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课文原文内容

2024-08-05

学与问课文原文内容(共10篇)

学与问课文原文内容 篇1

学与问课文原文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对“勤学好问”这个观点的叙述言简意明。

《学与问》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与问》教学反思

这星期接到通知说张处将对我们青年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指导,刚接到通知,我就立即着手准备。虽然后来又接到通知说张处因为有事无法前来指导,深感遗憾,但这次钻研课本与教参的经历却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但在教研组内同事的出谋划策下,将这篇原本枯燥的议论文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初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篇。与我们学过的《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第一次备课时,我所做的.就是梳理课文。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多问)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在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备完之后,感觉找不到任何的亮点,就是将文章分析了一边,像我们的常规课堂一样。

课末,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补充有关学与问得名言警句,学生交流然后出示齐读,最后出示陶行知先生的《每事问》和《问到底》,让学生课后读读并理解。

写完教案,与年级组内的老师交流的时候,都感觉这样一篇浅显的课文,我们能不能上出新意,做一点大胆的尝试。我们的初步构想就是将这节课定义为语文实践活动课,那怎样设计才能既让学生活动了起来,又没有脱离了课文。在一次次试教过程和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教案内容。

上课的时候没有老师听课,但是我还是按照自己事先的设计进行教学。上完此课,将这次的课堂实践感受总结为几个关键字:

一、创新。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这节课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新鲜,在试教和上课的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学生对其的热情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的设计。艺术都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

二、不安。会不安是因为没有上过,我们上过太多“循规蹈矩”的课了,对这样的实践有些没有底。我们不清楚学生会怎样提问,会怎样回答,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的,我们对于学生的答案总是能心中有数,但这次的“心中没数”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胆”,能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或者是学生的反应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该怎么办,这些想法都使我颇感不安。其实教学也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总是带有遗憾的,但遗憾未必不美,完美无缺的课总是很少的。放准心态,平静一些,或许呈现出的公开课的效果会更好,我们也会更从容一些。

三、进步。公开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虽没人听讲,但我也收获了进步,得到了成长。创新的设计给我带来的是灵感的撞击,当课文教学遭遇瓶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换个思路去思考课文,打破常规去建构课文;团队的合作让我感受着温情,一起交流,一起互动,既是智慧与智慧地碰撞,我们也是一起进步;组内老师的意见让我明白了前进的方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课堂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但无论怎样生成的过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预设,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是经验和积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

这节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索也远远不止如此。

《学与问》读书笔记 篇2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是《学与问》。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这篇议论文主要哥白尼,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开始的才会有后来的成就。哥白尼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其中有一句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我喜欢这篇课文,它使我知道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不会时,不管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只有学与问结合到了一起,才会成功;边学边问,养成良好习惯,才会从问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从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才会慢慢积累,获得成功。

《学与问》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考”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地深化论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篇课文层次清楚,中心鲜明,是一篇很好的说理范文。【学情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前选编了为数不多的说理文教材,到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方法习得。在教学《学与问》一文时努力体现知识、能力、情感这三个维度,既考虑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能恰当地说清道理,体现人文性。【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说理文的文体特征。学会收集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懂得与同学交流。

2.过程与方法: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勤学好问的重要意义,养成这种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2.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讲述法、启发谈话法。2.学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归纳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的文章?(说明事理的议论文)

2.我们以前学了哪些说理性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师生探究、构建新知

1.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触摸作者的思想脉搏。2.浏览课文,看看作者亮出了怎样的观点?(1)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作者用了两个比喻来形象地说明“问”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下这两个比喻是什么?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3.文中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阅读事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哥白尼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的勤学好问? 2.哥白尼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以及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难怪作者会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连接下文)

(二)自学第四自然段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不过有时问题不能完全靠别人来解答。遇到这样的情 况该怎么办呢?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第四自然段,试着抓关键语词体会。

2.交流反馈:(1)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相结合)

(2)从“仍然”知道了他一直在思考。追问:想象一下,他是怎样一直在思考?(看书时思考,赏花时思考,遇到别人继续请教等)

3.小结:他终于发现是温度不同造成花开有早有迟。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得出科学的答案。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4.学生质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师总结:是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齐读: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四、深入理解

过渡: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1.平时我们有了问题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默读第3自然段。

3.文中有一个词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最后作者深化了观点。快速浏览课文。(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勤学、好问)

(2)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齐读最后一节。

六、归纳收获与课堂练习

1.学完全文,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不少启示。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想一想,然后写下来。写后交流。

2.小结: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

3.同学们思考过吗:学习贵在问,还贵在什么?(贵在恒,贵在勤等)(学习课文而不局限于课文,发散思维,明白学习的方法。)【课外作业】

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 勤学好问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举例证明

沈 括

注意方法 观察思考

深化观点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教学反思】

23《学与问》导学案 篇4

主备人:马静 六年级 小组名称: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牢固把握课文中的5个生字以及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我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类型,找出论点、论据,并理清课文条理。

二、自学引导:

1、自学课后生字(借助拼音读准一类字和二类字;采用联系熟字等办法记住一类字)。认真完成描红。

2、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住这些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五彩缤纷 不懈探求 日新月异 芳菲 翱翔 相辅相成

3、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合作学习

1、通过预习,我知道本文是一篇,文中提出的论点是:

,选取的论据有:。

2、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知识在下面列出来(分条列,尽量概括)。

3、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所得,组长负责收集整理阅读成果,不要重复。

4、我摘抄的喜欢的语句:

四、学习小结:初读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23《学与问》第二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马静 六年级 小组名称:

一、学习目标:

1、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和“勤学”的关系,领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道理。

2、学习议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写一篇议论文。

二、自主学习:

1、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知道哥白尼和沈括获得成功原因是什么?从他们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的意思是: “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意思是:

四、拓展训练:假如让你写一篇有关“勤能补拙”的议论文,你会选择呢下面哪些素材?你怎样组织材料?

① 徐悲鸿在国外留学期间,省吃俭用,利用一切课余时间专心学画,终于学成归来。② 王晓明很聪敏,整天却忙着上网玩游戏,无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③ 爱因斯坦小时候被人嘲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提出“相对论”。

④ 梅兰芳年轻时候去拜师,师傅说他不是学戏的料。然而他靠自己的勤奋成了伟大的京剧大师。⑤ 童第周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却成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学与问》第二课时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生齐读课题),进一步去探讨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二、读文,初悟学与问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围绕“学与问”一开始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课文还有一处也说明了作者的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过渡: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啊,文中列举了两个事例,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一位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是啊,哥白尼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侯的学习好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进哥白尼,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好问”)

3、师:请大家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作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4、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非常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6、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其实啊,古今中外像哥白尼这样勤学好问的故事很多很多,你们能再举出一些吗?(生交流: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8、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到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俗话说:“人不学无以知,人不问无以明”“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

9、师:我想大家对这段话肯定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沈括就是这样去做的,让我们一起回到沈括的童年时代吧!请大家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中心句是()。(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时期的沈括是个(),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发现了:原来()。

2、交流上述问题。

3、文中说,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沈括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5、(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光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所以我们要把——(生接答第一句话)课文中列举沈括的事例就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第一句话,生齐读)(板书:观察思考)

6、过渡: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认真听老师读,思考:文中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新奇,我们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齐读。)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名说意思)

5、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你们有过这样的体会吗?(生交流)

6、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别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课堂总结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懂得了,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引读一:“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引读二: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引读三:要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板书:学习的主人)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郑燮(xiè)(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3、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七、拓展延伸

过渡:最后认真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八、作业建议(可选做其中的一题)

23课《学与问》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 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先板书学 问两个字,提问什么叫学问?加上个字“与”还一样吗?

学与问有什么关系?今天继续学习23课《学与问》。

二、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1、打开学案,自学第二块自学探究。(出示投影)

2、小组交流。

三、 展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1、轻声读第1节,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出示投影)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作者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还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怎样证明的?请同学们默读第2-4节,思考:文中举了几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做好批注。(出示投影――1自学探究)

板书:摆事实 讲道理

哥白尼

对于哥白尼,你还有什么了解?(出示投影画像)哥白尼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板书:勤学好问)

哪些词可以看出哥白尼勤学好问呢?(经常――说明小哥白尼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缠――联系生活实际和对问题的“不懈探求”)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呢?

我们从哥白尼身上学到了什么?(多问)证明了作者的观点:“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投影出示)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请大家自由轻声朗读第三节。

(能者为师)

出示:你可以( ),也可以( )。只要( ),不管( ),都( ),都( )。

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想到孔子的名言。

出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教师过渡语: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出示投影)

板书:沈括

指名读第四节,思考: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了疑问?他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板书:观察思考

《大林寺桃花》谁会背?(出示投影)

你们知道他的情况吗?(学生补充沈括资料《梦溪笔谈》)

你们认为学与问哪个更重要?举手统计。

举行辩论会:―― “问更重要”还是“学更重要”,同学之间展开辩论。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出示投影――1自学探究)

你知道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吗?

出示: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指名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

“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领会意思,指导感情朗读)

四、引导互动探究

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出示投影――1自学探究)

五、全课小结,迁移应用

同学们,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理性的文章,我们知道了“学”与“问”的关系。现在请你拿出笔把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成语、俗语或名言警句摘抄下来,细细品味,收获会更大。(投影出示)

请同学们课后完成学案上的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18 学与问

摆事实 讲道理

哥白尼 勤学好问

相辅相成 做学习的主人

沈括 观察思考

阅读材料

一、沈括的趣闻轶事:

沈括处处精细观察,事事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他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月桃花开”没有错

据说有一次,许多人议论白居易写的《游庐山大林寺》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诗,嘲笑白居易写错了,理由是这首诗写于唐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那时桃花都谢了。可是沈括却认为,深山里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桃花比平原上开得迟,白居易尊重事实,没有写错。

弹琵琶手指位置没有错

还有一次,一些人看开封相国寺里一幅壁画,壁画上画着管乐队在演奏。有人说画家画错了,理由是管乐演奏者在吹“四”字音,可是那个弹琵琶的手指不是在拨“四”字音所在的上弦,而是掩着下弦。沈括仔细琢磨以后,钦佩地说,这位画家太高明了,很精通音乐!接着他用亲身体验作了精辟的说明:弦乐同管乐是不同的。吹奏管乐,手指按在什么部位就发什么音,是同时的;弹琵琶就不同了,手指先拨弦,然后才发音,也就是动作要比声音早。所以,演奏管乐的人在吹“四”字音的时候,弹琵琶的人的手指已准备拨下一个音了。在场的人无不为沈括的高见所折服。

二、学问之名言:

1、疑,思之始,学之端。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3、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

4、君子之学必好问。

5、学而知,问而广。

6、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

7、“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做愚人。

10、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14、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15、疑惑为愚者之智慧。

16、学问=学+问

17、不耻下问。

18、三人行,必有我师。

19、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学与问》读后感 篇7

在这次课程当中,我觉得对我们小学生最有益的是一句话:我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我能从这句话当中感受到学习和提问是密不可分的,和对生活以及学习当中所起到的重要性。在这里有个小故事:从前有一家兄弟,父亲去世了,留下了一块牌匾,上边有学问二字。兄弟两人一人拿到了一个字,都分别按照上面的意思去做。结果很多年后,两人依旧一贫如洗,原来老大只一个劲的埋头苦学,遇到问题了从不提问,老二却从不学习,天天问别人问题。后来兄弟二人将牌匾合在了一起,很快就发家致富了。

大家在生活当中,只像故事中的老大一样埋头苦学不好,像老二一样一个劲的提问也不好。我们应该把学习当中的问题提问出来,直到找到了答案再去学习。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计其数。而我们都一扫而过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法。从学习当中找到问题,首先就应该自己思考,思考不出来什么头绪再去问别人。

学与问这一课为了更加帮助我们理解学习与提问当中密不可分的关系,给我们举了很恰当的两个例子: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提问父母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哥白尼的父母只能简略的说说,但是很含糊。小哥白尼就是在这样子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当中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天文学家的;

我国古代的大学问家沈括,他小的时候学习白居易的古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沈括对于这个有关于桃花的问题很感兴趣,就跑去问妈妈。妈妈说:“可能是一个开花早,一个开花晚的问题吧。”沈括对于妈妈的回答很不满意,于是就自己探索其中的奥妙。一次,大人们带沈括到山上去玩耍,沈括发现山上的温度比山下的温度低得多,这才明白其中的奥妙。他就是在探索一个个问题的答案成长着,最终成为我们受敬仰的人。

学与问教学反思 篇8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另一个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让学生明白“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勤学好问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答案。

在课堂上,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更加能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在知识的天地飞得更远。”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再联系实际生活,才能学以至用。

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阅读积累很有限,在提问到相关课外知识时,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回答完整,这说明以后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并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23.《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引导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3.课外延伸,找找勤学好问的名人和他们的故事。

学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勤学好问、能者为师的名言和故事,以及《大林寺桃花》。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先来看一个故事(出示):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一.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你们知道这个词出自哪里吗?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我们除了认真学之外,还要会提问啊。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3.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举例子,讲道理”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4.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同桌讨论回答。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指名朗读回答。)

过渡:这三小节中,写到了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好问。)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

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指导朗读,教师范读。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7.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出示沈括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自由读第四段,分组讨论完成练习。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3).()时期的沈括是个(),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2.交流上述问题。

过渡 :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什么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2.读读课文,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①

朗读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3.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4.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作业:讲故事互动,愉快结束授课

老师想请同学们用今天学到的内容来解决前面那个头疼的问题。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附板书设计 学 与 问

勤 学 好 问 观 察 思 考

学与问读后感 篇10

我们一定要像哥白尼那样与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不会的问题,去查找资料或寻问他人,不管他年长年幼,俗话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里我不得不做自我反思,我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优秀,可就是不善于问,特别是不善与向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人询问。说是不善于问,其实也就是不谦虚。这是其他同学被后对我的评价,现在看来的却如此。所以有多了一条座右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只要我们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你将得益颇深。但我还要提醒你千万不要骄傲,有句名言说的好: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书上说的很对,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如果我们只学不问或只问不学,只会迷惑不解或精神懈担正如一句话所说:“学而不思则茫,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这个年龄,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如果不抓住这个时机,没能插上两只强健的翅膀,等待我们的将是后悔。所以,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翱翔知识的天空,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为以后的成功之路,铺上一层路石。

初读23课课题,我不禁产生了疑惑。“学与问”,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学问”一词,本课也必说“学问”无疑。可学问从何处来的呢?带着这个问号,我走进了课文。

而只一课,老师便基本讲完了这一课,只剩下一条小尾巴扫一下。但不得不承认,这节课由于老师的生动讲解与同学们的积极配合,完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原先的疑问,也找到了答案了。

上一篇:医疗广告培训下一篇:山东乡村旅游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