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横切口

2024-07-18

高位横切口(精选8篇)

高位横切口 篇1

摘要:对81例有剖宫产指征的产妇按照传统的剖宫产和高位横切口剖宫产分成2组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选择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剖腹产既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也减少了出血量, 同时减少产后病率的发生, 值得推广。

关键词:剖腹产术,产褥病率

随着全国新农合政策的推广, 近几年来我院剖宫产人数不断增加。由于我院地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 卫生保健意识相对不强产科中发生前置胎盘、子宫破裂、先兆子宫破裂、产时大出血休克就诊发生率较高, 尤其是由于少数民族允许生育三胎, 分娩次数多导致疤痕子宫比例比较高, 手术中粘连严重给医务人员手术带来不少困难。我院至2003年起采用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剖宫产手术, 手术时间短、损伤小, 手术出血少, 术后恢复快, 取得不错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2279例有剖腹产指征产妇共81例, 年龄20~40岁, 平均25.6岁;妊周35~42周, 平均38.2周其中活跃期延长44例, 忽略性横位18例, 先兆子宫破裂7例, 前置胎盘12例。81例剖腹产按不同术式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40例, 实验组41例。手术人员固定, 能熟练掌握以下术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子宫下段剖腹产按常规术式, 实验组采取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剖腹产, 即子宫切口选择在膀胱子宫腹膜返折上2~3cm或子宫下段中部略偏高。除切口位置以外余手术方法2组相同。

1.3 术后处理

胎儿娩出后, 子宫肌壁注射催产素10U, 另加10U催产素于5%葡萄糖液500m L中静脉滴注。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d。

1.4 观察指标

液量记录为准,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 产褥病率指术后24h后的10日内每日测量4次体温, 有2次达到或超过38℃发生次。

1.5 统计学方法

方差分析, t检验或χ2检验。

2 结果 (表1, 表2)

(1) 实验组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 (10.44±1.25) min, 相对对照组为 (13.23±1.87) min,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 (335.45±25.31) m L, 其中2例因子宫收缩乏力, 出血多, 输血同时行子宫次全切术。实验组中, 术后出血量为 (202.63±31.05) m L,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2) 2组术后产褥病率发生数和排气时间比较:对照组产褥病率发生数对照实验组有显著差异性 (P<0.01) , 排气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本次实验组采取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剖腹产, 即子宫切口选择在膀胱子宫腹膜返折上2~3cm或子宫下段中部略偏高。术中客观上避免了由于膀胱子宫腹膜返折粘连分离时的出血, 而且即使子宫切口延裂也不至于损伤子宫动脉动脉干, 修补时也不至于贯穿输卵管, , 对胎头高浮者、胎盘低置、胎头嵌顿需行内倒转取出胎儿者采取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剖腹产胎头娩出更顺利。对疤痕子宫、术后粘连严重者既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也减少了出血量, 同时减少产褥病率的发生, 在基层医院是非常实用的, 值得推广。

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 出血量以纱布记量加抽吸至瓶内的血

表1 2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x-±s)

表2 2组术后情况比较

高位横切口 篇2

【关键词】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阑尾炎;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55-01

作为临床普外科一种较为常见和普通的手术,阑尾切除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已经变得逐渐完善[1]。同时又由于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对阑尾炎手术切口的美观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阑尾炎患者行阑尾的微创切除和美观是该疾病手术治疗的发展的必然趋势[2]。为了探讨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对阑尾炎的治疗效果,本文以我院在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现将其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范围在6岁至68岁内,其平均年龄为(38.2 ± 5.8)岁,该组患者中单纯性阑尾炎患者24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20例,慢性阑尾炎患者6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7岁至69岁内,其平均年龄为(38.8 ± 5.5)岁,该组患者中单纯性阑尾炎患者25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21例,慢性阑尾炎患者4例。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资料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麦氏切口阑尾炎手术治疗,其方法具体为:对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麻醉,采用平卧位姿势,选取压痛最为明显的位置作为麦氏手术切口,其长度最长为8厘米,最短为5厘米,然后逐层切开并进入至腹腔,在发现阑尾后对其进行常规的结扎并将其切除,最后对腹腔进行局部的冲洗并留置引流管。

实验组患者经麦氏点皮纹横切口阑尾炎手术治疗,其方法具体为:对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麻醉,采用平卧位姿势,选取压痛最为明显的位置作皮纹横行切口,其长度最长为3厘米,最短为2厘米,然后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使用小拉钩将皮下脂肪组织拉开,接着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开,呈斜行,将腹横肌与腹内斜肌钝性分离,并切开腹膜,在发现阑尾后将其切除,对其残端进行结扎,最后对腹腔进行局部的冲洗并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疤痕长度,分析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全部研究结果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 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如果P<0.05,说明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18.4 ± 4.8)h,术后下床时间为(13.7 ± 3.8)h,疤痕长度为(1.8 ± 0.8)cm,对照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26.4 ± 3.9)h,术后下床时间为(21.3 ± 3.5)h,疤痕长度为(4.6 ± 0.9)cm。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上述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详见表1.

3 讨论

作为一种常见的腹部急症,急性阑尾炎典型临床表现多为右下腹的疼痛、反跳痛以及麦氏点的压痛。根据炎症的性质临床上将其分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以及急性坏疽性阑尾炎[3],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未对其给予及时有效的措施,则极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阑尾的穿孔,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针对阑尾炎的治疗多是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且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传统上手术切除方法多是采用常规的麦氏切口阑尾炎手术方法,且切口的长度最长为8厘米,最短也达到了4厘米,这使得美观程度以及手术质量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要求[4]。随着医疗技术和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献研究报道表明,该手术方法不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皮肤切口比较小,同时对腹腔的干扰比较少以及对腹壁的损伤比较轻等多方面的优点[5]。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18.4 ± 4.8)h,术后下床时间为(13.7 ± 3.8)h,疤痕长度为(1.8 ± 0.8)cm,对照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26.4 ± 3.9)h,术后下床时间为(21.3 ± 3.5)h,疤痕长度为(4.6 ± 0.9)cm。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相比较常规麦氏切口阑尾炎手术,经麦氏点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对阑尾炎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以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长银,席广君,陈静辉.皮纹横切口在化脓$坏疽性阑尾炎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 (2):182-183.

[2] 李日红,章鹏.皮纹横切口阑尾术治疗134例阑尾炎疗效分析[J].現代诊断与治疗,2012,21(6):362- 363.

[3] 张兆杰,吴华,刘笑梨.微小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367例临床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2013,16(10):716 -717.

[4] 薛菊存,杨富财.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改进[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1): 25-26.

高位横切口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斜疝患儿300例, 男235例, 女65例, 年龄2个月~14岁, 中位年龄3.6岁, 体质量3~48kg, 平均14.2kg。急诊手术86例, 双侧斜疝77例, 术后对侧又出现12例。斜疝嵌顿中肠管坏死、睾丸坏死各1例, 女性斜疝嵌顿中卵巢坏死1例。

1.2 手术方法

择期手术者一律取腹股沟横切口, 长1~2cm, 拉勾拉住外环口, 大疝囊横断分离, 小疝囊直接分离至内环口, 见到疝囊颈处腹膜脂肪时, 继续将其脂肪分离, 一般向内分离2~3cm处结扎疝囊, 我们也常会在分离腹膜外脂肪时发现隐藏在腹膜外脂肪下松弛的疝囊后壁, 此时就要继续充分分离腹膜外脂肪, 直到能将疝囊后壁收紧时为止, 并尽可能高位结扎、缝扎鞘状突, 剪断疝囊之后近端自然缩回腹腔内, 止血、缝合皮下及皮肤。充分分离腹膜外脂肪时, 若有松弛的疝囊后壁贴近膀胱, 只需将膀胱向下推离, 避免结扎疝囊时损伤膀胱和输尿管。嵌顿疝患儿根据嵌顿时间, <12h者在术前麻醉状态下, 先将嵌顿疝内容物行手法还纳腹腔 (女婴除外) 手术方法同前;>12h者, 取腹股沟斜切口 (以备术中需延长切口) , 逐层切开至疝囊, 在疝囊开小口观察肠管颜色, 若无坏死发黑, 将疝囊开口结扎, 使疝囊在完全封闭状态下将肠管还纳腹腔, 这样易还纳肠管而不致损伤, 若肠管还纳困难时, 需切开内环再行还纳。单侧手术操作时间5~3min, 平均8min。

2结果

本组斜疝采用疝囊超高位结扎方法治疗的患儿, 随访量大, 3年来无1例因术后复发再手术及电话反馈, 也无医源性隐睾。

3讨论

目前, 婴幼儿斜疝手术复发率在1%~2.5%。有的报道在5%~10%。而我院自2008年起采用疝囊超高位结扎术, 至今无1例复发。与我院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组相比, 疝囊超高位结扎术明显优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

疝囊超高位结扎术式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式方法上的差别。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式是在疝囊颈露出腹膜外脂肪处结扎疝囊, 而疝囊超高位结扎术式则是将腹膜外脂肪分离, 同时疝囊颈往上提, 若遇上腹股沟管后壁腹膜松弛尽可能将其提出, 有时甚至要分离部分膀胱腹膜才能收紧并结扎, 这样超高位结扎疝囊后其残端自然缩进内环口, 并高位于腹壁后, 避免了结扎疝囊后形成的锥形空腔尖端指向腹股沟管而因腹腔压力增加导致残端处疝复发[1]。我们常常发现复发疝发生于腹股沟管后壁松弛的腹膜, 故本手术方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长期以来我们在术中发现那些复发斜疝不是因结扎脱落所致, 而且该疝囊无法收紧高位结扎, 若将腹膜外脂肪一起结扎就可能造成副损伤, 伤及膀胱等。所以要想真正高位结扎, 腹膜外脂肪下松弛的疝囊后壁就必须剥离疝囊的腹膜外脂肪。有人指出在疝囊高位结扎时提起疝囊内口后缘不要低于内环上0.5~1cm, 以免疝囊牵拉过紧使睾丸向腹股沟管移位[2]。这就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做疝囊高位结扎时会有所顾忌而难以做到真正的疝囊高位 (即超高位) 结扎的原因。因此, 许多基层医院斜疝术后复发率为5%~10%。然而, 我们在手术中观察到充分分离腹膜外脂肪后, 无论疝囊颈结扎部位多高, 相反睾丸都松弛地位于阴囊内, 根本不会出现医源性隐睾。

参考文献

[1]郭振怀.改良经腹小儿斜疝高位结扎术附620例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3, 3 (6) :261.

高位横切口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组56名孕妇, 年龄19~30.6岁, 有生产史38名, 初次生产18名;B组42名孕妇, 年龄20.6~31.8岁, 有生产史29名, 初次生产13名。

1.2 方法

1.2.1 方法。

我院随机选择98名孕妇为研究对象, A组56名孕妇, B组42名孕妇, 分别给予改良式剖腹产和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方法治疗。观察A、B组孕妇治疗后伤口愈合状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概率等加以对比研究。

1.2.2 治疗方法。

A组孕妇治疗方法:行改良式剖腹产方法医治。 (1) 对孕妇进行硬膜外麻醉方法; (2) 在孕妇耻骨联合上缘三横指部位进行切口[2]。 (3) 利用血管钳对产妇进行开腹, 用双手食、中指慢慢向两侧将孕妇腹直肌切口张大, 孕妇腹膜钝性张开到充足大小。 (4) 将孕妇羊水吸净, 分娩出胎儿和胎盘, 用干净纱布擦净宫腔。 (5) 将孕妇伤口进行缝合, 安排孕妇住院观察。B组孕妇治疗方法:行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方法医治。对孕妇进行硬膜外麻醉, 然后用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方法对产妇进行分娩, 缝合伤口后安排孕妇住院观察[3]。

1.3 数据处理方法

我院此次研究所得的关于A、B两组的有效数据, 依据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我院对98名孕妇进行6~9个月跟踪随访, 孕妇及胎儿身体状况较好。A组56名孕妇, 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9~26min, 48~146ml和5~8d, 孕妇满意42名, 一般13名, 不满意1名, 满意度为98.2%, 孕妇出现出血1名, 休克1名, 并发症概率为3.6%;B组42名孕妇, 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7~48min, 65~178ml和7~12d, 孕妇满意27名, 一般8名, 不满意7名, 满意度为83.3%, 孕妇出现出血2名, 休克2名, 其他并发症1名, 并发症概率为11.9%。见表1。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 剖腹生产是防止孕妇由于自然分娩而导致的对胎儿和孕妇本身身体状况产生伤害。自然顺产和剖腹产两种生产方式各有其优缺点。自然顺产对大多数孕妇来说, 安全性较大, 对孕妇和胎儿损害较低, 在孕妇身体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时, 应给予剖腹产方法进行医治, 甚至有时候, 孕妇在自然生产时发生阵痛, 才临时改为剖宫产[4]。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为较为常用的传统的剖腹产方法, 但长期使用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手术时间较长, 手术出血量较多, 孕妇满意度较低。改良式剖腹产是经改良的剖腹产方法, 孕妇手术时间较短, 出血量较少, 满意度较高, 并发症概率较低, 相比于传统方法更为理想[5]。

我院对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和改良式剖腹产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治疗组孕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9~26min, 48~146ml和5~8d, 少于对照组孕妇, 孕妇满意度为98.2%, 高于对照组孕妇, 并发症概率为3.6%, 明显少于对照组孕妇,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对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和改良式剖腹产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妊娠妇女98名, 分成A、B两组, A组56名孕妇为治疗组, 给予改良式剖腹产方法;B组42名孕妇为对照组, 给予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方法。结果:经治疗, A组孕妇伤口愈合好于B组, 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 孕妇满意度高于B组, 并发症概率低于B组。结论:改良式剖腹产效果较好。

关键词: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改良式剖腹产,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莉.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切口撕裂致产后出血11例分析 (J) .当代医学, 2008, 149:87.

[2]周汉娥, 伍宗惠.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伤61例临床分析 (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4 (23) :248-249.

[3]崔钦全, 刘秀雨.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切口撕伤70例临床分析 (J) .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22) :54.

[4]姜丽华, 姚尚龙.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对腰麻时低血压的防治效果 (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 (10) :860-861.

高位横切口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接产孕产妇为研究对象, 其中选择传统高位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936例纳入传统组, 选择改良式剖宫产术420例纳入观察组。纳入标准: (1) 具有剖宫产第一指征, 如胎儿宫内窘迫、瘢痕子宫、胎盘早剥、巨大儿、骨盆狭窄等; (2) 胎儿无脑积水、先天性畸形; (3) 无剖宫产手术禁忌。两组孕产妇年龄、孕周、文化水平、剖宫产指征分布等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组

手术严格按照乐杰第六版《妇产科学》[2]标准操作, 执行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主要步骤为: (1) 取腹壁纵切口; (2)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剪开筋膜腹膜, 子宫下段横向剪开子宫膀胱腹膜反折; (3) 子宫下段肌层正中横切2~3cm, 向两侧撕开; (4) 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 逐层缝合; (5) 皮下组织缝合3~5针。

1.2.2 改良术式

(1) 于耻骨联合上2~3cm沿半月形腹壁横沟自左向右横行切开皮肤约12~13cm, 正中切开脂肪3cm, 钝性分开脂肪层暴露腹直肌前鞘, 横行剪开腹直肌前鞘, 并进行钝性分离, 自中线向两侧分离腹直肌暴露腹膜。于膀胱顶上3~5cm处横行撕开腹膜, 均匀牵拉撕开10~14cm开口。 (2) 暴露子宫下段, 距膀胱顶3~5cm处行横切口约2~3cm, 吸净羊水, 横行撕开约10~12cm, 娩出胎儿, 胎儿娩出后静脉滴注五水头孢唑林钠2.0g。娩出胎盘, 以干纱布擦拭清理宫腔。 (3) 用带圆弯针的1 ̄0薇乔合成线缝合子宫切口, 自右角外侧0.5~0.8 cm处缝起, 连续缝合子宫全肌层至左角外侧, 不打结, 返回平行褥式缝合浆肌层至右角外侧打结。 (4) 连续缝合腹膜, 拉拢腹直肌;用1 ̄0薇乔合成线自切口右侧角连续缝合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至左侧角 (每一针都穿过2/3脂肪层及腹直肌前鞘) , 打结, 用4 ̄0薇乔合成线皮内连续缝合至右侧角 (注意不留死腔) , 不打结, 皮外留线头5cm。无菌敷料覆盖腹膜伤口。 (5) 术后2d静脉滴注五水头孢唑林钠2.0g及对症治疗;术后第2d, 开始换药, 若切口愈合良好, 可门诊换药, 剪去外露线头。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 术后排气时间、切开疼痛持续时间, 开腹前出血量 (纱布块计算) 。术中术后并发症如筋膜下血肿、血管损伤, 产褥期感染。新生儿Apgar窒息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 以±s表示计量资料, 以n (%) 表示计数资料,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计量资料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后切口疼痛持续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开腹前出血浸润纱布块数低于对照组, 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产褥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剖腹产是处理阴道难产、高危妊娠、妊娠合并症改善孕产妇与围生儿预后的有效措施[3], 本次研究所选孕产妇均有剖宫产第一指征, 两种术式均适用于各类型剖宫产术指征。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改良式剖腹产相较于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 优势主要体现在: (1) 手术时间更短:改良术式切口为一次性钝性分离, 耗费时间短, 且损伤更小, 同时因出血少, 无需耗费过多的时间止血, 缝合方法亦简便, 不影响手术效果, 还可节省大量时间; (2) 缩短胎儿娩出时间:在决定剖宫产术后, 越快娩出胎儿越有助于降低母婴相对风险 (ARR) [4], 改良术式开腹时间短, 更短时间娩出胎儿; (3) 术后切口疼痛时间短, 与手术时间短、切口受刺激小、手术损伤小、缝合技术有关; (4)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良术采用沿腹壁横沟自左向右横行切口, 对腹直肌损伤较小, 有利于血管保留;改良剖腹产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短、恢复快, 肠道刺激症状更轻, 产妇感受更舒适, 有助于产妇及早开展康复锻炼[5]; (5) 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 预防窒息:可能与手术时间更短有关。

综上所述, 改良式剖腹产优于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 有助于改善母婴预后。

参考文献

[1]Lumbiganon P, Laopaiboon M, Gülmezoglu AM, et al.Method of delivery and pregnancy outcomes in Asia:the WHO global survey on maternal and perinatal health 2007-08[J].Lancet, 2010, 375 (9713) :490-499.

[2]乐杰.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73-374.

[3]沙小丹.剖宫产新生儿临床特点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D].复旦大学, 2012.22-25.

[4]李静, 徐媛媛.近8年剖宫产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9, 24 (4) :476-477.

高位横切口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11月-2008年11月行腹部横切口子宫切除术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行纵切口子宫切除术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35~55岁;黏膜下肌瘤15例, 多发性肌瘤43例, 子宫壁肌间肌瘤30例, 子宫腺肌瘤3例,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9例。对照组年龄36~59岁;黏膜下肌瘤8例, 多发性肌瘤22例, 子宫壁肌间肌瘤14例, 子宫腺肌瘤1例,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例。2组年龄、疾病类型、盆腔粘连程度、手术指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采用腹部横切口子宫切除术, 操作要点为:常规消毒后, 手术切口取耻骨联合上两横指, 横行切开皮肤长约6~10cm, 仅切透真皮, 于切口正中切开脂肪层约2cm深达筋膜层。术者分别将左右两食指伸入脂肪层底部向切口两侧撕拉分离, 充分暴露筋膜。保留切口两侧腹壁浅静脉, 正中切开筋膜1cm, 用剪刀横行裁开腹直肌前鞘, 裁剪时注意剪尖上翘, 剪口张开勿过大, 以免操作腹直肌。钝性及锐性分离腹直肌与前鞘切口上缘的肌键约4cm, 再分离切口下缘达耻骨联合上缘。分离两侧腹直肌的黏着部位后, 术者与助手同时用双手食中指重叠将腹直肌向外向上撕拉开, 分离腹膜外脂肪, 纵向撕开腹膜进腹。用纱垫排开肠管, 无需开腹拉钩, 常规切除子宫。关腹后用1号无损伤线连续缝合筋膜, 4号丝线间断褥式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4~5针。对照组采用传统腹式纵切口子宫切除术。

1.3 观测指标

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发病率及术后拆线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拆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术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腹式纵切口子宫切除术是妇科最常用的术式, 但存在一定的缺陷, 术后切口张力大, 愈后瘢痕较明显, 与横切口比较易发生切口局部裂开及切口疝。腹部横切口子宫切除术具有以下优越性:小横切口大部分被阴毛遮盖, 无缝线引起的爪状瘢痕, 术后瘢痕不明显, 可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对皮下脂肪组织采取钝性撕拉方法, 可避免下腹两侧腹壁下动、静脉下行支的损伤, 保存血管、神经的完整性, 利于伤口愈合, 术中出血少、术后伤口疼痛程度轻;横切口术无需大幅度排肠, 对肠管刺激小, 利于肠功能恢复;由于腹腔动力作用, 小横切口有自然对合倾向, 术后发病率小;拆线时间缩短, 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节约医疗费用, 增加医疗床位周转。脂肪及腹膜采用撕拉法, 缩短了进腹和关腹时间, 且不易损伤膀胱, 对膀胱刺激小, 有利于术后膀胱功能恢复, 避免术后尿潴留发生[2]。缺点在于, 横切口不易探查上腹部, 切口不能向上延长, 所以不适用于巨大的子宫肌瘤、炎症粘连多、二次手术及恶性肿瘤手术。

综上所述, 腹部横切口子宫切除术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横切口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行腹部横切口子宫切除术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行腹部纵口子宫切除术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发病率及术后拆线时间。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拆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术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部横切口子宫切除术具有切口小而美观、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患者康复快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横切口, 腹部,子宫切除术

参考文献

[1]马彦彦.新式剖宫产[M].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4.

高位横切口 篇7

1 一般资料

选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下腹部横切口做剖宫产1800例,选用1998年1月至2002年间下腹正中纵切口做剖宫产1800例,两种术式进行临床对比,两种术式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产妇均孕足月(37~42周),两种术式的手术指征、产妇的年龄及术中失血情况无明显区别。横切口手术时间平均为25min,排气时间平均为35h, 5d即可拆线出院。纵切口手术时间平均为45min,排气时间平均为41h, 7d拆线出院。1800例横切口剖宫产中有3例出现脂肪液化,产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肿,纵切口中有19例出现脂肪液化和不同程度的皮肤裂开,其余产妇切口均愈合良好,到期出院。两种术式手术指征见表Ⅰ:

其它包括:脐带绕颈、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引产失败。

2 手术步骤

(1) 术前准备同一般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常规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腹部皮肤常规消毒、辅巾,在耻骨联合上约2-3 cm处有一自然半月形肤壁横沟,沿此皱壁做弧形切口,长约12-15cm,将皮肤切开,在切口中部切开脂肪层至筋膜约4cm,术者与助手手撕皮下脂肪,延长至皮肤切口两端。

(2) 在中部横切开筋膜约3cm(腹白线两侧,各约2-3cm),术者与助手手撕延长筋膜至切口长(不另上下分离腹白线之腱膜)。

(3) 打开腹膜,只需轻巧分离腹直肌,在尽量靠近上端寻找腹膜透明处打开一处腹膜后,将腹直肌和腹膜一起手撕至足够大。

(4) 切开子宫下段,手取胎儿均按常规。

(5) 缝合子宫切口时"2"号肠线第一针超过切口顶端,连续缝合子宫肌层,第二层褥式连续包埋缝合浆肌层,常规探查腹腔。

(6) 关腹,不要将大网膜拉下,尽量上推大网膜,腹部切口用"○"号肠线连续缝合,筋膜用7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间断缝合5针。

3 讨论

腹部横切口术式已有百余年历史,近几年在我国推广较快,主要体现以下优点:

(1) 美观,在下腹部皱褶处做切口,切口与皮纹一致,疤痕细小不明显,尤其适用于肥胖体型的产妇,产妇乐于接受; (2) 皮肤切口张力小,上下缘有自然对合趋势,愈合佳,且便于术后观察子宫复旧情况。尤其产妇喂哺婴儿时多采取坐姿,即方便婴儿喂奶,也利于切口愈合; (3) 疼痛轻,因下腹部神经呈水平分布,侧缘吻合支少,所以横切可减少损伤,腹部疼痛症状轻; (4) 肠道功能恢复快:由于切口低,术中对中上腹部干扰少,血液、羊水流入腹腔较少,且切口疼痛轻,病人活动早,故肠道功能恢复迅速; (5) 采用刀切与手撕相结合方法,即尽量避免了一些副损伤,又节省手术时间; (6) 开腹时打开腹膜后一起分离腹直肌与腹膜,筋膜与肌层间不做锐性分离,避免了腹直肌底层血管的损伤。也避免了筋膜与肌层间的血管损伤; (7) 关腹前上推大网膜,避免了大网膜与腹膜及子宫切口处的粘连,此点与各方报道有差别(临床发现不缝腹膜、下拉大网膜覆盖子宫切口的二次剖宫产的产妇盆腔粘连明显严重)。

腹壁横切口二次剖宫产的临床分析 篇8

关键词:腹壁,横切口,纵切口

伴随着对剖宫产手术研究和认识的逐步深化, 腹壁纵切口与横切口越来越广泛的发展成为剖宫产术手术选取的两种主要的方式。为了实现在二次剖宫产中临床手术效果的提高和改善, 现对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二次剖宫产产妇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60例, 均为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二次剖宫产产妇, 年龄23~39岁, 平均 (27.1±2.8) 岁, 平均孕周 (38±3) 周。第1次剖宫产距再次剖宫产手术时间1.3~7.8年, 平均 (5.1±2.3) 年。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 (腹壁横切口) 和对照组30例 (腹壁纵切口) , 两组在年龄、孕周及时间等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无论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 麻醉方式使用和选取的均为持续硬膜外麻。具体的手术方式为:对于观察组, 横切口是沿原术瘢痕做的, 将原瘢痕组织切除掉, 而后将皮下组织切开, 对腹直肌的前鞘作剪开处理, 这样腹直肌就会被分离, 将腹膜剪开之后, 具体的手术步骤按常规进行。对照组不同的是, 沿原手术瘢痕进行的切口为纵向的, 进行纵切口之后, 也将原瘢痕组织切去, 后进行常规操作。在具体缝合的时候, 可吸收线美容缝合被采用, 也就是这两种手术方法都省去了拆线处理的步骤。

2 结果

2.1 两组盆、腹腔粘连情况对比

观察组盆、腹腔的总粘连率为56.67% (17/30) , 对照组的为20.00% (6/30) , 两组的总粘连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2.2 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情况的对比

两组的胎儿娩出时间及手术操作时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两组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观察腹壁横切口的优点和缺点, 可以作如下描述:优点表现为疼痛轻、瘢痕小、较为美观, 故而比较容易被接受, 但是缺点是, 相比于纵切口, 切口感染率较高、因为较多的失血, 就比较容易形成血肿, 在操作上, 也比较困难, 还不利于向上延长切口, 如果娩出胎头的时候比较困难, 切口进行向上延长的作业就不能采取, 对于盆腔大肿瘤手术、需行切除大网膜的盆腔恶性肿瘤或者需要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手术, 腹壁横切口的手术方式, 也都不适合等等, 这些都是腹壁横切口手术的缺陷性[1]。如果在进行了一次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手术之后, 需要进行二次剖宫产或者以上的妇科手术的, 这个时候因为需要进行局部的麻醉, 切口手术方式可能就会被选择为纵切口, 这样在腹部, 就会留下永久的瘢痕, 不是很美观, 患者比较难以接受。

在进行二次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手术的时候, 肌肉与腹直肌前鞘会出现粘连现象, 分离腹直肌就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出血、肌纤维损伤事宜, 如果在麻醉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时候, 还会需要对腹直肌进行断裂操作[2]。与此同时, 因为腹膜子宫的下段、腹肌及前鞘之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粘连现象, 这样再次进行手术的难度就会变得非常的大, 也很难清楚地识别膀胱。相比于第一次进行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手术, 第二次的时候对应的疼痛轻、时间短的诸多优点都不会存在, 手术难度会被增加, 手术时间也会被延长。所以在充分的考虑长远效果的基础上, 在进行第一次剖宫产的时候, 手术方式在选择的时候, 腹壁横切口不应该成为一味的选择, 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 应该结合分娩者本身的具体情形[3]。另外, 在基层医院, 剖宫产手术还有可能进行二次、三次乃至四次, 所以要予以认真的考量和选择。

总而言之, 腹壁纵切口碑选择应用在第一次剖宫产手术之中, 帮助降低了进行二次剖宫产手术的难度, 使得手术时间被节约, 手术带来的创伤也会被减少。

参考文献

[1]梁辉标.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4 (2) :200.

[2]钱碧慧, 鲁励, 贺静.改良腹式横切口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 2010, 16 (7) :4.

上一篇:环境选择形式下一篇:班主任管理下班级管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