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引流

2024-08-30

高位引流(精选8篇)

高位引流 篇1

2000年至2010年笔者采用低位切除缝合、高位引流治疗高位肛瘘30例和采用低切高挂治疗高位肛瘘30例进行治疗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依据1975年中华全国肛肠会议制定的《肛瘘统一标准分类法》执行。本组60例均符合高位单纯性肛瘘诊断标准。治疗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19~70岁,平均45岁;病程2~18年,平均8年。对照组30例,男27例,女3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4岁,病程3~16年,平均6.5年。全部病例瘘管顶端均超过肛直环,内口均在肛隐窝的高位单性肛瘘,既往有手术史4例,排除结核性肛瘘。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术前准备

术前清洁灌肠、备皮,先了解瘘管的走向和内口位置。根据solomon定律,有助于判断内口的位置。肛门指诊可摸到明显凹陷和硬结与外口间呈条索状相连,有压痛处多为内口位置。经外口注入双氧水,放入肛门镜,直肠内放入干棉球,推注双氧水,观察肛隐窝溢泡处即内口位置。自外口注入美蓝染色瘘管及内口作为术中标志。肛瘘管闭索患者,术前作直肠内彩超或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诊断。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骶管麻醉,常数消毒铺巾、梭形切开瘘管外口,沿瘘管方向逐渐剥离瘘管至肛门外1.5cm处,保护肛管皮肤完整性。在肛管下潜行用眼科组织剪将瘘管从括约肌皮下部、浅部、内括约肌间锐性分离,牵拉瘘管齿线上凹陷处即内口位置。将内口周围0.5cm肛窦肛腺完整切除。如肛瘘穿过肛直环,用中弯扩创,将瘘管自括约肌分离;因肛直环肌纤维相互穿插互有附着,不含因为部分肛直环的切断导致肛门失禁;除非将整个肛直环切断,肌纤维回缩,才造成肛门失禁[1]。其中两例锐性分离肛管时,将肛直环切断,用组织钳夹断端,切开肛管,用可吸收线分层间断缝合肛直环。外翻缝合内口,放置引流片,缝合肛管。多位学者经验证明,一处切开肛直环并缝合,不会选成肛门失禁[2]。术毕,电凝止血后,用双氧水,盐水冲洗刀口,肛管隧道填塞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油沙条。间断全层缝合肛门外刀口,不留死腔,最内一针用7号线缝紧,以防渗液污染。塔形分布加压包扎。对照组采用低切高挂术,骶管麻醉后常规消毒,用探针自肛瘘外口探入,手指在直肠中作引导自内口穿出,沿探针依次切开瘘管至肛缘;用刮匙刮除染色的瘘管组织,切开肛管皮肤,引入橡皮筋挂线。刀口内填塞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油沙条,塔形沙在加压包扎。术后处理,术后禁食3d,给予补液、静脉滴注抗生素、抗厌氧菌药物7d。3d后改用流饮食。大便后常规消毒刀口。拔出肛管隧道内引流条,用双氧水、盐水冲洗后,再填塞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油沙条。10d后根据肛瘘隧道内芽组织生长情况决定创面处理;肛内芽组织生长良好,用该大霉素盐水冲洗后,厚纱布加压包扎。肛内芽组织生长不良,用磺胺嘧啶锌霜送入隧道内,口服黄芪颗粒冲剂,加强营养,至创面愈合。对照组大便后p.p粉1∶5000坐浴,创面换药,10d后皮筋紧线,皮筋脱落后,创面用磺胺嘧啶锌霜换药至愈合。

1.4 统计方法

采用U检查,X线检查,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按1975年中华全国肛肠外科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执行。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创面完全愈合。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有改善,但创面不愈合,仍有分泌物的溢出。肛门功能评价标准,按芬兰学者Hiltunen的标准执行,正常肛门对粪便、肠液、肠气的控制均正常。肛门部分失禁:肛门对肠液、肠气、稀便不能控制,或污染内裤;肛门完全失禁,肛门对成形大便不能控制。

2.2 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100%。对照组93.5%,两组疗效有差异,P<0.05。两组治愈时间、平均疼痛时间、肛门部分失禁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提示低位切除缝合高位引流治疗高位肛瘘有效保留了肛管皮肤与传统低切高挂相比能有效保护肛门功能。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均较传统术式有明显优势。

3 讨论

传统高位肛瘘的治疗方法是低切高挂术,术中需用探针自外口探查瘘道及内口,探针一次性探查肛瘘的准确率仅为58%,失误率达44%[3]。传统挂线是靠橡皮筋缓慢勒割瘘管及括约肌,因肛门神经丰富,患者痛苦大,持续时间长,需二次紧线,患者疼痛不能忍受。肛直环被缓慢勒断后与周围组织粘连,不至造成肛门失禁,但肛门功能会有不同程度影响,部分患者术后对稀便、肠液肠气控制力下降,造成不完全肛门失禁。肛门括约肌被勒断后,即使愈合,因瘢痕大,会有沟槽样畸形,肠内黏液自沟槽内流出,使肛门潮湿搔痒。创面开放,污染机会多,愈合缓慢。为探寻一种痛苦小、愈合快、更好保护肛门功能治疗高位肛瘘的新方法;笔者采用低位切除缝合,高位引流治疗高位肛瘘,术前通过solomon定律,肛门扩诊、双氧水法、美蓝染色基本明确了瘘管的分布,内口的位置。术中沿瘘管的走行以瘘管染色为标志,直视下完整切除瘘管至肛门外1.5cm处,为保护肛门皮肤完整性。隧道下切除瘘管,牵拉瘘管,直肠明显凹陷处即内口避免了探针探查的盲目性。如瘘管通过肛直环,采用扩创,将瘘管自括约肌间剥离,保护了肛直环的完整性。如术中切断了肛直环采用分层缝合避免了肛门失禁。低位切除缝合高位引流术具有痛苦小、愈合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参考文献

[1]范学顺.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定位与手术治疗[J].中国肛肠杂志,2010,30(5):61.

[2]徐永强.主灶切开支管剥离缝合治疗铁蹄型肛瘘82例疗效观察[J].中国肛肠杂志,2011,31(3):31-32.

[3]邹平峻,陈晓平.探针探查肛瘘的准确性分析[J].中国肛肠杂志,2011,31(5):76.

高位引流 篇2

[摘要]目的:观察放射状切口挂线引流联合高位置管术在高位马蹄形肛周脓肿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放射状切口挂线引流结合高位置管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为(22.43±3.8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5.14±4.32)d;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状切口挂线引流结合高位置管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周脓肿的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放射状切口;挂线引流;高位置管术;肛周脓肿;高位马蹄形

为观察放射状切口挂线引流结合高位置管术治疗马蹄形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笔者选取我院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高位马蹄形肛周脓肿患者12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符合《中国肛肠病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3.15±2.67)岁;观察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3.66+2.84)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疾病、恶性肿瘤疾病、精神病患者及各原发性疾病患者;合并腹泻、便秘及肛周皮肤类疾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进行性结核的患者;大小便異常、大小便失禁及肛门狭窄患者;合并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治疗:患者采取左侧卧位,用酒精与碘酒对肛周消毒,并以2%利多卡因在肛周3、6、9点、脓肿处行局部浸润麻醉。肛管松弛后,用碘伏对肛管、齿线上痔区消毒3次。在脓肿波动最明显部位做放射状切口,将脓腔切开,将脓液排净,以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寻找内口并用球头探针自脓腔进入,从内口穿出,将内外口问皮肤、皮下组织切开,使脓腔和外界联通,对坏死区域、疤痕组织进行清理,若切口不整齐则修剪切口创缘。在伤口处注射长效止痛针,在创腔中放置油纱条,用塔形纱布对伤口包扎。以丁字带加压固定。观察组采用放射状切口挂线引流结合高位置管术治疗,主要步骤如下:麻醉成功后,取侧卧位,常规消毒会阴部,铺无菌孔巾,消毒肛管及直肠下端。①放脓:于脓肿隆起最高处行放射性切口,采用手指探入脓腔并分开纤维间隔,排出脓液后对脓腔位置、深浅及周边累及情况进行探查;②6点位处理内口:于肛门后正中行放射状切口,用血管钳沿肌间隙向脓腔方向分离,确保脓腔同后位相同;对肛窦两侧粘膜进行结扎处理,将切口外延并修建为V型切口作为主切口;③多切口浮线引流:依照实际脓肿范围,行肛缘外放射状切口,用于辅助引流,各个切口问采用橡皮条进行浮线引流,同时确保橡皮条来回拉动;④清除脓腔坏死组织;⑤高位置管:肛提肌以上脓腔采取置管引流法,于脓腔顶端置入乳胶材质引流管,并固定在肛缘外侧。

术后处理:术后给予患者流质饮食,控制大便时间为2d,期间依照患者情况积极进行对症治疗。患者便后可给予苦参汤加减坐浴治疗,换药过程中注意对创面的消毒处理,确保橡皮浮线上分泌物的有效清除。采用生理盐水甲硝唑对高位脓腔进行反复冲洗,预防其复发。于主引流口处放置纱条,必要情况下给予患者通便中药口服。

1.3疗效判定 治疗后,肛门切口愈合情况良好,且可以正常排便,肛门功能及外形恢复正常,且无复发情况,视为治愈;治疗后肛门切口愈合良好,患者伴有稀便情况,肛门外形正常,单存在肛门部分失禁,视为有效;治疗后患者切口未有效愈合或出现复发,肛内完全丧失且排便不受控制,视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56/60),对照组为73.33%(44/6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22.43±3.82)d,对照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35.14±4.32)d,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肛门变形4例、肛门移位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发生肛门变形4例,肛门移位8例,切口不愈合复发4例,肛门失禁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研究认为,肛周脓肿依照病因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两种,而感染因素主要有肛腺感染及中央间隙感染两类,其中肛腺感染约占90%。手术治疗是当前马蹄形肛周脓肿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我院采用放射状切口挂线引流结合高位置管术治疗,主要具有以下优势,通过多切口浮线引流减少了肛管直肠周围皮肤组织的损伤及切口的疤痕愈合,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结合高位置管术避免了挂线对肛管直肠环的损伤,保护了肛门功能;利用胶管的持续引流的作用和换药时冲洗作用,保证了每日排便后进入脓腔的粪渣及脓腔分泌物能得以及时清除,同时具有异物刺激作用,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脓腔闭合,从而达到提高深部肛周脓肿治愈率,减少复发的目的。在减少传统一次性根治手术治疗带来的多项并发症、减少手术造成的对肛门功能及肛门形态造成的破坏、保留肛门皮肤及保护肛管括约肌等方面优势明显。

高位引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高位肠瘘患者12例, 男8例, 女4例;年龄18~65岁, 中位年龄56岁。其中急性胰腺炎术后并发肠瘘2例, 车祸及外伤所致十二指肠损伤3例, 胆道术后并发肠瘘3例, 胃十二指肠吻合口瘘2例, 十二指肠癌术后并发肠瘘2例。

1.2 方法

首先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同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尽早进行充分引流。只要患者消化道能耐受, 尽早鼓励进食, 以要素饮食为主。在瘘口内放置潘氏引流管2根, 一根连接中心负压吸引装置, 另一根与空气相通。用3M贴膜将潘氏管固定妥当, 并将瘘口密封于膜内, 以便保护瘘口周围皮肤。

2 护 理

2.1 引流管护理

2.1.1 负压的调节:

根据肠瘘流出量、液体黏稠度调节, 一般保持负压在0.02~0.04mPa间。如发现吸引管变扁, 压力不断上升, 说明与空气相通的潘氏管堵塞。应关闭中心吸引, 用生理盐水冲洗潘氏管, 保持通畅后再开启负压, 冲洗时注意无菌原则。

2.1.2 引流管的位置:

潘氏管放置在瘘口内下方位, 使肠液漏出后立即吸净, 随时观察伤口敷料渗液情况, 注意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及是否堵塞, 并及时进行调整。

2.1.3 保持引流通畅[2]:

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止管道脱落、受压、扭曲。加强巡视, 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 以便取得其配合。发现引流不畅, 及时查找原因排除故障, 因潘氏管堵塞无法引流时, 及时报告医师更换新管。

2.1.4 及时记录肠瘘引流量:

负压吸引瓶达2/3及时更换, 并记录每天的引出液量, 以此作为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的依据。引出液量逐日减少后, 伤口愈合快, 8例深部瘘3周后均自愈, 2例唇状瘘行二次手术后痊愈。

2.2 营养护理[3]

营养状态时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只有迅速改善肠瘘患者的营养不良, 才能促进肠瘘瘘口的自行愈合。胃肠蠕动恢复前, 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以维持生命的基本代谢, 以减少胃肠液、消化液的分泌, 利于炎症的控制, 促进瘘口的愈合。病情好转后, 改禁食为流质, 应少量多餐, 可口服肠内营养制剂, 避免长期禁食所致的肠黏膜萎缩, 细菌异位等并发症的发生。

2.3 皮肤护理

(1) 患者长期卧床, 易发生褥疮, 应协助患者勤翻身, 更改卧位。 (2) 保持患者床单和皮肤清洁干燥, 特别是瘘口周围的皮肤。如瘘口周围皮肤出现发红、湿疹及破溃, 可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局部涂氰化锌软膏, 辅以微波仪或红外线灯以保证局部皮肤的干燥。 (3) 瘘口周围皮肤常规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再以3M贴膜严密包裹瘘口, 贴膜外周宽度须超过凡士林纱布10cm, 确保与皮肤紧密粘合。 (4) 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4 心理护理

肠瘘患者病程较长, 给患者心理及经济上都造成一定的负担。此时, 护理的关键是要了解、关心、体贴患者, 引导其正视现实, 树立信心, 介绍成功病例;指导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 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配合护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3 结 果

12例患者中瘘口自行愈合痊愈出院8例 (66.7%) , 瘘口行二次手术后痊愈出院2例 (16.7%) , 因肿瘤晚期放弃治疗后死亡2例 (16.6%) 。

4 讨 论

及时有效的清除消化液对瘘口及周围组织、脏器的腐蚀、损害成为肠瘘治疗和护理的关键所在。确保有效通畅的引流是控制感染的最有力的措施, 是抗生素所不能替代的[4]。黏贴式固定可有效保护瘘周皮肤, 避免肠液的腐蚀;负压吸引有向心收缩的作用, 可将瘘口逐渐缩小, 加速创面的愈合。保持负压维持于一个有效而稳定的水平, 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管道的通畅。在应用密闭式低负压持续引流治疗肠瘘后, 无需频繁换药, 减少了感染机会, 减轻医护工作量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提高了社会效益。

关键词:高位肠瘘,低负压引流, 持续,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范云, 仲英.肠瘘11例临床护理体会[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8 (2) :174-175.

[2]周锦玲, 赖智芳.肠瘘病人双套管负压引流的护理[J].医药产业资讯, 2005, 26 (9) :88-89.

[3]涂晶.持续腹腔灌洗联合低负压液量治疗十二指肠瘘16例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 2010, 32 (6) :163-164.

高位引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月68例瘘管高于内口3.0 cm以上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 其中男52例, 女16例;年龄26~72岁, 平均42.6岁;病程2~14年。其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标准[2]。此类患者特点是:有两个以上管道, 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瘘管高于内口3.0 cm以上, 有盲瘘管。通过肛门指诊, 影像学检查, 结合肛瘘Parks分类标准, 来明确判断瘘管走行情况, 与肛门括约肌的解剖关系, 手术中更进一步证实其特点。

1.2 方法

采用外切内挂加胶管引流术治疗, 手术前1天润肠, 当日晨起清洁灌肠, 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方法, 取左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清洁肛管, 用探针自外口缓慢柔和地探入, 避免暴力, 左手食指放入肛管直肠内协助探查, 寻找内口, 从内口引出, 探针贯通于内外口。若探入引出困难, 可在探针引导下, 边切开边探入。肛瘘外口行梭形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瘘管, 发现分支瘘管, 并切开。并自外口开始向内口方向, 剔除瘘管硬索条, 至肛门括约肌处行隧道式剥离, 操作认真仔细, 以防损伤肛门括约肌, 特别注意不要损伤肛门直肠环。若隧道剥离困难, 停止剥离, 自内口挂线, 并清除内口及其周边腐烂变性组织, 然后处置高于内口的盲端瘘管, 用刮勺搔扒, 去除坏死腐烂组织, 将带侧孔乳胶管, 置于瘘管盲端, 肛外缝扎固定。冲洗、消毒, 对肛外瘘管较长的肛瘘, 可距肛缘1.0 cm以上全层稀疏缝合1~3针, 术后用甲硝唑或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 每日早晚或便后换药, 2次/d。换药前先做肛门局部清洁, 可以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或中药熏洗, 20~30 min, 水温应控制在35~40℃。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 禁食1~2 d, 以推迟至3 d后排便。视引流情况, 可3~5 d后拔除引流管, 视切口有无积液、感染情况, 可7 d拆线。继续肛肠科常规换药处置。

2 结果

该组患者住院天数为8~16 d, 脱线时间为8~15 d, 愈合时间2~5周, 切口瘢痕小, 肛门变形轻, 无一例感染, 无一例发生肛门失禁, 复发3例, 占4.4%。

3 讨论

肛瘘是临床上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 肛瘘的治疗特点是依靠药物治疗不能达到根治, 手术治疗是根治肛瘘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尤其是复杂性肛瘘[3]。高位复杂性肛瘘, 其发生率约占全部肛瘘病例5%~10%[4]。高位复杂性肛瘘由于病灶位置已超过肛管直肠环, 瘘管结构复杂, 是肛肠外科棘手的难题之一, 瘘管高于内口3.0 cm以上的高位复杂性肛瘘, 处置更加困难。目前, 常用的手术方法有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瘘管挂线术、切开挂线术、内口封闭管道引流等[5]。主要采用以切开挂线为主的手术方法, 但由于高位复杂性肛瘘, 管道多弯曲复杂, 治疗难度较大, 为达到满意疗效, 势必要有很大创面, 弊端较多, 容易出现并发症, 临床愈合时间长, 肛门畸形大, 严重者可因损伤肛管直肠环而引起肛门部分失禁、完全失禁的可能, 并发症多, 容易复发, 有时需要多次手术, 给患者的身心及家庭带来极大痛苦。长期以来,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 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6]。由此可见, 切开挂线手术方法治疗此类患者, 不是较为理想的方法。笔者对此类瘘管高于内口3.0 cm以上的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患者采用外切内挂加胶管引流术治疗, 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此术式有以下优点是: (1) 因外切瘘管, 肛缘外1.0 cm以上全层缝合, 故创面缩小, 减少损伤, 加速愈合, 术后瘢痕少, 肛门变形轻, 畸形小。 (2) 隧道式分离和内挂线, 避免或减少肛门括约肌损伤, 使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受损害, 也有利于引流。 (3) 瘘管全部或大部分切除后再挂线, 需切割的组织少, 脱线时间明显缩短, 使愈合时间明显缩短, 同时病灶清除较彻底, 减少了复发。 (4) 高于内口3.0 cm以上的盲管行刮匙搔扒、胶管引流, 引流通畅, 病灶清除彻底, 减少了术后感染, 降低了术后复发。不损伤肛门直肠环, 不损伤肛门功能, 较好的保留肛门直肠环功能, 防止肛门失禁发生。

综上所述, 瘘管高于内口3.0 cm以上的高位复杂性肛瘘, 采用外切内挂加胶管引流术治疗, 愈合时间缩短, 术后瘢痕少, 肛门变形轻, 畸形小, 较好的保留肛门直肠环功能, 有效的防止肛门失禁发生, 病灶清除彻底, 减少了复发。临床效果好, 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彦辉, 曹永清, 陆金根, 等.内口超声刀、顶端旷置及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后蹄铁型肛瘘[J].中西医结合报, 2007, 5 (5) :589-59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55-56.

[3]赵宝明, 张书佶.大肠肛门病学[M].上海:第三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553.

[4]孙彦辉.高位复杂性肛瘘诊治进展[M].上海市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 2006:9-15.

[5]李强, 黄婉琳.73例肛瘘患者术后追踪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5) :124-125.

高位引流 篇5

关键词:小切口负压球引流术,高位肛周脓肿,临床疗效

负压引流技术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治疗创面的新技术, 它利用生物半透膜来封闭开放创面, 通过引流管和敷料来清洁创面, 够加速创面部位的血液循环, 充分引流、抑制细菌、减轻水肿、减少污染、加快愈合, 是一种简单、高效、经济的疗法[1]。高位肛周脓肿是肛肠科的重症急症, 若不能及时控制防止感染, 则有可能恶化为脓毒血症和败血症, 一直是临床探索的难题。但是近年来采用小切口负压球引流术来治疗高位肛周脓肿, 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本文对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位肛周脓肿患者138例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69例, 男46例, 女23例;年龄29~77岁, 平均年龄45岁, 病程0.5~3年;对照组69例, 男51例, 女18例;年龄31~69岁, 平均年龄43岁, 病程1~4年。其中对照组坐骨直肠间隙脓肿18例, 直肠后间隙脓肿16例, 多间隙脓肿22例, 直肠黏膜下脓肿7例, 高位肌间脓肿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轻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2]

1.2.1 小切口负压球引流术治疗 (治疗组)

手术之前完善各项相关检查, 常规消毒, 清洁灌肠。准备由苏州市麦克林医疗器械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负压球 (由负压球和引流管两部分组成) , 负压球容量为200m L, 负压值范围为30~40k Pa。在腰硬联合麻醉下, 取右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将引流位置选择在肛缘外与脓肿相应部位上, 作一放射状小切口, 将脓腔用止血钳分开, 将脓液不遗留地引流死角, 放出。将一只手的食指伸入肛内引导, 另一只手拿着探针从小切口探入, 将探针从内口或可疑肛窦处探出, 用刮匙刮落脓腔壁坏死组织, 然后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反复冲洗、清洁脓腔, 切除坏死组织并且缝闭内口。将带有多方位侧孔的引流管经过切口缘皮肤戳孔置入, 将上端固定在脓腔最顶端, 将切口皮肤及皮下组织全层间断缝合, 将透明粘贴膜覆盖在整个切口表面, 敷料包扎。最后将引流管接上负压引流球, 保持引流球处于负压状态。每日通过引流管注入甲硝唑溶液冲洗脓腔。手术后酌情使用抗生素以防止发生感染, 注意食用流质饮食, 防止出现大便干燥, 保持引流通畅。

1.2.2 传统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 (对照组)

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 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将检查结果报告医师, 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备皮、清洁灌肠。相关的术前准备和麻醉方式与治疗组相同, 遵医嘱术前用药, 送手术室进行急诊手术。运用传统切开挂线引流术, 术后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处理, 直至痊愈。

1.3 诊断依据

①双合诊:将食指插入肛管, 拇指触摸到脓肿波动明显的皮肤及粘膜最薄处, 为内口、外口的位置;②挤压法:用分叶状肛门镜将暴露脓肿部位的隐窝扩张, 压迫脓肿, 观察脓汁排出的地方, 即为内口;③亚甲蓝溶液染色;④肛门镜检查:肛隐窝局部充血, 有脓性分泌物;⑤探针检查:在肛门窥器下, 用探针钩隐窝, 容易进入且有溢脓者即为内口。

1.4 疗效判定

高位肛周脓肿的疗效标准主要有[3]:显效、有效与无效。显效:临床症状及相关体征均消失, 伤口愈合, 无肛门变形或肛门失禁等不良反应;有效:症状改善, 病灶或伤口基本愈合或明显缩小;无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无改善或恶化。显效与有效两者合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观察两组数据进行结果比较, 卡方检验, 应用SPSS 16.0统计分析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以P<0.05, 说明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观察两组数据进行结果比较, 卡方检验, 应用SPSS16.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P*<0.05, 说明有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负压球引流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新疗法, 包含了负压辅助闭合伤口和封闭负压引流两个关键技术, 广泛应用于骨髓炎、软组织损伤、急性重症胰腺炎、骨筋膜室综合征、腹部创伤、陈旧性血肿、腹腔内感染、体表脓肿、皮肤溃疡等治疗, 疗效显著。此技术被认为“对传统外科引流做出重大改进、有独特优越性的新型引流技术”[4]。该法是多重机制作用的结果, 其作用主要包括:①减少创面的细菌数量, 使创面血流量增加来充盈毛细血管, 加快清除水肿液;②负压吸引作用使细胞膜扩张、扭曲, 细胞错认为这是损伤现象, 将损伤信息传递给细胞核, 经过信号转换使细胞分泌生长因子, 刺激组织生产出更多的新生血管;③促进成纤维细胞和白细胞进入创面, 抵抗感染的同时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来填平和修复伤口;④负压吸引作用从创面吸走渗出液, 提供一个湿润的环境, 清除坏死组织并建立创面液体平衡;⑤增加从创面的淋巴引流, 改变淋巴管的压力和胶体渗透压, 加快废物排除和愈合作用。高位肛周脓肿是一种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 是指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者其周围间隙内由于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治疗的主要难处在于功能保护与治愈率之间难以两全的矛盾。其特点是自行破溃或者在手术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5]。发病时患者常出现肛门周围疼痛、坠胀或者发热等症状, 常常痛苦不堪, 坐立难安, 焦虑烦躁。此病一旦确诊, 则往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为:对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 要找到内口, 争取将其一次性彻底处理掉, 以防止形成肛瘘或者造成假道;对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 无法一次性切除, 要保护肛管直肠环以免引起肛门失禁;脓肿一旦形成, 则应及时切开脓肿排除脓液, 避免脓液向周围组织扩散蔓延造成病情进一步恶化;切口要足够大, 不留死腔, 使脓液能够被通畅地引流。手术后工作的关键环节是维持负压状态和保持引流通畅, 持续负压吸引能够及时清除坏死组织, 改善局部微循环, 刺激肉芽生长, 促进伤口愈合。肛周脓肿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发病急骤, 临床症状显著, 如果治疗不当将反复发作, 肛门脓肿形成后, 极易向周围扩散, 并且可以绕过肛门后方向对侧蔓延, 形成新的脓肿。脓肿成熟后自然破溃排脓, 常形成肛门瘘管。脓肿切开引流挂线术是传统的治疗方法, 虽然有一定效果, 但是治疗时间长、疼痛剧烈、预后较差, 甚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肛门功能损伤。而小切口负压球引流术与之相较, 则具有以下几点优势[6]:微创美观, 采用肛周小切口, 对肛周肌肉损伤较小, 切口对合良好, 不必进行Ⅱ期缝合, 愈后的瘢痕小且整齐美观;清除病灶彻底, 准确确定内口后, 搔刮并切除炎性组织和坏死部分, 继而缝闭内口, 清洁作用显著, 防止分泌物和坏死组织积聚在脓腔内结痂;换药方便, 手术之后换药时用甲硝唑注射液间断冲洗, 可以将脓腔内分泌物稀释、清除, 使创面保持清洁, 防止细菌滋生, 同时防止出现常规换药时给患者带来的剧烈痛苦感觉;引流效果良好, 负压球可以维持恒定的低负压状态使引流管的各个侧孔不会因为负压过大而堵塞, 从而保证了脓腔内分泌物可以被及时引流, 减少细菌繁殖;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该法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保护肛门功能与高位肛周脓肿根治性的矛盾, 愈合快, 手术成本低, 经济适用, 大大减少了住院时间及换药次数, 且手术后患者疼痛相对较轻, 患者易于接受术。临床上采用小切口负压球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显著, 尽管对照组也具有69.57%的有效率, 但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应用小切口负压球引流术来治疗高位肛周脓肿患者, 起效快, 疗效显著, 整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手术难度和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保护肛门功能, 顺应了现代微创外科的发展趋势,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曹连英.小切口负压盒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9 (16) :55.

[2]郑伟琴, 颜景颖, 姜雨昕, 等.小切口负压球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27) :3416.

[3]陈玉根.浅挂线法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07, 34 (5) :591.

[4]粱晓东.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92例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 (16) :46-47.

[5]陈洪林.虚挂线保留肛门括约肌配合中药坐浴治疗高位肛周脓肿17例[J].河北中医, 2009, 31 (12) :1788.

高位引流 篇6

关键词:高位复杂性肛瘘,引流,挂线疗法,微创

高位复杂性肛瘘 (anal fistula) 又称难治性肛瘘, 瘘管在肛管直肠环以上及外括约肌深层处, 约占全部肛瘘的5%~10%[1]。瘘管多由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 常有支管、深部死腔, 若治疗不当容易导致瘢痕狭窄、黏膜外翻、肛门畸形、迁延不愈等, 甚至造成肛门失禁[2]。目前, 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多采用主灶切开加胶管引流术、传统挂线术的方法[3], 但往往存在治愈率较低、易复发、易出现肛门狭窄和失禁等严重后遗症。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在有效引流、切开时保护肛门括约肌的基础上, 探讨了小切口、多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 显著提高了治愈率, 减少了复发, 保护了肛门括约肌及其功能,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有肛周脓肿病史, 均符合复杂性肛瘘诊断标准[4]:①肛瘘内口超过肛管直肠环, 管腔较大或走向复杂;②将肛门按截石位12至6、3至9点纵横划分为4个象限, 不论其内口高低, 且肛瘘硬结面积跨占1个或多个象限。排除凝血系统障碍疾病、排除瘢痕体质患者, 排除合并心、肝、肾等脏器严重功能不全的患者。按患者就诊顺序,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组各28例。观察组中, 男20例, 女8例;年龄 (18~62) 岁, 平均 (34.5±5.5) 岁;病程1.5~30个月, 平均 (12.5±5.3) 个月;外口距肛缘5.0~13.2cm, 平均 (9.3±2.0) cm。对照组中, 男18例, 女10例;年龄 (16~65) 岁, 平均 (35.0±5.8) 岁;病程1.0~31个月, 平均 (12.1±5.1) 个月;外口距肛缘5.5~13.6cm, 平均 (9.5±2.2) cm。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病变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值>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 包括血、尿常规, 血糖, 出凝血时间, 乙肝表面抗原等;常规备皮;术前禁食8 h, 禁饮4 h;术晨尽量排空大便, 800 ml肥皂水清洁灌肠;术前1 d预防性口服肠道抗菌素。低位骶管麻醉, 取截石位, 常规消毒, 铺巾。清洁肛管及直肠下端, 以美兰染色及指诊、肛镜, 探针探查等方法, 准确查明瘘管走向、内口位置及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

1.2.1 观察组

采用小切口、多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将探针由瘘管的主外口探入, 以探针为标记在与内口相应方向的肛缘作放射状梭形小切口, 长度≤4cm, 切口内缘距肛缘>3cm, 以避开肛门括约肌, 暴露管腔。根据瘘管走行方向、长度酌情增加切口, 切口间贯通, 冲洗管道, 以引流通畅为度;彻底处理内口, 清除原发感染的肛腺和肛窦, 结扎其两侧黏膜, 将肛缘小切口与内口间至瘘管组织挂无张力丝线束。修剪内口, 呈“V”形, 以便引流通畅, 清洗管腔, 置引流纱条, 外敷无菌压垫敷料。术后进流质饮食, 鼓励患者自行排尿, 必要时予留置导尿;控制排便24h, 排便后恢复普通饮食;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3~5d预防感染, 对症处理术后不适症状。

1.2.2 对照组

采用切开缝合引流术。从外口探入探针, 沿瘘管走行切开管壁, 暴露瘘管后清除管壁及坏死组织, 修剪创面。修剪皮缘, 冲洗创面;缝合或部分缝合创面, 注意不留死腔。处理内口, 仔细止血;外垫无菌敷料。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与随访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疼痛程度, 创面愈合时间, 住院时间,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个月, 观察有无复发或其他相关症状。

1.4 评价标准

1.4.1 疼痛程度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5]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对患者术后8h疼痛进行评分。评分时用10cm 直尺, 一端为0, 代表无痛, 另一端为10, 代表最剧烈的疼痛。由患者估计疼痛程度, 标在线上相应位置, 以表示疼痛的程度指数。

1.4.2 肛门功能评价

参照芬兰学者Hihunem的标准评价。①正常:肛门对大便、肠液、肠气控制均正常;②肛门部分失禁:肛门对肠液、稀便不能完全控制, 或污染内裤;③肛门完全失禁:肛门对成形大便无法控制。

1.4.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中肛瘘疗效标准制定。①痊愈:术后瘘管内外口完全闭合、创面愈合, 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 肛门功能良好、无压痛和分泌物;②好转:瘘管内外口基本关闭、创面愈合可, 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 肛门仍压痛并有少量分泌物;③无效:瘘管内口或外口未闭合, 创面未愈合, 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肛门压痛明显且有大量分泌物。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及临床疗效

除对照组1例患者因窦道较深作二次切开外, 两组其余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 手术及术后情况比较如表1所示, 除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P值>0.05) 外,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0.05或P值<0.01)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及临床疗效比较如表2所示, 观察组术后肛门功能正常者100%, 对照组正常者92.86%、部分失禁者7.14%, 无统计学差异 (P值>0.05) 。依据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组痊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92.86%、7.14%, 对照组分别为78.57%、21.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64, P值<0.05) ;两组患者治愈好转率均为100%。

2.2 术后并发症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或程度比较如表3所示,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继发感染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P值>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水肿、继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0.05) 。两组均未见肛门移位、畸形、狭窄、粘膜外翻等术后并发症或后遗症。对照组1例继发感染患者经提前拆线敞开引流后愈合, 两组肛门水肿、继发性出血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于住院期间治愈。

2.3 随访结果

出院后所有患者均获得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 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均恢复良好, 未见复发病例;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1例, 但两组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 P值>0.05) 。

3 讨论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一般有多条瘘管, 弯曲复杂, 且多位于肛门括约肌深部以上, 常伴有支管深部死腔, 因治疗难度大, 故又称之为难治性肛瘘, 若治疗或处置不当, 容易出现:肛门移位、变形, 肛门失禁, 肛腺分泌液体外溢, 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等并发症或后遗症, 且容易复发。迄今为止,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手术治疗。

自1878年Chiar发现肛门腺, Eisenharmmer和Parks等[6]阐明肛门腺感染是肛瘘形成的主要原因后, 彻底清除原发病感染灶成为治疗的共识, 其关键在于准确寻找到和正确处理内口及管道, 但内口与外口常不在对应位置, 探针检查、触诊和望诊常难以准确触及管道走行方向, 常需要运用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美兰试验等[7]多种综合方法确定。传统的手术方法, 如切开缝合引流术、挂线疗法等往往具有一定的弊端[8], 如对病灶去除的不彻底、临床疗效差, 手术创伤大、疼痛时间长, 容易出现术后瘢痕、肛门变形、移位等并发症, 且容易复发。

本研究中, 观察组在传统手术方式的基础上, 将传统术式的优点进行结合, 实施小切口、多切口引流与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 主要具有如下特点[9,10]:①放射状多切口引流通畅, 有效减轻了瘘管压力;②小切口减少了对肛周组织的创伤, 特别是减轻了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 避免了瘢痕形成导致的术后肛门疼痛, 排便困难;③适时的紧线与恰当的挂线使挂线组织因缺血而逐渐坏死, 无需将纤维化组织全部剔除。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传统手术方法比较, 小切口、多切口引流与挂线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 痊愈率达92.86%, 治愈好转率为100%, 且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术后肛门水肿、继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与文献[7,8,9]水平是基本一致的。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均恢复良好, 未见复发病例;对照组患者复发1例, 但两组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可能与研究样本小有关。结合临床实践, 笔者认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应包括:①正确寻找和处理内口;②清除全部瘘管;③保持创口引流畅通;④合理处置肛门括约肌, 减少了对括约肌的损伤;⑤挂线松紧适合, 充分掌握挂线原则与紧线时间;⑥严格无菌操作。

综上所述, 可见在小切口多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中, 挂线术有效处理了感染组织, 多切口有效引流, 小切口避免了广泛切开, 有效保护了肛门括约肌, 因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治愈率高, 且术中、术后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 可能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一种比较优化的术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Lee TG, Park SS, Lee SJ.Treatment of a recurrent rec-tourethral fistula by using transanal rectal flap advancement and fibrin glue:a case report[J].J Korean Soc Coloproctol, 2012, 28 (3) :165-169.

[2]张光哲, 凌光烈, 杨凌洪, 等.切开旷置术结合垫压法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肛瘘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11, 13 (10) :1360-1361.

[3]舒洪权, 颜景颖, 黄梅, 等.中药内服外用配合低位切开缝合高位挂线治疗复杂性高位肛瘘[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 33 (2) :171-173.

[4]丁义江.丁氏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10.

[5]邓燕青, 张春芳, 李晓丹, 等.视觉模拟版IPSS评分表的应用评价[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1, 32 (10) :691-694.

[6]Piper HG, Trussler A, Schindel D.Gracilis transposition flap for repair of an acquired rectovaginal fistula in a pediat-ric patient[J].J Pediatr Surg, 2011, 46 (8) :e37-41.

[7]Wilhelm A.A new technique for sphincter-preserving anal fistula repair using a novel radial emitting laser probe[J].Tech Coloproctol, 2011, 15 (4) :445-449.

[8]王伟建, 马天星, 于秀芝, 等.断管截根加外口缝合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 (5) :60-61.

[9]李一兵, 郭文涛, 曾智辉, 等.高位复杂性肛瘘微创根治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0, 13 (5) :378.

高位引流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在17-76岁,平均56岁,均有肛门反复流脓,胀痛,瘙痒等病史;其中高位单纯性肛瘘占35例,高位复杂性肛瘘占10例,瘘管长度约5-20 cm,所选病例均无内科基础型疾病及肛周皮肤无溃疡等疾病,

1.2 手术方法

麻醉:腰俞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体位:患侧卧位:手术步骤:(1)麻醉生效后,碘伏消毒肠腔;(2)有外口插入探针通过瘘管,另食指伸入肛内引导,从内口穿出牵至肛外;(3)提前两端探针,沿探针从侧面切开内外口之间的皮肤、皮下组织,连带瘘管组织,将全部瘘管组织切除,显露正常健康组织,不遗留何肉芽组织及疤痕组织,以便缝合;(4)用3-0肠线从基地部开始做全层间断缝合,距肛缘2cm处内口旷置,以利引流,碘伏砂条覆盖。

1.3 注意事项

1.3.1 术前

必须详细了解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及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确认无影响伤口愈合的其他基础性疾病,且局部无皮肤病、无急性炎症.

1.3.2 术中

(1)要彻底切除瘘管急疤痕组织.使创面新鲜,皮肤皮下组织不能切除过多,以便于缝合,高位复杂性肛瘘主支切除干净后一期缝合,分支旷置引流;(2)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3)各层切口要完全缝合对齐,缝合必须从基底部开始,不留死腔。

1.3.3 术后处理

(1)输液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2)流质、半流质饮食2-3 d.术后每日换药(3) 7 d拆线,如有缝线伤口感染,提前拆线以利引流。

2 结果

本组45例患者缝合伤口一期愈合,近端旷置伤口完全愈合21d,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无肛门狭窄等并发症。此术式能明显缩短疗程。综合国内文献报道的肛瘘一期缝合病例,一期愈合率为97.6%,平均愈合时间12 d,不做缝合的平均21 d,有显著差异,即使一期缝合感染失败也有缩短愈合时间的功效。

3 讨论

治疗高位肛瘘方法众多,各具优缺点,临床多数医师采用远端切开近端挂线的手术方式,该术式创面大,愈合慢,治疗和换药时间长.术后疤痕多,我们采用高位肛瘘远端切除缝合近端旷置引流术,特点是远端瘘管组织切除干净,具备一期缝合的条件,近端旷置能保证缝合创面的引流,又能防止肛门狭窄

该术式手术操作简单,安全、疗程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高位肛瘘远端切除缝合近端旷置的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5例高位肛瘘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远端切除缝合伤口拆线后一期愈合,近端伤口在7周左右恢复,随访无复发。结论 高位肛瘘远端切除缝合近端旷置引流手术简单,安全、疗程短,恢复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高位引流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 内口位置均在齿线以上,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68例, 其中男41例, 女27例, 年龄15~67岁, 平均年龄 (42.5±5.6) 岁;病程1个月~17年, 平均病程 (4.6±0.6) 年。对照组68例, 其中男39例, 女29例, 年龄17~69岁, 平均年龄 (43.7±5.9) 岁;病程2个月~15年, 平均病程 (4.3±0.7)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切开挂线结合对口引流法治疗, 患者体位选取适宜后, 采用肛周局部或腰俞麻醉。进行指法扩肛, 将主管道内口位置查明, 辨别清楚管道的走行、分布、位置、数目及其瘘道与括约肌之间的关系等。在食指引导下, 自最近主内口的外口采用圆头银质探针沿瘘道走向, 通过主管道后探出于齿线处主内口, 在与内口相对应的肛旁部位沿探针另作引流切口, 要求与肛门呈放射状。将内外口间皮肤、皮下组织和瘘管顺探针剪开, 将内口感染的肛窦组织进行搔刮清除, 仔细修剪创口, 使其呈“V”形。如果感染未穿透肠壁, 只要采用彻底扩创引流, 将低位内口和腔内坏死组织清洁, 高位脓腔搔刮后填塞引流条。如果检查到瘘道存在于外括约肌浅层以上, 将外括约肌浅层以下切开, 用橡皮筋引流挂线外括约肌浅层及以上的瘘管两端间。只能一处紧线, 剩余部分皆采用浮线。支管外口与引流切口之间进行对口引流, 呈松驰挂线, 将其中的坏死组织清除, 置入橡皮筋。肛外如果没有外口, 可在内口相对红肿最明显处进行切口, 将炎性硬块或条索状物切开, 直达到窦道脓腔。若内口不明显, 可自外口用银质探针探入, 探至齿线可疑内口处, 作一穿破肛隐窝的人造内口。从外口沿探针将瘘管壁逐层切开, 适当将创面修剪, 使得创面无张力。对照组采用传统低切高挂术。术后控制排便24~48 h, 进高营养易消化饮食。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疼痛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疗效判定标准:肛瘘疗效标准判定依据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 痊愈:肛瘘愈合, 症状及体征消失;好转: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改善;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未有明显改善。有效率= (痊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总疗效的比较:经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8%,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1%,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1周VAS评分比较: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VAS评分为 (1.25±0.38) 分, 观察组为 (0.72±0.14) 分;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观察组术后肛门潮湿、肛门失禁、肛门畸形的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肛管直肠瘘是常见的一种肛门直肠疾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单纯性肛瘘较为简单, 但对于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治疗难度较大。目前研究发现, 非手术治疗可以抑制疾病进展、显著控制感染、缓解症状, 但不能治愈, 术后复发率较高。随着不断进步的医疗技术, 常规的药物治疗已逐渐被手术取代了, 目前证实手术疗法是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3]。因此, 对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方法在不断的改进。传统手术因过分追求对瘘管道的广泛彻底切除导致损伤了肛门括约肌功能结构, 牵拉了括约肌, 易于在术后形成肛门关闭不全, 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切开挂线法不予切开挂线部分以外的瘘管, 减少了肛周组织的过多损伤, 符合微创切口的理念[4]。结合对口引流可使治疗时间缩短、减少术后并发症。采用对口挂浮线引流主支管间, 如果存在较长的主管, 亦可在瘘口与内口间主管道的适当位置开窗, 不予切开瘘口与开窗, 予挂浮线引流[5]。手术中应注意准确的寻找内口位置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关键, 对于高位复杂性肛瘘, 肛门外括约肌以外、以上才能找到瘘管, 直肠较高位置才能找到内口, 且瘘管穿入盆腔, 或有多个瘘管时, 常规挂线术难度很大, 理想效果不能达到, 瘘管切开也不现实[6]。因此采用本术式时, 在切口内口的同时还能留置挂线位置, 为保证有效的引流通畅切口应呈放射状, 能及时的清除出去坏死组织;同时此方式还能保护括约肌, 使其不受损伤, 有效的恢复术后肛门生理功能[7]。另外应消除病变的根源, 将感染的肛隐窝、肛腺导管及存在其周围炎性组织彻底剥离清除, 可将肛瘘的复发明显降低。此外, 术中处理瘘管管腔也很重要, 通过将主、支管完整剥离, 彻底清除感染组织, 去除复发的隐患, 有利于形成新鲜创面,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创面愈合[8]。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在手术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 并且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光哲, 凌光烈, 杨凌洪, 等.切开旷置术结合垫压法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肛瘘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11, 13 (10) :1360-1361.

[2]姜春英, 管仲安.肛肠病新论[M].上海:第二军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57-61, 72-73.

[3]宇明.改良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在高位复杂性肛瘘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 2014, 24 (2) :163-165.

[4]孙秀英, 于艳丽.改良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3, 35 (5) :793-794.

[5]翟金荣.切开挂线加对口引流治疗复杂性肛瘘56例[J].山东医药, 2013, 53 (4) :96, 102.

[6]何永恒, 徐焱尧, 谭正洋, 等.分段开窗旷置结合切扩挂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17 (12) :1270.

[7]徐迅, 王春梅, 王金.切挂支管药线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4) :421.

上一篇:机械化耕作下一篇:封闭组合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