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远资源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职称毕业论文

2024-09-13

农远资源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职称毕业论文(通用12篇)

农远资源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职称毕业论文 篇1

应用农远资源辅助教学存在的误区与对策教育论文

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农远”资源辅助教学迅猛兴起,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好的资源可以将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化,使学生乐于接受,便于理解,然而在当今的资源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有待研究。

误区1: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

策略:放下包袱,化难为易

现在莱西市所有的农村中小学都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一节公开课,教师把这节课的相关资源都下载到计算机上,费尽心机苦战多日“精选”或“精制”的课件,却在平时教学中被束之高阁。还有种情况,与这节课不相关的课件很多,而唯独与这一节内容相关的`资源少之又少,多数教师又达不到自己制作的水平。

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影响多媒体教学普及的硬件问题及软件问题已初步解决。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具体实施者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水平,在这一方面,学校一是加强多媒体应用技能的培训,让教师们会用。学校对每个人的应用水平都要进行考核,成绩记入个人年终考评档案。

二是落实详细的实施措施。树立能把设备用坏(正常损耗),而不能存放坏的思想。

每天都要安排使用多媒体教室,每位教师每周都要上一节应用“农远”资源的课,每学期要上一节应用“农远”资源的汇报课。教师要给课件“减肥”,设计和应用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能利用课件解决一两个重难点,不必面面俱到。教师还要有共享意识,自己制作的好课件要及时上传,与大家一起学习与利用。

误区2:忽视传统手段,独尊“农远”资源

策略:多种媒体并用,各显其能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头至尾都用计算机运用“农远”资源,对其他常规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不屑一顾。在某些课上,甚至有些教师纯粹以计算机替代黑板与挂图,还以用了“农远”资源而颇为自得。运用“农远”资源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它需要有现代的教育思想、理论做指导,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农远”资源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展示台的实物静态展示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是“农远”资源所不能完全代替的。有的教学内容根本不适合运用“农远”资源来表现,所以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让“农远”资源与其它常规资源有机配合,和平共处,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误区3:以计算机为中心,一键定乾坤

策略:优化结构,增强交互性

在应用“农远”资源的教师中,常有一些教师害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把课件设计成顺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下鼠标,课件便会顺序播放下去。这样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只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计算机的既定流程上。

现代化的资源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课件的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的流向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这样才能真正抓住运用“农远”资源教学的精髓。

农远资源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职称毕业论文 篇2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载体建设的主要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载体建设, 是在利用现有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和数据库的基础上, 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 实现区域内各高校之间的就业信息资源和载体的有效整合与关联以及各方的信息与资源共享, 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闭环反馈与管理机制。

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 教育部于2001年首次提出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之后全国高校开始逐步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用的“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有效整合了各个高校分散的信息系统, 进一步提高了全国高校的就业信息化水平。

随着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包括就业信息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和就业指导在内的就业信息化平台。在此基础上, 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机制, 双方依托现有的就业信息化平台, 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沟通, 提高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选择效率。然而,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但从总体上看, 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仍然偏低, 资源和载体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互动性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是以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的单向传递和表达方式为主, 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毕业生的不同需求, 导致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方面双方的互动性不足。尤其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往届毕业生互动性不足, 往届毕业生毕业之后, 高校未建立有效的跟踪联络机制, 无法快速有效获取往届毕业生的各种信息, 包括个人就业信息、工作信息、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度、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是否相适应等, 也无法充分利用往届毕业生的群聚效应与关系资源带动应届毕业生就业。

2. 资源与载体未得到有效整合

目前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包括了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方面大而全, 但所包含的就业信息比较繁杂, 且各个信息化载体之间相互隔离, 形成了“信息孤岛”效应, 导致就业信息资源与载体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很多高校考虑到自身利益问题, 在毕业生就业信息载体建设方面以自我为主, 分散建设, 难以统筹考虑, 无法实现就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就业信息化载体也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 导致就业信息提供与就业指导效果较差。

3. 未形成有效的闭环反馈与管理机制

由于没有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资源与载体的有效整合, 高校在就业信息提供和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就业信息闭环反馈与管理机制, 尤其是在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没有形成就业信息闭环反馈机制。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的个人就业过程信息和工作之后的相关信息没有得到有效反馈, 学校无法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的就业信息以及往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对自身的就业工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改进。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资源整合

1. 建立与完善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按照行业分类, 对历年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进行汇总、保存和分析, 包括用人单位每年的招聘时间、专业需求、所属行业、招聘结果、联系方式等。通过建立用人单位历年招聘信息数据库, 分析历年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可以为学校提供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和专业就业统计报告, 把握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实际要求,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结构, 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 高校还可以通过分析历年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特点, 引导毕业生根据往年招聘时间进度和招聘专业分布情况, 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 提前做好有针对性的就业准备。就业指导部门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建库保存, 对于信誉好、毕业生评价高、发展前景广阔的单位予以重点标注, 在举办毕业生就业双选洽谈会时, 调取信息库中的资料发送邀请函, 在举办专场招聘会时向学生进行推介。同时重点与已在本校形成常态化招聘的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主动为本校毕业生寻求工作岗位。

2. 建立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数据库

建立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数据库, 主要是对学生就业之后的就业去向、单位性质、单位所在行业以及对工作单位的适应性等相关信息进行跟踪和保存。通过对该信息库中各个专业的往届毕业生信息进行就业聚类分析和系统分类汇总, 主要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影响因素、就业变动趋势等, 为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参考信息。同时, 对往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汇总, 形成共享式就业问题电子手册与问题数据库, 从而使得往届毕业生就业管理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机制。

3.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自助式服务平台

目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基本上是单向、被动式的服务, 即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是信息的提供方或发布方, 毕业生为信息的接收方, 且接受方式单一。毕业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服务平台发布的就业信息, 无法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主动筛选和甄别适合自身需求的就业信息。高校可以建立自助式服务平台, 按照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特点, 实现模块化设计, 对就业信息进行模块化分类, 在此基础上增加自助式筛选和甄别功能, 并使毕业生可以自主设定符合自身需求的就业信息短信与邮件发送功能。

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 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指导状态, 离“全程化”指导相去甚远, 且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 针对性较差。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自助式服务平台, 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就业指导网络课程, 由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助式在线学习。同时将大学生自助式职业测试系统引入该平台, 使毕业生能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自助式的职业测试, 并将系统自动生成的测试结果以测试报告的形式反馈给毕业生, 为毕业生就业选择提供相应的参考。

4. 建立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社区的发展和应用日益成熟, 网络社区作为互动性强的网络平台, 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社区的虚拟社区之一, 它的出现已经引起教育部门及各高校的高度关注。但是,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社区缺乏有效的管理, 也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社区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 可以有效引导往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低年级学生、用人单位、高校就业中心工作人员等在网络社区内进行信息互动, 有利于建立多方信息互动机制。

首先, 是通过毕业生网络社区建立往届毕业生与应届毕业生、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一方面往届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在参加工作之后的工作经历, 与应届毕业生、低年级学生交流求职经验、工作心得, 在此基础上帮助在校学生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和求职。另一方面如果高校往届毕业生在特定单位或行业形成了群聚效应且工作表现突出, 则该单位或行业将会持续关注该高校的毕业生, 并在招聘中倾向于选择该高校的毕业生, 经过长时期的招聘和内部晋升, 该高校的往届毕业生会在该单位或行业中占据有利地位, 形成群聚优势。往届毕业生的群聚优势可以为高校的毕业生创造良好的行业声誉与行业评价, 从而为应届毕业生在该单位或行业的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其次, 是通过毕业生网络社区建立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互动机制。往届毕业生通过网络社区主动反馈其个人工作信息, 包括个人就业经历、工作经历、工作对个人的要求以及学校课程设置不足等信息。学校则对往届毕业生的相关工作与就业信息进行汇总分析, 为应届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拓宽应届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尤其是与本校往届毕业生群聚效应明显的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交流与合作机制, 用人单位可以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 实行订单培养模式。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载体整合

随着就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拓展和深入, 就业信息化建设已逐步从单一的信息化管理向全程的信息化管理转变, 从仅对大四毕业生进行的信息化管理拓展到全部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服务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展, 功能也在逐渐增加, 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需要利用网络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载体进行有效整合, 既可以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 又可以实现对各种就业信息的关联以及深度挖掘。总体来说, 需要从两个层次对就业信息化载体进行整合。

1. 高校内部就业信息的载体整合

首先, 通过整合应届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往届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 建立高校就业信息数据库, 并将数据库与就业信息自助式服务平台、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进行关联和对接, 实现高校内部就业信息化载体的整合。

其次, 通过对自助式服务平台与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数据库进行整合, 往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自助式服务平台自主查询历年往届毕业生去向及行业分布特点, 同时还可以查询往年用人单位在本校的招聘情况, 为自身就业提供有用的参考。

第三, 通过对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与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数据库进行整合, 高校可以引导往届毕业生通过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反馈个人就业与工作信息,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将该平台上的往届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统计并导入往届毕业生信息数据库, 通过对往年就业学生就业去向的信息统计, 依据聚类分析, 分析出市场对高校各专业的需求特点及变动趋势, 设置面向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与此同时, 还可以有效利用往届毕业生群聚效应, 为本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 拓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通过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 还可以获取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评价信息, 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倾向, 有利于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2. 高校之间的就业信息的载体整合

这方面, 可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高校之间的信息化载体整合 (如图1所示) 。在实现高校之间的就业信息化载体整合的过程中, 须采用统一的信息标准, 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 其建设模式往往是各高校根据自身业务提出需求, 信息化服务平台具有明显的封闭性, 且高校之间没有形成统一规划, 分散建设严重, 造成各高校之间的就业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对现有的就业信息资源以及教育资源造成了较大的浪费。通过采用统一的信息标准, 建设成区域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可以有效拓展就业信息收集渠道, 实现区域内高校之间就业信息资源流动与共享, 提高就业信息利用率, 促进区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资源与载体整合不足的问题, 提出通过构建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数据库、毕业生就业信息自助式服务平台、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等就业信息化载体, 对各种就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并通过建立区域性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对各种信息化载体进行整合。通过对就业管理工作信息化资源与载体的整合, 可以实现各方对信息与资源的共享, 提升对毕业生就业的服务和指导力度。

农远资源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职称毕业论文 篇3

要实现“农远资源”与历史学科的大整合,就应先做好3个整合。

一、教师与“农远资源”的整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教师能运用农远扩展资源,提高业务水平。

“农远资源库”的扩展资源,如课堂实录、空中课堂、同步课堂等,都含有大量的有价值的专业知识,是许多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这些资源对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掌握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非常有益。这是一种互动性的学习,每个教师都在不断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同时又把历史教学实践中好的成果充实到资源库中。在资源共享中,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与整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历史教学。

2.提高教师对应用软件与农远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水平。

在历史教学中,对常用软件的使用是历史教师不可缺少的一种技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利用Flash制作演示动画等,这些软件可以为历史教学构建可视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可利用农远工程多媒体设备把可视化的教学情境展示给学生,学生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进行学习,并向教师反馈学习信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学生与“农远资源”的整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1.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形成学习乐趣。

农远工程为农村中学提供了30台学生电脑,安装了教学软件,建立了电子教室,接入了宽带网,教师们充分利用设备和资源实施历史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农远资源”中的“育龙资源库”,建立学生个人空间。

农远工程的实施,为农村中学提供了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利用这些设备架设校园局域网,并接入广域网,建立了校园网站,指导学生登陆学校“育龙资源库”,要求他们进行注册进入,建立学生自己的空间。在那里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交流,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利用“农远资源”,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

历史学科教学中,有一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叫“学习与探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去发现和体验历史,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及人物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情感教育的目标。“农远资源库”中提供了大量的能够体现课标精神的研究性素材,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大量的资源支持。

三、历史教学内容与“农远资源”的整合,丰富教学资源

1.“农远资源”提供大量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材料,充实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停地讲解和举例说明,学生因缺乏感性材料,理解历史问题总很是困难。如果教师利用农远资源库中所提供的大量备课素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展示视频等感性材料,那么不仅历史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还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利用“农远资源”,建立相关教学内容的资料库。

农远工程开发了很多好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包括:“已有资源”的整理与使用(光盘资源);“下载资源”的收集与使用(天网、因特网资源);“实时资料”的播放与利用(资源库资源)。但这些资源要想与历史学科的内容很好的整合。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就应学会自己建立相关知识的资料库。

当然,“农远资源”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它目前仅仅是一个起步阶段,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只有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才能把“农远资源”更好的利用到教育教学中。

农远资源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职称毕业论文 篇4

邓本莲

《农远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本地化二次开发的实践》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应用模式和案例研究》子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根据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自2008年2月子课题进入研究实施阶段以来,我们主要是对现有的远程资源进行了实时的改进,尝试着第二次开发,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中。现将本阶段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完成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教学、教研及维护工作。

1.管理员必须按时接收现代远程教育卫星IP资源,及时整理和制作光盘,及时预告。并填写《远教资源接收、下载登记表》,将下载、接收的信息资源分类,对有用的资料刻录成资料光盘,使用前必须填写《远教资源使用情况登记表》。并坚持周一至周五全时段下载、接收信息资源,由刘孝安老师负责每天按时下载、接收,认真做好进行数据的保存、整理,把远程教育资源刻录成光盘保存,并为教育教学之用。

2.按时完成远程教育教学工作,备好课、上好课,将远程教育资源与学课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努力做到“能用、会用、好用”,真正的做到为教学服务项、为学生服务、为老师服务。

3.搞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二次开发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为本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程提供相应的教学便利、帮助、示范和指导。强力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他们做好课件的搜集、开发和利用

4.积极向全校教师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的优点、重要意义和教学思路,宣传信息时代新的教育思想、内容、观念和方法,增强老师们的生存危机意识、职业进取意识。促使他们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全面推进我校的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教育。

农远教育资源应用初探 篇5

发布时间:2009-05-15作者:刘克清来源:西湖中心校浏览次数:3032学校地图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的启动,在农村中小校掀起了一场教育信息化的革命,为农村师生送来了丰富实用的远程教育资源,使农村中小校的教育转瞬间生机盎然。然而,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逐步实现乡村教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就必须把它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使之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真正实现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目的。结合我镇这两年的应用情况,我谈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远工程”教育资源的特点

1.教学光盘教育资源的特点:教育资源主要由教育部门组织教科研人员、优秀教师或由专业公司组织科研人员、技术人员,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开发的教育资源。其优点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系统性、针对性与实用性,储存、保管和应用较为方便。明显的不足是普适性不强,光盘教育资源一旦形成,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法进行必要的修改,只能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此外,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信息互动性也不强。

2.卫星收视教育资源的特点:主要通过卫星接收设备,将一台计算机连接到网络接收设备和电视播放器,由教师播放从远程教育终端通过网络传输下载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也是由教育部门组织教科研人员、优秀教师或由专业公司组织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研发制作的,其权威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都较强,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对不同教育资源的选择范围得到扩展。同时,与教学光盘播放相比,它的交互性能大为改善。

3.计算机网络教育资源的特点:计算机网络教育资源是指通过Internet获取的教育资源。由于在网络计算机教室建设模式中把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和学的主要工具,教育资源的获取有赖于计算机网络。特点是信息量大、交互性好。不足是由于信息量过大,加上优劣并蓄,良莠不齐,在扩充筛选范围的同时也增加了采集提取的难度。

远程网络教育资源不仅具有纸质课本的功能,更增添了三维动画和音频效果,画面生动友好,声音动听悦耳,易于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兴趣。这是三种建设模式所提供的教育资源的共同点。

二、当前农远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

1、师资问题。

教师的电脑基础差,培训的效果不太理想,致使远程教育师资缺乏。农村学校大多数没有专业的电教老师,在小学表现的特别突出。设备安装到位,并且调试好后,农村教师大多不会电脑,不会自主进行调试、接收,更不用说利用它们为教学服务。稍有点问题不能自己解决,要技术人员进行维护,这就使设备的使用率大打折扣。有的农村学校师资严重不足,配备的一线教师多为兼职,而且是身兼数职,课时多,任务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教育卫星电视节目和教育网络节目进行有效的接收,错过了许多节目的播放时间,影响了资源的使用。

2、观念问题。

农村学校老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长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许多教师的观念未能及时转变,预见不到信息化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有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必要性,不能正确把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很多教师没有看到国家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让农村教师和学生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资源共享也可为农村教师备课、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培训等方面提供大量鲜活的资源。

3、硬件、软件问题。

农远资源的应用,离不开一定硬件条件。现在我们农村学校大多数没有多媒体室,网络室,更没有教师用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源的应用。由于经费问题,农村学校设备的更新及维护不能保证,经费问题将是制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施的最大因素。另外,由于课改实施时间的不同和各地教材版本的不同,部分学科与远程教育资源不相符,远程教育资源无法照顾到各种版的教材,在使用教材上无法同步,影响到了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的应用。

三.主要解决思路

1、领导要重视

学校的校长及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滞后原因及当前教育现状,只有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使优秀教育资源、教育信息从空中源源不断地送到广大农村,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学,教师们了解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校长要充分认识应用农远资源是缩小教育差距的举措,是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落后面貌、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途径。要高度重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工作,加强领导,安排专人负责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展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案,把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要在经费预算中充分考虑远程教育发展的经费,落实投入机制。必须的设备添置和维修要保证,教师学习培训要保证,管理员的待遇要保证。

2、加强师资培训。

从学校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培训:

一是学校领导的培训。对于校级领导的培训主要是思想上的培训,让他们转变观念,重视远程教育工作。

二要对网络管理人员资源接收人员的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类及应用、教育资源网的接入、发送电子邮件、查询信息、获取网上资源及网络维护。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多媒体技术,教育资源网接入,资源下载,查询信息,获取网上资源以及设备的使用、维护、播放的方法等。

三是对学校骨干教师培训,让他们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并制作简单的课件,能指导其他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是学科教师培训,帮助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育资源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3、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要做好。

学校的收集整理是很重要的一环,除了要保证按时接收,按时分类整理之外,还要对资源进行保存,全程应用。资源保存有如下几种方式:A、硬盘保存资源,学校可购置硬盘作为资源库的储藏库,对一些需要保存得较久的,有利于连续应用的资源存在这一个硬盘内,这样,资源也不会丢失。B、光盘保存资源,对一些适用于课堂教学的资源或为农服务的资源,教学有用的课堂实录,教学辅导等内容可刻录成光盘进行有效利用。C、纸质保存资源,对一些参考资料,可打印成册,建立分类档案,供老师们借阅参考。D、教师个人自建文件夹保存资源,教师还可以把资源进行修改、应用,建立共享文件夹,利于信息的反馈、交流。一期结束后,可将一期的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归档、整理,建立相应的保存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可利用资源;有局域网的可以将资源发布到局域网,供教师查阅。有校园网的将资源链接到校园网,设置好会员登录,教师注册登录用户名、密码方便教师在家查阅、备课。

4、加强资源的管理与应用。

一是要将农远资源的应用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工作计划中,二要建立健全农远资源应用的各项制度,如工作人员的责职、考核细则、奖惩制度等,三要认真做好每学期一次的考核评比,奖优罚劣。对农远资源,不仅仅是收集、整理,更主要的是让其走进课堂,服务教学。通过远教播放设备,让学生观看优质课、示范课,达到师生共同学习名师名校教学方法的效果;充分利用空中课堂实录,让学生享受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指导。

5、利用农远资源搞好课程整合与课题研究。

应用农远资源与学科整合,加快教改步伐。要把运用资源中遇到的问题与课题立项结合起来,要探讨农远模式下的备课、教学、教研、辅导、培训等方面的新思路。发扬创新精神,让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并与学科教育整合,加快教改步伐。推动广大教师运用远教资源上获取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用于课堂教学中去,积极推进多样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与新型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远教资源举办的各种公开课教学,播放专家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讨论及从卫星教育平台,教育网站刻录的教研教改、课程改革的信息资源,使广大教师,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对新课程体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教法,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农远资源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职称毕业论文 篇6

【内容提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目的是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因此,作为项目学校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用现代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认真做到责任落实、制度落实、督导落实、评价落实,将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与校本教研相结合,充分运用农远工程提供的优质资源,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关 键 词】农远资源信息技术发展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成败不于是否拥有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和设备,在于实际应用的实效,确保应用实效的重要条件是管理到位。在农远工程的管理与应用中却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硬件欠缺,难以确保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二是教师对接收的资源内容不能及时知晓,导致教师不能及时的选用资源;三是制度不健全,致使设备不能正常接收;四是教师信息技术参差不齐,难于形成应用农远资源的氛围。这些致使教师不能从远程教育资源上接收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也使学生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无法从优质资源中获取良好的教育。

一、健全制度,保障使用

农远工程对我们来说是新事物,给人以好奇感。许多项目学校安装好远程设备后,往往教师在没有充分准备情况下,带着好奇走进专业教室,点点这、动动那,结果造成了不必要的人为损坏,造成资源不能正常接收。因此,要提高应用实效,十分有必须提高管理水平。

1、健全制度

在项目伊始,项目学校就应该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让使用者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让制度制约人的行为。健全的制度可以把我们从繁重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研究农远资源的运用。

2、明确职责

项目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农远工程的实施,成立农远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成员的责任,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人员配备上,也要挑选负责任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任各专业教室的管理人员,与管理人员签定安全责任书,做到专人负责,以保证农远设备安全高效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二、引导鼓励,促进使用

实施农远工程的目的是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如今,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是,教师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会用农远设备的教师占教师总量较低,因此,项目学校必须从硬件配置、技术支持、技能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增加投入,确保教师都能享受到农远资源带来的实惠。

(一)立足培训,树立信心

农远工程的关键在使用。因此对教师进行农远工程的校本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校本培训目的是满足教师需要,是相对于脱产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具有灵活性、实践性、针对性等特点,做到了省时、省力、省钱。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应用农远资源而进行校本培训是充分发挥农远资源效用的关键,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新课程、新理念培训是充分发挥农远资源优势的具体体现。

在校本培训过程,我校确立了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高——活动中反思——反思中升华的思路,以此提高教师的认识。

1、骨干教师为“点”。在本校教师中挑选一些年轻的、有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为农远培训骨干教师,由管理员先期对其进行相关设备、资源使用技术的培训,以他们为辐射点,来带动其他教师,为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奠定基础。

2、学科教师为“线”。学科整合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校本培训中,要将学科教学与农远资源有机整合,围绕新课标、新课程、新课堂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如:定期组织教师观看空中课堂的名师讲堂和专家讲座,有针对性的观看示范课和评课过程,并开展小组讨论。

3、定期培训为“面”。每周三下午设定为农远培训日,对全校教师进行农远培训,由信息技术教师担任主讲,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育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动画制作、网络知识、图形与图形处理等。让教师学会上网查找、上传、下载网络资源。实现以用促学的培训目的,使教师应用水平的提高,帮助其树立信心。

(二)立足科研促进应用

项目学校要强化农远资源服务教学的应用研究,采用有效的手段,激发教师的使用热情。一是运用交流、展示等形式,主动向教师宣传农远资源的优势,让教师了解农远资源;二是立足科研,积极申请农远科研课题立项,选取符合条件的教师和班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三是组织教师开展运用农远资源公开课活动,如开展校内的运用农远资源上观摩课、示范课,以此促进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

三、充实资源确保应用

农远工程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资源的种类齐全,而且,资源更新的频率也很快。学校的卫星接收计算机硬盘空间有限一般二个月时间资源就会占满硬盘,如不及时清理会影响其它资源的接收。因此,项目学校要

定期对接收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记录保存。项目学校还可以建立“校本资源库”,将教案、论文、课件、素材、动画等教育资源上传到“校本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

(一)创建资源库,实现优化存储

项目学校可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中心成立校本资源库开发小组,创建本校的资源管理平台,定期对资源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形成一套完整的可利用资源。

1、服务器存储。农村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选购若干个大容量硬盘作为资源库的储藏器,形成大容量的资源库,将一些具有长久应用价值的资源上传到学 “校本资源库”中,使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根据本学科需求进行浏览和下载。

2、刻录存储。对一些适用于课堂教学和服务于“三农”的资源,如:课堂实录、专家讲座、名师点评、党员干部培训、农技培训等内容可刻录成光盘,在光盘上标名内容和序号,做到分类存放,以供教师和村民使用。

(二)分配存储空间,实现分散保存

对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项目学校,可采取让教师在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计算机建立共享文件夹的办法。采取这一办法,首先要为教师分配一个固定的座位,并在指定的位置建立共享文件夹,然后教师就可将自己需要的东西存入其中了。这种办法既克服了开发资源管理平台的技术难关,又能削减了校本资料库的压力,既有利于信息的反馈、交流,还为教师应用课件、教案、论文等资源提供了方便。

农远资源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职称毕业论文 篇7

一、课堂同步式———克服一个“死”字

“农远工程”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何让这些资源走进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成为教师面对的课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时不仅要钻研教材, 更要学会对资源进行取舍剪裁, 使之有效融入教学设计, 为课堂教学适时、恰当地切入做好准备。教师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实录光盘在课堂上播放, 此教学应用模式对规范语文课堂教学, 克服课堂的随意性, 增强严谨性, 弥补农村教师经验不足, 避免磨道式简单重复工作, 增强教学创造性确实有利。但应用中也暴露出弊端, 课堂教学受光盘中的“课堂”所制, 亦步亦趋, 课堂教学呈现“僵死”状态,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体现出来。光盘中的教学实录代替了教师上课, 光盘中学生的回答代替了现实中学生的感悟, 学生没有参与语文课堂实践活动, 这实际是接受学习的变异, 是师授型灌输给予的教学模式。

“农远”资源应用的重点是面向学生, 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此应用模式最好用其“过程”而不用其“结果”, 用其教师而不用其学生。教师在讲“威尼斯小艇”教学片断时, 可以给学生播放光盘, 读文时带着学生所提的问题, 走进威尼斯水城, 领略其优美的风光。学生与光盘中的学生有同步欣赏, 有感悟交流, 有朗读竞赛。既保持课堂同步, 又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应用模式就成为助读型主体内化的教学模式。

二、资源依托式———克服一个“窄”字

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完全依托“农远”提供的资料展开, “资料包”中储备丰富, 随着教学进程, 根据需要随时提取。此教学应用模式既解决了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又不受其所左右, 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但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狭窄, 单一的应用“农远”提供的教学资源, 将农村特有的、身边的课程资源弃之不用。

“农远”为我们提供的课程资源, 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托而不能依赖。着眼于教学实效, 可以采取以“农远”资源为主, 多种资源并用的方式, 也就是说将“天网”、“地网”资源与当地课程资源综合在一起进行整合、加工后应用于课堂。例如:“书的世界”的教学片断,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资料片, 了解获得图书的途径;展示图书, 交流所学。教师利用“农远”资料片化远为近, 为农村学生提供了不曾熟悉的环境, 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进行识字、口语交际训练。两种资源的综合使用, 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在两种自然转换的教学情境中顺畅进行, 实现“农远”资源与身边资源的融合互补。

三、选点插播式———克服一个“粗”字

教学中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延伸点, 应用“农远”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阐释疑点、拓展训练, 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运用电教媒体, 选点突破是语文教学重要手段之一, “农远工程”的实施节约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时间, 解决了制作的困难, 教学中使用的频率和密度不断加大, 但资源切入课堂教学要选择合理时机。农远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不仅与教师所选取的资源形式和内容有关, 更在于切入时机的把握上, 关键做到适度、适时、适当。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重难点的突破等等, 只有合理切入才会让学生真正融入学习的情境中, 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个别教师对选择的资料在应用前不进行二次加工, 应用显得过于粗放。如:教师在教学“鸟的天堂”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之后就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片, 欣赏榕树的大、鸟的多。这堂课资源应用的粗糙有两处表现:一是时机不当, 学生没有触摸语言, 由资料片的景象代替学生的想象;二是内容不精,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体会榕树的特点, 资料片显得冗长。

农远资源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职称毕业论文 篇8

利于化学新课改高效课堂之我见

摘要:九年级化学新课改从2004年秋季推广以来,将近十年,知识衔接点由原来的生疏,逐渐走向成熟,许多化学老师日趋完善,凸显成绩;如何在化学新课改中,将教学资源整合于课堂,行之高效课堂,每位教者精彩纷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肤浅谈谈我的见解。

关键词:整合 资源 利于 高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中国的教育过分强调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生有限的年时间里,究竟学什么最有价值?

基于此,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化学的改革也随之而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当教育在逐渐步入良性轨道,将如何继往开来,持续发展,如何去整合身边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如何因势利导,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化学教学打造新课改高效课堂呢?以下是我肤浅的认知,仅起抛砖引玉之用: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想得到高效课堂,无外乎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目标定学;自主互助,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反思提高”;教学基本环节是:明确目标、指导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训练达标和总结归纳六个基本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入新课、分配任务、疑难点拨、归纳提升、组织测评。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高效课堂倡导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自学)、对学(水平相当结对合作)、“群学”(小组学习)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达标测评不少于10分钟,教师以试卷、纸条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这几个环节看似容易操作难,教师没有过硬的基本功驾驭会有难度。

一、整合精编导学案,指明学习方向性

1.“导学案”的编写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和层次化原则。

2.“导学案”的一般结构:一是学习目标、二是重点难点、三是学法指导、四是学习过程、五是当堂测评、六是拓展提升等内容。

3.“导学案”使用注意事项:①不使用其它资料,指导学生用好“导学案”,上课前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情,进行课前备课。②课堂上放手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依据方案的引导寻找知识,构建知识体系。③拓展学生思维,暴露学生的困难、障碍与疑问,针对问题开展教学。④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二、整合教材资源,激发学生求知欲

过去的教学,化学教师拿着几本书就可以打天下,对教材内容可以说是忠实有加,不敢越雷池半步;现在,新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为任何教材都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教材要为特定的人所用,这就要求我们创造性地整合教材,使教材真正为教学所用,体现化学教学的生命力,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是经过编者精心筛选的教学资源,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编者的匠心,人教版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验探 1 究”、“讨论”、“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等不同的环节,这些不同功能的教材环节,体现了编者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同学们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观察与思考等实践活动,逐步开启化学思维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自学的自主探究中,不断加深对科学探究意义的理解,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享受发现的快乐;像我在引领学生学习绪言时,我很少讲书上面的话语,而是直接应用了酸碱在一块儿使指示剂显色现象,和一些化学小魔术“滴水生烟”、“无中生有”、“玻棒点火”等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自学绪言来讲解和谈体会,再花上5分钟左右提供的生动的素材,使同学们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之余开阔视野,进一步领略化学的奇妙;

这里要强调一点,我们应该尊重教材而不是无限度深挖教材,防止对教材的过度深挖,难以实现学生的 “可接受度” 和教学目标的 “可达程度”。如果对教学内容没有统筹规划,而是对内容一味地深挖,将后面的内容拿到前面来讲,看似面面俱到,实际上是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师为提前达到目标而拼命赶进度,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因为这样学习违背了认知规律中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特点,学生没了积极性,学习的效果从何而来?

三、整合多媒体资源,增强生动性

多媒体、网络技术进入课堂,与化学学科课程整合已经使得化学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革。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得很多化学现象变静为动、变小为大、变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或想象力理解食物的本身面貌,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发展,特别在认知微观世界方面,它能发挥非常巨大作用,能够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的特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我们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我就是用动画模拟,形象生动描叙粒子的“小、动、间隙”等特征,使学生很快领悟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的动态特征及构成。“化繁为简、栩栩如生、通俗易懂,便于掌握”,这正是我们的教者的追求。

四、整合实验资源,强化化学教学的实践性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巧,又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皆得到发展。” 所以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我们要有效地开发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资源。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以教材中的 “活动与探究” 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搜集资料,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独立思考中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农远资源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职称毕业论文 篇9

工 作 汇 报

为切实做好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县级验收标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我校在“农远工程”环境下的教学应用与管理工作,做出以下汇报:

一、健全机构,建章立制

成立我校农远工程应用领导小组,关道合校长作为组长,是学校远程教育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运用和资源的接收、应用等工作;分管教学副校长,负责协调处理日常事务、抓好远程教育管理、应用等常规工作;教导主任具体实施农远教学应用、校本培训、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农远管理员做好远程教育设备管理、日常维护、资源接收、整理和教师使用技术培训工作;农远骨干教师担负远程教育应用和推广的重任。

强化制度保障,确保设备管理规范、使用科学。规范管理是远程教育工程的生命线,根据肥东县教育局关于远程教育管理规定,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对设施管理、使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设备使用后交接、借还、资源接收入库等环节建立了严格的登记手续。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使远程教育工作有章可循,管理规范,做到了天天有人抓,时时有人管。同时,学校出台相关绩效奖励方案,鼓励教师利用农远设备进行教学、研究。

二、全员参与,确保培训到位

为了确保远程教育工作在我校顺利开展,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应用效益,我校每学期初就制定的详细的教师培训计划。在这整个培训过程中,我校有条不紊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本期参加的对象是全校所有的在职教师,体现了全员参与的初衷。

2、负责校本培训的教师均为参加市、县级教师,每次培训有记录。

3、通过培训教师们深知远程教育的意义、作用,因此,每次培训时教师们都按时到场,无迟到和无故缺席现象。

4、培训内容丰富。通过培训,教师们已经达到了如下要求:

(1)掌握了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进行Windows的简单操作。如文件(文件夹)的建立、复制、移动、删除等。

(2)掌握了电视机、DVD的基本操作,具备了对远程教育资源的查找、下载、并应用于教学的能力。

(3)很多教师已经能够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上课的需要,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在本期的课堂教学过关评定中,参加过关评定的教师使用资源上课达到了80%,利用资源自制课件上课达到了50%。

5、培训形式多样。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形式,或集中,或分散,或个别指导,或多媒体网络教室,充分利用和结合学校教研组、年级组的活动进行培训。

6、内容全、覆盖广、措施硬,确保了培训的质量,对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保证远程教育工作在我校的长足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常规应用,形成激励体系

为落实农远工程“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促进我校教师信息素养和课程整合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学应用水平。在应用方面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鼓励老师们使用农远资源备课、上课,充分调动老师使用农远资源的积极性。

2、校内公开课一律应用农远资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农远工程的使用率,我校明确规定上公开课教师必须使用农远设备,利用农远资源,开发符合自己的教学课件。

3、举行农远应用展示课。对辖区内的学校进行资源应用的培训。

4、爱国主义教育片放映。德育室充分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国旗下讲话,到各班级德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远程教育资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5、进行电子备课。为使我校的农远资源库更为丰富,要求教师利用电子备课室进行备课。一方面提高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实现了教师上课时资源共享。

学校还把农远工程应用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定期开展检查与评估,制定激励机制,逐步实现农远工程应用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常规化和制度化。老师下载课件、自制课件在学期结束前,上交农远资料室,学校进行评比,按学校量化制度进行加分、奖励。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农远应用活动,学校将及时予以表彰和奖励。

四、合理利用有效资源,促进效率最大化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学校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教育教学和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教育教学

(1)建立学校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信息 把下载来的各种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按照学科及资源的类型进行保存,建立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远程教育资源库,为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广泛的远程教育资源信息,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教学质量和提高做出了有力的保障。

(2)利用资源开展教学研究

为了让远程教育资源更好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学校把远程教育资源二次整合,把远程教育资源目录整理归类,供教师使用,广泛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赛课,为教师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制作课件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学区以上的观摩活动。

(3)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教学

利用学校远程教育教室,经常播放下载的同步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我们农村的孩子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熏陶和教育。每周组织一次学生收看思想品德、卫生、安全、环保等有关的节目或电影,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操。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三农

密切与村党委配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作出了有力的帮助。把农民技术培训放在学校多媒体室进行,学校安排专人提供后勤保障,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农远资源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职称毕业论文 篇10

一、找准学生思维的亮点, 大胆取舍教材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分析自己的教育对象, 知道他们对哪部分知识更了解, 找准他们思维的亮点, 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 去认知新的知识。

1. 根据城乡差异取舍教材资源

比如, 农村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更为了解, 在使用教材文本中的资源时, 就可以大胆舍弃学生对城市不甚了解的部分, 而充分发挥教材文本中关于农村部分的资源。

2. 根据地域差异取舍教材资源

东部沿海学校与西部内陆学校的学生, 南方与北方的学生, 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大不相同, 因此在使用教材资源时, 也必须考虑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而对教材资源作相应的取舍。

二、发挥学生无意注意功能, 大胆补充外部信息

注意是初中生心理活动中对有关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对于有兴趣的活动, 学生能集中注意乐意参加, 置身于活动之中, 甚至达到忘我的境地。相反对于没有兴趣的活动, 学生很难集中注意, 有的表现出漫不经心, 也有的甚至毫无顾忌地拒绝。这正是学生的无意注意在起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补充外部信息资源时, 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 以提高学生的注意程度, 从而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在补充的外部材料时, 应考虑以下几大方面:

1. 来自于生活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搜取资源, 会因所使用材料来自学生自身的经历或身边耳闻目睹的事, 有亲切感, 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 与时代并行

列举的材料中所反映的事实, 应尽量是当今时代所发生的事。这样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 同时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3. 具有典型性

补充的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应是比较典型的, 能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的。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4. 地方特点性

本地与外地的材料, 尽量取本地的;国内与国外的材料, 尽量取国内的。因为本地的或是本国的材料学生更熟悉, 是建立在学生思维出发点基础之上的。

三、遵循学生逻辑思维特点, 大胆重组教学资源

逻辑思维是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所进行的思维。它讲究严密的逻辑性, 以严密的结构、层次分明的表达受到人们的青睐, 便于人们理解。

1. 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结构来组合教学资源

比如人教版2002年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的规则》中的1~3课内容, 从形式上看较散, 学生难以理清思路。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重组。首先, 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规则“是什么”, 教材内容包括“关于规则的故事”。其次, 利用教材中已有材料让学生明白“为什么”, 教材内容包括“生活离不开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再次, 很自然地过渡到“怎么办”, 教材内容包括“在规则中自由成长”“在生活中运用规则”。这样以规则专题的形式, 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把教材内容组合起来, 而不是分“课”来组合, 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到“规则”的学习中。

2. 按“大前题”———“小前题”———“结论”三段论的思维结构来组合教学资源

比如, 在讲消费问题时, 先确定大前题“每个人都是消费者”, 教材内容包括“生活从哪里开始”, 再确定小前题“合理的消费方式”, 教材内容包括“合理的购物方式”“时尚与未来”, 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该怎样正确消费”,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3. 按“材料”———“结论”的归纳思维方式或“结论”———“材料”的演绎思维方式来组合教学资源

四、依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 大胆优化教学资源

具体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形象或表象所进行的思维。思维的任务和分析综合的过程是用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对“呆板”的“死”的文本材料, 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形式上的改造, 赋之以新的“生命活力”, 必然更有利于吸引学生, 促使学生去思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利用电脑的功能, 把教材上的文本资料制作成动态的表格或漫画等, 有时还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与材料内容形式相符的音乐

这样能使材料更直观、更简洁, 让学生能更直接、更方便地认识材料、体验材料。比如, 牛奶的生产“旅程” (人教版2002年, 七年级下第65页) 六幅画面简明再现了牛奶的生产“旅程”, 笔者在教学中把这六幅画面利用电脑技术制作成动态的画面, 学生兴趣大大提高, 很快就体会到“生产决定消费”这一观点。

2. 根据教学的需要, 适当引进一些音像资料, 包括学生自己拍摄的生活剪影等

比如在《沟通与理解》一目 (人教版2002年, 七年级下第11页) 的教学中, 笔者曾征得一位学生的同意, 选取了他妈妈生日时拍摄下来的录像的一部分, 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这段录像既有生动的画面, 又有优美的音乐, 更主要的里面还有他们自己的同班同学, 学生们兴奋极了。很多学生当时就表示, 等父母生日时, 自己也要好好地为他们庆祝一下。这其实也就为孩子与家长的沟通奠定了思想基础。

总之, 教学资源的优化, 教学资源的整合, 不仅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也符合浙江省提出的轻负高效的要求,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不断地优化和整合, 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的优化能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更适应于学生的高校学习。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点:找准学生思维的出发点, 大胆取舍教材;发挥学生无意注意功能, 大胆补充外部信息资源;遵循学生逻辑思维特点, 大胆重组教学资源;依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 大胆优化教学资源。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农远资源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职称毕业论文 篇11

关于小秦岭金矿田资源整合的机遇与思路

小秦岭金矿田经过30多年的挖掘与开采,已探明的上部金矿石面临枯竭,而下部(深部)的.探矿井巷杂乱无序,各自为政,重复施工现象严重,探矿新思维、新认识不到位,因此本人根据小秦岭目前各矿山企业对深部探矿投入浪费局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设想,供同行们探讨.

作 者:董栓群 郭晓东 作者单位:河南金渠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三门峡,47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8“”(23)分类号:X196关键词:认清现状 系统规划 加大深部探矿 选用新方法 节省探矿投入

农远资源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职称毕业论文 篇12

这几天,我认真的聆听了巢宗祺老师和温儒敏老师两位专家的讲座,老师们所讲授的内容使我受益匪浅,我将带着所学的知识,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去。下面我就专家们所讲授的知识,结合我这几年来的教学工作,浅谈如何把握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我个人认为要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重在整全教学资源:

一、让学生热爱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唤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点燃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的火花,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他们就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语文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如何才能让学生热爱语文呢?

第一、热爱学生,把爱构筑在理解、尊重和奉献之上。不要指责学生该如何,不该如何,这样只会抹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有成绩出色的也有成绩平庸的,还有成绩较差的,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人只有七十二”,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鼓励和奖励.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性格,针对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适时的进行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当然奖励的手段也很多,可以给学生积分,也可以口头奖励,再者,在奖励时可以给个人,也可以奖励小组,小组内同学轮流获得奖励。我班上原来有一个学生,是出了名的问题学生,可是我经常有意无意地让他回答一些问题并适时地给予鼓励,一年后他竟是全班的语文第一名。

第二、丰富多彩的课堂设计。在课堂环节设计的时候,要注意能够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调动大多数同学,使学生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高标准的完成既定目标。例如:畅所欲言、演课本剧、朗读互评、小组合作、比一比等,尽量让大部分同学能够参与到课堂上来。在上《背影》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同学们谈一谈自己与父母的故事,结果大家都说了许多感动的故事,然后引入到课文的学习,大家学习兴趣浓厚,对情感的体验也能深刻。

第三、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即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教学的内容变成问题,使之成为一种诱因,把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从而成为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来解决当前的任务,同时使已形成的.学习兴趣得到巩固和加强。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我给同学们提出了如下问题:1、文章写“我”家养猫的经历,可分为几部分?2、“我”家一共养了几只猫?笔下的猫可爱吗?3、请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心情几方面来分析三只猫的特点。4、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面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6、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这样,每个小组都激烈讨论,生怕落后其他小组。

二、发挥整合优势

更新教育观念,落实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和看法,整合教学资源。

第一、开展实践活动,紧紧把握教改脉搏,组织学生观察、体验、探索、研究、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让世界充满爱》这篇习作时,我布置学生事先准备,然后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谈谈所见、所闻、后感的爱和如何奉献爱。主题班会时,其中一个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屠夫准备杀死一头牛,这头牛却前脚跪下,双眼泪流地望着屠夫,当屠夫剖开牛肚时发现里面有一个小生命。原来母牛不是怕死,而是为了孩子。她说通过这个故事,更能体会父母那伟大的爱。结果,全班同学在这次习作中不仅写得不错,而且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利用晨会、班级活动课来渗透。在课堂上的思维训练不搞一刀切,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发现,就没有才能和爱好,就没有获得和灵魂,就没有人的个性。就没有在常人看来有些怪异的各种“大家”了。

第三、通过游戏、竞赛来激发在语文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多利用游戏手段,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角色情境中,创设一种宽松,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多开展一些活动,为在课堂上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往往功利性太强,为了让学生写作文有素材而活动,甚至在活动之前,就告诉学生活动之后要写作文,结果让学生兴趣大减,甚至有的孩子为了逃避作文宁可不参加活动。这就得不偿失了。

第五、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提高语文教学实效。例如:国旗下的讲话、站在烈士墓前、我是主持人、演讲会、辩论赛、朗诵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重视集体的发展与个体的关系。教学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第七、不要把教学效果与学生成绩等同起来.有时我们也会发生困惑,既然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可我们考试的指挥棒又不得不使我们向着考试靠拢。人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教学成绩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它还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等各个方面,仅凭成绩是看不出来的。学生总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承认,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就要分层次,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要求,这样或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做法。

第八、让学生热爱阅读,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方法容易教,而要让学生掌握起来,变为自己的东西,只有靠大量的阅读实践。鲁迅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读书犹如酿蜜,你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如果我们把学生吸引到书籍的百花园中,让他们遍采百花,吸取里面丰富的营养,何尝不能酿出醇香的蜜?只有当学生喜欢阅读,并从课外阅读中尝到读书的乐趣时,他才会真正自觉地去阅读,到那个时候,我们老师不用再强迫他去读书,他自己会自觉地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受到教育,语文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个问题当然也包括课前预习。

第九、引导学生勤思考、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总之,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曾有一位教师打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好比是学习驾照,学习了驾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要真正学会驾驶并要熟练驾驶,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实践。开着车跑上多少万公里,自然就学会了,技术也熟练了。否则,光学理论不去实践,是无论如何也学不会开车的。语文学习也是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如果不进行大量的课外实践,就不会有真正的语文能力的提高。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薄见,大家肯定还有许多别的好方法,希望大家不吝赐教,我们一起来共同分享。

上一篇:延期举证申请书参考下一篇:兴高采烈意思和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