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理论

2024-09-17

信用理论(精选10篇)

信用理论 篇1

2009年6月10日,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保罗·克鲁格曼教授在伦敦经济学院发表罗宾斯纪念演讲中说:“过去的30年来, 宏观经济学说得好点是毫无用途, 说难听点是贻害无穷!国际金融危机也是西方经济学的重大危机”。另一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科斯公开声称“西方经济学已经坏掉了”、“现有的经济学是一个飘在空中的理论体系, 它与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联系甚微”。西方经济学不能解释与解决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 已是国际公认的事实。相反,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理论原理仍然是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各种经济危机的唯一理论武器。

因此, 建立宏观经济学新体系, 必须首先要批判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错误方法论, 重新回复到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上来。如果我们用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宏观经济问题, 很快就可以发现, 宏观经济的本质是价值生产, 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任务就是研究社会是如何进行价值生产的, 价值生产的过程与运行的规律。而马克思《资本论》恰恰就是研究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的理论。但是, 当代经济显然已不再仅仅是马克思当年的实体经济了, 当代经济在实体经济价值生产的基础上已经生长出了一个全新的信用价值生产体。虽然这个信用价值生产体必须要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 但是它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并且对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起着主导作用的一个经济体。看不到信用价值生产的存在, 是一切表面现象经济学的理论失败的根源。因为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理论已经有马克思《资本论》, 全面揭示当代世界经济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信用价值生产过程、运行规律, 才是当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任务。

当代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以“信用价值论”为核心, 这就使得整个宏观经济理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 在方法论上, 西方经济学所采用的实证分析其实是表面现象经济学的代名词。用这种分析方法是无法进入到经济的价值生产过程与运行过程进行分析的。将宏观经济的各种数据与相互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 这就使得宏观经济理论陷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潭。只有深入到经济本质的价值生产过程, 才能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与运行的规律。其次, 只要我们将目标聚焦到价值生产, 就使得当代宏观经济学像拨云见日一样完全改观, 巨大的各种经济学迷雾必然消失。马克思的整套《资本论》就是一部详尽地研究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过程的理论。由此我们很快就可以发现, 原来我们当代经济的运行早已不再是一个仅有实体经济的单体结构了, 而是一个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系统与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系统互动关系的“双轮经济”构架结构。懂得“双轮经济”构架原理, 传统经济学理论不能解释的很多经济学理论难题与我国的发展困境就都可迎刃而解了。

目前, 笔者在《货币迷局》、《印钱消费》、《双轮经济》三部论著中已经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

一是货币信用价值生产理论。这一理论包括货币信用价值生产过程、货币流通过程、货币数量论、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均衡过程理论、国债货币理论。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的“货币”不再是传统理论中的“货币”, 而是重新定义了的。货币是信用价值与流通媒介的统一体。由于对货币的重新定义, 发现了信用货币也必然地含有价值, 这才打开了整个信用价值理论这块坚冰的缺口。国家不同的货币发行方式可获得完全不同的货币发行价值。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的是货币的使用价值, 而不是货币发行价值, 货币的使用价值能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但是, 信用货币由于国家信用的可变特点, 失去了货币储藏功能。由于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矛盾运动, 投资货币过剩, 货币的储藏功能从此由国债货币来承担了。由此, 国债货币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它已经不再是过去发挥信贷功能的货币了, 而是担任调控宏观经济平衡和解救经济危机的角色。

二是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理论。虚拟经济概念在笔者的理论中被重新定义。首先, 它是一个经济体, 它的边界是能通过信用、信心从事信用价值生产的经济体。股市是虚拟经济的主体。股市具有创生信用价值或湮灭信用价值的能力。股市的信用价值与货币的信用价值是同一个属性, 因此对股市货币的输入输出量能影响到基础货币量。由于股市的信用与信心的可变性、起伏波动性, 它对信用价值的生产具有放大 (或缩小) 的作用。通过股市对货币的放大 (或缩小) 作用、对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比率的重新再分配作用, 进入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的再生产过程, 对实体经济的实体价值生产量产生影响。

三是“双轮经济”构架理论。由于虚拟经济的信用价值生产的客观存在, 过去实体经济的单体结构不再, 当代经济已经是一个由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与虚拟经济的信用价值生产互动结构的“双轮经济”的构架。“双轮经济”构架中, 最主要的规律是自激与平衡规律。在这个规律中, 平衡的条件比较苛刻, 而正向自激可引导经济的效益性增长, 反向自激则必然引起经济危机。

四是“印钱消费”理论。“印钱消费”是在虚拟经济的信用价值生产仍然不能完成对产能过剩、投资货币过剩进入调节的情况下, 被迫、却是必须要采用的一种解救危机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一规律, 才能能动地应用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美国对我国的“印钱消费”与及他们所采用的EQ3中的购买房地产的不良债券行为, 已经验证了这一理论的可行性。

本质上说, “印钱消费”也是信用价值生产的一种形式, 它也是通过国家信用透支消费货币开始的, 最后通过实现过剩产能的形式, 利用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 从而实现实体经济的实体价值生产的。只有真正地掌握了这一规律, 才能能动地应用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四种分配理论。将货币区分为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 是宏观经济理论分析中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口。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深入研究, 笔者发现马克思的无限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有限的消费之间的矛盾分析, 在社会再生产的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比率不平衡的矛盾。只有将货币区分为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 才能进一步深入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矛盾运动的具体方式。社会分配能在再生产中起作用的本质, 其实就是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比率分配。实体经济的均衡过程, 其实就是对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分配比率再均衡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社会经济通过一次分配后所生产的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分配比率是绝对不均衡的, 在一个发展阶段上可以通过社会公共福利的二次分配实现对一次分配的均衡。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产能过剩、资本过剩将会在更大规模上再度发生, 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仍然会产生新的更严重的不均衡。此时, 单体的实体经济中的第一次、第二次分配对其也会无能为力的。此时如果矛盾激化, 必然会引起新的经济危机。信用价值生产也正是因此而起。因为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分配比率继续不平衡, 运用信用价值生产手段, 重新调配进入社会再生产中的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分配比率, 从而扩大了的实体经济中实体价值的再生产。这就是四种分配理论的价值基础。

第三次分配是由虚拟经济的信用价值生产实现的。股市作为一个虚拟经济中的主体, 不仅具有货币放大 (缩小) 功能, 更具有改变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分配比率的功能。它对实体经济价值生产的影响, 虽然也有“货币放大”的绝对影响, 更主要的是通过重新改变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分配比率, 从而实现对社会再生产中实体价值生产量的调节。从这种改变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分配比率的调节方式可以看出来, 股市对实体经济的价值生产其实是起到一个放大 (缩小) 器的作用, 既能加速实体经济的价值生产, 又能减速实体经济的价值生产, 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第四次分配是由“印钱消费”中的特种信用价值生产而实现的。当实体经济中的产能过剩严重存在时, 此时的投资货币过剩也一定是严重的。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内, 直接由财政透支消费货币就起到了直接改变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分配比率的作用, 既能满足资本对利润的需要, 又能重新激化可能被中断的资本生产过程, 延续价值生产。因此, 第四次分配往往能成为解救产能过剩性经济危机的良方。但是, “印钱消费”的正确实施是有严格条件的, 不能滥用。笔者在《印钱消费》论著中对这些条件与实施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笔者在《印钱消费》著作中对分配进行继续考察发现, 当代经济自然地向信用价值生产方向转化, 使得它越来越具有社会主义的分配特征。首先货币的信用价值生产所产生的价值不是一种按资分配, 而是按统治阶级的意志所进行的分配, 它可以被分配给劳动者阶层, 也可被分配给金融资本者阶层。由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所产生的第三次分配同样与股市的制度设置有关, 它也是具有不同分配指向性的特点的。例如, 美国等股市由于股市机制是偏重对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的财富增长, 所以能实现将更多的投资货币转为消费货币的分配功能, 从而能使实体经济的实体价值生产出更多的财富;而我国的股市制度设置是为一级市场参与者集聚财富, 二级市场亿万中小股民用本来的消费货币为一级市场的少数人一夜暴富做贡献。本来的消费货币通过股市的重分配反而转变为已经严重存在的投资货币, 这种机制必然使本来已经严重不足的消费货币更加不足, 社会再生产被股市的反向分配机制缩减。中国经济数年来一直在经济发展困难、亚危机与危机中挣扎, 拼命地依靠大比例的国债投资维持增长的原因就在于此。

由“印钱消费”所构成的第四次分配完全是属于在一定范围内的按需分配。这种按需分配正像当年马克思所预测的那样, 是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后的一种必然结果。“印钱消费”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性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代替的预测的正确性, 只是采用的“印钱消费”的这种方式是我们任何一个人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所没有想到的。

正确的理论不是人们头脑中先验性的认识、主观规范性的东西, 而是来自于对客观现实世界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宏观经济学方面迷雾重重, 现象与本质相距得太远。但是, 一旦人们能认识其运行规律性, 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摘要:“信用价值论”是笔者对新创立的当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总称。根据这个理论, 目前笔者已完成了《货币迷局》、《印钱消费》、《双轮经济》三部论著。该理论认为, 宏观经济的本质是社会价值生产, 只有研究社会价值生产过程, 才能发现经济运行规律。当代经济已经在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基础上生长出了一个信用价值生产体, 这个信用价值生产体包括货币信用价值生产、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印钱消费信用价值生产等三大信用价值生产体系。并且, 在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基础上, 与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形成了一个“双轮经济”构架,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经济运行过程与规律。在当代信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笔者详细地考察了经济运行的过程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四次分配理论, 为解决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用价值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

信用理论 篇2

目 录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导论

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联系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纽带,肩负着支持“三农”、发展地方城乡经济的重任。而农村信用社稽核是我国社会主义审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内部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在信用社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是现代审计理论在信用社管理领域中的延伸和发展,是一门具体的应用科学;它在信用社组织构架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是信用社内部风险监管的“守护神”和维护财经法纪的“执法者”,是专职机构的工作人员通过检查会计、业务资料来对各项业务经营和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等进行审查、评价,并发表意见的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等的一种科学方法。因此,它属于经济监督的范畴。

为了加强对信用社的管理,提高其业务活动的经济效益,确保财经法纪和正确经营决策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得以贯彻执行,就必须加强对信用社内部的稽核监督。通过稽核监督来促进依法经营,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法纪和各项规章制度,揭露和防止各种经济犯罪行为,保证投资者和债权人资财安全完整的目的,不断促进信用社各项业务经营和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按照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要求,对农村信用社实行股份制改造,达到规定条件和要求的,可以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以县级联社为法人核算单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金融机构,旨在提高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发展城乡经济的能力,以更快适应国际金融一体化要求。不论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称谓作何变化,其服务对象、业务范畴、核算要求基本类同,为其称谓上的方便及习惯上的理解与接受,本书中将多种并存的农村信用社机构名称统称为“信用社”。

信用社稽核属于审计中的内部审计范畴,在阐述信用社稽核职能、作用之前,有必要先研究和探讨内部审计工作的起源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内部审计的起源与发展趋势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后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一种社会约束机制。而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分类,有其自身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内部审计可追溯到古老的奴隶社会。它经历了古代内部审计、中世纪内部审计、近代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几个阶段。无论中外,内部审计的历史与政府审计一样源远流长。

一、西方国家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伴随着国家审计的起源,维护少数特权阶层——奴隶主利益的内部审计也同步萌芽。例如,古罗马贵族的代理人为了向主人报告其财产的增减变动状况以及报告自己履行责任情况,登记一种“主人账户”,主人委托亲信去视察的话,就是内部审计最初的动因。

到了中世纪,为了维护寺院长老、庄园主等阶层的经济利益,西方国家内部审计有了更坚实的基础。例如,中世纪英国的庄园内部审计,意大利佛罗伦萨梅迪奇银行内部审计以及诸如寺院审计、城市审计、行会审计等形式的内部审计不断涌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垄断企业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工商企业和其他各种组织的活动范围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这些变化的到来,致使对控制和经营效率的管理更加困难,管理人员再也不能亲自观察责任范围内的所有活动,甚至不再有充分的机会去接触直接或间接向他们报告的人。于是,管理部门便将“责任”进一步推向内部审计人员,让他们去检查和报告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如流行于美国的铁路运输系统的内部审计活动、德国克虏伯公司内部审计、日本明治时代的住友公司内部审计、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电力委员会内部审计等。但当时的内部审计主要是为了查错防弊,内容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

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进一步复杂化,尤其是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不仅管理层次的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迅速,而且,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管理者对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更加迫切。内部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延伸,现代内部审计不仅对事后的财务会计领域进行审查,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帮助企业领导层进行决策和改善经营管理。一些大企业的内部审计师希望通过和同行的交流来提高自己的执业水平。起初这种交流是非正式的、有限的。1941年,由瑟斯顿(JohnB.Thurston)、米尔恩(RobertB.Milne)和布瑞克(VictorZ.Brink)等40多位内部审计人员发起于11月11日正式宣布在纽约成立内部审计师协会,12月9日协会在纽约召开第一届年会,瑟斯顿担任第一任会长,协会成立后又在密执安、芝加哥、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设立了分会。1974年,协会在英国伦敦召开年会,标志着内部审计师协会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组织。目前,协会会员遍及100多个国家,共设160多个分会和11个国家分会(包括中国国家分会)。协会出版《内部审计师》月刊和《今日内部审计师协会》期刊,1973年协会正式进行注册,获得注册的人称为注册内部审计师(CIA)。

二、中国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奴隶制社会经历了夏、商和西周三代,有关夏、商两代的文献记载传世不多,故当时审计状况无从掌握。周代审计有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分。内部审计由司会主持,该职官以六典、八法、八则等为依据,采用日成、月要、岁会等形式勾考财务收支及其会计。这是我国内部审计的萌芽。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继而隋唐宋时代、元明清时代,内部审计起起落落,发展颇不平衡。比如秦代设有少府(帝王的私府),掌管皇室的财计工作,行使内部稽查权;宋代初期,度支、户部、盐铁三司内设臵都磨勘司掌管内部审计工作,都是内部审计广受重视的明证,而元代、明代、清代内部审计工作日渐衰落。

民国初期我国内部审计以欧美审计理论和实践为借鉴,逐步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开始进入到现代审计的演进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1934年公布的《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中,规定设立中央审计委员会,省、直辖市分设审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0多年里,未设独立的审计机构,审计工作由监察部门代替,专职审计处于停顿状态,内部审计也随之偃旗息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恢复审计工作势在必行,直到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后,相继发布了一系列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文件,我国现代内部审计工作才重新焕发出青春。1987年4月,“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成立,2002年5月23日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协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章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1987年加入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成为11A的国家分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职能是管理、服务、宣传、交流,即对内部审计实行行业自律管理,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业务服务和开展各种交流活动。通过内部审计杂志和网站宣传内部审计,维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内审人员权益,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内部审计发展历程的启示

从中外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一)内部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有当经济发展到少数人拥有大量私人财产,无法自己亲自管理,需要由总管、管家等代为管理的情况下,为了证实受托管理人是否履行其职责,是否对财产所有人尽心尽责,才需要委任独立身份的“内部审计师”行使监督检查的职责,所以两权分离是中外内部审计产生的共同原因。

(二)满足企业管理部门和外部各种机构的需要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力。比如美国国会在1977年通过国外反贿赂法,禁止任何公共企业、私营企业等为了赢得合同而向外国官员行贿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公司管理层日益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检查,以免受罚,另一方面大公司管理层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又迫使内部审计人员将工作中心从传统财务会计领域转向管理会计领域,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对整个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审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这种需要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本身不断发展。

四、内部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对象的确定性。内部审计对象是单一性的,只能是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所以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深入了解情况,抓住主要矛盾。

(二)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完全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它只能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其他各职能部门之外,在组织的审计委员会或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所以其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

(三)审查范围的广泛性。内部审计部门对组织的整个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审查,既可以是事后的,也可以是事前、事中的;既可以是财务会计领域,也可以是经济责任、经济效益、内控系统。只要管理方面有需要,内审部门都可涉及。

(四)审计时间的及时性和经常性。内审机构本身就是组织的一个专职部门,一旦出现漏洞、弊端,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审计,而且可以经常化、制度化。

(五)审计目的的内向服务性。内审机构发现问题及时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只对本组织负责。

(六)宏观与微观控制的统一性。内部审计机构在维护组织利益的同时,也要求维护国家的财经法纪和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循。对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内审人员有责任向国家审计机构报告。

(七)内部审计要接受国家审计的指导和监督。《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5条指出:“审计署负责指导和监督全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指导和监督本地区的内部审计工作……”。

(八)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紧密依存性。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的经济监督机构,不参与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但主要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遵循了组织的规章制度等进行监督,属于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内部审计职业展望

随着战略联盟的建立,现代经济组织越来越依赖信息,而且朝着知识密集型发展,它们在全球各个行业和领域从事极度专业化和非常复杂的经营。当今经济组织内部控制的面貌,与20世纪大部分时期内的工业时代传统经济组织内存在的控制已经有显著不同。在这种迅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下,内部审计已经成为管理者、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外部审计人员以及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主要辅助职能。只要设计和执行恰当,内部审计在促进和支持有效组织治理方面就能发挥重要作用。

跨国公司已经认识到组织所面临的日益增长的一系列风险,所以对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显著增长就不足为奇了。任何促进增长和增值的规范方法都假定组织正在有效地管理各种重大和可能的风险。风险既可以从宏观或整体(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来考虑,也可以从微观或部门来考虑。风险管理通常是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并向高层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提供明智建议而有所作为的一个领域。内部审计部门也因其自身目的而进行微观层次的风险评估,来确定那些以内部审计部门立场出发需要投入最大努力的领域,以及确定在某个特定时期内整个审计领域中适当的审计范围。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扮演重要的“合作伙伴”角色,通过评估、计量并报告总体风险,并主动实施企业风险管理,来协助管理层建立经营流程并进行监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现代方法考虑了风险评估,并将它们系统地与企业目标联系起来。事实上,内部审计部门能够促进这些流程,经营单位通过这些流程“可以进行高质量的风险评估”,相应地,通过提高决策相关信息的质量和减少重复工作,这些对于内部审计部门规划自身的工作也非常有用。

在当今任何经济组织中,关键的前提之一是,一个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于支持和促进有效组织治理会大有用武之地。许多经济组织治理问题与风险管理的有效监控和监督有关,并且如果内部审计人员被视为“风险管理专家”,那么预计未来他们将在组织内发挥极其重要和杰出的作用。随着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要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的全球化及伴随的对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作用使内部审计部门的形象得到大幅提升。

六、商业银行审计发展趋势

(一)内审对象混业化趋势扩大了内审范围

在没有成熟的信息技术之前,为将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程度降低到与其信息处理能力相适应的水平,防止金融业各部门之间的风险传递,金融业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分业经营的模式是必要的。但在信息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现代金融条件下,商业银行光靠传统业务已无法扩大其利润增长来源。为了拓展业务范围和增强抗风险能力,获取更高的利润,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和金融工具创新,开拓和经营非传统业务。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金融创新与各业融合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开放过程中必然要引进发达国家已经存在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在华外资金融机构与其母公司或其他分支机构的集团内交易等,对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在重重压力之下,严格分业管理的政策已有所松动,如允许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发行债券、允许进行证券抵押融资等,扩大证券公司融资渠道;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进入证券保险业,银行与证券公司的授信合作已有一定规模;中国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在已有银行业的基础上,先后合资建立各自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等,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分业经营的“防火墙”。虽然完全实行混业经营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可以预见,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朝着全能化、大型化的“金融百货公司”和“金融超市”方向发展。

商业银行的这种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必将扩大内审对象的范围,要求内审部门将原来游离于商业银行审计之外的各种准银行业务,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等逐渐纳入商业银行内审范围。

(二)内审事项更加复杂化要求内审手段科学化、内审内容与方法规范化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金融的全球化。一方面,金融全球化使世界各地金融市场相互贯通,信息化、网络化将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连成一体,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金融交易规模的急剧增大和金融业综合化经营趋势的强化,使得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导致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水平上升,金融危机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增大。另一方面,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跨过国界,资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进行配臵,资金配臵和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但同时也使得交易变得复杂化,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等业务的风险十分巨大且难以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有不断加大之势。此外,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过程中会出现利率和汇率频繁变动、金融风险跨国传递渠道扩大等现象,导致了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从而加深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商业银行内审的最终目标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面对日益复杂的商业银行业务和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上升的情况,为了达到内审目标,内审部门和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改进内审手段,规范内审内容、标准和方法,如在内审手段上充分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尤其是实现网上实时审计;内审方法上实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内审内容上进一步突出对内部控制测评和对资产质量的审计;内审标准上要逐步与国际上通行的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核心原则评价方法》等规定的监管标准和评价方法相适应。

(三)必须更加依赖内部控制测试和利用其他机构工作成果 由于商业银行具有交易数量大、过账方式特殊、机构众多、网点分散,以及广泛使用计算机等特点,内审人员如果不考虑内部控制的作用,不依赖内部控制测试,而完全通过详细的实质性测试是根本无法完成审计工作的,也无法达到内审目的。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约束作用的增强,商业银行内审必须进一步依赖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通过对银行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和评价,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对可以依赖的内部控制所涉及的商业银行业务可减少实质性测试工作量,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比较薄弱的部分所涉及的业务则应相应增加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同时,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银行监管法规的日趋完善,已形成了多方位的对银行监督的模式,如监管当局银行财务会计报告提出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内部审计根据商业银行管理层的要求开展审计等,这些方面的工作成果对商业银行内审是非常有价值的。商业银行内审中更加依赖内部控制测试和充分利用其他方面工作成果,既可有效地确定内审重点、保证内审质量,又可提高内审效率、降低内审风险。

(四)网上实时审计成为现实

信用卡年费定价理论刍议 篇3

关键词:信用卡;年费;定价

据2007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6)》,银行卡是我国个人使用最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以借记卡为主体、信用卡快速发展的银行卡产品体系基本形成。目前,我国信用卡业务呈现“井喷式”的高速增长态势,2007年金融业全面开放又预示着中国信用卡市场的新一轮爆发式增长即将到来。虽然信用卡产业发展迅速,信用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信用卡市场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收费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透支利率、年费、商户结算费率的争议无处不在。信用卡定价对于信用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定价是信用卡市场拓展的一个关键。关于信用卡利率的定价国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而关于年费的定价很少有研究,本文试图对信用卡年费的定价进行初步探讨。

一、信用卡产品基本功能及收费体系

信用卡是一种消费信贷工具,为持卡人提供一定额度的无抵押、无担保的循环信用贷款。持卡人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使用循环信贷额度,在按照合同约定归还贷款之后,持卡人的信用额度即自动恢复。支付和消费信贷是信用卡的两大基本功能。一般的信用卡还有一些其他的附加服务功能,如争端解决服务(dispute resolution services)、额外授权(extended warranties)、低价担保(low-price guarantees)。

信用卡产品实际是一种信用的延伸。信用卡公司把商店给予的信用延伸到客户,承担客户不能还款等风险,同时从客户欠款的利息中获得收入。这是信用卡最主要的获利模式。信用卡一般有免息期,因此,信用卡公司能否从客户的欠款中获得收入就取决于客户是按时还款还是逾期还款,不能按时还款的客户越多,信用卡的公司的收入就越多。从这一点考虑,按照客户使用信用卡的目的可以将客户分为两类:工具使用者(convenience users)与信贷周转者(borrowers)。前者使用卡只是出于支付的方便,使用者可以每月结算一次账户,省去很多麻烦,同时也因为不必带现金而提高消费的安全性。后者则需要使用信用卡透支,这些客户经常遇到现金支付的困难,因此,需要把信用卡作信贷工具来解决他们暂时尚缺现金,又需要立即购物的问题。对于工具客户,信用卡公司的收入只能来自年费,对于信贷周转的客户,信用卡公司还可以从利息中获得收入。

从持卡人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大陆商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产品收费体系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基本服务费用和增值服务费用,参见表1。

二、信用卡年费收取的依据

年费(annual fees)是发卡银行因持卡人拥有使用信用卡的权利而按年收取的基本服务费用,它独立于信用卡贷款费用与交易支付费用,是一项固定费用。定价,就是指确定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信用卡年费定价就是依据相关定价理论确定信用卡产品年费的收费标准。年费通常是最敏感的信用卡价格因素。我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商业银行之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了争夺市场,大部分发卡商业银行采取免年费措施。本文探讨信用卡年费形成的内在机制,提出信用卡年费的基本组成结构,为商业银行信用卡年费定价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国家监管机构对信用卡产业进行规制提供参考。信用卡产品的功能决定价值,价值是制定价格的主要依据。下面从信用卡的两大基本功能出发分析信用卡产品的价值,为信用卡年费收取提供基本依据。

首先,信用卡作為一种特殊的信贷工具,赋予了持卡人取得消费贷款的权力。信用卡中的消费授权限额是发卡银行为持卡人提供的一份贷款承诺。贷款承诺(1oan commitments)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通过与借款客户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协议,在有效承诺期内,按照双方约定的条件、金额和利率等,随时准备应客户需要提供贷款,并有权向借款客户收取承诺费。银行贷款承诺给予客户的是贷款的选择权利,相当于一笔期权,为客户提供了贷款选择权因而要求收取手续费。从信用卡持卡人的角度看,信用卡消费授权限额给予持卡人在一定的期限内按照约定的固定利率取得一定金额的贷款的权利,因此发卡银行有权向持卡人收取承诺费,并且这种承诺费应该与信用卡消费授权限额有关,额度越大,费率越高。从发卡银行的角度来看,发卡行有在规定的信用额度内,在合约期限内随时向持卡人提供任何金额的贷款的义务。信用卡贷款承诺费在发卡银行向持卡人做出贷款承诺时预先收取,它应该是信用卡年费的组成部分。

其次,信用卡一般有免息期,如果持卡人在免息期内全额还款则不收取任何利息,这相当于发卡银行为持卡人提供了一份期限为免息期的无息贷款,即持卡人在还款期内无偿占用发卡银行的资金。如果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支付而不使用现金,那么这部分现金可以用于赚取无风险利息。显然发卡银行提供无息贷款需要资金成本,持卡人必须为免息期内的无息贷款支付费用,这部分费用称之为免息期利息。由于只有当持卡人在还款期限之前全额还款才享受免息待遇,所以只有这部分消费需要支付免息期利息。假如持卡人在信用卡有效期内每笔账单都在免息期结束之前全额还款而不动用循环信用,那么发卡商业银行就无法通过高额透支利率来抵偿免息期资金成本,因此免息期利息应该作为固定费用定期收取,它也是信用卡年费的一个组成部分。

再次,信用卡作为一种支付工具为持卡人提供了消费支付上的便利,必须向持卡人收取支付交易处理服务费,包括账户管理、风险管理、客户服务、后台操作等所产生的各种费用。由于信用卡收费体系中并没有按照交易次数和交易额度对持卡人征收任何支付交易费用,因此这部分费用也是信用卡年费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后,信用卡通常还提供其他附加服务,这些附加服务的收费既可以在在交易发生时收取(例如取现手续费、查询费),也可以按年收取固定费用(如附加保险)。按年收取时,可以作为年费的一个组成部分。

贷款承诺费和免息期利息以及支付服务费是信用卡年费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附加服务费随信用卡提供的附加服务功能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

三、信用卡年费定价

由以上分析可知,信用卡年费AF(annual fee)主要由信用卡贷款承诺费LCF(credit card loan commitments fees)、免息期利息GPI(grace period interest)、支付服务费PSF (payment service fees)和其他按年收取的附加服务费用ASF(additional service fees)四部分构成。

信用卡贷款承诺费LCF与信用卡贷款承诺的资金规模即信用额度有关,信用额度越大,贷款承诺费用也越高。LCF=C×QCL。其中QCL表示信用额度(credit limit),C为信用卡贷款承诺的价格,可由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求出。

假设信用卡的预期信用风险损失主要通过循环信贷利息收入来弥补,年费收入不用于补偿持卡人不能按时还款的违约风险损失。持卡人不动用循环信贷额度,即持卡人在免息期结束之前全额还款,这意味着持卡人在免息期的消费贷款是无违约风险的,那么免息期利率可以用银行优惠贷款利率来替代。则免息期利息GPI与免息期账户年平均余额、银行优惠贷款利率有关,其计算公式为:GPI=rp×Qgp。其中rp表示银行优惠贷款利率(prime rate),Qgp表示免息期账户年平均余额。

支付服务费PSF主要用于弥补商业银行为持卡人提供支付服务的成本支出,因此主要由支付服务成本决定。消费者选择支付工具的行为与支付工具的价格强相关。持卡人使用现金支付的成本近似为零,信用卡的支付服务费用过高则信用卡作为支付工具与现金支付相比没有优势,不利于消费者接受并广泛使用信用卡以实现信用卡产品的规模经济。信用卡市场是典型的双边市场,支付服务费通常可以由商戶折扣得到弥补,因此,在实际定价时可以把对持卡人按年收取的支付服务费近似看作为零。

由于不同商业银行的不同种类的信用卡产品提供的附加服务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异,因此其他按年收取的附加服务费用的差别也就很大。假设发卡商业银行提供n项按年收取服务费的附加服务,第i项的价格为,则总的按年收取的附加服务费用ASF为:。

以上四部分费用共同构成信用卡年费,因此信用卡年费AF综合定价模型为:

四、结论

信贷工具和消费支付工具是信用卡的两大基本功能,是信用卡年费收取的基本依据。信用卡贷款是一种无抵押、无担保的循环信用贷款,发卡商业银行承担持卡人不能按时还款等违约风险以及欺诈风险。本文假设信用卡的预期信用风险损失主要通过利息收入而非年费来弥补,主要分析了信用卡年费的主要构成要素,建立了相应的构成模型。后续研究将对定价目标、定价策略以及定价技巧等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Berlin M,Mester L J.Credit card rates and consumer search[J].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4(1-2).

2、林功实,林健武.信用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吕义正.刍议银行卡产品定价[J].中国信用卡,2004(2).

4、许荣.商业银行贷款承诺业务国际比较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6(7).

5、Chakravorti S,To T.A theory of credit car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7(3).

6、Fischer Black M S.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3(1).

7、胡秋灵,姚文辉.支付工具成本定价难点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4).

*本文为面向高校金融市场的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的研究,武汉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2006年项目(项目批准号:2006XY9)。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其中,张志清为该单位副教授、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信用衍生品定价理论回顾 篇4

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是现代金融业的两个重点主题, 而两者的基础, 都在于对金融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的确定。当前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 其发端就在于信用衍生产品。对这类金融产品的定价认识不清, 导致市场盲目扩张和监管缺失, 这是引发当前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本质上, 信用衍生品的创造, 目的在于管理信用风险。目前, 我国的金融市场中, 经由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总额仍然占据市场融资总额的80%以上。这表明信用风险仍然是我国金融系统中潜藏的最大风险。在金融市场发展比较落后、证券化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稀缺的情况下, 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金融监管当局都面临比较大的风险管理难题, 亦即难以有效地转移和分散信用风险, 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样是这个问题, 美国和欧洲的解决方式是创造出信用衍生品。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其意义不仅在于有效管理我国金融市场中的信用风险, 而且在于促进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健康协调发展。

基于以上两点论述, 本文拟回顾信用衍生品的定价理论, 并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

二、信用衍生品的结构

信用衍生品是一种金融工具, 其具有的现金流取决于作为参考的信用证券资产池中资产违约带来的资金损失。资产池中的信用证券包括一般的贷款、抵押贷款、政府和企业债券, 乃至其他信用衍生品。这类资产的违约行为包括破产、逾期支付利息或本金、债务延期偿付和发行人重组等。信用衍生品促成了信用风险的交易, 使信用风险在金融市场参与者中重新分配。

信用衍生品具有许多种类, 但是它最基本的特征在信用违约互换 (credit default swaps) 中有反映。所以, 本文主要介绍信用违约互换的基本结构。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 违约互换购买者将定期向违约互换出售者支付一定费用 (称为信用违约互换点差) , 而一旦出现信用类事件 (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 , 违约互换购买者将有权利将债券以面值递送给违约互换出售者, 从而有效规避信用风险。在信用违约互换合约中, 对应的参照资产的信用可是某一信用资产, 也可是一篮子信用资产。

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价问题就是在合约制定之初确定购买者支付的费用的多少。按照无套利定价原理, 合约买方支付的期望费用的贴现值应该等于合约卖方未来的不确定现金流的期望值的贴现值。根据这样的设定, 信用衍生品定价问题要处理两方面的不确定性。首先, 违约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其次, 当违约事件发生后, 本金回收率是不确定的, 导致合约卖方向合约买方支付的补偿是随机的。当然, 由于以现值作为定价的基准, 若合约的期限比较长, 也可以考虑随机利率问题。如果用NT表示合约持续期间资产池中违约资产的个数, 用g (Nt, l T) 表示合约卖方要向买方支付的补偿金额, 其中l T表示违约的信用资产的损失率。假定Nt和l T是相互独立的。无套利条件使得合约的价格P (即买方向卖方支付的费用) 需要满足如下的方程

方程 (2.1) 确定的价格叫做公平价格 (fair price) , 其中, Db是合约买方的贴现因子, 而Ds是合约卖方的贴现因子, 两者由于合约条款设定而可能有差别, 当然也可能是相等的;而其中的期望值是相对于NT和l T是联合分布来取的。在比较短的合约期限内, 可以将利率设定为固定的。这样, 定价问题的核心就是确定NT和l T的分布。这是下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信用衍生品定价的数学原理

用完备概率空间 (ΩΦP) 来表示经济中的不确定性。一个信用资产的违约时刻 (default time) 用一个停时 (stopping time) S来表示, 它是一个非负的随机变量, 且有性质{S>t}∈Φt。由于信用资产池中的资产可能多于一个, 所以用一个停时序列{Tk}来表示信用资产池中的各个信用资产。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个计数过程 (counting process) N:

根据以上定义, Nt表示直到t时刻信用资产池中违约的资产的个数。信用衍生品的现金流g (NT) 取决于一段时间内N的值。

为了确定信用衍生品的公平价格, 我们需要设定N的分布。对此, 通常的两种方法是以该随机变量的Fourier转换函数或者Laplace转换函数入手, 然后通过逆转换过程而获得。本文使用后者。考虑如下的条件Laplace转换

相应的条件分布就可以通过Laplace逆转换而获得。详细方法如下所述。

首先从测度转换入手。

由于N具有递增的样本路径, DoobMeyer分解定理保证存在一个以0为起点的递增可测过程A, 使得M=N-A是一个局部鞅。如果{T k}是完全不可达的 (totally inaccessible) , 那么A的样本路径是连续的。对u>0, 定义如下过程Z (u)

由于过程A是连续的, 对乘积进行Stieltjes分部积分, 得到Zt (u) 的另外一个表达式

这表明Zt (u) 是局部鞅-y (u) M的随机指数。所以, Z (u) 本身也是一个局部鞅。

对B∈ΦT, 通过测度转换Pu (B) =E (ZT (u) 1B) , 以u为指标的鞅族Z (u) 引致了ΦT上的等价概率测度Pu。其中, 每个Pu对应于以下的条件Laplace转换:

由此, 等式 (3.2) 中的P-Laplace转换可以用 (3.4) 等式中的Pu-Laplace转换来表示

等式 (3.5) 表示, 过程A的Laplace转换是在等价测度Pu下取得的。为了计算这个转换, 考虑如下的对A的设定:用非负密度过程L表示的A,

过程L可以理解为条件的事件到达率 (event arrival rate) , 亦即对“小”的△>0, 。根据这样的理解, (3.4) 式中的Laplace转换具有如下形式

考虑一个政府债券, 到期时刻T支付1。当把vl看作短期利率的话, 该政府债券在t≤T时刻的价格就可以用 (3.7) 式表示。为了探索l的动态, 令V表示P测度下的一个局部鞅。Girsanov定理表明如下的过程

是一个Pu局部鞅, 其中是P测度下的条件协方差。考虑局部鞅V=N-A, 该过程的跳跃与N的跳跃一致。二次变差=[N, N]=N, 其中=A。因此, 根据 (3.8) ,

是一个Pu局部鞅, 表明N具有Pu密度e-u A。

当等式 (3.4) 中过程A的Pu-Laplace转换能够显式表达出来时, 等式 (3.5) 中的转换公式才是有实际用途的。因此, 需要对过程N做进一步是设定以确定过程A的形式。现在考虑这样的例子 (Duffie et al., 2000) , 即违约过程N的密度是由一个仿射跳跃扩散过程驱动的。

假定观察到的过滤φ是由一个Markov过程X产生的, 该过程是如下随机微分方程的强解:

其中d≥0是敏感性参数, 是一个点过程, 它的跳跃时间与违约过程N的跳跃时间相同, Jk是跳跃幅度。过程X可以理解为是描述经济状态的风险因子过程。违约事件对经济的影响表现为:当每次违约事件发生, 过程X都发生一次跳跃, 跳跃的幅度是随机的, 而过程X对跳跃的敏感性由d≥0来控制。假定与过程N相应的过程A具有密度l=∧ (X) , 其中∧ (·) 是γ中是非负函数。进一步设定X的结构, 即m, s2和∧满足

其中的系数都是常数, L (X) 非负且可积。在这样的设定下, 过程X是一个仿射跳跃扩散过程, 而违约过程N则称为仿射点过程。根据Duffie et al. (2000) 的命题一, 有如下条件成立

其中R (x) =r0+R1X, r0和r1是常数, 而系数方程b (t) =b (z, t, T) 和a (t) =a (z, t, T) 满足如下的常微分方程

且有边界条件b (T) =Z和a (T) =0以及

现在回到 (3.4) 中的测度Pu在该测度下, 过程X动态也是由 (3.9) 表达, 不过其中的W一个Pu布朗运动, 而的跳跃时间到达的Pu-密度变成为

其中的Jk测度下的分布n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这样在Pu测度下, 应用Du ffie et al. (200 0) 的命题一, 得到

其中的系数方程b (t) =b (z, t, T) 和a (t) =a (z, t, T) 满足如下的常微分方程

以及边界条件b (T) =a (T) =0以及 (313) 。因此, (3.2) 中的仿射点过程N的条件Laplace转换可以用 (3.15) 和 (316) 的解表示, 即

至此, 我们得到了违约过程N的Laplace转换, 通过逆转换就可以求出违约过程N的密度函数。

由于违约资产的损失率l T在不同合约中有不同的设定, 所以难以给出统一的形式。若要进一步研究, 需要深入到具体的合约的层次, 以便确定g (NT, LT) 的具体形式。在此按下不表。

四、结论

信用衍生品的定价原理与保险产品 (如, 财产保险或人身保险) 的定价原理相仿。其中的关键技术在于获得违约过程的分布以及违约损失分布以及两者的联合分布。这在不同的合约中有不同的设定。关于违约过程的分布的获取, 通常的做法是从历史数据中估计参数, 或者是通过考察违约资产发行人的财务状况。

信用衍生品最初的交易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 此后市场规模逐年剧增。虽然它的定价原理与保险产品相似, 但是在监管方面却没有得到同样的待遇。这一方面是由于信用衍生品的交易通常是在场外交易, 且在资产负债表中没有反映, 所以难以追踪, 无法做出资本金的充足率监管;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发展的历史比较短, 根据历史数据而产生的定价模型并不能完全反映的经济中的随机状况, 这突出表现在估计违约过程与违约损失的联合分布上。通常的做法是假定两者是独立的, 这样的假设在历史数据中得到验证;但是当前的金融危机确表明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 即, 随着违约事件的增多, 单个违约损失的额度就越大。如果错误地将两者设定为独立的, 就会导致错误的定价。这是引发当前的金融危机的一个原因。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金融危机的视点出发, 考虑信用衍生品的监管问题。由于信用衍生品的定价原理与保险产品的相似, 所以不妨参考保险监管的方式。另外一点值得深入研究的是考虑违约过程与违约损失相关关系非零的情况下的定价理论。

摘要:本文从当前的金融危机出发, 考虑金融危机的起点——信用衍生品的定价原理。定价的关键在于怎样模拟违约过程的分布和违约资产损失的分布, 以及两者之间的联合分布。对于违约过程的分布, 本文采用的Laplace转换方法。本文只考虑最一般的情形, 没有考虑违约资产损失的分布问题。本文指出, 关于联合分布的设定不当, 可能导致信用衍生品的错误定价, 这是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基于此, 本文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在于恰当地设定联合分布后的定价,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理的监管方法。

关键词:信用衍生品,定价,Laplace转换

参考文献

[1]、Azizpour, Shahriar & Kay Giesecke (2008) , Premia for correlated default risk.Working, Paper, Stanford University.

[2]、Eckner, Andreas (2007) , Risk premia in structured credit derivatives. Working Paper, Stanford University.

信用理论 篇5

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类型和原因进行了阐述。王峰认为导致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风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导致的风险有很大的可能会导致交易出现风险。

(2)网上交易风险。网上交易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交易双方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说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引发信用风险。

(3)管理风险。管理机制的优劣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何俊辉()在文章中指出,电子商务网络具有很高的信息不对称性,信用系统存在着极高的风险。郭基勤()通过使用博弈论方法论证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机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魏明侠与肖开红(2006)基于超循环系统,提出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形成于超循环机制有很大的关系。而在国外方面,Maclnnes(2005)概括了引发网络欺骗的诸个要素,比如说产品、交易过程以及交易者等三个方面。Kiku与Jones()等人则基于C2C电子商务平台,提出了其对消费者信用内外部诸要素的影响,提出了信息不对称是导致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Dellarocas()证实即使在均衡的市场环境下,卖家为了利润最大化还是会对消费者进行欺诈。综上所述,导致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电子商务信用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对产品信息的掌握处于不完全对等的状态,双方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引发信用风险。

第二,法律法规不健全,电子商务信用制度还处于萌芽阶段。目前电子商务网络缺乏强有力地监督机制,即使失信,也不会有很大的风险,这实际上导致信用风险越发的严重。

第三,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失信问题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买卖双方的信用体系的构架还需进一步明确。

第四,技术的落后拖累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技术还不能完全正确地确认网络交易主体的真实信息,有可能导致“虚假认证”,产生一系列网络诚信问题。

第五,人们的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由于各种原因,在我国关于电子商务的信用意识还是比较缺乏的,而且电子商务教育不够普及,使得整个社会对于电子商务的信用保护意识不够重视。

2、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特征。

由于电子商务交易具有普遍性、虚拟化、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特点,使得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识别,评估与控制较传统交易模式更为困难和复杂。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从马克思信用理论看美国金融危机 篇6

关键词:信用理论,金融危机,虚拟资本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 正在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 进而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演变。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信用理论,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信用的二重作用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对现阶段的金融危机有很强的解释性。

1马克思信用理论概述

马克思认为, 所谓信用就是借贷行为, 借者与贷者发生的一定关系就是信用关系。他指出:“信用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 即货币或商品的只是有条件的让渡的这种独特形式的运动。”可见, 信用就是商品交换中的延期付款或货币借贷, 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运动, 体现着交易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

马克思在论述信用理论时, 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信用的二重作用。他认为信用制度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另一方面又加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 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 即危机, 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

1.1 信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促进作用

信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信用可以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由于平均利润的形成是资本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的结果, 而信用可以帮助资本的自由转移, 因而有利于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第二, 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一方面, 对于节约因货币流通而产生的费用而言, 信用可以通过节约货币而实现流通费用的节约;另一方面, 信用加速了资本流通, 它不仅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同时还可以使整个再生产过程加快, 从而减少准备金, 节约流通费用。第三, 信用促进股份公司的形成。马克思指出:“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

1.2 信用加剧了资本主义解体的各种要素

信用虽然对资本主义生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信用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 , 因此信用也加速了危机的爆发, 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

一方面, 信用加快了资本集中的速度。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就是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剩余价值, 必然要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但单个的资本家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积累的限制, 因此, 资本家总是运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最大限度的吸收资本, 以突破自身积累的瓶颈, 加快资本积累的过程, 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 使可以伸缩的再生产强化到极限。此外, 信用制度使得买和卖的行为可以较长时间在时空上分离, 从而成为了投机的基础。

另一方面, 信用制度的发展, 造成了一种虚假的社会需求, 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事实, 促使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大和投机行为, 必然加剧生产的相对过剩。

信用制度的发展, 加剧了资本主义内在的各种矛盾, 给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带来了巨大的伸缩性, 在促使生产和消费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会带来巨大的生产过剩能力和虚假需求。“只要信用突然停止, 只要还有现金支付的方法适用, 危机, 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 就必然会明白地出现。”

2运用马克思信用理论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解释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 产生于虚拟经济之中。由此, 在危机的初期, 许多人将危机的根源归于信用制度、信用危机。马克思在讨论信用与虚拟资本时就指出, 信用不是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但是信用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 加快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2.1 信用制度下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从表面上看, 金融危机的本质就是信用过剩, 是次贷及其衍生品为代表的虚拟资本价值泡沫的破灭, 其根源在于经济自由主义。但是,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 我们就会得到更一步的认识:即使在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情况下,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仍是生产相对过剩, 其爆发的根源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一方面, 新自由主义的盛行, 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正是由于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 美国政府放松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任由其创造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金融机构肆意发放信用, 使得社会信用链条无限延长, 经济的不稳定性也随着加强, 只要信用链条上有一环发生断裂, 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此时,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空前提高, 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 财富两极分化的加大, 进一步限制了家庭的支付能力。据世界银行的资料, 美国的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4上升到2000年的0.45, 再上升到2004年的0.462, 可见, 在经济增速降低的同时, 美国国内的财富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此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美国普通家庭的收入并无明显增长。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集中, 就意味着大多数人消费能力受限, 而不得不依靠借贷的方式, 实现消费的虚假繁荣。这种透支消费方式的快速发展, 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 而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益, 肆意扩大信用, 盲目放贷所形成的, 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

2.2 信用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1) 信用加快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买和卖在时空上的分离, 就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创造了可能性, 而信用制度的快速发展, 则成为了危机爆发的助推器。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 整个社会实际上被结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信用链。社会信用链的形成, 客观上以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规模放大了社会生产和消费, 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消费不足的矛盾。在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条件下, 社会再生产的链条被无限延长, 生产对消费的反应越来越迟钝, 商品过剩的信息被信用所创造出来的需求所掩盖, 导致生产进一步扩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此外, 社会信用的无限延伸也使得社会信用网络变得更加脆弱, 一旦社会信用链上某个环节发生断裂, 就会引起连锁反应, 引发支付危机, 从而引发金融、经济危机。

2001年以后的五年内美国房价持续上涨, 让银行等金融机构过于乐观, 低估了贷款风险, 纷纷降低贷款标准, 使得大量信用等级较差, 收入较低的次级信用者加入了贷款购房的队伍。同时为了转移风险, 银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通过金融衍生品, 特别是资产证券化, 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结成了信用共同体。当利率上调及房价下跌之后, 许多次贷者受收入的限制而选择断贷, 即不再支付剩余房款。在这种情况下, 房地产开发商应该收到市场反馈的信号而减少房屋的生产和供给。可是, 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助各类金融衍生品, 在股市和债券流通领取中套取现金, 弥补由于次贷者断贷产生的呆账、坏账。银行信用进一步扩大, 从而给房地产商造成一种错觉, 仿佛市场仍有巨大的需求, 进一步导致了生产过剩。此时, 支持经济发展的不是现实的需求, 而是建立在信用制度上的社会信用网络。当不能还贷的次贷者越来越多, 当股市下挫而无法套取现金时, 社会信用链条中银行这一环节发生断裂, 从而引起连锁反应, 爆发金融危机。正如马克思所言:“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 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

(2) 信用加剧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由于信用对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双重作用, 在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 也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加剧了生产相对过剩, 使得危机的能量不断聚集。此外, 信用还促使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使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失衡, 资产价格泡沫化。由虚拟资本引发的危机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重。

马克思认为, 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 (生息资本) 和银行信用制度上产生的, 是以能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形式而存在的资本, 包括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其它可转让证券等。虚拟资本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 同时, 虚拟资本的发展也让信用链条有无限延伸的趋势。

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有着原则的区别, 它们是虚拟的, 本身不具有价值, 仅是取得一定收益权的凭证, 它的价格是预期收益的贴现。近年来, 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 在生产结构上,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远远超过第一、二产业;另一方面, 在价值结构上, 虚拟资产价值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 虚拟资本的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正是在这种经济虚拟化趋势下, 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资产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而由信用链断裂所引起的危机比资本主义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都要严重。在资本主义生产中, 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由此崩溃时, 会更加严重起来, 由此引起强烈的严重危机, 突然的强制贬值, 以及再生产过程的实际的停滞和混乱, 从而引起再生产的实际的缩小。”目前, 这场危机正在由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转变, 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散, 也说明了信用制度在危机中具有加剧的作用。

3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但信用在其中起到了推动和加剧的作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 信用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保证一个国家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因此, 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候, 要以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为指导, 正确认识信用在生产中的作用;要坚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特别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以防止信用工具的滥用。信用和金融是一把“双刃剑”, 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也会放大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创造出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和虚假需求。因此, 要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就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完善个人信贷法律, 规范抵押贷款放贷市场, 加快金融市场的信息制度建设, 从而让金融市场和信用工具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信用理论 篇7

在实际中, 由于各种备选方案之间的差别不一定很明确, 状态与目标往往都模糊的。管理者所遇到的决策问题, 多是具有模糊性的特点[1]。模糊决策的目的是要把论域中的对象按优劣进行排序, 或者按某种方法选择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综合评价是指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或系统对其进行总的评价, 当评价因素具有模糊性时, 这样的评价被称为模糊综合评价, 又称模糊综合评判[2,3,4]。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区间模糊集的综合评价原理、步骤以及对应的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最后通过实际例子, 说明基于区间模糊集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1. 综合评价的步骤与模型

1.1 区间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首先, 建立影响评价对象的n个因素 (指标或标准) 组成的集合, 称为因素集,

然后, 建立由m个评价结果组成的评价集,

第i个因素的单因素模糊评价是V上的区间模糊集

对各因素分配权值

当分配权值为具体数值时[5,6,7],

设w= (w1, w2, …, wn) , wi是各因素xi的权重, 且满足w1+w2+…+wn=1

使用算子M (·, +) 做普通矩阵乘法, 得到

将[hj-, hj+]按大于, 拟大于排序[hk-, hk+]=max[hj-, hj+], j=1, 2, …, m

则对象最终被评判为属于评语xk

1.2 区间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

模型:M (∧, ∨)

中第j个元素bij可由下式计算

同理可求

这种求的方法主要通过取小及取大两种运算, 因此, 称该种模型为M (∧, ∨) 模型。

2. 基于区间模糊理论的企业债券信用指标的综合评价

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债券因其收益稳定、风险低等特点, 已经成为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热点。本文选择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评级的三个方面, 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发展潜力, 来反映企业所发债券的投资价值。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从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表2-1列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使用的综合类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2.2 建立隶属函数

根据评价集V={1类, 2类, 3类}, 将企业划分为三个等级, 本文取评价指标样本数据中的最大值、中值、最小值分别为企业三个等级的分级标准。本文选取偏大型的梯形分布。建立三类企业的隶属函数, 分别为:

其中a, b, c分别为表3-1中的数据, 且a∈max, b∈median, c∈min。

2.3 用模型进行评价

3. 评价结果分析

从上面可知, 原始数据样本可以分为三类:较好, 一般, 较差。

第一类企业属于高偿债能力, 高获利能力和很好的发展潜力。这类企业所发行的债券质量好, 信用等级高。

第二类企业有较大的资产, 即有一定的偿债能力。在获利与发展潜力方面有待提高。在一般情况下, 这类企业发行的债券在二级市场的流通性比较强, 因为在风险性方面不如第一类企业, 所以它的债券收益率偏高。投资者选择这类企业需要一定的防风险能力。

第三类企业虽有一定的资本及偿债能力, 但这类企业的获利能力及发展潜力都不理想。所以这样的企业更需要债券融资, 它所发行的债券价格低, 收益高, 也伴随着很高的风险性。

4. 总结

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区间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与模型, 提出了在应用中的隶属度函数的计算方法。并将区间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应用于实际, 选择了最近发行债券评级不等的十三家企业。并提出了企业信用评级的指标体系。在评级体系中, 选择了定量分析方面的财务数据, 运用区间模糊综合评价分析了这些企业的财务数据, 得到了比较客观的评价结果。其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曾文艺, 李洪兴, 施煜.区间值模糊集合的分解定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9 (2) :171-177.

[2]曾文艺, 李洪兴, 施煜.区间值模糊集合的表现定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9 (4) :444-447.

[3]曾文艺, 李洪兴, 施煜.区间值模糊集合的扩展原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7, 43 (1) :1-5.

[4]孟广武.区间值Fuzzy集的基本理论[J].应用数学, 1993, 6 (2) :212-2171

[5]吕泽华.模糊集理论的新拓展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6]王洪英.基于区间值模糊集的模糊综合评判[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信用理论 篇8

一、相关文献回顾

(一)台湾相关文献

刘灯城(2002)利用统计t检定及相关分析法,检定信用合作社改制(含合并改制)商银,是否提升竞争力、改善经营绩效。研究结果发现改制为商银大部份未有正效果或正效果不大。是否意味着经营者心态尚未改变,再者可能改制后合并其他体质较差信用合作社,导致经营绩效并不显著。

郑燕铨(2001)探讨受到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等外在环境影响,信用合作社该如何转型。作者以台湾南部信用合作社为研究对象利用因素分析法、模糊AHP法、模糊德菲法、模糊演合平判、模糊排序法,研究结果发现,专业人士认为在营业利润、利息收入、短期偿债、税后纯益的衡量较重要,但一般大众则偏向逾放比;另外由因素分析法得知对于非财务比率部份,担保品的保证能力、理监事经营理念,金融产业状况以及信用合作社形象相当重视。

张云辉(2000)以大众银行、中兴银行、华侨银行、泛亚银行等四家商购并信用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以CAMELS评估准则做个案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由资产报酬率、纯益率评估,每位员工贡献度下滑,短期内获利能力下滑,或许意味着被并之信用合作社体质不佳,呆账高,短期影响主并银行各项获利能力下滑;另购并信用合作社支付金额占存款余额比率小,并不影响银行财务流动;再者作者指出银行购并扩充营业据点及营销通路,有存放款成长,在放款比率则无直接关系,可能系因被并信用合作社营运规模较小,主并银行存放款金额仅微幅成长,然与整体比率比较而言,并无明显变化。

刘景中(2000)以台湾商银购并信用合作社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台湾商银购并信用合作社成败之因素,作者指出每一阶段提出购并成功之因素;包括购并目的、计划、对象,并成立跨部门评估小组,实地审查,及人力/信息系统整合,购并计划之执行力及持续绩检视等,并描述与银行财务绩效之关连性。

王富民(1999)为探讨了解台湾金融机构购并动机,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以诚泰银行、泛亚银行、华侨银行为研究对象,作者指出透过合并可分行扩增、效率差异化、营运综效、市场切入及跨区经营。惟是否能达到合并综效,需视被并信用合作社体质良而定,如泛亚合并高雄十信,不仅未能达到合并综效,反而影响主并银行经营绩效,造成不断更换经营阶层,被归类为体质不佳之银行。

程世娟(1999)采个案探讨之方式,探究台湾银行购并行为之现况,并进而规纳出购并除经济性目的外,尚有其他策略性及政治性考虑的目的。作者主要研究结论为:扩充营运据点及配合政府政策、较偏爱规模小之信用合作社、将支付价格超过净值部分,认列为商誉。迁移重迭性高及经营绩效不彰之分社,使分布通路均匀、为掌控经营管理权,派驻本行经理人,以贯彻总行政策。

姜志宪(1999)探讨信用合作社及成功改制商银,并以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模式分析,作者研究结果发现:信用合作社对于改制商银意愿的高低与规模大小、业务经营、社务推动及金融体系等构面,有显著线性相关。另以股金、社员人数、职员人数,存放款额及专业形象对改制商银之意愿有正向的相关。是否极泰来意味着中大型信用合作社,经营阶层企图心较强者改制商银成功的机率较高。

(二)国外金融机构合并文献

Rhoades (1998)主要研究1981-1987年间13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待收购银行及来参加收购之银行前后3年,就其收购前后操作成本与总资产之比率,比较结果绩效并不显著。

Neely and Rochester (1987)主要研究在1970年间进行购并之37家储贷机构之经营绩效。将财务比率分为五大类来进行评估,实证结果发现参与购并之37家储贷机构较另37家未参与购并之储贷机构在收入及获利率有显著的增加。

星野靖雄(1995)主要以日本信用合库、信用组合、相互银行、农协及美国信用组合为研究对象,进行合并前后绩效评估。日本部分该研究选取1960-1980年间20件合并案,并选定存余额规模相近合并与非合并机构配对比较,分析经营指针有存款利率、存款成本率等12指针。

美国部份,以1986年1 346家美国信用组合(Credit Union)的合并效果,研究期间自1982-1990年止,分析的经营指标包括有总资产比率等项指标。利用t检验进行分析,并作问卷调查,实证结果发现:(1)整体而言,信用合库、信用组合、农协、美国信用组合为同业合并,其合并效果为负。(2)信用合库与信用组合,相互银行与信用组合等异业合并,其合并效果为正。(3)合并机构之财务结构劣于非合并机构,但相互银行则无差别。

Robert R.Moore (1996)主要研究公元1993年6月至1996年6月间较大型银行购并案为研究对象,作者以9项因素做为衡量指标。分析具有哪些特质的银行,被并的机会较大。研究发现具有较低资产成长率、较低获利能力、较低的资本/资产比率、较低的非小型放款/资产比率,较低市场占有率等特质的银行,被购并之利率较高。由实证得知经营绩效较差的银行较易被购并,且购并可视为帮助拓展市场一种有利工具。

Berger,Demsetz and Strahan (1999)参考250篇文章,针对金融机构合并之成因与未来应用情况之文章加以整理,以提供未来研究之方向。文献显示金融机构合并能提升市占率,增强市场力量,改善利润效率,但对于大家所关切成本效率却效果不大。

美国联邦准备金(Fed)应十六工业国(G10)财金首长之需求,由该会副主席Fergusom率领之工作小组历经一年四个月研究,提出金融部门整合报告,在研究13个国家自90年代以来之金融部门购并活动提出金融机构合并变得更大更复杂,更容易引起系统风险,对其营运效率帮助不大,只有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才会因规模扩大变得更有效率。

二、信用合作社定位、本质、功能及营业项目

信用合作社为合作组织的经营型态,为地方性基层金融机构,原则上以社员服务为主,但仍不乏中小企业者以社员资格由信用合作社取得资金融通,活络产业的发展,对台湾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

(一)信用合作社的定位

信用合作社与其他合作事业共同属于「合作社法」所管辖,基本组织由经济弱者以自助、互助的精神所组成,是人合组织,非资金组织,主要系改变社员收受并谋资金之融通。然随着金融环境的变迁,现代信用合作社的定位已朝较开放的经营模式,配合国家金融改策适应产业发展,并兼顾营业获利性,其对象并非局限于社员。

(二)信用合作社的本质与功能

由于金融环境的变迁,加上台湾加入WTO组织,潜在的大型国际级银行设立,在大者恒大的趋势下,势必压缩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当前政府应检讨信用合作社所给与的优惠及限制、鼓励、辅导其转型或自力更生,加强其生存条件,降低依赖政府保护政策。

(三)信用合作社营业项目

依据台湾《信用合作社法》第十五条规定,信用合作社主要经营以收受各项存款及短、中、长期放款等17项业务。台湾《银行法》第三条规定,银行经营项目以收受各项存款及办理放款、签发国外信用状、信托等22业务。二者差异,如信用合作社无法承作外汇、信托等业务,银行则无此限制。兹将二者经营业务项目汇总如表1。

摘要:台湾过去在基层金融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信用合作社,随着金融市场开放面临强大竞争压力,加之1 995年起发生彰化四信、东港信用合作社等金融弊案,使信用合作社经营形象严重受损,同时生存空间亦日益遭到压缩,信用合作社业者本身基于经营能力之考虑,纷纷寻求改制、合并或被概括承受,家数已由1 995年的74家逐年递减至2012年的25家,其未来的市场定位与经营发展方向,不仅为当前信用合作社业者所关注,亦为台湾基层金融管理重要课题。

关键词:信用合作社,合并,改制

参考文献

[1]许远东(1997):信用合作社未来努力的方向,中央银行季刊,第19卷第1期,页8-15

[2]陈振远、周建新(1998):金融环境变迁下之银行竞争策略,台北银行月刊,第28卷第1期,页1-11

[3]星野靖雄、李仪坤译(1995):基层金融机构之合并分析,基层金融研究训练中心。

[4]黄达业(2001):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之研究,台湾金融研训院,第21-26页。

[5]刘祥熹、林秀峰(2001):竞争态势,营运行为与市场续效之研究-台湾地区银行业与信用合作社之比较分析,企银季刊,第24卷第3期,页40-49。

基于滤子理论的信用风险传染模型 篇9

信用风险 (Credit Risk) , 又称信用违约风险, 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险, 直接表现为金融市场中的信用风险及其传染效应所致, 由此, 针对金融市场信用风险传染规律和特征的研究, 受到了国内外金融机构和理论界的极大关注。

迄今为止, 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市场信用风险传染模型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类:结构模型和简约模型。其中, 基于结构模型的研究方法假设公司资产的动态过程依赖一组共同的状态变量, 则公司间的违约相关性来自于公司资产价值的动态演变; 而基于简约模型的研究方法直接对公司违约强度过程进行建模 (又称违约强度模型) , 违约相关性由违约强度过程决定, 没有考虑违约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 计算违约强度更加容易, 成为现行研究信用风险传染模型的主要框架体系 (Navneet等, 2012) [1]。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信用风险传染的研究主要采用基于简约模型的方法, 通过改良和拓展来分析公司间信用风险传染问题。Davis和Lo (2000, 2001) [2,3]最早研究信用风险传染, 他们认为, 一个债务人的违约发生, 产生了风险向高等级转换的过程, 致使其他债务人的违约强度也随之上升。Jarrow和Yu (2001) [4]假设一个公司违约后, 其他生存公司的违约强度将发生一个向上的跳跃, 构建了违约强度传染模型;模型中的违约相关性源自于公司间的直接经济联系。Frey和Backhaus (2003) [5]延伸了Jarrow和Yu的研究思路, 认为公司间的违约强度依赖于整个经济的平均等级, 将违约过程构造为一个条件有限状态马尔科夫链,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组合中违约相关性模型。Yu (2007) [6]延续了Jarrow和Yu的基于强度的方法, 提出了违约相关强度模型并应用于可违约债券的估值;他对文献[4]中违约时间的定义存在的循环结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Bao等 (2012) [7]构建了具有随机的事前违约强度的两公司的违约时间所遵循的信用风险传染模型;模型考虑了利率的随机性以及事前违约强度和利率的正相关性。白云芬等 (2007) [8]在Jarrow和Yu基础上, 引入一个双曲类型的衰减函数来描述双方违约的相关性, 构建了双曲衰减的违约传染模型。王倩等 (2008) [9]融合了KMV模型和JY模型的思想, 将公司资产过程描述成一个跳跃过程, 从而构建了信用违约风险传染模型。

综上所述,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以滤子理论为研究背景, 以简约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 考虑市场信息集合下信用违约时间是绝不可及的停止时来构建信用风险传染模型, 受到了理论界的一致认可[10,11,12,13,14]。然而, 现有研究成果均默认信用违约有序,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ollin-Dufresne (2003) [15]、Scho¨nbucher (2004) [16]以及Jeanblanc和Le (2009) [17]均指出, 信息驱动违约传染与利用有序违约时间产生的高误导性结论是密切相关的, 即一个公司的违约将即刻间接地更新区域内其他公司的市场信息, 引起他们违约强度发生跳跃。Kchia和Larsson (2011) [18]认为, 考虑无序信用违约时间研究信用风险传染问题对于信用风险管理来说是很有价值和实际意义的。

由此, 针对现有信用违约强度模型无法体现企业自身风险特征、企业间的相关性及市场信息对企业信用违约及其风险传染影响的局限性, 本文基于滤子理论, 运用概率分布及密度函数, 将信用违约强度模型中违约强度的概率密度函数的积分形式转换成关于分布函数的微分形式, 构建具有信用违约序列特性和信用违约时间概率密度及其分布函数结构的信用风险传染模型。通过引入二维Gumbel Copula函数, 并利用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了信用违约的序列性、相关性及信用违约强度对信用违约传染及公司条件生存概率的影响。

2 信用风险传染模型

2.1 信用违约强度模型

运用概率空间 (Ω, F, {Ft}T*t=0, P) 来描述经济金融系统在[0, T*]上的不确定性特征, 其中F=FT*, {Ft}T*t=0是F下的一个滤子, P为风险中性测度。假设两个公司的信用违约时间为τ1和τ2, 并假定τ1, τ2的Ft-条件密度函数ft (θ1, θ2) 存在, 由此, 对于θ1, θ2∈Rn+, 当n=1时, 有:

ft (θ1, θ2) 12=P (τ1∈1, τ2∈2|Ft)

Gt=u>tFuσ (τ1u, τ2u) , 则滤子G= (Gt) t≥0是由F和信用违约时间τ1和τ2的平凡σ域联合生成, 是F的一个σ代数。由[4]可知, 实际上, 滤子G= (Gt) t≥0是t时刻及以前所观察到公司i (i=1, 2) 信用违约过程的信息集合。

由Doob-Meyer (Duffie, 2005) 分解可知, 对于给定的滤子G= (Gt) t≥0, 存在一个连续的信用违约强度过程λt使得1{τt}-∫tτ0λsds为一致可积的 (G, P) -鞅, 其中G-停止时τ表示信用违约时间, 1{τt}为信用违约示性函数且t≥0, 即在t时刻, 如果已经出现信用违约, 那么1{τt}=1, 否则1{τt}=0。 ∫tτ0λsds=∫t01{τ>s}λsds为信用违约函数的补偿函数。

根据简约模型和Cox过程可知, 在给定的滤子G= (Gt) t≥0下, τ=inf{t:∫t0λsdsE}, 其中E是参数为1的指数分布的随机变量, 与外生宏观经济状态变量Kchia和Larsson, 2011) , 故本文假定Ft-条件密度函数ft (θ1, θ2) 存在情况下, 公司i (i=1, 2) 的信用违约强度过程满足以下代数形式:

λt1=tft (t, θ2) dθ2ttft (θ1, θ2) dθ2dθ11{t<τ2}+ft (t, τ2) tft (θ1, τ2) dθ11{tτ2} (1) λt2=tft (θ1, t) dθ1ttft (θ1, θ2) dθ1dθ21{t<τ1}+ft (τ1, t) tft (τ1, θ2) dθ21{tτ1} (2)

式 (1) 、式 (2) 通过信用违约时间的概率密度结构刻画当前公司的信用违约对局部其他公司的信用违约发生的影响, 是一种典型的信息驱动式信用风险传染模型。他们揭示了第一个公司的信用违约信息间接影响了第二个公司当前所处市场信息环境, 引发传染效应。因而本文构建的信用风险传染模型更加符合现实:包含了信用违约时间序列特征和信用风险传染信息集合下关联公司的条件生存概率分布。

由于, 对于每一个确定的k (k=1, 2) , 过程1{τkt}-∫tτk0λksds为一致可积的 (G, P) -鞅, 因此可以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 对于给定式 (1) 、式 (2) , 信用风险传染的强度过程满足:

λt1=-tFt (t, t) Ft (t, t) 1{t<τ2}+tτ2Ft (t, τ2) -τ2Ft (t, τ2) 1{tτ2} (3) λt2=-tFt (t, t) Ft (t, t) 1{t<τ1}+τ1tFt (τ1, t) -τ1Ft (τ1, t) 1{tτ1} (4)

证明 由文献[16]可知, 在信用违约时间τ1, τ2的Ft-条件密度函数ft (θ1, θ2) 存在情况下, 对于F-可测随机变量θ1, θ2 (θ1, θ2∈Rn+) 的鞅化过程, 信用违约时间为τ1, τ2的联合分布为:

Ft (θ1, θ2) =F (τ1>θ1, τ2>θ2|Ft)

F (τ1>θ1, τ2>θ2|Ft) =θ1θ2ft (x1, x2) dx2dx1

Ft (θ1, θ2) =F (τ1>θ1, τ2>θ2|Ft) =θ1θ2ft (x1, x2) dx2dx1

根据概率论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式 (1) 、式 (2) 可得:

λt1=-tFt (t, t) Ft (t, t) 1{t<τ2}+tτ2Ft (t, τ2) -τ2Ft (t, τ2) 1{tτ2}λt2=-tFt (t, t) Ft (t, t) 1{t<τ1}+τ1tFt (τ1, t) -τ1Ft (τ1, t) 1{tτ1}

在式 (1) 、式 (2) 的基础上提出的命题给出了信用违约强度的概率分布结构模型。通过概率分布结构更加清晰刻画了信用违约的信息驱动效应和公司自身信用风险特征对信用违约强度的影响, 为研究信用风险的信息驱动传染效应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工具。

2.2 公司条件生存概率分布

在已经知道两个公司信用违约强度模型时, 对信用风险传染下公司生存状况的考察成为信用风险传染问题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假设ζ1=τ1∧τ2, ζ2=τ1∨τ2, 在T (T∈[0, T*]) 时刻最多有一个信用违约发生。 对于信用违约事件{τ1>t}∩{τ2≤t}和{τ1≤t}∩{τ2>t}来说, 在给定的滤子G= (Gt) t≥0下是无序的。为了能够刻画信用违约时间的有序性和无序性对公司生存概率的影响, 现假定由滤子F下信用违约时间 (ζ1, ζ2) 扩展生成的滤子G˜= (G˜t) t0, 其中G˜t=u>tFuσ (ζ1u, ζ2u) 。显然, G˜⊂G.根据滤子理论可知, 信用违约事件{ζ1>t}与{τ1>t}∩{τ2>t}是等价的, 而且在滤子G˜t下, 信用违约事件{τ1>t}∩{τ2≤t}和{τ1≤t}∩{τ2>t}的并集为ζ1≤t<ζ2, 即在滤子G˜t下信用违约事件ζ1≤t<ζ2是唯一有序的。

定理1 对于给定的时间T、 滤子G= (Gt) t≥0, ζ2=τ1∨τ2, 在t (0≤tT) 时刻公司生存概率的条件分布为:

Ρ (ζ2>Τ|Gt) =Ft (Τ, t) +Ft (t, Τ) +Ft (Τ, Τ) Ft (t, t) 1{τ1>t}{τ2>t}+τ2Ft (Τ, τ2) τ2Ft (t, τ2) 1{τ1>t}{τ2t}+τ1Ft (τ1, Τ) τ1Ft (τ1, t) 1{τ1t}{τ2>t} (5)

证明 由前面假设可知, 在t (0≤tT) 时刻, 信用风险传染下公司生存概率的条件分布为:

Ρ (ζ2>Τ|Gt) =Ρ (τ1>Τ, τ2>Τ|Gt) +Ρ (τ1>Τ, τ2Τ|Gt) +Ρ (τ1Τ, τ2>Τ|Gt)

由文献[12]和条件概率公式可知:

Ρ (τ1>Τ, τ2>Τ|Gt) =Τtft (θ1, θ2) dθ2dθ1+tΤft (θ1, θ2) dθ2dθ1+ΤΤft (θ1, θ2) dθ2dθ1ttft (θ1, θ2) dθ2dθ11{τ1>t}{τ2>t}=Ft (Τ, t) +Ft (t, Τ) +Ft (Τ, Τ) Ft (t, t) 1{t1>t}{t2>t}Ρ (τ1>Τ, τ2Τ|Gt) =τ2ft (Τ, θ2) dθ2τ2ft (t, θ2) dθ21{τ1>t}{τ2t}=τ2Ft (Τ, τ2) τ2Ft (t, τ2) 1{τ1>t}{τ2t}Ρ (τ1Τ, τ2>Τ|Gt) =τ1ft (θ1, Τ) dθ1τ1ft (θ1, t) dθ11{τ1t}{τ2>t}=τ1Ft (τ1, Τ) τ1Ft (τ1, t) 1{τ1t}{τ2>t}

因此, 定理1得证。

对于目前信用风险传染方面的诸多文献, 探讨信用风险传染过程中公司的生存概率分布往往降低了现实问题的复杂性, 与考虑复杂的市场信息和信用违约序列性情况下的公司条件生存概率结果相差较大, 与现实偏差较大。事实上, 随着信息技术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信用风险管理也逐步要求尽可能多地考虑所处局部环境及特定市场信息条件下信用违约风险传染对公司生存概率及公司生存能力的影响。定理1在给定的滤子G= (Gt) t≥0下, 通过信用违约事件{τ1>t}∩{τ2≤t}和{τ1≤t}∩{τ2>t}来刻画一个公司的信用违约对其他公司生存概率的影响。它也是较为充分考虑了无序的信用违约事件影响市场环境信息Gt下的公司生存概率, 反映了公司条件生存概率的分布与观察到的信用违约序列性和信用违约公司的自身特征都密切相关。

引理 假定Ρ˜t (θ1, θ2) =F (ζ1>θ1, ζ2>θ2|Ft) , 那么, 对于φ=θ1∨θ2有:

Ρ˜t (θ1, θ2) =Ft (θ1, φ) +Ft (φ, θ1) -Ft (φ, φ)

证明 不妨假设θ1≤θ2, 则

F (ζ1>θ1, ζ2θ2|Ft) =F (θ2τ1>θ1, θ1<τ2θ2|Ft) =Ft (θ1, θ1) -Ft (θ1, θ2) -Ft (θ2, θ1) +Ft (θ2, θ2)

Ρ˜t (θ1, θ2) =Ρ˜t (θ1, φ) =F (ζ1>θ1|Ft) -F (ζ1>θ1, ζ2φ|Ft) F (ζ1>θ1|Ft) =Ft (θ1, θ1)

Ρ˜t (θ1, θ2) =F (ζ1>θ1|Ft) -F (ζ1>θ1, ζ2θ2|Ft) =Ft (θ1, θ1) -[Ft (θ1, θ1) -Ft (θ1, φ) -Ft (φ, θ1) +Ft (φ, φ) ]=Ft (θ1, φ) +Ft (φ, θ1) -Ft (φ, φ)

定理2 对于给定的时间T、滤子G˜= (G˜t) t0ζ1=τ1∧τ2, ζ2=τ1∨τ2, t (0≤tT) 时刻公司生存概率的条件分布为:

Ρ˜ (ζ2>Τ|G˜t) =Ft (Τ, t) +Ft (t, Τ) +Ft (Τ, Τ) Ft (t, t) 1{ζ1>t}+ζ1Ft (ζ1, Τ) +ζ1Ft (Τ, ζ1) ζ1Ft (ζ1, t) +ζ1Ft (t, ζ1) 1{ζ1t<ζ2} (6)

证明 由定理1和滤子理论相关知识, 将定理1中的 (τ1, τ2) 替换为 (ζ1, ζ2) , 经化简可得:

Ρ˜ (ζ2>Τ|G˜t) =Ft (Τ, t) +Ft (t, Τ) +Ft (Τ, Τ) Ft (t, t) 1{ζ1>t}+ζ1Ρ˜ (ζ1, Τ) ζ1Ρ˜ (ζ1, t) 1{ζ1t<ζ2}

由引理可得:

Ρ˜ (ζ1, Τ) =Ft (ζ1, Τ) +Ft (Τ, ζ1) -Ft (Τ, Τ) Ρ˜ (ζ1, t) =Ft (ζ1, t) +Ft (t, ζ1) -Ft (t, t)

因此, 定理2得证。

定理2在滤子G˜下给出了信用风险传染过程中公司生存概率的条件分布函数, 该生存概率的条件分布揭示了信用违约事件有序性及市场信息G˜对公司生存状况和生存能力的影响。因此, 定理1和定理2通过两个扩展滤子G和G˜描述了信用违约的序列性对公司生存概率的影响。

3 仿真实验

本节主要通过仿真模拟实验, 比较分析两个具有正相关关联公司的信用违约序列性及信用违约强度对公司生存概率的影响。假定信用违约时间 (τ1, τ2) 服从参数为λ1和λ3的指数边际分布, λ1和λ2也正是两公司信用违约时间预期的倒数。现引入二维Gumbel Copula函数[21], 通过该函数将信用违约时间 (τ1, τ2) 的边际分布连接起来, 构建信用违约时间 (τ1, τ2) 的二维联合分布函数, 即

Θ (θ1, θ2) =Θ (τ1θ1, τ2θ2|Ft) =Cρ (e-λ1θ1, e-λ2θ2) (7)

其中, Cρ (x, y) =e-[ (-lnx) 1ρ+ (-lny) 1ρ]ρ为二维阿基米德Copula函数;ρ为信用违约的相关参数, ρ∈ (0, 1]。当ρ=1时, 随机变量θ1, θ2独立;当ρ→0时, 随机变量θ1, θ2趋于完全相关。因此, ρ能够描述信用违约时间分布的尾部特征, 当ρ→1时, 信用违约时间的上尾部变化十分敏感, 而且信用违约时间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对式 (7) 分别关于θ1和θ2求偏导, 可得:

θ1Θ (θ1, θ2) =-λ1 (λ1θ1) 1ρ-1[ (λ1θ1) 1ρ+ (λ2θ2) 1ρ]ρ-1e-[ (λ1θ1) 1ρ+ (λ2θ2) 1ρ]ρ (8) θ2Θ (θ1, θ2) =-λ2 (λ2θ2) 1ρ-1[ (λ1θ1) 1ρ+ (λ2θ2) 1ρ]ρ-1e-[ (λ1θ1) 1а+ (λ2θ2) 1ρ]ρ (9)

假定在整个仿真实验中T=1, t=0.5。由定理1和定理2可知, 在扩展滤子G和G˜下, 对信用风险传染过程中公司生存概率的条件分布具有扰动影响作用的是信用违约事件{ζ1≤t}∩{ζ2>t}, 即信用违约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对公司生存概率的条件分布具有显著的扰动影响。因此, 在对比分析仿真试验中只需要考察P (ζ2>T|Gt) 和Ρ (ζ2>Τ|G˜t) 中含信用违约事件{ζ1≤t}∩{ζ2>t}的项。由前文分析可知, 在扩展滤子G下信用违约事件{τ1>t}∩{τ2≤t}和{τ1≤t}∩{τ2>t}是无序的, 而在扩展滤子G˜下信用违约事件{ζ1≤t}∩{ζ2>t}是唯一有序的。然而, 对于仿真实验, 本文不仅要考察信用违约序列性对公司生存状况的影响, 还要考察信用违约相关性对公司生存概率的影响。因此, 在既定条件和假设下, 首先考察信用违约相关性对公司条件生存概率的影响, 具体如图1、图2所示。 其次考察信用违约强度的变化对公司条件生存概率的影响, 如图3、图4所示 (以上各图中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公司条件生存概率) 。

图1、图2综合描述了信用违约的次序及信用违约相关参数对公司生存概率的影响。图1刻画了在有序信用违约事件{ζ1≤t}∩{ζ2>t}下, 信用违约相关参数ρ的变化对公司生存状况的影响。实验仿真发现, 在有序信用违约事件{ζ1≤t}∩{ζ2>t}下, 信用违约相关参数ρ对公司生存状况影响的尾部特征明显, 随着信用违约相关性的降低, 公司生存状况逐渐变好, 生存能力逐渐增强。图2则刻画了无序信用违约事件{τ1>t}∩{τ2≤t}和{τ1≤t}∩{τ2>t}下, 随着信用违约相关参数ρ的变化对公司生存概率大幅度增加, 而且尾部特征较有序信用违约事件更加明显。通过图1、图2的仿真实验可知, 信用违约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及信用违约相关参数ρ对公司生存状况影响显著。

4 结论

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发展, 信用风险的传染已由传统的“因公司间财务困境的传播”逐步延伸到经济金融体系的风险传染。微观个体信用违约事件的发生, 极易引起市场环境的瞬息变化, 致使局部与之有关联的金融个体, 如交易的关联公司, 处于信用恶化的危机之中, 进而诱发这些局部微观个体产生相类似的经济行为, 如相继违约、破产等。公司信用违约相关性及信用违约序列的变化, 直接改变了公司生存概率的条件分布特征。由此, 本文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在考虑到信用违约序列特征和信用违约的局部市场信息的情况下, 构建了具有概率密度及其分布函数结构的信用风险传染的理论模型, 旨在刻画公司的信用风险特征及市场信息对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仿真发现, 公司之间信用违约相关性、信用违约的序列性及信用违约强度对公司生存概率的影响较为显著。本文的研究工作还可以进一步深化, 如考虑信用违约序列性、信用违约相关性及市场信息集合变化情形下信用衍生品的定价问题以及仿真实验中引入的二维连接函数的改进等。

信用理论 篇10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它通常被定义为交易一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约而构成违约, 致使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因而被称为违约风险。具体到商业银行, 表现为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国际金融界近年来对信用风险的关注日益加强。著名的风险管理公司KMV公司开发了一个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信用监控模型, 其理论依据与Merton期权定价模型相似。KMV模型主要讨论预期违约频率EDF。度量预期违约频率EDF需三步:首先算出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VA和波动率σA。再利用VA和σA算出违约距离DD。最后确定违约距离和违约频率之间的映射关系, 算出预期违约频率EDF。

2 期权理论在公司信用风险中运用

依据Merton理论假设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取决于公司资产的全部价值VA。考虑这样一个公司:它唯一的负债是承诺在未来某一时期支付F。可以将这个要求权理解为零息债券。公司通过发行债务, 股票持有人将公司资产出售给债务持有人, 同时保留赎回资产的看涨期权 (call option) 。而股票所有人拥有公司资产, 并从债券持有人那购买一份看跌期权 (put option) 。

为了易于理解, 本文把Merton模型简单化, 考虑某家只发行一次债务并不支付股息的负债经营公司。假设金融市场是完全的, 不存在税收和破产成本, 并且没有合同执行成本。只有债权人和股东对公司具有要求权, 并且公司市场价值等于债务价值和股权价值之和。在到期日T, 公司必须支付债务F。如果公司在日期T不能支付F, 公司将会倒闭, 股权将无任何价值, 并且公司将属于债权人。如果公司在日期T能够支付F, 超出部分属于股权所有者。公司股权是公司价值的看涨期权, 而到期日的债务价值是公司价值的看跌期权。股权本身就是一种期权, 因此这是复合期权的定价。设公司市场价值为VA, 股权价值为VE, 债务价值为F, 无风险利率为r。

贷款的收益函数即债务支付形式为min (VA, F) =F-max (F-VA, 0)

则到期日T的企业资产的价值为E (T) =max (VA-F, 0)

在时间点T如果公司债务的账面价值为F, 那么根据Black-Scholes公式, 此时公司的股权和资产的市场价值可用如下表达式联系起来:

VE=VAN (d1) -e-rtFNundefined

本文对 (1) 式两边求导, 然后求期望, 即可得到下面的等式

dVE=N (d1) .dVA 然后变形得

undefined对上式两边求期望得

undefined即undefined

即undefined

其中σE为公司股权的波动率, Δ是对比率, 即 (2) 式中的N (d1)

本文则将 (1) 式和 (2) 式联立得到所要求的公司资产市场价值VA和资产波动率σA

undefined

KMV公司的EDF信用测评利用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迭代过程代替 (2) 式的瞬间关系求解资产的波动率, 运用迭代法得到公司资产波动率和市场价值。但迭代过程没有讲具体。本文具体计算出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VA和波动率σA的表达式。在 (3) 式和 (4) 式中, 已知的变量有股权的价值VE、股权价值的波动率σE (可由历史数据估计出来) , 通过负债的面值F及到期时间T, 可解出资产的市场价值VA和波动率σA。

3 违约距离和预期违率的确定

在KMV模型 中假定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降低到公司负债的账面价值以下, 公司就会选择违约, 此时借款公司的负债水平被称为违约点 (DPT) 。其违约距离定义为undefined

其中E (VA) 为资产预期价值, DPT为违约点。显然该模型没有在债务结构方面作出区别。不同的抵押品或契约条件的债务会影响到违约频率计算准确性, 因此本文对违约点定义进行改进。另外KMV公司假设不存在清算成本, 这也是不准确, 本文把不同流动性资产的变现成本考虑进去, 利用变现比例λ修正资产价值后进行度量。

本文假定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加上抵押品的价值之和降低到公司负债账面价值, 公司就会选择违约, 此时公司的负债水平F被称为违约点 (DPT) 。违约距离DD越小, 表明企业的的资产市场价值越接近于违约点, 企业的违约可能性越大。

在计算公司资产的预期价值时, 假设模型有一个同一市场上的所有公司使用同一个不变的资产增长假定, 即预期的市场平均增长率μ, 设不同流动资产的变现比例为λ, 因此借款公司资产的预期市场价值等于λVA (1+μ) 。设抵押品的价值为ϕ有了公司资产的预期市场价值, 抵押品的价值, 违约实施点和公司资产价值的波动率, 就可计算出违约距离DD, 它综合反映了公司的资产价值、抵押品的等级、资产风险和债务水平, 表达式简化为:

undefined

在 (5) 式中已知变现比例λ、抵押品的价值ϕ、公司的负债F, 通过已求解出资产的价值VA和波动率σA可计算出违约距离DD。违约距离是标准化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也可用于不同公司之间的比较。

KMV公司利用大样本的历史数据拟合出一条DD-EDF曲线来确定违约距离DD与违约率EDF之间的映射关系, 用具有不同违约距离的公司的违约数据库将违约距离按比例对应于预期违约频率EDF来确定预期违约频率。

4 总结

本文在KMV公司开发的信用风险模型基础上, 运用期权理论介绍和推导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并提出一点改进。本文对计算公司资产的预期市场价值和波动率提出更简单的方法。从债务抵押品等级的角度对违约点计算进行修正使之更准确, 并且把交易成本即变现成本纳入模型中, 利用变现比例修正后资产价值进行度量从而更加准确, 简化了计算违约距离公式对我国商业银行有更好现实意义, 这样可以循序渐进地推进和提高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度量水平。

摘要:在KMV的模型基础上, 运用期权理论介绍和推导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并对公司价值和波动率计算提出了改进, 随后对违约距离的计算进行修正使之更加准确。

关键词:期权理论,信用风险,违约距离

参考文献

[1]Black, F.and M.Scholes.The Pricing of Option and CorporateLiabil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 (5-6) :637-654.

[2]Crosbie, Peter J., Modeking Default Risk, KMV Technical Docu-ment, 1999.

[3]Dutresne, P.C., W.Keirstead, M.P.Ross, Ross, Pricing deriva-tives in the Martingale Way,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96.

[4]辛俊峰.信用风险测评技术及其应用[J].农业发展与金融, 2006, (7) .

上一篇:上消化道肿瘤下一篇:氟比洛芬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