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管引流护理常规

2024-05-25

T管引流护理常规(通用9篇)

T管引流护理常规 篇1

T管引流护理常规 【目的】

1.引流胆汁,减轻胆道压力。2.支撑胆道,防止胆管狭窄。3.胆道造影和冲洗。【操作要点】

1.保持T管引流通畅,用别针固定,防止牵拉脱出。引流管不能扭曲、受压,引流袋低于切口30cm以上,下床活动时引流袋应置于胆囊水平以下。

2.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正常胆汁颜色呈深黄色澄明液体,24小时引流液500-1000ml,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3.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更换时常规消毒接口。

4.注意观察及保护造瘘口周围皮肤,如有胆汁侵蚀可用氧化锌软膏保护。

5.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胀、黄疽、食欲情况及大便颜色以了解胆管通畅情况,及时与医师联系。

6.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的变化,如有寒战高热、腹痛、反射性腹肌紧张,提示有感染或胆汁渗漏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7.T管引流时间约7-14天,拔管前应先试行夹管实验,开始每日夹闭2-3小时,无不适逐渐延长时间至全日夹管。如无腹痛、黄疽、腹胀,遵医嘱行T管造影,造影显示胆道通畅,开放T管一天后拨管。拔管后可能有少量胆汁漏出,2-3天可自愈。继续观察腹痛、发热、黄疽、食欲及大便颜色变化。

腹腔引流护理常规

腹腔引流是在腹腔内置一引流物(引流管或引流条)将液体等引流到体外的一种外引流术。

腹腔引流的目的是:预防血液、消化液、渗出液等在腹腔或手术野内蓄积,以免组织损伤,继发感染,压迫组织;排除腹腔脓肿或脓液和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促使炎症早日消退;促使手术野死腔缩小或闭合,保证缝合部位的良好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腹腔引流的适应证】

1.腹部手术部位渗血未能彻底制止,有继续渗血、渗液可能者。

2.腹腔或腹腔内脏器积脓、积液切开后,置引流物,不断排出继续形成的脓液和分泌物,使脓腔或积脓逐渐缩小而愈合。3.腹部伤口清创处理后,仍不能控制感染或有坏死组织未能彻底清除者。4.肝、胆和腹的手术后,可能有胆汁或胰液从缝合处外渗和积聚时。5.消化道吻合或修补后,可能有消化液渗漏者。【腹腔引流的护理】

1.应妥善固定引流管和引流袋(或瓶),防止病人变换体位时压迫引流管或牵拉而脱出,并减少牵拉引流管引起的疼痛。2.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量、气味、残渣等,准确记录24h引流量。并注意引流液量和质的逐日变化,以了解病情发展的趋势。3.注意观察引流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破损,观察引流液是否外漏或渗出。

4.保持引流管通畅,如发现引流量突然减少,病人感到腹胀。伴发热,应及时检查管腔有无阻塞或引流管脱落。

5.更换引流袋(或瓶)及敷料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引流袋或瓶内保持无菌,每日更换1次无菌袋(或瓶),引流管远端接引流袋时,先消毒引流管口后再连接,以免引起逆行性感染。6.注意倾听病人对疼痛的主诉,评估疼痛原因和性质。

伤口引流护理常规

伤口放置引流物的目的是排出局部或体腔内的积液、积脓、积血等,起到预防和治疗感染的作用;保证缝合部位愈合良好,减少并发症发生。

(一)被动引流

又称开放式引流,引流物凭借体内液体与大气压间的压力差或依靠体位及毛细管作用和虹吸作用使液体排出体外。这类引流除了易受血凝块及纤维蛋白质阻塞而引流不畅外,还易发生逆行感染。因开放式引流起着双向通道的作用,体内液体可以流出,体表细菌也可沿管道出口自由进入体内,导致感染。

(二)主动引流 又称闭式吸引引流。鉴于开放的引流的缺点,近年来,国内外多采用闭式引流,使用时将引流管和负压源相接,从而使管内产生持续的负压吸引作用,引流效果良好。

(三)伤口引流并发症及护理

1.在伤口引流过程中,可发生感染,出血,损伤周围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等组织,压迫内脏空腔脏器引起漏或瘘管,以及引流管滑脱、阻塞和掉入体腔等并症。在护理过程中,必须注意预防和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放置引流物的位置需正确,引流物应按体位放在引流部的最低位,以保持引流通畅。注意引流管不扭折、不受压。如管腔被血块、粘液或坏死组织等堵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抽吸和冲洗引流管。

3.防止引流物掉入体腔或伤口内,深部引流物必须用缝线固定于皮肤上,或用安全别针固定。拔除时,先轻轻予以松动或扭转,使与周围粘连部分分离,然后拨出,以免折断在伤口内。放置引流物的类型、数量、位置必须详细记录,取出时应进行核对。

4.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准确记录,以资比较。为预防目的而放置的引流物,一般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为治疗目的放置的引流物,应在引流液减少后,逐步外拔,让窦道从底部向外逐渐愈合,防止遗留残腔。

5.连接负压源的引流管如遇活动性出血,应立即停止负压吸引,以免加重出血。甲状腺手术后则例外。

胃空肠造瘘的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长期置造瘘的病人对造瘘有很大的心理反应,因此现评估病人对造瘘的接受情况、对造瘘后相关功能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自我表现形象改变接受程度,向病人解释造瘘的必要性及作用,因人而异的进行心理护理,使病人接受显示,配合治疗。2.造瘘管要妥善固定,避免因病人床上活动时造瘘管牵拉周围皮肤引起的疼痛和脱出。

3.保持管导通畅,灌食前要用温开水冲洗,确定管子是否通畅,灌食后清除食物附着在管壁上,防止残渣堵塞管腔,防止细菌繁殖而引起胃肠道感染。

4.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合理配置高热量流食或要素饮食,入肝硬变病人给予低蛋白饮食。营养液硬现用现配,避免放置时间过长而变质。避免渣滓堵塞管路,滴入速度不宜过快,匀速滴入,并保持适当温度,以防肠道反应。

5.开始滴注营养适应体浓度、小剂量,以后逐渐增加,避免出现腹泻。若出现腹泻可经造瘘口注入止泻药物。灌注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又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情况。

6.准确记录灌入的食品种类、量及时间,每日计算摄入的总热量,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保证机体代谢所需热量。7.灌食前可以先让病人闻食物或咀嚼食物,刺激唾液和胃液的分泌,有助于口腔卫生,咀嚼过的食物要让病人吐处。

8.每日评估造瘘口皮肤情况,并清洁造瘘口周围皮肤,保持清洁 干燥。如出现皮肤红肿、破损、疼痛等胃肠液浸润现象,除清洁皮肤外,还需再造瘘口周围涂氧化锌软膏或凡士林,并可以使用人造皮货保护膜保护造瘘口周围皮肤。9.滴注瓶及配制器材应每天更换,消毒,防止胃肠道感染。

10.严重代谢应激,高度麻痹性肠梗阻或腹泻急性期病人应慎用空肠造瘘营养 支持。严重吸收不良综合症的病人,在实行空肠造口营养支持之前,应献给予一段时间的静脉营养,以改善肠酶及细胞代谢。

泌尿外科引流管(支架管)的护理

1.长期留置尿管的男病人,每日应用0、2%的碘氟溶液擦洗尿导口分泌物。女病人进行会阴冲洗。2.保留泌尿系造瘘管的病人,应每日更换造瘘口的敷料,保持造瘘口处皮肤的清洁与干燥。3.带管卧床的病人,引流管的长度应合适(一米以上),避免因翻身等活动造成引流管的脱出。4.尿液及伤口引流袋每日更换,严格无菌操作。

5.移动病人时应注意引流管、引流袋的位置(引流袋应低于插引流管的位置),防止尿液或引流液的反流,引起逆行感染。

6.护士应定时(每半小时)对保留引流管的病人进行巡视,观察量、尿液、引流液的颜色及性质,注意有无结石、组织、脓血块等沉淀物。保持引流通畅,勿打折。引流不畅时可适当挤压,在允许范围内可对管腔进行冲洗。

7.气囊导尿管起到固定、压迫止血的目的。插管后按气囊注入量要求注入气体或液体,拔管时将囊内气体或液体抽出后在拔出导管。不拔管时不能随意抽出囊内气体或液体。如气囊破裂及时换管。

8.泌尿系某些成型手术,一般备有支架管,为了促进组织的愈合,保留时间相对长些,应做好支架管的护理,防止受压及脱出,必要时用支被架保护,并做好病人的健康指导。

9.保留引流管的病人应鼓励其多饮水,以保证足够的尿量及减少尿液对创面的刺激,24小时尿量应在2000ml以上。

胸闭引流的护理 1.注意无菌操作

胸闭引流通常在手术室放置,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治疗血胸气胸脓胸。此项操作可在急诊或床边进行,但应遵循操作规范,防止医院性感染。

2.引流装置的位置

胸闭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应置于病人胸部水平下60-100cm,并应放在特殊的架子上,放置被踢倒或抬高。搬运病人时,先用两把止血钳双重夹闭引流管,在把引流管置于床上,搬运后先把引流管放于低于胸腔的位置,再送止血钳。3.引流管的长度与固定

1)引流管的长度以能将引流管固定在床缘,且能使它垂直降到引流瓶为宜。过长易扭曲还会增大死腔影响通气 过短使病人翻身或做起以前拉倒引流管

2)固定引流管时可将引流管两端的床单拉紧形成一凹槽,再用别针固定。4.维持引流通畅

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放置受压扭曲堵塞和滑脱

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的方法:观察是否有液体排出和长管内 水柱的波动,正常的水柱上下波动4-6cm。5.引流量的观察与记录

1)水封瓶在使用前需先倒入无菌生理盐水,并在瓶上贴一长胶布,注明液面高度、倒入液体量、日期和时间。2)密切观察引流量的变化和性质。

引流量多且为血性应考虑出血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引流液混浊,有异味,或有时无残渣,应考虑瘘的发生和 感染。

引流量过少,应考虑引流管是否通畅。6.胸腔引流管的拔出及注意事项:

1)拔管前:胸腔引流管放置48小时后,如查体及胸片证实肺以完全复张,8小时内引流少于50ml,无气体排出,病人无呼吸困难,可拔出引流管。

2)拔管时:应取半卧位或半坐位,鼓励患者咳嗽,挤压引流管后夹闭,嘱患者深吸一口气屏住,在病人屏气时拔管,拔管后立即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伤口。

3)拔管后:要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气胸和皮下气肿,检查引流口覆盖情况,是否继续渗液,拔管后第二天应更换敷料。

T管引流护理常规 篇2

1 临床资料

本组胆管术后“T”型管引流病人44例, 男25例, 女19例;年龄36岁~58岁, 平均47岁;胆管结石18例, 胆囊癌8例, 胆管囊肿3例, 胆囊炎10例, 肝内胆管结石4例,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经胆囊切除、胆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后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宣教指导, 给病人解释留置“T”型管的意义及重要性, 使病人消除顾虑, 稳定情绪。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观察并记录24 h胆汁量、性状、颜色、透明度、有无脓血、结石等。在正常情况下胆汁量每天约500 mL, 量过少可能因T管堵塞或肝功能衰竭, 量过多可能因胆总管不够通畅所致, 胆汁色泽正常为深绿色或棕色, 较稠, 但清而无渣[1]。

2.2.2 保持引流通畅

①随时观察, 避免牵拉扭曲;②如观察到引流量突然减少, 应注意是否有泥沙样结石或蛔虫堵塞, 如有堵塞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③保持引流袋高度, 当病人平卧时, 引流袋不能高于腋中线, 下床时应低于腰部, 防止胆汁逆流[2]。

2.2.3 妥善固定, 防止脱落

病人手术回病房后, 立即将“T”型管所接引流袋固定于床边, 病人在床上翻身及下床行走时, 注意看好引流袋, 避免牵拉, 翻身时要谨慎, 以防脱落, 万一不慎脱出, 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并检查“T”型管在皮肤外的固定情况, 一般“T”型管有缝线结扎固定外, 还应在皮肤上加胶布固定, 接管长短要适宜, 引流管做标记, 以便观察, 防止拔错导管。

2.2.4 严格无菌操作

引流袋应每天更换, 无菌操作, 更换时, 接头处以0.5%碘伏擦拭。

2.2.5 保护引流管口皮肤

有些病人对胶布过敏, 皮肤起疱, 应小心抽去疱液, 外涂甲紫, 如有胆汁渗漏, 应及时换去湿纱布。

2.2.6 健康教育

为病人及家属讲解“T”型管引流的注意事项, 如翻身时勿将管脱出、牵拉;卧床时引流袋不要高于床边, 站立时不要过腰;如有切口疼痛剧烈, 敷料渗血, 或有其他不适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以便快速得到处理。

2.2.7 拔管和“T”型管造影

“T”型管一般留置2周~3周, 无特殊情况可以拔管, 拔管前必须先夹管1 d~2 d, 病人无腹痛、发热、黄疸可以拔管。拔管前要造影, 造影前严格消毒“T”型管管口, 先用生理盐水冲洗胆道, 再用76%泛影葡胺缓慢注入“T”型管, 造影后立即抽出造影剂, 并开放“T”型管引流1 d~2 d, 观察有无腹痛、发热等。

2.2.8 拔管后观察

“T”型管拔除后, 仍需观察病人饮食、大便色泽和黄疸消退情况, 同时注意有无腹痛和发热及引流管口胆汁流出情况, 避免形成胆汁性腹膜炎。

参考文献

[1]刘喜云, 赵丽, 蒋延秋, 等.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后护理[J].黑龙江医学, 2000, 1 (2) :77.

T管引流护理常规 篇3

【关键词】肝胆外科;T管引流;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87-01

肝胆外科手术在临床中是最常见的治疗肝胆疾病的方法。而引流管的放置在肝胆手术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速度[1]。因而临床上针对肝胆外科T管引流并发症的护理显得十分关键。为了研究肝胆外科T管引流并发症发生率及原因,对其护理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从而评价其护理效果[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胆道T管引流术治疗的264例患者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胆道T管引流术治疗的264例患者,其中男184例,女80例,年龄2~80岁。平均年龄48.7±5.2岁。患者放置T管时间为1~12个月。

1.2方法

研究应分析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缺陷,观察患者胆汁的性质及颜色,记录其24h胆汁量,患者应遵循医嘱定期进行胆道冲洗,引流管周围也应及时换药,患者每天更换一次引流袋。患者在出院后门诊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愈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3]。

1.2.1T管堵塞

T管阻塞原因较多,包括T管防放置不当、管腔过小、管型过厚、T管选择不当、结石碎片阻塞、T管折叠、T管扭曲、泥砂结石凝结、总管残留结石、蛔虫阻塞等都是其阻塞的原因[4]。

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保证引流管在正常的位置,防止其受压扭曲;定期对T管通畅情况进行检查,用生理盐水清洁结石;一旦出现T冠阻塞,及时通知医生,查明原因后进行处理[5]。

1.2.2T管脱落

T管脱落1例患者因为麻醉后,精神障碍自行拔出,1例患者由于带管时间较长,皮肤固定线松弛,T管自行脱落。1例患者由于体位改变,未注意固定于床上的引流管导致脱落。1例患者由于医护人员误将其当做腹腔引流管拔出[6]。

对于此类患者,应加强其术后管理,对于全麻患者,在其未完全清醒前,应固定好T管,防止其自行拔出。对于带管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定期检查皮肤固定线。叮嘱患者在改变体位时要注意T管,医护人员也应区别好T管及腹腔引流管[7]。

1.2.3胆道感染

胆道感染的患者有4例,主要是由于创口护理、引流袋更换、T管注药未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造成。

护理应注意患者在术后7d内不应进行加压冲洗;引流管应每天更换,患者平卧时引流袋应低于腋中线,防止胆汁逆流造成感染;每天都应对引流管外周围皮肤消毒,且应遵循无菌原则[8]。

1.2.4胆漏

研究中共有4例患者出现胆漏。胆漏均发生在T管拔除后。胆漏主要由T管窦道引起,包括患者营养不良、年龄较大、伴有低蛋白血症或糖尿病,都会引起T管窦道形成不牢靠,造成胆漏。术中胆总管血供损伤、过早拔管等也都会造成胆道壁缺血损伤。

患者护理应注意术后要严密观察其体征,一旦出现腹痛、冷汗、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告知医生。要严格按照要求在适当的时间拔管。对患者还应进行相应的营养支持及健康教育[9]。

1.2.5常规护理

⑴心理的舒适: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诚挚的安慰,关心体贴患者,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做好心理疏导,使用宣传单、口头讲解、观看相关图片等方法使患者对疾病和手术有所了解,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耐心回答患者提问。

⑵生理的舒适:①给予患者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室温22-25℃,湿度50%-60%,空气流通,环境整洁安静,安全;②给予患者正确饮食,可进食一些促进排气的汤类,少吃或不吃易发酵产气的食物,如糖类、豆浆等;③指导患者深呼吸训练,可与头低臀高位配合進行,每次持续15分,每天不少于6次,并进行有效咳嗽排痰;④氧疗,低流量氧气吸入(1-2L/分),每次持续2小时,每天3次[10]。

2、结果

胆道T管引流术治疗的26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82%。并发症种类主要包括:T管堵塞6例,T管脱落4例,胆道感染4例,胆漏4例。T管阻塞患者病情在胆道冲洗后明显好转,T管脱落、胆道感染、胆漏患者在进行相应的保守治疗后,病情也好转。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患者满意度高。

表1患者并发症类型及比例

T管堵塞T管脱落胆道感染胆漏病例6444比例2.27%1.52%1.52%1.52%3、讨论

腹腔引流管的放置应遵循无菌原则,每日都应对引流液的颜色、性质进行观察,同时要注意放置引流挂折叠,一旦发现液体浑浊或呈红色,应立即报告医生。若患者出现发热、引流口疼痛、腹痛、腹胀的情况,引流管应于引流停止的1d内拔除。随着患者炎症的减轻,可以逐渐提高引流量,直到患者胆道下端梗阻消失后减少。T管若出现新鲜血液,大多是T管压迫胆总管壁导致患者血管损伤,应用加入了肾上腺素的冷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观察患者腹部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保持腹部引流管畅通。若患者出院后仍需带管,则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并且安排门诊对其进行随访。研究显示,肝胆外科T管引流是肝胆外科常用的引流方式,临床应用较广泛,对患者康复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中会引起并发症,因而在护理工作中应提高警惕,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综合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雄.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6):1278-1279.

[2]XiongKewen.Liverandgallbladdersurgeryofbileleakagephenomenoncausesandrelevantpreventivemeasures[J].ChineseandForeignMedical,2012(3):54.

[3]YeJinhan.Preventionandtreatmentofbileleakageafterliverandgallbladdersurgerycausesandanalysis[J].DoctorMedicine,2012,(4):267-268.

[4]唐荣辉.肝胆外科手术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探讨[J].中外医疗,2012,24(2):27-28.

[5]WangLei.Liverandgallbladdersurgeryofbileleakageafteranalysisofthecausesandpreventioncountermeasures[J].JournalofModernMedicine,2012,(31):3484-3485.

[6]阿布力米提?阿木提.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4):64.

[7]YangJiangyu.48casesofliverandgallbladdersurgerypatientswiththeanalysisofthecausesofpostoperativebileleakageandclinicalpreventionandcurecountermeasures[J].TheoryandPracticeofMedicine,2012,(4):426-427.

[8]朱衛文.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7):122-123.

[9]豆夏仁.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探析[J].中外医疗,2012,2(1):32-33.

T管引流护理常规 篇4

1 临床资料

1月~6月,我院收治28例胆道术后应用t型管引流患者,男15例,女13例,年龄26~68岁。

2 护理

2.1 妥善固定,防止滑脱,避免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患者回病房后,立即将t型管接无菌引流袋,并用曲别针固定床旁,保持引流管通畅,勿将引流管扭曲、受压。如有泥沙样结石或蛔虫阻塞时,应用无菌盐水缓慢冲洗,勿加压冲洗。

2.2 保持无菌,防止逆行感染 每天更换引流袋,并检查有无破损,注意无菌操作,平卧时引流袋应低于腋中线,防止胆汁逆流造成逆行性感染。

2.3 观察与记录 观察记录胆汁引流液颜色、性质、量、有无鲜血或碎石等沉淀物,同时注意观察体温及腹痛情况、大小便颜色及黄疸消退情况。一般术后24h内t型管引流量约300~500ml,呈黄色或黄绿色、清亮,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本组病例有1例术后第3~5天出现胆汁增多,约1100~1450ml,胆汁内未发现沉淀物,为黄绿色,患者未诉不适。针对病情,给予继续观察,术后第6天引流量开始逐渐减少。

2.4 t型管周围皮肤的护理 每日清洁消毒t型管周围皮肤1次,并覆盖无菌纱布,如有胆汁渗漏,应及时更换纱布,并局部涂氧化锌软膏保护。应严格按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5 拔管的护理 本组病例均术后12~14天拔除t型引流管,其拔管指征为:黄疸消退、无腹痛、无发热、大小便正常、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颜色呈透明黄色或黄绿色,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及絮状物,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在x线下经t管行胆道造影,了解胆道下端是否通畅,若胆道通畅,可夹管3天;若无发热、腹痛、黄疸,即可拔除t型管。拔管后1周内,应警惕胆汁外漏,甚至发生腹膜炎,观察体温有无黄疸和腹痛发作,以及时处理。

2.6 观察患者全身情况 胆道疾病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早期以胃肠外营养为主,静脉输入水电解质、氨基酸等改善全身营养状况,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胃肠功能恢复有肛门排便、排气后,指导患者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低脂饮食。

T管引流护理常规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78例行胆总管结石术治疗胆石症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试验组男20例, 女19例;年龄30岁~59岁, 平均年龄 (45.28±5.11) 岁。对照组男19例, 女20例;年龄30岁~60岁, 平均年龄 (45.33±4.96) 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试验组患者采取抬高T形管引流;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T形管引流。对照组:在术后T形管引流的第10 d~14 d, 患者没有出现发热、腹胀等情况, 可试行夹管。试验组:在术后3 d的时候, 把T形管从床缘边抬高到床边的输液架上, 高度控制在引流量在200 m L以内为宜, 24 h后没有出现发热、腹胀等情况, 可试行夹管。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住院时间、引流时间、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引流时间比较试验组住院时间、引流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4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胆总管术后常规放置T形管引流, 能够把胆汁引流到体外, 从而减轻胆总管下段括约肌水肿, 减少感染发生的风险[2,3]。常规放置T形引流管会使得机体发生电解质紊乱, 胆汁性腹膜炎, 通过采取早期抬高引流管, 能够减少胆汁的丢失, 缓解患者痛苦。

在手术前, 对患者进行常规术前准备, 为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 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情况, 指导患者术后保持切口清洁, 并且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和咳嗽训练。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 缓解患者压力, 有利于提高预后[4,5]。

护理人员还应该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记录, 了解患者腹腔引流液的颜色、性质等,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T形管引流在胆管术后非常重要, 对于减少并发症有着一定的价值, 对患者进行护理, 减少引流管堵塞的发生。本文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引流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对于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价值。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护理, 减少胆瘘的发生, 避免T形管脱落, 还要在拔除T形管的时候进行护理, 拔管后要进行适当观察, 以免发生并发症。另外, 患者在出院后, 还需要进行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院外护理。

总之, 胆总管结石术后抬高T形管引流护理效果较好, 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引流时间, 提高护理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胆总管结石术后抬高T形管引流的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78例胆总管结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9例。试验组患者采取抬高T形管引流,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T形管引流。观察2组患者住院时间、引流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引流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胆总管结石术后抬高T形管引流护理效果较好, 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引流时间, 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T形管引流,抬高,护理

参考文献

[1]蔡军, 龚仁华, 孙登群, 等.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15, 8 (3) :308-310.

[2]张引涛, 余兆惠, 邓睿, 等.三镜联合治疗肝胆管结石53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15, 6 (1) :122-123.

[3]张文琼, 张玉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老年胆道结石30例术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11 (2) :85-86.

[4]李剑钢, 杨林, 张文刚, 等.胆总管探查术中球囊导管扩张治疗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5, 8 (3) :419-420.

T管引流护理常规 篇6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老年病人;胸腔积液;护理

【中国分类号】 R73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36-01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胸水以其创伤小,操作简便,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近几年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对患有不可逆原发疾病老年患者,提高了生活质量。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对35例各种原因老年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术后加强观察与护理,疗效肯定,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5例,男性31例,女性4例,年龄51-69岁,胸腔积液左侧24例,右侧8例,双侧3例,病因:肺癌晚期9例,食管癌术后9例,肝癌晚期5例,白血病4例,前列腺癌肺转移4例,乳腺癌肺转移4例。胸部摄片及双肺CT提示,胸腔中、大量积液,肺组织明显受压,临床症状:均有气促呼吸困难,查动脉血气分析PaO245-60mmHg,

2方法:

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后,一般选用常规双腔中心静脉导管,根据B超定位选择穿刺点,协助患者摆好体位,术者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以1%利多卡因溶液局部浸润麻醉至胸膜,固定穿刺点皮肤,持中心静脉穿刺针,与胸壁呈直角缓慢进针,获突破感后回抽注射器,抽出液体后,固定穿刺针,将导丝经穿刺针送入胸腔,固定导丝退出穿刺针,将中心静脉导管送入胸腔15-20cm,保证最后一个侧孔在胸腔内,拔出导丝,利用三通接引流袋进行重力引流,固定导管,无菌敷料包扎,对于女性靠近乳房前外侧置管时,用绷带在引流管近皮肤处打结,绕胸廓一圈后,再次打结固定。

3护理:

3.1观察病情:术中术后6小时给予心电监护,指脉氧监测,观察病人呼吸、血压、脉搏、心率,每日记录引流量。

3.2保持引流通畅:病人取舒适体位,引流管、引流袋低于胸腹腔50-60cm[1]。第一次引流液不超过600ml,以后定期放液,隔1-2小时一次,每天量不超过1000ml,引流管不畅时,禁忌使用注射器推注生理盐水冲管,采用注射器回抽引流液,每日更换引流袋时,注意夹闭导管,以防空气进入造成气胸。

3.3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穿刺部位定期更换敷料,定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皮下有无捻发感和波动感,保持局部干燥。

3.4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时翻身叩背,帮助患者清除痰液,呼吸道雾化及湿化,利于痰液排出,在翻身叩背时注意保护引流管防止脱出和打折。

3.5引流量观察:放液速度过快对老年危重病人呼吸影响较大,故第一次放液时 ,不宜过快,应在最初6小时内,进行心电监护及指脉氧监测,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心率、血压,一般胸液不超过1000ml为宜,间断放液,间隔1-2小时放液,夜间夹管。

3.6引流时间:留置时间10-22天,平均16天,

3.7拔管后護理:拔管后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渗液,观察渗液的颜色、性质、量,必要时做培养,拔出的引流管均送培养,两根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4并发症:

堵管10例,(28.5%),4例经回抽后通畅,6例再通困难,拔出后见导管侧孔堵塞,更换导管。 导管脱出2例(5.7%)其中一例脱至皮下,感染2例(5.7%),死亡0例。

5讨论:

堵管 中心静脉导管内径细,容易导致引流管堵塞,术前应常规检查胸水常规及生化,了解胸水蛋白定性定量,堵塞物常为胸水漂浮物,及纤维蛋白原。蛋白含量过高,容易造成堵管。胸水蛋白定量在20-25g/L为宜。因此,置管不适用于胸水感染的患者和血性胸水的患者[2]。定时放液便于观察,另起到冲管的作用。

脱管 分两种,一种是外力作用导管脱出体表,一种是导管脱入到皮下,最不易观察的是脱入到皮下,导致皮下积液,原因是胸阔前外侧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存在潜在的生理空隙,以便于上肢运动,由于上肢运动及女性乳房的重力作用,使胸大肌与胸壁经常发生移位,固定在皮肤上的导管也随之发生移位,将胸内导管牵拉到皮下出现引流不畅,皮下积液。本组中1例女性患者因上述原因,导管脱出至皮下,引起皮下积液。我们利用绷带将导管及皮肤一起固定于胸廓表面,避免了皮下脱管的再次发生。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防范,嘱患者限制上肢的运动。定期观察引流部位,出现引流管不畅,皮下积液时,考虑脱管的发生。

感染 导管引流属有创操作,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有潜在感染的可能。长期保留引流管及引流管异物刺激,有感染的可能,需定期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长期置管时,建议定期更换导管及引流口的位置,本组2例长期置管患者发生导管侵袭性感染,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导管侵袭性感染院感要求,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敏,郭昭伦. 中心静脉导管技术在危重病人胸腹腔引流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02,2期199-200

[2] 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3

T管引流护理常规 篇7

【关键词】泌尿外科;留置尿管;引流不畅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6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94-01泌尿外科手术后使用留置尿管频率极高,因此护理使用尿管患者防止其引流不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引流不畅的原因主要是手术部位出血、尿管堵塞和膀胱痉挛。主要原因为体内外产生了血块及杂质等淤积,致使尿液不能正常排出体外,从而导致留置尿管引流不畅[1]。作为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变化情况。对正常喝水的患者或点滴较大液体的病人,若40分钟尿袋内的尿液未增多,则应考虑尿管是否引流通畅。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者选取本医院自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泌尿外科患者364人,其中男性224人,女性120人,年龄段为13-76,平均年龄45.39岁。因各种病因入院治疗(主要包括肾结石、尿道炎、尿道结石、膀胱损伤及尿道损伤等十几种病症)。364人中有138例肾结石手术者,94例尿道炎手术、64例尿道结石、38例膀胱损伤及30例其他病症手术后进行留置尿管处理,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对处理引流不畅患者进行特殊护理。对其中病患尿管发现留置尿管引流不畅的现象进行统计,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尿管堵塞,在术后8天时间内,观察分析尿管堵塞的原因(主要为手术部位出血、尿管堵塞和膀胱痉挛)。对照组中,手术部位出血引发的引流障碍为198次,尿管堵塞引发285次,膀胱痉挛为97次。实验组中,手术部位出血引发的引流障碍为25次,尿管堵塞引发的次数为31次,膀胱痉挛为8次。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然后探讨针对不同病症所引起的留置尿管引流堵塞的护理方法。

1.2病症原因分析

1.2.1手术部位出血手术后血块凝集淤积导致尿管阻塞。尤以前列腺手术居多,此部位有丰富毛细血管,术后易发生大面积出血,凝集导致尿管堵塞,一般于术后一天发生,致使引流不畅。另有肾脏部位术后因肾质地脆弱易裂开发生出血,引发留置尿管阻塞情况。尿管中有血液存在。

1.2.2尿管堵塞患者排泄物中存在体积较大的组织,包括术后血块,尿液杂质,身体组织絮状物等,若长时间未清洗尿管或更换尿袋,牵拉尿管过度导致导尿管偏离尿道位置,使尿液排出困难,进而导致尿管发生阻塞。

1.2.3膀胱痉挛前列腺手术后常发膀胱痉挛,原因常为以下几点,膀胱内异物如血块体积过大淤积于尿管而使得引流不畅,发生留置尿管堵塞情况。手术后发生的尿管球囊容积过大压迫膀胱。冲洗膀胱的液体温度过低,导致膀胱平滑肌收缩和留置引流管刺激膀胱。总之,凡是术中、术后能刺激膀胱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膀胱痉挛。此并发症发生病人常有心烦气躁,紧张焦虑情绪。

1.3护理分析

1.3.1密切观察血液颜色及流速,同时注意患者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急性尿血常于术后几小时内发生,可于局部或静脉应用止血制剂。血尿颜色逐渐加深,此为活动性出血,要加快膀胱冲洗速度,以防血块淤积导致尿管堵塞。

1.3.2摆放尿管位置,防止其受到挤压、折叠、撦拽尿管连于膀胱内,每日注射适量生理盐水缓慢清洗膀胱,借助针管将盐缓慢打入膀胱内,若注射时存在阻力则更换尿管。按时更换尿管,若排泄物体积偏大则3-4天更换一次,情况良好时一星期更换一次,具体视情况而定,防止橡胶管老化以及留置尿管使用时间过长。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早撤离导尿管,减少留置尿管的使用时间,可以防止堵塞及感染。若发生阻塞则采用开放式膀胱冲洗,将血块、杂质和组织排出体外。减少插管次数,保证尿管引流畅通[2]。

1.3.3平时采用心理缓解方法,降低患者的负面焦虑情绪,放松压力若发生膀胱痉挛时,首先要安慰病人,缓解焦躁情绪。采用双氯灭痛栓和消炎痛栓药物,应用维拉帕米膀胱灌注法共同缓解膀胱痉挛疼痛。此外,每天喝入足量的清水,2.5L至3.5L为宜。将导尿管方向偏于腹腔侧放置,以免牵拉过度刺激膀胱。冲洗膀胱时注意水温高低,防止冷刺激膀胱导致痉挛。减小尿管球囊对膀胱的压迫力从而降低膀胱痉挛的发病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軟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样本数(n)或率(%)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P<0.05。2结果

两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发生的留置尿管引流不畅问题的几率要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护理效果比较

1出血1尿管堵塞1膀胱痉挛对照组11981285197实验组125131119根据统计学计算,P〈0.05,说明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

临床常发生留置尿管引流不畅的现象,泌尿外科术后留置尿管使用时伴有各种并发症,包括尿路感染、膀胱痉挛、膀胱结石等症,所表现的出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尿管引流障碍问题的诱发原因,可由术后体内血块凝集导致尿管堵塞不畅造成,因此,冲洗膀胱及按时更换尿管可降低留置尿管堵塞的发生率[3]。

本研究临床选取泌尿外科术后使用留置尿管的患者,探究术后留置尿管引流障碍的原因及护理要求。采用对照方法,分析改进留置尿管护理方法,总结降低尿管堵塞的成果。总体来说,针对可能导致尿管阻塞情况进行护理预防及治疗,可以减少留置尿管引流不畅的病理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李桂凤.泌尿外科留置尿管引流不畅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Nursing),2013,11(3):827.

[2]王菊延,何淑娴.留置尿管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8):797-799.

T管引流护理常规 篇8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56岁(平均44岁)。从发病到明确诊断的时间为28-100h,(平均45 h)。食管破裂的原因为酒后及饱餐后餐后剧烈呕吐7例,不明原因2例。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胸痛、肩背部放射痛,并逐渐出现胸闷、气急,发热,4例还出现颈部皮下气肿。本组患者手术前都得到确诊,我们采用胸腔镜下行T管引流加胸腔内充分引流治疗。

1.2 手术方法:

经全身支持治疗,使用有效抗菌素后即行手术,术前留胃管,静脉复合麻醉,双腔气管插管,健侧肺通气,根据破口的位置确定手术入路,腋后线第7-9肋间1cm切口作置镜孔,插入胸腔镜观察,胸腔内往往有较多的脓性液体、食物残渣、部分胸腔内肺表面已形成较厚的脓苔或者广泛可剥离的粘连。于第5肋间腋前线作3-5cm操作孔进胸,吸尽胸腔内多少不等的变性、坏死,胸腔积液或积脓,清除或者剥离肺表面的脓苔、脓茄,胸腔内充分清洗后,肺充分萎陷后,暴露后纵隔,显示食管的破裂处,进一步证实诊断(图-1)。食管破裂长度2.5-5.5 cm(平均4.5cm)。准备胆总管手术所用的乳胶T管,型号为14Fr。两端适当修剪,同时使T管对侧剪成沟槽,食管破裂口周围清创后撑开食管破裂口管,明显见到食管粘膜腔内胃管,在腔镜下引导下T管上下端放入食管腔(图-2)。T管胃管上端超出破裂口上缘,下端部分伸向贲门,超出下端1-2cm。充分显露破口上下两端,腔镜下横向3-0强生微乔线作间断缝合破裂食管上下全层(图-3),修补完成后,经胃管向食管内灌入美蓝以确认修补完整,再次甲硝唑液及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胸腔,自镜孔内引出T管,外接引流袋。并行有效的上、下胸腔置管引流。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利肺早日膨胀。

1.3 术后处理

术后暂时予以禁食,静脉高营养,积极制酸、抗炎,防治水、电解质紊乱,观察胸腔闭式引流性状。手术后观察体温,如不发热,常规术后第三天,胃管内缓慢滴入生理盐水500ml观察,第四天胃管内滴营养液500ml,且逐步加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少于50ml,复查胸片肺复张良好,拔除上胸管,吞服泛影葡胺造影造影剂无胸腔内溢出,拔除胸腔引流管。21d后夹闭T管引流,口服流质,一月左右拔除T管。

2 结果

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80-120m(平均95m),9例患者完全康复,住院时间24-81d(平均42d)。术后2例合并感染,其中1例脓胸包裹重新置引流1例,发现较早,经冲洗,充分引流;肺部感染1例。选用有效抗生素及支气管镜吸痰等治疗治愈。随访3月一3年,吞咽进食无异常,食管吞钡检查无狭窄等异常,效果良好。

3 讨论

食管自发性破裂好发生于中年男性,发病率低但病情危重,易发生误诊,往往都有诱因,晚期自发性食管破裂病死率高达40%。破裂部位常发生在胸下段食管左、右外侧壁,因为该处食管肌纤维较薄弱。食管自发性破裂时,首先是肌层断裂而后是粘膜破裂。最常见的原因为呕吐,呕吐发生时胃内容物向上推进,同时膈肌和腹肌急剧收缩导致腹内压力迅速升高,食管环咽肌收缩或食管某一段局限性收缩,则胃内容物不能呕吐出,使食管内压升高,从而引起破裂[2],本组9例中有7例患者有饱食或酒后剧烈呕吐史。

我们采用的是胸腔镜辅助下T管食管腔内充分引流,胸腔内冲洗引流方法治疗9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2002年一2005年我们采用开放手术T管引流治疗晚期自发性食管破裂,取得较为满意效果[3]。近十年来,腔镜在胸部手术中广泛运用。在胸腔镜辅助下行胸腔内脓苔及脓茄清理,破例口修剪,T型引流管放入食管腔后进行上下食管全层缝合,T管自镜孔穿出体外,引流食管口腔内分泌物及部分痰液,隔离了食管腔与胸腔联系,同时胸腔内行充分引流冲洗,置上下多孔引流管。手术时间短,减少了手术创伤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手术后有效抗感染,全身支持。术后随访未见明显食管狭窄。

总之,晚期自发性食管破裂应该以积极的手术治疗为主,胸腔镜辅助下胸腔充分冲洗,脓苔清除,食管破口T管引流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胸外科医生应用。

附图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T管引流治疗晚期自发性食管破裂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胸腔镜辅助T管引流治疗晚期自发性食管破裂患者9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时间、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0 120min,无食管再瘘及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或手术死亡,全部病人治愈出院。随访3个月-3年,食管无狭窄。结论:晚期自发性食管破裂应积极手术干预,胸腔镜辅助下T管引流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

关键词:胸腔镜,T管引流,食管破裂

参考文献

[1]Eroglu A,Can Kurkcuogu I.Karaoganogu N,et al.Esophageal perforation:the importance of early diagnosis and primary repair.Dis Esophagus.2004.17:91—94.

[2]李辉.现代食管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87.

T管引流护理常规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2年1月笔者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50例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缝合组),并随机选择相同时间段内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引流组)患者61例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胆管扩张程度及胆管结石数量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两组病例均为肝外胆管结石(合并或不合并胆囊结石),术前均行血常规、血生化检验,同时行B超和CT或MRI检查了解结石分布情况,并排除:(1)肝内胆管结石;(2)胆管畸形狭窄;(3)Vater壶腹狭窄;(4)长期胆管炎反复发作,胆管壁明显增厚内膜毛糙者;(5)胆道肿瘤者。所有患者对病情、治疗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取右腹直肌旁切口,长7~10 cm进腹后首先解剖、显露胆囊三角,分离显示胆总管,经细针穿刺证实为胆总管后,切开胆总管前壁1.5~2.5 cm,取出结石,术中常规配合胆道镜探查左右肝管及胆总管下段,并配合将结石取尽。再根据胆囊结石或炎症情况决定行胆囊动脉、胆囊管结扎,顺行或逆行胆囊切除术。如胆管壁光滑,乳头开闭良好后,即行胆管(用4-0可吸收线)一期缝合。引流组放置合适大小T形管后用4-0可吸收线缝合胆管,并明确无漏。两组均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一根于网膜孔处,常规于术后48~72 h拔除。T管常规于术后2~4周造影后拔除,或术后8周行胆道镜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两组病例经手术治疗,均治愈出院,疗效显著,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在胆漏(1/50)、结石残留(0/50)和结石复发(1/50)等并发症方面与引流组的(分别为3/61、2/61、4/6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补液量、电解质紊乱等项,缝合组较引流组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随访术后随访8个月~5年,平均2.3年。缝合组50例中发生胆总管结石复发1例,引流组61例中则有4例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术后胆管狭窄。引流组有2例分别于术后14、18 d拔除T管后引起胆汁性腹膜炎,1例术后20 d院外不慎T管滑脱引起腹膜炎,均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痊愈。

3 讨论

对于肝外胆管结石病的治疗,传统的方法是行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外引流术,这一术式已沿用了近百年,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随着临床对T管引流术后出现诸多并发症的认识以及近年来各种检查手段的发展、胆道镜的应用,为胆管一期缝合提供了安全保障,因此开始尝试选择胆道一期缝合。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内镜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和发展,又为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了多种微创手术的选择[3]。尤其是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同样有学者主张行胆总管一期缝合[4]。但对于一些胆总管结石多(>4枚)、结石直径>1.2 cm、有过上腹部手术史等因素存在的患者行微创手术有困难时[5],仍需行传统开腹手术。传统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外科医生应考虑如何减少患者术后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低患者住院费用并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率等,以弥补开放手术的缺陷,提高疗效。

肝外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无论是施行开腹还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手术,都存在是否放置胆道T型管引流的问题。因T管引流具有以下明显优势,如引流感染胆汁、胆道减压、防止胆漏、支撑胆道防止胆管狭窄、于术后再次经T管隧道行胆道镜检查取石等。但患者T管引流胆汁时间需2周,必将导致大量胆汁丢失,易造成电解质紊乱、输液量增加,本研究结果证明引流组住院时间、医药费用都高于缝合组。患者带T管时间需2~4周,如需行胆道镜检查则需保留T管至少8周,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生活方面的不便,而且存在T管滑脱、胆道感染及增加结石复发概率的风险,还存在拔T管造成的胆汁性腹膜炎的危险。结合本组病例的分析,以上并发症多发生于胆总管有明显炎症、胆总管壁明显毛糙或高位胆管切开的患者[6]。因此,探讨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术后的胆总管一期缝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病例在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经胆道镜证实结石取尽、胆管壁光滑、乳头开闭良好后,分别采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如胆漏、结石残留和结石复发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管引流组补液量明显增多,同时住院时间较缝合组明显长(P<0.01)。放置T管后,术后护理、造影、换药,拔管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7,8]。尤其是近十年来肝胆外科界均认同的T管拔除时间延长至术后30 d,给患者带来更长时间的生活不便。本组1例患者于院外T管滑脱,2例拔除T管后出现胆汁性腹膜炎,均出现在术后20 d内急于拔管所致。另外,T管作为异物,亦增加胆道感染的机率[8],而胆道感染是胆管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本组随访发现有4例胆管结石的复发应与此有关。通过两组病例的比较分析,证实胆总管一期缝合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置T管组。

综上所述,胆管一期缝合术后,最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之一是术后胆瘘的发生。笔者通过总结50例行一期胆总管缝合经验,体会到其关键在于适应证的把握,要求术者在术前对胆管结石患者的B超、CT或MRI等影象资料进行分析定位[9,10],结合术中探查的情况综合评估,术中配合胆道镜检查,可为胆管一期缝合提供便捷有效的手段。本研究结果表明,只要胆管壁炎较轻、胆道无狭窄及肿瘤,术中证实胆道无结石残留、胆道通畅、Vater壶腹无狭窄和梗阻,都应尽量实施胆总管取石后一期缝合,不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还具备可行性和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肝外胆管结石取石后胆管一期缝合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因肝外胆管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111例,其中行胆总管一期缝合50例(缝合组),行T管引流61例(引流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胆漏、结石残留和结石复发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缝合组在住院时间、补液量、电解质紊乱发生率等项均少于引流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肝外胆管结石行胆总管取石后一期缝合,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而且不存在T管引起的各种弊端,只要掌握适应症该术式是可靠、安全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肝外胆管结石,胆管一期缝合,T管引流

参考文献

[1]Riciardir,Islam S,Canete JJ,et al.Effectiveness and long term results of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J].Surg Endosc,2003,l7(1):19-22.

[2]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02.

[3]霍新合.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12):1146-1148.

[4]薛彦俊,汤东,傅文杰,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研究[J].武警医学,2008,19(12):1090-1093.

[5]王广义,六亚辉,刘凯,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手术适应证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3);253-255.

[6]陈心焕,许兆祥.胆道探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疗效比较[J].肝胆胰腺外科杂志,2010,22(4):327-329.

[7]Martin IJ,Bailey IS,Rhodes M,et al.Towards T-tube free laparoscopic bile duct exploration:a methodologic evolution during300consecutive procedures[J].Ann Surg,1998,228(1):29-34.

[8]胡明根,郑成竹,印慨,等.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无征兆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5):307-309.

[9]崔建兵,史俊涛,张叶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4):169-170.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案汇总下一篇:校园社团协会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