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现状(通用12篇)
旅游发展现状 篇1
九江旅游格局大致可分成庐山世界文化景观、浔阳历史文化、鄱阳湖湿地生态、修河流域观光度假、共青城休闲度假、彭泽自然原生态等六大旅游功能区[1]。其中庐山世界文化景观可分为山上、山下两大部分。由于山上空间地域的局限和其本身已经经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现代化开发, 及加强世界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其进一步开发的空间将远低于山下。因此山下环庐山公路两旁的旅游区地位更为突显, 研究环庐山旅游区旅游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研究区基本概况及近年旅游情况
1.1 环庐山旅游区的范围界定及景点概况
环庐山公路长41公里, 可分为两段。从九江庐山区莲花镇沿105老国道经赛阳、通远到星子县温泉镇为第一段, 从九江荷花陇沿九威大道、环南庐山公路经威家镇、海会镇、白鹿镇到温泉镇为第二段。两段公路旁所辐射的旅游区域即为环庐山旅游区范围。本区域景点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按两段环庐山公路划分则可相应的分为两路旅游带, 其中主要的景区景点第一路的有三叠泉及三叠泉漂流、碧龙潭、马祖山、白鹿洞、观音桥、太乙村、秀峰、渊明故里、温泉度假村;第二路有好汉坡、莲花洞、东林寺、西林寺、剪刀峡、石门涧、桃花源漂流等。
1.2 环庐山旅游区的旅游支持系统
近些年环庐山旅游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 尤其是交通道路方面, 如2002年10月1日九威大道建成通车、2005年元旦环南庐山公路通车。但包括交通工具、餐饮住宿、旅游企业等方面设施, 虽然有一定数量分布在以威家、海会、秀峰、星子县城、温泉村为中心的局部区域内, 然而因为等级低, 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所以主要还是依靠九江市内提供。在旅游从业人员方面, 导游人员大都从属于九江市的旅行社, 而餐饮住宿方面的服务人员则多由靠近景点的当地居民充任。
1.3 近年旅游情况
据统计环庐山旅游区景点的游客人数近几年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状态。如三叠泉年接待量已从2005年的20万人次高增到2007年的50万人次以上;星子县在我国的第一个黄金周里仅有2万左右的游客, 但到了2007年“十一”黄金周期间, 接待旅游人数却已达到13.8万人, 旅游直接收入524.18万元。2001年, 九江全年接待的游客560万人次左右, 而2007年1~10月份, 单星子一县就接待旅游人数148万人, 其中仅温泉就接待游客73万人[2]。
2 环庐山旅游区旅游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2.1 优势
2.1.1 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知名度较高
该区域内环庐山公路两旁集中了大量的景点, 并且基本涵盖了现今所有的旅游类型, 旅游产品结构由单纯的观光型逐步向复合型、多元化转变, 现已初步构成集观光、度假、生态、宗教、会议、文化、运动、康复八大旅游系列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重要的是区域内的景点因为受历史的沉淀和庐山“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两块金字招牌的影响及其本身长期的开发宣传, 已有很高的知名度。如像题于西林寺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描写秀峰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早已广为传唱;像“不到三叠泉, 不算庐山客”, “庐山之美在山南, 山南之美数秀峰”、“不到石门涧, 不识庐山面”的宣传口号已广为流传;像千年学府白鹿洞, 十八将军村太乙村、桃花源地、渊明故里等景点也广为人知。这些都为环庐山旅游的发展, 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1.2 交通方便, 通达度高
从公路来看, 九威大道和环庐山高等级旅游公路相继竣工, 使本区域和九江市区, 庐山山顶旅游区连为了一个整体。从铁路及航空来看, 本区域离庐山火车站、九江火车站、九江机场、南昌机场都在一百五十公里以内。从水路来看, 本区域还可以通过鄱阳湖由星子进入。水陆空三方面便利的可进入条件为该区域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本区域与客源市场联系的更为紧密。
2.1.3 政府大力支持, 客源市场丰富
本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是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一个重要推动力, 自我国旅游业发展起来后, 当地政府就一直竭力地推动着它的发展。且本区域是庐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游客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其附近有许多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 客源市场丰富。
2.2 存在的问题
本区域属于九江旅游区的一部分, 因此同样有着九江旅游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入境旅游明显滞后、旅游生产要素发展不平衡、服务设施水平低、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及公益性旅游项目几乎为零等问题[2], 也存在着该区域的独特问题。
2.2.1“一山六治”的分割体制问题
“一山六治”的分割体制一直被认为是阻碍庐山旅游业近一步发展的瓶颈。理顺体制、依法加强对庐山风景区统一管理和保护利用的呼声已有多年。早在1999年, 江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几位专家联名写信给江西省委, 呼吁尽快理顺庐山管理体制, 以庐山为龙头, 形成以名山、名江 (长江) 、名湖 (鄱阳湖) 、名城为一体的旅游带。于是围绕打好“庐山牌”, 江西省达成共识, 即尽快成立一个新的庐山市, 把属于庐山山体的区域全部划入新庐山市管理[3]。但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没有实质性进展。
2.2.2 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造成恶性竞争及资源浪费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某一资源密集的地方, 往往出现了重复建设的现象。如温泉村, 自2003年天沐温泉开始营业后, 又相继建成了龙湾温泉、阳光温泉等近10家大大小小的温泉旅游项目, 这一方面导致了它们之间的激烈竞争, 同时也造成了对地下温泉水的过多开采。
此外, 本区间许多景点内容较为相似, 没有各自独有的特色, 很容易引起游客的疲乏。以石门涧和剪刀峡为例, 两个景区的景点在实质上并无太大区别, 都是主要以泉流飞瀑为卖点的自然风光, 往往游客参观了一个景点后, 再参观另一个景点就不会有太大的新鲜感。
2.2.3 环境问题严重
近些年, 由于各景区受利益的驱使以及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 纷纷加大了开发力度, 导致该区域整体环境水平再次下降, 并且出现了一些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首先, 几乎该区域的所有景点出现了水源明显减少、水质下降的现象。石门涧经典景点石门瀑布如今水量继50年代因修建电站急减后再一次减少, 其下游在少雨季节常为“戈壁滩”, 整个水体质量由清澈变为浑浊。三叠泉瀑布水质虽然受影响不大, 但水量却也出现了严重的减少现象。更为甚之, 秀峰瀑布出现了近乎断流的现象。水是庐山和其它名山相比最吸引人的地方。不解决好水的问题, 庐山的形象必将大受影响。其次, 景区的温度普遍升高。庐山是一座科技名山, 山顶集中了一批涉及地质、植物、天文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温度的上升破坏了这些研究所必需的气温条件。同时还造成了蒸发量的增加, 进一步加剧了庐山水源的减少。另外庐山作为著名的避暑胜地, 温度的升高无疑会降低庐山的吸引力。
2.2.4 区域内旅游企业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合作程度差
本区域的各旅游企业都属于单兵作战, 合作的程度很低。甚至有时一些经营相类似产品的企业还出现了相互拆台的现象。这种“小农经济式”的发展模式限制了区域旅游朝更强更大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区域内, 企业间的发展也并不平衡, 有的企业在强大的竞争下发展规模不断减小乃至退出了旅游业, 有的企业苦于资金短缺或者因管理不善而惨淡经营。如观音桥、太乙村、碧龙塘、等景点虽然景色较好, 白鹿洞地位虽然较高, 但效益却不丰厚。
3 环庐山旅游区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解决“一山六治”的分割体制问题
显然, 各方利益的冲突是体制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 对此, 有人提出了采用六方参股的方式解决, 即各方交出经营权, 统一选定人选和企业进行市场操作, 年终各方按参股数进行利润分成[4]。但是庐山作为世界遗产, 完全进行商业化的操作不利于庐山的保护及长远发展。笔者认为对此可以借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思维方式加以解决。即九江旅游的最终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类似经济的全球化。但是最终的整合首先应建立在各旅游功能区自身整合强大的基础上, 即先实现区域化而后再求统一。这一方面有利于被各利益方接受, 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当然, 各方的区域化是必须在统一的规划和指导下进行的。
而对于环庐山旅游区, 拥有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 其“区域化”无疑是最容易实现的。该区应在上级领导支持下, 整合内部资源, 树立起品牌, 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并为下一步联合或者吞并其它五个旅游区实现“全球化”做精心准备。笔者建议, 星子县与九江县两地政府在九江市政府领导下组织相关部门就两地旅游合作展开会谈, 达成共识, 结成联盟。组织人力全面调查环庐山旅游区的旅游发展状况, 制定新的旅游发展规划。推进区域内各旅游企业进行兼并、合作、重组, 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或者旅游企业集团。逐步吞并九江其它旅游区实现九江旅游一体化。
3.2 合理规划, 适度开发, 解决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
环庐山旅游区的环境问题, 除了上文提到的景区开发过度、水量减少、温度上升外, 还有着花岗岩开采过度、植被破坏严重、地下水开采过多、旅游车辆尾气污染、游客和当地居民生活污染严重等问题。这对其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相关企业和政府应树立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理念, 高度重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政府应严格规划、控制星子的花岗岩开采。对涉及庐山山体的开采计划和非法进行开采的石材企业要坚决取缔。星子温泉水的开采对周边的地下水位会产生影响, 笔者认为秀峰断水和温泉水的大量开采有一定因果关系。因此对温泉水的开采要适度, 严格控制温泉旅游的规模, 走靠高质量、好品牌而非规模经营的获益路线。旅游区应引导游客注意环保, 减少垃圾在旅游区的投扔。秀峰景区受当地居民生活污染较严重, 可考虑将景区内的居民进行迁移。区域内旅游车辆过多, 尾气污染较重, 可考虑限制车辆的进入或者开通环保车统一运营。
3.3 把本区域打造成九江的卫星城, 形成九江的次旅游中心
本区内旅游资源丰富, 然而餐饮尤其是住宿却大部分靠九江市提供。有时会出现第一天在本区域内游览, 晚上却返回九江过夜, 第二天又继续到本区游览的现象。这种不过夜的旅游方式一方面减少了本区域的收入, 另一方面反复往返也浪费了游客的时间。因此本区域应构建一个档次较高而且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住宿中心, 留住到此游览的游客。打造一个继庐山、九江之后的第三旅游中心, 形成九江旅游“三足鼎立”的形势 (庐山山顶、九江、环庐山旅游区) 。
3.4 开发短线游, 重视自助游的游客
由于国家对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 单一假日的时间减少, 这使得很多人对长距离旅游方式的选择减少, 因此开发短线旅游产品成为一种突出需求。而许多人可能会就近进行自助游。如在本区域沿环庐山公路开设旅游公交车把各景点创联起来将会大受游客青睐。笔者建议开通环保车, 这样在满足旅游客运的同时还将减少对环境破坏甚至对环境无破坏。
摘要:本文介绍了环庐山旅游区概况, 分析了环庐山旅游区旅游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基于此提出了环庐山旅游区旅游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环庐山旅游区,旅游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九江市政府.九江市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6-2010) .九江政府网, 2006.
[2]九江市统计局.星子“打造精美县城、创建旅游强县”的对策研究.九江信息统计网, 2007.
[3]刘菁, 张曙光, 叶再春.庐山与黄山的“体制对话”[J].望, 2001, (41) .
[4]漆晗东, 计斌, 陈伯云.浅谈庐山旅游经济的深度开发[J].经济论坛, 2004, (10) .
旅游发展现状 篇2
——“《2012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成果发布会”述要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的“《2012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成果发布会”近日在北京举行。与会者就我国旅游业的现实状况、基本特征、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者认为,当前我国旅游业正进入大众旅游阶段,消费需求增长已经从外生为主转向内生为主。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旅游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强烈;国家扩大内需和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具体举措不断推出,有利于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旅游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科技旅游旅游资源 “旅游即城市” 科学文化素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知识层次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观光旅游或者简单的吃喝玩乐型旅游已不能满足要求。科技旅游作为一种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休闲性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逐渐成为现代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成为各国、各地区争相开发的一个朝阳产业。
科技旅游是将科技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一种高层次文化旅游类型。它以“科技”为旅游吸引物,通过科技推动旅游,通过旅游传播科技。科技旅游的主要形式包括科技场馆游、现代科技园区游、教育科研场所游、古建文物遗迹游、自然景观科考游等。我国的科技旅游随着20世纪后期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华西村和广东省农业科普旅游的出现而逐渐兴起。进入21世纪后,国内各地陆续开展了科技旅游的开发与推广。例如,北京以中关村为中心推出包括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电脑网络、航空航天、能源交通、气象地质、环境保护、古代科技在内的多条科技旅游专线。南京钢铁总公司推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工业旅游。浙江秦山核电公司推出“电科技游”,中科院科学国际旅行社推出科学考察探险旅游等。目前我国各地科技旅游产品开发正在起步且发展势头良好。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力发展科技旅游,对提升城市旅游功能、促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1大力发展科技旅游的意义
国家旅游局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世界旅游强国的发展目标,江苏省政府明确提出2010年在全国率先建成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苏州、无锡等地方政府也提出要建成国内外著名旅游强市。在当前我国旅游业正从观光型向复合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型时期,各地区在推进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充分挖掘当地科技旅游资源,开发科技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科技旅游,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城市旅游产业结构调整
科技旅游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一体,有利于推进城市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产品档次,延长旅游产业链,培育旅游产业群,提高城市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旅游综合效益,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有利于推进“旅游即城市”战略
旅游业是城市的“窗口”和“名片”。科技旅游有利于推进“旅游即城市”战略。使旅游发展与城市科技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融为一体,有利于宣传当地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新科技成果,优化城市旅游环境,打造城市旅游特色,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提升城市形象及知名度。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在整个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实现城市旅游和旅游城市的完美结合,实现城市科技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有利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科技旅游将旅游与科技有机结合,集科学性、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有利于拓展科普教育的领域,在寓教于乐中普及科学知识,获取科技信息,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尊重事实、鼓励创新的良好风尚;有利于增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有利于市民了解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利于增强旅游者的科技意识、节能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2促进城市科技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
2.1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教旅游场所
加强城市科技旅游基地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旅游景点和场所,使科技旅游成为当地的“城市名片”。
例如,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发掘、保护、修缮和开发好无锡地区众多的工业遗址,对于传承工商精神、彰显城市特色、弘扬地方文化具有深远意义。建议打造无锡民族工业发祥地旅游品牌,利用茂新面粉厂旧址修建“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利用永泰丝厂遗址建立“无锡丝绸博物馆”,整合多家纺织厂遗址建立“中国纺织博物馆”,利用大窑路窑群遗址建立“古窑博物馆”。同时,利用尚德太阳能、无锡小天鹅等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科技含量的企业,大力开发现代工业科技旅游,并将科技旅游纳入具有旅游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将开拓农业生态科技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增加社会就业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相结合,按照“规划、规模、规范”的要求,整合和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科技旅游,实现都市农业旅游新突破。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点建设。充分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科技含量,科学利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科技旅游。例如,针对无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将鸿山遗址公园建成能与兵马俑、三星堆媲美的世界一流公园,打造吴文化发源地品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国乡镇文化博物馆、中国泥人博物馆、古运河博物馆、阳山地质遗址公园等。
将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科技旅游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省级、市级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开展科技旅游活动;利用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开辟科学实验室、发明创造工作室和科技作品陈列室;加强各区、街道科技特色场馆建设,避免科技场馆内容雷同。
2.2加强科技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教旅游服务水平
从事科技旅游的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接待质量,而接待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技旅游产品的寿命。科技旅游要求导游或讲解员具有丰厚的专业科技知识,能准确传递科技信息,回答游客的各种提问,让游客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又要求他们具有高超的讲解技巧,能将复杂玄妙的科学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此外,还要善于营造生动活泼的讲解气氛,并能示范或指导游客进行一些动手型的操作实验。
鉴于科技旅游中科技知识的专业性。专职导游需经科技专业知识系统培训后上岗,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技能,促进科技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同时,建议聘请知名专家教授、老科技工作者担任旅游项目的科技指导,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游。聘请相关专业大学生担任志愿者。这样更有利于准确传递科技信息,准确解答游客提出的各类与科技有关的问题。
2.3开展科教旅游资源与产品的系列化开发与营销
大力推进与科技旅游相关的科普创作活动,组织专业人员对所在地科技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研究,编写和开发相关科普类说明书、手册、书籍、光盘、旅游指南、旅游纪念品等,向游客免费发放或供游客选购,形成有利于科普宣传的“后旅游效应”。将科技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有机结合,打造“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体系,形成旅游产业链,进一步提高科技旅游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益。
创作一部介绍城市地方历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目或宣传片,将观看宣传片和剧目演出纳入旅游活动项目,将城市历史和文化以生动的形式介绍给国内外游客。例如,无锡市可充分整合该地区独有的锡剧、吴歌、道教音乐、惠山泥人、锡绣、宜兴紫砂陶艺、手工刻纸艺术、无锡纸马、无锡竹刻、宜兴梁祝传说、民间传统舞蹈男欢女喜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剧目或宣传片,每晚向来锡游客免费演出和播放等。通过这一活动,让游客对旅游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
在面向其他地区争取客源的同时,要加强本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配合一年一度的科普宣传周活动,大力宣传、推介和组织市民参与科技旅游。将科技旅游与学生春游、秋游相结合,提高春游、秋游的层次、意义和科技含量,形成当地较为稳定的科技旅游市场。开展网络旅游宣传与推介。建立旅游景点与游客的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拓展游客反馈意见的渠道;开设旅游项目的网上预定等服务。
2.4注重科技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增强科教旅游项目的吸引力
旅游发展现状 篇4
一、国外会展旅游发展现状
会展旅游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1841年。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了570人的团队包租火车从到19.3千米外的拉夫巴罗参加戒酒大会,这开创了国际会展旅游的先河。国外会展旅游的研究大约可追溯到20世纪的七十年代初,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会议旅游和奖励旅游。
从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角度来看,世界各国的会展旅游发展很不均衡。欧洲是会展旅游业的发源地,整体实力强,规模最大,其中德国是世界头号会展强国。北美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是世界会展旅游业的后起之秀。亚洲会展旅游业规模和水平仅次于欧美。日本、新加坡、阿联酋成为亚洲的会展大国和地区。
二、国外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从西方国家会展旅游发展史来看,德国、法国、美国在会展旅游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典型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政府推动型、市场主导型、政府市场结合型。
总之,不同国家的会展旅游其发展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它们有各自的推动作用,都有值得乌鲁木齐发展会展旅游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例如,一、国外会展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不直接参与会展行业管理,只进行宏观调控,对行业法规、市场竞争、场馆建设等进行调控。二、除了政府的宏观引导外,行业协会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会展的监督、评估、信息提供,同时也组织大型的展览。三、有专门的展览机构,其组织机构的分工十分详细,展会组织者、场馆所有者和管理机构三者是独立的,大型展览由展览公司或协会负责,场馆所有者只负责场地出租,管理机构主要工作是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市场等。四、会展场馆现代化水平高,配套服务设施完善。
三、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现状
自1992年“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拉开乌市会展帷幕,乌鲁木齐已多次举办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会展。目前主要集中在石油、建筑建材、农业、汽车等行业,已经形成一些在国内具有名声的会展,如“中国-亚欧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服装节”等。乌市会展发展主要依托资源优势,立足本地优势,着眼于中亚及周边国家市场。
(二)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条件
1、经济条件
乌鲁木齐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已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石油化工、轻纺加工基地之一。2006-2013年,乌鲁木齐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8%,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20%左右(除去2009年特殊情况)。从发展趋势来看,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稳健良好,这为会展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资源条件
场馆建设:乌鲁木齐大型展馆共有6家,展馆总面积达到14.59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红光山国际博览中心,室内面积达4.5万平方米,设国际标准展位3000个,室外展场面积5万平方米,设有可容纳4000人的国际会议中心。另外,在乌鲁木齐市内的星级酒店中也分布有中小型会议室。
旅游资源:乌鲁木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不仅有雪峰、冰川、松林、草原、戈壁、湖泊等自然景观,还有历史悠久的丝路文化、西域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这些为乌鲁木齐会展旅游的开展奠定了旅游资源基础。
交通设施:乌鲁木齐是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已形成以乌鲁木齐为枢纽的国际、国内和区内航空网;也有通往内地、北疆和南疆铁路交通网络;同时也有国道、省道和郊区公路通往各地和各景区。市内交通设施基本完善,公交、出租等交通工具便捷。
3、区位条件
乌鲁木齐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亚欧大陆中心,也是我国离欧洲最近的首府城市。乌鲁木齐也是中国西部国际通道的枢纽,目前有7个开放口岸直接面向中亚、俄罗斯、西亚、南亚、中东、东欧,对周边国家发挥辐射、集群效应,具有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
4、政策条件
乌鲁木齐市委重视会展旅游业,提出了把乌鲁木齐建设成“西部最佳会展城市”和“中亚会展之都”的发展奋斗目标,并提出要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大力发展乌鲁木齐会展业。目前,乌鲁木齐政府积极吸引国际和全国性的各种大型展览会、展示会、交易会、博览会、贸易洽谈会等在乌鲁木齐举行,并大力发展各类会展公司、会务公司,整合会展资源延长会展产业链条。
四、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3家会展公司的访谈,作者了解到乌市会展旅游发展的一些具体情况,结合资料总结乌鲁木齐会展旅游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市场环境混乱
从国外会展旅游发展较好国家的经验来看,会展参与者、场馆所有者、管理者三者应该是独立分开,各行其职的。但乌鲁木齐却存在这样的情况,政府拥有国际博览中心的所有权,政府还建有自己的展览公司,不仅经营场馆租赁、服务业务,还经营会展项目。政府不仅监管会展旅游行业,而且参与会展行业经营,这就像,政府不仅扮演裁判员的角色,还扮演运动员的角色。这本身是矛盾的、不规范的,这样会产生市场混乱,竞争环境不公平。
(二)展览业与旅游业合作太浅
会展旅游发展的关键是主体的转化,即将会展活动参加者及受众者变成旅游者。乌鲁木齐会展公司与旅游企业之间已形成了一些合作,主要在会展期间委托旅游公司预定酒店、活动场所(多指会议公司)、票务等;在会展活动结束后或活动休息期间,旅游企业招徕部分会参与者参加旅游活动。由于两者利益关系、时间安排等因素,会展业与旅游业合作比较被动、浅层合作。
五、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的借鉴及建议
通过对国外会展旅游的分析,乌鲁木齐要借鉴会展旅游发展成熟国家的发展经验、运作模式。政府不直接参与会展行业管理,而是进行宏观调控;注重行业协会的重要的作用;设置专门的展览机构,分工详细,职责明确;场馆现代化,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结合中国的会展旅游发展分析,乌鲁木齐要借鉴寻找本地的有力的动力支持因素发展特色会展旅游。乌鲁木齐应充分利用城市经济和功能,充分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结合旅游业,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会展旅游。以下是对乌鲁木齐会展旅游的具体建议。
(一)明确乌鲁木齐在会展业的定位
在国内众多大城市争创“国际会展名城”之际,乌鲁木齐应避开激烈竞争,应将自己定位为“会展特色城市”,争取举办更多的具有特色的会议或展览,例如煤炭、棉花、石油化工等行业的会展。同时要充分利用乌鲁木齐向西开放的地理优势,办好现有的“亚欧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服装节”等会展,进一步提升乌鲁木齐在中亚的知名度。
(二)加强政府引导,促进市场化运作
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将现有的一边监管一边运营转变为宏观调控、规范行业秩序上,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三)完善设施设备,提高软硬件水平
加强会展场馆周边餐饮、住宿、金融、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场馆的硬件水平。要注重会展场馆服务,提供细节服务及人性化服务,提高场馆的软实力。应成立专业的机构或协会,负责会展旅游管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开设会展专业以及展览设计的课程,培养精通会展和旅游的专业人才。
(四)明确营销方式,注重特色化、品牌化
乌鲁木齐国内知名会展城市相比,缺乏规模优势,缺乏经济基础优势,应充分发挥其城市特色、旅游环境、城市地域特征,确立自身的独特形象,逐渐形成有特色的会展活动和会展旅游产品。
旅游消费与文明旅游的现状 篇5
旅游消费与文明旅游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中国长寿之乡”,建成并对外开放“一河(**河)”、“一湖(**天湖)”、“一电站(**水电站)”,“一山(大山原始森林)”、“一洞(**河**湖)”、“一峡谷(**大峡谷)”六大景区,并形成精品一日游旅游环线;同时完成**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六美生态农业休闲园创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及大山原始森林创建3A级景区工作,创建六美生态休闲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参与建设的**珍珠李示范基地认定为**第二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先后创建了纳王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登里山泉乐园旅游扶贫示范点。我县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大力的宣传促销力度,提升了**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来**旅游人数逐年增长。
一、**旅游消费现状
我县通过民俗活动与外出开拓客源市场相结合的办法,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旅游。2015年,我县按照“月月有节庆、季季有高潮”的宣传模式,已>策划开展**河文化旅游节、亲子游景区、壮乡刨汤节、桐花节、燕归来节、“5•19中国旅游日”、**珍珠李节、下老金三角垂钓•赏栗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2015年1-11月,接待国内游客131.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75亿元;接待入境游客0.59万人次,国内旅游(外汇)收入 235万美元,预计全年,克接待国内外游客139.65 人,实现旅游收入 13.32亿元,逐步打响我县旅游知名度。
旅游收入与人均消费水平增长主要几点原因:一是与我国日益增长的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以大众旅游为特征的国内旅游蓬勃发展;二是我县旅游商品原材料都是来自大山深处的生态绿色材料,旅游商品不断研发,品种繁多;三是旅游商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提升旅游商品附加值。
二、**文明旅游的现状
游客外出旅游,是希望求得身心放松,心情愉悦,缓解工作疲劳,自今年4月6日国家旅游局颁布《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施行后,文明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风气,不明文的行为得到了遏制,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各个景点景区仍有很多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通过对我县旅游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游客在旅游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主要有如下方面:(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污染公共环境;(2)在非吸烟区吸烟,打喷嚏不掩口鼻,危害他人健康;(3)在公共交通工具、宾馆饭店、剧场影院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猜拳行令、喧哗吵闹;(4)在景观文物、服务设施上乱刻乱划,踩踏禁行绿地,攀爬摘折花木;(5)在他人面前打赤膊、袒胸敞怀,在房间外穿睡衣活动,穿着不合时宜;(6)讲黄色段子、宣扬封建迷信、传播胡编乱造的政治笑话,热衷低级趣味;(7)吃自助餐时多拿多占,离开宾馆饭店时取走非赠品,贪小便宜。
上述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危害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极易造成旅游景区整体吸引力下降、旅游价值降低,严重影响着旅游景区(点)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还可能给景区带来灾难性影响。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给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景观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其次,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本身往往成为其他游客游览活动中的视觉污染, 影响游兴, 破坏环境气氛, 进而影响其他游客的游览质量。
三、治理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建议
一是深化宣传教育。要深入宣传贯彻《旅游法》和文明旅游《指南》、《公约》,加强文明行为教育引导,强化人们的文明旅游意识。把公共场所作为文明出境旅游宣传阵地,制作和展示文明旅游公益广告,以文、图、声、像等多种形式教育广大游客文明出行。
二是加强管理约束。提升游客文明素质,既要靠正面引导,也要靠管理约束。制定完善相关管理规章和制度,建立文明旅游引导工作考评机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对不能有效教育引导游客文明出行、造成不良影响的旅行社和相关责任人,要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把游客行为文明,作为旅行社年度审核的重要内容,各旅行社要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自觉承担起教育引导游客的职责,建立导游和领队文明旅游教育责任制。
三是健全监督机制。健全和完善旅游监督机制,实现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行业自律与群众监督相结合,促进公民出境旅游素质不断提高。要设立社会监督电话、媒体监督专栏,加强对旅游行业单位服务工作和出境旅游团体、游客的监督,及时曝光旅游服务不规范和旅游不文明行为,不能为迎合游客不当需求而放松管理。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各方力量,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结合工作职责,发挥部门优势,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提高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
区域旅游线路优化与旅游经济发展 篇6
[关键词] 区域旅游线路旅游经济设计原则边权值
旅游线路是游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旅游业的主要产品,它包括景点、交通、住宿、辅助设施等,不同的线路选择直接影响到客户满意度,一个良好的旅游线路,不仅有助于提高游客疏导效率,更能够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是旅游业存活发展的基础,而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促进和带动文化产业和休闲产业发展,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合作开发区域旅游线路的新形势
目前,全国各省市的“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大多已完成,从规划安排来看,加快开发旅游产品、整合供给、注重营销已成为规划的重心。加强地区合作,发展区域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区域旅游线路是指对旅游资源密集的省际范围或毗邻几市配置合理的旅游线路,最大限度的以点带面,有效的发挥景点的辐射功能,对周边省区经济起到了促进和带动作用,且毗邻地区季节相近,一经设计推出的旅游线路变更受季节影响不大。
二、设计旅游线路的前提条件
新形势下日益增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促使区域内省市各方都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之相应的政策扶持,签署旅游合作协议,积极建成较发达的交通、通讯、营销等配套体系,投资修复和建设重点景区,筛选旅游精品,培训合格的旅游宣传、管理、服务人才,达到“三有”条件:即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持续高质的旅游服务,为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做准备,为旅游合作生存和不断发展提供基础。
三、区域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1.研究消费者心理,满足市场需求。旅行社推出的线路方案将面对消费者的选择,它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消费者要求旅游线路具备省时、路径短、景点内容充实,线路消费比高等特点;而消费者旅游动机则分为满足好奇、长见识、娱乐、购物、疗养、商务、休闲等,区域旅游项目因幅员辽阔、旅游资源类型众多、备选方案灵活多样,更易迎合消费者的各种旅游需求,综上因素设计线路时,需考虑空间跨度和交通工具的选择,力求以合理的消费和旅游时间使消费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2.整合资源,主题特色突出。每一个旅游线路方案应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在旅游资源风格上应具有较大反差和互补,唯此才对消费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例如观光型旅游线路常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饮食文化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是目前多数游客消费的基本层次。
3.项目安排的顺序与节奏感。市场调研表明,消费者对服务价值的评价取决于期望与感觉差异、个人需要、服务预期,而消费者对旅行质量的感知包括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两个方面,在设计旅游线路时, 项目安排的顺序与节奏感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与精力,区域内景点布局避免太密集或太稀疏,应有张有弛,而非走马观花,疲于奔命。
四、区域旅游项目选择及最优线路配置思路
旅游线路是构成旅游产品的主体,是景点,住宿,交通和娱乐活动等多要素综合性的产品,策划旅游线路就是在线路上合理布局景点,寻求其间最优的游览顺序.作为区域旅游合作,由毗邻省市选择精品景点,由线路设计部门完成如下工作:
1.根据游客的旅行动机和期望,对景区、景点按主题进行大体分类,综合交通、专用设施等信息,必要时可增减景点,以选定景点作为节点,以选定路线为边制定最优路线。
2.利用多目标综合评判法来确定各边的边权值
,其中表示两节点间距离表示各节点的重要度,表示对该景点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评分,表示该景点的观景指数或景区级别,表示该景点在此路线中的相对重要度,上述参数的取值需建立在大量资料分析及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必要时借助统计学知识。
3.最优旅游线路的配置。区域旅游线路必须统筹规划,考虑到毗邻区域内景点密集,在寻求大区域最佳路线之前,以省市为小区域,借助软件将小区域内景点的最佳路径讨论出,并以本区域的起点和终点与其他区域的起点终点进行衔接,此法提高了最短路算法在大区域范围内的可操作性。利用景點首尾衔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点带面,区域衔接处的起点终点也可作为各区域旅游服务人员的接力点。
好的旅游线路是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区域最优旅游线路的配置思路在边权值的确定上提出新的量化标准,对线路配置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强的方法;一条贯通良好的区域旅游线路,具备省时、经济、高效的特点,能够更好的适应消费者需求,从而辐射和带动旅游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淮南孙法合:图论法确定区域公路网主骨架浅谈,山东交通科技,2000年3期
[2]唐亦功:西安及毗邻地区旅游线路的配置及规划,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4月
[3]王德传:贵州旅游精品路线设计与旅游者旅游动机初探, 贵州民族学院社会学系
旅游发展现状 篇7
一、浅析国发[2014]31号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上的重要思想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到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其中一项措施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学帮带”思路,全民共建乡村旅游,是《意见》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思路。
(一)乡村旅游的相关人员要学习发展
1、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意见》中提到要实现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达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有机统一。但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周边村民占主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没有受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素质培训。另外,一些具有特色旅游资源的乡村地区旅游从业人员没有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是经营单一、低级的农家乐一日游,因此需要加强创业就业能力培训。除此之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不具备计算机、智能手机网络通讯的基本技能,这是制约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一大问题,因此需要加强计算机网络通讯技能培训。
除此外,还应该考虑到《意见》中提到要突出乡村特点,保持传统乡村风貌,规划引导发展乡村旅游。这要求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时,不能搞假大空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因此对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人员要进行适当的培训。
(二)旅游科研、规划、教育等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帮助发展乡村旅游
1、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意见》指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应当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很显然当前的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够,没有发挥原生态的乡村特点,没有形成多样化、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专业的旅游科研和旅游规划部门应加强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深度挖掘乡村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创新乡村旅游产品。
2、鼓励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意见》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仅靠现有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学习培训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提升乡村旅游的目标,可以通过直接为乡村旅游注入鲜血的途径提高效率。因此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包括旅游专家、大学生在校生和毕业生、志愿者及与乡村旅游业相关的艺术、生态、建筑、计算机、科技等工作人员,全民共建乡村旅游。
(三)以新型城镇化和创业扶贫带动乡村旅游
1、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意见》还提到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充分借新型城镇化建设之力,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当然发展乡村旅游与城乡规划建设相互促进,利用乡村旅游能促进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2、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意见》中提到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首先加大力度扶持乡村旅游创业项目,使当地旅游业繁荣起来,树立当地乡村旅游的品牌。而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收当地大量劳动力,增加人民的收入。并且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明显,可以带动当地农副产品、手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脱贫致富。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举措对旅游职业教育的影响
通过分析《意见》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举措,以及《意见》中提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建立一批国家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把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可以看到《意见》对旅游职业教育有重要影响。
(一)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庞大,需要接受培训的人员数量众多,将扩大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打破目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对象结构。
(二)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目前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侧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形势下,要考虑培养文化创意策划能力、培养乡村旅游创业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旅游职业经理人素质等目标,更要侧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三)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所需知识和技能与大学生不同,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也与大学生有较大差距;另外智慧旅游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培训的内容与大学生也有很大区别,因此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探索适合他们的方式,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最有效的方式学习适用的、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四)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就业方向
发展乡村旅游是每一个旅游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且乡村旅游空间广阔,将大有作为,因此引导旅游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到乡村旅游就业势在必行。特别是乡村旅游创业和文化创意策划,是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因此旅游职业教育有必要将人才输入乡村旅游就业市场。
三、旅游职业教育应该走创新发展之路
为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实现乡村旅游大发展的规划,旅游职业教育应把握时机,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力求从四个方面,实现立体化创新。创新点包括教育对象、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的手段、就业创业导向,涵盖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一)教育对象立体化
大力拓展旅游职业教育空间,建立立体化培养对象体系。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不能仅局限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还要拓展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更要争取到艺术、科技等专业乡村旅游志愿者,打造一支不同层次、不同知识背景的专业乡村旅游人才队伍。通过提高乡村旅游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形成以民俗基本服务和专业化餐旅服务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二)培养目标创新
首先培养目标要将社会责任心作为重点,能够积极主动扎根旅游城镇,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第二,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设计立体化培养目标。具体包括一线实用技能型、复合型、国际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线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针对目前旅游从业人员和层次稍低的高职高专学生,使其掌握旅游岗位的基本技能,并形成一定的管理能力。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求掌握岗位基本技能,根据培养对象的情况,可细化为文化创意策划人才、智慧旅游操作应用人才、创新人才等复合型,成为懂经营、会管理、懂市场的中高级旅游服务人才。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则是针对旅游的跨国性服务,成为能够在国内外提供优质旅游服务的高级人才。
(三)教学手段创新
目前旅游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理论+技能”的教学模式,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手段以多媒体、酒店服务所需实物为主,旅行社教学手段也是以办公用品实物展示为主,与信息化的社会差距较大。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随着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科技进步创新。智慧旅游发展战略已很明确,乡村旅游也要融入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职业教育应强化现代化设备、旅游智能软件、信息化平台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另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比较特殊,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开发相关知识和教学设备的实施方案。因此,旅游职业教育应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智能化教学手段的立体化教学手段。
(四)就业导向创新
面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对旅游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应正确引导旅游职业教育对象的就业方向,应开拓立体化就业方向。传统的旅游职业教育就业方向有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的基层服务人员和少数管理人员,立体化就业方向还包括旅游创业。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更新换代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来创业,来带动其快速转型升级发展。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把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还有很多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需要通过成功的旅游创业,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四、结束语
旅游发展现状 篇8
1 从威海旅游业看国内旅游业的现状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威海旅游发展迅速。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各种新式建筑、星级宾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旅游人数稳步增加, 旅游业已成为威海发展的支柱产业, 带动了其他一系列产业的兴起。但是从威海旅游部门了解到, 由于旅游的种类不是很多, 只是局限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 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 所以在旅游消费结构中, 吃住行比重高于游览购物很多, 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低。这也是我国旅游业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我国国内旅游的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还不是很完善, 还没有达到享受型的服务。有的地方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由于交通等硬件设施的不完善, 观光旅游的人很少, 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像敦煌、九寨沟、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等风景点。国内旅游热点集中在经济较发达, 知名度较高, 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 如北京、江浙沪、广东等地。由于交通的限制, 我国居民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 远距离旅游为辅。
2 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闲暇时间的增多, 旅游条件的改观, 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高涨。我们可以从旅游业的现状预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2.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消费水平也将逐渐由基本满足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旅游消费结构也将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逐步向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结构靠拢。这从人们出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就可以看出来:现在人们出门旅游乘车带空调、坐软卧, 有的甚至乘坐飞机往返。
2.2 由于硬件设施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 初级的游山玩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 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会大大增强。今后人们的旅游方式由观光型为主, 发展到度假旅游, 探险旅游, 科学考察旅游, 民俗旅游, 生态旅游, 体育旅游, 保健康复旅游, 文学旅游, 美食家旅游等等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就是说今后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游购娱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精神消费资料的比重也将上升。
2.3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的闲暇时间的增多, 人们的眼光逐步投向外面的世界。南方人想领略一下冰城风光, 北方人向往亚热带气氛, 内陆人憧憬大海的辽阔, 沿海人想探寻奇峰异谷的神秘。人们的旅游区域将扩大。
2.4 国内旅游向出国旅游延伸。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人们和国外的联系越来越多。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发达的交通, 到国外旅游已不在是一个梦。例如近几年中国旅游者到越南、缅甸、前苏联人数日益增长。
2.5 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国内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将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它的发展, 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 当前国内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业起步基础差, 水平低, 远远不能适应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 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3.1 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地位摆不正。
由于我国政府提出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方针, 因而全国各地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放在国际旅游上, 一方面是热点人满为患, 一方面是温冷点的高档设施的闲置浪费, 造成“高级宾馆无人住, 国内游客无处住”。国内旅游业长期从属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国内旅游市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对国内旅游者需求的设施建设, 缺乏计划和实际指导, 统计资料不全, 国内旅游业除了旅游收入和人数的统计, 其他方面还是空白。对国内旅游业的理论研究, 也处于相当薄弱的地位。
3.2 旅游法规不健全, 经营秩序混乱, 旅游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
国内旅游者“花钱买罪受”, 被宰被骗, 屡见不鲜。由于旅游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 容易导致垄断价格, 有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自行定价, 巧立名目, 价格多变。
3.3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跟不上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这主要体现在交通和旅游经典的规划发面。还有诸如国内旅游的饮食业、饭店比重太小, 我国饭店建设片面追求高档, 以致形成“高中低”倒金字塔型;经营国内旅游的旅行社发展速度过慢;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旅游人才匮乏, 教育落后等问题。
4 健康、顺利发展旅游业应采取的对策
4.1 进一步认识国内旅游业的地位, 树立“大旅游”观念。
国内旅游业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 我国发展国际旅游业必须以国内旅游业为基础。旅游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内旅游业的特点, 从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以统筹规划,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步伐, 满足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
4.2 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 加强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
由于国内旅游业涉及到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部门, 如果没有“一盘棋”的观念, 就会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为了使这些部门相互衔接, 融为一体地为国内旅游业服务, 国家必须加强宏观管理和协调。
4.3 加强国内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创造良好服务条件。
4.3.1 加强交通投资, 解决瓶颈制约把旅游交通与一般性交通区别开, 让旅游交通独立经营。
4.3.2 制定旅游景点发展战略, 总体规划、开发步骤和实施方案;做好旅游市场的信息预测, 宣传广告及可行性研究的分析工作, 以克服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的盲目性。
4.3.3 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要多样化, 富于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 吸引不同的旅游者。加快二三类旅行社的发展速度。
4.3.4 加强对国内旅游业的理论研究, 统一国内旅游业的有
参考文献
[1]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1 (5) .
[2]吴国清.中国旅游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3) .
[3]向三久.旅游管理法规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 .
[4]钟海生, 郭英之.中国旅游市场需求与开发.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1 (6) .
[5]李柏槐.旅游市场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 (10) .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篇9
1 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尝到了旅游效益带来的甜头, 就不顾生态环境的利益, 一味的开发新的旅游环境, 造成当地的生态利益一再受到破坏, 将经济作为第一指标后, 其他利益就置若罔闻, 造成一种不伦不类的现象。环境保护一再被忽视的后果就是谋求经济效益舍弃环境效益, 最终导致当地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著名景区游船遍布江面上, 景观的美感不再, 有些游人的素质不高, 将垃圾随处乱扔, 原本清澈的水面变成了污臭的水沟, 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有的森林景观附近兴建了众多工厂, 这些工厂的排污设备不合格, 造成森林资源受到污染, 原本的绿色世界不再了, 还有对树木胡乱采伐的现象, 以至于周围水源的水位逐年下降, 面临枯竭的状况。上述一系列情况只是冰山的一角, 还有更多的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 严重影响到旅游价值。
1.2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的素质不高是造成自然资源受到破坏直接因素。近些年来, 新闻报道中时常会出现某某游客在某景区随意刻画等不文明现象的报道, 究其原因, 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情况不够重视造成的, 等到问题真正积压到了爆发的境地, 才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从根本上说, 旅游者在游览景观的过程中潜意识里不具备保护环境的意识, 完全忽视了景区内的警告牌标志, 随意进入草坪内践踏, 到处可见垃圾的身影, 垃圾桶反倒成了一种摆设, 随处乱吐痰, 采摘花草早已屡见不鲜, 虽然加大了监管力度, 但是作用仍然是微乎其微。因为我们没有从根本上改掉这一恶习, 导致环境资源的大面积破坏。
1.3 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一些景观并没有设置旅游人数, 导致一到大型节假日就出现景区内人数超负荷的情况, 而景区内又没有配置与游客人数相当的公共设施, 因此造成了环境污染。当游人数量超出景区的承载量时, 环境破坏的程度就会变得更加严重。比如某处喀斯特地貌的景观, 在某一时间段的游人如织, 人数一多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就增多, 造成空气中的温度与适度增加, 引起景区内的环境发生变化, 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溶洞内融化, 遇到干燥的空气进入, 又会出现结晶的现象, 由此造成景区的环境污染变得更加严重。在我国的许多景区, 这都不是罕见现象, 超负荷的人流最终会导致景观的寿命缩短, 所以我们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发展。
1.4 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当前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由于相关部门在前期缺少相应的调查与研究, 没有进行详细的评估便急于开发资源, 导致景区的建设并不能与当地的整体环境相适应, 这种不协调的现象最终会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有些地区忽视了原有的自然古迹, 而盲目改造, 使之变得不伦不类, 具有悠久历史的估计反倒被现代化的巨擘所取代, 违反了发展规律。究其原因, 都是开发者过于贪求经济利益导致的, 只注重不断地开发, 却忽视了环境的保护, 最终带来的后果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
2 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 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 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 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 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做到有法必依。
2.2 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树立“防胜于治, 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 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 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 规划时, 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 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 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 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2.3 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体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部门, 管理部门, 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 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 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 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 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2.4 研究环境容量, 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 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 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 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 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结束语
总之, 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 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 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 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 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 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汤春琳, 唐.我国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8 (20) .
[2]李淑萍.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J].成才之路, 2009 (18) .
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篇10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令人不满意之处。
二、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1)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2)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旅游发展现状 篇11
【摘 要】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本文分析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全域旅游、智慧旅游、主题旅游等新趋势,并就新趋势对旅游公司战略制订过程中应该注意事项进行探讨,以避免公司被新形式新趋势所淘汰。
【关键词】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智慧旅游
2015年,我国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旅游业总收入达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1%,对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为4.88%。与此同时,旅游与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主题旅游成为新兴细分市场,全域旅游成为旅游企业打造综合竞争力的主攻方向,智慧旅游则进一步完善、提升了旅游行业的服务和管理质量,一系列自主游、自由行等出游方式给旅游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旅游市场发展方向,精准把握发展趋势,抢占战略至高点成为所有旅游企业最关注的问题。
一、旅游发展新趋势
1.全域旅游。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李金早局长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转变的发展规划,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来自于需求侧的推动,是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对于企业,特别是集团公司来说,是指自身各种资源以旅游为核心的全方位整合,以“旅游+”为手段,达到资源优化的目的。
2.智慧旅游。智慧旅游是指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科技全方位优化旅游服务和管理体系,以达到出游更便捷,管理更高效的目的。智慧旅游仅仅是“互联网+旅游“,而是对旅游模式的重新思考。2014年是中国的智慧旅游年,政府积极引导旅游企业促进自身的管理、服务升级,自此,如何打造高质量的智慧旅游景区成为旅游企业首要关心的问题,也成为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3.主题旅游。主题旅游是指对某项专题或某一目的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体验,主题旅游往往是主办单位根据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充分分析消费者心理需求,为了满足其某一方面特定的需要而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旅游模式。主题旅游是传统旅游模式的升级,由于目标人群定位准确,因此受到市场欢迎。2016年国内旅游景区将加深主题化趋势,“亲子游”、“蜜月游”等主题依然受宠,景区差异化竞争将在主题化方面愈加明显。
4.以生活体验为主的自由行模式。自由行是指消费者自己安排、自主出行、自由体验,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休闲放松,而且成为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对于景区的消费不再停留在“景区观看、酒店住宿”这样单一的模式中,而是更多地融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中,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
二、旅游公司战略制订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旅游行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形势,特别是在全域旅背景下,单纯的“景区游玩+酒店住宿”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更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精细、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为此,旅游公司应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带动地产、酒店、公园等其他资源的联动发展。与其他旅游公司或跨行业公司合作,实现全区域资源的主题化、品牌化,促进所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满足消费者综合需求。
1.在全域旅游发展趋势下,各个旅游公司单独经营发展的模式将会受到冲击,全域旅游是大地理范围、宽行业领域的旅游,单个旅游公司没有足够的实力打造一整条衣食住行娱的价值链,更无法在横跨几市几省的情况下实現资源的整合,因而旅游公司之间的联盟就成为了必要,也是应对全域旅游趋势的必然选择,通过优势互补,旅游主题、概念、资源等的重塑、组合,打造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相似特质的旅游企业会通过参股、入股或是签署战略合作等方式进行重构,旅游行业的前景将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各个旅游共同体的竞争。
2.智慧旅游不等同于“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概念和意识形态上的转变,而不是特定技术的运用,可以说“互联网+”是智慧旅游的支撑,对于公司而言,智慧旅游带给公司的更多的是管理与服务概念的升级、换代。智慧旅游要求公司使用各种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简化、精细化管理流程,提高自动化服务水平;在为游客提供服务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全而精,服务环节少而准,与此同时,增加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说智慧旅游对公司而言是管理升级的工具,而不是公司发展的目的。积极引进智慧旅游概念的同时,坚定自身战略发展目标才是应对新形势的方式。
3.主题旅游是对旅游资源形象的塑造,全域旅游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打造出一整条吸引游客的价值主题,高水平的主题旅游不是简单的资源重新装饰,而是为游客提供一种带有明显价值和情感趋向的生活体验。例如红色旅游主打革命胜地教育、重温,这为游客提供的是一种重温革命情怀,体会革命人士生活的经历。主题旅游的定位要定在游客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或无法深入体会的情景中,主题旅游更适合于拥有特定资源的企业,因而对于旅游公司而言,首先对自身的资源自行梳理;其次找到自身适合的定位才。
三、小结
旅游公司战略制订与调整要以国家旅游政策为基准,更要以自身的资源与条件为基础,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追风,不切实际的战略调整不如坚守自身的发展模式,打造小而精的产业形式,在当今复杂多样的旅游形势下,不失为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振海.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为旅游业发展绘制前进路标[J].旅游时代,2015(2):6-7.
[2]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66-73.
漂流旅游的发展现状研究 篇12
一、漂流旅游的发展回顾
漂流在古代曾是人类一种原始的涉水方式,如爱斯基摩人的皮船,中国的竹木筏,主要是为满足人们生产和生存需要。二战后人们把退役的充气橡皮艇作为漂流工具应用于水上活动,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水上漂流运动。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国外商业漂流日趋成熟,在船只设备和漂流服装的设计、漂流技术、漂流基础设施和漂流解说系统等方面趋向专业化发展。而我国的漂流运动起于20世纪50年代,以其特有的运动形式成为现代人们挑战自然、追求时尚的方式。我国漂流事业经历了以1986年“长漂”、1987年“黄漂”为代表的启蒙阶段,以1998年“雅漂”、“珠漂”和“女子长漂”为代表的成熟阶段和2004年实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漂流探险”三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漂流旅游的特点
参与体验性。我国传统旅游方式多以大众观光为主,而漂流旅游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静态观光模式,具有极高的参与性。旅游者在乘坐漂流阀欣赏沿途美景和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又可以亲自参与其中获得与江河搏击的体验,实现愉悦精神和调节生活等目的。
(一)季节性。漂流旅游受季节性影响非常大,并且不同的河流受季节性影响也不同。一般大型的河流雨季水位上涨通常都无法继续进行漂流;而中小河流在枯水季因河道水量不充足也无法进行漂流。
(二)高附加值性。漂流旅游是探险旅游产品中附加值最高的产品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河流都适合开发漂流旅游,这就限制了很多地区的开发。同时,漂流旅游需要有丰富经验的漂流向导提供漂流的技术指导和安全保障服务。漂流过程中也需要提供给游客除漂流外的住宿、餐饮、解说、娱乐等服务。
(三)生态性。漂流旅游是高度生态的旅游活动。漂流活动是在河流上进行,地面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少,对自然的影响较小。漂流旅游通常采用的是露营和野炊方式解决食宿问题,营地选在河滩上,一般雨季过后就会恢复河滩的原貌。
三、存在问题
(一)安全机制不完善
漂流旅游开发大多较简单,利用现有河道,购置漂流工具,建设简易码头即可投入运营。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难以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标准化服务。
(二)对周边资源带动作用小
漂流过程中对于周边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较弱,运作模式单一,缺乏创新,产业链短,难以创造综合效益。游客停留时间短、漂流外消费少。对周边资源的带动作用不大,也无法让游客在漂流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体验。
(三)缺乏知名度与竞争力
漂流主题不明确,缺乏自己独特的漂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模糊。漂流旅游竞争激烈,各地方开发商都急于求成,开发方式简单,难以形成大规模、指向性明确的漂流旅游品牌。宣传力度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开发方式
(一)准确定位和突出主题
旅游项目开发中要有吸引游客的独特景点,漂流旅游中要突出水上运动的特色,避免大众观光旅游的单一开发模式。充分利用网站及各种赛事等提高漂流旅游的知名度,增强旅游竞争力。
(二)科学规划与系统管理
对漂流旅游开发项目进行系统规划,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丰富漂流旅游产品和活动内容,带动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并引导地方群众积极参与到漂流旅游的相关服务中来。同时对漂流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漂流有关的配套设施进行系统管理,确保为游客提供高质量服务。
(三)完善安全救助设施
漂流旅游具有极大的冒险性和刺激性,所以要加强对漂流旅游者的安全管理,不断完善相关救助设施,加强旅游安全保障,确保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
(四)政府监督与生态保护
漂流旅游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且开发中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因此需要政府介入来加强对漂流景区的管理和监督以保证漂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漂流旅游夏季游客超出环境容量时易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所以要注意对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漂流旅游的开发不致破坏当地的自然景观。
五、结语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漂流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但目前我国漂流企业几乎全是由私营企业开发经营,以致良莠不齐、乱象丛生,对漂流旅游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基于此种现象,对漂流旅游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切实可行的开发方式,推动漂流旅游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