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储协调控制

2024-05-09

光储协调控制(共3篇)

光储协调控制 篇1

分布式电源是微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它的控制方法对微电网稳定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光伏电源是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器件, 受光照强度和环境温度影响较大, 光伏电源需要在不同工作环境下需要进行最大功率跟踪控制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 [1]。储能装置是微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平抑分布式电源功率波动, 支撑微电网稳定运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微电网平滑切换控制对微电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对切换过程中的暂态震荡控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其要求在并网/孤岛方式切换暂态震荡过程中电能振荡在允许范围内[2]。本文搭建了光储微电网, 引入了状态跟随器有效光储微电网切换过程的震荡, 利用主从控制对光储微电网平滑切换进行了研究。

1微电网主从控制策略

含光储能系统的微电网并网运行时, 大电网承担频率和电压的波动, 各个分布式发电单元采用P/Q控制[3], 执行最大功率跟踪或输出恒定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同时储能装置要响应太阳辐射、环境温度等因素变化导致的输出功率的变化。当含光储能系统的微电网孤岛运行时, 储能装置由P/Q控制模式切换至V/控制模式, 维持微电网的电压和频率稳定, 光伏电源仍采用P/Q控制策略, 输出最大功率[4]。

2储能装置主控装置状态跟随器控制。

微电网中的蓄电池装置在并网和孤岛下的控制原理不同, 其控制参数在切换过程中会有较大差异。为了有效降低微电网在并网孤岛切换中的因参数差异引起的暂态震荡[5], 引入了状态跟随控制器, 其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将V/控制器输出状态与P/Q控制器输出状态的差值作为V/控制器的输入形成反馈, 使得控制器切换前V/控制器能跟随P/Q控制器的状态输出, 保证切换时两种控制器的状态保持一致。并网运行时, 开关K1和K4闭合, 开关K2和K3打开, P/Q控制器运行;孤岛运行时, 开关K1和K4打开, 开关K2和K3闭合, V/控制器投入运行[6]。

蓄电池装置作为光储微电网系统的主控单元, 支撑微电网系统在孤岛运行方式下的电压和频率[7], 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其P/Q控制、V/控制切换控制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微电网并网运行时, 储能装置采用P/Q控制时, 给定参考值经功率计算得到电流参考值;孤岛运行时, 切换至控制时, 电压外环控制器采集逆变器输出三相瞬时电压, 经Park变换后得到, 并与参考电压信号相减得到误差信号, 经过电压PI控制产生电流内环控制参考信。电流内环控制器参考值与电流测量值的差值经过PI控制器, 对参考信号进行跟踪[8]。电流内环输出信号经变换, 得到并网逆变器正弦脉宽调制信号。

3光储微电网平滑切换控制仿真

本文仿真模拟微电网正常情况下处并网运行, 在3s时断开与大电网连接进入孤岛运行状态, 在5s时重新并网, 含光伏电源和蓄电池微电网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 仿真参数表如表1所示, 微电网与大电网之间协议规定, 微电网与大电网在PCC点处的能量交换最大值为6k W, 且不允许逆流。

光储微电网仿真实验结果如图4、图5、图6、图7、图8、图9所示。

从图4、图5中可以看出, 光伏电源可以跟踪光照强度变化, 实现最大功率跟踪, 图6中蓄电池可以根据光伏电源输出功率变化储能或者放电, 在3S后进入孤岛运行状态, 切换至V/f控制模式, 为微电网提供电能支撑, 保障微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图7中可以看出微电网与大电网的交互功率始终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图8、图9反映的是微电网内部电压和频率可以看出, 即使在切换过程中, 系统电压、频率都在系统允许的范围内, 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安全性。

仿真结果表明, 采用主从控制的微电网在并网运行时, 光伏电源可以实现最大功率跟踪, 蓄电池可以根据公共耦合点处电能交换控制需求存储或释放功率;孤岛时, 蓄电池作为主控单元切换至控制模式, 为微电网频率和电压的稳定提供支撑, 光伏电池仍采用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加入状态跟随器后, 微电网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切换过程中的震荡, 提高了微电网供电可靠性。

4结论

本文对主从控制策略进行研究, 设计了状态跟随器有效降低了切换过程中的暂态振荡, 快速达到稳定运行状态。该控制策略可以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 保持敏感负荷的供电可靠性, 有效减小切换过程带来的暂态振荡。

参考文献

[1]王鹤, 李国庆.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控制策略[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2, 32 (5) :19-23.

[2]刘志文, 夏文波, 刘明波.基于复合储能的微电网运行模式平滑切换控制[J].电网技术, 2013, 4:906-913.

[3]缪勇, 奚玲玲.微电网孤岛运行下的频率控制研究[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 2015, 2:49-55.

[4]王红燕, 闫瑞杰.微电网并网和孤岛运行的无缝切换控制策略[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 2014, 5:50-54.

[5]高鹏.微电网平滑切换控制及孤岛检测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6]梁建钢, 金新民, 吴学智微电网逆变器VCS模式与CCS模式的切换技术[J].电网技术, 2014, 4:830-837.

[7]李志勇, 凌鸣泉, 李敏.混合母线微电网的功率平衡控制策略[J].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44 (6) :2332.

[8]韩培洁, 张惠娟, 李贺宝, 李玲玲.微电网控制策略分析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2, 28 (10) :25-30.

光储协调控制 篇2

1.政策

成立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活动的协调机制。1.目的

协调全院各科室感染预防和控制项目,监督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的监测及效果,保障患者、员工、志愿者、探视者之间,识别并降低可获得和传播感染的风险。

3.职责

3.1建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项目的协调机制 3.1.1部门协调会秘书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担任。

3.1.2部门协调会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即医院感染委员会成员,在医疗院长领导下开展工作。

3.1.3建立协调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会议l~2次,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问题,遇有紧急问题时随时召开。

3.2部门协调会成员职责

3.2.1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政策及规程、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收集数据的监测方法并监督实施。

3.2.2负责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管理项目的总体监控;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活动融入到医院质量改进和病人安全管理项目中;并结合到医院感染控制项目与质量改进和病人安全的监控机制中。

3.2.3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本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3.2.4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3.2.5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并确保有效沟通,以保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连续性与前瞻性。

3.2.6对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所做的调查、统计进行分析并向院长报告。3.2.7研究并制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

3.3预防和控制感染风险的策略与报告程序

3.3.1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兼职监控医生、护士组成。

3.3.2制定医院感染控制小组职责

3.3.2.1负责本科室院感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院感的特点,制定管理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3.3.2.2督促本科室医生按要求举报发现的疑似或确诊医院感染,按规定时间填写传染病 “报告卡”交院感办,并对医院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降低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院感办,并积极协调检查监控、处置。

3.3.2.3监督检查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制止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现象。

3.3.2.4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注:必要时包括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参加)

3.3.2.5督促本部门人员执行手卫生、无菌技术、消毒隔离制度。3.3.2.6做好清洁员、配膳员、陪人、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3.3.2.7了解和和督促科室有关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对存在的有关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督促整改,并将结果及时反馈至院感办。

3.3.3医院各科室或部门,发现医院感染风险因素时,分析原因做好防范措施,并报告院感办。

3.3.4院感办人员与科室或部门共同查找原因、确认医院感染风险项目,采取防范措施呈报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审批。

3.3.5院感办进行相关培训,并督导实施,跟进结果反馈相关科室/ 部门主管和主管院领导。

3.3.6院感办发现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发展趋势等信息时,需重新 设计或修订工作流程,重新设计的工作流程,尽可能将医疗护理感染的风险降低至最低水平。

3.3.7收集医疗护理感染的发生率与其他医院或卫生行政部门收集的数据进行比较,以判断我院医院感染控制的水平。

3.3.8根据医院感染流行程度采取相应的报告程序。3.3.8.1医院感染散发的报告与控制

a.由各科室医生、护士、检验科微生物室报告。

b.发现疑似或确诊的医院感染病例在24小时内,经治医生及时向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即科主任)报告,并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如同时是疑似或确诊“传染病”还须按《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程序报告),发送至医院感控办。

c.科主任及时组织经治医生、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d.院感办接报告后核实为感染病例,监督检查科室落实控制措施。3.3.8.2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报告。详见《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

4.相关文件

光储直流微网控制策略的研究 篇3

1 光储直流微网概述与研究现状

1.1 光储直流微网的概述

当前, 我国的并网标准主要是以交流微电网为基础的, 但这种并网形式装置较多, 在操作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组成结构复杂, 很容易出现故障, 除此之外, 其电压与频率也很难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范围内[1]。而交流微电网相对应的直流微网则可以弥补其应用方面的不足, 同时通过直流的配电方式, 以公用的直流母线为主要配送形式, 将系统中的所有分布式电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连接, 形成一个相对容易控制的电网系统, 由并网逆变器来完成对整个并网的控制, 这种并网方式不仅减少了电网装置, 降低操作要求, 还能够节约资源, 降低损耗。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是最早提出“微电网技术”这一概念的国家, 其发展也相对较早, 当前, 美国的微电网技术已经在其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规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并在微电网技术的研究方面投入很多人力物力。除美国外, 欧洲与日本也都对微电网技术的应用与研究非常重视。相比而言, 我国在微电网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较晚, 分布式发电技术还没有得到大规模普及, 然而, 我国目前正在加大对微电网技术的研究力度, 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 很多高校中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工作正进行的如火如荼, 微电网技术在我国还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光储直流微网的组成结构

光储直流微电网内部有很多个相对较小的单元组成, 每个单元中都包括光伏电池装置、单元铅酸蓄电池装置、直交流负载装置、大电网装置等几个部分组成, 其中光伏电纸装置主要由Boost变换器, 及升压变换器来控制;单元铅酸蓄电池装置主要由双向DC-DC变换器来控制;而整个微电网系统与大电网的连接则是通过DC/AC逆变器来完成的[2]。

3 光储直流微网的控制策略

3.1 孤岛运行控制策略

光储直流微电网的孤岛运行控制策略主要涉及光伏电池与蓄电池两种, 其中光伏电池需要完成MPPT与恒压两种控制, 而蓄电池则需要完成对Boost工作模式与稳压限流的两种控制。

在光伏电池板的工作模式下, 离线工作时普遍处于最大功率的工作模式, MPPT的常用算法主要有干扰动态监测法、维持电压恒定法以及电流导体递增法等三种方法, 普遍来讲, 干扰动态监测法的使用率相对较高。而恒压的工作模式通常处于蓄电池电量充足的情况, 通常使用对DC-DC变换器单向控制的方法, 使电网中直流母线中的电压保持相对稳定[3]。

在蓄电池的工作模式下, 其主要由双向DC-DC变换器来进行控制, 对两个开关相互控制与调节是实现电网预定功能的主要手段, 一旦电网中的能量流出现一定的变化, 便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平稳过渡, 即Boost工作模式的控制。与之相对应的, Buck工作模式的控制也就是上文所述稳压限流控制, 在蓄电池中导入一定的电压, 且需要对蓄电池充放电时的电流进行控制。

3.2 并网运行控制策略

光储直流微电网的并网运行控制策略主要也主要涉及光伏电池与蓄电池两种, 其中, 光伏电池需要完成MPPT方面的控制, 而蓄电池则需要完成充放电和并网逆变器两方面的控制。

在蓄电池工作模式下, 其充放电功率的计算可以有由蓄电池功率数值减去电网功率数值而得到, 通过对双向DC-DC变换器的使用, 来完成对两个开关控制下电流的相互输送。而DC/AC逆变器最主要的作用是将直流母线中的电压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还要对并网的电流进行控制, 使其波形中不符合标准的波形得到有效降低。

而孤岛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人为或自然因素造成电网暂时性的无法供电, 但光伏并网系统仍然能够维持一定范围内的供电, 形成孤岛。普遍意义上孤岛现象的产生有计划与非计划两种, 对其监测的方法也可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模式。如果判定为孤岛现象就一定要采取相应的离网控制策略, 以保证整个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

4 结论

微电网技术是当前一种比较新型的电网技术, 而光储直流微网相较于交流电网在装置与操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比较适合在我国大规模应用与发展, 本文以光储直流微网的孤岛运行控制策略与并网运行控制策略的简要介绍为主, 以期微电网技术在未来的电网行业中能得到广泛利用。

参考文献

[1]汪永华, 王正风.基于SCADA/EMS的负荷实测与网损在线计算的研究与应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8 (15) :218-219.

[2]纪明伟, 陈杰, 栾庆磊.基于电流分解的微网功率控制策略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6 (22) :187-188.

上一篇:管理信息系统评价下一篇:灰色马尔科夫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