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肛瘘

2024-12-09

高位肛瘘(共8篇)

高位肛瘘 篇1

2000年至2010年笔者采用低位切除缝合、高位引流治疗高位肛瘘30例和采用低切高挂治疗高位肛瘘30例进行治疗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依据1975年中华全国肛肠会议制定的《肛瘘统一标准分类法》执行。本组60例均符合高位单纯性肛瘘诊断标准。治疗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19~70岁,平均45岁;病程2~18年,平均8年。对照组30例,男27例,女3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4岁,病程3~16年,平均6.5年。全部病例瘘管顶端均超过肛直环,内口均在肛隐窝的高位单性肛瘘,既往有手术史4例,排除结核性肛瘘。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术前准备

术前清洁灌肠、备皮,先了解瘘管的走向和内口位置。根据solomon定律,有助于判断内口的位置。肛门指诊可摸到明显凹陷和硬结与外口间呈条索状相连,有压痛处多为内口位置。经外口注入双氧水,放入肛门镜,直肠内放入干棉球,推注双氧水,观察肛隐窝溢泡处即内口位置。自外口注入美蓝染色瘘管及内口作为术中标志。肛瘘管闭索患者,术前作直肠内彩超或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诊断。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骶管麻醉,常数消毒铺巾、梭形切开瘘管外口,沿瘘管方向逐渐剥离瘘管至肛门外1.5cm处,保护肛管皮肤完整性。在肛管下潜行用眼科组织剪将瘘管从括约肌皮下部、浅部、内括约肌间锐性分离,牵拉瘘管齿线上凹陷处即内口位置。将内口周围0.5cm肛窦肛腺完整切除。如肛瘘穿过肛直环,用中弯扩创,将瘘管自括约肌分离;因肛直环肌纤维相互穿插互有附着,不含因为部分肛直环的切断导致肛门失禁;除非将整个肛直环切断,肌纤维回缩,才造成肛门失禁[1]。其中两例锐性分离肛管时,将肛直环切断,用组织钳夹断端,切开肛管,用可吸收线分层间断缝合肛直环。外翻缝合内口,放置引流片,缝合肛管。多位学者经验证明,一处切开肛直环并缝合,不会选成肛门失禁[2]。术毕,电凝止血后,用双氧水,盐水冲洗刀口,肛管隧道填塞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油沙条。间断全层缝合肛门外刀口,不留死腔,最内一针用7号线缝紧,以防渗液污染。塔形分布加压包扎。对照组采用低切高挂术,骶管麻醉后常规消毒,用探针自肛瘘外口探入,手指在直肠中作引导自内口穿出,沿探针依次切开瘘管至肛缘;用刮匙刮除染色的瘘管组织,切开肛管皮肤,引入橡皮筋挂线。刀口内填塞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油沙条,塔形沙在加压包扎。术后处理,术后禁食3d,给予补液、静脉滴注抗生素、抗厌氧菌药物7d。3d后改用流饮食。大便后常规消毒刀口。拔出肛管隧道内引流条,用双氧水、盐水冲洗后,再填塞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油沙条。10d后根据肛瘘隧道内芽组织生长情况决定创面处理;肛内芽组织生长良好,用该大霉素盐水冲洗后,厚纱布加压包扎。肛内芽组织生长不良,用磺胺嘧啶锌霜送入隧道内,口服黄芪颗粒冲剂,加强营养,至创面愈合。对照组大便后p.p粉1∶5000坐浴,创面换药,10d后皮筋紧线,皮筋脱落后,创面用磺胺嘧啶锌霜换药至愈合。

1.4 统计方法

采用U检查,X线检查,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按1975年中华全国肛肠外科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执行。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创面完全愈合。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有改善,但创面不愈合,仍有分泌物的溢出。肛门功能评价标准,按芬兰学者Hiltunen的标准执行,正常肛门对粪便、肠液、肠气的控制均正常。肛门部分失禁:肛门对肠液、肠气、稀便不能控制,或污染内裤;肛门完全失禁,肛门对成形大便不能控制。

2.2 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100%。对照组93.5%,两组疗效有差异,P<0.05。两组治愈时间、平均疼痛时间、肛门部分失禁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提示低位切除缝合高位引流治疗高位肛瘘有效保留了肛管皮肤与传统低切高挂相比能有效保护肛门功能。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均较传统术式有明显优势。

3 讨论

传统高位肛瘘的治疗方法是低切高挂术,术中需用探针自外口探查瘘道及内口,探针一次性探查肛瘘的准确率仅为58%,失误率达44%[3]。传统挂线是靠橡皮筋缓慢勒割瘘管及括约肌,因肛门神经丰富,患者痛苦大,持续时间长,需二次紧线,患者疼痛不能忍受。肛直环被缓慢勒断后与周围组织粘连,不至造成肛门失禁,但肛门功能会有不同程度影响,部分患者术后对稀便、肠液肠气控制力下降,造成不完全肛门失禁。肛门括约肌被勒断后,即使愈合,因瘢痕大,会有沟槽样畸形,肠内黏液自沟槽内流出,使肛门潮湿搔痒。创面开放,污染机会多,愈合缓慢。为探寻一种痛苦小、愈合快、更好保护肛门功能治疗高位肛瘘的新方法;笔者采用低位切除缝合,高位引流治疗高位肛瘘,术前通过solomon定律,肛门扩诊、双氧水法、美蓝染色基本明确了瘘管的分布,内口的位置。术中沿瘘管的走行以瘘管染色为标志,直视下完整切除瘘管至肛门外1.5cm处,为保护肛门皮肤完整性。隧道下切除瘘管,牵拉瘘管,直肠明显凹陷处即内口避免了探针探查的盲目性。如瘘管通过肛直环,采用扩创,将瘘管自括约肌间剥离,保护了肛直环的完整性。如术中切断了肛直环采用分层缝合避免了肛门失禁。低位切除缝合高位引流术具有痛苦小、愈合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参考文献

[1]范学顺.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定位与手术治疗[J].中国肛肠杂志,2010,30(5):61.

[2]徐永强.主灶切开支管剥离缝合治疗铁蹄型肛瘘82例疗效观察[J].中国肛肠杂志,2011,31(3):31-32.

[3]邹平峻,陈晓平.探针探查肛瘘的准确性分析[J].中国肛肠杂志,2011,31(5):76.

高位肛瘘 篇2

【关键词】定向挂线;高位肛瘘;疗效;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76-01

高位肛瘘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挂线法[1]。传统挂线方法捆扎肌肉束较多,导致肛管完整性破坏,引起肛门瘙痒、漏气漏液、肛门关闭不全等并发症[2]。2010年1月-2011年3月于我院普通外科进行治疗的34例高位肛瘘患者采用定向挂线方法和传统挂线方法治疗对比,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1年3月于我院普通外科进行治疗的34例高位肛瘘患者,其中11例女性,23例男性,年龄范围为23-68岁,平均年龄为(37.8±8.4)岁。将其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17例患者进行定向挂线方法治疗,对照组17例患者进行传统挂线方法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进行骶麻或局麻,观察瘘管所在位置,找到瘘管内口,切开齿状线以下皮下组织和皮肤,在探针尾部用丝线固定橡皮筋,沿主瘘管拉出,造2-3个引流孔后拉紧套入肛管侧的橡皮筋两端,用丝线固定,包扎。对照组:采用临床普遍采用的传统挂线方法。术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进行X2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

3 结果

两组患者经对比后发现,采用定向挂线方法治疗的研究组17例患者中有11例治愈,有4例有效,3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8.24%,采用传统挂线方法治疗的对照组17例患者中有8例治愈,3例有效,6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64.71%,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对照组患者出现大便失禁、肛门漏气漏液、肛管畸形等并发症,而研究组患者中未出现此类并发症。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4 讨论

对高位肛瘘进行治疗时,临床上首选对主瘘管进行挂线治疗,但并发症发生较多[3]。传统挂线方法是从周围向中心进行的开放性环形内切,由于捆扎肌束较多,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如:(1)创面相互粘连遗留死腔、愈合不规则、引流不充分,引起肛瘘复发[4,5];(2)较大的瘢痕出现在创面上,导致肛门失禁或关闭不全;(3)创面细菌、粪便污染严重、创面过大、过深影响创面愈合,导致肛门畸形发生。有研究结果显示,肛门失禁在传统挂线治疗后的发生率为66%[6]。而定向挂线方法形成的创口深度及长度均较传统挂线方法明显减少,且口径扩大,方便引流冲洗。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定向挂线治疗的治疗有效率为88.24%,相对于传统挂线治疗的治疗有效率64.71%来说,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传统挂线治疗患者术后出现大便失禁、肛门漏气漏液、肛管畸形等并发症,而定向挂线治疗的患者中未发现。

综上所述,定向挂线方法治疗高位肛瘘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挂线方法,且有效避免了传统挂线方法产生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传华,王海艳.开窗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180例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167.

[2] 李京向,刘新斌.分次紧线术治疗高位肛瘘41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3,43:51-52.

[3] 朱镇宇,刘敬国.摘除法治疗单纯性肛瘘的临床效果[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233.

[4]李省吾.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诊治现状与进展[J].浙江临床医学,2003,5:801.

[5] McCourtney JS , Finlay IG . Cutting seton without preliminary internal sphincterotomy in management of complex high fistula-in-sno . Dis Colon Rectum , 1996,39:1097-1101.

高位肛瘘的手术治疗进展 篇3

1 括约肌的切断术

目前, 临床上最多采用括约肌切断术来治疗高位肛瘘, 这种手术方式可以在治疗复杂性和高位性肛瘘中最大程度的保护维持肛门的功能。 (1) 低切高挂法:切开低位瘘道, 并对高位瘘道进行挂线处理,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全部组织进行单纯的挂线剖开, 从而减轻了患者疼痛, 缩短了治疗的时间。该手术方法的优点是无肛门移位、失禁、黏翻、狭窄等后遗症的出现, 且疗效较为明确, 被临床上广泛应用。戴民勇[3]应用此种手术方法对96例肛瘘患者进行治疗, 有94例患者痊愈出院, 2例患者好转。患者疗程16~46 (24±1.2) d, 96例患者中无肛门狭窄、变形、失禁等后遗症出现。对94例痊愈患者术后进行3年随访, 无患者出现复发。 (2) 切挂部分的缝合手术:迅速找准患者内口和瘘管的数量及直径, 并切开支管, 对内部的坏死组织进行搔刮, 并将管壁进行切除, 对全层进行缝合, 同时切开内口, 将主管行进行半切开, 在直肠肛管进行环挂线。这种手术的优点是通过缝合可以保护并维持肛门的功能和正常形态, 并能够缩短疗程;此种手术的缺点是由于管道深, 导致缝合张力较高, 从而产生残留的死腔, 易发生感染。 (3) 同期的多侧挂线法:此种手术方式适用于≥2个主管道深达主管道和肛管直肠环的上部, 使探针从外口入直肠环, 再经内口穿出, 用2根橡皮筋将其进行挂线, 橡皮筋结扎的松紧度跟瘘管的深浅相关。林晖[4]应用此种手术方法来治疗50例高位肛瘘患者, 全部痊愈, 并且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创面的愈合时间比进行分次手术明显减少。对痊愈的50例患者进行3年随访, 无术后复发患者出现, 但有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肛管变形。 (4) 切开挂线的旷置术:在手术治疗中仅对原发病灶 (感染的肛窦和肛腺) 进行了清除, 将其上端因蔓延感染所形成的肛瘘进行潜行扩创, 对瘘管壁进行剥除, 并保持引流的通畅, 为减少切割组织, 将橡皮筋挂于齿状线的中上部,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创面缩小后的引流。韩震辉等[2]采用该手术方案对40例高位肛瘘患者进行治疗均痊愈出院, 进行术后随访3年, 无患者出现术后后遗症。 (5) 挂线对口的引流手术:李春雨等应用肛门的后正中部对主管道进行外开切开挂线, 对主管的支管进行对口引流术来治疗46例高位肛瘘的患者作为观察组, 同时选取46例高位肛瘘患者采用切开挂线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 将2组的疗效进行对比, 得出观察组比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状况、愈合时间、术后复发率均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术后3年随访, 仅有1例患者发生术后后遗症肛门失禁。表明切开挂线术的对口引流疗效好, 治愈率高, 术后并发症较少, 并大大缩短了治疗的时间, 降低了患者的痛苦, 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维持肛门括约肌的形态和功能[5]。

2 括约肌的保留术

(1) 挂浮线:Buchaman等[6]报道, 应用挂浮线法来治疗高位肛瘘的术后复发率较高, 仅在短期内有效。其术后6个月的复发率为30%, 术后15个月的复发率是55%, 术后60个月的复发率是75%。因此, 很多人使用挂浮线的治疗方法来治疗肛瘘, 且该手术疗法可以起到引流的作用。钱海华应用挂线法治疗40例高位肛瘘患者, 术后40例患者全部痊愈, 治愈率达100%, 对患者术后进行5年随访, 仅有1例患者复发。故挂浮线术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护肛直环的完整和括约肌的功能, 并能减少术后后遗症的发生, 临床效果好, 值得推广使用。 (2) 瘘管剔除手术:指在感染的肛隐窝上部的0.5cm处到肛门的上皮做一环形切口, 切口深达肛门的内括约肌, 并将感染的肛腺导管和肛腺进行彻底的清除, 使创面开放。再在外口做一圆形切口, 沿着管道将瘘管从括约肌内部进行剔除, 使创面开放, 保留肛门外的括约肌, 并愈合开放的创面。 (3) 显微镜治疗肛瘘:宋华玉等应用显微镜技术来对高位肛瘘进行治疗, 并在放大镜下使用手术剪对括约肌和瘘管进行分离, 分离至内口将其切除,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组织的创伤, 利于组织的愈合。 (4) 隧道式的括约肌保存手术治疗:隧道式指对感染原发灶进行彻底的清扫, 即指对感染的肛腺、肛腺隐窝和肛隐窝进行彻底清扫。按照解剖学特征, 可保留正常的括约肌组织, 使其呈隧道中, 切除瘘管并不对括约肌产生损伤。李春生等应用隧道式治疗73例高位肛瘘患者, 全部痊愈, 治愈率达100%。对治愈的患者进行3年术后随访, 有5例患者肛门出现变形和异位。 (5) 隧道式拖线的对口引流术[7]: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应用拖线法将中药带入蚀管, 将纤维性的管壁融化并脱尽, 即在官腔内部有新鲜的肉芽组织生成;待撤线后, 对官腔实施棉垫压迫法, 促进官腔的愈合并封闭内口。该手术方法不仅能保护和维持肛门的功能, 还可以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 缩短住院时间, 并呈现出微创的特点。 (6) 应用生物蛋白胶的封堵术:生物蛋白胶的封堵术来治疗高位肛瘘可以降低患者术后的并发症, 封闭缺损的组织, 促进手术创面的愈合, 并防止组织的粘连, 还可以减少对括约肌功能的损害。

3 结语

临床上治疗高位肛瘘的手术方法有很多种, 但是各种手术方法的差异都比较大, 且难以进行规范。因而, 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 规范手术操作是我们工作人员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临床上认为治疗高位肛瘘应该遵守5个统一, 即:整体和个体的统一, 功能和疗效的统一, 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统一, 主要手术方式和综合治疗的统一, 肛瘘个体化和术式规范的统一。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和应用各种手术方式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提高手术的质量, 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 这些都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苏开荣.高位挂线低位切开缝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68例[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 :128-129.

[2] 韩震辉, 孙建权.旷置挂线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 42 (5) :62-63.

[3] 戴民勇.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J].医学导刊, 2008, 42 (2) :18-19.

[4] 林晖.同期多侧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对比观察[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5, 11 (3) :194-196.

[5] 王昱.柏连松教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经验[J].陕西中医, 2008, 29 (10) :1359-1360.

[6] Buchanan GN, Owen HA, Torkington J, et al.Long-term outcome following loose-seton Technique for extemer sphincter preservationin complex anal fistula[J].Br J Surg, 2004, 22 (91) :476-480.

高位肛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高位肛瘘患者共100例, 随机分为切开挂线选择性缝合组和切开挂线组, 每组50例。切开挂线选择性缝合组中男43例, 女7例, 年龄19~65岁, 平均年龄 (33.5±4.7) 岁, 病程1个月~20年, 外口1~5个不等, 外口距离肛门约5cm, 其中有18例患者有肛周疾病手术史。切开挂线组患者中男46例, 女4例, 年龄18~64岁, 平均年龄 (34.5±5.5) 岁, 病程3个月~18年, 有1~6个不等的外口, 外口离肛门有5cm以上, 其中有过肛周疾病手术史的患者有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切开挂线选择性缝合组

采用腰腧穴麻醉的方法或骶麻的方法。待麻醉好以后, 体位取膀胱截石位。用直肠指诊、探针、美蓝注射等方法检查患者的内口及各管道的走向和数目, 将所有的空腔或管道切除或切开, 然后清除坏死染色的组织, 进行全层缝合, 注意一定不要留下死腔。半切开肛管直肠环到内口的肛瘘主管部, 即在切开或者部分切除的部位表面覆盖上皮肤、浅层外括约肌呈放射状切口, 置留肛管直肠环挂线。手术为彻底的清除管壁、坏死组织将肛尾韧带切断, 并进行全层缝合, 避免造成肛门的变形移位。待手术完成后用凡士林油纱条覆盖好缝合的切口, 术后24h内要控制患者的排便, 每天注意在便后进行清洁换药, 一般临床上是连续使用5~7d抗生素, 术后7~11d再做拆线处理。

1.2.2 切开挂线组

对该组患者采用肛瘘低位切开高位挂线, 将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的部分挂线处理掉, 外括约肌深层以下的主管以及支管都切开引流, 其它的治疗方法与切开挂线选择性缝合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肛门失禁评分结果[2] (见表1) , 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半年的肛门功能。疗效判断根据全国肛肠学会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判定[3], 症状消失、肛瘘愈合的患者判定为痊愈;肛瘘久治未愈的患者判定为无效;随访两年以上患者肛瘘未复发的患者为远期治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资料用t进行检验或者χ2进行检验。

注:肛门失禁评分标准[2]为从不的频率判定为0;每月少于一次判定为很少;每月超过1次或者每周少于1次的判定为有时;每周大于1次的判定为常常;每天超过1次的为总是

2 结果分析

两组患者在治愈率上没有明显的差别, 但是在术后肛门的功能性评估等方面, 切开挂线选择性缝合组患者的情况明显优于切开挂线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对比见表2。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的肛门功能评估见表3。

注:P<0.05

3 讨论

目前通过手术治疗高位肛瘘是临床上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的关键是要准确的找到并处理内口, 因为内口是引起感染形成肛瘘的入口, 绝大多数患者的内口都在肛瘘附近, 本组研究表明:治愈率上没有明显的差别, 但是在术后肛门的功能性评估等方面, 切开挂线选择性缝合组的患者的情况明显优于切开挂线组。因此在临床上认为切开挂线选择性缝合是一种比较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高位肛瘘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00高位肛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即切开挂线组和切开挂线选择性缝合组, 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术后肛门的功能性评价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愈率上没有明显的差别, 但是在术后肛门的功能性评估等方面, 切开挂线选择性缝合组患者的情况明显优于切开挂线组。结论 切开挂线选择性缝合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在术后的治愈率、增加肛门功能恢复等, 是治疗高位肛瘘有效而可靠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高位肛瘘,切开挂线选择性缝合,切开挂线

参考文献

[1]吴至久, 唐学贵, 李敏, 等.两种术式治疗高位肛瘘临床研究[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08, 14 (5) :314-316.

[2]李帅军, 何永恒, 吴志强, 等.括约肌高位挂线低位旷置治疗高位肛瘘9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8, 14 (3) :218-220.

开放式瘘管全剔出术治疗高位肛瘘 篇5

关键词:高位肛瘘,治疗,手术

高位肛瘘病情反复, 迁延不愈, 并且进行治疗后容易复发, 日久则有恶变的可能, 而且手术困难, 手术后复发率高, 并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的功能障碍, 被认为是世界性难治性疾病之一。既往一般认为手术治疗高位肛瘘只要处理好内口就可治愈, 但在我们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中, 常遇到肛瘘内口非常清楚的高位肛瘘, 在清除内口后还是非常容易复发, 还有一部分为根本就找不到内口的高位肛瘘。近年来, 我们应用开放式瘘管全剔出术治疗高位肛瘘, 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所有病例无一复发, 也没有肛门失禁发生。本文总结我们近两年用“开放式瘘管全剔出术”治疗的高位复杂性肛瘘31例, 并与前几年所做的“挂线法”治疗的40例高位肛瘘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我们设计的这种开放式的肛瘘瘘管的全程剔出术, 彻底剔除高位肛瘘的所有瘘管, 并且将创口开放。所有高位肛瘘的病例全部痊愈, 没有复发, 术后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本研究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施行了开放式的肛瘘瘘管的全程剔出术病人, 对照组为施行既往“挂线法”治疗的病人。治疗组31例, 男22例, 女9例, 年龄23~72岁。其中26例内口清楚, 5例没发现内口。对照组40例, 男28例, 女12例, 年龄19岁~70岁。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75年衡水会议的肛瘘诊断标准, 我们把后位肛直环纤维化做为硬标准, 所有患者都有后位肛直环纤维化。

1.3 手术方法

1.3.1 采用硬膜外麻醉

麻醉成功后, 从外口注入1:2的亚甲兰液溶液, 拉钩拉开肛门, 探查有无蓝色液体从肛门内溢出, 有溢出的位置即是瘘管的内口。

1.3.2 从外口插入探针

探针直达瘘管最深处, 从外口周围1~2cm处环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在周围脂肪层内进行分离, 直到瘘管的最顶端。或从外口直接向内口切开, 再从切口外侧在脂肪层向瘘管顶端分离, 直到瘘管最顶端。肛门左右两侧有肛门动脉, 注意仔细止血。有的瘘管内侧紧贴肠壁, 注意不要分破肠壁。最后将瘘管完整剔出。如有分支的瘘管, 用同样方法剔出 (见图1) 。

1.3.3 内口处理

26例内口清楚的高位肛瘘, 内口无一例外位于肛门的后位, 纤维化的肛直环下缘之肛窦处。将内口切开至肛直环, 电刀凝除内口周围黏膜组织, 将被蓝染的组织剔净。充分止血后, 创口内放油纱布引流, 术后每天更换引流条。对于外口较远的病例, 创口较大, 远端予以适当缝合。

1.3.4 对照组的40例高位肛瘘病例

注入亚甲蓝找到内口后, 挂入橡皮筋, (掌握橡皮筋7~10天脱落) , 内口不清者, 多在后位薄弱处挂入。扩大外口, 或在肛门后位开窗以利引流, 用刮匙刮净瘘管壁, 放油纱引流, 每日换引流条。

2 结果

治疗组中, 1例有13年病史的高位肛瘘病人, 切除的瘘管组织顶端病理切片发现已经恶变为黏液腺癌。其余均随访6个月, 两组出现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见下表1。

两组病例术后都没有肛门失禁发生, 个别病例出现肛门溢液现象, 两组相比, 没有显著性差异 (p>0.5) 。对照组有5例复发, 治疗组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我们的临床经验证实, 开放式瘘管全剔出术是彻底治疗高位肛瘘的最有效方法, 有几个问题值得讨论。

3.1 瘘管残端问题

多年的临床经验证明, 瘘管残端是高位肛瘘术后复发的关键因素之一。按教科书的方法, 只要正确处理内口, 瘘管用刮匙搔刮后就可以治愈, 而实际上大部分病例痊愈了, 而部分病例却因此复发。但是, 应用开放式瘘管全剔出术完全剔出的病例则无一复发 (图2-3) 。

3.2 括约肌功能问题

以往认为, 高位肛瘘挂线可以边切割边生长, 能够有效的保护肛门括约肌, 而实践证明, 挂线只不过是刺激组织纤维化, 而肛直环纤维化作为诊断高位肛瘘的必备体征, 无需再刺激, 纤维化的肛直环确能保证肛门功能。切除肛直环以下的内口组织, 不会过多损害肛门括约功能。

3.3 创口开放问题

国外早就有肛瘘瘘管切除缝合术, 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发现, 很多高位复杂性肛瘘瘘管很深, 有的深达10余厘米, 肛门周围空间狭小, 剔出瘘管已经不容易, 无法逐层缝合。如果勉强缝合留有空腔, 形成血肿而不能愈合, 有可能再形成肛瘘。我们也曾尝试用负压引流加皮肤缝合治疗没有内口的高位肛瘘, 但拆线后负压引流管留下的通道又形成肛瘘。

高位肛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患者, 共计80例, 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男25例, 女15例;年龄最小28岁, 最大65岁, 平均年龄39.6岁;病程0.8~7年, 平均病程3.8年。经肛内超声示有1个内口者27例, >1个内口者15例, 外口2个者13例, >2个者25例。确诊外口距肛缘最远的为12.3cm, 外口最多者为6个, 最少者为2个。实验组40例:男26例, 女14例;年龄最小29岁, 最大66岁, 平均年龄39.4岁;病程0.7~6.8年, 平均病程3.9年。经肛内超声示有1个内口者29例, >1个内口者14例, 外口2个者14例, >2个者23例。确诊外口距肛缘最远的为12.1cm, 外口最多者为5个, 最少者为3个。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术前予以清洁肠道, 口服缓泻药, 均予以取骶管麻醉或低位硬膜外麻醉。按瘘管所在位置取左侧或右侧卧位, 常规会阴部消毒以及铺单等常规操作。术前术后均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共使用约6d左右。

对照组予以内口切除引流术。用探针从外口插入瘘管, 手指从肛内寻找内口, 找到内口后, 从内口穿出, 沿外口切开瘘管, 剥离切除全部瘘管及支管, 一般是先剥离主瘘管, 再剥离支瘘管, 剥至内口处时连同内口及周围瘫痕组织一并切除, 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及甲硝唑溶液冲洗创面, 内口处全层用0/0可吸收线关闭缝合。在近内口的主管创面开放引流, 再用消毒好的凡士林纱布对创面进行压迫止血并引流。

实验组予以行同期多侧挂线法。将探针从外口探入直肠环, 从内口穿出, 双根消毒的橡皮筋挂线, 其他各处高位肛瘘按照此法依次手术, 手术中根据各处瘘管的深浅程度不同, 橡皮筋的结扎松紧度也相应不同, 最松的部位仅做橡皮筋旷置处理, 以后再紧。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病例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治愈率、方法率等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 软件选用SPSS13.0,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采用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治疗结果

从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0%、82.5%;5.0%、15.0%;17.5%、30%;以及住院时间看, 实验组 (12±3.1) d, 对照组 (15±3.7) d,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高位复杂性肛瘘一般是由肛旁脓肿发展而来, 其自然愈合的机会极少, 所以临床上手术的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 但对于复发以及保护肛门功能的两个矛盾如何做到统一成为治疗的关键。治疗不当将遗留肛门畸形、狭窄、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甚至肛门失禁等严重并发症[2]。

注:与观察组, *P<0.05

同期多侧挂线法的优点[3]在于由于被结扎的部位肌肉组织会逐渐坏死、断开, 但由于炎症反应会使切断的肌肉与周围组织粘连, 防止肛管直肠环因切断回缩引起的肛门失禁。挂线可同时起到引流肛瘘内渗出液的作用, 可减少急性感染的发生率, 与内口切除引流术相比可最大程度的保护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及减少复发率。而采用内口切除引流术则会影响瘘管涉及范围及对口部位较高等问题。

常见的手术后再次复发的原因有内口处理不当, 肛门腺处理不当, 瘘支管及其瘘空腔清除不彻底, 术后换药不彻底等。国内最常见的原因之是没有准确地找到内口[4]。

综上所述,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是一个特殊病理背景和生理环境的疾病, 具有病程长, 瘘管复杂等特点。采用同期多侧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简单安全, 有效率更高, 但是同期多侧挂线法存在挂线多, 操作繁琐等缺陷, 因此临床操作时要谨慎, 才能提高有效率, 降低复发率以及减少肛门括约肌的功能障碍。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8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 (A组) 予以行同期多侧挂线法治疗, 对照组 (B组) 采用内口切除引流术方法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有效率、复发率等情况比较。结果 从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0%、82.5%;5.0%、15.0%;17.5%、30%, 以及住院时间看, 实验组 (12±3.1) d, 对照组 (15±3.7) d,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同期多侧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简单安全, 有效率更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位复杂性肛瘘,同期多侧挂线法,内口切除引流术,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Zhu P, Gu YF.Curr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reatmentof complex anal fistula[J].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9, 7 (12) :31-33.

[2]van Koperen P, Willem B, Patrick B.The Anal Fistula Plug versusthe mucosal advancement flap for the treatment of Anorectal Fistula (PLUG trial) [J].BMC Surgery, 2008, 8 (1) :41-42.

[3]张卫刚, 柏连松.中医外科双线切挂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6, 40 (8) :48-49.

高位肛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60例, 男96例, 女64例, 年龄27-64岁, 平均 (39.5±2.7) 岁。均符合《肛瘘统一标准分类法》诊断标准, 并结合术中探查结果进行确诊, 排除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及心、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侧卧位, 行腰椎麻醉。观察组常规对直肠下段和肛管消毒, 对瘘管、内口的走向及与括约肌的位置关系行明确探查, 对高位肛瘘的主管道及支管用探针和亚甲蓝进行标记。先对放射状走向通向齿状线内口的瘘管管道进行处理, 从内口距肛缘3cm沿探针作放射状切口, 对切口下肛管直肠环进行解剖并用凡士林纱条起到防护作用, 并将其侧面的瘘管管道剔除。将括约肌间隙分离, 对肌间脓肿病灶进行探查, 将纤维化瘢痕清除, 行通畅引流, 若有内口的支管继发处理方式同上。在齿状线平面于切口下向两侧沿肛管直肠环内侧面将瘘管壁钝性潜行分离, 所有可疑内口的区域均到达, 对远端主管道和支管进行搔刮并旷置。按低位肛瘘对术后创口换药, 为创口达到开放性愈合创造条件。对照组80例行低切高挂术,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疼痛需给予止痛药服用2例, 占2.5%, 对照组45例, 占56.3%。观察组术后平均愈合时间为 (20.1±2.5) d, 对照组为 (38.2±4.5)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两组行平均12个月的随访, 观察组无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对照组复发2例, 并发症23例, 其中肛门不全失禁3例, 肛门有钥匙孔样缺损20例, 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国内外外科领域中, 高位复杂性肛瘘在目前仍为治疗难题, 具体表现在肛门移位变形、肛门失禁、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肛门直肠变直、大面积疤痕形成、肛腺分泌的液体外溢、易复发、直肠狭窄、痛苦程度高等[2,3]。以往多采用括约肌保留手术, 在对括约肌进行保留的同时导致引流通畅度不佳, 故有较低治愈率[4,5]。由此括约肌切断手术在国内外多家医院中应用。在创面愈合后切断处会有一个所谓的钥匙孔样缺损遗留, 即由直肠下端通向肛周为一个表面光滑的沟槽样瘢痕[6]。本次研究中, 采用微创根治疗对括约肌不实施切断, 保留了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完好性, 同时对手术创口因括约肌切断造成的引流不畅问题有效避免, 在使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得到良好保护的基础上, 使临床效果最大程度的提高。本术式除可对挂线术的术后较长病程进行避免外, 还避免了术后肛门气液失禁、肛门下坠、及肝瘘易除术的创腔引流不畅等问题, 同时降低了复发率。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术后疼痛需给予止痛药服用2例, 占2.5%, 对照组45例, 占56.3%。观察组术后平均愈合时间为 (20.1±2.5) d, 对照组为 (38.2±4.5)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两组行平均12个月的随访, 观察组无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对照组复发2例。并发症23例, 其中肛门不全失禁3例, 肛门有钥匙孔样缺损20例, 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采用微创根治术治疗,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创伤小、扣作方便、对括约肌无损伤, 术后肛门无畸形, 明显减轻了患者痛苦,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缩短了病程, 最大限度的改善了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高位复杂性肛瘘微创根治术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1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80例采用低位切除、高位挂线术治疗, 观察组80例采用微创根治术治疗, 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术后疼痛需给予止痛药服用2例, 占2.5%, 对照组45例, 占56.3%。观察组术后平均愈合时间为 (20.1±2.5) d, 对照组为 (38.2±4.5)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两组行平均12个月的随访, 观察组无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对照组复发2例。并发症23例, 其中肛门不全失禁3例, 肛门有钥匙孔样缺损20例, 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高位复杂性肛瘘采用微创根治术治疗,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创伤小、扣作方便、对括约肌无损伤, 术后肛门无畸形, 明显减轻了患者痛苦,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缩短了病程, 最大限度的改善了生存质量。

关键词:高位复杂性肛瘘,微创根治术,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Ping ZHU, Yun-fei GU.Curr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in treatment of complex anal fistula[J].Zhong Xi Yi Jie He XueBao, 2009, 7 (12) .31-33.

[2]任东林.肛瘘治疗的手术方式选择及评价[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7, 10 (6) :510-511.

[3]Van Koperen Paul, Bemelman Willem, Bossuyt Patrick.The AnalFistula Plug versus the mucosal advancement flap for the treatmentof Anorectal Fistula (PLUG trial) [J].BMC Surgery, 2008, 8 (1) :41-42.

[4]张卫刚, 柏连松.中医外科双线切挂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6, 40 (8) :48-49.

[5]任东林.有关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的几个问题[J].广东医学, 2001, 22 (12) :1093-1094.

定向挂线在高位肛瘘治疗中的应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8月到我院肛肠科就诊的42例高位肛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入依照1975年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订的统一肛屡诊断及疗效评判[1]。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1例, 其中治疗组男13例, 女8例, 年龄在32~54 (平均43.5) 岁;对照组男11例, 女10例, 年龄30~51 (平均40.2) 岁。治疗组中高位单纯肛屡9例, 高位复杂肛屡12例。瘘管长度为6~13cm, 外口距肛缘为4~14cm, 以往有肛周疾病史的病患14例;对照组高位单纯肛瘘有14例, 高位复杂肛瘘7例。瘘管长度为9~21cm, 外口距肛缘为6~15cm, 以往有肛周疾病史的病患10例, 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准备:进行局部麻醉和骶麻醉, 然后根据瘘管的位置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对肛管皮肤黏膜进行常规性消毒, 扩张肛门并内置一条干纱布, 在各外口处点上少许美蓝, 将纱条取出, 观察纱条是否染色, 根据纱条的染色位置, 就能找到内口的大概位置;用探针探查各瘘管。

1.2.1 治疗组

使用定向挂线法治疗。首先利用纱条和美蓝探查最近的瘘管, 以此为依据选择开刀位置, 切开肛管用侧探针顶端的皮肤和皮下组织, 将探针头端拉出;各支管和盲管按照设定的方案处理, 食指先入肛管内做引导, 另外用手把探针放在切口位置, 根据被染色的地方探查主瘘管, 找到内口后, 把探针头从内口弯曲穿出至肛门外。将齿状线以下覆盖针体上的皮肤和其皮下组织切开, 然后使用丝线固定橡皮筋在探针尾部, 沿主瘘管贯穿拉出, 选细硅胶管长度, 较主管内口、外口的肛管面距离缩短了2cm左右, 侧面造2~3个引流孔, 并且套入肛管侧橡皮筋, 轻微将橡皮筋拉紧, 用适宜的丝线固定。其余创面经过处理后包扎, 手术完毕。

1.2.2 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挂线法治疗此法为临床上最常用的办法, 不在此赘述。

1.2.3 术后处理

手术后2d内少量进食半流质食物, 2d后进行正常的饮食;术后2d控制排便;遵医嘱适量服用抗生素;手术2d后开始换药;挂线先松再紧, 术后5d逐步紧线。

1.3 观察指标手术后3个月, 对两组术者进行蹲踞试验及后遗症的发生率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数据用x±s表示, 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进行蹲踞试验比较, 治疗组肛门无液体渗出19例 (90.48%) , 有液体渗出2例 (9.52%) ;对照组无液体渗出12例 (57.14%) , 有液体渗出9例 (42.86%) ;比较两组肛管变形、肛门漏气漏液及大便失禁等后遗症发生率, 治疗组后遗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高位肛瘘的诊治是肛肠科的瓶颈, 其复发率大概在10%, 目前高位肛瘘的最常用的治疗办法是挂线疗法, 这种办法相对比较便捷, 也比较有效。但传统的挂线疗法, 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肛管变形、肛门漏气漏液及大便失禁等后遗症。因为传统挂线手术的切割是从四周向中心实施, 属于开放性的环形内切, 如果橡皮筋捆扎过紧, 必然会压迫到肛门肌肉, 甚至超过该部位肌肉所能承受的阈值, 发生肛管断裂情况, 从而导致上述后遗症出现。另外, 太大的压力还会导致肛周肌肉坏死[2]。橡皮筋捆扎过松, 会拖慢切割的速度, 引流不好仍会导致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出现。本研究治疗组采用的定向挂线疗法, 操作简单, 首先要在肛管侧橡皮筋上套一小段造孔硅胶管, 它的长度比主瘘管内、外口间肛管面的距离缩短约2cm即可, 这样可方便扩大口径, 也方便引流和冲洗;这种疗法可以令挂线依照手术操作者所设置的方向有序切割, 也就是由瘘管朝肛管方向边切割边引流, 令粘连愈合, 肌肉对挂线产生粘滞、弹性及压差阻力等, 因而减弱了挂线强度。橡皮筋在肛周肌肉中的压力传导呈扇形分布, 致使肌纤维产生形变, 并产生兴波阻力;如果深度足够, 就可以降低压迫肌肉的强度, 从而降低发生断裂的可能性, 肌肉也不会缺血坏死。所以, 设置了适合的挂线作用力, 就可以缓慢切割的形式进行手术, 这样人体的粘连组织可以同时修复。传统挂线疗法的致损因子持续时间长、强度也大, 所以主要表现为损伤;而定向挂线疗法的致损因子持续时间较短、强度较弱, 其主要表现为修复[3~5]。因此, 定向挂线疗法相比传统挂线疗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消除传统挂线所致的后遗症。

综上所述, 治疗高位肛瘘, 使用定向挂线疗法, 可以避免传统挂线疗法造成的肛管形态畸形引发肛门关闭不全、漏气漏液等后遗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我院42例高位肛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分别使用定向挂线和传统挂线进行治疗。结果定向挂线手术治疗的病患无肛管变形、肛门气漏液及大便失禁等后遗症出现, 通过肛管测压检验, 各项指标无显著改变, 效果优于采用传统挂线手术治疗的对照组 (P<0.05) 。定向挂线疗法可有效避免传统挂线导致的后遗症。

关键词:高位肛瘘,外科手术,定向挂线疗法

参考文献

[1]苏开荣.高位挂线低位切开缝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68例[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 :128-129.

[2]李峨, 李国栋, 王磊, 等.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技术参数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 (12) :60-62.

[3]赵航, 钱海华.挂线疗法在高位肛瘘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5 (1) :71-72.

[4]苏开荣.高位挂线低位切开缝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68例[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 :40-42.

上一篇: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论文下一篇:学校公民教育