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桁架转换层

2024-06-02

高位桁架转换层(通用4篇)

高位桁架转换层 篇1

带高位桁架转换层由于结构多样化在满足人们对不同建筑功能的需求上应用极为广泛, 其主要特征是结构形式在竖直方向上不规则、受力特性、构造和施工较为复杂, 因此, 对带高位桁架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高位桁架转换层对整体结构刚度影响

桁架转换结构和梁式结构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 同一层次的桁架转换结构抗扭刚度较大。

(2) 同一层数桁架转换结构的PΔ效应相对较小。因为在桁架转换结构中设置有斜腹杆增强了结构的抗侧刚度的缘故, 则在层间引起的位移相对较小。

(3) 桁架转换结构在刚度变化的过程中突变的程度相对梁式结构较小、相对比较缓和,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冲的作用。

二、高位桁架转换层对抗震性能影响程度

(1) 在桁架转换结构中, 转换层起到了一个过渡层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刚度的变化以及层间的位移。从上面的分析以及实际的工程中, 已经了解到桁架转换结构相对梁式转换结构具有层间位移较小、层间转换时刚度变化较缓的优势。这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2) 对于层间位移, 桁架转换层结构较梁式转换层较小, 基于这一缘故, 对转换层下部结构的侧移以及顶点的位移都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最后导致P-Δ效应的降低, 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3) 对于高位转换, 桁架转换层更能减轻转换层上部结构受地震的影响。当转换层位于第3层时, 梁式和桁架转换层结构相比较, 转换层上部的层间剪力大致一致。但对于第5层、第7层作为转换层时, 前者却比后者当约15%。

(4) 同样对于高位转换, 桁架式转换结构底部的总剪力值始终比梁式结构的要小, 故对于转换层下部的结构, 桁架式结构所受的损伤更小, 抗震性能更好。

三、桁架转换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

桁架转换高层建筑结构在复杂的高层建筑工程的应用中展现出特有的优势, 在设计中如何能够将工程的安全性做到完美就是设计的重点,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整体的延性。在遵循一般的原则, “适当加强转换层下部结构, 弱化转换层上部结构”以外;完美在结构设计中更应该注意“强节点, 强斜腹杆”的设计要点。

(1) 首先, 在整体桁架转换层设计中我们应该满足等效侧向刚度的要求, 上下的结构设计都应该做考虑, 另外应该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再转换结构上出现塑性铰, 因为这种情况极易在地震中出现破坏, 这在结构设计中为结构的薄弱层, 也是强条。当整个框架满足刚度的条件之后, 应该考虑桁架转换结构具备良好的延性, 能使材料的结构、构件或构件的某个截面从屈服开始到达最大承载能力或到达以后而承载能力还没有明显下降期间的变形能力, 这是结构设计中需要极为关注的一点。

(2) 柱 (墙) 的轴心压力设计值与柱 (墙) 的轴心抗压力设计值之比值) 也是设计中的要点之一。它反映了柱 (墙) 的受压情况, 我们知道, 轴压比越大, 柱的延性就越差, 在地震作用下柱的破坏呈脆性。因此我们在设计中应该严格控制桁架转换层下部柱的轴压比。在实际工程中, 如果遇到那种轴压比的要求难以满足时, 我们一般考虑的措施是将桁架转换层下部的柱变化, 一般可采用钢骨 (型钢) 混凝土柱、高强混凝土柱, 有些工程也有其它的做法, 即增大柱的截面尺寸以提高其刚度及延性。

(3) 重视斜腹杆桁架转换层的设计。斜腹杆桁架转换层设计是桁架转换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如何保证确保强节点及受压斜腹杆的强度是设计的重中之重。我们知道, 受压斜腹杆设计关键要点是由轴压比来控制其杆件的截面尺寸, 根绝现行行业的规范及实际工程经验, 我们了解到其具体限值见表2, 以保证其延性的要求。当我们在设计工程中不能够满足这一条件时, 可以采取的办法是在其杆件中配置焊接箍筋或是螺旋箍筋, 有些工程采取的措施是采用内埋空腹钢桁架或型钢的钢骨混凝土, 以此来满足相关强节点及受压斜腹杆的强度。另外, 在进行校核时要考虑到斜腹杆桁架的上、下弦节点截面面积的大小能够满足抗剪强度的要求, 以上措施都是来确保桁架转换结构具备一定程度的延性, 而避免发生突发事件的脆性破坏。

注:表1中Nmax, Fc分别为桁架转换层下部柱的轴力最大组合设计值及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h0, b分别为桁架转换层下部柱的截面有效高度及宽度。

注:表2中受压斜腹杆的轴压比限值:

其中, Nmax, f c分别为受压斜腹杆的轴力最大组合设计值及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A c为受压斜腹杆截面的有效面积。

(4) 取消桁架的竖杆的做法值得推广。在实际工程中, 有些在桁架转换层在设计时, 取消桁架的竖杆, 这样的效果对桁架的上、下弦杆及斜腹杆的受力及在整体结构的受力及安全等级上没有明显影响, 除此之外, 取消竖杆的设计做法使得桁架转换结构的质量及抗侧刚度的突变效应减缓, 在实际的施工中, 取消竖杆的做法也使桁架结构形式更为简单, 在整个现场结构的施工中变得更加方便, 不仅节约了工程造价, 而且提高了工程进度。

(5) 其它。在高位桁架转换层对整体结构的影响分析可以得知, 地震作用对斜腹杆弯矩的影响相对于上、下弦杆的影响要大, 而对斜腹杆轴力的影响中, 除了只是在桁架中部, 对斜腹杆的影响较明显以外, 其它的情况都是影响稍弱, 因此,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重点注意到两端的斜腹杆所受轴力大, 应该提高转换桁架中部及两端斜腹杆的抗压 (拉) 强度, 最后也要注意尽量在结构的设计中提高其抗弯性能。

四、结语

总之, 在对高位桁架转换层对整体结构的影响分析后, 笔者认为在进行高位桁架转换层设计时, 如果遇到转换层设置位置较高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对转换层上部结构的一到两层范围内的竖向构件及水平连梁截面、配筋在设计时应予以适当加强, 以此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在设计时要保证桁架上、下弦杆的抗弯刚度, 提高其两端上、下弦杆的抗弯刚度, 特别是与剪力墙相邻的桁架上、下弦杆的抗弯刚度, 并适当提高转换桁架中部及两端斜腹杆的抗压 (拉) 强度。

摘要:论文在简要介绍桁架转换层的主要形式的基础上分析了高位桁架转换层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包括对整体结构刚度及抗震性能的影响, 提出了其在设计过程中的要点及建议, 依此作为高位桁架转换层设计的基础。

关键词:高位桁架转换层,影响,设计要点

参考文献

[1]夏昌.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J].福州:福建建筑, 2008 (1) .

[2]李亭战, 刘宇钟, 陈林.梁式与桁架式高位转换层对整体结构的影响[J].河北:价值工程, 2011 (4) .

[3]徐培福.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高位桁架转换层 篇2

本文选择大连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为研究对象,该建筑位于大连市中心区,地上79层,主体高度330m,为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由于建筑布置的需要,下部商场采用较大空间,因此需抽柱转换以增大柱距。根据2003年3月9日建设部发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通知,本工程的转换层位于第九层,属超限高层转换结构,设计较复杂,需考虑较多因素。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2所示。

2 地震作用的各项指标选取

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地震作用各项指标如下: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8(多遇地震作用下);设计特征周期为0.25s;结构阻尼比为0.04。框架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特一级;裙楼的抗震等级为特一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5.1.4规定:周期大于6.0s的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专门研究。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放大系数反应谱的表达形式为式(1)。

式中,T为反应谱周期,βm为反应谱最大值,T1和Tg为反应谱特征周期(s),c为衰减周期。表1给出了上式中各参数的取值,Am为场址水平加速度峰值。Am和β(T)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水平地震动系数α的关系用式(2)表示。

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SATWE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计算。SATWE程序的特点如下:模型化误差小、分析精度高;计算速度快;前后处理功能强,PMCAD模块建立后,SATWE读取其数据,自动将其转换成空间有限元分析所需的数据格式。该工程的模型共用了34308个节点、34790个梁单元以及29070个板单元,其中考虑36种截面形式和10种材料性质,进行了在重力荷载、单向地震作用、双向地震作用以及风荷载作用下的整体结构分析。

4 计算方法

4.1 楼层刚度比

本文采用等效刚度[2],计算顶点位移Δ时考虑轴向变形、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的综合影响,并将楼层底部视为嵌固端,消除无害位移的影响,计算的刚度较真实的反映了楼层实际刚度。《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以下简称高规)对楼层刚度比有严格规定,当楼层刚度出现突变时,用相邻层的刚度比来描述刚度突变幅度。楼层等效刚度最真实的反映楼层实际刚度,因此楼层等效刚度比也最能真实的反映楼层刚度突变幅度,宜优先采用。

4.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该方法是利用单自由度体系反应谱和振型分解原理来解决多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的计算方法,是当前确定结构地震反应的主导方法。

5 转换形式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转换层设计是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要综合考虑周期、振型、位移、转换层附近构件内力分布等因素,以下就各种因素对整体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

5.1 转换层设计

该工程转换层上部承托70层的荷载,若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截面都会非常大,理论上可行而实际工程中无法采用,故本文采用钢骨混凝土构件作为转换大梁。转换梁设计时,用大刚度的梁代替转换层,计算出其上部柱的柱脚在各种工况下的内力组合,采用极限平衡理论法[4]设计转换梁。转换梁的尺寸为1200mm×2800mm,混凝土等级C60,钢骨为Q345钢板焊接,截面尺寸2300mm×1000mm×50mm×50mm,钢筋对称布置,箍筋和腰筋按构造配筋。桁架设计时,弦杆按偏心压弯构件设计,腹杆按轴心受拉(压)杆件设计:桁架高为4.9m,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5,6,7],上、下弦杆尺寸均为1200mm×900mm,内设横隔板,斜撑构件采用Q345C钢,尺寸为1200mm×900mm×50mm,内填C50混凝土。

5.2 转换形式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

为了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及高阶振型可能对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该结构模型计算至前20阶振型。由表2可知,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的比值均在0.34左右,都远小于规范所规定的值,说明结构的平面布置比较规则;梁式转换结构的周期比桁架转换的稍长,说明后者的侧向刚度较大。但从总体上看,两者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不很明显。

5.3 转换形式对结构位移的影响

根据计算结果,对比两种转换形式的结构分别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X,Y方向上的顶点位移。在刚度较弱的Y方向上,风荷载作用下梁式转换的结构顶点位移为0.551m,比桁架转换的增加了近10%;地震作用下结构顶点位移为0.232m,比桁架转换的增加了3.1%,说明桁架转换结构的抗侧刚度较大。在转换层的位置上,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层间相对位移突变明显,特别是在Y向地震作用下,梁式转换结构的层间相对位移比桁架转换的大11.7%。

5.4 转换形式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图3列出了Y方向等效层刚度分布情况,可看出转换层附近刚度变化较大,且转换层的刚度大于其下部楼层的刚度,与整个结构刚度变化要求不符。桁架转换层因有斜撑存在,致使其本身刚度增幅在35%左右;梁式转换刚度增幅为27%,两者均符合高规对层刚度突变的要求。

5.5 转换形式对转换层附近构件剪力的影响《高规》规定,单

向地震作用要考虑5%偶然偏心,本文输入考虑5%偶然偏心的Y方向地震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在结构15层以上,两种转换形式对结构受力影响不大,因此图4选择了一条具有代表性的轴线上柱剪力分布,分析发现转换层附近剪力明显增大,特别是梁式转换的柱剪力增加幅度较大。两种转换形式的剪力突变范围不同,桁架转换柱剪力突变在第8,9,10层,即在转换层及其相邻层,而梁式转换剪力突变在第9,10层,即在转换层及其以上层。

6 结论

6.1 采用桁架作为转换层,不但能很好地满足建筑功能及穿越管道设备的要求,还能有效减小桁架相邻的边柱端弯距,对其框支柱设计较为有利。

6.2 桁架转换层比梁式转换层对其上部整体结构的嵌固作用强,可减小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顶点位移,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6.3 桁架转换因存在斜撑,致使转换层本身刚度增幅比较明显,因此对其上部结构的层间相对位移的控制能力比梁式转换的要好。

6.4 两种转换形式附近的柱剪力有明显突变,桁架转换的柱剪力突变比梁式转换的较小。

6.5 两种转换形式的剪力突变范围不同,桁架转换的柱剪力突变发生在桁架转换层及其相邻层,而梁式转换剪力突变发生在转换层及其以上层,设计时应予以区别加强。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黄勤勇.立面不规则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03.

[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王腾.矩形钢管混凝土桁架转换层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高位桁架转换层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建筑物功能、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城市的用地日益紧张, 这就使得城市的建筑物朝着功能综合化, 形式多样化的高层建筑发展。为了满足建筑物多功能的要求, 往往高层建筑物上部被要求用来作为旅馆、住宅等, 通常采用柱网较密的框架—剪力墙结构, 而下部通常要求用于商业用途的较大的自由空间, 比如用于商场、停车场等, 通常采用大柱网框架结构。上述的要求显然与建筑结构的合理性、逻辑性相悖, 因为建筑物正常合理布置时应是刚度大、墙多、柱网密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位于下部, 而刚度小、墙少、柱网稀的框架结构位于下部。这时结构的合理性与建筑物的功能需要就产生了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满足建筑物功能需要, 就需要在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一个结构过渡层, 即转换层。

2. 转换层的功能意义

2.1 上、下层结构类型转换

转换层将上部剪力墙转换为下部的框架, 多用于框—剪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中, 这样可使得下部结构具有较大的内部自由空间。

2.2 上、下层结构柱网布置转换

转换层上、下的结构形式相同, 通过转换层能使下部结构的柱距扩大, 形成大柱网空间。多用于商住楼, 以形成下部的大空间用于商场、停车场等。

2.3 同时转换上、下层结构类型和柱网布置

上部剪力墙结构通过转换层变成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同时, 上部剪力墙的轴线与下部柱网错开, 形成上下柱网不对齐的结构。多用于办公楼, 上部用于小开间办公室, 下部用于停车场或者大厅等。

3. 桁架转换层设计的主要原则

3.1 强斜腹杆、强节点

当楼层高度较小时, 受压斜腹杆会成为超短柱, 在地震中极易受到破坏, 这对结构的抗震十分不利, 所以应设计成“强斜腹杆”;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第10.2.27条规定:转换层桁架的节点应加强配筋及构造措施。同时节点的荷载状况的影响因素较多, 受力状态较复杂, 容易发生剪切破坏, 地震作用中节点较为薄弱, 极易破坏, 所以应设计成“强节点”。

3.2 强转换层及下层、弱转换层上层

由于转换层上部通常采用含剪力墙的结构, 而下部为框架结构, 这就造成转换层的上下部的刚度差比较大, 在水平地震作用时转换层容易形成薄弱环节, 因此在转换层设计中应适当增加转换层下部的刚度, 如加大筒体和落地墙的厚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等, 弱化转换层上部的刚度, 如减小不落地剪力墙的厚度、在墙体上开洞等, 使得上下部结构的刚度基本一致。同时对于主体结构转换层的上、下部的总剪切刚度比宜取γ≈1, 针对转换层位于1层的, 非抗震设计时γ≤3, 抗震设计时γ≤2;针对转换层大于1层的, 非抗震设计时γ≤2, 抗震设计时γ≤1.3;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其以上时, 转换层本层侧向刚度应大于或等于相邻上一层楼层侧向刚度的60%。其中γ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Gi、Gj为第i层、第j层的混凝土剪切模量, 且G=.0425E, E为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Ai、Aj为计算方向折算抗剪截面面积, 且A=Aw+0.12Ac, wA为计算方向剪力墙的全部有效截面积, cA为全部柱的截面面积;

hi、hj为第i层、第j层的层高;

3.3 强柱弱梁、强边柱弱中柱

转换层上部框架结构应按照“强柱弱梁、强边柱弱中柱”的原则设计。为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应该满足“强柱弱梁”的原则, 使柱的强度大于梁的强度, 以确保梁端早于柱端出现塑性铰, 提高结构的延性。为满足“强边柱弱中柱”的原则, 中柱截面尺寸一般不大, 如果由于构造要求而不能加大中柱刚度时, 可以采用型钢柱。

3.4 强剪弱弯

转换层结构中各构件应按“强剪弱弯”的原则进行设计, 以使构件发生延性较好、有预兆的受弯破坏, 避免发生没有预兆的剪切破坏。

4. 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4.1 转换层设置高度不宜过高

转换层高度越高, 使得转换层对下部结构的动力特性影响越明显, 同时传力路线的突变越大, 使得下部结构更容易破坏;转换层高度低的建筑, 只需控制侧向刚度比即可控制转换层附近的层间位移角;对于转换层高度更高的建筑, 还须控制转换层上下部结构的等效刚度比。转换层高度越高, 转换层上下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效应就越大, 转换层上下部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的作用也就越小。

4.2 保证框架结构的延性

满足转换层上层与下层的剪切刚度比γ和转换层下层柱轴压比限值µN条件的桁架转换层结构, 转换桁架上层是结构的薄弱环节, 破坏较严重。设计时应尽可能避免转换层上层柱柱底出现塑性铰, 同时加强上层柱与转换桁架的连接构造, 以保证桁架转换层及其以上的框架结构具有更好的延性。

4.3 柱宜直接落在转换层主结构上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第E.2.4条规定:转换层上部的竖向抗侧力构件 (墙、柱) 宜直接落在转换层的主结构上。即上部密柱宜与转换桁架斜腹杆的交点、空腹桁架的竖腹杆在位置上重合。这样使得结构的传力路线明确, 受力合理, 且相邻斜腹杆可形成拱效应, 与竖腹杆共同承受竖向力, 同时有利于提高结构抵抗地震竖向作用的能力。

5. 结语

高层建筑的功能如今日趋多样化, 复杂化, 所以对转换层的受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设计难度也明显增大。在高层建筑中, 正是因为有了转换层的存在, 才使得建筑结构在满足了功能需要的同时, 建筑结构的本身也更加合理, 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物的综合要求。因此, 在转换层的设计中, 要结合工程实际, 通过对建筑结构全面整体的论证、设计和分析, 选用合理的转换层结构设计方案, 才能达到整个建筑结构上的安全、经济、合理、适用、耐久。

参考文献

[1]戴国亮, 蒋永生, 傅传国, 梁书亭.高层型钢混凝土底部大空间转换层结构性能研究.土木工程学报, 2003, 04:24-32.

[2]张新新.带空腹桁架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3]戚雯.带桁架转换层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西南交通大学, 2012.

[4]沈朝勇, 黄襄云, 周福霖, 罗学海, 任珉, 陈建秋, 温健婷.带SRC桁架转换层及钢加强层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4, 06:83-88.

高位桁架转换层 篇4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是高层商住楼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结构体系。桁架转换层是一种新型转换结构形式,其在结构设计时可以实现大跨度转换,具有传力途径明确、结构自重小、结构开洞和设置管道方便等优越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增多,桁架式转换层由于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实际工程中屡屡出现。但这种结构形式也使得结构的受力机理复杂,力学计算难度增大。由于桁架转换层建筑结构在桁架转换层所在楼层刚度可能远大于其下一层,这不可避免的引起结构刚度和应力在竖向的突变,并由此可能形成薄弱层。但现行规范尚无具体涉及,所以,针对桁架转换层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有限元程序Sap2000进行建模计算分析,尝试对设置于不同高度的桁架转换层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做一些探讨。

1 工程算例模型

该模型为16层框支剪力墙结构,总高度65.3m。底部5层为框支层,在5层顶设转换层,上部11层为剪力墙结构。设防烈度为7度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拟建场地土为Ⅱ类场地。框支柱为900mm×1800mm-800mm×800mm,混凝土等级为C40;剪力墙厚350-200mm,C40;转换桁架斜腹杆为HW400×400×25×35、弦杆HW400×400×15×20,梁板混凝土等级为C30。根据分析需要转换层分别设在3层、6层及9层。如图1所示。

2 计算模型假定

(1)用SAP2000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不考虑地下室的作用,模型在首层嵌固;(2)梁、柱和桁架杆件采用可考虑节点刚域的两节点空间梁单元。

3 层刚度比和层间位移角的控制依据

等效侧向刚度比是影响带转换层结构的高层建筑受力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为验证模型刚度是否能满足要求,参考《高规》对计算等效侧向刚度比的模型要求,采用三维空间模型,计算模型分别取转换层至地面的结构为下部结构,上部结构取转换层以上与下部结构等高或接近高度的结构。

(1)根据《高规》E.0.2,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1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的计算公式如下式:

γe=Δ1Η2Δ2Η1(1)

式中:γe——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

H1——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的高度;

Δ1——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的顶部在单位水平力作用下的侧向位移;

H2——转换层上部若干层结构的高度,H2≤H1;

Δ2——转换层上部若干层结构的顶部在单位水平力作用下的侧向位移;

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1.3。

(2)根据《高规》表4.6.3,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Δu/h不宜大于1/800。

4 不同设置高度转换层对结构受力性能影响

结构的层位移、层间位移角曲线分别如图2所示。各模型的层刚度比、最大层间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如表1所示。

由计算数据分析可知:

(1)计算得到的三个模型的结构层位移曲线、层间位移角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弯剪特征。

(2)从三组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结构的X向最大层间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都在转换层处发生突变;结构层间位移角均小于1/800,满足《高规》表4.6.3的规定;三个模型均在转换桁架附近楼层层间位移角出现明显减小的趋势,转换层所在层与其相邻层的层间位移变化比较大,变比较剧烈,其中M9的层间位移突变最为严重。说明转换层越高,刚度比增大,层间位移角突变增大,结构整体性越差。

(3)桁架转换层引起结构竖向刚度突变,同时由于转换层结构对结构侧移有约束作用,桁架转换层处较易出现位移集中,是结构的薄弱层。

5 结论及建议

(1)桁架结构作为结构转换层具有很大的刚度,不仅能很好的满足建筑上对空间及穿越管道设备的要求。同时,桁架转换层相当于在框架中设置一个水平加强层,还可以有效降低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顶点位移。

(2)桁架转换层是通过截面较大的弦杆来承担上部竖向荷载,这样可以降低单根转换梁上所承托的荷载,同时可以避免“强梁弱柱”的后果。

(3)在进行转换桁架设计时要注意与梁柱节点的协同工作问题分析,这会影响转换桁架内力的大小,而且还可能改变其受力状态,同时也会影响节点附近梁柱受力大小。

(4)转换层位置较高时,转换层附近的层间位移急剧变化,这会引起结构内力的突变,易使转换层附近几层成为薄弱点首先破坏。这种结构体系不利于抗震,高烈度区(9度或9度以上)不应采用;8度区可以采用,但应限制转换层设置高度,可考虑不宜超过三层;7度地区可适当放宽。

参考文献

[1]唐兴荣.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周婷,彭伟,王玉霞.不同设置高度钢桁架转换层的抗震性能分析探讨[J].四川建筑,2008(9):224-226ZHOU Ting,PENG Wei,WANG Yu-xia.The discussionof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 of the high-risebuilding with truss transfer story[J].Sichuan Architec-ture,2008(9):224-226

[3]贺明卫.高层建筑中大跨度钢桁架转换层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周婷.设置钢桁架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5]冯兴.转换层位置对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的研究[D].石家庄铁道学院,2006

[6]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7]JGJ 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8]唐兴荣.多、高层建筑中预应力混凝土和桁架转换层结构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D].南京:东南大学1,998

[9]娄宇,魏琏.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应用和发展[J].建筑科学1,986:24-26LOU Yu,WEI Lian.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the high-rise building with truss transfer story[J].Jour-nal of Architecture Science,1986:24-26

上一篇:数学审题策略下一篇:运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