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发展现状

2024-07-11

桂林旅游发展现状(共8篇)

桂林旅游发展现状 篇1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

探讨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创新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旅游目的地受到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有必要从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出发,对其发展中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体系。

一、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旅游还没有兴起,构筑中国旅游业脊梁的是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旅游产品,包括了综合性旅游城市如北京、青岛、杭州,也有相对单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如桂林、苏州、丽江等,更有传统的经典旅游景区如西湖、泰山、三峡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旅游业的龙头产品。此时,中国旅游业主要依靠国际旅游市场,以卖方市场的形式销售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如西安兵马俑、北京故宫和长城等等[1]。这些传统旅游目的地凭借其独特、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占据了旅游市场的垄断地位。到了21世纪,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休闲产业异军突起,一大批新的、富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迅速推向了市场,传统旅游目的地受到了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强有力挑战,其优势逐步下降,不少传统旅游景区失去了往日的“霸主”地位。传统旅游目的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它就必须树立自己的特色,不断改进和完善,才会拥有永久的生命力,所以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来说惟有创新,才是出路。

二、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优劣势分析

㈠ 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优势

一是旅游开发成熟,形象形成。由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开发历史悠久,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设施、服务都比较成熟,在旅游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另外,旅游产品类型相对成熟、稳定,形成了较强的文化认知形象,如苏州是园林城市,西安是文化古都,青岛是海滨度假圣地等等[2]。二是旅游文化积淀深厚。中国传统旅游目的的旅游发展历史较长,无论是名山还是古城,早在远古时代已成为人们游玩的目的地,并且遗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遗迹,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三是旅游客源市场相对稳定、成熟。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长期占有较大优势,新的客源市场增长较慢,重游客比例较高。例如:2000年杭州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数据表明,以来杭州游览2次至3次的旅游者比重最高(40.9%),第一次来杭州的旅游者比重次之(39.9%)[1]。

㈡ 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劣势

一是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旅游产品仍以观光为主,内容枯燥,品种单一,缺少活力,再加上旅游市场需求结构的多样化,造成旅游产品的供给结构与市场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而且旅游行业结构不合理,协作能力不强,传统旅游目的地仍然以“本色旅游”为特点,国际化的经营、竞争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旅游目的地区域行业结构与旅游产业发展也处于失衡状态,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传统旅游目的地的经营与发展。二是盲目扩张,造成了资源、环境的破坏与资金的浪费。随着旅游热潮的涌动,传统旅游目的地在短期利益驱动下,盲目的增加景点、扩张面积,而且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旅游资源的保护,致使资源价值降低,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另外,为了争项目、争投资,开发资金并没有投入到重点项目当中,而是盲目建没了大量低层次的景区设施,浪费了有限的资金。三是体制混乱、复杂。传统旅游目的地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较为严重,有的旅游企业至今仍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政府部门各有各的直属企业,部门利益的保护主义,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改革受到很大的约束,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竞争力弱、经营效益差的状况无法根本改变。旅行社、酒店、航空公司、旅游车船公司和著名景区(点)因为体制的原因,没有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结成紧密型的业务经营联合体,还是分散经营、单兵作战,不仅没有发挥各自的优势来降低经营成本,相反还引发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四是旅游产品老化,服务质量欠佳。目前我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普遍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产品,三流服务”这样一种局面。旅游产品大多面临产品老化、内容单

一、主题重复、缺乏变化的问题。而且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服务内容不完善,景区接待服务能力差,这些都使其失去了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体系 ㈠ 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指的是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理念创新。传

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理念可以总结为“短腿拉长,强项更强;创新类型,消减空白;夯实基础,完善体系。”一是加宽资源视角。对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发现具有轰动效应的新资源较难,这时应该放大视野,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资源发动起来,为旅游所用。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还达到了花钱少、效果好的目的。二是调整类型传统旅游目的地的产品系统之所以“传统”,一方面产品历史发展悠久,在“演化”过程中变化少,另一方面新的适销对路、迎合时尚的旅游产品产出速度低。这就需要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夺取市场份额。三是引导旅游消费时尚。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还应具有超前性,能够引导旅游者的消费。在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之前应对市场的需求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并有前瞻性的眼光,形成对旅游消费的正确良性导向。

㈡ 空间结构创新

一是内部景区挖掘。中国传统旅游景区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挖掘完毕。随着假日旅游的兴起,中国传统景区人满为患,旅游质量得不到保障,空间拓展势在必行。二是资源空间整合与联合。重点景区“吃”掉边缘的非知名景区,推出更响的品牌,这是传统旅游目的地空间拓展的一个较好的方法。重点景区与周边景区进行空间联合,共同推向市场,扩大重点景区的吸引范围。

㈢ 产品创新

一是品牌重塑。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不存在品牌塑造的问

题,关键在于品牌重塑。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大多已趋于成熟,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如一说到桂林,人们自然就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等,这些已经对游客形成惯性思维。要想打破这种思维,一定要寻求突破,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品策略,整合优势,亮出自己的特色。二是主题延伸。抓住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把握未来消费时尚与潮流,前瞻性的推出全新的旅游产品,带动需求,引导消费,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声夺人。但要注意主题的理性延伸,合理创新,达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境界。

㈣ 营销创新

一是做好广告宣传创意工作。广告是产品推向市场的常规路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它对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公众认知度是条捷径。对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加强广告宣传的创意在营销过程中是第一位的。二是开展网络营销。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要利用旅游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网络旅游”,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三是区域联合促销。进行跨地域的旅游市场联合开发和拓展,如粤、港、澳的联合,达到了“双赢”的效果,避免了不必要的竞争,建立了和协调关系,增加了竞争优势。

㈤ 组织创新

一是管理体制创新。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应从以

下几个方面实现:确立旅游部门的地位;明晰旅游主管部门的职权,权责利要相对应,避免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是旅游管理部门与经营部门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离,保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是处理好旅游管理和经营的关系。二是经营体制创新。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来说,经营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于谋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监督得到有效落实,在风景旅游区导入立体监督模式,变“封闭式”管理为“透明式”管理,避免旅游区的破坏现象的发生。

㈥ 技术创新

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技术创新主要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包装旅游景点和项目。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开辟了“网上旅游”新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旅游观念,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文化,大大降低了传统旅游的成本,使互联网与旅游的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现和提升。振兴旅游的关键在于创新,传统旅游目的地在新的环境下要解放旅游生产力,强化创新意识,建立创新体系,推动创新的实践,走出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通过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在经济建设中更好的发挥自身作用,促进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崔风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⑻.

[2] 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⑿.

桂林旅游发展现状 篇2

1.1 以高职高专为主体的旅游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目前,桂林有15所左右开设有与旅游相关专业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桂林市三九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旅游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在校生约800余人。桂林市旅游职业中专是桂林市目前唯一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校,也是桂林市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职校,旅游专业在校学生900余人。桂林市共有高校8所,有4所高校开设了旅游相关专业,占高校总数的50%。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开设有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和硕士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中也设有旅游专业,学校现有旅游专业本科生400多人,研究生40人左右。广西师范大学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有旅游管理专业专升本班,旅游管理(职师班)本科班,约200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也设有本科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本科英语专业(旅游方向)。桂林理工大学的旅游学院设有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景观学专业,和硕士旅游管理专业及旅游管理专业的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共500多人;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应用技术学院有招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约350人;桂林旅专是全国独立设置的三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学校开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导游等专业,在校生6000余人。桂林山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外语与旅游系有旅游英语与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导游、酒店管理等专业,在校生约700人。从旅游职业教育的规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办学影响力等综合评估,高职高专教育在桂林旅游职业教育中异军突起,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可见,桂林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高职高专为主体的研究生、本(专)科、高职高专、中等职业教育四个层次的旅游职业教育结构体系。

1.2 桂林旅游职业教育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近年,桂林旅游职业教育发展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专业设置多元化。从开设有旅游专业的学校来看,不管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都比较多元化,基本涵盖了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譬如桂林市旅游职业中专就专设有旅游服务部,开设有导游、星级酒店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现代旅游、美容美发等专业。而桂林旅专作为国内唯一独立建制的旅游高等院校,更是倾尽全力办旅游教育,学校拥有国内最全面最灵活的旅游专业设置,共设有包括酒店管理、旅游工艺品设计、导游、涉外旅游(出境领队)、旅游英语、空中乘务、旅游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经营管理与服务)、餐饮管理与服务、旅行社经营管理等专业(含方向)36个,已经形成了以旅游类专业为主体,结构布局合理、建设全面、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2)投资主体和办学模式多元化。纵观桂林旅游职业教育,有公办的旅游职业教育主体,譬如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旅专,也有民办的旅游职业主体,譬如桂林山水职业学院,同时也有国家民营合作办学职业教育譬如桂林理工大学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多种投资主体和办学模式;(3)学历层次的多元化。桂林旅游职业教育目前已形成硕士、本(专)科、高职高专、中专等多种学历层次结构。这种学历层次的多元化形成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满足了旅游市场中不同层次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

1.3 桂林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办学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桂林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旅游业培养大批旅游人才,缓解了旅游市场人才的需求压力。以桂林旅专为例,从毕业生人数看,2009年毕业生总计2848人,2010年2945人,而根据招生计划,2012年毕业生将有3300人,2013年也将达到3940人,由此可见,桂林旅专的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是比较迅速的。而桂林其他学校的旅游职业教育也呈现逐年扩招的趋势。从现有的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来看,桂林各个学校开展旅游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尽管个别学校的旅游职业教育领先于国内其他同类院校发展,但大部分还处于滞后状态,这些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等远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招生需求。纵观桂林旅游职业教育,只有高职高专教育趋于国内领先优势,中等职业教育、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还未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从总体来看,桂林旅游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与省外特别是国外的一些知名旅游院校相比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以旅游职业教育做得较好的桂林旅专为例,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60.65%,这个数字与桂林其他学校相比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从国外院校师资队伍的情况看,发达国家从事旅游职业教育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有的几乎达到100%,而且“双师双职”情况非常普遍。

2 桂林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研究

2.1 加大对旅游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旅游企业的设施具有起点高、更新快的特点,因而旅游职业学校对培养人才所需的软硬件要求也较高,因此旅游职业教育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须要继续加大对旅游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桂林旅游职业教育投资力度不够,缺乏明显的倾斜政策。目前桂林旅游职业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大多数的旅游院校经费短缺、教学设施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手段落后,人才培养明显落后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大大影响了旅游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因此,要发展桂林旅游职业教育,必须积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根据桂林市实际情况,加大对旅游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制定相应的扶持性政策,积极吸引社会、企业、民间资金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为桂林旅游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策保障。

2.2 依托桂林旅游文化资源,办出桂林旅游职业教育特色

旅游业是具有很高文化含量的产业。旅游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符合旅游业需求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修养的旅游服务人才。要发展有特色的旅游职业教育应该立足这于本地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努力提升旅游教育的文化品位。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不仅有着独特而优越的自然环境,而且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民族文化、旅游文化资源。桂林旅游职业教育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桂林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增强桂林旅游职业教育的文化特色和优势。首先,重视桂林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桂林文化旅游已经形成了4大系列:以桂海碑林、甑皮岩遗址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与桂林旅游的结合系列,以《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等为代表的演艺之都系列,以地方戏曲、漓江画派、桂林作家群为代表的艺术品展示与交流系列,以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阳朔“渔火节”,恭城“桃花节”等为代表的节庆文化系列。除了保护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外,我们还应加强对未利用资源的挖掘,增补桂林文化旅游4大系列;其次,加大对桂林旅游、教育和文化资源整合的力度。《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桂林市要建设成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推动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必须充分利用桂林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条件,依托国际旅游论坛等平台优势,加大对桂林旅游、教育和文化资源整合的力度,使之成为国际旅游教育的基地和推动民间外交的平台;最后,要将桂林旅游文化学科专业学科建设与旅游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促进桂林旅游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

2.3 重新整合桂林旅游职业教育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4]目前桂林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路子已经明确,就是要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放开市场,以骨干学校为龙头,以特色专业为纽带,创特色名校。相比中等旅游职业教育而言,桂林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前途更好,在发展中等旅游职业教育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办出旅游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争创国内行业一流,必须重新整合桂林现有旅游职业教育资源,优先发展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桂林旅专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在旅游高职高专教育方面极具特色并且办学水平较高。近年来,学校的建校规模在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也逐步扩大,但是作为一所专科学校其发展也受到很多的限制。要考虑桂林旅游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具体的做法有两种:一是促进桂林旅专升格为桂林旅游学院。随着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高职高专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桂林旅专升本势在必行,升本成功以后,可以继续申请旅游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形成旅游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一条龙培养模式,必成行业领头羊;二是重新配置桂林地区现有的旅游教育资源,将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工学院的旅游专业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建立桂林旅游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桂林工学院原来就有旅游管理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和桂林旅专的合并后无需申请硕士点,而且几年内争取旅游管理博士点的可能性极大。

2.4 创新桂林旅游职业教育机制,面向东盟市场,服务广西地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建立既为广西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对我们旧有的教育机制提出了挑战。桂林旅游职业教育必须面向东盟市场,创新自身的教育机制才能获得长足、快速的发展。首先,引进东盟各国优秀的旅游教育资源,向东盟国家旅游院校学习。我们既可以引进东盟国家先进的旅游教学理念、经验等教育资源,也可以选派旅游专业人才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接受短期高级培训和中长期学习;其次,积极发展面向东盟的留学生教育,培养东盟旅游专业人才。广西的旅游职业教育水平处于中上,桂林旅专、广西师大等几所培养旅游人才的高校在东盟国家有一定的知名度,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院校的旅游教育资源,为越南、缅甸、柬埔寨等旅游欠发达国家培养和输送旅游专业人才;再次,加强东盟国家之间的旅游职业教育合作,服务广西地方。桂林旅专已建立“广西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为东盟各国旅游业发展提供多样性、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服务,已连续为越南、老挝举办了三期东盟旅游人才培训班。桂林还需进一步促进广西和东盟全面开展旅游教育合作、旅游研究和学术、业务交流活动,争取将桂林变成连接中国与东盟旅游界的重要通道和纽带,成为旅游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业界交流的重要平台,促进广西地方经济、文化、旅游等全方面发展。

摘要:随着桂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桂林旅游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以高职高专为主体的旅游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尽管桂林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各个学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针对以上发展现状,为了促进桂林旅游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提出了以下的发展对策:加大对旅游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依托桂林旅游文化资源,办出桂林旅游职业教育特色;重新整合桂林旅游职业教育资源;创新桂林高等职业教育机制,面向东盟市场,服务广西地方。

关键词:桂林,旅游职业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林娜,张博文.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等旅游教育的战略选择——兼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桂林旅专的特色化发展[J].黑龙江史志,2008(18):44-45.

[2]刘蓓,王潮临,陶立新.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现状研究[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42-44.

[3]赵波.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3):73-74.

桂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篇3

摘 要: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部分,正在兴起并逐渐成为市民所接受的乡村旅游,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全球乡村旅游兴起的背景下,作为国际旅游胜地的桂林,其乡村旅游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桂林乡村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策;桂林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84-2

0 引言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已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已达1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3。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该年年底,全国农家乐超过150万家,年接待游客近10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3000万农民从中受益。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态势除了食地方风味、住地方民居、乘地方交通工具、赏田园风景、购地方特产等之外,还向参与型的农事采摘、康体养生、休闲娱乐、民俗文化体验等方面拓展。譬如,有机果蔬生态田园采摘体验游,少数民族村寨民俗风情游或节庆活动游等。

1 桂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加大传统村落和民居、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力度,传承乡村文明,建设田园牧歌、秀山丽水、和谐幸福的美丽宜居乡村”。 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今年3月下旬,广西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方)和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协办方)举办了第一期广西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实操培训班,参加培训者来自广西13个地市的100多名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经营业主和主要管理人员。可见政府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桂林的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主打山水文化的桂林同时拥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奇特的喀斯特山形地貌、清新的河流、风格各异的乡土气息、曼妙的田园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使桂林的乡村充满了无限的魅力,为其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优美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人文条件。桂林市最早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在阳朔。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始,乡村旅游已在阳朔这个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初现雏形,从壮乡高田,到兴坪白沙,再到福利古镇,人们到这些地方观光清山秀水,品尝农家美食,居住农家小院,尝试河中捕鱼,体验乡间自由安逸的生活,使阳朔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蒸蒸日上。

桂林乡村旅游多数利用地方农业、渔业资源或生态资源进行开发,如阳朔渔火节,恭城月柿节、桃花节,兴安的米粉节、葡萄节,龙胜龙脊梯田、资源的丹霞地貌八角寨等。此外桂林还有部分主打少数民族村寨民俗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如龙脊十三寨、红瑶的“红衣节”等。

2 桂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乡村旅游缺乏文化内涵

目前,桂林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形式单一,文化内涵不足。乡村旅游不仅仅是集观光、娱乐、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产业,在桂林乡村旅游市场中,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颇具有竞争力的。桂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多数地区以乡村观光旅游或乡村度假山庄等形式开发乡村旅游,仅部分地区如龙胜才会考虑到利用民俗文化来开展乡村旅游,但总体文化内涵还是不足的。

2.2 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桂林某些地方除了在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上存在一定问题之外,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缺乏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一方面体现在急剧膨胀的游客流动带来各种污染,尤其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这些都会对水体、土壤、植被和大气造成破坏。另一方面体现在乡村村民自身环保意识薄弱,门前屋舍“脏、乱、差”,甚至存在“各扫门前雪”的消极意识。

2.3 乡村旅游管理经营不善

桂林乡村旅游开发存在小、散、重、乱等现象,因此在管理上比较难以统一实施。其乡村旅游立法体系也不太健全,大多数旅游管理机构处于不作为状态,许多乡村旅游经营活动得不到有效的管理,甚至还出现一些扰乱乡村旅游市场秩序的恶劣行径。首先,利益相关者间矛盾与冲突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机制去调和,如2007年发生的桂林蝴蝶谷景区因开发商与当地村民利益分配问题未得到解决而使景区经营被迫出现停滞状态的事例;其次,一些旅游地还出现制假贩假、强买强卖的现象,严重毁坏乡村旅游良好形象;再次,农民群众虽然具有兴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和锻炼,导致餐饮、住宿、娱乐等功能服务质量的欠缺。

3 桂林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3.1 塑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

桂林居住着28个民族,各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都有所区别,表现为不同的建筑、服饰、饮食和节庆文化,如龙胜红瑶的“红衣节”通过抢花炮以及瑶、苗、侗、壮等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和瑶族妇女长发比赛等形式,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展现了出来,才会每年吸引很多游客停留。因此,要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内涵,将乡村旅游与当地的历史、民俗、艺术和宗教结合起来,将鲜明的地域特色融入建筑风格之中,将民族文化符号融入服饰、器具之中,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塑造文化品牌,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

3.2 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一方面,提高村民文化、道德和从业素质,与互联网时代接轨,收集和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提高环境意识,改掉漏习,注重健康卫生,保持村容整洁;让村民乐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热情开朗,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使人与自然日益和谐。另一方面,在乡村旅游中,政府通过制定文明规范,调动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协会对游客进行广泛宣传和正确引导;在乡村宣传栏展示文明环保的宣传资料;导游在带团过程中不断提醒和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在整个桂林市范围内开展争创文明乡村旅游的活动,维护良好的旅游形象。

3.3 完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方式

在规划上,乡村旅游经营者要通过专项旅游规划,对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了解周边同业竞争对手以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在管理上,建立一套完备的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培训、考核和监督机制,并且注重对游客的安全管理和文明卫生管理;在保障体系上,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地区的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旅游接待设施,提高接待服务水平,加强安全保障,为旅游者提供舒适安全的乡村旅游环境,促进桂林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 促进桂林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想要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结合桂林当地的形势,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将其打造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旅游精品,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其次,将空间与时间因素综合结合开发当地的旅游路线。桂林乡村旅游地点主要包括三个地方,其一是南部,主要是以阳朔为中心;其二是北部,主要是在兴安周围;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桂林市区。游客可以根据这些地点进行规划路线,安排一个方便出行的路线。

当地有关部分应该打造一个安心的环境让游客放心,在发展乡村旅游业时会遇到很多的挑战。当地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来满足游客各方面的需求,并且在游客遇到问题或者麻烦时要首先保护游客的权益和安全,为乡村旅游打造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 考 文 献

[1] 黄淑梅.桂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17:8260-8261+8285.

[2] 李瑶亭.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 李自若.桂林地区乡村实体环境的演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4] 伍婷.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型及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5] 葛瑞.密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桂林旅游发展现状 篇4

关于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

通过对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的实地深入调研,从小岗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角度,分析了小岗目前的旅游开发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未来的发展,借鉴一些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小岗具体实际,阐述了小岗旅游资源开发的观点,明确提出了如何做好小岗特色的乡村旅游需要落实的切实可行措施。

【关键词】

小岗村

旅游

安徽凤阳小岗是大包干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标志性符号。如今,在各级部门和外界的关怀下,小岗村的新农村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但与先进村和自身政治名声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所谓一步越过温饱线多年没过富裕槛。小岗必须寻求跨越式发展。小岗是有着重多的旅游资源的地方,联系小岗村现有的实际,在做好开发性农业和招商引资办企业同时,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发展好新式乡村旅游,利用小岗的名声和特色作出大文章。

旅游活动作为现代人闲暇之际的一种重要休闲方式,已普遍融入人们的生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回归自然”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乡村旅游越来越在旅游的大潮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投资少,风险小,只要创意到位就能得到超额回报的产业,一条特色乡村旅游之路,可以带动其它产业实现现超常规发展,小岗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享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等称号的小岗村,目前已开发形成的旅游项目有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村文化广场、葡萄采摘园、蘑菇大棚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等景点。从小岗村目前的旅游开发和运行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小岗旅游层面理解不深,严重地降低了旅游的丰富性,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开展的项目基本都是以参观和观赏为主,缺乏游客的广泛参与性、互动性。二是接待能力明显不足,节假日参观者多时需较长时间等候,吃不上饭、入不了厕和人员无处呆等现象成为常态,具有明显的低能性。三是开发模式单一,突出红色旅游为主,没有把宣传“大包干”和当地风土民情紧密结合,缺乏高水准策划、规划,品牌效应差。四是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欠规范,目前基本处在粗放型水平。

借鉴一些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小岗具体实际,对小岗旅游资源开发,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并落实好切实可行的措施。

1.精确策划,融入周边旅游体系。小岗地处南京、合肥、蚌埠淮南等中小城市之中,位置非常好,要在周秘规划的基础上实现旅游资源互动、联合经营,共树品牌。当前小岗首先要占据全县旅游棋盘的重要位置,让小岗的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全县的人文景观旅游自然景观旅游相结合。凤阳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不仅有明中都遗址、明皇陵、鼓楼、龙兴寺、禅窟寺等以明文化为中心的人文旅游景点,又有令人惊叹的韭山洞、狼巷迷谷、卧牛湖等自然景观。

其中明中都遗址、明皇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韭山洞是韭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景区之一,狼巷迷谷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另外还有源远流长的凤阳花鼓。小岗应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从而增加市场吸引力。

2.积极培育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使得土地的经营方式更加自由和多样化。小岗除了开发旅游小商品、餐炊服务外,还可以适时开设度假农庄,度假农庄接纳房舍主要利用农家空出来的闲置房间稍加改建。让前来度假的游客可以住在农家与农户一起生活,也可单户独立体验。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事活动。这种家庭化的经营特征,一方面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能有力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为保持乡村旅游的乡土味,可开发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项目,如在秋收季节、果实采摘时候,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去参加生产劳动和农业经营活动,可先从大学生的实践和中小学生假期全家游起步。根据市场需求,为了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增加经济效益,要重视适时培育和推出旅游者乐于参与的家畜家禽饲养、乡村水果采摘加工、大棚蘑菇收取和水产品捕捞等生产活动。一般情况下,游客更愿意从乡村直接购买土特产品,特别愿意购买自己直接从农家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和亲眼目睹的禽蛋水产品等。

3.重视村民的素质提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仅在于开发多少景点、路线,更应从根本上注重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小岗村

民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转变观念,珍视政治资源,同时也要珍视农村良好传统的民风民俗,正确认识和保护好原汁原味东西,特别独特的红色文化,不能一味迎合眼前的经济利益。要教育村民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之间的关系,当他们看到先进文化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时,就会在文化观念的转变上由被引导变为自觉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当地特色旅游的持续性发展。

村民与游客的接触,特别住宿和餐饮的乡村旅游服务,是村民素质的集中体现和展示,这也是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内容,更是扩展影响吸引回头客基础环节。这方面要加强教育、管理和规范,使小岗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4.注重营销策划,加强与旅行社和有关单位的合作,有针对性开发实践、培训项目。小岗村位于中东部地区,近邻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2009年3月,贯穿南北的小岗快速通道建成通车,至此通过小岗快速通道,南接省道S101,北接省道S307,距南洛高速公路凤阳入口仅15公里。目前,把小岗作为联谊单位挂牌的就有近百多家单位,可利用这一优势设置基地,精心策化各类干部和大学生培训培和实践项目。如小岗周围的高校比较多,凤阳当地就有三所大中专学校,蚌埠大学城距小岗不到一小时路程,南京、合肥到小岗仅一个多小时。学生需要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特别需要了解和认识农村、农业和农民,开设相关农业课堂、有关实践基地等对他们大有益处。

策划中要做好与有关干训单位、学校或旅行社的联动,有意识地针对需求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

5.突出利用好小岗村红色旅游资源优势。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红色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小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有着独特的大包干和沈浩精神双重红色资源。小岗旅游业,最出彩、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大包干”和“沈浩”两个红色亮点。大包干和大包干精神名扬海内外,随着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在中央各大媒体的报道,沈浩精神已传遍全国大地,凤阳县小岗村的社会知名度也因此又一次空前得到提高。全国各地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各类院校、新闻媒体、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及家庭个人正源源不断涌向小岗村,学习“大包干精神”、了解“沈浩先进事迹”、悼念沈浩同志。据统计,小岗村红色旅游人数不断增加,2010年上半年经常日接待游客突破1000人次、日均接待旅游团队达7个,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势头,必须引导、利用和呵护好,要珍惜利用好这一历史的机遇和稀缺资源。

利用珍贵的红色资源,开展“新农村”、“新体验”的红色游,可以将小岗的历史、精神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旅游进行革命传统感染和弘扬民族精神,也是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一个跨越,要积极创新,从“规划、景区建设、举办活动(参观、研讨、培训、交流)、宣传营销”等方面入手。并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真正把红色旅游做好、做大、做强。

6.旅游开发要珍惜资源重视生态环保。小岗地理自然环境很好。“大包干”时小岗村是个仅有20户的生产队,2008年小岗队与相邻自然村合并为小岗行政村,现有849户3820余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2亩半。办好小岗乡村旅游,还会对小岗的招商引企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农贸市场、农业科技园建设等,产生巨大的连带促进作用。在开发中要注意珍惜土地与环境保护问题,防止旅游开发和相关产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注重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要制定相关硬性规定,设定保护性门槛,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土地的正确使用。

参考文献: [1]

桂林旅游发展现状 篇5

我国学生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研究学生旅游及学生旅游市场的.特点对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continuous development)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初步分析了学生旅游的特点及消费倾向,认为发展学生旅游正是其时,并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学校和学生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 者:李秀斌 赵新元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510275 刊 名:社会科学家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TIST 年,卷(期): 15(4) 分类号:F590 关键词:学生旅游   朝阳旅游   持续发展  

 

中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篇6

中部旅游发展现状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总体水平较低,各省发展不平衡

从旅游接待规模看,中部地区国际旅游接待人数远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当于它们平均水平的1/ 4 左右;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与前三个地区相比位列第二(见图1) . 从旅游收入水平看,中部地区无论国际旅游收入,还是国内旅游收入都不算太高,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仅占全国水平的4. 82 % ,远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见图2) .

图1 2004年中部、长三角、珠三角与

渤海湾地区接待国际国内旅游者人数占全

国比重(%) 图2 2004年中部、长三角、珠三角与渤海湾地区国际国内旅游者人数占全国比重(%)

2、 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域差异大

中部六个省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极其丰富(见表1),在资源丰度和观赏价值上都位居全国前列,部分旅游资源还具有先天的垄断意义,个别资源在全国位居第一。

但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说来出,河南在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且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较高。山西省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六省之首,但4A 级以上旅游景区在数量上相对其他省份比较薄弱。湖南和湖北属于华中名山峡谷区,并且湘西、鄂西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给两省旅游业的发展增色不少。安徽、江西属于华东山水园林区,旅游资源以名山大川、湖泊水域为主,自然景观美不胜收。

3.旅游特色突出,产品优势凸现

中部各省依据各自的资源禀赋,结合本省实际,逐步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逐渐形成自身的旅游特色,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优势逐渐凸现.游产品,旅游产品优势逐渐凸现。

山西、河南两省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有许多极具价值的人文景观. 具有“中国历史博物馆”之称的山西省着重突出了“古”的特色,以文物古迹游,晋商文化游,宗教文化游,

黄河风情游为自己的特色产品。河南省围绕“中华民族之

根”这一主题,着重突出了“古、河、拳、根”四大特色,推出了河南功夫游、姓氏寻根游、古都名城游、历史考古游和大黄河之旅等特色旅游产品. 万里长江横穿荆楚大地,构成了湖北省“水乡泽国”的绮丽景色,文化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使湖北省的自然资源更显异彩纷呈. 湖北省在“告别三峡”游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两市(武汉、宜昌) 、两山(武当山、神农架) 、两线(三峡线、古三国线) ”的旅游新格局。 安徽、湖南、江西等省突出了“名山、名镇、名人”的优势,黄山、九华山、张家界、衡山、庐山、龙虎山等国家级风景区和岳阳、景德镇、

赣州、歙县等历史文化名城都是这几个省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 中部地区在奇山异水观光、华夏古文化览胜、宗教朝圣游、修学旅游等产品方面优势明显.

二.现阶段的发展态势:

1、游客总人数的变化

近10年中部六省游客接待总数总体上呈现平稳增长趋势,2003 年之后,河南省游客接待总数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且与其他五个省份的差距逐年增大(见图1)湖南省和湖北省游客接待总数的增长速度又高于其他三个省份,其中江西省的游客接待总数增长最为缓慢。

2、旅游总收入的变化

从2000 年到2009 年,六个省份的旅游总收入总体上呈平稳增长趋势,同时与游客接待总数相似,河南省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五个省份,江西省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最为缓慢(见图2)

3、外汇收入的变化

近10 年,中部六省在旅游外汇收入上基本上呈一直增长趋势(见图3),但是旅游外汇收入的变化与游客总人数、游客总人数变化是不一致的,河南省的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长最快,但是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速度却不及湖南、湖北和安徽三个省份,说明河南省在海外旅游市场竞争力较弱。

4、旅游收入占GDP 的比重

旅游收入占GDP 比重的大小,可以反映旅游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通过分析各省份旅游收入占GDP 的比重,可以为制定适合的旅游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2000~2009 年各年度各省旅游收入占GDP 的比重情况分析,各省份旅游收入占GDP 的比重曲线呈波动式变化,但是整体上还是呈现上升趋势。

三.中部旅游结构存在的问题:

中部地区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区,旅游业产出水平与其地位很不相称.

许多

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

一、旅游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仍然存在。旅游业投资力度不够,投资结构不合理,旅游六要素发展不平衡; 社会资源的数额亦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与旅游业较为发达的省区相比,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方面硬件设施水平偏低,难以适应“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旅游经济强省转变”的需要。

二、旅游企业“小、散、弱、差”,各自分散经营,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旅游产品整体营销能力差,还没有形成跨省区旅游项目开发、促销与综合服务网络;

三、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合。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市场管理,涉及城建、文物、宗教、农业、林业、工商、环保、税务、物价等多个部门,管理职能交叉、重复、空缺等体制性矛盾突出,而且往往重开发,轻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景区开发过程中,乱占乱建、采石毁林、破坏和污染景观事件时有发生。

四、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质量不到位。高等教育相对滞后,经济不够发达,人才引进上受诸多限制。缺乏高层管理人员,缺乏高级别导游人员和外语导游,涉外酒店的多数服务人员外语水平极差。一些景区服务人员、交通服务人员素质低下,严重影响景区形象。

五、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总体水平不高。虽然在国际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等方面持续增长,但与其他省市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旅游产业整体水平不高。

六、竞争力弱产品结构单一旅游品牌建设不够。尚未形成集观光旅游、会议旅游、红色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旅游整体形象不够鲜明,缺乏知名品牌;据了解,中部某些省的旅游品牌在许多国外游客眼中已

经没有了重游的意义。

七、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产业化水平低。

八、旅游景点缺乏区域旅游合作,旅游区域布局不合理。

四.产业结构的优化途径: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是产业结构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过程,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形成从量到质的突破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

4.1 从产业来说:

(一).从传统旅游服务业向现代旅游服务业升级

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首先要高度融入现代服务业理念,由传统旅游服务业向现代旅游服务业升级。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里,旅游业被划分在传统服务业中,尽管我国将旅游业多年来一直定义为新兴服务业,但新兴未必是现代的,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都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此时为新兴服务业,彼时则为传统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既具有与传统服务业一致的基本特性,同时它也有不同于传统服务业的特殊属性,主要体现为“三高”和“三新”(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特征。现代旅游业是以现代化技术设备、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为基础的供应链体系,具有传统旅游业没有的高增值性、高层次性、高功能性、高技术性和高知识性等要素特征,与传统旅游业相比,现代旅游业善于创新,提供的服务更加具有个性化,

对物质资源消耗较少,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大增强。并且,由于传统旅游业属劳动密集型,进入门槛低,旅游企

业规模也相对较小,但现代旅游业则是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要求旅游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所以现代旅游业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大,导致旅游企业的经营模式、竞争重点和生存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30 年,我国旅游业进入快速成长期,旅游业中原有基础部门如酒店、旅游社、景区等传统企业需要进行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升华,从而推动新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以减少“硬性投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促进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组织形式方面通过创新,深化劳动分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Z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经

(二).从单一生活性服务向生活、生产综合性服务升级优化

从旅游需求来看,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理念从共性化、单一化需求转向个性化、多样化。从旅游需求结构看,由单一的物质需求向较高级的物质、精神需求的综合享受服务升级变革。因此,一方面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是要在原有生活性服务业态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开展新的业务,积极发展生产性旅游服务,增加旅游业服务的品种和档次,扩大旅游服务范围和规模。生产性服务与直接满足最终需求的消费者服务(最终需求型服务)相对,是指那些为其它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中间需求型服务,是现代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把传统上由企业内部组织进行的服务活动外Z出来,由“服务内部化”变“服务外部化”,实际上是一种服务外包,这种服务外包催生了大量的生产性旅游服务。目前有55 个产业(含新兴产业)的大量商务活动向旅游业转移,

随着这种服务外包化和旅游职能的社会化,不失时机地发展服务外包业务,是区域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另一方面要不断调整优化生活性旅游服务结构,目前,沿海发达城市人均收入大都超过了5 000美元,旅游和休闲消费成为居民小康生活的组成部分,要注意运用现代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科技手段和经营业态。

(三). 从产业分界向产业融合延伸升级优化

产业融合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需求的发展变化,传统产业之间边界逐渐被突破,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促进资源在空间范围内合理有效的流动和配Z,从而为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升提供可能,使传统产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延伸大多与环境的变化、人们旅游需求偏好的变化有关,主要属于需求驱动型、产业之间交叉、延伸的部分融合,是需求发展变化下的服务延伸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新产品、新业态以及新的增长方式。如农业旅游就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要求回归自然、康体休闲、放松心情,农业与旅游业原本被人们认为是毫不相干的二个产业被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农业旅游它既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又是农业多样经营的一种形式。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延伸为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丰富充足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不再仅仅限于自然山水、人文景观,还可以是某个产业。以农业旅游为例,农业扮演的是提供旅游资源的角色,它以农村田园风光、农事及农村特有的民俗等农业资源为内容,以旅游服务为表现。又如以港口产业为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就可形成港口旅游,所以旅游业通过深入研究区域产业特点,结合旅游者的旅

游需求及其变化,不断选择、挖掘具有区域旅游价值的产业资源,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与产业生产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计有趣、有内涵的活动,有效地组织、展示,从而实现旅游者对区域产业的体验需求。

4.2 从旅游行业来说:

( 一) 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及区域整合,塑造旅游精品工程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实施精品战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开发、整体推进!的旅游发展格局。整合资源优势,打造品牌特色,强化区域协作,构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国际旅游品牌, 改善与提升海内外的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积极构筑都市旅游圈,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带动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的发展。积极开发恩施民俗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 培育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 二) 加大市场宣传力度, 开展联合促销

充分调动地方及企业的积极性,建立联动促销机制,开展统一对外促销,形成整体宣传合力,产生市场凝聚效应。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 把扩大市场的覆盖率和有针对性地开发细分市场结合起来, 把品牌促销与组合推广结合起来。精心策划组织各种会展活动,充分重视利用重大事件开展旅游促销活动。

( 三) 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交通瓶颈

针对区内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重点旅游区可进入性不强、景区内部交通条件有待改善和交通瓶颈突出等状况,旅游及交通部门应优先解决交通这一大制约因素。中心旅游城市须开通至辐射区域内各主要景区的直通客运线路,减少中

转环节。具有一定集散功能的副中心城市须开通至周边主要景区的旅游客运专线,实现景区与中心城市的快速往返。完善景区内部交通体系。旅游、民航部门应密切合作, 扩大地区性包机业务,,探索联合组建专业性旅游包机公司,鼓励成立汽车租赁公司。完善民航、铁路和公路票务网络预订系统。入境旅游区外交通瓶颈在民航。

( 四) 大力提高旅游商品、娱乐业的产出比重

针对购物花费不高、娱乐消费不足的现状, 应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积极鼓励和支持全社会加快开发旅游商品、旅游娱乐项目。本着加强规划、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原则, 重发能代表湖北特色的`旅游商品, 以特色吸引游客, 以规模产生效益。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宣传推广, 集中力量开发若干种有市场潜力的旅游商品。加强旅游娱乐项目的研究、策划和编排, 突出抓好重点城市、重点景区特色民俗表演节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 丰富游客夜间文化生活与休闲娱乐节目, 不断提高娱乐消费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 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五).促进中部地区区域旅游互动发展

1.加快省际毗邻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实现跨省区优势互补、互动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相似性、不均衡性以及旅游产品市场需求的层次性、多样性,要求旅游资源开发要依据旅游区域、旅游线路进行资源整合,或整合既有资源,或整合他人资源,从而实现旅游产品创新的目的. 中部各省省际毗邻地区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同时,中部各省又接近东部旅游市场,与海外旅游市场联系紧密,旅游需求具有多样性. 因此,通过省际毗邻地区互助、协作,共同开发省区交界处具有共生性的旅游资源,联合组织跨省区专题旅游热线,是实现

中部旅游产品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加快省际毗邻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包含两个大的层面:一是中部地区内部各相邻省区、各相邻市区之间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如整合开发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湘赣边界红色旅游资源,豫晋交界处太行山旅游资源,鄂豫边界古三国遗迹旅游资源,湘鄂赣三省毗邻处的名人名楼资源,鄂西、湘西民俗风情资源等;二是中部地区各省、各地区与相邻省、地区之间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如整合开发豫鲁交界处的孔子周游列国游、水浒文化考古游,豫陕之间的寻根朝觐游、古都寻访游,豫苏(商丘2徐州) 之间的淮海战役红色线路游等. 当然,鄂、湘、晋、皖、赣各省与相邻省、地区之间也都存在着值得整合开发的内容. 这样,通过联合开发,组织跨省区专题旅游热线,可以实现跨省区优势互补和旅游产品创新.

2.以主要旅游城市为中心,构建跨省区旅游圈

旅游圈,也称旅游协作圈,是为了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组成的具有一定地域范围的旅游协作区,是各种旅游资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空间组织形式. 旅游圈以旅游城市为依托,具有集聚、扩散功能,旅游圈的构建有利于相关旅游景区整体运作,丰富旅游资源种类和数量,联合开发各旅游景区优势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质量,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扩大旅游活动的时间,从而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是实现区域旅游互动的较好形式.中部地区有太原、郑州、武汉、长沙、黄山、南昌五个一级旅游中心和大同、洛阳、襄樊、张家界、岳阳、合肥、景德镇、赣州八个二级旅游中心,这些旅游中心经济基础雄厚,旅游基础设施齐全,内部景区特色鲜明,与周围腹地之间交通线联系便捷,客源广泛,都有很强的极化与辐射功能. 因此,中部地区要根据各级旅游中心的职能特点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通过旅游中心的互补合作,构建不同层次的旅游经济圈,通过旅游中心的

极化功能,整合区内各种旅游要素,再通过旅游中心的辐射、扩散功能,带动区域内各旅游区(点) 的发展,从而实现省区之间共赢. 目前,中部应加快和完善武汉大旅游圈、黄山大旅游圈、大湘西旅游圈、大三峡旅游圈,安徽巢湖大旅游圈、新中原旅游圈等旅游圈的构建,通过这些层次大小不同的旅游圈的极化和扩散功能,带动整个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中部地区还要通过多边合作,建立中部旅游经济共同体,从整体上构建中部旅游圈,促进中部各省之间旅游经济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3. 以重要旅游城市为节点,交通干线为轴线,构筑跨省区旅游经济带

京九、京广线和同蒲2太焦2焦柳线是中部南北联系的三条重要交通干线,陇海线、长江航道和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是中部东西联系的三条重要通道,加上相应公路,形成了以“三纵三横”干线为骨架的交通网络.中部地区一些重要旅游城市就分布在这“三纵三横”交通干线之上或附近,交通干线是连接这些旅游城市的纽带.沿线这些旅游城市,旅游基础好,有些是区域旅游中心,旅游极化和扩散功能都很强,城市之间交流和联系紧密. 中部地区应以这些旅游城市为节点,以交通干线为轴线,通过区域互动,构建“三纵三横”跨省区旅游经济带,带动沿线旅游资源开发.从纵向看,沿京九一线有商丘、亳州、南昌、赣州历史文化名城和合肥、九江等优秀旅游城市,加强京九一线旅游城市之间协作和交流,可以带动沿线的井冈山、庐山、龙虎山、云居山自然风景保护区、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大别山旅游度假区及自然保护区等景区(点) 发展. 沿京广一线有郑州、武汉、长沙等优秀旅游城市,这三大城市都是中部区域旅游中心,通过这三大城市的旅游互动,可以带动河南的云台山风景区、嵩山风景名胜区、黄河游览区、鸡公山风景区、湖北的黄鹤楼、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以及湖南岳阳楼、洞庭湖、岳簏山、衡山等

旅游区的发展.当然,沿这六条重要交通干线再向外延伸,还可以与区外相邻省市进行联合,形成规模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的跨省区旅游经济带.

4.突出大区域、大旅游整体观,建设中部区域旅游网络体系

从协同论的观点来看,跨省区旅游合作可以使各类旅游地域要素相互补充,

形成复合价值,有利于延伸和扩充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客源吸引向性,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 中部地区应从“大区域、大旅游、”整体观出发,加强省际间的旅游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重点旅游景区为支点,专题旅游热线为纽带,以特色旅游区为域面,构建中部区域旅游网络体系,并逐步实现全区旅游服务网络规范化和现代化.

建设中部区域旅游网络体系,首先,要强化产业协调意识,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薄弱环节建设,尤其是要加大对重点旅游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其次,遵循市场规律,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提高综合开发、整体促销、规模经营能力,壮大产业规模;第三,根据区域特点,发挥地区传统工艺优势,发展专业化、高质量特色旅游商品,满足旅游者多层次旅游需求;第四,加快资源开发,形成区域性旅游中心。

4.3 具体来说:根据旅游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与要求,我们应该主要从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产业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调整与优化。

(一).从产品来说:旅游产业结构演进表现为旅游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由单一产品向多样化差异化产品发展转型,同时也要从“大众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旅游产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产品层、中间产品层、高级产品层。即基础产品层,包括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业等满足旅游者食、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的产品;中间产品层,主要是旅游商品,如旅游服装、旅游纪念品等兼具基本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产品;高级产品层,主要是旅游娱乐,包括旅游文艺表演、民俗表演、旅游活动参与等满足旅游者求知和审美等精神需要的产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对旅游各层次产业消费的绝对量都是增加的;而其相对量、即各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的变化却不尽相同;基础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中间层次产业的消费呈坚挺态势,其比重略有上升或者基本不变,而核心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则呈迅速上升的趋势。

据国际旅游组织的统计,就全球范围来看,观光游客占全部旅游客源的比重是兹.45%,其余77.55%为非观光客源,如商务、展览、会议、度假、探亲等专项旅游的客源。

(二)旅游目的地从“点”模式向“板块立面”模式转变

(三)旅游市场从“区域型”向“国际型”转变

(四)产业结构从“部门经济”向“产业联动”的转变

旅游业六要素表现在食、住、行、游、购、娱,其中,前四项是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后两项是旅游业的提高要素。拿湖南来说,2005年湖南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湖南省旅游业的基础要素部门,即交通部门、住宿部门、餐饮部门、游览部门的总收入占到62.4%,而提高要素部门,即娱乐部门、购物部门、邮电部门的收入只占到37.6%。在旅游产业内部,湖南旅游业应逐渐增加提高要素的比重,减小基本要素的比重。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带动作用大,直接涉及14个产业,间接影响47个行业,几乎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

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在优化旅游产业自身要素的基础上,也需要提高产业结构关联性,建立宏观整体的旅游概念,形成行业之间合作紧密、“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以旅行社的产品组合出售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要素的调整;以旅游景点业的产品经营开发为基础,与交通、饭店、旅行社形成良性的产、销服务网络;饭店业与餐饮业、文化娱乐、旅游购物等行业链接,以旅游者个性化为核心,营造外在感知与内在服务一致的休闲旅途生活氛围。

(五).管理体制从“行政型”向“市场型”的转变。同时,优化管理组织结构,提高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应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制定出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措施,并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有效进行旅游业的组织、引导、协调、管理监督,建立以旅游行业的标准化管理和旅游企业的现代管理为主体的旅游管理运行机制。重点配套以主导政策、布局政策、投入产出政策、价格政策、资源开发政策为内容的发展政策,优化以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为主的旅游经济结构,构建政府主导型产业的政策支撑系统;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新体制,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加大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投资力度的前提下,利用投资政策对多元化投资主体进行引导和协调,形成投资规模化和资源开发集约化;强化政府旅游行政主管机构的行业管理职能,打破“条条”“块块”的壁垒,实行旅游全行行业管理。

最后,抓住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 按照 十一五发展规划, 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决策,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其作用不亚于改革开放对沿海省份的影响。所以,中部

桂林旅游发展现状 篇7

1 桂林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

多年来,桂林坚持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着力加快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8 601.90万人次,年均增长13.3%,实现旅游总收入549.73亿元,年均增长23.8%[1]。2009年,桂林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国务院层面确定建设的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城市。这是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迎来的一次重大机遇。如何提高桂林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而推动桂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桂林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目标。桂林积极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探索桂林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协同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09年以来,桂林连续多次举办了桂林国际动漫节,运用先进的动画数字技术宣传桂林的城市形象,无疑将更加新颖和时尚地展示桂林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给桂林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桂林国家高新区创意产业园是广西区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动漫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数字动漫、创意制作、网络游戏等新兴产业,打造技术领先、产业特色突出、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动漫基地;桂林市鸿城文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下达的“桂林旅游实景在线动漫游戏交互软件系统”科研项目,公司利用三维多媒体网游技术与多年经营娱乐网的经验,为“两江四湖”景区专门开发一个全三维立体的游戏闯关虚拟世界,把整个景区逼真地植入鸿城娱乐自主研发的在线寻宝网络游戏之中,从而让“游客”通过互联网获得一种身临其境般的网络旅游的感受。建立了“R&V商业模式”(R指现实Reality,V指虚拟Virtuality),即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将虚拟的网络资源与传统旅游产业进行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互赢;桂林接力数码动漫中心就如何突破传统动漫园区“慢热”的经营现状,提出了以旅游为杠杆,撬动动漫与泛旅游产业整合的“快热”发展模式。通过实施“体验式动漫旅游”项目,迅速聚集了人气,形成了以旅游产业带动文化产业开发的跨产业运营创新。尽管桂林在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的协同发展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大胆的创新,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桂林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协同发展的平台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协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需要进一步探索协同发展、相互渗透的运行机制,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动漫产品,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高级动漫人才欠缺,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协同发展的宣传工作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此外,同其他文化创意产品一样,旅游动漫产品投资大,一旦开发出的产品无人问津,经营风险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2 桂林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旅游产业和动漫产业都是以为消费者提供文化、休闲、娱乐为主要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理论,具有相同或类似产业内容的行业的融合和共生共长的必然性[2]。桂林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协同发展对推动桂林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桂林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共同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桂林的地貌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迤逦,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于世,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纳文物古迹、民族风情、村寨风光于一体,并与山水景观有机结合,相互交辉,为中国乃至世界旅游资源之瑰宝。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共同构建了旅游名城的发展优势。与此同时,灿烂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这些都可以成为桂林动漫作品的创作源泉。日本、韩国动漫产业已走在世界的前列,日本、韩国的成功,很大原因是他们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本土化的技术手段向世界展示出来。日本、韩国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桂林必须把具有本地特色的一些旅游景区、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内涵包装起来,用动画的形式进行体现,更好地把桂林包装起来,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只有这样,桂林的旅游产业和动漫产业才可能冲出重围,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品牌。

旅游产业和动漫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开辟新的旅游形态——网络旅游,实现景区数字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动漫产业,特别是网络游戏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网络游戏盛行,很多网络游戏的画面场景布置、景观造型都很具有视觉冲击力,并且每个场景都有一个很明确的主题和风格,在整个游戏中又融入了游戏设计的世界观和文化内涵。依托互联网技术、三维多媒体技术,将现实的桂林旅游景区设计为网络游戏的情景,从而将现实的桂林旅游景区搬上电脑屏幕,实现现实景区与网络游戏结合的创新。这种虚拟的旅游景区开辟了新的旅游形态——网络旅游,实现了景区数字化。网络旅游为网络游戏者和旅游者开辟了全新的体验。全球的旅游爱好者只要通过点击鼠标,就可以进入到一个旅游景区中,去领略景区的优美风光,网络游戏者可以在一个数字化的旅游景区里畅快对决。网络游戏并不是单纯地在电脑屏幕上观赏山水景致,实质上是一种结合游山玩水而进行的新颖的互动游戏。游客可以选择各自所需的互动方式和进程,或轻松悠闲,或惊险刺激,通过在一系列虚拟境界中的漫游,获得意想不到的经历和感受。据初步调查显示,网络游戏的用户年龄层逐渐从18~22岁的青少年转变为18~30岁的年轻人和成年人,这些人群是现在和未来的潜在游客。开展旅游景点网络游戏化主要是针对这一年龄层,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他们,再由他们影响其他人群,以带动本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可见,旅游业和动漫业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不仅符合旅游业的需求,也符合动漫产业发展的需求。更为关键的是,促进了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产业调整和结构升级,符合产业发展的大趋势[3]。

3 促进桂林旅游产业和动漫产业协同发展的几点对策

3.1 构建桂林旅游产业和动漫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旅游产业和动漫产业协同发展主要是旅游动漫产品的开发、应用及推广。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桂林市多数旅游动漫企业都在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技术创新乏力,产品技术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很多困扰旅游动漫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缺乏产业内部和外部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壮大。因此,整合各方资源,集中人才优势,积极建设桂林旅游产业和动漫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桂林乃至广西的旅游动漫企业提供专业的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专利战略分析以及相关技术培训、技术转移、人才培训等综合服务,对实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推进企业实施专利战略,提高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旅游动漫产业链的协调快速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旅游动漫产业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它的竞争不是单纯依据劳动力数量和低成本就能够获得优势的,而是要靠技术和创意优势,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创造宽松环境,营造人尽其才的事业机制,最大限度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地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引进动漫高端人才,培养高层次复合人才。一是强调综合艺术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齐头并进。二是注重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有机融合。三是和国内外著名动漫开发企业及培训机构合作,“引进来、送出去”,对专业人员进行中短期培训。

3.3 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旅游动漫产业的产业链相当长,需要在旅游动漫行业中形成合理的市场分工,改变动漫行业目前存在的不管上下家的衔接、漠视行内分工协作的“单兵作战”的企业运行模式和市场开发方式[4]。目前,桂林已建立了橡胶、机床等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协同攻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此,应建立旅游动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成立联盟组织,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要按照产业技术创新链来开展集成创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实现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创新要素的系统集成。要进一步探索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作用,把联盟打造成产业技术转化应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摘要: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的协同发展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桂林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及其重要性,并提出了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桂林,旅游产业,动漫产业,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2011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R].

[2]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旅游学刊,2008(1):56-62.

[3]贾新明,徐振东.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J].寰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28-30.

桂林旅游发展现状 篇8

【关键词】中职旅游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52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活质量,旅游成为人们普遍选择的项目,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放松心情,我国的旅游业也在持续发展,但相应地也出现了旅游从业人员不足的现状,一方面是旅游专业人才较少,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职业要求,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作为旅游专业的教师要认清当前的旅游教育现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指导。从当前的教学来看,在中职旅游教学中还存在相应的问题,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只有了解当前的教学现状,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

一、中职旅游教学现状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好教学现状,了解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才能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改进当前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从当前中职旅游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有待提高。从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质量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存在基础差、不爱学习,并且个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自我的问题,从近几年的招生来看,学生质量存在逐年下降的趋势。此外,不仅仅学生质量上有待提高,在学生数量上也存在下降的趋势,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扩建,学生选择的余地多,生源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这也是影响当前旅游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中职旅游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学质量有待改进。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教学质量上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当前的中职旅游教学来看,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创新,在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进中,教师还要从自身的教学出发,及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为学生提供一个科学的学习平台。

(三)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不难发现在中职旅游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中职学校的生源来看,很多学生都是由于自身基础差,没有达到普通或者重点高中的要求因此会选择职业高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些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才能使得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改进中职旅游教学措施

针对当前中职旅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中职旅游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加强职业教育宣传。针对当前中职旅游的生源问题,教师在招生期间要加强职业教育宣传,让人们了解到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并且能够让学生自觉的选择中职学校。此外,还要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当前我国的旅游现状,帮助他们分析旅游专业的就业情况,让学生和家长能够对旅游行业充满信心,这样学生和家长才能心甘情愿的选择旅游专业。通过这种宣传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旅游专业,才能提高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生源质量。良好的生源质量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当前旅游行业中人才紧缺的问题。

(二)提高教学质量。在中职旅游教学中,教师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作为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正确的教学观念指引下,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科学教学。因此,作为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师,应该及时关注最新的教学动态,反思自身教学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不正确的观念要及时改正,认清自身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才能学得更加积极主动。

第二,加强学生基础教学。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差,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第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教材进行教学,旅游教学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带来形象生动的教学,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场所教学,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比如,讲解餐饮服务以及客房服务练习时可以利用学校的餐厅以及学生的宿舍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得到实际锻炼,并且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这就使得教学质量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相应的旅游场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应对相应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上一篇:春节辞旧迎新的祝福语下一篇:美学原理尔雅满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