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逻辑推理的前提

2024-05-24

司法逻辑推理的前提(共5篇)

司法逻辑推理的前提 篇1

一、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知“善”懂“道”

“善”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人类文明最高的智慧,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善”和行“善”,这是德育的逻辑前提之一。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残酷的战争,在现实生活中有众多的恶的行为,都是因为人们不懂得善,或者对善没有更好的理解,致使有恶的行为出现。高校德育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和知识灌输,柏拉图认为:“知识和真理可被看做类似于善,但以为它们等于善就错了。给知识对象以真理,给认知者以认知能力的实在,就是善的理念。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所在之处获得他们的可知性,并且从善得到他们自己所是之处。善本身却不是一个存在,它的尊严和统摄力量都超过存在。”[1]柏拉图认为善是知识的源泉,不能反过来用知识和真理规定善,善不是囿于某一个存在和本质,但却统摄着所有的存在和本质。这一伟大的论断向我们表明,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学习,不能改变人类做恶的行为,人们必须通过知识学习,寻求探索理解接近善。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知识”,“无人有意作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人们不相信一件事是最好的事,他们就不会去做这件事;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就是出于无知。”[2]“没有一个人在知道善之前能够足够的正义和美”,柏拉图洞穴理论使我们懂得两个世界即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存在,在可知世界里,“只能用思想才能看到的实在”即善的理念和世界的本质。康德则进一步说明,道德自律与意志自由相结合体现为善良的意志,康德认为人们只有遵守道德的法则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才能称为善行。康德提出三条道德法则:一是“无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是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都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二是“这样行为,无论对你自己或别人,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作目的,决不能当工具;”三是“每个有理性者存在着的意志,当做普遍立法的意志。”

“道”,是关于世界的认识理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传道是第一位的,授业、解惑的根本目的是学生懂道即认识世界的本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3]“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此我们得出,“道”是万物本原,源于现实世界却超越现实世界,使人们在更高层次上认识人生,认识世界。道给我门打开来另外一个世界,即理想世界或者可知世界,使人们可以在这个世界里看清楚现实世界的美丑、善恶、是非、欲望、痛苦与快乐。人们只思考“形而下”的存在即现实世界,不思考“形而上”的理想世界,就无法走出现实世界的困境,所以,掌握“道”的基本内涵是高校德育的最高境界。

二、起点:认识人的本质

不认识人的本质,无法对人进行教育,更谈不上德育。人在不认识自己本质的情况下去对人实施教育,只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摧残,和动物界的互相厮杀或者吞食毫无区别,把驯狗或者驯虎的技能用来教育人跟一只老虎教育一只狗一样滑稽。德育的对象是人,是人认识世界和人自己本质问题,所以起点即认识人的本质自然必然是德育的逻辑前提。

人的认识活动始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始于对自然世界的本质的分析,在追寻自然界本质的过程中,人开始了对自己的本质的认识,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实践揭开了人类认识自己的序幕,西塞罗认为:“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转换到人间,引入城邦和家庭之中,使哲学开始思考人生与道德,善与恶的问题。”[5]人在认识人的本质过程中,开始了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由此可以概括为:自然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探索人的本质的基本历史轨迹,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历史轨迹进行了智慧的总结:“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6]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7]。“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8]“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在本质上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

高校德育必须在认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上下功夫,人的自然属性主要表先为人的理性和思维方面,“人们发现,在他们自身之内确实存在着一种把他们和其他物件区别开,以至把他们和被对象所作用的自我区别开的能力,这就是理性。”[10]“我确实有把握断言我的本质就在于我是一个思维的东西,或者在于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就是思维。”[11]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人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一系列行为,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相互交织,互相影响,使人成为一个复杂的实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具体而深刻的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家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高校关系等等这一系列的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人的本质自然有了变化。高校德育必须在重视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分析人的本质,才能实施有意义德育,否则德育就变成了简单的说教,起不到任何教育意义,显得过于苍白无力。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在德育方面忽视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和人(学生)的理性,对社会关系演变下的人的理性及行为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现实中高校大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在出身、成长的环境与过程、认知能力、智力水平、信仰、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都不尽相同,都有不同的人生发展困惑,这是活生生的大学生本质的体现,德育必须深入大学生实际,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基础上尽力进行交流与对话,忽视了人的大学生本质的强迫性德育不但不会起到教育意义,而且会使学生最后陷入虚无主义、投机主义、无政府主义的状态。德育是人与人与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与对话,是关于正义与美德的讨论,是研究人类至善的学问,“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12]。

三、原则:遵循基本德育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3]德育必须在分析掌握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截止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全国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学校2790所,普通高校2442所(含独立学院303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145所,高职(专科)院校1297所,成人高校348所;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325.2万人,全国在学研究生172.0万人(其中博士生28.4万人,硕士生143.6万人),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达2391.3万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583.1万人[14]。普通高校按综合实力分为“985高校”“211高校”、省属重点高校、省属普通高校、民办高校等;按学历分为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按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分为北上广为代表经济非常发达地区高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高校,按出生、成长环境划分为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按照家庭收入划分为贫困家庭学生、一般收入家庭学生、高收入家庭学生,按年龄划分18岁至45岁,如此庞大如此复杂的高校教育体系,必须在科学的分类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教育活动。以本科生为例,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清华、北大的本科生和西北一所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在出身、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地理环境、自身综合素质、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存在着全方位的巨大的差异,如果采取同样的方式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德育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整个德育就流于形式,变成了一些人或者一群人和另一些人或者另一群人互相说着对方都听不懂的话的枯燥游戏。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与人的对话,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对善的灵魂的塑造,只有因材施教,才可能达到德育的目的。

法道自然。人具有自然属性,德育在更大程度上要遵循人的自然属性。庄子认为:“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15],“顺乎天然,乃是是一切快乐和善良之所由来,而服从于人为则是痛苦和邪恶的由来”[16]。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调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17]卢梭认为教育者应适应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育,“世间的父母和教师不是从儿童造就儿童乃是完全按成人的要求把儿童造就成学士、博士,野蛮的教育使儿童欢乐的岁月在眼泪、惩戒威吓、奴役中度过”[18]。儿童是未成熟者,不是学问家,不是道德学家,不是神学家,教师施教要设身处地为幼小儿童着想,不能脱离儿童,不能揠苗助长。现在中国普通高校在实际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总的目标和做法都是想把学生培养成顶尖的科学家、各个领域的专家或院士、诺贝奖获得者、道德的楷模,等等,家长都期望孩子们成为顶尖级科学家、专家学者、治国的栋梁,这些美好的期望并没有错,但在不分析不评估具体学生的具体状况下做出这些决定,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注定是会失败的。培养学生的过程不是制造机器的过程,必须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适当的教育。高校德育不是培养没有任何瑕疵的十全十美道德楷模,道德伟人,而是尊重人成长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遵循基本的德育原则和教育原则,给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使学生成为一个拥有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四、基础:掌握最基本的现代文明

《礼记·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能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19]“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0],这充分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人的自由,所以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在理论上和行动上束缚学生,而是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促使学生在更大的程度上自由而全面发展,一切德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那么可以肯定的说,提高每个学生或者公民自身的文明素质成为德育最基础的最基本的途径。个人修养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才能促进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反过来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提高也会促进个人文明水平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1]高校德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现实中的人,必须俯下身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具体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些大而空的超越人的本性的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德育内容和做法,注定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和国家的文明进步。由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阶段,也是文明水平不很高的阶段,所以,让提高每个大学生或者每个公民掌握基本的人类为文明知识成为最基本的最低必须。本文认为根据中国的国情,当前中国的大学生或者每个公民需要懂得的最基本的人类文明主要包括政治文明、法治文明、伦理文明。

懂得基本的政治文明。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习近平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22]。政治的确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整个国家全面现代化发展时期,也是矛盾集中时期,急需要普及基本的政治学常识,否则就会造成混乱。有关国家、政府、政党、阶级或阶层、公平、正义、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基本的政治学知识必须普及。使人们懂得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政府,什么是政府的责任,什么是公民,什么是公民权利和义务,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最基本的公平和正义,利益如何分配,等等,这一系列的政治知识是一个现代国家或者政府、公民个体都必须懂得的基本问题,做到把政府的问题交给政府处理,把公民的问题交给公民处理,比较好的处理好政府和社会、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促进国家的发展。所以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政治文明成为德育的基础。

懂得法治文明。“在我们今日,谁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23]。“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定律不是阻止运动的手段一样。恰恰相反,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24]“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25]由此我们得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26]。必须以法治精神为基础和前提,展开德育。正如康德说:“法律就是那些使任何人有意识的行为按照普遍自由原则确实能与别人有意识的行为相协调的全部条件的综合。”[27]“法律本质上是道德律,是以外在制约个人滥用自由的一种特殊形态的道德律。”[28]所以启迪学生的懂得法治的要义,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前提。

懂得基本的伦理文明。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有必要共同遵守一些千百年来逐步积淀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伦理道德。长期以来,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唯成绩为最高目的,忽视对学生基本的伦理文明、日常行为规则的教育,所以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伦理教育,大学生当中出现的一系列有悖基本伦理和基本道德的事件都跟我们长期以来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伦理教育有关。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尊敬师长、尊敬父母、尊重同学、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爱情亲情、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公共公德、遵守人际交往礼仪、使用文明语言等等一系列的最基本的伦理规范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懂得基本的伦理文明是德育的前提、基础、内容。康德认为人既是“自然人”,同时也是“道德人”,服从“自然律”和“道德律”,让学生懂得学会遵守人类社会已经形成的普遍的伦理法则是人存在的必要,也是高校德育最基础的内容。

摘要:高校德育是人与人之间关于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基本认识的交流与对话,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知善懂道,起点是分析人的本质,基本原则是遵守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德育原则,基础是对基本人类文明的学习与认知。德育的目的、起点、原则、基础,是高校德育的逻辑前提,只有对这几个德育逻辑前提的充分理解和把握,高校德育才能真正有效地展开,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关键词:目的,人的本质,原则,基础

司法逻辑推理的前提 篇2

1、私营部门试图通过提供高薪来吸引有技能的研究科学家,国考行测判断推理:前提型题目习题及答案。结果,大多数受雇于私营部门的研究科学家赚的钱比技能相仿的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研究科学家多出50%。所以,除非政府雇佣的研究科学家更多地被对公众的职责感而不是被他们的个人利益所驱使,否则政府就有可能使它最有技能的科学家流失到私营部门,因为这些科学家中没有人会在私营部门中找不到工作。

上述论述依赖的假设是。

A、与私营部门相比,政府部门的研究科学家的科研贡献难以被承认

B、目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研究科学家中,没有人赚的钱比受雇于私营部门的研究科学家多

C、政府部门雇佣的技能卓越的研究科学家的人数没有私营部门中多

D、政府不给它的研究科学家提供非常好的工作条件或由于低薪水所应获得补偿的额外福利

2、“阿基米德将被永远铭记,而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将会被遗忘,因为语言会消亡而数学理念不会消亡。”以下各项均是该论证可能隐含的前提,除了。

A、阿基米德的贡献在于数学理念

B、埃斯库罗斯不是一个好作家

C、使用会消亡的东西的人会被遗忘

D、数学理念不是语言

3、以往,境内企业进出口只能以美元或第三方货币结算,在合同签约至合同执行完毕期间汇率的变化会使企业的实际盈收出现波动,现在银行推出了人民币结算业务。由于人民币是境内企业的本币,合同计价和企业运营的主要货币相一致,境内企业在合同签订前就能够切实了解交易的成本和收入,从而防范了汇率风险。因此,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必定会增多。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作为上述论证的前提条件?

A、有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对外贸易的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多

B、在与国内企业开展贸易时,由于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境外企业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C、有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国内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将跨境贸易开展到世界各地

D、由于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愿意与国内企业开展贸易往来

4、据某知名房产中介机构统计,9月份第二周全国十大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量总体呈上涨趋势,并且与8月第二周相比上涨幅度更明显。如果没有其他因素抑制,按照这种趋势发展,9月份或将创新政以来成交量最高水平。虽然现在还不能确认楼市完全回暖,但未来楼价调控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下列最有可能是上述论证前提假设的是:

A、炒房者将资金大量投入楼市

B、国家对楼价的调控手段不足

C、消费者对房子的购买热情没有减退

D、楼市成交量的增长会带动楼价的上涨

5、当前的大学教育在传授基本技能上是失败的。有人对若干大公司人事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新上岗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很好掌握基本的写作、数量和逻辑技能。

上述论证是以下列哪项为前提的?

A、现在的大学里没有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

B、写作、数量、逻辑方面的基本技能对胜任工作很重要

C、大公司的新上岗人员基本代表了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水平

D、过去的大学生比现在的大学生接受了更多的基本技能教育

6、逻辑老师将上逻辑课的一部分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成员获得的平均分要比没有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高许多,所以参加学习小组能够提高学习成绩。

上述推理基于以下哪项假设?

A、学生学逻辑比较困难

B、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与没有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起点相同

C、参加学习小组没有影响其它课程的成绩

D、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中很少有人打算学习比逻辑更简单的其它课程

7、在世界市场上,中国生产的汽车比其他国家生产的汽车要便宜得多,因此,其他国家的汽车工业将失去一部分市场,而这些市场将被中国汽车占据。

以下哪一项是上述论述所要假设的?

Ⅰ、中国汽车的油耗比其他国家汽车的油耗更低

Ⅱ、价格是汽车购买者考虑的重要因素

Ⅲ、中国的汽车和其他国家的汽车的耐用性基本相同

Ⅳ、汽车购买者具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

A、Ⅰ和Ⅱ

B、Ⅰ、Ⅱ和Ⅲ

C、Ⅱ、Ⅲ和Ⅳ

D、Ⅱ和Ⅲ

8、吸烟有害健康是众所周知的说法,如何在烟盒上做出恰当的警示,从而有效降低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吸烟欲望,却很不容易,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国考行测判断推理:前提型题目习题及答案》。加拿大规定,每一条香烟都必须从政府规定的16种警示语中选择至少6种,并且要经常更换;最好不用大字标题,不得出现“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字句。

这种做法是以下面哪项为前提假设的?

Ⅰ、用语气生硬的大字标题容易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Ⅱ、“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字句会被青少年认为“香烟是成年人的专用品”而更加起劲地尝试

Ⅲ、Ⅰ、Ⅱ和Ⅳ··D、Ⅰ和Ⅱ

9。尽管中国现在不缺乏大企业,也不缺乏受重视的企业,但他们不等同于受人尊重的企业。对企业内部的员工、外部的消费者、利益相关者不尊重,尤其是对资源、环境及其利益相关者不负责任的企业,即使每天都在捐款,也不会受到尊重。

上述论证是以下面哪项为前提假设的?

A、企业知名度与受人尊重的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B、只有主动承担内部与外部责任的企业才能成为受人尊重的企业

C、受人尊重的程度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D、企业受尊重不一定要捐款

10、,我国某“城调队”的一份调查显示,“80后”的已婚青年夫妇中,与父母或岳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人占该年龄段人口的比例达55%以上;相比“70年代”的已婚青年夫妇,这一比例上升了22%。由此看来,“80后”的已婚青年夫妇更难以承受独立生活的压力。

上文的结论最可能基于下列哪项假设?

A、“80后”的青年夫妇更喜欢过二人世界的生活

B、“80后”的有些青年夫妇不愿意由双方的父母来照顾自己的孩子,所以不愿与双方父母共同生活

C、“80后”的青年夫妇只要能够独立生活,就不会选择与双方父母亲共同生活

D、有些“80后”的青年夫妇因工作压力大而不想要孩子

答案解析:

1、【答案】D、中公解析:题干结论是“除非政府雇佣的研究科学家更多地被对公众的职责感而不是被他们的个人利益所驱使,否则政府就有可能使它最有技能的`科学家流失到私营部门”,论据是受雇于私营部门的研究科学家赚的钱更多。

要使题干推论成立,必须确定除了薪水之外,政府对它雇佣的科学家没有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或额外的福利,D项是必须假设的,否则研究科学家还可能因更好的工作条件或额外的福利而选择在政府部门工作,题干结论不成立,A、B、C三项都不是必须假设的。故答案选D。

2、【答案】B、中公解析:题干从“语言会消亡”推出使用语言的剧作家埃斯库罗斯“会被遗忘”,因此需要在“消亡”和“遗忘”之间建立联系,即C项;同理,要由“数学理念不会消亡”推出“阿基米德将被永远铭记”,需要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即A项正确;而“语言会消亡而数学理念不会消亡”一句需要假设两个集合之间必须没有交集,D项正确。故答案选B。

3、【答案】B、中公解析:前提型题目。题干结论是“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必定会增多”,论据是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业务可以防范汇率风险。由于跨境贸易是双方贸易,要推出结论,要求境外企业也认为使用人民币结算业务可以防范汇率风险,从而也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而能“防范汇率风险”的前提是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因此加上B项作为前提可以推出结论。

4、【答案】D、中公解析:前提型题目。题干由“成交量总体呈上涨趋势”,推出“未来楼价调控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要使题干论证成立,需要在“成交量总体呈上涨趋势”和“未来楼价调控的压力大”之间建立联系。即需要假设“楼市成交量的增长会带动楼价的上涨”,即D项。A、B、C三项不能说明成交量上涨和楼价之间的联系。故答案选D。

【考点点拨】解答前提型题目,在前提和结论之间建立联系是最常用的解题思路。

5、【答案】C、中公解析:前提型题目。题干中要从“若干大公司很大一部分新上岗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很好掌握基本的写作、数量和逻辑技能”推出“当前的大学教育在传授基本技能上是失败的”的结论,还需要假设一个大前提“大公司的新上岗人员基本代表了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即指出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本质联系。B项与大学教育的论点不相关,选项A和D都只是讲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没有能够把这个问题与“大公司的新上岗人员”的情况联系起来,故都不能起到保证题干论证成立的作用。

6、【答案】B、中公解析:前提型题目。题干从“参加学习小组的成员获得的平均分比没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更高”得出结论:参加学习小组能够提高学习成绩。显然要求“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与没有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起点相同”作为假设。否则,如果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成绩本来就较高,则无法说明参加学习小组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因此B项作为假设是必需的。A、C两项都是无关项;如果D项作为假设,则说明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原来起点可能更高,削弱了结论。

7、【答案】D、中公解析:前提型题目。题干从“中国生产的汽车比其他国家生产的汽车要便宜得多”推出“其他国家的汽车工业将失去一部分汽车市场,而这些市场将被中国汽车占据”。

要使这个推论成立,则价格必须是购买者考虑的重要因素,并且中国汽车和其他国家汽车的质量相似,即Ⅱ和Ⅲ是必须假设的。即使油耗相等,购买者也可能因为价格原因选择中国汽车,所以Ⅰ不是必须假设的。Ⅳ若为真,则不能使题干推论成立。故答案选D。

8、【答案】C、中公解析:前提型题目。加拿大做出的规定是为了有效降低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吸烟欲望。Ⅰ、Ⅱ和Ⅳ都是必须假设的,否则就不能解释规定中的相关内容,Ⅲ是不需要假设的,是否会引起烟草企业的反对与规定的目的无关。故答案选C。

9、【答案】B、中公解析:前提型题目。A、C两项都是无关项,题干并没有提及企业知名度和企业的长远发展;B项是必须假设的,否则,对内部和外部不负责任的企业也可能是受人尊重的企业,则与题干第二句话矛盾;D项不是必须假设的,即使企业受尊重一定要捐款,也不代表捐款的企业一定受尊重,与题干不会产生矛盾。故答案选B。

10、【答案】C、中公解析:前提型题目。题干由“80后已婚青年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比例比70后高”得出结论“80后已婚青年夫妇更难以承受独立生活的压力”。

司法解释与生活逻辑的背离 篇3

司法解释是对社会“潜规则”的确认

尽管笔者并不完全赞同“司法解释三”的具体规定,甚至不完全赞同最高法院用如此大动干戈的方式来释法,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司法解释三”关于婚姻家庭中财产关系的界说,既不是完全出于某种不具有现实基础的理念,希望凭空创设一种婚姻家庭特别是夫妻财产关系的新模式,也不是完全出于某种技术主义的态度,单纯为了方便法院审理相关案件,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夫妻们,早已在个人自主行为中,为彼此之间的财产关系立下了“潜规则”,“司法解释三”只是加以认可而已。

以“司法解释三”中最具争议的有关离婚时婚前房产归属规定为例,其中第11条提出:“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可将该不动产认定为不动产权利人的个人财产,尚未归还的部分贷款为不动产权利人的个人债务。”同时还提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由夫妻共同财产还贷部分,应考虑离婚时不动产的市场价格及共同还贷款项所占全部款项的比例等因素,由不动产权利人对另一方进行合理补偿。”

表面上看,“司法解释三”明确了婚前房产归购房一方所有,无论男方还是女方,谁付首付款并写入房产证就归谁,使夫妻离婚时对房产归属无可争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男女青年在商量婚事的时候,就已经把未来离婚时可能发生的婚房归属问题先行解决了。按照现在的习俗,婚房主要由男方出资,但在婚嫁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女青年,往往直接将自己的名字写上房产证,以此作为办理结婚登记、明确法定关系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不管“司法解释三”如何规定,工于心计的现代都市女性早就安排好自己离婚时的“财产保全”,男方只要同意女方名字写上房产证,等于已将一半婚房形同“聘礼”,“赠与”女方。在这一点上,即使国家有意以“司法解释三”来规范婚姻诉讼中两造的财产关系,也已经不能视为“创设”某种婚姻财产关系,而只能视为对这种“潜规则”的“再明确”——这种“再明确”不是通过法律来认可一方可以无条件地获得另一方婚前出资购买的婚房,而是提醒在购买婚房时没有出资的一方,如果她或他在婚嫁市场上有足够的“议价能力”,不要忘记“胁迫”对方把自己的名字写上房产证。所以,任何熟悉中国特色人情世故的人都会期待,未来夫妻离婚时,涉房诉讼将会大大减少,只不过这并非因为法律规定清楚之后大家无可争讼,而是“司法解释三”将婚姻双方为财产所发生的交涉,在时间上,从离婚阶段提前到了婚前阶段;在形式上,将离婚博弈转变成了婚前议价。除此之外,对中国现实存在的婚姻财产关系及其调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贡献。

公权力机构的减负与自利

既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最高法院为什么还乐于如此大动干戈?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离婚争讼的时间提前不是毫无社会意义和技术优势的。一般情况下,在离婚诉讼中,男女双方往往处于负面情感状态,剑拔弩张,容易发生冲突,而在谈婚论嫁之时,双方则往往处于正面情感之中,温情脉脉,容易彼此迁就。虽然讨论的同样是财产性话题,但在不同心理氛围下,场面完全不一样,预期更是不同。尤为关键的是,离婚博弈是法院的头痛,婚前议价只是双方家长的苦恼。如果按照理性人的假设,最高法院的法官们不选择让家长苦恼,而选择让自己头痛,那才真的无法理解了。所以,如果说在“司法解释三”中最高法院表现出一定的技术主义倾向,那应该说,这不仅是为了方便法官判案,而且是为了减少法官出场次数,为法院减负。

事实上,这种暗中减轻法院负担、进而减轻国家负担的生活逻辑,在近年来一些重要立法中都有体现,最典型的就是现行的《交通安全法》和“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交强险)”。《交通安全法》明确否定了交通行为人在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下,被其他机动车“撞了白撞”的原则,而采纳了撞人的机动车一方即便无责,也要承担部分赔偿的原则。在当时被冠之以“保护弱者”的这条规定,其实只是一个托词,因为“撞了白撞”才是真正的保护弱者,特别是与事故无关的弱者的原则。近年来,许多出事车辆都是因为在无责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撞上违反交通规则的交通行为人,行车大幅度转向,失控撞上无辜者,最后不但自己需要承担更大的赔偿责任,而且连累了那些遵守交通规则却遭遇无妄之灾的无辜者。这样一条从结果上来看“显失公允”的规定,之所以会被提出来并得到最后采纳,从法理上很难解释,但从国家“方便”的角度,却是毫无疑问的。这里问题的关键是:交通事故善后处理中,把责任落实到谁身上对国家或政府更为有利?如果我们承认,道路上因为违反交通规则而被撞的多数是弱势人员,那么在“撞了白撞”的原则下,其本人及家属的后续生活可能都需要通过社会保障,也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政府责任来维持,他们甚至可能因为反复上访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而按照现在机动车一方不管有责无责都需要给以赔偿的规定,国家或政府就不大可能遭遇如此困境,即使遇到,政府的救助责任也可以小很多,上访的可能性就更小了。鉴于机动车一方也可能是普通工薪阶层,过高的赔偿金额反过来会让他们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所以,让更多的车主加入进来共同赔付,通过减轻这部分人员的负担,进而最大限度地减轻政府负担,就成为“交强险”的设计和运行的基本策略。

我们这里花不小的篇幅来剖析一个同“司法解释三”看上去没有关系的立法案例,不是多余的,而是力图揭示,在当今中国立法或释法的背后,真正作为主导的立法精神,不是公平正义等抽象理念,而是最大限度地确保“公权力机构方便”这一十分功利的目的。公权力机构同所有受其约束、调节和保护的生活主体(包括个人和组织)一样,完全按照自利的动机来行动,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大奇观,不把支配立法或释法行为的这一现实生活逻辑揭示出来,却纠缠于纯粹法理或沉溺于对理想婚姻家庭的复古怀旧,是无法搞清楚“司法解释三”的释法用意的。

公权力自利逻辑的严重后果

问题在于,“司法解释三”内含的公权力机构自利逻辑,一方面同公权力机构的存在价值相悖:如果所有潜在的社会冲突都可以通过简单推向当事人自己来处理和解决,公权力机构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司法解释三”背后的公权力机构自利逻辑,还同中国当前婚姻家庭实际运行的逻辑相错位,最后在转嫁矛盾的过程中激化了婚前冲突,甚至导致青年男女的婚姻困难和女性的婚姻不稳定。这种现实而不是假想的生活困境要远比所谓“理想婚姻的危机”更加严峻,更加紧迫。

“司法解释三”关于婚前房产归属的规定,尤其遭到女性及其家长的反对,被认为偏袒男性,因为在中国的婚姻家庭缔造过程中,提供婚后住房从来就是男方(更现实地说是男方家长)的责任。对于这种责任,不能仅仅做狭义理解,婚后住房不是单纯的“栖居之所”,而是既作为小夫妻确保婚后生活水平的财产托底,也是维护小家庭持续存在的财产抵押。面对房价高企,今天中国男女青年结婚时仍然坚持要买房,而不愿意租房,这自有他们的道理。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年轻人喜欢不切实际地相互攀比,相反,应该认识到他们的选择过于切合实际:没有共同的房产,婚姻家庭的维持就少了很大一块共同的物质基础,如同孩子作为爱情的结晶,维系着许多同床异梦的夫妻,房产作为“婚姻抵押”也让许多夫妻——特别是出资购买房产,又不愿意被分掉一半的一方——不敢随便提出离婚,这就是婚前房产作为婚姻抵押的意义。所以,当“司法解释三”拟规定婚房作为出资一方的财产时,实际上就把作为婚姻抵押物的房产,从完整的“产权”降格为“使用权”:只要婚姻存续,未曾出资的一方可以同等使用,但它不再是婚姻家庭这个共同体的抵押物,而成为一方提供给另一方共享的使用权,这种使用权因为可以随时收回,所以不具有任何稳定性,它是动产,而不是不动产,就稳定性而言,婚姻建立在动产还是不动产的基础上,结局可能完全不同。现在许多女性提出,婚房归出资的男方所有,意味着妻子不再是房东,而只是房客,必须随时准备好“净身出户”。此言一出,好像几十年的女性解放“一夜回到解放前”。

对此,赞同“司法解释三”的人士认为,既然财产抵押维护的是双方共同婚姻,为什么非得男方一方单独出资承担婚房成本?难道维护婚姻就没有女方的责任吗?这里涉及到婚姻家庭的另外一种生活逻辑。即便不说古来如此,至少在今天的中国,“郎才(财)女貌”仍是主导的婚恋模式。热播不止的江苏卫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在男女嘉宾的彼此选择上,虽然几经波折,最后回归的仍然是这一古老的婚恋格局,女性个个如花似玉,男性则几无例外地事业风生水起,就是一个明证。婚恋模式不变的背后是生活逻辑的不变:只要女性仍然以生理性的美貌为最大的婚配资源,男性以社会性的才智或财产为最大婚配资源,那么男女两性在婚姻关系及其存续中的地位就是完全不同的。概括地说,女性的生理性资源是非积累的,在缔结婚姻阶段往往处于巅峰状态,尔后随着青春的消逝而流失;男性的社会型资源则相反,属于积累性的资源,在缔结婚姻阶段往往处于谷底,但随着男性走向成功而数量增多,价值增长。男女双方在婚姻资源掌握上不同起点和反向变化的趋势,既是缔结婚姻时的难题,也是维持婚姻的难题,不过,前者首先是对男性的难题,后者主要是对女性的难题。

为了突破婚恋的困境,社会创造出一种平衡男女双方婚姻资源的制度性安排,那就是让男方在缔结婚姻之前,为新家庭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来弥补婚姻起始阶段相对女方的资源不足,所谓“聘礼”由此而来。更重要的是,相对女方对新家庭的贡献“嫁妆”而言,“聘礼”更多地采取了诸如住房甚至土地的形式。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嫁妆”不但数量上有限,而且往往具有“易耗品”的特征,象征着女方生理性资源随时间的耗损,而“聘礼”不但必须数量上超过女方的嫁妆,而且往往具有“不动产”的特征,象征着男方资源随时间的增值。现在的问题是,男方的资源包括内在的“才”和外在的“财”及其全部增值,如何在女方资源耗损之后,还能为女方所分享,而不至于让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由于资源耗尽而被遗弃,因此成为婚姻制度设计中财产安排的机关所在。“白头偕老”的中国婚姻理想反映了夫妻双方的意愿,但不可能单靠夫妻双方,更不能单靠妻子一方的努力便可以实现,制度的保障必不可少。这一生活的逻辑体现在习俗上,就是由男方提供婚房等“不动产”,体现在法律上,就是规定带入婚姻的婚房等不动产在婚后属于共同财产。所有这些规定有其内在的道理,目的都是通过以男方增值的资源补足女方耗损的资源,来维护婚姻的稳定,协调夫妻关系,实现性别公平。从这一点上说,“司法解释三”回避谁买婚房的实质性问题,采用含糊其词的“一方购买”的说法,好像购买婚房完全是一件由当事人自己处置的私事,其实反映出来的却是无视生活逻辑的态度。貌似公允之下,是刻意粉饰男女双方在婚姻关系中永远不可能达到的“无性别平等状态”。如果说,“司法解释三”有关婚房的规定生效之后,女性也开始独自出资购买婚房,这也并不意味着女性以后也可以拥有能增值的资源,而是意味着结婚时,本来就比男性拥有更多的婚姻资源的女性,现在反倒需要为起始资源不足的男性“奉献”更多的婚姻资源。这样的情形要是真的大面积出现,那么起到的作用显然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现已存在的性别不平等。

婚外情规范凸显对生活逻辑缺乏敏感

与这种对婚姻家庭中的生活逻辑严重错位相似,“司法解释三”在关于“小三”介入之后可能造成家庭财产转移的防范上,同样表现出对生活逻辑的缺乏敏感。“司法解释三”的第2条提出,“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为解除同居关系约定了财产性补偿,一方要求支付该补偿或支付补偿后反悔主张返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合法婚姻当事人以侵犯夫妻共同财产权为由起诉主张返还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处理。”

如果我们承认,有配偶还能与他人同居者,往往是同居关系中的强势一方,与之同居的“小三”之所以同意以财产性补偿作为解除同居的条件,本来就因为同居关系中存在着利益交换,包括财产交易。尽管这一条规定看似对同居双方采取“一视同仁”的公正态度:财产性补偿没有要到的,法院不支持要;给了之后又想要回的,法院也不支持还,因为同居不合法,不受法律保护,无论要和还,都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样简洁明了恰如其分的规定之外,何必再要狗尾续貂画蛇添足地加上一条“合法婚姻当事人以侵犯夫妻共同财产权为由起诉主张返还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处理”?这有些像是在为强势的有配偶者占弱势的“小三”便宜而开方便之门了。在感情上,夫妻会因为“小三”的介入而反目,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财产问题上,夫妻不会因为共同利益而齐心协力地对付“小三”。理智战胜情感本来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只是如此一来,原本看上去对等公平的“一方不能索取,另一方不能索回”,现在由于与人同居的有配偶者的配偶卷入,变成了“一方不能索取,另一方却可以在配偶的配合下索回”的不对等格局,同居双方中无论在道德还是法律意义上都更有过错的“有配偶者”,本来应该承担更多的道义和补偿责任,但在“司法解释三”第2条确立之后,却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法律支持,不但不需要做任何补偿,而且已经做出的补偿也可以要回来。这样的法律规定不但违背生活逻辑,显得不合情理,而且因为显失公允,而在法意上难以立足了。

血亲关系对家庭共有财产的干扰

好像为了把对婚姻家庭和夫妻关系的微妙性“不知不觉”进行到底,“司法解释三”不厌其烦地将夫妻双方同各自父母的血亲关系引入家庭财产关系之中,形成对家庭共有财产的另一种干扰。

“司法解释三”的第8条提出,“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视为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应认定该不动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名下的,可以认定该不动产为按照双方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有证据证明赠与一方的除外。”

还在第13条提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用夫妻共同财产出资购买以一方父母名义参加房改的房屋,离婚时另一方主张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对该房屋进行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购买该房屋时的出资,可作为双方离婚时的债权予以处理。”

常言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结婚家庭的建立意味着对出生家庭的独立,这是人类学常识。但在“司法解释三”的以上两条规定中,无论婆家还是娘家,都像幽灵一般时时出没于结婚家庭之中,不是为了祝福,而是形同诅咒:为的是小夫妻离婚时,可以援引出生家庭,以便 “合理分割”财产。

单纯从审理的简便和有效来看,第8条和第13条规定无疑极具“准绳”价值,可以让法院判决对当事双方都具有“无可辩驳”的效果,甚至可以让他们早做准备,提前按照法条签订离婚协议。显然,这样的规定本意是为了夫妻离婚时的方便,为此需要在他们根本没有离婚念头的时候,就提醒他们做好离婚的准备。就此而论,“司法解释三”中隐含的假设是:今天中国的婚姻状态中,离婚是常态,虽然结婚仍是目的,离婚仍为手段,离婚只是为了更好地结婚,但结婚时,人们已经不能不考虑离婚的可能,离婚不再是诅咒,而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很明显,这两条规定都是建立在夫妻双方各自拥有“个人财产”这个现代AA制概念的基础上,现在需要讨论的是,婚姻家庭内部的财产,到底是由婚姻双方当事人自己作主选定的,还是由国家通过法律硬性规定的?在夫妻没有想到、更没有采取AA制的情况下,国家有没有必要,甚或有没有权力,一定要把AA制元素嵌入婚姻家庭之中,从而瓦解许多学者提出的“同居共财”制?如果受自父母的财物可以视为“个人财产”,那么继承自父母的遗产该不该归入“个人财产”?受自朋友或其他渠道的财产,是否也可以纳入?房产之外,其他财产形式是否也可以纳入“个人财产”?比如,出租父母赠与的房产所获得租金是否可以纳入“各自财产”?一旦婚后所有财产性收入都可以纳入“各自财产”的范围,夫妻之间恐怕即便不想实行AA制,也不得不为之了。

在“同居共财”社会环境中引入“个人财产”这样具有原动力的概念,必然面临种种始料未及的推理结果和逻辑诘难,在尚未完整梳理的情况下,出于离婚审理的方便这一公权力机构的“私利”,国家意志就随意侵入公民生活,甚至侵入人类最私密的关系——婚姻家庭和夫妻关系,显得过于轻率了。毕竟国家的整体利益存在于公民婚姻稳固、家庭浑然一体之中,而不是夫妻利益对峙、离婚率飙升之上,为判决离婚方便而制订的“司法解释三”最后有没有可能因为发挥潜在的催生离婚的效力而导致更多的离婚,从而大大增加了法院审理的案件数量?反过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司法解释三”因为违背生活逻辑,有没有可能被个人和家庭有意规避,形存而实亡?

最后,我们摘录一则中国古代关于婚姻家庭的寓言作为结束语,让先贤的智慧来指引我们更好地处理婚姻中可能发生的危机。

人有为人妻者。人告其父母曰:“嫁不必生也,衣器之物,可外藏之,以备不生。”父母以为然,于是令其女常外藏,姑公知之曰:“为我妇而有外心,不可畜。”因出之。

妇之父母,以谓为己谋者以为忠,终身善待之,亦不知其所以然也。(《吕氏春秋·遇合》)

一切本意不想离散他人夫妻,却因为殷勤建议别人早做离婚准备,而真的导致劳燕分飞的人士,都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尽管离婚确实越来越成为正常现象,但“白头偕老”仍然是中国人的理想追求。立法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平衡,而不是加剧失衡。

司法逻辑推理的前提 篇4

旷达:只有沟通主体具有旷达的心智模式,有效沟通才有可能

十多年前,我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东北一省会城市。工作之余,与一个朋友合伙开办了一个专门针对小升初学生的英语培训班。

一天,当我在讲台上正背对着学生们板书时,听到一女孩尖叫。我转身一看,一郭姓男孩爬到自己座位下面,用手捏前面女孩的大腿。我愤怒到了极点,跳下讲台,疾步走到小郭旁边,用劲捏住他的胳膊。他疼得不行,身子乱晃,但不示弱也不告饶,双方僵持了足有一分钟,我见他满身大汗,就松开了手。

我的手一放,他像箭一样飞了出去,抛下一句话,“你今天找死,你等着”。

15分钟后,有人重击房门,我开门一看:一异常肥胖女性,身高一米八十以上,体重约有二百斤。她恶狠狠地冲着我的脸吐了一口口水,然后就破口大骂,随之而来的是她的大掌。这一掌用尽全身之力,我两耳轰鸣,疼痛难忍,顿感天旋地转。她又用脚一勾,我便仰面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浑身辣疼,满眼金星。

她见我倒下,顺势单腿跪到了我的脖子上,用手不住抽打我的脸,还不住往我的脸上吐口水,边打边骂。

我躺在地上,任她抽打,无力还手,也不想还手。可能是累了,也可能是迫于周围学生们的惊慌失措,她终于停了下来。我用力支撑起身子,正视了一下她,见她眼神中虽然还有敌意,但经我这么一正视,还是很明显地蜷缩了一下。

“大姐呀!刚才你打我,尽管非常难受,我坚持没有还手,不是我打不过你,只是觉得我不应该与你打,或者还不是与你打的时候。如果你不介意,我想与你谈谈。”我很平静地向她发出邀请。

“有什么好谈的?”她的嗓门很高,得理不饶人。

“就谈你为什么打我,我为什么不还手?”

“你脑袋里进水了,这有什么好谈的!”她依然咆哮,但声调低了不少。

“我与你无冤无仇,你精神完全正常,要不是你的孩子来我这里参加培训班,你就没有机会也不会打我。看得出来,今天你出手准备把我往死里打,这也是你为什么打我,我为什么不还手的原因!”我又给她倒水,又帮她搬椅子。

“我听不明白这些事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她不领情,我倒的水不喝,为她搬的椅子不坐,两腿叉开站立、双手交叉抱在胸前。

“中国有句古话叫‘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从你孩子在我这里一个多月来的表现,以及今天你如此霸气的行为,我敢断定,你的父辈在本地一定是位高权重。在前三十年看父敬子阶段,你颇得父辈润泽。但根据你的年龄推断,你的父辈都已经离休或退休,到了后三十年看子敬父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叫世态炎凉,什么叫人情冷暖。你不希望你的悲剧在你的孩子身上重演,所以你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学习英文,希望他有一个好的未来,出人头地,不像你这样窝囊,败坏父辈的声誉,这在心理学上叫‘亲子传承情结’,即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以自己曾经的不足为前车之鉴,实现自己应该实现但没有实现的人生夙愿。”

“我还是看不出你讲的这些与我打不打你,你还不还手之间有任何联系。”她对我讲的话开始感兴趣了,坐在我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双手撑在桌子上支着她塔一样壮实的身躯。

“你想想看,如果你对孩子的未来和成长毫无兴趣,你就不会花钱送他到我这里来学习英文,或者今天他被我‘欺侮’了,你也不会如此怒气冲冲地来找我‘报仇’。我认为你对孩子未来的期盼程度和你对他成长的关爱程度与今天你打我的用力程度是成正比的,作为教育者,尽管自己受了一些皮肉之苦,但内心依然感到高兴,这就是你为什么打我,我为什么不还手的原因!”

“你的孩子今年十三岁,正处于心理学上的‘狂风怒涛’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由于要为第二性征的到来在激素分泌系统上做积极的准备,所以他们大多会对异性开始产生浓厚兴趣、对自己的能力有过高估计倾向等诸多阶段性特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这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其引导不好,或其生活的环境‘不干净’,那很多孩子从这个时期就开始迈入了人生歧路。你刚才的这些示范性的言行,不论从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的角度,都与正确的教育观存在方向性的偏离。”我见她已经完全进入状态,继续滔滔不绝并把我‘欺侮’他孩子的原因和细节,结合我自己所知的道理及一些亲身体会,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李老师,很不好意思,刚才孩子回去说老师打他,给我看了他胳膊上几道红肿的指印,我就冲了过来。现在想来,我确实太粗鲁了,我们东北人就是性子急,直肠子,你不会见怪吧!”

“我想说的就是这些,希望你能理解我的心情,也希望你今后在处理诸如孩子教育类问题上不要再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了。”近一个小时后,我准备结束我们的谈话。

“李老师,我今年45岁,从来没有人给我讲过这些,我也没有如此认真地听过他人讲过这些道理。今天打你是打错了,也打对了。如果不打你,我就没有机会听到这些。但我打你确实不对,你打还我吧!”她有些激动。

“你的孩子来我这里花钱参加培训班,学习知识是一方面,按照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他的行为也是我应尽之责,我对他的反社会行为的管教虽然出自善意,但也有不妥之处。对于今天的事情,我们双方都有责任,你就不必介意了。”我宽慰她。

“不行,我这个人生来就不欠他人的人情,你要么打还我,要么我帮你做点什么,比如再帮你办一个班。反正,你不能让我感觉我欠了你的人情。”

“说实话,你孩子走后,我知道今天必出大事,我已经预感到了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沟通,我当初并没有期望与你能成为朋友,但我有一个底线,那就是不要与你成为敌人。而现在你既然可以成为朋友,我已经收获很多了!”

“那你说话要算数,可不要记仇呀,一定要把我当朋友呀”。

“一定”。

“我给你留下我的手机号码,如果哪天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尽管给我打电话。”说着,她从我办公桌上的笔筒中抽出一只钢笔,顺手在桌上的一张A4纸中央歪歪斜斜地留下了她的名字和手机号码。

没过多久,我就离开了那座城市来到北京攻读博士。这期间,我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机会,但这个机会要求必须在两天之内拿到我工作过的那个城市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一些支持性的文件资料。由于此前我在政府部门并无任何社会关系,要在两天内拿到相关批文和材料完全没有可能。当我无可奈何正准备放弃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了小郭母亲的联系方式,并想起了她“如果哪天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尽管给我打电话”的话,便拨通了她的电话。她听了一半大喊道:“记起来了,是你呀,有啥事儿吱声!”我将事情的原委告知了她。“这事对我很重要,我找你之前,把我能找过的人都找过了,他们都爱莫能助,不知你能否帮我这个忙!”就这样,在她的帮助下,我在读博士期间争取到了这次难得的交流机会。此后我们之间的交往就逐渐多了起来,慢慢地真成了要好的朋友。

这件事情,使我对沟通的含义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有效沟通往往始于沟通对象的尽情流露,没有这种尽情流露,你就无法知道沟通对象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而这种尽情流露又往往因为个人素质和生活背景的差异,可能以排山倒海的方式,也可能以小桥流水的方式倾泻出来,这就需要沟通主体具有良好的心理耐受性。我把这个场景告诉了我的很多朋友,我问他们会怎样处理?90%以上的人都选择了立即还击。由此看来,只有沟通主体具有旷达的心智模式的逻辑基础,有效沟通才有可能。

平等、真诚:换位思考,坦诚待人,尊重沟通对象的真情流露

长兄辞世弥留之际,一纸遗书将其出生才75天的儿子委托给了当时年仅15岁的我。早期我父亲代为监护,及至入了大学,则由我全权负责财务和思想教育等一切事务。一直以来,不论我们是通过电话、短信,还是通过书信的沟通,我都始终秉持平等、尊重的基本原则。在2005年3月,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信。

叔叔:你好!

我知道你是搞心理学的,我现在有一个问题向你请教。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老是不想学习,看到书我就空白一片,已经有三四天了,只是觉得心里很烦。其实是这样的,一个我喜欢的人,我对她很好,她也知道。但是我现在得知,她有男朋友了却还瞒着我。我很难受,不知道怎样处理这方面的事。很想专心地去学习,但是却不能做到。非常希望你能给我诊断诊断,出出主意好吗?

诚盼回复。最后愿你工作顺利!

你的侄儿CJ

这样的问题,相信很多读者都遇到过。作为当事人的家长或监护人,你会怎样帮助孩子们去处理这样的事情呢?我的回信是这样的:

CJ:你好!

来信已经收到,你目前出现的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完全没有必要去自责和恐惧。但有两点想与你分享一下,并盼对你目前的境况能有所帮助。(“情况正常”“完全没有必要自责和恐惧”“有两点与你分享”等字眼很关键,他让沟通对象感觉到一种心境上的平等和受到尊重的感觉,这非常重要。)

一是爱情、婚姻和事业的问题。我是过来人,在我看来,爱情一般是感性的,而婚姻一般是理性的,事业则是理性和感性的有机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没有理性的感性,是一种无知或短见的感性,只是一种动物的本能,如果这种欲望在人的身上任其泛滥而不加以理性的控制,那这种人的青春就很快逝去。你回首看看与你一起长大的一些人,可能他们在上初中时候就任这种感性泛滥成灾,当时自己感觉很好,同学中也不乏羡慕者,可是他们的青春很快昙花一现,大多早早结婚,有那么一两个孩子后,只有靠拉板车、打零工等着生命的尾声。所以,如果有些远见,希望你能用你的理性控制一下你的感性。一个弱小的人是不会有什么选择权利的。大学时我是一面旗帜,英文、体育还有其他专业课程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所以有不少羡慕者,当时我也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大学四年考了4次四级都没有过。回到家乡,我想通了,一切都变得很理性,才有了今天的作为。所以,在爱情、婚姻和事业这三者的关系中,对于男人来说,快速找到自己的事业所在,然后对自己的婚姻进行定向,才有权利选择爱情。而对你的事业定向,大概有三种可能:一是能考上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各行业的高层;二是顺利毕业回乡下当一名中学教师;三是到广东等发达地区打工。你已经成年,我将负责你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基本费用,毕业后的道路就看你自己的意愿和选择了,说这些,希望对你有用,理性一些。(与其指责他不应该恋爱,不如告诉他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如果能以切身体会,采用或现实或虚拟的“亲子传承情结”,效果就会更好了。)

二是关于厌学的问题。其实我今年回家,对你进行系统观察后发现你最大的风险就是不踏实,对自己的实力有过高估计之倾向。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缺点,那是很愚昧的。所以,厌学问题,首先是你的心不静,之所以心不静,是因为你目前想了一些不该想的问题。其次是你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不足。

总之,要理性些,多看看自己不如同学的地方,如果都比其他同学好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生再比比,如果真的都比他们强了,再与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比比,看看自己还差些什么?如果真能这么比较,那可能你的所有毛病都没有了!(沟通是要解决问题的,最后应该以沟通对象能够接受的方式告知你的期望和具体的工作步骤。)

专此

李永瑞

司法逻辑推理的前提 篇5

关键词:市场营销,逻辑前提,三重性

一、第一重:市场——基础与前提

关于对市场的理解, 通常有狭义与广义范畴之分, 狭义指的是买卖之间商品交易的场所, 而广义则是指买卖之间商品交换关系之总和。市场就是市场营销行为所占用的场地、范围与领域。现代市场的概念又有新的变化, 认为:市场等于人数、购买能力与购买欲望的总和;而被人们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则认为市场是由所有具有特定的需求或者欲望, 同时愿意进行商品交换来满足需求或者欲望的那些潜在顾客构成。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市场含义的理解, 可以很明确看出, 市场始终不能离开人口、购买力以及购买欲望这三大要素, 并且市场规模和容量的大小也都取决于上面的这三个要素。

市场的类型相当多,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很多不同的种类。按照经营的商品的特性来划分, 可以分为生活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按照商品进行交换的地理区域来划分, 可以分为国内市场、国外市场;按照商品的竞争程度来划分, 可以分为完全垄断性市场、寡头垄断性市场、垄断竞争性市场和竞争市场;按照商品的流通环节可以划分为零售市场、批发市场;按照买卖商品的目的可以分为生产市场、转卖市场、消费市场和政府市场。需要说明的是, 如果根据更加细化的标准来划分, 市场会被划分成更多更小的类型, 这样有利于开展市场营销的主体进行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营销活动, 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成功率。

关于“显现市场”, 主要是指当前已有相类似或同类的经营者或单位在该领域出售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事实上, 显现市场很容易被大多数的营销者寻找、识别并抓住加以运用, 从而为经营单位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 这类市场存在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潜在市场不同于显现市场, 它并不能被大多数人发现, 也很难被利用, 然而, 这类市场如果被适时的激发出来, 也会快速地形成现实的购买需求并产生足够的购买行为。由于潜在市场具有隐蔽性, 很难被发现, 识别难度较大, 如果企业能够及时抓住并利用这类市场, 在缺乏竞争者的市场中, 能够获得的效益较高。例如, 由于消费者对某种新产品的购买力不足, 及时当前存在购买欲望和消费者, 企业也不能完成营销;如果营销者采取分期付款等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 则能够开发潜在市场, 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获得经济效益。对于消费者购买欲望不足的情况, 营销者要充分了解和深入挖掘消费者的真实的需求, 并开展相应的营销活动, 针对消费者的内心需求, 激发消费者潜在的购买欲望, 从而产生购买行为。尽管挖掘潜在的消费者和客户甚至营造新市场对营销者来说困难较多、挑战性强, 但是这些潜在的市场往往能够为营销者带来更多回报。

深入理解当前市场和未来市场是企业持续不断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市场是企业产品或服务当前销售的对象, 是企业当前取得生存的根基;未来市场则是指企业产品或服务未来要销售的对象, 是企业取得长远发展的保障。准确判断当前市场的变化并能够预测未来市场的发展, 并结合企业当前的实际更新企业产品满足未来消费者的需要, 是延长企业生命周期的关键。对当前市场的准确判断, 可以是企业提前做好准备, 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能够帮助企业未雨绸缪, 做好化解市场风险的措施, 面对未来市场在条件成熟以后转化为当前市场的情况, 企业能够抓住机遇, 取得主动权, 化险为夷, 获得领先的地位。

二、第二重:“营”——方法与过程

“营”在市场营销中具有经营管理的含义, 营销注重“销”的结果, 也不能忽视“营”的过程, 片面地认为营销就是销售, 这是严重错误的认识。“营”是市场营销的过程属性, 它对于市场营销的成功与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说, “市场营销学”这门学科也属于管理类学科的范畴。

“营”首要的任务就是对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的经营管理。需要指出的是, 产品的营销者不必亲自参与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 但是必须熟悉这个过程, 要能够把市场对产品的反馈信息用于产品的改进方面, 从而帮助企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 企业开展的产品营销活动也需要营销者熟悉产品生产的过程, 以便于在活动中准确、客观、全面地推广产品和介绍产品性能, 帮助消费者解疑答惑。

“营”在市场营销中, 对于营销者来讲, 还需要对市场进行经营管理。因此, 在市场营销中, 需要营销者做好市场的分析、调查, 通过对环境、市场类型、市场信息、目标市场选择等进行分析, 做好营销战略的策划和布局。做好市场发展的规划, 是营销者对市场进行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明确新市场的选择、如何开拓、怎么发展, 要有科学合理的思路和规划。科学合理的理解市场的概念是营销者进行市场经营管理的基础, 经营管理者必须把握这个基础, 才能做好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的工作。当前的市场状况十分复杂, 对市场的经营管理也是一项非常困难、富有挑战的工作, 经营管理者做好这项工作, 离不开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等知识, 要把这些学科理论知识作为指导来开展工作。

“营”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过程特性, 除去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市场的经营管理, 还应该包括对销售的全过程的经营管理, 销售前期、中期、后期都离不开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不是卖出产品, 而是得到消费者和客户的认同, 在市场上树立企业形象和品牌, 提高市场占有率。成功的市场营销必须实现这样的目的。因此, 做好销售前期、中期、后期的每个细节地方的工作, 才能让顾客真正满意。销售前期的经营管理主要包括生产管理与销售前期的准备工作;销售中期的经营管理包括店面装修、物品摆放、场地安排、导购管理等与销售现场管理相关的工作;销售后期的经营管理包括售后服务、跟踪服务等, 需要建立健全售后服务平台, 做到快速处理顾客遇到的问题。

“营”在市场营销范畴中经营的不仅是产品, 也是理念和水平, 还是人——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营销团队。因此, 企业的营销者在做好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 还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不断学习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加强学习, 做好培训, 提高管理者和营销团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

“营”是一门科学, 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营销者要明确营销的方法, 学习营销的技巧, 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与管理艺术, 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的缺陷, 及时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和人才, 建立健全人才奖励机制, 强化人才管理走向科学化正规化, 推广科学化的营销管理工作, 提高营销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第三重:“销”——目标与落脚点

“销”从字面来看就是销售, 就是把生产的产品卖出去, 卖给消费者和客户。“销”是市场营销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销”是市场营销的落脚点, 是市场营销的目标所在。有很多营销者错误地认为“销”是市场营销的最后环节, 事实上, 市场营销是一个循环的系统, 不存在绝对的起点与终点。销售之后还有售后服务工作, 还有市场信息的反馈工作, 后面还有产品改进工作等等。一个合格的营销者需要有不断销售、不断反馈、不断更新的销售思维和观念。充分理解“销”, 必须知道销售什么、怎么销售、销售给谁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涉及到很多细节的问题, 例如怎么销售就涉及到以什么样的价格销售、用什么方法销售等具体的问题。

市场营销销售的是有市场需求的产品, 这个产品的概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那个产品, 它侧重于整体的概念, 指的是那些在买卖交换中满足消费者和客户需求的实物和服务的总和。其中的实物产品包括产品的实体、特色、样式、包装和品质等;无形的非实物的服务是指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其他利益和心里满足的售后服务、企业形象等。整体产品的概念包含三个层次:核心产品 (产品所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主要功能) 、形式产品 (产品的物质或非物质形式) 、附加产品 (各种形式的附加服务如送货、安装、维修、使用指导等) 。把产品推向市场, 获得消费者认同, 需要以营销者对产品内涵的全面理解作为支撑。

销售人员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所以做好销售的工作之前要组建好一支出色的有能力的销售队伍。对于市场营销的管理者来说, 有人才规划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要学会引进有能力的销售人才, 并注重培养和管理。一般说来, 企业之间市场营销的竞争比拼的就是销售人才的竞争, 销售产品依靠的是销售人才的能力。营销者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也在推销自己, 只有消费者认同营销者, 营销者才有可能将产品销售出去。所以, 对于营销者来说, 懂得推销自己的重要性不比懂得推销产品的重要性低。

营销者要十分清楚地了解和掌握“销”的对象, 也就是消费者。开展营销活动, 要根据客户对象、特点和类型, 要具有针对性。由于销售活动是在不同的市场领域展开的, 所以, “销”不能脱离“市场”, 只有充分了解市场、掌握市场, 才能做好销售工作。

“销”是一项非常具有技术性的工作, 在合适的地方、用合适的方式、以合适的价格把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消费者, 这样才能做好营销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营销者充分发挥营销的技巧, 结合数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运用不同的手段如上门推销、广告营销等, 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便捷的服务。市场经济的变化催生出更多“销”的方法, 营销者必须不断创新不断适应新的环境, 才能在营销竞争中处于上风。

四、结论

市场营销的三重属性:“市场”、“营”和“销”, 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全面了解市场的前提下, 做好产品、市场和人才的经营管理, 企业才能占领市场, 获得消费者认可, 取得较好的效益。因此, 市场营销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市场”、“营”、“销”这三重属性。

参考文献

[1]张晓, 张宣玉.市场营销话创新[J].中国市场, 2006 (22)

[2]菲利普·科特勒著.市场营销教程.华夏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下一篇:自然主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