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质旅游发展分析

2024-07-31

山东地质旅游发展分析(精选6篇)

山东地质旅游发展分析 篇1

一、引言

随着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和日益显著的“后事件效应”,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大型会议、展览会、交易会等形式对地方或国家旅游业乃至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据权威的国际会议组织———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 (ICAA) 的统计, 每年全世界举行的参加国超过4个、参会外宾超过50人的各种国际会展达40万次以上, 会议总开销逾2800亿美元。在会展旅游1:9的经济带动系数诱导下, 一股会展兴城的热潮正在悄然涌动。

山东省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在一定范围内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从目前发展来看, 山东省的旅游优势并没有充分转化成产业优势。为保持山东省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全国的发展地位, 山东省需要丰富现有旅游产品, 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 形成自身独特的产业优势。因此, 大力发展会展旅游等非观光型旅游产品, 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成为其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会展旅游的概念、特点和发展现状

会展旅游, 国际上通称为MICE, (即英文Meeting、Incentive、Convention、Exhibition的简称)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服务形式, 包括举办各类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活动、文化体育盛事、科技交流、奖励旅游等。与常规的观光旅游相比较, 会展旅游具有出团规模和数量大、消费力强、经济效益显著、行业带动性强等特点。

据统计, 截至到2012年5月, 我国现有会展场馆376个。2011年全国共举办展会7333场, 呈现总量增加、质量提升的态势。上海、江苏、北京、广州、浙江依次为会展数量最多的地区。就数量而言, 我国已成为数一数二的“展览大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会展经济蓝皮书 (2011) 》, 预计未来在中国, 会展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会有所改善, 在目前已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核心会展产业群基础上, “会展兴市”的作用将更加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近年来山东省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 成功承办了奥运会青岛奥帆赛场、济南全运会等大型赛事活动, 办展数量也名列前茅。2002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山东省会展业协会, 会展组织者和服务商健康发展, 已经具备相当的实力。但就综合办展实力上来讲, 与北京、上海、广州、海南等地还具有很大差距。

三、山东省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 会展本身是吸引人们前来某地的核心因素, 而目的地的特征则对会展规模产生影响, 从而使会展给举办地带来利益上的差距。因此, 山东省会展旅游应以自身会展特色为核心, 以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为依托, 完善产品类型。经过资料搜集和总结, 依据核心吸引物和目的地特征两方面, 将目前山东省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归纳为三类, 如表1所示。

(一) 大事件型

这一类型的会展旅游在原本没有基础或基础薄弱的地方发展起来, 通过举办一次或一系列的大型会展活动, 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知名度, 会展旅游收入大幅增加。会展旅游属于这一类型的很少, 在山东省只见于济南、青岛、海阳等地, 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内案例较多, 如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2009年全国运动会等。山东省内济南作为这一类型的案例更为贴合。一直以来, 济南作为山东省的政治中心, 对经济发展的关注一直排在青岛之后, 但在2009年全运会期间, 国内各方对于泉城济南的宣传超过了过去十几年, 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游客, 为济南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收益。

(二) 品牌型

这一类型会展旅游是立足于自身成熟的各方面条件自然发展起来的, 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丰富, 基础设施完善, 地理区位可进入性强, 从参展商和办展质量来看都形成了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会展品牌, 发展比较成熟。此类型将会展与旅游高度结合, 依托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和会展品牌, 为本地区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2010年第十一届山东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共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 30个省、市、自治区171万人次参展参会, 实现各类贸易额161亿元。如此大的参观人数带动着旅游业的发展的六大方面。在山东会展旅游中, 此类型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如潍坊国际风筝节、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 (曲阜) 国际孔子文化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等。

(三) 政府主导型

这一类型的会展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和区位条件较好, 但优势不明显, 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基础设施的大手笔开发, 使这些地区会展旅游得到了助推式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 国际化水平不高, 发展不成熟, 缺乏特色, 多个方面过多依赖于政府和行业协会。在山东会展旅游中, 此类型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 如济南千佛山民俗文化庙会、泰安东岳会庙会等。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此类型是会展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山东省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会展业吸引国内外的参展商, 会展的成功举办又为旅游业带来了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收益。如2012年第11届泰安肥城桃花节以“举办一个节庆, 带动一方产业, 服务地方经济”为思路, 将会展与旅游促销、商务活动良好结合, 推动三方在当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山东省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分析

(一) 山东省发展会展旅游的自身条件

1. 经济基础好

山东省作为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和工业大省,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国内各省份中一直名列前茅。2010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 年增长20.7%。在提升农业、优化工业的同时大力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发展, 开发蓝色海洋经济, 为经济的发展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和发展契机, 这为发展会展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 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

在旅游资源方面, 山东省可谓造物者的恩赐。从泰山到崂山, 从黄河到沂水, 从第一大海港青岛港到不冻港烟台港, 再从儒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 山东为前来旅游的人奉献着一出绝美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盛宴。因此, 山东省以其独有的资源和宜人的气候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3. 配套设施完善

山东省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设施完善, 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省份, 陆路交通安全方便;航空方面, 济南遥墙和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已开通了数十条国际航线, 烟台、日照等国内机场的服务也正逐步提升;铁路方面京沪、京广铁路纵横济南, 将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会展城市连接起来, 2011年6月运行的京沪高铁将更加方便快捷的适应会展旅游的发展;会展场馆方面, 除了泰安等少数城市外, 各市都建设了会展中心, 如济南国际会展中心、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威海会展中心、烟台淄博会展中心等;在内外资的共同推动下, 山东酒店业迅速发展, 截至2010年山东省五星级酒店有24家, 不仅总数名列全国首位, 服务质量也不短提升, 其中不乏Marriott、Grand Hyatt、Starwood、Inter-continental等知名酒店集团。

(二) 山东省发展会展旅游的环境条件

1. 全球经济形势

伴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波逐渐平息, 世界各国都在以快马加鞭之势恢复本国经济。在这场金融危机中, 伴随着人民币汇率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将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 以实现“用最少的钱, 享受最好的服务”的消费理念。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 (ICCA) 主席阿纳尔·纳多恩预测, 中国有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会展旅游的首要目的地。作为中国各省的龙头老大, 山东省更要把握住这次机会, 积极将山东旅游业推向世界。

2. 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讲, 会展旅游都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21世纪以来, 作为一种趋势, 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政府普遍出现了重视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局面。在接下来的10—20年间, 会展旅游业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腾飞, 将有更多的旅游企业进入会展市场, 更多国际会展组织和企业进入中国。

3. 国家政策

2004年中国贸促会提出的三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 其中山东省正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国家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规划中把会展业和会展商务旅游业当作重点的产业加以扶植, 会展旅游得到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五、山东发展会展旅游的策略

根据上述总结的三种山东省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和山东省自身优势条件及环境条件的分析,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 提出“山东省会展旅游发展策略”, 即坚持以大事件型为龙头, 以政府主导型和品牌型为基础, 三种类型平衡发展, 稳步推进山东省会展旅游的发展。

将政府主导型和品牌型作为发展的基础, 是为了更好的夯实和稳固山东省会展旅游的发展结构, 利用政府型整合资源、强力推进的优势和品牌型的综合效益, 确立其发展的基本保障。

大事件型会展旅游作为目前会展旅游发展的捷径之一, 不仅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人文的推动与促进、影响力的塑造与提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也为举办地的基础设施、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的完善等方面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且在各类中见效最为明显。因此, 山东省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到申办大型赛事、会议和博览会的队伍中去, 为山东省大事件型会展旅游争取良好的发展机会。

摘要:与传统旅游相比较, 会展旅游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效益巨大的市场。目前, 会展旅游在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针对目前山东省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将其归纳为以重大事件为推动力的"大事件型”、发展较为成熟的“品牌型”和有关部门大力扶持的“政府主导型”三种模式, 总结优势, 扬长避短, 实现合理布局和调控各种类型的发展, 推动山东省会展旅游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会展旅游,山东,发展模式

山东地质旅游发展分析 篇2

“十二五规划要求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新途径。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张继平说,据我省主管部门最新资料显示,2010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海内外游客1.33亿人次,同比增长42%,旅游收入531亿元,同比增长43.2%。

全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达到2300个,经营业户超过4.4万户,从业人员达到17.9万人,间接和季节性从业人员达到130万。截至2010年末,全省建成全国旅游强县1个(长岛县)、省级旅游强县试点县18个,旅游强乡镇136个,旅游特色村146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40个。

据中国吃网了解,3月初,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在浙江宁波联合召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交流各地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并向社会公布了2010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32个示范县和100个示范点。其中,山东荣成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昌邑市绿博园、沂南县竹泉村旅游度假区、烟台市农博园、阳信县金阳街道办事处、青岛大泽山葡萄观光园、青岛市枯桃花卉实业有限公司入选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

3月15日,省政府下发了《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11-2015)》,到2015年要打造50个乡村旅游知名品牌,5个4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全省乡村旅游年接待能力达到3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

张继平说,从一般意义上讲,休闲农业是以落实“十二五规划”,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目标,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联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乡村旅游则是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乡村观光、度假、休闲等需求的旅游产业形态。“尽管二者有所区别,但涉及的产业、资源和参与主体都是农业、农村、农民。”

张继平强调说,“现在的问题是,有些政府部门和地方官员,在落实中央和省文件精神方面,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督导,人为地造成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他举例说,由于乡村旅游起点低,从业人员素质、相关设施建设都有待提高,个别地方打算把设在市区的星级酒店迁移到农村,以提高乡村旅游档次。

“这样一个简单复制到乡村的高档楼堂馆所项目,即便达到五星级标准,参与主体还是农民吗?”张继平认为不妥。他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必须立足保持“三农”本色,切实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这是一个牵涉到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基层稳定和不容动摇的重要原则。

对此,政府必须下真功夫专题研究如何加强有效督导,坚决杜绝只要资源不要农民的短期行为,从制度上保障农民能够进入决策、参与管理、得到实惠。

张继平主张,政府督导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项既紧迫又重要的实际工作,就是督导设置全省统一的协调管理常设机构,牢牢把住乡村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关节点,分段、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他建议,借鉴消协模式,参照浙江、海南以及国外经验,设立省、市民间自律管理的常设机构,例如“乡村旅游管委会”、“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从规划、准入、建设、营销、推广、协调、合作、监管等环节,合理、无缝、有效地分配政府各主管部门的管理效能,实施规范督导和有效监管,从体制、机制上规避“齐抓与共管、都管都不管”管理怪圈的社会风险。

山东地质旅游发展分析 篇3

2011年我国旅游业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 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6.4亿人次, 同比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1.93万亿元, 同比增长21%;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 同比增长1%;旅游外汇收入465亿美元, 同比增长1.5%;出境旅游人数7000万人次, 同比增长22%;出境旅游花费690亿美元, 同比增长25%, 旅游产业总体运行状况良好。

从区域看, 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地理区位以及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条件的差异, 不同地区间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很多专家学者也对此分别从不同角度, 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测算和描述。张凌云 (1998) 通过测算变异系数等指标, 分析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旅游业区域差异及其变迁, 并得出了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旅游发展的梯度差异;陆林 (2005) 以我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我国1990—2002年间省际旅游差异的水平及其变化情况, 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旅游的各种主要因素;李创新等 (2008) 利用SPSS统计软件,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纵观国内对旅游区域差异的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于入境旅游方面, 研究多侧重于时间角度, 缺乏对造成差异的空间分布研究。基于此, 本文选取山东省17个地市为研究对象, 以2010年旅游统计数据为依据, 通过对17个地市的各项旅游资源指标进行分析, 探究影响旅游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以期对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与对策。

二、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区域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 黄河下游, 陆地总面积15.78万平方公里, 水域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 全省共计17个地级市: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临沂、日照、烟台、威海、泰安、莱芜、聊城、菏泽、枣庄、济宁、德州、滨州和东营市, 总人口达9579.3万人 (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风光秀丽, 文物古迹众多, 旅游产业发达, 是我国的旅游大省。

近年来, 山东省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 打造“好客山东”文化品牌, 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总收入从1998年26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58.8亿元, 增长了近12倍, 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旅游总收入超3000亿元的省份之一。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3.76%上升到2010年的7.76%, 旅游业已逐渐成为山东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业数据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也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据代表性、系统性和易得性原则, 本文选取山东省17个地市2009年12项旅游经济发展指标构建山东省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所选指标有包括各市:旅游总收入 (X1) 、国内旅游收入 (X2) 、入境旅游 (外汇) 收入 (X3) 、国内旅游人次数 (X4) 、入境旅游人数 (X5) 、国内旅游人均花费 (X6) 、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 (X7) 、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 (X8) 、旅游饭店个数 (X9) 、A级旅游景区 (点) 数 (X10) 、A级旅行社数量 (X11) 。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 (2011) 、山东旅游政务网。

(三)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市域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测度。同时, 为了克服多元统计指标变量之间信息的交叉重叠, 以及人为确定指标权重造成的主观性, 运用因子分析法, 将众多指标转化为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 以避免指标变量之间信息的重叠;选择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有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 并将其与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求和, 计算结果作为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进而以此为依据测度各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三、山东省各地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实证分析

(一) 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的检验

首先运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2010年山东省17个地市各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得到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 (1 (a) ) 。

由表1 (a) 可以看到, 大部分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都较高, 各变量呈较强的线性关系, 能够从中提取公共因子, 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1 (b) 可知,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475.997, 相应的概率P接近0;同时, KMO的值为0.800, 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主因子提取

在Spss计算分析过程中, 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法正交旋转, 得到主因子旋转载荷矩阵, 结合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 可以得到主因子旋转载荷矩阵及其贡献率, 按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 选取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5%的特征根个数为因子个数, 提取出2个主因子, 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各市旅游饭店个数、入境旅游 (外汇) 收入、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入境旅游人数、A级旅行社数量和国内旅游人次数在第一主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 第一主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 可以理解为旅游配套设施、旅游知名度及其收益情况;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在第二个主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 第二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 可以理解为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程度。

(二) 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在上述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 继续对原始变量进行线性变换, 用回归法计算出各因子得分, 同时选取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 对各因子进行加权求和, 得到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见表3) 。

从表3可以看出, 山东省17个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并不平衡。就综合评价而言, 青岛、烟台、济南、威海、潍坊、泰安、临沂、济宁和淄博等9个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总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 (即总得分大于0) ;日照、枣庄、东营、聊城、滨州、德州、菏泽和莱芜等8个城市的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都低于平均水平。具体到每一个因子而言, 青岛、烟台、济南、威海和潍坊等5个城市的第一个主因子得分高于平均水平, 说明其旅游配套措施、国内国际知名度以及旅游收益较为理想, 这与实际情况相符;而在第二主因子得分方面, 青岛、烟台和济南等均低于平均分值, 旅游收入占当地服务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较低, 说明经济越发达, 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程度越小, 这一现象与经济发展现实状况也是一致的。

四、山东省旅游业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资源禀赋

各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来自于有无独特的、高端的、无可替代的旅游资源, 特别是高级别的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在数量上、等级上以及区域分布上的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山东省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各地区间的分布较不均衡, 而且缺少较高级别的旅游资源, 目前仅有“泰山”和“三孔”两处世界遗产。

数据来源:根据山东旅游政务网

由表4可以看出, 拥有A级旅游景点的以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和临沂等城市居多, 景点 (区) 数均在10处以上;相对而言, 菏泽、滨州、莱芜、德州等地的A级旅游景点 (区) 较为匮乏。总体来看, 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 其旅游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二) 区位因素

在区位因素中, 区位基础设施尤其是区域交通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特别是旅游交通,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区位中的不利条件, 增强该地区的旅游吸引力, 从而扩大旅游规模、优化游客结构。以胶东半岛三个地市为例, 虽然地处山东省陆路交通的末端, 区位劣势较为明显, 但由于半岛地区陆路交通网络较为发达, 因此其旅游业的发展态势较为理想。截至2007年底, 青岛市已建成高速公路11条, 总里程突破700公里, 各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由此, 也实现了从市区到郊市 (区) 更便捷的“一小时经济圈”;另外, 青岛流亭国际机场是在我国排名第二的空港, 这些基础设施与青岛市在山东旅游业中的强势地位是一致的。同时, 山东省还将构建以青岛、济南等中心城市为依托, 环绕沿海、覆盖全区、辐射内陆的陆港交通体系, 这也将会极大带动相关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除此之外, 服务设施的好坏也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旅游业的服务设施中, 饭店是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而且饭店的软硬件质量也会对游客的吸引力产生影响。山东省各地市的饭店分布情况如表5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山东旅游政务网数据整理所得

从表5中可以看出, 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等拥有旅游饭店相对较多的地区也正是旅游业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 表明服务设施和旅游业之间是正相关的。

(三)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反之, 则起到阻碍作用, 所以说,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种高消费的行为, 发达地区的旅游业会因其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增长的影响而快速发展, 而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却往往因受经济状况的制约而面临发展困难。山东省17个地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 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 山东省各地市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达地区, 如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等指标均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 如菏泽、临沂、聊城和德州等城市的上述指标均不理想。这一现象与因子分析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一致。

从产业结构来看, 旅游业是一种强关联性的产业, 其发展受餐饮、酒店、交通运输、商业、娱乐等服务业的影响较大。在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 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良好, 对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能力较强, 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菏泽、临沂、聊城和德州等中西部城市的经济基础与产业结构较为薄弱, 旅游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无法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因此旅游业发展较慢。

五、促进山东省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 整合与优化旅游空间结构

1.发展省会旅游圈

构建以济南为中心, 包括泰安、曲阜、济宁、淄博、莱芜、聊城、德州和滨州在内的9地市省会旅游圈。省会旅游圈以济南为一级旅游中心, 曲阜、泰安、淄博为次旅游中心;构建黄河沿岸观光休闲生态旅游带, 沿京沪铁路山、水、圣人文化休闲旅游带;同时, 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 打造以齐文化、水浒文化、孔子文化和聊斋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开展宣传促销活动, 继续推进“好客山东”品牌的建设, 打造区域旅游形象品牌, 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

2.构建半岛旅游圈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中, 旅游业被定位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因此, 依托半岛蓝色经济区, 将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沿海7市, 37个区、县 (市) 构建半岛旅游圈, 不仅使周边旅游资源“串珠成线”, 凸显沿海景区的集聚效应, 也能够使得7个地市形成开发合力, 发挥旅游业的“乘法”效应。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应以海洋生态旅游开发、城市旅游开发和度假区建设为重点, 大力推动旅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和集群化发展, 在“好客山东”总体形象品牌的指引下, 塑造“蓝色度假”的区域子品牌, 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海滨度假旅游连绵带和国际海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3.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旅游圈

黄河三角洲旅游圈包括东营、滨州, 潍坊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 德州的乐陵市、庆云县, 淄博的高青县, 以及烟台的莱州市等19个县 (市、区) 。结合旅游圈的特点, 将集中开发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打造历史与生态农业旅游区、发展生态农业与民俗文化旅游区, 培植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 5A 级旅游景区;将黄河三角洲打造成为集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于一体的特色、高效的生态旅游经济区;发挥黄河三角洲旅游圈在山水圣人旅游线和半岛海滨旅游线中的衔接作用, 形成集生态农业观光、海滨和民俗度假于一体的特色、高效旅游经济区。

4.打造鲁南红色旅游圈

鲁南地区的发展重点可以集中在打造红色旅游圈。山东省在发展红色旅游方面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积淀, 先天条件比较优越, 在空间格局上已形成 “一个核心, 三个区域, 一条主线”。一个核心指的是以临沂为中心的沂蒙山革命老根据地红色旅游区, 涵盖区域包括临沂市、莱芜、淄博、潍坊4个地市。3个区域包括:以菏泽为中心的原冀鲁豫边区为基本范围的鲁西地区;以枣庄和微山湖为中心的铁道游击队活动区;三是以烟台、潍坊、青岛及威海为中心的胶东革命根据地旅游区。一条主线是指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东的转战路线, 将山东红色旅游的一个核心与三个区域串连起来, 形成山东大红色旅游圈。

(二) 提升旅游业文化内涵

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早在三十年前就提出:旅游是文化性的经济产业。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融合到旅游建设中去, 才能打造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旅游精品。

在中华传统文中, 齐鲁文化一直是主干和核心, 对于山东省旅游业而言, 齐鲁文化更是其立身之本。齐鲁文化体现在旅游资源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拥有历史文化遗产的曲阜、泰山, 还是山东省5A级景区如蓬莱阁、刘公岛、崂山等, 以及17个地级优秀旅游城市, 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都承载了大量的齐鲁文化元素和传播功能。此外, 作为农业大省, 山东省的农业文化历史悠久, 在整个农业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以旱作文化为特色, 形成了山东独特的乡村文化。山东省还具有非常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 不仅包括民间建筑、民间技艺、民间游戏为代表的物质文化, 还包括以婚丧嫁娶、民间传统、宗教信仰和人文素质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

在提升旅游业文化内涵的过程中, 应以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加以有机整合, 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功能, 加大地方文化的研究力度, 并深入挖掘开发各类文化资源, 在加快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同时, 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我国旅游业地域非均衡性增长研究初论[J].南开经济研究, 1998 (2) :71-74.

[2]周云波, 刘淑敏.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区域非均衡性增长[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10 (4) :43-47.

[3]唐留雄.中国国际旅游业地区非均衡增长研究[J].经济问题, 2003 (11) :69-71.

[4]陆林, 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 2005, 25 (3) :406-410.

山东地质旅游发展分析 篇4

引言:莱芜市旅游景区的发展起步时间较早,但是发展缓慢,同时期周边地区的济南、泰安、沂水等景区发展慢慢成熟,济南的南部山区作为济南旅游景区的新亮点,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譬如打山水牌得九如山、赏花看红叶的红叶谷、赏水玩水的水帘峡、娱乐项目的世纪园、月亮湾、民俗欢乐园九顶塔等,都是济南南部山区旅游较为成熟的景区,泰安的泰山、方特欢乐世界新老景区的结合吸引了更多的过夜游客,沂水的地下大峡谷、地下荧光湖等也是知名度较高、游客认可度较高的景区,近几年,省内旅游市场持续扩大,旅游口味也日趋繁多,周边旅游市场持续兴旺,而莱芜旅游景区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市场环境正压缩着莱芜旅游景区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对莱芜旅游景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挑战。

一、莱芜市现有景区景点

莱芜现有的景区大部分是依托莱芜山地林岳资源建立的,自然景观占据了80%左右,莱芜旅游景观分为莱芜南部山区景观(莲花山、棋山等),中部城市景观(莱芜战役纪念馆、莱钢工业旅游),北部山地湖泊景观(雪野旅游度假区、农业示范园、房干、王石门、吕祖泉等),莱芜市目前共有AAAA级景区3家,AAA级景区5家,AA级景区2家,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归类如下:

1、按照是否收费划分

收费景区、景点

莱芜市现有较为知名的收费景点有:

雪野农业科技示范园AAAA(票价50元)

房干村AAAA(门票:九龙大峡谷、金泰山52元,梦幻情人谷52元,两大景点通票价格82元,内含保险2元)吕祖泉AAA(票价38元)

莲花山景区AAA(票价50元),天上人家王石门景区AAA(票价40元)

华山国家森林公园AAA(票价21元),莱芜辛庄天山仙人谷景区AAA(票价76元)

龙山风景区AA(票价20元)

雪野三峡景区AA(票价20元)

免费景点、景点

雪野省级旅游度假区

独路林海雪原旅游区

莱芜战役纪念馆AAAA2、按照景区经营方式划分

个人经营:

吕祖泉景区、莲花山景区、龙山风景区、辛庄天山仙人谷景区

村集体经营:

房干村、天上人家王石门景区、雪野三峡景区、独路林海草原

林场经营:

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集团公司经营:

雪野农业科技示范园

政府经营:

雪野省级旅游度假区、莱芜战役纪念馆

二、莱芜旅游业发展现状

除房干、雪野农博园、雪野旅游度假区外,莱芜旅游景区具有建设水平低,管理水平低、发展后劲小、不重视宣传营销、景区缺少沟通联合的特点,更有景区在旅游业绩提不上去后转而开发房地产、别墅群,没有形成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

1、建设水平低

景区的建设水平低有两个方面表现:一个是景区景观的设计水平低,二是同等规模的投资,景区建设效率低

A、景观的设计水平低

莱芜景区大部分是个人开发和村集体开发,缺少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园林施工,比如莱芜**景区,景区的设计和规划只是总经理个人的意志体现,没有形成具有独具一格的吸引力的景点景观,对比济南红叶谷景区,该景区已从建设初期的独具特色的红叶观赏景观发展为春赏郁金香,夏赏百合展,秋有红叶,冬有梅花,有山东最大的鸟网,有水上划船项目、拓展训练项目,并且成为了婚纱摄影基地,相比之下,莱芜有些景区年年建设,年年绿化,投资不少,收效极低,也没有形成差异化的可赏可玩的景观。

莱芜景区的建设,较少遵循山水与人文景观的协调,比如某些景区建设的一些低档次的建筑的项目,设计布局与水景格格不入,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也不能向广大的客源市场以特色项目进行推介。

B、建设效率低

有些景区设计由老板设计,施工由老板施工,景观设计上不能结合园林建筑学、旅游学、美学等要素,一厢情愿的开发与施工,甚至是边设计修改边施工,因此同样的资金规模,不能很好的转化为景观景点,效率较低。

2、管理水平低

景区建设的主体单位或者个人,决定了景区管理水平的高低,个人投资建设的景区,以亲情关系为纽带,企业支柱亲信化,管理方式完全靠起源于农民打江山的人控制人,而不是靠制度控制人的管理模式,是企业走向规范治理的主要瓶颈。

“领导的气质决定企业的气质”,有些个人投资的景区因为老板自己在某一个方面比较成功,有了资金后开始投资景区,往往这样的老板内心里非常自负,把自己其他方面的成功转嫁到旅游景区上来,用自己的方式建设景区,用自己的方式营销景区,往往不能收效,自负的老板往往会把不能收效的原因归结在员工的执行力上,企业难谈更大的发展。村集体投资建设的景区,村委人员即是管理人员,缺少企业/景区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宣传营销经验,没有引入较高水平的景区管理人员,“摸索着干”是村集体景区的主要管理方式,莱芜的这类景区大都挣扎在温饱线边缘,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生存条件堪忧。

例如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管理与华山林场的管理实际上是一套班子,管理水平低也就决定了企业不能对接旅游客源地市场,一厢情愿的埋头搞建设,发展的结果是旅游景区建设同质化严重,市场认可度不高。

3、发展后劲小

A、资金不到位,发展后劲小

理论上,旅游行业是投资少,收效快,效益高,实际操作过程中,旅游景区的投资特别是山地林岳景区的基础设施往往是投资大,既是投资几千万,景区内还见不到东西,有些投资人本身资金有限,投资初期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进入景区,最后由于资金紧张等因素发展到使景区发展难以为继

个人或村集体开发的景区,由于缺少稳定充裕的资金支持不能持续对景区进行投资建设,一些村景区开发之初集资搞了一些大型建设,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没有能力根据需要再进行成规模的投资,也就不能形成对游客的持续吸引力,因此,这些景区处在客流量持续下降的阶段。

B、缺少长远规划,发展后劲小

景区的长远科学的规划能够给景区的发展指明方向,反之则使景区没有明确的建设方向,特别是缺乏有景区管理经验的管理班子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抱守景区现有发展模式,二是自己摸索景区的发展方向,由于缺少调查和科学规划,极有可能失败,无论哪种情况,对景区发展都会起到反方向的作用。

4、莱芜景区普遍具有不重视宣传营销的特点

莱芜景区还普遍具有不重视市场营销,特别是旅游景区与旅行社、媒体的对接,因此莱芜大部分景区的游客以自驾游游客为主,团队游客较少,景区的营销和宣传处于被动地位,即使景区有广告的投放,也处于坐等游客上门的境地。

A、宣传营销力度小

俗语说“重视宣传的领导才是合格的领导”,特别是在景区的发展中,宣传和营销是作为景区负责人应该重视的方面。

近几年,沂水旅游异常火热,以沂水旅游的明星企业——沂水龙岗集团沂水地下大峡谷为例,2008年提出并开展了“首届中国(沂水)地下河漂流节”的宣传口号和活动,活动开始之前,各大媒体的宣传报道铺天盖地,当年就实现了游客数量的激增,这一年也是沂水旅游深入人心的一年,张善久也被媒体称为“小活动大宣传”的典范。莱芜景区中雪野农博园是莱芜旅游发展的一个亮点,突破了莱芜旅游景区传统的山水景区模式,与寿光生态农业观光园有类似也有差别,在莱芜市周边地区没有重叠的景观,因此雪野农博园具有差异化优势,但是雪野农博园相对比寿光生态农业观光园规模较小,知名度较小,因此观光园应该加强宣传,提高在周边客源地的知名度。莱芜景区具有营销部门设置的景区屈指可数,仅有雪野农博园和吕祖泉景区两家。

雪野农博园由于餐饮会议设施,园区维护、工作人员较多,需要维持正常经营的开支较大,因此景区营销应该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否则景区面临的生存压力较大。

吕祖泉景区的营销开始的较早,但是没有持续的发展,浅尝辄止,之前由于景区营销方式不对路,在无大规模走访旅行社、无邀请各地市旅行社踩线的情况下景区在2008年左右单方面在周边地市地市投放的广告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吕祖泉景区管理层对出现的问题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对景区宣传抱有很大成见(也有景区资金方面的原因),自2011重启市场营销以来,景区招聘的营销人员主要方向在自驾游市场方面,而且没有任何宣传计划,兼自驾游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效果不大,如果不转变市场主攻方面,吕祖泉景区的营销也将是无法展开。

B、宣传策划较少,没有形成亮点和拳头产品

对外宣传面面俱到

某些景区在宣传方面面俱到,唯恐遗漏景区的一草一木一景,遗漏景区的各个季节,这样的宣传实质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都是景区特色、亮点”,某景区负责人曾这样说,笔者认为,一个景区如果没有突出“景观或者季节”重点宣传,这样的景区其实没有亮点,即使有亮点也被淹没在其他的非主要亮点中,潜在客户看到这样的景区,脑海中形不成对景区的强烈的认识和旅游的欲望,很难说是景区策划的成功。

景区策划活动质次量少

缺少具有唯一性或者稀缺性的景区特色活动或节日,莱芜景区主要依靠清明节、五

一、端午节、十一、中秋等假日的游客高潮,节日已过,有出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局面。

吕祖泉景区“纯阳节”,缺少内涵和文化积淀,空洞不充实,宣传营销较少,知名度较低,没有形成有规模的客流量;

5、景区缺少联合沟通,缺少“二日游”行程

莱芜各个景区个体由于缺少营销部门,很少有联合推介,联合营销的现象,并且到莱芜旅游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比例较低;莱芜旅游整体中也没有亮点景区,很难吸引游客在莱芜过夜。

三、莱芜旅游景区发展对策

1、引进具有吸引力的水上游乐项目

对大部分景区,夏季是一个比较难以开发的季节,济南的红叶谷景区夏季开发的百合展吸引了一些小众旅游人群(婚纱摄影等),但是大众旅游没有能充分的调动起来,不能给景区带来人气,相反一些打山水、亲水项目牌的景区却能在夏季揽客,比如济南的九如山、水帘峡景区,甚至济南南部南区的大小门牙也因为有水和一些简单的水上项目在夏季客流很大。

例:济南的红叶谷景区自2001年开业到2007年一直没有水上项目,在2008年,红叶谷景区绚秋湖开始搞简单的水上双人船,在景区红叶节期间,由于异常火爆,游船从30元10分钟涨价到60元10分钟,游客还是络绎不绝。济南的世纪园和月亮湾推出的“快乐向前冲”水上项目加上电视 播出,成为济南旅游景区中的黑马。

以雪野农博园为例,在莱芜周边地市虽然有一些水上游乐项目,但是没有真正的竞争出有些,没有拳头项目和大规模项目,农博园景区毗邻雪野湖,水体资源较好,可以开发一些水上项目,对于夏季旅游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2、政府主导下的旅游景区资源整合、抱团推介

联系这几年旅游行业比较知名的“焦作现象”、“栾川模式”及在山东较知名的“沂水旅游现象”,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身影无处不在,由政府牵头的各项旅游推介、旅游大篷车、旅游宣传等都具有个体景区或旅游机构无法达到的高度和效果。

用区域推介或大篷车的形式把景区组合在一起,多景点多线路多行程向旅游中介机构或消费者推介,使其对莱芜旅游有更加完整全面的认识,不至于管中窥豹,仅见一斑。

3、增加宣传手段,建设大众旅游项目,营造大众旅游

莱芜的雪野旅游度假区是在莱芜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建设起来的,建设了恒大金碧天下别墅区、七星级酒店、山东高速别墅区域、四星级酒店室内滑雪场、室内游泳场、27洞高尔夫球场、烟草公司投资的白马庄园、莱商银行投资的游艇俱乐部等一批重要居住及游乐设施,但是雪野旅游区的发展道路也仅仅是国内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亚亚龙湾、大连金沙滩、昆明滇池)发展模式的翻版,雪野湖旅游度假区发展的脉搏在哪里,可能包括决策者都不一定摸得透。

雪野旅游区的宣传手法主要是以活动带动宣传,自2011年以来举办了中美划水明星对抗赛、雪野湖”杯山东·雪野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还有即将与7月举行的齐长城徒步赛,这些活动都属于小众活动,参加人群和观赏人群(现场和电视)都属于小众人群,对雪野旅游区的宣传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值得怀疑。

雪野旅游区现在的工作重点应以雪野旅游度假区为中心、以建设大众旅游项目宣传大众旅游和周边景区发展为重点,这样才能实现市委市政府的三年建设、三年大变样的宏伟目标。

本文仅是作者的浅见,行文时间较短,调查和分析不够充分,欢迎旅游行业的老师同行批评指正!

山东地质旅游发展分析 篇5

1.1 收入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旅游业发展比较迅速。从上表看,2005—2008年,山东省旅游业逐年增长,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都呈现逐年攀升增加。2008年旅游总收入2 0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入境旅游收入13.9亿美元,增长2.9%;国内旅游收入1 908.5亿元,增长23.1%。接待入境游客253.7万人次,增长1.6%,人均消费548.4美元,增加6.8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4亿人次,增长18.2%,人均消费793.7元,增加31.3元,如表1所示。经过全省旅游及相关行业的努力奋斗,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各方面发展旅游产业的思想观念显著增强,兴办旅游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全省呈现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势头,对全省国民经济的贡献逐渐增大,但是我省旅游业仍存在很多问题。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08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1.2 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以济南市旅游业为考察对象进行了问卷(共100份)调查。其中,“您对济南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满意吗?”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69%的人表示基本满意,28%的人表示不满意,只有3%的人表示非常满意。从调查结果看,接近30%的被调查者对济南市旅游业的发展表示不满意。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了许多问题。

1.2.1 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问题

(1)旅游战略总体规划执行不好山东省在2000年就制定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及发展潜力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和划分,确定打破行政地域界限,重点发展3类8个旅游区。从实际效果来看,各地并没有突出资源优势和特色,旅游景点盲目重复建设,不能形成有较大吸引力的特色旅游项目。以济南为例,作为省会城市,政府的发展规划将其定位为旅游城市,发展旅游业应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对比其他真正的旅游城市,如香港、杭州等,给人的感觉一般都认为济南的旅游发展不到位,更不像一个旅游城市。都说趵突泉是天下“第一泉”,但除了看泉水喷涌,无法使游客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再比如号称济南的“小吃一条街”———芙蓉街,应该是济南旅游产业链上的重要节点,但多年来芙蓉街却是徒有虚名,虽然门面按照复古的原则作了一些还原处理,但店主们卫生素质观念、经营观念太差,芙蓉街天天污水横流,加上餐饮没有特色,游客看了一般都感觉比较失望。

(2)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创新思维山东省的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滨海旅游区(以胶东沿海的青岛、威海为代表)、山水旅游区(以泰山、济南为代表)以及风俗旅游线(以曲阜为代表)等。这些旅游区线不能说没有特色,但在景点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使得优势旅游项目吸引力越来越低。

(3)旅游资源的维护滞后旅游资源的维护是保持旅游产品吸引力的重要措施。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旅游景点在自身维护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自然资源(如千佛山、泰山等名树古木、标志性景点物)被人为破坏,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景点有收费无服务等。

1.2.2 旅游从业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1)景点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景点工作人员一般属于事业编制或临时工,工资福利相对固定,在人员管理上没有建立一套公开、公平、公正的用工、激励和奖惩制度,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具备专业知识和营销、旅游管理等复合型知识的人才太少,旅游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吸引优秀人才的环境和制度。

(2)旅行社和导游人员齐鲁大地是儒家思想的发祥地,齐鲁文化可谓名扬天下。山东省的地理位置也比较优越:北倚黄河,东傍大海,有名山名泉,具备发展旅游业的许多有利条件。山东省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虽早,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截至2007年,全省共有旅行社1 799家,其中国际社102家,国内社1 697家。其中大部分集中于青岛、济南两市,且旅行社的业务以组团为主。旅行社的数量与质量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国际旅游业不相适应。导游人员的素质总体不高,损害游客利益的行为经常发生。

1.2.3 旅游资源的配套条件方面的问题

研究中笔者对旅游行业最关注的服务要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所示。

(1)交通仍然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调查显示,人们在旅游时最关注的问题首先是交通。山东省不少旅游景区交通道路质量比较差,使旅客进出旅游景区受到很大限制。许多景区的旅游交通能力不能满足需求,如交通车辆数量少、安全状况差,导致游客进不去出不来,而且服务不系统不周到,收费不合理等。旅游资源潜力大不是绝对优势,有了便捷的交通后盾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

(2)住宿仍然不能满足游客要求研究中笔者专门就旅游住宿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如果您到济南旅游,住宿时每个人能够接受的价位是多少?”的问题,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显示出经济实用性的酒店是大多数游客的选择。截至2007年底,山东省可接待游客的宾馆有795家,虽然旅游接待条件初具规模,但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仍有欠缺。主要旅游区的酒店还存在服务质量低、卫生质量较差、管理水平低等问题。

(3)餐饮消费水平不高研究中笔者就人们可以接受的餐饮价格专门做了问卷调查。对“如果您到济南旅游,就餐时能够接受的价位是每次多少?”的调查中,52%的人选择50元左右,46%的人选择100元左右,2%的人选择200元左右,200元以上无人选择。这说明大部分游客可接受的餐饮价位在50~100之间,如图3所示。

(4)娱乐业和其他娱乐也是人们外出旅游比较关注的重要问题,娱乐设施的增加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条件。旅游业还能促进购物的增加,以服装购买为例,在“如果您到济南旅游,购买服装时主要看中哪个方面?”的问卷中,49%的人选择有当地特色的服装,30%的人看重质量,15%的人看重价格,看重品牌的只占6%。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当地特色的东西更能吸引旅游者的眼球。

2 全运会对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2009年由山东省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无疑会对举办地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旅游业是受益最大的行业之一。根据笔者问卷调查的统计,“您认为十一全运会对济南的旅游影响最大的是什么?”结果显示,如图4所示。

2.1 改善交通状况

通过主办全运会,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善主办地及周边的交通状况。2005—2009年,山东省已投入数百亿资金用于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包括修建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等,打造四通八达的快速交通网络,进行交通环境治理。

2.2 大幅度增加旅游业的收入

全运会能够为举办城市带来大量的国内旅游者,甚至还有外国游客。游客除了观看体育比赛项目,往往还会在当地或周边地区旅游,同时也会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住宿、交通、餐饮等。例如,2005年江苏省举办全运会对该省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巨大。连云港市作为十运会的举办城市之一,在国家统计局2005年发布的全国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排名中,该市排名第55位,比上一年度上移17位[1]。

2.3 促进旅游品牌形象和旅游环境的改善

全运会举办期间,大批媒体的大强度、高密度采访报道,其规模无与伦比,影响极为深远。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悉尼奥运会使澳大利亚旅游形象品牌效益超前10年[2],极大提升了世界各国对澳大利亚旅游的热情和期望值,对澳大利亚的入境旅游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们的问卷“您认为十一全运会召开将对济南最大的改变是什么?”调查中,52%的人认为会提高泉城知名度,扩大影响力,32%的人认为城市变得整洁了不少,10%的人认为治安状况较大改善,6%的人认为人们更加热情好客。

2.4 增加旅游项目和娱乐设施

全运会可以增加新的旅游项目,如奥体中心,东侧体育馆选用济南市花“荷花”造型,西侧体育场选用济南市树的“柳叶”造型,“东荷西柳”充分展示了济南的地域特色。这些体育场馆设施设计新颖独特,建筑气势恢宏,将成为以后我省的重要人文景观,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参观。举办全运会这样的大型体育比赛,实际上为举办地提供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旅游资源及体育娱乐设施[3]。

3 加快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3.1 基本对策

挖掘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山东省是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也不是旅游大省和旅游强省。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灿烂的文物古迹、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严格保护。山东省是儒家思想和齐鲁文化的故乡,有青岛、威海、日照等海边旅游胜地,有黄河、泰山、趵突泉、大明湖等名山名水,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但为什么山东的旅游业总是不温不火?究其原因,既有旅游资源挖掘不够的原因,也有对自然资源保护不够的因素。因此,要加快发展山东省的旅游业,必须成立全省的专门协调组织,进一步调整旅游发展规划,把旅游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设立专门发展基金,挖掘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对现有旅游资源实施严格的全方位保护。

3.2 中长期发展对策

3.2.1 重视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

发展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懂经济、会管理和精通外语的旅游管理团队,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经过严格专业培训、熟悉国际旅游知识和掌握外语会话能力的导游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

3.2.2 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样,旅游业也需要进行区域产业一体化。根据十一全运会“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主题,发挥山东省的资源和文化优势,结合山东省规划,专项设计一批独具特色的全运旅游产品和最佳旅游线路。尤其是要借助十一全运会,开发出一系列参与性与消遣性较强的现代旅游产品,丰富现代旅游产品的内涵和结构,成为山东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品牌和新增长点。

3.2.3 打造特色乡村民俗旅游品牌

山东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如沂蒙山民俗、微山湖民俗、泰山民俗、古运河民俗等,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山东省创办的以民俗生态为重点的节庆活动在全国最早、最多,如牟氏庄园民俗旅游节、滨州国际小戏艺术节、济南龙山文化节、千佛山庙会、“济南民间风味小吃”齐鲁美食节等。山东省可以借助十一全运会这一体育盛事,宣传推介乡村旅游精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综上所述,当前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业务收入结构不合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旅游资源挖掘不够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是挖掘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中长期发展对策是要重视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等。

参考文献

[1]张作梅.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对山东省旅游业的影响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8:10-12.

[2]宋蕾娜.奥运经济对青岛旅游业的影响及启示[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国际贸易学院,2007:7-10.

山东省花卉旅游发展研究 篇6

一、山东省花卉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山东省花卉资源特点

本文对山东省赏花地点进行了梳理,发现山东省花卉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如下:(1)分布广泛,种类较多。山东省每个城市都有赏花景点,既有景观花卉如玫瑰、月季、百合等,也有果木花卉如桃花、杏花、梨花等。(2)花卉观赏具有同质化倾向。以桃花为例,济宁、泰安、德州、临沂等地均可观赏,济宁、日照、青岛、威海等均有油菜花可以观赏,其他花卉也出现雷同现象。(3)山东省花卉资源分布点较多,密集度较高。除东营、莱芜、临沂花卉资源较少以外,其他各市花卉种类均在4 种或4 种以上。(4)山东省花卉资源花期相对集中,大部分都集中在上半年。如,油菜花花期为4 月上旬至5 月上旬;玫瑰花花期为5 月上旬;郁金香赏花期为4 月中旬至5 月。这意味着山东省花卉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观赏时间相对集中。

(二)山东省花卉旅游发展现状

花卉旅游的开发与一个地区花卉产业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山东省是一个花卉生产大省。山东省林业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山东各地果木花卉种植面积广阔,截至2012 年,山东全省桃树种植面积252 万亩,梨树种植面积99 万亩,杏树种植面积34 万亩,专业花卉菏泽牡丹栽培面积已达25 万亩。到2015 年,山东省花卉总产值已超过300 亿元人民币,花卉出口值超过6 000 万美元。

山东省各类花卉节庆众多,可以说一到花开时节,时时有花开,处处有花节。仅每年3 月下旬,山东省各地有将近20个地方花卉节庆陆续登场,如肥城桃花节、菏泽牡丹节、冠县梨花节等,已经成为山东特色的乡村节庆旅游品牌。其中,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由菏泽市人民政府主办,每届都会举办大批的经贸文化活动。这一牡丹花会,不仅提高了菏泽牡丹的知名度,而且极大地带动了菏泽旅游业的发展。

二、山东省花卉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花卉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梯度开发不足

受季节性的影响,花卉旅游产品淡、旺季显著,游客选择外出赏花的时间相对集中,山东省花卉旅游也呈现出同样的情况。山东省大部分花卉花期集中在上半年,特别是在3—5月,再加上我国目前的休假制度,除了双休日外,春节、清明、“五一”黄金周都集中在上半年,这样上半年成为了山东省花卉旅游的旺季。许多以花卉为观赏资源的旅游景区是上半年花开时节门庭若市,花谢之后门可罗雀,淡季时间过长,旺季却又人满为患。季节性供需差异给花卉旅游景区的游客分流以及淡季如何吸引游客增加了难度。

(二)花卉节庆营销模式“遍地开花”,缺乏科学规划

发展至今,山东省花卉旅游市场已经是百“花”齐放、百“花”争艳,花卉节庆产品基本饱和,出现了多而不精、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山东省几乎每个花卉景点都会推出花卉节庆,这还不包括一些乡村地区为了吸引游客所举办的各类花卉节庆。其中,许多花卉旅游项目草草上马,重复建设,直接导致一些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的花卉旅游地,在大张旗鼓搞花卉旅游之后血本无归。此外,山东省虽然花卉节庆众多,但影响力普遍不高,2007 年评选出的“中国节庆产业十大花卉类节庆”中,山东省只有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交易会入选。但该节庆属于纯市场交易的花卉节庆营销,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没有实现花卉节庆与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正是缺乏科学的规划,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一些层次低、打造粗陋的花卉旅游产品,有今朝无明日,旅游经营步步维艰,更做不到发展壮大。

(三)花卉文化挖掘不深,缺乏地方特色与文化品位

花卉旅游发展的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山东省花卉旅游开发不乏一些初具知名度的节庆品牌,如菏泽国际牡丹文化节,但节庆期间所举办的活动中,并没有突出牡丹文化以及菏泽地方特色。此外,旅行社推出的关于山东省花卉旅游线路中也没有推出极具地方特色的花卉旅游项目,大都只涉及花卉观赏、参加各类花节以及购买鲜花,游玩内容千篇一律,尤其是花文化的深刻内涵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中国的花文化源远流长,与地方民俗、宗教、文学、饮食等都有关联。以菏泽牡丹为例,与曹州牡丹有关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如《曹州牡丹史》《聊斋志异》《曹州牡丹谱》《曹州府志》等,蒲松龄还专门为曹州牡丹中的两种绝品“葛中紫”和“玉版白”写了一则爱情神话故事《葛巾》篇,使曹州牡丹声名远扬。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文化并没有提炼成为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反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四)花卉资源缺乏垄断性,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

山东省虽然花卉资源众多,但花卉资源缺乏垄断性,龙头花卉不突出。山东省花卉旅游线路中主推的花卉包括菏泽牡丹、平阴玫瑰、桃花等,但山东省这些花卉的知名度并不如其他地区。山东省比较具有影响力的花卉只有菏泽牡丹,然而菏泽牡丹与洛阳牡丹相比就稍显逊色,一提到牡丹,人们便会联想到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而山东省樱花、桃花、油菜花的影响力远不如武汉樱花、成都龙泉桃花以及婺源油菜花。此外,山东省花卉旅游市场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旅游产品是花卉景观观赏和“农家乐”相结合的乡村花卉观光旅游,花卉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很小。特别是乡村地区为了吸引游客而举办的众多花节,大部分仅是旅游和农业浅度结合,显同质化趋向。

三、山东省花卉旅游发展对策

(一)增强科技支撑力度

花卉旅游,核心在于花卉,只有打造出响当当的系列花卉品牌,才能使花卉旅游走向长远,所以必须加强对花卉新品种研发的科技投入力度。在继续优化菏泽牡丹、玫瑰、郁金香等品种的基础上,与高等院校、科研院以及国际公司合作,研发具有代表性的花卉产品,努力打造山东省特色花卉品牌。同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山东省的气候资源,进行科技创新,突破花卉旅游受季节限制的瓶颈,实现一年四季花常开。

此外,山东省野生花卉资源丰富,其中不乏观赏价值很高的野生花卉。而且单就花期而言,从早春到深冬均有野生花卉盛开,3—4 月开花的冰凉花、白头翁,5—6 月开花的肾叶报春、铃兰,7—9 月开花的柳兰、柳穿鱼、黄海棠,9—11 月开花的乌头属,菊属花卉,而山茶则在冬季凌寒怒放。这些野生花卉资源应当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引种和合理开发,是山东省花卉旅游突破季节性瓶颈很好的切入点。

(二)采取花卉产业营销模式,科学规划,适度办节

山东省拥有一定的花卉产业基础,且该地区发展花卉旅游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完全可以改变传统的以花卉节庆来吸引游客的花卉节庆营销模式,向花卉产业发展模式转变,来实现花卉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目前,山东省许多花节的举办方,并不是将“花卉”作为一项旅游产品来开发和打造,而仅仅是把花卉作为带动瓜果销售,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的润滑剂,是“眼球经济”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通过举办花节来提高乡村旅游的高曝光率,积聚人气。山东省的花卉旅游,应该立足全局,从打造花卉旅游精品的角度,适度办“花节”。申办花节的地区,由政府委托相关专家或机构对花卉旅游资源的规模、开发条件、开发潜力等要进行评估,而不是忽略旅游目的地环境承载能力、旅游接待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等,一味跟风,盲目建设,阻碍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

(三)深挖花卉文化内涵,促进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山东省花卉旅游中应当注重花卉文化的挖掘,针对不同城市的特色,体现不同的花文化,如菏泽牡丹要重点挖掘其文学内涵,重点展现花卉文学作品。此外,要充分挖掘山东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族宗教和民俗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花卉旅游项目建设,贯穿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目前,山东省正在全力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可以以“好客山东”品牌为统领,以文旅融合为主导路径,深度整合山东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在花卉旅游的基础上高度凝练融入齐鲁文化内涵,让游客在欣赏花卉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平安泰山”“黄河入海”以及“水浒故里”等文化的魅力。此外,山东省还可以充分发挥其海洋文化,将花卉旅游与邮轮旅游以及海岛主题旅游相结合,推动花卉旅游产品提档升级。

(四)延长赏花产业链,巧妙避免同质化竞争

花卉旅游竞争愈加激烈,山东省景区应当为赏花产品增添更多元素,从而巧妙避免同质化竞争。可以发展与花卉旅游相关的第三产业,如开发花卉美食游,可根据山东花卉特色研发别具一格的花卉菜品、花卉糕点以及其他花卉食品,形成独特的食用花卉体系;开发花卉艺术品,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积淀进行艺术加工,发展花瓶、花架、装饰挂件等艺术品,利用干花技术研发香包、花卉标本等纪念品;规划建设别具特色的花卉主题酒店,从建筑特色到装饰风格,从酒店用品到招牌菜系、酒水饮料,每一处细节都与花卉密切相关,让游客身在其中有一种被花包围的特殊体验。

参考文献

[1]乔秋敏,王少琴.论河南省陵花卉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35):254-255.

[2]董瑾.成都地区花卉旅游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王红.青州市花卉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徐继中.山东省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张孝强.青州市现代花卉产业发展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上一篇:法治精神下一篇:MR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