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旅游发展(精选12篇)
出境旅游发展 篇1
一、中国出境旅游的现状
根据近年来旅行组织提供的资料,结合中国旅游研究院和银联国际联合主办的《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5》,可明显看出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呈现增长趋势,并于去年实现出境旅游人数破亿,也是全球第一个拥有亿人次的出境人数的国家。虽然我国出境人数规模巨大,但主要集中在沿海等发达地区,如广州,上海,福建,浙江等,存在区域上的差异,也就是说出境旅游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并未成为全民的消费行为。并且出境统计数据中指出,我国出境旅游人数是将旅游港澳台的人数一并纳入计算,有将近七成的出境旅客是前往港澳台地区,而真正意义上的出境人数只有三成左右,意味着我国目前出境旅游还是以短途旅行为主。
二、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出境旅游的目的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出境旅游已不再是单一的观光模式,或者商务公事的原因。旅游的动机向多元化发展,人们可能因为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而产生了出境旅游的需要,例如学术上的国际交流,研究古遗址,科考等。也可能是因为人们想要休养,想要放松自己而选择出境旅游,这类人大部分是选择风景气候均宜人的地区进行较为长期的度假。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由于某国的关税汇率低而选择出境旅游,主要目的是进行大肆购物。这类比重在出境旅游动机中将增加,但短时间内只有洲内旅游即短途旅行会有较大改变,跨洲旅行将仍以商务需要为主。
(二)中国出境旅游的市场结构分析
中国旅游市场正处在不断扩张的阶段,但在稳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考虑到出境旅游相关企业对旅游市场结构的影响,我国出境旅游市场近几年才形成,总体上对出境旅游的市场开发还不够,发展的空间很大。航空运输领域首当其冲,将持续发展壮大。一般情况下出境旅客会选择舒适快捷的交通方式,即飞机,但机票的高额费用是限制国民出境的主要原因,随着出境规模扩大,国际合作增多,更多的航空公司将意识到中国出境旅游运输市场有利可图,不断增加国际航线,互相竞争采取降低票价吸引客户,旅游总价格的减少使我国更多国民能接受出境旅游的费用,于是带来相互促进双赢的局面。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这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市场的市场容量,因为出境旅游相关员工增加,所占市场容量的份额变大,而市场容量也会相应变大。因此出境旅游相关部门必将带领相关企业,向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中国出境旅游的消费情况分析
中国出境旅游的人群早期带给世界的形象是“走马观花”和“疯狂采购”,一项调查中谈到,早期中国人出境旅游12天的平均费用为2000美元,其中购物占到近一半,当时中国人民出境消费存在虚高现象。这种由于攀比或需要给亲友带礼物而引起高消费的情况,已经慢慢随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完善,出境规模的扩大,出境人群的增多以及中国政府对关税相关的WTO保证而改变,我国国民出境消费情况正向着理性化发展。国民出境并不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疯狂拍照,购物,对游览的国家没有了解,只是单纯证明来过。根据最新数据,中国国民出境游的预订时间提前四十几天,这样人们就有充足的时间来为自己的旅游做准备,选择目的地,了解游览国家的风土人情,制定游览路线。特别是衣食住行中的住这一项,预订酒店的数目在不断增加,而退房数量也在增加,变相说明我国国民出境旅游考虑更为周密,越提前越从容,显得更有理性。并且国民对于所选国家的综合性体验要求更高,消费范围更大,不局限于热门景点的观光,或许只是在酒店附近的咖啡馆静静喝些下午茶,和当地居民聊聊天,融入日常生活感受不一样的氛围。虽然购物仍然是消费的主体,但消费对象慢慢从名牌首饰向实用性更强的商品转移,国民出境购物方面会变得更理性化。
三、中国出境旅游的前景
中国正在加快出境旅游市场的成熟,以期获得更高的利益,因此相关出境政策会不断改进和松动,有了坚实的国家经济和政治基础,以及国外相关组织的参与协作,相信我国的出境旅游市场将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根据《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5》,总结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方向为规模化,理性化,多元化,日常化。而且随着铁路覆盖率的攀升,我国城市化进展加快,可以预见中西部地区不久会迎来出境旅游的首轮热潮,进一步促进出境市场的全民化和规模化。
四、结语
旅游是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能够出国旅游更是大众新时代下的新向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处于繁荣发展的阶段,归功于国内外相关组织携手促进出境旅游市场的成熟,出境旅游的费用将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国民能够接受出境旅行,而出境旅客不论从目的,消费情况都趋于理性化与多元化,向世界展示我国国民良好的形象与风范。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条件丰富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多姿多彩,走出国门看世界是现代人的一种新时尚,出境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支柱——旅游业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我国出境旅游发展中涉及的几个方面做一些分析。
出境旅游发展 篇2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8日发布,数据显示,中国出境游人数达1.17亿人次,同比增长9.8%,增速明显趋缓;出境游消费达1045亿美元,同比增长16.6%,人均消费893美元,
9月8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与银联国际联合主办的“《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银联国际首席品牌官董力分别发表专题演讲,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杨劲松博士代表编委会发布了报告的核心观点和主要数据。
报告认为:随着出游环境持续优化,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越来越多目的地寄望中国出境客源市场。东、中、西部市场轮动开发形态将继续保持,市场辐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出境旅游产业链条的优化空间将进一步扩展, 资本和技术助推出境旅游新模式的出现。
报告显示, 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 1.17 亿人次, 同比增长9.8%,为系列报告发布以来首次出现低于两位数增长的年份。未来五年,中国出境游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新常态,消费选择更理性,游客在海外目的`地更加注重目的地的生活体验。
银联国际首席品牌官董力
报告指出,中国签证环境持续优化、境外消费支付更加便捷等因素对出境游支撑作用明显。同时,境外旅游目的地不断完善对中国游客的接待环境,包括中文标识、中文导游、中餐提供和银联卡受理等,众多商户更是把接受银联卡作为吸引顾客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服务。
在出境游目的地方面,去年出境游仍以近程为主,港澳台占七成以上,
而在出国旅游目的地中,排名前十的分别为泰国、韩国、日本、越南、美国、新加坡、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尼和马来西亚。其中,赴泰国和日本人数去年同比增幅高达88%。未来,东欧、南美及中亚等地区将成为受中国游客青睐的新兴目的地。
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杨劲松博士
报告显示,20中国出境游消费达1045亿美元,同比增长16.6%,人均消费893美元(约合6000元人民币),增速有所放缓。出境游市场已经从早期“走走走”即观光看景为主,到“买买买”即购物为主,发展到“慢慢慢”的休闲度假的目的地生活体验阶段。
根据报告针对国内10个主要城市、16000多人的调研结果,出境游花费项目主要包括购物、参团费用、餐饮和景点门票,85.9%的出境游客将购物作为出游时最主要的消费项目。同时,出境旅游表现出中高端消费特征,单次出境游花费在1万元以上的受访者占比为60.5%,较有明显增长。
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长表示,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中国出境游正处于转折点,他预计中国出境游增长期还有5-,各目的地国家需要做好准备。中国旅游企业也要为中国人出境提供更多服务。
杨劲松博士发布“出境游报告”时指出,旅行者如何选择旅行社?品牌力是首选因素,更为看重体验,价格因素并非最重要。在消费行为来看,中端酒店最受欢迎,但4星级以上酒店也慢慢增长;购物与参团费占消费最大份额,人均万元以上人群最多(60.5%)。目的地满意状况良好,新西兰、新加坡、澳大利亚、意大利位居前列。他建议:构建大数据库、目的地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游客的吸引力、加强隐私保护、旅游企业需要先于市场成长积极海外布局。
出境旅游发展 篇3
关键词科技旅游旅游资源 “旅游即城市” 科学文化素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知识层次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观光旅游或者简单的吃喝玩乐型旅游已不能满足要求。科技旅游作为一种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休闲性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逐渐成为现代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成为各国、各地区争相开发的一个朝阳产业。
科技旅游是将科技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一种高层次文化旅游类型。它以“科技”为旅游吸引物,通过科技推动旅游,通过旅游传播科技。科技旅游的主要形式包括科技场馆游、现代科技园区游、教育科研场所游、古建文物遗迹游、自然景观科考游等。我国的科技旅游随着20世纪后期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华西村和广东省农业科普旅游的出现而逐渐兴起。进入21世纪后,国内各地陆续开展了科技旅游的开发与推广。例如,北京以中关村为中心推出包括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电脑网络、航空航天、能源交通、气象地质、环境保护、古代科技在内的多条科技旅游专线。南京钢铁总公司推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工业旅游。浙江秦山核电公司推出“电科技游”,中科院科学国际旅行社推出科学考察探险旅游等。目前我国各地科技旅游产品开发正在起步且发展势头良好。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力发展科技旅游,对提升城市旅游功能、促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1大力发展科技旅游的意义
国家旅游局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世界旅游强国的发展目标,江苏省政府明确提出2010年在全国率先建成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苏州、无锡等地方政府也提出要建成国内外著名旅游强市。在当前我国旅游业正从观光型向复合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型时期,各地区在推进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充分挖掘当地科技旅游资源,开发科技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科技旅游,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城市旅游产业结构调整
科技旅游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一体,有利于推进城市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产品档次,延长旅游产业链,培育旅游产业群,提高城市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旅游综合效益,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有利于推进“旅游即城市”战略
旅游业是城市的“窗口”和“名片”。科技旅游有利于推进“旅游即城市”战略。使旅游发展与城市科技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融为一体,有利于宣传当地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新科技成果,优化城市旅游环境,打造城市旅游特色,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提升城市形象及知名度。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在整个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实现城市旅游和旅游城市的完美结合,实现城市科技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有利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科技旅游将旅游与科技有机结合,集科学性、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有利于拓展科普教育的领域,在寓教于乐中普及科学知识,获取科技信息,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尊重事实、鼓励创新的良好风尚;有利于增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有利于市民了解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利于增强旅游者的科技意识、节能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2促进城市科技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
2.1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教旅游场所
加强城市科技旅游基地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旅游景点和场所,使科技旅游成为当地的“城市名片”。
例如,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发掘、保护、修缮和开发好无锡地区众多的工业遗址,对于传承工商精神、彰显城市特色、弘扬地方文化具有深远意义。建议打造无锡民族工业发祥地旅游品牌,利用茂新面粉厂旧址修建“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利用永泰丝厂遗址建立“无锡丝绸博物馆”,整合多家纺织厂遗址建立“中国纺织博物馆”,利用大窑路窑群遗址建立“古窑博物馆”。同时,利用尚德太阳能、无锡小天鹅等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科技含量的企业,大力开发现代工业科技旅游,并将科技旅游纳入具有旅游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将开拓农业生态科技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增加社会就业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相结合,按照“规划、规模、规范”的要求,整合和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科技旅游,实现都市农业旅游新突破。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点建设。充分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科技含量,科学利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科技旅游。例如,针对无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将鸿山遗址公园建成能与兵马俑、三星堆媲美的世界一流公园,打造吴文化发源地品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国乡镇文化博物馆、中国泥人博物馆、古运河博物馆、阳山地质遗址公园等。
将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科技旅游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省级、市级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开展科技旅游活动;利用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开辟科学实验室、发明创造工作室和科技作品陈列室;加强各区、街道科技特色场馆建设,避免科技场馆内容雷同。
2.2加强科技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教旅游服务水平
从事科技旅游的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接待质量,而接待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技旅游产品的寿命。科技旅游要求导游或讲解员具有丰厚的专业科技知识,能准确传递科技信息,回答游客的各种提问,让游客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又要求他们具有高超的讲解技巧,能将复杂玄妙的科学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此外,还要善于营造生动活泼的讲解气氛,并能示范或指导游客进行一些动手型的操作实验。
鉴于科技旅游中科技知识的专业性。专职导游需经科技专业知识系统培训后上岗,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技能,促进科技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同时,建议聘请知名专家教授、老科技工作者担任旅游项目的科技指导,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游。聘请相关专业大学生担任志愿者。这样更有利于准确传递科技信息,准确解答游客提出的各类与科技有关的问题。
2.3开展科教旅游资源与产品的系列化开发与营销
大力推进与科技旅游相关的科普创作活动,组织专业人员对所在地科技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研究,编写和开发相关科普类说明书、手册、书籍、光盘、旅游指南、旅游纪念品等,向游客免费发放或供游客选购,形成有利于科普宣传的“后旅游效应”。将科技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有机结合,打造“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体系,形成旅游产业链,进一步提高科技旅游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益。
创作一部介绍城市地方历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目或宣传片,将观看宣传片和剧目演出纳入旅游活动项目,将城市历史和文化以生动的形式介绍给国内外游客。例如,无锡市可充分整合该地区独有的锡剧、吴歌、道教音乐、惠山泥人、锡绣、宜兴紫砂陶艺、手工刻纸艺术、无锡纸马、无锡竹刻、宜兴梁祝传说、民间传统舞蹈男欢女喜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剧目或宣传片,每晚向来锡游客免费演出和播放等。通过这一活动,让游客对旅游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
在面向其他地区争取客源的同时,要加强本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配合一年一度的科普宣传周活动,大力宣传、推介和组织市民参与科技旅游。将科技旅游与学生春游、秋游相结合,提高春游、秋游的层次、意义和科技含量,形成当地较为稳定的科技旅游市场。开展网络旅游宣传与推介。建立旅游景点与游客的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拓展游客反馈意见的渠道;开设旅游项目的网上预定等服务。
2.4注重科技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增强科教旅游项目的吸引力
出境旅游发展 篇4
一、浅析国发[2014]31号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上的重要思想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到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其中一项措施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学帮带”思路,全民共建乡村旅游,是《意见》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思路。
(一)乡村旅游的相关人员要学习发展
1、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意见》中提到要实现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达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有机统一。但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周边村民占主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没有受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素质培训。另外,一些具有特色旅游资源的乡村地区旅游从业人员没有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是经营单一、低级的农家乐一日游,因此需要加强创业就业能力培训。除此之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不具备计算机、智能手机网络通讯的基本技能,这是制约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一大问题,因此需要加强计算机网络通讯技能培训。
除此外,还应该考虑到《意见》中提到要突出乡村特点,保持传统乡村风貌,规划引导发展乡村旅游。这要求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时,不能搞假大空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因此对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人员要进行适当的培训。
(二)旅游科研、规划、教育等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帮助发展乡村旅游
1、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意见》指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应当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很显然当前的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够,没有发挥原生态的乡村特点,没有形成多样化、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专业的旅游科研和旅游规划部门应加强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深度挖掘乡村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创新乡村旅游产品。
2、鼓励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意见》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仅靠现有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学习培训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提升乡村旅游的目标,可以通过直接为乡村旅游注入鲜血的途径提高效率。因此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包括旅游专家、大学生在校生和毕业生、志愿者及与乡村旅游业相关的艺术、生态、建筑、计算机、科技等工作人员,全民共建乡村旅游。
(三)以新型城镇化和创业扶贫带动乡村旅游
1、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意见》还提到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充分借新型城镇化建设之力,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当然发展乡村旅游与城乡规划建设相互促进,利用乡村旅游能促进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2、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意见》中提到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首先加大力度扶持乡村旅游创业项目,使当地旅游业繁荣起来,树立当地乡村旅游的品牌。而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收当地大量劳动力,增加人民的收入。并且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明显,可以带动当地农副产品、手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脱贫致富。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举措对旅游职业教育的影响
通过分析《意见》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举措,以及《意见》中提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建立一批国家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把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可以看到《意见》对旅游职业教育有重要影响。
(一)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庞大,需要接受培训的人员数量众多,将扩大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打破目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对象结构。
(二)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目前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侧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形势下,要考虑培养文化创意策划能力、培养乡村旅游创业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旅游职业经理人素质等目标,更要侧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三)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所需知识和技能与大学生不同,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也与大学生有较大差距;另外智慧旅游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培训的内容与大学生也有很大区别,因此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探索适合他们的方式,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最有效的方式学习适用的、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四)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就业方向
发展乡村旅游是每一个旅游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且乡村旅游空间广阔,将大有作为,因此引导旅游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到乡村旅游就业势在必行。特别是乡村旅游创业和文化创意策划,是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因此旅游职业教育有必要将人才输入乡村旅游就业市场。
三、旅游职业教育应该走创新发展之路
为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实现乡村旅游大发展的规划,旅游职业教育应把握时机,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力求从四个方面,实现立体化创新。创新点包括教育对象、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的手段、就业创业导向,涵盖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一)教育对象立体化
大力拓展旅游职业教育空间,建立立体化培养对象体系。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不能仅局限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还要拓展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更要争取到艺术、科技等专业乡村旅游志愿者,打造一支不同层次、不同知识背景的专业乡村旅游人才队伍。通过提高乡村旅游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形成以民俗基本服务和专业化餐旅服务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二)培养目标创新
首先培养目标要将社会责任心作为重点,能够积极主动扎根旅游城镇,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第二,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设计立体化培养目标。具体包括一线实用技能型、复合型、国际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线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针对目前旅游从业人员和层次稍低的高职高专学生,使其掌握旅游岗位的基本技能,并形成一定的管理能力。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求掌握岗位基本技能,根据培养对象的情况,可细化为文化创意策划人才、智慧旅游操作应用人才、创新人才等复合型,成为懂经营、会管理、懂市场的中高级旅游服务人才。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则是针对旅游的跨国性服务,成为能够在国内外提供优质旅游服务的高级人才。
(三)教学手段创新
目前旅游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理论+技能”的教学模式,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手段以多媒体、酒店服务所需实物为主,旅行社教学手段也是以办公用品实物展示为主,与信息化的社会差距较大。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随着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科技进步创新。智慧旅游发展战略已很明确,乡村旅游也要融入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职业教育应强化现代化设备、旅游智能软件、信息化平台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另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比较特殊,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开发相关知识和教学设备的实施方案。因此,旅游职业教育应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智能化教学手段的立体化教学手段。
(四)就业导向创新
面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对旅游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应正确引导旅游职业教育对象的就业方向,应开拓立体化就业方向。传统的旅游职业教育就业方向有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的基层服务人员和少数管理人员,立体化就业方向还包括旅游创业。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更新换代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来创业,来带动其快速转型升级发展。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把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还有很多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需要通过成功的旅游创业,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四、结束语
出境旅游发展 篇5
关于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
通过对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的实地深入调研,从小岗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角度,分析了小岗目前的旅游开发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未来的发展,借鉴一些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小岗具体实际,阐述了小岗旅游资源开发的观点,明确提出了如何做好小岗特色的乡村旅游需要落实的切实可行措施。
【关键词】
小岗村
旅游
安徽凤阳小岗是大包干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标志性符号。如今,在各级部门和外界的关怀下,小岗村的新农村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但与先进村和自身政治名声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所谓一步越过温饱线多年没过富裕槛。小岗必须寻求跨越式发展。小岗是有着重多的旅游资源的地方,联系小岗村现有的实际,在做好开发性农业和招商引资办企业同时,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发展好新式乡村旅游,利用小岗的名声和特色作出大文章。
旅游活动作为现代人闲暇之际的一种重要休闲方式,已普遍融入人们的生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回归自然”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乡村旅游越来越在旅游的大潮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投资少,风险小,只要创意到位就能得到超额回报的产业,一条特色乡村旅游之路,可以带动其它产业实现现超常规发展,小岗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享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等称号的小岗村,目前已开发形成的旅游项目有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村文化广场、葡萄采摘园、蘑菇大棚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等景点。从小岗村目前的旅游开发和运行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小岗旅游层面理解不深,严重地降低了旅游的丰富性,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开展的项目基本都是以参观和观赏为主,缺乏游客的广泛参与性、互动性。二是接待能力明显不足,节假日参观者多时需较长时间等候,吃不上饭、入不了厕和人员无处呆等现象成为常态,具有明显的低能性。三是开发模式单一,突出红色旅游为主,没有把宣传“大包干”和当地风土民情紧密结合,缺乏高水准策划、规划,品牌效应差。四是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欠规范,目前基本处在粗放型水平。
借鉴一些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小岗具体实际,对小岗旅游资源开发,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并落实好切实可行的措施。
1.精确策划,融入周边旅游体系。小岗地处南京、合肥、蚌埠淮南等中小城市之中,位置非常好,要在周秘规划的基础上实现旅游资源互动、联合经营,共树品牌。当前小岗首先要占据全县旅游棋盘的重要位置,让小岗的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全县的人文景观旅游自然景观旅游相结合。凤阳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不仅有明中都遗址、明皇陵、鼓楼、龙兴寺、禅窟寺等以明文化为中心的人文旅游景点,又有令人惊叹的韭山洞、狼巷迷谷、卧牛湖等自然景观。
其中明中都遗址、明皇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韭山洞是韭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景区之一,狼巷迷谷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另外还有源远流长的凤阳花鼓。小岗应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从而增加市场吸引力。
2.积极培育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使得土地的经营方式更加自由和多样化。小岗除了开发旅游小商品、餐炊服务外,还可以适时开设度假农庄,度假农庄接纳房舍主要利用农家空出来的闲置房间稍加改建。让前来度假的游客可以住在农家与农户一起生活,也可单户独立体验。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事活动。这种家庭化的经营特征,一方面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能有力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为保持乡村旅游的乡土味,可开发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项目,如在秋收季节、果实采摘时候,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去参加生产劳动和农业经营活动,可先从大学生的实践和中小学生假期全家游起步。根据市场需求,为了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增加经济效益,要重视适时培育和推出旅游者乐于参与的家畜家禽饲养、乡村水果采摘加工、大棚蘑菇收取和水产品捕捞等生产活动。一般情况下,游客更愿意从乡村直接购买土特产品,特别愿意购买自己直接从农家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和亲眼目睹的禽蛋水产品等。
3.重视村民的素质提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仅在于开发多少景点、路线,更应从根本上注重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小岗村
民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转变观念,珍视政治资源,同时也要珍视农村良好传统的民风民俗,正确认识和保护好原汁原味东西,特别独特的红色文化,不能一味迎合眼前的经济利益。要教育村民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之间的关系,当他们看到先进文化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时,就会在文化观念的转变上由被引导变为自觉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当地特色旅游的持续性发展。
村民与游客的接触,特别住宿和餐饮的乡村旅游服务,是村民素质的集中体现和展示,这也是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内容,更是扩展影响吸引回头客基础环节。这方面要加强教育、管理和规范,使小岗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4.注重营销策划,加强与旅行社和有关单位的合作,有针对性开发实践、培训项目。小岗村位于中东部地区,近邻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2009年3月,贯穿南北的小岗快速通道建成通车,至此通过小岗快速通道,南接省道S101,北接省道S307,距南洛高速公路凤阳入口仅15公里。目前,把小岗作为联谊单位挂牌的就有近百多家单位,可利用这一优势设置基地,精心策化各类干部和大学生培训培和实践项目。如小岗周围的高校比较多,凤阳当地就有三所大中专学校,蚌埠大学城距小岗不到一小时路程,南京、合肥到小岗仅一个多小时。学生需要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特别需要了解和认识农村、农业和农民,开设相关农业课堂、有关实践基地等对他们大有益处。
策划中要做好与有关干训单位、学校或旅行社的联动,有意识地针对需求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
5.突出利用好小岗村红色旅游资源优势。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红色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小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有着独特的大包干和沈浩精神双重红色资源。小岗旅游业,最出彩、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大包干”和“沈浩”两个红色亮点。大包干和大包干精神名扬海内外,随着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在中央各大媒体的报道,沈浩精神已传遍全国大地,凤阳县小岗村的社会知名度也因此又一次空前得到提高。全国各地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各类院校、新闻媒体、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及家庭个人正源源不断涌向小岗村,学习“大包干精神”、了解“沈浩先进事迹”、悼念沈浩同志。据统计,小岗村红色旅游人数不断增加,2010年上半年经常日接待游客突破1000人次、日均接待旅游团队达7个,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势头,必须引导、利用和呵护好,要珍惜利用好这一历史的机遇和稀缺资源。
利用珍贵的红色资源,开展“新农村”、“新体验”的红色游,可以将小岗的历史、精神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旅游进行革命传统感染和弘扬民族精神,也是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一个跨越,要积极创新,从“规划、景区建设、举办活动(参观、研讨、培训、交流)、宣传营销”等方面入手。并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真正把红色旅游做好、做大、做强。
6.旅游开发要珍惜资源重视生态环保。小岗地理自然环境很好。“大包干”时小岗村是个仅有20户的生产队,2008年小岗队与相邻自然村合并为小岗行政村,现有849户3820余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2亩半。办好小岗乡村旅游,还会对小岗的招商引企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农贸市场、农业科技园建设等,产生巨大的连带促进作用。在开发中要注意珍惜土地与环境保护问题,防止旅游开发和相关产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注重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要制定相关硬性规定,设定保护性门槛,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土地的正确使用。
参考文献: [1]
旅游购物:不是旅游发展中的末节 篇6
在世界旅游大军中还有那么一批人,购物是他们旅游的重要目的,他们会定期、不定期地到一些地方进行个人采购,他们的旅游目的地就是他们心目中的“购物天堂”,或者是因为那里可以找到适合他们口味和身份的商品,或者是他们认为那里的商品价格合理,还有的是看中了目的地的购物环境和服务。这个群体有点特殊,但在不断扩大。当然,这里还不包括把出境旅游作为商业采购的经营性活动。
其实,对很多旅游者来说,购物也是一种旅游经历和体验,成为旅游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到访北京的外国人来说,不去秀水街、红桥商场逛一逛就像没吃烤鸭一样,似乎不完美。对很多外国人来说,在那种“江湖式”的购物场所,和那些操着多种“非常实用”的洋话的摊贩们讨价还价,会留下难忘的印象,这种印象可能比对某些景点的印象还深。对到访北京的外地人来说,不去王府井、前门的大栅栏,也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在那里买到的东西,也许不比家乡便宜,或者质量也未必多么高,但这些购物活动可以满足他们某些心理要求。
如此说来,无论是旅游目的地,还是旅游经营者,似乎没有不重视旅游购物的理由。然而,遗憾的是,在今天,无论是在国内旅游,还是出境旅游,旅游购物又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实在是爱之深,恨之切。
原因之一是有些人利用它,设置了陷阱,给人留下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恐惧症。大多数参加旅游团到东南亚旅游的人,或者是参与国内一些热点城市的旅游团的人,似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种被胁迫的购物恐惧挥之不去:不花钱显得小气,受歧视;花了钱觉得上当,被愚弄。旅游过程中很多美好的心情经常被那些讨厌的购物活动所干扰。虽然心中也有购物的欲望和计划,碰到这种境况一种逆反心理油然而生,想买的东西不买了,原本可以花的钱也不花了。这是目前国内旅游经营活动中的一个顽疾,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由来已久,蔓延广泛,根治很难。
原因之二是作为旅游纪念品能让游客眼睛一亮的很少。除了那些以购物为目的的旅游者外,对大多数旅游者来说,离家之后,都想带回一些东西作为一次独特旅游的纪念。作为纪念品,自然是因地而异,质地、价格、种类可以是多种多样,但最为突出的特质应当是目的地信息的载体,它能够激起旅游者对旅游过程的回忆。然而,从国内目前主要景区内外或者目的地所谓的旅游商店或旅游纪念品商店来看,大多数商品往往是“千佛一面”,好像都可以编入“Made in China”的系列。在北京可以买到印有“北戴河留念”的背心,全国到处都在兜售玉石的“弥勒佛”,名茶产地可以自己挑选茶叶,而带有统一说明的包装袋、包装盒可以自由配对,反正都是“顶级”“极品”……从商品流通的角度看,这是改革开放后的一大进步,而从旅游纪念品来说,却是一大悲哀,正常的思维都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与其从大老远的地方费劲巴力地背回一件可以在家门口方便地买到的东西,何必非要给旅游目的地做贡献?有一种颇为奇怪的普遍现象,不少地方可以评出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大奖、珍品,这些获奖作品往往只是在画报上、某些特殊场所或机构的百宝架上陈列、展览,却很难出现在市场上。诚然,旅游商品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由来已久,十分普遍。面对现状,大家无非是大声吆喝、削价竞争、以假乱真,以期赢得一点薄利,或不义之财。
仔细研究,旅游购物远比以上所说的范围、问题和原因复杂得多。旅游购物经常被看作是旅游发展中的小事、末节,其实不然,旅游商品和购物活动的经济、文化意义绝不可小视。实事求是的说,在这方面也并非一无是处,国内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起来是困难,但也不是根本不能解决。也许北京奥运会纪念品的设计、销售和管理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一些做法应当引进到常规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销售管理之中。美国迪斯尼公司的一些做法也非常值得借鉴。总而言之,在这方面,政府管理与引导职能的发挥是关键所在。
首先要提高认识,将保护国家和地方名牌产品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来对待。应当制定计划,摆脱目前我国名产、特产只有产品没有品牌的状况,尤其是像茶叶、丝绸、瓷器等具有国家形象的产品和商品,要制定专门的政策进行保护。
其二,加强对重要旅游购物场所的管理。在著名的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应当在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的监督下,推行旅游购物场所推荐制。这一做法已经在许多国家实施,效果很好。推荐制不同于原来的定点制,是在公开透明的统一规则下,对诚信的经营商进行公开推荐,颁发专门的标识,列入国家旅游部门官方旅游促销宣传品和网站上。对违反规则者,不仅取消推荐,还要通过媒体广泛地曝光,通报相关的国内外旅游经营商。
其三,鼓励和奖励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国家和地方政府将其列入创意产业,给以启动资金,或设立类似孵化器的机构,鼓励和支持这些原创者的专利权保护。
其四,加强对旅行社经营的管理,在旅游购物方面,新的《旅行社条例》有了明确的规定,应当下大力气,认真贯彻执行。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篇7
1 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尝到了旅游效益带来的甜头, 就不顾生态环境的利益, 一味的开发新的旅游环境, 造成当地的生态利益一再受到破坏, 将经济作为第一指标后, 其他利益就置若罔闻, 造成一种不伦不类的现象。环境保护一再被忽视的后果就是谋求经济效益舍弃环境效益, 最终导致当地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著名景区游船遍布江面上, 景观的美感不再, 有些游人的素质不高, 将垃圾随处乱扔, 原本清澈的水面变成了污臭的水沟, 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有的森林景观附近兴建了众多工厂, 这些工厂的排污设备不合格, 造成森林资源受到污染, 原本的绿色世界不再了, 还有对树木胡乱采伐的现象, 以至于周围水源的水位逐年下降, 面临枯竭的状况。上述一系列情况只是冰山的一角, 还有更多的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 严重影响到旅游价值。
1.2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的素质不高是造成自然资源受到破坏直接因素。近些年来, 新闻报道中时常会出现某某游客在某景区随意刻画等不文明现象的报道, 究其原因, 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情况不够重视造成的, 等到问题真正积压到了爆发的境地, 才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从根本上说, 旅游者在游览景观的过程中潜意识里不具备保护环境的意识, 完全忽视了景区内的警告牌标志, 随意进入草坪内践踏, 到处可见垃圾的身影, 垃圾桶反倒成了一种摆设, 随处乱吐痰, 采摘花草早已屡见不鲜, 虽然加大了监管力度, 但是作用仍然是微乎其微。因为我们没有从根本上改掉这一恶习, 导致环境资源的大面积破坏。
1.3 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一些景观并没有设置旅游人数, 导致一到大型节假日就出现景区内人数超负荷的情况, 而景区内又没有配置与游客人数相当的公共设施, 因此造成了环境污染。当游人数量超出景区的承载量时, 环境破坏的程度就会变得更加严重。比如某处喀斯特地貌的景观, 在某一时间段的游人如织, 人数一多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就增多, 造成空气中的温度与适度增加, 引起景区内的环境发生变化, 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溶洞内融化, 遇到干燥的空气进入, 又会出现结晶的现象, 由此造成景区的环境污染变得更加严重。在我国的许多景区, 这都不是罕见现象, 超负荷的人流最终会导致景观的寿命缩短, 所以我们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发展。
1.4 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当前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由于相关部门在前期缺少相应的调查与研究, 没有进行详细的评估便急于开发资源, 导致景区的建设并不能与当地的整体环境相适应, 这种不协调的现象最终会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有些地区忽视了原有的自然古迹, 而盲目改造, 使之变得不伦不类, 具有悠久历史的估计反倒被现代化的巨擘所取代, 违反了发展规律。究其原因, 都是开发者过于贪求经济利益导致的, 只注重不断地开发, 却忽视了环境的保护, 最终带来的后果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
2 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 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 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 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 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做到有法必依。
2.2 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树立“防胜于治, 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 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 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 规划时, 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 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 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 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2.3 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体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部门, 管理部门, 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 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 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 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 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2.4 研究环境容量, 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 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 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 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 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结束语
总之, 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 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 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 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 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 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汤春琳, 唐.我国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8 (20) .
[2]李淑萍.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J].成才之路, 2009 (18) .
出境旅游发展 篇8
一、国外会展旅游发展现状
会展旅游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1841年。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了570人的团队包租火车从到19.3千米外的拉夫巴罗参加戒酒大会,这开创了国际会展旅游的先河。国外会展旅游的研究大约可追溯到20世纪的七十年代初,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会议旅游和奖励旅游。
从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角度来看,世界各国的会展旅游发展很不均衡。欧洲是会展旅游业的发源地,整体实力强,规模最大,其中德国是世界头号会展强国。北美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是世界会展旅游业的后起之秀。亚洲会展旅游业规模和水平仅次于欧美。日本、新加坡、阿联酋成为亚洲的会展大国和地区。
二、国外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从西方国家会展旅游发展史来看,德国、法国、美国在会展旅游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典型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政府推动型、市场主导型、政府市场结合型。
总之,不同国家的会展旅游其发展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它们有各自的推动作用,都有值得乌鲁木齐发展会展旅游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例如,一、国外会展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不直接参与会展行业管理,只进行宏观调控,对行业法规、市场竞争、场馆建设等进行调控。二、除了政府的宏观引导外,行业协会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会展的监督、评估、信息提供,同时也组织大型的展览。三、有专门的展览机构,其组织机构的分工十分详细,展会组织者、场馆所有者和管理机构三者是独立的,大型展览由展览公司或协会负责,场馆所有者只负责场地出租,管理机构主要工作是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市场等。四、会展场馆现代化水平高,配套服务设施完善。
三、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现状
自1992年“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拉开乌市会展帷幕,乌鲁木齐已多次举办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会展。目前主要集中在石油、建筑建材、农业、汽车等行业,已经形成一些在国内具有名声的会展,如“中国-亚欧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服装节”等。乌市会展发展主要依托资源优势,立足本地优势,着眼于中亚及周边国家市场。
(二)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条件
1、经济条件
乌鲁木齐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已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石油化工、轻纺加工基地之一。2006-2013年,乌鲁木齐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8%,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20%左右(除去2009年特殊情况)。从发展趋势来看,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稳健良好,这为会展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资源条件
场馆建设:乌鲁木齐大型展馆共有6家,展馆总面积达到14.59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红光山国际博览中心,室内面积达4.5万平方米,设国际标准展位3000个,室外展场面积5万平方米,设有可容纳4000人的国际会议中心。另外,在乌鲁木齐市内的星级酒店中也分布有中小型会议室。
旅游资源:乌鲁木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不仅有雪峰、冰川、松林、草原、戈壁、湖泊等自然景观,还有历史悠久的丝路文化、西域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这些为乌鲁木齐会展旅游的开展奠定了旅游资源基础。
交通设施:乌鲁木齐是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已形成以乌鲁木齐为枢纽的国际、国内和区内航空网;也有通往内地、北疆和南疆铁路交通网络;同时也有国道、省道和郊区公路通往各地和各景区。市内交通设施基本完善,公交、出租等交通工具便捷。
3、区位条件
乌鲁木齐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亚欧大陆中心,也是我国离欧洲最近的首府城市。乌鲁木齐也是中国西部国际通道的枢纽,目前有7个开放口岸直接面向中亚、俄罗斯、西亚、南亚、中东、东欧,对周边国家发挥辐射、集群效应,具有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
4、政策条件
乌鲁木齐市委重视会展旅游业,提出了把乌鲁木齐建设成“西部最佳会展城市”和“中亚会展之都”的发展奋斗目标,并提出要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大力发展乌鲁木齐会展业。目前,乌鲁木齐政府积极吸引国际和全国性的各种大型展览会、展示会、交易会、博览会、贸易洽谈会等在乌鲁木齐举行,并大力发展各类会展公司、会务公司,整合会展资源延长会展产业链条。
四、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3家会展公司的访谈,作者了解到乌市会展旅游发展的一些具体情况,结合资料总结乌鲁木齐会展旅游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市场环境混乱
从国外会展旅游发展较好国家的经验来看,会展参与者、场馆所有者、管理者三者应该是独立分开,各行其职的。但乌鲁木齐却存在这样的情况,政府拥有国际博览中心的所有权,政府还建有自己的展览公司,不仅经营场馆租赁、服务业务,还经营会展项目。政府不仅监管会展旅游行业,而且参与会展行业经营,这就像,政府不仅扮演裁判员的角色,还扮演运动员的角色。这本身是矛盾的、不规范的,这样会产生市场混乱,竞争环境不公平。
(二)展览业与旅游业合作太浅
会展旅游发展的关键是主体的转化,即将会展活动参加者及受众者变成旅游者。乌鲁木齐会展公司与旅游企业之间已形成了一些合作,主要在会展期间委托旅游公司预定酒店、活动场所(多指会议公司)、票务等;在会展活动结束后或活动休息期间,旅游企业招徕部分会参与者参加旅游活动。由于两者利益关系、时间安排等因素,会展业与旅游业合作比较被动、浅层合作。
五、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的借鉴及建议
通过对国外会展旅游的分析,乌鲁木齐要借鉴会展旅游发展成熟国家的发展经验、运作模式。政府不直接参与会展行业管理,而是进行宏观调控;注重行业协会的重要的作用;设置专门的展览机构,分工详细,职责明确;场馆现代化,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结合中国的会展旅游发展分析,乌鲁木齐要借鉴寻找本地的有力的动力支持因素发展特色会展旅游。乌鲁木齐应充分利用城市经济和功能,充分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结合旅游业,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会展旅游。以下是对乌鲁木齐会展旅游的具体建议。
(一)明确乌鲁木齐在会展业的定位
在国内众多大城市争创“国际会展名城”之际,乌鲁木齐应避开激烈竞争,应将自己定位为“会展特色城市”,争取举办更多的具有特色的会议或展览,例如煤炭、棉花、石油化工等行业的会展。同时要充分利用乌鲁木齐向西开放的地理优势,办好现有的“亚欧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服装节”等会展,进一步提升乌鲁木齐在中亚的知名度。
(二)加强政府引导,促进市场化运作
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将现有的一边监管一边运营转变为宏观调控、规范行业秩序上,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三)完善设施设备,提高软硬件水平
加强会展场馆周边餐饮、住宿、金融、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场馆的硬件水平。要注重会展场馆服务,提供细节服务及人性化服务,提高场馆的软实力。应成立专业的机构或协会,负责会展旅游管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开设会展专业以及展览设计的课程,培养精通会展和旅游的专业人才。
(四)明确营销方式,注重特色化、品牌化
乌鲁木齐国内知名会展城市相比,缺乏规模优势,缺乏经济基础优势,应充分发挥其城市特色、旅游环境、城市地域特征,确立自身的独特形象,逐渐形成有特色的会展活动和会展旅游产品。
出境旅游发展 篇9
我国是一个旅游贷源相当丰富的国家, 改革开放后, 国际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 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直接影响, 制约着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因此, 研究我国国际旅游业的问题,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国地理位置优越, 地域辽阔, 经纬度跨度大, 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奇观:既有热带亚热带的南国风光, 又有寒带的雪域冰川;在东部沿海有优良海滩, 在西部有戈壁沙漠。境内名山大川数不胜数, 挺拔峻峭的五岳, 风光秀丽的黄山, 避暑胜地庐山,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神秘的西双版纳, 神话中的香格里拉, 5000年悠久绵长的历史, 为我国和世界留下珍贵的人文景观: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万里长城等等。
我国发展国际旅游, 优势明显。首先,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 气候条件和地貌类型多样;悠久的文化历史又为今日中国留下了内容丰富、类型齐全的人文古迹。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 我国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以及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和我国政府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加强, 也为我国的国际旅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再次,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深度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及其他各种国际会议必将为我国入境旅游带来新的契机。与此同时,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人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 而现代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也会导致人们对旅游需求不断增加, 这都是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持续发展的动力。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 出人境人数和收入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除了2003年因受非典影响我国入境旅游出现下滑现象外, 我国入境旅游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2007年1~10月份累计, 入境旅游人数10360.46万人次, 比上年同期增长3.4%, 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累计测算数为261.26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6.32%。
二、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动向
1、旅游生态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对企业来讲, 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经营指导思想, 以绿色消费为出发点, 以绿色文化为企业文化核心, 以充分利用并回收再生资源, 最大程度减少不可再利用垃圾为原则, 在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环保意识, 使企业的营销活动建立在满足顾客需求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对政府部门来讲, 要求各级政府和旅游规划者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旅游地, 强化景区容量指标和开发条件指标, 提高开发旅游资源的门槛, 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 对可能破坏生态环境或使环境质量下降的生产经营活动予管制和更强有力的处罚, 鼓励旅游企业寻求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IS0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认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2、旅游产品特色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层开发, 挖掘我国旅游产品的潜力与优势, 拓宽我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面, 在总体上使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与旅游市场需求结构趋于一致。注重对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 提高档次、质量, 增加品种, 增设销售网点, 完善国际旅游者的购物退税制度。
3、旅游服务个性化和系列化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人们已不满足于过去的从众游、感性游和赶场式的旅游, 张扬个性的趋向越来越明显, 追求身心享受、智力发展和品质升华的自我欲求越来越强烈, 选择旅游目的地越来越重视文化内涵, 对观光、会展、商务、购物、修学、祭祖、考察、求乐、健身、休闲、探险、工业、农业、生态、自助等系列旅游项目的要求越来越个性化或多样化, 旅游服务既要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要, 又要满足游客的系列化要求。
4、旅游管理法制法和规范化
为了优化市场环境, 提高服务质量, 各国的旅游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制度将日趋完善, 执法行为更加规范, 依法治旅, 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发展环境将逐渐形成。旅游发展规划将更加系统科学, 旅游发展将逐渐步入有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5、旅游营销网络化和科技化
旅游地距离的不断扩大、旅游者数量的迅速增加、旅游需求的日益复杂化和旅游服务智能化、特色化的趋势, 势必要求旅游企业全面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开发和提高电子预定系统, 发展旅游电子商务, 完善旅游预订服务, 健全旅游信息调查和预报制度, 建立以游客满意度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实施网络经营, 通过国际互联网进人家庭, 为旅游者提供更便捷的全球化网络联系方式和高度透明的全球化、智能化的全天候旅游服务。以迎合人们自由潇洒旅游的愿望。为了提升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科技在旅游开发、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和旅游服务中将得以广泛应用, 迅速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 实现网络化、品牌化营销, 推动新型旅游产品市场的成长, 促进旅游业规模的加速扩张和旅游产业竞争格局的快速重组, 实现旅游业向科技型、质量型和效益型方向发展。
6、旅游产业集群化
伴随着旅游产业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和兴旺, 旅游产业面貌不断改变,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新的业态层出不穷。世界上大量涌现的具有国际化竞争实例的旅游目的地, 都出现了令人瞩目的产业集群化。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中密集的主题公园成为产业集群中的主题集群明星, 如深圳华侨城集群从1989年开始打造的旅游产业集群, 现在包括了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欢乐谷、明斯克航母等在内的主题公园, 包括何香凝美术馆在内的文化艺术设施、波多非诺等景观房产, 以及酒店业, 如深圳湾大酒店、海景酒店、威尼斯水景酒店等在内的旅游配套设计等多种产业业态的集群。
四、我国海外旅游客源市场发展趋势
1、主要客源市场
2006年, 外国入境市场有较快增长, 与上年相比, 各洲来华人数有不同幅度增长。全年入境外国游客2221.03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9.7%。主要分布国家情况如表1所示。
(1) 主要入境客源国
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增长8.7%, 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1.2%, 市场份额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与上年相比, 日本、韩国、泰国、印尼、印度和哈萨克斯坦等市场增幅均超过一成。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增长8.7%, 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1.2%, 市场份额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与上年相比, 日本、韩国、泰国、印尼、印度和哈萨克斯坦等市场增幅均超过一成。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各主要客源国来华人数增幅均接近和超过一成, 其中, 英国增长10.6%, 德国增长10.1%、法国增长8.1%、俄罗斯增长8.2%、美国增长10.0%、加拿大增长16.3%、澳大利亚增长11.4%。
(2) 主要洲际市场
洲际市场继续强劲发展, 入境人数同比增幅居达到两位数, 市场份额较上年有所提升。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入境人数与上年相比, 分别增长10.2%、12.1%、11.3%和23.4%。
(3) 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停留天数和人均天花费
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停留天数和人均天花费较之去年均略有增加。2006年, 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在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6.9天, 比上年增加0.4天;人均天花费为175.07美元, 比上年增加7.74美元, 同比上升4.6%。 (见表1)
2、趋势分析
(1) 韩国日本
韩国日本以及中国, 同属于东亚国家, 而且有着相似的文化底蕴, 因而, 韩国日本在未来还将继续成为我国的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国。
韩国自从和我国建交以来, 就凭借其有利的位置、便捷的交通、相似的文化底蕴, 迅速地成长为我国的第一大客源国, 近年来增长速度一般都在10%以上。
由于中国和日本在历史、政治、民族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日本来华人次数仅占日本国内出境旅客的10%~12%, 可见其来华旅游市场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2) 俄罗斯
俄罗斯核心地区在欧洲, 但和中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友谊和感情, 是中国的第三大客源国。2000年来华人次突破100万;大约占1/10左右。尽管俄罗斯的经济进一步复苏,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消费结构不断提升, 但由于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其增长速度不是太快。
(4) 美国
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市场, 而中国则是其在亚洲“最新的”旅游目的地。2002年美国来华旅客超过100万, 目前在各客源国中一直居于4的位置, 是增长最为稳定的一个。
(5) 东盟国家
东盟主要是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5个国家, 它们和中国特殊的人种、血缘、文化关系, 以及便利的地域条件都是各国成为我国重要的客源市场的原因, 在东盟各国生活和工作的1235万华侨和外籍华人构成我国入境旅游业的一批巨大稳定的海外客源。2006年上述5个主要国家依次分列第5, 6, 7, 9和14位。随着东盟各国经济的调整性发展, 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这一“天然”的海外客源市场必将进一步膨胀。
(6) 蒙古国
蒙古是中国的近邻, 和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 来华旅客人次1997年就达到34万, 但增长速度比较缓慢, 甚至在1999年和2001年先后2次出现负增长, 因此, 到2002年也只有45万, 而在2006年也出现负增长。
(7) 欧洲国家
欧洲各国, 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瑞典、西班牙等国, 经济发达, 人民富有, 闲暇时间多, 并且天性喜好旅游,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出国旅游市场之一, 但各国来华旅游的人次所占本国出境旅游比重都比较低, 前15位中只有英国、德国和法国3个欧洲国家。英国来华旅客比较多, 2001年超过30万, 居第9位, 2006年为55万多, 居中国客源国的第10位;德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费国, 其来华人次数尚不到中国入境旅客的1/40;连续3年均居第15位的法国, 这一比例则尚不到1/50。因此, 欧洲国家尚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结束语
目前, 国际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面向二十一世纪一国际旅肄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我国是一十旅游资源很丰富的国家, 发展国际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虽持我国国际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 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我目应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对策, 充分发挥我国国际旅游业的优势, 克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大力发展我国国际旅游业, 以促进国民经弃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
摘要:近几年, 世界旅游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加、交通运输手段的革新、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国际旅游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本文总结了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动向和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际旅游,海外旅游,客源市场,趋势
参考文献
[1]、罗·朗加尔.国际旅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方绪才.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 1998, (3)
[3]、王仕莲.云南省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及开发战略[J].经济地理, 2000, (9) .
[4]、王仕莲.云南省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及开发战略[J].经济地理, 2000, (9) .
[5]、王瑞萍.WTO下国内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2, (1)
[6]、张辉.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再认识[N], 中国旅游报, 2004-8-2
[7]、亢岫, 刘新平.影响来华旅游客源国因素的多元统计分析[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07, 20 (4)
[8]、张莉.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 2007, 23 (1)
出境旅游发展 篇10
(一) 我国出境旅游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我国, 出境旅游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 适应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基本要求, 香港和澳门首开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先河 (由于当时香港和澳门都没有回归, 所以算做出境旅游) , 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大陆居民到香港和澳门探亲。而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真正开放是从东南亚各国开始的, 1988年, 泰国成为我国出境旅游的第一个目的地国家。自1990年起, 我国政府又陆续将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确定为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 出境旅游才逐渐从最初的港澳探亲游转变为公民自费出国游。综观20世纪80-90年代, 我国的出境旅游发展速度非常缓慢, 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总共才确定了7个, 并且集中在东南亚和大洋州地区。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改革开放程度所决定的。
(二) 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 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发展非常迅速, 出境旅游市场十分活跃 (见表1) 。首先, 从出境旅游目的地数量看, 截止2005年底,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到117个, 正式组团的也将近80个, 其中2004年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数量增加最多的一年。为了赢得庞大的中国出境旅游市场,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积极通过外交手段, 希望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其次, 从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的人次规模看, 2000年首次突破1 000万人次。2003年达到2 020.19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21.8%, 并且在人数方面超过日本, 成为亚洲出境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到2005年, 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持续上升, 突破3 102.63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7.53%。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将超过1亿人次, 占全球出境旅游市场份额的6.2%, 仅次于德国、日本和美国, 排全球第4位。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潜力的确非常巨大。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国家旅游局年度统计公报整理
二、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 出境旅游快速发展, 有利于构建我国独立自主的多边外交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我国旅游界出现了一个新词:ApprovedDestinationStatus,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依据中国目前的旅游行政法规, 任何国家想在中国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事先必须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协商, 经批准同意后, 才能被确定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为了赢得庞大的中国出境旅游客源市场, 许多国家企图通过外交努力, 希望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于是, 看似普通的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便成为中国政府外交政策上一个重要政治砝码, 这是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所采取的特殊外交手段。比如, 在2006年11月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 决定新增阿尔及利亚、佛得角、喀麦隆、加蓬、卢旺达、马里、莫桑比克、贝宁、尼日利亚等9国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 使中国在非洲批准开放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上升到26个。因此, 出境旅游快速发展, 有利于我国政府大力构建独立自主的多边外交关系。
(二) 出境旅游快速发展, 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民族文化交流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积累的结晶和劳动成果的转化, 贯穿着人类发展和演化的整个过程, 从而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及其内涵。一方面, 居住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人们, 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 由于受特定地理条件的影响与制约, 经过漫长演化, 形成带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 因此, 不同的文化形式都具有典型地域性特征;另一方面,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 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道德标准等, 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所以, 不同文化载体都深深打下民族习俗的烙印。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文化交往和审美体验行为, 这是由旅游产业的文化属性决定的。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 都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文化特征, 因此, 出境旅游快速发展, 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接触和了解, 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民族文化交流。
(三) 出境旅游快速发展, 有利于加强国际经济交往和区域旅游合作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飞速发展, 国际经济交往与区域经济合作继续走向深化, 具体表现为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 合作的内容不断增多, 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在资源和市场方面的相互依存度非常高, 从而导致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和区际间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旅游业作为“二战”以后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 早已突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行政疆界, 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经济活动, 在国际经济交往和区域旅游合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 2003年11月, 中、日、韩三国的旅游主管部门签订了《旅游合作备忘录》, 联合打造连接中日韩三国的旅游合作项目, 共同进行海外旅游市场推广工作;又如, 为了加强睦邻友好, 促进边贸发展, 2005年2月, 我国在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西亚四国认真协商的基础上, 共同启动“丝绸之路区域项目”战略, 其中区域旅游合作被列为重点内容, 等等。因此, 出境旅游快速发展, 有利于加强国际经济交往以及区域旅游合作。
(四) 出境旅游快速发展, 有利于扩大我国在全球范围的国际影响
出境旅游作为一种高档次的消费活动, 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又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增强、改革开放程度加深的有力象征。因此, 出境旅游快速发展, 对于扩大我国在全球范围的影响, 增强国际社会地位等方面, 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同时, 通过发展出境旅游, 可以更多地带动国际间的贸易往来、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和信息交流, 刺激我国旅游企业与国际旅游市场广泛联系, 借鉴国际管理经验,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加快我国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和优化转化工作, 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和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带动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全面繁荣和发展。并且, 出境旅游消费是我国公民的正当权益, 体现着国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规范而又稳妥地发展出境旅游, 对于国人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加深阅历、获得启示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于某些国家别有用心地对我国市场经济和人权问题提出的质疑, 也将是一个致命的还击。
三、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 出境旅游增长过快, 外汇流失现象严重
就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而言, 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 入境旅游能够赚取外汇, 而出境旅游则导致外汇流失, 这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优先考虑发展入境旅游的重要原因。虽然说我国的创汇储备数量非常庞大, 出境旅游外汇支出对外汇储备稳定不会有太大影响, 但在目前国内需求严重不足, 特别是最终消费不足的严峻形势下, 出境旅游外汇漏出, 不利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因此, 对我国经济发展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 大量人员巧立名目, 公费旅游比例上升
“公费旅游”是我国新时期出现的专用名称, 特指使用公款来支付个人旅游消费的一种非正当行为。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联系和交往的进一步加深, 各级政府机关和各种商业机构在对外联络中, 都需要进行公务旅游和商务旅游。于是, 很多人就利用管理体制的混乱和财务制度的弊端, 凭借手中权力巧立名目, 通过看似合法的渠道, 花公家的钱满足自己出境旅游消费的私欲, 从而引起外汇的大量流失, 造成国家财富的严重损失。
(三) 利用机会合法出境, 部分游客滞留不归
由于国家之间发达程度和生活水平的差异以及其他原因, 一些中国公民企图通过出境旅游的合法途径出国, 最终达到滞留境外不归的根本目的, 这不仅影响了我国与现有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严重威胁到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的进一步拓展。尽管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出境游客滞留不归的现象会逐渐减少, 但它仍将是许多旅游目的地国家政府必须面临的严峻问题。
(四) 市场管理比较混乱, 违规操作现象严重
出境旅游经过多年发展, 虽然取得一定成绩, 但到目前为止, 市场运作机制还不很完善, 监督方法及手段还不够健全, 整个出境旅游市场的管理还比较混乱。加上从业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导致违规操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并且相当严重。实践表明, 在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旅游服务市场中, 游客投诉最多的就是出境旅游这一块。这不仅严重破坏了我国出境旅游市场正常的运营秩序, 而且极度损害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形象。
四、结语
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 出境旅游也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又有弊。我们既不能只关注有利的一面, 从而让它放任自流;也不能仅看到它不利的一面, 最终导致因噎废食。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 认清形势, 总结经验, 遵循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大力发展入境旅游, 规范发展出境旅游, 全面提升国内旅游”总的战略指导思想, 对其施以正确引导, 科学规范, 严格管理, 认真监督, 则我国出境旅游就一定能够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戴学锋.中国出境旅游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探析[J].旅游学刊, 2006 (2) :41-45.
[2]郑淑婧.中国出境旅游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 (2) :108-111.
[3]郭英之.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定位研究[J].旅游学刊, 2004 (4) :27-32.
出境旅游发展 篇11
作为全国旅游名城,绍兴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2009年,绍兴市作出“建设旅游经济强市,打造文化休闲城市,发展全城旅游”的重大决策,全城旅游标志着绍兴旅游进入了从景区旅游到城市旅游,从观光游览到休闲度假,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新阶段。绍兴以“全城旅游”为抓手推进旅游强市建设,拓展景区外延,有效整合资源。绍兴市以鲁迅故里、沈园、兰亭、东湖和大禹陵景区为核心景区,创建国家5A级绍兴古城旅游景区,并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将绍兴古城整体打造成具有国家5A级景区水准的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11月8日,本刊记者就绍兴如何应对旅游业转型升级以及构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采访了绍兴市旅游集团董事长祁淼荣。
《长三角》:“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这已被国内外众多城市所认同。绍兴推出全城旅游,打造独具魅力的“水韵休闲古城、文化生活名都”,非常吻合这一理念,那么旅游集团如何按照全城旅游的要求来整合绍兴旅游资源,构建综合性旅游产业体系?
祁淼荣:绍兴总体按照“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的要求,把整个中心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综合体来建设,深入发掘水乡风情、文化名城和江南古城等特色资源,打响城市整体品牌,加快实现以景区观光为主的旅游城市向“城旅一体”的城市旅游跨越。按照“整体性规划、多元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全城化旅游”的工作思路,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以古城文化、人文景观、山水风光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为重点,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体系,努力把绍兴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休闲城市。
一是从项目的策划上,围绕旅游六要素,策划建设大项目,打造全城旅游和古越文化旅游目的地,让游客留得住。主要有兰亭景区和东湖景区扩建项目、黄酒城风情区(绍兴老酒街)项目、鲁迅故里水环境整治改造工程等。兰亭景区扩建项目拟建王羲之馆、王献之馆、兰亭序馆、碑苑及书法交流中心等。东湖景区扩建项目以东湖“山”、“水”、“石”及“越文化”为依托,围绕“水石文化体验、现代休闲度假”两大主线,通过“活水、理景、融文、亮园”四大策划理念,打造中国第一水石大盆景。黄酒城风情区(绍兴老酒街)项目拟建设一个独具特色的融美酒、美食、美景于一体的黄酒文化旅游休闲区。鲁迅故里水环境整治改造工程着力打造坐乌篷游绍兴的旅游环境,提升鲁迅故里品位。为增强夜游吸引力,在完成环城河大型灯光秀项目的基础上,再实施环城河文化休闲旅游项目。
二是在产品设计上,鼓励各景区、博物馆及有关单位开发具有绍兴和本单位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达到延伸产业链、宣传绍兴、推介景区的目的。旅游集团已委托江南大学策划设计旅游纪念品和集团标识,并研究制订开发旅游纪念品的激励政策,促进旅游消费。同时,做大会稽山旅游购物中心、黄酒城体验购物吧,借机开发黄酒系列特色纪念品;围绕旅游诸要素,引进名优企业搞好越王城广场商业用房的市场化运作。
三是从游线的布局上,围绕“全城旅游”主题,策划“水城、古城、名城”组合式全城旅游主线路,重点推介以故里、故居、书屋为看点的古越名人文化旅游线,以环城河及灯光秀、内河、古运河为脉络的古越水上文化旅游线,以纪念馆、博物馆、黄酒城、历史街区、越王城为节点的古越历史文化旅游线。水上游线重点做好“日游内河、夜游环城河”两篇文章,增加和延伸水上乌篷旅游线路。
四是从营销的拓展上,按照“品牌化宣传、区域化营销、全城化旅游”的经营理念,进一步健全营销网络体系,创新旅游营销方式,优化营销政策,拓展市场空间。在市区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及周边镇(乡)推行市区景点游览“一卡通”,以此来推动“绍兴人游绍兴”活动。与长三角地区旅行社开展营销合作,在稳固长三角地区和广东、福建、江西市场的同时,开拓北京、天津、山东中长线市场,扩大港、澳、台市场,从而实现与客源市场、各有关旅行社的良好对接和联动发展。
《长三角》:绍兴旅游中有许多休闲元素,比如老街、台门、黄酒、乌篷船……绍兴如何加大休闲旅游的要素,从而让游客慢下来,实现更高品质的深度旅游?
祁淼荣:休闲度假旅游作为一种感受式的旅游方式,要求目的地提供层次丰富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在文化层次上的多方需求。我们因地制宜,根据市内各景点的实际情况,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具体从四个方面来打造:打造水上旅游精品,以绍兴环城河和城市内河为载体,推进环城河灯光秀夜游和乌篷船日游等水上旅游项目;打造历史街区旅游精品,精心打造越王城等历史街区旅游,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配套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打造黄酒文化风情旅游精品,策划黄酒文化风情区旅游项目,推出并提升黄酒宴,体验黄酒文化风情;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独特的绍兴山水田园风光、优良的植被、水和空气,突出生态特色和绍兴民居的优雅舒适风格,着力深度开发会稽山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由过去传统的“点”发展向片区发展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
《长三角》:我国旅游业投资方兴未艾,近年来旅游集团在旅游投融资方面有哪些探索?具体有哪些重点项目更好地促进了绍兴旅游经济产业链的完善?
祁淼荣:近两年,我们积极谋求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谊,通过资本、金融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多层次、多渠道融资方式,提高集团的资本收益率。特别是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相关政策引导下,我们顺应文化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历史潮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延伸产业链,从而整体提高了旅游投融资项目的质量。
绍兴最近几个投资项目投入资金达13亿元,主要通过政府融资平台、招商引资以及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实行封闭运作来实现的。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实行封闭运作,即该区域内的土地出让金,除了规定扣除的规费外,全部用于旅游开发建设。同时,知名企业投资旅游业势头强劲。目前,浙江开元集团在大禹陵投资的绍兴大禹开元度假村已开业,这是一家以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为主题的高端精品酒店,以白墙墨瓦的明清建筑为主体,融合水乡文化、酒文化、禹文化、书法文化等各类主题,将绍兴水乡的江南民居与后现代主义装修完美结合,引进度假、休闲、风情购物
等配套元素,大隐于市,低调奢华。
香港文化产业公司投资的鲁迅故里文化主题酒店,面积达5500平方,由香港太平绅士运行,其高端欧美客源将带动景区旅游,拉动消费。绍兴籍企业家也踊跃投资旅游产业,浙江宝业集团投资了休闲高尔夫球场,上海秦森集团投资了秦森主题酒店。这些旅游项目填补了目前绍兴旅游产业链中的空白要素,完善了绍兴高端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链。
《长三角》:绍兴连续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水城风情旅游节、公祭大禹陵典礼等节庆活动,打造了富有特色的绍兴城市名片和旅游金名片,这些活动使绍兴在长三角城市旅游中,形成了与兄弟城市错位竞争的特色,请介绍一下经验。
祁淼荣: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升文化内涵是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绍兴注重挖掘深厚历史文化,市委、市政府以节庆活动来提升城市品牌魅力,增强了旅游产业活力。节会有效地创造了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价值的契机,提高了节会与旅游互动的市场价值。节会已成为宣传推介绍兴的重要品牌,张扬了绍兴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在绍兴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日渐为世人所重视。
去年,我们成功举办、承办了中国绍兴水城风情旅游节、第26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典礼和绍兴建城2500年庆典、第五届鲁迅文学颁奖典礼等“两节三典礼”,圆满完成了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和上海世博会的游客接待工作,通过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典礼”、“乌篷船风情旅游节”、“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等一系列高水平的节庆活动来彰显文化,推进全城旅游。
今年中国兰亭书法节首次与浙江省文化大省的品牌活动之一“兰亭雅集”合办,内容丰富,规格高。兰亭书法节和兰亭雅集活动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两节合办进一步挖掘兰亭雅集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兰亭书法节的文化品位,精心打造了中国书坛精品展览平台、名家交流平台、学术交流平台,繁荣当代书法艺术。来自日本、韩国、西班牙、索马里等十余个国家的外国游客,体验了“古城墨缘”书法主题游。今年书法节进一步探索市场运作和产业拓展,书画用品博览会引进了中国宣纸集团、西泠印社、王一品斋笔庄、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南京十竹斋、王星记扇厂等近百家知名厂商来参展。
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 篇12
一、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的辨证关系
1. 相互矛盾关系。
(1) 旅游的发展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第一, 旅游资源的开发并非一个将非旅游资源的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的过程, 而是一个将潜在旅游资源转变成现实旅游资源的过程, 这是一个利用与一定程度上改变事物原貌的过程, 同样, 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资源的严重破坏;第二, 旅游资源在成为旅游产品后, 受到严重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众多游客, 也造成对资源的破坏;第三、文化冲击破坏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资源所在地居民观念意识的变化, 民俗风情的同化、庸俗化等都是旅游发展给旅游资源及其环境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破坏。 (2) 对资源的过度保护妨碍了旅游发展。因已有的开发造成的破坏, 问题严重, 社会上出现了为“防患于未然”严禁开发的理论片面强调保护, 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过量的保护而没有对资源的开发, 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
2.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关系。
(1) 旅游发展需要对资源保护的依赖。首先, 保护是开发和发展旅游的前提,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我国旅游资源丰富, 其中不少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这些资源, 就目前的技术条件, 要很好地全部进行开发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 先进行保护是上策。其次, 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 才能招徕游客, 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2) 资源保护需要借助旅游业的发展。一般地, 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 或对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 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如何保护和良好利用旅游资源, 防止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恶化, 笔者有如下几点的思考和建议:
1. 转变资源的开发形式。
(1) 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发展旅游, 就应该从粗放型开发的误区走出来, 实现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 突出特色。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 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 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 应在开发时寻找、发掘和利用有突出特色的旅游资源, 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 培育旅游精品景区;二要丰富文化, 增添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 以艺术、文学、民俗、建筑、宗教、政治等文化因素为内涵, 对原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 (2) 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一要科学开发, 即坚持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开发的原则和思路, 做好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二要持续发展, 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思路, 一是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 坚决执行“区内游、区外住”的布局原则, 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减轻污染的目的;二是加强旅游区 (点) 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 如加速实施绿化工程, 提高植被覆盖率, 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 (草) 工程, 建立绿色天然屏障, 以改善生态大环境, 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2. 强化知识经济内涵。
知识经济, 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 它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 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 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 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目前我国旅游开发的粗放型模式、资源保护手段落后、经营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等状况, 都表明旅游业知识含量较低。因此, 强化知识经济是旅游发展和资源保护的新时代要求, 也是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第一, 实行“科技兴旅”战略。“科技兴旅”就是实施科技手段, 增进技术的运用, 在旅游开发、保护、管理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过程中对资源造成的破坏。第二,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以此达到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 实现知识经济民族化。就是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实现主客一同参与旅游发展与保护的管理。
3. 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 完善行政管理制度。
目前为止,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资源保护同一般意义上的资源保护相比, 所涉及的面更广, 因素更复杂。因此, 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有关法律、法规, 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 形成更具内在联系的法律制度体系。
中国旅游发展资源类型众多, 按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 旅游资源根据不同属性, 分别由建设部、文物局、林业局、环保局、国土资源部、旅游局等国务院主管部门管理, 因此需要这些部门综合协调, 相互配合。此外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 以保证充足的旅游资源保护经费。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积极实践, 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 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星 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2)
[2]林南枝 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22)
[3]保继刚 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9)
[4]韩玉灵:旅游法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
[5]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2)
【出境旅游发展】推荐阅读:
中国出境旅游05-09
出境旅游者09-12
国家出境旅游合同范本07-25
出境旅游与行业管理08-14
出境旅游服务合同范本10-21
出境流程05-29
孩子出境委托书06-01
旅游发展策略05-30
旅游发展特点06-07
体育旅游发展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