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化

2024-11-26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化(共7篇)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化 篇1

课题:万花筒

课时:2课时

施教时间:9月1日——9月8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 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法表示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 试着依照自身的设计来表示色彩。

教学重、难点:

1. 能否表示对称的图案。

2. 能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 能否表示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同学:有万花筒的同学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胶水、绘图笔等。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玩一玩

传着看看、玩玩万花筒,教师提示同学在玩的过程中找一找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分组将各自在万花筒中看到的图案简单的画一下。

活动二:

展示各组的作业,并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放课件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只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活动三: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绿色的圆形,然后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在万花筒中这个圆形会变成什么样的图样,在同学绘画、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同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活动四:

大家一起来画一下自身心中的万花筒中的图案,并表示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作业展示,评价。

札记:有一位同学在画的时候想到了像剪窗花那样把纸折几下,在一个单元格里画出几何图形,再对印到其他格里。我和时肯定了这种方法,小朋友们纷纷效仿,不一会就像做游戏一样完成了作业。

第二节

活动一:

教师展示用粘贴方法表示的万花筒,引起同学兴趣。

请同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简单的制作万花筒中的图案。分组尝试一下。

活动二:

各组向大家介绍、交流自身组找到的简便方法。

(同学很难将对称图案表示得很精确,但这并不重要,重在找到方式方法)

再想一下,除了用彩色纸,还可以用什么资料表示万花筒中的图案?(讨论)

交流:用扣子、小粘贴、橡皮、夹子、小花片……

活动三:

试着用各种资料来表示万花筒中的图案。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观察一次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示出来。

活动四: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边,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同学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不一样。建议同学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示它的缤纷。

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札记:现在的万花筒里的花片都是塑料的了,反而不如以前用纸片做的效果好。有一位同学拿来了她妈妈小时候玩过的万花筒,在班里传来传去,惹得同学们十分羡慕。有了这个五彩缤纷的宝贝,小朋友们的思维便被调动起来了,作业的效果还真不错。

课题:大 人 国与 小 人 国

施教时间:9月7日——9月15日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准备:

同学:玩具、纸、笔等

教师:电脑图片、动画资料、实物投影、玩具等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表示出来的。

2、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示画面中的大与小。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

1、请同学观看《格列佛游记》电影片断。

2、讨论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来到大人国、小人国的?你都看过那些这方面的书?

3、出示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

活动二:

1、将同一辆玩具车分别放在不同的背景下,为什么有时显得非常大,有时显得非常小?(小组讨论)

2、教师举例:雕塑《汤匙桥》《衣夹》等(电脑展示)

3、请同学用自身身边的事务举例说明物体的大小是通过对比体现出来的。(微缩景观等)

活动三:

请同学考虑:

1、你想表示大人国还是小人国?

2、你想用那几样物体的反差来表示主人公时来到大任过还是小人国?

3、画面的主体是什么?

4、用什么背景来烘托它的大或小?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化 篇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关注国内外的教学现状,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今国际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乃是数学课堂普遍采用的建构主义观点下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活动课教学(Activities)。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活动课程同必修课程一样,成为小学教育中课程结构的两大支柱。而活动课与数学课相整合又应该具有鲜明的新课程特色,有着重要实践意义,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大家也默认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开放性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生活化”、“活动化”和“个性化”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对数学课程、数学学习、数学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广大数学教师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实验教材使得教师对数学课有了全新的认识。老师们的课堂开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数学教学中一直都存在科学化与人文化如何统一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问题;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如何统一问题;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如何统一问题等等,这些困惑的核心是思考如何以人的发展为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性数学素养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课题组认为研究活动化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和谐的解决以上一系列问题。我们确立“活动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也正是立足于此。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精英”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获得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使所有学生“模式化”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阶段的发展;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发展。而这些都不是传统的忽视学生本体的教学模式所能完成的,所以需要建构开放式、活动化的数学教学模式。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同时构主义认为:课本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

3、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数学教育认知科学的研究,深入探究了学习过程的内在机制与特征;发现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4、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某些更为重要更有价值的东西。“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中实践活动的意义。传导生活就是学习,数学学习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学会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型,在生活中自觉应用数学知识。

2、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更贴近生活,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扩大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能力。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体系,对现行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及呈现方式进行再思考:或进行内容重组、或进行内容的重新选择、或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等,以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在教学中体现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渗透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培养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对数学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的研究,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让我们有更多的外出学习机会和在校实践机会,快速的提高自己,从而提高全校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得一线数学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有自主的认识,初步具有驾驭的能力。使我们的数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方式更具有“新”“实”“活”的特点。

(二)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本课题以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材开发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为研究重点,研究突出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前沿,二是创新设计,三是实践模式。课题研究始终以新基础教育需要的新课程教材,包括新课程教材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模式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活动化数学课堂教学”学习资源开发的研究

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新课程提倡的是一种课程共建文化,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我们课题组把用好教科书,做教材的开发者定为课题组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在精心备课,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减和改善,用各种教学媒体,激“活”,活用新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寓教于乐的用好教科书之外,我们尽可能的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材”。

2、“活动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课堂结构和一般教学模式的研究 实践活动教学在数学中很早就有尝试,但是放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下每一位数学教师所面临认识又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资源只有一个例题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好学生,激发其探索生成有价值数学问题,而不是只顾开放而不讲目标,甚至散得无法控制。我们课题组也旨在这方面探索出一种教学的一般模块。形成“创设生活情景、感性体验→形成大胆猜想→引导合作研究→实践活动、反馈交流评价→重构生活→运用体验成功”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活动教学模式。

3、“活动化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中一种最有效的形式。研究者众多。我们把合作学习的研究重点放在学习中学生自主产生合作要求,以及合作学习中各个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产生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的研究上。具体细化为以下几点:1.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2.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3.明确自己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分工; 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在合作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活动化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运用活动经历数学、体验数学。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数学意识,把知识用于生活,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构建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活动、猜测、假设等方式,使学生充分体验,从而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有所收获。

5、“小学数学活动体验式教学研究”作为《活动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子课题,抱着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小学数学活动体验式教学研究》于2004年9月和总课题一起立项为“桐乡市级课题”有课题组成员徐伟明老师负责在爱国小学实施,并于2005年8月顺利结题。(结题材料附后)

6、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教学评价的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对比研究法:我们于爱国小学《小学数学活动体验式教学研究》为例重点比较试验前后学生的发展成果。

2、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让“教研”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提高了研究的效益。

4、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根据各阶段的研究情况,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进行分析,以总结出教材内容选择的途径、策略、思想以及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最优化等。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2004年9月份开题以来,我们从课题研究的“目标”切入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具体如下:

(1)做好开题论证、明确研究内容

课题组13位成员在2004年的9月对课题方案进行了三次认真学习和研讨。

第一次为校内数学老师讨论,确定课题方案。第二次为邀请桐乡市教学科研所陆圣江所长作立项前的再讨论,明确实施的可行性,再次修改方案。2004年10月申请立项为嘉兴市课题后我们参加了嘉兴市教科所组织的立项培训。回来后依据嘉兴市教科所的部署我们再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并且邀请兄弟学校教科室主任参与讨论,具体讨论实施的各项细则。确定本课题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学习熟悉自己所教年级数学教材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结构体系和价值;②小学数学低年级活动化数学教学内容开发,以及如何优化利用好数学教材内容,促使内容更加具有活动性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好“书本教材”转化为“生活学材”优化学习过程的研究 ③如何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④如何让数学学习内容更具有现实性、有意义、富有挑战性,以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更张扬学生个性。

(2)学习理论、提高教师本身的素养

从立项前的准备,到立项到实施,我们一直在不断的学习中。特别是立项成功后我们把加强理论学习视为课题实施前的必要环节,并且确定在具体的实施中不断学习的方案。我们课题组成员自身强烈的的理论素养需求,成为我们不断进步的保证。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2004年10月学校教科室和我们组在咨询桐乡市教学科研所陆所长及课题指导桐乡市小学数学教研室李新根教研员后,参考相关兄弟学校研究经验和所用书籍,收集学校图书室相关书籍的基础上,又赶赴杭州,购买他们推荐书目和新课程数学专业理论方面的学习书籍。

1、《小学数学活动课指导》唐继延主编

2、《数学思想方法与小学数学教学》夏俊生主编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王少非主编

4、《课程更新与教师行为的改变》林正范,贾群生,任顺元等著,5、《新课程教学设计》张昕,任奕奕主编,6、《现代教师:走近教育科研pro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张民生, 金宝成主编

7、《学会数学地思维》(成尚荣)

8、《教师的适应与发展》郭东岐编著

9、《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编著

10、《新型小学教师素质概论》王桂英著

11、《智商、情商和潜智能开发》吴忆峰编著

12、《小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指导》《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编委会

13、《新课程教学设计》(杨九俊)、14、《学会数学地思维》(成尚荣)与

15、《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杨九俊)

16、《数学旅行家 漫游数学王国》(卡尔文.C.克劳森);

17、《构建生活的课堂》(成尚荣)

18、《学会数学地思维》(成尚荣)

19、《课堂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田慧生); 20、《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郑毓信);

21、《数学娱乐问题》(J.A.H享特、J.S玛达其)

22、《学会数学地思维》(成尚荣)

23、《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吕世虎);

24、《多元智能》(加德纳)

25、《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彭钢);

26、《新课程理念的探索实践》(潘小明)

27、《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王丽杰)

28、《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万伟)

集中放置,方便大家阅读。并且定期集中讨论学习,使得这些书籍充分发挥作用。(3)理论结合实践,开展“磨课”活动,我们课题组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中,逐步改革以前以教科研“沙龙”活动为主形式教科研方式,在课题组成员的讨论和参与下推出校本特色的“磨课”活动。“磨课”活动主要突出一个“磨”字。也可谓“好课多磨”。主要操作如下:每个人确定自己所上课的内容,然后第一次上课。课后课题组成员每人提出意见,综合成集体意见后,再由老师将同一内容上第二次,再讨论。再次集中改进意见,再上第三遍……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上课老师更是感觉自身上课水平的提高。课题开展两年来,特别是2005年9月开始实施磨课计划后,老师们上课水平的提高真的“看得见”在这个积极的活动经验基础上,我们有在2006年2月起,将集中磨课形式扩展为“一人磨课”和“全体磨课”所谓全体磨课就是同一内容全体教师一齐上,第一个老师上好后,集体讨论再有第二个老师上,接着第三个,第四个……

“磨课”活动的导入,让我们的教学更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都回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内容的呈现应是多样化的;教材的呈现方式应是多元的:如题目的呈现可采用对话,漫话等;教材内容呈现可以生活化呈现,亦可以动态方式呈现;集中大家智慧的教学内容设计更有弹性;留给学生更多探索的时空。总之,我们现在任何一次课题组“磨课”活动应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教科研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都能确立研究的中心内容,对组员所教的内容都能从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与教学实效出发,谈自己的观点、想法,应该说在每一次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中,所有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观念都得到了改变,教育思想都得到了确实的提高。(4),教学科研一体化,全面提高研究实效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成长学生、成就教师。在我们学习理论的同时,我们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在每次研讨活动中,我们都是先听研究课,然后学习相关的理论,最后进行评教评学活动。我们课题组成员在两年的研究时间内共承担市级,片级,校级公开课研究课近30节。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影响。两年内我们组织的外出听课主要有:.①2004年10月茅盾小学组织浙江省特级教师朱乐平教学展示及讲座

②2004年濮院中心小学组织的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马东娟,丁杭樱教学展示 ③2004年濮院中心小学组织的浙江省教育厅小学教研室斯苗儿新课程讲座 ④2005年4月南湖之春教学展示活动

⑤2005年10月钧儒小学承办“嘉兴名师”教学展示活动

我们课题要求听课教师回校后必须作专题讲座,并且组织大家讨论。使得大家在听课活动中学名师理念,促自己发展。在学习中不断改进课题组的研究方法。学校教科室教导处在这方面给与我们课题组充分的指导和支持。为发挥我们课题研究的辐射作用,专门结合在我校校本培训,开展“教学与科研有机整合”活动。使得我们的理论有充分的实践园地。2005年12月,学校还邀请了桐乡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李新根老师以公开课为对象,作出点评并作了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与课题研究”的讲座。追求课题研究的实效,力争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的欲望。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6)加强交流研讨,相互学习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课题研究中我们分别邀请嘉兴市教研室主任邱正平,教研员朱国荣来校听课指导。多次邀请桐乡市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李新根来校专题作课题实施中的指导。在邀请领导专家指导的同时我们还努力与兄弟学校教研室的联系,举行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进行课题研究情况交流会,在交流中,各学校教科室互相取长补短。为规范我们的研究工作,我们在2005年9月又邀请桐乡市市教研室和兄弟学校教科室主任对课题组的研究进行了中期评加,改进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六、研究的成效

1、完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到“开发教学资源”的转变

“教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忠实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教材的观点就是“权威”。“以本为本”,压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用教材”,就是依据课标,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忠实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研究过程中教师拿到都学会分析:“教什么,怎样教”的思考。同时挖掘教材例题资源,因地制宜,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更贴近学生的童真世界合理开发本地数学学习资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开发情感资源,享受数学学习乐趣

2、在数学学习的情感培养方面成效显著

活动化是研究的主要特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贯彻“活动-体验”宗旨,关注研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对数学学习态度的改善是我们研究目的的重要方面。在活动中学生的数学体验得到正面强化,数学对学生来说不是单纯的数字与问题,而是和其它学科一样能使人感到愉悦。通过观测法与个案研究的方法统计如下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变化状况统计表

表一

年级 喜欢上数学课 认为数学课是有意思的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 四年级 37% 72% 40% 80% 五年级 34% 81% 42% 78% 六年级 41% 74% 55% 83% 表二

学 生 年级 性别 前

测 后

凌方学 六 男 数学成绩长期不合格,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在六年级的两次期末检测中均合格,在数学课上的讨论、发言都很积极,周明强 五 男 对数学感到厌烦,虽然成绩合格,但在数学课堂的表现欠佳,从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成绩达到优秀,经常能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也能积极参与。凌春红 四 女 性格内向,课堂能做到“认真听”,但不能真正主动参与,成绩介于合格和良好之间,在课堂上能够经常发表意见,同学之间的讨论也能参与,课后与同学的关系比以前更好,成绩经常达到优。

3、教师开始注重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能否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其主阵地在课堂,在第一阶段对单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研究基础上,课题组对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了专题研究,我们采用对话、图文、表格、信息、漫画、游戏等形式呈现教材内容,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归纳和整理出一些呈现方式.4教师角色明显个转变

课题的实施,让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师角色有了重新认识,定位明显转变。一是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二是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三是由“导师”向“学友”转变;四是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五是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4、初步探索出活动化课堂的评价思路

新课程下的教学实践需要有新的评价方式。我们在课题实施中也探索出初步的评价思路,主要在教室上课的评价上作了一些尝试。

___年___月___日 _____年级 ____班

学科____ 执教者________ 教学内容:

知识方面 能力方面 情感价值观 是否开发新的教学资源?

如何处理教师教材?

开发资源与课本教材是否更适合本班学生?

教师如何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的?

是否给学生于学生留有更大的思考和生成空间?

学生主要活动有那些?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主动参与与提出新问题状态如何?

课堂实效如何是否有利于后继学习?

“活动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磨课”活动评价表

5、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变得会学数学

课题的开展不仅使得教师受益,学生也受益非浅。主要是学生兴趣明显提高,乐于学习。学习方式在由原来单

一、被动变得多样化、更自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受教师、教材、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上取得了质的转变。变得会学、乐学,可以说知识能力情感全面发展。

6、科研引路、勇于实践、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们养成了教学反思的好习惯,每一位成员均能结合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两年多的研究中已有多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部分)如下:

作者姓名 论文题目 发表或获奖情况

赵雪良 《让概念学习根植于学生经验的土壤》 嘉兴市三等奖 赵雪良 《朴实是真》 2006桐乡市教育学会论文 陆志群 《让数学情感伴随孩子成长》 嘉兴市三等奖 陆志群 《我感到很丢脸引发的思考》 桐乡市二等奖 陆志群 《几倍和差两步应用题-反思与创新》 市一等奖

陆志群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入选桐乡市教育年会并二等奖 陆志群 《教学做合仪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爱满天下三等奖 许伟明 《新课程要求下怎样上好练习课》 陶研会全国三等 许伟明 《超越巩固熟练,培养学学习能力》 桐乡二等 陈伟琴 《尊重学生个性,追求算法多样化》 桐乡市二等奖 陈伟琴 《如何提高猜想的有效度》 桐乡市年会论文

李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嘉兴市三等奖 李萍 《谈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几点做法》 桐乡市二等奖 朱国风 《给她一座山》 二00五年桐乡市中小学案例选萃

朱国风 《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桐乡市教学论文二等奖 张莉 《从“蛇足”看数学意识的培养》 桐乡市教学论文二等奖 胡志明 《统计的初步认识案例与反思》 桐乡市数学案例评比一等奖 胡志明 《联系生活,丰富单位“1”的内涵》 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学》 胡志明 《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统计过程》 嘉兴市教学三项评比三等奖 胡志明 《创设生活情景,体验统计过程》 浙江省数学论文案例评比三等奖 胡志明 《重视知识,更要关注人》 桐乡市数学年会一等奖

赵雪良老师执教《用字母表示数》参加桐乡市获得桐乡市双高课评选获得课堂教学二等奖。陆志群老师执教公开课《会说话的数》。2005年3月执教《求最大公约数》获得桐乡市课堂教学二等奖;2005年4月执教《统计初步认识》获得片公开课一等奖并出线;2005年9月执教《角的初步认识》 参加市双高课评选。

朱国风老师2005年作为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去浙江省遂昌县送教,执教五册数学 《可能性》;2006年3月执教市级共开课《平均数》多次承担校级,片级共开课。

张莉老师执教片级公开课《认识钟面》并多次担任校级公开课的教学任务。陆志群老师在2005年还被桐乡市教育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胡志明老师在2006年5月份被评上了桐乡市数学学科骨干教师。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1)为期在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全体教师试图在自己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志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们在教学中尽力提倡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是,真正要让学生一活动就想到数学,以上数学就想到生活原型很难。有待于我们在接下来的时间继续探索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的选择。

(2)研究中我们要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把活动课上好上活,所以要在设计活动课的内容时也动足脑筋。教学中尝试过多种形式,①数学观察②数学实验③数学制作④数学日记⑤数学竞赛等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与优良品质,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与研究数学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感觉这些方法的实践,仅靠一堂课,一个学期是远远不够的,数学习惯和其他一切好的习惯一样,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实践,来养成。同时我们一些理念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体现其先进性和优越性,短时间内看不到其特别之处。

(3)研究过程中我们还体会到课题组的教研活动课中的课型与我们平时“日常数学课”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区别,两方面的衔接与融合还很不到位,所以在所有老师的所有课中都体现我们课题的重点还是很大的问题。

(4)活动化的数学课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所以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以此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感觉自身的素质也限制了我们课题研究的深度。让我们课题组所有老师体会“充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总之,我们的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虽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上所提的一些思考必将会成为我们今后继续进行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新课题或为之努力的方向。课题组的老师一致认为有继续开展后续研究的必要,我们自身也有做好下阶段研究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决定接下来的时间中,继续上报课题研究立项申请。2006年8月

参考书目:

1、《活动课程教学技法》戴立山、欧阳才、肖道生、陈凯安、汤卫平编著

2、《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教育研究》张建伟、陈琦

3、《运用建构主义观点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王光明

4、《新教育之梦》朱永新

5、《赏识你的学生》孟繁华主编

6、《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陈向明

7、《教师人文读本》张民生、于漪主编 上

8、《校本教研策略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9、《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教师博览》编辑部

幼儿园去小学化家园实践活动方案 篇3

去“小学化”家园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精神,我们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落实,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宣传,并梳理和自查保教工作行为,为了更好的规范办园行为,切实提高保教工作质量,特制定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全面规范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教育现象,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园办园的水平和保教工作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成立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领导小组 组长:田艳 副组长:管宜红 成员:各班班主任

三、实施的目标

坚持科学保教的办园方向,全面规范办园行为和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教育倾向,标本兼治,自查自纠,实现优质优教,保障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实施的内容

(一)加强学习宣传,统一思想认识 组织全园教职工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向家长大力宣传,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家园直通车网站等多种形式,引领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争取家长的支持,家园共同抵制“小学化”教育倾向,要做到统一思想,明确要求,采取措施,提高认识。

(二)加强管理,规范保教工作

我们要充分认识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危害性,自上而下针对我园在保教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查找“小学化“现象痕迹,并制定改进的措施,跟进管理,加大对班级保教工作考核的力度,严格按照《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的要求,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幼儿教育目标和教育原则,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活动,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三)坚持正面引导,整改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化 篇4

——江苏省无锡市通德桥小学30多年坚持学雷锋常态化

30多年来,江苏省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以培养 “雷锋传人”为育人目标,秉承“树德育人”的理念,以学雷锋活动为德育抓手,不断丰富学雷锋活动内涵,创新形式,建立机制,坚持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做到了雷锋精神时时学,学做雷锋日日行。学习雷锋精神使通小在德育教育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该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双有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等国家级和省市级多项荣誉,1名少先队员获全国级“中国好少年”称号,17名少先队员分获省、市“四好少年”称号,2009年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做一个有道德人”主题活动联系点。

把学雷锋导入育人体系。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通小积极响应向雷锋学习的号召,结合学校实际,深刻认识到雷锋是少年儿童道德成长路上的好榜样,他平凡一生折射的崇高品德值得少年儿童学习。自此,通小在教育实践中将雷锋精神融入学校的育人目标,积极探索“以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德育之路,不断推动以弘扬雷锋精神为核心的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为更近更真实的感受雷锋,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八十年代初,通小辅导员、少先队员代表在应邀参加于抚顺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学雷锋研讨会”之际,来到雷锋班,与雷锋班结下深厚友谊。30年

来,雷锋班班长换了一任又一任,通小的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通小与雷锋班一直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书信、电话、网络、互访等,一起学习传承雷锋精神,先后有雷锋生前最亲密的战友乔安山和7任雷锋班班长应邀来校参观指导。1988年,通小承办了全国第二届“学雷锋研讨会”,次年,雷锋全身塑像在校园落成,通小成了雷锋的第二故乡。为推动学雷锋活动持久深入,通小专门成立以德育教师和优秀少先队员为骨干成员的“学雷锋”活动小组,结合学校实际,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分层次制定学校学雷锋活动计划,并与时俱进适时赋予时代内涵;编写《学雷锋手册》,组建“小喇叭雷锋宣讲队”,介绍雷锋感人事迹和学雷锋日常行为规范;为每名学生建立学雷锋个人档案,记录其在学雷锋活动中的表现,并评选“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挂钩;利用家长会、家访等与家长及时交流,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把学雷锋融入德育实践。成立于1987年的通小“雷锋中队”是无锡市第一个以雷锋命名的少先中队,中队以“学雷锋、树理想、做主人”为行动口号,逐步形成了“诚实、勇敢、活泼、团结”的风气,洋溢着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气氛,现在学校已有3个中队以雷锋命名。坚持开展党员、团员、少先队员三员共学共建,每逢节庆日,党团员和少先队员心手相连,党旗、团旗、队旗辉映飘扬,擦洗交通隔离栏杆,打扫人行道路……持续数

十年。开展符合少年儿童成长特点的“雷锋少年争章活动”,将“雷锋精神”化小化实,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促进学生良好公民道德素养的形成。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成长环境在不断变化,通小紧贴实际,坚持创新,积极开辟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与参与的学雷锋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和谐小使者在行动”,开设“和谐小使者道德故事会”、成立“和谐小使者巡访团”、进行给社区空巢老人送温暖的“暖巢”行动等弘扬美德、传递爱心;从最初下设“黑猫纠察”队、“小燕子助学行动”队等的“雷锋少年行动中心”,调整充实为包含“雷锋少年邮政局”、“雷锋少年记者团”、“雷锋少年俱乐部”、“雷锋少年基金会”等红领巾小事业机构,通过开展“颂新风”、“献爱心”、“传真情”、“展才干”等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发扬勤学互助、积极进取的雷锋精神。其中,小小基金会募集的19万多爱心基金款全部捐助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的小学生。开展“地球小卫士”——“变废为宝”金点子活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做了专门报道。

把学雷锋注入校园文化。多年来,通小持续开展“讲雷锋故事、唱雷锋歌曲、记雷锋格言、续雷锋日记、争当小雷锋”活动,由学生自选自评,每月每班评选1名“学雷锋小标兵”,形成了人人会讲雷锋的故事,人人会唱雷锋的歌曲,人人会说雷锋的格言,人人爱读雷锋日记,人人争做小雷锋的全方位立体式学雷锋氛围,感染通小师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点点滴滴中体验雷锋那种崇高的精神,争做雷锋传人。不间

小班情景化美术教学活动初探 篇5

小班情景化美术教学活动初探

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指出:“游戏……可应用于儿童的一切活动……艺术可视为游戏的一种形式,儿童在艺术特别是绘画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内在需要得到真正满足。” 小班的孩子在绘画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以乱涂乱画和涂鸦为主,满足于自身的动觉所产生的快乐感。如:幼儿喜欢绘画,只是因为笔能在纸上划出各种痕迹,至于要画成什么,他们是从不关心的。在幼儿时期尤其是小班幼儿非常渴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他们缺乏独立从事活动所应具备的经验与能力,这就产生了实践与经验之间的矛盾。游戏活动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形式,因而我尝试着把幼儿所要绘画的内容或主题,转化为游戏,使游戏和绘画融合成一种活动、一个过程,通过游戏和绘画的相互结合来满足他们的愿望和需要。

一、游戏化绘画内容的选择

(一)广而浅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经验决定了幼儿绘画内容应是广泛而粗浅的。幼儿对有丰富认知和生活经验的事物比较乐于表现,也易于表现。因此教师在选择绘画内容时,要选择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的绘画内容,挖掘幼儿能直接感知体验的题材,才能使教育目标恰当地落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如在活动“好玩的毛线”中,教师带来了一件旧毛衣,当场和孩子们一起拆毛衣,拆下来的毛线弯弯曲曲,拉直了便成了直线,幼儿在拆毛线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线条的变化,对画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又让幼儿试着来绕毛线球,感受毛线球由里到外逐渐变大的过程。在一系列的操作游戏活动之后,孩子们的画面上呈现了丰富的线条组合:有螺旋线——“这是我绕的毛线球”,弯曲的长线——“这是我拆下来毛线,很长很长”

(二)趣而奇

小班幼儿大多喜欢形状新奇,颜色鲜艳的事物,教师在选择“广而浅”内容的同时,要更多的考虑到有趣和新奇。如在进行“欢乐的曲线”教学时,我先请幼儿手持彩带,随音乐有节奏地舞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曲线,并根据幼儿舞动彩带的情形,记录不同方向、不同形态的曲线。然后教师以小鱼的口吻引出情景:请小朋友帮我在池塘里画上清清的河水(~~~~),长长的水草(§),还有我爱吃的小虫子(~)。接着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曲线形态自由地表现。最后请幼儿把彩带的一头塞在裤腰扮演小鱼,游到每个“池塘”看一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家”。这样的美术活动内容既有趣又新奇,让幼儿在动中体验,玩中发展,充分体现了游戏化绘画教学的特征。

二、游戏化绘画材料的投放

小班幼儿的绘画处于涂鸦期,他们的涂鸦实际是他们感知觉和动作有了一定发展与协调之后对周围环境做出的一种新的探索,是一种新的动作练习。其根本特点是没有明确的表现意图,而是把涂鸦作为一种游戏活动,享受涂鸦动作带来的那种有节奏的、主动地“动”的运动快感,以及对纸上、墙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线条和色块的视觉感官上的满足。小班幼儿的涂鸦是一种直觉本能的活动,所以我们提供的材料都应有利于幼儿的直觉表现。

玩具汽车是孩子珍爱的玩具,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拥有自己的汽车,静止的汽车在他们手中会立刻驰骋起来,向前开、向后退、直着开、转圈开……当汽车作为幼儿的绘画工具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在“车轮滚画”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将汽车开进了颜料盆“加油”,再驶上了“公路”,顿时,白纸上呈现出一条条彩色的轮胎印,汽车开到哪里,轮胎印便延伸到哪里。孩子们不停地重复着“开汽车”这个动作,看到彩色的轮胎印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别提有多兴奋了。接着,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出一首游戏儿歌:我的汽车会跳舞,跳个直线舞,跳个格子舞,跳个圆圈舞……孩子们边读儿歌边开汽车,活动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在这个活动中,幼儿看到汽车后的第一个直觉反应便是拿起汽车开,当将汽车轮子蘸上颜料开后,发现汽车可以代替笔进行涂鸦,兴致更高了,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由感受开始的乱线条,到有规则地进行线条创作:直线、格子线、圆圈线、螺旋线等,在孩子们尽情地玩汽车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线条粗细、形式的变化,色彩的丰富。

三、游戏化绘画教学的指导

(一)绘画常规游戏化

对于刚开始学习画画的小班幼儿,培养良好的绘画常规是十分重要的,而绘画常规的游戏化则是一种适合小班幼儿需要的有效方法。幼儿对蜡笔娃娃充满着好奇,我认为在蜡笔的使用前已把规则讲解得很清楚,可整理时才发现蜡笔娃娃已面目全非:蜡笔丢的丢,断的断,孩子们脸上手上涂满颜色。于是我通过自编儿歌教幼儿正确使用和整理蜡笔。在愉快的气氛中,幼儿朗诵儿歌《蜡笔宝宝》:咔嚓咔嚓,颜色火车开来了,蜡笔宝宝来画画,红的、黄的、绿的。天黑了,回家了,关上大门,呼噜呼噜,睡大觉。目的是让幼儿把蜡笔宝宝当作自己的朋友,懂得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蜡笔。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边学习取放蜡笔。在以后的绘画活动中,幼儿不但自觉地遵守绘画常规,而且非常爱护蜡笔,每次都不忘记检查一下蜡笔宝宝有没有„回家‟。

(二)借助游戏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幼儿喜欢涂涂画画,借助游戏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是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的,只有在绘画的游戏中,幼儿才感到无拘无束,没有精神压力,从而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游戏中绘画,绘画中游戏的美好意境。如画网格线:光让幼儿画横线竖线并且交叉,幼儿则信心不足,热情不够,于是在画网格线之前我和幼儿一起观看《黑猫警长》的VCD,在幼儿熟悉故事《猫和老鼠》的基础上,我和幼儿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让幼儿充分感受猫捉老鼠的情景与捉到老鼠的喜悦,同时还为每位幼儿准备了一张印有老鼠的绘画纸,然后引出课题:今天老师和小朋友都来扮演黑猫警长,看看谁的本领最大,捉到的老鼠最多。现在老师先来当黑猫警长(老师在画有老鼠的地方画横线和竖线并组合成网格线),幼儿看到老师捉到了许多老鼠,兴趣盎然,也都

兴致勃勃地画起网格线来了。

(三)运用故事、儿歌进行游戏化教学

在游戏绘画活动中,我还常常将语言渗透在绘画活动中,把绘画主题编成一个个故事或一首首好听的儿歌,幼儿在自由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绘画内容,陶冶情操。如画小鸡,我们首先把小鸡编成一首儿歌: 小鸡小鸡真可爱,头儿身体圆又圆,嘴巴尖尖捉虫子,竹叶脚儿地上踩,圆溜溜的眼睛,骨碌碌地转呀,哈哈--好大的一条虫子哟!儿歌概括地描述小鸡的特征及基本的绘画步骤,使幼儿知道第一步画什么,第二步又画什么……然后我们在黑板上画了一只鸡妈妈,把小朋友分成六组,玩“给鸡妈妈找小鸡”的游戏。幼儿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的引导和自己灵巧的小手,帮鸡妈妈找回了许多可爱的鸡宝宝

(在纸上画了许多小鸡)。

(四)让幼儿在愉悦的游戏情景中绘画

运用有趣的情景贯穿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通过情景解释绘画的技能技巧,提出绘画的要求,并且用作指导幼儿绘画全过程及交流评价,能够使幼儿获得游戏和绘画的双重感受。如:把画大大小小的圆说成„大皮球‟„小皮球‟。另外,我们常打破传统的一人一纸一笔一个定位坐着画的形式,通过故事前言--情景创设--表演游戏--自由绘画等程序,让幼儿在情景中体验游戏,在游戏中随意绘画。如:教师准备几张画有主角的背景(大2K)绘画纸说,„大树妈妈的鸟儿越来越多‟„熊妈妈的草地越长越密了‟。画上大树﹑草地﹑房子和一些幼儿熟悉的小动物等,让幼儿先想一想讲一讲,互相交流,然后指导幼儿扮演角色进行添画,孩子们乐趣无穷,画面也随之丰富

四、游戏化评价,让幼儿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游戏化的绘画活动更需要游戏化的评价过程,我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采用游戏化的评价语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让幼儿学画小鱼时,我们对幼儿说:“谁画的鱼儿最漂亮,小猫就会来钓鱼。”这时幼儿的绘画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为了招徕“小猫”,他们画鱼儿的时候特别认真仔细。评价时,教师一边观察巡视,一边在幼儿的作品旁印上不同数目的“小猫”印章。幼儿一边数,一边兴奋地交流着:“我有三只小猫来钓鱼,你呢?”“我比你更多,我有五只小猫呢。”洋洋小朋友对我说:“老师,今天我这儿只来了一只小猫,明天我画许多许多漂亮的鱼儿,你能多请几只小猫咪吗?”我微笑地朝他点头,表示非常愿意。

就这样,我如法炮制:画瓢虫,我给孩子们印“叶子”;画乌龟,我就给孩子们印“兔子”;画小鸡,我就给孩子们印“小虫子”……运用这种有趣的游戏评价形式后,每一次的作品讲评,幼儿都充满着期待。游戏化的评价避免了单纯的评价作品的好与不好,而且还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技能,从而让幼儿始终对绘画活动充满

着向往和迷恋。

主题4问题化教学活动设计方法 篇6

1、探究类:参观、访问、调查、研讨、浏览、阅读、计算、实验、归纳演绎、推理运算等等;

2、演讲类:讲授、游戏、辩论、写作、讲故事、角色扮演、演唱、舞蹈、交流等等;

3、制作类:设计、制作、模拟等等;

4、评价类:评价、反思、头脑风暴、修正等等;

5、综合类

问题化教学活动设计方法 小组讨论:

上述案例是怎样设计活动的?里面涵盖有哪几种活动方式?你有什么修改建议?讨论并记录结果:

在活动设计时,把已经设计好的框架问题进行分析,看看属于哪种类型,参照活动类型策划相应的具体活动,活动任务直接指向教学目标。借助互联网资料或从其他渠道获取资料,创作有关黄金分割法实例,用实例来列举黄金分割的应用,并就黄金分割是数学原理还是艺术创作的原则展开辩论。小组讨论:

上述案例中,教师是怎样设计活动的?里面涵盖有哪几种活动方式?你有什么修改建议?讨论并记录结果:

借助互联网资料或从其他渠道获取资料,创作有关黄金分割法实例,用实例来列举黄金分割的应用,2.并就黄金分割是数学原理还是艺术创作的原则展开辩论。

当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能力水平相近的任务时,会变得专心致志,充满热情。因此,教学活动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等因素进行设计。

在活动中,应定义明确、清晰、具体明确的学习成果和技能导向,易于学生理解理解和执行。

学习小组合作,通过访问科学家、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并解决以下问题: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行成一份人类移居2.太空的可行性报告,并用电子讲演稿的形式陈述出来

小组讨论:

上述案例是怎样设计活动的?里面涵盖有哪几种活动方式?嵌入了哪几种重要的技能?你有什么修改建议?讨论并记录结果:

学生的技能训练是一个渐近的过程,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困难。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应注意合理嵌入技能。在活动过程中,创设必要的条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问题解决的技能与方法。

学习小组走访发电站、变电站;调查社区;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并发电;各小组形成题为《怎样让电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学习报告;各学习小组代表在汇报会上作报告;汇总各学习小组报告

小组讨论:你怎样看待上述案例?有什么不足?如果是你怎样设计这个教学活动?并记录讨论结果:

上述案例设计新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启发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

活动过程: 1.定义什么是社区。本案例的详细内容在学习资源光盘中的 “主题四” ? “案例集”中。请你认真阅读并思考。上课铃还没有响,刘老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今天的课大家按家庭住址坐。” 一听说这种编组法,学生感到非常新奇,上课铃响的时候,新的学习小组组成了。有的组人多,有的组人少,其中一个组只有一个同学,她来自农村。等学生静下来,老师将课本后面的一张社区平面图展现出来,“就照着这幅图的样子,将你们的居住区画下来。比例不一定精确,说明位置就可;要标出自己家所在的位置,也要标重点建筑物。”最后老师格外强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这还不简单?”学生围成一圈,开始绘制地图了,学生合作非常投入,大约十来分钟,平面图就完成了。

老师选择了4个有代表性的小组走上了讲台,直接将自己的图贴在黑板上。老师将“社区”两个字写在黑板上,用手指着学生的平面图,“你们画的就叫‘社区’,我们的小组成员就住在同一个社区里。在社区里,人们参加各种活动,通过活动,人们相互熟悉。” 社区的概念学完了。2.定义社区分类

知道了社区的概念,老师请部分同学介绍自己的社区:

“这是我们的社区,这里都是楼房,都是住宅楼,这里是楼旁间的绿化区,我们的家就住在这一栋楼里。”

“我们几个住在东部市场旁边,这里是市场,这是一条路,我们家就住在这里。„„”

“我们几个住在工厂旁边,这里是一个小商店,这里是学校„„” 最让大家新奇的是身居农村的学生:“我们组就我一个人,我住在农村,这里是庄稼地,这里是一条公路,旁边是我们的村子,这里是村委会,这是我上过学的小学校。„„” „„

“同学们,通过介绍,我们对社区有了新的认识,按其不同功能,我们是不是给社区分分类?同时给不同的社区下一个定义?” “我们这里能不能叫农村社区?”农村的女同学说。“当然可以!”老师肯定了她的回答。

这一个开头,以下就顺利多了:居住社区、商业社区、工业社区、科技社区、文化教育社区„„社区的分类也了解了。3.定义社区职能

社区管理机构的职能在书上已写清了,于是老师让学生打开书,“先自己看看书,看看社区管理机构有哪些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管理功能),对照这些职能,思考我们社区管理机构的职能发挥如何?” 学生讨论非常热烈,不一会儿,学生讨论有了初步的结果: “我们小组住在‘工业社区’,我们社区的管理机构经济功能发挥得不错,我们社区有许多小厂子,这是第一;第二,我们小组的居委会常常调解邻居的矛盾,所以政治功能也还行;第三,文化教育功能发挥得不好,社区内有一块黑板,内容半年也不换一次,计划生育功能发挥得好。”

“我们住在教育社区,这里有两所中学,一所小学,我感觉这里的是管理功能最不好的,这里常常有人抢学生的东西,我们都感觉到不安全。”„„发言非常热烈,介绍虽然时间不长,但学生确实感觉到自己就是社区的一员。4.为社区建设献言建策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化 篇7

准备阶段(2004.10—2005.6)

本课题于2004年10月开题,通过近一年的课题实施,现作小结如下:

一、制订计划,明确分工。

确定课题后,我们成立了以园长带头,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将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全园工作计划之中。课题组共同讨论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第一阶段的课题实施计划,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制订了课题研究的学习制度、并纳入教师工作考核目标。

二、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育活动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就显得成为重要。

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理论书籍和教育经验文章,印制给课题组的成员进行学习,学习的方法也不拘泥于“一言堂”的形式,主要形式以集体系统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有时有的教师从网上下载到了一些较有操作价值的小经验文章,我们就鼓励她在课题组的学习会上读给大家听,或者在学习前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提前交到课题组教师的手中,让她们做好预习,这样在课题组的会议上就会有百家之言,有话可讲。

通过这样的学习,原来我们教师总认为数学是那么抽象、深奥的学科,怎么样让孩子理解接受真是很难,可现在,我们的教师意识到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理念下提出的数学教育,更应注重生活化和游戏化,注重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问题,不脱离幼儿的生活环境,而不仅仅是机械而抽象地记教幼儿记住1、2、3、4„„

数学是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数概念是严密、精确的,教师给予幼儿的数概念必须是准确、清晰的,这对于幼儿对周围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学习,也让我们的教师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知识形成了清晰的概念,每一次教学活动之前,碰上有疑惑的概念界定,教师们会在一起仔细斟酌,反复确定,力求把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用幼儿易懂的浅显的语句表述给幼儿。

三、尝试探索,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营造的是一种宽松、自由地科研氛围。由于自身的特色,我们的课题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材料,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安排都必须靠我们教师在一次次的尝试、探索、实践中自已获得,而这同时也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大胆尝试、探索的空间。每一次的课题会上,教师们都会提出一些教学实践中的碰到的问题,特别是在珠心算教学内容与数学教学内容的如何融合争执很多,如一位小班课题实施班级的教师提出要在算盘的梁的左起端做一个红色的小标记,在练习全盘拔和清盘时可以让幼儿从左往右的练习,而另一位小班教师则认为练习全盘拔珠和清盘不必一定从左往右,可以自由拔,只要他学会了全盘拔和清盘。这个问题带到了课题会议上,最后大家的意见是从左往右点数是数学活动中的一个点数方法,前面一位教师从细节处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形成习惯,这对于幼儿今后学习数数有一定的帮助。

四、小环境大教育,数学教育渗透其中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是幼儿的另一位教师。数学活动本身的抽象,以及幼儿思维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特点,决定了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必须注重潜移默化。因此,我们教师便发挥了聪明才智,为幼儿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如,在活动室布置“数学王国”,在这个活动区里,教师将珠心算内容和数学内容蕴藏于各种活动材料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练习。

又如,在活动室的布置上,教师为各种玩具制作了标记,让幼儿学会自己按标记进行整理、摆放,将数学知识中的分类的概念蕴藏于日常活动中。

通过近一年的课题实施,我们取得了一些收获,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值得思考的地方,将在下一阶段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

常州市丽华第二幼儿园

上一篇:夏日见闻作文下一篇:2022奥巴马总统在美国民主党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