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活动

2024-09-20

小学数学学习活动(通用12篇)

小学数学学习活动 篇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数学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数学思想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对数学规律、本质的认识。而数学活动强调的是数学的实践性,是在实践应用中体现数学知识,或者是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简要探索了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教学的结合。

一、数学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

1.分类思想和统计思想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正确的数学思想,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个数学概念都有着独特本质,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循,不同于其他数学概念。这些不同的数学概念,其理论基础也不一样,所以,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我们应该利用分组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概念进行分类思想研究。将简单的数据进行规划整理,获得有效的数据,就是统计思想。在表现形式上,统计思想或者是作为统计图的样式,或者是作为表格的样式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小学生实际动手整理一些看似无关联的数据,以制作统计图的方式,或者制作表格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实,就是将统计思想在系统的学习统计之前,慢慢地渗入小学生的思想中,以教导小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

2.符号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说明数学内容,用特定的符号(如说字母、数字、图形等)来代表,各种特定的符号,就是数学教学中的符号化思想。符号化思想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既简便又快捷。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形”的表现形态,将数学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例如,理解数量关系的知识,可以通过三角形的面积图,或一段直线长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解。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思想的意义

数学思想,就像一把钥匙,它开启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大门。数学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就等于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把握一些基础的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以便于提高学生判断思维能力,促进其解题能力的提升。同时,让小学生通过有效的分析问题,将知识从课本延伸到书本外,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还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利用数学思想,深刻地记忆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帮助他们奠定好数学基础,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析能力,为将来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

1.小学数学活动的主要特征

小学数学活动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科学性,二是主体性,三是趣味性,四是实践性。科学性主要指数学活动与实际生活和乐趣相结合,偏向于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体性,数学活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意识和自主能力,在数学活动中排第一位。数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上,要想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就一定要突出趣味性,使小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实践应用打基础,实践性是数学活动的根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小学生动手实践,充分给予小学生实践的时间,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这样数学活动的学习,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数学活动,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与传统的枯燥的数学教学相比较,数学活动更趋于实践类的学习,更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小学生,对于提高小学生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的每一次改革,都比较注重实践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数学活动不仅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也符合教学目标,体现出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数学活动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对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教育上,数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彰显学生的自我独特个性,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教育教学有很大的联系,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对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的结合,教学对象不同,就应该做出相应不同的变化,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学习具体的数学知识,在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前提下,也要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教学方法,从而防止以偏概全的现象,实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数学活动

参考文献

姜嫦君,刘静霞.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

小学数学学习活动 篇2

分享智慧,数学好玩

二、活动时间

3月23日――3月30日

三、活动安排

(一)“六一杯”数学解题能力竞赛

(二)数学游艺擂台

(三)数学阅读答题

(四)动手做数学展评

四、具体方案

(一)“六一杯”数学解题能力竞赛

5月25日下午2:40――3:40,笔试。

(二)“动手做数学”展评

学生制作正多面体等立体图形,或者数学小报,参评。

(三)数学阅读答题

精选一些数学故事,印制成册,同时下发一张答题纸,后期回收。

(四)数学游艺擂台

1.24点游戏

2.Algo牌比赛

3.四巧板拼图

4.数独

5.魔方

6.九连环

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学习活动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学习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再是死记硬背,也不再是简单的题海战术。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进而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作出相应的贡献。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种学习活动为例,对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进行概述。

一、动手实践活动的组织

动手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锻炼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去动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数学素养的培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我们该怎样组织动手实践活动呢?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三个圆锥体,然后,制作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试着将三个圆锥放在这个圆柱体里面,理解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

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是课改以来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活动,也是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的重要学习活动之一。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锻炼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时,为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探究”法,首先,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圆中标注出各项,并探究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可见,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合作交流活动的实施

合作交流活动直接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也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施合作交流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引导学生将相关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思考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对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2)一个图形被分割后,分割成的图形面积之和与原图形的面积相等吗?(3)如果将梯形进行分割,你有几种分割方式?……组织学生将这些问题在小组内进行思考讨论,要确保学生在彼此交流中掌握知识,提高效率,同时,也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新的学习活动应用到数学课堂之中,切记走形式,切记换汤不换药,要确保学生在主动求知中能力水平得到锻炼,进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张建忠.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J].学周刊:C,2011(12).

小学数学活动体验学习的理性思考 篇4

一、活动体验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活动体验就是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丰富情感的一种学习活动。活动体验是基础, 是过程, 学生发展是目的, 是结果。没有活动体验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1. 活动体验是知识建构的基础

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从信息到知识, 再到理论、智慧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 即需要经过“信息———耦合———处理”的连续的活动体验过程。活动体验首先是学生通过活动, 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蕴含在信息中的新知识相互耦合, 其本质就是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过程, 而在迁移过程中将产生问题, 进而通过操作、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 达到知识的“转化”。在迁移基础上实现“转化”是活动体验的主体部分, 而完成了“转化”并开始实现新的“迁移”, 则是活动体验结果的反映。这一整个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活动体验是知识建构的基础, 而知识建构是活动体验的结果, 没有学生的亲身活动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2. 活动体验是学生思维发展、能力形成的桥梁

新课标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说明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载体, 而活动体验学习则对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起到桥梁的作用。另外, 数学思维和能力是一种默会型的知识, 它不可能通过传授而获得, 只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来感受、体验、领悟, 逐渐地积累。离开了活动体验, 不注重过程,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3. 活动体验是丰富情感、态度的催化剂

新课程目标指出: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课程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学习, 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说活动体验是丰富学生情感、态度的催化剂。

二、活动体验的本质是学生心灵的参与

活动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活动是外在形式, 体验是内在内容。没有体验的活动是表面化、浅层次的活动, 而没有活动和过程的体验同样是短暂的、低效的体验, 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体。活动体验应是丰富的、全过程的, 它不仅需要肢体活动的参与, 更需要内在心灵与思维的碰撞。只有在活动中把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体验才会深刻、有效。因此活动体验的本质是学生心灵和思维的参与。

三、活动体验的操作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活动体验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要把理念转化为行为, 落实到课堂, 还需有效的活动体验策略。

1. 目标确定必须重视过程性目标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结果性目标动词, 而且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要把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当做教学目标来加以落实, 即不仅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事实上没有学生的“经历、体验、探索”这个过程, 也就不可能达到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灵活运用, 更谈不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落实。为此,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一定要思考如何呈现信息, 如何让学生去搜集信息, 发现、提出问题, 去经历, 去体验, 去探索、解决问题, 从而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2. 材料组织必须具有生成性

材料组织的生成性指的是数学学习材料的组织要充分展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要把书本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学习材料, 把“现成”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生成意义的材料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 体验知识的探究、创造的过程, 感受数学的价值,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请看下面一则案例:

某教师在设计教学“求商近似值”时, 先创设情境, 即以谈话引入暑期学生家庭购买冰棍、饮料的情境引出“整买”“零买”的购买方式, 继而向学生提供购物的整买、零买的信息, 如冰棍零买2元一支, 整买88元一箱 (60支) ……让学生观察信息后自主提出问题。如:“我们想知道整买 (批发) 比零买便宜多少。”接着让学生们自己去尝试探究, 再汇报交流。在汇报计算整买每支冰棍的价格时, 出现了三种情况: (1) 88÷60=1.4666…… (元) ; (2) 88÷60≈1.47 (元) ; (3) 88÷60≈1.5 (元) 。这时学生们讨论可热闹了。班级里分成了三派意见。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说:第一种计算是对的, 但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分”, 没有更小的单位了, 所以我们认为应将结果“四舍五入”到“分”。持第三种意见的同学也振振有词:现在在买卖中很少用“分”了, 所以我们把计算的结果“四舍五入”到“角”。这时教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各种意见, 并因势利导, 指出在实际生活或生产中, 小数除法所得的商要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计算钱数, 保留两位小数, 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 表示计算到“角”……

以上案例充分展示了“取商近似值”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来源, 明白了为什么要取商的近似值, 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理解掌握了取商近似值方法的同时, 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都得到了发展。

3. 活动组织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需求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要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体验学习中去, 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 激发学习的兴趣。而创设好的认知需求情境则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的基本策略。具体做法是: (1) 从数学实际应用价值出发,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从而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2) 从数学自身魅力出发, 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即从新旧知识联系与矛盾处切入新知, 激发认知冲突, 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3)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创设趣味情境, 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 激发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4. 活动过程必须重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活动体验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认知目标, 同时要注意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同步发展, 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二者不可偏废。而要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在活动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前提。

因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激发潜能的根基。为此, 教师要尽量创设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心理安全的氛围。

(2) 充分的活动体验是根本。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是从操作把握到图像把握、再到符号把握的过程, 只有充分的活动体验, 才能形成表象, 进而进行抽象概括。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活动体验不充分导致教学失败不乏其例。如一节“倍”概念的新授课,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上3个圆圈, 再在下面画上6个圆圈, 问:上行几个圆圈?下行几个?6里面有几个3?接着教师马上揭示“倍”的概念:“像这样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 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如6里面包含2个3, 我们就说6是3的2倍。”短短2分钟, 新课教学就完成了, 接下来的练习学生不知其所云, 教师只得在练习中反复讲, 有的学生悟到了一些, 有的还是一知半解。究其原因, 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不够, 更谈不上体验。“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几个几的基础上, 教师演示后, 若能让学生亲手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 建立表象, 进而揭示概念, 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又如《轴对称图形》一课, 教师出示了一幅包括蜻蜓、蝴蝶、枯树叶的图, 立即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有的说“它们都是昆虫”。有的说“它们都会飞的”……说了半天就没有一个学生说出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师急了, 只得自己说了:“把这些图形对折怎么样?像这样通过对折……”这样的教学, 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 除教师的组织调控不当外, 缺乏学生充分的活动体验也是其主要的缺陷。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的活动体验一定要充分。

(3) 教师的有效调控是保证。

有效的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应是动态生成的课堂。但自主学习、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调节和控制。教师的调控主要体现在引导和评价上。引导是否得当, 重在把握引导的“度”与“时机”;评价是否得当, 主要看对学生发展是否有利。引导的“度”的大小取决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教材内容, 引导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又高于学生已有经验。对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困难的一可提供学习背景, 给予学习方法、策略上的指点, 二可采用分层探究的方法, 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引导时机的选择一般来说, 一是在学生探究不下去时需引导, 二是在重点关键处, 知识模糊处、思维提升处需引导, 三是在教学反思处需引导。评价反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或缺的措施。评价要做到目标多元、方法多样, 无论是肯定评价还是否定评价, 是即时评价还是延时评价, 是他人评价还是自我评价, 是语言评价还是物质化评价, 都要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为出发点。总之,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评价的功能, 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 才能有利于认知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小学数学比赛活动方案 篇5

口算是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综合的思维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特开展此次口算比赛活动。

二、比赛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的组织、练习和实施,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扎实的口算基本功,从而落实课标所提出的“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学生的风采,对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比赛内容:

一年级出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二年级出100以内的`口算与计算相结合,加减法口算和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和口算。

四、实施办法和时间安排

1、参赛对象:一、二年级学生。

2、时间安排:一、二年级第十四周各班教师随堂考试。

3、比赛地点:本班教室

4、完卷时间:一节课(40分钟)

5、命题老师:一年级:于玲玉二年级:徐丹

6、奖项:各班级从高分到低分评出一、二、三等奖。采取分班级提取名次(其中第一名为一等奖,共1名,第二名为二等奖,共2名,第三为三等奖,共3名。

7、奖励方法:

一、二年级:一等奖:奖状、铅笔2支

二等奖:奖状、铅笔1支三等奖:奖状、作业本1本

8、监考:(一年级)xx(二年级)xx;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随想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 活动搭台 创新能力 实践中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在素质教育要求的大背景下,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摆在了突出位置。现代教育必须从小着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重视以活动为基础的数学课程教学,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下面就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础,浅谈认识与体会。

1 活动是学生开发智力、茁壮成长的

平台

1.1 建成“情景、方法、应用”三位一体的基本模式

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使学生主动思考去在实践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把实践活动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实现学以致用。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我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数学课堂上设计“超市购物”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出了商品的价格,知道小数表示的实际钱数。当学生进入角色时,紧接着结合教材的教学出示相关问题。这时学生学习小数已成为自身迫切需要,他们主动参与探索,逐步建立数学知识。课后,又能把所学的小数知识与方法应用于生活具体实践。这样,就用活动架起了知识与现实之间联系的桥梁,激起了学习情绪,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2 形成“合作、探求、交流、”三点一线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学生合作主动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等来研究讨论,获取亲身体验。从而使掌握的知识更加稳固。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先让学生回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探寻过程,并要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点拨学生试着自己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共同特点。我观察了一个较差小组的讨论情况:开始,学生按着整除2、5书的特征,寻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结果不行。一会儿,一个学生说:“12、15、21、都数能被3整除,这三个数的个位分别是2、5、1,个位是1、2、5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有同学举反例:11、22、25個位是1、2、5,但都不能被3整除!正当同学们处在困惑之时,有个学生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论怎么互换,都能被3整除。这一思维上质的改变,为找到规律提供了可能。小组学生们为此不断举例验证,得出了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是个位、十位数之和能被3整除。并延伸到三位、四位、五位进一步验证,最后终于找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同学们在合作、研究、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收获了快乐与成功。

2 活动是展现创新、展示个性的最佳平台

教师创造性地教,小学生创造性地学。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突破书本,标新立异,以新的思维、新的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去解决实际问题。

2.1 标新立异,让学生张扬个性

一个问题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敢于标新立异。让学生主动探求,多方式、多角度思考,使问题得到创造性地解决。我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首先出示问题:用多种工具,多种测量手段,对一元的硬币找出圆心,画出直径并测量出直径的长度。然后同学们分头做实验。在让学生交流做法时,有的是用直尺沿硬币边缘找最长线段的方法测量的;有的是同时用直尺定位、两三角板直角边加固硬币边缘的方法测量的;有的是紧贴硬币外面画正方形的方法测量的等等。这样,多种思维方式、不同的操作方法实现了殊途同归。在这种热烈而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积极学,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得到了真正发挥。

2.2 增强数感,让学生焕发创力

怎样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让积极而健康的情感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我认为只有将数学融于生活、融入活动,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良好数学情感,激发出创造力。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我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让他们交流感情,以焕发出创新的火力。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弄懂元、角、分的关系后,接着,我打破教材限定,设计了“我当银行专银员”的实践活动。当“顾客”拿着1元钱来找“工作人员”(全体同学)换零钱时,大家想了各种各样的换钱方法,如:10张1角的、2张5角的、2张2角、1张1角、1张5角的……课堂气氛热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在此基础上,又设计购物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东西”。从而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同时注重了学习延伸,让学生回家帮爸爸妈妈购买物品。使数学课成了活动的课堂,表现自我、激发创造的课堂。

3 活动是学生开放学习、自我发展的

平台

立足学生发展,只有采用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应把自我发展的空间交给学生,使数学活动形成学生自由开放、整体发展的机制。所以,在开放性的数学学习中,应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成功机会。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强烈求知欲和创新潜能。如“位置与方向”教学,我为学生设定了“为居民小区设计合理布局图”这一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会辨认方位,并会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后,前后位的同学结组拿出事先准备的一张居民小区平面图。课件出示:居民小区应建哪些公共设施?建在哪?为什么?说说这些公共设施的方位。由于活动是开放性的,学生们的设计各式各样,且富有创造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将机械模仿变为探索创造,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活动是学生充分实践、培养能力的

平台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发展的动力。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应努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教师在一个盛有水的长方体缸里放入一个圆柱体石块,水面上升,使学生对物体占据空间这一特性有了直观理解。然后学生亲自观察体验、动手实践,并感性出计算液体体积的多种方法。这种对未知事物的主动探索,使能力在实践中得以生成。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大胆想象,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让学生真正体会了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郎利民.浅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J].考试周刊,2011(93):75.

小学数学学习活动 篇7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学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改革, 又重新提出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这两项内容。它们本就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传统的内容, 因此, 重新的将这两项内容提上日程, 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 在数学教学强调改革创新的同时, 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了对优秀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因此, 我们更要将这两项内容予以特别的重视, 因此本文与之结合了小学数学教学对此作出具体的解析。

一、数学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

(一) 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有很多普遍应用的数学思想, 这些数学思想也可以实际有效的帮助小学生们化解在数学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1. 分类思想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 因为各种数学概念都有其自身不同于其它的独特本质, 它们都是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循的。因为这些不同的数学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论作为基础, 因此需要对它们进行具体分析。分类思想就是根据这种针对不同的概念利用分组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2. 统计思想

统计思想就是将简单的数据进行规划整理, 继而得出有效的数据, 统计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往往作为表格或者统计图的样式出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让小学生把一些看似并无关联的数据实际动手进行整理, 以制作表格或者统计图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此得出基本结论。其实在系统的学习统计之前, 小学数学教材已经慢慢地将统计思想逐渐渗入到小学生的思想中去了, 以此来教导小学生应该循序渐进, 不应该急于求成。

3. 符号化思想

用特定的符号来代表要说明的数学内容, 比如说字母、数字、图形等各种特定的符号, 这种就是符号化思想, 既简便又快捷, 并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4. 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充分的利用“形”的表现形态生动的将数学关系表现出来。例如通过一段直线长度或者三角形的面积图来直观的让学生们理解到数量关系的知识。

(二) 数学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的意义

数学思想是小学生开启数学知识大门的钥匙, 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内容, 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就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应该多向小学生教授一些数学思想,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们把握数学的一些概念、公式等知识, 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 同时还可以让小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从课本延伸到书本外, 提高他们在实际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进而有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与数学思想的有效结合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掌握和深入理解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 也有利于小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将学习到的知识化为更深刻的记忆, 以此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 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相结合, 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析能力, 帮助他们奠定好数学基础, 为将来初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

(一) 小学数学活动的特点

1. 科学性

小学的数学活动教学目标与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不同, 传统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于小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 而数学活动则是教导小学生从实际生活和乐趣相结合展开丰富多样的科学性的学习, 它更偏向于灵活性的掌握知识的方法, 这也是达到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2. 主体性

小学的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也是作为数学活动的本质特点。所以在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育相结合, 是强调将小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主能力排在第一位。

3. 趣味性

增加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是数学活动的根本目标, 也是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育的应用中的重要任务。因此, 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上一定要突出趣味性, 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使小学生在趣味中愉快的进行数学学习。

4. 实践性

一切知识的学习都应该是为了实践应用打基础,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数学活动的应用一定要让小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基础进行学习, 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充分给予小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 让小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动手能力, 培养实践技能, 通过这样数学活动的学习, 相信小学生不仅能够有效领悟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 还能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 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国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要和谐发展, 也是由于数学活动并不像传统的教学一样内容枯燥, 它更趋于实践类的学习, 因此也达到全方位培养小学生的目的。

它也是小学数学课程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校教育的每一次改革之后, 都更倾向于实践性, 对于小学课程也不外乎如此, 数学活动既顺应了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又体现出了我国对于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因此数学活动必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体系。

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相结合, 更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我国社会需求的人才也逐渐向全能型靠拢, 因此更要从小做起, 在小学教育上就积极的培养小学生的全能实践性, 数学活动不仅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彰显学生的自我独特个性, 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和发展小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有效的正确树立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 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结语

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它们之间的相结合也对小学生的发展起到重大意义。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 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我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推动素质教育, 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 适当的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在小学生的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1.

[2]陆书环, 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 2004.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篇8

作为一线教师都明白, 积累有效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活动, 而是要在教学中不断为学生提供“会想问题, 会做事情”的机会, 如果学生在学习不同内容时都有机会去想、去做, 就会不断地积累相关经验。那么如何有效积累呢?

一、在示范中领悟, 积累学习经验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 把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 在示范中领悟, 促使学生思考数学, 以生成新的数学学习经验。示范引领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仅简单明了, 而且生动形象, 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 实现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如, 教学“圆的认识”后, 教师提问: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多媒体演示:小猴分别坐在车轮是方形和椭圆形的车上行走, 很颠簸。这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继续演示:猴子坐在车轮是圆形的车上行走, 却十分平稳。“这又是为什么?”通过示范和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 运用所学知识明白“在同一个圆里, 所有半径都相等”, 车轮做成圆形的, 在滚动时, 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可以始终保持不变, 这样车子在前进时, 就会保持平衡。

二、在活动中体验, 积累感性经验

基于数学学习内容的活动经历是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形成的必备条件。数学操作活动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学习对象, 形成对活动过程的直接体验的重要方式。在活动中, 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具体可感的物化形象, 为数学化的感悟和联想积累感性经验。

如, 教学“克和千克”时, 我设计了五次体验活动:1.猜:呈现文具盒、书本, 猜哪个物品比较重, 重多少?学生对于物体轻重的感觉首先是基于大小的判断, 大的重, 小的轻, 之后提升到大的未必重, 小的未必轻, 充分感知经验。2.称:到底是1斤、1千克还是1克呢?谁有办法解决?出示各种秤, 用哪个来称比较合适?在介绍各种秤中, 学生很有话说, 呈现了已有的生活经验。3.验:呈现学生带来的1千克物品, 比一比、验一验谁带的物品质量最准?这一活动将注意力从对物品种类的关注转移到对物品数量、大小等与质量相关属性的关注上, 开始思考怎样的物品质量大约是1千克, 积累了标准经验。4.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 二掂多种物品, 如200克冰糖、5千克哑铃、1千克黄豆、300克盐;三掂两种物品 (1千克石头和1500克作业本) , 从中找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5.找:一找几颗黄豆的质量是1克, 二找还有什么东西的质量是1克。5次体验活动不是简单的重复, 不是同一水平上的多次体验, 而是多样的、递进的、互补的, 有通过观察集体体验的, 有部分学生操作大家评估的, 有全体学生多次感受、同桌验证的, 有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学生经历感受、判断、验证、总结、再判断的过程, 反复体验1千克物品的质量感, 在丰富的活动中强化认知, 并将数学活动的体验和经历自觉上升为经验。

三、在生活中感悟, 激活生活经验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泉。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在生活中感悟, 激活生活经验。

如, 在认识东、南、西、北的教学中,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5个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1.先介绍前后左右的同学, 再转身, 发现前后左右的同学变了, 引出前后左右表示方位的不确定性, 从而引出东南西北, “变与不变”为后面的学习巧妙地埋下了伏笔。2.确认东方, 找准支点;同学们坐在这个教室里, 你能辨别哪个方向是东吗?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从生活中最熟悉、最容易找到的“东”入手, 给学生找到了一个支点, 体现了教学的确定性。3.知道了东方, 你一定还能知道哪个方向?为什么?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究问题,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4.辨认教室中的4个方向, 用东南西北介绍周围的同学。5.学当设计师, 巧绘平面图:此时你站在升旗台, 请你介绍下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并设计在平面图上。5个活动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有效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进行实际描述,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支撑起方位语言描述活动, 为抽象的位置与方向知识提供可依托的数学事实。事实、经验、知识相互作用, 有利于经验的逐步累积并顺利上升为数学学习经验。

四、在交流中顿悟, 积累思考经验

学会数学交流是培养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是思维的外化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方式不同,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让每一个稚嫩的想法都有它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体验由成功带来的快乐。

如, 在“负数”教学时, 我和同学们对话:你们听说过负数吗? (听说过呀, 负数就是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一个减号。) 你能写一个负数给老师看看吗? (学生在复写板上写出并展示。) 你会读这个数吗? (选取学生写的数-1, 学生说当然会, 负一。) 你是在哪里看到它的? (电梯里) 电梯里为什么会有-1? (学生大笑, 这个你都不知道呀?因为有地下车库啊, 有的电梯里还有-2, -1层是超市, -2层是停车场。) 简短的语言交流, 就让“负数”一课的教学脉络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负数的读法、写法完全可以一带而过, 对正负数的意义学生已有浅表性的生活经验。接着交流:除了电梯里, 还有哪些场所也可能看到负数?从学生交流的素材中提炼出“地上与地下”“零上与零下”“输与赢”等, 负数与正数的两种相对意义和0的界点作用在交流与思考中不攻而破。

五、在探索中领悟, 积累探究经验

猜想、探究学习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作为教师, 应该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环境, 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 促使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有效积累猜想、探究活动经验。

如, 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系列:问题1:要想得到圆锥的体积, 你准备如何做?问题2:猜想圆锥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问题3:验证你的猜想。 (提供“空心圆锥学具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学具、细沙”, 学生将细沙装入圆锥中, 再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中, 要3次才能倒满。) 问题4:提出进一步的问题。 (学生提出:装水也需3次吗?为什么圆锥的体积要用圆柱的体积来乘三分之一, 而不是乘二分之一呢?这样的“思维链”可以是教师通过问题系列加以引导, 如果是学生能够自我形成就更好了, 当然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自己猜想、自主操作、主动思考、交流互动, 积累了数学地思维的经验和推理的经验, 真正经历了有效的探究过程。

学生学习时认知参与的过程越充分, 获得的体验就越深刻, 就越便于探究意识的形成与提取。因此在活动中, 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大胆猜想、推理、验证。除了注重课堂教学以外, 课外的活动也不能忽视。每当节假日, 商场、超市总会搞一些促销活动, 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去比较几种不同的促销方式, 为家里提供一份比较划算的购买方案, 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利用活动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篇9

外国教授提了五个要点:(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加里鲍里奇等教授的研究)

1.清晰的教学思路;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3.任务导向明确;

4.学生的投入;

5.成功率高。

我国教授也提出了三个要点:(我国重庆师大黄翔等教授的研究)

1.应当是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

2.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3.是富有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需求的过程。

在这种有效教学理念指引下,我认为教师可以利用活动单,按如下几点依次着手。

一、有“备”无患———优化数学课堂从改革备课思路开始

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备课的过程有助于明确教学思路,确定教学方法。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的备课提供了思路。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节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我们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最后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我们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但在课堂上一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有“的”放矢———明确学习目标,实施活动单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实践表明,“活动单”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投入智力,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的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分析任务、解决任务、反思任务,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中学会数学知识。

1. 利用活动单创设学习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兴趣和动机密不可分。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因此,在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心动起来,让学生真正产生强烈的“探索知识”的欲望,并自始至终地保持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应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活动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确本节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

2. 教师点拨完成活动单学习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认识。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分析活动单任务。由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爱好,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当然不能“一视同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清楚各自的学习任务,重新安排座位,成立学习小组(每组4—5人),各个小组有不同的要求,小组内既合作又竞争。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分析任务,能活跃思维,探讨学习新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我们要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我们应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我们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我们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符合学习要求和道德倾向的正确轨道上来,让学生通过尝试来体会、理解操作方法。

3. 活动单的拓展与反思

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可深化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留有空余时间让学生冷静下来,对自己的判断、发现,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反思方法,这样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觉选择适当的策略,从而逐步促使学生优化解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反思中享受快乐,在反思中谋求发展,在反思中获取创新。

三、“优评”点缀———改革评价语言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学生的个人潜能之间不但存在着质与量上的差异,而且在潜力发挥的程度上不一样。如果多抛几把尺子,多给孩子成功的机会,这个孩子可能在某一把尺子上排在前面,就会努力朝前走,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在每一堂教学活动中,我们都要对学生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信息处理的水平和能力。在解答一题多解类题目或开放类题目时,对学生说出、写出的不同解法,教师要加以激励,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再如,在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时,学生的分析思路是对的,但由于未看清数字,在解题列式时算式是错的。这时,我们就不能只看算式本身和结果的正确性,而要看到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在旁加注“提示语”,如:“如果你细心些!相信你一定能解答正确。”在评价时,我们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在评价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篇10

1. 动手操作, 促进兴趣, 在“做一做”的过程中, 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 它具体形象, 易于激发兴趣, 便于建立表象, 有利于理解知识。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动脑思考, 动口表达, 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 积极性也很高, 有的拼成了长方形, 有的拼成了正方形, 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学生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实践证明, 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活动比看教师拼、摆, 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要牢固得多,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同样, 在教学“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 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充分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 使学生认识数的现实意义。

2. 鼓励学生自主交流, 创建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

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应注重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 其形式是允许学生间议论、评论、肯定或修正各种见解, 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等,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如在课堂上借鉴良好教学经验“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充实;不明白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允许学生自由抢答接话茬发表意见, 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宽松民主的氛围, 不仅促进教学中认知信息的交流, 也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说的勇气, 还要教育学生独立思考, 敢于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现问题及时指点。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 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 可能有不一致之处, 这就需要讨论, 攻克难点, 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 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去尊重孩子的选择, 允许孩子根据自身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 让不同的孩子因为相同的兴趣走到一起, 共同品尝成功的快乐。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借助孩子们爱动、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的这些天性,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在“奇妙的图案, 欣赏与设计”这一实践活动中, 我设计了“找一找, 体现你的观察力”“想一想, 体现你的创造力”“画一画, 展示你的动手能力”这样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把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欲望都调动了起来, 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 巩固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 发展其动手能力……让学生边阅读数学课本边动手操作实践, 通过剪剪、画画、看看、想想, 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鼓励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 学会认定和寻找最佳答案

小调查:调查你校一年级有多少个班?每班有多少人?哪班人数最多, 哪班人数最少?在此我注重了调查方法的多样化及最优化思想的渗透和引导。先让学生进行讨论, 寻找调查的方法:有的说去每个班数一数, 有的建议去问问每班的同学, 还有人建议直接问班主任老师, 这样比较快还方便……找到了这么多的方法, 此时孩子们都有点想赶快进行调查了。为了激发其寻找出最佳的调查方法, 我赶紧设疑:如果每个人都跑过去问一遍, 老师怎么进行备课和改作业呢?虽然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但每个人通过积极的寻找, 最终还是会发现很多方案的, 然后再从中选出最佳方案:每组调查一个班, 小组间交流调查的结果, 最后作出记录和判断。课堂时间是短暂有限的, 虽然我们只找到了调查方法, 可是每个小组领到任务后, 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学生的兴趣把活动又延伸到了课后,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全员性和深入性。

小学数学学习活动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造思维;提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02-01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一番空话。许多人都以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创造性,才算得上创新,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创新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主观能动性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我采用线段、图像、实物(自制教具)等直观形象教学。如,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在教学“34+28”时,我按以下步骤:(1)动手操作小棒练习,学生摆小棒;(2)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28根小棒,并注意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3)启发学生,先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有12根小棒,把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这时还剩2根小棒。

二、启迪创造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礎知识。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学上教师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弟弟比哥哥矮1/6,弟弟是哥哥身高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联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倍,弟弟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6/11。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发挥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例如:理解表面积的意义,(1)学生通过触觉,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实物的六个面,并标明“上、下、前、后、左、右”。(2)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了解表面积的意义。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出示长方体模型,沿着棱剪开,再展开,并贴于黑板。(3)学生动手操作,理解表面积的意义。(4)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正方体模型,巩固表面积的意义。(5)教师引导学生看两个展开图得出结论。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研究 篇12

1. 注重数学教学活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生年龄小, 缺乏生活经历, 有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 比较抽象, 学习起来会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比如在讲解土地面积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去丈量土地.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通过亲自测量, 有了亲身体验, 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课,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数学处处可见.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并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渗透到教学中, 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 在认识、情感、个性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 构建有效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 以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机制为先导,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求新知,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活动化教学重在强调“活动”, 这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小学生来说更体现出其必要性.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 并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 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学习准备阶段.在该阶段,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 并提出问题, 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例题”, 将其转化为可供学生探究的“问题”.

其次是活动探索阶段.教师应结合教学任务, 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比如操作学习、演算学习、小组谈论学习等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

再者是交流评价阶段.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 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 促使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评价,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最后是实践应用阶段.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这一阶段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应注重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寓教学于生活中, 在生活中渗透知识, 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3.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名学生都学有所长.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同时也是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结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 设计适当的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 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归纳、整理, 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就培养了创新意识, 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活动化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新知.比如, 在讲解“小数的性质”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单位名称相同的这样几个小数, 0.2, 0.20, 0.200, 并给学生提出问题:这几个数是否相等?如果相等的话, 找出证明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小组探讨, 接着, 让学生相互交流, 最后,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指导和评价.这样一来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4. 关于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几点反思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 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下就实施活动化教学提出几点反思:

其一, 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 很可能出现课堂无章的现象.互动过程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带有一定的激情性和冲动性,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方向,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避免造成“课堂民主”的假现象.

其二, 教学活动应具有探索性, 还要具有思维价值.数学活动化教学, 意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 去思考, 去探索, 去创造, 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在能力、个性、思维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三, 实施数学活动化教学, 应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加以突破, 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多为学生提供亲自实践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5. 结语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 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应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新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本文就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提出几点粗浅建议, 意在抛砖引玉.

上一篇:RAPD分析下一篇:资源整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