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2024-12-0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共10篇)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篇1

【复习目标】

1、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复习过程】

任务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5-26,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

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部分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

接的以植物为食物)

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或粪便中的有

机物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

中,供植物重新利用)

部分-----

3、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友情提示

(1)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学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分解者: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括蚯蚓、白蚁等动物,它们都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巩固提升

1.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各项能表示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的水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C.黄河中的所有鱼类D.整条黄河

2.“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A.生产者、生产者B.消费者、生产者C.生产者、分解者D.生产者、消费者

4.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

任务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6-27,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描绘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_____________。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关系而形成的顺序,叫做食物链。

3、观察课本P27图,我们发现: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于一种生物往往被两种或多种生物所食,所以就有多条,它们彼此连接形成网状,称为。

4、请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蕴含的食物链:友情提示

食物链正确书写的要领: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不包括分解者,也不包括阳光等非生物部分。

(2)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最高消费者)。

(3)箭头指向捕食者;箭头所示方向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4)一条食物链一般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生物。

(5)食物链必须是客观真实的,不能随意编造。

巩固提升

1.下列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是()

A.松鼠吃蘑菇B.猫头鹰捕食鼠C.鸟吃草籽D.青蛙捕食蝗虫

2.下列食物链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兔→草→狼B.草←兔←狼C.阳光→草→兔→狼D.草→兔→狼

3.某牧草留种区,牧民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用网将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害虫吃光了。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害虫适应能力增强B.干旱缺水引起虫害

C.网罩影响了草的光合作用D.食物链被破坏

4.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如鹰被大量捕杀,则草的数量会()

A.增加B.减少C.先少后多D.先多后少

任务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7-29,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进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这些能量以的形式储存在植物体中。

2.能量在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被多种生物。

3.与能量流动不同,物质可以以某种形式在生态系统中。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和实现的。

巩固提升

1.水俣病是由于汞中毒引起的,在“水草→虾→鱼→鱼鹰”这条食物链中,体内汞含量最高的是()A.水草B.虾C.鱼D.鱼鹰

2.下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

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能量在甲、乙、丙三者中的流动方向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甲→丙→乙

任务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的自动调节能力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9-30,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和所占的总是保持稳定的,形成一种的平衡,我们称之为生态平衡。

2、一般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反之就越。

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的。如果超出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

4、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最大的因素是,我们应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办事。

巩固提升

1.下列叙述中,能增强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生物的种类

C.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生物的种类

2.在草原上,夏季雨量充沛时草生长茂盛,野兔数量会增加,草多数被吃掉;但过一段时间,野兔的数量又会下降,草又多起来。这是因为()

A.草太少,野兔跑掉了B.草大量减少,野兔被饿死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的自动调节能力D.草比原来长得快

3.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结论是()

A、这个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的能力B、这个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一定很小

C、这个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一定很少D.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本节课学习小结】

学习即将结束,你是否达成目标了?自我评价一下吧!

【学习成果检测】

1.四位同学针对食物链“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发表了他们各自的见解,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B.食草昆虫和食虫鸟都是消费者

C.保护鸟类对人类有益D.食物链本身就是生态系统

2.黏虫在某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引起该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A.青蛙大量被捕食,破坏了食物链B.大量清除杂草

C.大量捕杀田鼠D.大量捕杀黄鼬

3.a→b→c→d是一条捕食食物链,下面有关这条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A.c与b间是捕食关系B.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的

C.b、c是消费者,d为分解者D.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这条食物链,d中含量最多

4.从老鹰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昆虫,昆虫吃植物可以看出,老鹰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A.蛇B.青蛙C.植物D.阳光

5.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6.下面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食物网由条食物链组成。该食物网和一起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

(2)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3)正常情况下,图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这是因为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由此可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对各种生物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篇2

一、影视剧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分析

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媒介生态”一词, 后美国学者波兹曼进一步将“媒介生态学”定义为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也就是说, 媒介生态学是媒介研究的分支学科, 是指“从生态现象介入传播研究, 在复杂的社会生态体系内, 透视人、媒介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栖关系, 以期望达到生态平衡”。在影视剧构造的拟态环境中, 我们同样可以来探究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成分。

在自然界中, 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指构成生态诸要素及其量比关系, 各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 以及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途径与传递关系。一般地, 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组分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三个方面[3]。

组分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由不同生物类型或品种以及它们之间不同的数量组合关系所构成的系统结构[4]。时空结构也称形态结构, 指各种生物成分或群落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同配置和形态变化特征, 包括水平分布上的镶嵌性、垂直分布上的成层性和时间上的发展演替特征, 即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5]。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所谓的食物链, 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在生态系统中, 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 并不像食物链所表达的那样简单, 通常是一种生物被多种生物食用, 同时也食用多种其他生物。这种情况下, 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 这种联系像是一个无形的网, 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就是食物网[6]。

在影视剧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结构中, 最生动的便是其营养结构。从影视剧内容的创作者、导演、演员到观众, 每一层级都是对前者创造的思想内容的消费。影视剧是一门创造时空的艺术, 凭借其思想叙事的能量传递和外在的物质循环, 体现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影视剧思想内容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共存于影视剧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中, 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维持着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寄生物分析

从生物学来讲, “寄生关系”是一种对抗关系, 是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 以另一种微生物为生活基质, 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 并对后者带来或强或弱的危害作用[7]。影视剧中的各种寄生物就在于其对于影视剧思想内容的分解、利用, 并对影视剧内容思想的影响。

(一) 影视剧拟态环境寄生物之一———植入式广告

CTR对植入式广告的定义是植入式广告 (productplacement) 又称植入式营销 (也称“隐性广告”、“软性广告”) 是指将产品服务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传统广告片策略性融入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各种媒介内容中, 通过场景再现, 让观众留下对产品及品牌的印象, 继而达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8]。

通过对多部影视剧植入式广告的存在形式, 结合国内学者对于植入式广告形式的研究, 将其植入方式分为场景植入、对白植入、情节植入、道具植入和拍摄场地植入[9]。

场景植入即是把品牌信息融入到电影的时空环境中, 品牌视觉符号或者商品本身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或场景的一部分[10]。这种广告植入的形式在影视剧中运用比较多, 比如电视剧《夫妻那些事》中, 转换镜头时, 金象首饰、鑫大元等品牌标志出现。

对白植入指根据影视剧的内容、情景设计台词, 依据故事情节, 配合时机、人物性格等, 通过演员之口说出某品牌名称或其广告语[11]。例如影片《奋斗》中的一句台词:“宁可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等。

情节植入指将要宣传的产品特点和诉求点, 融入到电影中, 使产品成为电影的热点或故事情节开展的主线[12]。例如:影片《我知女人心》中, 对于洋河蓝色经典的大篇幅地叙述。

道具植入是把产品或与该品牌相关的信息作为道具来使用, 通过对其反复特写展示, 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记忆[13]。比如电视剧《夫妻那些事》中, 百花园的蜂蜜多次作为礼品出现在银幕中。

拍摄场地植入, 云南丽江、浙江横店均利用影视拉动旅游, 其实这都算作城市品牌形象打造的一个重要手段[14]。例如影片《非诚勿扰2》中, 秦奋在慕田峪长城求婚, 然后和梁笑笑到亚龙湾去休假;李香山在三亚的“人生告别会”[15]。

不管是情节植入、对白植入还是场景植入, 植入式广告所依托的影片背景和故事内容为产品叙事提供了完整的时间表和因果关系。它通过一切修辞手法或其他来展示商品的诱人之处, 勾起人们消费的欲望。但植入式广告不同于硬性的影视广告之处便在于, 影视剧为产品或品牌提供了完整的人物和情境展示场景, 使产品处于一种立体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比如, 如果从影视内容角度来看, 植入的产品或品牌只是影视节目的一个细微组成部分, 但如果从植入的产品来看, 整个影视节目都成为它的背景, 植入的产品或品牌便在这些丰富的背景中得以表现出来。由此, 植入式广告是与影视剧寄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广告形式。

(二) 影视剧拟态环境寄生物之二———品牌定制剧

2010年暑假, 江苏卫视播出的电视剧《无懈可击之美女如云》成为收视热点, 它的热播使一个学术词语“品牌定制剧”进入人们的视线。品牌定制剧和以往定制电视剧的不同之处在于电视剧的定制方由电视台变成了企业, 剧情完全围绕品牌产品的特点和品牌形象量身打造[16]。

品牌定制剧最大的特色是单一品牌和电视剧的巧妙融合。品牌定制剧虽然是为广告商量身定做, 但它首先必须是一部电视剧, 其次才是一部为某品牌打造的电视剧。因此其剧情必须同时紧扣影视剧观众和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需要。成功电视剧的首要条件是剧情能够满足目标观众的收视需要, 只有吸引了电视观众, 获得好的收视率之后才能完成对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的成功宣传。否则只能是对植入品牌形象的伤害。所以品牌定制剧在剧情上首先要尊重影视剧创作的艺术规律, 其次才是遵循品牌营销的原则。

在品牌定制剧中, 必须将品牌和艺术当成一个整体, 不能只追求量的投放, 破坏了电视剧的艺术性。品牌定制剧更应该传达一种品牌精神, 用适度的画面, 更富有人性化的性格特征, 表达深层的内涵, 这才是真正的植入式广告,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对品牌的认知。

(三) 影视剧拟态环境寄生物之三———影院贴片广告

电影贴片广告指将企业产品通过CD、VCD、DVD等介质或包装海报等形式, 经过覆盖全国及部分海外市场的发行机构, 在短时间内将品牌和产品信息传达给目标消费者的传播平台, 也叫作“随片广告”或“贴片广告”[17]。

十多年前, 电影院在播放影片之前都会先放一段“禁止吸烟”、“不要大声喧哗”等幻灯片, 那就是贴片广告的雏形。1994年起, 随着中影公司开始引进国外大片, 委托广告公司进行此类广告的招标, 贴片广告开始了商业化运作。早在放映《真实的谎言》时, 就有随片的商业广告出现。1998年《泰坦尼克》在中国上映, 水晶之恋抓住机会大做贴片广告, 短时间内迅速蹿红[18]。

那么, 影院贴片广告利用了人们的哪些心理呢?首先, 电影前播放的广告利用了人们对电影内容的期待心理。期待心理包括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心理、对激烈的警匪之战的好奇心理等等。并且建立在观众期待心理之上的随片广告是一种强制广告, 这种强制性带来的广告到达率较高。由于影院里环境黑暗、封闭, 观众的注意力比较集中, 受到的干扰较少。最重要的是, 影院是单一“频道”, 观众不能像在家看电视、听收音机、阅读报纸那样, 自由调换频道、翻页, 以逃避广告。其次, 影视剧后的贴片广告利用了人们对于影视剧内容的回味心理。当一部电影播放完毕, 人们还没来得及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中走出来, 贴片广告就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了。总之, 影视剧的贴片广告借助受众对电影内容和情节的期待和回味心理, 在影视剧内容之外给予观众广告信息的传递, 因此我们称之为影视剧的体外寄生物。

三、影视剧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在一个健康的影视环境拟态环境中, 影视剧时空环境和思想环境中的各生物群和谐共处、健康发展。然而, 近年来一些不符合艺术规律的广告打破了影视剧原有的思想环境, 将不恰当的、与情节关联度低的广告莫名其妙地强行塞入电影中, 不仅打断了观众欣赏影视剧内容的愉悦过程, 而且破坏了整部电影的完整性, 这不但没有起到好的广告效果, 而且让观众感到不快, 使观众反感, 甚至将这种不快转嫁到植入的产品上, 导致植入式广告的失败。随着受众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要求的提高, 影视植入式广告要想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必须在满足功利要求和情绪感染的前提下, 满足观众对故事情节的心理需要, 使他们在享受影视剧剧情的同时, 引起他们对产品信息的关注[19]。

植入式广告、品牌定制剧还是贴片广告, 它们都属于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环境中的寄生物。依附影视剧生态环境生存的各种“寄生物”是世界广告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电影植入式广告本身并没有什么错, 但在植入广告的操作能力方面需要认真学习, 讲究“功夫在诗外”,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巧妙地将品牌融入到电影中, 让观众不知不觉地接受产品信息, 实现广告与电影内容完美结合[20]。

四、结语

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有一套健康发展的机制, 电影与广告的合作也应该拥有一个正规、完善的体制。影视剧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新媒体, 电影资本的回收模式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当这种制片模式变化时, 广告商和制片人很容易为了追逐投资回报率, 忘记了电影还是“一门在制作与营销间寻找平衡的艺术”[21]。坚决反对广告或其他影视剧的寄生物对电影艺术本质的忽视, 否则所有依附影视剧生存的广告都不会成功, 而且也将严重影响和破坏影视剧产业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云国, 李小明.环境生态学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11.[1]刘云国, 李小明.环境生态学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11.

[2]杨旦修.日常生活、电视剧与拟态环境[J].艺术评论, 2010 (4) :42.[2]杨旦修.日常生活、电视剧与拟态环境[J].艺术评论, 2010 (4) :42.

[3][4][5]刘云国, 李小明.环境生态学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50-51.[3][4][5]刘云国, 李小明.环境生态学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50-51.

[6][7]刘云国, 李小明.环境生态学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68.[6][7]刘云国, 李小明.环境生态学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68.

[8][9][10][11][12][13][14][15]刘超.广告媒体策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81-84.[8][9][10][11][12][13][14][15]刘超.广告媒体策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81-84.

[16]郑文华.广告定制剧要做到艺术与商业双赢[J].新闻爱好者, 2011 (4) :88.[16]郑文华.广告定制剧要做到艺术与商业双赢[J].新闻爱好者, 2011 (4) :88.

[17][18]贴片广告[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346500.[17][18]贴片广告[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346500.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篇3

关键词:教学生态环境;有效教学;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109

一、教学生态环境

教学生态环境也叫教学生态场景,是学校教育环境的核心内容与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生态环境,是师生群体和谐共生、互动双赢的生命舞台,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二、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三、笔者所在学校生物教学生态环境与有效教学的结合

经过多年的发展,灵山中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一流办学设施和学习环境、一流师资队伍和一流教学质量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地方名校。目前全校共有教职工300多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也达到全区一流水平,现有校舍建筑面积94570多平方米,学生都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上课;教学仪器装备达全国一类标准,图书馆藏书270000册(含电子图书)左右,教室基本实现多媒体化,学校建有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电脑备课中心、电教资源信息库;学校完善的生活设施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学生全部住上了整洁的公寓楼,宿舍安装有电话、电风扇和热水系统等设施,宽敞明亮、高档次配备的学生饭堂大楼能同时容纳5000人就餐。

我们生物学科全体人员在教学生态环境方面,也为学校努力创建好有关生物教学生态环境的硬件。

1. 协助学校搞好“生物绿化”

我们灵山中学创建于1914年,位于灵山县城西郊著名的三海岩风景区内,占地面积215亩。校园三面奇峰环抱,风景优美,古树成荫,四季如春,素来有“花园式学校”之美誉。学校植物、动物等生物品种繁多。有桃树、牡丹、海棠、金钟、杜鹃花、石榴花、茉莉花、桂花、木芙蓉、山茶花、迎春花、菊花、荷花、睡莲、芍药、万寿菊、水仙、荔枝树、芒果树、铁树等,甚至还有国家级保护植物的银杏。

在校内景区三海岩门口旁边甚至还有野生灵芝。在学校校园内,由于环境保护意识较强,生态较好。经常可以看到县里其他地方不容易见到的松鼠在我们校园的树上跳跃。还有猫头鹰、老鹰等不时在校园内出没。我们在三海岩山脚下还特地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植物园”。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到这里观赏我们种植的灵山县少见的植物品种。

我们在教室周围开辟园地让学生自己种植,让他们学习种植孟德尔遗传定律中的豌豆。体会下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验中孟德尔的实验乐趣。由此,从普通的认识生物个体开始,学生进而产生对高中生物课学习的兴趣。不仅喜欢曾经初中了解的花鸟树木,对他们高中阶段的关于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也会更感兴趣,从而产生了学好生物的浓厚兴趣。

2. 先进的生物学实验室设备

我们学校生物实验室水平可以达到省级同等学校实验室水平。配备有光学显微镜等一大堆与实验相匹配的先进仪器。对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有关实验都指导学生参与并完成。

3. 具有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势

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计算机就可以很方便地对它們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还可以查询、检索。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4. 在学校校园和教室内粘贴励志名言

张贴名人名言,读记名人名言,说讲名人名言,抄写仿作名言等。这样,以名人名言为载体,或教师一起来,或让学生独自搞,以“共赏名人、共读名言”,相互交流“我最喜欢的名人名言”“我想推荐的名人名言”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育,使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走得踏实。

5. 有效的课堂教学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如“细胞膜的功能”适合采用自主学习。而合作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切实有效的小组合作。

总之,和谐的生物教学生态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环境。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远不止上述几种,应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应是因材而异、因生而异的,有时还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这些都需要我们学校继续摸索和探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编委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 张 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4] 余谋昌.走出人类生存的困境[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篇4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前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正确理解和表述。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正确理解和表述。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设疑启思;情境探究 ;总结提升

6.教学准备

课件(包括习题)。7.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学校硬件条件和学生情况,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体现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情感的升华,特做如下安排。

8.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教师做简短引言,打开课件,展示资料。1、2010年8月7日,在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下面,我们来看一则当时的报道。

2、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新闻评论《舟曲泥石流13年前已被预料到》 学生观看新闻视频及阅读专家评论,分析思考。

通过国内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请学生思考:你认为引发舟曲泥石流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看来,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四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首先,我们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局部生态系统退化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阅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标,积极投入本课的学习。

生态之旅

下面,我们就走进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去感受其中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生观看图片:《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通过优美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受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体会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

观察草原生态系统,并说出这个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

学生浏览图片,思考回答

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部分(无机环境)

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学生在观察,思索,归纳中,生成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

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及新授内容,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

教师问: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细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小组分工:植物组,动物组,分解者组,非生物组,评委组

任务驱动:组内合作

1、学生浏览,查找并筛选信息,说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2、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为角色扮演搜集整理素材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小组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组间竞争

通过同学们的辩论,使我们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四要素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如何利用箭头来表示四者之间的关系呢?

小组活动:“谁最重要?” 小组间分角色扮演与争功,阐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评委评出“最佳辩论组”和“最佳辩手”

生: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与评价,实现过程体验与自评互评。满载而归

教师:我们具体来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

出示一条食物链及捕食食物链的要点

引导学生尝试在图中画出食物链,给予评价,汇总书记写食物链的方法 教师讲解: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正确认识食物链,明确捕食食物链的要点

书写食物链的方法:

1.从生产者(植物)开始,到最高级的动物结束,分解者不算。

2.正确书写食物链: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的形式,箭头从食物指向捕食者。

一名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的绘图功能,展示连接过程,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画出食物链,互相对照答案,纠错更正。通过摸索探究、讨论学会。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层层深入

练习书写食物链,数食物链条数,树立生命现象是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突破教学难点

提问:在一片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其数量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为什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后认识到:

兔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长。因为,当兔的数量急剧增加时,食物就会减少,兔的天敌也会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分析时,运用动态的、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不是无限大的呢?

指导学生观看视频,并分析得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这一结论。

观看视频《过度放牧的危害》,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问题引领,深入探究

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事例属于超过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从而生态平衡被破坏的

搜集资料,相互交流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及原因,或说说自己的身边事,与他人共享。

联系实际,通过大量事例触动学生心灵,认识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危机、引发深入的思考,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展示的一件件事例,一组组数据,使我们感受到:环境污染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态保护已经迫在眉睫。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就在生态、环保、低碳方面,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通往明天的路。下面,我们“一起去逛世博会”

问:用生态的观点看世博,你有什么收获呢?

浏览专题“开眼界”──一起逛世博,尝试用所学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来分析世博的: “低碳”“循环”“节能” “家园”“和谐”“想象”

合理利用,合理发展生态系统中的四要素,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我们的家园──生态系统维持稳定。

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形成科学的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和垃圾分类的观念。使得本课的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得到完美结合。

活学活用

教师: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在生态环保方面更应该走在前列,下面,我们进行“测一测”,──生态环保,知多少?

看来同学们的生态环保知识还真丰富,但是,同学们,你知道吗?早在2008年,保定就和上海同时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原建设部一起列为“低碳城市”试点。保定是我家,我们能够为创建“低碳城市”做什么贡献呢?

争当环保小卫士:

完成环保知识的在线答题,检查后提交答案,根据系统评分及反馈,修正答案获取新知。

学生进入讨论区,各抒己见,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在论坛上,同时可以分享查看其他同学的发言。

将课堂教学内化成学生的内心需求,真正增强学生的环保执行力,使学习效果由课上延伸到课下。总结升华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食物网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习重点】

1、食物链与食物网

【学习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一:食物网

【思考与讨论】

1、阅读P22“观察与思考”完成(1)完成P22讨论1-2(2)食物链为什么会出现交叉?什么是食物网?(3)青蛙与蜘蛛之间是什么关系?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什么传递?

2、分析“资料分析”完成(1)完成讨论1-2 【课堂展示】我们小组认为第1题的答案应该是_____,„„。讨论后存在的疑惑是____ 【课堂练习】

1、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A.D→B→C→E→A B. A→E→C→B→D

2、请据草原生态系统图回答:

(1)图中生产者是____,共有___条食物链,请写出最简单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食物链有___个营养级。(2)若该环境封闭,在较短的时间内鹰大量减少,鼠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3)若该图只是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若要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

(4)在该生态系统中直接影响老鼠生活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5)在该生态系统中蛇与鹰是__________________关系(6)从总体上看,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个体数量最多。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沿着________ ____和______________传递,且在传递的过程中逐渐减少;而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不能排出体外的有毒物质则沿食物链逐渐_________(有害物质内的________现象)

学习目标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思考与讨论】

1、阅读P2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完成(1)若草原上食物充足,但兔的数量为什么不能无限地增加?(2)草原上若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原会发生哪些变化?(3)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且不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不同,那么影响自动调节能力因素有哪些?

【课堂展示】我们小组认为第1题的答案应该是_____,„„。讨论后存在的疑惑是____

学习目标三:技能训练

【自主学习】阅读P24“技能训练”完成 1.如何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篇6

11.1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主备

审阅

学习目标

知识性目标: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概述肾的结构和特点

技能性目标: 通过解剖猪肾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情感性目标: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 索精神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注人体健康

重点

泌尿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以及肾的结构特点 难点

说出肾单位的结构 学习方法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导 入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 如果在体内积聚过多

会妨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因此

人体为了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每天都要将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尿液是人体排出的一种废物

尿液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怎样被排出体外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新 授

一、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结合P68的“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图片想一想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它们在人体内的具体位置怎样?它们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1、泌尿系统组成 肾--形成尿液

泌尿 输尿管:输送尿液 系统 膀胱: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位置

人体的肾位于腹腔的背面、脊柱的两侧 肾的背面和腹面有肋骨保护

3、外部特征 颜色 气味 形状 红褐色 尿臭 似蚕豆

二、看图自学 观察肾单位的图片

要求学生指出各部分名称及其特点

肾小球 肾单位 肾小囊

肾小管

[提问]:肾小球的实质是什么?血液在肾小球中的流经途径是怎样的? 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 其终端汇

[思考]:肾小球这个毛细血管球与一般的毛细血管网有什么区别? [出示]:肾单位的模型 请学生讲解

巩 固 练习

1.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它是由、、等组成

2.将泌尿系统的主要结构与其功能用直线连起来: 肾 输送尿液 输尿管 贮存尿液 膀胱 形成尿液 尿道 排出尿液

3.连接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毛细血管网 与人体其他部位的毛细血管网有无区别?

总结

你收获了什么?还有那些疑惑?

作业 绩优学案

我 的 收 获

我 的 疑 惑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讨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若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级递减,最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问题〗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再次的思考。

〖板书〗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讲述〗

(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

(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

〖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

1.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2.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板书〗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讲述〗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存;在生物获得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贮存于生物体内;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

〖板书〗能量流动的特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一般情况下,也是金字塔形。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量。当然,总的来看,一年中流过浮游植物的总能量还是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多。与此同理,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倒置。

〖板书〗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桑基鱼塘”的设计理念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

〖调查〗参考调查点:稻田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产者: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等;(3)消费者:田螺、泥鳅、黄鳝、鱼、青蛙、浮游动物、昆虫、鸟类等;(3)分解者:多种微生物。

〖问题提示〗1.生产者主体是水稻,其他生产者有杂草、浮游植物等。农民主要通过喷洒除草剂,或人工除草的方式抑制杂草的生长。

2.初级消费者有:田螺、浮游动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鱼、鸟类等。一般而言,植食性昆虫和鸟类等往往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田螺、植食性鱼数量较多时也会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农民采取喷洒农药、竖稻草人等措施防止或减少这些动物的危害。

3.次级消费者有:泥鳅、黄鳝、肉食性鱼、青蛙等。一般而言,这些消费者对水稻生长利大于害。农民通过禁捕,或适量放养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

5.农民对秸秆的传统处理方式有焚烧或填埋等;现代农业提出了综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秆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材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

6.主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7.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技能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

〖提示〗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6687.5kg,计算公式是(12+18)/12×2675,这些葡萄糖储存的能量是1.07×1011kJ(计算公式是EG=MG×1.6×107);

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3.272×1010kJ(计算公式为ΔE呼=ΔMG×1.6×107);

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1.3972×1011kJ(计算公式为E固=EG+ΔE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太阳能的比例是23.4%;

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是1.64%(计算公式为η=1.3972×1011/8.5×1012)。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

基础题

1.A。2.D。3.B。

拓展题

⑴略(2)图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因此,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篇8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3)掌握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调查和分析生态系统,培养学生调查实践、合作交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 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生态因子的种类。

(3)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4)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生物,苏教版,教案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根据你所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也可观察家庭花卉盆景的生长状况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的实践。请你问答:给过敏性鼻炎患者闻花香,患者会怎样?

学生:会立即打喷嚏。

教师:将水洒在含羞草的叶片上,叶片会怎样? 学生:立即合拢。

教师:将蚂蚁放在三角烧瓶中加热,蚂蚁会怎样? 学生:随着温度的升高,蚂蚁活动加剧直至死亡。

师生共同分析: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因此,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教师:根据有无生命的特征可以把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指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的个体和种群。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等很多种,下面我们重点讲述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关系 阅读课本P75-76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1〗对一只生活在田野里的蝗虫来说,它的环境因子包括哪些因素? 【讲述】田野中各种植物和蛇、蛙等动物,同时包括田野里的其他蝗虫;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因素——即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问2〗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是同一个概念吗?

【讲述】不是。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生存的所有因素,而生态因子只指其中的直接影响因素,如温度、水分、阳光、空气等是直接影响的,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不能直接影响,只能通过阳光、温度、气压等影响生物,这些属于环境因子,而不是生态因子。因此,可以将生物体周围的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生物的生存有直接影响的称为生态因子;一是对生物生存无直接影响的称为非生态因子。即:

〖问3〗如何理解谢尔福德耐受定律?

【讲述】谢尔福德耐受定律表明,每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的范围被称为能耐受范围(这个范围又称为生态幅),而能耐受范围中又存在着一个最适范围(又称为最适区),耐受范围的两端(即除去最适范围所剩的部分)为生理受抑区,若再往外延伸超出能耐受范围后,则为不耐受区。

〖问4〗温度对动、植物有哪些影响?

【讲述】⑴影响植物的分布:寒针温阔,南橘北柑。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香蕉、凤梨不宜在寒冷地区栽种。在我国沿海岸线从南往北,植物群落的分布特点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特点是:森林→灌木林→高山草甸→雪线。类似于从南到北不同纬度上的植被分布情况。

⑵影响动物的形态:寒大热小。北极熊体大,黑熊体小。

⑶影响动物的生活习性:知了在24℃以上才叫,蛇冬眠,箭猪夏眠。⑷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速度:猪在18—20℃时增重最快。

〖问5〗光照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否有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讲述】有。光对生物的影响包括光照强度、光质(即光的波长)、光照时间三个方面:

⑴植物:光对植物的影响概括为:

⑴日照时间影响动物的繁殖:许多鸟类在春夏之际交配繁殖。⑵光照影响动物的活动时间:蝴蝶在白天活动,飞蛾在夜晚活动。

⑶光照影响动物的习性、视觉:某种雷鸟冬天白羽,夏秋褐羽;鸡夜晚看不到。〖问6〗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水分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讲述】⑴限制陆生生物的分布: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从南到北,颜色越来越黄。在我国的北纬35°~45°之间的自然地带,从东到西的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是:森林→草原→荒漠→沙漠。

⑵影响植物的形态:沙漠中植物茎内质化,叶变成刺;雨林中植物叶片宽大。探究二

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阅读课本P76-P78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7〗生态系统的组成层次如果?

【讲述】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其组成层次如下:

〖问8〗生物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是什么? 【讲述】

种内斗争是同种生物个体间为争夺食物、生存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属种内关系。而竞争是不同种的生物之间为争夺资源及空间等而进行的斗争,属种间关系。具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往往越激烈。〖问9〗如何识别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三种关系曲线图? 【讲述】如图所示:

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之间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二者表现出同步增减的关系,两条曲线互相平行,如图中的甲。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为:被捕食者(食物)增多,捕食者随之增多,但随着捕食者的增多,又会引起被捕食者的减少;被捕食者少了,食物来源减少了,随后必然引起捕食者的减少。二者总是存在波动的关系,且二者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如图中的乙。竞争的两种生物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当一种生物减少时对另一物种的增加并无抑制作用,如图中的丙。

〖问10〗分析8—9问可知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特点?

【讲述】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问11〗生态系统中哪些生物属生产者?哪些生物属于消费者?哪些生物又是分解者?各成分的地位及关系如何?

【讲述】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蓝藻、化能合成细菌(如:硝化细菌)。⑵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植食性动物,小型肉食性动物,大型肉食性动物。⑶分解者包括:腐食性微生物(酵母菌、蘑菇等)、腐生性动物(蚯蚓、蜣螂)。

〖问12〗何为食物链?食物网又是指的是什么?又各具有什么特点?在食物网中的某种生物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吗?

【讲述】⑴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彼此互相由食物关系而连接起来,形成食物链。食物链一般包括若干个环节,每个环节可作为一个营养级,而能量沿着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流动到另一个营养级。能是沿着太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途径流动,在这个过程中,能量不断散失。

⑵各食物链又相互交错地连结在一起而形成复杂的食物网。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同时占据多个营养级;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具有多种种间关系。〖问13〗生产者、一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是相同的意思吗/? 【讲述】否。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以及一些光合细菌,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生成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指草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

二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动物,为第三营养级。〖问14〗为什么说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比较稳定的?

【讲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仅在进化历史上有改变,在短时间内也有改变。动物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里,食物的改变(如蛙)就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动物食性的季节性变化也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因此,食物链往往具有暂时的性质,只有在生物群落组成中成为核心的、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食物链才是比较稳定的。〖问15〗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吗?

【讲述】不是,如硝化细菌为生物者,酵母菌为消费者。探究三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问16〗原始森林、冻原、海洋等生态系统是否受到人类的干预?

【讲述】按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动力和影响力,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三类。凡是未受人类干预和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和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均属自然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冻原、海洋等生态系统;

〖问17〗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有什么区别?

【讲述】按人类的需求建立起来,受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农田、人工林、人工气候室等;经过了人为干预,但仍保持了一定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为半自然生态系统,如天然放牧的草原、人类经营和管理的天然林等。

〖问18〗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讲述】(1)生产者均为小型。主要由体型极小(约在2—25μm)、数量极大、种类繁多的浮游植物和一些微生物所组成。

(2)海洋为消费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海洋面积大,为海洋动物提供了宽广的活动场所;海洋中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是海洋动物吃不完的食料;复杂的海洋条件,有浅有深,有咸有淡,有冷有暖,在这些多样的生活环境下,形成了种类各异、数量繁多的海洋动物。

(3)生产者转化为初级消费者的物质循环效率高,但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远低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消费者,特别是初级消费者有许多是杂食性种类,在数量的调节上起着一定的作用。(4)生物分布的范围很广。

〖问19〗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什么特点?举例分析其作用? 【讲述】特点:动植物种类最多,结构最为复杂和稳定。

作用:⑴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的资源宝库,森林除了能够提供大量木材外,还能生产松香、樟脑、桐油、橡胶等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产品。森林中既有大量的食用植物,如枣、柿、栗、猕猴桃、荔枝等,又有很多油料植物,如油茶、油桐、文冠果等,还有丰富的药材资源。⑵它能调节生物圈中氧气与二氧化碳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

〖问20〗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如何理解该概念?

【讲述】生物圈。关于生物圈的概念,有以下几点是大家公认的:第一,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第二,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是高度复杂而有序的系统,而不是松散无序的集合体。第三,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是不断变化的,并且不断趋向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发现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之间平等协作、交流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从整个调查活动的过程来看,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的确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从教学效果看,学生通过调查实践活动,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建构起了抽象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实现了由实践到理论的提升,提高了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学生对调查活动虽然很感兴趣,但调查的方法还需要教师的指导。本节课多处涉及让学生建立概念模型、分析理解概念模型,这也是新课程的精彩之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体现概念模型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的应用,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去学习和探索。

课后习题

1.在祖国南方的某高山上,山顶是针叶林,山腰是落叶阔叶林,山脚下是常绿阔叶林,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

D.海拔高度

2.谷蠹是贮粮的重要害虫,如图表示谷蠹的死亡率与小麦含水量和温度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错误的是()

A.谷蠹死亡率是由水和温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B.含水量在10%~14%的条件下谷蠹的最适生存温度基本不变 C.仓库储存小麦的理想温度为30℃、含水量小于8% D.含水量小于14%,温度高于30℃时谷蠹种群K值都变小 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有捕食关系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5.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参考答案:B C C B D

板书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概念

非生物因子

一、环境因子

类型

生物因子

含生态因子

对生物影响的规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作用特点

与生态因子和限制因子的关系

二、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组成层次 2.概念: 3.特点: 4.类型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篇9

年级

学科共案

时 间: 星 期: 主 备 人:赵文梅 使用人:

【教学主题】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2课时)【教学目标】习题巩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典型例题】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空间特征有随机、集群、均匀分布等 B.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C.人们进行除草、治虫的目的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

9、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与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稳定

C.物质与能量保持合理的比例循环利用 D.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10、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11.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12.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关系 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

D.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

14.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形成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习题无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快弃耕后的牧草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16.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近几十年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全球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干扰。如图是生态系统功能大小变化曲线。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T,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 2

时间为S。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

___、___和

___。

(2)T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

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值越大,该定量指标越。

(3)S值大小可以作为生态系统

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4)森林生态系统的S值与草原生态系统的S值相比,较大的是。

18、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__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4)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2.过程与方法:

养成查阅资料和汇总信息的好习惯,体验个人总结的愉悦心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了解生物圈的组成 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以及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4)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四、教学难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4)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渡】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程度上,环境因素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生物也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二)讲授新课

1.水、阳光、空气、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水

水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物都需要水来维持生命 阳光

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光照时间影响花期 空气

大多数生物需要氧气维持生命,人在无氧的环境中只能活几分钟。陆地上进行光和作用的植物需要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

温度

生物生存于一个狭窄的温度范围。不同生物以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能够忍受的温度范围差别很大。温度也限制生物分布,温度影响生物行为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程度上,环境因素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生物也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1)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2)生物从形态,结构,生理,行为4个方面适应环境(1)结构上的适应: 很多生长在沙漠的植物,它们的根十分发达,叶子却很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从结构上适应环境的例子。(2)功能上的适应: 植物可以在很短的生长季节里完成它的生长周期,是一种功能上的适应性。(3)颜色的适应性 : 生物在颜色上适应环境共有三种类型:警戒色,保护色,模仿色。(4)行为上的适应性: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如昆虫、北极狐、北极熊;雷鸟、蝗虫; 比目鱼、变色龙作用: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对于躲避敌害或捕猎其他动物有利。

3.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都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一 块农田、城市的一片绿地等都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还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又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组成

自然的或人工的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构成的。非生物环境部分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无机盐等,阳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能源

4.保护自然资源 防治环境污染

防治环境污染需要从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废弃物的排放入手。同时建立监测站,对大气和水质进行定期检查,垃圾要分类处理,凡可回收的应重新利用,以减少垃圾的产量,对有危害的废弃物一定要进行专门处理,如医院的废弃物。

保护生物资源

我国特产的珍稀动植物资源

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麋鹿 植物:银杉、金钱松、珙(gong)桐

(三)重难点精讲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

(四)归纳小结

1.阳光、空气、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1)适应的普遍性:普遍性: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2)适应的相对性:相对性: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3.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态系统还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又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自然的或人工的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构成的。非生物环境部分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无机盐等,阳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能源

4.如何保护生物圈

(1)控制人口增长(2)防治环境污染(3)保护生物资源

六、板书设计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 4.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七、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八、教学反思

通过分组讨论、表达交流、分组实验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课堂的教学过程丰富方法多样。

上一篇:比例的意义下一篇:感恩我们在行动励志报告会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