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非常逻辑

2024-09-20

爱情的非常逻辑(共3篇)

爱情的非常逻辑 篇1

儿童选秀节目, 是以儿童为主体的一种选秀形式, 一般都有一套标准化程序, 设有草根海选、PK、评委点评、赢得支持等环节, 节目中儿童特有的稚嫩的声音、可爱的形象、率直的个性和奇特的思维方式让受众很是新鲜, 收视率较高, 其他电视台也在很短时间内推出儿童电视选秀节目。儿童选修节目在表象繁荣的背后, 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其中尤以成人化问题最为突出。儿童电视成人化, 指电视制作者用成人的思维模式, 成人的眼光和行为方式来制作儿童电视节目, 用成人的需求取代儿童需求, 将儿童经验水平“提高”到成人的经验水平, 或“降低”到成人想象中的儿童接受程度, 使儿童节目与儿童受众需求相脱节。本文拟以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的《非常6+1》 (以下简称《非常》) 假期特别节目为例, 分析儿童电视选秀节目中的成人化问题。

《非常》近几年暑期, 《非常》都会推出面向儿童并以儿童为主角的暑期特别制作节目, 以“非常假期欢乐多, 小鬼当家真热闹”为口号, 主打“欢乐”牌和“热闹”牌。每期选派4名或5名年龄在6岁至12岁之间的儿童登台演出, 最后经现场观众投票选出一名儿童获得“非常明星”、“非常宝贝”的殊荣。应该说, 相较于其他儿童选秀节目, 《非常》的节目制作者及主持人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大尊重, 尽可能地用他们所理解的儿童的经验水平去贴近儿童。然而, 《非常》假期特别制作节目与其他儿童选秀节目一样, 从内容到形式, 从编导到主持人, 都具有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它的成人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受众定位过于宽泛, 节目定位的成人化。很多电视儿童选秀电视节目受众定位就不仅仅是儿童, 而是希望老少皆宜, 吸引整个家庭成员观看, 甚至以成人受众为主。为了吸引成年受众的注意力, 参与节目的儿童大部分是按照栏目组事先安排好的程序去表演, 少有发挥空间, 孩子是节目的演员, 甚至像有研究者指出的儿童只是“成人游戏中的沉默羔羊”, [1]而不是节目的主体, 受众看到的也只能是孩子化妆后的表演, 难觅童真童趣的影踪。

儿童表演内容的成人化。儿童电视选秀节目的成人化问题还体现在不少参赛小选手表演内容上, 从衣着打扮、曲目选择、舞台姿态、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能看到成人化的印迹。例如, 最早是在《非常6+l》节目中一夜成名的小童星阿尔法, 穿着打扮就很成人化:鸡冠头、红色立领皮衣、黑色皮裤、黑色皮靴, 一身典型的朋克造型。更有甚者, 不少小女孩选手则衣着暴露, 穿着吊带或露脐装, 学成年人走性感路线。2013年8月16日的节目有个小女孩为了配合出演《水果拳》的歌曲, 穿着就很暴露, 而且配以成年人的挑逗动作。还有曲目选择的成人化, 如《你是我的玫瑰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青春舞曲》《巴郎》《明天的明天的明天》等等。语言运用的成人化, 透过电视屏幕, 经常看到的是稚嫩的面孔说着与年龄不相符的话语, 露出与儿童年纪不相仿的成熟老练, 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 主持人的一个简单问题, 孩子脱口而出的往往是成人思维的回答, 更有些“童星”已经熟悉了在镜头面前如何讨好观众。

互动话题的成人化, 例如在《非常》节目中, 点评嘉宾直言“我希望有女儿是她 (指代选秀儿童) 那样的, 有女朋友则是她这样的 (指代另一个点评嘉宾) ”, 主持人听后直呼:“我在录儿童节目, 你还说找女朋友是她这样的!”这是赤裸裸的成人话题, 在儿童节目中出现非常刺耳, 男女朋友话题显然与儿童的年龄不相符。

儿童选秀节目成人化的生成逻辑:儿童电视成人化的问题由来已久, 早在90年代学者卜卫就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提出“儿童电视谁是主体”[2]的诘问。后续新闻传播研究者和儿童教育专家、家长、媒介从业者都纷纷提出要杜绝儿童电视成人化现象。但这一现象一直存在, 在儿童选秀电视节目不断涌现的今天, 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儿童电视成人化倾向为何屡禁不止, 它有怎样的生成逻辑?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 节目制作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 “收视率”决定电视节目的生死存亡。自工业革命以来, 精英文化让位于大众文化, 娱乐的、通俗的、感性的甚至喧嚣的大众文化席卷全球。随着媒体产业化时代的到来, 媒介竞争异常激烈, 电视媒介组织为了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政治法律风险的最小化, 一味迎合大众口味, 尽一切可能释放电视媒体的娱乐本性。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之下, 具有消费能力的成人的注意力就成为稀缺资源, 成为媒体竞相争夺的对象。收视率的高低成为衡量一档电视节目成功或失败的唯一标准, 以收视率为基础的末尾淘汰制促使电视制作者们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收视率或者暂时保持收视群体的稳定。

从本质意义上讲, 儿童电视选秀节目的推出是媒体为了争夺受众注意力而从常规选秀节目中创新衍生出来的, 因而与市场与经济有着极深的关联。当常规的电视选秀节目已经无法激起受众的收视热情时, 各大电视台又将“秀”的主角由俊男靓女换成活泼可爱的儿童。儿童电视选秀节目既有一般娱乐节目的轻松有趣, 又有儿童节目特有的童真童趣, 节目一经推出, 就大受欢迎。为了获得尽可能高的收视率, 儿童电视选秀节目推出之初目标受众就不仅仅是儿童, 还包括成人, 甚至以后者为主体, 因为后者具有消费能力, 更受广告商的青睐, 因而能给电视节目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为了获得具有消费能力的成年受众的“注意力”, 儿童电视选秀节目也尽可能地满足成人的收视心理, 节目制作者将儿童包装成供成年人“观看”的对象, 使儿童成为成人的娱乐工具和观赏工具。

第二, 家长功利心态的渗透。在《非常》节目中, 有选秀儿童就直言:“从4岁开始, 妈妈就开始带我参加各种比赛, 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少家长将孩子能上电视作为自身的荣耀, 竭尽所能地训练孩子在镜头面前展现乖巧可爱的一面, 讨得成人评委和其他孩子的欢心, 以便赢得更高的选票, 获取靠前的名次。更有甚者, 有些父母在台下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拉选票, 甚至是“贿选”。笔者曾听到一个参加某选秀节目的幼儿园的小朋友与父亲的对话:

父亲:这次能否获得名次?

小女孩:还不是要看你是否愿意出钱。

这段对话让人震惊, 如此, 制作出的节目背离了初衷, 也无形中侵蚀了儿童无忧的童年, 使他们过早地踏入到成人的浮躁世界。这种儿童电视选秀节目的鲜花、掌声容易给孩子们带来世界观的误导, 让他们错误地认为表演出色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而不注重提高自己的内在修为。

第三, 儿童本身的成人化。儿童成人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这导致其在儿童电视选秀节目中表现出明显的成人化特征。现在的儿童多为“独二代”, 与他们“独一代”的父母不同的是, 上学之前他们往往面对的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至少六个成年人, 与同龄的儿童接触的机会比他们父母童年时期更少, 成年人成为他们生活中接触和模仿最多的对象。另外, 一直以来, 我们的文化里总喜欢用“乖”、“听话”等作为好孩子的评判标准, 其本质是按照成人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乃至行为习惯来规范孩子的行为, 这样, 自然而然地让孩子的言行举止呈现更多的成人化特征。再者,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的接受变得越来越便捷, 儿童很小就可以方便地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各类面向成人的信息。“独一代”基本是伴随着电视长大的, “独二代”除了电视还有网络, “在现代社会里, 大众媒介的影响与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的影响一样, 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3]长期浸淫在大众传媒环境之中成长起来的儿童, 相较于信息匮乏时代中的儿童, 与成人的“区隔”越来越小。概而言之, 这一代儿童相较于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他们的生长环境更为特殊, 他们心理普遍更早熟更复杂, 更容易呈现成人化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儿童成人化和儿童社会化不是一个问题。儿童社会化是一个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 无助的婴儿逐渐变成一个有自我意识、有认知能力的人, 并熟练掌握他们生于其中的文化的习俗。儿童社会化是儿童成长的一个正常的、必须地发展阶段, 而儿童成人化则是一种“非常态”。儿童成人化越过了社会化的某些阶段, 或者表面上看似达到了某个阶段, 但其在心智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 如儿童模仿学习成人的言语和着装, 看起来确实很像大人, 但是在心智的发展上还未达到这个阶段。儿童成人化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波兹曼所说的“童年的消逝”就是其中之一。

摘要: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倾向的问题由来已久, 引起了家长、学者乃至媒体工作者不断关注, 但是一直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儿童选秀节目的纷纷出现, 使这一问题更为凸显。电视栏目制作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保护儿童和儿童社会化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家长功利心态的渗透是儿童电视选秀节目成人化问题的基本生成逻辑。

关键词:儿童电视选秀,成人化,非常6+1,儿童本位

参考文献

[1]陆高峰.成人游戏中的沉默羔羊——对儿童选秀成人化现象的批判[J].社会观察, 2009 (6) .

[2]卜卫.儿童电视:谁是主体?——兼论我国儿童电视成人化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8 (02) .

[3]戴维·波普若.社会学[M].刘石得, 译.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256.

爱情的非常逻辑 篇2

如果我是你眼睛里的一滴眼泪,我会顺着你的脸庞轻轻的滑落在你的双唇之间,因为我好想吻你 如果你是我眼睛里的一滴眼泪,我会今生都不哭泣,因为我怕失去你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喜欢与你在一起时的感觉。

我以为爱情可以克服一切,谁知道她有时毫无力量。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阴晴圆缺,在一段爱情中不断重演。换一个人,都不会天色常蓝。

我曾经说爱你——那纷杂尘世的影像,只因你的面容而清澈,却不过是你绝世凄美的背景。

乌云过后阳光更欢,不和之后爱情愈甜。

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迎着阳光开放的花朵才美丽,伴着革命理想的爱情才甜蜜。

在这世上珍贵的东西总是罕有,所以这世上只有一个你。

正是因为爱才悄悄的躲开,躲开的是身影,躲不开的是默默的情怀;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向你表达我的爱。

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

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上帝在这边关上门,就会在那边打开窗,即所谓的天无绝人之路

什么是人生里关键性的一刻,是一个决定;是一次选择;是向左,还是向右;是继续,或者放弃;是跟过去告别的一刻;是勇敢擦拭伤口的那一刻;是抉择未来的那一刻。要开心,先要“开”心。

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

忘记过去的错误,一切重新开始,今天是争取机遇的日子。

喜欢烟花但不敢看烟花绽放,因为我清楚最繁华也是最悲凉。

就算是美好的结局、也比不上没有结局。

没有你的日子就像一本没有书页的书。

美满的爱情,使斗士紧绷的心情松弛下来。

你的心就是我的海角和天涯,我不能去得更远。我们此生共赴天涯海角,不是游走半个地球,而是人间相伴。

你的心可以选择爱我或不爱我,而我的心只能选择爱你或更爱你。

非常现实的爱情语录 篇3

2. 如果我的心丢了,你是否会买个新的送我。最好是透明的,让我自己也能看清背面的色泽。我不害怕有人追你,因为你是我的。我不害怕有人给你发短信,因为你是我的。我不害怕有人打电话给你,因为你属于我的。可是,我最害怕的是,这些仅仅是我这样认为的。而你,却不爱我了。

3. 我想马上去见你,因为短信听不到声音,电话看不到表情。

4. 我希望躺在向日葵上,即使沮丧,也能朝着阳光。

5.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一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更多。

6. 第一次的爱,始终无法轻描淡写。我对你,只有放弃,没有忘记。站在心碎的地方,轻轻打一个结,一种缝补,阻止伤痛再流出。在这个城市,做一道路过的风景,做一次匆匆的过客,只为了一个人。也许有一天,你回头了,而我却早已,不在那个路口。

7. 只想优雅转身,不料华丽撞墙。

8. 就像呼吸是人生下来就会的事,喜欢一个人大抵也是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9.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10. 湖中鸳鸯嬉戏水,枝头青鸟皆双飞。亭中独饮目凝望,阁上红颜可相陪。琴箫合奏心共鸣,吟诗作对赏花美,深情厚爱羡梁祝,愿化彩蝶永相随。

11. 爱所祈求的唯一礼物就是爱。

12. 总有一天,会有一个人,看你写过的所有日记,读完写的所有文章,看你从小到大的所有照片,甚至去别的地方寻找关于你的信息,试着听你听的歌,走你走过的地方,看你喜欢看的书,品尝你总是说好吃的东西,只是想弥补上,你的青春,它迟到的时光。

13. 他可以是秋冬的飘雪,春夏的雨露,但绝不能是你生命的全部。

14. 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能令爱人满意:为其多买礼物,不如少发脾气;给予更多关心,不如较少纠缠。做什么较易,不做什么很难;做什么是向外操作有形的东西,不做什么是向内改变本性的东西;做什么可短暂装出来,不做什么则难以长久保持。要让爱人更爱自己,关键是控制住自己不做什么。

15. 爱我,就把你的悲伤给我,我会和你一起分担,直到你不再伤悲;爱我,就把你的眼泪给我,我会用我的体温把它烘干,直到看到你的笑容。那些迎着日光许下的斑驳陆离的诺言,下定的决心都变得一碰就碎。所以太多太多的人厌倦了等待,厌倦了一切,在犹豫中还是坚定地选择了放弃。

16. 时间越长爱情越淡青春越少,用青春赌爱情,输定了。有责任的爱情,是一辈子的。所以,两个人若白头偕老,就需都爱对方,都愿意为对方牺牲,一起用力维持。如果有人伤害了你,可以原谅他,但永远也不要再相信他。原谅是放过你自己,而盲目信任却只会给他再伤害你的机会。

17. 这就是曲终人散的结果,谁也逃离不开。假想,还有不舍,可能就是那些随风飘摇般零碎的记忆罢了。

18. 人生就像一场舞会,教会你最初舞步的人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场。

19. 男人会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但往往先转身的是他们。女人总说我才不会爱你一辈子!却常常是她们为爱情执着了一辈子。男人其实很少对女人说狠话,但他会用行动告诉你他的态度。女人惯常对男人说狠话,但嘴硬心软的都是她。感情中,征服女人的心容易,征服女人的嘴好难。

20. 你说人山人海边走边爱,怕什么孤独,我说人潮汹涌都不是你,该怎么将就。

上一篇:档案馆建筑的文化性下一篇:腹部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