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保障

2024-06-02

运维保障(共7篇)

运维保障 篇1

视频会议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方的个人或群体,通过传输线路及多媒体设备,将声音、影像及文件资料互传,以完成会议目的的系统。当前,基于各种专线网的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视频会议的运维保障成为各行业信息技术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是一项新兴的专业技术管理工作。

1 视频会议系统保障概述

视频会议系统是集通信、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于一体的异地通信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影像通信。在通信的发送端,将图像和声音信号变成数字化信号,在接收端再把它重现为视觉、听觉可获取的信息。视频会议系统的构成包括终端设备、多点控制单元(MCU)、各种音视频设备和传输网络(包括传输设备和传输信道)。视频会议系统的模式包括点对点会议(两个终端的视频通信)和多点会议(超过2个以上会场的通信)。在各部门的专线网中,多点会议的应用相当广泛。在这种模式下,来自多个会议节点的视频终端连接到一台MCU,多台MCU又连接到更高一级的MCU,组成一个多节点多层级的远程会议通信系统。

视频会议保障工作针对的主要是多点模式。在多点模式下,视频会议保障包括设备保障、过程保障和人员保障三个方面,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畅通和相关设备平稳有序运行,保障人员正确操作,以确保整个会议顺利举行,核心是做好MCU、视频终端、录播服务器以及音视频设备的会前检查,制定保障预案并进行演练,对网络的连通性、视频显示效果、音频互动效果及整体视频会议流程进行反复测试,以确保设备状态平稳。

2 视频会议的设备保障

设备状况是影响视频会议效果的首要因素。如果网络设备或会议设备出现故障,轻则会议效果不理想,重则导致会议中断甚至无法开会的后果。对于涉及多个地点、多个节点的远程视频会议务必应提前一天组织全网联调,由主会场通过MCU组会并呼叫会议各点,检查本地MCU和视频终端的状态,检查网络传输质量,验证各会议节点的收听收看效果,对全部会议节点进行轮询,对整个会议的转播过程进行模拟,确认会议整体效果。

网络状况是影响视频会议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网络状况糟糕,丢包较多,就会出现会议画面延迟、马赛克、视频终端掉点等现象,增大MCU的处理压力,严重时甚至出现MCU死机现象,造成整个会议无法控制。造成影响网络状况不佳的原因:一是网络设备,二是通信线路。

根据上述分析,为做好远程视频会议的设备保障,应注重以下三个环节。一是通信线路保障,主要由线路运营商完成。接到会议通知后,会议保障人员应及时与运营商联系,要求提供全网线路支持。在重要会议期间,应要求运营商派工程师前往各地会议现场,帮助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出现的线路故障。二是网络设备保障,主要由会议保障人员完成,内容是检查路由器、交换机、光端机、光纤收发器的运行状态以及传输光纤、网线的连接质量,特别是线缆接头的连接状况,利用测试工具测试主会场与各分会场之间的网络联通性和丢包率,在实践中,PingIt是一个很好用的测试工具。三是会议设备保障,主要任务是检查会议核心设备MCU、视频终端的运行状况。在重要会议场合,应对主会场MCU或者其中的核心板卡提供备份。条件允许时,最好有厂家的工程师在主会场提供现场保障。

3 视频会议的过程保障

视频会议的过程保障可以看成是对一场会议的过程管理,可分为会前、会中和会后三个阶段。视频会议一般在专用视频会议室举行,会议现场一般安装有专业灯光、空调、音频、视频及其他设备,在每个阶段对上述环节的控制构成视频会议过程保障的内容。

3.1 会前阶段

3.1.1 灯光

视频会议室摄像头对光源的要求很高,图象效果会因光照效果不同出现较大差异。为保证会议画面质量,会议开始前应将场灯、面光灯、主席台灯光全部打开,通过会场摄像头采集会场画面,观察会场大全景、主席台小全景及每个发言席的图像效果。可根据画面效果确定打开会场侧光灯和舞台天排、地排灯进行补光。

3.1.2 空调

会议开始前需要提前打开会场空调,保持适宜温度。需要根据季节、室外温度及参会人员的身体状况确定空调的运行模式和控制温度,还要兼顾会场和主席台的温度。

3.1.3 音频设备

主要包括话筒、调音台和监听设备。

连接好会议话筒并逐个试音,调整好音量。试音后保持开启状态。需要逐一检查话筒杆是否拧紧,级联节点是否插紧,话筒间的连线是否拉直,配合调音台调整话筒音量。为保证最佳发言效果,需要按照不同发言者的讲话习惯调整话筒位置,一般情况下话筒置于发言者左侧,距离和高度应适中。

目前会议用话筒有线居多,有些属于手拉手模式,连接后会在主席台的桌子下方留下连接盒及较多走线,需要特别注意整理。建议用宽胶带将会议桌下面的话筒连接盒及走线固定粘牢,这样做,一是可以防止绊脚,避免给发言人带来不便,二是可以防止因挪动而压线,影响声音效果。

除有线话筒外,至少应准备一支无线话筒,换上全新电池,保证电量充满。试音后及时关闭备用。如遇重要会议,需安排专人持话筒在舞台侧面待命。

控制室内应安装监听音箱,并在会议过程中保持开启状态,保证随时听到会场的声音。

3.1.4 视频设备

包括会场摄像头、摄像机、电视机和投影仪。

一般视频会议室后排会安装高清摄像头,采集主席台画面。如果需要采集会场第一排的镜头,可设置一台移动摄像机。会议开始前,应打开会场中的所有摄像头,查看采集到的图像情况,并预设机位。

一般情况下,会议机位预设内容包括:大全景、小全景、所有发言人、会场第一排。大全景为整个会场镜头。小全景镜头为主席台全部领导镜头,下部显示到主席台桌面。发言人镜头尽量显示个人,不要出现其他人员。会场第一排镜头尽量拉远。所有镜头务必注意人物居中。需要按照事先定义的镜头逐个检验、调整效果。

一般情况下,会议室前排会放置多个电视机,朝向主席台或会场,以方便参会者观看。会前需要特别检查电视机连接端口是否紧密,图像显示是否正常,是否出现缺色、蓝屏、无信号现象,是否有图像晃动情况,防止会议过程中出现蓝屏或黑屏现象。

很多会议室在主席台两侧安装较大的显示屏,通过投影仪显示会议画面。考虑到投影仪灯泡使用寿命有限,配件价格又较高,建议尽量晚些时候打开,延长有效使用时间。

如果会议过程中需要使用笔记本播放音视频或PPT文件,需要特别注意:一是提前取消笔记本屏保设置,以免因为黑屏影响会议效果。二是提前连接好笔记本,打开需要播放的文件并在屏幕中保持显示状态。对于投影仪来说,转换播放画面容易出现黑屏,需要进行人工切换。因此,最好会前不再改变显示内容,以免开会时忙乱。如遇重要会议,最好另外准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以备用。

3.1.5 现场其他设备

包括会标、录音录像等。

如果会议室中安装有LED显示屏,需要提前按照主办方要求设计好会标,并在会前打开显示。

如果需要对会议过程进行录音录像,需要事先检查录像机的剩余空间是否足够,录音录像系统是否运行正常。会前开始前半小时,打开硬盘录像机或启动录像程序,做好录像准备。会议开始前5分钟开始录像。

如果会议保障人员相距较远,可以为每人配备一台对讲机,以方便通话。对讲机需提前充电备用。

3.2 会中阶段

会中阶段主要是操作设备、监控会场状况、对意外情况进行紧急处理,关键工作是确定人员分工,保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3.2.1 音响控制

操作调音台,播放音乐,调节现场音量。

3.2.2 镜头控制

控制摄像头,根据会议进程随时变换镜头画面,俗称“摇镜头”。

摇镜头的一般规则为:会议开始前,播放大全景;主席台就座后,播放小全景;讲话时,播放发言人镜头。更换发言人时,首先播放小全景,然后再切换为讲话人镜头。动态播放主席台镜头时,以首席人员为中心,先向次席人员方向摇动至最后,然后回到首席人员位置,再向另一方向继续摇动。

3.2.3 信号切换

视频会议室信号源较多,需要通过视频矩阵实现不同信号的切换显示,通过中控对不同设备进行操作。需要安排专人操作矩阵和中控,根据会议进程对本地、远程的不同信号进行切换,根据需要显示不同信号画面。

3.2.4 灯光控制

会议期间根据需要打开和关闭各类灯光。如果为一般会议形式,将场灯和舞台灯全部打开即可。如果为报告会或演出形式,需要根据进程要求随时调整会场、舞台、面光、追光等各种光源。

3.2.5 控制MCU

实现会议信号的远程传送和不同会场间的画面轮询,对参会点实施掉点重呼。如果某个发言人讲话稿篇幅较长,可以在其讲话期间对各分会场进行画面轮询。轮询开始点一般掌握在讲话后5-10分钟后,保证轮询结束后该发言人保有足够的镜头时间。轮询过程中,如果发言人进行即席脱稿讲话,应暂停轮询并将画面切换至发言人。为保证主会场声音清晰,应通过MCU对所有分会场实行静音控制。

3.2.6 指挥者

如果把会议保障看作一场演出的话,此人就是导演。他需要根据会议进程指挥保障人员采取不同的操作,是整个会议保障的中枢。

3.3 会后阶段

会后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关闭和收起设备,做好会议整理。具体包括:关闭信号源(摄像头、摄像机、中控系统)、关闭显示设备(等离电视、背投、正投)、关闭音响(音响、调音台)、关闭计算机、关闭电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关闭投影仪后不要马上切断电源,需要让其中的风扇继续转动,充分散热以提高使用寿命。

4 视频会议的人员保障

视频会议保障工作是一项即时性、技术性要求非常高的工作,对保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1 要富有责任心

视频会议一般参会范围广,重要性强,保障要求高。因此,保障人员必须负责敬业,勇于担当。例如,当天会议开始前,保障人员应至少提前1小时到达会场,打开设备,调整声音和图像,完成组会和呼叫,完成会议准备工作。会议过程中要集中精力,坚守岗位,善始善终。

4.2 要怀有平和心

视频会议突发性强,要求保障人员对于现场出现的各种情况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进行妥善处理。因此,保障过程中要保持心态平和,切忌紧张,越是遇到紧急情况,越要头脑冷静。对于出现的失误要坦然承认,认真总结,勇于改正。

4.3 要具有条理性

视频会议保障工作头绪繁杂,需要高度的条理性。保障人员不仅要提前梳理好个人思路,更要在行动中体现出规范有序。可以通过建立和使用保障文档帮助做到考虑周密,没有遗漏。比如,可以提前准备一份会前准备工作记录表,列出会议保障的各项内容,逐项对照检查,确认每个环节均准备完毕。会议结束后要注意收好会议保障记录以便存档。

4.4 要善于沟通协调

保障人员要积极与会议相关各方沟通交流,充分了解主办方需求,制定合理的保障方案,尽量满足会议要求。比如,通过协调运营商,提前安排好线路保障事宜。通过协调会议主办方提前取得会议发言稿,尽早确定保障方案。如果限于设备和技术条件无法满足个别会议要求,应该及时给出合理解释,提供替代建议,取得主办方的理解和支持。

4.5 要掌握多领域专业知识

视频会议技术涵盖通信、计算机、微电子等多个领域,要求保障人员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会场中音视频和网络设备的秉性,熟悉各种系统软硬件操作,善于判断各种设备故障原因并实施故障排查。因此,作为保障人员要善于钻研,勤于思考,使自己具备较深厚的知识积淀,为圆满完成保障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束语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里,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已逐渐发展成一个专门学科,信息化工程“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所认同。作为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的一个分支,视频会议系统的运维保障必将越来越专业和规范,引领视频会议系统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提供更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葛世伦,尹隽编著.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2

[2]彭妙颜,周锡韬.信息化音视频设备与系统工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

[3]穆芮.视频会议系统现状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管理论丛与技术研究专刊

[4]王辰.视频会议系统在征服工作中的应用及前景.数字技术与应用,文章编号1007-9416(2011)10-0067-02

运维保障 篇2

一、后勤运维工作的主要任务

医院后勤保障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运行、维修保障工作, 其主要任务有水、电、气、暖的正常供应与设备、设施的维护维修;燃气锅炉的运行与维护维修;冬季供暖与夏季供冷设备的维护维修;医院房屋设施、办公设备的综合维护维修;医用气体供应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维修;电梯运行与维护维修;通讯、弱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维修, 院区绿化、保洁管理;医疗被服的洗涤管理;垃圾清运、处理管理;污水处理等等。

由此可见, 医院后勤保障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具有内容多、服务广、任务重、要求高等特点。因此, 医院应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软件技术等信息化手段来配合日常的管理工作和运行模式, 为医院提供更加科学、安全、时效的服务平台, 为后勤保障处的工作人员提供简单、实用、高效、便捷的管理工具, 以及时地掌握后勤保障处各部门的信息, 并通过一定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相关数据的汇总、统计, 以便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从而使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更加科学、安全、有效, 实现数字化后勤保障。

二、后勤保障运维支持系统平台建设要求

(一) 基础性与易用性需求

基础性指应以后勤保障处下属的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和业务为依据;易用性是指建设好后的后勤保障运维支持系统平台应操作简单, 软件系统界面简练、直观, 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使用。

易用性是保障运维支持系统平台的设计关键, 服务对象是医院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 并且保证具备基本计算机操作能力、了解医院后勤保障本职业务的相关人员都可使用, 不仅仅要求界面直观、操作方便, 也要求所呈现的后勤保障管理信息能够按照日常的业务逻辑引导操作者进行数据处理。

(二) 整体性与多用性需求

整体性是指后勤保障运维支持系统平台在设计上应从医院后勤信息化的整体层面进行考虑;多用性是指医院后勤保障的主体发展趋势是管理企业化、社会化, 因此要针对多用性整体设计开发, 既满足医院后勤保障的内部应用, 又适合医院后勤保障的未来发展。

(三) 相关性与数据接口需求

由于与医院各种业务存在紧密联系和信息交互, 后勤运维支持系统既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又要与其他已存在的医院信息系统 (HIS) 发生关联, 进行数据交换。这些系统由于来自不同的开发机构, 运行在不同的网络硬件环境, 采用的不同技术体系, 所以可靠的医院后勤运维支持系统应具备灵活的数据接口能力, 支持主流的数据接口技术协议。

(四) 设计与研发基本步骤

采取三步走战略, 即“一理、二论、三研”。一理, 根据预定目标和制订的基本原则, 对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整理, 制定出多种可选方案;二论, 对可选方案进行论证推敲、充分调研、科学筛选, 最终确定出最佳方案;三研, 依据方案研发, 即进入实质性的模块程序编写和网络运行的调式工作。

(五) 实际应用与日常运维

后勤运维支持系统是一套以设备、设施资产管理和工作流管理为核心的管理软件, 是将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软件技术等, 应用到后勤保障的管理工作中来, 必将会使后勤保障的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实现“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和数字化”的目标。

三、运维支持系统平台的技术搭建

(一) 软件的设计标准、要求

1. 开发及运行环境要求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8 R2

Web服务器:IIS 7.0或更高

数据库:MS SQL Server 2008 R2

运行环境:.NET Framework 3.5

开发语言:C#、.NET、JAVA

采用BS结构设计

2. 与医院信息系统的统一标准

后勤运维系统软件的设计, 是以医院信息系统的标准要求为前提, 在科室代码、人员编码、设备编码、物品及原材料编码等与医院信息系统有关联的方面, 应严格采用统一标准, 不再单独设计代码库, 同时将本着科学实效的原则, 建立医院目前没有的或是没有统一规定的代码库, 比如科室用房名称编码、位置编码、维修项目编码、维修工作量编码等, 以解决信息管理的混乱和不规范, 填补医院的空白, 并对全院开放, 为整个医院信息系统提供更加规范、和谐、高效的氛围。

(二) 软件的主要架构及功能模块

1. 软件管理构架图 (见图1)

2. 软件模块构成 (见图2)

3. 报修方式

建立统一的报修中心, 医院人员报修后, 后勤运维系统软件会将报修的事件录入, 系统会通知到相应的维修部门前去处理。

四、平台的实际应用情况

后勤运维支持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 使后保障处的运维管理工作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的优化、管理手段、管理水平、工作流程、工作细节、标准化作业、预防性维保、服务商管控、数据的动态分析、报修服务、知识库等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

医院用房的管理实现了电子化, 建立了房屋的基础信息台帐, 使得房源信息有据可查, 便于对医院用房的统一管理;报修的管理实现了全程记录和跟踪, 增加了维修材料的记录, 实现了科室的成本核算;设备/设施台帐实现了电子化, 使得大量的基础数据得以长久、安全的保存, 也便于快捷地查询, 实现数据的共享;总务车辆管理实现了车辆的统一调派, 出车公里数、油耗、维修保养的记录和统计, 车辆保险、年检的到时提醒功能, 车辆事故的记录, 用车部门的用车情况查询、统计等功能;合同管理的电子化, 方便了检索、查询;维护保养的管理, 实现了按计划巡检, 保养定时提醒, 使得维修工作具有计划性, 变被动为主动;动力能源管理方面,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汇总、统计, 以报表、图形的方式, 为管理者决策分析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依据。

五、结束语

作为医院后勤管理体系之一的后勤保障处, 承担着医院水、电、气、暖等运行和维护保养工作, 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做好医院后勤保障运维支持系统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提高后勤保障处的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 从而提升后勤保障处的管理形象。

摘要:文章从医院后勤运维工作的主要任务出发, 介绍了建设运维支持系统平台的要求, 从软件设计、主要架构及功能模块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平台搭建的技术要求, 并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了平台的特点, 认为有助于提高后勤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

关键词:医院后勤保障运维支持系统平台,软件管理架构,软件模块构成

参考文献

[1]张玉彬, 赵奕华.浅谈数字技术应用与医院后勤管理模式创新[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5.1.

[2]曹岳兴, 卫蕾, 陆银春.公立医院后勤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98.

[3]吴璐璐, 陈建平, 吴锦华.信息化管理在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4.9.

运维保障 篇3

关键词:配电线路,运维,措施

1建立健全输配电线路管理制度

1.1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1.1.1交接班制度

制定交接班制度是保障准确处理交接工作内容的管理规范,其主要内容是依照规范的程序过程、时间、内容等进行交接,如果没有履行交接过程,交班人员不得离开工作岗位。

1.1.2线路巡查制度

线路巡查制度其实就是对输配电线路进行运行维护管理,它包含4种巡视方法:故障巡视、定期巡视、特殊巡视以及夜间巡视。

1.1.3线路运行管理制度

线路运行管理制度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时刻注重提高管理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供电安全性。为了线路运行能够深入落实,实行每条线路进行责任划分,指定人进行运行维护,不遗漏盲点和空白区域。

1.2线路设备管理制度

1.2.1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其设备缺陷可解释为在运行线路中达不到相关标准,而且处于非正常状态运行的器件。依据设备缺陷的严重程度可将缺陷等级划分为Ⅰ~Ⅲ类缺陷。对于Ⅲ类缺陷,不会对输配电线路运行安全造成影响,罗列如月度计划或者是检修时进行处理;对于Ⅱ类缺陷,判断其严重程度,在15个工作日期限内进行消缺,采取措施防止缺陷扩大;对于Ⅰ类缺陷,应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消缺,对于造成人身危害以及设备安全的缺陷应当天进行处理。对设备进行消缺时,必须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1.2.2设备检修管理制度

(1)检修任务: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缺陷并及时进行处理,将老化的、损坏的元件进行更换,对破损和有问题的元件进行修复,使线路恢复到原来健康的状态,保障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2)检修原则:应以“预防为主导、应修必修、修必修好”为检修原则,为保证线路的良好运行。

(3)检修方法:将带电作业和停电作业两者进行结合实施,降低停电次数,采用先进的检修技术、方法以及工具等,确保检修效率。

(4)检修计划管理:拟定进行大修的内容和项目主要依据设备状况,也依据大修项目的轻重缓急情况、施工难度、工程量大小等进行综合考虑并编制大修计划;

(5)检修计划实施:在进行大修时,落实岗位的分配、责任制度、安全责任制度以及组织措施等,在检修开工之前,进行安全措施和技术交底,严格落实“两票三制”施工制度等。

1.2.3设备技术管理制度

技术资料管理、故障统计、运行分析信息等都属于设备技术管理的范围。

(1)技术资料管理包含:相应的规章制度;关于生产的指标图表;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资料;维护操作记录;将各类资料进行分类存放,实现电子化管理,及时更新维护资料。

(2)故障分析和统计数据信息:根据配电线路运行的数据信息以及设备缺陷等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统计,找出其中的规律,进行技术和管理改进,提供配电线路运行的可靠性。

1.3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的生产目标、安全的基本职责、安全的教育培训等都是安全责任制的内容。

(2)安全教育培训。对岸前生产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等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知识意识。

(3)开展安全生产活动。定期开展形式的安全活动,加强职工的安全观念,提升安全保护能力。

2输配电线路常见故障的防范措施

2.1防范自然灾害措施

雷击、台风、雨和雪等都属于自然灾害,根据大量数据分析,高压输电线路50%的故障是由自然外力造成的,在所有自然外力造成的故障中,由雷击造成占95%,可以看出雷击是线路故障的主要破坏力量。尽管配电线路采取了一定的防雷措施,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由于雷击对配电线路的破坏能力很强,采取单一的防雷措施不足以起到作用,要通过结合线路的实际状况,综合经济和技术手段,选用多种防雷方法,提升配电线路的防雷能力,以下详细介绍。

(1)进行降低配电线路杆塔的接地电阻。在野外山区分布着大量的配电线路,其地质条件差,大部分的杆塔接地电阻不合格,许多杆塔接地电阻大于100Ω,导致防雷效果不好,容易造成线路的跳闸和停电现象。雷击区的接地电阻不得大于30Ω,重要的配电线路接地电阻应控制在10Ω之内。可以采取水平外延接地、选用降阻剂以及铺设水下接地设备等实现降低接地电阻。

(2)提高抗雷能力的方法有架设线路避雷线的同时,架设耦合地线,采用消弧线圈接地以及安装自动重合闸等。

2.2防范单相接地故障措施

(1)定期巡视树木和线路之间的安全距离,组织人员对树木太靠近线路的进行修剪。

(2)为了防止由于污闪造成的单相接地故障,需要经常清理绝缘子和瓷瓶的污染物。

(3)选取性能良好、质量良好的支柱和绝缘子,安装的过程智能光进行耐压试验。

2.3防范短路故障措施

(1)在架设线路的时候为了避免与道路交叉,一般选择与道路平行的方式。

(2)为了预防施工机械撞杆塔情况出现,当其他工程施工时应尽量不与架空线路重合。

3总结

通过建立全面的配电线路的管理规范,加强运维人员的责任心、安全意识和提高线路运维的效率,再加上防雷击、短路故障以及单相接地故障等管理措施,能够提高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效率,保障配电线路的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陈琦.对输配电线路安全运行措施的研究[J].大科技,2018:227-228.

[2]董雪玲.如何有效做好输配电线路安全运行维护工作[J].中国息化,2013-2:42-43.

[3]郭志磊.输配电线路常见事故及预防解决措施.科技与生[J].2011(21):127.

[4]孔繁春.输配电线路的日常维护与保护探讨[J].科技报,2013(08):191.

运维保障 篇4

随着移动通信基站的数量飞速猛增, 铁塔数量也与日俱增。通信铁塔主要功能是为信号发射天线做支撑, 增加通讯发射信号服务半径, 达到理想的专业通讯效果。目前铁塔根据其架设位置的不同分为地面通信铁塔、楼顶通信铁塔 (也称为通讯铁塔) 。

为保证郊区或覆盖要求区域较广的环境中的信号覆盖, 通讯地面塔的高度一般在50米至60米, 材料使用多为角钢或钢管, 结构分为四柱角钢塔 (自立或拉线) 、四柱钢管塔 (自立或拉线) 、三柱钢管塔 (自立或拉线) 、单管塔 (独管塔) 、拉线塔等。该类铁塔受强风、地基塌陷等自然灾害影响易发生倾倒影响正常通讯服务。

铁塔测量是基站日常维护工作的重要一环。由于铁塔目前的监测手段依赖人工完成, 铁塔维护管理就成为铁塔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1 铁塔运维管理的现存隐患

(1) 受外界环境影响, 灾害多发。北方地区气候多风, 铁塔在不同级别的风力条件吹动下长期处于晃动中运行。风力载荷的累加效果致使铁塔结构件松动, 地基经受着常年外力的累加效果考验。地面的沉降、塌陷等地质运动和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考验着铁塔地基的稳固。多种灾害环境对铁塔的运行带来多重隐患。

(2) 运维要求高, 实施难度较大。为保证铁塔的安全运行, 需要指派人员对铁塔塔体、塔基进行定期测量和维护。维护人员需要测量水平度、垂直度, 同时需进行结构件紧固和塔体防腐处理。但由于测量要求在二级风速的适合天气条件下进行, 垂直度的测定应在小于2级风、阴天或清晨阳光尚未照射到结构时进行。而且紧固结构件需要上塔操作、仪器仪表使用需要熟练人员等问题使代维工作的顺利开展存在客观难度。

一方面, 维护人员素质不足和态度的松懈都有可能造成漏检或维护不到位。另一方面, 基数的庞大和铁塔测量要求的专业性有带来了管理末梢的巨大管理压力。

(3) “哑”设备属性, 维护难以管理。由于铁塔不属于通常概念的智能设备, 铁塔倾倒只能通过天线信号丢失造成不良后果才能了解。铁塔由于其结构件图纸较多, 而且每个塔的外形均可能有所不同, 档案留存依然依靠纸质文档, 管理人员翻阅困难。由于监测要求较高, 维护人员不能准确安排铁塔监测任务, 监测结果滞后、审核困难, 决定了管理人员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才能准确判断铁塔故障。

(4) 成本增加与代维监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结构调整, 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实际业务开展时, 对维护人员在安全资质、知识素养、技术技能等多方面提出的要求日渐增高, 维护人力成本压力不断加大。加之车辆费用、测量设备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使得代维成本与日俱增。

维护管理人员不可能上塔检查铁塔安全隐患, 只能通过要求代维人员上塔拍照、设置巡更点等管理办法强制实施代维监督职能, 无法精准掌握代维人员技术操作效果。引发新的“猫捉老鼠”式的管理隐患。

2 铁塔监控的技术发展现状

通信铁塔是否存在变形和倾倒的隐患是可以利用铁塔的重心偏移的测量来判断的。铁塔由于其自身结构的特点, 在铁塔不发生塑性变形的不可逆情况下, 非外力状态下, 铁塔应恢复其垂直状态。铁塔的实时监测完全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判断铁塔是否具有倾倒或变形的风险。

2.1 铁塔监测理论依据

胡克定律是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适用于一切固体材料的弹性定律, 它指出:在弹性限度内, 物体的形变跟引起形变的外力成正比。也就是说, 如果物体是由均匀材料构成的, 那么物体内部各点, 如果受同样的应力, 将有相同的应变;反之, 物体内各点如果有相同的应变, 必承受同样的应力。

铁塔其材质统一, 摆动符合标准的胡克摆原理, 摆幅与摆程中各个位置有确定的数量关系。在以风载荷为主要应力的环境中, 铁塔在不产生塑性变形的条件下, 其晃动幅度与所受应力成正比。

综上所属, 在铁塔结构紧固、所受风力不至导致铁塔倾倒的情况下, 铁塔应产生规律震动, 反之, 在受到风力为主要外力的情况下, 铁塔晃动的规律运动产生变化并发生不可逆的晃动趋势时, 则可以判断出铁塔的结构件或地基承受力产生了变化, 从而推断出铁塔结构变化需要维护。利用这一原理, 我们可以通过铁塔的摆幅的变化来预测铁塔的运动趋势, 判断铁塔是否具备稳定受力的条件来起到确保铁塔安全运行。

2.2 铁塔摆幅测量的数据基础

铁塔的摆幅直接决定这铁塔的弹性形变的限度, 在通信行业铁塔设计规划和铁塔验收规范中关于铁塔的摆幅都给予了门限限制, 根据设计规范和验收规范,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铁塔摆幅的设计最大许可范围和最小静态测量要求。

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 (YD/T 5131-2005)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符合以风荷载为主的荷载标准组合作用下, 塔桅结构任意点的水平位移不得大于表中的规定。

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验收规范 (YD/T 5132-2005)

自立式塔架塔身中心垂直倾斜不得大于全塔高度的1/1500, 对于单管塔、桅杆中心垂直倾斜不得大于全塔高度的1/750。

根据行业的规范, 我们可以限定铁塔的摆幅范围, 在日常的人工测量中, 铁塔的日常监测就是按照以上规定执行的。

2.3 铁塔摆幅测量技术实现

摆幅的测量目前有很多种方法, 在此, 我们以倾角传感器为例介绍摆幅的测量。倾角传感器经常用于系统的水平测量, 从工作原理上可分为“固体摆”式、“液体摆”式、“气体摆”三种倾角传感器, 可以用来测量相对于水平面的倾角变化量, 是运用惯性原理的一种加速度传感器。当倾角传感器静止时也就是侧面和垂直方向没有加速度作用, 那么作用在它上面的只有重力加速度。重力垂直轴与加速度传感器灵敏轴之间的夹角就是倾斜角了。

随着硅微机械传感器测量 (MEMS) 技术的发展, 倾角传感器把MCU, MEMS加速度计, 模数转换电路, 通讯单元全都集成在一块非常小的电路板上面。数据方式输出, 接口形式包括RS232、RS485和可定制等多种方式。抗外界电磁干扰能力强。目前, 利用倾角传感器进行铁塔倾角测量已经在通信铁塔和电力铁塔的监测中被广泛应用和验证。将倾角获取的数据利用正切定理可换算成铁塔水平位移。

2.4 利用风速传感器测量环境风速

由于风速是铁塔摆动的最直接因素, 且设计规范中也涉及了风速的内容, 所以系统要加入风速数据作为判断依据。目前在气象测量领域风速测量有很多方法, 本文就不对风速的测量过多介绍了。

3 铁塔运维管理系统的实现

铁塔监测进行系统搭建的技术条件是成熟的, 但仅仅具备铁塔监测到的摆幅数据很难进行报警门限值的设定。问题有以下几点:

(1) 规范中要求的测量环境并非实时具备条件进行测量;

(2) 规范中铁塔的摆幅范围与日常风速间的摆幅无一一对应的数据关系;

(3) 由于每个塔的设计不同, 很难以统一的标准衡量铁塔的运行安全;

(4) 系统需要提前预警才能及时指导维护人员修复具有恶化趋势的铁塔。

系统经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利用规范的要求作为标准可有效地实现铁塔的趋势判断并指导维护人员对铁塔进行维护。

首先, 我们将监测到的铁塔摆幅实时展现在一个以X.Y为轴的平面中。并将各级风速以同心圆作为限定的最大区域, 当风速小于2级并在符合规范的条件下进行测量时, 取得的值应在安全区域内, 我们可事先设定各级风的门限值。

当风速加大后, 测得摆幅所描绘的点大于门限并跳出预警区域时, 系统可进行预警。当某一时刻, 风速达到测量条件 (二级风以下) 时, 铁塔的标识应回归到安全区域内, 此时, 我们可以作出判断, 如果回归成功, 则判断为该风级条件下, 铁塔的安全区域可扩大, 相反, 则需要维护人员进行实地测量并检修。

4 铁塔运维管理系统的功能

4.1 铁塔建设资料的存档

由于每个铁塔均有各自不同的属性和特点, 铁塔的运维系统应将铁塔的主要管理信息涵盖在内以便后期管理的查阅简便。

其主要信息应包含:

编码信息:铁塔的编号应与基站的信息保持一致。

地理信息:铁塔的位置、管辖信息、高度和坐标等。

建设信息:生产厂家、设计厂家、施工厂家等。

材料信息:型材规格、材料特性 (强度、韧性等) 。

4.2 铁塔摆幅的数据展现

数据折线图展现:可实现铁塔振幅的长期趋势判断。

同心圆平面展现:可实现铁塔振幅的瞬时展现。

实时的图像展现:可通过图像信息直观看到铁塔姿态。

4.3 铁塔摆幅的超限报警

根据有限元数据测试, 系统可在多次测量结果超门限的情况下发出超限报警, 并对制定的维修人员进行派单, 并将铁塔的基本信息以各种文本消息模式进行发送 (如:短信、彩信、邮件等) 。

4.4 铁塔的实地测量验证

铁塔维护人员可在符合测量条件的气候环境中将实地测量的铁塔水平位移数据通过短信或终端录入的方式回馈给系统, 比对系统中的数据信息, 如符合超限, 则可以说明系统测试的结果准确。并要求维护人员上塔作业进行结构件处理。相反, 则修正铁塔监测系统的误差并记录测量误差原因修复系统故障。

4.5 铁塔修复的报验审核

铁塔维护人员修复系统后, 系统可按预定限制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次进行测量, 当测量结果正常, 则系统可以自动消障。

5 铁塔运维管理系统的特色

综上所属, 铁塔监控运维系统的功能形成了管理闭环, 既可以通过及时监测出的铁塔超限告警及时修复铁塔重心偏移造成的倾倒或变形的隐患, 又可以通过人工测量修正系统测量误差带来的技术隐患。合理地将铁塔监控从单纯的人防提升到利用科技手段进行人防、技防综合防控的状态下运行。

摘要:通过遥测铁塔倾角、摆幅和所受风力条件获取铁塔同等风级下铁塔水平位移数据, 实时动态监测铁塔状态形成预警、报测、修复、审核的闭环运维管理模式, 建立铁塔运维保障系统。

关键词:代维管理,铁塔监控,倾角,摆幅,遥测

参考文献

[1]GB50011-2002, 钢结构设计规范

[2]CECS236:2008, 钢结构单管通信塔技术规程

[3]YD/T5131-2005, 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

[4]YD/T5131-2005, 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

[5]CECS236:2008, 钢结构单管通信塔技术规程

[6]GB50011-2002, 钢结构设计规范

[7]CB50135-2006, 高耸结构设计规范

运维保障 篇5

关键词:后勤,平台,管理,知识库,效率

我院是全民所有制单位, 是一所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后勤保障运行维修工作在医院运转过程中承担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 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后勤服务衔接方面的问题, 如维修效率不高、返修严重、流程不畅等现象, 无法进行报修跟踪反馈和干预, 缺乏工作量统计等。根据我院实际情况, 我院信息科组织人员, 按照三级医院的管理要求并结合我院后勤保障部门的需求, 设计研发了医院后勤运维保障平台, 从而方便医院各科室、各部门的后勤报修, 实现报修记录的信息化管理。

一、平台建设之前我院后勤保障运维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后勤管理部门相互理协调不足导致服务效率较低;2、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3、缺乏质量控制及结果反馈机制;4、对报修结果缺乏汇总分析。

二、平台建设目标

建立后勤运维保障平台, 健全、完善报修记录及各种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从而反映出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信息化软件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标、报修原因以及检修所需时间、更换周期, 这些数据指标对后勤保障的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也为量化后勤保障工作提供了完整的参考。平台的使用有助于后勤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 对信息的占有和基于信息进行合理的科学决策。

三、平台建设实施及相关重要功能的实现

后勤运维保障平台主要功能包括报修记录登记、科室调度、处理结果汇总和数据分析的功能, 报修记录登记主要是工作人员接到报修申请后将报修信息登记入库;科室调度主要负责接报工作人员指派运维任务。处理结果汇总是运维跟踪反馈, 数据分析是运维平台知识库建设的重要依据。

平台界面设计简洁, 操作人性化, 且充分考虑使用者不同水平, 增加相关的操作提示信息, 报修故障原因可以做成相关模板, 这样的功能设计将大大提高报修任务登记的效率。

平台的使用提高了后勤保障的工作效率, 其中运行维修知识库的建立是运维平台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拓展, 它不仅可以对维修资料的进行保存和查看、而且可以进一步加强后勤维修人员业务学习、知识培训、积累维修经验、重点维修记录的分析。信息科也是平台的使用者之一, 平台启用后, 系统会自动显示出所要报修的科室名称或者相关人员的信息, 登记员可以快速简要的记录下维修任务, 指派相关运维人员, 维修完成后记录下处理结果和相关注意事项, 随着数据记录的不断积累, 记录越加丰富, 形成信息科的知识库, 无论是硬件维修还是软件维护, 还是软件需求等, 让信息科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迹可循, 分析记录信息, 对运维数据进行研究和总结, 从而更加规范和提高信息科的工作效率及运维人员的业务熟练度。通过平台的使用, 同时能精确采集相关数据。为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然, 平台的投入运行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仍然会不断的完善和满足医院管理的需要, 在不断的探索中克服困难, 让后勤管理走出一条科学化、信息化的道路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医院后勤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地完成医院科学管理、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 大大减低了医院后勤人员的投入、减少了工作的处理时间, 使后勤管理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充足的工作信息, 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强对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信息技术水平的培养, 使医院后勤信息化管理顺利开展, 使医院走在现代化全面健康的发展道路上。

参考文献

[1]孙斌、杨伟国、朱海燕、李翠萍.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医院后勤综合调度平台一体化建设.中国医院管理第34卷第4期2014年4月

[2]汪令军.浅谈医院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电子测试第九期2013年5月

运维保障 篇6

在近日举办的2016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以下简称通信展)上,VR与大视频在多个展馆聚集了不少人气。在此类业务越来越流行的趋势下,网络的承载能力与业务质量监控维护能力也亟待提高。

视频用户体验评估体系亟待建立

早在MWCS2016召开前夕,中兴通讯便发布了《中兴通讯大视频白皮书V1.0》。极致视频体验是大视频的价值核心,针对用户体验,中兴通讯提出了V-Qo E视频体验评价体系,构建了一套端到端智能运维系统,可全面、准确、实时监控用户的视频体验,实现故障快速定位,按需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视频体验保障。

通信展召开期间,中兴通讯大视频方案总工左罗接受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视频运维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被动运维,发现问题靠投诉,客户满意度难以保障;体验评估角度不全面,难以反映客户业务体验整体水平;视频业务链长,排查故障需要跨多专业,运维效率低等。因此,运营商需要一套能够量化评估视频用户体验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需要实现3个目标功能:既要能对视频用户体验进行客观的测量,还需要能指示影响视频用户体验的原因,并为网络规划提供参考。中兴通讯提出大视频用户体验评估体系V-Qo E,即视频的体验质量指标体系。V-Qo E覆盖视频业务的端到端过程,从内容源质量、网络传输质量、业务平台、终端4个方面全面评估。

V-QoE已广泛布局

“V-Qo E系统提出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运营商能够客观地评价用户的视频体验。如果完美体验是100分,则0~40分、40~60分、60~100分等不同等级可以表示不同程度的视频体验,通过底层网络的KPI数据采集和一套完整算法,将网络丢包、时延等KPI换算成KQI,Qo E运维人员可以通过V-Qo E评价视频体验,进一步分解到KPI,了解网络故障。”左罗解释。

从技术上看,针对有线网络,视频智能运维集成的有线网络端到端运维子系统通过V-Qo E体验实时监控情况,利用实时路径还原、视频业务监测、故障定界定位等功能,实现视频业务故障的快速、精准定位。

据了解,在福建、江苏、四川等中国电信多个省公司的IPTV系统上,中兴通讯V-Qo E视频体验评价体系和智能运维系统已经广泛布局,这套可以搭载在通用硬件上的软件系统,利用软件和算法等核心技术,为IPTV运维部门极大提升了视频监控与运维的能力。据悉,未来运营商还将推出“固移一体化”视频业务,运营商也可以利用视频智能运维系统实现手机视频业务的智能运维。

左罗表示,以前运营商也部署了一些IPTV运维方案,但可定位故障的基本是机顶盒和业务平台侧,但对网络上的故障难以定位。而视频业务智能运维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和分析终端、网络及内容平台的情况,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可以进一步实现在故障发生之前系统就预测到故障隐患,从而主动采取防御措施。

运维保障 篇7

关键词:质量管理,规范运维,企业

大多企业经过十余年的信息化发展,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即将面临着长期的系统运行维护的问题。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较高水平相比,还普遍存在IT服务管理较弱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与方法,这就使信息化的投入充满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使信息化效果很难控制。因此,如何对企业庞大的技术系统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从而发挥它的最大效能,降低运营成本,是当前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1 三套标准在运维体系中的适用性分析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各企业和单位中的运用非常广泛,是对整个单位运作、服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管理的体系,通过质量手册、文件控制、记录控制等方面为管理对象的实施提供指导,侧重于对宏观运作流程的控制,但不包括各专业业务层面的特定要求。

ITIL作为一种以流程为基础、以客户为导向的IT服务管理指导框架,它摆脱了传统IT管理以技术管理为焦点的弊端,实现了从技术管理到流程管理,再到服务管理的转化,适用于IT服务管理和服务流程的控制。

等级保护管理体系是对信息系统的科学、安全运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体系,从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等方面为信息安全专业层面提供指导,适用于运作流程中各节点的安全控制。其中的保护等级划分,也为信息安全投入和安全保障水平提供了平衡点。

对于已经实施ISO9000的单位,信息化职能部门在ISO9000贯彻实施时往往与自身信息化业务无法融合,即便进行了融合也常以信息化的一般性运维工作为主,没有考虑规范化安全运维工作在整个单位和组织质量控制体系中的重要性。因此将ITIL、等级保护思路与ISO9000融合,即可具体落实ISO9000体系中的流程控制,也可以弥补等级保护在体系要求、文件控制和记录控制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同时完善ISO9000体系中对信息安全领域的专业性,最终形成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框架,ITIL流程控制为主线,等级保护管理标准为保障的综合运维保障体系。

2 规范运维保障体系架构设计与文件体系建设

结合三套标准的特点进行运维管理架构设计时,在体系结构层面要考虑运维体系的建设周期、各标准在运维体系中所处的层次、每个层次要达到的要求及PDCA方法论等。在服务流程层面要考虑结合企业的现状,IT服务支持模式和管理流程及最佳实践等。在具体操作层面要考虑响应方式、实现工具、安全要求、监控方法等。将三大标准体系体系结构层面设计:在整个运维生命周期中,包括运维体系建设、运维支持管理、运维成效管理及运维持续改进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形成一个PDCA持续改进的管理循环。通过建立检查、反馈机制,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符合新形势、新技术发展要求。

服务流程层面设计:系统运维的服务流程是信息化工作部门和服务供应商向业务部门的服务交付和支持过程,通过建立“一站式”的服务台和规范的流程程序,提高IT部门对事件的响应能力和IT运维工作的规范性,防范手工方式出现对用户请求的遗忘,以及非规范的操作引起的系统风险,同时要帮助信息化工作部门实现运维知识的积累和共享,提升运维和管理的整体水平。

具体操作层面设计:在系统运行维护中,各项工作(事件、变更等)的处理程序、操作步骤、完成时限及服务要求等,均要制订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在涉及安全管控点时,可通过建立符合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的安全配置基线,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技术配置标准。

按照上述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落实到文件体系中时,可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总体框架,将体系文件分为三个级别:一级程序文件为纲领性文件,用于描述整个体系架构运作流程和运维方针策略。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程序,信息系统运维管理程序,涵盖信息化建设与运维全过程。二级程序文件按ITIL流程管理为主线,为一级程序提供可操作的流程化文件。主要包括:项目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发布管理、变更管理、应急管理等流程。三级流程涉及具体操作规范,落实二级流程文件中涉及的各方面运维和安全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沟通管理、授权与审批管理、文件规范性管理、介质管理、资产管理、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安全事件与应急管理、备份与恢复管理等方面。记录表单为实际运维过程的记录。各级文件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

文件体系是运维体系架构的管理体现,是管理落地的基础,也要运用PDCA管理。

3 规范运维保障体系ITIL流程设计

要想管理体系得到贯彻执行,就要对规范化运维流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因为流程是管理的终端,主要解决的是管理固化问题。而ITIL作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基本与组织性质和业务性质无关,仅明确指出应该“做什么”,但不讲“如何做”。因此流程设计时还要结合企业的现状,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考虑企业对IT服务管理的切身需求,按照最佳实践和企业的实际设计出的合理的IT服务支持模式和管理流程,建立自己的方法论。

在具体的规范流程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员岗位职责。应用服务管理之后,IT部门的组织架构、职能、工作方式都会随之发生一定变化。建立规范的流程,需要确定IT支持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责,通过流程角色的设置,而不是单纯依靠组织结构的设置来把角色和职务分开。同时制定配套的人员角色和职责及考核机制,以实现对人员的量化管理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是确定提供服务的管理流程。在ITIL中已归纳为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能力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和可用性管理5个服务管理流程。这些管理流程用于解决“客户需要什么”、“为满足客户需求需要哪些资源”、“这些资源的成本是多少”、“如何在服务成本和服务效益(达到的服务级别)之间选择恰当的平衡点”等问题,服务提供所包括的这5个核心流程均属于战术层次的服务管理流程,用以确定服务级别协议及满足服务要求所需要的最优资源,也就是说如何做正确的事。

再次是确保用户得到适当的服务支持以保障组织业务功能。服务支持流程体现服务接触和沟通的5个运作层次的流程,即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这5个服务管理流程的主要职能是,确保IT服务提供方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符合服务级别协议(SLA)的要求,即如何正确的做事。ITIL核心流程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图3所示。

最后是引入服务台、服务连续性管理等流程自动化工具,以系统工具来固化流程,再不断完善流程。同时要关注工具之间的联动和信息整合,如果可能,尽早的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集成规范要求,以保证投资在未来得到充分保护,不被浪费。

所以,ITIL的应用过程和效果的获得,不是简单的单纯通过项目建设能够达到的,是企业信息中心部门、咨询服务提供商、产品提供商等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的长期过程。

4 构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为基础的防护体系

保障体系要结合管理体系和ITIL流程,落实安全技术及管理要求。可依据分级、分域、分区、分层的防护原则,对运维的信息系统按级别划分安全区域进行管理,各安全域划分为网络边界、网络环境、主机系统及应用环境四个安全层次,最后形成纵深防御体系。

在技术上可通过强化边界访问控制、规范网络访问行为、强制主机管理、构建应用授权和身份认证平台、加强审计监控等措施构建协同防御。每个安全保护部件或设备应具有安全保护功能独立完整、调用接口简洁、与安全产品相对应和易于管理等特征,在后期综合运维服务与监控平台集成建设中能够保障数据的共享和协同防御。在管理上通过建立综合运维服务与监控平台。将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网络管理系统、性能监测与管理系统、入侵防御系统等监控与管理的系统告警和性能监测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各个资源之间的告警关系,进行集中监控告警模型设计,并可进行工具产品的客户化定制,实现集中监控管理和指挥控制,为运维体系安全运行提供全面的管理保障。

5 规范运维保障体系实施路线

在实施阶段,要考虑若一次性全部实施所有流程带来的风险,可采用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做到稳步推进,以便取得良好效果。大致可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全面试运行阶段,正式运行及扩展阶段,综合优化调整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明确参与运维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权限分离。开展等级保护测评并根据等级保护要求制定安全配置基线及相关操作规范。根据等级保护测评结果,按照分级、分域、分区、分层原则制定安全技术基础平台整体解决方案,在管理与技术上提供安全依据。试运行ITIL运维管理五大流程,检验工作流程的可操作性。梳理清楚管理对象,完善资产配置管理,确定运维管理的范围。

2)全面试运行阶段

全面开展规范化运维工作,在运维平台中体现所有运维工作并力争全员参与,做到运维职责明确,流程处理程序规范,操作标准,过程有痕迹并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在日常运维工作中查找不足,提供改进意见,不断完善质量目标文件、流程体系文件和操作手册。充分发挥知识库作用,将常见问题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上传至知识库,做到知识共享。同时实施完成安全技术基础平台,实现安全管理中心与运维平台互联互通问题,保证安全要求融入运维流程中。

3)正式运行及扩展阶段

全面运行完善后的ITIL运维管理五大流程,结合ISO20000相关运维标准,构建信息化运维服务运维服务体系,规范化、标准化、痕迹化运维管理工作。运用PDCA过程,进一步细化调整管理体系,总结体系运行情况,调整不适用和无法落实的部分,使之能高效、有序的运作。同时定期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已测评的信息系统开展等级保护复评,找出所有系统的安全隐患,并提出整改方案和实施计划,督促信息安全措施的落实。

4)综合优化调整阶段

总结前期的规范化运维工作,调整不适用的部分,常态化的管理体系运作。定期进行内部评审,找出与当前工作的不适用部分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在工作中,结合工作实际,寻求更高效安全的方法优化体系,提高体系的效能。

综合上述实施阶段,确定实施路线图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1]陈忠义.基于ITIL的ITSM与IT设施监控[J].计算机安全,2008.1

上一篇:高位桁架转换层下一篇:精益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