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是最优化创新

2024-10-12

资源整合是最优化创新(共7篇)

资源整合是最优化创新 篇1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措施很多, 而对继续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是必由之路。那么, 整合有什么意义, 如何进行整合, 需要有理论的指导, 即理论先行。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 理论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由此, 在谈及整合时我们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整合理论研究成果。

关于资源整合, 理论界已有了成熟、先进的研究成果, 其具有科学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尽管高校的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有其特殊性, 但借鉴资源整合理论, 来分析、指导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问题, 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资源整合理论相关内容概述

从资源整合研究开始至今, 专家、学者建树颇多。这里, 笔者采集部分研究者之成果, 对资源整合理论相关内容做一个简要概述。

1. 资源说。

关于资源一词, 说法很多。但据《辞海》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 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 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 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物质和客观存在。换言之, 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 如土地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人力资源、人类社会资源及信息资源等, 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础条件。在分类上, 人们一般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类。

教育资源属于人类社会资源。它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 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也有学者认为, 教育资源是指蕴含教育相关信息的各类信息资源。

再来看继续教育资源, 很明显, 继续教育资源属于教育资源范畴, 是教育资源的一个分支。它是指促进继续教育发生、保障继续教育正常运行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它通常以一定的载体形式为依存, 主要包括物质资源 (如培训机构、教学设施设备、资金等) 、组织管理资源 (如继续教育管理部门) 、人力资源 (如教师队伍) 、无形资源 (如培训品牌、培训信息) 等方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继续教育资源还包括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布局等重要因素, 但却常被人们所忽视。

2. 资源整合说。

在经济学上, 整合是实体竞争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实体资源的效益。具体说, 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 做到有进有退、有取有舍, 从而获得整体的最优。同时, 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正确明晰的指导思想, 要保持整合要素的个性特点;否则, 整合就有可能失败。

资源整合是指系统论的一种思维方式, 是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重要手段, 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对于国内外的企业, 尤其是大型或知名企业, 资源整合是常有之事。同样, 资源整合理论也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我国自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高校的合并 (重组) 、更名等, 都属于资源整合。

对于高校而言, 进行整合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资源整合既是高校发展战略调整的手段, 也是高校行政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讲, 就是指以党和国家的继续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 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 在保证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科学、持续及和谐发展的前提下, 通过撤、并、联等多种方式, 对现有的、分布在学校不同部门的各种继续教育资源和构成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以实现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功能和效果的最优化。

借鉴研究学者的成果,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应包括三层含义:第一, 高校继续教育内部资源的整合;第二, 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和本科教育资源的整合;第三, 高校继续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由此可见, 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 涉及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方可取得成效。在宏观上, 要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制定科学、高效、规范与合理的整合方案, 加强舆论引导;在微观上, 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 保证整合工作顺利进行。在具体操作时, 要做到考虑细致, 工作到位, 如应该重点考虑包括功能和职能定位、机构布局、科室及人员调整等细节问题。可以说,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事关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 对加快继续教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之目的。

我们知道, 整合具有其目的性, 无论什么样的整合都要达到既定的目标。如:对于企业而言, 整合的目的可能很多, 如争取企业上市, 或与下游企业联合以获得双赢, 或与同类企业联合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或寻求精确市场目标以及扩大企业品牌效应等。

对于高校而言,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目的是:实现统一 (归口) 管理, 减少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阻力, 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使从事继续教育的部门产生更大的合力, 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具体来说就是, 校级行政部门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 使从事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相关部门合一, 并通过职能重新划分, 使三种资源相互渗透、相互协调, 有效利用, 以此增强自身资源的竞争优势, 提高继续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所具有的服务功能, 获得最大的工作成效。

4.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特点。

从一般规律上来看, 整合具有整体性、一致性、互动性和适应性等特点。整合的类型有强强联合、强弱合并 (兼并) 、机构重组等。从特征上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大类。而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内涵决定了其特点更具特殊性。归纳起来, 有以下特点:第一, 实体的联合;第二, 深度和细化的联合;第三, 工作效率得到增强的联合;第四, 双方怀有共同愿景的联合;第五, 一步到位的联合。

5.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应遵守的原则。

整合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行事, 否则, 整合就不会成功。整合的原则主要是要保证整合的目标性、系统性、经济性和整体最优 (易迈网络) 。同样, 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也必须制定和遵循一定的原则。对高校而言,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宏观指导原则应包括以下内容:把继续教育整合工作纳入学校的机构调整与改革的整体发展规划, 统筹进行 (这是整合的前提) ;整合方案要经过科学论证, 进行顶层设计 (这是整合的基础) ;整合的目标要明确, 切实可行 (这是整合的保障) ;整合的步法坚定, 一步到位 (这是整合的气魄) ;整合不仅要选择恰当的方法, 更要注重整合的内容和整合的时机;整合不能流于形式, 贪大求全。在微观即操作层面上的原则应该是“整合要素要明确, 整合步骤要清晰, 整合措施要得力, 整合过程要简短”。

6.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预期。

纵观国内重点大学, 进行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学校相当多, 并且大多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例如, 北京某高校将成人高等教育学院与网络教育学院合并, 组建继续教育学院。合并之后, 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 开拓进取, 积极探索发展继续教育的新途径、新模式, 已经成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教育教学质量领先的继续教育学院。该学院创建的“网上大学”已经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网上大学之一。

虽然现在也有部分高校从事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等工作的相关部门并没有合并, 但从总体上看,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是大势所趋, 而且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实证分析———以西南交通大学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为例

现在,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面向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和专科起点本科等三种层次, 开办有网络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学历继续教育, 涵盖了教育部许可开办的所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层次和种类。学院还依托学校学科覆盖面广、教学力量强的优势, 继续面向企业、行业和社会举办各种层面、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新成立的学院各项工作已经进入正轨, 工作职能得到新的划分和确定, 机构进行了重组, 工作人员按工作职责进行了调整, 实现了“工作平稳过渡, 人员一步到位”的合并基本要求, 并取得初步的工作成效。

1. 三院合并的由来 (或背景) :

(1)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前的工作格局 (原三院工作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是全国最早批准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办继续教育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起至整合前, 学院立足铁路, 面向全国,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对社会人才的需求, 遵循“稳定、质量、效益”的办学方针, 依托学校传统学科和教学资源, 积极而有序地指导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 充分显示和发挥了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形成了学科比较齐全, 成人本、专科招生, 自考助学, 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和管理规范有序、办学特色突出、规模适中的办学格局。为轨道交通行业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赢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院2004年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示范助学组织, 2011年被评为全国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并且因为是原铁道部人才培训所依托的铁路外最重要的培训基地之一, 在社会上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公认度。

作为教育部批准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 坚持以资源建设为核心, 不断提高网络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其中多门网络课程获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称号) , 网络教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其业绩骄人。网络学院已在全国26个省 (市、自治区) 自建了60个学习中心, 培养了数万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网络教育学院”、“十大热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最受社会认可远程教育学院”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 网络教育学院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积极推进教学资源共享;在国内率先推出移动学习实际应用, 研发移动学习系统与移动学习平台;培养了一支专业的资源开发和管理团队;突出自身专业特色, 依托轨道交通行业办学, 避免了网络教育同质化;办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得到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好评。

(2) 继续教育资源分散带来的问题。从学校以往开展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办学情况看, 其课程、专业、教学管理自成体系, 各自为政, 各自从属着不同学院, 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 工作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这三类教育之间缺乏协调, 没有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 在课程互通、学分互认上很难实现。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基础设施存在重复建设, 教学、培训力量相对分散, 招生工作存在重叠以及工作效率不理想, 教育资源不能重复利用, 这些问题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 并成为学校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协调发展的瓶颈。

多年来, 尽管三个学院采取了各种方法和措施进行改进, 但取得的成效不大。经过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分析研究, 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即用整合方式, 对三个学院进行机构重组。自教育部2012年3月5日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后,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再次被学校提上议事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酝酿, 进行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方案设计以及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 学习、借鉴全国有关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经验的基础上, 决定以整合相关理论为依据, 坚持理论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 将三个学院合并, 成立“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自此, 学校举办的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2.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 (三院合并) 的现实意义:

(1)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精神, 顺应继续教育教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这些是指导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高校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在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已经发展潮流和趋势的几天, 高校将从事继续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学院合并重组, 是加快继续教育发展的最佳选择。

(2) 适应高校整体机构改革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加快和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形成高效、精简的运行格局, 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客观要求。为此, 学校领导班子从顶层设计入手, 积极探索从事继续教育及管理的相关学院合并的最佳方案和实现路径。其思路是站在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战略高度, 加强整合工作的统筹规划, 科学制定合并方案, 突破管理体制、机制障碍, 打破学院壁垒, 进行学院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 强化团结与协作工作。成人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合并的实践, 必将对校内其他学院的机构改革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合并的经验也将为今后校内相关单位的整合提供借鉴。

整合优质资源, 优化习作教学 篇2

关键词:激趣,导行,拓展

不少小学生抱怨作文难, 害怕写作, 写作时往往不知从何下笔。要让小学生从愿写、能写到乐写, 习作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进行作文教学, 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引导学生走出习文困境的有效手段之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机地整合, 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练习从说到写, 从写话、写句到写片段, 最终写出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文笔通顺、结构完整的作文, 从而把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一、丰富的素材, 开启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大门

1. 信息搜集的便捷化, 能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一手好文章, 必须要有个大前提:要有生活, 有故事。即是说生活中你熟悉、感兴趣的人、事、物。如何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 引导他们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呢?

乌申斯基说曾:“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 小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正是在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 因此感知和实际操作是学生认识的源泉, 也是教学的重要过程。”故此, 学生的直观感受, 对于激发学生的习文兴趣是起着关键作用的。

正所谓“观千剑而识器, 操千曲而知音”。网络资源的介入, 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渠道的狭窄, 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和筛选功能,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便于查询、学无止境的资源库。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在网上自主阅读, 扩展阅读。既可以充分鉴赏美文佳句, 仿之有据, 又可以迅速、便捷地为自己选取生动、丰富、鲜活的作文素材, 从而触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下笔难”的问题。

2. 信息展示的多元化, 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网络是信息的汪洋大海, 它包罗万象, 应有尽有。人情世故、风土人情、山川奇景一一展现其中, 且声、形、色、图、文并茂。数目繁多的网络信息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虚拟的网络成了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窗口, 是他们灵感创作的源头。

在网络情境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要求, 组织学生在课前或课后通过网络搜索图文、片段、网络视频等资源, 或在课中自主展示, 创设习作情景。教师则可以对学生找到有关地理、生态环境和特色景观的图文介绍等, 对所描述的景物有一个大致意义上的了解, 对接下来的习文过程进行必要的铺垫, 使学生行文轻松、直观。如,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语文园地一习作《介绍家乡景物》时, 教师先播放几段网络视频, 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 学生看到了高大的香樟树、鲜红的山茶花、随风摇曳的紫藤、樱花、飘香的桂花以及在树间婉转鸣叫、欢快跳跃的鸟儿……这种声色俱全、动静结合的场景, 仿佛使学生身临其境, 创作的冲动油然而生, 激发了学生想描绘美丽家乡的欲望。

二、巧妙地操作, 铺就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大道

1.“每日一句”积素材

曾有人说过, 作文是说出来的, 这话不无道理。由于受认知能力、观察力和理解能力的约束, 许多刚刚接触写作的小学生, 写作的能力处于“待激发”状态。对于初学者而言, 说作文的确是个好办法。因此,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 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开始, 利用录音机进行每日一句练习。如, 上学路上、学校里有什么?你的同学、课间十分钟等等每日一句, 每日一记。虽然每次的题目都不同, 但又和前一个题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学生突然发现, 每日一记连起来, 一句话汇集成大文章, 小题目变成了小标题。这无疑将大大提升学生的信心, 也能加大他们对周围事物观察的兴趣, 每日一句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 这种独具匠心的安排, 让学生巧妙地达到“汇小流以聚江河”的目的。

2.“说写结合”提效率

习作教学方式必须遵循“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并重”的原则, 采取“从说到写,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模式。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习作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由于受字词的约束, 书写能力较弱。许多学生往往是口头表达的时候“滔滔不绝”, 到了正式书写的时候, 却捉襟见肘, 写出的东西也不甚完美, 甚至虎头蛇尾。

随着计算机文字处理方式的飞速发展, 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几率也越来越大。针对“说写不同步”这一现象, 我们可以采取将“先说再写”改为“边说边写”的方式, 鼓励学生及时将讲述的内容录入电脑。电子书写不仅方便随意复制、增补、删除文字, 即便遇到不会写的字词, 只要通过拼音输入就能够轻松得到和选择, 大大缩短了学生在书写草稿时因查字典时的耗时和反复修改而造成的版面不洁, 提高了习作效率。许多学生不仅在网络习作、绘画, 有的还建立了个人博客。

3.“多元整合”拓空间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对作文的修改, 对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语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 对作文的修改不能完全依赖教师, 教师的修改不能也不可能取代学生。传统的作文评改局限太多, 如将每篇作品提出评改, 所耗费时且收效不高;小组评改缺乏教师提点, 容易“捡芝麻丢西瓜”;教师选读作品, 学生“耳听为虚”, 听得支离破碎, 无法及时获得有用的信息, 评改效果不明显。

利用局域网对作文进行讲评, 可以使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讨论交流, 既可以展示小组内学生的习作, 组织生生互动的评价, 又能够互相学习和找出文章的语病、错漏等问题。通过互议互改, 提升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教师则可以利用广播或演示功能, 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组织讨论, 或对范文的取材、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进行评价和修改。在“删、补、换、调、改”的过程中, 感受修改后文章的变化, 享受评价的快乐, 积攒修改的心得, 培养修改的能力。把评论权交给了学生, 升华了作文讲评的意义, 可谓一举多得。

三、多渠道展示, 培育小学生习作成才的大树

1. 多处投稿, 展习文成就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以说, 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和激励的愿望, 如果能找到一些激励学生的方式, 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向上的积极性。

当富有新意、见解独特的作品出现时, 教师应鼓励和帮助其精心修改并参与刊物或网络投稿。被发表的学生作品, 会在学生之间、家庭之间乃至他本人心里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继而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对写作充满了向往, 产生了想写、愿写的浓厚兴趣与持续动力。笔者专设了一个习文博客, 让学生自由投稿, 师生、家长乃至网络读者在这里共享学生习作, 大家一起对作品评头论足, 有效地放大了学生的成就感。当学生的习作积累到一定篇目和上升到一定阶段时, 笔者就要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作品汇集和整理成册, 留作班级和个人终生的纪念。这种方式不仅鼓舞了学生, 同时也让家长和社会多了一条欣赏孩子的渠道。学生、老师、家长在同一个世界里教学相长, 形成合力, 使幼苗茁壮成长, 在这块沃土中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2. 百家争鸣, 助扬帆远航

就参与而言, 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学生喜欢针对不同的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那些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而形成的文字, 往往趣味十足且情真意切。因此, 在班级博客的基础上, 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创设并管理自己的微博。在“不限主题, 不求字数, 不定文体, 不设障碍, 不为作业”的“五不”条件下, 鼓励学生有感而发, 自由创作, 及时发布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在同学间争论和交流, 在大家的评判和争鸣声中, 学会分析, 学会分享。

整合优质资源进行习作教学, 是一门具有无限魅力的教学艺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课堂与网络的对接, 必将使我们的教学更丰富、更精彩。让我们乘着资源整合的“东风”, 助习作教学“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张明辉, 李俭.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金融理论与教学, 2003 (04) .

资源整合是最优化创新 篇3

一、结合生活化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给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掌握学习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并把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能力迁移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进行的灌输式教学,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自主性, 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中职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并用富有生活情境的教学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在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时, 教师要结合数学知识的内容进行创设, 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高效地掌握学习的新知识, 并在情境中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针对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使学生能有效提高数学能力。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还要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来发现问题, 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在职高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让他们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成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中职数学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对教材进行深入探究, 掌握知识的重难点, 并能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在教学中, 教师不要对教材内容照搬照抄, 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效整合教材中的内容, 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他们的数学水平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使课堂教学高效顺利地进行。由于中职学生的数学能力较低, 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性的问题把知识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进行探究,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和实践相结合的情境:小明买了一个台灯, 价格是20元, 和商店说好第一天付1分钱, 第二天付2分钱, 第三天付4分钱, 第四天付8分钱, 以后每天付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 请问多少天可以付清?在这个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中,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他们对要学习的知识主动进行探究, 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三、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教师面对的是全部学生, 要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促使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就要使所有的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取得进步。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水平不同,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习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都能有所提高,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来把全部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过程中互相帮助和促进, 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同时, 教师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还可以给他们不同的学习任务, 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思考, 体会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每一个学生都敢于在数学课堂上发言, 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存在的问题, 在积极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

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也随时会有数学问题的提出,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边的场景和故事入手寻找好的问题的落脚点, 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在教学内容讲述时, 尽量通俗易懂、力求简捷、便于自学;也尽可能应用直观的几何图形、数值表格进行解释、说明, 使得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具体, 容易理解。同时, 也要保证内容阐述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既要激发基础好的学生多思考, 又要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容易理解。

五、加强和专业教师的交流沟通, 进行有侧重点的教学

中职学校的学生所学专业不同, 教学的内容将有所不同, 侧重点也不一样。在这里所学的知识主要是要用于以后的就业当中, 所学的内容主要是实际的需要。作为中职学校数学教师如何把知识教活, 并且重点是要让学生学到他们想要学的和对他们以后有用的知识, 那么, 在教学方式上就必须要求每一位中职数学教师了解学生所学专业要重点用到数学上哪些模块的哪些知识点以此来解决哪些专业问题, 了解同步教学内容对数学的要求, 为平时教学积累素材, 必须经常保持与专业课老师的联系, 教师只有做到学科间的知识融合, 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资源整合是最优化创新 篇4

1 矿井概况

顺发煤矿位于荥阳市南部崔庙镇和贾峪镇境内, 前身是原徐庄矿的一部分, 现属河南宏福煤业有限公司下属矿井, 属资源整合矿井, 其母公司为鹤煤国电郑州能源有限公司。现采矿许可证批准开采二1、一3和一1煤层, 其中二1煤为厚煤层, 全区稳定可采;一3和一1煤层为薄煤层, 一1煤大部可采, 一3煤局部可采。二1煤属煤与瓦斯突出煤层, 一煤组属低瓦斯等级。二1煤层水文地质类型中等, 正常涌水量为50 m3/h, 最大涌水量<100 m3/h。一1、一3煤层水文地质类型复杂, 正常涌水量766.65 m3/h, 最大涌水量3 066.61 m3/h。

2 原设计开采方案

顺发煤矿现井田范围内浅部为老顺发煤矿, 深部为顺发技改井。浅部老顺发煤矿于2002年建成投产, 原设计生产能力0.09 Mt/a, 采用1对主、副立井开拓, 水平标高-125 m。2005年8月, 由于工作面煤层底板突水, 造成淹井, 至今处于停产状态。深部顺发煤矿技改井为老顺发煤矿的接替井, 布置了主、风井2个立井筒, 井筒及井底车场均已施工。为了更好地开发资源, 2009年6月, 在现有井巷工程的基础上, 顺发煤矿又委托设计单位进行了初步设计修改, 设计方案如下:新打一立井作为主井, 利用现主、风井作为副井和风井, 形成主、副、风三立井单水平上山开拓, 水平标高-245 m。设计生产能力0.30 Mt/a, 服务年限24.7 a。全井田一煤组和二1煤均划分为2个上山采区, 开采顺序为先采一煤采区、后采二1煤采区。首采区布置在一1煤层井田东翼。

3 井田边界优化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 必要性

该井田东西走向长约5.02 km, 在井田西部125勘探线分布有一1煤薄煤带, 沿煤层倾斜分布, 宽250~300 m。以该薄煤带为界, 薄煤带以西走向长1.15 km, 几乎全部被崔庙水泥厂占压;以东走向长平均3.5 km, 受中浅部老顺发煤矿采空区影响, 全井田一煤组共划分为2个上山采区 (11、12采区) 。开采井田西翼12采区, 需穿过马泉沟断层, 该断层为导水断层, 受水害威胁较大。因此, 原设计将井田东翼11采区作为首采区。11采区位于马泉沟断层以浅, 与浅部老顺发煤矿采空区相邻。因浅部老顺发煤矿被淹, 至今尚未恢复, 初查该区域积水静储量约300万m3, 动水量预计2 500~3 500 m3/h, 水压约2.5 MPa, 对矿井开采威胁严重, 安全难以保证。另外, 11采区内有许寨、王村、高楼等较大村庄需要搬迁, 还有1座小型水库, 村庄搬迁、加固水库的经济造价高, 初期投资大, 故11采区暂无法开采。而二1煤又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 也不宜先行开采。因此, 对顺发煤矿井田边界进行优化调整非常必要。

3.2 可行性

(1) 符合资源整合政策。

根据豫资源整合办文件《关于支持省骨干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煤矿资源配置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一项相关内容:省骨干煤炭企业根据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的兼并重组方案, 对兼并重组煤矿逐一调查摸底, 重点摸清兼并重组煤矿周边及深部煤炭资源赋存情况, 对兼并重组后周边及深部有可利用的边、角零星或复采区的煤炭资源, 可配置给完成重组后的煤矿开采。顺发煤矿属完成重组后的煤矿, 根据现有井田布局, 计河井田东部被顺发煤矿井筒及工业场地煤柱相隔离, -400 m水平以浅至井田深部边界范围内有岔河寨、石硼等村庄, 特别是石硼村建筑物密集, 人口众多, 不宜搬迁, 从而使-340 m至该井田边界形成零星边角块段, 即使深部新建井开采此块段, 技术上、经济上均不合理。因此, 利用顺发煤矿现有系统开采石硼村南-340 m水平以浅至该井田之间的零星块段, 并不影响深部井田矿业权的统一设置, 符合资源整合政策, 与上级相关的矿业权设置规划也是一致的, 在政策上是可行的。

(2) 技术经济上可行。

顺发煤矿属资源整合矿井, 整合主体为河南煤化集团鹤煤公司, 属国有大型集团公司, 具备开办煤矿的相应资质, 集团拥有各类中高级管理、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齐全, 符合产业政策中有关人员配备的要求。拟申请资源配置块段地处顺发煤矿井筒及工业场地东侧, 利用现有大巷直接布置一组下山即可回采, 并且该块段资源靠近顺发煤矿现有井巷揭露区域, 地质情况较为明了, 资源也相对可靠。符合国土资发[2007]68号文《关于全面实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勘查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第四条“已设采矿权的生产矿山利用原有生产系统申请在其深部和外围区域扩大开采的, 扩界范围内资源勘查程度原则上应达到详查”的要求。

综上分析, 将该块段资源配置给顺发煤矿开采, 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可充分利用现有井筒及井下巷道;在经济上也是合理的, 资源配置后矿井建设总投资约32 733.51万元, 较配置前少投资11 987万元。

4 边界设计优化方案

4.1 原井田边界

根据顺发煤矿采矿许可证, 二1煤层范围由20个边界拐点连线圈定, 一1、一3煤层范围由21个边界拐点连线圈定。井田东西长约5.25 km, 南北宽0.05~1.40 km, 面积4.916 9 km2。

4.2 资源配置优化后井田边界

根据现有井筒和井下巷道实际施工情况及井田深部目前实际勘探范围, 顺发煤矿井田深部资源配置范围设计考虑2个方案:①选择工业场地东侧区域;②选择工业场地西侧区域。方案①与方案②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从村庄压煤方面考虑, 西侧区域村庄基本在采区正上方, 而东侧区域村庄靠近采区边界, 正上方基本无村庄, 压煤量较小。

(2) 东翼大巷较西翼大巷距马泉沟断层较远, 该断层落差25 m, 为导水断层, 受断层导水威胁较小。

(3) 东侧区域瞬变电磁勘探范围较西侧区域勘探范围大, 地质勘探程度较高。

(4) 东侧区域位于深部计河井田东部, 对深部资源的完整性影响较小, 不影响深部独立建井。

综上所述, 设计推荐方案①, 即资源配置范围选择工业场地东侧区域。将现井田边界5、6拐点连线向东偏移约1 000 m, 深部与一1煤-340 m煤层底板等高线相交于5a点, 浅部与现井田边界6、7拐点连线相交于6a点, 即5、5a、6a、6点连线为此次设计资源配置范围 (图1) 。

4.3 井田边界优化后首采区布置

井田边界优化后, 扩界范围即为首采区范围, 位于矿井现工业场地东侧。利用现有井筒及大巷沿工业场地东侧边界布置胶带和轨道下山即可开采。

5 设计方案优化分析

(1) 井田边界优化后, 矿井范围、储量、服务年限增加, 为矿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一1、一3煤层范围均由22个边界拐点连线圈定, 二1煤层范围由21个边界拐点连线圈定。全矿井井田面积5.466 9 km2, 较优化前增加了0.55 km2。地质储量较优化前增加了509万t, 可采储量较优化前增加了366.98万t, 服务年限较优化前延长12.1 a。

(2) 井田边界优化后, 将首采区布置在扩界范围内, 解决了顺发煤矿原设计首采区受浅部采空区水威胁的问题, 同时也为治理浅部采空区水预留了充足时间。

(3) 井田边界优化后, 初期巷道工程量较优化前少2 000 m, 矿井建设总投资约32 733.51万元, 较配置前少投资11 987万元。

(4) 方案切合实际, 经济合理, 技术可行, 符合国家相关政策, 与原设计相比,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6 结语

顺发煤矿受村庄、断层、老空水等复杂因素影响, 导致首采区无法布置, 无煤可采;井田边界优化后, 将其深部边角零星资源划归顺发煤矿开采, 解决了该矿当前首采区无法布置的问题。该方案经矿业权管理部门批准实施后,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矿井的安全发展, 同时也为同类矿井拓宽了思路。本文所提及的边角零星资源开采思路从技术上可行, 但从法理层面看, 该部分资源尚属国家所有, 未取得有效采矿许可证情况下尚不能开采。因此, 采矿权人需向矿业权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相关手续, 取得采矿许可证后方可实施开采。

参考文献

资源整合是最优化创新 篇5

1、体育资源的涵义

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运用于生产体育产品所需的各种条件及要素的总和,体育资源是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是指体育设施、体育场地、体育资料、体育赛事、体育训练班次、体育研讨会、体育投入资金等等,无形资源主要是提供体育服务的社会条件、人文环境、体育技术条件、体育信息、体育品牌等。

2、体育资源优化和整合的意义

体育资源的优化,即将有限的体育资源分配到体育产业中去,产生最佳的社会效应,满足大众对体育资源的需求。整合是指有系统的整体性及核心作用而致使各个相关的因素和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建构过程,通过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将现有的体育资源调整到最佳状态,,建立体育资源的共享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体育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整合,是陕西体育资源科学发展的需求和前提。

二、陕西省体育资源优化和整合面临的问题

陕西体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体育资源分布不均,社区体育资源和农村体育配置薄弱。众多的体育场地、设施都集中在政府的体育部门和学校,而真正服务于群众的体育场地、设施及投资较少,不能满足于社会需求。2、没有建立完善的体育服务机制。在大众健身项目中,经过专业训练的社会指导员组织机构不够成熟完善;社会指导员的培养质量上也存在诸多问题,难以体现其社会价值。3、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群众体育事业投入少,比例过低,过分依赖于社会捐赠资金。4、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优势项目少,且后备力量薄弱。5、体育法律制度建设不够完整健全。

三、陕西省体育资源优化和整合的途径:资源共享

陕西省在体育资源的利用中存在配置不合理、利用不协调的现象,应该根据资源分布的实际情况,以大众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原则和政策,实现资源共享。

(一)、陕西体育资源优化整合的原则:

1、坚持以提高群众身体素质为目标、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协调、体育产业相协调的方针。2、坚持以普及为重点、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提高群众整体的体育发展水平3、以强化为基础,努力地增强竞技体育的中和实力。4、坚持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加大农村体育建设的力度,努力加快体育事业发展。5、不断地完善体育制度的法律保障,努力促进我省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陕西体育资源优化和整合的可行政策:

首先,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现有的资源,将体育资源的规划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之中。1、政府要对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源分配。2、筹集足够的体育资源建设资金,建立完善的体育产地设施,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3、提高体育服务机制和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提高民众的满意度,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体育资源优化的最直接目的。

其次,提高体育人力与物力资源的整合。政府应该不断加大对体育人力资源的整合,建设专业的社会指导员组织队伍,提高人才培养力度,对现有的指导员选拔体质进行和理改革,实施适应社会需求。鼓励民众积极参加到体育运动中去,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以便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三)、陕西体育资源的区域间优化整合

对陕西体育资源进行区域整合,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有效利用体育人力、物力资源,真正的建立体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创造开放性条件提高体育资源的使用率,从而促进体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1、高校通过开办各种体育培训班与社区实现资源共享。针对目前社区居民体育能力比较薄弱的特点,高校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的优势,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如游泳、跆拳道、少儿体操等,既可以提高社区居民体育运动能力,又可以缓解高校体育资金不足的问题,有助于良性循环。

2、高校通过提供场地设施、开办培训班和提供信息等与社区实现资源共享。将高校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在周末和假期对外开放,为公众服务,这样就可缓解社区体育缺少专业场地的问题,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

3、高校为社区提供信息服务和体质监测,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体育可将其研究成果和体育信息推向社区,建立科学的健身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实现信息服务资源共享。高校有专门针对学生的体质监测机构,在为学生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协助相关部门为社区居民开展体质监测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4、高校通过培养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高校教师担任指导员等与社区实现资源共享,社会指导员可以推广、普及大众体育项目、体育运动处方及体育保健知识等,拓展群众健身运动的范围,推动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体育已经成为关系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平台。因而要发挥体育资源的最大效应,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就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探求创新,确立全民健身体育思想,优先发展群众体育、农村体育,科学合理的对陕西省体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收益,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资源共享。

摘要:随着群众性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及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陕西省体育资源配置中所存在的问题日趋显著。本文针对陕西体育资源配置滞后于体育事业发展,体育资源分布零散、闲置等问题,提出了陕西体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合理配置体育人力、物力资源,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陕西体育资源的优化整合研究对陕西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陕西体育资源,共享,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吴周礼.体育资源配置方式变迁及相关问题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7.

[2]雷飞.关于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的若干思考[J].体育世界.2010.

资源整合是最优化创新 篇6

我们对县城周边几所乡镇中学在利用和开发德育资源方面进行调查和了解, 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仔细反思其实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学校开发与利用德育资源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物的因素, 轻视人的因素

回顾我们的德育活动和德育课堂, 对于条件性的物质资源比较重视, 比如多媒体、图片、科技制作材料等等, 应该看到这些设备和材料为提高德育实效性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对德育主体地位的人的关注却不够, 特别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生活中产生的困惑;老师自身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师生的创意;学习或工作中逐渐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利用率不高, 而对家长中和社会其他人员中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更少。

二、重视文本资源, 轻视现实生活中的生成性资源

多年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已经习惯于教教材, 搬教参, 或者干脆挪用别人设计的教案或队活动方案。而对现实课堂中或活动中生成的新的教育生长点却视而不见或束手无策。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去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这就导致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

三、重视对新资源的开发, 轻视对已有资源内涵的挖掘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 老师们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意识在逐渐增强,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总在抱怨没有这, 没有那的, 似乎学校的资源实在太贫乏了。可专家们认为即使是条件再艰苦的学校, 教育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这又是为什么呢?曾经看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一书中将美国教师和中国教师教学画苹果的例子, 从开发利用资源的角度来进行假设:贫困学校和那些薄弱学校的教师没有条件发给学生苹果, 怎么办?回答是:没有条件发苹果, 可有大地, 有小草, 哪怕是荒山, 黄土坡, 茅草棚, 他们的教育价值, 他们对于实现教育目标以及发展学生的感受和表达的意义和功能却是同质的。所以我们不能说资源太少或没有资源, 只是我们缺少发现资源的眼光和意识。

四、重视校内资源, 轻视校外资源

加强对校外资源的认识、开发、利用是一项很紧迫的任务。长期以来, 诸如近距离的出校门活动由校长审批, 需坐车出行的得教育局审批的规定深入每个教育工作者思想, 为求平安无事, 少自找麻烦, 索性绝大多数的时间把学生困在高高的学墙之内, 这就造成了校外资源的闲置现象比较严重。

针对当前学校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认为应该转变理念, 回归生活, 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从认知性德育转向人性化德育、从封闭性德育转向开放性德育、从说教式德育转向互动式德育、从理论德育转向生活德育。只有来自于学生自己生活的德育素材学生才会感兴趣、愿参与。在开发利用德育资源时还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只有科学地利用和开发才能实现德育资源应有的价值。

具体探索实践措施有:

1. 以人为本, 开发利用学生中的素材性资源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 学生中的素材性资源是指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创意、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上具有一定的水准。比如我校在创建“礼仪道德”特色项目初期就开展“文明礼貌月”、和“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等系列活动, 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找陋习”活动中来。学生人人参与, 反思自己语言、行为、体态各方面存在的不足。学生的反思比较具体、细致, 通过反思, 学生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教育, 这样从学生的反思中我们形成了学校的校本课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和训练的内容都是从学生中来的, 又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服务, 这就大大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

2. 注重实践, 深入挖掘校内条件性资源

曾经有专家对国内与国外在教育资源利用方面作过比较, 认为我国的教育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现在城市里有点规模的学校一般都有清洁工、花木管理员等, 其实学校的公共设施的打扫这是对学生进行公益劳动教育的最好实践基地。学校的绿化区可以让学生来认领, 做好平时的护绿工作, 这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 保护环境的最生动形象的教育, 还可以培养的学生的责任心。总之校内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 只要我们拥有发现的眼光和利用的意识。

3. 借助校外德育资源, 回归生活, 关注开发生成性资源

教育要回归生活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 在开发利用德育资源时我们也应充分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生成性资源。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学, 教学即生活”的理念告诉我们其实最好的教育资源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生成性资源。比如老师在上《买卖中的道德》一课时对于学生中存在的不文明购物现象采访了学校商店营业员和学校食堂的师傅, 并制作成录相, 课堂中出现的图片与照片也都来自于学生生活的城市街道。课后我们向学生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时, 学生都反映, 课堂中教师播放的录相、出示的照片等都非常真实, 大家感觉亲切, 参与兴趣也随之而来。再比如近几年来, 农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 农田标准化建设也在扎实推进之中, 学校政教、团委就组织队员到校外去调查、采访、拍摄。引导队员去观察, 去体验、去发现祖国前进的脚步。我们的家乡临沭又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文化, 我校又组织小记者到红石湖风景区、苍马山风景区、滨海烈士陵园去采风, 目睹了苍马山的美丽壮观, 领略了乡土的风情, 队员们进一步感受了家乡浓浓的文化气息,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学生都暗下决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 打造校园精品文化资源, 整合利用营造健康浓厚的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隐性课程, 对学生的成长, 大至理想道德、个性品格, 小至行为习惯、言谈举止, 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精心打造以弘扬高尚健康、积极向上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精品, 为实施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结合新时代德育内容, 建设高品味的校园文化, 成为学校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重视校园的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作, 应该让校园的每一幅图、让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每一个装饰都会说话, 成为影响人的资源, 应该让校园文化拥有厚实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应该让整个校园充满家的温馨及人际的和谐,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做到广播有声, 橱窗有影, 板报有文。仅广播站就开设了“一周了望”“每日新闻”“校园采风”“音乐欣赏”“校园之声”“来稿选登”“好人好事”“点歌台”“生日祝福”等栏目, 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使学生耳濡目染, 受到教育。这样, 努力从小处着手, 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地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让学生从中树立爱国、爱校、爱社会、爱他人的做人责任感和优良品质。

资源整合是最优化创新 篇7

一、恩施州公办职业院校资源现状

目前,恩施州公办高职院校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所(不含技工学校),集职教、成教、培训于一体,分布于8县市。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岗教职工583人,学生10000余人,学院占地564亩。校内实训室103个、校外实习基地220个,已建成数控技术、计算机及应用、生物技术、建筑工程技术4个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畜牧兽医、生物制药技术、旅游管理3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开设高职专业34个。存在办学经费投入不足、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招生规模偏小等问题。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校3所,湖北省重点职校6所。8所学校总面积约1600亩,在校学生2.2万余人,教职工1200余人,开设32个专业。存在发展不均衡、专业设置重复、办学特色不鲜明、中高职衔接不紧密、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

二、职教资源优化整合的原则

职教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应将资源优化整合,做到充分利用[1]。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以全局的角度来协调各院校、行业企业及各项工作,注意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的关系。

2. 适量原则

科学规划与预算,使资源需求与资源总量匹配。

3. 动态发展原则

资源结构需不断调整,保持资源的动态适应性。

4. 效率优先原则

对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等优先配置资源。

三、职教资源优化整合的内容

为解决恩施州职教存在的问题,创新职教发展新模式,采用契约形式的区域性职教集团方式[2],确立“政府主导组建、采取理事会制、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集团化办学思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优化整合职教资源的目的。制定管理制度,明确责权利,统一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考核标准和毕业标准,统一招生[3],共享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信息等方面资源,形成集团经营优势,扩大职教规模,创立品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多方共赢的格局。

中职学校打破“小而全”的办学布局,办好一至二个品牌专业,建立与高职学院、企业的紧密联系,搞好专业与实训基地的共建,推进办学体制创新;高职学院应发挥特色和优势,统筹利用,与县市中职学校“3+2”联合培养、错位发展,建成综合型高职院校。

根据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6大主导产业,政府职能部门、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努力,以专业建设为重点,突出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 专业优化整合

按照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与调整专业,使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整合具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较大关联度的专业,形成专业群,既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又可避免因专业设置相同或相近而造成资源浪费,方便学生学习相近专业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迁移,有利于毕业生应对工作岗位的变换。

2. 课程优化整合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生产实际,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领域,再将教学领域细分为学习小节,使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有效融合,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统一。

3. 师资优化整合

“双师型”教师的配备是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的重点,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安排教师到企业社会实践,开展专业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4. 实训基地优化整合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校企间资源整合的最佳平台。通过校企统筹安排,既可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利用企业生产设备,在企业完成技能训练;也可以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由职业院校提供场地,由企业建设并使用,双方建立租赁合作关系。

四、职教资源优化整合的保障

1. 确保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职业院校的市场竞争意识,制定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探索新的办学机制,促进院校间、校企间的沟通、衔接与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倾斜,在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教师培养、兼职教师聘请等方面给予经费投入,增强校企参与度。

2. 成立管理领导机构

职教集团采用理事会制,设立名誉理事长、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理事以及各委员会。下设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下设管理机构,负责集团日常管理工作。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作为职教集团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整体规划、发展规模、投资计划等的制定、重大事务决策。

3. 共建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专业群需求,。企业行业与院校联合,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专业群核心课程开发,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政府适时加以调控,提升职教集团的整体实力,彰显办学特色、突出办学优势。

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职教集团应准确定位发展思路,提高战略思维和管理水平,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武陵山区现代职业教育中心和西部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摘要:恩施州职业教育存在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专业设置重复、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采用职教集团模式,优化整合职教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打造职教品牌,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优化整合,职教资源,职教集团

参考文献

[1]马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6).

[2]资源配置优化视角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上一篇:一步化学还原法下一篇:市场机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