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与协调

2024-12-06

控制与协调(共12篇)

控制与协调 篇1

1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从质量角度入手。进行有效的掌控, 控制的方面体现在:第一, 对质量进行各种计划打算, 并落实到文案, 这就是完成相应的质量控制计划, 并提出参考标准;第二, 遵循已经得到认可的计划书来进行实际工作的安排, 运行过程中, 要不断确定计划书的合理性有效性。第三, 如果发现了计划书的不符合实际情况, 或者有缺乏合理之处, 要马上进行整改修整。依照质量控制的优势性因素, 进行预防性的控制, 利用工程的监控系统, 并能自动进行停止工作。

施工是实现理论的实际工作阶段, 也将完成体现质量的主体部分, 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如果想真正把握好质量控制, 应当从能够产生质量影响的元素开始着手, 深刻探讨当中的关系, 并进行针对性预防, 每一步都做好提前准备, 使得每一种有可能出现的隐患都提前被控制, 质量控制从资源的投入就已经出现了。截止到检验合格, 这当中的所有阶段都可以作为质量控制的内容。

2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

项目进度控制是讲求在规定时间之内把工程建设的材料内容, 操作次序, 单位完成时间, 工作的衔接效果编入详细的计划, 并将其应用在平常的工作中。应当时刻掌握进度与计划上的同一性, 如果偏离, 应当找到原因, 通过改变原计划或者变更当前的工作方法调和矛盾, 进度控制工作通常有下列特性。

2.1 进度计划具有一定的风险

2.2 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目标的可分性和进度控制的多层性。

2.3 各项建设任务活动时间对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目标影响程度不同。

进度控制需要对工程进行建立计划, 实行, 审查, 研究, 更换方法等多个方面的探讨, 所以, 要将计划与实际的关系把握好, 通过审核进度计划的完成状态, 适时调整当前的工作状态, 在确保质量的同时, 也要保证计划进度的最终完成。

3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的协调性分析

3.1 质量目标与进度目标的关系

质量与进度之间既矛盾又有同一的一面, 从矛盾方面说, 如果为了达到质量的最佳效果, 必然就要拖延时间, 慢工出细活, 可能无法按时完成工作, 而单纯讲求效率, 可能发生粗制滥造, 寿命偏低的状况出现, 当出现二者的矛盾, 就要调整二者的目标。从统一的方面说来, 质量和进度是相互促进, 互相提升的, 如果满足了各方对于质量的要求, 那么就可加快进一步施工的脚步, 提升进度, 加快完成速度。而如果进度计划具有长足的可行性, 使得工程有较强的和谐型, 这不但能够减少工程时间, 还给予施工方充分的时间来保证质量的掌握, 甚至能够节约花费。有合格的工期计划, 就将带来质量完成的合理性, 工期安排的科学性将带来科学的质量保证, 所以, 要掌握资金的投入, 资源的花费, 项目顺序的安排, 技术投入, 条理性的安排, 根据各项因素设定工期, 使得建设的效果得到最优化, 若单纯突出某一点可能造成其他因素受到限制, 而项目管理计划力求将这些因素的优势都发挥出来, 使得各个因素效果发挥到最好。

3.2 质量目标与进度目标关系的协调

协调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掌握各个因素之间的长处和短处, 并进行合理的调动, 使运转效果达到最好的效果, 使得最终目标能够充分实现, 工程项目协调是管理人员为了完成计划目标, 通常沟通各个因素之间的通畅性, 促进能动因素的参与, 促进效率的最大化, 这项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很大, 他和项目控制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效果和方法的关系, 项目实施将包含许多内容, 为了使关系的协调性更好, 要进行必要的调动。

协调质量与进度之间的关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3.2.1 加强培训。

3.2.2 强化工程质量目标化管理。

3.2.3 确定适宜的质量成本。

成本是影响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但绝不是成本高质量就好, 而是一种非线性比例关系。工程所要达到的最佳质量水平, 是指在满足业主要求的前提下, 施工成本最低的质量水平。

3.2.4 技术先进, 工艺合理, 组织均衡。

在组织施工时, 要合理配置资源, 科学安排施工工序, 加强工期动态控制.以实现质量好、工期短、成本低的管理目标。

3.3 质量控制与进度拧制的协调性

对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的协调配合界面管理的研究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3.3.1 合同关系的协调管理。

3.3.2 组织界面的协调管理。

3.3.3 技术措施层面的协调管理。

3.3.4 法律层面的协调管理。

合同关系的协调是通过建立合理的合同关系, 使项目能得以顺利进行。工程项目结构复杂, 建设时间长, 决定了项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也决定了项目合同有很大的不完备性。参与项目建设的各组织个体的行为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合作的, 如果有条件, 他们一般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行动。所以, 合同关系协调的目的就是根据项目的特点。适时改变合同关系的类型, 选择与项目相匹配的合同关系类型。组织界面的协调分为组织结构协调和人员界面协调两种类型, 在此主要阐述人员界面的协调管理。要进行人员界面的协调管理, 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是项目干系人, 他们各自的需求和期望是什么。只有这样, 才能对关于系人的需求和期望进行管理, 调动其积极因素,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获得成功。施工项目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主要靠执行制度, 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实事求是地对每个人的业绩进行评价和激励。施工项目的近外层关系, 包括与施工单位的关系, 与设计单位的关系, 与供应单位的关系和与监理单位的关系等。这些关系都是合同关系或买卖关系。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协调。施工项目的远外层关系, 包括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 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和与现场环境单位的关系等。这些关系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公共关系准则和经济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技术措施层面的协调, 就是用科学的方法, 合理确定各项工作的顺序、开竣工时间和相巨衔接关系。从技术措施层面进行协调, 一要根据项目的进度目标编制经济合理的进度计划, 并根据以检查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二要严格工艺质量要求, 掌握质量动态, 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三要有效控制工序活动条件, 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 并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 及时掌握质量动态, 使得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自始至终满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不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 从技术、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施工方案, 力求使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 经济上合理, 工艺上先进, 操作上方便, 从而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 提高工程质量。

法律层面的协调, 就是要严格按照各项标准的要求来开展施工中的各项活动, 保证工程项目进展顺利。

控制与协调 篇2

4结语

电气工程在所有工程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跟其他工程项目一样,要想做好施工的协调管理和费用控制有很大的困难,这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所以,电气工程的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在实践中多总结经验教训,争取找到更便捷、更科学的方法,从而为电气工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控制与协调 篇3

关键词: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 企业

0 引言

我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管理策略不恰当等问题,同时项目成本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编制计划和进度报表,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控制环节在于进度、质量和成本的协调。

1 进度与成本控制的相互作用机制

1.1 进度与成本控制的关系 工程项目工期和成本是施工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通常情况下,工程项目工期的长短及进度安排都会影响到施工成本。就某一施工项目而言,各工序之间存在着严格承继关系,工期变化将会导致相应费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施工总成本。因此,运用网络优化的方法,压缩关键线路上一些工序的持续时间,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各子项目之间的不同工期安排也会影响施工成本的发生。那些工期比较长,又包含许多子项工程,由于对各子项工程的工期安排不同,往往会导致不同的成本结果。

从进度与直接成本的关系来看,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加快施工进度,工程的直接成本一般都将增加。如图1中的曲线,它表示一个工序的作业时间与直接费用之间的关系。点A和点B的横坐标表示了工序的两个工期。点A为正常点,其作业时间Ta为正常工期,是合理作业时间的最长期限,此点的直接成本最低。当作业时间再延长,费用将急剧增加,意味着拖延工期,或中途停工造成窝工浪费。点B为临界点,其作业时间Tb为最短工期,是合理作业时间的最短期限,此点直接成本Cb大于Ca。如果作业时间进一步缩短,成本也急剧增加。

从进度与间接费的关系来看,间接费用随工期的延长而增加,按照间接费随时间序列是否变化,将其分成两类:不变间接费和可变间接费。

不变间接费是指随着工期的延长,匀速增加或者每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数额相等或近似相等的间接费用。这类间接费用的变化曲线如图2中Ⅰ所示;可变间接费是指随着工期的延长并非匀速增加,或者每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数额不等的间接费用,这类间接费用的变化曲线如图2Ⅱ所示。

工程间接费是各类间接费用的总和,对不变间接费和可变间接费时间序列曲线进行叠加,可以得到间接费时间序列曲线。这类间接费用的变化曲线如图2Ⅲ所示。

工期过短或过长都会加大工程成本;合理工期对应合理成本,合理成本保证合理工期;工期和成本是对应统一的;成本增加,可缩短工期;成本减少,工期则延长。工期、成本目标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项目进度计划制定的科学合理,则会使工程工期具有连续性、均衡性,工期得以缩短,进而对工程成本施以控制。

1.2 进度与成本控制的协调 加快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合理缩短工期,可以控制成本,早日发挥投资效益。但是,在特定工程造价内,提前完成工程项目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盲目地缩短施工工期,加快施工进度,只能是增加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工程项目成本。因此,合理确定工期必须考虑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支出。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结合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采取技术组织措施,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做到既缩短工期,又不增加成本;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要及时准确地进行经济核算,对施工过程进行适时的控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

当然,如果必须要通过增加资源缩短施工工期时,就要进行经济比较,才能决策。一般情况下,缩短工期基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接受新的施工项目,如果经过比较分析,新项目创造的效益将大于老项目增加的成本,可采取加快施工进度策略;二是业主愿意增加项目投资,加快施工进度。

工期与成本的控制依据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工程项目使用科学先进的控制技术,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使得工期目标提前实现,项目提前投入使用,尽早收回投资,提前实现投资效益。这时,工期控制已转化为成本控制。

2 质量与成本控制的相互作用机制

2.1 质量与成本控制的相互作用 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成本之间也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项目业主对工程质量有较高的要求,那么就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如果业主过分地减少成本,工程质量就无法保证。同时,如果工程项目的成本计划制定科学合理,使工程进展具有连续性、均衡性,有利于获得较好的工程质量。许多工程项目,如大型体育设施等,要求项目建设必须在某一特定时间完成,这类项目投资和质量成为可以选择的决策变量。有些施工企业为谋求利润而使用劣质材料,或者偷工减料,导致工程质量下降,进而由于返工停工,也会加大施工成本。

图3表明了工程质量与成本变化的关系,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这种变化的差异。其中Al曲线表明:到达预定目标成本后,工程质量水平已接近目标质量,工不应再追加过多的成本;A2曲线表明:到达预定目标成本后,工程质量水平远未达到,要保证工程质量,就必须增加成本;A3曲线表明:成本与质量成线性关系,增加一定的成本,就能达到一定的质量。

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只有有了合理的成本,工程项目的质量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2.2 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协调 根据工程项目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在确定其中一个目标值时,都会对另一个目标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质量与成本目标进行协调。协调的目的是为了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做到目标系统最优。协调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高所有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职工的质量教育、造价管理、施工管理及业务技能的培训,树立质量意识;二是建立责任制,把质量目标进行逐项、逐层分解,将质量目标落实到每个人头上;三是确定恰当的质量成本,不要因质量要求过剩而增加支出,也不要因为质量问题导致返工等增加工程成本。总之,施工企业在组织施工时,应该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资源配置,科学安排施工工序,加强成本的动态控制,从而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3 进度、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协调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通过有效的程序和措施,在满足进度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使得工程施工成本最低。如果仅仅关注成本目标,工程管理人员往往陷入在成本目标分解的各个层次上,顾及不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当发现实际成本超支时,通过盲目删除工程内容或者降低设计标准,进而导致工程的功能丧失或下降。

进度、质量和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的核心要素。要保证这三个要素的正常协调,必须处理好业主、施工单位、监理三方的关系。在工程实施总承包管理的情况下,业主既要为自己的工程把好质量关,又要为承建商的经济效益着想;施工单位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还要提高工程质量。工期、质量、成本控制将要达到的最终目目标就是降低工程成本和提高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建高质量、高效益的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芳.浅谈施工企业降低项目施工成本的途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

[2]牛颖光,卫苒.关于项目成本管理的思考[M].科技信息.2008(12).17.

控制与协调 篇4

外部投资者和监管者是内部控制产生的原动力, 为满足外部需求而形成与发展的内部控制也旨在促使企业遵纪守法,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基于此, 会计控制成为内部控制的核心和重点。然而, 中航油、安然、世通等国内外知名公司财务丑闻的频繁曝出, 表明以会计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对财务舞弊根源认识的深入, 人们发现会计造假的深层原因在于企业经营不善, 会计控制失效往往是内部经营管理不当的外化。对于内控失效表象的过分关注, 忽略了对经营有效性这一根本的探究, 即以实现公司战略、提升经营效率效果为目标的管理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逐渐增长的对管理控制的重视与需求同重会计控制轻管理控制的现实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亟需重新审视、及时转变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的功能定位, 并做好两者的功能协调以促进公司的长远持续发展。

1 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发展与演变

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初始阶段 (池国华, 2010) , 而内部牵制又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内部会计控制” (李心合, 2007)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关注, 并使内部会计控制成为财务报告审计指南的组成部分。1958年10月, 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审计程序文告》第29号中, 首次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其中, 会计控制与财产安全和财务报告可靠性直接相关, 而管理控制主要与经营有效性和管理方针的贯彻落实紧密相连。因财务舞弊案件频发而于1992、2002年分别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及SOX法案都将财务报告目标置于突出地位。

与此同时, 基于管理控制的内部控制也得以萌生和发展。1911年, Taylor《科学管理原理》的问世为管理控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到了20世纪中期, Fayol的一般管理理论视控制为管理的五大职能之一, 并指出控制适用于组织中的任何事情。1948年Wiener《控制论》的发表大大推动了管理控制的发展。随后, Anthoney (1965) 、Rotch (1993) 、Simons (1995) 、Chenhal (2003) 等相关学者分别从财务会计、管理学理论、权变理论、系统论等不同视角研究和拓展了管理控制理论, 并使其得以创新和进步。

基于不同视角的内部控制的发展, 不难看出以财务报告可靠性为目标的会计控制始终占据优先考虑的位置, 而管理控制受到的重视明显不足。

2 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功能定位:审视与转变

随着现代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提升, 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在企业内部的作用定位发生着变化, 管理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导向和核心作用日益突显。然而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未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并做出积极的反应。我们需要对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的功能定位进行重新审视与选择。

2.1 基于企业目标实现的功能定位

从控制目标来看, 会计控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而管理控制的目标主要在于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从目标层级来看, 营运效率效果的提升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 (池国华, 2003) , 这便决定了旨在提高企业营运效率效果的管理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主导性, 会计应服从于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执行战略的过程 (Anthony, 1998) , 其与战略目标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是企业运营管理的明线。管理控制是以公司业绩目标为导向的, 对公司各层任务的完成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鼓励其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而会计控制与战略目标间接相连, 会计控制以边界控制为导向, 只需在规定范围和要求内完成任务, 激励效应相对较弱, 是企业运营管理的暗线。两者一明一暗共同保证了企业目标的实现。可见, 以会计控制为导向并不能直接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达成, 内部控制的核心和重心应从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转变。

2.2 基于企业价值提升的功能定位

会计控制是对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控制, 通过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使得外部投资者更直接有效地了解公司内部状况, 弱化企业内外的信息不对称, 进而使得投资者做出更为合理准确的投资决策, 也就是说会计控制重在发挥“价值发现”功能。而管理控制则注重企业的内部经营, 向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流程要成绩, 一方面要求公司做正确的事, 提升工作效果, 达成战略目标, 另一方面引导公司各层正确地做事, 防止预期计划的偏离, 提升工作效率, 重在发挥“价值创造”功能。只有创造了价值才能发现价值, 发现价值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价值, 企业价值发现功能的丧失大多源于价值创造功能的失效, 通过操纵会计信息以掩盖企业内部经营的缺口。因此, 注重管理控制、努力创造价值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企业应从注重“价值发现”向“价值创造”转变, 即内部控制的重心应从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转变。

2.3 基于受托责任拓展的功能定位

威尔逊指出, 受托责任是任何控制系统都应具备的特征。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委托受托责任的履行与否成为现代企业关注的焦点,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内部重要的制衡机制, 自然成为落实受托人经济责任、保障委托人利益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

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带来了组织内部管理层级的增加和管理幅度的扩大, 受托责任关系也因此更为多层化和复杂化, 委托人完全监督受托人的行为已不可能, 以会计控制为主的结果控制成为必然选择。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 受托人所承担的受托范围由财务责任逐步扩展到整体的经营管理责任。受托责任的拓展使得控制目标也从会计信息可靠、遵循法律法规, 发展为战略实现和经营有效性的提升。与此同时, 仅注重会计控制和法规控制的约束效用已难以实现有效的控制结果, 只有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控制的功效。而管理控制作为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所构成的信息反馈回路, 不但能够发挥控制的约束功能, 而且重视绩效评价的激励作用, 约束与激励并行, 使得控制更为有效。可见, 受托责任范围的拓展需要内部控制的重心由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转变。

3 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功能协调与保障

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功能定位的转变打破了以会计控制为主体和核心的局面, 功能定位发生变化的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还需要有效地协调以保障两者定位的稳定与作用的发挥。

3.1 明确内部控制各目标的层次性

内部控制目标层级的模糊性是导致重会计控制轻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2008年,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1) 并未给出明确的目标层次, 在实际运行中外部监管需求的压力强化了以会计控制为主导的内部控制。因此, 明确内部控制各目标的层次, 有利于内部控制的重心由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转变。张先治 (2012) 将内部控制目标分为3个层面, 即法规控制、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本文按照上述层面对内部控制目标进行区分:控制是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进行的, 法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前提;会计控制为公司各项活动的运行提供信息基础, 是企业经管决策的重要依据, 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管理控制是落实战略执行的过程, 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和导向。3个目标层次逐级递升 (如图1所示) , 这也就明确了内部控制的管理控制导向, 当控制目标存在冲突时, 便有了衡量和选择的尺度及依据。

3.2 修正控制目标与控制程序的逻辑错位

内部控制存在控制目标与控制程序的着眼点不一致的重大错位。内部控制目标重在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经营有效性的提升, 而内控的过程则重在对风险的控制, 并不能直接达成经营有效性的目标。

管理控制侧重在业务流程运转中实现控制目标, 有利于控制过程和控制目标的统一, 基于管理控制系统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构可有效应对上述问题。现代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是环境开放型的, 以管理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应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因素。风险不仅意味着危机也预示着机会, 风险设定和评估应该有适当的容忍度, 并不是越严越好, 以管理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不应以风险最小化为出发点, 而是将风险降低到可以容忍的合理水平, 重在价值创造。控制活动可以借鉴管理控制中的“流程再造”和“学习型组织”, 从资本保值增值这一终极目标出发, 取消不产生价值增值的活动和流程, 积极吸收和把握新的创收手段与方法。我们可以增加业绩评价这一要素, 使得内部控制更具激励功能, 并结合平衡计分卡, 将结果指标与动因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相融合, 构建综合的业绩评价体系, 更好地发挥内控功效。信息与沟通不仅要包括财务信息还要涵盖非财务信息, 同时还要借助先进的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监控的效果要反映到内部控制的各流程中, 不仅仅是单向的控制, 而是形成一个有效的反馈回路, 不断完善与改进, 不断更新与进步。

3.3 正视内部控制的服务视角

股东、管理层、债权人等各利益相关者对内部控制均有着不同的需求, 甚至为满足监管者立场而成为应对外部监管要求的程序化工具 (郭安邦, 2009) , 然而内部控制是对受托责任的控制, 它不单单为某一利益方服务, 当然也更不只是外部监管的工具。这些不同的视角和需求是内部控制关注的不同层面, 要想协调和整合好各方需求, 只能立足于内部控制的本质目标——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这又回到了以管理控制为主导的内部控制, 也就是说只有企业真正强大了, 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障。无论内部控制面临怎样的困境, 我们都要正视内部控制的服务视角, 以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基准, 切实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的本质作用与功能。

摘要: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以会计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需要被重新审视。文章在回顾会计控制、管理控制发展的基础上, 基于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受托责任的拓展3个方面对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功能进行再审视与选择, 并通过明确内部控制目标层次、修正内部控制目标与控制程序的错位、正视内部控制服务视角, 保障两者功能的协调及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管理控制,会计控制,定位转变,功能协调

参考文献

[1]池国华.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池国华, 吴晓巍.管理控制的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关系[J].审计研究, 2003 (5) :53-57.

[3]张先治.内部管理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J].新理财, 2004 (1) :50-51.

[4]张相洲, 王海妹.基于开放、自然管理控制观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8) :68-72.

月球车运动协调控制研究 篇5

月球车运动协调控制研究

对六轮摇臂式月球车的.运动协调控制进行了研究.采用轮式行星车的地形检测技术,根据测试数据和刚体运动学理论估算月球车各车轮的轮地夹角,获得实际的地形特征.用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另提出了基于地形特征控制车轮滑转率的月球车运动协调控制规则.定义了协调控制算法的启用、运行和结束准则.规定仅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崎岖地形才作协调控制,忽略微小的地形起伏,以减少控制系统负担.

作 者:刘晓峰 丁同才 LIU Xiao-feng DING Tong-cai  作者单位: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上海,08 刊 名:上海航天  PKU英文刊名:AEROSPACE SHANGHAI 年,卷(期): 26(1) 分类号:V476.3 关键词:月球车   摇臂式   协调控制   轮-地夹角   滑转率  

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的协调 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目标;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是一个包括设计、执行、评价、改进等环节的动态循环的系统过程,该系统以不断往复的信息反馈为其运行特征。对制度设计和执行进行评价所得到的相关信息作为改善系统的重要资源输入,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不断完善。因此,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一、内部控制评价及目标

(一)内部控制评价及目标的概念

所谓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评价主体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那个的设计和执行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测试、分析和评价的活动。评价结果为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供依据,便于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从而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因为,内部控制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是实现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完善内部控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最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构建了由三个目标和五项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我国2006年新出台的审计准则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也借鉴了这一理论框架。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发布之后,很多内部审计群体开始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将它作为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工具。

随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既加深,COSO委员会于2004年9月正式发布了新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并提出将取代COSO报告。新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新COSO报告继承并包含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主体内容,同时扩展了三个要素,增加了一个目标,更新了一些观念,旨在为各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个统一术语与概念体系的全面的应用指南。

二、内部控制的自我完善与对外披露的评价

(一)内部控制的自我完善的评价

内部控制自我完善的评价是通过内控的自我评估来是实现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的流程,其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一定程序的合理保证。在内控自我评估条件下,内部审计人员不再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唯一责任主体,企业的所有成员都对内部控制负有相应的责任,利用自我评估可以起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参与内部控制评估的作用。

但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对内部控制的意义认识不足。企业成员普遍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当局和内部审计部门的责任,而与自己无关;管理层未能清楚认识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提升控制环境,提高控制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制缺乏。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企业却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切实发挥了其应有的控制作用,没有应有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制。第三,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使用不当。西方国家一些先进的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并不一定都适用于我国,不适合的方法不仅不能满足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需要,还会造成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二)内部控制的对外披露评价

内部控制的对外披露评价是通过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可靠性相关的内控来实现的。内部控制的内容虽然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但其基础和主线始终是“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这样, 与财务报表可靠性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理所当然地成为独立审计的业务范围,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便成了注册会计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虽然现在我国要求上市公司都应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也出具内控评价报告,并且注册会计师能指出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但企业内控管理人员不能对注册会计师的改进建议及时实施,导致内控问题依然存在,内控效率低下。

三、内部控制评价两种目标的协调

新COSO报告体现了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它对内控目标的界定打破了以往的内部控制规范。企业也日益认识到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不单纯是为了满足监管部门对于信息提供者和披露方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

目前,虽然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对如何具体地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尚缺乏明确的规定。以往的财务丑闻中,我们看到很大程度上是对风险的管理失效。风险管理成为组织管理关键所在,内部控制评价不再只是审计人员所要做的工作,而是企业从管理者到员工都需要参加的一项重要活动。内部控制评价的重点应该是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在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中,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在评价标准、指标和权重的选择上均要把握风险管理理念。只有这样,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内部控制的自我完善和外部披露两种评价目标才能同时实现,企业的内控体系才会更加规范,企业才能健康合理地发展。

四、结束语

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帮助企业改进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本文探讨了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是以自我完善为主还是对外披露为主,文中先分别阐述了两种目标,最后提出了两种目标应协调起来,而且也还要结合现代风险管理的大背景来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永峰.内部控制目标的新思考[J].财会研究,2008,(3).

[2]吴永民、杨娜.论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与外部审计鉴证[J].财会月刊,2010,(9).

[3]高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J].商业经济,2010,(9).

[4]阎凌.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7).

控制与协调 篇7

发电厂自动发电控制 (AGC) 生产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大系统。处理大系统控制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分解———协调的方法。所谓分解就是把大系统化为若干子系统, 以便进行分块处理与控制, 求得各子系统的局部最优解;而协调CCS则是从系统的全局出发, 合理地调整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求得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进而得到整个大系统的最优解。

二、自动发电控制 (AG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 与CCS关系及原理

自动发电控制 (AGC) 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功能。AGC是指发电机组协调控制系统 (CCS) 根据调度中心的AGC软件计算结果输出的设点命令, 自动调节机组的出力使电网的频率和联络线净交换功率维持在计划值。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优质、经济运行。它以满足电力供需实时平衡为目的, 实现以下目标:

AGC与CCS关系图如上

·控制电网频率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

·控制区域净交换功能, 使与计划值的偏差在允许的范围内;

·对参与远方调节的发电厂, 以发电成本或上网电价为依据进行出力分配, 使电网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AGC设点控制首先下发给SCADA (包括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的全部功能) , 再由SCADA下发至前置机。AGC还考虑了与EMS应用软件如机组计划, 联络线交易计划, 超短期负荷预报等的接口。如下图:

三、协调控制系统 (CCS—Coordinated Control S ys te m) 功能与组成

1.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 (CCS—Coordinat ed Cont rol Syst em) , 概括地说, 就是把锅炉及汽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控制时所用的系统。功能和主要内容简单地说, 机炉协调控制系统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 接收中调来的负荷指令信号, 实现自动发电控制 (AGC) ;

(2) 在满足电网负荷变化要求的同时, 能够保证单元机组本身运行的稳定;

(3) 能够根据机组状况采取相应运行方式, 并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可测的与非可测的) ;

(4) 方便、简洁的运行人员接口。

2. 协调主控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机组指令处理回路, 用以协调机组能力与电网需求的平衡, 根据AGC指令或本机的运行人员指令 (目标指令) , 经运算处理, 给出在幅值大小和变化率均为机组可能接受的实际机组功率指令ULD (Unit Load Demand) 。

第二部分为机炉主控系统或机炉主控制器, 根据机组功率指令ULD、机组的运行工况、运行方式以及机、炉不同的动态特性, 协调锅炉与汽轮机间的能量平衡, 提供机组级的输出功率与机前压力联合控制, 从而使机组的负荷适应性与运行稳定性兼优。

第三部分为协调子系统。协调主控系统输出的锅炉指令和汽轮机指令, 分别控制锅炉、汽轮机的各子系统—燃料、送风、引风、给水、喷水……以及汽轮机阀位。对主控系统来说, 各子控制系统均相当于伺服系统或随动系统。

要实现机组协调控制, 首先必须使锅炉、汽轮机子系统运行正常, 也就是说要提高基础自动化水平。

四、存在问题分析与处理

1.我公司二期协调控制系统基本满足指标要求, AGC和一次调频也能满足考核要求, 但运行中经常发生主汽压力波动, 风煤配合欠佳, 燃烧不稳, 经济指标下降, 尤其在煤种变化以及热量扰动时。

分析:其协调控制组态 (见图1) , 锅炉主控指令为AGC负荷指令 (或手动负荷指令) 叠加主汽压力调节指令和一次调频校正指令, 输出至燃料控制回路, 其燃料控制为典型的热量反馈控制系统。而风量控制回路的指令是根据负荷指令修正的指令。当煤种发热量变化或粉量扰动 (如给粉机煤粉自流) 引起热量变化时, 由于这种设计差异使燃料快速变化而风量变化不大甚至不变, 引起风煤失配。虽然可用风煤交叉来限制煤粉量的快速变化, 但燃料控制系统又满足不了及时消除内扰的要求。

措施:若将热量偏差引到风量控制调节器入口 (见图2) , 使风煤协调一致调节, 可以快速消除燃料内扰, 增强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以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

2.运行中经常出现主气压力波动较大, 而给煤量增加和减少出现严重滞后从而导致调节恶化, CCS失调。

分析:在CCS状态时, 煤主控调节器XT-39CCS输出变化迟缓, 其输出XT-57的变化较小, 导致给煤量不充分, 以至于主气压变化波动大。

措施:考虑到锅炉的燃烧惯性大, 所以在XT-39CCS的输出增加主气压与给定压力的偏差和负荷变化的综合修正, 从而能快速的反映到给煤量的给定上, 保证燃烧的提前量, 以是主气压的组词运行。

3.调节过程中出现给煤量加不上去或者减不下来, 从而导致主气压力过调, CCS调节恶化。

分析:由于每台给煤机的运行工况不一样, 其调节出力不一样 (考虑到磨煤机的健康水平) 运行人员可能人为降低某台给煤机的给煤量, 从而导致自动的给煤机给煤量过调, 使得给煤量出现积分饱和, 以至于出现给煤量加不上去或者减不下来现象。

措施: (1) 投入自动前尽量保证每台给煤机的平衡, 取消给煤机的偏置, 缩小使负荷与总煤量偏差, 尤其在煤质不好的情况下。 (2) 对每台给煤机在积分饱和区进行上下限制。必要时可以通过偏置进行调节。

五、结束语

AGC功能的实现, 确保了机组在厂网分离的格局下更灵活地接受调度的负荷指令, 提高了上网竞争能力。本文结合鑫源发电厂3号、4号机组调试经验就AGC、CCS控制系统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对现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在调试过程中的实施验证了其正确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了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

[1]《DCS典型故障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作者:张鲁、王利国2003

[2]《江苏电网大机组热工保护动作情况分析》作者:刘今2003

[3]《热工控制系统鑫源二期培训教材》作者:陈军、刘印芳2005、3

控制与协调 篇8

关键词:景观园林,成本控制,质量管理

景观园林工程包括整理山水、地形改造、辟筑道路、绿化栽种、铺装场地等多项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景观园林工程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园林工程项目要想获得较高的收益不但要控制成本还需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工程项目中的成本和品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决定着项目的成败。本文从景观园林工程的特点出发, 探讨成本控制与品质管理的关系, 从而提出成本和品质协调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为构建节约型精品园林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1 景观园林工程的特点

(1) 施工对象的特殊性。园林工程项目的施工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活体性植物。因此园林工程项目主要是因地制宜, 根据需求, 通过培育、管理和形态设计各种植物, 以达到净化空气、吸尘降温、隔音杀菌、营造观光休闲及增加舒适感的目的。它源于林业, 但又与其他种植业有着不同和差异。就拿城市园林工程而言, 主要是针对居住环境的改善而进行的, 因此园林工作人员面对的主要是环境施工, 利用活体植物一方面有效去除环境中的灰尘、充分净化空气, 改善空气质量;另一方面有效美化环境, 通过对植被的培育和修剪, 使其更好地美化环境。

(2) 设计上的创新性。对于大多数的园林工程项目来说, 设计理念的创新是园林工程项目得到突破性进展的基础和关键。园林工程项目中最主要的施工对象是活体性植物,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形、人文、气候等客观因素, 同时还需要配合植物的本身属性让这些活体性植物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起到视觉和触觉上的舒适感, 并且园林工程需要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园林项目的设计需要园林工作人员的创新性思维, 不断地突破, 多方面的考虑, 因地制宜, 使得园林景观、景色别具特色。

(3) 时间的长期性。园林工程项目的施工对象是有生命的活体性植物, 园林工程项目中还需考虑到对植物的养护管理。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 植被栽种后对其精心的养护才能确保其良好的生长态势和成活率。园林工程项目不可能一次性彻底完成, 建设完成后还需要周而复始地对植物进行维护和管理, 而这些维护和管理都是长久和持续性的。

(4) 营造工程的艺术性。园林工程重点在于利用景观、小品、植物配置、古典建筑的艺术性, 营造美的艺术感受。在园林工程实施过程中, 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创造性地将假山堆叠、驳岸处理、微地形处理、多种植物配置等灵活设计与搭配, 创造出不同的感觉, 不论是艺术效果、品位档次、感官气势等都给予人不同的艺术美感[1]。

(5) 工程建设的广泛性和附属性。园林工程建设具有广泛性, 不仅适用于大型公园、绿化广场、高速公路, 还适用于社区和住宅建设项目中。不仅如此, 园林工程建设还常常作为建筑配套附属工程[2]。

(6) 建设材料价格的不可定性。园林工程的植物材料品种繁多, 规格不一, 并且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 从而市场价格也常存在较大的变动。栽植劳动定额, 国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标准, 各地的价格计算各不相同, 因此这给园林工程造价的界定带来一定的难度。

2 景观园林项目中成本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成本目标和质量目标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两者间的对立关系表现为:当客户和项目业主追求工程项目高品质要求时, 要想达到目标就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 花费较多的人力成本, 购买高品质的材料, 引进能更好实现品质要求的机械设备, 甚至是付出更多的管理和维护的费用和精力, 而这些也都会相应地增加生产工期或提高成本计划, 也就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同样, 当项目业主在工作量一定的情况下希望低成本地完成项目的实施, 不论是在材料上、机械设备的投入上、人力投入上还是尽可能地为了赶进度粗糙施工减少工期而降低成本都势必无法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

两者间的统一关系表现为:在工程项目施工前做好了严密而充分的成本计划, 有充足的可动态调控的成本预算, 提前考虑到了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前做好了应急准备, 使得工程项目能连续、均衡、有序地进展, 在有条不紊的施工下, 降低了损失率和突发状况从而有效地保障了按计划地执行施工进程为工程项目的高品质目标创造了条件;同样, 在进度得到保证的情况下, 确保了质量目标, 提高了项目品质自然会减少因质量问题而造成的返工、维修甚至是赔偿等现象的发生, 从而降低了工程项目的成本。因此, 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和质量目标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3 品质和成本管理的协调控制方法

园林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主要从行为、技术、管理从三个方面进行协调。

3.1 行为方面的协调控制

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协调的实施是有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工程活动组成的行为系统[3]。在整个园林工程项目中涉及到了个体、团队和组织的行为, 它们参与整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

从组织行为来说, 组织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可观的收益, 而收益的获得与成本和质量密不可分, 组织需要采用先进、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充分调动项目参与者的积极性, 促进项目参与者的主动性、自我控制和协调能力, 制定明确的项目成本目标和质量目标, 并准确地传达给项目建设人员, 同时知人善用任用优秀的项目管理者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4]。

此外, 还需要对项目管理者的行为进行协调控制。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管理者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 给出指导和建议, 同时, 又承担着执行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的职能, 需要对工程项目的人、部门及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检查、督导、监控和协调。项目的管理者需要有自我控制、领导管理和协调的能力, 能从自己做起严格遵守规章和纪律, 编制合理的成本计划, 按照要求对成本进行监督和控制。

项目的参与者又是项目的行动者, 是参与到整个工程项目中的所有人, 他们与工程项目的成本和最后的项目品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项目的参与者主要为项目的合作企业, 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管理单位等, 每个项目的参与者都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任何一个项目的参与者在工程项目中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工程项目带来影响或造成损失。

3.2 技术方面的协调控制

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是将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规划、设计、施工等各项工程技术活动中, 通过先进的机械设备、精湛的施工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措施有效地协调工程项目中的成本和质量控制, 从而创造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低投入、高产出的优质的产品。

在整个工程项目实施的进程中, 各阶段之间具有强烈的连续性和相关性,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之后的环节带来严重的影响, 从而导致整个项目成本上升、进度延迟和总体质量水平大降。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能大大缩短工期, 施工建设的项目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同时还能节省人力成本。另外, 尤其对于景观园林工程中环境建设和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仅能避免造成已栽种植物的意外损伤, 还能有效降低噪音、减少材料损耗、节约能源、降低环境污染更好地保护环境, 更好地实现景观园林工程项目的目标。

因此, 当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较高或离质量目标相距甚远时, 而现有的机械设备和技术已无法满足需求, 就应该引进新的、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提高项目品质, 而同时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虽然会消耗额外的成本, 但若是在成本计划内或不超过成本计划太多时, 可能会由于先进技术和设备而缩短工期、减少材料损耗、减少人力成本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降低成本或有效地控制成本。

3.3 管理方面的协调控制

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成本控制的协调工作主要是依托管理者在各个各面的管理工作来实现的。管理方面的协调控制主要分为目标管理、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合同管理等。

目标管理是指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度和质量的管理。工程项目中, 项目的质量和成本既是对立, 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又是统一的, 相互平衡和相互促进。目标管理的协调应把握三点:一是当质量控制目标与成本目标发生冲突时, 需要首先以质量控制目标为主, 在满足质量目标的基础上调整成本目标和工期目标。二是当进行质量控制时, 发现工程项目中质量环节存在问题, 需要以成本计划为依托及时处理制定解决方案处理质量问题以免给项目整体的质量、工期和项目总成本造成影响。三是成本控制目标因素内部出现了矛盾和冲突, 及时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补救, 若是成本控制的问题非常严重时可以考虑调整质量水平, 但必须保证基本的质量标准, 不可以因此而忽视项目质量, 否则只会带来更严重的成本增加等问题的发生。

计划管理是根据项目总目标编制成本控制计划和质量控制计划。计划管理是工程项目质量和成本协调的重要手段。项目的成本控制计划和质量控制计划通常是由不同的项目任务组编制和实施的, 因此, 不同的任务组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要求和总体目标互相沟通和协商制定科学、合理、经济、可行的计划, 并且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计划安排有效地对成本和质量进行监控持和管理。其次还需要对参与单位和个人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其综合素质以及管理、操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从而更好地为工程服务, 减少因人为因素而带来的质量和成本的损失。

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主要包括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索赔、解除、终止、解决争议等过程。项目合同中明确了各参与相关单位的责、权、利, 工程进度、质量及相应的关键控制点, 成本控制细节及相关的经济变更管理和合同风险管理等[3]。工程项目中涉及的参建单位较多, 其各自的责权利也都不相同, 存在着很多的冲突和矛盾, 依据合同关系可以有效地约束和管理, 从而有效地对项目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进行协调。

4 结语

良好的城市景观园林环境是自然和人工共同塑造构建的, 景观园林工程项目的成功不是单靠成本控制就可以实现的, 品质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 应根据园林工程的特点, 从行为、技术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协调, 确保园林工程项目的成本和质量, 最终实现景观园林工程项目的总体目标获得较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常莹.浅谈园林工程的特点及管理[J].今日科苑, 2007, (07) .

[2]储三芬.浅谈园林工程的特点及质量管理控制措施[J].今日科苑, 2008, (20) :88.

[3]吴庆东.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的协调性研究[D].天津大学, 2008.

火电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探讨与分析 篇9

关键词:火电机组,协调控制,负荷控制

0 引言

协调控制系统是根据火电机组的负荷控制特点, 为解决负荷控制中的内外两个能量供求平衡关系而提出来的一种控制系统[1]。它把锅炉和汽轮发电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控制, 使其同时按照电网负荷需求指令和内部主要运行参数的偏差要求协调运行, 即保证单元机组对外具有较快的功率响应以及一定的调频能力, 维持主蒸汽压力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主汽压力、汽包水位、主汽温度等参数在负荷时保持相对稳定, 来保证火电机组在整个负荷变化范围内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从而保证机组有较高的发电效率[2]。而单元机组的控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其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一个参数的变化会引起另外多个参数的变化, 如机组负荷的变化就会引起主汽压力、主汽温度、汽包水位等一系列参数发生变化, 甚至会造成较大的波动, 如果不进行协调控制, 将很难维持机组参数的稳定, 进而影响机组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

1 协调控制的基本原则

根据被控对象动态特性的分析可知, 从锅炉燃烧率及给水流量改变到引起机组输出电功率的变化, 此过程有较大的惯性和迟延, 如果仅依靠锅炉侧的控制, 必然不能获得迅速的负荷响应。而汽轮机进汽调节阀动作可使机组释放或储存锅炉的部分能量, 输出电功率会有较迅速地响应。因此, 为了提高机组的响应性能, 可在保证主蒸汽压力在允许范围内变化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锅炉的蓄热能力。通过汽轮机进汽调节阀的适当动作, 允许汽压有一定波动而释放或吸收部分蓄能, 加快机组初期负荷的响应速度。与此同时, 根据外部负荷请求指令加强对锅炉侧燃烧率及相应的给水流量的控制, 及时恢复蓄能, 使锅炉蒸发量保持与机组负荷一致。这即是负荷控制的基本原则, 也是机炉协调控制的基本原则。

2 负荷控制系统基本控制方式

2.1 锅炉跟随控制方式

锅炉跟随控制方式的工作原理是:由锅炉调节器控制汽压, 由汽机调节器控制输出功率。当负荷指令变化时, 汽机调节器调整调节阀开度, 从而改变进汽量, 使机组电功率迅速满足负荷要求。调节阀开度改变后锅炉出口汽压随即变化, 通过锅炉调节器改变燃料量控制燃烧率。同时, 锅炉其它控制系统相应地改变给水量、冷风和热风的送风量。其特点是, 在负荷变化时, 锅炉蒸汽量之所以能迅速变化, 主要是因为从锅炉蓄热量的改变获得了热量, 因而机组能比较快地适应电网负荷的要求, 但汽压波动较大。对于大容量单元机组来说, 由于锅炉蓄热量相对减少, 当负荷变化较小时, 在汽压允许变化范围之内还能充分利用锅炉蓄热量;但在负荷变化较大时, 汽压波动较大, 会影响锅炉的正常运行。当单元机组中的锅炉运行正常, 而汽轮机出力受到限制时, 可采用此种控制方式。

2.2 汽机跟随控制方式

当功率给定值改变时, 通过锅炉调节器控制燃料量。待机前压力改变后, 再通过汽机调节器控制调节阀开度, 使机组输出功率符合功率给定值。锅炉主控制器接受机组负荷指令和实发功率反馈信号, 当负荷指令改变时, 锅炉主控制器根据负荷偏差改变锅炉子控制系统指令, 从而改变锅炉的燃烧率及相应的给水流量, 以适应负荷需求。汽轮机主控制器接受主蒸汽压力的给定值和机前实际主蒸汽压力反馈信号, 当锅炉侧调负荷或其它原因引起主蒸汽压力变化时, 汽轮机主控制器根据汽压偏差, 改变汽轮机子控制系统的负荷指令, 从而改变进汽调节阀的开度及进汽流量, 以维持主蒸汽压力的稳定。由于锅炉侧主蒸汽压力对燃烧率的响应缓慢, 在负荷指令改变时, 通过改变燃烧率并不能立刻转化为适应负荷需求的蒸汽能量。为提高机组的负荷响应能力, 可将负荷偏差信号引入汽轮机侧的控制之中, 通过改变汽轮机进汽阀的开度, 在锅炉侧响应负荷的迟缓过程中, 利用蓄能使机组迅速作出负荷响应。该协调方式是以加大汽压动态偏差为代价来换取负荷响应速度提高的。此种协调控制方式直接由负荷指令控制燃烧率, 通过加快锅炉侧的负荷响应速度, 使机炉之间的动作达到协调。

2.3 综合型协调控制方式

综合协调控制方式采用“双向”协调, 即任一被控量均是通过两个控制变量的协调操作加以控制的。当负荷指令改变时, 机、炉主控制器同时对汽轮机侧和锅炉侧发出负荷控制指令, 改变燃烧率及相应的给水流量和汽轮机进汽调节阀开度, 一方面利用蓄能暂时应付负荷请求, 快速响应负荷, 另一方面改变进入锅炉的能量, 以保持机组输入能量与输出能量的平衡。当主蒸汽压力产生偏差时, 机、炉主控制器对锅炉侧和汽轮机侧同时进行操作, 加强锅炉燃烧率的控制作用, 补偿蓄能的变化, 同时适当限制汽轮机进汽调节阀的开度, 控制主蒸汽流量, 维持主蒸汽压力稳定。

以前馈—反馈复合控制为基础的协调控制系统随着火电机组容量的增大以及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已逐渐形成, 汽压偏差和功率偏差信号同时送到锅炉调节器和汽机调节器, 在稳定工况下, 实发功率与功率给定值相等, 机前压力与压力给定值相等。当要求增加负荷时, 将出现正的功率偏差信号, 通过汽机调节器开大调节阀, 增加实发功率, 同时, 也作用到锅炉调节器, 使燃料量增加。当调节阀开大时, 会引起机前压力下降, 尽管此时锅炉己经开始增加燃料量, 但燃料与机前压力通道有一定惯性, 仍然会有正的压力偏差信号。这个信号按正方向作用到锅炉调节器, 继续增加燃料量, 反方向作用到汽机调节器, 使汽压恢复到正常值。正的功率偏差信号和负的压力偏差信号作用的结果, 会使调节阀开大到一定程度后停止, 这时汽机实发功率还没达到功率给定值, 因为正的功率偏差信号与负的汽压偏差信号同时通过锅炉调节器使锅炉增加燃料量, 随着机前压力逐渐恢复, 压力偏差信号逐渐减小, 汽机调节阀在正的功率偏差信号作用下继续开大, 提高实发功率, 直到功率和汽压等于给定值, 机组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在机组适应负荷变化动态过程中, 协调控制方式允许汽压有一定波动, 以便能充分利用锅炉的蓄热量 (在一定限度内) , 使机组能较快地适应电网的负荷要求。由于锅炉调节器接受功率偏差前馈信号, 能够迅速地改变燃料量, 可使机组功率较快地达到功率给定值。因此, 综合型协调控制方式, 能较好的保持机组内、外两个能量供求的平衡关系, 既能使机组较快地适应电网的负荷要求, 又能确保汽压的波动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具有较好的负荷适应性能以及良好的汽压控制性能, 是一种较为合理和完善的协调控制方式。

3 结论

本文分析了火电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炉跟机”、“机跟炉”和“机炉协调”三种控制方式, 无论是何种协调控制方式, 都是从处理“快速负荷响应和主要运行参数稳定”这一对源于机、炉动态特性差异的矛盾出发而设计的。火电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延伸了人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决策控制的功能, 提高了生产水平、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 保证了火电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因此, 优化电厂的协调控制策略使火电机组控制技术走向成熟是一重要课题。S

参考文献

[1]姚远, 冯新江.浅谈单元机组的负荷自动控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5:15-20.

控制与协调 篇10

重水供给系统是为保证反应堆正常运行, 依据反应堆和装卸料机等装置的不同工况为之提供不同流量和压力的冷却重水循环系统, 具有典型非线性滞后特征。装卸料机具有高、中、低和PARK多种操作动作模式, 存在压力、流量变换。系统既要实现重水净化无污、无漏循环, 又要防止高压重水倒流, 结构复杂;操作模式变换时, 压力互扰大, 耦合影响明显。这类复杂系统难以求得精确的数学模型, 因而, 用常规PID控制策略调节控制参数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系统供给的流量和压力往往超调大, 跟随性能也差;抗扰动能力、动态特性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工艺、工况的高水准要求[1]。

针对上述问题, 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工艺过程及运行参数的基础上对系统管网结构作优化调整。

1重水压力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装卸料机重水压力系统是依据反应堆和装卸料机等装置的不同工况, 由A、C两个输出环路管线分别向反应堆和装卸料机提供不同流量和压力的冷却重水控制系统[2]。为了便于叙述, 省略了与A、C两个管线相接的装卸料机和反应堆等装置及重水净化去污环节, 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由图1知, 和重水储存罐相接的有3条管路, 即热交换机重水管道和A、C两路管线。每路管线上均配有提供压力的泵机;为减少泵机启动和停机带来的压力突变冲击, 在泵机进、出口端配置了减震缓冲箱。A、C两路管线中的串行阀通常采用高、中、低和PARK等恒定开度的模式工作, 当工艺过程需要大流量、高水压的重水时, A、C两管路中的串行阀同时高开度工作;否则, 减小开度, 或采用单路工作模式控制输出。图1中的压力变送器用于测取各路的压力控制信号, 以便通过控制旁路并行阀的开度, 调节A或C环路中的重水压力和流量, 使环路压力稳定在所需的设定值附近。A或C线上的逆止阀可防止高温重水逆流。流经反应堆和装卸料机并吸足热量的高温重水去污净化后, 通过回流管道经热交换机散热降温回到泵机进水口或重水储存罐, 得以循环使用。由于串行阀和并行阀同时通过重水, 而压力工作模式有高、中、低多种, 这种管路结构, 每当改变输出, 系统中的压力、流量有较大互扰、耦合问题, 且相互影响。并且串行阀的结构特点也带来切换非线性问题。串行阀的一般结构如图2所示。

由图2知, 串行阀投入工作时, 重水从阀塞套外侧经由阀塞上提形成的端孔进入阀塞套内侧流向阀门的出口。这一特殊结构流程使得重水流量变化出现非线性突变。首次突变发生在串行阀开启瞬间, 其后是串行阀的阀塞上提端孔引流过程。由于阀塞在上、下两排端孔间移动时, 具有惯性, 加上系统中的并行阀阀门开度死区影响[3]等原因, 导致装卸料机重水压力系统获取好的控制特性成为难题。

2网络结构系统优化

为减少系统的耦合效应, 本研究对重水压力系统管网作了结构优化仿真, 依据结果调整了结构网络, 新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由图3不难看出, 新添的公共母管及泄流阀有效地提供了均衡串行阀入口压力的调节通道。控制信息提取由装在公共母管上的压力变送器3测得。通过控制公共回路中的泄流阀开度可有效调节A或C管线上的逆止阀出口水压, 分级降低互扰及自耦影响, 为压力、流量优化控制问题的有效解决创造了好途径。

3控制器设计

新的重水压力控制系统分为两部分:并行阀调节控制系统和公共母管泄流阀调节控制系统。控制思想基本相同, 控制器结构基本相似, 本研究采用自寻优模糊控制策略, 原理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4]。

e—串行阀管道出口A/C侧重水实际压力与控制设定压力差;de/dt—压力误差变化率;U—相对应的并行阀状态开度控制量;Ke, Kc—A/C侧重水压力误差和误差变化率的加权值, 以两维变量做控制器输入;α—控制器规则的自寻优调整因子;ku—输出比例因子, 调整控制强度。

必须指出, 对于常规模糊控制器, 其隶属函数和控制规则的获取往往依赖于专家经验, 专家经验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控制效果;且隶属函数和控制规则一旦确定, 是不能更改的。当重水压力模式给定发生突变时, 控制器如按照既定的控制规则运行, 将造成系统重水管道压力得不到适时调节, 形成水压波动, 因而控制规则自寻优调节策略优越性不难理解, 其解析表达式为:

ΔU=-[αkee+ (1-α) (kcde/dt) (1)

Un+1=ku (UnU) (2)

3.1α调整因子

由式 (1) 描述的控制规则可看出, 控制作用取决于输出重水误差及误差变化率, 通过调整α的大小, 可以改变对其误差和误差变化的不同加权程度[5]。在常规应用中α值一旦确定, 整个控制过程就不再改变。由于重水压力系统具有不同的工况状态, 对相应控制规则的加权程度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当误差较大时, 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消除误差, 对误差的加权应该调大;而压差小时, 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抑制误差变化率, 使系统尽快稳定, 提高鲁棒性, 此时要求增大控制规则中误差变化率的加权, 减小误差的影响。为了提高该重水压力系统控制性能, 要求在线连续修正α值, 这里采用优化设计方法:

α (k+1) =α (k) +0.618[1-α (k) ]|e|k0α (k+1) =0.618α (k) |e|<k0 (3)

式中 k0—某一极小常数, 其值由实际系统调试获得。

3.2比例因子ku

ku决定了控制作用的强弱, 对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静态性能都有影响。ku过大通常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 而ku过小会增加误差及响应的快速性。在重水压力控制系统中, ku的选择取决于控制系统开环增益和系统滞后时间常数两个参数。综上, 本研究拟采用积分性能指标 (即时间乘绝对误差的积分准则) 对ku进行在线寻优:

J (ΙAΤE) =0|e (t) |dt=min (4)

该性能指标能综合评价控制系统的动、静态性能, 如响应快速性、调整时间、超调量及稳态误差情况等, 能跟踪系统开环增益和滞后的变化影响。J参数越小, 说明系统控制品质好, ku值最佳。为便于实现, 将ITAE指标离散化和简化处理, 取J=i=0k|e (i) | (其中, k为寻优周期内的系统采样次数) , 若设T0为系统采样周期, T1为系统寻优周期, 则k=T1/T0, i=0, 1, 2…, k, 寻优的目标是逐渐减小J值。寻优具体过程为:将本次 (第n次) 得到的J值与上次 (第n-1次) 得到的J值进行比较, 若|Jn-Jn-1|/Jn-10.05成立, 则ku不变, 即ku (n+1) =ku (n) ;否则, 按下式进行调整:

if (Jn<Jn-1 and ku (n) ≤ku (n-1) ) ) or (Jn>Jn-1 and ku (n) >ku (n-1) )

then ku (n+1) =ku (n) -0.002。

else

if (Jn<Jn-1 and ku (n) >ku (n-1) ) or (Jn>Jn-1 and ku (n) ≤ku (n-1) )

then ku (n+1) =ku (n) +0.002。

4控制软件

4.1主程序流程图

重水压力控制系统控制调节的基本过程如图5所示。先判别压力控制模式, 并根据选定的模式, 给定相应串行阀的开度;压力变送器1和压力变送器2实时采样A/C侧管路内重水的压力值, 并变送输入到控制器, 经过模糊自寻优计算给出控制阀门信号, 调节并行阀的开度, 使管路输出重水的压力符合工况要求。一旦工况模式发生变换, 控制程序模式判断, 控制系统重新给定相应模式的串行阀的开度, 并依据相关管路参数快速寻优, 重新调整并行阀的开度, 使管路输出重水的压力符合新工况的要求。

4.2 寻优算法框图与控制输出曲线

该控制算法在实现过程中, 不断读取A/C侧重水压力值, 经过模糊化处理后, 不断迭代和优化, 最终得到最优控制效果。模糊自寻优算法软件实现的具体流程如图6所示。

系统管网结构改进前用常规方法控制由中压模式切换至低压时“C”侧重水压力输出曲线, 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系统压力振荡明显, 调整时间长, 跟踪速度慢, 性能差。压力曲线说明常规控制方法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系统管网结构优化后, 用自寻优模糊控制算法得到由中压模式切换至低压时“C”侧重水压力输出曲线, 如图8所示。采取公共母管泄流阀的开度调节控制及并行阀的开度控制算法改进等综合措施, “C”侧重水压力控制响应速度快、输出平稳, 动态性能明显改善。同时也可看出, 当C侧压力模式发生突变时, A侧输出压力波动小、互扰影响小、抗扰动能力强。

5结束语

实验结果证明, 采用管网结构优化、改进的公共母管泄流阀的开度调节控制和并行阀的开度控制算法使重水压力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 系统动、静态性能明显提高, 压力输出跟随快速、平稳, 其性能可更好地满足系统工况运行要求。

参考文献

[1]LI Jun, YIM Man-sung, MCNELIS D.Assessing the prolif-eration resistance of nuclear fuel cycle systems using a fuzzylogic-based barrier method[J].Nuclear Technology, 2008, 162 (3) :293-307.

[2]包志中.装卸料机重水和油压系统[J].核科学和工程, 2001, 21 (2) :182-188.

[3]CAO Feng, JIAO Zong-xia, LIU Guang-cong, et al.Studyon the control method for piezoelectric hydroelectric servovalve[J].Piezoelectrics and Acoustooptics, 2008, 30 (6) :692-695.

[4]周朝霞, 张肃宇, 卢凌乡.一种新型带可调因子的模糊控制器[J].南昌大学学报, 2007, 31 (6) :625-630.

控制与协调 篇11

一、内部控制专设机构出现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公司治理作为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基础组成部分,如何制定并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便成为其首要任务。内部控制系统不仅要依靠系统本身的完善,还依赖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两者间的有效对接。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是采用“三权分立”制度,通过权力的制衡,使三大机构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保证公司顺利运行。然而随着内部控制重要性的日益提高,控制活动的日趋复杂,实施操作的日渐艰难,应该考虑在公司治理结构层面增设一个专门机构(以下简称内控机构),负责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转。该机构应具备以下作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协调其实施,最后对其不断修订与完善的部门,以应对企业内部不断变化的复杂形势,使企业按预期战略计划进行以及确保其持续发展。

二、内部控制专设机构主体设想

下面主要从内部控制专设机构的目标、基本原则、职责与权利范围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内部控制专设机构的目标。作为一个专门内部控制机构,内控专设机构的性质便决定了其主要目标是: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全面性的和具有有效运行性的内部控制制度;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内部控制专设机构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1)任务与目标原则。内控机构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服务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其全部设计工作必须以此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即企业任务、目标与内控机构之间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衡量内控机构设计的优劣,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企业任务、目标作为最终的标准。从这一原则出发,当企业的任务、目标发生重大变化时,内控机构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以适应任务、目标变化的需要。

(2)精简高效原则。 精简高效是内控机构设计一个重要的原则,也是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这一原则可以表述为:在满足内控机构目标所决定的业务活动需要及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力求减少管理层次,精简管理机构与人员,充分利用各部门的分工协调,充分发挥和提高管理层人员素质,充分调动各层员工积极性,以最少的机构、最少的人完成其限定的工作量,提高管理效率,更好、更快、更全面的达成其目标。

(3)权、责、利统一原则。权、责、利统一原则是指每一职位承担的职责、拥有的权利和享有的利益必须相等。权利是责任的基础,有了权利才有可能负起责任;责任又是权利的约束,权利所有者在运用权利时必须要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不至于滥用权力;利益的大小决定了成员是否愿意接受责任和接受权利的程度。

(4)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由于受个人精力、知识、经验条件的限制,一名领导人能够有效领导的直属下级人数是有一定限度的。有效管理幅度不是一个固定值,它受职务的性质、人员的素质、职能机构健全与否等条件的影响。其大小同管理层次的多少呈反比例关系,这一原则要求内控机构在确定管理层次时,必须考虑到有效管理幅度的制约。因此,有效管理幅度也是决定管理层次的一个基本因素。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要求内控机构进行组织协调时,既要保证其在外部环境和企业任务发生变化时,能够继续有序地正常运转;同时又要保证其在运转过程中,能够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变更,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为此,需要在内控机构中建立明确的指挥系统、责权关系及规章制度;同时又要求选用一些具有较好适应性的组织形式和措施,使其在变动的环境中,具有一种内在的自动调节机制。

第三,内部控制专设机构的具体主要职责。主要包括:

(1)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不仅要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还要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以达到企业自身规范、有序、健康的发展。此外,还要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及经济性。评价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是否都设计恰当,从而判断其中是否存在设计缺陷、是否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经济性评价就是在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的前提下是否尽可能降低运行成本,从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为股东创造最大财富。

(2)权责分派。内部控制专设机构要合理、有效地分配企业各部门关于内控方面的职责与权限。根据各岗位业务性质和人员要求,赋予相应的作业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以使职、责、权、利相结合,进而实现职位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配合的效果。此外,还为执行任务和承担职责的成员提供和配备所需的资源并确保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与职责权限相匹配,要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

(3)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内控制度制定后,要组织协调其运行。首先,要培养一批不折不扣的制度执行者。企业既要有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又要有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团队,该团队包括企业最高领导层和最低执行层等各个层面。这个团队经过企业内部的培训,具有强烈的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其次,评价设定的内控制度是否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是否存在设计完好的内控制度未按设计意图进行,或执行者没有获得必要授权或缺乏胜任能力。最后,对内控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质量跟踪,及时发现问题,结合审计机构的监督意见解决问题并进而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4)建立考评与激励机制。 为了监督与激励团队遵守内控制度,应建立有效的考评与激励机制。考评可以从个人完成业绩、工作数量和质量、不相容职务的符合性测试及执行失职的次数等方面展开。这种考评与激励记住可通过事中或事后进行的综合评审来实施,视不同岗位以及不同的业绩目标而定。考评与激励机制应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模范执行制度并创造较好经济效益者以奖励,对违反规程导致损失者以处罚。

(5)培养一支熟悉并精通内控的人才队伍。一支专业化的企业内控队伍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有着长远的影响。如果企业积极参与内控体系的一系列工作,不仅只在公司总部成立专门内部控制部门,包括其下属省公司、市公司层面也成立相应的内控风险部门,内控人才对于内控制度本身以及公司各个方面的业务都会有较好的理解,对于企业内控工作顺畅的执行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6)设立补救措施。 现代企业是由人、财、物和信息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整体,受时空变化和环境影响较大。加之随机因素较多,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就难以按照预期的目标发挥功效。内部控制专设机构必须保证在发生了一些未能预测的事件情况下如环境突变、计划变更、计划失败等,控制工作仍然有效,不受剧烈影响。

第四,内部控制专设机构的权利范围。作为一个企业新设机构,明确其具体权限也是首当其冲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专设机构与其他公司治理机构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其权利范围。

(1)董事会。董事会是约束经营者日常行为,实现事前帕累托最优的最合适的手段。董事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不但要提供合理的建议、咨询和指导,还要对其权利和利益进行必要的牵制和制衡。董事长对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实施负责。

内控机构隶属于董事会,对其负责,内控机构委员及委员会主席由董事会决议并选举产生,内控机构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后,呈交给董事会,由董事会召开董事会议决定是否可行,如可行,可提出适当改进意见。通过后,内控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经内控机构提出解决方法,并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并召开会议进行决议,然后才可写进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规范里。

(2)监事会。监事会对董事会的重大决策---内控机构提交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和公司的日常控制活动进行监督;对董事会成员、内控机构成员、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业绩进行监督和记录,并有权向出资方、董事会提出对上述人员的任免和奖惩的建议。

内控机构对监事会的监督和审查活动应予以无条件配合,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文件和资料,对其提出的意见加以考虑,必要时可以向董事会提议,然后进行改进。

(3)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肩负三大职责:监督财务报告、保证审计质量、评价内部控制。其中评价内部控制就是通过内部审计职能,监察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风险。主要涉及工作有:评价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评价员工欺诈的可能性;评价管理当局欺诈的可能性;评价公司的行为守则。内控专设机构的活动和行为也是审计委的主要监督审计对象。

内控机构与审计委员会在级别上是同级,二者只是活动范围与分工不同,在企业日常活动中,二者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以使企业审计质量的提高与内控的加强,最终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经理层。经理根据法定职权、企业章程和董事会的授权,主要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内控专设机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全面实施与运行,相当于承担了部分的董事会与经理层的职责,这样可以让内部控制制度更迅速、更全面、更有效地运行。

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能够良好地经营、运作的重要保证,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必备条件。因此,设计内部控制专设机构对建立、健全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执行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操作的日益复杂,在不久的将来,内部控制专设机构定会如雨后春笋般涌起。

参考文献:

[1]张颖、郑洪涛:《企业内部控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刘菁:《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

[3]许国才:《企业内部控制流程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

[4]甘华鸣:《管理方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

[5]高锐:《论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年第8期。

电厂集控运行与机组协调控制探讨 篇12

关键词:电厂,集控运行,机组协调控制

0 引言

如今,人类社会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需求,电厂的机组容量也在持续加大,这就要求负荷调节功能的强大与稳定,那么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协调控制系统。电厂自动化控制的主要方式是集控运行,而机组的协调控制就是集控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电厂生产系统运行稳定性与可靠性,我们有必要深入地探讨集控系统和机组协调控制。

1 集控运行系统的工作内容

作为电厂的指挥监控中心,集控运行管理系统能够收集各个子系统的信息和数据,并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存储。通过这项工作能够给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化的信息依据和数据支持,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电厂主要依靠集控运行来实行自动化管理,将集控运行与机组协调控制结合起来,就能够对生产流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利用集控系统存储的数据,分析生产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找出生产系统运行中的不足之处,对症下药,优化生产系统的配置,逐渐完善系统的运行性能。另外,还需注意对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对运行故障进行预防,一旦有故障迹象可以及时排除[1]。

2 优化协调控制系统的方法探究

(1)改变负荷调节器参数。负荷调节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有时系统的负荷会发生变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调节作用。负荷调节器的特点是一旦系统负荷恢复了稳定的状态,即实际负荷和目标负荷比较接近时,负荷前馈信号就会结束动态过程。根据负荷调节器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调节器的调节能力,弥补变化的负荷给调节器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改变调节器的参数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2)优化给水工作。1)保持合理的中间点温度。在实际工作中,电厂一般是由技术操作人员来对中间点温度进行手动偏置处理,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为了弥补手动偏置的不足,还有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是调节减温水比例。两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可以有效地保持合理的中间点温度。2)给水流量。电厂的给水方式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模式。在手动给水模式中,水量的改变会引起主调节器输出量的改变,中间点温度的改变会引起给定值的改变。在自动给水模式在一般情况下,若机组的运行处于正常状态,煤水比也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所以燃料量的变化,就会造成煤水比的变化,那么给水流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了[2]。

3 电厂协调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分析

3.1 软件系统设计

(1)软件架构。协调控制软件系统的架构主要组成部分是服务端和客户端,它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对两端的硬件进行环境分析,科学化、合理化地对管理工作进行分配,借此来达到控制系统运行成本的目的。此架构中的服务端有两台可以同时工作的服务器,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实时通信,分享数据信息。之所以设计两台服务器,就是为了避免服务器出现故障后影响系统运行的问题出现。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后,还可以自动切换到另一台,让它独立承担服务端的工作。客户端的工作是由操作员站来完成的,它的主要职能是给服务端传递信息,以保证服务端能够接收并完成客户端的要求。这种软件架构模式能够考验客户端操作员站处理信息的能力。

(2)功能模块。在设计电厂的协调控制系统,要充分考虑到尽量使集控运行系统和协调控制系统相结合,它们紧密结合分析出的数据和信息时电厂机组协调控制工作的基础。

系统的协调控制有四大功能模块,分别是主控系统、汽机主控、锅炉主控和子系统。这四个小模块又都可以分为多个子模块,所有的模块一起工作来保证协调控制系统运行的安全和性能。

3.2 硬件系统设计

(1)网络架构。协调控制硬件系统的网络架构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现场控制层、系统服务层和检测控制层。首先,现场控制层的工作方式为:在与主控室相邻电子设备室内,集中安装现场控制站DPU与数据采集站DPU,它们的主要工作是接收信号,再进行逻辑运算,传输运算结果,反馈给现场执行器。其次,系统服务层的主要功能是对冗余网进行有效利用,连接监控层的计算器和控制器,接受和发送收据信息。最后,检测控制层的主要工作机构是操作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它能够与服务器进行实时通讯,传输各项信息。

(2)功能模块。硬件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其一,主控系统。主控系统的工作是限速、限幅处理电网自动调度系统传输的ACC负荷指令和运行人员手动调整负荷指令。万一机组中的主要辅机发生了运行故障,要确保机组能够主动进入相应的控制系统,并调整负荷,使之与目标值相适应。其二,锅炉主控系统,它由自动和手动两种运行模式。在机组的不同运行条件下,锅炉主控系统与汽轮机主控系统相配合来完成控制的功能,对锅炉的输出工作和负载匹配关系作出相关指令。它能够控制主蒸汽压力闭环以及负荷质量前馈,以此来保证输入能量能够适应电厂锅炉的节能要求[3]。其三,汽机主控系统。它在协调控制系统中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整个汽机,对其进行协调控制,保证汽机的生产活动能够正常运行,一般来说汽机主控系统都应该处在自动控制的状态之中。一般是由汽机主控系统下达指令,再由DEH系统来实施对汽轮机的控制,调整汽门开度,以保证蒸汽量能够满足机组负荷的需要,并使锅炉与汽轮机之间能够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而今,电厂机组在运行的过程中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负荷,所以起控制和协调作用的系统一定要跟上负荷的需要。集控运行和协调控制都是电厂管理中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参考文献

[1]陈毅艺.燃煤电厂集控运行与机组协调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4):110.

[2]蒋甲丁.火力发电厂协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大学,2014.

上一篇:学生开发团队建设下一篇:幼儿韵律活动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