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保障

2024-08-04

信用保障(精选8篇)

信用保障 篇1

住房保障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是指对保障对象在保障房申请、购租、入住、使用、退出及领取补贴过程中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评价、运用等系统化管理的工作。通过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个人信用体系,将进一步提升住房保障工作水平,推进社会综合征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2007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对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对象和标准进行了严格限定;2008年民政部等11部委出台《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民发〔2008〕156号),对保障房申请审核的信用档案管理作了进一步的表述;近几年,国家加快发展公共租赁房的步伐,《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11号令)等文件,对建立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档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出台的《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办法》(建保〔2012〕158号),明确要求住房保障对象按照“一户一档”、住房保障房源按照“一套一档”的原则建档,并对归档范围、归档管理、信息利用、监督管理等作了明确要求。可见,住房保障档案管理是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未健全个人信用体系的住房保障风险

虽然住房保障内部关于申请、审核、分配、管理等工作档案不断得到完善,但在现有条件下以部门为主的档案信息建设,距离完全的信用体系建设仍有较大差距,并可能对住房保障工作的提升带来影响和风险。

一是准入风险。建立在个人诚信申报和人工要件审核基础上的申请方式,耗费申请人和审核人员的大量时间。为准备申请材料并现场提交,申请人需要从工作单位、户籍地、居住地等不同渠道搜集住房、收入等证明,而审核人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审核要件的形式、数量。由于材料不齐备或形式不正确,往往造成审核人员的大量解释和申请人的多次往返。若申请人有伪造相关证明的,通过人工审核受理材料,还不能完全发现。另外,有些行为习惯,如在家养鸽子,可能在入住保障房后继续产生不良影响,由于目前未有效纳入信用管理,无法在准入时就采取预防措施。

二是分配风险。由于没有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申请家庭通过审核后,住房保障部门只能根据家庭结构、收入、住房及是否是老弱病残特困对象等有限的几项要素进行分类,无暇从家庭信用等级、家庭需求强烈程度进行更细化的分类。在分配方式上,除去优先特殊困难家庭,其他符合条件家庭的住房需求被视作均等对待,从而一般采用摇号制为基础的随机分配方式,缺乏精细管理。

三是超标风险。申请家庭在轮候或选房入住后,住房、收入等保障资格发生变化,特别是超出保障标准后,家庭往往没有动力主动向住房保障部门申报变化情况,而申请家庭的住房、存款、纳税、消费、就业等信息分散在社会的很多领域,涉及多个部门,住房保障部门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变动情况。如果按照申请程序,定期开展复核工作,不仅存在类似准入的风险,家庭配合度不高,而且随着申请量的积累,审核人员工作量将越来越大,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也将难以为继。因此,现实中靠人工核实的方法无法及时发现超标风险。

四是监管风险。保障房入住后的不良信用行为,包括拖欠公共租赁房租金、不交水电气暖及物业费、改变房屋结构或用途、违规出租等,涉及发现、调查、取证、查处及向司法机关移送等环节,房屋使用监管存在点多面宽、环节长的特点,管理单位和部门不仅涉及一线的日常管理单位和产权单位,也包括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城市管理、工商等部门及法院等司法机构,没有统一的信用管理平台和处理流程,监管过程中的失信行为如破墙开店等,不能得到有效制止和处理,极易造成管理被动,提高处理成本。

五是退出风险。目前政策文件对于骗租骗购、违规出租保障房等严重失信行为已经有了明确的处理意见,主要包括取消保障资格、罚款、要求退出保障房或补交租金、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保障房等,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保障家庭仅有这一套住房,强制执行退出面临很多困难,而其他措施违规成本较低,不能起到应有的惩处作用。如果仅仅从保障房入手,可采取的措施不多且效果有限,如果不能有效制止或处理违规现象,容易引起“破窗效应”,使其他家庭效仿。而且,违规家庭占用有限的保障资源,对于社会公众特别是其他轮候家庭极为不公。

二、建立住房保障个人信用体系的意义和愿景

一是进一步健全公开透明的住房保障管理体系。应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其准入、分配、管理、退出等规则和管理信息全程公开。对于个人信用信息有异议的,可以申诉并要求及时给予核查、答复。个人信用评价记录作为家庭分配保障房的优先因素之一,在房源供应类型、轮候时间、租金补贴等方面予以统筹考虑。

二是进一步健全多部门联网的社会管理体系。2013年3月起实施的《征信业管理条例》是目前征信领域层级较高、较为全面的信用管理法规,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应用于个人信贷等金融领域。201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通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建立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随着《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发布和国家不动产登记局的成立,对于全国不动产的统一登记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全国对于房产、金融、法院执行等信用信息正不断趋向完善和统一,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也都有自己的信息数据库,当务之急是在目前的部门信息数据库基础上,打破地域、行业、领域限制,建立共享互动、动态监管、实时更新的统一信用信息管理平台。这样不仅能把住保障房的“入口关”,更能及时预警保障家庭的人口、再购房、大额消费等变化情况,对于拒不配合查处、退出的违规家庭,形成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的局面,加强监管力度。

三是进一步健全社会综合信用体系。完整的信用体系由信用制度、信用机构、信用产品、信用标准、信用平台等组成,从信用管理流程上包括信用信息的采集、评价、运用等环节。如美国商业信用评价报告由企业性质的征信机构提供,征信机构通过收集个人分散的信用信息,按信用评价模型整理加工后,出售给银行等信用使用机构,后者将之作为是否向个人发放贷款的依据,从而建立了市场化的信用管理体系。借鉴此思路,住房保障部门可以购买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信用产品,加强准入审核,同时也可以将保障房的信用信息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按规定向有关单位提供。

三、发展住房保障个人信用体系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是个人信用体系制度建设。个人信用制度应是包括法律法规到一般政策性文件的系列制度,包括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评价、运用等,应明确信用来源如何采集、如何采用第三方信用产品、如何确定信用指标和评价标准、家庭如何参与信息采集和申诉等系列问题。在信用信息采集方面,应建立信用信息溯源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信息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信用信息评价方面,应建立信用指标分档评价标准,通过公开公平程序,科学合理遴选评价指标和确定信用评价模型,充分保障家庭的隐私权、申诉权和参与权;在信用信息运用方面,应建立工作机构和人员权限制约和廉政风险防范机制,防止信息的泄露、滥用和工作人员失职、违规。由于住房保障信用管理相对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应加强与已有法律法规的衔接,提升立法层级,对于严重失信行为,从法律层级进行严处。

二是个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现有的部门信息数据库,建立跨行业、跨地区、跨领域的综合信息平台,相关信用信息实现联网运行,各部门实时共享。统一信用信息产品标准,规范信息源的交互和使用,各部门根据实际需求,提出相应的信用指标遴选体系及信用评价模型,做到记录、采集、评价与运用工作相对独立,确保信用信息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信息建设部门加强信息数据的兼容和维护,同步开发信用信息运营监管系统,建立信息使用追踪记录,确保信息安全和使用规范。

三是信用信息管理流程。主要在于四个阶段:

第一,准入阶段。家庭只需通过身份认证信息即可提出住房保障申请,住房保障部门通过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查询家庭住房、收入、户籍等基本情况和信用记录,包括是否有以往使用房屋的违规信息、欠交费用信息、未处理罚单、犯罪记录等,以此评价家庭的申请资格及轮候序列。住房保障部门可以把工作重点放在申请信息的疑点排除上,减轻申请人的举证负担。对于有骗取低保、社保及骗租骗购保障房等严重失信行为的,住房保障部门可以依据规定拒绝受理申请。

第二,分配阶段。住房保障部门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建立保障房分配先后次序的具体操作办法,在对特困家庭优先、无房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加快分配速度的基础上,根据家庭结构、年龄及信用评价等级等因素,优化分配措施。在准入、分配的轮候时期,家庭相关信息发生变化或有异议的,通过信用信息平台申报,经后台审核比对后,按程度予以调整,并及时反馈到分配过程。

第三,管理阶段。住房保障部门通过信用信息平台,接收保障房日常管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信用信息数据,及时监测家庭住房、收入、信用等变动情况。对于入住保障房后又购买其他住房,或者购买豪车等大额消费,以及违规使用保障房等行为的,启动调查处理程序,可以暂停家庭的公共租赁房租金补贴、房屋交易过户等手续,并要求保障对象在向住房保障部门说明、澄清原因前,相关部门暂缓或限制办理与其保障条件不符的行为。

第四,退出阶段。一方面鼓励收入超标的保障家庭通过市场承租房屋、购买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退出住房保障体系,有关部门在贷款利率、购买自住型商品房中签率等方面予以优惠和鼓励;另一方面,对于拒不接受处理的违规家庭,公开曝光力度,加重其失信等级,暂停其他社会福利,限制开办信用卡、大额消费等活动,加大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约束力度。

在上述各个阶段,住房保障部门均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聘请第三方信用机构提供对个人信用的信息采集、评价,以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社会监督。

信用保障 篇2

——合规文化建设之我见 在全联社系统员工开展合规征文活动中,我作为一名新的信用社主任,我认为:合规要从社主任做起,口头上要时时宣讲合规,行为上要时刻体现合规,给广大员工做出合规经营的良好示范,才能保障合规经营在各项工作中落到实处,合规经营在信用社经营中才能发挥作用。金融行业风险无处不在,只有合规经营才能创造价值,只有合规经营才能保障发展。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对风险的经营管理过程,要实现信用社的持续、稳健发展,就必须使信用社的活动与所适用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自身业务活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相一致,换句话说就是合规。合规经营是信用社构建有效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和核心,是信用社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信用社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员合规、主动合规、业务合规、管理合规”必将对我们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两年,省联社提出“合规保障发展”的口号,主旨也就是要切实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增强控制风险和识别风险的能力,从源头遏制违规违纪问题和案件的发生,通过对合规的透彻理解之后,我感触颇多,下面是我的一点个人体会:

一、主动合规,全员参与合规文化 合规风险分布于金融行业的所有工作岗位、各个流程、各个工作环节,与每个员工都息息相关,每个员工都有责任去合规,要坚决克服被动合规心理,树立主动合规意识,这种分散化特征决定了每一个业务点都是合规操作的风险点,每一名员工都是合规操作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合规文化建设应强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效防范合规风险。人人应将合规文化建设与日常的工作和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将合规文化意识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中。

而且管理层要自觉做合规、合法的先行者和倡导者,率先垂范,倡导践行合规文化,要树立正确的合规意识,要在行动上以身作则,为全体员工作出表率,引导职工确立正确的合规理念,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

二、坚守规章制度,熟悉业务流程,不盲目听从命令。信用社以前出现的很大一部份违规案例,都是因为我们员工缺少对制度的学习、同时对业务流程相关制度理解不透、不熟悉,有时既使自己站在犯错误的边缘也浑然不知,总以会这事做了也不会造成什么后果。比如:对业务的不熟悉,凭着同事关系,迫于社主任的威力,盲目听从社主任指示,结果后果是自己丢掉了饭碗,害了自己,如果当事人稍微制止的话,结果却大不一样,这都是自己对制度不熟悉的后果。说到这里,我又想到我们平时的工作,有客户拿来未到期的存单来社办理提前支取业务,本来按规定提前支取要存款本人的身份证和代理人的身份证才可以支取,可是有的柜员凭着与储户熟悉的关系或当事人求情、说路途之遥等等原因,就给储户办理了提前支取业务,结果呢,这笔存款刚好是家中二人闹离婚而当事人拿不到存款本人的身份证才出此下策。就因为这原因——我们没坚守制度,让存款人找上门来找麻烦,可想而知,我们的临柜人员就要为这钱负责追回,这就是没坚守制度的结果。

三、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不做违法乱纪之事。

合规是金融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经验的总结,它涉及到我们信用社的各个部门特别是一线操作人员,这里面有我们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各个工作类别的职责与权限、工作的内容。我们每位员工要在工作上爱岗敬业、永不做违纪违规之事,就要认真学习合规知识文化,把合规文化精神彻底吃透。金融案件的层出不穷,就是因为我们不按规办事,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时明知道这事是不可以做的,但就是图个方便,图个人情,结果酿成了不良后果。比如:一线信贷人员,感觉到与一些贷户关系都不错、人又挺老实的,送来的身份证、房产证原件及复印件也不加认真比对,贷款用途、担保人资格身份也不加认真核实,感性冲垮了理性,甚至更为严重的把信贷审批资料直接交给客户暂时代为保管,结果造成信贷资料伪造,贷款用途失真、调查不实的下场。所以,我认为,金融业各部门工作人员“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尤为重要。

四、工作处处有风险,慎重认真最重要。“合规不是一日之功,违规却可能是一念之差”。纵观我们金融部门各个职位,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风险,临柜的有付错钱的风险,信贷部门有贷款调查不实难于追回贷款的风险,前台有前台的风险,后台有后台的风险,就是内勤主管在授权时也难免有时事多而没审查业务就授了权,结果业务出了差错,而受到牵连的风险。所以说金融领域的工作处处都存在着风险,只有认真去做好每件事、慎重对待自己每一笔业务,才能更大可能的避免差错,避免案件的发生。

五、只有合规经营,才能保障发展。

信用社是企业,应该把经营管理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合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首先,合规经营是实现信用社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为合规经营是为业务保驾护航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业务发展服务的。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只有紧紧遵循合规经营的理念,各项业务的发展才会不迷失方向,才能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其次,依法合规经营是信用社的首要任务。现在信用社的经营活动日益综合化,产品日益复杂,需遵循的法律、规则和准则十分广泛,信用社要真正做到各项经营活动都能合乎法律、规则和准则的要求,只有建立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准确界定法律、规则和准则赋予信用社在各项业务中的经营尺度,并为信用社的经营创造最为有利的经营环境。其三,合规经营是防范信用社操作风险的需要。深入分析信用社所发生的各类风险,可以说大多都是由违规问题引发的,因而要想从根本上遏制违规违纪问题和防范案件发生、全面防范风险、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就必须合规经营、进一步提高合规执行力,将合规经营切切实实落到实处。

信用保障 篇3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风险保障;风险管控

一、引言

全球第一家P2P平台Zopa成立于2005年3月,标志着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兴起。而在我国,最早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成立于2007年8月,也经历了近9年的发展。而2015年12月,宜人贷于纽交所上市,标志着我国P2P网络借贷公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虽然P2P网络借贷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信用风险偏高,跑路违约现象频频,使其发展前景变得晦暗。

P2P网络借贷以高收益著称,但是其相对较高的信用风险却让人难以接受。P2P网络借贷的高信用风险既源自于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也与其发展模式有着密切关系。

二、风险保障机制研究

良好的风险保障机制是贷款人选择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首要参考因素。所谓的风险保障机制就是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平台将如何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而目前常见的风险保障机制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第三方担保、风险准备金、分散风险。其中第三方担保为目前市场上的主要风险保障机制。

(一)分散风险

金融行业中,最基础的就是分散风险。在西方国家,由于投资者的经验丰富,金融市场成熟,可以依据成熟的信用评级制度以及风险规避方法保障P2P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由于没有统一的征信体制,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不强,风险分散无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第三方担保

目前,国内P2P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引入第三方担保机制。这种机制中,贷款人、借款人和担保人签订三方合同,一旦借款人违约,担保人将代替借款人支付本息给贷款人。尽管引入第三方担保这一举措,增加了成本,但是其有效的降低了贷款人承担的信用风险,从而促进了P2P网络借贷的高速发展。

然而,目前的P2P网络借贷市场中,第三方担保状况十分混乱,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平台本身为项目提供安全保障。2、相关担保。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公司的安全机构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很难防止相互传输的风险,因此,风阻力平台也更容易。3、保荐机构不是融资性担保公司,而是非融资性担保公司、贷款公司或一般性质的公司,担保是否有能力存在疑问。4、担保方资金杠杆无限制。

(三)风险准备金

行业流行“去担保化”之后,风险准备金是大多数平台的选择。

2010年10月上线的英国P2P平台RateSetter首创风险准备金(“Provision Fund”)以保障投资者的权益,资金来源于借款人信用级别不同而对每一笔贷款收取的一定比例的费用。一旦发生贷款拖欠,则平台将动用风险准备金偿付投资者;若准备金不足,则先偿还投资人部分金额,其余的等从新的贷款项目收取费用后再慢慢偿还。国内平台的风险准备金和国外的基本相似,当风险准备金不够时,先偿还部分。但是P2P行业不同,投资者很有可能不接受部分偿付,在这种情况下,有导致平台破产的风险。例如,在去年9月份的红岭创投“1亿元坏账”事件中,平台的风险准备金只有7000多万元,为了维护平台的声誉以及接下去的运营,平台只能用自己的资金进行偿付。

除此之外,风险准备金还可能与平台的不良贷款数额不符的情况。尽管理论上“刚性兑付”打破后,准备金不足可以先偿付部分,其余的以后再偿付,但是如果偿付部分太少,那么可能产生信任危机。风险准备金和银行的不良资产拨备是相似的,所以在监管上可以依照银行业的规则监管。不同平台的风险准备金的比率可以不同,但是应当有一个最低值,这样才能有效的阻止风险的发生。并且在此基础上,应当要求平台对不良贷款等透明公开。

三、总结

风险分散化是P2P网贷的天然属性,准备金是内部的“避震器”,第三方担保和保险则是外部保障,这已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虽然不排除未来会有更多的保障模式出现,但当前P2P平台抗风险能力弱并不是由于缺乏保障措施,而是因为没有打好“组合拳”,最迫切地是落实和完善这一套保障体系。

当然,行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监管和市场约束。但政府监管应当是侧重于基本原则上的规范和指引,主要检查平台是否存在违规行为,防范平台自融、搞资金池、或平台自身对项目提供担保等。市场约束则主要靠信息披露,包括不良贷款率、累计待还金额、单一客户最高授信比例等都应当披露,才能使投资者看清潜在风险。(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艾金娣.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防范[J].中国金融,2012(14):79-81.

[2]陈向聪.P2P网络借贷在我国发展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规制[J].海峡法学,2014(4):47-54.

[3]Barasinska,The Role of Gender in Lending Business: Evidence from an Online Market for Peer-to-Peer Lending[J],The New York Times,2009

电子商务信用保障措施研究 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信用保障,措施

电子商务是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脚步,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型商务经济活动。作为高科技与商业贸易相结合的产物,它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数字化通信网络和计算机装置替代传统交易过程中纸介质信息载体的存储、传递、统计发布等环节,从而实现商品和服务交易以及交易管理等活动全过程的无纸化和在线交易,达到高效率、低成本、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目的。同时,由于安全的原因,造成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的收入占主营业收入的比重非常的底,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电子商务信用保障机制,才能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1 我国电子商务信用模式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主要采取四种较为典型的信用模式,即中介人模式、担保人模式、网站经营模式和委托授权模式。

1.1 中介人模式

中介人模式是将电子商务网站作为交易中介人,达成交易协议后,购货的一方将货款、销售的一方将货物分别交给网站设在各地的办事机构,当网站的办事机构核对无误后再将货款及货物交给对方。这种信用模式试图通过网站的管理机构控制交易的全过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商业欺诈等商业信用风险,但却需要网站有充足的投资去设立众多的办事机构,这种方式还存在交易速度慢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

1.2 担保人模式

担保人模式是以网站或网站的经营企业为交易各方提供担保为特征,试图通过这种担保来解决信用风险问题。这种将网站或网站的主办单位作为一个担保机构的信用模式,有一个核实谈判的过程,相当于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因此,在实践中,这一信用模式一般只适用于具有特定组织性的行业。

1.3 网站经营模式

网站经营模式是通过建立网上商店的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在取得商品的交易权后,让购买方将货款支付到网站指定的账户上,网站收到货款后才给购买者发送货物。这种信用模式是单边的,是以网站的信誉为基础的,这种信用模式主要适用于从事零售业的网站。

1.4 委托授权经营模式

委托授权经营模式是网站通过建立交易规则,要求参与交易的当事人按预设条件在协议银行中建立交易公共账户,网络计算机按预设的程序对交易资金进行管理,以确保交易在安全的状况下进行。这种信用模式中电子商务网站并不直接进入交易的过程,交易双方的信用保证是以银行的公平监督为基础的。

2 我国电子商务信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子商务目前所采用的这四种信用模式,是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为解决商业信用问题所进行的积极探索,但各自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这些信用模式所依据的规则基本上都是企业性规范,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我国电子商务信用存在以下问题: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信用缺失的成本低、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虚假信用和欺诈等。要克服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发展电子商务的宏观规划,包括银行、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的协同作战,才能使交易双方在政府信用作为背景的基础上建立起对电子商务的信心。

2.1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使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严重的先天不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我国信用体系的缺失。整个社会的信用缺失成本低,一部分企业利用制度上的不健全反而先富了起来。从而导致更多的企业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和短期行为严重电子商务虽然是一种电子交易手段。但其归根到底更是一种“商务”行为。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是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基础。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加上网络的“放大”作用,使得从事电子商务的交易双方更加缺乏信任。

2.2 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电子商务的远程交易决定了需要一套覆盖全国的信用体系来保证每个人都能遵守网络交易的规则。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来约束和规范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行为。我国现有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和《民法通则》中有关于信用和反欺诈的条文,但这些条文这对于电子商务交易这种特殊的交易方式缺乏可操作性。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和《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政府对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上迈出的一大步。但是该法只是对电子商务交易的身份认证进行了原则上的指导。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必然导致失信现象得产生。同时有法不依、无法可依、执法不严,以罚代法和对失信者的姑息迁就时有发生。失信者不能受到法律严厉惩罚同时守信者无法获得法律保障的情况是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活动的一大问题。

2.3 信用缺失的成本低

没有专门的机构对个人信用监管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个人信用无法受到有效的监控,信用缺失的成本低,很多不守信用的人,不但受不到应有的惩罚反而从中能够获利。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整个社会的信用的缺失,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对个人信用进行监管。

2.4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给交易双方带来了隐私泄漏的风险。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由于安全性问题,存在着给泄漏个人信息的风险。网络隐私问题的突出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1)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侵害网络隐私权行为提供了便利的手段。

2)用户个人信息在网络中的财产化刺激了商家的不正当收集和利用行为。用户在进行网络购物时,往往会被要求提交一些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以及信用卡号码和密码等等。

2.5 虚假信息和欺诈

近期出现在深圳证券市场上的新的网络诈骗案—瑞士共同基金,该诈骗集团利用基金网站为工具、证券投资为掩护,实际上依靠传销方式进行诈骗。他们手段多样,手法隐蔽:1)发布虚假研究报告,传播虚假信息;2)非法从事证券经纪业务;3)盗取投资者账号和密码。据了解此案全国受骗投资者高达17万,受骗金额超过10多亿。实际上,“瑞士共同基金”不是第一个卷款消失的虚假基金,也不是最后一个。据受骗投资者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卷款消失的虚假网络站数量已超过四十家。

3 电子商务信用保障措施

由前所述,一个完善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国家关于信用方面的立法、执法;政府对征信行业的监督管理;行业自律等方面。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并未建立起健全的征信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失信、违规行为监督惩罚机制。我国尚处于信用制度建设的初级阶段,各个方面还很不规范。要各部门协调统一,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要完善电子商务信用相关法律法规;要培养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消费习惯;要加大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制的宣传;要全面实行实名制;健全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信用管理机制;建立第三方信用服务认证机构;建立信用评价与监管机构;加强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网络安全问题可通过数字证书、加密等进行防范。

3.1 各部门协调统一

中央政府应将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作为国家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领导、组织、协调、统一各地、各部门的信用系统建设工作,认真解决目前我国信用体系面临的信用信息条块分割的问题。目前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都有各自的信息库,由于这些部门系统间基本处于相互封闭的状态,多数部门拥有的信息是对外保密的,使得这些信息很难联网,更不可能全社会共享。从而严重阻碍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查询网络,是建设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前提。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使这些部门依法将自己所掌握的企业与个人信用数据进行联网,并以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开放,提供无偿或有偿的查询服务。

3.2 完善立法

完善信用立法、强化信用执法,为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事实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保证我国电子商务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将其纳入法制的管理范围内,用法律手段来约束网上交易的双方,进行诚信公平的交易。我国作为“非征信国家”应该努力学习借鉴西方“征信国家”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信用管理法律框架体系。从法律上对企业信用数据与企业商业秘密、个人信用数据与个人隐私资料加以区分,并对信用信息的管理与利用的方式与范围进行严格规范,使得征信工作有法可依,使得企业与个人的信用档案信息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披露与安全使用,从而保障我国的社会征信行业在法制框架内健康有序的发展。

3.3 建立科学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

与国际接轨,完善与规范征信机构的监管制度,建立科学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由于电子商务的全球性特性,建立权威的、具有公信力的信用等级评审机构和征信服务机构以及建立科学的与国际接轨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信用体系,一定要体现公平的原则,因此信用等级评审机构和征信服务机构自身的信用、公正与权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也直接影响到信用等级评定的公正与准确。同时要建立动态的信用等级管理制度,评审机构要定期复测与更新企业的信用等级。

3.4 扶持中立第三方信用机构

近年来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势头迅猛。然而,随着网上银行日益普及,网上银行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一方面固然与客户安全意识淡薄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网上银行本身存在的隐患———信息安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银行自建安全认证系统的安全性虽然可以保障,但问题在于,作为交易一方的银行,同时又是标准制订的一方,一旦银行与用户因网银业务产生纠纷,话语权将完全掌控在银行手中,这样对用户不公平。这就需要独立于银行与用户之外的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来统一标准。然而,现在各大商业银行和电子商务网站,多数还是采用用户名、密码的形式进行安全认证,采用合法第三方数字证书的用户仅有2%。

在电子商务应用之中,大多数采用第三方付款方式。如“易趣”的安付通,“淘宝”的支付宝等。这些第三方信用机构都是与相应的电子商务网站联合使用,并无法通用;即在淘宝上无法使用安付通这种信用方式。

借助于银行方面的所实行的“银联”系统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成立一个类似于“银联”的这么一个全国性的第三方信用机构,所有的电子商务交易都通过这个第三方信用机构支付。当然,其中的可行性、如何监管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还没有进行研究。

4 结论

电子商务信用问题是一个个人、行业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应引起个人、行业与社会的高度重视。本研究通过对电子商务信用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有助于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的建立与健全。

本研究的结论与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电子商务信用在个人与行业都存在失信问题。二是通过大量的文献与资料研究,较深入的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信用存在失信问题的原因。三是提出了解决信用缺失的保障措施,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即:各部门协调统一、完善立法、建立科学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全面实行实名制、加强全民信用意识、扶持中立第三方信用机构。

参考文献

[1]张京卫.电子商务信用保障措施研究[J].信息化,2007,3:92-94.

[2]张京卫.电子商务信用机制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2007,5:76-79.

[3]廖扬.丁勇.电子商务信用机制研究[J].IT信息技术,2006,7:43.

[4]刘宏,金镇,彭莎莉.电子商务信用及信用体系基本问题研究[J].电脑学习,2007,1:18-20.

[5]李军荣.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现状及立法[J].中外企业文化:中外企业论坛.2001,1:29-30.

[6]金镇,张继兰.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5,12:111-113,115.

[7]刘子荣.我国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研究及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47-48,70.

信用保障 篇5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

财务科技部制

武胜县联社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责任书

为确保我县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连续、安全、稳定运行,根据银监会《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试行)》、《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问责方案》、《银行、证券跨行业信息系统突发时间应急处理指引》以及省联社相关信息系统风险提示各项管理制度要求,结合我县农村信用社实际,现就做好有关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承诺如下:

一、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我社、部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我社、部重要信息系统连续、安全、稳定运行。

二、安全责任

作为部室、信用社机构负责人,须对本机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负责,并将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责任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签订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责任书,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执行力。

三、工作目标承诺

(一)切实做好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

1.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预防、监督、处理和报告的工作机制,明确和落实各岗位的职责,应急演练、应急预案、风险自查等各项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

2.明确各岗位信息安全保障的职能分工,落实各个设备管理、使用、维护人员,并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信息安全工作。

3.已明确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确保各项信息安全制度和措施的落实。

(二)切实做好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安全应急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工

作流程。落实重要信息系统的应急演练工作,并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三)严格执行信息系统重大突发事件的报告制度

对辖内所发生的信息系统安全事件,我社、部将按相关制度和要求及时报告。

(四)定期组织开展全员计算机安全知识学习、安全生产检查 不断普及计算机安全知识,将学习情况及时上报联社财务科技部。

(五)确保本社部全年无计算机安全责任事故

做好重要设备、岗位、人员的风险防范,加强网络设备及柜员密码管理、行为管理,严格按规定执行系统业务用户管理。

四、问责承诺

(一)因我部门卫生状况、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不能正常提供服务等重大突发事件且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接受上级职能部门的责任追究。

(二)对因瞒报、谎报、迟报、漏报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视情节轻重,联社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本责任书自签署之日起生效,六、本责任书一式两份,责任人和联社财务科技部各保存一份,两份具同等效力。

机构负责人:

联社财务科技部负责人签字:

社会保障信用体系建设方式之研究 篇6

一、提升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系统建设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 提升社会保障区域的诚信制度构建。完善经济适用房、廉价房、公租房等具备保障性的住房申请、退出工作的诚信制度构建。完善救灾、救助、低保、慈善、彩票、收养等工作的诚信制度。第二, 更好的构建全面规范信用信息记录、完善、管理等工作的信用法规制度。提升社会保障中信用信息记录、管理、安全保护等工作的法律法规、制度等文件。第三, 构建全面的信息和技术要求, 明确全面的多样化信用主体识别标志、信用信息目录和标准、数据信息、技术条码等。构建征信服务相关的合同规范、服务质量等标准[1]。

二、提升社会保障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 提升社会保障多项工作的信用信息系统构建和全面工作。依据社会保障各个区域的多样化工作管理信息系统, 结合网络、系统软件、硬件等能源, 结合完善的规定、信息标准和技术要求、不相同的构建原则, 不断创新基础设备, 结合信用信息资源规范、技术要求、信用信息划分标准, 提升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各个区域的信用信息系统, 从而促使信用信息可以向电子化管理方向发展。第二, 引导构建社会保障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制度。促使社会保障各个区域的信用信息整合、共享和革新系统, 提升实际信用信息共享和整合工作。分析制定社会保障信用信息共享化和整合信息, 构建或者完善整体具备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从而确保各个区域的信用信息资源得到共享。第三, 促使社会保障各个区域的信息系统和公用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得到有效的连接, 让社会保障信用信息趋于公共信息平台, 从而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 让其与其他的行业产生关联性。

三、构建社会保障领域信用联合奖惩系统

其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第一, 提升对守信主体的奖励和支持。提升政府对社会保障行业的信用工作的激励。政府各个部门在实际实施社会保障行业市场管理和公共服务责任的时候, 更多的应用信息和多样化信用服务, 提升对守信者的奖励, 构建完善的守信名单系统, 并且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对守信者的问题进行优先办理、简化工作等方案, 以此提升守信工作的宣传和表扬。第二, 提升对失信者的管理和制约。提升行政监管性惩处工作, 政府在整体社会保障行业中的管理和公共服务, 提升并且实施信用划分管理制度, 依据制度对失信者进行制约和管理, 提升失信的成本。提升司法性的惩处工作。社会保障各个部门结合司法部门提升失信违法案件的管理制度, 司法机关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对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查询应用程度, 依据法律研究失信者的责任。同时, 提升行业性的惩处工作[2]。

四、分析构建社会保障信用评价系统

创造信用评价系统标准和评价方案。支持和组织信用服务系统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整合、获取以及创新社会保障信用信息, 依据完善的信用评价构成和评价方案对实际社会保障信用实施划分和评价, 从而构建社会保障信用评价系统。

构建信用信息查询应用系统。深入实施信用信息和信用服务产品, 在社会保障相关部门的应用, 在确保隐私的情况下, 依据相关的标准提升对社会保障信用信息的整合和分析, 构建完善的评价系统和公开制度, 确保社会保障各个部门都可在多样化的领域汇总提升信用信息的工作程度, 其中包含了个人待遇、慈善工作、企业参与社会保障行业中的生产和服务、企业残疾人安排就业等。以此依据规章重视度更好的对社会人群推广信用信息, 促使社会居民更多的应用信用信息, 从而提升守信和失信的奖励以及惩处制度的实施[3]。

五、实施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工作

提升诚信文化的宣传和遍及。依据我国独特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发展价值观念的宣传理念, 提升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的传播程度, 从而全面化的多方面的进行社会保障领域依据法律法规和诚信文化进行发展, 以此构建完善的、优质的发展环境。提升宣传工作面, 从而更好的发展理念, 以此引导社会保障信用体系得到有效的宣传, 并且创造优质的社会诚信宣传环境。

更多的实施诚信创造活动。深入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学工作, 选择社会保障领域诚信存在的问题, 以及诚信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而更好的实施专项管理工作, 更好的建立社会保障领域诚信风格。不断实施“社会保障信用”诚信组织的活动, 构建全面化的社会医疗保险定点系统分级管理工作, 以此更好的实施评估工作。依据评价工作更好的实施建设工作, 从而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完善的企业诚信经营环境和氛围[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创新, 促使社会保障信用体系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同时, 在发展的时候需要结合社会市场经济环境和居民发展需求不断的创新, 从而构建优质的社会保障信用系统, 并且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为居民发展提供有效的需求。因此, 全面化的社会信用系统是现代市场经济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并且具备无法取代的规范市场主体能力的引导和管理能力, 也是确保市场经济有效发展的依据。

摘要:分析社会保障信用系统建设方式, 有助于社会管理工作人员明确社会保障信用系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并且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社会发展需求和特点, 不断的创新建设形势, 从而为实际发展提供优质的社会保障信用系统。

关键词:社会保障,信用系统,建设方式

参考文献

[1]吕智宇.社会保障信用体系建设现状探讨[J].学术论坛, 2016, 02.

[2]余源培.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危机的必要反思[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4, 01.

[3]刘袁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D].大连理工大学, 2013.

信用保障 篇7

1 法律信用的建立

要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信用文化建设的保障功能, 就必须首先建立法律信用, 如果法律本身丧失了信用, 法律对信用文化建设的保障功能、对失信者的惩罚功能就无从谈起。法律信用是法律作为制度规范整体所具有的信用, 它涉及从法律创制到法律执行过程中的许多重要环节, 如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等, 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讲求信用, 各个环节的信用共同构成了整体的法律信用。

2 制定和完善我国信用法律制度的建立

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刚刚起步, 在信用信息开放, 规范征信市场行为及保护消费者权益与失信罚惩等方面都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使我国信用制度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又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 因此, 应加快立法, 为信用制度的建立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来实现:

(1) 制定《市场交易法》。通过国家的强制力, 规范市场交易过程中的信用问题, 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 减少市场交易的风险, 确保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成长。

(2) 制定《反垄断法》和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是指禁止、限制或妨碍竞争的企业间协议、合谋、联合行动和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反垄断是一种事后机制, 其优点在于既能保证市场竞争和制度创新的充分进行, 又可以防止阻碍竞争进行的垄断行为,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在执行上, 它可以保证执法的统一性。我们往往希望通过事先规制与立法的方式来达到反垄断机制才能达到的维护市场竞争和公共利益的效果, 其结果却适得其反。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反垄断法》的立法工作。同时, 要完善我国现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从而更有效地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限制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发生, 更为充分地体现自由、效率和公平。同时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作为竞争法律体系的两个分支, 以充分体现自由效率和公平竞争的秩序, 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3) 完善《企业破产法》。在经济竞争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 我国现行的《企业破产法》已不能适应和处理新环境下出现的各种问题, 而且适用范围过于狭窄, 不符合市场平等主体原则, 可操作性差, 应对其进一步予以完善, 把适用范围扩大到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合伙组织、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自然人, 做到公平清偿。为此, 可以参考外国的实践经验, 建立完善的破产制度, 即:由债务人向法院申请破产经法院审核批准后, 在法院主持下监督债务人有序清偿债务, 允许债务人保留必要的财产, 以保证最低的生活水平及重新开始生活, 但在规定期限内不得出人高消费场所、拥有高级生活用品。在清偿债务过程中不得隐瞒财产, 否则处以刑事处罚, 并对申请破产的经济组织和自然人在某些行业中任职予以限制。

(4) 完善《会计法》。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会计法》, 但在该法实施过程中, 却得不到有效遵守。对会计从业人员和机构缺乏有力监督, 造成虚假信息盛行, 为部分企业逃避税务机关的监管和逃避银行债权大开方便之门。例如上市公司的经营和信用状况的真实披露依赖于证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 若其与上市公司串通一气, 出具虚假信息将会导致证券市场失信于广大投资者, 因此, 对《会计法》所涉及的操作性差的环节予以修改完善。

除了制定和完善上述法律法规外, 还必须尽快完善《民法》中有关债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完善《刑法》中对欺诈和非法侵占等恶意背信行为的有关规定, 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制度, 对《担保法》、《合同法》、《公司法》、《贷款通则》等有关信用方面的条款做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把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 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为建立中国的信用法律制度奠定基础,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

3 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

从立法上明确法律责任, 只是为规范信用程序建立法制保障创造了前提, 更重要的是从司法和执行上落实法律责任。

法律法规贵在施行。制定法律法规的目的是为了实行, 法律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有效的实施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法不依, 不如无法。这就必须由执法者来承担这一责任。要维护法律信用, 为整个社会信用文化建设作贡献, 执法者责无旁贷。执法者应本着“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严格执法, 对失信者加以惩罚, 在这方面要给法院更有效的手段, 并把提高执行率作为考核法院成绩的重要指标, 通过加大执法的力度, 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信用关系, 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 追究债务人违约侵权责任的有力武器。这正是对社会主体“法律不可违”、“违法不可恕”的信用教育和示范。同时, 还必须重视执法人员的法律教育, 执法人员良好的法律素养对公正执法, 顺利进行信用文化建设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赵秀玲.城市化进程中的信用制度文化建设[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

[2]贾凤伟, 王会英.基层人行推进区域信用文化建设的现实思考[J].黑龙江金融, 2004.

信用保障 篇8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在餐厨垃圾的处理上, 我国长期处在“无政府”状态, 这给某些不法商贩提供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灰色产业”空间。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 形成了较完善的安全监督体系, 尤其在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监控方面, 值得我国借鉴。同时, 研究日本的食品安全体系也是对金融专业本科生进行《信用管理学》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分析案例。

一、日本为何没有地沟油

中国现在因“地沟油”问题引起人们恐慌, 然而与中国居民饮食习惯相近的日本却没有发生“地沟油”事件。日本人喜爱吃的一种油炸食品叫“天妇萝”, 每年也产生大量的废弃食用油 (Used Cooking Oil) 。日本人不仅把在烹饪以及食品加工中使用过的废弃食用油叫Used Cooking Oil, 而且把由于超过可食用日期等原因而废弃的食用油也叫Used Cooking Oil。日本废弃食用油通常有两种来源:一个是来自餐饮以及食品加工行业, 另一个来自一般家庭的日常生活消费。据日本全国油脂事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统计, 仅2008年全年, 日本共消费237万吨食用油, 产生约45万吨废食用油, 其中30-35万吨来自餐饮业、食品加工企业, 约10万吨源于一般家庭。日本人把废弃食用油进行了既环保又资源化的回收处理, 制成了动物饲料、涂料、油漆、肥皂以及加工为燃料等等, 而没有再回流到餐桌。

早在1970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关于处理废弃油的法律, 即《关于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 并且于2008年进行了修订。该法规定, 食品加工等企业产生的废弃食用油被规定为产业废弃物, 作为产业废弃物的废食用油的排放、搬运和加工处理, 都必须在该法律规定的产业废弃物的范围内, 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下运行。

首先, 规定涉及废弃油处理的企业或者机构必须有合法的身份, 具有相关的营业执照, 不得交与非法机构处理, 对废食用油的运输流转及最终处理结果进行全程追踪, 确保废食用油的适当而正确处理。

其次, 从事废食用油的收集搬运工作的单位, 要从废食用油排放企业和废食用油最终流入企业所在地的各级政府取得《产业废弃物收集搬运营业执照 (废油) 》, 法律严格规定收集搬运单位必须把废食用油运至排出企业指定的加工处理厂, 不能擅自更换加工处理厂或途中擅自卖掉。明文规定搬运废食用油等产业废弃物的车辆必须在相关部门备案, 车辆的两侧要标有产业废弃物收集搬运车辆字样, 且要标明单位名称, 营业执照号码等。在产业废弃物的收集和搬运全过程, 要随时携带营业执照复印件, 每个环节都要填写管理单。规定搬运时必须使用备案车辆, 严防废油渗漏或飞溅, 必须搬运至规定的加工厂, 加工厂要有详细记载回收、搬运、加工、加工品流向等的记录。

第三, 废弃油处理的企业在对废弃食用油进行加工处理时, 必须严格遵照《食品循环利用法》, 须在该法规定的拥有“再生利用事业工场认定”资格证书的场所加工处理。处理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委托处理协议进行加工处理, 不能不经排放企业同意擅自转包或变更加工用途, 同时必须履行减少废水等排放物产生的义务。

上面谈及的是有关来自餐饮以及食品加工行业的废弃油的处理规范, 而对日本普通家庭烹饪过程中产生的废食用油, 日本政府也有明确的回收规定。各地方政府在办公网上明示家庭废食用油的分类和回收方法, 并通过图解具体详细地介绍回收方法、时间和地点。此外, 环境政策局还会印发大量的宣传手册, 组织市民参观废食用油燃料化设施, 加强市民的环保和资源再利用的意识。

二、日本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体系解析

日本人非常重视食品安全, 并通过立法来防止食品污染、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日本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主要有两大基本法律, 《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基本法》。其中, 《食品卫生法》是日本保障食品安全的最重要的法典, 该法在1948年颁布并经过多次修订, 仅1995年以来就修改了10多次, 最近一次修改在2003年5月。根据新的食品卫生法修正案, 日本于2006年5月起开始正式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 这是一个食品流通的安全制度, 该制度禁止含有未设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且其含量超过统一标准的食品的流通, 这就根本上限制了那些因土壤污染或水质污染的食品的流通。

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日本在2003年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该法确立了“消费者至上”、“科学的风险评估”和“从农场到餐桌全程监控”的食品安全理念, 要求食品供应链的每一环节确保食品安全并允许预防性进口禁运, 即允许对那些疑似非安全食品实行禁运。这样, 日本有关部门可根据该法对进口食品实行强制性检验程序, 外国食品要想出口日本将会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查。

除了《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基本法》两大基本法律之外, 在日本, 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专门法律法规很多, 包括食品质量卫生、农产品质量、投入品 (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 质量、动物防疫、植物保护等5个方面。涉及的主要法律有:《农药取缔法》《肥料取缔法》《家禽传染病预防法》《牧场法》《水道法》《土壤污染防止法》《农林产品品质规格和正确标识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病防治法》《农药管理法》《持续农业法》《改正肥料取缔法》《饲料添加剂安全管理法》《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包装容器法》等一系列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国内对有机农产品需求的扩大, 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有机农产品及特别栽培农产品标志标准》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要领》, 在此基础上, 于2000年制定并于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了《日本有机食品生产标准》。此外, 日本还制定了大量的相关配套规章, 为制定和实施标准、检验检测等活动奠定法律依据。

三、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两个主要问题

透过地沟油事件, 我们看到了我国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 地沟油事件折射出的政府监管缺失、立法体制不完善等深层次问题。就地沟油的监管工作而言, 长期以来, 工商、质检、环保、公安、食品监督局等部门虽都有管理职权, 但多年来, “七八顶大盖帽就是治不住这顶小草帽”, 导致执法监管不到位。在这么多监管部门之中, 谁是责任主导部门不明确, 处于推诿扯皮状态, 整治力度不大, 使黑心经营者钻了空子。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存在“两化”问题, 即利益部门化、权力利益化。关于利益部门化, 就是有利可图的事, 各部门抢着做, 而对于责大于利的事则相互推诿扯皮, 不仅在具体监管中出现缺位、错位和越位, 还易造成管理的真空地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则相互推责, 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也难以实施。

从立法体制来说,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系统, 难以实施有效监管。在我国, 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有多部, 如《食品卫生法》《卫生检疫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动物检疫法》等。但是,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仍不完善, 系统性、协调性差, 缺少一部针对包括生产、运输、保存、销售、经营、监督在内的整个食品运作的大法来统一协调, 这也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应重点强调之处。

四、《信用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思考

信用管理专业教育是信用管理人力资源的基础, 发展信用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适应就业市场需要, 培养和造就信用管理专业人才。《信用管理学》作为信用管理专业主干课程, 是以信用信息为研究对象, 以信用风险管理为核心, 以提供信用产品与服务为宗旨, 是集管理、金融、财务分析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 同时, 《信用管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信用管理学》教学中, 常常出现的现象是, 教师非常注重知识点的教授, 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的理解, 所以, 课题教学流于形式, 没有学生的参与, 起不到信用教育的目的, 因为,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信用管理教育, 包括本科生课题教学教育。因此在《信用管理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信用管理学》教授过程中, 需要师生角色由主导型向伙伴型转换, 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转换, 就要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 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但想要使案例教学发挥效果, 还需要作充分的准备。首先, 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焦点问题, 这也是案例教学的教学目的;其次, 选择符合教学目的的典型性案例;最后是案例分析,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找到社会焦点问题发生的深刻原因。下面以《信用管理学》的教学章节“社会信用体系”为例来说明案例教学的操作程序。

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如何控制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 实现有效的监管就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忽视的课题。地沟油事件, 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 折射出政府监管缺失、立法体制不完善等深层次制度性问题, 反映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案例教学目的:阐明食品安全体系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系

案例选取:日本为何没有地沟油

案例分析:一、日本为什么没有地沟油

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三、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运行机制

四、日本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追踪体系

五、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六、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案例讨论方式: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 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 让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议题探讨, 并且制作成PPT, 各组选一个代表到讲台讲解。

成绩记录方式:小组内成员相互打分, 小组之间相互打分, 教师打分, 取平均值为最后得分。

最后, 教师总结。结论是, 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 通过立法来防止食品污染、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已成为日本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特点, 形成了较完善的安全监督体系, 尤其在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监控方面, 值得我国借鉴。

摘要:地沟油事件, 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 折射出政府监管缺失、立法体制不完善等深层次制度性问题, 反映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如何控制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 实现有效的监管就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忽视的课题。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 形成了较完善的安全监督体系, 尤其在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监控方面, 值得我国借鉴。同时, 地沟油事件也成为《信用管理学》教学的一个生动案例。

关键词:地沟油,日本食品安全体系,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庆敏.日本废食用油处理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 2010, (18) :10-12.

[2]陈昆.社会信用体系与信用管理专业教育[J].市场周刊, 2011, (05) :76-78.

上一篇:网络位移下一篇:地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