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计划

2024-08-21

“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计划(精选13篇)

“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计划 篇1

“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计划

“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计划

为了保证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设备、资源的育人效益与优势,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准备阶段

1、学校召开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技术管理人员会议,研究各学科课程资源的下载及应用,制定好各学科具体的实施计划。

2、各组长召开组内会议,传达学校会议精神,并做好应用远程设备开展教学的动员会,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

二、实施阶段

1、学校每周安排具体的农远课程。注重不同学科及不同年级。规定语、数、英等学科45岁以下任课教师要每学期利用资源在多媒体教室上不少于3课。45岁以上任课教师要每学期利用资源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不少于1节。

2、在校本培训和学校具体部署的基础上,学校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利用教研组开展“研讨课”的机会都上一节农远公开课。

3、将开展利用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比武活动,举行校级优质课比赛,选拔出优秀人才参与上级活动。

4、每周分年级组组织学生集体收看,对学生在思想、卫生、法制、安全、环保等方面进行教育。

三、考核阶段

在教学比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竞赛活动,要求每个教研组选拔、推荐出一人参赛,最后在校内评选出利用农远设备上课效果好的先进个人。

四、总结阶段

1、学校的先进个人完成个人的农村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2、学校对“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提高教师对农远工程的认识。并及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调整工作思路中的漏洞。更好地完成农远工作。

“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计划 篇2

一、教育模式由单一变多元

“问津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农村远程教育重要作用。我中心校位于偏僻的小山村, 几代教育工作者都想改变落后的现状, 但最终只能扼腕叹息。加之学校没有图书馆, 备课只能靠课本与那本教学参考书, 教法只能靠那些“白发苍苍”的老教师传授。教案呢, 一代传一代, 有点“十年不变”的味道。然而, 农村远程教育给我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活水”。就拿我讲的省级优秀课为例, 我在讲的《孝敬父母》一课时, 教学参考书上的东西实在太少, 而我通过在卫星接收室观看了北京实验中学老师的讲课, 受益匪浅 (如果在以前, 那简直是天方夜谈) , 又参考许多名师的优秀教案, 让我在教案设计颇多亮色。为讲出自己的特色, 我下载了需要的图片和Flash动画等, 在多渠道的准备下, 我的课自然水到渠成了。

又如教育局组织各校教师说课, 并且每人都要去说。学校出现了恐慌, 老教师长叹:“只有讲课, 怎么又来说课?”新来的教师虽然听说过说课, 但缺乏教学经验, 处于懵懂状态。这时, 我到农远卫星接收室一查, 不但有成型的课例、教案, 还有专家的点评, 这使我们的教师对说课有了新的认识。今天, 说课早以成为我校教师的基本功。可以说, “农远工程”在我校确实有“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的魅力。

二、课堂形式由枯燥变生动

农村远程教育受益者是教师, 但最终受益的是学生。以前的课堂, 教师讲个小笑话、故事什么的, 学生侧耳倾听, 鸦雀无声, 而传授知识的时候更是紧张至极。结果, 教师讲得费心费力, 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而如今的课堂, 学生总带着一种新奇、一种兴趣去听课。因为远程教育的光盘播放室早已为学生们准备好了一种学习情境, 一种实践与探究相结合的氛围。如小学教学课《分类》这节课中, 主要应用DVD光盘精心辅助教学, 目的是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 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生活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如讲小学语文《一去二三里》一课中, 我选择相关的风景画, 让学生观察欣赏, 然后在画面上呈现“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的景象, 开始带拼音读, 然后去掉拼音, 这样吸引学生注意力, 用画面让学生感受小山村具体生动的美丽, 使小学生难以理解的诗歌变得通俗易懂, 为理解古诗内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育方式由遥不可及变近在咫尺

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如今虽说交通发达, 但也不无遗憾。特别对于我们偏远山区的教师来说, 视野相对封闭。这与信息量大大增多的当代学生构成明显的反差, 这必然会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 农村远程教育为广大农村师生提供受教育均等的平台, 缩小了城乡教育差别, 实现了优秀资源共享。如卫星接收的空中课堂, 我们的孩子可以和那些城里的孩子一样、和名师一起学习, 领略城市的风采, 开阔眼界, 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如通过中央教育频道我们可以听到专家讲座, 从而增强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 改变教学思路, 从而使师生共同受益。这在过去都是无法想象、难以实现的, 真可谓“教师不出门, 便知天下闻”。

“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计划 篇3

关键词:农远工程;项目学校;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 4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2-0054-02

“农远工程”为模式三项目学校(农村初中)配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IP资源和教学资源库等设备和资源。计算机教室配备了30台学生机、1台教师机和1台服务器,服务器用于存储卫星IP资源、教学资源库和教师个人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配置DVD播放机、电视机、数字卫星接收机、计算机、控制台(AV和VGA矩阵)、投影机以及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学科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应用这些设备和资源,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解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现状、设备和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我们对五省(自治区)的332名模式三项目学校的学科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1. 调查对象

对已配发设备和资源的五个省(自治区)的332名模式三项目学校的学科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他们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60人、四川省阿坝州52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60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62人、陕西省渭南市98人。

2. 调查内容

模式三项目学校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现状、设备和资源的管理与教学应用情况、“农远工程”在模式三项目学校实施后产生的初步效果。

3. 调查方法

问卷法:对五省(自治区)的332名模式三项目学校的学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座谈法:与五省(自治区)的电教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部分教师进行了座谈。

4.信息技术素养现状

从调查数据表(略)可以看出:模式三项目学校的大部分学科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设置与维护,能较为熟练地使用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约有一半的人能基本熟练地使用Internet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教学资源使用情况的调研

1. 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情况

在多媒体教室中,室外的接收天线通过功分器与卫星数字接收机和计算机相连,接收的信息可以在显示器或电视机中显示,也可以通过投影机在大屏幕上显示。多媒体教室主要用于学科教学,被调查的332人中,50人(15.06%)在多媒体教室主要用电视机或投影机收看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空中课堂节目;136人(40.96%)在多媒体教室主要通过DVD机、电视机、投影机播放教学光盘节目;有64人(19.28%)在多媒体教室主要通过网络调取服务器中的卫星IP资源进行教学;82人(24.70%)在多媒体教室主要通过网络调用服务器中的资源库进行教学。

2.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使用情况

计算机网络教室在完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后,也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学科教师只有掌握了计算机教室的控制软件的广播教学、电子白板、屏幕监视、教学示范、电子抢答、电子举手、远程命令、文件传输等功能,才能在课堂教学时组织学生更好地运用计算机教室进行学习。经调查,有123人(37.05%)知道计算机教室的控制软件的这些功能,有209人(62.95%)表示不知道计算机教室的控制软件的这些功能。

3. 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情况

“农远工程”模式三项目学校拥有教学光盘、IP资源和教学资源库三种形式的教育教学资源。卫星IP资源是根据模式三项目学校的需要,经过中央电化教育馆的整合,通过卫星IP频道发送给项目学校的。卫星IP资源主要有时事动态、课程资源、学习指导、专题教育、教师发展、少年文化、为农服务、使用指南和网站导航等9个栏目。经调研,学科教师浏览IP资源最多的四个栏目依次是课程资源、时事动态、学习指导和专题教育。资源库是经过有关部门评审,内容上符合新课标,制作技术上符合教育部基础教育元数据标准,可以帮助教师加强对问题的讲解,在教学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332名学科教师一周内用于浏览资源库的时间见表1。

“农远工程”实施的目标是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逐步应用到课堂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经调查,332名学科教师使用媒体资源的教学课时占到整个教学课时的比例见表2。

使用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时,有136人(40.96%)能根据备课时选择的媒体,设计教学程序、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196人(59.04%)不能很好地将备课时选择的媒体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4. 教育教学资源的管理

“农远工程”模式三项目学校已经有了初步的局域网,只有将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更好的分类和存储,才能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332名学科教师所在学校的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与否的调研结果见表3。

卫星IP资源区别不同的教材版本,按教学进度提前2—3周通过卫星发送到项目学校,经调研,有266人(80.12%)表示他们学校有专人负责接收IP资源,尚有66人(19.88%)表示他们学校没有专人接收IP资源。332名学科教师对于IP资源的播出计划了解情况见表4。

三、“农远工程”在模式三项目学校实施的初步效果

“农远工程”实施后,对模式三项目学校、教师、学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研中,绝大部分学科教师认为“农远工程”的实施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了学校的师资水平、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环境;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师的学科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实施“农远工程”,根本目的是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式,为农村输送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切实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但从调研情况看,无论是设备与资源的管理,还是资源的教学应用,都与预期的理想状态存在较大的距离,特别是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的农村地区。这种现状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工程实施的效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学科教师对设备和资源的教学应用方面的培训,使“农远工程”配发的设备和资源真正在学校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文继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

[2] 王清泉.加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工作的基本策略[J]. 教育技术导刊,2006,(7).

“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计划 篇4

为总结和推广“农远”工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经验,有效促进我校教师对模式

二、模式三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农远”工程管理和应用的水平,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新坝中心学校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评选方案》。

一、评选内容和形式

教学应用新星评选主要考察教师应用农远设备和资源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三种模式”的教育教学应用规律及成效。参评选手现场抽取课题,根据提供的资源(光盘或空中课堂资源)在限定的时间内备课并进行教学设计,然后上课。

二、名额分配

本部、三丰各选派2名选手,其余学校各选派一名选手参加校级评选,从中评选出3名校级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并选派1名参加县级评选。

三、评选方法

1、教学应用新星评选主要采用应用教学课评选方式,分光盘资源应用教学课和空中课堂资源应用教学课两种类型。评选采用上课的形式。

2、光盘资源应用教学课评选分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空中课堂资源应用教学课评选指英语。

3、具体评选流程

(1)备课和教学设计:选手现场抽取一个课题,在规定的240分钟内,根据所抽课题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光盘资源教学应用课选手根据提供的光盘备课,并完成教学设计;空中课堂应用课选手根据提供空中课堂资源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并完成教学设计。备课结束时,选手应提交教学设计电子文档或手写稿、多媒体课件;

(2)上课:上课是用设计好的课件和教学设计完成一堂课的实际教学,时间40分钟。

4、评分

评委根据《新坝中心学校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评选评分表》对参评选手进行量化打分,并根据评委打分情况确定校级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

梁寨小学农远工程教师培训计划 篇5

2010---2011学

为了提高教师应用“农远工程”设备及资源的能力,提高我校“农远”工作的推进及管理能力,切实发挥“农远工程”设备及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标和任务

1、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进一步了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光盘播放系统、卫星教学收视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2、认识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了解所使用模式的组成及特点;了解接收资源的内容及资源的分类和特点;使参训人员具有使用系统和应用资源上课的能力,掌握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基本能力.3、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能够承担起完成校本培训、教学示范为教学服务的重任。

二、培训的组织管理

1、农远技术、应用培训工作由“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管理,有序开展培训活动。

实际操作培训地点:农远室。

2、校本培训由领导小组负责开展,由参加过培训的教师负责对本校老师进行全员培训。

三、培训对象和内容

1、培训对象

全校教师。

2、培训内容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目的和意义;二模式的组成及特点;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的基本操作;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简单课件制作(远教资源二次开发);IP资源下载与调用;远教IP资源应用(新课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应用);电视机和DVD机的使用方法;电视教学的特点和配套教学光盘的使用方法。

四、各部分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具体安排

1、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简介

教学目的: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2、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用途和多媒体技术,能正确使用计算机。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发展、用途,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

3、Windows操作系统

教学目的:能够独立使用、维护Windows,熟练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防病毒软件和压缩软件。

教学内容:Windows XP的功能及特点,Windows XP的运行环境,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Windows XP的文件系统,Windows XP的控制面板,Windows的多媒体功能,防病毒软件和压缩软件,系统恢复和维护,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

4、办公系统Office2003

教学目的:能够独立使用办公系统Office2003,熟练使用Word进行编辑排版,熟练使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课件,了解Excel的使用。教学内容

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排版、表格、综合实例;

PowerPoint:制作、设计和排版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的处理与播放;Excel:建立、编辑、格式化工作表,简单图表处理。

5、光盘播放系统

教学目的:通过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利用光盘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方法与理念进行现代手段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掌握通过光盘辅助教学的知识、基本技能及教学设计方法;掌握利用光盘教学的先进教学方法与理念,并用于教学实践。

6、卫星数据(IP)广播接收系统

(1)卫星通信应用简介

教学目的:了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教育卫星宽带网的组成、传输方式和节目构成。

教学内容:卫星通信基本原理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2)卫星接收系统原理

教学目的:了解卫星接收系统基本原理,能够独立使用和维护卫星接收系统。

教学内容:卫星接收系统基本原理。

(3)卫星数据广播(IP)节目的接收与应用

教学目的:能够独立地熟练地使用接收软件和接收教学资源。教学内容:IP接收原理简介,IP接收中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7、卫星资源的接收、分类存储和教学应用

教学目的:能够对所接收的资源进行简单管理和应用,树立对知识产权的正确态度。

教学内容:远程教育资源简介、接收资源的分类存储、管理和应用、电子教案和教师备课系统软件的使用、知识产权保护。

五、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1、现代远程教育简介:1学时。

2、计算机基础知识:1学时。

3、WindowsXP操作系统:1学时。

4、Office2003:4学时。

5、利用光盘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方法与理念:3学时。

6、卫星数据(IP)广播接收系统原理。1课时。

7、卫星数据接收软件的使用:1课时。

8、卫星资源的接收、分类存储和教学应用:2课时。

9、计算机网络资源的管理、利用、整合和教学应用:6课时。总学时数20学时。

六、培训安排

第一期

时间:2010年9月1日—2010年10月10日

1、现代远程教育简介。

2、计算机基础知识。

3、WindowsXP操作系统。

5、利用光盘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方法与理念。

第二期

时间:2010年10月13日—2010年10月30日

6、卫星数据(IP)广播接收系统原理。

7、卫星数据接收软件的使用。

8、卫星资源的接收、分类存储和教学应用。

9、计算机网络资源的管理、利用、整合和教学应用。

第三期

时间:2010年11月10日—2010年11月29日

Office2003办公软件的使用。

七、有关要求

1、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接受远程教育应用培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培训,为教师培训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物质保证。

2、加强培训工作的管理,要定计划、定时间、定任务、定考核。要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项目配备的教学设备,严格按照培训要求和培训内容组织好校本培训工作。

农远工程管理与应用三十条 篇6

一、硬件方面:

(一)卫星天线系统

1、地点选择合理、安全性高、安装牢固。

2、高频头要捆绑防水胶布、同轴电缆要捆扎、天线底座螺丝抹黄油。

3、室内布线合理、线缆保护、穿墙、固定措施到位;保持卫士清洁,各类设备无灰尘,学生桌凳齐全摆放有序。

4、避雷接地线防护套合格,有避雷警示牌,室内室外摆放合理、规范、有序、安全、美观。

5、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系统设备运行正常、连线合理、节目收视、信号实测正常。

6、卫星数据接收系统PC机专用且运行正常、连线合理,有足额资源存放空间。

7、数据接收、流媒体播放均正常。

8、室外卫星天线、信息中心(网管中心)机房设备要接地。

9、各项损坏的设备要进行详细的登记,及时维修。

(二)微机室

10、机器安全运行稳定,显示器画面色彩一致,亮度均匀。

11、保持网络畅通,任何一台电脑都能访问到农远工程教学资源。

12、室内卫生清洁、防火、防盗设施齐全,电源、供电布线、插座等符合规范。

13、有专用电源线路,接线板安全固定,漏电保护开关工作正常。

14、室外电源线进行防水处理,强弱电同槽必须分开。

(三)多媒体教室

15、投影幕布表面玻璃珠完好无损,各项设备运行正常。

16、PC机与网络连接畅通,防火、防盗设施齐全,电源、供电布线、插座等符合规范。

17、中控桌、连接线要固定。

18、投影机吊装位置不能过低,超过极限的要重新吊装。

19、可以访问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在终端设备的显示。

二、软件方面:

20、成立各项农远工程领导小组、技术服务小组、培训小组。

21、制定资源应用评估方案,保障农远设备与资源的利用率。

22、卫星接收系统(更换硬盘)及时注册,及时整理。

23、做好卫星IP资源的下载、整理工作并做好记录。

24、通过各种途径高效管理、共享、发布农远工程资源,使教师快速、方便地查找到所需资源。

25、积极鼓励教师利用农远工程资源开展各项教研活动,组织教学。

26、积极收集、合理管理教师利用农远工程资源的教学教案。

27、定期举办设备操作与资源应用培训等相关的校本培训,让一线教师熟练相关操作。

28、积极完善各室教学应用档案整理、收集、归类工作。

29、各室规章制度要齐全完善(上墙)。

“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计划 篇7

摘 要:通过对赣南地区22个县的农村教学点教师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资源缺乏、组织形式缺失、激励机制空缺等问题。基于“农远工程”模式二构建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策略之一。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农远工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2-0081-04

在农村基础教育中除去农村中心小学和完小以外还有大量的教学点,他们是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最基本元素。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重点和难点之一。2008年8月上旬,江西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赣州),承担了来自赣南地区赣州市下辖的18县市区和吉安市下辖的安福县、泰和县、万安县和遂川县等总共22个县的农村教学点教师的培训任务。为了解赣南地区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本课题组对参训的教师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探究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调查内容、方法和对象

1.调查内容和方法

课题组成员全程参与了这次对农村教学点教师进行的培训。在培训的间隙,课题组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部分参训的教学点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与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关的教师队伍结构、专业发展中的困难、组织形式和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

问卷设计经过课题组两次讨论修改,问卷题目以封闭型问题为主,兼有少量开放型问题。访谈主要由课题组成员进行,访谈的问题是对问卷问题的补充,包括一些不适合问卷调查的开放性问题。

2.调查对象

在参加培训的248位农村教学点教师中,课题组以系统抽样为原则抽取124位教师作为问卷调查样本,样本覆盖了赣南地区22个县。共发放问卷124份,回收问卷114份,有效问卷106份。为获得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细节资料以及印证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课题组在没有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中,每个县抽取1位,共22名教师进行了访谈。课题组利用Excel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处理,对开放型问题运用一致性比较法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历和年龄结构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06位农村教学点教师当中,学历分布为:大专33人、中专68人、高中4人、初中1人。将教师学历与年龄结合起来分析(如表1所示):40岁以上的教师占了总人数的65%,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却只占31%。据访谈所获得的资料可知,40岁以上的教师所获得的大专和中专学历,有许多都是通过在职进修所获得的。

访谈资料显示,许多教学点总共只有3~4名教师,40岁以上的教师占了一大半。这与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是能相互印证的。年龄大、起始学历低,造成许多教师在接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时面临较大困难,以致缺乏学习动力。

2.教师个人困难

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如表2所示),农村教学点的教师认为自己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方面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在于“不会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缺乏教育心理学知识”和“知识面窄”等三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74%、66%和43%。访谈资料也显示,教学点的教师普遍认为由于地处偏远与外界缺乏交流,致使教学点教师感觉自己与中心小学和城区小学的教师差距越来越大。

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方面的问题根源就在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是在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当中,存在许多困难,例如学习资源匮乏、经费短缺、工作量过大等等(如表3所示)。调查数据显示,分别有42%的教师认为专业学习资源匮乏,66%的教师认为经费短缺和50%的教师认为工作量过大是他们专业化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如果考虑年龄因素,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在“学习资源匮乏”和“工作量过大”这两个选项上对比强烈,分别是57.1%对35.3%,31.4%对64.6%。在经费方面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的意见比较一致,比例分别为65.7%和66.1% 。

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进行必须有足够的经费和时间作为资源保障。教师入职后参加各种类型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或培训都必须准备一定的经费。即使经费准备好了,要参加学习的教师还必须能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参与学习,因为无论哪种教育或培训都必须提供集中面授的机会,否则无法保证学习的质量。

从所有访谈信息综合得到的结果来看,农村教学点教师很少,且又必须进行复式班教学,因此教师的工作量都是很大的。加之,多数中老年教师就住在附近村庄,教学之余还要务农。教学点的教师要在平时抽出时间来学习是很困难的,所以教学点教师如果要参加学习必须等到放寒暑假。

从经济情况来看,农村教学点教师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即便是近几年工资收入有所增加,但是有许多教师的工资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参加培训所需的经费对农村教学点的教师来说仍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3.组织形式

与表3所列的有关教师个人困难的数据相关联的是,分别有32%和44.3%的农村教学点教师选择在寒暑假参加外出培训或就地培训(如表4)。由访谈资料分析可知,许多农村教学点的教师由于经费和农时的原因,对外出培训并不热心。实际上,在此次培训之前,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外出培训,因此教学点教师的培训组织形式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培训模式、校本教师专业培训模式、网络与教师合作模式等。尽管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形式如此多样化,但是对农村教学点的教师来说,有效的培训模式却很少。

校本教师培训从理论上来说是既省钱又有效的好办法,但是对于只有3~4名教师,甚至只有1名教师的教学点来说,显然这种形式有很大的局限性。至于网络与教师合作的模式则更加无效,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4.激励机制

调查问卷中一组关于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动机方面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意识到与中心小学和城区小学教师存在差距,但是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机并不强烈。来参加此次培训,有37%的教师是出于评职称的需要,32%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有31%是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也就是说,真正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知识水平而来参加培训的教师只占32%。这说明,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少激发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

综合国内外关于教师发展阶段的相关理论,农村教学点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经历“入职阶段”、“成长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职业退出阶段”的所有从业阶段。[1]从访谈资料分析可知,实际上,有许多教师发展到某个阶段以后就失去了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因此水平就停留在某个阶段,例如许多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到了50多岁还停留在“成长阶段”,直接等待“退出阶段”。教师专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将直接影响教学点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有关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激励制度的缺失,是造成当前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策略

根据以上调查、访谈结果可以将赣南地区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归纳为:教师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急需改善和提高,缺乏有效的教师培训组织形式和激励机制,教师培训的经费短缺、资源匮乏、时间难以协调。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基于“农远工程” 提出以下两点解决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策略。

1.利用“农远工程”培训带动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学点教师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费和时间方面的原因无法外出参加培训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农远工程”培训带动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

农村教学点在“农远工程”中属于模式一(光盘播放点),即配发DVD和彩色电视机以及成套教学光盘。针对模式一的教师培训内容是非常简易的,这种培训内容显然满足不了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但是如果能根据模式一的设备特点,在配送的光盘中增加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内容,则既可以弥补资源不足的弊端,也能解决交通和时间等方面的困难。

教育行政部门在组织“农远工程”教师培训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在培训设计中针对教学点教师特别增加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另外一方面要求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尽可能与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三(计算机教室)学校的教师一同参加培训。这样可以降低培训的成本,同时增加教师们的交流机会。

这个策略,虽然能解决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部分问题,但仅仅是权宜之计。显然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大量不确定性的问题,不是几张光盘、一次培训就能够解决的。若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培训平台。

2.建立基于“农远工程”模式二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

笔者认为,由于我们所处时代的信息化特征,当前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避免的会打上信息技术的烙印,并且是信息技术与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多种范式综合产生作用的结果”。[2] 这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范式包括“熟练型实践者”范式、“研究型实践者”范式、“反思型实践者”范式等。基于“农远工程”模式二搭建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多种范式综合起来。

根据上文调查的情况,运用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的优势建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必须可以满足教学点的教师不用离开本乡镇就能参加培训的需要。从教学点教师的角度,要使部分教师既能参加培训,又不会耽误农时,还能节省费用。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来看,既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的组织形式,还可以节约教师培训的经费,同时利用该平台还要能够对教学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

图1是笔者根据赣南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实际需求结合“农远工程”模式二提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的模式图。该模式分为三个部分,即教师专业发展信息输入端、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和农村教学点群。该模式以“农远工程”模式二项目学校为中心,将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资源和教学点教师会聚在一个平台上。

基于“农远工程”模式二的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工作流程如下:

(1)中央教育电视台以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专题设计制作有针对性的培训资源,通过教育卫星传送给农远卫星教学收视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农远卫星收视点为基地组织专题培训。高师院校以农远卫星教学收视点为试验基地,进行大量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填补国内此领域研究的空白,同时担负部分培训任务。

(2)以农远卫星教学收视点为中心,各附近教学点教师定期到中心接受培训或进行教研活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激励制度和评价措施,定期对教学点教师进行考核,如公开教学、考试等。农远卫星教学收视点负责将接收的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刻录光盘分发给各教学点,以解决资源不足的困难。

(3)教学点教师以本教学点为基地,开展校本研究、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等教研活动。利用中心教研活动,定期向其他教学教师汇报研究进展。

这个平台的中枢连接点是“农远工程”模式二项目学校,即每个乡镇的中心小学。这个中枢连接点不仅是信息会聚的中心,同时也是教学点教师、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专家以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会聚的中心。教育卫星资源、各教学点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和“农远工程”模式二项目学校则是这个系统的要素。高师院校则是这个平台功能得到升华的必要条件。

四、小结

从理论上分析,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为依据提出的解决策略,可能既可以解决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中面临的经费和时间等资源方面的障碍,同时也可以解决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组织形式缺乏、激励机制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从实际效果来讲,这个策略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赣南地区22个县的农村教学点教师,所提出的以农远工程卫星教学收视点为中心搭建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也是针对赣南地区提出的,但是由于赣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特点与西部、中部省份的部分地区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研究的结论可能具有一定的外在效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改版)/全国教师教育通识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9.

“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计划 篇8

一、勤奋钻研,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我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从未接受过计算机方面的系统培训。学校让我负责管理我校的农远工程,一方面可能因为我接触互联网比其他的教师早,平时爱钻研电脑,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一些常识;另一方面,可能因为我的工作态度比较端正,属于勤奋务实型的,又爱学习新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吧。

可是真正做这方面的工作,才知道自己计算机知识的缺乏,凭着自己的那点小聪明,就想做一名称职的农管员的远远不够的。怎么办,那只有学习了。于是自费购买、订阅大量电脑书籍,并通过网络去学习,那段时间我把所有休息时间都用电脑前,成立一名不折不扣的“网虫”。这一段恶补之后,自己的电脑软、硬件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但掌握了一些电脑知识,对于做好农管员的工作还不够。卫星数据接受、设备运行维护、教学规划组织、课件资源建设等方面知识都得学习,我深感责任重大。为能尽快适应工作,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一方面,我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在论坛中请教、向计算机高手学习、和任课教师交流。在使用中学习,边用边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我的农远方面的管理和应用水平得到飞速地提高。现在,对于电脑系统及接受软件的使用我基本掌握,一般故障自己就能解决,确保了学校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成立组织,落实制度,规范农远工程管理工作

陈中小学成立了“农远工程”管理与应用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由我具体负责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张贴上墙。协助校长室、教导处在每学期学校工作计划、教导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及总结、教育教学常规检查中都要体现有关农远工作。在我的努力下,由于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确保我镇各项目学校工程进展顺利,管理工作较好。

为了加强了硬件设备的维护,我定期检查设备,详细记录故障,及时汇报,及时维修,确保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转。每天我定时开关机,及时下载接收资源,然后归类整理,借助校园局域网,及时发布共享。我认真做好下载记录、和节目单发布工作,老师的查找与使用。并及时刻盘存储,交教导处保管,推荐老师借阅使用,让远教资源发挥它最大的效能。

加强校园网络的维护。学校去年安装了光纤,建立了校园网络,这项工作老师的备课与教学应用工作,但也给农管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负担。为了保证网络的畅通,我从设备的安装、线路的布排、电脑的调试到IP数据的设置等,每一步都仔细规划,认真实施。在使用过程中,及时排除故障,这些保证了校园网络的畅通。

三、注重培训,指导应用,把农远应用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农村学校多数教师对电脑的操作和应用水平都比较低,要充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必须让更多的教师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技巧。我制定了具体的培训方案,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农远校本培训活动。对培训内容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既实用、又容易让教师们接受。培训的目的是让每一位教师要初步实现“五会”的技术指标:会(上网)访问(资源)、会下载、会移动存储(含使用优盘、发电子邮件等)、会制作整合(幻灯片等简单课件)、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一系列培训活动,教师们的计算机技术和农远应用水平得到明显地提高。

作为学校的农管员,我还肩负着全镇项目校农远培训和指导工作。每学期,我都开展几期农管员培训及交流活动,提高了全镇各项目校农管员的管理水平。还协助校长室制定了农远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定期对辖区学校进行督导检查、设备维护和技术指导工作,从而推动全镇“农远”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为了方便教师对资源的使用,提高设备资源使用率,作为管理员的我,每周及时打印资源目录,张榜公示。制定了农远教学应用鼓励与考核制度,每天准确记录教师对资源及教室的使用情况,每周报教导处,由教导主任在周例会上公布。这样,激发了教师使用资源的热情。

我利用远程教育的卫星电视频道,组织教师观看相关节目,从多方面促进教师多学多用,充分地利用资源为教学服务。同时鼓励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自制课件,经常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或进行公开课教学。在我的牵头组织下,中心学校自2008年起,每学年均组织一次农远教学应用研讨、课件评比、多媒体教学大赛等评比活动,评出了一批校级农远教学应用之星,学校推荐他们参加上一级多媒体教学大赛或优质课评比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积极动员,认真部署,做好安徽教育网台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工作。

杨湖中心校辖区内由15所农远项目校,为了确保安徽教育网台软件的顺利安装,学校专门召开了动员会,我做了动员报告,强调了安徽教育网台建设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各项目校高度重视安徽教育网台的安装和使用工作。动员会后带着技术人员到各项目校对接受设备和计算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修,并逐校进行了软件的安装,对各项目校农管员进行了现场培训。15所项目校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安装到位,都能正常接受。

我又牵头组织了两次培训会,解决各项目校在软件使用、资源下载、教学应用方面遇到的问题,交流使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通过培训和交流,农管员们使用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五、重视积累,建立档案,加强中心校农远工程资料建设。

为搞好远程教育资料的建设,学校确定由我负责这方面工作,我按照阜阳市农远工程督导评估细则制定并下发建档资料目录,要求全校各部门及辖区各项目校要高度重视远程教育的档案管理工作,及时收集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分类整理,按目录归档,装盒入柜。中心校对各校评估时,这项资料将作为检查的重要内容。

六、2010年工作重点。

1、4月下旬至五月下旬,开展“陈中小学农远教学应用活动月”活动。进一步推进我镇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的深入开展,全面提升杨湖镇教育教学水平。

2、加快学校网站建设。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展现陈中小学师生风采,提升杨中办学形象,深化农远应用工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3、加强电子备课室建设和使用。发挥电子备课最大功效,促进教师有效备课。

4、做好农远工程的常规管理与应用工作。

农远计划 篇9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为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我校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发挥“远教”项目工程中的设施设备,很好的为我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中服务,同时为提高我校教师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的应用能力,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拟定本学期农远工作计划如下:

为了提高微机室、多媒体室的利用率,加强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和推广,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让我校学生能充分享受到更好,更优的教育,使我校的教学成绩有更大的提高。特制定2011--2012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学生一百多人,有6个教学班。有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二卫星接收室和光盘播放室各一间,也有常规电教器材。

二、指导思想

以上级有关远程教育精神、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导处工作计划为工作指导。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学科电教、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体,做好远程教育资源二次开发的研究和推广。常规电教和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齐头并进,推进我校教学工作的全面现代化。

三、工作目标任务

本的工作目标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主,常规电教手段为辅,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本期的师培内容主要是:进一步学习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学习远程教育资源的选择、利用和二次开发;学习常用的课件制作方法。

四、具体措施

1、制定好各种计划和制度并按计划认真开展工作,填写好各相关的记录和表册。

2、重视管理员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3、按时接收现代远程教育卫星资源并及时公布,及时整理和制作光盘。

4、重视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设备安全和用电安全。保证微机室、多媒体室内不发生任何事故。

5、积极向全校教师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的优点、重要意义和教学思路,宣传信息时代新的教育思想、内容、观念和方法,增强老师们的危机意识、生存意识。促使他们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全面推进我校的现代技术教育。

6、搞好现代远程教学资源二次开发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为本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程提供相应的教学便利、帮助、示范和指导。帮助他们做好课件的搜集、开发和利用。为参加上级组织的现代技术教育和计算机培训的教师提供服务和帮助。

7、认真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努力让全体老师早日学到相关知识,喜欢进入多媒体教室来上课。根据上级、学校的安排和本校的实际,本期对全校教师进行分组培训。

“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计划 篇10

关键词:农远工程;远程教育;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 G 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4-0030-03

一、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现状

1. 硬件建设情况

随着国家“农远工程”项目的实施,各学校在原来的基础设施之上,硬件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2004年底在中西部农村90%以上的学校实现了普及单机的目标(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台多媒体计算机),60%的农村中小学建成了由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或大屏幕电视和视频展示台等设备组成的多媒体教室。同时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电信ADSL宽带已覆盖到80%以上的乡镇,这些都为试点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现状是十分喜人的,在信息获取上目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但在支撑教学的硬件上仍停留在点的轮流使用上,还不能满足在班级的普及使用。因此要使课程整合对教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促进作用在硬件上还有待进一步投资和建设。

2. 软件建设情况

在硬件建设到一定水平之后,资源的建设成为重点。现在实施项目的学校都能从以下三种方式获取资源。

一是光盘资源,项目实施时配发了一部分如Discovery及一些优秀教师整合课光盘,学校也购进了一部分与教学有关的光盘,如洪恩软件系列等。另外现在各出版社的新课程教材有许多都配有与教学有关的视频资源。

二是一般学校都有专人从中央电教馆IP资源及李嘉诚教育部西部远程教育资源中下载,也可以从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等电视节目中获取,另外还可以从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建设的专业教育网站下载。

三是一部分教师能根据自己教学需要在互联网上搜索下载课件资源。

虽然资源获取渠道丰富,但是在管理中存在突出的问题:首先资源的分类整理不够,未能从横向科目上及纵向的资源类型如课堂实录、课件、视频、动画等方面进行分类,建立检索系统。其次资源的利用率不够,资源只是作为资源或贮存在电脑上或贮存在柜子里。不能与教师见面,只是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可见,资源的量是比较丰富的,而资源的应用与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3.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资源的应用现状

随着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省级培训班在各地州市进行,以及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的实施,每个学校都有了几名能带头利用计算机上整合课的教师,这些教师在学校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课程整合,有了一定的开端,但仍然是个别教师的个别行为,仍然是流于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仍然未真正服务于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这样对国家在硬件上的投资将是一种隐性的浪费,违背了国家“农远工程”所投资的设施是以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阻碍因素分析

1.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先天性的迷信和懒惰思想

现在从事教学的教师所接受的教育是我国以应试为最终目的传统教育。因此他们受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活动,以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作为主要教学工具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备课只需一支钢笔两本书(课本和教案),又很简单。而一节整合课则需要搜集一些材料,进行组合制作一些幻灯片等显然费时费力,在懒惰思想的作用下教师不免就会避重就轻。这是整合课教学不能全面开展的最重要的人为障碍因素。正像新课程实施目前不容乐观一样,整合课的开展在这一代教师身上也不容乐观。

教育的惯性恰恰不存在代沟,而是存在遗传性,整合课如果现在上得好,有了良好的开端的话,现在受教育的这些学生就会受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当他们这一代人走上讲台时课程整合就会是自然而然的,会是进行的最佳时期。

2.教师的能力和教师计算机拥有量的限制

教师能力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操作能力。二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教师操作能力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中、高。初级层次是指DVD或VCD的播放会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等。中等层次是指能较熟练的运用机算机的输入软件如 Word, Excel 等及会用计算机的内容组织软件如:幻灯片制作软件,FrontPage,网上下载储存资源。高级层次是能用计算机的制作软件如Flash、3Dmax等,能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个性化课件。

目前就农村中学教师操作水平80%以上,处于初级层次,有10%—20%在中等层次。而在高级层次的微乎其微。对于模式一和模式二的应用具有初中级层次即可,而对于模式三则会受到阻碍的。但是要能娴熟的选取资源,整合资源,有机地应用于教学,高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准确的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这种教师的能力状况是不够的,现在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仅仅是插入。组合的水平远未达到远程教育资源与课程整合的准确化、科学化和艺术化。教师计算机拥有量在农村学校也很低不足20%,这对教师备课这种个性化的工作是严重的阻碍因素。

3.考试对学校对教师压力的因素

教育竞争或者称之为学习竞争是社会竞争的序幕。因此在今天以分数升学为最主要目的的教育面前,其它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面前,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一样,尽管课程整合最终的结果会促进教学会提高学生成绩的,但是校长迫于上级行政部门的压力,热衷于以考试成绩,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这种情况实质上是在考试升学压力下校长,教师所产生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也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做法。而相反课程整合现代教育资源的应用是却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简化教材内容使学生易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的。

4.基础设施不足及配备不合理的因素

前面已述及随着国家“农远工程”的实施,硬件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使原来没有的现在有了。但是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由于我国中西部农村范围大,人口多,一所小学使用模式一或模式二,一所中学使用模式三和几个模式一、模式二。这对于全面的整合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二是由于学校分布零散,学校规模大小不均,造成资源紧缺和资源浪费同时存在。三是部分学校校长观念落后,把设备装到会议室、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机房的现象十分普遍。四是农村中学计算机过于集中,全部集中到计算机教室。

在现阶段设备不是很充裕的条件之下,笔者以为要主要发展模式一和模式二,要让设备进教室是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可以采用:一个模式三(30台计算机)+30台彩色电视=30个模式二(教室)的方式,分解项目投资的模式三设备,学校投资一部分资金(按34寸彩电每台2500元计算大约7-8万元)可以满足一所1500—2000人规模的学校每个教室都有模式二,这将极大地促进现代远程资源的应用。

5.家长对计算机上网的片面认识

城市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恶性事件的报道,给农村学生的家长造成对上网和网吧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另外由于城市对网吧的监管力度加大,部分二手网吧大有向农村转移扩散的趋势。这就加剧了家长对计算机和上网偏见和担心,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学习计算机与升学无关反而会增加学生上网的风险。因此阻拦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而且越优秀学生的家长对此越担心,阻拦态度越强烈。这种因素客观上是网络危害形成之后一种自然的现象,需要教师对学生进正面的引导,形成健康良好上网心理和习惯,对家长则要解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对信息技术与理程整合实践的建议

1. 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创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良好的资源环境

教育资源的获取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互联网上搜索下载的。学生的一些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也可在网上进行,利用网络也逐渐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流的方式。因此无论学生现在的学习还是着眼学生的未来利用网络教学都是势在必行的。问题是现在的网络不适于未成年人使用,所以为了祖国的未来需要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

彻底净化网络,把色情、凶杀、恐怖、迷信、反科学、具有过分诱惑力的内容彻底清除出网络,让未成年人敢上网,能上网。

对网络进行整理分类,把网络按功能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如按照商业、工业、农业、教育、科学、娱乐等类别,给教育单位只开通教育,科学等类别,则可避免网络危害发生。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和管理。教育学生提高辨别是非、自我控制、自我保护的心理能力,防止网络成瘾,建起一道安全防线。

2.多渠道给教师提供教育教学资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硬件设施能满足教师上一节整合课时,需要有丰富教学资源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使用。因此把多渠道获取的教学资源提供到教师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资源的获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通过网络下载;空中教育资源接收;购买商业光盘(如洪恩软件);教材配套(如人教版)光盘;远程教育项目配送;教师动手制作。获得这些资源后应该分门别类地存放在学校资源库里,供教师借用,也应按年级科目刻录成VCD模式光盘,像教案一样分发给教师,以供备课时应用。

3.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学整体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基本的教学功底和能力,还要有新观念、新技术,掌握新内容、新教法。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能利用远程教育三种模式上课,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培训是关键。

培训要先培训校长,校长的培训重中之重是理念的培训。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直接领导,校长的理念和水平直接影响学校课程整合的方方面面。培训要建立一种长效和长效考核机制,要把远程教育培训作为新课程之后,又一轮教师的全员培训,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这才能保证课程整合的全面开展。培训要做到两个结合,其一是要把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相结合;其二是要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技术相结合改变观念是先导,信息技术是手段而课程整合技术是培训的落脚点。加强校本培训。

4.不拘一格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主阵地在课堂,目的在教学,但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建立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学习主题阅读中心;建立基于话题的英语学习中心;数学和科学的虚拟实验中心;建立以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纪念馆资料为内容的学生模拟参观中心;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科技周或科技日活动;教师收集一些学习网站收藏构成“绿色网站”开展学生健康安全上网活动。这些当然不一定非得面面俱到,但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来讲这些是他们能受到和城市学生一样的育人环境的唯一的方式。

5.以课题项目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理论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处于实践阶段,因此,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模式指导实践, 只有边实践边总结。可以走以课题促探索,以探索带应用,以应用促发展的路子。可以开展整合课的个案研究;不同科目的整合方法异同的研究;整合课教学对学生影响的研究;整合课对新课程实施影响的研究;整合课教学传统教学关系的研究。最终在各个课题完成之后既能形成比较成熟的课程整合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同时还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6.把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写进教材中

要像理科教材中的实验一样成为教材内容必然的一部分把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写进教材,这样会从上而下给使用教材的教师最直接的应用指导和要求。这些方面人教版教材做了一些工作,教材提供了一些网站名,配套了一些视频资源,但是这些都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从教材内容结构上看是可用可不用的,因此加强课程整合的教材建设很重要。

参考文献:

[1]杨诚德,张春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与建构设想[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5).

[2]曹建霞,王艳凤.投入学习理论应用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7).

[3]杨斌.新农村建设背景重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9).

农远教研活动计划 篇11

2011年9月

一、指导思想

以广泛开展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师资培训、课题研究和教学竞赛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应用效益,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二、工作目标

1、以校本教研为首,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阵,深入开展学习、教研、科研等活动,造就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2、落实课程计划,开发校本课程,优化课堂教学,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3、开发校本课程,发挥农远优势,深化素质教育。真正使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做到有序、创新、有特色。

三、主要措施

(一)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阵地,造就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1、积极开展“以活动促教研,以教研促课改”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开展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要求人人都上教研公开课。

2、进一步搞好校际间的教学教研活动,本学年将继续组织青年教师与兄弟学校进行横向的主题教研活动,不断交流总结经验,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争取共同提高。

3、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或外出听课活动。

4、探索开展信息化教研活动,充分发挥电教“农远”工程设备为教育教学服务,切实提高教学设备利用率。

(二)、加强常规管理,使教学常规科学化,规范化。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全科目,开足课时。

2、加强教学流程的科学管理。加强备课、上课、作业、考试评价等教学流程的科学管理。

3、继续狠抓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强化安全意识、创建平安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三)、深入课题研究,实现规范化管理。

继续做科研课题实验研究工作,课题研究要落到实处,各科研课题组要结合各自课题,列出本学期的具体实施计划,包括学习安排、操作步骤、目标达成情况等,定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同时,学校要加强对课题的指导,深入课题及年级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协调有关问题的解决。规范课题研究制度,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整理和收集资料。

(四)加强信息教育教学管理。

利用农远资源教研工作计划 篇1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与发展已不能完全脱离信息技术的支持。当代中小学生是我国实现科技兴国的主力军,让他们从小就能接受到信息技术教育,是非常之重要的一项任务。因此,本期内应充分利用起农远工程设备,确保发挥其应有作用,切实服务于学生。同时,教师使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也需提高,我校还有相当多的教师不具备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或不能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整合,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大力度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着眼于造就一支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学科研能力、能熟练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能够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教师队伍。为此,特制定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计划。

首先,经常性的使用农远教设备,确保资源有效使用。对农远教设备高度重视,积极运作,微机室不仅用来上信息技术课,还可以和多媒体教室应用结合起来,更多地用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和开展各种历史教学活动。在本学期,利用农远教设备上课每周不少于3节,努力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来,不断提高农远教设备的使用率。

其次、熟练掌握农远教设备的使用方法。上课前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预演,认真掌握其操作方法;避免上课使用时临时出现错误而不能及时的改正。上课使用时,严格按设备的操作程序进行规范操作;时刻注意农远设备运转情况。一旦有故障,立即报告管理人员处理,并详细说明出现故障的原因;使用后关闭设备电源开关,并整理好设备,清理室内卫生,关好电灯和门窗后离开,避免设备丢失。

第三、利用农远教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光盘资源、多媒体教室的农远教学工程资源库进行备课、上课,对资源反复查阅、观看,思考怎样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使资源被充分利用。利用资源库资源,制作成实用的课件。学校的教研活动,争取每堂课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研活

动开展得顺利,老师们在这里尽情展示着自己的学习成果,将学到的新课程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着名师,找出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

“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计划 篇13

一、逐步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服务体系

“农远”工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造福子孙的惠民工程,是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可持

续发展的工程,那就需要有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作保障,促进它健康发展。首先我们成立了以教育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远程教育管理与应用领导小组,并与项目校相关责任人签定安全管理与使用责任状。随着工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从设备安装、保管至维护,从资源接收、整理至应用,从三种硬件模式至三种应用模式都有较为系统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制度上墙,记录统一详实,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工作机制。同时,连续三年我们都从不同角度下发了“农远”工程设备管理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从而在组织上、制度上保障了“农远”工程设备应用的常态化和规范化。

二、逐步建立日臻完善的设备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远程教育设备是否能用、是否好用是设备应用的重要前提,它包括设备硬件服务体系和资源接收服务体系。我们采取了“三级一网”的技术服务网络,首先对各项目校的网络管理人员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培训,每位网管员参加省市县级培训都在4次以上,村小网管员熟练地掌握了卫星接收设备的维护技术。其次,在维修与维护流程上先由项目校的网管员进行分析、判断,如有异议与乡镇网管员沟通联络,如判断清楚后可直接按《售后服务电话一览表》联系中标单位进行维修,如在乡镇判断不清的故障,可与我们教育技术装备办技术支持联络咨询,特别是在卫星接收设备的维修与维护上更是整个工程设备维护的重点。再次,我市又建立了本地区的QQ群和一套售后服务电话,从技术上加强沟通和交流以确保设备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维护工作。经过几年技术培训和交流,现有48%的维护工作在本项目校内完成,24%的维护在乡镇级处理,只有28%在中标商中解决,形成了良好的服务体系,确保远程教育设备能实时、顺利地得以应用。

三、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资源应用的支持服务体系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并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扩大师生的知识面,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这是把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转化成一种能力的过程,需要有复杂的、智能的支持服务体系作支撑。我市构建了三种“积件”模式:一是资源积累。首先是把接收到的卫星资源进行分类、遴选、存贮,将其作为主要资源,其次是把配备或自购资源作为辅助资源,再次把从地网下载资源或自制资源加工整合作为校本资源,最后是借助市教育信息中心建立的本地区教育资源库作为共享资源。目前我们已存贮优质教育教学资源210G之多。二是培养一批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通过对各校骨干教师和有特长的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并制作一些常用的教学课件,采取“以小带老”、“以强带弱”的方法,开拓更大空间让教师学习、体验,为教学服务。现我市45周岁以下的教师有90%已达到计算机中级水平。三是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理念的教研队伍,将教研成果及时转化到教育教学中,达到“一点突破,全面开花”的目的。我们确立了《远程教育资源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科研课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以促进“农远”工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我们采取“典型示范、活动推进”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与研究,每个乡镇为一个活动互助组,定期组织开展互助组研讨会,通过示范引领、观摩研讨等活动让更多资源高效、适度应用,教师通过反思、体会提炼出更深层次的理念,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四、逐步完善“农远”工程的监测、评价和激励的支持服务体系

“农远”工程初期只是设备安装及安全上的监测,但随着每期工程结束都会从设备基本监测

逐渐向设备的管理与使用上转移。一是组建远程教育视导员队伍。随着设备覆盖面逐步扩大,应用领域不断深入,我们成立了两级远程教育视导小组,市级视导员由领导小组同志组成,负责分片管理、指导及监测不同乡镇的远程教育工作;乡镇级视导员由每所学校业务强、素质高的领导担任,负责本乡镇远程教育的具体管理工作,而且还承担着设备的应用指导与监测评价工作,做到层层有人抓,层层抓落实。二是建立监测与评价体系。远程教育视导员深入学校进行广泛调研,本着全纳、有效、提质三个思想维度研究制订科学有效地评价体系,最终实现对远程教育工作的科学评价。三是规范评价操作过程。先是项目校组成评价小组,教师广泛参与,每学期进行一次数据收集、问卷调查及课堂观测等活动,写出评价报告。然后由市级评价小组对各项目校进行随机监测与评价,更好地促进了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与应用。四是完善奖惩制度。连续三年开展远程教育“两级五项”评比活动,评选远程教育管理与应用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予以物质上的奖励,对排位在后的项目校加强指导监督,造成设施设备闲置的项目学校要追究校长的责任,从而有效促进远程教育的应用。

五、逐步建立“农远”工程经费保障支持服务体系

足额的运行经费是“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必备的物质保障,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筹措资金用于“农远”工程的发展。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按照我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和《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意见》,将农远管理与应用等信息技术教育所需经费列入本校公用经费使用范围,加强对学校预算执行情况的督察和内部审计,确保“农远”工程应用所需经费足额到位,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二是项目校向农村党员、农民开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争取社会力量对学校的扶持,鼓励学校通过挤、引、捐、贷、拨等多种办法,广泛自筹资金。三是积极向政府争取专项资金来弥补学校经费不足。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为“农远”工程项目学校尽可能多配置一些设备,扩大资源使用范围。

上一篇:经典的教师给学生的赠言下一篇:教师实习心得体会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