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策略(通用12篇)
旅游发展策略 篇1
近几年, 黑色旅游在国内正悄然兴起, 而义乌也借助这一有利时机, 对崇山村黑色旅游进行了开发和建设, 但成效并不是很显著。因此, 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义乌的黑色旅游, 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黑色旅游发展现状
黑色旅游 (dark tourism) 由于其特殊性和敏感性, 业界和理论界在国内还尚未将这个概念作为真正的旅游产品提供出来。虽然属于黑色旅游范畴的服务和旅游活动早已开始, 但对黑色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
1. 欧美黑色旅游较为成熟。
1996年, 苏格兰大学的马尔科姆·福利和约翰·伦农首次提出“黑色旅游”现象, 随后出现了“黑色景点” (black spot) 、“死亡旅游” (thanatourism) 、“暴力遗产” (atrocity heritage) 和“不和谐遗产” (dissonant heritage) 等概念。2000年, 这二位教授合作出版了《黑色旅游:死亡与灾难的吸引力》, 并在该书中指出, 黑色旅游就是造访悲剧遗址, 或者是参观与历史有关的战场和刑场遗址的行为。自此, 黑色旅游现象逐渐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欧美学界认为, 黑色旅游活动其实由来已久。比如基督教徒们早就作为朝圣者去了耶酥殉难处。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 美国世贸中心废墟也成了许多游客的必访之所。2005年, 新奥尔良发生飓风袭击事件的4个月后, 当地一家旅行社推出了“卡特里娜灾难之旅”, 为了表示对遇难者的怀念与哀悼, 每位游客所付出的35美元团费当中, 有3美元直接用于灾区的救助。适时适地的黑色旅游开发不仅突出了旅游业的社会效益, 也为旅游产品创新带来了启示。
2. 国内黑色旅游尚在起步。
由于旅游发展的阶段性以及黑色旅游的敏感性, 黑色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尚存在争议, 理论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近二十年来, 旅游业发展迅速, 旅游需求日趋多元化, 为黑色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业界在黑色旅游开发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2006年8月, 浙江横店影视城江南水乡景区的“暴雨山洪”项目开始投入运营, 作为国内第一个具有影视特色的黑色体验式旅游项目, 其受到了游客的广泛好评。而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后, 四川省旅游相关部门对其灾难遗址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做了深入的研究, 地震遗址、遗迹及博物馆的修复与建设也正分批次地有序进行中。可以预见, 黑色旅游在国内将不再是一个边缘化的旅游形式。
二、义乌黑色旅游的历史背景与开发现状
1. 义乌黑色旅游的历史背景。
二战期间, 日本侵略者为了扩大战争的需要, 在侵略中国的这一过程中, 于1940—1944年短短的五年间, 大量使用化学、细菌武器, 进行化学战和细菌战, 造成中国二十多个省市死难百万人以上。
当年日军将占领浙赣地区作为华中战略的一部分, 并作为日军细菌作战的重点区域。这次细菌作战给浙赣沿线人民带来了空前劫难, 其沿线重镇义乌难逃厄运。1942年9月, 日军到达义乌崇山村, 并将其作为实验基地, 对当地百姓进行活体实验。期间, 义乌县爆发严重的鼠疫流行, 其中仅崇山村一村380多户人家, 1 200多的村民, 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因被传染鼠疫而死的就有405人, 全家死光的就有30户左右, 被日寇焚毁房屋420多间, 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另外, 鼠疫还殃及周边七十余个村, 共计死亡人数达1 257人之多。
2. 义乌黑色旅游的开发现状。
为了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 捍卫生命尊严, 维护人类和平, 义乌民间及政府相关部门断断续续地对这一黑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1993年, 在距崇山村约1公里处的林山寺, 也就是日军当年进行活人实验的场所, 建立了“不忘国耻纪念碑”;1999年, 在林山寺附近, 建立了“劫波亭义乌鼠疫死难同胞纪念碑”;2004年, 民间自发筹备经费, 借用江湾小学闲置校址曲江王氏宗祠, 设立了“侵华日军细菌战展览馆”;2005年, 义乌市政府正式立项崇山和平公园, 规划占地300亩。其中主场馆“侵华日军细菌战义乌展览馆”规划面积40亩, 拟投资1 000多万。展览馆将依托于义乌市崇山细菌战遗址馆进行扩建。但因种种原因, 该工程至今仍被搁置。
据“侵华日军细菌战展览馆”馆长王培根介绍, 2008年, 该展览馆共接待游客量几近1万人次, 并接受了美国、韩国、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等多家电视台的采访。江湾小学等一批学校已在该馆还悬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铜牌, 先后有多批中小学学生前往参观。
但从义乌市黑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状况来看, 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严重不足。义乌市黑色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可以说刚刚起步, 后续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当前已开发出来的几个景点的建设及运营经费基本依靠民间自筹, 政府支持甚少。
二是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包括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接待设施, 以及旅游服务设施等。义乌市地处浙江中部, 作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经济发展迅速, 交通网络便利, 是浙江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但其黑色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设施却有待完善, 尤其缺乏规范的服务标准和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 服务培训机构不完善。
三是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目前义乌已开发的黑色旅游产品中, 大多以纪念碑、展览馆为主, 旅游开发活动多为橱窗展示, 静态观光内容居多, 缺乏新奇感受, 对于处于和平时期的当代人来说没有很大的吸引力。旅游者到黑色旅游地旅游, 经历的都是雷同的主题和形式, 倘若形式和内容过于单调肤浅, 是不可能吸引大量游客的。现代旅游已经越来越强调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只有游客充分融入其中, 才会感到“不虚此行”。因此, 黑色旅游景区应加强黑色旅游的参与性。
四是景点整合力度不够。义乌市山清水秀, 名胜古迹众多, 最著名的当数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小商品城”。另外, 还有铸造于后周广顺二年的双林铁塔, 建于宋嘉定六年的古月桥, 建于清嘉庆十八年的黄山八面厅, 明清乔亭蟹钳形墓葬群, 及朱丹溪墓和冯雪峰故居等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处市 (县) 级文物级保护单位, 10余处作为群众游览和开展合法宗教活动场所的寺 (庵) , 以及一个省级森林公园———华溪森林公园。但这些景点的知名度较低, 分布较为分散, 整合力度也较差。
五是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尽管义乌民间发起的历时八年的对日索赔运动使其崇山细菌战遗址受到了国际的关注和重视, 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义乌市黑色旅游的知名度,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对当地义乌居民的调查显示, 他们对这一崇山村黑色旅游很了解的仅为3%, 一般了解的仅占13%, 不了解的占84%。由此说明, 义乌当地居民对黑色旅游的了解甚少, 更何况非当地居民。
六是景点管理运行机制滞后, 缺乏统一开发管理的机构。据展览馆馆长王培根介绍, 当前各纪念碑、展览馆的策划、筹建以及管理工作均由民间人士实施。虽然政府已立项崇山和平公园, 但由于种种原因, 该项目一直无法进行, 而民间人士对崇山黑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对义乌黑色旅游科学合理开发的几点建议
为解决以上问题, 促进义乌市黑色旅游的蓬勃发展, 主要对策有:
一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积累更多的建设资金。义乌市黑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市委乃至国家对其进行必要的投资和政策倾斜。同时, 义乌市政府应在发展本地区黑色旅游时进行大胆的尝试, 积极改善投资环境, 制定优惠政策, 多形式筹集资金, 寻找合适的融资渠道, 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各景区景点应充分发挥资金效用, 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二是加强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里主要指的是旅游服务设施。义乌市应积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专门的服务培训机构, 提高管理效率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塑造一流的服务形象和服务品牌。
三是加大旅游产品开发深度。目前, 义乌市黑色旅游在项目经营上还停留在简单的图片和物品的展示阶段, 宣传、展示方式和手段比较陈旧, 缺少有吸引力的载体。要深入挖掘黑色内涵, 打造具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旅游项目, 提高其参与性和互动性。可以组织人员大范围地对幸存者进行采访和录音、拍摄, 设计出新意迭出的展示内容。征集大量历史图片、遗物、幸存者的口头和书面回忆, 选取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充实展览。还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手段, 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模拟原来的场景和氛围, 增强冲击力和震撼力。
四是加强义乌各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义乌市黑色旅游的开发应进行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 跨领域的整合, 使点、线、面相结合, 有效整合黑色旅游资源。可将义乌的购物旅游与黑色旅游、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文物景点与非文物景点等有效地结合起来, 形成旅游区、旅游线、旅游点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 使得各色旅游相得益彰。
五是加强黑色旅游宣传力度。义乌市应充分利用境内外媒体和一切有效的宣传形式和手段对其黑色旅游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系列报道和宣传促销, 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 还可利用义乌本地的重大事件日进行旅游宣传促销, 如每年“中国小商品博览会”的举办日、“义乌沦陷日”, 充分报道景区开展的各项黑色旅游活动, 以扩大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开拓更广阔的客源市场。
六是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 由市旅游局成立“黑色旅游”管理委员会, 各部门抽人合署办公, 统一规划和管理义乌市的黑色旅游资源, 把他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起来, 为游客提供舒适, 便捷的服务, 把义乌建设成为我国著名的黑色旅游基地。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义乌黑色旅游开发现状的调查, 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同时阐述了个人对开发义乌黑色旅游的几点思考。要使义乌的黑色旅游持续发展下去, 打造出义乌自己的黑色旅游品牌,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胡传东, 罗仕伟.黑色旅游开发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07, (6) .
[2]胡传东, 罗仕伟, 齐晓波.论黑色旅游开发[J].旅游经济, 2007, (8) .
[3]李经龙, 郑淑婧.黑色旅游研究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 2006, (10) .
[4]张艳明, 杜劲松.还在流泪的“亚里桑那”号[J].环球军事, 2006, (6) .
[5]A.Craig Wight&J.John Lennon.Sel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eclectic human heritage in Lithuania[J].Tourism Management, Availableon line, 2006, (4) .
[6]A.Pizam and Y.Mansfield:In Tourism, Crim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ssues[C].Chichester Wiley, 1997.
旅游发展策略 篇2
襄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辖宜城、枣阳、老河口、襄阳、南漳、保康、谷城和襄城、樊城个县(市)区。境内沟壑纵横、河流交错,有大小河流条,流域面积大于平方公里的有条。其中,流经襄樊市境的知名常流河有汉水、南河、蛮河、漳河、唐白河、莺河、沮河等。近年来,襄樊依托丰富的水上资源大力发展
旅游业,出现了谷城南河、枣阳熊河、宜城莺河、老河口梨花湖、南漳水镜湖、保康温泉等一大批成功典型,使水上旅游得到了空前发展。到年底,襄樊水上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和实现旅游收入分别占全市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的和。
水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
富集的水文景观资源,使襄樊发展水上旅游独具优势。据武汉大学商学院开展的旅游资源普查表明,在全国水文景观的七大分类中,襄樊拥有四类,所占比例高达;单体数达到处,占全国单体水文景观的。其中,保康温泉为华中地区唯一不含硫成份的温泉,有“华中第一泉”之称。南漳境内的七彩瀑布,更为全国罕见。如此众多的水文景观,为襄樊发展水上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名水、名湖与风景名胜结伴,发展水上旅游相得益彰。据调查,襄樊市处国家级、处省级文物景点中,山水俱佳的占一半以上。如隆中有“六角井”、“老龙洞”、“半月溪”;谷城承恩寺有“卧龙池”;广德寺有“护寺河”;南漳水镜庄有“旱瀑”、“水镜湖”;襄阳城有“护城河”;米公祠前有“汉水”;枣阳白水寺有“婴水湖”;襄阳鹿门寺有“瀑雨池”等等。其他知名景区如保康五道峡、野花谷、南河小三峡等,更为山水俱佳之地。名山、名胜、名水既丰富了已有风景名胜的内容,又聚集了发展水上旅游的多种优势。
城市与河流相依,发展水上旅游潜力巨大。襄樊所辖的个县(市)区均依水而建。仅汉水从城市中心逶迤而过的就有襄阳、宜城、老河口、襄城、樊城个县(市)区,超过所辖县(市)区总量的一半。其中,保康县城距离市境内的知名河流较远,但其距离也不超过公里。尤其是作为全市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襄樊市,汉水更是穿城而过,襄阳古城引汉水为护城河,更是形成了“城在水中建、水在城中流”的独特布局。因为城市与水域距离较近,以城市为依托发展水上旅游与开发水上旅游资源、丰富城市旅游内涵奠定了极好基础。
水利建设使高峡平湖处处可见,发展库区旅游潜力无穷。全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座、各类水电站座,这些水利工程或筑渠引水,或拦河截流,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人造水上景观。以南河为例,仅在保康、谷城境内就建有马桥一级电站、马桥二级电站、马桥三级电站、寺坪电站、过渡湾电站和白水峪电站,以电站为分隔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库区。这些库区为发展水上特种养殖、水上体育运动及娱乐项目提供了广阔空间。全市类似可供旅游开发的湖区、库区共有余处,综合考虑交通、区位、物种资源、地质地貌等多种因素,可以发展水上旅游的库区、湖区在处以上。可以说,库区旅游大有可为。
水上旅游开发:有喜有忧
“九五”以来,襄樊旅游业一直以的速度递增,其中,水上旅游的递增速度达到了,水上旅游与人文旅游、其他自然景观旅游已成“三足鼎立”之势。在自然景观旅游中,水上旅游所占份额已达到一半以上,成了名符其实的“龙头老大”。
水上旅游业发展迅速,水上旅游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水上旅游景点数量看,“九五”期末,全市仅有白水湖、水镜湖、保康温泉等家;截止目前,纳入旅游行业管理的水上旅游景点已达到处,增长了。从从事水上旅游经营的企业看(不含个体户),“九五”期末全市仅有家,而今已发展到家,增长了。从接待游客的数量看,比“九五”期末也增长了。以谷城南河镇为例,年,旅游业提供的税收已占当地财政收入的,水上旅游业正成为当地经济的增长点。
水上旅游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接待游客万次以上的水上旅游景点中,通路(航)、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信号的达到了,开通了无线寻呼和数字移动通信的达到以上,景点餐饮、住宿、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的达到以上。其中,鱼梁洲、老河口王甫洲、谷城南河、冷集水上游乐宫、保康温泉、枣阳熊河等地还能为游客提供医疗、出租车等各项服务,基本能够满足游客需要。
水上旅游产品日趋丰富,水上旅游网络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开发建设,剔除依托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建成区开发的水上旅游产品,目前,全市已开发出温泉淋浴、特种水产垂钓、水上生态、水上竞技、康疗保健等个旅游产品、多个旅游项目,实现了产品结构多元化。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襄樊市区汉水两岸和鱼梁洲旅游开发区为中心,以襄阳鹿门寺、老河
口王甫洲、枣阳熊河、宜城莺河、南漳水镜湖、谷城南河小三峡、保康温泉等为外径的九大水上旅游簇团,开发出了市区—鱼梁洲—熊河—鹿门寺、市区—鱼梁洲—水镜湖—保康温泉,市区—鱼梁洲—王甫洲—谷城小三峡、市区—鱼梁洲—鹿门寺—莺河四条水上旅游线路。
水上旅游景区知名度不断扩大,品牌形象日渐形成。从一些水上主要景区、景
点,如保康温泉、谷城南河、枣阳熊河、谷城冷集等景区、景点—年的接待情况来看,不仅游客规模、营业收入呈现——的良性增长态势,而且品牌形象也开始日益鲜明。谷城冷集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水上摩托艇训练、比赛基地,其水上竞技的品牌形象已逐渐开始显露;南河小三峡已成为鄂西北、鄂豫边区知名的观光游览景点;保康温泉作为沐浴保健旅游景点不仅在鄂西北地区,而且在川、陕、豫等省份也享有盛名。
近年来,襄樊水上旅游发展虽然很快,但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
景区开发面临各自为阵、盲目建设的挑战。当前,全市水上旅游开发仍处于自主自发的开发建设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和控制,致使水上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水上旅游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很多。仅刚开发起步的汉水水上旅游就有同等规模、档次的游船只,且还有发展蔓延之势,造成了恶性竞争和投入分散,制约了特色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形成。
有效管理面临体制不顺的矛盾。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原因,当前,全市(水上旅游仍处于多头分散管理之中,甚至出现同一景点“山”与“水”分属两家管理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发展库区旅游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县(市)区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制肘,致使管理难到位、规划难实施、宣传难同步,形象难确立,严重影响了水上旅游发展的统一性和整体性,难以凝聚发展合力。
加速开发面临投入不足的困难。虽然政府制定了不少鼓励发展的政策,但由于不少地方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政府引导”投入机制,旅游开发没有大的项目带动,削弱了投资者的信心。特别是在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区,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导致招商引资难,旅游开发陷于“无米下锅”的窘境,抱着“金碗”讨饭吃。
持续发展面临从业者自身的局限。据调查,全市从事水上旅游经营的多名从业人员中,约以上的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其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难以满足现代水上旅游的要求。受其自身局限,从经营管理者来讲,满足于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缺乏市场开拓意识、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缺乏做大产业的胆略和气魄。从从业人员来讲,不能实现美好的愿望与优质的服务对接,特别是一些船舶驾驶员工,缺乏必要的资质条件,也给水上旅游带来了安全、质量隐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襄樊水上旅游的整体形象,水上旅游业持续发展缺乏必要的保障与支持。
“十五”水上旅游: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十五”期间,襄樊水上旅游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发展水上旅游同发展城市旅游相结合,同发展人文旅游相结合,坚持走簇团式发展水上景点之路,加强襄樊市区、鱼梁洲、水镜湖、王甫洲、熊河、南河、温泉、莺河、鹿门寺、冷集等重点水上旅游区建设,构筑与武当山、神农架、三峡、西安、荆州优势互补的水上旅游格局,把襄樊建成毗邻鄂、渝、川、陕、豫地区的水上竞技旅游中心、水上医疗保健旅游中心和水上休闲度假中心。到××年,力争水上旅游接待游客总量和实现旅游收入分别占到全市旅游接待总量和全市旅游总收入的六成以上,即分别达到万人次和亿元。
要实现“十五”发展目标,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第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组织专家学者对市区水上旅游进行科学论证,编制全市水上旅游整体规划和景区旅游规划,将水上旅游发展规划同全市旅游整体规划、全市城镇发展规划统一起来,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整体旅游格局。同时,制订水上旅游发展计划,做到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地方发展计划与全市发展计划相结合、水上旅游发展计划同其他行业发展计划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开发,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第二,加强领导,搞好协调。按照体制创新的要求,打破现有条块分割的局面,组织相关部门参与,组建高规格的“旅游管理委员会”,内设水上旅游管理处,对水上旅游行使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监控等职能,促使水上旅游从一开始就能向规范化、规模化、深层次、高品位的方向发展。
第三,拓宽渠道,增加投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投入模式。一是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采取财政预算外资金提取一点,争取上级扶持一点,动员社会捐赠一点等办法,筹集政府调控基金,作为新景点建设启动资金,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资金和奖励基金。二是申报项目,争取政策扶持。将旅游项目单列,申报立项;对效益好的重点项目进行包装,争取信贷。三是开放开发,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引资开发、服份制开发、卖断开发等多种办法,加快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兴办旅游业的投入机制。
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策略研究 篇3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互融合交叉的部分,它体现了体育的社会性与旅游的社会性。体育旅游属于社会体育的一个产业分支,也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种旅游的一种,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竞技竞赛、刺激冒险、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施行旅游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在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2、乡村体育旅游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体育旅游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伴随着生產力的不断提高,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自身享受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并以追求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满足这种需求。而体育旅游恰恰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它使旅游者在体育旅游的过程中,既可以观赏,有可以休闲,并且能够体验和健身,让人们在闲暇之余达到返璞归真、释放压力、寻求刺激,冒险,健身的目的。
3、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并且有56个民族,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种多样,这就为乡村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1986年中国国际乡村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为中国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国家推行的新农村建设,为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和文化环境。
4、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1乡村体育旅游设施不齐全
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乡村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乡村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乡村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4.2乡村体育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内容上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供给处于落后的状态,实行包价形式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有好多搞乡村体育旅游的地区,景点过于单一或者雷同,缺乏地区的特色,没有能充分体现出乡村体育旅游所蕴含的魅力。
4.3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利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有的乡村可以说是依山傍水,这其实就是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但目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上却做不到对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的成为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3.1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不利,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开发乡村自然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到对乡村自然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破坏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去突出当地自然景观的特色,一贯的去模仿,缺乏创新。
4.3.2 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短缺,乡村体育旅游人才是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乡村的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差,很多高校毕业的专业人才都会选择去大的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去乡村工作的少之又少,而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有能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分析的专业人才,目前这一方面的人才还很短缺,难以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专业力量。同时在乡村体育旅游营销方面,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来对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进行宣传和促销,但这样的人才同样极其缺乏。宣传的不得力,导致乡村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不能促使人们产生乡村体育旅游需求。
5、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基本策略与思考
5.1提高认识、确立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地位
充分认识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产业所能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把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实现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确立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5.2加强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与促销。
首先,在对整个乡村体育旅游的市场进行分析和考察后,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特点,对体育旅游产品进行重点的设计、宣传和促销,其次是可以通过一些媒体或者媒介来宣传乡村体育旅游产品,比如电视、广播、影音资料、报纸等等,把乡村体育旅游的魅力充分展示给旅游者,吸引广大的旅游者,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5.3 加强政府引导, 科学合理规划开发。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乡村体育旅游开发的重视程度,对乡村体育旅游进行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扶持,为乡村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外部条件;同时应结合我省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步骤, 对农村地区开展乡村体育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进一步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大力推进旅游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5.4 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
面向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发挥乡村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等的融合发展,精心培育健康旅游、休闲旅游、健身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鼓励推出具有乡村特点、民族特色、质量上乘的原创文化旅游演出剧目,并且让游客亲身参与进来,一同愉悦身心。
广西智慧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篇4
关键词:智慧旅游,广西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营销,旅行社
一、引言
2008年11月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 “智慧城市”概念由此衍生。IBM认为, 智慧城市得实质是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地球要求城市能做到智慧化, 城市智慧化是城市发展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浪潮。智慧旅游作为智慧地球的一个衍生组成部分也融进了此次浪潮之中, 成为继互联网与旅游业结合之后旅游业的第二次革命[1]。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通过游客手上的移动终端上网设备, 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对大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提取出其中有用的信息, 从而使游客、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更加及时、准确、智能地了解各种信息化应用和服务。
2011年7月11日, 邵伟奇在全国旅游局长班上指出, 我国将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 使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 基本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 使我国旅游产业能基本上完成智慧旅游的建设。至此拉开了全国智慧旅游研究与建设的热潮。
二、广西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广西区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以民族风情、沿海风光、自然山水、边关奇险、红色景点等方面为主要特色。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西旅游资源包括“一个旅游龙头、两条旅游发展带、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四大旅游集散地、七大旅游发展区”。
目前, 广西共有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拥有隆安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等29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有7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另有220处自治区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有1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即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广西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 广西旅游行业也发展迅速。表1所列的是1995年-2013年广西主要年份旅游人数及收入统计表。从表1可见, 1995年-2013年广西旅游业逐年增长, 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呈现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星级酒店从原来的41个变为2013年的477个, 增长近10倍。
资料来源:根据2014年广西统计年鉴整理。
截至2015年2月28日, 广西开通运营的高铁有湘桂高铁 (其中南宁至北京直达的动车已于去年年底通车) 、广西沿海高铁、南广高铁、贵广高铁、广西至长江三角洲高铁, 广西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1600公里, 约占全国高铁总里程的14%左右。高铁的开通是广西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广西也将因此而对其旅游业进行重新定位, 一是依托高铁路网建设, 打造大桂林和北部湾两大旅游圈, 建设多个旅游集聚区, 打造多条高铁旅游线路;二是加强与周边国家和沿线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 构建跨区域旅游线路;三是加强重要旅游产品开发, 满足旅游市场需求。同时广西高铁的开通, 拉近广西与华北、华中、华东及东盟国家的距离, 这将吸引来北方与边境国家大量的游客, 给广西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三、广西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2010年自治区旅游局开始搭建360°全景旅游体验系统。2011年10月, 非营利性组织"美在广西"旅游联盟正式成立。“美在广西”旅游联盟成立后, 向游客推出“广西旅游卡”和“旅游手机支付”两大项目, 游客可以告别携带大量现金和银行卡的困扰, 用手机支付即可轻松玩遍全国。
2012年3月广西旅游局携手中国移动推动“智慧旅游”。自治区旅游局与中国移动广西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通过运用无线城市技术打造旅游手机门户网站, 为游客们提供信息查询、手机支付等服务, 携手促进广西旅游信息化。
2013年广西联通与广西旅游局、广西旅游协会、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上海积分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智慧旅游-广西旅游全积兑"项目服务平台于7月初在桂林正式上线运营。
2013年, 桂林市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天眼”工程第四期已全面启动。通过“天眼”工程的视频监控系统, 市旅游部门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景区实时的人流和车辆状况, 做好沟通协调服务工作, 并能准确核实游客投诉情况, 提升桂林旅游服务质量。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智慧城市年会上, 桂林市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天眼”工程成为全国旅游业唯一个获得“2014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奖”的工程。
“2014中国智慧旅游年”广西开年暨南宁月月旅游节启动仪式于2014年1月1日在广西科技馆广场举行。南宁、桂林、柳州三市作为广西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接受自治区旅游局颁发的广西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牌匾。同时旅游局也推出了智慧旅游积分充值卡。
桂林市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协议, 整合主要酒店和景区景点资源实施整体营销, 推行门票食宿电子化。开展四维航拍摄影摄像等智慧旅游项目信息采集工作, 推进无障碍自助游。在主要景区覆盖视频监控点, 对景区的人流、车流实时监控, 开展防止拥堵、救援协调等工作安排。
柳州市依托柳州旅游在线、城市旅游网搭建智慧旅游平台, 推出20多条特色旅游线路, 满足散客天天游市场。还推出了集景区门票卡、电话卡、信用卡为一体的“风情柳州旅游卡”, 游客凭卡在柳州旅游可获得积分, 抵用旅游消费。目前, 已有上万名游客获得此卡。
但与发达地区比较, 广西智慧旅游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智慧旅游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广西智慧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1. 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我国2014年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 其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共有19个, 包括山东、海南、陕西、内蒙古、重庆、湖北、吉林、宁夏、黑龙江、西藏、广西、湖南、四川、河南、甘肃、安徽、云南、贵州和江西, 大部分为中部和西部地区较不发达省份。广西网民数量1848万人, 普及率为39.4%, 增长率为4.2%, 普及率在全国的排名为第23名。通过对比2010年-2014各年增长率, 广西网络普及率的增长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网络作为智慧旅游发展最基础的依托技术平台, 在智慧旅游的发展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广西的网络发展还是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广西智慧的建设。
2. 信息资源共享度低、整合力度不强
广西大部分旅游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还持较为保守的态度, 大部分企业对信息化和智慧旅游建设的意识不强。各旅游企业产生的大量的旅游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搜集和整理, 不能很好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 造成信息壁垒, 导致信息利用效率低下, 信息资源重复投入, 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企业各部门与各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使得旅游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存在困难, 产生了信息孤岛, 限制了智慧旅游的发展。
3. 电子商务有待进一步发展
电子商务在智慧旅游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 如电子票务、酒店预订、纪念品购买、旅游信息的查询等。2013年, 广西的工业、建筑、批零、住宿和餐饮、服务业等企业只有2.9%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 远低于全国7.3%的平均水平。其中,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20.5%, 排名第一;住宿餐饮企业为12.8%排名第二。而建筑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程度最低, 仅为0.7%。从中可以看出广西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是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智慧旅游的发展。
4. 缺乏智慧旅游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智慧旅游的发展涉及到旅游网站的建设、旅游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知识, 这就要求智慧旅游从业人员不但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能力、电子商务知识。由于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的概念是在近几年才提出并得以发展的, 专门从事智慧旅游方面研究的人才较少。现在从事智慧旅游建设与研究的人大多是以前从事计算机研究或者从事旅游方面研究的, 而且实施政府颁布的智慧旅游政策的人大多没有专门学习智慧旅游知识的背景。因此缺乏精通智慧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对广西智慧旅游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
5.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3年广西联通与广西旅游协会联合打造推出了“智慧旅游-广西旅游全积兑”公共服务平台, 2014年广西又推出“广西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平台”。两个平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还是缺少一个能整合各种服务平台的多功能服务平台。目前推出的两个服务平台都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服务平台, 并不能涵盖整个广西智慧旅游需要的功能。
6. 智慧旅游的营销工作有待提高
营销工作是宣传和发展智慧旅游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广西的一系列的智慧旅游方案都还是很到位的, 但是到了宣传和落实方面就欠缺了一点。民众们并不是很能了解智慧旅游的概念, 而且对于一些智慧旅游相关设备的使用都不是很了解。这有碍于智慧旅游工作在群众中的展开, 制约了智慧旅游的发展。
7. 旅行社智慧旅游工作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 广西旅行社网站专业性差。虽然旅行社网站逐年增加, 但是旅游网站的功能还基本停留在简单旅游资讯的公布上, 旅游电子商务的功能总体水平偏低。同时广西的旅行社对智慧旅游的建设重视程度不一, 各旅行社的发展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 这使得旅游信息难以实现有效的共享。各旅行社的合作意识相对单薄, 各旅行社不能建立一个共享信息、整合信息、运用信息的高效平台。这些都制约了旅行社业实现智慧旅游的进程。
8. 政府在智慧旅游建设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政府对于智慧旅游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够引导智慧旅游工作的落实于进行。但是广西政府对于智慧旅游建设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少, 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但在实施阶段未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五、广西智慧旅游发展对策与建议
1. 加大智慧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要提高区内网络的普及率, 乡村网络普及的重点放在宽带网络的覆盖上, 城镇网络普及的重点放在无线网络的覆盖上, 同时要做到旅游景区网络的全覆盖。其次是加强旅游门户网站和信息系统的建设, 使得信息化成为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再次是加强智慧旅游顶层设计和基层的构建, 只有顶层和基层得到了建设才能促进智慧旅游又好又快的发展。然后是提高各景区、汽车站、火车站、机场视频监控网络的建设, 实现景区、游客实时动态监控。最后是加快"广西旅游一卡通"的建设, 做到便民利民。
2. 加强信息的整合与共享
首先各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应建立自己的信息部门, 专门负责旅游信息的整理与分析。然后是建立统一的分享机制, 使得各部门与各企业之间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杜绝信息壁垒与信息孤岛的产生。
3. 加强电子商务的发展
首先应当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各级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促进电子商务稳步发展。然后是完善电子商务交易体系。各旅游企业应当完善自己电子商务的交易体系, 使游客能更加安全便捷地进行网上交易。最后是加强电子商务市场监管。电子商务发展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强大的支撑体系, 要做到完善电子商务监管服务体系, 制定和推广电子商务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规范。
4. 重视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要大力培养既精通计算机知识, 又精通旅游专业知识和电子商务知识, 并且能够将这三方面知识融会贯通的人才。同时大力引进该方面人才, 并将其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还应当积极地与高校展开合作培养人才的计划, 合力培养智慧旅游人才。
5. 加快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
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应当以服务游客为核心, 以政府服务为主导, 以企业服务为推力, 搭建政府、企业、游客之间互联互通的现代技术应用的桥梁纽带和网络平台, 实现政府、企业、游客三者共存共赢。平台要以旅游产业数据库、旅游网站和旅游APP为主, 做到能使游客在广西顺利实现查询、预订、支付、点评、分享等一站式服务, 满足游客个性化、碎片化的需求。在平台的推广之中要加大政府的推导作用, 以政府宣传为主导, 并辅以网络营销推广。
6. 重视广西智慧旅游的营销工作
首先是要搭建好智慧旅游营销平台。在智慧旅游时代, 计算机技术在营销中也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政府与各旅游企业要通过计算机搭建好智慧旅游营销平台。其次是借用网络及手机APP平台渠道策略。仅靠自己建立平台发展, 发展比较缓慢, 而且投入比较大, 应利用现有的网络上的资源, 加强与一些旅游网站的合作, 借用他们的平台更快的发展广西智慧旅游。然后是做好“微”营销。“微”营销就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时尚前沿的通讯工具进行营销工作, 运用其传播性和扩散性, 达到低成本并快速宣传智慧旅游的效果。最后是传统媒体营销策略。针对广西的旅游市场特点和客源市场的分布情况, 建议在传统媒体上开展以“遍行天下心仪广西”的广西旅游主题宣传, 可利用桂林等景区的知名度, 再着重宣传, 然后提升整个广西的旅游的知名度与广西整体的旅游形象, 带动广西其他景点。
7. 提高旅行社智慧旅游工作
首先改变旅行社经营模式。在体验经济下, 游客消费需求更加侧重于精神上的需求, 更在意体验性旅游, 消费趋于个性化、人性化。旅行社应创造个性化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 获得好口碑。其次是做好人才提升与转型工作。要培养更优秀的导游、培养与发掘智慧旅游人才。最后是加强旅行社与其他公司的合作。旅行社可加强和同行其他旅行社的合作, 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 做到旅游资源的共享, 打消恶性竞争。同时旅行社还能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推出针对旅游消费的金融产品, 全力推动智慧旅游的发展。
8. 积极发挥政府在智慧旅游建设中的作用
政府要做到积极制定引导发展政策、大力促进基础设施完善、努力培养和引进专项技术高素质人才、构建智慧旅游建设运营保证体系。其中构建智慧旅游建设运营保证体系包括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创新智慧旅游建设投资融资机制、构建智慧旅游标准规范与绩效评估机制。
六、结语
本文分析广西旅游行业和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找出广西智慧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面对智慧旅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广西应当紧密结合区内的实际情况, 全面建设广西旅游信息化, 加强电子商务的发展, 推动智慧旅游的快速发展, 以增强广西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叶轶伟.智慧旅游:旅游业的第二次革命 (上) [J].中国旅游报, 2011 (11) :1~2.
[2]陈涛, 徐晓琳.智慧旅游--物联网背景下的现代旅游业发展之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17~19.
[3]南国早报.广西旅游资源丰富[EB/OL].http://sub.ngzb.com.cn/staticpages/20081125/newgx492c0aa2-1637233.shtml
[4]中国新闻网.高铁开通为广西旅游业发展创造新机[EB/OL].http://f inance.chinanews.com/cj/2013/12-28/5674857.shtml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5, 01.
旅游发展策略 篇5
县级旅游业的`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发的发展旅游业策略,对拉动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作 者:陈桂荣 崔树强 作者单位:陈桂荣(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济南,250014)
崔树强(山东师范大学,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 AND SHANDONG ECONOMIC MANAGEMENT PERSONNEL COLLEGE 年,卷(期):2002 “”(4) 分类号:F590 关键词:县级区域 旅游资源 旅游经济 策略
休闲旅游平民化发展策略研究 篇6
孟玮(1974-),女,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和日本语言文化。
【摘要】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平民时代,以山东省为代表的区域又在鼓励休闲旅游的发展。各地的旅游市场如火如荼,中国的平民大众走进了旅游市场,旅游已经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成为一项“全民运动”。这就要求旅游市场尽快的“平民化”,本文以山东为例,就山东休闲旅游平民化的益处和途径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休闲旅游;平民化;政府参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等诸多旅游方式发展起来。随着人们对旅游形式和需求的改变,休闲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形成了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理念上更加人性化的旅游产物。“休闲旅游”这一旅游方式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我们要加快促进休闲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尽快地让平民大众成为休闲旅游的主体。
第二届“好客山东休闲汇”活动于2012年8月13日至10月31日间举行并成果丰富,以“健康休闲,幸福人生”为主题的“休闲汇”活动对培养国民休闲意识、引导消费、扩大内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休闲汇的顺利的推进,国民休闲意识转变初见成效。相比旅游观光,休闲旅游不光满足了游客身体的放松,更满足了身心放松的需求。休闲汇促进了旅游和休闲的社会公平,要成为让平民百姓都能玩得起,让弱势群体也能够享受的休闲产品,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山东目前休闲旅游平民化发展的现状
山东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名山大川、碧波万顷,这里有灿烂的文明,“万事师表”的孔孟故里,誉满天下的泰山,“泉城”济南,“齐都”淄博,“风筝故里”潍坊,“滨海明珠”青岛、烟台、威海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山东东临大海,经济发展较快,地域优势明显,发展休闲旅游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到此一游”的旅游方式已经过去,老百姓希望旅游的时候交通快捷些,住的舒服些,吃的特色些,玩的从容些的新旅游需求逐渐形成。此外,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旅游不再被当作生活的奢侈品,而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慢生活、低碳生活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平民休闲旅游时代来临的基础。闲暇时间增多,收入水平提高,文化品位提升,带动了消费能级的增高,促使休闲旅游方兴未艾。因此,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且日渐变化的旅游休闲需求与相对落后的旅游组织方式和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平民休闲旅游”的需求成因
1. 平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发展价值取向
平民旅游是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的理性价值取向,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2011年国内旅游总人次超过26.41人次,同比增长13.2%;旅游总收入1.93万亿元,同比增长23.6%。预计2012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8.6亿人次,同比增长10.0%;国内旅游收入2.1万亿元,同比增长11%。这就意味着国民旅游已经成为主体。城镇居民成为国内旅游的主力军,旅游消费占到国内旅游收入的3/4。但是2011年国内旅游人均花费877.8元/人次,其中城镇居民865.4元/人次,而农村居民仅为471.4元/人次。在这样的国情下,今后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基调应为平民旅游[2]。
2. 平民旅游是基于平等的价值取向
平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课题,许多哲学大儒都曾对此做过探讨与思考。平等不是单纯的指物质上的“平均相等”,而是精神上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旅游资源的公众性和人人都具备的休闲旅游的权力决定了旅游体现平等价值的要求。富人与穷人在旅游权力上是平等的。不能因为其有钱,就把最好的旅游资源圈起来让其独享,而剥夺了低收入人群该享受的旅游资源的权力,旅游业的发展应关注所有人的需要。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2011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12年发展预测暨《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4)》成果发布会”上进行了《推动旅游经济在更加理性的轨道上运行》的主题演讲时提到,旅游经济的理性运行要恪守“平民、平稳、平等”的发展理念,坚持把“更多的国民参与、更高的品质分享”作为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宏观调控体系和微观监管体系建设的战略导向 [3] 。
3. 平民旅游源于人本的思想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的价值体现,是全球化时代重视人的自由和发展的共识。在大众化旅游发展新阶段的今天,“将旅游还给人民,让更多的国民参与,使更多的国民分享”,迫切的期待平民休闲旅游的发展,全民共享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果。
三、平民化成为休闲旅游的大势所趋
1. 当地政府方面
对于各地市政府来说,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各地市的经济基础不一,发展速度不均衡,某些地方相对薄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不高。旅游本身是一件愉悦身心的活动,2011年没有超过540元的人均消费水平,说明了目前的初级发展阶段,一部分高端人群拉高了消费,仍有大量的老百姓没有参与到旅游当中。
2. 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方面
普通的工薪阶层和低收入者(农民)是未来旅游市场的生力军。因此,现在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的营销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把眼光仅仅盯在少数的高端消费者身上,而是应该更多的投向数量更多的普通消费者,推进旅游营销的平民化,让工薪阶层也能轻松的玩起来。
3. 旅游者方面
老百姓走过不太富裕、精打细算、不舍得消费的低消费旅游时期,进入平民旅游时代后,人们对旅游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大家开始认为带薪休假是自己必须要捍卫的权力时,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旅游是一项基本生活权力;当我们不再把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视为人生全部时,说明人们在工作之余寻求人生意义的渴望。
nlc202309020235
四、休闲旅游平民化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1. 倡导政府主导:宏观调控
政府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是唯一的能从宏观上有效整合各感知要素的主体,它能全面有效的协调社会资源。首先,政府可以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作统一的、宏观上的部署,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美好的工作和生活“整体环境”;其次,政府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整合相关部门职能资源。“好客山东休闲汇”意在倡导继承优秀休闲传统,创新现代休闲内容,建设城乡休闲载体和产品,整合多元化资源,培育引导休闲需求。
今年春节黄金周又恰逢第三届“好客山东贺年会”,假日旅游迎来双重机遇,形成叠加优势。春节期间全省各地围绕本地特色,积极汇集整合民俗文化休闲资源,彰显“民本”理念,精心策划出适合大众年节出游的休闲产品和活动,引爆了春节假日旅游市场。2012年春节期间,山东省17市共接待游客1213.38万人次,同比增长20.32%;旅游综合收入87.51亿元,同比增长26.18% [4]。
打造新业态旅游方式。温泉、滑雪场、室内场馆等成为春节休闲旅游的主打产品,食、住、游、行、购、娱、健身等相关产业的消费大幅上升,到星级饭店过年、聚餐,到景区及娱乐场所休闲聚会成为时尚。
2. 走出门票经济瓶颈:营销大众化
门票价格是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有人说,只有把出游的价格降下来旅游才能实现平民化。据统计,我国景点门票的价格和当地居民的月收入的比例少则3.5%,多则达到25%以上。市民收入不高但是人人都有旅游的精神消费欲望。所以景区应该着眼长远利益,暂时舍弃短期效益,降低门票价格。如山东省旅游局和中国农行山东分行联合推出的金穗旅游卡“1元逍遥游山东”、五十余家景区联手打造“好客山东·森林旅游年票”,济南等城市又相继推出“一卡通”等优惠活动,市民对此热烈欢迎。让市民先走到景点里面来,然后在旅游要素的其他环节刺激下鼓励市民消费,从而实现游客的重复和多次消费,实现旅游消费的良性循环。
3. 培养民众休闲意识:旅游本地化
目前很多城市发展旅游经济,都是重视外来游客而轻视本地居民,注重招揽入境游客而忽略培养本地客源。激活本地游市场,对于扩大旅游业规模,刺激城镇居民消费,提高旅游财政收入,健全城市文化精神,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目前济南市所有的博物馆和部分公园已经免费开放,大大的激活了本地旅游市场,拉动了市民旅游消费。
4. 丰富旅游产品:产品多元化
千篇一律的产品让人乏味,开发新产品,重在创新。发展旅游必须不断除旧推新、独具匠心,制造差异,不求第一,但求唯一,以满足全民旅游时代多样化、多层次的不同需求。
开发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项目,让城市民方便地去农村体验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让农民能用较优惠的价格进城参观工厂,体验城市文化、购物休闲。除此之外,匹配各种档次的旅游接待设施,创造多元化的接待服务,不仅有利于平民旅游的开展,而且也是调节旅游供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结语
休闲旅游刚刚起步,就发展强劲,势不可挡。丰富多样的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多的体现了个性化的要求。中国旅游业不能仅仅追求95%的人群满足5%人的需要,而是要让99%的人群得到满意 [5]。从最初的“休闲旅游”的贵族化的高端消费市场需求,到平民百姓都能参与的多元化发展,休闲旅游的发展态势,还需要我们的密切关注。
参考文献:
[1]《2011年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N].《中国旅游报》2012(8).
[2] 戴斌. 《推动旅游经济在更加理性的轨道上运行》[M]. 2011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12年发展预测暨《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4)》.2011.
[3] 山东省假日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G].2012(1).
[4] 戴斌. “2010旅游行业年会暨旅游服务大奖颁奖礼”[R].2010(12).
[5] 陈永刚.旅游当更平民化[N].湖南日报.2005(3).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篇7
一、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1. 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是发展体育旅游业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拥有复杂的地理人文环境和各异的气候特征, 为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我国幅员辽阔, 名山大川河流湖泊众多, 海滨圣地各具特色, 多种的地质地貌和复杂的气候环境, 使我国可以开展所有类型的体育旅游项目。例如, 沿海沿江地区可以开展各式的水上运动;名山大川可以开展攀岩、登山等体育旅游活动。我国民族众多,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和文化魅力, 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 如汉族的龙舟赛、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旅游者参与这些旅游项目, 既能达到体育健身的目的, 又能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这些蕴含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 必将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旅游者, 大大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2. 体育旅游市场需求膨胀。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休闲健康方式, 已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体育旅游对应的是大众化市场, 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雅俗共赏, 老少皆宜,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体育参与游”是我国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体育旅游产品, 游泳、骑车等活动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垂钓、射箭等活动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攀岩、滑雪等刺激类项目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成就感和刺激感。“体育观赏游”主要包括体育表演观赏游、体育大型赛事观看游、体育景观参观游等, 人们在观赏的时候可以放松心情, 满足精神享受, 同时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进行文化情感交流, 增进了解。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契机, 体育旅游将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3. 初步形成了专业的营销渠道。
1984年, 我国成立了第一家体育旅游专业公司———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1986年, 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成立, 随后, 省市的体育旅游公司也相继成立, 如贵州省国际体育旅游公司、辽宁省国际体育旅行社等。随着体育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和市场需求的扩大, 一些大型的旅行社, 如国旅、青旅等也纷纷成立了专业的体育旅行社。国内的一些体育旅游景区成为了旅游公司相互竞争的体育旅游资源, 大部分游客都是由旅游公司招徕的, 例如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 有85%的游客是由旅游公司组织游玩的。体育旅游专业的营销渠道初步形成。
二、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体育旅游政府管理混乱。
体育旅游是一个高度综合的产业, 它涉及到体育、旅游、工商、保险、交通、国土等多个部门, 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 需要各部门的协调管理。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 体育旅游资源不但没有得到高效利用,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由于缺乏优惠政策,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销等方面严重滞后于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体育旅游政策法规的缺乏、协管机制的缺失以及多头管理导致体育旅游市场无序竞争, 严重妨碍了体育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 体育旅游人才匮乏。
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旅游交叉融合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例如,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即精通体育知识又精通旅游知识的专业人才;攀岩、滑雪、蹦极等需要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目前, 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大量缺失, 很难形成有组织, 成规模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 国内开设体育旅游课程的高校数量不超过十家, 而且绝大多数旅游管理院校本科专业并未涉及体育旅游管理等新兴课程。总之,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 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3. 体育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安全系数偏低。
体育旅游基础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玩必要的物质条件, 它包括旅游交通工具、旅游宾馆饭店等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各种设施。我国已开展体育旅游的景区,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景区可达性差, 景区内停车场、公共厕所、游客指示牌等配套设施不达标, 滑雪板、摩托艇、冲浪板等硬件设施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此外, 体育旅游是参与性较高的外出游览活动,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危项目, 安全系数偏低,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现阶段, 我国有关体育旅游安全的制度建设比较落后, 场馆设施安全、风险预警与救护、专业服务人员技术等方面的标准缺失, 这些标准的缺失会严重危及旅游者的人身安全。
4. 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宣传深度不够。
目前, 我国体育产品开发还处于零散的、无组织的状态, 体育参与性产品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产品生命周期短;体育观赏性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产品缺乏特色和差异。产品体系不健全以及产品质量稂莠不齐, 导致旅游者消费热情的下降, 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体育旅游产品宣传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上, 宣传形式单一, 以广告为主。体育旅游的发展更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宣传, 而不是旅行社本身的销售宣传, 但作为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门并没有给予这个新兴行业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三、加快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
体育旅游是各部门相互融合的综合性产业, 因此体育旅游业健康快速的发展须形成以体育、旅游部门为主导, 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发展局面。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效益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体育旅游业的扶持力度,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做好协调管理、组织策划宣传工作, 调动市场和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各部门应相互交融与渗透, 摒弃门户之见, 使体育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减少开发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 将我国体育旅游业做大做强, 真正实现多赢的局面。
2. 大力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是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 大力培养高层次体育旅游人才是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应以培育为主, 引进为辅。首先, 我国各高校和教育机构应借鉴国外体育旅游相关专业, 开设相应课程并进行定向培养;其次,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形成相互培养模式, 让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引进来并走出去, 使人才学有所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总之, 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体育旅游不同层次人才的从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出大量适合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强化安全意识。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意程度。首先, 体育旅游大部分产品对硬件设施的科技含量要求相对严格, 这就要求我国必须与国际接轨, 达到先进国家的硬件条件标准。其次, 食宿、交通、通讯等设施应方便齐全, 提高服务质量、做到食宿服务热情并主动了解游客需要, 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安全是体育旅游的命脉, 应强化安全意识并加强安全管理。相关部门需结合体育旅游产品的特点去研制安全保障方面的标准。例如制定相应的行业准入标准、设施安全标准、风险预警与医疗救援标准。完善体育旅游安全责任制, 责任人应定期开展体育旅游安全大检查, 排除事故隐患, 制定体育旅游安全事故紧急处理预案并建立多部门的救援系统。同时应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消费者购买体育旅游保险的意识, 使体育旅游保险成为体育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4. 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并加强宣传力度。
任何一种体育旅游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消费者的全部需求, 因此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体育旅游产品要有品牌魅力并独具特色, 使消费者产生信任和依赖, 提高产品生命周期。同时, 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离不开宣传和营销, 政府有关部门和经营者要加强体育旅游宣传载体的建设, 根据市场需要制定不同宣传营销策略, 让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自觉意识。政府应配合经营者整合不同的宣传资源, 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 全方位、立体式的把丰富的体育旅游信息告知广大旅游者, 在旅游者进行旅游选择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体育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32-34.
[2]宛霞, 邵凯, 邢晓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 :33-35.
旅游发展非优区发展策略研究 篇8
旅游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当地的历史特色、人文风情、地域特点和旅游营销管理水平, 由于气候、地质等因素是造就自然景观的重要原因。类似的气候、地质条件造就了相同的自然景观, 所以在历史发展、人文风情上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某些地域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 由于资源的差异以及开发时机、能力水平等条件的不同。会导致某些地区旅游发展比较迅速, 而另一些地区则处于明显的发展缓慢局面, 形成了旅游发展非优区。
一、旅游发展非优区的概念
旅游发展非优区是指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条件, 并非指那些不具备旅游发展条件从而未能很好地发展旅游业的地区。其概念包含如下内容:该地区具有不错的旅游产业基础, 甚至有些地区曾经取得过良好的旅游产业业绩, 只是在近年来的发展中, 未能实现应有的发展速度和品牌价值, 在与周边地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 旅游发展非优区的旅游发展难度就大大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地区没有发展旅游的价值和可能, 只要在充分了解自身条件、问题以及与周边竞争态势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就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发展水平。
二、旅游非优区域的潜在发展优势条件
旅游非优区的旅游开发处于竞争劣势, 但并非完全没有发展的可能, 要了解遮蔽阴影区的旅游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要了解其是否具备开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就是不考虑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状况, 客观分析该地区的资源、区位、环境、社会经济等条件, 判定其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否具备, 如果得出的结论是具备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 则该地区存在着实现突破发展的可能性。
三、旅游发展非优区发展策略研究
1、旅游产品多样化、差异化
通常认为突破遮蔽的重要途径是寻求差异化发展, 然而, 这所以被遮蔽就是由于资源、产品的同质性, 在同质化的资源中开发差异化产品难度较大, 但并非绝对不可能, 关键是要全面理解差异化的内涵。长久以来, 研究者对差异化的理解较片面, 认为只有风格、形态完全不同的才是差异, 正确全面理解差异是十分重要的。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并不一定要求产品从资源基础到产品形式都截然不同, 由于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的特殊性, 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可以通过强调新旧差异和补充差异的手段促成游客对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感知, 以产生新的吸引力。
2、注重营销, 改变旅游观念
增强市场意识, 主动承接江浙沪旅游热点的辐射, 加强宣传, 实现联动。加强营销手段, 通过大力的宣传使游客了解此地, 于发展中求突破。另一方面, 转变观念, 摒除零和博弈的竞争思路, 争取与周边景区的合作, 实现联合营销, 设立令游客由彼及此的营销目标, 建立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机制, 形成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旅游线路对接、规范市场管理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旅游合作格局。
3、丰富旅游产品, 完善产品体系, 打造品质优势
长久以来, 人们有一种认识, 认为旅游资源应该具有唯一性、非重复性, 品质较优的资源或先期获得市场认同的旅游资源和产品会对其它同类产品形成全面遮蔽, 所谓“黄山归来不看岳”。而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 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 以一带十的旅游经验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重复旅游行为逐渐增多, 对同类旅游产品的多次体验也在休闲旅游模式的发展中也越来越多见。
4、以市场为导向, 于创新中求发展
在旅游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中, 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也是经常的, 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 没有哪一种优势可以保持长久, 各地各景区都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 因此, 要改变以前的旅游开发中常见的建造一个品牌景区可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意识, 劣势下以创新求发展, 优势中以创新求保持, 在旅游发展中, 先发优势固然可以主导竞争的大方向, 然而取得先发优势的景区也不得不处于标靶位置, 成为滞后发展地区的模仿对象和超越目标。由于旅游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形成机理, 美、新、异是构成旅游产品吸引力的重要层面, 新出现的产品更具备“新”的特点, 并以此产生较旧有景区产品更大的吸引力。在此意义上, 迟后开发的旅游景区点在劣势之中也极可能形成后发优势, 只要开发旅游产品适应市场需求, 适应旅游者旅游方式的新变化。
目前, 中国人的旅游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旅游模式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曾经相当长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光旅游模式已经实现了多元化转变, 休闲、度假、会议等旅游方式越来越受欢迎, 旅游模式的改变折射出旅游者旅游心理的变化和对旅游品质的更高追求。因此, 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 美化景区环境, 开发休闲度假自驾游等旅游产品, 将为广德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为广德旅游突破阻力, 树立形象产生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旅游非优区要加快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 注重旅游经济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注重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同步发展, 促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注重增强旅游市场促销力度, 积极宣传非优区的旅游形象;注重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大力规范旅游市场, 全面提升旅游质量。一旦非优区树立形象和品牌, 实现旅游产业质量提升和经济增长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摘要:旅游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之一, 其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传统的旅游开发活动是在开发相对成熟旅游、资源品位高的旅游优势区,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要求变化, 旅游逐渐扩大到综合发展区位一般、资源品位一般以及旅游业发展较弱的旅游非优区。本文探讨了旅游发展及非优区的发展, 总结了开发旅游非优区的发展体系, 提出了合理的开发策略和完善旅游开发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旅游发展,非优区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黄薇薇.边缘型旅游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
【2】段红艳.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D].武汉大学.2004
【3】王香鸽.旅游非优区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辽阳旅游区域联合发展策略探究 篇9
辽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 既具有区域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东北老工业基地旅游产业发展这一大的环境。文章在东北旅游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辽阳旅游区域联合发展策略, 具体内容如下:
1 打造冰雪驿站
冰雪是东北在冬季的旅游优势, 吉林省长春市推出了冰雪节,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有冰雪博览会、冰雪书画艺术展等, 可将辽阳弓长岭滑雪旅游融入其中, 既吸引以辽阳为目的地的休闲度假客, 也可接待过境的节点客人, 客人们在此滑雪1~2日, 再奔向吉林、长春、哈尔滨。
为此, 辽阳应考虑与东北其他冰雪城市联合营销、联票经营等。像亚布力滑雪度假区、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长白山冰雪休闲竞技旅游、阿尔山—柴河新兴滑雪度假旅游地等, 已具备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品牌效应, 辽阳滑雪品牌建设应傍势发展。
2 植入和巡演民族风情
辽宁省为满族发祥地, 辽阳也不例外, 满族风情及二人转艺术不仅是辽阳的, 也是辽宁甚至是东北地区的文化遗产。此外, 东北地区尚有蒙古、朝鲜等较大的少数民族文化, 也有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等稀缺型少数民族文化, 可以通过植入符号和演艺的形式, 将少数民族文化成为辽阳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 而不能仅停留在要区分的角度上, 整合也是一种策略。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虽然很丰富, 但哪个地区也没有做成很品牌、成规模的旅游产品, 少数民族文化转换为强大可即用的旅游资源还存在着技术难题, 演艺化、符号的印象系列可能是一条可行路径。某种意义上, 辽阳可以提出打造演艺之都的口号, 这将是一个十分艰难、艰苦的定位, 可能会令决策者面有难色, 但高定位并慎重设计操作程序却在提示着一条可行的技术发展路径。
3 旅游观光线路的整合
东北区内有侏罗纪古生物化石、红山文化、夫余国、高句丽国、渤海国以及辽、金、元、清时期遗址, 可将辽阳观光纳入到东北大尺度旅游精品线路中, 为此需要与各级旅行社进行合作, 依托旅行社向外域推介辽阳观光。
此外, 东北区内也有抗联、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红色旅游资源, 如东北抗联纪念馆、二战终结地、九一八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等, 选择辽阳景点如雷锋纪念馆等, 通过专题或秉承起承转合等节奏, 让辽阳能够进入到东北重要旅游线路中的一站。
4 直通海滨
旅游在有海的地方往往搞得风生水起, 形成市场规模。辽阳应有尽有, 只是缺少一面大海。辽阳可以和大连、营口, 甚至与丹东、盘锦、葫芦岛、锦州组对子共同发展旅游, 优势互补, 取对方的长补自己的短。随着哈大高铁于2012年12月的建成通车, 缩短了辽阳与这些海滨城市的时间距离, 交通硬件已经具备, 只欠软件东风, 这个软件主要是指智慧性设计和积极地付诸行动。
5 哈大高铁开通及铁路观光
辽阳是有铁路到达和经过的城市, 有铁路的历史已有百年, 而且是哈大铁路必经和必到的重要站。哈大高铁的建设及开通, 拉近了辽阳与黑龙江、吉林两省及与兄弟城市沈阳和辽南城市的距离, 也给辽阳市民的出游提供了新选择。由于哈大高铁纵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全线由南向北, 途径大连、营口、鞍山、辽阳、沈阳、铁岭、四平、长春、松原、哈尔滨10座城市, 设有二十四个车站, 基本囊括了东北三省的主要风景和景点, 这让赴东北三省旅游将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利。辽阳市民想要到东北三省全境范围内旅游, 完全可以做到想看风景随时下车, 看完之后买票继续“赶路”。即节省时间, 也更加灵活方便。真正实现了铁路观光旅游。另外, 哈大高铁的开通, 也为辽阳旅游发展增添了一根强劲的动力管道, 促进了以辽阳为中心的南北旅游的发展。如在夏季, 去海滨城市是旅游最好的选择, 辽阳人可以南上鲅鱼圈、大连等地, 高铁开通以前辽阳人到大连坐火车得五个多小时, 而高铁开通后, 现在冬季是两个小时, 夏季将会是1个小时, 对市民而言, 可以轻松实现周末到海滨城市游玩、度假的梦想, 甚至可以当天去, 当天回, 不在为距离而苦恼。玩冰雪则是冬季游玩最佳的选择, 对于大连等辽南市民可在冬季利用周末轻松地走进辽阳, 感受温泉滑雪的乐趣, 再在周一上班前返回大连, 高铁的开通让冰雪一日游成为现实, 如果时间充裕, 也可再乘高铁北上冰城哈尔滨体验俄罗斯风情、滑雪等。除此之外, 辽阳到沈阳才10多分钟, 到长春2小时, 到哈尔滨3小时, 辽阳人既可以随时北上沈阳游玩, 也可以北上吉林、哈尔滨等地体验异地风情, 同时, 沈阳人也能实现辽阳一日游, 甚至可以中午坐高铁过来, 洗个温泉, 晚上回去。以前哈尔滨到辽阳佟二堡买貂皮的人大多组团开车来, 最快也得开五六个小时, 哈大高铁的开通, 使顾客可以当天往返, 游客数量必定大增。总之, 哈大高铁的开通必将刺激东北区域旅游掀起新高潮, 也必将带动辽阳旅游产业发展, 辽阳应思考如何利用哈大高铁开通的优势来扩大对辽阳旅游的影响。
6 遗产博物馆类建设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遗产众多, 发展工业旅游有着良好的基础, 在2004年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企业中, 东三省共有21家, 占全国1/5。各地都有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可能, 但似乎也不应该各地都建设大型工业遗产博物馆。除原址实物博物馆外, 应在某一城市建设阐述东北全域工业发展沿革的总部性工业遗产博物馆, 辽阳可以争取做这项工作。
以这样的思路, 也可以延伸到东北文化民俗博物馆、东北农业博物馆等, 以“北大荒知青”为怀旧和了解北大荒为主题开展农业观光游。此外还有铁路博物馆, 东北地区曾经是全国铁路最发达的地区。如此思路, 可以让辽阳彻底文化起来。目前, 辽阳已经建成了中国温泉博物馆,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 错位发展
辽阳属于沈阳1小时经济圈, 跨行业、跨景区合作机会多, 唯有自成精品, 才有比较优势的机会参与合作。可以以满清文化体验为主要内容, 开辟辽宁清前史旅游线路, 包含沈阳故宫—沈阳昭陵—沈阳福陵—抚顺永陵—抚顺赫图阿拉城—辽阳东京城—辽阳东京陵等重点资源, 串联辽阳广佑寺、辽阳弓长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 形成文化体验、都市观光和温泉冰雪为一体的旅游线路;打造佛教文化、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组合产品;以季节为主题的冬季冰雪旅游、春季踏青旅游、夏季避暑旅游和秋季金秋旅游等。
夏季低两度的避暑旅游以及冬季的高两度旅游, 其实对沈阳及大连的居民很有诱惑力, 再比如大连春季很冷, 春季呼唤大连居民来辽阳泡温泉原汤度假也很好。开发这样的产品对身体是柔性刺激, 很适合老人养生, 而我们习惯了反差式旅游养生的说法, 冬季去三亚, 夏季到黑河, 意识不到渐变的诱惑和科学性, 意识不到数轴上存在着刻度, 想不到发展战略存在大小很多的阶段, 高强度的环境变化对有些人群是不适应的, 因而应通过研发决定错之位在哪里, 不能一味地舶来大众之言, 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创新。
8 延伸讨论
东北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特色明显。在科考探险方面, 有长白山、五大连池、镜泊湖、阿尔山—柴河等地的火山, 湿地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下游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呼伦湖—贝尔湖—乌兰诺尔、达里诺尔等, 还有克什克腾、浑善达克沙地草原等旅游资源;草原、森林、湿地众多, 如五大连池、长白山森林、辽阳弓长岭温泉等, 在生态旅游方面也独具特色。如何将发展辽阳旅游融入这样的背景中, 很值得作深入的研究。比如开发铁路旅游联票, 打造低温养生基地, 其实低温气候不仅是一种体验, 低温养生也是一个尚未被市场广为认知的领域, 世界上最长寿的地方之冰岛就是低温+温泉这样的地域特点。
可以考虑发起建设东北地区的区域性旅游合作机制, 制定合作条例, 进行产品开发与宣传的合作, 涉及跨东北三省的旅游路线, 制定有东北特色比如如何御寒的服务标准等。另外, 要多方位筹集旅游建设资金, 辽阳地方政府发展旅游最远做的就是远赴香港、长三角去招商, 其实当地也不是没有钱, 只是有些钱还没有转化为旅游资本, 但在辽阳却有一个例子除外, 2009年落成的辽阳汤河温泉假日酒店, 就是由弓长岭区民营企业家高德威斥资3亿余元, 按照五星级标准打造的集温泉、休闲、度假和娱乐于一体的高端酒店, 这个例子很有转折性启发。
辽阳应坚持在东北旅游的大背景下发展自己的旅游产业, 根据东北居民情性迟缓的特点而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 政府也应主导旅游产品的研发工作, 实施旅游产业先导战略, 初级阶段以大资本大企业为重点, 待市场成熟后来自民间的小本旅游经营才会跟进。不愿意撒种子, 喜欢游牧, 只需摘取自然界里的果实充饥, 即便撒下了种子也不愿意进行田间管理, 只等秋后收获,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北方居民的性格, 旅游发展要因地域性格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贾丹, 高欣.东北区域旅游一体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5 (3) .
[2]谢春山, 夏正超, 杨力平.辽宁旅游产业的区域整合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3]吴振东.辽阳市农业生态旅游现状及合理开发对策[J].科技信息, 2008 (14) .
[4]杨仲曦.辽阳古城的旅游开发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3) .
陕西旅游商品发展策略研究 篇10
关键词:旅游商品,发展策略,陕西
本文研究的旅游商品不包括无形的服务, 主要指旅游者因旅游活动而产生购买, 所有权发生转移, 具有完整物体形态和旅游目的地特色商品。
一、陕西旅游商品发展存问题
1. 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 做工粗糙。
陕西各大景区和旅游商品街, 所出售旅游商品无非有两种情况, 一是所出售的旅游商品和全国其他地方出售的商品大同小异, 甚至雷同, 比如在各个景区的民族小包、小镜子, 各种仿造的小饰品等。二是所出售的旅游商品具有一定本地特色, 但做工粗糙, 包装简陋, 无法较呈现当地的文化内涵。比如摊位上出售的兵马俑、唐三彩、倒流壶、公道杯、陶埙等仿古纪念品。
2. 旅游商品价格不够合理。
旅游者在陕西旅游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面对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 但是不知道当地最有典型意义的旅游商品是什么, 二是面对的旅游商品价格参差不齐, 购物店里的价格和摊位上的价格、不同店面和不同摊位的价格也千差万别, 旅游者常常担心花高价还买不到货真价实的产品。
3. 旅游商品购物店商业气息过浓, 精细化、创意化程度低。
陕西出售旅游商品的渠道通常有超市的特产区、特色旅游商品购物街、旅游景区的旅游商品摊位和店面这几种。渠道共同点是商业气息非常浓, 精细化、个性化、创意化程度很低。超市特产区常常是当地人不愿光顾的地方, 游客常常由于时间、信息有限等原因前去购买, 但往往这种购物经历不愉快。再者, 特色旅游商品购物街, 比如西安的回民街, 由于游客爆满, 很多店面和摊位都只考虑将商品卖给一次性游客, 根本不会考虑创建品牌或者赢得回头率等问题, 所以质量可想而知。最后旅游景区的旅游商品摊位和店面, 景区商品一定比其他地方贵。
二、陕西旅游商品发展策略
1. 旅游商品系列化。
本文按照旅游商品的形象代表程度将陕西旅游商品排成一个系列, 具体见下表:
2. 创新旅游商品销售渠道, 设立新型的专门化旅游商品购物店。
(1) 创建新型的博物馆式旅游商品购物店。在整个店面的装潢陈设中, 讲究品味和风格。在购物店中设立不同类型的旅游商品铺位, 在铺位中显眼的位置陈列同等旅游商品中的艺术品和珍品, 设立专人进行讲解, 包括该旅游商品的历史、价值、其中蕴含的文化等, 针对游客提问进行解答。在购物店某一特定区域增加实际操作、制作环节, 进行真人演示, 让游客了解旅游商品的制作过程, 吸引游客注意。 (2) 创新创意网络购物渠道。网上购物具有不受时间空间局限、价格相对实惠等优点, 但是也有无法看到商品实际质量、运送过程中出现问题等缺点。所以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旅游商品销售时, 要特别注重口碑、服务和细节, 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价格也要相对实惠, 满足网购族群需求。
3. 为旅游商品提供人才保障。
(1) 高校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陕西高校要重视商品设计、开发、行销和公关等专业类人才培养,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相关内容, 高校和企业联合起来, 在对人才的培养中加入实践环节, 去企业一线进行观摩学习, 让学生增加一线经验, 也为相关的行业问题出谋划策。其次, 高校和企业联合组织一些专业的商品设计大赛, 促进对人才的培养, 毕业后可以直接去企业任职, 企业对其进行后续培养。 (2) 政府对社会人才进行支持。政府出面主办一些长期固定的大型旅游商品竞赛, 比如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商品大赛等, 比赛胜出选手可以获得奖金、就业机会、行业认可等奖励, 如果有开发商对某作品感兴趣, 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出售, 卖出的产品给设计者分成, 激励更多人来参加比赛。政府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某些珍贵技艺的继承人, 给予资助, 比如提供补贴、帮助其联络购买商、帮助其进行营销等形式。
4. 为旅游商品提供制度保障。
(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旅游商品的生命在于特色, 不管是历史传统造就的特色还是新的创新创意, 都必须依靠知识产权保护来保住特色, 否则旅游商品市场只会形成同质化的产品, 让游客无从购买, 也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陕西应大力开发具有陕西特色的旅游商品, 企业对旅游商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注册和申请版权、专利权。对一些旅游商品中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艺制作过程、地方名优特产、优势工业类进行“原产地保护”, 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个人和企业要依法追究责任。 (2) 促进旅游商品价格合理化。面对旅游者认为的旅游商品价格不合理的情况, 陕西省要完善旅游商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按照成本核算、供需关系、市场行情等途径进行定价, 取得旅游企业盈利、旅游者需要、形成行业良性竞争三者均衡, 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适时进行一些价格促销活动, 旅游者获得物美价廉享受。在一些游客不易识别真伪的购物品店设立专门检验人员, 比如蓝田玉购物店, 同时发挥消费者保护协会的作用, 保持投诉电话的畅通和处理投诉事件效率, 保证游客权益。
参考文献
[1]李利.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 2014 (19) .
旅游供应链联盟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 旅游供应链 ;网络结构模型;合作博弈
1 旅游物流与供应链
1.1 旅游物流
旅游物流是指为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以高效、低成本为目的所引起的物质网络型流动过程,包括旅客中转运输、旅游物质的运输以及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实现景区车辆、人员的管理[1]。游客通过旅游物流来实现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购等各种服务要求并通过旅游物流综合运输等方式来实现旅游客流和旅游物品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空间位移。旅游物流结合了旅游和物流二者的特点。
1.2 旅游供应链
以传统制造业供应链为基础,结合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学者们提出了旅游供应链的概念。
佩吉(Page)将旅游行业视为不同利益、活动、利益相关者和业务的功能性组合所形成的独立供应链。[2]塔珀和方特(Tapper&Font)认为旅游供应链是由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供应商所组成链条,这些供应商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包括住宿、交通、吸引物、酒吧、餐馆、纪念品和手工艺品、食品生产、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对旅游业的发展起支持作用的目的地基础设施等[3]。张(Zhang et a1.)等指出旅游供应链是由包括私营企业和公共部门内的参与不同旅游活动的旅游组织所组成的网络结构,旅游活动涵盖从航线、住宿等旅游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到特定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的分销和营销[4]。Hawkins将旅游供应链定义为一系列的战略活动和服务的组合[5]。 R.J.Lewieki&B.B.Bunker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信任方面的问题,供应链的合理运行需要伙伴间的相互信任 [6]。
旅游供应链网络是指,通过供应链上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对信息流、服务流、资金流的协调控制,直接或间接的与旅游供应商、旅游代理商及旅游经销商合作,把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销售给旅游者的整体网络结构(见图1)。 旅游供应链的主体涉及广泛包括公共部门及私营企业等且旅游供应链是一个网络结构而不是链条结构[7]。
图1 旅游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
Figure 1 tourism supply chain network structure model
2 旅游现状与旅游供应链现状
2.1中国旅游现状
现今,旅游业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拉动国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如表1所示,2010-1013年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据中国旅游组织预测,到 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3.3 万亿元,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2旅游供應链现状
(1)传统旅游业中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供应链管理存在着较多问题,如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企业间合作不充分、企业核心地位不突出等,从而导致供应链上提供给游客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游客利益受损。
(2)在旅游相关企业中,人们普遍把物流与供应链分开来看使得彼此之间缺少相互合作而导致旅游资源无法整合,旅游市场出现无秩序的价格竞争目前,旅行社和闲散游客对于人流、物流和商品流基本处于自行处理的状态这使得旅游业在物流与供应链的相关环节上出现了不可协调的问题。
(3) 现阶段国内旅游企业及相关行业还未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信息交流平台。在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只有部分企业和内部组织间建立了小范围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使得很多地区的旅游信息传递滞后、效率低下。
(4)在传统的旅游业竞争中,企业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尽可能的将责任、风险等转嫁给其他企业,使利益最大限度收归自己的囊中。为达到这一目的,企业间相互恶性竞争,从而导致了各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形象,也最终导致了企业市场份额的丢失此外,在这场恶性战役中,社会资源与消费者的时间和金钱也无能幸免,更别说社会效益的保证。
3 旅游供应链网络建设与分析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旅游环境中,旅游企业要想在旅游市场中获得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最好的途径就是与其它相关旅游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供应链战略联盟,采用现代旅游业供应链联盟的管理思想理念来提升旅游供应链上各相关企业的管理水平。各旅游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是旅游供应链的基础。旅游供应链对旅游供应商和旅游代理商两者关系的建立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进行供应链博弈研究得出客观合理的博弈策略,继而与其它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供应链战略联盟模式下企业的收益不仅是取决于自身的行为,更于与之合作或交易的另一企业的行为有很大关联。下文以旅游产品供应商与旅游产品代理商之间的合作为例,利用博弈论理论分析企业间信任合作对旅游供应链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作用。
首先做出如下假设:
(1) 合作伙伴关系是由旅游供应链企业中的旅游产品供应企业(以下用S表示)与旅游产品代理企业(以下用M表示)组成。
(2) S与M的努力水平反映供应链的产出水平(以下用Y表示)即为 其中 为S努力水平, 为M努力水平, 为S与M努力水平贡献系数,z的均值为0方差为z的外部随机变量。
(3)S与M都根据自身所能获取的利益来选择努力水平,假定:S的努力成本为 其中 为S努力成本系数;M的努力成本为 ,其中 为M努力成本系数。
nlc202309012223
(4)S与M的利益分配形式是共享产出模型,假定S的报酬为bQ, 0
在上面假设的基础上,来进行旅游供应企业S和旅游代理企业M之间的博弈分析
(1)S和M都从不信任对方的角度选择努力水平来谋取私利
S的净收益为:
如果S从不信任对方角度来谋取利益最大化出发,那么上式一阶条件为:
M的净收益为:
一阶条件为:
可知S的预期净收益为
(2)如果是S、M均从取得集体利益最大化出发来信任对方,那么可获取的最佳净收益为:
上式的一介条件:
可知S的预期净收益为
M的预期净收益为
(3)选择信任对方,而M选择信任对方,则它们的最优努力水平为:
其预期净收益为:
(4)S不信任M,M信任S,则它们的最优努力水平分别为:
预期收益分别为:
根据以上的合作博弈分析得:
(1)如果合作企业之间只进行一次博弈的时候,采取不信任对方企业是每一企业自身的最优策略,采取不信任策略可以使得自身获得比信任对方而获得的收益更大。
S选择不与M合作时M的最优选择策略也是不与之合作,因为:
>
而S选择信任M,M的最优选择策略仍然是不合作,因为:
: >
对于S来说: >
(2)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未来收益是影响合作伙伴成员选择的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上诉分析可以得到只要 足够大那么S与M均应从信任对方来选择努力水平。( 是S、M的时间贴现因子。 表示双方对未来价值的判断,其越大表示对未来收益越有信心,)
因为:
S与M均选择从相互信任对方角度最优努力水平那么S的总收益为:
=
M的总收益为:
=
如果M选择不信任S从而引发了冷酷战略,S选择从机会主义角度选择努力水平,则M的总收益只有当: M才会选择信任即:
如果S选择不信任M,从而引发冷酷战略,那么M也选择不信任S
只有当 S才会选择相信M
即
(1)由此可知,在有重复博弈的情形下面,对于供应链上相互合作的企业来说,更看重的应该是长远的利益,而非选择机会主义去获取短期的利益,上述模型分析可以得到只要 足够大,即 (即 旅游产品供应商企业m选择信任对方而获得的总收益大于m选择不信任对方而获得的总收益。 旅游代理商企业s选择信任对方而获得的总收益大于s选择不信任对方而获得的总收益。)那么S、M就应该从信任对方出发进行合作,从供应链的角度长远的考虑兼顾其他阶段的收益,或者说要从整个长期的合作过程的角度考虑整体收益,然后会发现只有彼此间相互长期合作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之间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所以供应链上的企业应彼此加深相互信任,放弃短期的利益来进行长期的合作,来获得供应链上企业的最佳利益。
4发展旅游供应链的策略
旅游供应链先进理念的应用可以为旅游产业以及其他相关旅游产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源泉。其作用如下:旅游供应链战略联盟的构建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一些小规模企业资金短缺、管理不够完善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间信息平台的有效性和运作效率,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通过有效的信息共享,旅游企业还可以更快捷的处理旅游产品在运作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来提高车辆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实现旅游业快速、高效、科学化的运作;旅游业供应链战略联盟可以使旅游企业在协同竞争过程中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并通过长久相互信任合作,实现供应链合作伙伴共赢。
【参 考 文 献】
[1] 潘文军,叶新才. 论旅游物流及其价值实现[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92-194.
[2] Page S Tourism Management:Managing for Change2003.
[3] Tapper R;Font X Tourism Supply Chains2004.
[4] Zhang X;Song H;Huang G Touris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New Research Agenda2009(03).
[5] Hawkins D.E.2004.Sustainable To SM Competitiveness Clusters:Application to World Heritage Sites Network Development in Indonesia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9(3):293-307.
[6]R.J.Lewieki & B.B.Bunker(1996),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trust in work relationships R.M. Kiamer &T.R.Tyler(eds), Tstin Organizations: Frontier of Th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lif:Sage),1996(6):114-39.
[7] 王克穩,徐会奇. 国外旅游供应链研究综述[J]. 中国流通经济,2012,05:45-50.
江迎千 电话:15116423008 QQ:343274184 联系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部
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策略研究 篇12
关键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地方特色
自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发布以来, 各地旅游经济呈现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 指明了海南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 也为其他省市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各地如何抓住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发展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经济, 打造地方旅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发展旅游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概况
地方旅游经济是指各个地方依托自身旅游资源, 根据自身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优势, 打造独具特色的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活动过程。地方旅游经济具有鲜明特色和极强竞争力两个显著特点, 鲜明的特色可以对游客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而极强的竞争力可以让游客产生很强的留恋感。地方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的支柱型产业, 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得好, 不仅可以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另外, 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良好, 还可以给游客留下较好的印象, 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为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我国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概况, 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是各个省市的发展情况。我国除了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 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广东、上海和北京, 而最低的是宁夏、甘肃和青海。仅以入境旅游为例, 2010年广东省入境旅游人数为3141万人次, 创汇123.83亿美元, 上海为734万人次, 创汇63.41亿美元, 北京为490万人次, 创汇50.45亿美元;而宁夏为2万人次, 创汇0.06亿美元, 甘肃为7万人次, 创汇0.15亿美元, 青海为5万人次, 创汇0.20亿美元。二是各个城市的发展情况。仅以入境旅游来看, 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前六名的是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珠海和杭州, 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前六名的是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深圳和天津, 国际旅游创汇前六名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和天津。总的来看, 我国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概括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较好, 同时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差距较大。
2 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全局观念, 旅游发展规划不足
各地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 往往缺乏全局观念, 没有从全国或全省的高度来全盘考虑, 自身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全面, 使得地方旅游发展中的长远规划严重不足, 造成地方旅游经济的长期发展动力不足。做任何事情, 都应该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各个地方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长远规划, 不能树立全局观念, 势必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遭遇严重障碍。如现在很多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现象, 就是因为在建设之初没有考虑到目前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和汽车数量急剧增多的现实情况, 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无法实现。
2.2 重复建设严重, 旅游资源浪费较大
地方旅游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 往往是各自为政, 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 有些景区的建设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 这就导致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各种资源浪费严重。如自2008年7月《赤壁》在全国公映以来, “三国佳丽大乔、小乔的故里之争”随之被引爆。先后有五省七地卷入纷争, 分别是湖北嘉鱼、安徽潜山、浙江义乌、河南商丘、湖南岳阳、安徽庐江和安徽南陵, 一时间争斗难解难分, 让人眼花缭乱。此间, 各地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仅以湖北嘉鱼为例, 其二乔公园项目占地163.34亩, 总投资高达3500万元, 手笔之大, 让人惊叹。
2.3 特色不够鲜明, 旅游的吸引力偏弱
鲜明的特色是最吸引游客的地方, 也是地方旅游经济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然而实际之中, 各个地方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 往往是盲目快上, 迅速发展, 没有深度挖掘自身旅游资源的特点, 未能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进而造成对游客的吸引力偏弱。如全国有一段时间, 农家乐旅游市场非常火爆, 但很快就进入了萧条。根本原因就在于农家乐没有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的特点, 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 给游客的印象就是千篇一律, 毫无新意。这样游客去过一次, 就了无兴趣, 不能给顾客全新刺激的感受, 所以, 只有形成鲜明特色, 地方旅游经济才能长盛不衰, 利润丰厚。
2.4 服务品质不高, 核心竞争力不够强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 也是企业综合素质的最根本体现。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中, 往往由于旅游服务的品质不高, 不能为游客提供优质甚至超值的服务, 有的甚至还对消费者进行强买强卖和各种欺诈行为, 导致自身旅游经济毫无竞争力可言。如有的地方旅游景点, 价格偏高, 条件较差, 虽然打着生态旅游、天然食品的旗号, 但并无真实之名, 这样的旅游只能是一锤子买卖, 不可能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塑造, 最为关键的就是留人留心, 让游客对旅游过程感到流连忘返, 回味无穷。
2.5 开发产品单一, 旅游消费水平较低
目前很多旅游景区的收入, 往往仅靠较高的门票来获得。而相应的旅游产品相对单一, 或者没有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 很难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在2010年国内旅游中, 人均消费只有598元。发达国家成熟的旅游市场中, 休闲旅游是主流, 而我国目前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开发多样的旅游产品, 提高旅游的消费水平, 是壮大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重要途径。
2.6 产业集聚不够, 旅游景区协调较差
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往往过多重视点的开发, 旅游景区间缺乏必要的协调, 使得景点一般呈现距离较大的点状分布, 无法形成景区资源的强劲合力, 使得游客在旅游路途中消耗时间过多, 真正用于景区旅游享受的时间大大减少。同时, 在很多旅游景区并没有形成产业集聚, 酒店和娱乐配套设施不能有效跟上, 使得游客吃住的地点与景区距离过远, 为游客出游造成诸多不便。如何进一步协调旅游景区资源, 形成产业集聚, 给游客提供吃喝玩住的一条龙服务, 是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3 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有效策略
3.1 树立全局观念, 做好旅游发展规划
不谋全局者, 不足以谋一域。发展地方旅游经济, 必须树立全局观念, 做好旅游发展规划。首先, 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纳入到全国和省市的旅游整体之中, 通盘考虑, 认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置身于国家旅游经济发展的大局之中, 才能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其次, 根据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 确定发展旅游的目标地位, 为旅游发展指明方向。只有方向明确, 才能形成合力, 事半功倍。最后, 倾地方全力想尽各种办法, 将旅游经济打造为地方的支柱型产业。
3.2 减少重复建设,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
地方旅游发展过程中, 旅游资源极为宝贵, 政府财力相当有限, 因此一定要减少各种重复建设, 更加充分地利用好现有的旅游资源。一是要加强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如在名人故里争夺中, 国家旅游总局应该未雨绸缪,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浪费。二是地方亦应该积极反思, 避免严重的“撞车”行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区位和人文优势, 要走自主创新开发旅游的不同道路。三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科学评估旅游开发的投入产出比, 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3.3 打造鲜明特色, 提升旅游吸引能力
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必须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只有如此才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一是要深度挖掘自身旅游资源, 形成自身特有优势。如焦作云台山, 其鲜明特色就是国家地质公园, 别的地方无法复制, 也无法模仿, 吸引力也就异常强大。二是加大宣传力度, 突出自身的特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是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再好的旅游资源, 不进行有效的广告宣传, 也只有抱着金饭碗饿肚子。
3.4 提高服务品质, 打造其核心竞争力
地方旅游经济要提高服务品质, 打造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创建自身的品牌。只有创建品牌, 才能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目前国内各地旅游竞争非常激烈, 地方只有建立旅游品牌,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二是要提升服务水平, 做到诚心待客。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 为游客提供优质甚至是超值的服务, 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成良好的社会口碑, 提高景区的留恋度。
3.5 开发多样产品, 积极刺激旅游消费
只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才能进一步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 提升旅游经济中的消费水平。一是增加旅游产品的类型。旅游产品类型的增加, 可以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对其更具消费吸引力。二是提高旅游产品增加值。对旅游产品进行一定的包装, 或是进行深加工, 提高其自身的品质。三是改善旅游产品的销售策略。对旅游景区的产品实行平价销售, 减轻游客心理负担, 让其放心消费, 杜绝宰客现象发生。
3.6 引导产业集聚, 大力整合旅游景区
要引导产业集聚, 整合旅游景区的各种资源:一是要完善旅游经济的各种配套设施, 实现游客的吃住玩乐的一条龙服务, 提高游客满意度。二是整合旅游景区资源, 实现旅游景点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转变, 让游客旅游中时间安排紧凑, 景点享受充分。三是要加强旅游产业集聚引导。鼓励当地企业参与到旅游景区的开发中, 形成合力, 使整个旅游景区做大做强, 最终将地方旅游经济办成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参考文献
[1]石长波, 徐硕.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 2007 (11) .
[2]唐闪光.湖南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
【旅游发展策略】推荐阅读:
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策略10-17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05-20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策略08-29
2010-2015年中国主题公园及旅游地产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01-08
旅游发展意识01-16
旅游发展特点06-07
体育旅游发展07-26
旅游游憩发展09-26
旅游发展差异10-08
温泉旅游发展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