省的3.6倍。而在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服务业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上, 广东省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于其他三省, 特别是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投资上, 广东省是山东省投资额的4倍。由此看出, 山东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偏低, 投资结构也存在偏差,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对比分析, 当前, 加快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落实已出台的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力度, 广泛调研、博采先进省市经验, 增强政策的突破性和含金量, 尽快形成一整套向生产性服务业倾斜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适时增设或扩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 充分发挥服务业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进一步明确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扶持的重点, 主要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共性技术平台及基础设施建设, 奖励自主创新成果, 奖励品牌塑造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二是梳理现有税收政策, 消除重复征税, 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支持力度。在落实现有扶持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软件产业、金融业及新办服务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对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实行税收优惠, 赋予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同等待遇。在推行消费型增值税和“营改增”试点改革的背景下, 进一步评估增值税转型和“营改增”改革对生产性服务业, 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企业税负的影响, 避免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税负的增加。三是加快二、三产业分离政策的实施, 促使企业内部服务资源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轨道。把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 纳入财政资金支持重点, 对新剥离出的物流、研发设计、技术咨询等服务业项目, 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对剥离组建的服务业企业跟踪服务, 提供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四省2007-2011年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二) 搞好规划引导, 突出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 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 其发展依托于地区间的产业融合。结合山东实际, 在突出对全行业规划引导的基础上, 要促进产业间的融合互动发展。一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从政策上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 大力推进金融、物流、中介、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努力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二是提升传统与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批发零售、交通运输是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主体, 要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经营方式, 着力解决“不高、不新、不强”的问题, 实现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三是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互动。把扩大生产性服务业与扩大消费需求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旅游、商贸、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产业, 促进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
(三) 立足潜力优势, 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发展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 在工业拉动、立体交通、大中小城市协调配套、资源基础等方面, 具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必须立足于发挥优势, 突出抓好重点行业。一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以建设济南、青岛两个区域性金融中心为抓手, 着力搞好金融生态环境优化, 吸引各类新增金融机构集聚, 培育壮大地方金融和相关服务机构, 加强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带动金融保险业实现新突破。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山东港口、陆路交通优势, 积极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 扩大陆港建设, 发展口岸贸易和运输服务, 着力构建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综合性物流配送区和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物流网络体系, 打造立足山东、服务全国的物流集散中心。三是以信息、科技、法律服务为重点, 实现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新突破。突出抓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骨干中介机构建设, 推进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形成立足本地、辐射全国的商务服务体系。
(四) 加快改革创新, 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实践表明, 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积极引入竞争, 是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针对山东市场化程度偏低的问题, 应进一步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一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市场取向改革, 按照“非禁即入”原则, 进一步放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 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二是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高新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强技术、管理和服务。三是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 大力提升山东服务外包层次水平。支持建设服务外包基地, 突出济南、青岛两市的“核心”作用, 推动烟台、威海、潍坊、淄博等市“多点”发展, 依托中心城区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 打造高水平的现代服务外包园区。同时,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吸引境内外大型跨国服务外包企业在山东省投资设立分公司或接包中心, 加大对具有地区总部或区域分部功能的服务外包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 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体。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技术进步与国际竞争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2]杜在娟, 高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视角:生产性服务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 2012 (2) .
[3]高传胜, 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业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J〕, 上海经济研究, 2005 (8) .
[4]格鲁伯, 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3.
[5]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 2006 (6) .
[6]蒋昭乙.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变迁及启示——基于江苏2000年、2002年和2005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 (2) .
[7]何德旭.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6: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8]郭怀英.韩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结构升级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08 (2) .
[9]韩德超, 张建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科学, 2008 (6) .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市场化发展分析 篇9
对于某个产业的市场化的进程进行测量, 一般认为:市场化在0~15%为非市场经济, 在10%~30%为弱市场经济, 在30%~50%为转轨中期市场经济, 在50%~65%为转轨后期市场经济, 在65%~80%为相对成熟市场经济, 在80%以上则为发达市场经济或成熟市场经济。根据项目组的前期研究和测算,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大约为54.34%, 属于转轨后期市场经济。
采用定性分析方法, 选择对科技服务市场化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对于私营及外商投资科技服务企业将重点分析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分析科技服务企业的市场化治理机制, 包括经营者市场选择率、激励与业绩的吻合度、决策自主程度和财会制度的健全程度对科技服务业市场化的影响;二是分析其市场化的生产经营情况, 包括筹资行为的市场化、产品销售与定价行为的市场化等。对于非私营的科技服务机构, 一方面研究其资源配置主体从“政府行政控制”到“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 另一方面研究部分非私营科技服务机构改制为私营机构的过程, 重点分析四项因素, 即:资产管理体制的市场适应性改革情况;产权的多元化情况;经营行为的市场化情况;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情况。
2 私营及外商投资科技服务企业
1992年以来, 我国政府发挥积极的行政作用, 出台市场准入的相关法律政策, 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 降低行政壁垒, 为其创造了更加开放、便利、健康的发展环境。目前, 黄金生产、武器制造等必须垄断的行业非国有经济不能进入或需要前置审批手续, 除此之外, 国家法律法规对非国有经济没有设定特殊的限制性要求。2000年开始, 政府大力放宽对行业外商持股比例的限制, 积极推进中介服务等行业的开放程度。2011年底, 广东省科技服务机构中有内资企业25 593家, 外商投资企业573家。2009年广东省科技厅对2 268家科技服务业机构进行了典型调查, 其中, 企业法人性质的科技服务机构有751家。根据广东省2012年统计年鉴, 全省26966家科技服务机构中各类企业法人3 698家, 其中国有企业3 096家。可以看出, 在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构成中, 私营和外商投资科技服务企业所占比例很小, 大部分科技服务机构属于非私人法人。虽然外商投资和港澳台直接投资的科技服务企业数量很少, 但在促进产业发展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度为53 381万美元, 而且在促进产业竞争、引进新的科技服务技术和服务观念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见表1—表3所示。
家
注: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 (2007—2012)
家
注: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 (2012)
注: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 (2007—2012)
2.1 市场化企业经营机制
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 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当这一概念应用于工商企业时, 就成为一种广为运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企业经营机制。我国科技服务机构在改革开放前完全是政府部门, 在改革开放后, 部分科技服务部门经历了转制过程, 变化为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 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化科技服务企业经营机制, 是指科技服务机构的经营机制由适应计划经济的要求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科技服务机构以国家计划为核心, 以完成生产和服务任务为目标, 通过收支两条线和全方位的计划管理体系实现国家所有和国家经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科技服务企业要以市场为核心, 以创造利润为经营目标, 作为独立法人进入市场竞争体系。广东省私营性质的科技服务机构主要是适应市场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科技服务机构, 在创始阶段就是市场化运作的, 多数以股份公司形式存在;国有性质的科技服务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要执行政府的意图, 而在经营方式上是市场化运行的, 以盈利为企业经营目标;外商投资科技服务机构主要是我国港澳台。以及欧美科技服务企业在广东的直接投资, 采取的是发达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 市场化程度非常高。
私营科技服务机构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外商投资企业多是发达市场经济的象征, 其行为特点富有典型的市场特征:
(1) 经营者选择的市场方式。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完全通过市场形式选择经营者, 在经营者任命问题上主要方式有:董事会任命、职代会选举、由企业主直接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招聘。
(2) 决策自主程度。在决策模式问题上, 主要有三种决策模式:集体决策模式、集权决策模式和分权决策模式。多数企业采取的是集体决策模式。无论哪种决策模式, 都是充分考虑到企业规模、市场需求和灵活性而作出的最佳选择。根据典型调查, 95%以上的私营科技服务企业认为自己的决策模式兼顾效率和效果。
(3) 绩效激励机制的效果。被调研的典型科技服务企业中, 80%的企业认为管理者的收入与其经营绩效基本吻合。对于职工的激励方式, 超过60%的科技服务企业采用基于绩效评估基础上的薪酬激励方案。
(4) 不断完善的财会制度。市场经济中企业规范运作离不开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1992年11月, 我国《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发布实施。1999年, 在吸收和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和原则精神的基础上, 我国出台了新《会计法》。被调研的私营科技服务机构都认为自己已经全面实施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
2.2 市场化的生产经营
生产经营 (Production Management) 是围绕企业产品的投入、产出、销售、分配、保持简单再生产及实现扩大再生产所开展的各种有组织活动的总称。市场化科技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供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是某个特定的市场供求关系, 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与预测, 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其产品和服务。以广东省专利代理科技服务机构为例, 2012年12月, 广东省首批通过年检的专利代理机构共有108家, 占全国总量约13.72%, 单位性质均是私营企业。从区域分布上看, 专利代理机构主要集中在深圳和广州, 共有80家, 占全省总量的74.07%;截止2010年10月, 超过5个专利代理人的代理机构共有26家, 而广州和深圳就占了24家。可以看出, 专利代理机构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这是专利代理科技服务企业对市场需求反应的结果。需求决定发展, 经济越发达, 对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水平等综合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因此, 发达地区的专利代理行业比较强大;相反, 粤西、粤东、粤北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知识产权的综合能力就比较低, 专利代理机构在这些地区分布数量少、企业规模小。从业务结构上看, 全省专利代理机构的主营业务集中在低层次的代理服务, 如专利申请、商标申请等, 很少涉及知识产权纠纷诉讼之类的高端业务;在专利申请业务中, 主要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申请的内容, 发明专利代理率很低。这主要体现了服务对象, 有专利代理需求的企业经济发展水平低, 代理需求层次较低。广东省专利代理机构的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行业, 如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工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等, 行业发展呈现出服务功能综合化、培训体系系统化、业务发展国际化、知识产权信息化、市场需求旺盛的特点。
除了专利代理科技服务机构全部是私营企业性质外, 大部分企业孵化器是股份制企业, 而新兴科技服务企业基本都是私营性质。通过对私营性质的科技服务机构的调查, 发现其市场化经营状况存在两个显著特征:
(1) 市场化筹资方式。私营科技服务机构大多通过市场化筹资方式筹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 如固定资产的投资大多靠自筹资金, 其次是以贷款形式获得, 再次少数在资本市场上融资。
(2) 市场化的销售和定价。私营科技服务企业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动态判断提供科技服务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以及销售的价格。
3 非私营的科技服务机构
在典型调查中, 非私营科技服务机构所占比例很大, 具体的经营模式有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生产力促进机构、行业协会、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科技类民办非企业。这些模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市场化发展, 如科研院所改制、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企业化经营、工程技术中心转型等。在典型调查中, 有63家政府机构和788家事业法人。见表4—表5所示。
非私营科技服务机构的市场化主要表现在其资源配置主体从“政府行政控制”到“市场决定”的转变和部分非私营科技服务机构改制为私营机构的过程中, 具体有四个方面:一是多元化的产权;二是适应市场的动态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三是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四是市场化退出机制。市场化可以促使非私营企业成为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注:本数据集为2009年纳入广东省科技厅统计调查范围的科技服务机构的情况
注:本数据集为2009年纳入广东省科技厅统计调查范围的科技服务机构的情况
3.1 多元化的产权
多元化的产权主要靠公司制改组实现。国有科技服务企业通过将企业改组为股权多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进而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 包括非国有资本进入国有科技服务企业这种形式在内的公司制改组实现了科技服务企业多元化的产权发展。对比非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的股权多元化尤为明显, 控股股东转变为非国有主体或者非国有股完全取代国有股, 这种国有上市科技服务公司的不断出现促进了产权多元化深化发展。
作为科技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业性质的研发机构已经开展产权制度改革, 将成为自主经营、自力更生、自我约束发展的企业法人实体。已经转制的科研机构吸收职工个人和社会资本出资持股, 转制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科技型企业。如, 经过多年的改革, 2010年珠海市纳入国有科研机构统计范围的仅有农科中心、园艺研究所、新技术研究所和市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科研机构, 目前珠海市园艺研究所及珠海市新技术研究所已纳入国有科研机构转制过程中。
3.2 适应市场的动态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政企分离, 政府从国有科技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中退出, 不再拥有社会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 这促使非私营科技服务机构成为了独立的市场主体。广东省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也是最早的改革开放省份, 其中深圳一直是改革开放的拓荒者, 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深圳构建了一个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营运机构 (即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控股公司) 、国有企业在内的三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所有者模糊和所有者对经营者约束与激励不足的问题。科技服务业机构大多是事业单位性质的组织, 深圳的这种资产管理体制促进了非私营科技服务机构市场化的发展。
3.3 市场化经营方式
国有科技服务企业和事业单位性质的科技服务组织还有相当一部分未改制, 主要是公益性非常强的科技服务机构和仍需进一步改革的机构, 而已改制的科技服务机构中还有一部分是国家独资, 但其定价、产品数量、竞争性要素等经营方式的判断已表现出高度的市场化, 在企业财务制度、管理者聘用、职工的激励机制等方面都表现出市场化特征。
3.4 市场化退出机制
非私营科技服务机构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非私营科技服务机构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和市场供求关系进行及时、动态的判断, 从而退出市场。深化非私营科技服务机构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包括亏损的国有科技服务企业的出售、重组和破产, 通过国有股减持, 鼓励非国有企业、个人和境外投资者参与改组、改制, 并被允许控股, 可以使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非私营科技服务机构退出;通过股份合作制、拍卖转让等方式, 可以使国有小型科技服务企业逐步转变为非国有企业。
综上所述, 科技服务业市场化发展的定性研究同前期研究中的定量分析相比略显落后, 达不到“转轨后期市场经济”的水平, 主要原因是调研的典型科技服务机构多属非私营性质。此外, 目前的统计指标设计不能反映新兴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而新兴科技服务业主要是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起来的。
参考文献
[1]高明华.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研究[J].管理世界, 2003 (8) :81-91
[2]周军.论市场化理论研究及其在发展经济学中的意义[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2 (1) :11-14
[3]吴瑾菁.当前我国市场化进程中“价值难题”的道德反思[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 :140-144
[4]陈爱辉.对种子产业市场化进程与管理机制创新的探讨[J].种子世界, 2010 (4) :6-9
[5]王科.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逻辑分析:以政府失灵为视角[J].西部财会, 2011 (3) :14-17
[6]杜丽, 孔凡斌.国际市场化进程评价研究与林业借鉴[J].林业经济, 2010 (9) :77-83
[7]CUBAGE, W FREDERICK, W RICHARD.Forestry source:Free markets and public policy[J].Forum for Applied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y, 1988, 3 (1) :39-46
[8]GARTNER JAMES, ROBERT LAWSON.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2000 annual report[R].Vancouver BC:Fraser Institute, 2000:43-56
[9]T JOHNSON BRYAN, R H KIM, MELANIE KIRK PATRICK.1998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R].Heritage Foundation and Dow Jones&Company, Inc, 1998:92-112
[10]马骥, 孙俐婧.黑龙江省分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测度与分析[J].统计与咨询, 2009 (4) :68-69
[11]外经贸部公平贸易局, 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J].战略与管理, 2002 (6) :7-24
山东省服务业发展问题 篇10
一、山东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及产业发展现状
课题组选择山东省济南、青岛、烟台三个地区, 分别就社会养老机构的现状、入住养老机构人员的感受、中年人的养老观念以及当地养老服务的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 对全省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等有了大致的了解。
1. 社会养老机构
⑴养老机构经营时间不长, 民营居多, 规模偏小。调查中有80%的养老机构是本世纪成立的, 民营机构是主流, 占67.8%, 近年来兴起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占10%, 国营养老机构仅占12.2%。养老机构规模普遍较小, 主要表现在床位少、建筑面积小, 再就是职工人数普遍较少, 65.6%的机构只有10~30名职工, 职工人数超过70人的机构只占7.9%。
⑵养老机构数量在增加, 经营有恶化迹象。调查发现, 半数以上的养老机构一年只能接纳50~150人;全年能接纳300人以上的养老机构只有16.7%。2014年养老机构数量有所增加, 但有一些小型养老机构因经营恶化而导致规模压缩。
⑶入住老人以高龄、就近、低费等为主要特征。调查中入住老人的平均年龄基本都超过了70岁, 他们一般选择就近入院, 且不怎么更换养老机构, 三地呈现“养老本地化”特征。从收费标准看, 月标准1500~2500元的机构占比44.7%, 相对比较低, 说明当地养老的低端化、本土化、传统性特征比较明显。
⑷养老机构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政府的诉求。在被调查的90家机构中, 84.4%的机构认为“招工难”是目前经营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其次是“收费标准低但入住老人要求高”。从机构自身发展看, 需要得到政府支持的是提高经营补贴标准、给予招工补贴、立法界定养老机构应承担的责任、提供优惠利率经营贷款等。从当地的养老政策看, 政府的产业保护、行业规范、劳动力市场引导等方面的工作已相对落后, 既落后于养老机构发展的需要, 也落后于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2. 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感受
⑴多数老人对入住的养老机构表示满意。从调研数据看, 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中有43.7%觉得“很开心, 没有后顾之忧”, 总体满意的占绝大部分。
⑵入住老人关注的问题。对现住养老机构最不满意的四个方面是:缺少医疗、保健服务;居住条件与环境不好;饭菜不好;员工素质与服务较差。这是养老产业健康发展、养老机构扭转经营状况所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
⑶入住老人的费用来源。入住老人中75.3%由子女提供养老费用, 只有8%的老人有固定收入 (包括房屋出租、证券资产、企业投资) , 呈现出“未富先老”的显著特征。因此, 养老产业发展早期要重点建设中、抵挡养老机构, 满足市场“低收费”的承受能力。
3. 中年人的养老观念
该部分调查对象为35~-60岁人群, 这部分人的养老观念影响着现在与未来20-30年的社会养老市场需求。
⑴调查数据统计, 21.7%的人表示完全不了解当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政策等。对待养老产业的态度方面, 大多数中年人持肯定态度, 并且也有60%的人表示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这是养老产业能够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认知前提。
⑵在对待父母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上, 中年人优先考虑“与子女同住”, 然后是“进养老机构”。多数人认同“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认为“父母住在同一地, 可以互相照顾”, 也有不少人担心送父母去养老机构被人说闲话以及担心养老机构照顾不周等。
⑶对于自己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方面, 中年人会首选“与子女同住”, 但选择“社会养老”也占相当大的比例。这是因为现在30岁以上的人不少是独生子女的父母, 未来与子女同城居住的比率将会降低, 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年人选择社会养老。
二、山东省养老产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三地的调研来看, 山东省养老服务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行业标准
养老产业在全国和山东省都属于新兴产业, 尚未建立养老产业方面的标准如收费标准、养老用房建筑标准、养老机构补贴标准等。对养老服务的项目、质量、评估等, 也没有行业规范。标准的缺失会使监管流于形式, 导致养老机构良莠不齐, 增加人们的顾虑, 结果是损害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从济南、青岛、烟台三地对养老机构的调研也可以看出, 许多养老机构特别是民营机构, 都在呼吁政府出台相关的服务标准及收费标准等。
2. 缺少政府的有效扶持政策
调研发现, 养老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面临三大难题:投资回收期长、融资难、招工难。这些问题的解决, 需要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政策, 而不是简单地按床铺数进行补贴。法国的养老服务职业化和标准化政策以及美国的以房养老、补充养老 (主要是税收优惠或递延政策) , 很值得我们借鉴。
3. 专业人才匮乏
对于养老产业发展而言, 除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一定资金投入外, 人才、知识及相关研究等因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些养老机构经营者的管理技能不高, 很多项目明显缺乏专业技术指导, 提不出好的发展方案;大部分服务人员和护理员都是中年妇女或下岗人员, 学历低、技能差, 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另外, 市场上还缺乏对养老产业深入研究的咨询机构等。
4. 养老观念相对落后
调研发现, 山东人乡土和家庭观念强, 离家创业的比例不高, 愿意自己伺候父母养老的居多。大部分老人晚年更喜欢和子女住在一起, 生活由子女来照顾, 或者把保姆、护理人员请到家里来。正如我们调查所揭示的, “观念落后”也是影响全省养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山东省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当前, 山东省乃至全国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 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 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很多商机有待开发。这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投入, 推动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1. 转变观念
要加大宣传力度, 加快传统养老观念向新的养老观念转变。充分发挥主流媒体, 针对不同类型老年群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引导人们改变传统“居家养老”的观念, 更多的“走出去”, 不仅要接受公办养老机构, 也要接受民办养老机构服务, 从而缓解社会负担、家庭压力, 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2. 加强政策的扶持和引导
制定引导、鼓励养老行业发展的优惠措施, 包括养老建设用地、低利率的银行贷款、倾向性经营补贴、长期税收优惠、用工补贴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 既要起到把养老产业扶上马的作用, 又要注重引导养老机构面向市场, 自谋发展, 严格防止套取养老补贴或骗取养老政策利益。。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产业, 加快养老产业的市场化。
3. 加大资金投入
阻碍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缺乏资金支持。除了政府要加大投入之外, 还要鼓励多方资金投入, 实现资金多元化。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同时也是推动养老服务产业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2014年山东省省级筹集各类老龄事业发展资金90多亿元, 用于落实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等, 体现了加快养老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
4. 加大养老产业人才培养
加强养老护理职业道德建设, 鼓励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 开创养老服务培训场所, 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的专业人员, 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同时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待遇, 为养老产业长远发展吸引和积累人才。
5. 加强地区间养老产业发展的交流与合作
首先是国内地区间的交流和学习, 积极学习上海、杭州等地的先进养老经验;其次是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经验, 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较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 这些国家在养老和社会福利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值得学习和借鉴。
摘要:当前, 中国已经步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 山东省作为全国第二人口大省, 面临的老龄化形势尤为严峻。本文选择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三个地区, 对全省的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实地调研, 分析全省养老服务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
关键词:山东省,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化,现状
参考文献
山东省服务业发展问题 篇11
关键词:山东;物流;第三方物流
近几年来,山东省积极推进现代物流管理,大力培育发展物流产业,现代物流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企业物流管理取得新的成效,第三方物流发展势头良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省现代物流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先后推出了海尔集团等现代物流管理先进典型。目前全省已有392家企业结合各自实际,在不同层次、不同环节采用了现代物流管理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一、 山东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山东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物流市场具有较大潜力。每年的货运量达11亿吨,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250亿元,巨大的市场引发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山东省有物流企业3000余家,建成和在建的大型物流园区(中心)有67个,丹麦马士基、韩国韩进、新加坡胜狮等境外物流企业已经落户山东省。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和专业市场开始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并加快转型提升,工商企业开始注重通过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来提高竞争能力,无水港、配货中心等一批现代物流设施正在加快建设。山东省下一步将通过市场淘汰和政策引导,整合资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全省建设500-600家大型物流企业。
我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企业物流管理逐步深化。目前,全省136户重点企业集团大部分都实施了物流管理,年流动资产平均周转4次以上,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倍。更多的企业在从试点到具体实践中,认识到了现代物流的应用价值。
2.商贸物流配送发展较快。我省物流系统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在连锁经营的基础上,加快了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完善了商品配送网络。商贸企业以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核心,以整合商业物流为重点,努力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
3.第三方物流开始起步。省内的大型商贸集团,如三联集团、潍坊百货等,通过资产重组与流程再造,逐步向现代物流业态过渡。一些大型运输集团依托遍布全国的运输网,向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
4.企业物流信息化取得新进展。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是发展现代物流的主要内容。
5.大中型物流企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山东省大中型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注重发挥自身资源、服务、信誉等固有优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营规模进一步提高。
6.交通、邮政企业逐渐摆脱传统业务模式,整合物流服务功能,积极发展现代物流。
二、山东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山东省物流业发展较快,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山东省现代物流业仍面临诸多问题。
1.从行业发展看,从近几年变化情况看,山东省物流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与1995年相比,2004年还下降1.5个百分点,这种趋势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趋势极不协调。
2.从经营规模看,全省规模以下物流企业和个体户销售额6349.3亿元,占销售总额的近六成。全国连锁企业前10强中,上海占4家,江苏2家,而山东省只有一家。
3.从业态结构看,山东省连锁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仅为5.4%,而这一比例在美国达到60%,日本为40%,我国台湾地区则达到61%。
4.物流企业增值服务薄弱。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收益的85%来自基础性服务,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增值率较高的物流信息服务与支持物流的财务服务,其收益只占15%。
5.物流企业管理不规范、企业间无序竞争问题严重。物流企业急速膨胀首先凸现出政策滞后、多头管理和无序竞争的问题,而不公平竞争留给社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空间也非常有限。
三、加快发展山东省现代物流企业的措施
我省现代物流企业要想在物流市场竞争中取胜,应根据实际的经济环境变化考虑自己的物流战略:
1、整合资源,建立物流战略联盟。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彼此相互依赖、有效而积极的信息沟通、共同的企业经营目标和凝聚力、技术上的互补能力、双方高层管理人员在管理方面的共同努力等,是物流企业战略联盟成功的关键因素。
2、成为专业物流商。锁定某一专门行业或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整合的个性定制服务,其竞争优势是人才、信息化的服务能力。
3、成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整合和管理自身的以及其它服务提供商补充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降低客户运用成本,提高效率,成为真正的供应链解决商。
4、现代物流企业应建立绿色物流理念。绿色物流管理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之一,其作为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压缩物流成本,还可以带来新的商机。我省现代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时,可采取以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首先,企业应该强化物流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发展框架;其次,物流企业必须将其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有机联系起来。企业应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对各种运输工具还应采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环境的原料作动力;或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快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最后,由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建立广泛的废弃物循环物流。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魏际刚.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特点、经验及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06(10):15-16.
[2]吴彩霞.试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本土化战略[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3):26-27.
山东省服务业发展问题 篇12
1.1 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及分类
目前科技服务业概念方面,还没有比较权威和公认的结论,产业界和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结合国内外关于科技服务业概念界定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考虑到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可以把广东省科技服务业的概念界定为:科技服务业是在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服务性机构和服务性活动的总和[1]。研究开发链是指研究开发活动中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配套的活动过程。科技产业链是指技术成果的转移、应用、扩散以及形成现实生产力等的一系列活动,它是一个把科技”潜价值”转化为经济显实力、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广东省的科技服务业分类,不局限于传统统计分类的部分,而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做了扩展,在国民经济部门划分的基础上,涵盖了以按市场取向发展的科技服务业和大力发展的新兴科技服务业。结合以上各种不同角度分类标准,可以将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分为五类。一是研究与试验发展,包括自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二是专业技术服务业,包括气象服务、地震服务、海洋服务、测绘服务、技术检测、环境监测、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及其他专业技术服务。三是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包括技术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及其他科技服务。四是地质勘查业,包括矿产地质勘查、基础地质勘查和地质勘查技术服务。五是新兴科技服务业,包括专业技术数据库服务、数字内容加工服务、创意设计服务、生命健康技术服务、纳米技术应用服务业、农业专业技术服务、制造业外包专业技术服务、服务业外包专业技术服务。
1.2 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的概念界定
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属于激励政策范畴中的一种,是专门针对科技服务业这一特殊领域,为了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科技服务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激励政策措施。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机构。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的客体主要是在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服务性机构和服务性活动。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激励政策的执行与实施,来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力度整合和优化服务资源,促进科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2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现状
(1)从政策定位看,省级规划立足长远,政策目标层次较高。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等文件从珠三角和广东省这两个层次上都把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定位于创新建省,科技强省的高度。这一定位的提出,清晰地界定了科技在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规划中的核心定位,也明了的指出了广东省和珠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源动力所在。这和党中央国务院走科技强国和创新之路的战略理念保持统一,不谋而合。
(2)从层级体系看,省-市双级体系初具雏形,点面布局统筹兼顾。
从全省激励性政策文件性质来看,既有统筹规划性文件,又有专项配套措施细化文件,形成了由上到下,层次清晰的省-市双级的政策体系。政策覆盖领域也较为规范,涉及了几乎大多数有关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领域。随着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政策体系逐渐完善,省级政策既考虑到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又兼顾各专项激励政策的整合对接;既发挥科技部门的带头示范作用,又兼顾财政税收、公检法部门的配合作用;既加大硬件设施的支持力度,又注重软环境的培育。
(3)从涉及领域看,注重科技创新及载体建设,加快产学研一体化。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设立省科学技术奖和突出贡献奖,对为全省科技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组织和个人进行奖励。《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大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的投入,大力支持产学研联合体承担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联合招标和攻关。广东成立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和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由省财政拨款加大对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投入。
(4)从对策措施看,激励措施和途径多种多样,涉及领域较为宽广。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和《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文件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人才队伍、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统筹规划、创新环境的培养和塑造等10个方面对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政策内涵丰富,涉及领域较广。
(5)从政策效果看,近年政策绩效较高,稳中有升。
课题组通过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广东省科技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效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处于较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及应用政策绩效显著;科技研发能力是广东省科技服务业综合效率变化的主要贡献者。科技经费支出额的增加对广东地区GDP和人均GDP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专利政策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技术市场推广与应用政策对广东经济增长具有突出的贡献。
2.2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
(1)地方执行措施不够细化,可操作性差。
从扶持措施、扶持领域及行业和扶持条款三个层次来看,当前广东省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仅停留在前两个环节,对于具体细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扶持条款尚未出台,致使激励效果大为打折,指导性较强,可行性不够高。
(2)各地市政策差异较大,发育参差不齐。
从地市这一层级来看,广东省内各地市激励政策体系发育明显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地区政策体系较为完整,粤东、粤西、粤北政策体系发育迟缓,形成了明显的断层。对重点领域的科技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3)政策扶持力度偏弱,有待不断增强。
从广东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措施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问题:科技投入比重低,政策力度不够大;税收激励偏弱,差异化弹性机制较为缺乏;创新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急需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政府采购比较缺位,科技转化层次低;高端产业科技人才稀缺,创新流动机制尚未建立;科技创新载体比较分散,未形成强有势的产业集群等。
(4)政策激励成效不理想,政策效率偏低。
根据《广东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监测情况》显示,广东省科技进步环境有所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化稳中有降,专业技术服务效率及科技推广与应用效率没有明显改善,科技研发能力是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效率需要进一步改善。
2.3 原因分析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所表现出的诸多问题,有各个方面的原因。概括地说,各种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广东省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不够完整。从激励政策体系内容看,由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奖励制度等构成的激励政策体系如果缺失了某些要素和环节,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从体系结构上看,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受到了科技服务业所依托的体制的束缚,最终影响到了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
3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的构建
3.1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构建的目标
通过完善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在10年内打通科技服务市场与公共事业科技服务领域,建立面向不同性质服务组织和机构的平等、公开的利益激励体制,促进科技服务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勇于探索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之路,有效对接科技服务市场和公共部门科技服务体系,形成利益激励为主,其他激励手段为辅的多元化激励机制和激励模式。对科技服务市场领域的营利性机构,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间接的政策引导和直接的行政服务手段,推动建立充满活力的科技服务市场,激发营利性科技服务机构创业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2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构建的依据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激励政策体系的构建,要以国家法律和政策为指引,依法进行政策规划,贯彻落实党中央科学发展,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以公共政策科学为依据,特别是要依据政策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激励理论的方法进行体系构建;以国内外有益经验为参考,取长补短,寻找差距,不断完善自身政策体系;以广东省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构建原则
根据以上思路,构建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应环境。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应该适应其所在的政策环境,而政策环境包括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广东省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状况(发展水平、特征、重点产业及发展趋势)、社会和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
(2)综合统筹。建立纵横结合的完整激励政策体系,纵向上包括激励性法律法规和基本政策、具体投入和奖励措施;横向上要通过体制和制度安排整合科技服务企业和科技服务事业单位,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服务主体采用因地制宜的激励措施,建立多元化和体系化的激励机制。
(3)分类设计。激励措施的设计,一要区分依托市场领域科技服务机构与公共领域科技服务机构,二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服务机构之下的各种类服务机构,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激励方案,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4)浮动激励。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技服务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应该建立可浮动的激励制度,即在专项资金投入、科技成果奖励等方面,比例和奖励的标准。浮动激励标准的确定应该立足于四项原则:历史原则、财力原则、比较优势原则、效能原则。浮动激励体现了激励理论的基本准则,有利于消除激励性政策频繁变更的弊端,能够保持政策的持续稳定性。
3.4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的模型
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模型包括激励政策主体、激励政策环境和激励政策工具三个部分。
(1)广东省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主体。
包括政府机构、市场领域科技服务机构、公共领域科技服务机构服务公共组织。政府机构指的是省委省政府主管科技及科技服务业的机构或部门,科技管理机构及教育管理机构等。市场领域科技服务机构指的是科技服务行业内的市场主体——企业型科技服务机构、社会型科技服务机构(如中介机构)及其他民营性质机构;公共领域科技服务机构则包括政府下属的行政型科技服务机构、事业型科技服务机构。各个政策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关系是建立激励政策体系的基本要素。政府在其中扮演着政策制定和实施、各个科技服务机构相互协调的角色。
(2)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环境。
包括制度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三个组成部分。制度环境包括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广东省相关战略、产权制度等。经济环境指的是科技服务业所在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状况以及自身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社会和文化环境主要是科技研发环境、人力资源状况和社会领域的科技意识(如知识产权意识、民间的创造发明文化环境等),当然也包括科技研发和服务所必不可少的科技信息系统部分。激励政策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政策环境影响科技服务业从业主体的行为,而政府选择何种激励政策工具也明显地受到其影响。
(3)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工具(措施)。
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中的激励政策工具是实现激励政策目标的方式和手段。我们从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了市场化激励工具和非市场化激励工具。其中,市场化激励工具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物质激励为主要手段,包括资金投入、专利发明浮动奖励手段、税收调节、金融支持等措施;非市场化激励工具包括体制改革、制度和政策统合及创新、人力资源政策、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等手段。
此外,体系模型中关于浮动奖励、体制改革和政策统合方面的提法也是该体系较为突出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具体模型见图1。
3.5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政策体系模型的指导下,按照“纵向维度——横向维度——过程维度”的逻辑思路,我们就可以构建基于政策视角的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的理论框架图,如图2所示。纵向维度以“科技兴国”为方向性的总政策,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为科技服务业的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层面,我们结合科技服务业的激励需求,依据横向维度分析的要求,从经济性政策,金融性政策,服务性政策等政策的工具特征,归纳了九条具体的政策。当然每一项激励政策都要依据政策过程的基本要求来运行,因此,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变更等过程则贯穿于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的始终。
4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措施及政策要点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粤发[2005]14号)精神,努力建设创新型广东,特制定以下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激励政策,如表1。
摘要:阐述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的涵义、研究目的和意义,分析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构建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的模型以及政策措施和要点。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山东省服务业发展问题】推荐阅读:
山东省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与服务标准07-23
山东旅游发展08-29
山东省“十二五”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纲要08-21
山东省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09-12
山东地质旅游发展分析07-31
二?一一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07-18
山东水泥行业发展报告06-29
山东海洋产业发展分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