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村旅游典型案例

2024-08-05

山东乡村旅游典型案例(精选7篇)

山东乡村旅游典型案例 篇1

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乡村旅游分会

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会名称为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乡村旅游分会。第二条 本会是由山东省从事乡村旅游业务的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发起成立,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的社团法人资格。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根据山东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广泛联系、紧密团结山东省从事乡村旅游业务的企事业单位及关心、支持乡村旅游事业的各界朋友,积极维护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和中外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为繁荣和发展山东省的乡村旅游事业做出贡献。

第四条 本会遵照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各项活动,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五条 本会接受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接受社会团体行政主管机关的监督、检查和管理。

第六条 本会住所设在济南。

第二章 任 务

第七条 基本任务

1.贯彻国家及山东省关于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方针、政策,做好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间的协调和服务工作。

2.系统调查、收集、研究、整理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信息、资料,做好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及时向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和会员提供咨询服务。

3.在平等协商、协调一致的基础上,研究并解决涉及全行业的有关问题;规范会员单位的经营行为,保护其合法利益;帮助会员单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4.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和行业声誉,代表会员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各种要求、意见和建议,承办政府有关部门授权或委托办理的事宜,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会员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5.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并教育会员遵纪守法。编写书籍《山东乡村旅游指南》和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乡村旅游分会季刊《山东乡村旅游》。

6.团结全省乡村旅游企业,加强山东地区乡村旅游行业的整体意识和统一性,共同维护行业的利益和声誉。

7.广泛开展与全国各地及国际有关旅游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山东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扩大山东乡村旅游业的影响。

第八条 基本任务的实施由各届理事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并拟定中期和近期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实施。

第三章 会 员

第九条 本会为团体会员制。各级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乡村旅游策划、规划、开发、经营和管理的机构,包括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综合体、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商品研发企业,荣获命名的旅游强乡镇、特色村、农业旅游示范点、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名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好客山东农家乐、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其他涉足乡村旅游发展,志愿加入协会,愿意履行会员义务的各类机构。凡具备以上资格条件的合法单位或组织,承认并遵守本团体章程,均可申请成为本会团体会员。

具备条件会员应提出书面申请,经协会常务理事会批准,方可成为正式会员。

会员自愿退会,应提出书面申请,经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收回会员证书,终止会员资格。

非自愿性退会,由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宣布,取消会员资格。

会员退会不得提出财产要求。

第十条 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一、会员的权利

1.在本会内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对本会工作有建议权,批评权和监督权;

3.有参与本会内部事物的管理权;

4.有优先参加本会主办的各项活动的权利;

5.享用本会提供的各项服务;

6.优先得到本会编发的信息、资料、刊物;

7.可在会员俱乐部活动;

8.优先参加本会组织的各类考察推销活动;

9.符合本会章程的其它权利。

二、会员义务

1.履行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

2.承办本会委托的事务;接受本会的领导、协调和监督;支持、配合并承担本会的工作;

3.维护本会声誉;

4.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反映情况;提供信息资料;

5.按时缴纳会费;

6.符合本会章程的其它义务。

第四章

组织机构

第十一条 本会会员代表、理事、常务理事及其它领导的产生体现民主集中的原则,须经充分酝酿协商,由选举产生。

第十二条 会员代表大会是本会的最高权力机关,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修改章程;

二、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

三、决定本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针;

四、审议理事会、监事会的工作报告;

五、通过重要决议;

六、决定本会的重大变更和终止;

七、其它事项。会员代表大会有半数以上成员参加为有效会议,参加会议半数以上成员表决的事项为有效决议。会员代表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因特殊情况需临时召开,由理事会讨论决定。

第十三条 理事会

第一届理事会的理事由发起单位经过充分酝酿协商,推举产生,从第二届开始,由投票选举产生。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闭幕期间的执行机构,向会员代表大会负责,每届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理事会设会长一人,副会长若干人,秘书长一人,理事若干人。

理事会的主要职责:

一、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二、对本会活动进行集体领导;

三、确定本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的设立;

四、委任副秘书长和办事机构、分支机构的负责人;

五、审批会员;

六、提出下届理事会的候选人;

七、贯彻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八、制定本会的中、近期工作计划;

九、建立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十、决定本会的一般变更;

十一、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并报告工作;

十二、接受监事会对本会违纪问题的处理意见,提出解决办法并接受其监督;

十三、其它职责。

第十四条 本会的日常工作由秘书长负责。

第十五条

本会的法人为理事会。本会的法定代表人为会长。

第十六条 职责:

一、选举产生监事长;

二、出席常务理事会;

三、监督本会及领导成员依照《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开展活动;

四、督促本会及领导成员依照核定的章程,业务范围及内部管理制度开展活动;

五、对本会成员违反本会纪律,损害本会声誉的行为进行监督;

六、对本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

第十七条 对本会的违法违纪行为提出处理意见,提交常务理事会并监督其执行。

第五章

资产和财务

第十八条 本会资产为共有财产,不论始何获得,只能用以促进有利于本会宗旨实现的各项事业,不得以利润、股息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支付、转移给本会会员(支付给工作人员的工资,付给会员为本会服务应取得的报酬以及付给租赁会员的房租除外)。本会资产依照国家和社团行政主管机关有关规定及本会章程进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

第十九条 经费来源及主要用途

一、经费来源:1.会费收入;2.资助和捐赠;3.会刊、报纸发行收入;4.协会办企业的盈利部分;5.其它收入。

二、主要用途:1.协会业务活动;2.协会聘用人员报酬;3.办公设施及办公费用;4.考察推销和交流活动;5.其它支出。

第二十条 严格执行国家财会规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编制经费预算、决算,定期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财务收支状况,接受会员、监事会和有关部门的审计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 发展社团经济获得的收入,百分之七十用于发展符合本会宗旨的事业;百分之三十用于本会的日常管理。事业费和管理费分别建账。

第六章 变更和终止

第二十二条 变更程序

一、本会章程、名称、法定代表人、业务主管部门等重大变更,由理事会提出变更报告,提交会员代表大会通过。

二、涉及登记证书其他登记内容的一般性变更,由理事会审议决定。

三、向原业务主管部门和社会团体行政主管机关申报,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三条 终止程序

一、由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报告,提交会员代表大会通过。

二、由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方案,确定善后工作人选,成立清算组织,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三、向原业务主管部门和社会团体行政主管机关申报,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四、本会终止清算后剩余资产按山东省市社会团体行政主管机关规定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理事会。

第二十五条 本章程自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经社团行政主管机关同意,核定批准后生效。

第二十六条 本会会址:山东济南经十路17386号。

山东乡村旅游典型案例 篇2

一、旅游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及分析

(一) 先进的办学理念引导旅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发挥独有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以“办学理念”为灵魂。它渗透在各个方面:引领办学思想, 指导办学方向, 约束办学行为, 体现办学特色。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以下简称山旅) 自建校以来, 以先进的国际化办学思想为指导, 秉承“我们的天职是创造幸福”的校训, 坚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办学理念, 致力于建设“人文化、生态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高等院校, 全力打造现代旅游管理服务精英的摇篮。国际化是山旅先进办学理念的体现, 在多次为本地乃至全国大型体育文化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国际化”这一先进的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2009年全运会礼仪人员的妆容都是按照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法由山旅的师生来完成的。

(二) 产学合作的特色办学模式为旅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平台。

产学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基本模式, 而如何很好地在产学合作中与地方经济实体进行融合却并非易事, 融合的深度决定交易成本的高低。产学合作包括校企合作, 从广义上来讲, 还包括学校与社会活动的合作, 比如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学校通过培养学生为社会输出所需人才是最基本的职能, 实际上学生在校期间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的效用并不小于前者。2009年在济南举行的全运会, 山旅近一半的学生参与了接待服务工作, 山旅被定为全运会指定的服务单位。山旅学生专业的服务水平, 执着的敬业精神和整个团队呈现出来的朝气向上、纪律严明的风貌都是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从成本学角度来讲, 全运会若自己培养这样的服务提供者所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要远远超过山旅学生的用工成本。

(三) 特色专业的设置成为山旅服务地方经济的亮点。

学生是否具有专业特色与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山旅的饭店管理专业、旅游英语专业、烹饪专业均为省级特色专业, 这三个专业除体现国际化 (饭店管理与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去英语国家实习, 烹饪专业学生去法国实习) 以外, 在专业技能上还要有针对性地学习插花、茶艺、化妆、礼仪、鸡尾酒调制等课程, 并要求取得合格证书。另外高尔夫专业也是应市场的需求, 专门针对山东省内韩国人较多的情况, 特地为此开办的。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 山旅学生不仅能为客人提供基本的专业服务, 还能为客人提供插花、茶艺等特色服务, 增加了服务的内涵和宽度, 饱受社会好评。

(四) 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保障。

双师型教师需具备扎实的理论根基和广博的实践经验。山旅教师85%以上拥有双师资格, 近些年也从企业吸纳不少优秀人才, 为指导学生实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山旅旅行社专业的学生曾多次获得全国导游大赛一等奖, 其专业辅导老师们均为高级英语导游出身。在多次高规模的接待工作中, 山旅学生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出色完成任务。这也体现了学校与社会的互补效应, 学校培养学生, 社会锻炼学生, 然后学生反哺学校。

二、旅游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问题及对策

(一) 旅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的融合度有待深化。

旅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的过程中, 学校多数扮演合作者的角色, 而且是弱势合作者。以山旅为例, 山旅的学生在服务当地经济的过程中, 大多数是充当志愿者, 成为一线基层服务员, 几乎没有人能成为领班。实际上, 山旅的学生专业能力很强, 大多情况下完全能胜任“小领导”的角色。当地经济实体应该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激励和激发学校为经济实体服务。另外目前的这种融合并不成熟, 监管机制不健全, 利益保障机制尚无。学校作为独立的法人, 有资格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益。

(二) 旅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的融合面有待加宽。

目前旅职院校学生服务经济实体的渠道主要是通过为奥运会、全运会、世博会等大型节庆体育等活动, 比较单一。就服务而言, 凭借他们专业的技能, 完全可以拓宽这一渠道。为学生提供定期的服务当地经济实体的机会, 一方面可以为学校创收, 另一方面各经济实体可以为此降低用工成本。

(三) 旅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的模式有待多元化。

目前旅职院校服务经济实体的模式主要是为其输出劳动力, 提供专业化服务, 这是非常初级的一个融合模式, 学校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为经济实体提供培训, 担当顾问是其多元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学校为经济实体提供服务的功能往往被忽视和弱化, 所以导致经济实体吸引来的只是最初级的服务, 实际上学校有能力也有人力提供高端服务。反过来, 学校在为经济实体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也积累了经验, 真实场景中的训练要比模拟演练有效太多。

三、结语

旅职院校师生可以通过参与当地、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节庆盛事活动而加入到旅游经济主体的力量中。一方面, 参加大型节庆盛事有助于旅职院校师生专业水平的切实提高和经验阅历的积累, 也有助于学校的创收;另一方面通过旅职院校师生的加盟, 在保证专业化服务水准的前提下举行节庆盛事活动的用工成本可以降低。这就是所谓的“双赢”, 所以这一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同时旅游职业院校面对生源减少的不利条件, 密切与地方旅游经济的契合程度当属有益之举。通过服务地方旅游经济, 如开展培训在职旅游专业人员等, 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 也是学院创收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佳玲.突出高职特色服务地方经济[J].黑龙江教育, 2008

[2] .马佳宏, 张人崧.广西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成绩与问题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8

中国山东首届乡村旅游节开幕 篇3

据了解,该活动由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主办,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乡村旅游分会、潍坊市旅游行业协会、临朐县旅游协会、临朐县石门坊景区、潍坊益万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潍坊报业集团会议展览公司联合承办。

本届乡村旅游节以“创新旅游产品,倡导低碳旅游”为办节宗旨,以“好客山东·乡约临朐”为主题,旨在深入挖掘山东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进一步打响“好客山东”的旅游品牌形象,带动山东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临朐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顾建华在致辞中介绍,近年来,临朐县紧紧围绕“又好又快谋发展,跨越赶超建强县”这一总目标,牢牢扭住“工业立县”这一根本,大力实施文化兴县、旅游强县、生态活县“三大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破难,苦干实干,经济社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大力推进“旅游强县”战略,临朐县积极整合资源,按照“打生态牌、念山水经、唱文化戏、走特色路”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做大旅游项目、做精旅游产品、做活旅游市场、做优旅游环境,打造全景临朐,实现全域景区化,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展现临朐形象的窗口、富民强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国内外乡村旅游成功案例 篇4

一、国外经典案例

1.1工匠之乡——日本水上町

(1)项目概况

走观光型农业之路的日本乡村水上町的“工匠之乡”包括“人偶之家”、“面具之家”、“竹编之家”、“陶艺之家”等近30余家传统手工艺作坊,其旅游概念的提出吸引了日本各地成千上万的手工艺者举家搬迁过来。1998年至2005年间,每年来“工匠之乡”参观游览、参与体验的游客达45 万人,24 间“工匠之家”的总销售额达3116 亿日元(约合271 万美元)。

(2)主要项目及产品

核心旅游项目:

胡桃雕刻彩绘、草编、木织(用树皮织布等)、陶艺等传统手工艺作坊,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水上町群山围绕,当地人以务农为生,种稻、养蚕和栽培苹果、香菇等经济作物,把区域整体定位成公园,探索农业和观光业相互促进、振兴地方经济之路。目前水上町已经建成了农村环境改善中心、农林渔业体验实习馆、农产品加工所、畜产业综合设施、两个村营温泉中心、一个讲述民间传说和展示传统戏剧的演出设施。

旅游产品:

田园风光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温泉养生度假游、传统工艺体验游。

业态设臵:

特色餐馆、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水果采摘及品尝体验活动、温泉中心等。

(3)模式借鉴

水上町的“一村一品”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活跃和产业化发展,它们承载着当地人振兴家乡的“农村公园”构想,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经验值得静海思考和借鉴。

游客不仅可以现场观摩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在坊主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工匠之乡”以传统特色手工艺为卖点,进行产业化发展和整体营销,提供产品生产的现场教学和制作体验,大力发展特色体验旅游,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地方经济添活力。农业与观光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活跃,使居民们获得了实惠。

居民观念大转变,当地土生土长的匠人不仅感受到了家乡面貌的变迁,还感慨于人们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1.2薰衣草的国度——法国普罗旺斯乡村旅游

(1)发展现状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圣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到此感受普罗旺斯的恬静氛围。在彼得.梅尔的《重返普罗旺斯》一书中介绍道:“普罗旺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已经和香榭丽舍一样成为法国最令人神往的目的地”,几乎所有人“逃逸都市、享受慵懒”的梦想之地。

(2)发展概况

普罗旺斯旅游形象定位是薰衣草之乡,功能定位是农业观光旅游目的地。旅游核心项目及旅游产品是田园风光观光游、葡萄酒酒坊体验游、香水作坊体验游。在业态方面设臵家庭旅馆、艺术中心、特色手工艺品商铺、香水香皂手工艺作坊、葡萄酒酿造作坊。

(3)模式经验

凸显特色化——立足本土,魅力独具

特色乡土植物——“薰衣草”几乎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在普罗旺斯不仅可以看到遍地薰衣草紫色花海翻腾迷人的画面,而且在住家也常见挂着各式各样薰衣草香包、香袋,商店也摆满由薰衣草制成的各种制品,像薰衣草香精油、香水、香皂、蜡烛等,在药房与市集中贩卖着分袋包装好的薰衣草花草茶。而薰衣草花海同时也赋予了普罗旺斯浪漫的色彩,使其成为世界最令人向往的度假地之一。

农业产业化——游客体验,乐在其中

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物不一样。同样,游客在田间观赏薰衣草等农业景观的同时,还可以到作坊中参观和参与香水、香皂制作的全过程。

生产景观化——有机结合,增加业态

运用生态学、系统科学、环境美学和景观设计学原理,将农业生产与生态农业建设以及旅游休闲观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科研、生产、加工、商贸、观光、娱乐、文化、度假、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区。

活动多元化——大众参与,感悟乡村

旅游活动多样化,真实体现乡村生活,增加乡村旅游的大众参与度。可通过庄园游、酒庄游等乡村旅游都可以让游客体会到真正的乡村生活,这得益于旅游区开展的项目丰富多彩,集中体现了乡村地区居民的生活特征。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力求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节庆多样化——节庆举办,特色凸显

普罗旺斯地区的活动之多,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几乎每个月都有两至三个大型节庆举办,从年初2月的蒙顿柠檬节到7—8月的亚维农艺术节,欧洪吉的歌剧节到8月普罗旺斯山区的薰衣草节,四时呼应着无拘无束的岁月,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游客。

1.3理想田园——美国纳帕溪谷

(1)项目简介

距旧金山以北80公里,30英里长,几英里宽,最早的葡萄园建于1886年,从家庭或小作坊生产的葡萄酒到大托拉斯酒厂,有近200家,出产美国品质最高的葡萄酒,近年来她葡萄酒连续夺目世界第一,当地风景美丽、淳朴自然,不但很适合葡萄的生长,而且也成为以红酒文化、庄园文化成为昭负盛名的旅游观光度假地,它是电影《云中漫步》的外景地。

(2)发展概况

美国纳帕溪谷以“葡萄园、乡村庄园、小镇”为依托,采用六大元素构建理想田园生活: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开阔生态的田园空间、原汁原味的农业作坊、舒适现代的生活设施、雅致脱俗的艺术品味 和处处渗透的文化历史。

(3)发展模式

标杆农庄: 一户一特色

便利的配套设施

环境优美的户外购物中心

提供高品质的食、住、行、娱的NAPA小镇

其它休闲娱乐活动设施 专门的游客服务

信息齐全、服务细致的游客服务中心

独特的交通体验

精致系统的博物馆

专门的高端服务

精致农业

高品质的红酒、精致的衍生工艺纪念品等

(二)国内成功经验

2.1台湾乡村旅游——宁静的产业革命

(1)提出背景

20世纪60 年代后随着台湾工商业的快速成长,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仅达9.2%,同时面临各种经济发展问题。

基于健康、效率、永续经营的施政理念,台湾于2009年5月提出“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是推出生技、观光、绿能、医疗照护、精致农业及文化创意等六大新兴产业之一,是对抗金融海啸的大战略,也是“宁静的产业革命”,更是政府推动的重点发展产业。

“自然就是美,宁静无限好”,远离都市尘嚣,迈向乡村田园应是人间享乐。农业虽是传统的生产事业,也是最现代的绿色生态与服务业,不仅是经济产业,更兼具自然保育及人文建设等多元功能,是创造人类优质生活环境的产业。

(2)推动思路

“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提供前瞻的农业愿景,创造民众新的生活价值,是“软国力”的展现,有许多无形的外部经济效益,农村再生、海岸新生、绿色造林皆有助于生态环境及休闲观光发展,可安适身心、稳定社会,更有对抗经济发展问题,其价值无法简易计算,重要性极高。

推动乡村旅游的基本理念,在于提倡农场的生活价值,将当地农业转换成地区厨房,保存自然景观、活络乡村传统与文化,并将乡村生活的亲切气氛与好客态度,融入休养与体验的休闲活动中。

乐活农业,将发展农业深度旅游与农业精品,其中农业深度旅游结合森林漫步、渔钓鲸赏及农村休闲生活。

结合生态、产业、休闲观光的方式,作为农业乡镇特色产业经济的活化策略,能让台湾农业开启另一片天。

(3)模式经验

创意无处不在——创意驱动,文化为魂

台湾乡村旅游与大陆乡村旅游是同一产业形态的不同阶段,台湾乡村旅游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了创意驱动、文化为魂的深度开发阶段,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在价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主题创作经典——主题各异,深度挖掘

乡村旅游选择不同的主题,使台湾乡村旅游实现错位发展,呈现出千姿百态、亮点跌出的无比精彩,从而避免了同类资源的同质开发与恶性竞争。同时,每处围绕专一主题深度挖掘,展现旅游主题的不同构成,给游客以独特的深刻体验。

凸显当地风情——钟情本土,魅力独具

坚持“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的理念,钟情当地的自然、人文、宗教、民俗、工艺等各种资源,使台湾乡村旅游独具风情,魅力无穷。

精致进行到底——高端线路,体现价值

台湾乡村旅游以深度开发见长,不求“大而全”,追求“小而美”,并将这种理念做到极致。

营销贴近游客——游客至上,贴心服务

在市场营销方面,以游客的需求出发,大胆使用各种新型营销方式,使乡村旅游发展事半功倍。

(4)静海借鉴

与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相比,静海乡村旅游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产品、三流创意”的现象。借鉴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静海要实现乡村旅游的4个转变,以推动静海乡村旅游的发展:

实现农业的产业功能升级,由传统生产到休闲农业

政府在谋划全局工作时,以全新站位审视乡村旅游发展,将其作为加强“三农”工作、塑造当地整体形象的一个重要环节加以推进,在经费、机构、人才以及体制机制上予以重点保障,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农业由传统生产向休闲农业转变,由生产农副产品向生产“快乐休闲”转变,实现旅游富民、“一业兴百业”的综合效应。

实现政府扶持方式的转变,由“用钱”打造到“用情”打造:

乡村旅游被视为近年来旅游业最具潜力的新增长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对乡村旅游项目开展金融扶持,以期拉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然而,大手笔的投入,更容易让旅游业者由此产生惰性,变得只会“等靠要”。

“用情打造”才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致力于拓展乡村旅游的“新鲜玩法”。政府投入资金直接扶持乡村旅游业主的同时,也应带业主去参加海内外各种推介会和比赛,想方设法帮助业主们做宣传、打名气,才更能带动业主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实现旅游开发模式的转变,由粗放式发展到精致式发展:

台湾没有很丰富的资源,乡村旅游一直走小而美路线。正因如此,台湾乡村旅游的精致给人印象深刻。静海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做大的条件。但比“做大”更重要的是“做精”。如果在打造生态大景区的同时,将散落在景区周边的小农户也全部带动起来,做成家庭旅馆或者主题乡村美食餐厅,从吃农家饭升级为品尝好吃好喝的乡村美食,从享农家乐升级为看赏心悦目的乡村景致。

实现高端路线追求的转变,由追求高价格到追求高价值:

乡村旅游走高端路线,并不是单纯抬高消费价格,而是要增加乡村旅游的趣味、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将“上山下乡”对于现代生活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诸如大米、番薯这样简单的农产品设计包装成精致的伴手礼,其乡村特色的价值得到提升,价格也会随之增加,这对于业主和游客都是双赢。

2.2成都乡村旅游——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

(1)发展简介

兴起于20世界80年代未的成都农家乐,启动了成都乡村旅游。经过近30年的发展,锦江区、郫县、双流县和都江堰等县市区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热点和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各区县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

郫县友爱镇农科村——特种园艺景观模式

农科村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核心地带。该村田园风光秀美怡人,四时鲜花不断,季季草木常青,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大型农民花园”。

以创意园艺景观为基:农户培植的各种各类奇异苗木花卉、盆景等创意园艺景观,造型千姿百态、美轮美奂,既是商品,又是景观,大小不等,价格不同,售价从几十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以产业链延伸为落脚:农家小院里以造型各异的特种园艺美景为依托,设臵了客房、餐饮、秋千、滑梯、转圈椅、台球、茶座等休闲、娱乐、度假配套服务设施。经营机制非常灵活,能住、能吃、可游、可商、可农,旅游接待服务和农工两不误。

以合作经营模式运作:这种“农家乐”方式把 100多家农户串联成片,以合作经营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既是盆景苗木经营销售的平台,又是游客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

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模式

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东南郊,是成都乡村旅游的成功典范,是“中国花木之乡”和国家级AAAA级风景区,被誉为“永不落幕的花博会”、“永不谢客的花之居”。

五朵组团、同一主题、不同特色: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荷塘月色、江家菜地、东篱菊园五个符合当地民俗风情并各具特色的新农村风貌,称为“五朵金花”。

产、供、销联袂:集观光、旅游、休闲、购物、美食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以“花”为主题拓展市场,以“花文化”为魂发展农村经济。双流县——乡村旅游功能拓展模式

双流县的乡村旅游业,着眼于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大力加强经济农作物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亚洲最大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基地。

乡村资源旅游化利用:注重乡村资源的旅游转化,建成冬草莓健康旅游珍珠港、双流枇杷海洋等优势生产基地,以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国际社区走廊“三走廊”建设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产业。

旅游节会大力推广:举办了梨花节、枇杷节、冬草莓节、黄甲麻羊节、云崖兔美食节、万安粗粮饮食文化节、双流原生态蔬菜旅游文化节等旅游节会。

六要素一体化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疗”等乡村旅游要素于一体,旅游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都江堰沙湾村——旅游合作社模式

2009 年,紫坪铺镇为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档次和形象,引导乡村旅游酒店和旅游接待户联合成立了四川省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沙湾村乡村旅游合作社,这种模式非常成功,整个村庄经营有序,服务规范,环境优美,乡村旅游有规模、上档次。

旅游合作社构成:由无公害蔬菜种植户、猕猴桃种植户、特色餐饮经营户、乡村酒店经营户等为成员单位,联合组成。

统一管理、联合开发:合作社有严格规范的经营管理监督章程,统一制作店牌、执行统一的服务和房价标准,统一宣传营销。把分散的农家乐经营户以合作社的方式组织起来,联合开发经营。

(2)模式经验

成都乡村旅游从一家一户经营的自然发展阶段华丽转身为规模整体开发的规范发展阶段,“党委总揽、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产业支持、农户主体”的成熟经济模式,铸就了乡村旅游经济进入集群规模发力的“快车道”。

管理方式: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成都市乡村旅游之所以发展有规模、上档次、知名度高,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抓新农村建设,就是抓农村经济,就是抓劳动就业,就是抓农民增收。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规划出重点乡镇和重点村,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在人、财、物上予以重点倾斜。成都市政府专门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协调指导,要求规划、建设、国土、园林、林业、农业、卫生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建设旅游型村镇,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错位发展

成都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一直秉承“全域成都”的理念,统筹乡村旅游的发展,构建平原-丘陵-山地梯次发展布局和一村一品、一户一园、一园一景错位发展的格局。

建设方式: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

在实际开发建设中,成都开创了“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的模式: 农房改造景观化:

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改造农房,对农房以就地改造为主,由“农户出资、政府补贴”进行改造,一幢幢赏心悦目的老成都民居和仿欧式建筑群,成了一道道风景线。

基础配套城市化:

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完善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实现户户通光纤,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

景观打造生态化:

保护原生态植被,建成微水治旱工程、农业文明记忆馆和牛王庙,以人文自然景观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开发土地集约化:

充分利用荒山、沟渠、坡坎等修建会所,盘活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宣传营销:

节庆营销,打造品牌

成都市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优势,指导各区(市)县策划、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如都江堰市的清明放水节、双流县黄龙溪的火龙节、龙泉驿区的桃花节、彭州市的牡丹花会、新津县的梨花会、万安粗粮饮食文化节、双流原生态蔬菜旅游文化节等。以文兴旅、以节助旅,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搭建了节庆营销平台,不断提高了成都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惠民富民:服务市民,致富农民

成都亦是环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范例,以服务市民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导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成都乡村旅游产业主动担起农民持续增收和构架新型城乡旅游形态重任,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倍增。

2.3北京乡村旅游——“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1)总体思路

全面树立大旅游观,积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打造城市、郊区两个市场,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大力推动首都旅游产业优化升级。通过“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规划和策划,实现13个区县乡村旅游功能特色的清晰定位,构造33条乡村旅游沟的聚合产业,开展57个特色乡村民俗旅游村的创意策划。

(2)“北京模式”实践经验

北京模式内容: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区域分工、定位清晰、社区营销、基础完善、融资创新、标准管理。开展了系列规划及专题研究

先后完成了《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规划》10个郊区县开展的《乡村旅游用地规划》等,同时完成了《北京旅游产业区域特色研究》、《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乡村旅游北京模式研究》等一系列研究课题。

明确了区、县乡村旅游区域特色定位 针对乡村旅游的同质化问题,从07年开始组织专家进行细致调查,明确了各个区县的清晰定位,如:房山区“北京祖源、休闲胜地”、大兴区“绿海甜园”、通州区“滨水新城、漕运古镇”、昌平区“温泉胜地”、怀柔区“不夜怀柔”、平谷区“休闲绿谷”、密云“渔乐圈”等,这些“一区一色”的定位,为乡村旅游的结构优化和品质升级确立了方向。构建了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北京乡村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主要是乡村景观、乡村民俗旅游村、乡村度假区、乡村节庆活动、农业观光园等。07年,为了提升北京乡村旅游规模、档次和品牌,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休闲农庄”、“生态渔村”、“乡村酒店”、“山水人家”、“国际驿站”、“采摘篱园”、“民族风范”、“养生山吧”八种全新的乡村旅游业态概念。

创新了乡村旅游投融资模式

07年以后,北京旅游投资规模大幅度增长,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有八种模式:转移支付模式、复合投资模式、权益融资模式、股权融资模式、社会集资模式、外商投资模式、贷款贴息模式、小额贷款模式。北京在创新乡村旅游投融资模式方面有两个特点:第一、投融资模式的类型比较多;第二、政府部门联动形成政策支持。

实施了精准的乡村旅游社区营销

通过运用政府公关、社区营销的模式,指导、策划并组织实施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营销活动,主要体现在:

城乡社区、互动营销。如开展“乡村旅游进社区、城乡和谐手拉手”等形式多样的政府公关活动。

目的地社区、品牌营销。如举办“寻找美丽乡村”评选活动,打造鲜明的品牌形象,启动《京郊旅游手册》110万册免费发放工作。

虚拟社区、网络营销。如将远郊旅游景区门票采用网络方式公开免费发放给市民。舞台社区、节庆营销。如举办北京旅游文化节及各区举办的节庆等150多项节事活动推广北京乡村旅游。通过实施精准营销,极大地彰显了乡村旅游的宣传效应。

建立了行业管理与自律管理的结合

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模式,先后推出了北京市行业标准及自律规范:《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村评定暂行办法》、《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北京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等,在乡村旅游行业管理与自律管理相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创新探索

开展了33条“一沟一品”乡村旅游沟域带区的规划; 开展了77个市级民俗旅游村“一村一品”的创意策划; 持续多年开展了乡村旅游进社区活动; 进行了“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创建试点; 开展了酒店管理公司顾问管理市级旅游民俗村试点; 创新和推广乡村旅游的八种新型旅游业态

2.4蓟县乡村旅游——天津乡村旅游典范

(1)项目概况

天津蓟县,古称渔阳,又称蓟州,是华北休闲之都、京津旅游胜地。拥有国家级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风光秀美,景观奇特。1994年以来,蓟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引导、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融吃、住为一体,集休闲、娱乐于一身,具有新创举,体现新时尚,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

(2)取得成绩

截至目前,该县乡村旅游已发展到11个乡镇,其中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1个,全国旅游农业示范点2个,市级旅游特色村(点)91个,休闲农庄7个,乡村旅游经营户1200多个,各种采摘园4800多亩,旅游购物市场65个,从事该行业的农民达4万余人,形成了“百村创建、千户发展、万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到2010年底,该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21.4万人次,直接收入1.4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11年由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评选活动揭晓,蓟县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成为本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

(3)发展概况

蓟州的农家乐旅游村村不同,户户不一,分散又集中,大众又个性,靠山的,近水的,居名胜脚下的,位塞上边关的,并列排房的,小院围住的。前厅后炕的,穿门跨院的,边上连廊的,中间天井的。还有庭院摆桌、炕头吃饭的,葫芦架下喝茶、瓜棚里品酒的,溪边湖畔钓鱼、青石板上设灶的,应有尽有。大到一山、一水,一村、一舍,小到一树、一花,一道栅栏门、一座辘轳井,都在演绎着浪漫、温馨、淳朴、自然的农家风情。

(4)发展模式

加强组织管理

为规范农家院旅游户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蓟县旅游主管部门制定了《农家院旅游质量标准》,根据经营规模、服务设施等情况划分等级,挂牌经营,规范管理,让游客放心入住,尽情享乐。

根据时令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游客

蓟县的“农家乐”根据时令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游客。如农家院内部安装暖气和空调, 将房屋内外进行艺术装饰, 在冷天可以推出冰雪康体、睡火炕。春节游客与当地农家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扭秧歌、话家常, 让游客体验天津的民风民俗等, 使“农家乐”成为具有休闲、健身、娱乐和度假功能的多元化复合型新兴旅游。夏天可推荐游客在玉龙滑雪场滑雪, 欣赏北国雪景, 享受冰雪乐趣, 冰雪旅游项目可带动蓟县农家乐旅游。据统计, 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014万人次, 占总接待量的313% , “农家乐”收入超过某些四、五星级宾馆、饭店和酒店。依托自然资源打“民俗牌”发展旅游农业发掘地方文化, 营造地域特色 虽然此处风景绝佳, 但周边还有很多风景独特的地方, 而且附近(北京郊区)还有很多发展已相当成熟的度假村, 所以不搞出特色,很难立足。当地的人文景观独一无二, 可打民俗这张牌来发展。民俗人文景观发展起来投资小, 见效快, 知名度更易于提高, 为日后的进一步旅游资源的开发打下良好基础。譬如, 地处皇家园林的青山岭, 目前还是一个以种植为主的村庄, 但该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千年古松、劲松园、松树王、松树后、鹰盘松、青山岭水库和北齐时代的古长城等, 极富开发价值。

整合运作与城镇化战略

山东乡村旅游典型案例 篇5

宁波市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典型介绍-----村落型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湾底村湾底村位于鄞州新城区的东面。开发农业旅游是湾底发展迈出的大步。桑园、牡丹园、梨园,现代化的钢架大棚,尽现了湾底村植物园般的迷人风光。2004年,湾底村举办首届桑果节,从而走上了一条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路子。至今,湾底村已成功举办四届桑果节,“快乐农庄、紫色诱惑”--桑果采摘游名气渐响。根据规划,湾底村天宫庄园旅游区面积1200亩,突出蚕桑文化、红酒文化、乡村民俗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是集农林观光、科普教育、乡村体验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都市里的村庄”。目前,旅游区已建成15个参观点、三条旅游线。曾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浙江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省市区基层先进党组织和文明村、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标兵等荣誉称号,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湾底村视察时,高度赞赏湾底村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居住环境”。

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海光明村光明村地处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东北部,距宁波市区10公里,离镇海区7.5公里,由光明村、老应湾村和五星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住房统一规划为农民别墅区,共有住户969户,人口2440人,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务农人员205人,务工人员1452人,经商人员503人。全村共有大小企业27家,以华通、摩士为骨干企业,年产值7亿元,销售6.9亿元,利税0.65亿元,村民以企业三产为重要收入来源,2007年,光明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600元。预计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将达到12000元左右。现有2000亩林带,已建成旅游观光果园700亩,新品种示范中心150亩,苗木、花卉基地50亩。曾被评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卫生村、省级文明村、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村。

山东乡村旅游典型案例 篇6

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乡村旅游尚未深人挖掘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农家乐”游客大多数只进行玩牌、卡拉OK、聊天等,缺乏体验、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少年儿童的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般说,乡村旅游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

经营不规范 目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不规范表现在:

①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

②旅游项目尚未纳人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有的村、户根本不具备经营条件也开张经营。

③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价格过高,甚至有蒙客、宰客现象。

④管理和导游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

⑤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

⑥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纳人政府行政职能,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协调,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大。

御鑫造园http:///

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乡村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人,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

所以,发展乡村农业旅游,资金缺乏是一重要问题。

缺少政策和法规 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009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强调提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解决“三农” 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伟同志在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在推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各地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规范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都市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创办农业旅游专业村,发展农业旅游专业户。

御鑫造园http:///

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强调旅游业也要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应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五个统筹”,突出解决“三农”问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高度重视乡村农业旅游的发展,在抓好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开辟乡村农业旅游的新空间、新天地。

通过发展乡村农业旅游,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乡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人,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山东乡村旅游典型案例 篇7

关键词:县域,乡村旅游,空间布局,蒙自县

1 引言

2006年, 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 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的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加重。乡村由于形成机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资源的不同, 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优美, 成为城市人向往的去处。很多城市人利用周末闲暇到周边乡村旅游, 回归自然, 借此释放压力, 体验农村人的生活方式, 体味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一大有效举措, 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 促使城乡实现统筹发展。

2 乡村旅游概述

2.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 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 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 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高效益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经过了近几十年的发展, 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旅游与休闲的主流趋势。

国外的乡村旅游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但大规模的开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乡村旅游已经日趋成熟, 并具有自己的范式, 同时显示出极大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

相比之下, 国内的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晚, 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但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 势头良好, 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上, 都日趋成熟, 极大地拉动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目前来看, 我国乡村旅游体现为内涵式发展, 体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巨大依托性, 而在地域的选择上主要倾向三种类型地区, 即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贫地区和都市郊区。

2.2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1)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业的合理布局的重要因素。通常, 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 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并往往发展成为旅游业的“增长点”。正确认识和分析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品位、分类及规模, 是建立合理的旅游空间布局, 提高乡村旅游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是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在不同的区位上, 资源分布、市场供求、交通条件等状况不同, 从而其区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异, 区位单位的布局状况也就不同。优越的区位条件为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对旅游产品的形成、客源的定位以及乡村旅游空间布局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客源市场

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对某一旅游产品现实和潜在的总体需求。客源市场的准确定位对乡村旅游产品布局, 旅游产品容量的控制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 因为目标群体的旅游目的不同, 客源市场也呈分级分布。一般客源市场强度有随空间距离衰减的规律, 当然也因为交通条件的便捷程度、人均消费水平等其他的因素影响呈局部增长。因此确定主要客源市场, 提出针对性的服务, 可以提高乡村旅游效益。

(4) 交通条件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时间观念加强, 旅行时间和距离成为选择旅游目的地的衡量标准之一, 交通方式和交通便捷程度列入旅行考虑因素。乡村旅游相对于城市来说, 交通方式较少, 交通便捷程度较差, 交通条件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影响因素, 也是乡村旅游布局中应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

2.3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

目前,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依据区位条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等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即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村镇依托型和基地依托型。

在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的选择上, 呈层级式发展, 分别为全国、省域和市域 (县域) 三个级别。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模式因为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区位条件的不同, 客源市场的定位及旅游政策的各异, 在不同的层级承担不同或相同的空间布局模式。如从全国范围来看, 云南大理乡村旅游布局模式依赖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属于景区依托型, 在大理市域内, 大理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属于都市依托型或依靠其他次一级知名度的景区形成景区依托型或其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同时,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与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布局模式。这种动态的发展布局在本次探讨中不予考虑。

3 蒙自县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及特征

3.1 蒙自县概况

蒙自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红河州东部, 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驻地, 地处珠江与红河分水岭两侧。东西最大横距61.3千米, 南北最大纵距62千米。东邻文山县, 南接屏边县, 西连个旧市, 北与开远市接壤。北回归线从境内鸣鹫镇小坝心、西北勒乡苏租、文澜镇大台子、雨过铺镇新光、长桥海东坝穿过。

云南省旅游分为六大片区:滇中片区、滇西北片区、滇东南片区、滇西南片区、滇西片区、滇东北片区。红河州地处滇东南片区, 属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根据《红河州旅游总体规划》所提出的发展战略“两纵两横、五个片区、两个集散中心、五个旅游精品”, 五个片区又分别分为建石片区, 主要以丰富多彩的城邦文化吸引游客;弥泸片区, 以红河溶洞著称;个开蒙片区, 因近现代历史遗迹远近闻名;红河南岸片区, 拥有元阳梯田、红河谷等自然生态旅游景点;河屏片区, 是对外联系的边境。蒙自位于个开蒙片区, 是全州及东部旅游区的集散地 (图1) 。

蒙自是昆河国际经济走廊中心节点、滇越铁路与泛亚铁路东线贯穿县境、昆河高速与广临高速在县内交会、计划新建红河机场在蒙自境内。因此, 蒙自具有非常优越的乡村旅游区位, 周边旅游资源丰富。

3.2 蒙自县乡村旅游资源

蒙自是滇南第一大坝子, 是北回归线上资源富集、最适宜人居的绿色家园, 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1) 自然资源

蒙自乡村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为特色鲜明、种类繁多的农产品, 如果蔬资源中的石榴、大枇杷、小红枣、水蜜桃等, 万亩石榴园历经700个春秋铸就了中国石榴之乡——蒙自。水域风光以长桥海湿地景观为代表, 各种水库和具有一定历史的龙潭水资源等分布较多。蒙自有干热坝区人工林分布, 如草坝有风景林、防护林及旱生植被等森林资源。

(2) 人文资源

蒙自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包括以乡村农耕文明与乡村生活景观为核心的资源体系, 以及诸多的历史、文化、遗址等资源。如芷村查尼皮中共云南省一大会址、蒙自县革命烈士陵园、胡志明故居、永宁彝族花灯传习馆、新安所古井桥、碧色寨、新安所古镇、蒙自法兰西风情的法式建筑、周家住宅、民间工艺新安所刀烟等。

(3) 乡村旅游资源特征

(1) 资源类型丰富。蒙自资源类型丰富, 有省级重点文物——一万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马鹿洞;有充满浓郁西欧风情的建筑群, 哥胪士洋行、海关和法国花园等, 还有风光秀丽的南湖和多处休闲广场;碧色寨村历史文化悠久, 北回归线穿越境内, 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名村。有万亩石榴园以及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等。

这些资源共同决定了蒙自乡村旅游资源差异化程度高, 同时也便于确定优势旅游资源类型。

(2) 乡村旅游资源独特性强。蒙自乡村旅游资源独特性强, 万亩石榴园是云南省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景点之一, 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过桥米线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山林田园的各种瓜果采摘活动四季不断, 月月有新品, 年年有特点。蒙自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品位高、开发潜力大的特点。彝族花灯舞文化、汉族洞经音乐等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可以成为蒙自乡村旅游文化传承与体验的重要内容。

(3) 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蒙自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整体集中, 局部相对集中的格局。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坝区, 相似性资源相对集中, 有利于形成凝聚力以增强旅游的吸引力。

4 蒙自乡村旅游空间布局

4.1 空间布局模式选择

蒙自县是著名的石榴之乡, 在整个云南省省域范围内, 蒙自乡村旅游的总体布局采用基地依托型布局模式, 以万亩石榴园为旅游基地, 依托石榴基地的辐射效应带动整个蒙自县域的乡村旅游。为了实现进一步的乡村旅游规划, 将蒙自县域划分为以下三个区域, 分别应用不同的空间布局模式。 (1) 蒙自县东南部城乡民俗体验区。 (2) 蒙自县东部宗教文化区。 (3) 蒙自县东北部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

蒙自乡村旅游主要以区位条件、乡村旅游资源、地域文化为基础, 依托坝区的农村村落与文化资源以及农业种植和森林资源进行布局, 从县城到坝区逐渐向坝区周边辐射。县域乡村旅游空间采取“113”的规划布局, 即一城:蒙自县城综合旅游;一环:串联蒙自县城及各功能分区的旅游大环线;三区:都市依托型——东南部城乡民俗体验区、村镇依托型——东部宗教文化区、景区依托型——东北部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 (图2) 。

4.2 分区内容

都市依托型——东南部城乡民俗体验区:以万亩石榴园为承载面, 整合村镇如龙潭村、新安所古镇等, 依托蒙自县城, 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规模化发展的乡村旅游大平台。主要包括花果飘香游 (万亩石榴园) 、红色记忆游 (芷村镇) 、东盟国际饮食文化城 (美食城) 、乡村古镇游 (新安所古镇) 。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蒙自县城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 客源呈圈层结构, 内圈层为蒙自县城游客, 中圈层为整个红河州游客, 外圈层为整个云南省甚至全国游客。

村镇依托型——东部宗教文化区:以攀枝花村军华寺为代表, 整合周围乡村村落与民俗民风, 构建一个完整的宗教文化体验区。主要内容包括宗教文化游 (军华寺) 、农业研发基地 (东山水厂) 、壮乡生态园 (文澜镇) 。这个区域主要是依托自身原有民俗文化及特色, 对资源进行整合, 形成内涵式发展。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省内外旅客及宗教文化研究者。

景区依托型——东北部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包括长桥海湿地及其周围的田园果树、特色民俗村落如永宁村、映月村等, 景区发展中引入村落历史、节庆文化, 采用“景区+文化”发展模式, 打造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主要包括滇南水乡游 (映月村、永宁村) 、安养中心 (雨过铺镇) 、民族生态运动场 (草坝镇) , 是长桥海湿地景区的伴生物, 主要客源为旅游观光客, 初游率高、重游率低, 是典型的“搭便车”式的观光旅游,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需注重与长桥海产品的差异性。

5 结论

综上所述,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选择合适的空间布局模式。在空间布局模式选择上, 注意空间布局的层级性, 采取宏观、中观、微观的眼光分析定位。不管是选择哪种空间布局模式, 都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是乡村旅游规划中重要的一环, 然而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在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呈动态变化, 所以乡村旅游规划应该与时俱进。

云南是全国著名的多民族省份, 旅游资源丰富, 景区知名度高, 具备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准确定位乡村旅游空间布局, 使云南乡村旅游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德明, 杨开福.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 2006, 22 (5) :122-125.

[2]幸岭.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5) :138-141.

[3]盘晓愚.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新趋势[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13 (9) :87-88.

[4]刘树花, 李永文.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互动研究——以沂水县院东头乡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4 (4) :363-366.

[5]曾天雄, 罗海云.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互动研究[J].经济研究, 2006, 6 (1) :59-61.

[6]姜辽, 赵瑞, 张述林.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思路探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20 (4) :107-112.

[7]蔡卫民, 熊翠.湖南省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空间布局研究[J].经济地理, 2010, 30 (4) :688-692.

上一篇:学与问课文原文内容下一篇:最新搞笑经典空间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