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引流引流护理细则

2024-10-14

脑室引流引流护理细则(共12篇)

脑室引流引流护理细则 篇1

脑室引流病人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是经颅骨钻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情况。2.观察引流管内液面有无波动,引流液的颜色、形状、量。3.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护理措施】

1.保持引流管通畅,标示清楚,防止引流装置受压、打折、扭曲。2.脑室引流瓶(袋)入口应高于外耳道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3.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如要摇高床头,须遵医嘱对应调整引流管高度。4.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患者躁动时,可酌情予以约束。5.记录24小时引流量。6.定时更换引流装置。【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及家属脑室引流管的意义。

2.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安全防范措施,如:不能随意移动引流袋位置,保持伤口敷料清洁,不可抓挠伤口等。

脑室引流引流护理细则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传统组25例, 男16例, 女9例, 年龄56~76岁, 平均年龄66岁;新型组25例, 男20例, 女5例, 年龄54~78岁, 平均年龄67岁。两组病人均是自发性脑出血, CT扫描示: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脑出血破入脑室。入院时均有意识障碍及高血压病史, 出血部位均为基底节区, 按王耀山等[3]提出的方法计算脑室内血肿量均在40~80mL, 且均有手术指征的病人。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入院后均予行脑室外引流术+血肿腔锥颅抽吸引流术, 术后均予脱水、利尿、降压等对症处理。传统组病人术后使用传统脑室引流袋, 即将脑室引流管连接引流袋悬挂在床旁, 高度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4]。通过观察头部敷料及开放式脑内压测压装置监测颅内压;新型组病人术后使用新型脑室外引流器, 是将水封瓶悬挂于床旁, 水封瓶有防止返流作用, 水封瓶的下部有两条引流管, 一条接引流导管, 一条接引流袋, 引流袋悬挂床边, 高度要低于水封瓶, 接引流导管的引流管上有莫菲式滴斗, 两条引流管上均设有开关调节器, 水封瓶底为锥形, 尖端设排液口并用帽塞与其配合密封, 拔下帽塞可将引出液迅速干净地排除。贮液袋、引流管、脑室管均标有刻度。

2 结果

根据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 将脑出血预后分为5级, 1级:基本治愈;2级:显效;3级:好转;4级:植物生存;5级:死亡。

新型组病人基本治愈23例, 基本治愈率为92%;1例显效, 占4%;1例好转, 占4%;无死亡病例。传统组16例基本治愈, 基本治愈率64%;1例显效, 占4%;6例好转, 占24%;2例死亡, 占8%。新型组无1例发生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率为0) ;传统组2例发生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率为8%) 。

3 临床应用

对于脑室外引流的病人, 术后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前提。新型脑室外引流器在自发性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预防颅内感染中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3.1 观察和记录

正确观察脑室引流病人脑脊液的性状及量,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术后1~2d常略带血性, 后转为橙黄色。脑脊液的总量成人约100~150mL, 每分钟分泌0.3mL, 每日约400~500mL, 每6~8h更新一次, 每日分泌量为全部脑脊液的3倍。因此, 每日引流量应小于500mL, 脑脊液量增多应查明原因, 及时处理。新型的脑室外引流器能准确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 引流器的水封瓶、引流袋、引流管均有准确精密的刻度。

3.2 可以控制速度

在脑室引流的早期要特别注意, 避免突然降压造成脑皮质塌陷。新型脑室引流器可使脑室内的引流液均匀流出, 有效预防颅内压骤高骤低, 使颅内压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3.3 预防感染

脑室引流是引起脑室感染的途径, 若脑脊液浑浊或有絮状物, 提示颅脑感染, 应报告管床医生, 必要时行细菌培养并抗感染治疗, 脑脊液中GLU、LDH、LA3项生化联合检测对病毒性脑炎或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有一定的价值[5]。新型脑室外引流器的调压器上部内接引流管的排出口, 下部设通气管用于排出空气, 若贮液袋贮液过满, 可经排气管溢出, 能有效防止引流液逆流引起的颅内感染。

3.4 调节颅内压

脑室引流时, 脑脊液柱的高度为颅内压, 成人正常为70~200mmH2O[6]。颅内压不可过高或过低, 颅内压过高, 则没有起到脑室引流的作用, 仍可导致脑疝;颅内压过低会导致颅内低压综合征。新型脑室外引流器能及时准确监测颅内压, 水封瓶的高度可随时因颅内压的高低来调节, 可有效防止颅内压过高或过低。

4 讨论

脑室置管是既能进行颅内压监测, 又能引流脑脊液的方法[7]。新型脑室外引流器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这种装置是一套整体系统, 该装置使用方便, 不会出现引流液回流和造成病人交叉感染, 可随时反映引流的液体量, 使用安全方便。新型脑室外引流器根据临床实际出发, 有效地减少了脑室引流病人各个环节发生感染的机率, 降低了颅内感染, 同时提高了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杨静静.脑室引流的方法和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1982, 2 (12) :21-23.

[2]邢治刚, 陶思祥.现代神经病治疗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49.

[3]王耀山, 赵崇智, 王小梅, 等.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CT与临床[J].中华神经精神科科杂志, 1984 (17) :27.

[4]刘雪琴, 彭刚艺.临床护理技术规范 (基础篇) [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7:265.

[5]代碧珍.脑脊液三项生化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C].2004第二届世界华人临床生化和检验医学大会第六届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4.

[6]李梦樱.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45.

脑室引流引流护理细则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46

脑室出血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脑窒出血,起病急骤,进展快,常因出血直接阻碍脑室系统,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产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致颅内压急剧升高,脑深部结构破坏,特别是损伤和挤压丘脑下部及脑干,产生脑疝,引起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等[1]。采取微创技术进行脑室引流,能迅速降低颅内压,清除脑室内积血,使腦脊液循环通畅,可减少并发症,挽救生命。2010年7月~2011年12月对36例重型脑室出血患者采取微创穿刺脑室引流术,术后辅以脱水降颅压,支持治疗及防治各种并发症,配合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认为重点做好引流管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见性做好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是保证脑室有效引流,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44~70岁,平均56.3岁。原发性脑室出血4例,继发病脑室出血32例,其中丘脑出血18例,基底节区脑出血16例,小脑出血2例,有高血压病史者32例。合并应激性溃疗出血2例,肺部感染2例,脑疝形成2例,本组患者根据CT扫描结果确诊为脑室出血。

手术及引流过程:患者入院后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止血,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对症及支持治疗。经头颅CT定位,于出血后6~72小时内在床旁行颅骨钻孔侧脑室引流术,根据情况于术后48小时内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尿激酶1~2u加入生理盐水2~4ml溶解后缓慢注入脑室(每次≥2分钟),关闭引流管1~2小时,开放引流管并密切观察脑室内积血及脑脊液通畅情况,以后1次/日,尿激酶应用依据脑室内积血多少及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而定。CT复查脑室积血消失脑脊液循环通畅后暂关闭引流管1~2天拔管,本组留置引流管4~10天,平均7.2天。

结果

治愈10例,好转12例,死亡4例,治愈好转率61%,死亡率11%。术后并发再出血1例,肺部感染2例,应激治疗2例,脑脊液漏1例,无颅内感染发生,无护理并发症出现。

护 理

术前护理:①术前躁动者应给予镇静药物应用,使患者安静,必要时健侧肢体给予约束带应用,备皮剃头[2]。②去枕仰卧,固定好头部。③在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及生命体征变化,并准备好各种急救药物及器材,如止血药物及吸引装置等。

术后护理:①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头部活动,躁动不安、意识不清者,应给予健侧肢体约束带约束。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变化,如出现抽搐、头痛加重、恶心、呕吐时,应立即报告医生。②严格调节引流管高度,过高达不到引流的目的,过低易引起低颅压。引流袋入口高度高于脑室10~15cm为宜,以维持正常脑脊液的压力。引流过程中,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及速度,初期不易过快,以免扩大的脑室突然减压后引起塌陷,导致脑疝形成,每天引流量不宜超过400ml。③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清醒患者做好解释,躁动者要防止引流管脱出。避免管道扭曲、折叠、受压,注意引流液的颜色、量,并做好记录。术后几天脑室液呈血性,经其引流逐渐转为橙黄色,最后变为正常。引流过程中,脑脊液色泽加深,提示再出血,脑脊液变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应立即将引流管放低,引流出感染的脑脊液,并做细菌培养。④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每天在无菌操作下更换脑室引流袋,更换前先关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入脑室。引流管末端用2.5%碘酊或75%乙醇消毒后再连接引流管,每天更换穿刺处敷料1次,若敷料被血液、渗出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保持穿刺部位干燥。头部垫无菌巾,污染时立即更换,如外出检查,必须关闭引流管,预防脑室感染,保持引流系统密闭良好。⑤拔管的护理:脑室引流不易过久,不超过15天,过久易增加感染机会,待颅内压缓解后,复查头颅CT确定脑室内出血吸收。脑脊液循环畅通,考虑拔管。拔管前暂关闭引流管1~2天,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拔管后观察穿刺孔处有无脑脊液流出。

病情观察:①意识观察:意识障碍是颅内出血发病时重要早期表现之一,其判断方法,以格拉斯哥计分法为最常用。最低3分,最高15分,7分以下为昏迷。分值越低,昏迷越深。9分以上可认为无昏迷。②瞳孔观察:瞳孔变化是脑疝早期的重要观察指标之一。若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呼吸缓慢,脉搏细弱,血压高者提示可能发生脑疝,要通知医生及时处理。③生命体征的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反映生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的改变,血压升高常提示颅内高压或颅内出血,血压下降提示循环不良,脉搏慢而有力常见于颅内压增高;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常提示呼吸中枢受损,术后体温升高提示中枢性高热。

并发症的预防:①再出血是颅内压出血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后处理困难,预后差,应以预防为主。②肺部感染和呼吸道观察:也是脑出血的死亡原因。大多患者因意识障碍导致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应用脱水剂导致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患者长期卧床,均可导致排痰困难、痰液坠积等造成肺部感染[3]。

脑室出血患者起病急,变化快,及时行微创穿刺引流术,可及时清除脑室内积血,减少血液成分及分解物对脑细胞的损害,又可迅速降低颅内压,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致残率,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减轻了患者负担,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严格无菌操作技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出正确评估,并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并且方法简便易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林世初.脑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3.

2 胡长明,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53-254.

3 孙艳红.重型脑室出血行侧脑室引流的护理.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9:15-16.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篇4

1、体位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置病人于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鼓励患儿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

2、维持引流通畅: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病人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

3、妥善固定:运送病人时双钳夹管,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

4、观察记录: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水柱波动范围,并准确记录。手术后一般情况下引流量应小于80ML/h,开始时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浅红色,不易凝血。若引流量多,颜色为鲜红色或红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则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5,脱管处理: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7、拔管指征48-72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小时引流液小于50ML,脓液小于1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

腹腔双套管负压引流护理 篇5

【概述】

腹腔双套管负压引流广泛应用于腹部外科各种手术。对手术创面的渗液起到良好的引流作用,局限消化道瘘并促进窦道形成,避免腹腔感染和腹腔脓肿。在腹部外科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护理目标】

1.患者及家属理解留置管道的目的并积极配合。

2.保持引流通畅及维持有效负压,达到以下目的:引流腹腔内渗液、渗血、脓液;为胃肠道瘘、胆瘘、胰瘘患者进行持续吸引,减少其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3.及时发现及处理病情变化,最大限度的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将不适感降到最低。

【护理重点步骤】

1.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管道的目的及重要性、留置时间及置管期间的注意事项。2.正确放置双套管位置,近端应置于引流最低位。

3.妥善固定双套管,防止意外拔管或脱出。除缝线固定于腹壁外,还应用胶布将其外固定。

4.保持引流通畅,保持引流有效性。维持适宜负压,按医嘱调整负压,一般不超过4kpa,以免损伤内脏组织及血管。双套管的通气管应与大气相通。患者取半坐卧位,以利充分引流。若有阻塞,先离心方向挤压或用注射器回抽,无法疏通时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5.监测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黏稠度等。因引流目的不同而流出的液体及量均不同,动态分析引流情况,观察有无并发出血、感染、胆瘘、胰瘘、胃肠瘘等并发症,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观察腹部体征以及全身症状,有无低钾或低钠等。

7.检测腹腔感染情况。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耳前瘘管引流的护理方法 篇6

周围常有少许微有些臭味的白色分泌物。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耳前瘘管引流的护理方法。

耳前瘘管的症状:

1、耳轮脚前有瘘口,另一端为盲管,深浅、长短不一,可呈分枝状。

2、感染时,局部红肿、化脓;反复感染可形成瘢痕或脓瘘。

3、轻轻挤压瘘管,周围可有少许含有臭味的白色分泌物流出。

护理方法:

1、饮食上宜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鲜蛋或瘦肉为主,忌海鲜。

2、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在身体抵抗力差的时候,炎症容易侵犯。

3、没有感染过的瘘管注意不要用手去挤压,保护局部清洁,防止发生感染。

4、耳痒的时候不要揉,这样容易把细菌揉了进去,导致发炎。

5、在急性感染时,要通过局部热敷或使用抗生素来控制炎症,如果已形成脓肿,则应进行切开引流。

脑室引流引流护理细则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 5月—2012年 5月收治的 52例重症脑室出血病人均经CT确诊后采用脑室引流加尿激酶灌注治疗。其中男 30例, 女22例, 年龄 34岁~76岁, 平均 56 岁。病人入院时昏睡 5例, 浅昏迷 23 例, 深昏迷 20例, 谵妄 4例, 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张, 出血量 50 mL~110 mL, 发病至手术时间1.5 h至2 d。

1.2 治疗方法

病人入院后, 家属签字同意, 在局部麻醉下行双侧枕角穿刺, 置入4 mm 内径硅胶引流管, 接上一个三通管后再接引流袋, 然后经一侧引流管缓慢注入含尿激酶 2×104 U的生理盐水5 mL, 夹闭引流管, 2 h后开放持续引流。

1.3 结果

病人恢复良好 21例, 轻度功能障碍15例, 将重度功能障碍 7例, 植物生存 3例, 死亡 6例。 将恢复良好与轻度功能障碍归于疗效较好, 将重度功能障碍、植物生存与死亡归于疗效较差。

2 护理

2.1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袋高度应高于侧脑室平面10 cm~15 cm, 引流的速度不宜过快, 24 h引流量不宜超过500 mL, 以免颅内压突然降低, 加大血管或动脉瘤与脑室间的穿膜压力梯度造成再出血[2]。但若引流液量少而脑压高, 可适当降低引流袋高度, 有利于引流。若引流液量多而脑压不高, 可适当提高引流袋高度, 减慢引流速度, 最好不要长时间夹闭引流管, 以防引流管堵塞。观察引流液的性质, 如有大量新鲜血引出时常提示有再出血的可能;如引流液有絮状物、浑浊, 并且病人伴有高热、呕吐、抽搐和昏迷, 考虑有颅内感染的发生, 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有效措施。给病人翻身时应注意保护引流管, 防止牵拉移位和意外脱出。搬动病人时, 要夹闭引流管, 防止逆流造成感染。若切口处血性渗出物较多, 而引流量较少, 应检查是否发生引流不畅,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并准确记录引流量, 三通管处用无菌纱布包裹。可在注药时更换引流袋, 以免增加操作而造成感染。

2.2 使用尿激酶的护理

尿激酶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 使纤溶酶原从精氨酸-缬氨酸处断裂成纤溶酶, 半衰期为11 min~16 min。作为外源性非特异性的纤溶酶原激活剂, 具有较强的溶解血肿作用, 无抗原性, 可反复使用[2]。每天自脑室引流管内注入的量不宜过多, 一般抽取含尿激酶2×104 U的生理盐水5 mL, 在无菌操作下, 经三通管注药后每次闭管 2 h, 开放三通管, 随后持续引流溶解的陈旧血液及脑脊液。夹管后应严格交接班, 及时开放。采用双侧交替注药, 每日可注射2次, 以便尽快溶解血块, 使脑脊液循环恢复畅通。

2.3 密切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若病人出现一侧瞳孔散大, 或伴有鼻鼾声、意识加深及生命体征发生明显变化, 应立即通知医生。特别是对血压高的病人, 应连续监测血压、脉搏, 以及时调整用药, 维持血压平稳, 防止再次发生颅内出血。给病人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 可行气管切开。

2.4 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各种并发症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每天通风 2次, 定时消毒, 各种治疗严格无菌操作。 做好基础护理, 抬高床头15°~30°, 2 h给病人翻身、叩背1次, 以促进分泌物排出, 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必要时给予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减少肺部并发症发生。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防止压疮的发生, 同时做好口腔护理。

3 体会

反复脑室内尿激酶灌注可加快凝血块的溶解, 有利于脑室内血肿的引流, 缩短引流时间, 可迅速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改善脑脊液循环及脑室周围的微循环[3]。因此, 脑室内血肿清除越早、越彻底, 病人预后越好。而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血肿的清除更是关键。脑室引流加尿激酶灌注并辅以内科综合治疗各种类型重症脑室出血效果较满意。而在尿激酶的使用过程中, 应做好引流管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做好基础护理。

参考文献

[1]黄怀忠, 刘朝元.脑室外引流并尿激酶灌洗与单纯脑室外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疗效比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0, 12 (3) :365.

[2]李举军, 刘海涛, 李从进.脑室外引流及尿激酶灌注治疗重症脑室出血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23) :3891.

脑室引流引流护理细则 篇8

关键词 脑室出血 侧脑室引流 尿激酶 脑脊液置换

资料与方法

对象:选择2004年2月~2005年9月我院治疗的重型脑室出血43例患者,男29例,女14例;年龄32~75岁;均有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治疗。入院时意识状态按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昏迷评分:GOS<8分24例、GOS 8~10分19例;双侧瞳孔扩大11例、一侧瞳孔扩大8例;脑CT平扫:双侧脑室出血13例、双侧脑室加第三脑室出血15例、全脑室系统出血8例、单侧脑室出血7例;继发脑室质出血31例。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其中出血量<10ml17例,10~20m126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22例、小脑出血9例。

方法:所有病例均在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基础上,于病后6~24小时内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取卧位、备皮、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应用2%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必要时给予安定缓慢静推。穿刺点在冠状缝前和中线旁各2.0~2.5cm,选择合适的钻头安装于枪式电钻后,快速穿透头皮及颅骨后拔出钻头,取带侧孔硅胶管,内置套管针,自颅骨孔刺入颅内,平行正中失状面,指向两耳道连线进针4~6cm,可见血性脑脊液流出,退出套针,外接无菌引流袋,固定引流管高于侧脑室水平10~15cm。术毕后自引流管注入尿激酶3万U,脑室内灌注2次/日。缓慢引流脑脊液和脑室内积血,避免颅内压下降过快,术后严密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堵塞时应立即在无菌操作下调整引流管位置或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引流时间根据脑脊液性状及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脑CT情况而定,一般引流5~8天。手术第2天脑脊液置换每次用生理盐水等量置换30ml后地塞米松10mg鞘内注射,一般隔日1次。根据脑CT复查结果,脑室内出血消失,第3、第4脑室、侧脑室大小正常。脑室引流出澄清脑脊液,腰穿时脑脊液无色透明,闭管24~48小时后无病情变化,拔除引流管。

结 果

所有病例均侧脑室穿刺引流后行脑脊液置换术,平均引流7天,脑脊液置换5次,平均住院3~4周。近期疗效观察手术后4天复查CT显示,43例中32例脑室通畅,第3、第4脑室及中脑导水管积血消失,仅两侧侧脑室后角残留少量积血;手术后8天复查CT时另11例显示积血基本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脑室积水。在3个月时按国际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标准评分:良好20例(46.5%);中残14例(32.6%);重残4例(9.3%);死亡5例(11.6%)死亡原因:脑疝2例、消化道出血1例,颅内感染1例,术后肾功能衰竭1例。

讨 论

脑室出血在临床上极为常见,重型脑室出血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致死率、致残率较高。快速清除脑室内的积血,解除压迫、梗阻,避免脑血管痉挛,改善脑脊液循环,减少继发损伤,才可能挽救患者生命。侧脑室引流术通过建立脑脊液循环旁路,引流脑室内的血性脑脊液能够有效地缓解颅内压达到治疗脑室内出血之目的。在脑室内反复使用尿激酶灌注溶解血肿块与吸附在脑室壁上的血凝块,加快脑室内血肿的清除。清除了吸附在脑室壁上的小血块,恢复了因血块吸收脑脊液障碍的蛛网膜颗粒的功能,术后继发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术后第2天配合脑脊液等量置换加地塞米松鞘内注入,优点如下:①避免颅内压与蛛网膜下腔压力相差悬殊而腰穿诱发脑疝的可能性。②减少了流入脑表面蛛网膜下腔的血流量,从而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③降低了蛛网膜颗粒阻塞和蛛网膜粘连致脑积水的发生率。④间接促进脑室系统积血的清除,解除了第3、第4脑室阻塞。⑤在进行腰穿脑脊液置换过程中,还能直接检验脑室系统通畅情况,为脑室引流的拔管提供可靠的依据。⑥使沉积在蛛网膜颗粒上的红细胞随脑脊液排出体外,清除了残余的红细胞,减少了因脑脊液吸收障碍引起的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VSD负压引流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篇9

一、VSD负压引流的概述 1.VSD负压引流的定义

VSD负压引流的护创材料由高分子聚合材料、聚乙烯醇制成的医用泡沫敷料,泡沫内置2根有多个孔的硬性硅胶引流管包裹多侧孔引流,使泡沫材料成为引流管和被引流区之间的中介。再利用透性粘贴薄膜封闭被引流区,使之与外界隔绝,接通负压源形成一个高效负压引流系统。

2.VSD负压引流的优点

2.1 可塑性、透水性和生物相容性 VSD负压引流一次性使用护创材料外观类似海绵,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时,会失水变硬如石膏,再次浸入生理盐水,会重新变软,恢复弹性。VSD负压引流护创材料有效覆盖和保护创面后,能起到良好的渗透和抑菌作用,减少机体组织对毒性产物的重吸收,降低再污染的机会。2.2无固性脱落物 和现有各种敷料相比,VSD负压引流护创材料不含纤维,具有优良的弹性和韧性,抗拉力强,材料不降解,无纤维脱落。

2.3高效引流

“引流区”提供了一个洁净性伤口床,利于组织生长和防止感染;增强血流,增强细胞活性,促进伤口修复细胞。从而加速肉芽的生长速度,促进愈合。

2.4用做药物载体 VSD负压引流的护创材料的广泛吸收性可用做药物载体,是目前已知的与创面组织和皮肤具有最优相容性的材料。2.5 缩短病程,降低医疗费用

3.临床适应证

3.1用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和创腔

3.2 慢性伤口

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致小腿慢性溃疡,骶尾部压疮患者,体表脓肿感染切开引流术后等。

3.3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裂开需做腹腔引流者

3.4 用于植皮术的辅助治疗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应用能加速组织消肿,加快感染腔隙的闭合,提高植皮术的疗效,减轻患者痛苦。

4.VSD负压引流的禁忌证

癌性伤口、湿性坏疽改变、干性焦痂伤口、未经治疗的慢性骨髓炎、正在出血的伤口、暴露的血管神经及脏器。5.VSD负压引流使用的时间

一般在7-10天。曾锦阑[10]在预防VSD负压引流术后引流管堵塞的护理一文中分析:一次负压密闭引流一般在7-10天后拆除或更换。若行植皮后用负压封闭引流法加压打包,负压状态需要维持12-15天。临床中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VSD 负压引流的护理

1.保持有效的负压

负压的大小以能吸引出积血积液,且不使引流管阻塞为准,成人负压维持在40-60kpa。在对小儿软组织感染创面行VSD负压治疗护理中将负压设置为0.02-0.04kpa。术后回到病房后连接专用负压引流装置,调节负压在0.02-0.04kPa之间,负压过小起不到引流的作用,而负压过大又易造成局部出血,从而影响血供。调整负压参数的标准关键是依据负压有效的标志。负压有效的标志是引流通畅,吸引出非鲜红色血性或脓性液,VSD负压引流护创材料明显塌陷,紧贴创面,创面干燥无液体积聚,内管形态凸显。

2.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管道的密闭和无菌。连接负压引流后应观察VSD负压引流的护创材料塌陷,有明显的管型,如果敷料是膨胀的看不到管型,要积极查找创面没有负压的原因。创面没有负压的原因:覆盖敷料没有完全封闭,伤口敷料处有漏气声音,其次为引流管阻塞,引流管接头处漏气,更换敷料贴膜或引流管,并应严格无菌操作。

3.引流液观察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气味、量,如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引出时,应立即停止吸引,仔细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4 .引流瓶的处理 引流瓶每天常规更换。更换前应阻断压力,夹闭近端引流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过的负压瓶可用l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用灭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冲瓶后使用。5 .创面的护理

(1)术前创面准备

手术部位、取皮区按常规消毒及备皮,以利手术后透明薄膜的紧密粘贴。

(2)术后创面观察和护理

定期观察患者创面情况,包括局部微循环皮温及患肢的瘙痒、肿胀情况。VSD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内有少许坏死组织和渗液残留,有时会透过半透膜散发出臭味,甚至护创材料上出现各种污秽的颜色,这并非创面的坏组织所致,不会影响VSD负压引流的治疗效果,一般无需处理,皮肤粘贴薄膜时应避免过度牵拉及反复粘贴,以免张力性水泡的发生[9]。

(3)创面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帮助患者正确评估疼痛,指导患者采取预防或减轻疼痛的方法。如疼痛未减轻反而加重,考虑负压值过大,及时给予处理。6. 营养及液体支持

注意在治疗期间的营养及液体支持,防止出现负氮平衡和酸碱、水电解质紊乱。给予患者高热量、高维生索、高蛋白饮食。

三、常见故障处理

1.引流管堵塞 对堵管时的处理中王丽萍[17]报道采用堵管处理方法 用双手距穿刺部位10cm处交替挤压引流管,或用两把止血钳夹闭引流管阻断负压后,用30ml注射器抽取10-20ml生理盐水连接VSD负压引流进行缓慢注入,浸泡10-15分钟挤压引流管,待阻塞的引流物变软变碎在重新连接负压源效果满意。朱赤云[18]采用0.9%氯化钠溶液间断冲洗的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具体方法 选用合适的VSD泡沫敷料,放置引流管,同时内置一根去除针尖并剪有侧孔的头皮针细管,外接普通输液器,输液器的另一端接0.9%的氯化钠溶液500ml,将引流管与中心负压相接持续吸出创面内渗出液,负压维持在60-80kpa,每隔2-4小时停止负压吸引3-5分钟,开放输液器开关氯化钠冲洗,冲洗速度为60-80滴∕分,待分泌物逐渐减少逐渐延长间隔时间。应用糜蛋白酶间断冲洗 :糜蛋白酶具有分解肽键的作用,选择性分解变性蛋白质,溶化坏死组织,使脓液变稀,易于引流,消除炎症过程中所引起的纤维素沉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0.9%氯化钠溶液符合人体生理特性,故而作为冲洗液冲洗或间断冲洗是最安全有效的。

2. VSD负压引流护创材料鼓起

常见的原因,除了引流管堵塞外,还应考虑负压源异常,应及时寻找原因给予对应处理。

3. VSD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干结变硬 根据放置引流时间不同其处理方法也不同。如VSD负压引流术后前48h变硬,可以从引流管注入生理盐水浸泡,护创材料变软后再次接通负压。若是 48 h 之后变硬,引流管中已无引流物持续流动,可以不做处理。.VSD 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变色

护创材料内有时会透过半透膜散发出臭味,甚至材料上出现污秽颜色,这是因少许坏死组织和渗液残留,不会影响VSD负压引流的治疗效果,一般不做特殊处理。

5.新鲜血液吸出

当发现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时,应立即停止引流,查找原因,对应处理。

6. 负压失效

引流管护理 篇10

常见引流管的类型

1.引流袋:最常见,如导尿管、腹腔管等 2.负压盘: 用于颈部手术及胃肠减压等 3.负压引流袋:用于乳癌 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1.作好心理护理:关心安慰病人,使其消除顾虑配合治疗根据病人情况给予相应指导。

2.妥善固定导管;指导病人在翻身及下床活动时,勿使其脱出, 注意引流管的固定,避免移位脱出。注意管道密封情况,仔细检查引流管及接头处有无松动漏气

3.保持引流通畅:检查引流管有无打折、扭曲、受压;挤捏引流管,避免阻塞.;酌情给予半卧位,可维持良好引流功能;引流位置不能高于置管处, 保持负压装置的有效性.引流通畅的判断(1)持续有液体或气体引出,如引流 量突然减少,病人发热感胀痛,伴有腹胀、憋尿、呼吸困难等,应考虑管路阻塞;(2)定期挤压引流管,如有阻力感,应考虑阻塞

4.加强无菌管理: 敷料脱落或污染时,及时通知医生更换引流管周围敷料.定时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应用引流管时,要注意引流瓶的位置不能高于病人插管口的平面。引流液超过瓶体一半时,即应倾倒,以防逆流污染。

5.注意观察记录: 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性质.准确记录于体温单上,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记录置管时间,定期更换 接手术时引流管的护理

1患者术毕回病房后应了解有无导管,是何种导管,有几根。2用胶布做上相应的标记(管的种类、置管日期),并接上引流装置,如引流袋、负压盘等。

3密切观察引流情况,妥善固定。

引流管的标记

红色——膀胱冲洗

粉色——引流管

暗红——深静脉

黄色——尿管

绿色——胃管

外科常见的引流管

胃肠减压管

1.胃肠减压管作用

胃肠减压术是利用负压原理,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及液体吸出,减低胃肠道内的压力和膨胀程度,并有利于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愈合.对胃肠道穿孔病人可防止胃肠内容物经破口继续漏入腹腔 2.胃肠减压管的护理 同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1)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移位或脱出,尤其是胃手术后胃肠减压,胃管一般置于胃肠吻合的远端,一旦胃管脱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切勿再次下管。因下管时可能损伤吻合口而引起吻合口瘘。(2)置管深度要交接班

(3)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

(4)观察胃液颜色,有助于判断胃内有无出血情况,一般胃肠手术后24小时内,胃液多呈暗红色,2~3天后逐渐转为淡黄色。若有鲜红色液体吸出,说明术后有出血,应通知医生。

(5)观察胃肠减压后的肠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6小时即鼓励病人在床上翻身,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3.胃肠减压管的拔除: 胃管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可拔除胃管。

腹腔引流管

1.腹腔管的作用: 在腹部手术后,引流腹腔内积血积液,防止继发感染。2.腹腔管的护理 同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1)根据作用或名称做好引流管标记

(2)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和量,如引流液为血性且流速快或多时,应即刻通知医生.(3)腹腔引流液的评估

3.腹腔管的拔除:腹腔管一般在48-72小时拔除

如果是为防止吻合口破裂后消化液漏入腹腔则应在4-6日拔除

如引流腹膜炎的脓液腹膜炎症状消失,超声检查脓腔缩小或消失,脓液减少至10ml/日后拔除

胸腔闭式引流

一、胸膜腔有关知识

胸膜腔是由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形成的封闭腔隙

腔内呈负压,助于肺组织膨胀、维持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增加上下腔静脉的回心血量

二、引流的原理

当胸膜腔内因积液或积气形成高压时,胸膜腔内的液体或气体可排至引流瓶内.当胸膜腔内恢复负压时,水封瓶内的液体被吸至引流管下端形成负压水柱,阻止空气进入胸膜腔

水封瓶

一个无菌引流瓶,内装无菌蒸馏水或无菌生理盐水;瓶口用带两个圆孔的橡皮塞封柱;长、短两根玻璃管分别插入圆孔;长管应在水面下3-4cm,且保持直立,另一端与病人的胸腔引流管相连,短管作为空气通路

三、胸腔闭式引流作用

1.排出胸膜腔内气体、液体,重建胸内负压,使肺复张 2.用于治疗脓胸、气胸和血胸

3.开胸手术后可防止胸腔积液和预防感染

胸腔闭式引流主要是靠重力引流,水封瓶应置于病人胸部水平下60~100cm,并应放在特殊的架子上,防止被踢倒或抬高。

四、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同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1.观察引流量及性质。

一般开胸手术后2小时内引流量为100—300ML,24小时引流量为500ML。开胸术后病人引流液的颜色变化为由深红色转为淡红色,以后逐渐趋于淡黄色。

若每小时大于200ML,为鲜红色的,应考虑为胸腔内出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记录引流量后要标记

生命征平稳尽早取半卧位

2.保持引流管通畅。长管内液面随呼吸上下波动表示引流通畅

3.水柱波动反映胸膜腔内负压的情况。正常水柱波动4—6cm。水柱波动大,提示肺不张或胸腔残腔大

4.如引流管内水柱停止波动,并且病人出现胸闷、憋气,则提示引流不畅,应及时处理。

5.如引流管内水柱停止波动,呼吸平稳,咳嗽深呼吸时可见波动提示肺基本复张

影响引流的因素

(1)水封瓶:胸部水平下60~100cm,禁高于胸部(2)管短¡ª¡ª咳嗽、深呼吸→胸水回流→感染(3)管长¡ª¡ª扭曲、增大呼吸道死腔→不易引流→影响肺膨胀(4)翻身活动¡ª¡ª防止受压、打折、扭曲、脱出(5)保持通畅¡ª¡ª1-2天内每15~30分钟挤压一次 6.保持引流装置密闭

7.鼓励病人咳嗽或深呼吸

8.搬运病人或更换水封瓶时,要用血管钳夹住引流管,防止管道分离引起气胸。如有大量气体不断排出,不能长时间夹管,以免造成张力性气胸 9.发生意外,如何处理

连接部位脱节应立即用血管钳夹闭软质的引流管。立即更换新的无菌引流装置。引流管脱落应及时用手指捏压伤口,消毒后以无菌敷料封闭,报告医生及时处理。绝不可擅自将脱出的引流管再插入胸膜腔内,以免造成污染或损伤 10.胸腔闭式引流拔管指针

置管48--72小时后,胸片证实肺已完全复张,24小时内引流量少于50ml,脓液小于10ml,无气体排出,病人无呼吸困难,可拔出胸腔引流管。

11.胸腔闭式引流拔除

拔管时病人应取半卧位或坐位,嘱病人深吸一口气后屏住。病人屏气时拔管,防止气体通过置管处进入。拔管后立即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伤口。

拔管后,要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气胸和皮下气肿。

导尿管

一.导尿管的作用

在腹部手术尤其是下腹部手术中放置导尿管,可使膀胱空虚,不影响手术操作,以及防止术后尿潴留 二.导尿管的护理 同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1.膀胱功能锻炼: 拔管前应夹管,每3-4h开放一次 2.预防泌尿道感染

不必要每天行膀胱冲洗、需尿道口擦洗一次 病情稳定尽早拔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长期留管者,每2周更换导尿管一次

留管期间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2000ML以上。

T管

一、T管的作用

•支撑胆道 防止胆道狭窄 •引流胆汁和减压 •引流残余结石

•术后经T管溶石或造影,经窦道取石

二、T管引流目的•主要用于胆总管切开取石,探查术后:胆道切开后常规放置T管,以防止胆汁渗漏。

•胆管癌切除术后:主要可以减小胆道压力,胆汁外渗,同时对吻合口有支撑作用

•肝内外胆管结石:防止肝内残余结石脱落肝外再发胆总管结石

•肝移植术后:肝移植胆管端端吻合,常常见吻合口狭窄,作为支撑管在3月左右拔管。

•胆道损伤后:根据胆管损伤形式,有不同的留置时间:离断或半离断:3月,一般性2周。

三、T管的护理

同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1.做好引流管周围皮肤护理。如有胆汁渗漏,应及时更换敷料,局部涂氧化锌软膏,减少胆盐对皮肤的刺激。2.观察记录胆汁引流的量

正常成人每日分泌胆汁800~1200ML 3.观察胆汁的颜色和性状

正常胆汁应为黄色或黄绿色,清亮而无杂质

术后24h引流300-500ml;恢复进食后600-700ml;以后每日减少至200ml。观察胆汁的颜色和性状,正常胆汁应为黄色或黄绿色,清亮而无杂质 4.若胆汁突然减少,甚至无胆汁,提示引流管阻塞或脱出 5.若胆汁过多,提示胆总管下端梗阻 6.胆汁呈红色:胆道内有出血 7.胆汁呈脓性:胆道内感染 8.夹管试验

目的:判断术后恢复情况,夹管后让胆汁顺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

术后在T管腹腔段周围由大网膜等组织包绕粘连形成牢固窦道,不会使胆汁漏入腹腔

术后1周,无腹痛发热黄疸,引流液每日200毫升时,可试夹管,每日2-3次,每次一小时,如无不适主诉后可给予全天夹管 9.T管拔管的指征

(1)术后2周,黄疸消退,试行夹管1-2日,病人无腹痛、发热(2)血象、血清胆红素正常

(3)胆汁引流量减少至200ml,色清亮

(4)胆管造影检查胆道通畅后开放引流2日排出造影剂

•但在临床中,会遇到T管窦道断裂的情况。所以目前拔管时间多超过2周。如肝硬化腹水患者3月,营养不良者2月,肝移植术后3月,胆管癌胆肠吻合术后3—6月。

•窦道断裂常见原因:时间是主要因素,其次为年老体弱、营养不良、肝硬化、腹水、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黄疸、长期应用激素、大网膜缺如等。10.带T管患者的出院指导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活动

衣服应宽松柔软,勿使引流管受压 用防水贴膜覆盖置管处后可淋浴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定期门诊换药

指导患者如何记录引流量,以及如何观察引流量、色、性状

注意饮食调节,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总店地址: 鹰潭市胜利东路14号 电话: 0701-6210777

二分店地址: 鹰潭市胜利东路23号 电话: 0701-6220777

三分店地址: 鹰潭市环城西路3号 电话: 0701-6230777

四分店地址: 鹰潭市环城西路时代广场肯德基旁 电话: 0701-6210788

五分店地址: 鹰潭市胜利东路92-8号 电话: 0701-6267516

余江分店地址: 余江县国喜大道D-42号 电话: 0701-6666081

贵溪一店地址: 贵溪市人民医院旁 电话: 0701-7055776

二店地址: 贵溪市信江电影院13号 电话: 0701-3783333

三店地址: 贵溪市雄石西路口中心广场 电话: 0701-3798210

386例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体会 篇11

【关键词】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48-01

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血胸、脓胸以及心胸术后均需安置胸腔闭式引流,目的是将胸腔内的气体、液体、血液、脓液引流到体外,恢复和保持胸腔内的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促使术侧肺迅速膨胀,防止感染[1]。

1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2010年共收治食管癌患者204例,肺癌患者32例,支气管扩张4例,自发性气胸24例,胸外伤患者248例(其中气胸46例,胸腔积液、积血、积脓40例,单纯性肋骨骨折116例),术后安放胸腔引流管386例,其中男244例,女142例,年龄15~70岁。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介绍术前准备的内容及必要性,包括普鲁卡因皮试、术前排便、准备氧气及急救药物等。

2.1.2介绍手术方法、手术环境、手术大概经历的时间、麻醉方式、术者、置管部位、术中术后可能经历的感觉。

2.1.3心理护理向患者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

2.2术后护理

2.2.1安置的部位排液时一般在腋中线和腋后线之间第6~8肋间插管引流、脓胸常选在脓液积聚的最低位、排气常选在锁骨中线第2肋间;将患者置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除,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

2.2.2保持管道密闭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折叠、扭曲、脱落;引流瓶始终保持直立、长管没入水中3~4cm,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胸壁伤口引流和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或预留内置线;搬动患者或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用两把血管钳交叉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

2.2.3保持引流通畅,患者取半坐卧位,定时挤压引流管,1次/30~60min,并观察水柱是否有波动,必要时请患者深呼吸或咳嗽观察,鼓励患者深呼吸运动、咳嗽、变换体位。

2.2.4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引流装置应保持无菌;保持胸壁引流口处敷料清洁干燥,一旦渗湿,及时更换;引流瓶应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lOO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患者胸腔,以免引流液倒流入胸腔造成感染;定时更换引流瓶,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2.2.5克服疼痛进行有效咳嗽排痰,讲解有效咳嗽排痰的重要性,咳嗽时轻提引流管,防止摆动,必要时用阵痛药做雾化吸入,以利排痰。

2.2.6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皮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作进一步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2.2.7拔管指针术后48~72h患者病情平稳,无气体溢出、或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h引流液小于50ral,浓液小于lO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患者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方法是嘱患者先深吸一口气后屏气即可拔管,迅速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宽胶布密封,胸带包扎1d。

2.2.8拔管后护理内容: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状,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2.3观察和记录

2.3.1注意长管中的水柱波动。因为水柱波动的幅度反映死腔的大小与胸膜腔内负压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水柱波动4~6cm,如水柱波动过高,可能存在肺不张;如无波动,则引流不畅或肺已完全扩张;但若患者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设法挤捏或用负压间断吸引,并通知医师处理。

2.3.2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现状,当引流出多量血液(100~200ml/h)时,应考虑有活動性出血,应立即通知医师。胸腔引流液如发现有异常出血、浑浊液、食物残渣或乳糜液排出,则提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食物吻合口瘘或乳糜胸,应采取相应措施,明确诊断,予以处理。如无异常,术后1~3d拔除引流管。

2.2.3对全肺切除术后所置的引流管一般呈钳闭状态,以保证术后患侧胸腔内有一定的渗液,以减轻或纠正明显的纵隔移位。需定时开放引流管,每次放液量不超过lOOml,速度宜慢。

3体会

通过对置胸腔闭式引流患者术前、术后、拔管后的护理,患者及家属均能很好地配合,无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达到治疗和护理的目的,只要我们对患者进行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的护理,就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2]。

参考文献

[1]王守兰,刘新梅.舒适护理在胸外科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3,32(6):607.

脑室引流引流护理细则 篇12

1 临床资料

本组45例, 男29例, 女16例, 年龄49~85岁, 平均 (59.2±8.3) 岁, 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出血。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或肌力下降。发病至手术时间4~72h, 平均18h。行单侧脑室穿刺引流31例, 双侧脑室穿刺引流14例。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向患者家属做好健康教育, 讲明穿刺的必要性.建立静脉通路, 及时留置导尿管。协助患者摆好健侧卧位, 意识不清的患者予约束四肢, 固定好头部, 做好头部备皮。观察病情变化。如瞳孔异常变化, 意识障碍加重, 呕吐加剧, 血压持续上升均应及时报告医师。

2.2 术后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瞳孔、意识等的变化, 连续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若患者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或迟钝, 意识改变, 应立即报告医师, 警惕脑疝形成。术后患者的颅内压恢复正常, 意识逐渐恢复, 若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 伴呕吐、躁动不安、抽搐等, 提示脑疝前兆, 报告医师处理。有高热者予头部戴冰帽, 物理降温, 降低脑组织耗氧量, 减轻脑水肿发生。对体温持续高达38.5℃以上者, 还应在大血管处置冰袋物理降温, 并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及降温效果。术后降压不可过快过低, 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情况, 以免因脑组织灌注不足而引起继发性脑水肿。注意局部穿刺处有无渗血及脑脊液漏出及时更换敷料。

2.3 术后一般护理

卧软垫床, 保持床铺整洁、干燥、无皱折, 每2h翻身叩背1次, 按摩受压部位, 预防褥疮。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预防肺部感染, 痰液黏稠者可雾化吸入, 稀释痰液。留置导尿者保持尿管通畅, 及时倾倒尿液, 勿使尿液倒流, 每日尿道口和会阴部护理2次。术后要加强营养, 予留置胃管鼻饲流质饮食, 缓慢注入, 饮食的温度应在40℃左右, 预防逆流, 严格记录出入量。遵嘱静滴白蛋白、脂肪乳、氨基酸等营养药物。

2.4 引流管护理

引流瓶始终置于头部下方, 至引流液颜色转淡且搏动良好时, 可置引流瓶高于穿刺点, 引流瓶应每日更换1次。穿刺后最初3d每隔30min观察一次引流管通畅情况, 以后根据情况每隔1h观察一次。保持引流管通畅, 受压、扭曲、脱落、管腔阻塞或引流管插入过深或过浅等可致引流不畅。如引流引流不畅, 颅压增高, 患者会躁动不安。在引流通畅状况下, 肉眼观察脑室引流调节瓶内玻璃管中的液面上下波动, 若无波动或波动微弱应则有可能是引流管否扭曲或被血块阻塞。发现堵塞可经引流管注入2万U尿激酶以溶解血块[1]。在翻身、叩背时除要注意引流管状况。如需外出检查移动患者时, 必须将引流管夹闭以防引流液倒流。严格无菌操作, 每日更换无菌引流袋、纱布及常规消毒创口, 更换引流接管及引流瓶要严格消毒, 并用无菌纱布包扎, 防止脱管。引流管注入药物要尽量避免空气注入。

2.5 引流液的观察

密切观察引流液量、性质、颜色。正常成年人脑脊液24h为400~500m L, 若24h引流量超过450m L, 说明脑脊液循环受阻严重。引流的速度控制在4~6滴/min, 要预防引流过度引起低颅压, 造成继发性颅内出血。术后1~3d内引流液应为血性液体, 以后逐渐变为淡红色。若引流液颜色突然变为鲜红色且量增多时应立即报告医师, 警惕再出血的可能。当引流量不超过100m L, 病情稳定, CT提示脑室内无积血时, 夹管观察24~48h, 无异常后即可拔管[2]。拔管后应严密观察病情, 注意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漏。

3 体会

护理措施有术前护理、术后病情观察、术后一般护理、引流管护理、引流液观察等方面。脑室引流管的操作要点在于: (1) 进行核对, 做好准备。 (2) 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3) 严密观察脑脊液引流量、颜色、性质及引流速度。 (4) 保持引流通畅, 穿刺部位干燥, 引流系统的密闭性。 (5) 引流袋悬挂高度应当高于脑平面10~20cm, 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6) 每日更换头部无菌治疗垫巾, 并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袋。 (7) 保证患者体位舒适。

穿刺引流是治疗脑出血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在做好一般护理的同时, 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警惕脑疝的形成。由于充分引流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术后护理就应以引流为重点, 做好引流管的护理, 认真观察引流液的变化, 使治疗顺利进行, 患者满意。

摘要:目的 探讨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脑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脑出血45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护理措施有术前护理、术后病情观察、术后一般护理、引流管护理、引流液观察等方面。结论 在做好一般护理的同时, 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警惕脑疝的形成。术后护理应做好引流管的护理, 认真观察引流液的变化, 使治疗顺利进行, 患者满意。

关键词:脑出血,侧脑室,穿刺,引流,护理

参考文献

[1]邢治刚, 陶思祥.现代神经病治疗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49.

上一篇:初二物理参照物试题下一篇:那么近那么远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