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固定手术

2024-07-18

骨折固定手术(共12篇)

骨折固定手术 篇1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 多合并半月板及韧带的损伤, 若治疗不当, 将产生创伤性关节炎、关节不稳以及功能障碍[1]。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 共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0例, 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0例, 其中男12例, 女8例, 年龄20~65岁。左侧11例, 右侧9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3例, 高处坠落伤5例, 其他伤2例。开放性骨折12例, 闭合性骨折8例。伴有前交叉韧带损伤0例, 后交叉韧带损伤0例, 同时有前后交叉韧带损伤0例, 伴内侧半月板损伤1例, 外侧半月板损伤0例, 同时有双侧半月板损伤0例, 伴血管、神经损伤1例, 伴有骨筋膜室综合征0例。采用Schatzker分型[2], 其中Ⅰ型8例, Ⅱ型0例, Ⅲ型1例, Ⅳ型0例, Ⅴ型1例, Ⅵ型0例。合并有糖尿病者0例、高血压病2例、肺心病0例。手木治疗时间为患者伤后2h~15d。

1.2 治疗方法

1) 适应症。均为有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2) 手术时机。开放性骨折及伴有血管、神经损伤患者采用急诊手术, 其余患者均采用消肿及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及软组织条件择期进行手术。

3) 手术入路。根据骨折的类型选择外侧切口、内侧切口或内外侧联合切口。

4) 手术方法。充分显露胫骨平台骨折部位, 以骨折远端为标准。对于合并有劈裂型的骨折, 通过撬拨复位, 缺损处取髂骨植骨。对于单纯塌陷型骨折采用在平台外下方开骨窗, 从下方用一骨科击入器将压缩的关节面复位, 隧道空腔植骨。根椐骨折的类型、部位、移位程度、骨折块的大小, 分别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15例, “T”型钢板固定1例, “L”型钢板固定1例, 双钢板固定3例。复位固定后, 结合术前CT或MRI检查, 常规探查关节面, 半月板及韧带损伤的情况, 尽可能保留或修复半月板, 同时一期修复或重建已损伤的韧带。手术结束前常规透视、置管冲洗或引流。术后1~2周开始进行功能锻炼, 逐渐进行主动锻炼。

2 结果

经过术后8个月~6年随访, 平均18个月。伤口Ⅰ期愈合15例, Ⅱ期愈合5例。骨折骨性愈合时间为6~15个月, 平均8个月。出现创伤性关节炎10例, 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者5例, 其中有3例有轻度的膝关节内翻。参照Lysholm评分标准评分, 评分优8例, 良5例, 可2例, 差5例, 优良率为65%。主要并发症为膝关节不稳, 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僵直。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症及时机

参照Duwelius等[3]关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指征: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 伴骨筋膜室综合征, 经关节骨折水平移位超过6mm, 同时考虑胫骨平台的倾斜程度 (>50°) 、压缩情况 (>5mm) 或伴有半月板或关节韧带损伤需要进行探查或修复手术的, 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开放性骨折, 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骨折, 均采用急诊手术。对于软组织损伤不严重或多发性损伤的患者, 经术前准备, 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条件下, 尽早手术。对于软组织损伤严重、全身情况不理想或伴有合并症的患者, 采用石膏托临时固定、跟骨牵引及消肿对症治疗, 待患肢肿胀消退, 皮肤干结, 皮纹和骨性标志出现后再行手术治疗[4]。在此期间治疗合并症, 并得到有效控制后方能择期手术。

3.2 手术方法

胫骨平台骨折多因暴力损伤所致, 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面塌陷。通过复位, 恢复关节面的解剖结构及有效的固定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通过手术尽可能恢复关节的外形、轴线、对位、关节的稳定性, 从而达到功能复位或解剖复位。根据骨折的类型, 选择固定材料及方法, 如单纯劈裂型骨折 (Ⅰ型) , 内髁型骨折 (部分Ⅲ型) , 双髁型骨折 (部分Ⅴ型) 等多带有楔形骨块, 先用松质骨螺钉固定, 再L型或T型钢板加强支撑固定, 增加稳定性。劈裂塌陷型骨折 (Ⅱ型) 和双髁骨折 (部分Ⅴ型) , 复位后用T形钢板固定。内髁型骨折 (Ⅳ型) 用T型、L型钢板固定。对于部分Ⅱ型、部分Ⅲ型平台骨折, 采用关节面下方的干骺瑞凿斜形隧道, 用击入器向上敲击顶起关节面, 再用L型或T型固定, 常规取髂骨植骨。术前必须充分了解病情, 全面分析患肢伤后及牵引后的X线片、CT或MRI检查, 充分明确骨折的类型、程度、移位情况,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和复位器械。复位时注意尽可能恢复平台的高度, 尤其以内侧平台骨折更为重要。术中注意避免螺钉钉入关节腔、钢板适当塑型。术中充分探查关节面、半月板及韧带, 根据损伤情况, 尽量保留或修半月板, 一期修复重建损伤的韧带。手术操作宜轻柔, 坚持微创的原则, 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后早期1~2周开始功能锻炼。

3.3治疗中应重视的问题

1) 认真询问病史、查体和阅读X线片、CT片及MRI, 以确定骨折类型及有无合并韧带、半月板损伤, 对于治疗极为重要;2) 手术原则: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3) 手术显露时尽量避免分离皮下组织, 以免影响皮瓣的血液供应;4) 充分认识植骨的重要性, 骨缺损满意填充后利于骨折愈合, 也利于早期关节功能锻炼, 术中植骨时应填实植骨块, 以免植骨块于关节活动中松动、移位及关节面塌陷;5) 内固定术后应尽早开始主动功能锻炼, 做到不用石膏或缩短石膏的外固定期, 以利功能恢复。螺钉及接骨板目前仍是固定胫骨平台骨折主要方法, 虽然“T”“L”型钢板非常适合胫骨表面轮廓外形, 但钢板的朔型非常重要[5], 在手术中要充分重视, 否则易引起骨折再移位可能。

3.4 关节粘连妨碍膝关节屈曲是疗效不良的常见原因

可由关节内和关节外两方面因素造成关节内因素为平台关节面损伤和血肿, 产生粘连。关节外因素为周围软组织损伤出血和水肿浸润, 发生纤维化。膝关节长期固定, 不利于血肿浸润消失和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膝关节粘连、关节功能受限是胫骨平台骨折未能得到正确治疗的主要后遗症之一。术后正确有序的功能锻炼和尽量缩短外固定时间对膝关节功能有重要意义, 早期自主锻炼可加快血肿吸收, 促进肿胀消退, 防止膝关节伸膝装置粘连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形成, 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法[6]。

综上所述,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复杂性的损伤, 如处理不当, 将导致患者严重残废。但如果能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 做到良好复位, 采用合适的手术内固定及植骨, 同时修复损伤的韧带及半月板, 配合早期的功能锻炼, 也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Lysholm J, Gillquist J.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surgery result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se of a scoring system[J].Am J Sports Med, 1982, 10:150.

[2]Schatzker J, Mcbroom R, Bruce D.The tibial plateau fracturethe Toronto experience 1968-1975[J].Clin Or thop Relat Res, 1979, 138:94.

[3]Duwelius PI, Rangitsch MR.Treatment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by limited internal fixation[J].Clin or thop, 1997, 339:45.

[4]顾龙殿, 何家文, 吴良浩, 等.双侧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3) :186.

[5]赵铭, 郑启新.外侧支撑钢板加压螺钉系统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 (4) :249-251.

[6]胡广编.创伤骨科诊治失误对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78.

骨折固定手术 篇2

骨折内固定术是指当发生骨折时用金属螺钉、钢板、髓内针、钢丝或骨板等物直接在断骨内将断骨连接固定起来的手术。

内固定术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较好地保持骨折的解剖复位,比单纯外固定直接而有效,特别在防止骨折端的剪式或旋转性活动方面更为有效。成都中山骨科医院专家介绍有些内固定物有坚强的支撑作用,术后可以少用或不用外固定,可以减少外固定的范围和时间,坚强的内固定有利于伤肢的功能锻炼和早期起床,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静脉血栓、膀胱结石等)。

骨科内固定材料是许多骨折病人手术时需要用到的手术器材。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传统骨科内固定材料主要有不锈钢系列、钴铬钼合金、钛和钛合金等,这些都是永久性植入材料。

(1)不锈钢系列:均为奥氏体的铁基合金。以奥氏体不锈钢为基础,再加入钛元素,使材料具有 较高的抗腐蚀性能。加入了钼元素,并相应地减少硫、磷等杂质,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耐腐蚀性。镍在不锈钢中的主要性能是防锈、抗腐蚀、提高材料的韧性。

316、316L、317、3l7L牌号的不锈钢,惰性好、耐蚀性强。它的机械性能也适合制作内固定器材,是目前国际选用最广的医用不锈钢材料。

(2)钴、铬、钼合金:钴的硬度大,耐腐蚀性好;钼在合金中含量较不锈钢系列高,故合金的硬度大、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缺点是钴对细胞的毒性较大.植入人体后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甚至有致癌作用。而且价格昂贵,制品加工困难,现已少用。

(3)钛及钛合金:包括纯钛和钛基合金两大类。

钛元素较活泼,晶体表面极易氧化。材料表面氧化后形成一层钝性氧化膜,性质稳定、惰性大、耐酸、耐腐蚀性和组织相容性好,对细胞的毒性极低。而且质量轻,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较不锈钢、钴铬钼合金低。弹性模量接近人体皮质骨,作为骨折内固定材料有其优点,并有广泛应用价值。

纯钛的硬度低、质轻、不耐磨。如在真空800摄氏度氮化炉中经表面氮化处理后,可增加它的硬度、耐磨性和惰性。常用的钛合金内固定材料有两种。

a.T-6A1—4V:国产牌号为TC4。其硬度和耐腐蚀性大于纯钛.而且质轻,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内固定金属材料之一。

骨折固定手术 篇3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护理

内固定术是用金属螺钉、钢板、髓内针、钢丝或骨板等物直接在断骨内或外面将断骨连接固定起来的手术,称为内固定术。这种手术多用于骨折切开复位术及切骨术,以保持折端的复位。经围手术期积极护理,骨折愈合快,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內固定术概念

内固定术是用金属螺钉、钢板、髓内针、钢丝或骨板等物直接在断骨内或外面将断骨连接固定起来的手术,称为内固定术[1]。内固定术可以使胫腓骨不稳定骨折,先变成相对稳定骨折,而胫骨尽量以最简单的方式,如支架、螺钉等固定,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还适时辅以石膏外固定,特别是胫骨下1/3粉碎骨折或干骺端骨折,胫骨难于固定,而仅固定胫骨不能稳定踝关节和恢复踝关节解剖形态,这时腓骨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更为重要。

2内固定术前护理

在积极抢救治疗的同时,关怀安慰患者,耐心解释,简明扼要地介绍手术的目的、麻醉及手术的大概经过,手术的可靠性及安全措施,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恐惧和紧张心理,告知内固定架的使用方法,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治疗与护理,使病人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做好营养支持的护理,应供给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含水分多、清淡、味鲜、易消化的饮食,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尿潴留和便秘。训练有效咳嗽及排痰,预防术后并发症。常规准备皮肤,备皮时应注意勿损伤皮肤,有皮肤破损者应积极治疗,术前2小时碘伏消毒,治疗巾包扎[2]。术前常规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以防术中呕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根据医嘱准时给术前药物。

3内固定术中护理

正确摆放手术体位,预防压疮,切记要调整好牵引力量,预防牵引过度而造成会阴区的压疮。严格无菌操作手术最好在层流手术室进行。操作中严格按无菌操作原则去做。熟悉手术步骤与各步骤所需器械 成套器械一般以手术步骤按顺序摆放,配合手术时可按步骤拿取,护士要熟悉专用成套器械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方法,熟悉钢板的型号。暴露术野后,协助医生选取钢板,熟悉手术步骤与各步骤所需器械,器械护士要准确迅速地传递器械,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4内固定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常规使用心电监护,密切观察体温,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置血浆管者观察引流的量、颜色并确保引流通畅,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有无肿胀、疼痛、趾端感觉和运动。

做好饮食指导,合理的饮食有利于机体体力的恢复和伤口愈合,治疗膳食应注意纠正失水失盐,在早期应供给低脂、高维生素、高钠、高铁、含水分多、清淡味鲜、易消化吸收的普食。后期给予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铜的饮食,以利骨折修复和机体消耗的补充。

术后病人取平卧位,在麻醉作用未消失、肢体功能处于不自主状态时,要注意防止因半动不动而加重病情,保持膝关节屈曲20~30。,可用软枕垫于腘窝处,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合并血管损伤或骨筋膜高压征患肢不宜垫高,以免加重肌肉缺血、肿胀和坏死,肢体防止位置很重要,严禁内外旋转,保持中立位[3]。

要注意观察针眼进入皮肤处是否有红肿、渗出,注意分辨是否感染还是针眼处异物反应。每天针眼处点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2次,当钉孔周围皮肤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时,应及时报告医生换药,并注意观察外固定是否松动滑脱,发现问题即时调整。

指导功能锻炼,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足下垂、患肢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及患肢固定情况,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指导患者积极的功能锻炼,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功能锻炼应注意以患者不感觉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如果功能锻炼不恰当,操之过急,干扰了骨折固定,将影响骨折愈合。

5并发症预防护理

预防切口感染及骨髓炎,术前给予支持疗法,纠正低蛋白血症、糖尿病、贫血;术前备皮彻底;术前、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严格无菌操作等均是预防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巡回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生命体征变化。如:发现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血氧下降、皮肤出血点等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严防脂肪栓塞综合症。术前摆放体位时应在易受压部位垫上软垫,防止压伤皮肤,引起压疮。选用高质量、型号合适的抗剪切、抗弯、抗疲劳能力的内固定材料,并且构造更加合理,能替代股骨承受人体大部分的应力,有利于避免髓内钉的断裂。

6总结

胫腓骨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长骨干骨折之一,常合并皮肤、肌肉缺损等严重软组织问题,术后并发症多且发生率高,其治疗及功能恢复日益引起临床的关注。通过本文对手术前后的护理探讨,总结出内固定是目前治疗胫腓骨骨折的较好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传汉,张铁良.临床骨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74-383.

[2] 钟广玲,郭跃明,刘远标,等.胫腓骨外伤性骨折临床调查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8:873-875.

[3] 陈湘五.试述护理文化的精髓—护理安全文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3,2:152.

骨折固定手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2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年龄17~50岁,平均年龄为(25.5±3.6)岁;骨折部位:20例患者为左侧,26例患者为右侧,4例患者为双侧;致伤原因:32例患者为高处坠落伤,10例患者为交通事故伤,8例患者为重物压伤;AO分型:30例患者为B型,20例患者为C型;骨折类型:10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40例患者为闭合性骨折;合并伤:2例患者合并脊柱骨折,2例患者合并距骨骨折,4例患者合并跟骨骨折,4例患者合并髋关节及骨盆骨折,2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致伤原因、AO分型、骨折类型、合并伤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给予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本组患者臂丛麻醉,取仰卧位,将厚布单放在患者患侧肩后将其垫高,将一3cm左右的横行切口开在肩缝下前外侧,沿着三角肌前外1/3处对三角肌进行遁形纵向分离,长约4cm;将肩关节囊和肱骨头显露出来,在肘关节屈曲外旋位及肩外展位的牵引下,首先初步复位肱骨近端骨折,不强求解剖复位,临时固定时运用多枚克氏针,然后将长度适当的肱骨近端钢板,经三角肌切口插入锁定钢板,顶点与大结节顶点平齐。将一3cm左右的纵形切口开在钢板远端皮肤处,将钢板远端显露出来;固定接骨板远近端时运用克氏针或螺钉,并使之粘附在肱骨近端。C臂X线机透视证实骨折端良好复位、锁定钢板位于合适位置之后,选择长度合适的锁定螺钉并拧紧,远近端各3~4枚,禁止将肱骨头关节面钻透;最后对肩关节被动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对术区冲洗止血后,将切口逐层闭合。若复位后患者存在明显空洞骨缺损,则应在复位后给予其人工骨等填塞,以对肱骨头进行有效的支撑[2]。

1.2.2 对照组

给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入路时常规经胸大肌和三角肌切口,将骨折部位直接显露出来进行基本解剖复位,加压固定骨折块,尽量不剥离软组织,然后依据常规方法进行内固定操作[3]。

1.3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于手术之后第2天开始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包括钟摆、内外旋等;手术后3个月开始进行力量训练,同时定期复查X线片。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骨移植病、内外翻畸形、肱骨头坏死情况进行统计,记录其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测试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该评分总分为100分,疼痛、功能使用情况、活动范围、解剖位置分别占35分、30分、25分和10分,其中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4]。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例(n)/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移植、肱骨头坏死、内外翻畸形和Neer评分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骨移植发生率明显较低,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Neer评分优良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肱骨头坏死、内外翻畸形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明显较少,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方面,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n(%)]

(±s)

3讨论

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软组织进行广泛的剥离,严重损伤了肩袖,可引发肩锋撞击症,对患者的肩外展功能造成严重影响[5]。而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微创术式,符合生物学微创化的治疗原则,不会对骨折端内环境造成干扰,一方面能够对骨折端血运进行有效的保护,促进骨折早日愈合,另一方面也可使骨折固定牢靠,使患者早日进行功能训练等[6]。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骨移植发生率明显较低,Neer评分优良率较高,术中失血量明显较少,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较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面更能显著降低患者的骨移植发生率,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并有效提高患者的Neer评分优良率,缩短患者的骨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与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与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骨移植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Neer评分优良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肱骨头坏死、内外翻畸形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较少,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方面,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较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

参考文献

[1]唐明杰,曾炳芳.锁定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研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128-129.

[2]林勇彬,谢阗,林加阳.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9(22):126-127.

[3]莫金权.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56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09(5):412-413.

[4]方广文,舒衡生,曾宪铁,等.锁定钢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21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8):52-54.

[5]史厉,王少卿,王松峰,等.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54例的临床体会[J].哈尔滨医药,2010(4):20-21.

骨折固定手术 篇5

脊柱骨折属于骨科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约占全部骨折的5%~6%,多由外力所致,如高空坠落、重物砸伤或交通撞伤等,一般病势危急、病情复杂,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剧痛、畸形、马尾损伤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1-2]。针对脊柱骨折,目前临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内固定手术为最主要的方式之一[3]。手术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所以如何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也成为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对我院164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9月-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64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82例。对照组男性43例,女性39例,年龄28~65岁,平均(42.3±2.5)岁。胸段脊柱骨折30例,腰椎骨折38例,颈椎14例。病因:交通意外39例,高空坠落24例,重物砸伤15例,其他4例。干预组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26~67岁,平均(42.5±2.4)岁。胸段脊柱骨折31例,腰椎骨折36例,颈椎15例。病因:交通意外40例,高空坠落22例,重物砸伤17例,其他3例。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安排检查、发放药物、输液等。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2.1术前护理协助患者及家属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如备皮、备血、血常规检查、静脉滴注抗生素、灌肠等,对手术区域清洁、消毒,并做好无菌包扎;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多与患者交谈,且保持语气亲切和蔼、举止大方得体,向患者讲述医师的丰富临床经验和治疗成就,疏导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从而主动与护理、手术治疗工作相配合;采用宣传册、宣传栏、黑板报、观看录像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病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有初步的了解,看到痊愈出院的希望,保持积极、轻松的心情,配合各项工作,争取早日出院。

1.2.2术中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在全麻诱导、全麻苏醒和术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包括呼吸频率、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进行处理;术中患者出血量较大,应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变化,必要时输血、输液以补充血容量;患者手术过程中一般取俯卧位,需要翻身时应直线翻身,以免扭转颈椎、损伤脊髓、颈椎等;全面检查电刀负极板在患者身上的接触部位,以免电击烧伤。

1.2.3术后护理术后仍应定期监测并记录患者呼吸、心电、血压、脉搏、意识等变化情况,若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出冷汗等症状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术后应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通畅,不可以出现扭曲、压折现象,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量、性质,据此进行患者预后评估,并制订针对性的术后护理方案。

1.2.4出院指导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如肌肉按摩、活动关节等,注意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程度酌情增加训练范围和强度,要求患者能独自进行整个锻炼流程。叮嘱患者出院后仍要坚持日常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叮嘱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远离安全隐患;告诉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检查恢复情况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05%明显高于干预组的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总满意度为85.37%低于干预组的9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P<0.05),见表2。

3讨论

脊柱是人体的`重要组织结构,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5个部分,当脊柱受到直接或间接外力时可引起节段骨折,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脊椎骨折一般病情危重,只有患者各项生命指数稳定后方可进行手术,故临床治疗时,一般先对合并症如颅脑和内脏损伤、开放性骨折等进行处理,再行手术[4]。目前仍以内固定手术为主。脊柱骨折患者病情一般较为复杂,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5]。因此,综合性的、个性化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脊柱骨折患者一般康复期较长,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家属在这段时间内注意膳食营养,以富含钙、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如排骨、瘦肉、瓜果蔬菜等,确保患者康复期间营养供应。此外,患者出院后仍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患者创口愈合情况以及四肢、关节的功能活动情况。护理人员还要多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的其他需求,了解日常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工作中的短板方面进行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加强人文关怀,将患者的感受放在工作首位,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从整体上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护理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涂成华.40例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观察[J].大家健康,,10(12):232-233.

[2]魏艳,许晶晶,牛鑫.脊柱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式及意义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4):56-57.

[3]周翠云.脊柱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中国药物经济学,,1(1):374-375.

[4]胡伟,马瑞.脊柱骨折手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要点研究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5(102):346.

骨折固定手术 篇6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85例,男63例,女22例,年龄61~89岁,平均75岁。致伤原因:车祸撞伤68例,高空坠落伤12例,扭伤5例;开放性损伤8例,闭合性损伤77例,全部为新鲜骨折。按照Schatzker分类[1]:Ⅱ型12例、Ⅲ型14例、Ⅳ型42例、Ⅴ型12例、Ⅵ型5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28例、半月板损伤36例、内侧副韧带损伤27例、外侧副侧韧带损伤3例;合并糖尿病56例、高血压病62例、老年性支气管肺气肿68例,同时合并糖尿病、老年性支气管肺气肿57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病、老年性支气管肺气肿62例,同时合并3种内科疾病的43例。于伤后5~16天内接受手术。

围手术期处理:本组病例入院后分别进行体格详细检查及理化检查,患处CT及三维重建是必要的检查。重视既往病史的回顾。高能量骨折可伴有动脉损伤,有必要进行动脉造影,防止漏诊。给予患肢制动,卧气垫床,半卧位,预防褥疮,并根据理化结果请相关科室会诊,对老年患者的全身心脑肝肾重要器官作出初步评价。预防及治疗老年性内科疾患。术前高血压患者控制于160/95mmHg,术前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于<10mmol/L,凝血功能测定应重视,术前应停用阿司匹林。

手术方法:采用硬膜外或全麻,依据骨折部位分别采取外侧、内侧、正中入路。对于双髁骨折(Ⅴ、Ⅵ型)较大的后内侧骨块需要良好的复位和支持,可选择辅助后内侧切口[2],以便更广泛的暴露、探查关节腔,检查半月板及交叉韧带、侧副韧带损伤情况。针对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可在關节镜辅助下直视骨折塌陷进行复位,通过骨折裂隙或开窗,用骨膜剥离子或薄骨刀撬起,使塌陷的关节面复位。对于Ⅳ、Ⅴ、Ⅵ型抬起下陷骨折块,清理骨折端嵌入的皮质骨及凝血块,取髂骨或人工骨,植入缺损处,先用细克氏针临时固定,根据骨折的大小范围应用支持钢板加螺栓、螺钉内固定,术中需用“C”臂透视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对于合并半月板及侧副韧带损伤需Ⅰ期修复。本组中有1例半月板毁损严重,无法修补而切除。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带有一部分髁间突骨折片的给予Ⅰ期固定修复,对于实质部断裂的应根据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稳定性、疼痛症状、主观要求)给予Ⅱ期修复[3]。

术后康复及治疗:对于Ⅱ、Ⅲ、Ⅳ型骨折拔除引流管后即早行CPM被动锻炼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6~8周后逐渐部分负重练习,12周后逐渐完全负重,对于Ⅴ、Ⅵ型骨折根据软组织条件及骨折稳定性决定早期活动时间,适当延期负重。针对老年患者术后应用阿法骨化醇胶囊,抗骨质疏松治疗。早期抗凝药物应用,预防DVT发生。

结 果

本组患者85例均获随访,术后有5例皮肤轻度感染、无皮肤坏死及感染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0~4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骨折均获愈合,完全负重时间13~28周,平均X线愈合时间16.8周(14~29周)。术后膝关节功能的评估采用了HSS评分评定[4]:优64例、良12例、中9例、差0例,平均87.2分,优良率89.4%。

讨 论

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胫骨平台骨折常因不当治疗造成下肢的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手术内固定的目的是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5],同时也防止了牵引或其他方式固定带来的危险和并发症。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及情况要保证临床效果,规范的手术操作固然重要,围手术期处理、术后积极康复治疗同样重要,应重视以下几点:①围手术期检查及手术时机:老年本身的疾病较多,应重视内科合并症的治疗。手术本身是一种损伤,高血糖是感染的根源,病患抵抗力下降,很可能进一步加重本身疾患病情,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骨折本身的治疗。术前常规X线片、CT、三维重建及MR检查,有助于切口显露和内固定方式选择。又因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导致内固定后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内固定物外漏,一般7~10天待肿胀消退,皮肤出现皱纹时较好。②复位及内固定方式:胫骨平台骨折复位要求解剖复位,关节面精确复位和稳定是关节软骨修复的必要条件[6]。对于Ⅳ、Ⅴ、Ⅵ型骨折术前塌陷程度和部位的评估是关键。可采用直接和间接复位相结合,有效的复位后骨缺损处的植骨非常重要。选用合适的支持钢板固定,必要时加松质骨螺钉。对于Ⅴ、Ⅵ型骨折,由于内侧常是粉碎性,仅用外侧钢板固定易发生移位,可加内侧小钢板及近端螺钉,使骨折获得即刻稳定。手术在C型臂下进行可以减少手术野的显露,并能观察调整钢板螺钉的位置。手术中不要刻意追求软骨面精确对位,易增加手术时间、出血及不必要的损伤。③合并伤的处理:胫骨平台骨折通常合并半月板、交叉韧带和侧副韧带等特殊结构的损伤。这些结构的损伤对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有重要影响,延误诊断使损伤得不到早期有效治疗,可能引起膝关节不稳和后期创伤性骨关节炎。半月板起传导载荷维持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切除可至关节不稳,术中尽量保留,无法保留才行切除[7]。本组只有1例因半月板毁损严重,给予切除,随访中发现患者有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对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给于Ⅰ期螺钉或钢丝固定;对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应待病患骨折愈合后,通过患者膝关节稳定性测试、查体表现及主观要求给于行关节镜下Ⅱ期重建。这里,还要特别提出对侧副韧带诊断的重视,术前缺乏膝关节MRI检查及术中固定完成后的应力试验,极易漏诊。④术后康复:因老年人多存在骨质疏松、合并有老年性内科疾患,早期的功能锻炼在此类骨折占重要地位。CPM练习是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重要一环。对于有韧带、肌腱和半月板的损伤,修复后术中应检查膝关节最大屈伸范围(ROM),CPM活动角度应小于术中允许活动范围,待4~6周后,明确韧带愈合后,再逐渐增加CPM活动范围。

参考文献

1 Schatzker J.Tibial Plateau Fractures.In Browner,Jupiter,Lerine,et al.(eds):Skeletal Trauma,Philadelphia:W B Saunders,1993:1745.

2 Georgiadis GM.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 for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Br],1994,76(2):285-289.

3 荣国威,王成武,主编.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37-1038.

4 Insall J N,Ranawat CS,Aglietti P,et al.Bone Joint Surg[J],1976,6:754.

5 王满宜,等译.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99-515.

6 Mithell N.Healing of articular cartage in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in rabbits[J].J Bone Joint surg(Am),1980,62:628.

内固定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 篇7

关键词:内固定术,肩胛骨,骨折

肩胛骨骨折多由高能量直接暴力所致, 相对少见, 合并损伤的发生率高[1]。以往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通过康复治疗以获得满意的疗效[2]。近年来, 大多数骨科医生主张手术治疗, 但大宗病例报道较少, 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以及如何选择复位顺序及固定方法仍存在争议。我们采用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11 例, 随访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 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11 例, 男8 例, 女3 例;年龄19~63 岁, 平均34.3 岁。致伤原因:交通伤6 例, 高处坠落伤3 例, 直接暴力打击伤2 例。术前全部行前后位X线检查, 10 例行CT三维重建检查。肩胛颈骨折2 例, 肩胛颈横断骨折1 例, 肩盂关节内骨折3 例, 5 例肩胛骨体部骨折中有3 例骨折累及肩胛上切迹, 2 例骨折位于冈下窝, 并伴有肌肉卡压。合并肋骨骨折8 例 (其中6 例伴发血气胸) , 多发性四肢骨折5 例, 颅脑损伤1 例, 脊柱骨折2 例, 腋神经损伤1 例, 浮肩损伤1 例, 肩胛上神经损伤1 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伤后7 d内手术者3 例, 2周内6 例, 2周以上2 例, 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术前积极处理合并损伤, 患肢制动。术前检查除包括双侧肩关节的胸部X线片、肩胛骨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和盂肱关节的腋位X线片外, CT平扫和三维重建已基本列入常规检查, 怀疑有神经损伤者, 术前行肌电图检查。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以便术中控制血压减少出血。

1.2.1 手术显露

前方入路2 例, 前方入路采用抬高头侧30°~45°仰卧位, 即沙滩椅位, 用于处理喙突和盂缘前部骨折。后方入路 (Judet入路[3]) 9 例, 用于处理体部、肩胛冈、盂窝及肩胛颈骨折。患者侧俯卧位, 患肩垫高30°~45°, 切口起于肩峰内侧, 沿肩胛冈走行至肩胛骨内缘转向肩胛下角, 直视下切断并向外侧翻转三角肌后部纤维, 沿肩胛下肌与小圆肌间隙进入 (若此间隙因小圆肌存在变异而难以分离时, 可部分劈开肩胛下肌下缘) , 以充分显露肩胛骨体部外缘、肩胛颈及盂缘后方骨折。当肩胛骨体部骨折难于显露时, 可沿肩胛骨内缘向体部钝性剥离冈下肌。术中应注意保护肩胛上神经、血管及三边孔、四边孔内容物。

1.2.2 固定方法

根据骨折部位及损伤程度不同, 采用单纯螺钉固定、重建钢板与螺钉结合以及双重建钢板等固定方法, 使骨折端与内植物形成“框架稳定复合体结构”, 恢复肩胛骨的正常形态及力学强度。

1.2.3 术后处理

术后Dugas位绷带固定患肢。术后1~2 d以外固定支架固定患肩于外展45°、前屈45°, 逐渐抬高患肢并行被动肩关节康复功能锻炼。视骨折稳定情况行功能训练, 一般术后3周开始肩关节主动锻炼, 逐步增加强度, 并配合康复训练10周。

2 结 果

11 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55个月, 平均21.2个月。随访结果根据X线片、CT (5 例) 和临床检查确定。本组骨折均愈合, 术后内置物松动1 例。本组功能预后按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及局部肌力确定, 根据Rowe的疗效评价标准[4], 其中优7 例, 良2 例, 可1 例, 差1 例, 优良率81.8%。VAS评分, 在3分以下7 例, 4~6分4 例。肩关节外展平均85°, 前屈上举平均155°, 内旋平均56°, 外旋40°。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钢板外露1 例, 肩关节不稳定1 例, 肩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 例, 异位骨化 (BrookerⅡ级[5]) 2 例, 肩关节外展受限、肌力减弱1 例, 肩峰骨折畸形愈合致肱骨头肩峰撞击征1 例。

3 讨 论

肩胛骨位置浅表位于胸壁后方, X线检查无法全面、清晰地显示其全部结构。应用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充分显示损伤细节并立体展示骨折形态, 对于累及关节的损伤及某些复杂骨折, CT三维重建使分类诊断的准确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从而为指导术中整复及合理固定等提供了依据[6]。肩胛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 合并软组织损伤发生率甚高。肩胛骨骨折移位大, 骨折块常损伤并嵌入周围肌肉, 骨折处会产生较大血肿, 可以引起肩袖肌肉痉挛, 移位的骨折片有时会向后刺入肌肉或卡压肌肉, 使患者无法早期活动。而骨折愈合过程中产生的骨痂, 软组织的黏连及肩胛骨的畸形愈合都会影响肩胛胸壁关节的活动度。

对于移位明显的肩胛骨骨折, 手术治疗能及时清除骨折端积血, 骨折达到良好的复位、固定, 使肩胛骨前后面平整, 恢复肩胛骨周围肌肉的长度和张力。消除了肩胛骨骨折对旋转肩袖功能的影响, 恢复旋转肩袖对上肢的正常杠杆作用, 是肩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解剖和动力基础, 也缩短了肩关节的制动及外固定时间, 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黏连的发生, 减少了肩关节的畸形及疼痛等后遗症。关于手术时机的确定目前尚无定论, 多数学者主张对移位严重的骨折, 当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后宜限期手术治疗。贾健等[7]学者将肩胛骨骨折手术适应证概括如下。a) 肩峰骨折:大于5~8 mm下陷畸形, 妨碍肩峰下关节活动。b) 肩胛冈骨折:大于5~8 mm影响冈上、下肌正常滑动。c) 喙突骨折:明显分离移位或压迫神经血管束。d) 肩胛颈骨折:在横断面或冠状面上成角畸形大于40°, 骨折移位大于10 mm, 经牵引治疗无效;合并浮肩损伤。e) 肩胛骨体部骨折:肩胛骨体部外缘骨折刺入盂肱关节。f) 盂缘骨折:合并肱骨头脱位, 复位后遗有肩关节失稳;骨折移位大于10 mm;累及盂窝前部1/4或后部3/4。g) 盂窝骨折:关节面台阶移位在5 mm以上或伴有浮肩损伤。h) 混合骨折:有上述骨折移位特征;合并肩袖损伤或肩胛上神经损伤。

改良Judet人路[3]:多数类型的肩胛骨骨折及混合骨折均可采用改良Judet入路显露。此入路在后方人路即标准Judet人路的基础上改良而成, 自肩胛冈部切断三角肌起止部并向外翻转后, 沿肩胛骨内缘切开附着肌肉, 向外行骨膜下剥离至肩胛骨外缘及肩盂处, 显露肩胛体全部、肩胛颈及肩盂后部。如需进一步显露肩盂窝, 则将冈下肌在距肱骨大结节止点1 cm处切断, 并向两侧牵开。此入路可暴露除肩盂前部和喙突以外的所有肩胛骨部位, 操作简单, 术中不劈断肩背部肌肉组织, 出血少, 对术后肌力和活动功能影响小。于骨膜下剥离肌群, 未分离冈下、小圆肌间隙, 可避免损伤旋肩胛动脉升支。自肩胛内侧向外下推开软组织, 通常至肩胛下间隙即已获得足够的手术暴露范围。如需探查松解肩胛下神经及其伴行血管时, 也可充分、安全地显露。具体到单一骨折类型, 如手术目标区较小, 无须过大范围暴露时, 可有选择性地采用改良Judet入路中的一部分。如单纯肩峰和肩胛冈骨折, 可选用后上方入路;如手术目标仅为肩盂或肩胛体部外缘时, 后外侧入路可提供良好的显露视野。

本组病例中1 例65 岁女性术后并发肩关节不稳, 术后肩部MRI检查证实并发有肩袖损伤, 后给予肩关节外展位制动, 效果不明显, 因此, 在骨折复位固定的同时应强调重建肩袖及软组织功能, 否则可能导致术后患肢肩关节功能恢复不理想。1 例45 岁男性并发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内骨折复位不良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直接因素, 除此之外, 也与术后患者长期制动, 因为惧怕疼痛而拒绝功能锻炼有关。王介毅等[8]推荐术后短期三角巾悬吊, 1周开始钟摆运动, 4周开始旋转功能锻炼, 并取得良好结果。

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 术前全面系统检查, CT检查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于避免漏诊、误诊十分重要。对于Ⅲ型、Ⅳ型骨折, 选取Judet入路, 以重建钢板固定, 有操作安全、简单便捷、出血量少及损伤小等优点。坚强内固定、关节面解剖复位辅以早期功能锻炼是获得术后良好功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Stephens NG, Morgan AS, Corvo P, et al.Signifi-cance of scapular fracture in the blunt-trauma patient[J].Ann Emerg Med, 1995, 26 (4) :439-442.

[2]Ideber R.Unusual glenoid fractures:a report on 92casea[J].Acta Orthop Scand, 1987, 58 (2) :191-196.

[3]Obremskey WT, Lyman JR.A modified judet ap-proach to the scapula[J].J Orthop Trauma, 2004, 18 (10) :696-699.

[4]Rowe CR.Evaluation of the showlder.∥[M].RoweCR.The shoulder 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 1988:631-637.

[5]Brooker AF, Browerman JW, Robinson RA, et al.Ec-topic ossifieation follow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In-cidence and a method of classification[J].J BoneJoint Surg (Am) , 1973, 55 (12) :1629-1632.

[6]Ebraheim NA, Xu R, Haman SP, et al.Quantitativeanatomy of the scapula[J].Am J Orthop, 2000, 29 (4) :287-292.

[7]贾键.肩胛骨骨折的分类及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 (2) :100-104.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及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78例研究对象均为2006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接收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38例, 女30例, 年龄56~78岁, 平均年龄64.3±5.8岁。按照Tronzo和Evans的分类方法, I型9例, Ⅱ型16例, Ⅲ型21例, Ⅳ型13例, 基底部骨折9例, 粉碎性骨折伴转子下骨折10例。32例伴有高血压、28例合并有糖尿病、38例伴有老年性支气管肺气肿。所有患者均于伤后2~15 d接受手术, 手术期患者均行X线检查。

1.2 DHS手术

患者入院后即行皮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 牵引期间完善各项检查, 积极治疗内科合并症, 病情稳定后行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 连续硬膜外麻醉, 患侧髋部置一软垫, 使其抬高5~8cm并向健侧略微倾斜, 让患者尽量内旋转, 充分突出大转子部位。外侧入路切口, 切口长度根据钉板长为准, 分别依次切开皮肤组织、皮下层、阔筋膜, 在距离粗隆止点约0.5cm时切断股骨的外侧肌, 并在距离股骨粗线1cm左右处横向切开外侧肌以及股筋膜, 使骨折部位充分暴露出来。经牵引复位骨折部后, 顺股骨颈的基底部位开始纵向切开关节囊, 露出股骨颈的基底部、上沿及下沿。以克氏针为标志物, 分别标出股骨颈的上沿和下沿。2针之间钻入导针, 位置与角度要求在沿下转子1.5~2cm呈40º~45º角度进入, 钻入的深度参照X线检查结果计算。根据导针确定的位置, 用扩髓器打开直径约1.2cm的管道, 放入术前已经选好的加压螺钉, 套入4~7孔的套筒钢板。再次复位后取得满意的位置后, 紧固螺钉, 最后放入套筒螺钉的尾钉, 并加压。安放完毕, 仔细检查并确认骨折部位复位的效果满意, 螺钉固定妥当后, 以2%双氧水冲洗, 生理盐水多次冲洗手术部位, 保证术野无出血。处理完毕后, 依次缝合关节囊、外侧骨肌腱、阔筋膜、皮下层和皮肤组织。

1.3 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情况和平均X线愈合时间, X线片见骨痂生长良好, 骨折线模糊即可判断为骨折临床愈合。随访观察患者是否有无坏死和感染等并发症等。

2 结果

所有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施行DHS治疗的患者骨折均获愈合, 且愈合情况较好, 在治疗后随访, 发现术后无坏死及感染性关节炎、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骨折不愈合、髋内翻及旋转畸形等并发症发生, 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X线愈合时间为15周。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股骨近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多发生于老年人, 易伴有骨质疏松和内科疾病, 虽多为低能量损伤所致, 但若未及时有效地治疗, 及易留下髋内翻、肢体短缩等后遗症, 加强对围术期处理, 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 发现并存症并予相应治疗。若长期卧床易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严重并发症, 患者的生活受影响很大。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程, 该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所以积极探究该病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2]。

本院采用DHS对78例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发现治疗效果显著, 患者骨折愈合程度很高, 平均X线愈合时间较短, 且无坏死和感染、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骨折不愈合、髋内翻及旋转畸形等相关并发症发生, 提示DHS术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优势。本研究为DHS术在治疗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了一个案例, 为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是在施行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应注意以下细节[3]: (1) 术前仔细读片, 了解骨折分型、髓腔大小, 决定钉的长短、粗细;术前尽可能缩短准备时间, 及早手术, 防止因卧床造成功能不佳, 器官进一步衰退。 (2) 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手术的方法来选择麻醉方式, 使其对呼吸, 循环影响小, 术中严密监护, 充分给氧, 及时补充血容量, 注意血祷及补液量、尿量。 (3) 注重围术期处理, 注意术后补液量和速度, 吸氧, 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骨折的愈合及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 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骨折固定牢固、并发症少及患者可早期离床负重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 (DHS) 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为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新思路。方法 对2006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接收的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施行DHS术治疗, 骨折按Tronzo和Evans的分类方法, 观察记录患者骨折类型均获愈合情况, 有无坏死和感染等并发症。结果 所有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全部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为15周, 随访无感染、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骨折不愈合、髋内翻及旋转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DHS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骨折固定牢固、并发症少及患者可早期离床负重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股骨骨折,骨折转子间内固定术,DHS

参考文献

[1]宋金辉, 王坤正, 徐正伟.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的选择[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 2004, 25 (4) :212.

[2]骆剑敏, 朱国庆, 陈栋, 等.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 21 (1) :60-61.

骨折固定手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7例, 男41例, 女16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0.3岁;左踝33例, 右踝14例, 双踝5例;闭合性骨折49例, 开放性骨折8例。高处坠落伤16例, 交通事故伤31例, 压砸伤10例。

1.2 手术方法

早期均给予石膏外固定或骨牵引, 常规应用脱水药物, 促使肿胀消退。根据软组织水肿, 能否耐受手术创伤, 确定手术时机。Ⅲ型Pilon骨折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水肿, 早期手术将进一步加重软组织水肿, 加上内固定物的置入, 常使切口闭合困难, 如果勉强缝合切口, 易造成皮瓣坏死、钢板外露及感染。开放性骨折宜早期内固定手术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为2h~15d, 平均6.5d。术前常规拍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CT检查, 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器材和手术方法。腓骨骨折选用1/3管型钢板或锁定钢板, 胫骨骨折根据损伤程度选用有限固定、锁定钢板或胫骨远端内侧或外侧解剖型支撑钢板。合并腓骨骨折, 需先给予腓骨骨折复位并内固定, 然后再处理胫骨骨折端。外踝在维持踝关节稳定上具有重要作用, 手术要先恢复腓骨长度, 准确复位外踝及下胫腓分离, 起目的在于恢复肢体长度, 维持肢体对线并有利于术中对胫骨关节面的复位, 还可与胫骨形成框架作用, 增强踝关节稳定性。腓骨复位后, 胫骨外侧关节面的骨折块经常被下胫腓韧带牵拉而移位, 造成复位困难。把距骨顶作为复位标准, 可防止由于胫骨远端压缩塌陷而造成复位困难。术中注意保护软组织, 减少骨折块表面软组织的剥离, 避免手术器械对软组织的损伤。胫骨干骺端骨缺损可取自体髂骨移植填充植骨, 促进骨折愈合和增加骨折稳定性, 减少外翻畸形愈合和骨不连的发生。

1.3 术后处理

本组病例术后均采用石膏托外固定, 抬高患肢。切口2周拆线, 3周后去除石膏开始被动活动踝关节, 四周起扶拐行走, 患肢不负重, 8~12周患肢部分负重, 12~20周弃拐负重行走。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6~23个月, 平均14.7个月。骨折全部临床愈合, 采用Helfet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3], 优31例, 良15例, 可10例, 差1例, 优良率80.7%。术后皮瓣坏死1例, 植皮后愈合。无切口感染发生。5例发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3 讨论

Pilon骨折多是由高能量暴力造成, 且常伴有胫骨负重面不同程度的碎裂及关节软骨、软组织的严重损伤。临床处理困难, 并发症多, 疗效较差。由于Pilon骨折累及关节面, 保守治疗仅限于骨折无移位及全身情况差者, 多数学者认为Pilon骨折治疗的关键是关节面的解剖复位, 恢复胫骨长度及下胫腓关节正常对应关系, 尽可能恢踝关节功能及促进骨折愈合。为争取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及促进骨折愈合, 大多数Pilon骨折需要手术治疗。Ⅲ型Pilon骨折患者受伤时能量较高, 除骨折严重粉碎之外, 一般都合并软组织严重损伤, 加之胫骨远端软组织薄弱、血液循环差, 术后极易出现切口出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暴露、骨髓炎都并发症, 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为了保留患肢常需要游离组织移植, 甚至截肢。

锁定钢板或胫骨远端内侧或外侧解剖型支撑钢板固定Ⅲ型Pilon骨折, 能够很好地起到内固定支架的支撑作用, 可与骨质留有间隙, 较好地保护了骨与钢板接触面的骨膜和血运, 有利于骨折愈合, 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且操作相对简单, 创伤小, 是治疗Ⅲ型Pilon骨折比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Sommer等[4]认为, 接骨板的长度和螺钉位置可以改变接骨板螺钉的负荷情况, 接骨板越长, 由于螺钉工作力臂的改变, 作用于螺钉的拔出力越小;在较短范围内弯曲接骨板可增加接骨板局部负荷。为防止发生疲劳断裂, 应用锁定钢板或胫骨远端内侧或外侧解剖型支撑钢板时要注意: (1) 接骨板长度与骨折区长度的比值在粉碎性骨折应>2~3倍, 简单骨折应>8~10倍; (2) 螺钉密度即拧入螺钉量与接骨板孔数的比值<0.4~0.5; (3) 为避开骨折线, 骨折近端可选用单皮质螺钉 (自攻自钻螺钉) , 单皮质螺钉的骨干部中心性固定是确保骨折后稳定的因素之一。对于Ⅲ型Pilon骨折最好选用双皮质螺钉, 增加固定的稳定性。

术后功能锻炼是恢复踝关节功能的有效措施, 早期不负重踝关节功能锻炼可防止关节强直, 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 促进关节面磨合, 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及预防软骨退变。

摘要:目的 探讨内固定手术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3月至2011年5月治疗Ⅲ型Pilon骨折57例, 男41例, 女16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0.3岁。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6~23个月, 平均14.7个月。骨折全部临床愈合, 采用Helfet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 优31例, 良15例, 可10例, 差1例。结论 内固定手术是治疗Ⅲ型Pilon骨折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Pilon骨折,内固定手术

参考文献

[1]曹汉岐, 张少先, 陈兴礼, 等.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5 (8) :498-500.

[2]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800.

[3]Helfet DL, Koval K, Pappas J, et al.Intraarticular Pilon fractures of the tibia[J].Clin Orthop, 1994 (298) :224.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的麻醉体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试验的所有患者均来自本医院在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之间收治的胸腰椎内固定患者。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两组各有患者50例。A组男性患者38例, 女性患者12例。B组男性患者37例, 女性患者13例。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均为35岁。两组患者的骨折类型以及并发症情况如下表1。

1.2 麻醉方法

1.2.1 术前准备和处理

胸腰椎骨折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使外伤, 因此在收治患者时我们应该注意对于患者复合伤以及合并症的检查与治疗。如果患者在手术之前出现了休克, 首先应该及时的对症治疗, 纠正休克。另外, 还应该通过各种仪器检查发现患者的各种其他骨折、脏器破裂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生肋骨骨折血气胸者, 麻醉前先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于出现了腹腔脏器破裂的患者来讲, 首先应该进行腹腔内脏器的手术, 纠正血压、冠心病以及颅脑损伤等, 在患者各项相关指标达到正常水平和其他症状得以排除的条件下即可进行手术[1,2]。

1.2.2 麻醉方法以及用药

患者在手术之前应该注射阿托品, 一般选择肌肉注射, 注射剂量为阿托品0.5mg, 苯巴比妥钠0.1g。麻醉诱导所使用的主要药物如下, 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 这些药物的使用应该按照患者的体质量按照比例使用, 具体的使用标准分别为0.05mg/kg、2~4μg/kg、1~1.5 mg/kg、0.8~1mg/kg。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麻醉的效果进行严密观察, 可以持续泵入丙泊酚, 注射量仍然需要按照体质量计算。芬太尼、维库溴铵则应该采用间断静脉注射的方法, 计量的选择同样按照体质量计算。常规右锁骨下静脉、左桡动脉穿刺置管。用于监测CVP、MAP, 同时监测BP、ECG、SpO2、PETCO2、尿量[3]。另外, A组患者进行了血液稀释以及控制性降压。

2 结果

A组患者进行血液稀释以及控制性血压下降患者, 患者失血量平均水平为950 mL。B组患者没有进行血液稀释和血压控制, 但是患者的出血量高达2000mL, 将两组患者的出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存在差异显著性。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具有较大难度, 此手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伤大、时间长、出血较多,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该针对这些难题采取合理的措施。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 我们进行积极血液保护的重要措施有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自体血回输等。本组试验的患者接受的血液稀释以起到血液保护的作用, 极大提高手术质量。血液保护极为有效的降低了血液的浓度, 减少了血压液成分的流失, 但是, 我们还应该注意对于控制性降压条件的把握, 为控制性降压提供必要的前提。大量的研究证实合理的控制性降压可以减少术中的失血量[4,5]。本组试验中所使用的各种药物起到了平稳降压的作用。

总之, 进行胸腰椎内固定手术的重要前提是在治疗开始之前对患者进行外伤处理, 气管插管全麻的方式较好的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没有患者出现休克等不良现象。另外, 在手术过程中还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地保护血液, 进行控制性降压等, 同时还应该使用药物避免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出现, 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Alany A, Acarogiu E, Yazici M, et al.Short segment pedicle instru-mentation fractures of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does transp-edicular intracorngporeal grafting prevent early failure[J].Spine, 2001, 2 (2) :213-217.

[2]Tropiano P, Huang RC, Louis CA, et al.Functional and RadiographicOutcome of Thoracolumbar and Lumbar Burst Fractures Managedby Closed Orthopaedic Reduction and Casting[J].Spine, 2003, 28 (21) :2459-2465.

[3]Wild MH, Glees M, Plieschnegger C, et al.Five-year follow-up examination after purely minimally invasive posterior stabilization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a comparis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ly and conventionally open treated patients[J].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07, 127 (5) :335-343.

[4]杨雯栋, 王清, 兰永树, 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2011, 21 (6) :452.

骨折固定手术 篇11

【摘要】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取的3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9例,观察组19例,对照组采用前路减压及前路植骨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先接受后路手术复位再行前路减压和植骨内固定手术。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虽高于对照组,但平均固定节段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的JOA评分颈椎骨折脱位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能促进下颈椎骨折脱位复位,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前路手术;后路手术;下颈椎骨折脱位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77-01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颈部骨折损伤疾病之一,属于一种较为典型的完全性损伤,其多由暴力外伤造成的,多数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当出现脊髓损伤时,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会明显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此疾病的方法多为手术治疗[1]。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治疗的1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取的3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19例。38例患者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5.5±3.5)岁,患者在受伤到手术时间在1.5~22h,平均时间为(12.2±2.5)h,患者受伤原因分为:交通伤18例、高楼坠落9例、運动伤6例、重物砸伤5例。患者在入院后经X线以及MRI检查,结果显示颈椎爆裂性骨折合并椎体前脱位有20例,,椎体爆裂骨折脱位合并椎板骨折塌陷及小关节交锁有18例。颈椎损伤阶段为C3-411例,C4-513例,C5-68例,C6-76例,所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椎损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受伤到手术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根据患者身体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均采用全麻,取仰卧位,术中全程颅骨牵引。对照组患者接受前路减压及前路植骨内固定法治疗,依据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在颈前正中进行横切口入路,接着逐步切开皮肤并暴露出骨折部位,随后施行脊髓减压和植骨融合术以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观察组患者首先接受后路手术复位,接着进行前路减压和植骨内固定治疗,在颈前正中位置进行纵切入路,接着依次将皮肤切开并暴露骨折部位,进行骨折复位,待骨折复位完成后,患者转侧卧位为仰卧位,施行与对照组相同的前路手术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脱水剂和神经营养药物,佩戴颈托制动保护,术后24 h-48h拔除引流,2周后可在颈托保护下锻炼坐站活动,3个月后,经影像学复查治愈效果良好者可去颈托练习颈椎活动和椎肌肉力量。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 JOA 脊髓功能评定法(共 17 分);采用 Hirabayashi公式(平林法)表示患者手术后的疾病改善率:(手术后的 JOA 评分-手术前的JOA评分)/(17-手术前的 JOA 评分)×100%=手术后的改善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19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05.5±35.5)min,术中出血量为(125.4±25.7)ml,平均固定阶段数为(1.6±1.0)节;观察组19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35.5±25.5)min,术中出血量为(385.4±34.7)ml,平均固定阶段数为(4.5±0.5)节,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虽高于对照组,但平均固定节段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的JOA评分为(9.21±1.30)改善率为34.25%,观察组术后的JOA评分为(13.31±3.45)改善率为60.5%,观察组治疗后的JOA评分颈椎骨折脱位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工具的日益普及,其交通事故也逐渐增多,导致发生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也逐年上升,该病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脊柱损伤,大多数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损伤,其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治疗方法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其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则是较快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同时还要有效的保持患者的椎体稳定性和解除脊髓压迫情况,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脊神经功能[2]。临床上多采用的手术方法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本研究选用我院收治的38例患者分别采用前路手术和前后联合手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虽高于对照组,但平均固定节段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的JOA评分颈椎骨折脱位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较好,能促进下颈椎骨折脱位复位,但该手术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长,因此在治疗该疾病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但只要手术适应证符合,对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能有效的弥补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对脊髓功能恢复的不足,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成祥.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04)

胫腓骨骨折内固定32例手术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2010年接收的3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23例, 女9例, 年龄31岁~69岁, 平均年龄52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损伤17例, 高处坠落摔伤12例, 重物砸伤3例。受伤部位:中上段骨折4例, 中下段骨折21例, 下段骨折7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14例, 闭合性骨折18例。患者依据骨折病情分别采取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 择期手术安排在骨折后1周左右。

1.2 方法

32例患者中交锁髓内钉固定7例, 钢板固定25例。手术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记录患者恢复情况, 统计患者治疗的效果。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患者及家人一般对手术持有担忧心理, 医护人员应详细讲解手术的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 讲解过程应保持和蔼的态度, 语速放慢, 使患者和家人能够清楚地了解手术方案。同时, 医护人员要尽可能为患者疏导心理压力, 解除患者的心理顾虑, 鼓励患者对手术及恢复过程保持信心。 (2) 患肢护理。进行患肢备皮制动, 将患肢放置在海绵垫上, 持续抬高患肢。注意经常检查患者肢外固定情况, 防止发生再次损伤。如果伤口发生出血, 要为患者止血包扎。彻底为患肢消毒后, 护理人员要记录患者手术前患肢的颜色、温度、感觉、张力等, 为术后恢复对比提供参考。对于严重的闭合性骨折患者, 可遵医嘱施行静脉滴注。 (3) 一般护理。手术前护理人员要按照医嘱协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监督患者手术前12 h不能再进食, 4 h~6 h禁水, 手术前排便, 更换衣裤。对于长期服用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等药物的患者可正常服用。

2.2 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护理人员应配合主治医生, 为患者建立有效的心电监护和静脉通路。患者平卧手术台后, 要帮助患者暴露出手术部位, 保持双臂平放大腿外侧, 手术侧上肢轻度外展, 并为患者肩胛下垫放软枕。内固定物埋植完毕后, 医护人员应用无菌敷料将伤口覆盖。

2.3 术后护理

(1) 一般护理。患者术后应平卧6 h~8 h, 如果发生恶心呕吐, 头部应偏向一侧。按时为患者测量脉搏、血压、呼吸, 每30 min测量1次生命体征, 确保患者病情稳定。患者施行内固定术后3 d内可能会出现渗血, 本组8例患者伤口有不同程度的渗血。患者术后24 h内每小时观察1次伤口, 若出现渗血及时为患者换药包扎, 保持伤口处干燥清洁。还要检查患者的引流管是否通畅, 每日记录引流量, 48 h内拔除引流管。患者对术后情况一般较为担忧, 护理人员要及时和患者及家人沟通, 讲解术后恢复经验, 解答患者和家人的疑问, 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进行康复训练。 (2) 患肢护理。术后应抬高患者的患肢, 将小腿放置在海绵垫或托架上, 保持踝关节背伸90°, 足尖向上, 患肢外展位。要特别注意患肢的色泽、温度、有无肿胀等情况, 每2 h观察1次, 并与手术前记录的数据对比。1 d后每班护理人员观察1次, 如果发现患肢明显肿胀、张力大或发绀, 必须立刻报告医生, 及时救治。护理人员要定时为患者按摩患肢, 促进其血液循环, 缓解肿胀情况。 (3) 并发症预防。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有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压疮等。应按时巡视患者, 观察患者有无发生感染、气胸的症状;指导患者适当开展深呼吸锻炼, 经常饮水;帮助患者翻身、叩背, 经常为患者更换床单;帮助患者定时进行下肢活动, 防止静脉血栓。术后5 d内可在医生指导下为患者使用抗凝药物。 (4) 饮食护理。患者开始排气后方可进食, 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术后保持饮食清淡,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更不能饮酒吸烟。饮食方面多以利于消化的高蛋白、富含大量维生素和纤维素类的食物为宜, 注意加强补钙,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 促进骨骼愈合[1]。 (5) 康复锻炼。术后早期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开展腓肠肌、股四头肌、臀大肌的练习, 伸展膝关节、踝关节并适当摆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患者, 手术后即能进行肌肉和关节训练。横断的稳定性骨折患者, 术后1周~2周内可开始完全负重;粉碎性骨折患者则应部分负重, 待有明确的骨痂形成方能完全负重。钢板内固定的患者, 术后可立即开展肌肉和关节活动。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应用石膏托制动约4周~6周, 2周~3周可开始使用拐杖下地, 约8周以上可逐渐负重。 (6) 出院指导。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出院后的运动、饮食等详细叮嘱, 并安排患者定期复查, 检查患者的康复情况。

3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 平均愈合时间约为9个月。按Johner-Wruh法评定, 效果优良者占87.5%, 患者骨折愈合和康复情况较好。

4 讨论

胫腓骨是人体承重的重要骨骼, 骨折多是由撞击、交通事故等引起, 粉碎性骨折、不稳定性骨折也很常见, 多数患者需及时获得手术治疗。虽然胫腓骨骨折治疗较为容易, 但也常出现并发症, 引发各种感染[2], 所以手术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对于促进手术顺利实施、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前, 护理人员应认真开展患肢护理和心理护理, 引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 从而促进术后恢复。手术后要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随着患者的恢复, 指导其循序渐进地实施康复锻炼。患者出院时, 医护人员也应叮嘱其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本组32例患者围术期的精心护理, 术后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1]蒋玲.胫腓骨骨折手术治疗46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3) :16-17.

上一篇:动物蛋白下一篇:NY-TY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