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发展背景

2024-06-27

桂林旅游发展背景(共8篇)

桂林旅游发展背景 篇1

社会环境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生产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和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也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下自然经济和社会关系,发展经济成为整个中国的主旋律。沿海地区和大的都市的工业发展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也应运而生,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区域分布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但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以城市郊区休闲游为主,市场也主要是面向都市经济圈的城镇居民。西部的乡村旅游除了集中在都市圈周围的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如成都“农家乐”还有独具特色的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背景形成的旅游文化目的地型的乡村旅游。中国西部由于少数民族较多,形成的自然村寨富有民族特色,保留了原风味的民风民俗,形成了旅游文化目的地型的乡村旅游地较多也最有特色。乡村旅游的产品特点

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现阶段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以观光为主要形式的产品上,虽然近些年也逐渐有体验型的产品的不断开发进入,但产品的形式和产品的组合都过于简单,游客的乡村旅游活动大都是吃农家饭、住农家房,还有简单的棋牌娱乐,户外活动只是简单的观赏和对新鲜事物的认识,基本上很少有直接参与农户的生产劳动去体验农村生活的活动。政府政策方面

在乡村旅游的政策方面,政府作出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拉动地方经济,解决农民的脱贫问题,例如减免税收、服务的培训等。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步晚,基础薄弱,设施不全,政府的财力投入很大部分用于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就相对不够。政府给予很多的优惠政策扶持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想拉动地方经济,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发展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也因为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而有所不同,东部省份如浙江的乡村旅游多是在企业参与下,完全市场化的运行,国内很多的乡村旅游地都还是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以农户为单位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也还有以村集体为单位各农户以“工分制”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模式。

国内的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的产品形式,满足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的引导。旅游文化目的地型的乡村旅游地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都增强了。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

在我国特殊的旅游扶贫的政策下

桂林旅游发展背景 篇2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替代性产业, 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的农村地区, 90年代中期以后蓬勃发展起来,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然而,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 也出现了旅游产品没有特色、环境污染、传统文化消失、旅游地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1]随着后现代主义影响的不断扩大, 促使后现代旅游意识的萌芽, 它必将对旅游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乡村旅游亦是如此。

1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 (modern) 来源于拉丁语汇“modo”一词, 意思是“就是现在”。现代主义, 在基础建设的生产意义上, 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的, 这是经历了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和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开始的工业革命的第二波浪潮的时代。[2]现代主义以个人主义为中心。[3]现代主义的长期弊端———由于经济成功所造成的生态压力如今已无法逆转。[4]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的用法和概念都是动态的, 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后现代”, 即“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 “后现代性 (Post-modernity) ”, “后现代化 (Post-modernization) ”。后现代主义, 是一种伴随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组, 它改变着我们体验社会存在的方式。[5]后现代主义将改变现代性的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 不再让人类隶属于机器。不再让社会的、道德的、审美的、生态的考虑服从于经济利益, 它将超越于现代的两种经济制度之上。后现代精神是建构主义的、乐观的、合规范的。它不是抛弃现代主义的积极的一面, 而是试图取代其消极的一面。后现代可能意味着人类将有能力摆脱当今世界的暴力、贫穷、生态恶化、压迫和非正义主义。[3]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两个时代、两种思潮、两种理念、两种方法, 它们既矛盾, 又兼容。

2 现代旅游与后现代旅游

现代旅游是现代主义的产物。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工具主义、福特主义的力量渗透进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旅游逐步现代化、商品化、雷同化 (左晓斯, 2005) 。

后现代旅游的核心意识是从商业化的旅游向生命体验的回归。变以经历欲、享乐欲的满足为主的现代旅游为体验性、探索性、求知性为基本诉求的新型旅游 (白光润, 2007) 。

后现代主义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旅游发展具有理论借鉴和启示意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后现代主义以环境为背景, 或者说更关注环境。后现代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论的提出, 为后现代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现代旅游强调远离传统的大众打包式的旅游发展方向, 试图通过对个性旅游、小众旅游的探讨来改变人们过去改造自然为人类娱乐服务的粗暴方式, 更注重人们在日常的时空里实现和享受旅游的过程, 避免对环境任意的改造和破坏。由于后现代旅游活动强调在日常的时空中进行, 进一步增强了人们保护身边环境的意识, 同时更多新颖的、可选择的旅游形式的出现开始挑战过去的大众旅游, 如责任旅游 (responsible tourism) 、绿色旅游、适当旅游 (appropriate tourism) 、品质旅游 (good tourism) 和生态旅游等。[6]

3 乡村旅游与后现代主义的耦合

后现代旅游建立在现代旅游的基础之上, 是对现代旅游不合理成分的扬弃, 同时也是对现代旅游的继承性发展。后现代旅游是在对现代旅游中表现出来的功利性严厉批判后提出来的一种新旅游观, 是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人为本的随心所欲的心态来重构旅游本质 (侯满平2009) 。后现代旅游研究是围绕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的, 寻找既能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又能减少对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方法。而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 秉承“回归乡村”、“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既满足了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心理需求, 又为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和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还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 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由此可见, 后现代旅游与乡村旅游无论从方式上还是理念上, 都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共性, 它们都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责任。用后现代的视角来审视乡村旅游, 既能够使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丰富了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4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云南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 乡村旅游也得到较快发展。

4.1.1 云南乡村旅游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全省范围内16个地州市都不同程度地形成多种乡村旅游形式。从数量规模看, 全省有近10000家“农家乐”, 500多家乡村度假村, 70余个特色村。2009年, 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3402万人, 总收入达58.04亿元, 直接从业人数17万人, 间接从业人数38万人。从发展水平看, 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相对应。从空间分布看, 全省乡村旅游呈现“环城”、“临景”、“沿路”三大分布特征。

4.1.2 云南乡村旅游初步形成几种模式

云南省已经形成五种乡村旅游驱动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 (临景型) 发展模式;二是区位驱动 (环城型) 发展模式;三是交通依托型 (沿路型) 发展模式;四是产业带动型 (特色型) 发展模式;五是企业再造型 (企业型) 发展模式。

4.1.3 云南乡村旅游呈现多种产品类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村落古镇景观型、民族民间文化型、自然生态环境型、农事家耕生产型、特色物产经济型五种类型。[7]

4.1.4 云南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 兼融多种市场需求

云南省已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 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的旅游形式, [8]能够多方面、全方位地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2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组织经营分散。二是旅游产品开发水平较低。三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四是乡村旅游缺乏品牌意识。[7]

5 后现代旅游背景下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5.1 以后现代思维科学规划乡村旅游, 合理定位乡村旅游产业地位

现代主义更多的是追求当今的利益和价值, 将收入、财富、物质的繁荣视为发展旅游的核心, 而后现代主义则从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思考人类的经济活动, 强调对未来利益的关注。在云南乡村旅游发展中, 应以非经济主义观点为指导进行科学规划。在调查清楚省内乡村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和分布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云南省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引导农民开展乡村旅游活动, 以旅游为载体, 实现农民增收, 改善农村环境,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针对当前云南省农村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削弱、环境建设落后和旅游配套设施缺失的现象, 通过科学规划, 催化乡村旅游系统要素的相互融合, 规避乡村旅游系统的发展风险, 维持乡村旅游系统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 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要突出农味, 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农业生产习惯来开展农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商务会议、民俗文化、科技教育、康体疗养等各种类型的专项旅游活动。[8]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 要明确农业产业的主体地位, 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合理定位旅游产业, 避免因盲目发展乡村旅游而导致影响农业生产, 危害粮食安全等后果。

5.2 深度开发, 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 成为云南优势产业

现代旅游向后现代旅游转换, 也就是旅游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 不仅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产业结构由低集中度、低加工度向高集中度、高加工度发展, 还包括产品升级、营销升级、生态环境升级方面。通过大力发展云南乡村旅游, 把乡村旅游培育成繁荣和壮大云南省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培育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把乡村旅游发展成云南省旅游业的新力军;通过打造乡村旅游基地和乡村旅游品牌, 形成乡村旅游消费市场热点。[7]

5.3 打造多样化、特色化乡村旅游产品, 以适应后现代旅游需求

后现代反对整齐划一、单调雷同, 强调个性化、特色化。后现代旅游需求是多样化的, 高层次的。单一的、初级的乡村旅游产品是无法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因此, 云南乡村旅游产品必须努力实现升级。云南乡村旅游产品升级发展的目标是:培育乡村旅游商品加工业 (开发系列化乡村产品、建立特色化乡村商品卖场、保护乡村民间艺人和技艺、扶持和培育乡村旅游商品品牌) ;做精三大乡村旅游特色精品 (旅游小镇休闲产品、人类学村寨体验产品、大地艺术田园产品) ;做强四大乡村旅游基础产品 (城郊农家休闲产品、农业科技展示产品、边地风情体验产品、自然风光游览产品) ;做响六大乡村旅游节庆 (罗平菜花节、元江水果节、斗南花卉节、富民养生节、大理兰花节、昭通洋芋节) 。构建适合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 全面推动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升级。[7]

5.4 坚持后现代的环境伦理观, 实现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和人类中心主义观点, 主张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取代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旅游资源和环境都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 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 必须树立新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建立环保旅游理念。云南乡村旅游要充分认识和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趋利避害, 针对不同的关系类型采取有效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完全可以在不伤害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比如,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全过程中, 对重大建设项目认真做好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对民族村寨进行精心策划、维护和建设;加强生态建设, 解决好能源问题;强化村寨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对游客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坚持保护与开发互利共赢原则, 乡村旅游要充分注意生态与聚落环境的承载力。对暂不具备开发条件而又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实行优先保护、战略储备, 切忌盲目建设。对具备条件开发的区域, 不因为惧怕旅游可能带来的破坏而受到束缚, 应该集中精力优先发展, 获取的经济利益反哺环境保护。杜绝绝对保护和绝对开发, 避免因为环境而失去开发良机, 或因为开发破坏环境, 力争保护与开发互利共赢。坚持社区与环境融合共进原则。[8]

5.5 塑造云南乡村旅游后现代形象

后现代旅游形象应当是鲜明的、多元的、独特的, 通过这一形象的打造和宣传, 以增强旅游吸引力。乡村旅游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离不开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这一大的背景, 离不开对当地区域文化、乡村文化的挖掘, 离不开区域旅游开发总体形象的带动, 区域总体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形象塑造的基点, 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地方性等特征, 并结合对云南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农耕文明等旅游资源特色等因素综合分析, 将云南乡村旅游的形象概括为“七彩乡村, 印象云南”。[8]通过产品、项目设计、各类节庆活动策划, 打造这一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 实现云南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的升值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6 结语

乡村旅游是云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历史文化悠久, 自然风光秀美, 民族风情浓郁, 生态环境良优越, 依托于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稳定的客源市场, 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后现代大旅游时代到来之时, 乡村旅游的后现代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同时, 云南旅游已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作为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的生力军及“四个一批”旅游重大项目之一, 云南乡村旅游必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1.

[2]克里斯加勒特, 扎奥丁萨德尔.视读后现代主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9:6, 11, 13.

[3]D.R.Griffin.Spirituality and society.[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22, 128.

[4]Charles Jencks.Critical Modernism where is post-modernism going?[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1:19, 21-23, 34.

[5]Soja, E.Postmodern Geographies[J].London and New York, 1989:27.

[6]潘秋玲, 丁蕾.后现代社会下的旅游新趋势[J].人文地理, 2007, 5:24-28.

[7]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云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2010年7月:2-4, 7, 10-11.

桂林旅游发展背景 篇3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理念衍生出的“智慧旅游”显然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Web2.0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加速了旅游APP营销的发展。基于当前智慧旅游发展的背景,本文认为智慧旅游与旅游APP营销的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旅游APP营销的发展加速了智慧旅游的到来及实现,反之,智慧旅游的发展又会促进旅游APP营销的更新换代,本文首先进行旅游APP营销的分类及其发展优势概述,再对智慧旅游与旅游APP营销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论述,最后结合当前旅游用户的需求,提出了旅游APP营销发展改进的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旅游APP营销的积极作用。

【关键字】智慧旅游;旅游APP;旅游营销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5.003

随着智慧景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和智慧餐饮等概念的出现,世界各地已掀起了一股开展智慧旅游的风潮[1]。同时,随着散客旅游的兴起和旅游者消费观念的日趋成熟,旅游营销也正面临着重大变革,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逐渐迈入Web2.0时代,旅游消费活动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传统的营销方式,如旅游经营者通过门市招徕、电视广播和报纸杂志来增加覆盖量和知名度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足以吸引作为旅游主体同时也是新媒体受众主体的中青年旅游群体。具有多样化、立体化和交互化优势的新媒体在旅游营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让旅游营销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新媒体营销不仅能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营销推广,有效提升当地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显著提升旅游者的愉悦性体验和旅游满意度。2015年1月10日,国家旅游局出台《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对于促进提出了未来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目标,并对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的指导和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构建智慧旅游营销体系,支持移动互联网应用项目进入旅游业。显然,旅游APP作为旅游业与互联网融合的产物,它是联接旅游服务商和旅游者的电子桥梁,是促进智慧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探讨旅游APP营销发展及对潜在游客了解旅游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APP营销的发展概况

旅游APP是Web2.0时代下的产物,它是以APP为主要传播工具进行旅游信息宣传和推广的新时代营销工具,因具有可移动性、可定位性、核心功能突出、低成本和持续性等特点而深受商家青睐。

(一)旅游APP营销类型

根据旅游APP营销的主要内容不同,结合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和APP自身的特点,可以从预订、导游、分享和工具四个方面对旅游APP营销进行分类[2]。

(二)旅游APP营销相对于传统无线营销的优势

与传递单一信息的传统无线营销方式相比,旅游APP营销在旅游信息传播内容、旅游信息传播方式、旅游信息传播周期、旅游营销费用和旅游营销精准度等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旅游APP营销促进智慧旅游发展

发展智慧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在外来旅游企业强势入驻、旅游管理模式亟待转型和旅游服务质量急需提升的三重压力下,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机遇和必然之路[3]。目前,我国已经将发展智慧旅游提升为发展旅游业的一项长期性战略规划,各地政府都将积极发展智慧旅游提升到工作日程之上。基于此背景,旅游App作为进一步渗透智慧旅游的有力工具和移动平台,将逐渐成为智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旅游APP营销促进智慧旅游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便于进行GPS导航及线路指引

毫无疑问,GPS导航与线路指引对于旅游行程的推进非常重要,旅游者在异地进行旅游,极有可能会因为对路况、路线和路程不熟等原因而影响其旅游体验的心情。旅游APP通过内置地图,可以帮助旅游者快速搜索和导航抵达线路,并提供相应地理位置的地图链接,旅游者除了能通过APP及时定位和导航,还能将自己的位置通过通讯软件共享给周边的朋友,便于相互之间取得联系;同时,对于远在外地的朋友而言,通过收藏旅游者发送的位置共享,在下次出游时还可以快速进行定位,节省查找线路的时间。

(二)便于选择出游攻略及食宿推荐

离开惯常居住地前往异地旅游,意味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大部分旅游者在出游之前,都会做一份详细的旅游攻略,并搜集足够多关于当地美食的介绍,为了将自己的旅程安排完美,他们还会在出游之前通过APP预定住宿的酒店。不管是制定攻略、寻找美食还是预定酒店,都可以通过旅游APP实现远程智能化操作。很多旅游APP都自带行程游记分享、用户点评和商家活动版块,旅游者只需要进入相应版块,既可以分享自己的旅程经历和查看其它用户点评,又可以在APP上浏览丰富的照片、游记和推荐等第三方推送的信息,这些信息将会成为旅游者做出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旅游者在当地进行消费之后,还可以通过在APP上进行点评和投诉等方式进行交流分享,而这些信息又会成为下一波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便于查看景点介绍及线路安排

对于旅游者的旅游行程而言,景点选择和线路安排至关重要。旅游APP在景点介绍和线路安排方面的作用更加智慧化和智能化:一方面,对于没有相应旅游行程规划的旅游者或者旅游行程规划不完善的旅游者而言,旅游APP可以通过为其提供更具参考性的线路和沿线相关景点介绍,为旅游者提供科学合理的线路安排或者进一步优化和改良旅游者已有的行程安排;另一方面,对于已有完善的旅游行程规划的旅游者而言,旅游者可以在旅游APP相应版块或页面制定好行程单,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随时查看[3],避免因安排不充分导致各种突发状况出现而影响出游心情。

(四)便于开展其他旅游服务

旅游APP的智能化营销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实时推送不同档次的旅游景点、酒店、饭店、娱乐场所及购物场所的最新票价、团购活动和打折活动等具体信息,并且,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APP实现即时订票、购物等活动,使整个旅游行程的安排更紧凑,效率更高。

由上述内容可知,旅游APP通过实时提供多种个性化服务信息,为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行程安排提供了极大便利,这是旅游目的地开展智慧旅游的必备条件,旅游者通过使用旅游APP,实现了旅游行程安排的智慧化,即旅游APP营销的发展,促进了旅游目的地智慧旅游的发展。

三、智慧旅游反作用于旅游APP营销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1],远远超过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大范围普及是必然趋势,手机上网将成为网民接入互联网的主流形式。加之自驾游和背包游等更加自助的旅游方式的兴起,旅游者对于旅游APP的需求和依赖会更加明显。在智慧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各类旅游APP层出不穷,下载旅游APP已经成了很多旅游者出行前的必备工作,因此,智慧旅游对于旅游APP营销发展的反作用非常显著。目前,智慧旅游对于旅游APP营销发展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1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5]

(一)网络分享拓展了旅游APP营销的价值

互联网通过无线网络构建起一张覆盖面极广的沟通网络,打造了互惠分享的网络空间。通过调查显示,2014年,约有60.0%的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的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其中非常愿意的占13.0%,比较愿意的占47.0%。借助网络空间、手机QQ和微信平台等新媒体,网民在旅游信息和资源方面可以快速实现畅通无阻的交流,互惠分享,不仅降低了沟通与交易成本,而且还创造了旅游APP营销新的价值。

图2 中国手机网民分享意愿5

(二)网络评论增加促进旅游APP营销的发展

网络空间给广大网民提供了平等表达自己言论的“新公共领域”。据调查显示,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其中非常喜欢的占6.7%,比较喜欢的占37.1%[4]。可见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网络空间的特殊性有助于其发展成为解决社会冲突的“安全阀”,良好和畅通的对话空间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查看网络评论,潜在旅游者可以了解旅游信息的真实性,通过筛选旅游信息,有助于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理性化。

图3 网民评论意愿[4]

(三)手机搜索引擎的应用促进了旅游APP营销的发展

截至2015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5.36亿,使用率为80.3%,用户规模较2014年底增长1392万人,增长率为2.7%;手机搜索用户数达4.54亿,使用率达76.5%,用户规模较2014年底增长2520万人,增长率为5.9%[6]。搜索引擎作为基础应用,随着网民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搜索引擎的数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搜索引擎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更加多元化[7]。同时,随着互联网O2O商业模式的发展,搜索引擎的角色也发生了重要转变,正在逐渐从单纯的流量入口角色,向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提供商和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的角色转变,除了将用户流量与互联网服务相连接外,还更加注重与线下商业的直接对接,打造O2O闭环,进一步促进旅游APP营销的普及和推广。

由上述内容可知,在智慧旅游的大背景下,旅游行业呈现出极大的智能化发展趋势,网络评论、网络分享和手机搜索引擎的应用都极大促进了旅游APP营销的发展。

四、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APP营销发展策略

旅游APP营销可以促进智慧旅游的发展,智慧旅游又会反作用于旅游APP营销的发展,鉴于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同时,由于智慧旅游和旅游APP营销都是时下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有必要为旅游APP营销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其具体发展对策如下:

(一)旅游APP板块内容精品化、功能细分化

一方面,旅游企业在利用旅游APP提供给旅游者用户信息时要对其进行有序排版和梳理,保证各版块内容的条理化和逻辑化,而不应像旅游网站那样将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展现给旅游者,由旅游者自己从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那部分内容。因此,为了保证旅游者能够快速找到有用的信息,旅游APP需要在保证信息精炼准确的基础上,还要对其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另一方面,旅游者用户的需求差异性要求旅游APP的开发商们要找准自身定位,集中精力优化其核心功能[8],参照核心功能对其当前提供的服务进行适当的“减肥”和“增肥”。旅游者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决定了旅游APP只需提供核心功能突出的特色化服务,做精做好核心功能是旅游APP开发商们的第一要务。

(二)旅游APP体验极致化、操作简单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体验与分享同步的时代,旅游APP要着重体现其社交性和互动性,优化共享服务,力争PC端和APP信息互通同步,使旅游者用户在旅游APP上搜索到的信息可以通过一键分享功能发布到微信、微博和QQ空间等社交媒体平台,像面包旅行、去哪儿和在路上等APP,都能够较好实现数据的同步,便于用户通过PC端和APP同步管理个人信息[9]。同时也可以对搜索到的内容进行点评以及查看别人的评价,让旅游者用户从旅游APP的使用者变为参与者。旅游APP的开发商们要深入挖掘用户的内在需求和喜好,根据旅游者用户的行为习惯“量体裁衣”,注重旅游者的心理诉求,保证开发的旅游APP不仅便于操作,而且能够在色彩、排版和归类等各方面给旅游者用户带来享受性体验[9]。

(三)旅游APP营销渠道多样化、平台丰富化

营销推广渠道有限是导致我国旅游APP使用率不高的直接原因。目前,绝大部分旅游APP主要以安卓市场、91手机助手、360软件管家和碗豆荚手机精灵等APP下载市场或应用商店为主要渠道进行营销推广。因此,在旅游APP市场开拓时,要选择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和丰富的营销平台,加强营销推广力度,不仅要充分利用贴吧、论坛、微博、QQ群和数码类网站等人气较旺的公共平台,通过撰写软文进行营销推广;而且要通过举办以“旅游APP走进大学校园”为主题的趣味活动或创业大赛,与旅游APP的主体用户群在校大学生建立情感链接[10];此外,可以通过策划创意事件、趣味事件和节事活动等方式进行事件营销来增加旅游APP的曝光率,提高知名度,拓展用户群,为旅游APP营销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用户基础。

(四)旅游APP开发团队职业化、模式专业化

旅游APP实际提供的服务与旅游者用户的现实需求存在偏差,是旅游APP营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旅游APP开发团队人才结构的单一化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仅由几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开发小团队已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市场旅游者用户更加具体和细化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旅游APP开发团队中要适当引入旅游行业的专业人才,从根本上对团队结构进行深入优化[11],在配备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充分考虑旅游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从整体上把握旅游APP开发各个环节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以便于更加准确的把握旅游者用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进一步完善旅游APP的功能,凸显旅游APP的功能特色,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满意度,增强旅游APP营销的综合竞争力。

五、结论

伴随着智慧旅游的迅速发展和旅游APP认知度的快速提高,旅游APP营销必然会成为旅游企业宣传旅游信息和推广旅游产品的重要渠道。在智慧旅游发展的背景下,了解旅游APP营销方式的优势所在,明确智慧旅游发展与旅游APP营销发展之间的互促关系,可以更好地针对旅游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营销效率,开发多元化的符合用户需求的旅游APP,创造更为便捷合理的旅游APP营销空间,促进智慧旅游时代的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刘军林,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1,(10):

121-124.

[2]劲旅网发布2014年度安卓市场十大旅游APP盘点. http://www.ctcnn.com/html/2014-12-24/19026457.html.

[3]张凌云,金卫东等.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2): 3-5.

[4]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1): 97-100.

[5]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0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www. cnnic. cn/gywm/shzr/shzrdt/201301/t20130115_38518.htm,2015-02-03.

[6]《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_1.shtml.

[7]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13-16.

[8]乔海燕.关于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 27-29.

[9]刘莉.论手机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0,(17):119-120.

[10]吕兴洋,殷敏.旅游手机网络营销初探[J].旅游学刊,2009,(8): 77-81.

[11]巫宁.手机媒体在旅游目的地的应用[J].人物,2007,(5): 30-31.

Research of Tourism APP Marketing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isdom Tourism

TANG Jing; ZHOU Bingqin

(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wisdom planet, wisdom city, derived from the concept of wisdom tourism obviously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scholars. The chang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under Web2.0 era, accele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APP marketing.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Wisdom tourism,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wisdom tourism and travel APP marketing development can promote each other, that is to say, the development of travel APP marketing accelerates the realize of wisdom tourism, in turn, the development of wisdom tourism can also promote upgrading of travel APP marketing.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advantages of tourist APP marketing and then deep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sdom tourism and tourism APP marketing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paper combined with current user's demand, improves some strategies about tourism APP marketing, in order to better develop tourism APP marketing's positive role.

桂林旅游发展背景 篇4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己经成熟发展为规模巨大的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向发展家推广。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对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具体来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项目必要性:

1.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

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发展动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脱离、村容村貌实现较大改观、农民科技教育文化素质得到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2.项目建设是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3.项目建设对社会经济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结构性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协调等不可持续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市场分析:

1.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在各地大量涌现。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

由于起步较晚,与国际旅游者比较,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初始阶段的普遍特征。而供给方面也多是开发层次较低,较浅的初级乡村旅游产品。具体来讲,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不足,乡土特色不明显。忽视了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盲目引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第二,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经济和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第三,产品形式单一,参与性不强,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第四,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些乡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和周围环境状况较差等。第五,在管理上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2.乡村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首先,乡村旅游将继续享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这一方面是由国家对农村问题日益重视的宏观政策环境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决定的,即工业化带来了更多的有逃离工业环境需求的城市人口。

其次,乡村旅游将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相对于欧洲国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绿色内涵的重视、日本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在现阶段则侧重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供需主体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必然得到进一步发掘。这也是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相符的。

最后,本土化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旅游对乡土民俗文化、乡土地域特征强烈的依附关系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最终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纯朴的民风来创造一个对旅游者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氛围环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保障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3.项目市场分析;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其市场前景看好。

1、市场规模快速发展

近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也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

图表1:2008-2012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规模变化(单位:万家,亿人)

2、经营效益良好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2008-2012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以年均43%的速度递增。仅2009年,乡村旅游行业就带来了800亿元的经营收入,带动近200万城乡人口就业,其中安排农民就业159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亿元。

到2012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2400亿元,同比增速为11%。

图表2:2008-2012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3、发展潜力较大

(1)低端劳动力收入水平快速上升

低收入劳动群体劳动报酬快速上升,创造了较大的低收入阶层旅游消费需求。从国家统计局新近公布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月收入”统计数据来看,2009年以后不到两年时间内,农民工外出务工月收入已经从1340元上升至1991元,涨幅高达48.6%。

收入增长是居民消费升级的基础。东部沿海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的历史经验表明,超过2000元的月收入水平已经足以启动居民首次旅游消费。结合行业近年增长持续超预期的现象,前瞻金融事业部推测,中低收入群体旅游消费过去两三年间悄然启动,中国旅游业迈入大众消费阶段,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需求动力。

图表3:农民工外出务工月收入(单位:元/月)

(2)主要节假日旅游人数增长趋势明显 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8天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05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0.9%、44.4%,按可比口径就算,分别同比增长23.3%、26.3%。

过去十年间,“十一”黄金周主要景区游客人数呈稳定增长趋势,而增速保持波动上升。由此可见,国内旅游需求依然旺盛,而且在未来几年还将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里的新闪光点,在水涨船高的同时还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潜力。

图表4:“十一”黄金周主要景区游客人数同比变动(单位:%)

桂林旅游发展背景 篇5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绿维创景认为,全域旅游已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将对未来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保护、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对“全域旅游”战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就此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各种探索。

作为当前及未来最大的旅游热点之一,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搞好乡村旅游的规划,对于成功落实全域旅游战略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本期微信将从“战略地位、重点区域、核心理念、规划任务、主题构建、空间布局、产品体系和政府工程”八个方面,来简要提出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的创新要领。

一、战略地位

在“全域旅游”的架构下,乡村旅游的战略地位如何?绿维创景泛旅游分院罗红宝院长认为,全域旅游中的“全域”,主要包含 “城市区域”、“乡村区域”及“城乡连接区域”三部分,其中,“乡村区域”又是全域的“根本基础、核心构成与重点片区”。可以认为,如果乡村旅游做不好,那么全域旅游也将无法实现真正的落实。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主要体现在下述两方面:

一方面,在中产阶级壮大、城乡交通升级、假日供给增加、出行服务升级、政策资本推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乡村旅游已经从简单的农家乐发展成为一种追求乡村生活方式的潮流势,在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大产业(乡村旅游(农家乐)-乡村观光-乡村休闲-乡村度假-乡村生活)。

•30余年发展历程 •200万家发展主体

•12亿人次接待量 •占到旅游接待总人次30% •3200亿元营业收入 •带动3300万人就业

另一方面,由于契合城市人群逃离都市、回归自然、追忆乡愁、休闲养生等方面的需求,引发了“新上山下乡”热潮并将进一步扩大,最终创造乡村经济发展源动力(如下图所示)并有效解决政府及百姓最为关注的扶贫攻坚问题。

二、重点区域

站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乡村旅游规划的重点区域应如何把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呢?罗院长认为,全域旅游架构下乡村旅游发展与规划的重点区域既不是城市中心区,也不是工业开发区,还不是成熟型景区,而应当是:

•城郊地带 •景区外围

•乡村山区 •沿路区域 •滨水片区

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研究时,我们需要很精准地把上述地区作为重点,才能抓住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

三、核心理念

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罗院长认为主要包括下述四大理念:

•乡村全域游理念——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多规合一;系统推进旅游与精准扶贫、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及生态修复的深度融合。

•乡村旅游+理念——主要是“产业融合、业态创新和互联网+”。产业融合:旅游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形成一种泛旅游产业的架构;

业态创新:以“旅游+其他业态与产品”的方式,形成乡村旅游业态创新; 互联网+:运用“乡村旅游”+“互联网”的概念,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乡村电商、乡村旅游“智慧”服务。

•供给侧改革理念——主要是产品系统升级、公共工程完善和体制机制创新。产品系统升级:通过对照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系统升级; 公共工程:该部分是政府工作过程中的短板,我们在做乡村旅游规划开发工作中,要注意抓住该短板,形成公共工程的专项规划。

体制机制创新:在做乡村旅游规划开发工作中,需要与林业、农业、水产等各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所以在体制机制上要不断创新,以求突破限制。

•科学发展观理念——是指突出六个相结合:谋划策划与规划计划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创新引领与落地运营相结合、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结合、政府带动与民众响应相结合。

四、规划任务

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仅仅是围绕着“发展规划”两字在做规划,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任务应该是按照“1+3”的模式来进行,才能够实现既有顶层设计又有落地抓手的系统规划:

•1=基于全域旅游建设的乡村旅游顶层设计

•3=重点镇/村/带策划与设计+乡村旅游公共工程规划+乡村旅游近三年行动计划与实施方案

五、主题构建

从各地全域旅游发展经验来看,乡村旅游构成了全域旅游的主要基础,但是其主题定位却是不同于全域旅游的,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要点:

•把握市场需求:休闲、养生、度假是潮流

目前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已经不再是农家乐、乡村观光游这么简单的需求,而是越来越倾向于乡村休闲、养生、度假,甚至是乡村旅居生活。所以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应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住时代潮流,这样才能打造出受市场欢迎的旅游产品。

•发挥比较优势:生态、民俗

乡村旅游不同于城市旅游的显著特点则是乡村有着自身特有的民俗风情、生态自然,所以在打造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突出地域特色:区别于其他乡村

挖掘不同乡村的不同地域特色,目的在于避免简单地复制、模仿和照搬,造成千村一面的后果。

六、空间布局

下面我们以“十堰市乡村旅游规划项目”为例,简单谈一谈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模式。我们将十堰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提炼为“一核两带三区多廊道”:

(1)一核: 离城市最近,开发的条件最完善 环城乡村游憩带

(2)两带:沿主要有风景基础的道路 北部汉江流域乡村旅游发展带 南部竹房城镇乡村旅游发展带

(3)三区:当地已形成武当山景区、丹江口景区和神农架景区 环武当山乡村旅游片区 环丹江口乡村旅游片区

环神农架乡村旅游片区

(4)多廊道:沿风景优美、独具特色的多条次干道,打造景观道。209国道乡村休闲旅游风景道/武神公路乡村生态旅游风景道 大川乡村旅游风景道 西沟乡村旅游风景道 堵河乡村水韵旅游风景道 236省道乡村休闲旅游风景道 229省道乡村休闲旅游风景道 小结:

通过十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可从以下三方面去梳理:

•核心:环城游憩带

•重点:沿主路、顺大水、亲山地、临城镇、环核心景区 •支撑:乡村风景道群、重点旅游村、重点景区或乡村度假项目

七、产品体系

日益壮大的乡村旅游产业规模需要自身不断的调整内部结构,形成多元化产品体系。罗院长认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应采用以下方法论来进行设计:

•核心:环城游憩带、乡村风景道集群、示范发展带(区)

•重点:特色旅游村镇集群、乡村休闲度假体系(以营地、民宿、温泉、运动等作为核心构成)

•基础:城镇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体系

•延伸:特色乡村旅游节庆、乡村旅游商品(工艺品、农产品、深加工)

八、政府工程

罗院长认为,政府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力量,应当抓住下述核心工程与支撑工程: •核心工程:示范样板区域打造工程、乡村旅游公共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工程、资源导入与投资引导工程。

•支撑工程:人才引进与农民培训工程、区域协作工程、营销推广工程。

桂林旅游发展背景 篇6

xx旅游的开展本身存在较多的优势,但是在其落实和推广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不足,这些不足影响着xx旅游的推广,所以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革尤为重要。

1。1各区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地域较为广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加上我国各地区拥有自己独特的地区特色和文化背景,存在着适合自身的经济运行模式,也就造成我国各地区在开展旅游业时呈现出来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模式,部分著名的旅游身份,将旅游业作为提升身份经济的关键行业,那些相对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的省份,在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走了较多的弯路,也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

也正是我国目前存在这种地域差异性,影响了我国整个xx旅游行业的发展水平,使得我国整个旅游行业未能实现同步发展。针对这种现状,我国采用了因地区而异的发展策略,对于那些旅游行业相对发达的地区鼓励优先发展xx旅游,那些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可以适当的减少xx旅游的发展步调,并用发达地区带动缓慢的地区,以一带多提升我国整体旅游业发展情况。

1。2整体水平不够高

当前我国xx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旅游业自身与很多产业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建立完善的旅游体系和旅游功能对我国提升整体旅游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其重点就是要提升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把握重点,推动xx旅游业的快速前进,提升xx旅游的水平。但现阶段多数景区已经被开发过,负责人将重点放在景区的盈利上,很少去关注整体景区项目的开展和更新,这种不利于游客与景区旅游的需求,更不利于xx旅游对我国今后旅游业的发展。

1。3xx旅游体系的构建要求

xx旅游管理体系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为了刚好的适应当前游客的需求,也对xx旅游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对信息化维度的需求,xx旅游管理体系自身对信息化维度有着较髙的需求,由于其自身设计的信息面较广,对信息的录人和编码以及设置上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其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确保游客信息的安全和资源的.广泛。其次就是对层次化维度的要求,层次化也主要是指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层次,在开展和落实xx旅游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区分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不同点,结合当前的实际状况进行改善和创新,一味的照搬照抄只会影响xx旅游的落实和发展。

桂林旅游发展背景 篇7

丽江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云南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 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通过实施“旅游先导”、“旅游主导”战略, 旅游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发展成为本市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 丽江市接待海内外游客909.97万人次, 其中海外游客61.14万人次, 国内游客848.8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2.46亿元人民币, 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02亿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98.7亿元人民币。

1.1 旅游业发展成为丽江支柱产业, 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也是命脉

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健全, 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综合功能不断加强, 形成“一业兴, 百业强”的良好局面。一是优化产业结构, 带动三产协调发展。从1990~2010年的20年间, 丽江产业结构由“45.8:22.3:31.9”调整为“18.1:38.3:43.6”,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2%。二是充分发挥旅游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 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全面体现旅游扶贫、旅游富民功能。

1.2 旅游业的发展推进了对外开放, 扩大了经济文化交流, 打造了“丽江品牌”

旅游业的发展使丽江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全面推动了丽江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文化交流, 丽江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 打造了世界知名的“丽江品牌”。目前, 丽江拥有“世界第三遗产地”、“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中国最美丽的地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等43项桂冠, 2008年被评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

1.3 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提升了城市魅力

丽江在城市化进程中按“旅游、文化、城市、生态”一体化的目标打造经营城市, 形成了丽江古城、束河古镇这样的旅游品牌产品, 坚持和谐丽江、人文丽江、绿色丽江的城市发展主题, 提升了城市形象, 改善了人居环境。

1.4 旅游业的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丽江旅游业的发展, 坚持走旅游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道路, 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2010年, 丽江森林覆盖率达66.15%。

1.5 旅游业促进了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发扬光大, 带动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丽江尘封的古老文化被激活, 焕发出巨大的生机活力, 发展成丽江继旅游业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到2010年, 丽江市文化产业经营户达3100多户, 从业人员1.6万人, 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6亿元, 增长12.6%,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新支柱。

2 中国—东盟旅游合作丽江旅游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面临的机遇

2.1.1 市场机遇

旅游业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先导产业, 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旨在构建无国界旅游圈, 实现区内无障碍旅游。无国界旅游圈的构建必将进一步拓宽丽江旅游的客源市场, 改善提高东盟国家游客到丽江可进入性。因此, 中国—东盟合作, 必将为丽江旅游市场的开拓带来众多新机:一是丽江品牌吸引力, 市场占有率得到提高;二是丽江旅游市场得到优化。

2.1.2 发展机遇

加入东盟使处于中国和东盟两大市场结合部的云南由边陲之地变为了国际通道和国际枢纽,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展开将分别向南北延伸, 形成以湄公河为主干、北至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南至越南西贡湄公河出海口的次区域南北旅游经济走廊, 丽江作为这一区域的旅游中心地, 其集聚和辐射的功能不断增强, 使丽江从单一的旅游目的地转化为旅游聚散地, 特别是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实施, 丽江必将建成“桥头堡”重要窗口, 将赢来新一轮的改革发展, 再次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1.3 提质增效机遇

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将促进丽江旅游业质量、效益的提升。目前, 丽江旅游市场国内观光游客占了近90%, 极不利于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必将大大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商务、会议旅游和休闲游将成为最大亮点, 旨在打造休闲度假之都的丽江必将迎来全新的机遇, 优化产品结构, 推动丽江旅游业走向质量效益型。

2.2 面临的挑战

2.2.1 来自东盟国家的挑战

随着东盟区域旅游合作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东盟国家, 尤其是与云南省相邻的周边国家的旅游产业结构与云南具有相似性, 对云南和丽江旅游产品产生替代性, 争夺丽江客源市场, 竞争由国内走向国际。另一方面, 自由贸易区建立后, 部分旅游较发达的东盟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旅游企业必将进入丽江, 国外先进的管理和电子商务营运模式必将对丽江的旅游业等带来冲击。

2.2.2 来自国内和省内的挑战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背后隐藏的巨大发展机遇已被全国各省市一致看好, 除了云南和广西拥有陆上地缘优势外, 沿海各省通过海路与东盟各国开展合作的优势也不可小视, 凭借发达的经济和交通优势, 广东、福建和海南等省市在与东盟国家合作已走在前列, 广东等省市与东盟国家已互为双边主要客源地。从省内来看, 除了昆明作为我省的中心地之外, 次级中心地对客源市场的竞争也更加白热化, 面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大理、景洪、丽江、瑞丽等地州都希望打造成云南的第二旅游集散中心, 云南省地州之间的旅游竞争更加激烈。

2.2.3 来自自身的挑战

旅游业是丽江最为年轻的产业, 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但总体水平与旅游发达城市仍然有很大差距。宏观上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 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 微观方面存在“小、散、乱、差”的问题, 旅游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依然存在不和谐, 不配套的矛盾冲突。从市场体系来看, 存在低价竞争, 忽视售后服务, 科技含量低, 缺乏旅游市场细分等问题。从人才竞争来看,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人才。

3 以中国—东盟旅游合作为契机, 加快丽江旅游业发展的举措

3.1 树立大旅游观念, 为丽江旅游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旅游业的综合性及开放性决定了在发展旅游业时不能就旅游业论旅游, 就旅游发展旅游, 一定要有大产业、大市场的思想观念来构建旅游产业体系。一是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改变目前丽江旅游业产业体系不完整, 发展不平衡, 旅游业与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结合不紧密, 旅游业对农业、工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二是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调动广大市民关心、支持和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 自觉维护丽江市的旅游形象, 营造一个开放、竞争、有序、公平、诚信的旅游环境。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大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杜绝坑蒙拐骗行为, 提升文明素质。四是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 扩大投融资渠道, 力争以资产为纽带, 推进旅游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 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提升竞争力。

3.2 加强规划与管理, 整合资源, 确保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旅游业发展要坚持“突出特色、统一规划、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关系。从当前来看, 一是要改变丽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在抓紧实施“一体两翼”战略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覆盖面, 延伸旅游产业的产业链, 让更多的地区和人民能够参与旅游主导产业活动, 分享主导产业带来的效益。二是将建立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与建立生态产业发展基地、清洁能源基地结合起来, 使三大基地的建设相互依托, 相互促进, 形成科学的产业良性循环链。三是在资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 应加大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的旅游产品的开发, 培养行业竞争优势。

3.3 加强形象策划与促销, 进一步提升丽江旅游的吸引力

要继续保持丽江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宣传促销工作至关重要。从建设旅游经济大市来看, 必须进一步加强丽江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 增加旅游市场份额。一是要制定科学的市场拓展战略, 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营销之路。二是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 促进丽江旅游营销工作的现代化、国际化。三是不断创新旅游产品, 以新颖、独特及优良的品质, 提升旅游形象, 克服产品的同质化。

3.4 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提升服务质量

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 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既有价格的竞争, 又有品质的竞争, 文化的竞争, 但归根结底是优秀人才的竞争。实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一是加大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旅游职业道德和旅游岗位群的技能素养, 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优质服务能力, 以优质的服务吸引人、留住人。二是加强标准化建设, 做到规范服务、个性服务, 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 培养忠诚客户, 提升丽江旅游品牌形象和吸引力。三是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人才培养战略, 建立满足丽江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库, 在中国—东盟旅游合作中彰显人才优势。

3.5 加强技术创新, 增强旅游产业科技含量, 实现“科技强旅”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也是资源密集型产业, 更是信息密集型产业。科技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是旅游产品从创意、科研、生产、营销、消费形成竞争力的技术保障。一是加强科技与旅游的结合, 广泛运用现代科技, 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 增强电子商务功能, 提高丽江旅游经营管理的国际化水平。

总之, 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必将对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当前来看, 丽江旅游业的发展还面临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际化的区域旅游合作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丽江旅游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构成冲击, 从长远来看, 中国—东盟旅游合作下的丽江旅游业将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机遇将大于挑战。

参考文献

[1]余小军, 池世庆.加强与东盟旅游业的合作, 加快广西旅游业的发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4) .

[2]梁萍.云南、东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及前景分析[J].北方经贸, 2008, (03) .

[3]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桂林旅游发展背景 篇8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岛;韩国;济州岛;旅游发展

2009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旅游业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济州岛与海南岛同属岛屿型旅游目的地。虽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一种创新,没有现成模式可循,但韩国济州岛等其他岛屿型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经验,将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成立背景

按照韩国行政区划,韩国全国共划分为1个特别市、6个广域市、1个特别自治道和8个道。济州道是韩国唯一的特别自治道,济州特别自治道行政区域内包含韩国最大岛屿—济州岛及周边8个有人岛和55个无人岛。

旅游业一直是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的核心产业,特别是自2006年设立济州特别自治道以来,以济州岛为中心,济州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2002年1月26日,韩国政府颁布了《济州国际自由城市特别法》,该法自2002年4月1日开始实施。《济州国际自由城市特别法》的核心目标是将济州岛建设成为国际化的旅游、休闲、会展城市。主要内容是:打造“世界和平之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外国人自由往来济州岛,加强对外沟通与联系(济州岛实施免签证入境,扩大游客停留区域,为游客提供外语服务等);培育国际化的教育环境(设立外国大学,设立国际高中,实施教育财政特惠政策等);实施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建设济州尖端科学技术园区,设立济州投资振兴园区,设立船舶注册特区,促进水上休闲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及乡村文化发展。

为了从行政、财政等制度上对“国际自由城市”建设予以支持,2006年2月21日,韩国政府颁布了《济州特别自治道设立及建设国际自由城市特别法》,2006年7月1日韩国政府批准将原来的济州道升级为济州特别自治道。济州特别自治道确立了4+1的核心战略产业:“4”代表旅游、教育、医疗和绿色农业,“1”代表尖端产业。可以说,建设“国际自由城市”是济州发展的目标和愿景,设立“济州特别自治道”是推进济州“国际自由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成立以来旅游业发展情况

1.旅游业吸引投资情况

设立济州特别自治道对旅游业吸引投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表1数据可知,2004年—2007年,济州特别自治道每年设立的吸引投资目标额略有递减,但实际吸引的投资额持续增加。2004年—2006年,目标完成率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为52.8%、54.7%和65.0%,特别是2006年设立济州特别自治道以后,2007年目标完成率达到110.5%,大大超过了最初设定的旅游业吸引投资额的目标。

表1 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旅游业吸引投资情况 单位:亿韩元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

2. 旅游人數

2005年—2009年济州来访游客人数如表2.

表2 济州来访游客人数 单位:千名

资料来源: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观光协会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访问济州道,济州特别自治道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在韩国国内,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内游客,自2006年特别自治道成立以来,共在韩国国内大型城市举行旅游说明会36次,在旅行专业报纸刊登旅游宣传文章64次;为了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在中国、日本等地举办旅游促销活动399次。

济州特别自治道设立3年来,济州来访游客持续增长,2007年增长2.2%,2008年增长7.2%,2009年增长12.0%;特别是来访外国游客,达两位数的增长,2007年外国游客增长率达到17.6%,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来访外国游客未有增加,但2009年很快恢复,外国游客人数大幅增加,增长率达17.0%。由上述数据可知,设立济州特别自治道对促进旅游业发展效果是显著的。

3.观光振兴基金预算支持及放宽旅游企业审批手续等情况

随着济州特别自治道的设立,济州获得了更多观光振兴基金支持。2007年获得了44亿韩元的观光振兴基金支持,自2008年开始,济州每年获得100亿韩元的支持;同时,进一步放宽了旅游企业的审批手续,旅游开发企业审批期限由原来的22个月缩短到13个月(减少了9个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济州旅游业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济州旅游费用高

韩国著名报纸《朝鲜日报》在2006年9月22日第4版刊登了“旅游费用最高而游客满意最低”的文章,对济州岛旅游中存在的“高价、低质”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有韩国学者指出,济州岛旅游费用与东南亚相比,贵很多,特别是济州岛的酒店费用、餐饮费用和交通费用都较高(包价旅游产品除外),对自助游游客和家庭游客极其不利;通过比较中、日、韩(济州岛)2夜3天高尔夫包价旅游产品可知,济州岛的费用也是最高的。

2.休闲型旅游产品亟待开发

济州岛是韩国最知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亚洲10大国际会议城市,每年在此召开100-120余次国际会议。在建设国际自由城市背景下,如何将现有旅游产品与教育医疗产业整合是济州岛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发特色医疗旅游产品和教育旅游产品是关键;同时,来济州岛旅游的外国游客主要是日本、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游客,这些游客一般坐直航飞机抵达济州,在岛上停留最多2夜3天或是3夜4天,如何开发更多休闲型旅游产品让游客停留更长时间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韩国观光公社组织旅游专家于2007年3月31日——4月1日对济州主要旅游地进行了旅游服务暗访,暗访结果显示,服务人员的外语能力普遍欠缺,服务态度不好,特别是餐厅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低。

济州特别自治道于2007年5月4日发布的“游客投诉处理案例报告”显示,游客投诉的主要原因是服务从业人员态度不好及交通服务质量不高。

四、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示

2009年12月31日,国发[2009]4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提出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六大战略定位: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海南旅游业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济州是韩国唯一的特别自治道和最大的岛屿,海南岛与济州岛同属岛屿型旅游目的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济州国际自由城市建设分别是中国、韩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国际自由城市背景下的济州特别自治道于2006年设立,迄今国际自由城市已建设了3年,建设经验和教训值得思考。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的设立,使济州旅游业投资、旅游人数大幅增加,旅游企业经营环境得到改善,对济州旅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信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逐步深入,海南旅游业势必迎来高速发展期。

但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济州岛旅游费用高、服务质量低等问题,也早已存在于海南旅游中,只不过存在的形式并非“高价”而是“低价”,但这种“表面低价”是具有欺骗性质的,最终游客面对的是过多的自费项目和旅游购物等“高价”。具体来说,由于海南部分旅游企业追求短期效益,对包价旅游产品进行削价竞争,导致“零负团费”、购物欺诈、宰客现象等问题频频出现,旅游价格起伏过大,严重损害了海南的旅游形象。

济州岛休闲型旅游产品亟待开发问题也是海南岛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中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有中国学者指出,海南旅游观光线路单一,“环岛三日游”作为海南旅游主打产品一统十多年不变。同时,由于旅游产品开发缺乏远期规划,投资经营者不是靠产品的吸引力和优质服务来吸引客源,而是靠提供高额回扣,严重制约了海南旅游产品的丰富和完善。

济州岛旅游服务质量亟待提高的问题也是海南旅游经营中存在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意识不强和旅游服务技能偏低两个方面。

五、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旅游业发展对策建议

第一,对于包价旅游产品中的“零负团费、购物欺诈、宰客现象”等问题,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严格规章制度,依法对违规者以严惩;同时加强对旅游者 “明白消费、快乐旅游”的宣传,引导旅游者合理消费。对旅游业快速发展而导致的“高物价”问题,政府应通过税制减免、对旅游企业实行优惠补贴等手段,抑制旅游消费价格过分上涨,维护旅游消费者的权利。

第二,充分利用岛内丰富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和休闲旅游产品,使游客在岛内停留时间更长。海南岛与济州岛相似,四面环海,非常适合开发海洋休闲旅游产品。在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将旅游度假产品与医疗、保健结合,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旅游收入,让游客满意。

第三,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旅游服务的核心是“让游客满意”。“游客满意”意味着游客对旅游全过程(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的满意。应充分利用IT技术,建立功能强大的旅游信息数据库,使游客在旅行前更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接受旅行指导;应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使游客在旅行过程中获得满意的服务;应提高顾客关系管理水平,定期回访游客,使游客在旅行后与旅游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使游客满意,提高游客的忠诚度。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海南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和做法,不断探索创新,使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海南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担负起“试验田”、“排头兵”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韩国国家概况.[EB/OL]. (2009-7-15). [2010-2-3] 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yz/1206_12/.

[2]济州特别自治道.[EB/OL]. (2009-12-4). [2010-2-3] http://ko.wikipedia.org/wiki(韩).

[3]金真浩 江才南:以效率为中心的区域发展与地方化的困惑[J],21世纪政治学报,2007,17(3): 311-333(韩).

[4]金钟来:济州特别自治道评价和今后发展方向[A],韩国政策科学学会夏季学术大会论文集,2008:161-182(韩).

[5]济州特别自治道:为建设超一流国际自由城市而奋斗的济州[J],地方行政,2008, (1):56-63(韩).

[6]尹大顺:济州特别自治道观光经验问题与对策[A],第63次济州学术论坛,2008:80-88(韩).

[7]尹与勋:建设东北亚最好的国际自由城市--对济州特别自治道金泰焕知事的访谈[J],事件与人物,2008,(1):65-69(韩).

[8]金永河:济州旅游--服务态度及交通服务亟待改善[N],事件济州, 2007-5-16(4)(韩).

[9]王志芳:关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一些思考[A],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8: 195-200.

上一篇:投标报价比选承诺书下一篇:没头脑和不高兴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