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优化化学教学

2024-10-13

整合资源优化化学教学(精选8篇)

整合资源优化化学教学 篇1

整合化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金洞初中 李志强

整合化学化学教学资源,恰当运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内在联系,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更多高质的学习资源,优化化学教学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下面就如何开发和化学资源整合,怎样优化化学教学谈点体会。

一、整合和开发化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整合和开发化学资源,强化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增加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质量,是优化化学教学的重要途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运用化学教学媒体,以图形、图像、声音、色彩、文本等化学教学材料,运用各种手段,采用多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作用于学生的感知器官,使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欲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过程是一个动态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应该将最先进的、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质化学教学资源应用到化学教学中, 并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以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应用先进化学教学理念,指导化学教学实践

教育化学教学理念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化学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师进一步化学教学实践的前提。化学教学提倡民主、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交流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应首先明确及理解这些先进理念,在化学教学的实践中,运用这些理念去思考化学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并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化学教学过程之中。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会使学生对学习“全神贯注”、“乐此不疲”。合作互助、双

赢共进, 使学生在学习化学中内心稳定、快乐和谐。坚强的毅力、不畏挫折,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肯于坚持、在学习化学中勇于实践、不断进取。满足学生智力及心理需求的化学教学内容,多种多样活泼有趣的化学教学方法 教师和蔼亲切幽默鼓励, 学习化学过程中成功的体验,将有助于学生在化学教学中主动参与并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选择化学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进度

知识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同时获得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在于让学生获取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传授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完成化学教学计划的过程;不仅仅是用一本教材反复的教练过程,应该具有选择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生的、学校的、社会的各种资源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 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将这些资源进行选择之后整合到化学教学内容之中。化学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在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同时,要跨越和超越新课标。

五.优化知识结构,将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把握好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精讲、精选、精练、精评。将知识内部的概念、公式、原理横向联系、纵向递进。通过化学教学计划、讲授课、复习课、活动课、研究课、辅导课、练习课、考试课、讲评课、自习课、答疑课、试验课 及课后反思,将知识归纳分类、综合比较、拓展延伸、提炼精华。通过对知识的厚化与薄化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和顺化;通过协调的、知识量的积累,使学生的心智发生质的变化

六、培养自主学习化学能力,指导学生主动获得学习化学方法 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熟练与提升的自我管理过程,应该养成习惯, 从而成为自主自觉的学习化学过程。运

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将自主学习化学的基本程序分为学习计划 ——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拓展性学习——自我评价。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有计划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通过讲解、训练、鼓励、提高、调整,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计划性的学习习惯、独立钻研、学求甚解的习惯、专时专用注重学习效率的习惯、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和善于向他人请教的习惯。

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应基于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学生要在学习中去体验, 要在学习中去实践。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运用各种化学教学内容和方法, 去培养学生的收集与处理化学信息、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的实践能力。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 在已有知识架构的基础上去创造。教师要在化学教学中去激发这种创造性, 让学生乐于去创造、易于去创造; 体验创造的精彩、创造的激情、创造的奇迹。

七.应用成功化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认知、技能及情感的层面上合理递进,取得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的结果。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化学教学,可以使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小组学习, 通过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 使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互补共进、双赢发展的理念内化到学生的真实的行为之中。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任务型化学教学, 学生主动融入与参与, 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 理解世界、探究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获得良好的化学教学效果.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综合运用学生知识及能力的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强调从学生自已的思考与立场出发, 观察生活、关注他人, 观察自然、关注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大化学信息的冲击力度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集合在一起,并由计算机综合控制的技术。它不仅有传统媒体: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的全部优点,而且实现了集成和交互。它是把成熟的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视频技术革新和三维动画技术等有机结合,同时在它们之间建立密切的逻辑关系,使这些本来互相游离的技术在计算机中相辅相成,形成有机的整体,使教育思想、化学教学内容、化学教学方法、结构等发生巨大变化,对实现数学化学教学现代化,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体的素质都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及设施的应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情景多层次、多维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这样会在单位时间内给予学生最大容量的信息”冲击”。在虚拟情景中激发求知欲望。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功能,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化学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到这些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唤起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当然,化学教学的资源是一个大的系统, 我们需要关注各个方面.但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点把握上述关键的化学教学环节, 选择优质的理念、内容、方法,以有利于我们以点带面, 事半功倍的优化化学教学,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整合资源优化化学教学 篇2

一、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要素,运用计算机对它们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通过多种方式的人机交互作用,呈现多媒体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过程[1]。将多媒体手段融入到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利弊。

(一)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 从平面式教学向立体式教学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分子结构。在应用板书讲解立体化学的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板书这种平面的形式来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无法有效充分展示立体形式的构造,存在展示方法上的局限性。以2-氯-2-溴戊烷为例,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利用Chemsketch软件可以轻松地制作出3D立体结构,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分子结构。

2. 从静态展示向动态模拟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对化学反应的动态模拟,实现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化过程的形象展示,这样一种动态模拟的形象展示,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我们可以将重点性质的实验内容制作成比较接近实验现象的Flash动画,并且结合理论教学中有机化合物的性质适时播放,用直观的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化合物的性质,特别是有关有机物鉴定的内容。例如,银镜反应、碘仿反应、烯烃、炔烃使溴水退色、卤代烃的鉴别等,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3. 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使得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大为丰富。传统教学模式使用的教学辅助材料通常是黑板、书本、粉笔等教辅工具,手段相对有限。而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可以有效地运用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信息要素,并对这些多媒体信息要素利用计算机进行有效整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相对开放。从教学内容上看,传统教学模式下以传统教学辅助材料所表达的教学内容相对有限;而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运用Internet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将这些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二)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1. 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会限制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多媒体教学运用计算机对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其本质上是利用固定化的程序对课前制作程序的现场演示。因此,在演示过程,教师容易受制于先前固定化的教学内容,无法临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造成部分教师完全照读课件,无法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忽视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教学会造成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易懂、信息量大等优势,但是如果教师过分重视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容易造成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华而不实,这一点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是尤其应当注意的。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教师不仅掌握多媒体教学所要求的计算技术,还应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对于学生而言,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充分消化、吸收接踵而来的快速、大量的教学内容及知识信息,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传统教学体系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构成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2]。

首先,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模式形式相对简单,有利于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用准确、生动和流畅的语言来讲解和描述所讲授的内容,还可以启发学生,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其次,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因为传统的教学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对相关章节重点、难点的把握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3]。教学过程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的过程,而是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应充当消极、被动的角色,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第一,传统教学模式下无法形象直观地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空间结构。教师仅仅依靠黑板、书本、有限的简单教具和粉笔等传统教学辅助工具,无法形象直观地展示复杂多样的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空间结构。虽然也可以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来展示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但是因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复杂,导致制作困难,需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且模型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都会受到一定限制。第二,传统教学模式下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扩充和更新受到限制。在当今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有机化学的发展速度更是如此。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熟识和研习多数是依靠参考书和论文,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对学术前沿信息的摄取不足,使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知识陈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化整合

从前面的论述可知,有机化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各有利弊。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扬长避短?笔者认为,最切实有效的方式就是对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一)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两种教学模式优化整合的关键。在现代教学中,应当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化整合,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实现对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的动态模拟,运用Internet手段及时扩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效果,以便因材施教。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快乐愉悦的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是由教师主导的,但以教师为主导并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践行教书育人的宗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是消极被动的“主体”,而应是“学”的主体。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有机化学分子的立体空间结构,加深对有机化学物质结构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有机化学的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同时整合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其语言、语速、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营造快乐愉悦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有机化学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童保红, 胡晓武, 李育林.多媒体教学实用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

[2]王锐, 李华, 曲若梅.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提高教学效率[J].科级咨询导报, 2007, (8) .

整合信息技术以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化学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38-02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信息技术的活跃与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对教育界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教育方式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目前新课标改革的需要与趋势,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的整合,能够将化学教学中比较抽象的事物转化为更为形象的事物,在易于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较好的作用。但现有的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还处于一个无序状态,本文是在多年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经验,供大家借鉴。

一、整合信息技术,创设化学教学情景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情景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不熟知事物的好奇心。化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创设教学情景。由于化学课程较为抽象,学生在课堂铃声响后并不能快速融入学习。整合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从中可以引导学生产生较强的立体式刺激感觉,能够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便于老师进行情景问题的设置。

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一节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原子核以及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及其后面要学习的电子云等内容,老师可以运用不同大小与颜色的小球来制作动画,以此设置教学情景,通过一闪一闪的小球运动能够形象地解释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电子高速运转的状态,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形象理解核外电子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形成电子云,为后期学习能级轨道奠定较好的基础。学生在多媒体中观看了微观粒子运动模型,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及其遵循能量最低原理和能级跳跃规则,让学生从感官上看到形象的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加深理解,提高热情,从而进行更深层次内容的学习。

再如,在进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金属图片,如马踏飞燕、司母戊大方鼎等这样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大型金属,并设置问题情景:(1)为什么有的金属表面多年保存后不会改变,而有的会有较大的改变?(2)金属被氧化后发生了怎样的反应?(3)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看到哪些使用的金属器具?通过问题情景设置,教师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教学中,并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在进行情景设置时要依据当讲课程的特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设,为学生架起学习桥梁。这样才能在一节课的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开动脑筋对后面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理解与拓展。

二、整合信息技术,突破化学教学难点

高中化学一般都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直观理解,可以将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整理出来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由于多媒体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如可以文、图、声、像并茂;可以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抽象的事物直观与形象化,复杂的事物简单明了化,这样能够更为轻松地将化学教学难点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比如,在讲到CH4、C2H2、C2H4这样的分子构型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分子构型模拟。多媒体模型比传统的简单的球棒模型更形象直观,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分子内部构造清晰地展现出来。当然,这需要教师能够灵活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地将CH4、C2H2、C2H4这几种分子的不同构型在三维空间内的动态翻滚与旋转凸现出来。在多媒体上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观察分子结构组合成的构型,明白为什么这几种分子的构型不同的原因,逐渐明白空间构型、平面构型与直线型在构造上的区别。虽然这几类有机分子比较相像,但是其空间构型具有一定的差异。通过这样从更为直观的角度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充分比较,进而理解这类有机分子的空间构型的特征以及所表现出的异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它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化学这门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由于其研究是基于微观领域的各类反应与变化,单纯依靠老师的传统讲解较难使学生完全理解问题的精髓,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微观运动扩大表现出来,形象直观地表现问题。

三、整合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是这门学科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开拓思维能力。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整合信息技术,以全新的理念与视角创新教学。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与设计性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力。信息技术能够将微观粒子的变化进一步宏观化、放大化,可以用来模拟有毒的、危险的实验。但教师在整合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明白学生亲自操作的重要性,注意实物实验与多媒体模拟实验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案例〗将Na2O2注入H2O的完全反应试验中再加入紫色石蕊与酚酞试液,其产生的实验结果是变蓝色不褪色还是变蓝色褪色。

问题分析:(1)Na2O2注入H2O生成产物有NaOH、O2以及H2O2(注:Na2O2也具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但是因其完全反应,已经被全部消耗),如果发生褪色那么是因为H2O2的氧化性还是漂白作用?(2)酚酞与石蕊试液的区别,产生的结果是否具有区别。

提出假设:(1)Na2O2注入H2O生成产物使石蕊试液不能褪色,但可使酚酞试液褪色;(2)褪色是因为H2O2的强氧化性,由于酚酞试液的不稳定性导致其褪色。

设计实验方案:(1)分组进行资料搜集,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参考书等进行查阅,分工,有针对性地将相关内容收集、整理。(2)各组依据自己收集到的结果设计实验方案,可以用PPT制作一个简单的文稿,利用教室的多媒体呈现并讲解。(3)进行实验验证,各组通过实验对自己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并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和解决问题。(4)各组撰写实验报告,并使用PPT报告正确的实验结果以及评价组内资料分析的准确度。

信息技術运用于化学实验教学是一种创新性尝试,通过动手实验和利用多媒体进行的整合,更好地展现了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与合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实验的奥妙之处。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知识的主动性,而且通过自我反馈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为化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有效整合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表现出极大的学习激情,但我们一定要注意信息技术的负面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共享与开放特点,使固定的教学形式更为多样化,积极调动个体使其想学、乐学,并勤于思考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以取得化学教学的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陶红.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效率: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初探[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1)

[2]孙萌.浅析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J].读写算·教版,2012(8)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初探 篇4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最为中心.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

作 者:岳福息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云阳学校,212300 刊 名:新校园(下旬刊)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 篇5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始终。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由于初中化学教材与以往相比,在实验的设置、内容、数量、形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越来越加大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比重和力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开展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学优化

一、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探究能力是学生的一项重要学习能力,初中化学教师应通过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通过为学生设置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一方面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投身于化学学习中,另一方面还能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时,首先为学生讲解实验室反应原理,然后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如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怎样验证和验满?在实验室里,是否可以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此时,学生依据“氧气的制取”相关装置进行猜想:固液不加热型装置。之后,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出二氧化碳验证和验满的猜想,然后再进行实验探究。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大都是教师为学生演示,学生很少有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初中化学教师要想优化实验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其亲历实验的形成过程,从而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例如,在开展“氧气的性质”实验时,笔者让两名学生在台上进行铁丝燃烧对比实验,一名学生利用直铁丝,另一名学生利用螺旋状铁丝,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实验前要将铁丝绕成螺丝状,而且还要在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杆?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沙子或者放少量的水?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铁丝绕成螺丝状能够增加预热面积;火柴杆能够引燃铁丝;沙子和水是为了防止熔融物溅落瓶底,造成集气瓶炸裂。在分析和推理的基础上,让?W生探究:铁丝如果燃烧不成功,原因都有哪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堂时间,让他们各抒己见。初中化学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使其在体验中充分感知课本内容,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大多数都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设计,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也是比较固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和过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和药品,要包容学生的不同观点。在实际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化学知识和课本内容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审定之后,小组便可以合作开展实验。例如,在学习了“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后,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将小块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够生成金属铜。接着,笔者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将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的硫酸铜溶液

中,学生发现有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生成,并没有生成金属铜,且实验过程有氢气放出,且水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学生充分了解到金属钠的活泼型和特殊性,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通过家庭实验拓宽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拓宽教学空间,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实验室,主动取化学仪器或是去药品店制备自己所需要的物品,使学生在课外之余充分启发他们的创造力。例如,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废弃的塑料瓶做实验仪器,像水槽、试管、集气瓶等等,教师会将实验室开放,让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自行设计、操作实验。初中化学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在使学生巩固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优化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考方式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挖掘他们身上的化学学习潜能,在增强学生化学知识认知的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真正实现新课改后的初中实验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单元6化学教学资源 篇6

第一节 常见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成长札记1】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宫老师抽空就往书店跑,总在新课程书架前徘徊。最近,他又发现了一本新书—— 《初中化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便买了回去。书中引用的一名初三学生的感言,给宫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名学生说道:当我第一次翻开穿插着美丽图片的教科书,当我第一次聆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时,当我第一次走进神秘而又吸引人的实验室时,当我第一次沉浸在实验探究的气氛中时,当我在和伙伴的热烈争论中时,我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门学科——化学。我课外学习化学的时间大部分都用在了实验室和因特网上,做实验和查找资料等。从中我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课堂上每一次精彩的讨论都让我越来越喜欢这门课。

宫老师分析了学生喜欢化学课的原因:教科书中美丽的图片,教师生动的讲解,化学实验室,实验探究,因特网等。“图片”、“教师”、“实验室”、“因特网”,这些都是化学教学资源。看来,开发与利用化学教学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化学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资料卡片6-1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与教学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效果,因为课程与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然而,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都很少接触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概念,更不用说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了。因此,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摘自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02。引用时有改动)

在单元3的学习中,你已经从化学教科书的角度认识了化学教学资源,知道了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实际上,化学教学资源还有其他一些类型,如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时空资源,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等等(见本单元的 【阅读材料1】)。设计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化学学习任务,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化学学与教活动,都离不开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所谓 “开发”,就是探寻有利于化学学与教活动开展的一切有利因素;所谓 “利用”,就是要充分挖掘已开发出来的化学教学资源的教学价值。所以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而开发的过程包含着一定的利用,在利用过程中也会促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除了教科书以外,各种其他化学教材、实验器材与药品、教师与学生、信息化资源和社区资源等,都是化学教学中常见的资源。

6.1.1 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成长札记2】

金老师是一位来自农村乡镇中学的化学教师,几天来的新课程培训使她开阔了视野,脑袋里装了很多新名词,在听报告和讨论的时候,也不像刚开始那样听不懂,插不上话了。按照培训计划,今天下午讨论的内容是 “化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了准备下午讨论的发言稿,金老师中午都没有休息,想结合她所在的乡镇中学的特点,从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教学资源建设投入力度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下午的讨论开始了,金老师首先发了言,谈了她的观点。她感觉还不错,其他一些老师也频频点头,对她的观点给予肯定。然而,另一位来自农村中学的张老师的发言,却给大家触动很大。张老师认为,农村教学资源的匮乏,并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是长期教育投入城乡不均导致的,因此,也不能寄希望于教育行政部门一天就能把资源配备充足。新课程还要实施,而资源的配置问题又不能立刻得到解决,怎么办?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农村更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接着,张老师介绍了他开发与利用实验教学资源的一些做法。金老师听完,大受启发,觉得这些做法反映了张老师具有新课程所倡导的 “资源意识”,她想回去以后,也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开发一些实验教学资源。

读了 【教师成长札记2】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感想,结合你在中学读书时所在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情况,发表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表6-1

我对 “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看法

对于化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的看法是:

● 重视化学实验室的建设

化学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是实施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化学教学场所,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实验教学研究的阵地。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确保每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不断更新设备,引进新的实验仪器,如pH测量仪、化学实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等,让学生感受现代化学实验技术对化学学习和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化学新课程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因此,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来实现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 开发经济实用的替代性实验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和材料制作简易的实验仪器,从身边获得某些试剂的替代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和药品的短缺问题,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又能增强学生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 积极采用微型实验

微型实验具有携带方便、用量少、污染小、省时间、省经费、现象明显、快速、安全等优点。新课程对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极为重视,要求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同时提倡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安全化。因此,化学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应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反应进行的条件、反应物的用量等方面,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发微型化学实验。

大连第八十中学就为每名学生配备微型实验箱,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都能亲自动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 引导学生开发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是指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的一类实验。“石墨导电实验”,“生成炭黑的实验”,“淬火、回火”,“清洗餐具”,“自制汽水”,“推测鸡蛋壳里含有的物质”等,都是常见的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方法灵活,每名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既掌握了化学知识与技能,又理解了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了化学学习的兴趣。

6.1.2 化学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你已经知道化学教科书是化学教材的一种,而不是全部。除了化学教科书以外,化学教材还有教师用教学参考书、学生探究活动指南,还包括音像教材、电子教材等。

● 编写配合教科书使用的教师手册

在以前的化学教学中,教学参考书是教师解读教科书的主要依据,在教师的心目中处于很高的地位。化学新课程认为,不应再像以往的教学参考书那样,把教师手册看成教师理解教材、设计教案的唯一依据,而应是一个理解、开发、创造课程的平台。它包含的内容有目标解析、教学建议、疑难分析、探究活动、评价案例等。借助这个平台,教师从中获得启示,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性。

教师手册的编写必须体现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的具体要求,着眼于帮助中学教师理解课程标准,把握教材,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充分反映课程改革的思想。对教材中有特色的、“新”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活动,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组织和实施,在手册中应有说明或提供指导性的思路。对教材中的某些疑难知识、实验、习题等给以解析,特别是对一些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习题给以必要的提示和指导,提供有助于理解新课程的一些参考资料。总之,要保证教师手册的建议性和选择性,以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 编写配合教科书学习的学生手册

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特别是实验探究,所以必须编制相应的学生实验探究活动指南。学生实验活动指南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规则和实验操作要求、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有关探究性实验说明、具体实验的指导等。

学生练习册的习题类型选择要多样化,应增加开放性和实践性的题目。单一的题型和测试目标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编写学生练习册时,要重视习题的创新,在重视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要注意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能形成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实践题的解答需要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假设,动手实验或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获得结论或提出有关建议,如 “设计实验推断孔雀石分解的产物”、“调查家庭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具体的方案”等。

6.1.3 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与大三的学生交流时,当问及 “你最难忘的人”时,很多同学都说:我的老师。可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最重要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身就是教学资源,教师的观念、学识、个性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又是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许多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发有利于教学的一切因素。所以化学教师是我们需要开发和利用的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

●树立先进的教学资源观

教学资源观就是人们对教学资源的态度和看法,教师是开发和利用资源的主体,化学教师的教学资源观直接影响化学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与效果。

首先,要意识到化学教学要有教学资源的支持。由于过去只注重学生书本化学知识的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简单重复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决定了人们在化学教学中只依赖于化学教科书、教师参考书、练习册等,教学资源的意识非常淡薄,有许多教师甚至不知道何谓教学资源。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状况,加强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经验,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技能,而且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学目标的多维度要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长期存在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教学格局,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化学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与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相匹配的化学教学资源。

其次,要明确教学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价值。如果认为化学教学资源仅仅是指化学教科书等文本资源,认为只有这些才是直接影响化学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要素的话,那么这种观点则是一种片面的教学资源观。实际上,化学教学资源具有多样性,不仅重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还重视时空资源;不仅重视校内资源,而且还重视校外资源。要突破固有的对化学教学资源认识上的误区,有效开发和利用各种化学教学资源为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

再次,使用化学教学资源时,要有效率观念。尽管化学教学资源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在使用化学教学资源时,一定要依据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方式、学生和教师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充分利用现有化学教学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所谓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其结构是进行化学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往的化学课程多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选择和组织科学知识,虽然也涉及一些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也注意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在人们的观念中,总是把它们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而新课程从STS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化学课程中的科学知识,使之不但包括化学学科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等,而且包括跨学科知识,如环境、能源、健康、灾害、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等。跨学科知识的引入,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厚的跨学科知识,教师应随着时代和科学的不断进步,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知识,拓宽知识面,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 具备全面的能力结构

教师要具有全面的能力结构,包括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善于交往与人沟通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师应善于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 “学会学习”。科研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未来的教学系统和教育对象更加复杂,学生的自主性增强,教育教学内容变化加快,教育技术更加先进,教学形式更加多样。这些变化将对教师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具有多方面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交往能力。教师的组织能力表现为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材、组织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建立良好的班级集体。交往能力不但表现为与学生的交流,而且表现为善于协调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教学资源。

6.1.4 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成长札记3】

下面一段话是段老师上完一节化学课以后的感想。

这是一节让我很高兴很兴奋的课,原因并不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感觉自己课上得如何,而是让我从一节普通的课中看到了学生身上以前我不曾发现的东西。首先,学生的表述让我感到新奇,他们或者利用自己调查到的内容,或者利用学习过的知识,或者利用……

正是新课程使段老师看到了学生的另一个侧面,而且这个侧面是那么地令段老师兴奋不已。

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每名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科学素养基础、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决定了他们认识问题具有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学生的这种多样性,使他们成为化学教学另一个重要的人力教学资源。

● 学生的生活体验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奥苏贝尔认为,要知道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只有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教学才起作用。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多方面的,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决定了他们对化学学习内容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 学生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例如,在学习“溶液”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分别把泥土、油和食盐放入水中,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回答有关溶液、溶质和溶剂等问题,一名学生就提出:“假如把食盐放在油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但老师却以 “别耽误其他同学的学习”为由,错过了难得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时机。

要使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尤其应注意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而不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武断地认为“这还不容易”、“太简单了”,或者认为学生故意调皮、捣乱,或者若被问住了,则以讥讽、挖苦的口吻大声斥责,堵住学生的嘴。

6.1.5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资料卡片6-2 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1.教学信息处理数字化。指教学中各种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都经过一定的技术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数字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

2.教学信息呈现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将教学信息以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有机组合,呈现出来,这样比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要丰富得多。

3.教学信息传输网络化。指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与对方远距离传输信息。以互联网会议为代表,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方式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比传统的书信、电话等交流方式要方便、快捷得多,能有效地突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教学组织的超文本化。超文本是一种信息管理技术,它以结点为单位来组织信息,在结点与结点之间通过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链加以连接,构成表达内容的信息网络。这种组织信息的方式与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有关,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使信息呈现出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

5.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存储。信息存储到磁盘、光盘等载体上,这些载体都具有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如一张光盘可以存储A4纸文本650,000页,汉字3亿多个(相当于10年的《人民日报》合订本),而且可以实现快速的查询和检索。

(摘自王冬梅.农村中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18~19)

广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而获得的,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目标实现的一切信息资料。狭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来自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获取的教学资源,如图6-2。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狭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扩充与利用图书、报刊等传统信息资源

目前很多学校的图书建设远远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偏少,并且内容陈旧,科学教育方面的期刊缺乏。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扩充学校的图书资料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图书馆应增加科普读物、专业书籍和报刊的种类和数量,扩大音像资料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收藏量,并通过调整和延长服务时间、改变服务方式、方便学生借阅等措施,提高使用效益,切实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常用的化学教学类期刊主要有 《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和 《中学化学》等。

● 重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信息的处理和利用上显示出巨大优势,使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加强计算机教学,开发课件等资源建设问题提到了重要日程上。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从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方面加以考虑。

硬件资源建设是指信息技术的各种设施、设备的建立和扩充,包括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建立,计算机的购进,网络的连接等。硬件的建设要考虑教学的需求,如要支持学校原有的常用教学软件,要考虑学生和教师使用的需要等因素。

教学软件资源的开发,一要保证数量,只有少量的课件和素材是不可能充分支持教学的,要考虑如何使教学软件的开发形成规模;二要类型丰富,不仅要具有较完整的信息课件资源,还要有积件性质的素材资源,不仅要有演示型的软件,还要有师生互动型软件,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三要内容适切,就是说资源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来源于学生熟悉的事例,满足兴趣的需要。

学校软件资源的来源一是来自学校教师的自行开发,它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开发能力,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二是教师从网上获取教学信息,这是最便捷的一条途径;三是学校购买完整的教学资源库、电子图书馆等,这些资源一般针对性强、容量大,能够长期使用。

众所周知,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可以穿越时空,方便快捷地使我们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教师一方面应把自己的研究课题、优秀的教学案例、优秀的设计与制作等放到相应的网络上,同时要学会从网上获取化学教学信息。

互联网信息纷杂,在利用信息化学教学资源时,教师应当注意信息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多作比较和验证,要提高信息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力求信息的正确,不要被误导,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因特网上的化学学习资源。

6.1.6 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成长札记4】 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我尽量挖掘学生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如在学习空气污染这一内容时,我布置学生分小组去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污染。同学们真的像小记者一样去了化工厂、轮胎厂调查,并写出了调查报告。

再如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民家庭,“化肥”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化学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好机会,学生通过自己去调查、采访等办法来收集有关信息,并由学生联系邀请农业科技站的技术员来学校给学生讲解化肥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将课本上的化肥与农业生产中的化肥联系了起来。

还如,在学习“石灰石的存在和检验”时,我利用我校附近有一座国内较大的石灰石矿厂,还有白灰厂、水泥厂,很多学生的家长都是厂矿的职工这一优势,组织部分同学到厂矿内部进行参观采访,并将整个生产过程录制下来,回来后,由几名同学做讲解员,边放映边讲给学生听。

在 【教师成长札记4】中,这位老师充分利用了社区资源。社区是学生生活环境,也是学生学习环境,蕴藏着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化学课程标准中许多学习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社区资源的支持。

社区资源包括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矿企业、消防环保部门和农、林、牧、渔等生产单位以及研究人员、技术资料、仪器设备和相关信息等。如图6-3所示。

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馆可以弥补学校化学教学图书资源的不足。化学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先进实验设备和条件是一般中学难以拥有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化学资源,组织有化学特长的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化学探究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资源、能源机构,充实学生的化学知识,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化工企业,体验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化学的本质。利用社区化学教学资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学习,关心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参与社区的建设实践。

第二节 化学教学情景及素材来源

6.2.1 认识化学教学情景

【教师成长札记5】

为了使学生认识溶液导电性的差异,张老师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利用溶液的导电装置设计实验,在选择试剂时选择导电的和不导电的,如盐酸、溶液、溶液、溶液、溶液、氨水、蔗糖溶液等,接通电源。张老师在演示化学实验时,同学们都瞪大了好奇的眼睛,观察到有的灯泡亮了,有的灯泡不亮;有的灯泡很亮,有的灯泡很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通过这个实验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张老师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始了这节课的教学。

张老师上面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 “教学情景的创设”。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中,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情景、合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构成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而且要考虑学生建构意义情景的创设,并把情景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那么什么是化学教学情景呢?从分析的角度看,“情景”是由 “情”和 “景”两个要素构成的。辞海中对 “情景”是这样解释的:“景”指外界的景物,“情”指由外界的景物所激起的感情。所以,情景是指能够激起人们情感的景物。化学教学情景就是指在化学教学中能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化学学习过程的各种景物的总和,这里的景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景素材,是指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学习经验的、与化学学习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学习材料。

6.2.2 情景、任务与活动的三位一体

【教师成长札记6】

顾老师是一位中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他就喜欢琢磨一些问题。这不,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颁布后,他马上就到书店买来学习。为了发现 “课标”的一些变化,他还特意拿出化学教学大纲来对比。这一比,顾老师还真发现了许多变化,尤其在内容的呈现上变化更大。

在义务教育 “课标”中,每一个二级主题都包括三个部分:“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高中 “课标”中,每个主题都包括两个部分:“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这种变化对自己的教学有什么启示?顾老师又开始琢磨起这些问题。

你别说,顾老师发现的还真是一个大问题!“课标”将 “标准”、“活动”和“情景”放在一起,意味着不能只孤立地就 “内容”谈 “内容”,就 “活动”谈“活动”,就 “情景”谈 “情景”,而应当把三者整合起来,三位一体,进行整体优化。这样的课程设计,反映和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将 “标准”或 “内容标准”加以具体化的是化学教学内容;从教的实施层面来看,任何一节化学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由若干个化学学习任务组成的。因此,“标准”、“活动”和 “情景”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实施层面来看,就是 “任务”、“活动”和 “情景”之间的关系,见图6-5。

从图6-5可以看出:

· “任务”、“活动”和 “情景”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下统整起来。

· “任务”即化学学习任务,主要回答 “学什么”的问题。

·“活动”即化学学习活动,主要回答通过什么途径学,也就是“怎么学”的问题。

· “情景”即化学教学情景,主要为 “学什么”和 “怎么学”的开展提供学习背景,它对于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时,要对 “任务”、“活动”和 “情景”三者进行整体设计、整体优化,而不宜各自孤立地来设计。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三者整体设计的过程中,不要将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同教师的化学教学活动割裂开来,也就是说,在三者整体设计的同时,还应考虑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匹配设计。

6.2.3 寻找化学教学情景素材

在 【教师成长札记5】中,张老师通过实验手段,利用化学实验事实,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要弄清电解质概念的强烈欲望。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无论是在提出问题还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化学实验是我们创设化学教学情景最丰富的情景素材。

同样对于 “电解质”这个主题,除了利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其他老师还有一些其他的设计。

【教学设计案例1】

2000年9月30日,潮州市区恰逢暴雨大作。当地人蔡某当天下午骑自行车途经该市某旅社门前路段时,遇到推着一辆快餐车的陈某从前面过来。两车相会,蔡的自行车一下失衡歪倒,撞到了某旅社门前户外广告灯箱的三脚架上。不料因降雨导致地面积水,灯箱漏电,蔡某当即触电倒地,陈某不明所以伸手去拉蔡,也触电倒在地上。(信息时报讯记者 晨曦)广州地区昨天凌晨,在白云区黄边村黄边南路某小区后门口附近,一名路过此地的年轻女子突然倒地身亡。据称,怀疑是因之前暴雨导致小区通路被水淹没,有电漏至水中,该名女子涉水而过时触电身亡。目前,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

上述两个事故有什么共同点?都因为雨水能导电。

大家知道,雨水可以简单认为它是一种溶液,是不是所有的溶液都能导电呢?

【教学设计案例2】

介绍用 “电击法”消灭稻田里的老鼠。

对于电解质的概念,有的老师还认为,初中学生经过了小学阶段的 《科学》学习,已经知道有的物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能导电,而有的在水溶液和融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知识,可以通过学生的这种既有知识来引入电解质的概念。

上面的讨论说明化学实验、身边的一些事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都是我们常用的化学教学情景素材。除此之外,化学教学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情景素材呢?

【教学片段1】

教师: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金属对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见金属?它们有哪些用途?

学生1:从大的方面讲,铁、铝、铜、锌、钛等金属可以制造宇航飞船、飞机、轮船、汽车等的外壳与零件。

学生2:生活中金属可以制作炊具、家用电器、电线电缆、钢筋混凝土等。

学生3:金箔、金线、金粉等可以做装饰品,银镀在玻璃的表面可以做镜子。

……

教师:我们知道物质的用途决定于它的性质,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学片段1】说明:日常生活实际也是化学教学情景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

【教学片段2】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中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他研究剩余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气体全部是氮气。

拉瓦锡又把在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得到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体积。他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4/5体积气体中,结果所得到气体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人们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

仿照这个历史上著名实验的原理,我们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教学片段2】说明化学史实也是化学教学情景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故事、传记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所以,作为将来的教师,在高等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就应该重视化学史的学习,了解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等,这对于将来从事的化学教学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片段3】

教师:我们的课外活动小组对长春市区的水污染状况作了一些简单调查和了解。请看录像片 《我的家园》。

第一站,我们来到伊通河边。大家看,这就是曾经美丽清澈的河流,可如今……

第二站,我们来到胜利公园的小溪旁……

第三站,我们来到了有长春明珠之称的南湖,大家知道吗?半世纪以前,南湖曾经是长春市饮用水的水源。如今我们再看看湖面,看看湖水……

大家看了这个录像片,有什么感想呢?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许多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恶化、资源缺乏、粮食短缺等。教师应该利用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等方式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赞赏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和解决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片段3】就是利用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环境问题来创设 “水的净化”的教学情景。

6.2.4 化学教学情景素材的呈现

【教师成长札记7】

温老师经过精心的准备,比较圆满地上了一节公开课,无论是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还是最后的教学效果,都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对于温老师这节课,有一位老师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说如果将导课中涉及的有关水污染几个事例的语言介绍改为播放有关的VCD,效果恐怕更好些。

听了这位老师的发言,温老师受到了启发。是啊,教学情景的创设还应考虑情景素材呈现的手段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选择能最有利于 诱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景素材的呈现手段。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情景素材呈现手段主要有教学语言、化学实验、实物展示和多媒体等。

● 利用语言呈现教学情景素材

“当我们走进鲜花盛开的花园时,我们会闻到花儿的香味;当我们打开白酒瓶时,我们会闻到酒精的味道。从构成物质的微粒来看,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是以学生熟悉的鲜花儿的香味和白酒的酒精味为素材,利用教师生动的语言来呈现素材。在运用语言呈现化学教学情景素材时,要注意语言的朴实生动、诙谐幽默,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 利用化学实验呈现教学情景素材

“我们知道断石取火,也知道燧石取火,那么请大家来想一下,滴水能否生火?我们不妨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取一块棉花,取少量淡黄色固体,轻轻包起固体,在其上滴两滴水。)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棉花燃烧了,世界就是这样奇妙,水不仅可以灭火,滴水还可以生火,这就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个实验与钠的一种氧化物———过氧化钠有关,下面就与大家共同来研究一下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在这个教学情景中,教师以 “滴水也能生火”为素材,通过语言(“滴水能否生火?”)和实验(“取一块棉花,取少量淡黄色固体,轻轻包起固体,在其上滴两滴水”)来呈现情景素材。利用实验来呈现情景素材,创设真实、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是化学教学情景创设时经常利用的手段。

● 利用实物、模型、标本、图片等来呈现教学情景

实物、模型、标本、图片等,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直观手段,也是呈现教学情景素材的重要载体。例如,碳酸钙高温分解反应的教学情景的创设。

“圆明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血汗修建的皇家园林,其中收藏了许多精美的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修建圆明园时使用了大量汉白玉石材。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他们在园内大肆掠夺、破坏,到处放火。熊熊大火烧毁了所有的亭台楼阁。一些用汉白玉修建的宏伟建筑经焚烧,酥裂开来,变成了碎块。(展示圆明园被烧后的图片)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大火一烧就„粉身碎骨‟了呢?”

在这个教学情景中,教师以圆明园汉白玉建筑被焚烧为素材,利用语言和图片的手段来呈现情景素材。这样的情景,一方面使学生感到震撼,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探究汉白玉建筑为什么一烧就 “粉身碎骨”创设了探究氛围。

●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情景素材

利用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情景素材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于一身,用形象生动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创设一种感知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

第三节 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资料卡片6-3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

【观点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摘自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1条。

【观点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出新的前景。”(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35)6.3.1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Multimedia Computer Technologgy)的简称,其涵义是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使各种信息之间建立逻辑连接,并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系统的计算机技术,信息载体的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的核心特征。

【教学设计案例3】

从 【教学设计案例3】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形象生动的画面,播放美妙动听的音乐,直观地再现抽象的文字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从而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多媒体除了能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外,还可以利用其丰富的表现力,对不同的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模拟仿真,这既增强了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实验模拟

·模拟有毒和有危险的实验

化学实验中,有些反应物或生成物有毒或有刺激性,或有一定的危险,这些实验不便于选作演示实验,更不便于让学生来完成。做这些实验一方面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环境,不利于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例如氯气、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的制备,氢气与氧气、氢气与氯气的爆炸实验等,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来完成。

·模拟需要反复观察现象的实验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

有些化学实验持续时间比较短或比较长,或者实验现象不明显,可以采用计算机课件,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录像定格、慢放、重放等手段以方便学生的观察。也可以模拟难以再现的化学现象。例如TNT、原子弹的爆炸,学生不可能实地观察,教师也无法演示,利用CAI模拟可再现其壮观场面。

·模拟化学实验错误操作后果。有的化学实验如果错误操作会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这样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其危险性,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凭讲授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不能通过实验的错误操作来呈现错误的后果,利用课件模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如浓硫酸的稀释,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并飞溅;氢气还原氧化铜,未检验氢气的纯度就点燃,导致整个装置爆炸;碳酸氢钠的加热分解,试管口向上,生成的水倒流,引起试管的炸裂;制备氯气时没有尾气吸收装置造成人员中毒等。计算机模拟这一系列错误操作,辅之以适当的图像、声音,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对实验中的安全规范操作引起高度的重视。

● 模拟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

对于物质结构、化学反应机理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帮助学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把化学现象、反应过程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微观粒子由小变大、由静变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无法观察到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如学习“酯化反应”时,学生对酯的形成过程很难想象出来,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三维动画,就可以生动、形象地模拟演示乙酸分子中碳氧键断裂和乙醇分子中氢氧键断裂。随后由于化学键断裂形成的基团重新组合,即结合成,-OH与-H结合成与

.学生通过观察旧键断裂、新键的形成,很容易掌握酯化反应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微观世界宏观化。

● 模拟化工生产过程

对于化工生产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炼铁炼钢、石油炼制等,受条件的限制,学生实地考察的机会不多,单凭对模型的观察很难把握化工生产过程的全貌。利用多媒体开发课件,在屏幕上进行宏观缩小、局部放大,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在短时间内多角度多层面展示反应流程,使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各种设备的构造、作用,还可以看到生产流程及反应情况。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处理好多媒体与常规教学媒体的关系。应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要明确其地位是 “辅助”而不是 “代替”。多媒体手段与常规教学媒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运用常规教学媒体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学与教的问题上,凡是用常规教学媒体如教师语言、挂图、模型、实验等就能解决的,不一定非要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或展示。因为任何好的课件本身都无法预测课堂变化,也无法进行课堂秩序的调控。如果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抛弃优势方面,只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顾此失彼,则会造成负面影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适度。有的化学教师每堂课都要播放多媒体、动画,可谓十分生动、热闹,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其实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还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果教学过程中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那么很可能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要根据需要适度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技术。

·模拟实验不能代替化学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经济,有交互能力和使用方便等优点,甚至使学生能像科学家、技术专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进行产品设计,进行一些在实验室难以操作的实验,从而使学生获得进行科学技术活动的经验。但模拟实验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在模拟实验中,一些感觉特别是嗅觉、味觉和触觉,学生是无法体验的,加上模拟实验的其他不 “真实”性,学生也就不能形成对整个化学实验的正确感知,长期以往,这种计算机模拟实验势必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感知缺陷。学生在这种不 “真实”的感性认识材料基础上形成的化学概念、理论和对元素化合物性质、变化的认识也必然会出现偏差,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耐心、机警、细心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模拟实验更不能使学生获得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以及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不宜代替学生动手实验。

6.3.2 网络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的简称,网络的最大优势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在线通讯与交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可以说浩如烟海,网络资源已经成为人类智慧的海洋,知识的宝库。其中的很多资源能为化学教学所用,包括网络课程、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网络题库、案例库等。

资料卡片6-4 各类网络学习资源的应用范围与教学功能

·网络课件———知识点的辅助教学;

·网络课程———全部课程的教学;

·专题学习网站———专题的学习和探讨;

·案例库———典型个案分析;

·题库———单元或课程的练习测试。(摘自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6)

网络技术除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还为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网络的化学教学模式———网络探究教学(Wenquest模式)。

【教学设计案例4】原电池原理网络探究教学案例

适用年级:高中二年级

所属学科:化学设计与执教

教师:赵利国

单位名称:江苏省怀仁中学

电子邮件:hrzlg@wx88.net 网络地址: ●撰写报告 交流汇报

“历史学家组”、“电池工程师组”、“防腐专家组”、“环保志愿组”分别撰写报告,交流汇报。

教师评价 对各小组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给予评价

阅读了 【教学设计案例4】以后,想必你对网络探究教学的程序有了一定的认识。请把你的认识写在表6-3中。

表6-4

我对 “网络探究教学程序”的认识

我认为网络探究的程序主要有:

整合资源优化化学教学 篇7

一、化学作业设计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化学作业的设计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配合课堂教学,体现化学作业的新特点。

1. 以人为本。

作业应该成为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作业内容的设计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学生自己控制、自我安排,赋予作业人文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 关注学情,因人而异。

老师不必刻意追求要使学生怎么发展,而应该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点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为栋梁之材。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对作业内容的设计自然也要有所不同。作业内容的设计要以自主为原则,因人而异,设计不同层次、多梯度的选择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也就是说,对知识功底薄、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布置一些基础的、针对性强的练习;对中等程度的学生,设计一题多解或解题策略灵活的作业。

3.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非常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它探究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特征,使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努力体现化学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多实践,在与生活实际的接触中体验和理解化学、开发智力、增长认识、提高能力。这样化学才是活的,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的化学知识。教师可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让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如学习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 H后,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测出家庭用水的p H值、本地区土壤的p H值或最近一段时间内本地区雨水的p H值;学习了有机材料后,让学生收集一些衣料的纤维做燃烧实验,结合实验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明鉴别各种纤维的简单方法及现象;学习了糖类性质后,可以让学生想办法判断一个病人是否得了糖尿病等。

4. 富有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的作业内容会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学生思维发展的多元化。教师应该以开放的、立体的教学观和课程理念设计作业,使作业富有情趣,变得趣味盎然。

5. 注重合作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把具有创造力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的创造才能,让他们拥有创造的欲望、创造的热情、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合作与探究。化学作业设计也应与这种学习方式相匹配。探究性作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并亲自动手实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化学作业的形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化学作业的重要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化学作业设计的形式上要注意灵活性。除了常规的以基础知识为主的书面作业外,还要布置适量的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作业。

1. 阅读作业。

新教材中的“拓展视野”,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内容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例如教材中的“空气质量日报”、“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金属的冶炼方法”、“侯氏制碱法”、“霉菌对某些食物的污染”,等等,教师也可以从《教师教学用书》或其他教学参考书上选摘一些合适的“阅读材料”,将其印刷出来并分发给学生。比如我在教学中,印发了不少相关的阅读材料,有“环境标志”、“燃料电池”、“21世纪的金属”、“老年痴呆症的罪魁祸首”、“环保的铜,健康的卫士”、“人体活动与p H”、“微量元素肥料的由来”、“牛奶与健康”、“钙元素与人体健康”,等等。

2. 口头表达作业。

主要是识记内容的复述。例如初中常见元素的名称及元素符号、元素化合价(可归纳为容易记忆的顺口溜: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硫有负二正四六,铜汞二价最常见,莫忘单质价为零,便于记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其顺口溜: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的记忆、背诵等。学生在完成这种作业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语言组织,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实践作业。

以教材上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为主,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收集有关空气污染、长江流域水质状况、温室效应的资料等,进行社会调查(如测定酸雨的p H、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的调查、废旧电池的回收、战争所造成的环境破坏,等等),参观学习(参观造纸厂、硫酸厂、化肥厂等)。也可根据教学情况适当布置一些实践作业,如收集瓦斯爆炸的实例资料,调查研究生活所在地的水质等。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锻炼了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真正体现了化学以人为本,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探究作业。

以教材上的“家庭小实验”和“小制作”为主,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制作叶脉书签”、“自制碳酸饮料”等。教师也可适当创新,如制作“鸡蛋雕花”、“自制喷泉”、“番茄电池”、“验证汽水中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等。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必定会思考实验的原理、药品的选择、操作的步骤等。学生通过思考、创意、构思和设计,既提高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又增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整合资源优化化学教学 篇8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9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我校不断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新体系,培养多种类型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以学生为中心,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贯穿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因而,随着大环境发展趋势和我校特点,我们必须优化整合适合农业院校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激活有利于各方面与各因素活力,提高全校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其探索和研究实际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1 农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的现实状况

有机化学具有教学内容丰富、应用性强和发展速度特别快等特点,有机化学是化学、环境、材料、能源、食品、生物、制药、农学和园林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然而部分同学学习有机化学课程时感到有些困难,这是由于有机物的数量之多、记忆困难、结构方面复杂导致理解起来很不容易、副产物还比较多就难找到主产物等原因。另外随着现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减少基础课的学时数,增加专业课的学时数,这样就使得本来不断发展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增加和教学的学时数减少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更加突出。现在大多数教师教学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增加了教学内容,表现为老师讲得快且很多学生当时清楚明白,同学们课上思考很少、创新能力就非常薄弱。所以培养多种类型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的人才,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的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其寻找、探索和研究过程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农业院校有机化学过多注重本学科系统性,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结合不够,导致学生学习茫然,不了解有机化学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关系,误认为有机化学对专业学习没有用或联系很少,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传统教学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因此,培养新世纪农业院校新型人才必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优化传统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效果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及培养创新能力人才。

2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必要性

有机化学课程是应用化学、农药学、医药学、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动植物学和园林园艺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其理论及相关技术涉及科学各个领域,所以随时代发展,合理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模式整体优化和改革,构建适合于各个学科门类基础有机化学课程新型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与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关键。

合理优化整合适合农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公共基础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规律及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优化整合有机化学课程和灵活的综合的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手段等来提高教学效果,对全校教学工作具有示范、辐射和推广作用。

有机化学是全校覆盖面较大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每学期有7个学院2000名左右学生学习本课程,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教与学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育服务;基础课教学质量、效果是教育评估部门重点考察目标,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学水平评价,该研究工作可极大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既要解决重视知识的掌握,又要巧妙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探索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尽快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3 优化整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

3.1 以五大模块优化重组教学内容

优化整合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时我们应该充分研究考虑怎么去重组优化如此之多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重点凝炼教学内容,同时提炼出知识要点,才能够抓住有机化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基本知识。还要注意处理好现代化内容和经典知识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利用现代教学理念去完成有机化学内容优化整合,其目的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化、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使有机化学能在有限的学时内适应各个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对基础知识的讲解有充分的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重组优化,分模块教学即绪论、立体化学、烃类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生命基础物质5大模块。通过学习烷烃、烯烃、炔烃等内容来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工具;然后以亲核取代、消除反应为核心学习卤代烃、醇、醚、脂肪胺;以亲电取代反应为核心学习芳香族化合物包括苯、萘、酚、芳香胺、杂环化合物;最后以亲核加成反应、负碳离子机理为核心的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同时包括生命物质基础糖和氨基酸等知识。这五模块教学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协调统一,它们又各自有所侧重,构成有机化学教学的整体。

3.2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需要,优化整合设计教学内容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优化重组把传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基本知识和不断更新的知识内容有机完美的结合起来,把有机化学知识与科学方法论和谐统一起来,同时把21世纪有机化学内容和学生所学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整合联系起来。还要把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其科学发展的新知识有机协调统一,让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更好地为学生们服务,并提升他们的创新潜能。

由学生所学专业建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大纲要求,及时将科学发展最新成果纳入课程教学并增加技巧、诀窍和能力等科技含量,确保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完整和谐统一。合理地、灵活地加以运用,使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效能和作用,目的是研究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以优化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注意学科交叉,及时更新和引入教研、教改成果为原则。利用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和研究型课程,激发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探索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机化学教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有机化学教学理念,组成完善合理的、科学可行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新体系。

3.3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和科研成果有机结合

有机化学教学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优化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所以要把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和日新月异的生活生产、新科研成果有机联系在一起,尽最大能力优化农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内容。

根据有机化学教学内容适当地、适时地与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或者已发明的专利协调统一结合在一起。这样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会激发学生学习时产生生动、深刻的印象,还会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学生们就会认识到科研成果的取得不是想象的那么难,这样就呈现出榜样就在我们面前。与此同时,此方法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实现学习内容高质量成功构建,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另外,把学者或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及其有机化学进展优化到教学内容之中,如将烯烃和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烯烃的复分解反应的内容优化整合在一起。揭示有机化学发展的规律性,引发学生到所学习的内容之中去发现理论知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找到获得。其实我们只要具有坚固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有端正的科学态度、努力学习、敢于创新、勤奋钻研,那么一定会有所突破和创新。

我们要坚持不断地将科研成果及时优化到教学内容之中,整合设计农业院校基础有机化学课教学内容达到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把典型有特色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有机化学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应用。随时跟踪有机化学的科研成果,把科研成果优化整合到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之中,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精神的优化组合,达到学生掌握较坚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能力和较高的科学素质。培养造就一批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 传统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整合优化设计教学内容模块化科学化,使学生乐于接受从而实现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重组整合教学内容为对经典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进行优化,适当补充化学前沿知识。根据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有机化学课程是学科基础和学科拓展的两大核心课程。优化整合有机化学课程内容,搭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体现为科学性、基础性、前沿性、可持续性,是对过去、国内与国外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比较和教学现状的优化,利用吉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教研课题研究机会,更新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探索、实施、尝试优化整合有机化学内容的新教学方式,实现全面提高农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裴伟伟.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J].大学化学,1998,(5):12-13.

[2] 罗颖,禹筱元,董先明.提高农科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J].广东化工,2009,(5):201-203.

[3] 邢其毅,徐瑞秋,周政.基础有机化学(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4] 郑家茂,,潘晓卉.深化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14-16.

[5] 王广慧,于冬梅,侯林.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0,(8):215-216.

[6] Katie E. Amaral and Ivan A. Shibley ,Using Popular Nonfiction in 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More Than Content[J], J. Chem. Educ., 2010, 87(4):400-404.

[7] 罗云清,刘文丛,钟双玲,赵淑杰.有机化学教学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4):22-25.

[8] 姚利民,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23.

[9] 陈红艳,廖蓉苏,胡伟武.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0,(4):109-111.

作者简介:罗云清,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方向: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上一篇:不锈钢施工承包合同书下一篇:员工思想行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