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

2024-05-17

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精选4篇)

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 篇1

剖宫产, 或称剖腹产, 是外科手术的一种。手术切开母亲的腹部及子宫, 以分娩出婴儿[1]。我院对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和改良式剖腹产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组56名孕妇, 年龄19~30.6岁, 有生产史38名, 初次生产18名;B组42名孕妇, 年龄20.6~31.8岁, 有生产史29名, 初次生产13名。

1.2 方法

1.2.1 方法。

我院随机选择98名孕妇为研究对象, A组56名孕妇, B组42名孕妇, 分别给予改良式剖腹产和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方法治疗。观察A、B组孕妇治疗后伤口愈合状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概率等加以对比研究。

1.2.2 治疗方法。

A组孕妇治疗方法:行改良式剖腹产方法医治。 (1) 对孕妇进行硬膜外麻醉方法; (2) 在孕妇耻骨联合上缘三横指部位进行切口[2]。 (3) 利用血管钳对产妇进行开腹, 用双手食、中指慢慢向两侧将孕妇腹直肌切口张大, 孕妇腹膜钝性张开到充足大小。 (4) 将孕妇羊水吸净, 分娩出胎儿和胎盘, 用干净纱布擦净宫腔。 (5) 将孕妇伤口进行缝合, 安排孕妇住院观察。B组孕妇治疗方法:行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方法医治。对孕妇进行硬膜外麻醉, 然后用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方法对产妇进行分娩, 缝合伤口后安排孕妇住院观察[3]。

1.3 数据处理方法

我院此次研究所得的关于A、B两组的有效数据, 依据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我院对98名孕妇进行6~9个月跟踪随访, 孕妇及胎儿身体状况较好。A组56名孕妇, 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9~26min, 48~146ml和5~8d, 孕妇满意42名, 一般13名, 不满意1名, 满意度为98.2%, 孕妇出现出血1名, 休克1名, 并发症概率为3.6%;B组42名孕妇, 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7~48min, 65~178ml和7~12d, 孕妇满意27名, 一般8名, 不满意7名, 满意度为83.3%, 孕妇出现出血2名, 休克2名, 其他并发症1名, 并发症概率为11.9%。见表1。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 剖腹生产是防止孕妇由于自然分娩而导致的对胎儿和孕妇本身身体状况产生伤害。自然顺产和剖腹产两种生产方式各有其优缺点。自然顺产对大多数孕妇来说, 安全性较大, 对孕妇和胎儿损害较低, 在孕妇身体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时, 应给予剖腹产方法进行医治, 甚至有时候, 孕妇在自然生产时发生阵痛, 才临时改为剖宫产[4]。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为较为常用的传统的剖腹产方法, 但长期使用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手术时间较长, 手术出血量较多, 孕妇满意度较低。改良式剖腹产是经改良的剖腹产方法, 孕妇手术时间较短, 出血量较少, 满意度较高, 并发症概率较低, 相比于传统方法更为理想[5]。

我院对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和改良式剖腹产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治疗组孕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9~26min, 48~146ml和5~8d, 少于对照组孕妇, 孕妇满意度为98.2%, 高于对照组孕妇, 并发症概率为3.6%, 明显少于对照组孕妇,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对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和改良式剖腹产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妊娠妇女98名, 分成A、B两组, A组56名孕妇为治疗组, 给予改良式剖腹产方法;B组42名孕妇为对照组, 给予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方法。结果:经治疗, A组孕妇伤口愈合好于B组, 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 孕妇满意度高于B组, 并发症概率低于B组。结论:改良式剖腹产效果较好。

关键词: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改良式剖腹产,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莉.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切口撕裂致产后出血11例分析 (J) .当代医学, 2008, 149:87.

[2]周汉娥, 伍宗惠.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伤61例临床分析 (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4 (23) :248-249.

[3]崔钦全, 刘秀雨.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切口撕伤70例临床分析 (J) .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22) :54.

[4]姜丽华, 姚尚龙.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对腰麻时低血压的防治效果 (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 (10) :860-861.

[5]宁捷, 黄格, 陈峻, 等.琥珀酰明胶复合麻黄碱预防硬膜外阻滞后低血压的观察 (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 (4) :325-326.

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接产孕产妇为研究对象, 其中选择传统高位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936例纳入传统组, 选择改良式剖宫产术420例纳入观察组。纳入标准: (1) 具有剖宫产第一指征, 如胎儿宫内窘迫、瘢痕子宫、胎盘早剥、巨大儿、骨盆狭窄等; (2) 胎儿无脑积水、先天性畸形; (3) 无剖宫产手术禁忌。两组孕产妇年龄、孕周、文化水平、剖宫产指征分布等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组

手术严格按照乐杰第六版《妇产科学》[2]标准操作, 执行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主要步骤为: (1) 取腹壁纵切口; (2)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剪开筋膜腹膜, 子宫下段横向剪开子宫膀胱腹膜反折; (3) 子宫下段肌层正中横切2~3cm, 向两侧撕开; (4) 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 逐层缝合; (5) 皮下组织缝合3~5针。

1.2.2 改良术式

(1) 于耻骨联合上2~3cm沿半月形腹壁横沟自左向右横行切开皮肤约12~13cm, 正中切开脂肪3cm, 钝性分开脂肪层暴露腹直肌前鞘, 横行剪开腹直肌前鞘, 并进行钝性分离, 自中线向两侧分离腹直肌暴露腹膜。于膀胱顶上3~5cm处横行撕开腹膜, 均匀牵拉撕开10~14cm开口。 (2) 暴露子宫下段, 距膀胱顶3~5cm处行横切口约2~3cm, 吸净羊水, 横行撕开约10~12cm, 娩出胎儿, 胎儿娩出后静脉滴注五水头孢唑林钠2.0g。娩出胎盘, 以干纱布擦拭清理宫腔。 (3) 用带圆弯针的1 ̄0薇乔合成线缝合子宫切口, 自右角外侧0.5~0.8 cm处缝起, 连续缝合子宫全肌层至左角外侧, 不打结, 返回平行褥式缝合浆肌层至右角外侧打结。 (4) 连续缝合腹膜, 拉拢腹直肌;用1 ̄0薇乔合成线自切口右侧角连续缝合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至左侧角 (每一针都穿过2/3脂肪层及腹直肌前鞘) , 打结, 用4 ̄0薇乔合成线皮内连续缝合至右侧角 (注意不留死腔) , 不打结, 皮外留线头5cm。无菌敷料覆盖腹膜伤口。 (5) 术后2d静脉滴注五水头孢唑林钠2.0g及对症治疗;术后第2d, 开始换药, 若切口愈合良好, 可门诊换药, 剪去外露线头。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 术后排气时间、切开疼痛持续时间, 开腹前出血量 (纱布块计算) 。术中术后并发症如筋膜下血肿、血管损伤, 产褥期感染。新生儿Apgar窒息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 以±s表示计量资料, 以n (%) 表示计数资料,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计量资料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后切口疼痛持续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开腹前出血浸润纱布块数低于对照组, 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产褥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剖腹产是处理阴道难产、高危妊娠、妊娠合并症改善孕产妇与围生儿预后的有效措施[3], 本次研究所选孕产妇均有剖宫产第一指征, 两种术式均适用于各类型剖宫产术指征。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改良式剖腹产相较于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 优势主要体现在: (1) 手术时间更短:改良术式切口为一次性钝性分离, 耗费时间短, 且损伤更小, 同时因出血少, 无需耗费过多的时间止血, 缝合方法亦简便, 不影响手术效果, 还可节省大量时间; (2) 缩短胎儿娩出时间:在决定剖宫产术后, 越快娩出胎儿越有助于降低母婴相对风险 (ARR) [4], 改良术式开腹时间短, 更短时间娩出胎儿; (3) 术后切口疼痛时间短, 与手术时间短、切口受刺激小、手术损伤小、缝合技术有关; (4)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良术采用沿腹壁横沟自左向右横行切口, 对腹直肌损伤较小, 有利于血管保留;改良剖腹产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短、恢复快, 肠道刺激症状更轻, 产妇感受更舒适, 有助于产妇及早开展康复锻炼[5]; (5) 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 预防窒息:可能与手术时间更短有关。

综上所述, 改良式剖腹产优于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 有助于改善母婴预后。

参考文献

[1]Lumbiganon P, Laopaiboon M, Gülmezoglu AM, et al.Method of delivery and pregnancy outcomes in Asia:the WHO global survey on maternal and perinatal health 2007-08[J].Lancet, 2010, 375 (9713) :490-499.

[2]乐杰.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73-374.

[3]沙小丹.剖宫产新生儿临床特点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D].复旦大学, 2012.22-25.

[4]李静, 徐媛媛.近8年剖宫产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9, 24 (4) :476-477.

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 篇3

关键词: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新式剖宫产,临床对照

随着剖宫产手术指征的放宽, 剖宫产发生率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剖宫产的手术方式多种多样, 包括:腹外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新式剖宫产等[1]。周基杰教授进行改良传统的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 将子宫切口从传统术式的子宫下段低位上移至子宫下段高位, 故称为“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新概念剖宫产”[2]。笔者所在医院将收治的剖宫产产妇分别实施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方式, 以期比较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组和新式剖宫产组, 每组40例。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组年龄20~35岁, 平均 (28.94±2.49) 岁;孕周37~43周, 平均 (40.83±2.84) 周。新式剖宫产组年龄21~34岁, 平均 (28.02±2.24) 岁;孕周38~43周, 平均 (40.03±2.25) 周。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手术操作如下, 选择切口:耻骨联合上3 cm长约13 cm皮肤横切口。于切口中央将开皮下脂肪4 cm部位切口, 且将腹直肌前鞘2 cm切口。将皮下脂肪层切口扩大, 切口至23 cm。于腹直肌前鞘及外斜肌腱切口至23 cm, 采取剪刀将此部位横行裁开, 使腹壁切口呈“梯形”。将腹直肌与前鞘切口上缘的肌腱进行钝性及锐性分离, 长度约4 cm, 再将切口下缘达耻骨联合上缘进行分离。将腹直肌进行钝性分离, 手术操作者用食指与中指向左右使用均匀的力气, 切实保护腹直肌下血管的完整性。将腹膜外脂肪拨开后撕开腹膜, 且进入腹腔。于子宫浆膜线下2 cm部位, 横向切开子宫下段全层, 其长度约为4 cm, 避免分离膀胱, 将羊水彻底吸净, 钝性撕开子宫切口, 选取“一步”急速娩头手法或“二步”缓慢娩头手法, 剥离胎盘将胎儿娩出。采取可吸收缝合线进行缝合子宫切口、腹直肌前鞘等, 皮肤、皮下脂肪间断缝合3针。术后拆线时间为5 d。

新式剖宫产术手术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取耻骨联合上两横指的Pfannensties皱线上的0.8 cm处作为手术切口, 横向切开皮肤约11 cm处, 将皮下脂肪中间正中切口后, 利用手指向两侧钝性分离, 将腹直肌前鞘正中剪开, 其长度约3 cm。同时, 提拉切口上下缘前鞘, 钝性分离腹直肌与前鞘, 子宫下段充分暴露, 选取合适的切口位置, 将胎儿娩出, 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分析记录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应用容量法及称重法判定产妇出血量。统计两组产妇子宫切口撕裂、娩头困难、盆腔粘连等发生率。娩头困难判断标准为:术者手娩胎头时间>1 min[3]。记录两组新生儿的平均体重、Apgar评分。分值为7~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组的出血量明显少于新式剖宫产组, 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新式剖宫产组, 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产妇子宫切口撕裂、娩头困难、盆腔粘连等发生率比较

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组的子宫切口撕裂、娩头困难、盆腔粘连等发生率分别为2.50%、2.50%、5.00%, 均明显低于新式剖宫产组的20.00%、20.00%、20.00%,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2.3 两组新生儿平均体重、Apgar评分比较

两组新生儿平均体重、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两组产妇剖宫产腹壁切口均甲级愈合。

3 讨论

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在妇科临床中得到了覆盖性的应用, 国外Stark加以改进及创立了新式剖宫产术, 其应用全新的开腹关腹术式, 可降低术中出血量, 减少手术时间, 使新式剖宫产术逐渐成为理想的术式。周基杰教授根据剖宫产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加以改进手术操作环节, 最终推出新概念剖宫产术[4]。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术的突出特征在于将子宫切口从以往的子宫下段低处移至高处。

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的前腹壁神经分布呈现水平式, 侧支吻合较少, 术中取横切口, 可对神经功能形成良好的保护。同时, 可避免脂肪厚的脐下部, 腹壁切口与子宫下段中、上部切口处于相近平面中, 易于手术步骤的顺利实施。术中横行半月状切口及脂肪层钝性分离法, 可避免腹壁浅静脉损伤[5]。由于子宫下段中、上部肌纤维较中、下部含量较多, 韧性良好, 可有效避免撕裂现象。子宫下段高位切口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 与膀胱及输尿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从而避免手术损伤。由于宫下段高位切口切缘厚度一致, 缝合效果良好, 可减少腹壁缝合层次。术中取可吸收缝线, 可有效保持组织解剖层次特征, 避免形成术后血肿,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促进机体各项功能恢复。

研究表明, 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组出血量 (231.83±22.33) ml明显少于新式剖宫产组的 (288.15±24.89) ml, 且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新式剖宫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术中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原因可能如下:将子宫切口从以往的子宫下段低处上移至高处, 且避免膀胱分离操作, 易于手术步骤的开展。胎儿娩出后, 子宫切口保持“干、短、厚”等特征, 即使切口裂伤最多延至子宫侧缘或少许阔韧带前叶, 从而减少出量, 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缩短住院时间[6]。

选择性剖宫产产妇大部分先露位置较高, 胎头未经过挤压变形, 采取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更加安全, 更易于娩胎头的处理[7]。研究表明, 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组的子宫切口撕裂、娩头困难、盆腔粘连等发生率分别为2.50%、2.50%、5.00%, 均明显低于新式剖宫产组的20.00%、20.00%、20.00%,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子宫下段最宽阔的部位为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位, 即使子宫切口出现轻微撕裂, 也不会对子宫两侧的大血管造成明显的损伤[8]。高位切口肌肉较厚, 缩复效果良好, 能够将出血血管锁住, 缝合良好。研究表明, 两组新生儿平均体重、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两组产妇剖宫产腹壁切口均甲级愈合。

综上所述, 与新式剖宫产对比, 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更少, 能够降低子宫切口撕裂、娩头困难、盆腔粘连等发生率, 有利于促进切口生理愈合, 确保母婴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凤梅.古典式子宫下段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的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6 (15) :75-76.

[2]谭金惠.新式剖宫产与传统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的临床比较[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3) :92-93.

[3]张利珍, 贺素明, 喻终利, 等.三种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7) :1335-1337.

[4]韩利红, 李立红.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行剖宫产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6 (3) :324-325.

[5]李英.改良新式剖宫产与传统剖宫产疗效对比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35) :4787-4788.

[6]谢红玲.新式剖宫产术与传统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6) :746-747.

[7]钟小琼, 刘美霞, 黄晓兰, 等.高位子宫下段横切口在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 2014, 26 (5) :603-605.

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14 年1 月~2015年1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需接受剖宫产的产妇, 随机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 观察组中, 年龄22~35 (26.3±1.6) 岁;孕周 (39.4±1.6) w;经产妇29 例, 初产妇21 例。 对照组中, 年龄24~39 (27.9±2.6) 岁;孕周 (39.3±1.5) w;经产妇28 例, 初产妇22 例。 两组受检人员年龄、孕周、生育史以及其他健康指标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数据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宫产, 即自产妇腹部子宫下段取出新生儿。 观察组接受改良式剖宫产, 给予产妇硬膜外麻醉, 切口部位取产妇耻骨联合上缘、3 个交叉边缘, 获得切口之后采取血管钳展开开腹工作, 一步步扩大腹部切口, 然后吸净宫腔内羊水, 获取胎儿胎盘, 然后选取纱布对宫腔进行清洁, 确保宫腔内清洁干净, 最后根据剖腹顺序一层层进行缝合, 采取辅料予以覆盖, 避免切口感染, 对产妇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测。

1.3 观察指标两组50 例受检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 对其临床数据展开回顾性分析, 按照医院产妇剖宫产相关规范准则设计调查表, 就两个组别产妇的手术情况 (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新生儿娩出时间、住院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 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切口感染、大出血、休克、产褥等) 展开对比观察, 将一系列所获取的临床指标明确收入进调查表内, 结合电子计算机开展统计学处理工作[3]。

1.4 统计学分析将观察组与对照组受检人员研究所得数据展开针对的编号, 并由医务人员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 选取SPSS 13.00 软件包开展数据统计分析, 研究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计量数据对比应用t值检验, 计数数据应用 χ2值检验, 由P<0.05 说明数据对比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100 例患者手术情况对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新生儿娩出时间、住院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相较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 (P<0.05) 。 见附表。

2.2 两组100 例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观察组出现切口感染患者1 例、休克患者1 例、产褥患者1 例;对照组出现切口感染患者2 例, 大出血患者2 例、休克患者3 例、产褥患者3 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相比对照组20.0%明显更低 (P<0.05) 。

3 讨论

就临产产妇而言, 倘若新生儿头部与产妇骨盆不构成对称, 便极易造成新生儿难以顺利分娩。 因此, 临床为了确保孕妇、新生儿生命健康, 多采取剖宫产分娩方式[4]。

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宫产属于常见的产科临床剖宫产方式, 然而临床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手术时间长, 手术出血量多,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改良式剖宫产经变换切口部位在产妇耻骨联合上缘, 这一部位可促进产妇切口愈合, 对产妇造成的手术创伤小, 再加上切口减小了, 因此手术出血量降低, 便于操作, 手术时间短, 切口遗留下的瘢痕十分小, 一般情况下很难被发现[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新生儿娩出时间、住院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明显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相比对照组20.0%明显更低 (P<0.05) 。 与陈玉凤[6,7]等报道的观点基本一致。

总之, 改良式剖宫产使用于需接受剖宫产的产妇临床效果满意, 可有效缩短产妇手术时长、住院时间, 降低术中出血量,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具备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彩荣.用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和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为产妇进行分娩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13) :194-195.

[2]吴卫文, 吴雪燕, 吴素芳.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对腹腔粘连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26) :118-119.

[3]崔钦全, 刘秀雨.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切口撕伤7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22) :54.

[4]鲁建华.两种横切口剖宫产术式对比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8) :4358.

[5]邓颖.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和改良式剖腹产临床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 (5) :77-79.

[6]陈玉凤.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与改良式剖腹产的效果对比[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5, 9 (3) :65.

上一篇:计量电压下一篇:公路客运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